南忻屯每户2000元国家扶贫款款拨下了吗

鲜为人知的。阳朔古城,-古迹,古镇,古村。古桥故事旅游篇
第1集阳朔古县城西街是阳朔古城主要街道之一。据史料记载,宋朝后期,县城已有五条街道。当时为了体现县城东、西、南、北、中五位一体格局,以县衙前面十字街为中心点,按其方位命名街道。处十字街西面的一段街道称西街,东南面连接迎薰门一段称南街,东面城墙内侧(今飞瀑桥至文化广场一带)称东街,西北面从县衙至明珠井一段称北街现在,说起阳朔西街,几乎是天下人皆知,而作为阳朔西街“母体”的阳朔古城,却鲜为人知。  阳朔古城就是如今县城老城区,其始建年代有两种说法。一说是从隋开皇十年(590年)置阳朔县时,就设县城于此;一说是县城原在兴坪镇胡家源一带,唐末宋初才迁到今址。即使按后一种说法计算,也有1000多年历史了。“阳朔”一名的由来也有两种说法。一说因县城北面有阳朔山(海洋山)得名;一说因县城北面有羊角山,以“羊角”谐音得名。现存的阳朔古城墙  阳朔古县城原来没有建城墙,以四周山水为天然屏障。元至正七年(1347年)阳朔县达鲁花赤(掌印官)明安薄化主持修筑部分土质城墙,但这些土墙不久便崩塌了。明朝中后期,当地农民武装起义此起彼伏,社会动荡,官方开始重视城墙修筑。明景泰三年(1452年)知县吴洪宇主持修筑东面沿漓江从碧莲峰至北麓山约600米城墙。明成化三年(1467年),从天鹅山至低厄修筑了约700米长的西面内城墙。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完善北面山坳上的城墙,还在县衙后面廖家厄上建了座雄伟的北门,门上建敌楼。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知县朱奉镶听风水先生说,这座北门像张开的虎口,正对着县衙,对县太爷不利,于是下令拆掉这座城门,把北门改建到天鹅山西南麓北门厄前面。  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把已破败不堪的土墙改为石墙,设东、南、西、北四座城门。道光十八年(1838年)知县吴德征主持,对四座城门加以修缮,并刻门楣,东门刻“青阳”、南门刻“迎薰”、西门刻“拱秀”、北门刻“拱北”。阳朔古城迎薰门  在封建社会时期,阳朔的城墙历代不断加高加固,但并没有保住县太爷的平安。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廖金鉴率壮族农民起义武装攻入县城,杀了知县张士毅,抓走巡检司崔合。清咸丰四年(1854年),当地堂会**武装从东面进攻县城,在古榕厄大败团兵,团长潘秉泗等吓得投河自杀,堂会武装接着攻入县城,知县文滋盛化装成老百姓逃走,才捡回一条命。  要说这城墙起了防守作用,只有一次。清咸丰二年,洪秀全率太平军经阳朔高田圩过遇龙河去攻打桂林。咸丰帝派到广西督剿太平军的文华殿大学士、首席军机大臣赛尚阿带领数万清军躲在阳朔县城,等太平军过了桂林,清军才浩浩荡荡开回桂林。有人作诗讥讽道:“闻道桂林烽火息,儿童又指相公归。”  阳朔古城墙在民国中期开始逐步被拆除。民国十五年(1926年)四月,修筑低厄至凉水井公路,拆除西外城墙及外西门(石柜关)。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三月修筑城中马路(西街、县前街),拆除西内城墙南端一段。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修筑城中路和滨江路时,拆除东、西城墙。现存古城墙只有阳朔码头上的迎薰门到碧莲峰一段。1964年,在城门头上建南薰亭,城墙上筑栏杆。还有一处是今文化广场东侧的青阳门(东门)。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知县吴德征建寿阳书院时,在青阳门上建帜江楼。1982年,修筑滨江路时,为保留这座古城门,将其东移6米,用原材料照原样恢复,并在门上重建帜江楼。现在,迎薰、青阳二门,不仅是阳朔古城门遗物,还是阳朔县城重要的景观。迎薰门至今仍是从漓江水路进阳朔县城的大门。迎薰门外是主要停靠外事旅游船只的阳朔码头,每年近百万外国游客从这里登岸,穿过迎薰门进入阳朔县城。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青阳门和帜江楼  西街是阳朔古城主要街道之一。据史料记载,宋朝后期,县城已有五条街道。当时为了体现县城东、西、南、北、中五位一体格局,以县衙前面十字街为中心点,按其方位命名街道。处十字街西面的一段街道称西街,东南面连接迎薰门一段称南街,东面城墙内侧(今飞瀑桥至文化广场一带)称东街,西北面从县衙至明珠井一段称北街。不过,这些街道其实都是宽一两米、鹅卵石铺成的狭窄小巷。民国二十六年,为了能把汽车开进县府,把西街和县前街扩宽为8米,鹅卵石路面也改成三合土路面。建国后,西街向西延伸了一倍,后来又把南街并入西街,使西街成为一条横亘县城旧城区的大街拼途网友回复:嗯 我就喜欢这种带有历史气息的东西拍立得相机三星蓝牙耳机录音笔价格家居服十大品牌匡威帆布鞋移动硬盘报价拼途网友回复:第2集山水园碧莲峰。阳朔摩崖石刻文化阳朔秀丽的山水风光,自古就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达官贵人来游。人们面对这里奇异的景观,难免乘兴挥毫,命匠刻石,留下千古不灭的游踪。因此,阳朔有着历代留下的具有鲜明山水文化特色的石刻群。至今已发现的赞颂阳朔山水的碑刻有200余件。这些石刻主要分布在县城以及各主要景点。明隆庆五年(1571年),抗倭名将俞大猷题的“云台啸卧”四字刻在阳朔公园独秀山西侧云台石壁上(字径50厘米)。  阳朔县城石刻最集中的地方是碧莲峰东北麓的风景道。风景道盘桓在漓江边的悬崖上,地势险要,古时是扼守县城的关隘。这里又是观赏山光水色的最佳位置,凡到阳朔的游人,必定到这里游览。在风景道旁的石壁上,有20多处历代摩崖石刻。这些石刻中,最著名的有民国时期刻的吴迈题“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堪称甲桂林。群峰倒影山游水,无水无山不入神”诗碑。而清代刻的“带”字摩崖,现在已经成了阳朔一处重要景观。民国时期刻的吴迈诗碑  “带”字的魅力,首先是它的字径巨大。“带”字高5.72米、宽2.91米,笔划最粗处50厘米、最细处16厘米。在广西已发现的碑刻中,它的字径是最大的。“带”字右侧刻有“大清道光申午仲春山阴元仁书”13字款,字径最大45厘米。款下刻“静山”(边径16厘米,朱文)、“王元仁印”(边径16.2厘米,白文)两枚方印。奇怪的是,这两枚印都是倒刻,应该不是疏忽造成,或许是作者要表达什么意思。这个疑问至今还没有找到答案。  “带”字的结构,非常耐人寻味。人们面对这个巨大的字,反复观赏、玩味,流连忘返。有人琢磨出这字里有字,还有人揣摸出这字里还藏着一首诗!早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就有人说“带”字含“一带山河,少年努力”八个字。至六十年代,有人发挥为“一带山河甲天下,少年努力举世才”十四字。到了七十年代,则进一步发挥成“一带山河,举世无双;少年努力,万古流芳”十六字短诗了。也有人认为“带”字还含有“万里翱翔”的笔意,等等。这些说法似乎都有一定的合理性,而且都是赞颂阳朔山水,含有催人奋发上进的积极意义,所以很容易为人们所接受,而且愈传愈广。至于是不是作者本意,已经不重要了。“带”字摩崖  民国时期两个版本的《阳朔县志》都收录了“带”字石刻,但把作者和字径弄错了。为了看到“带”字的真面目,1982年,笔者借来消防楼梯,用16张四尺宣纸把“带”字石刻拓下来。整幅“带”字拓片,一间教室才能展开,见者无不感到震撼。不仅是因为这个“带”字的巨大,更因为这么巨大的字,作者把它写得结构非常严谨,布局非常得当,笔划变化流畅自然又恰到好处。人们都难免提出一个问题:“这个字是怎么写出来的?”  “带”字作者王元仁,是浙江山阴(今绍兴市)人,据说是东晋书圣王羲之的后代。他师承家学,酷爱书法,性格豪放,擅写擘窠大字,每到一地,都留下一字巨碑。清道光十三年,王元仁“议叙代理”阳朔知县,在任不到半年就调走了(这年阳朔换了三个知县)。据说因为任期太短,王元仁认为没有为阳朔办点什么事,觉得有愧于阳朔百姓,于是有意留幅字给阳朔。他翻阅了历代咏阳朔山水的诗词,觉得韩愈的“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两句最为贴切,特别是其中的“带”字点出了桂林阳朔自然风光之母———漓江的形态神韵,决定写个“带”字。于是,每天早晨,他都拿根扁担到河滩上反复设计、练习这个字的布局和笔划。然后把五幅白布连起来,用布条扎成的大笔,写下这个差不多一丈八尺长的大“带”字,之后告别阳朔父老离任而去。第二年,对文化事业情有独钟的贵州遵义举人吴德征来到阳朔任知县,看到王元仁写的“带”字,认为这个字不仅写得大,更是写得妙不可言,非常喜爱,立即请匠人刻在县城主山碧莲峰石壁上。这便有了这处被视作阳朔一胜的“带”字摩崖,也流传着“王元仁写带字,吴德征刻带字”的说法。  在王元仁所写的大字中,“带”字是最著名的,除了因为它书法艺术的精湛外,更由于它占了地利的优势。可以说,“带”字与阳朔风景相得益彰,相映生辉。  阳朔公园的几座山都有历代形成的石刻群。陈抟山碧莲洞内刻有北宋时游岩题记5处,是阳朔最早的石刻;独秀山来仙洞口及附近石壁有明代摩崖7处,其中抗倭名将俞大猷题的“云台啸卧”和知县李杜撰的“来仙洞记”等,都是阳朔名碑阳朔县城内还有“画山”、“碧莲峰”等明代摩崖,都是碑中上品
前言:阳朔每一个古村古镇风景和故事都尘封一段故事,只有你去慢慢挖掘,你一定被这些远古离奇的历史所沉迷. 在阳朔做旅游行业已经几年了,也是资深的驴友。我是从外地来阳朔的人可是比本地人还熟悉阳朔。在阳朔几年的时间里,几乎踏遍了阳朔的每一寸土地,成了十足的“阳朔通, 那下面我像大家介绍阳朔美丽的风景和传说故事吧! 阳朔山水传说之--故事旅游篇 1古镇,古村.古迹县城景点,70集 2十里画廊景点25集 4漓江景点45集 5阳朔美食40集 第1集 阳朔古镇的由来 风景如画的阳朔,是怎样得名的.相传隋朝设县治时,以“阳朔”作县名,是取羊角山“羊角”二字的谐音。后人又把羊角山叫阳朔山,究竟是县因山得名?或山因县得名?这个问题须得从头说起。 三国吴甘露元年(256年)设熙平县干兴坪狮子威,是阳朔县的前身。隋开皇十年(590年),迁到现在的县城,县令想改县名,一时未定。 县衙后面的廖家岂外,有对山峰直插青山。当时有个孤苦的孩子,给财主放羊,人们叫他羊娃。每天赶着羊群到这对山峰下放牧,眼看双峰并峙,很像羊角,就起名叫羊角山。羊娃长得很聪明,他的羊栏搭在财主家的私塾旁边,财主年年请塾师教自己的儿女。借此机会,羊娃暗中学到不少知识,往往随口成歌,应声作对,因此牧童们很爱和他玩。他给羊角山编了一首歌:“羊角尖,羊角尖,羊角尖上九重天”,牧童们把它当作口头禅,每日早出晚归,经过县衙后面,总是歌声琅琅。 县令为了改县名,绞尽脑汁,总想不出一个恰当的。有一天傍晚,他到后花园散步,听到墙外牧童们的歌声,越听越出神。不过他把“羊角尖,羊角尖,羊角尖上九重天”,误会为“阳朔迁,阳朔迁,阳朔迁上九重天”。他为何引起误会呢?因为他是农历十月初一日迁县的,十月为阳月,初一为朔日,所以他自认为“阳朔迁”是指他迁县的时间,至于“迁上九重天”,那当然是预兆将来官运亨通,扶摇直上了。于是决定呈报上司,用“阳朔”为县名。还出布告示众,说明“阳朔”为县名,是根据童谣改的。 村民看了布告,纷纷议论,有的说:“什么童谣,分明是羊娃编的羊角山歌”;有的说:“羊角”与“阳朔”音同字不同,那能以声取义?县令听了这些老百姓的议论,心里有些不安。 一天,县令改换便装,骑着小马,只带一名衙勇,直奔羊角山下。这时羊娃和牧童们正在山边的树荫下休息)谈笑风生。县令突然问道:“谁是羊娃?”羊娃应声答道:“是我”。县令下得马来,慢漫他说:“羊角山歌是你编的吗?”羊娃满口承认。县令将信将疑,想考他一下,接着说:“有人说阳朔是取羊角的谐音,有那么凑巧?你能编歌,定能作对,现在我出两个字给你对,既要取阳朔的谐音,又要对仗工整。”羊娃点点头。县令挥动手上的鞭子说:“马鞭”,羊娃对道:“羊索”。绚羊的索对赶马的鞭,对仗可算工整,况且“羊索”与“阳朔”字音完全相谐。县令想了一下,摇摇头说:“不行”,你不该重用羊角的羊字,美中不足,我再出两个字给你对来。县令指着衙勇的腰刀说:“佩刀”,羊娃对道:“扬架”。扬槊对佩刀对得更加工整,同时“扬槊”与“阳朔”字音一点不差。县令再找不出漏洞了,内心暗暗佩服。 从此,县名与山名就分不开了,传为千古美谈||阳朔古迹故事30集 第2集阳朔古县城 西街是阳朔古城主要街道之一。据史料记载,宋朝后期,县城已有五条街道。当时为了体现县城东、西、南、北、中五位一体格局,以县衙前面十字街为中心点,按其方位命名街道。处十字街西面的一段街道称西街,东南面连接迎薰门一段称南街,东面城墙内侧今飞瀑桥至文化广场一带称东街,西北面从县衙至明珠井一段称北街。现在,说起阳朔西街,几乎是天下人皆知,而作为阳朔西街“母体”的阳朔古城,却鲜为人知。 阳朔古城就是如今县城老城区,其始建年代有两种说法。一说是从隋开皇十年590年置阳朔县时,就设县城于此;一说是县城原在兴坪镇胡家源一带,唐末宋初才迁到今址。即使按后一种说法计算,也有1000多年历史了。“阳朔”一名的由来也有两种说法。一说因县城北面有阳朔山海洋山得名;一说因县城北面有羊角山,以“羊角”谐音得名。 现存的阳朔古城墙 阳朔古县城原来没有建城墙,以四周山水为天然屏障。元至正七年1347年阳朔县达鲁花赤掌印官明安薄化主持修筑部分土质城墙,但这些土墙不久便崩塌了。明朝中后期,当地农民武装起义此起彼伏,社会动荡,官方开始重视城墙修筑。明景泰三年1452年知县吴洪宇主持修筑东面沿漓江从碧莲峰至北麓山约600米城墙。明成化三年1467年,从天鹅山至低厄修筑了约700米长的西面内城墙。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完善北面山坳上的城墙,还在县衙后面廖家厄上建了座雄伟的北门,门上建敌楼。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知县朱奉镶听风水先生说,这座北门像张开的虎口,正对着县衙,对县太爷不利,于是下令拆掉这座城门,把北门改建到天鹅山西南麓北门厄前面。 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把已破败不堪的土墙改为石墙,设东、南、西、北四座城门。道光十八年1838年知县吴德征主持,对四座城门加以修缮,并刻门楣,东门刻“青阳”、南门刻“迎薰”、西门刻“拱秀”、北门刻“拱北”。 阳朔古城迎薰门 在封建社会时期,阳朔的城墙历代不断加高加固,但并没有保住县太爷的平安。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廖金鉴率壮族农民起义武装攻入县城,杀了知县张士毅,抓走巡检司崔合。清咸丰四年1854年,当地堂会**武装从东面进攻县城,在古榕厄大败团兵,团长潘秉泗等吓得投河自杀,堂会武装接着攻入县城,知县文滋盛化装成老百姓逃走,才捡回一条命。 要说这城墙起了防守作用,只有一次。清咸丰二年,洪秀全率太平军经阳朔高田圩过遇龙河去攻打桂林。咸丰帝派到广西督剿太平军的文华殿大学士、首席军机大臣赛尚阿带领数万清军躲在阳朔县城,等太平军过了桂林,清军才浩浩荡荡开回桂林。有人作诗讥讽道:“闻道桂林烽火息,儿童又指相公归。” 阳朔古城墙在民国中期开始逐步被拆除。民国十五年1926年四月,修筑低厄至凉水井公路,拆除西外城墙及外西门石柜关。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三月修筑城中马路西街、县前街,拆除西内城墙南端一段。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修筑城中路和滨江路时,拆除东、西城墙。现存古城墙只有阳朔码头上的迎薰门到碧莲峰一段。1964年,在城门头上建南薰亭,城墙上筑栏杆。还有一处是今文化广场东侧的青阳门东门。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知县吴德征建寿阳书院时,在青阳门上建帜江楼。1982年,修筑滨江路时,为保留这座古城门,将其东移6米,用原材料照原样恢复,并在门上重建帜江楼。现在,迎薰、青阳二门,不仅是阳朔古城门遗物,还是阳朔县城重要的景观。迎薰门至今仍是从漓江水路进阳朔县城的大门。迎薰门外是主要停靠外事旅游船只的阳朔码头,每年近百万外国游客从这里登岸,穿过迎薰门进入阳朔县城。 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青阳门和帜江楼 1982年移建后的青阳门和帜江楼 西街是阳朔古城主要街道之一。据史料记载,宋朝后期,县城已有五条街道。当时为了体现县城东、西、南、北、中五位一体格局,以县衙前面十字街为中心点,按其方位命名街道。处十字街西面的一段街道称西街,东南面连接迎薰门一段称南街,东面城墙内侧今飞瀑桥至文化广场一带称东街,西北面从县衙至明珠井一段称北街。不过,这些街道其实都是宽一两米、鹅卵石铺成的狭窄小巷。民国二十六年,为了能把汽车开进县府,把西街和县前街扩宽为8米,鹅卵石路面也改成三合土路面。建国后,西街向西延伸了一倍,后来又把南街并入西街,使西街成为一条横亘县城旧城区的大街||第3集湖南会馆 座落县城西门附近,建于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有大门、前厅、后殿三组 主体建筑,占地约800平方米。大门上镶有“禹王宫”石刻碑额,内有戏台。农历六月初六, 旅客居湖南籍同乡为纪念大禹治水功绩,在此举行盛大集会。1950年后作粮仓,1975年县 文艺宣传队驻入,拆大门、中厅建宿舍,现存后殿||第4集 粤东会馆 座落县前街,双月桥附近,于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兴建,道光二十二年 1842年重建,占地约1500平方米,有头门、中宫、后殿和关圣帝殿等主要建筑,规模宏大, 工料精坚,耗资不下三千金。曾用作商会会址,1953年作文化馆址,1976年已全部拆除,改 建县文化局和教育局||第5集 阳朔历始 阳朔历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阳朔属桂林郡管辖,无县名。西汉元鼎六年(公元111年),阳朔为始安县地,属荆州零陵郡管辖。东汉,属荆州零陵郡,为始安侯国地。三国吴甘露元年(265年),在今阳朔县地置尚安、熙平两县,属荆洲始安郡,为阳朔县建制之始。西晋泰始年间(265-274年),撤销尚安县,其地并入熙平县,属始安郡辖地。熙平县治在今兴坪镇狮子嵅村。南朝宋泰始年间(466-471年),改始安郡为始建国,熙平县属其辖地。南朝梁代(502-556年),撤销熙平县,其地并入始安县,阳朔为始安县地,属桂州所辖。隋开皇十年(590年),县治由熙平迁至今阳朔镇,县衙建于羊角山下,以“羊角”谐音“阳朔”为县名。阳朔县因此得名,历经各朝,流传至今唐朝武德四年(621年),分阳朔县增置归义县,县治在今白沙镇旧县村北侧,与阳朔县同属桂州辖地。贞观元年(627年),撤销归义县并入阳朔县,为岭南西道桂州辖地。五代十国,阳朔地为楚、南汉治地,属桂州所辖。北宋大观元年(1107年),改桂州为静江府。阳朔属静江府所辖。元朝至元十五年(1278年),改静江府为静江路,阳朔属静江路。明朝洪武初年,改静江路为桂林府,阳朔县属桂林府。清朝,阳朔仍属广西桂林府。民国二年(1913年),废府设道。阳朔属漓江道,次年六月改桂林道。民国十九年(1930年),桂林道废,阳朔属桂林民团区。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三月改属桂林行政监督区。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四月改属第一行政督察区。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三月直隶省政府。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五月改属第八行政督察区。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七月改属第十四行政督察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仍称阳朔县,属桂林专区,公元1968年4月改称桂林地区。公元日,经国务院批准阳朔划归桂林市管辖,成为市辖县,县治至今不变。阳朔是一个汉族、壮族、瑶族聚居的地方,在数千年的历史中,形成了富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民风民俗,继承和弘扬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道德观念。 阳朔的文化弥漫着千年古镇所特有的乡土文化,和西方人迅速涌入带来的浓郁西风,两种截然不同的气息混和在一起而散发出的扑朔迷离的味道。正是这种融合,让西方人对它的迷恋不已,而东方人也为它深深陶醉||第6集 山水传说西街故事 在中国旅游名县阳朔,有一条世界闻名的西街。 : 西街是一条小街,是县城最古老的街道之一。一条青色的石板路,两排低矮的砖木房,小青瓦、白粉墙、坡屋面、吊脚楼,散发着浓浓的古香。过去,西街除几家店铺外,居民大多还是农民,处于“半是乡村半是店,可为生意可为耕”的半商半农状态。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阳朔对外开放,西方游客发现了西街,那些被大都市喧嚣和快节奏的工作搅得身心疲惫的西方人,在这里找到了休憩的“港湾”。同时,他们对当地古朴典雅的民居和传统文化、民风民俗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纷纷把对西街的独特感受写进旅游指南书上。近些年,每年到西街观光、休闲的境外旅游者超过数十万人次。他们有住几天、十天半月的,也有住一年几年的,有的干脆在西街成婚、开店。西街成了中西文化交融的“洋人街”,成了超越地域的“地球村”,成了规模庞大的“外语角”。 西街是阳朔的缩影,“西街文化”是对阳朔乡土文化的扬弃。秦臻先生研究阳朔文化多年,成果颇丰,写下大量文章在国内外媒体发表。此次将部分研究成果结集出版实属地方文化之幸事。《西街故事》以平凡人的故事形式介绍西街人物群像、市井风情、小镇魅力,使读者感悟西街以至阳朔风情文化。“阳朔石刻”部分以解读分布全县各地有代表性的碑刻为切入点,记叙阳朔历史上一些重大事件、历史人物和风土人情,不乏为了解阳朔历史的一份珍贵资料。 西街是阳朔县城最古老的街道。两排低矮的砖瓦房,一条暗红色的石板路,是土得不能再土的典型的桂北传统小街。隋开皇十年公元590年设置阳朔县时,县城就只有这条长约二百米、宽约五米的街道,街上除了几家经营日用品的店铺外,大部分居民是农民。千多年来,这条小街一直保持着“半是乡村半是店,可为生意可为耕”的半商半农状态。这种历史状态使西街保持了典型的南方小镇的传统风貌,使西街人形成了城里人的豁达和乡里人的淳朴的双重性格。这种性格和风貌成为了今天西街发展的良好基础条件 过去,西街和阳朔风景一样,一直处于“躲在深闺人未识”的状态。七十年代初,桂林阳朔正式对外开放,许多西方游人在饱览了阳朔漓江风光以后,来到阳朔县城,无意中走进西街,才发现,在这奇山秀水之中,有一条这么迷人的小街。这些西方人像当年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似甲,把对西街的新奇和美好的印象写在了西方出版的旅游指导书上。到了八十年代,自助旅游进入我国,西方的自助旅游者涌进了西街。这些被闹市的喧嚣和快节奏的工作搅得身心疲惫的西方人,在这里找到了休憩的港湾1I: 阳朔县资源丰富,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年产量为13万吨。沙田柚、金桔、柿子、板栗为阳朔四大特产水果,其中沙田柚以其果大色美味甜闻名海内外,1997年总产量达1.6万吨,1995年在中国农业博览会上荣获同类产品最高奖--银奖;1998年获全国柚类评比“金杯奖”1996年被农业部确定为“中国沙田柚之乡”。县内矿产资源丰富,有铅锌、重晶石、大理石、石灰石等主要矿种。阳朔人心灵手巧,近几年来,开发制作出大量的旅游工艺品,如书画、画扇、大理石、滑石工艺品,还有山水盆景、文化衫、石章、木雕、仿古服装、仿古陶器、绣球等工艺精品,畅销国内外旅游市场。 山青、水秀、洞奇、石美四大景观特色,造就了阳朔这方人间仙境,上帝的特殊恩赐,给予了阳朔富甲天下的灵山秀水。全县拥有奇特山峰2万多座,大小河流17条,8大景区,250多个自然景点和人文景观。迄今,已有世界上150多个国家,300多位总统、总理、首相、部长等到阳朔观光考察。其实,老外比大多数国人更先了解阳朔,一本LonelyPlanet把他们从地球的另一面带到了阳朔,到阳朔的外国游客都是人手一本,他们只把桂林作为一个交通的中转站,下飞机了,下火车了,直接从桂林赶到阳朔,一刻也不停留。"` --世界上最典型的喀斯特峰林地貌在阳朔; --美丽的漓江,山水风光的精华地段在阳朔境内;# --中国驻联合国总部大使馆悬挂的唯一代表中国自然景观的图画,是阳朔风光的“黄布倒影 --中国人民银行1999年发行的贰拾圆人民币背景图案,是阳朔的兴坪风光; ' --1960年,轰动东南亚的电影《刘三姐》在风光如画的阳朔拍摄成功; ; --2001年,荣获首批广西优秀旅游县; . --2003年,由张艺谋导演的,世界上最大的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又在阳朔获得成功,该项目荣获全国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第三届中国十大演出盛事奖; --2004年,世界旅游组织定位:阳朔--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被誉为“中国地球村”的阳朔西街,中西文化水乳交融,既充满了乡土气息,又洋溢着浓郁的异国情调。西街的独特魅力,已成为阳朔旅游鲜明的符号,成为中国旅游的著名商标||第7集 龙跃寺 在县城西龙跃岩前,寺址已毁。寺后龙跃岩壁,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邑孝 廉莫之先有七律“苍虬雾拥千层峦,石窦玲珑万壑寒;日影摇天藤蔓合,风涛入树鼓钟残。 巨灵玉掌何时■,大地金声此日看;龙女香花空色相,林中鹦鹉涧中兰”题于其上||第8集 阳朔纪事碑 白面山下有块刻于明朝嘉靖三十年公元1552年的纪事摩崖,高2.3米,宽3.8米,全文502字,是百里漓江惟一整块大型纪事碑。碑文记述的是当年的广西当局征讨阳朔农民起义的一次重大战役情况,是珍贵历史资料。旁边有块“振衣千仞岗,濯足万里流”摩崖石刻,也出自于那个时代||第9集 潘庄 是潘宜之所建。潘为湖北广济人,1932年来广西,被任命为广西国民革命军第 四集团军总司令部政训处处长。1936年出巡阳朔,见青[山厄]渡一带山青水秀,风光绮丽, 遂在此建一别墅,命名“潘庄”。潘庄建筑为二层楼新式“洋房”,面积约400平方米,有 会客室、卧室共20余间,室内陈设豪华富丽,金石、古董、字画琳琅满目。仅古瓷十八罗汉, 就耗资2000余元银元。还有停车房、荷花池、篮球场和各种果林。建国后,人民政府将潘 庄征收,改为阳朔县示范农场,今为县农科所。1984年列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10集 古迹文物 石锛60年代在牛头蛉修路时,出土1把小石锛,长约4厘米、口径3厘米。已送区博 物馆收藏。又于1973年,在鸡窝渡牛头岭路边大岩发掘石锛1把,口径宽6.2厘米,长11.2厘 米,厚0.8厘米。 钱币1970年在兴坪书家堡出土西汉五铢钱10枚。1985年,在沙子溪村边挖出一陶罐 钱币,4至5斤,据考证是东汉时代的五铢钱和货泉。陶罐模样与附近汉基出土的一样。另修 铅锌矿公路时,在响水[山厄]发掘唐代的通宝,分左挑开元、中平开元、右挑开元、双挑开 元、一型乾元、二型乾元重宝、唐国通宝、周元通宝。 藏经冀铁座阳朔公园有一铁铸的藏经藏底座,为唐代寺庙中用作收藏经书用的藏经 藏的遗物,藏经藏即有如现代的书橱。因其上部为木结构,中柱楔入铁座方眼中,“藏”可 推转动,敢又名转经藏。 铁钟福利夏村莫姓祠堂,现存一口铁钟,高0.9米,口周长2.5米,重150公斤。清朝 乾隆二十三年铸造。外面铸有“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八个字,并有龙纹云彩图案。系“三 学寺”遗物。 另,福利龙尾村龙尾庙、兴坪大源太太庙和白沙岩门树代销店也存有类似铁钟。 铜牛县文化馆存有铜牛一只。据国家历史文物研究所所长王冶秋1974年考证,系晚清 铸造。 水壶临阳联队队员用过的两个铜水壶,现藏于县文物管理所。 委任状1945年,临阳联队任命谭孝通为阳朔县大源乡乡长和大源乡自卫大队长委任状 各一份。藏于县档案馆。 古迹 新石器时代遗址1960年,桂林市张益桂等在高田大坝岩、叫化岩发现新石器时代人 类活动遗物陶沙片、石器、螺壳化石等。1982年桂林市文物考察队和县文物管理所开展文物 普查,发现白沙镇扶龙村塘后山洞、葡萄乡下寨村英布山漏有新石器时代的夹砂陶片、打制 石器、动物骨骼化石、螺壳、蚌壳化石堆积层||第11集 阳朔古城南门--迎薰门 迎薰门:位于阳朔镇东南部,西街东端。系阳朔古城南门。取《舜?南风》歌中“南风薰兮,解吾民之愠兮”句意,以“迎薰”二字名之。因南门有二,俗以其前临漓水,称为“水南门”。元至正七年公元1347年与县城东、南城墙同时建造。原甚简陋,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改建为石拱门。年建水南门停车场和滨江路时,拆除沿江城墙,仅存迎薰、青阳二门,成为珍贵的古城遗迹。门洞高3米、宽3.42米、深6.11米,料石结构,尚完好。门洞内侧刻有漓江历次洪水线,是珍贵的水文历史资料。此门洞也是客人从阳朔码头进西街必经之路||各位我回来了。长篇连载.每天更新5集可以吗||第12集 熙平县城遗址 古城墙址位于兴坪镇狮子嵅内,建予吴甘露元年265年,废于南 朝梁代,前后共200多年。古城遗址群峰环绕,如天然城墙。遗址中残存的古砖古瓦碎片和 墙基仍依稀可见。“老屋宅”、“跑马道”的名称也还在群众中流传。〔归义县城遗址〕 位于白沙镇新寨村旁。唐武德四年621年置,贞观元年627年废。遗址为正方形,有东、 南、西3门。城墙为土筑,现存高约3米,厚约6米,周长约800米。城内现在除东北角有2户 人家和1个小果园外,其它开辟为农田,面积30余亩。〔古乐州城遗址〕在福利双桥村南 漓江边数十亩稻田之处。置于唐武德四年621年。城南为白面山,北为双桥树,西北临马 头江。城墙土筑,除东西两段崩塌外,其余较完整,开东、西、北3门,城墙厚6米,高约5 米,周围长700米。古城北郊,现留存有有凿马槽10余个。传为当时的马棚。 古城墙元至正七年1347年始筑阳朔城垣,开四门。明、清两代继续增高完善东、西, 南、北城墙。民国拆城墙以筑碉堡,至懈放前夕,东城墙保全,南城墙基本完好,西城墙仅 存一小段。当时县城东西约500米,南北约900米,居民不满300户。建国后,广西壮族自治 区人民政府多次拨款修缮,使城区扩大数倍,面貌焕然一新。东城墙予1979年拆除,辟为旅 游停车场和滨江大道,现保存南薰门和一小段城墙,青阳门照原样东移8米,城门上用钢筋 水泥结构改建帜江楼 古榕吞石 兴坪,三国吴甘露元年公元265年阳朔最早的县治熙平县所在地,距今已有1740余年历史了三国吴甘露元年265年,置熙平县,属荆州始安郡,南朝宋泰始年间466—471年,改始安郡为始建国,熙平县属其辖地。南朝梁代502—556年,撤销熙平县,并入始安县。故治在今广西阳朔县兴坪镇狮子嵅村。隋开皇十年公元590年将县治迁至现阳朔镇,始有阳朔县。熙平县治历时325年后,为阳朔县一圩镇保持至今,因年深日久,“熙平”渐讹为现“兴坪||第13集 阳朔公园 位于阳朔镇西部,东起独秀山东麓,南临桂林阳朔公路,西至龙跃山,北靠螃蟹山,总面积340亩。该园始建于1915年,因附近有寿阳山碧莲峰,故曾取名“寿阳公园”。1934年第一次扩建后,以其位于阳朔县城而改名“阳朔公园”。现有大小二园门。大门上方刻有当代著名书法家刘海粟手书“阳朔公园”四字。小门在碧莲洞口西南方,建于1980年,刻有著名画家陆俨少手书园名。 园内桂树成荫,竹木繁茂,花果满园,四时飘香,双月溪从园内萦回而过。四周奇峰环绕,园内有独秀峰、西郎山、碧莲洞、来仙洞等名景。园内的“春蕾苑”,以陈列当地特产的吸水石假山、花卉盆景为主,衬以梅亭水榭、小溪曲桥、彩壁回栏、怪石名花,集阳朔名山秀水于一苑。公园内有革命烈士纪念碑等人文景观||阳朔山水传说。古迹、古镇、古村、美食、特产,全200集已写完。陆续更新中http:post-.shtml||第14集 阳朔青阳门 位于阳朔镇滨江路中部,系阳朔古城东门,与迎薰门同时兴建。门洞高3.4米,宽3米,深6.15米,今仍完好无损。门上建有帜江楼。青阳门西即唐代持诗人曹邺故居后建为黉宫,清代扩为寿阳书院,现为阳朔镇小学
前言:阳朔每一个古村古镇风景和故事都尘封一段故事,只有你去慢慢挖掘,你一定被这些远古离奇的历史所沉迷.在阳朔做旅游行业已经几年了,也是资深的驴友。我是从外地来阳朔的人可是比本地人还熟悉阳朔。在阳朔几年的时间里,几乎踏遍了阳朔的每一寸土地,成了十足的“阳朔通,那下面我像大家介绍阳朔美丽的风景和传说故事吧!以下故事由阳朔阿强花了五个月编辑整理阳朔山水传说之--故事旅游篇1古镇,古村.古迹,30集2十里画廊景点25集3阳朔县城景点.40集7?#_,v6v8q5i$d.\+t1i$Of'jt4漓江景点45集5阳朔美食40集6甜点饮品10集7阳朔土特产10集阳朔古镇的由来 风景如画的阳朔,是怎样得名的.相传隋朝设县治时,以“阳朔”作县名,是取羊角山“羊角”二字的谐音。后人又把羊角山叫阳朔山,究竟是县因山得名?或山因县得名?这个问题须得从头说起。 三国吴甘露元年(256年)设熙平县干兴坪狮子威,是阳朔县的前身。隋开皇十年(590年),迁到现在的县城,县令想改县名,一时未定。 县衙后面的廖家岂外,有对山峰直插青山。当时有个孤苦的孩子,给财主放羊,人们叫他羊娃。每天赶着羊群到这对山峰下放牧,眼看双峰并峙,很像羊角,就起名叫羊角山。羊娃长得很聪明,他的羊栏搭在财主家的私塾旁边,财主年年请塾师教自己的儿女。借此机会,羊娃暗中学到不少知识,往往随口成歌,应声作对,因此牧童们很爱和他玩。他给羊角山编了一首歌:“羊角尖,羊角尖,羊角尖上九重天”,牧童们把它当作口头禅,每日早出晚归,经过县衙后面,总是歌声琅琅。 县令为了改县名,绞尽脑汁,总想不出一个恰当的。有一天傍晚,他到后花园散步,听到墙外牧童们的歌声,越听越出神。不过他把“羊角尖,羊角尖,羊角尖上九重天”,误会为“阳朔迁,阳朔迁,阳朔迁上九重天”。他为何引起误会呢?因为他是农历十月初一日迁县的,十月为阳月,初一为朔日,所以他自认为“阳朔迁”是指他迁县的时间,至于“迁上九重天”,那当然是预兆将来官运亨通,扶摇直上了。于是决定呈报上司,用“阳朔”为县名。还出布告示众,说明“阳朔”为县名,是根据童谣改的。 村民看了布告,纷纷议论,有的说:“什么童谣,分明是羊娃编的羊角山歌”;有的说:“羊角”与“阳朔”音同字不同,那能以声取义?县令听了这些老百姓的议论,心里有些不安。 一天,县令改换便装,骑着小马,只带一名衙勇,直奔羊角山下。这时羊娃和牧童们正在山边的树荫下休息)谈笑风生。县令突然问道:“谁是羊娃?”羊娃应声答道:“是我”。县令下得马来,慢漫他说:“羊角山歌是你编的吗?”羊娃满口承认。县令将信将疑,想考他一下,接着说:“有人说阳朔是取羊角的谐音,有那么凑巧?你能编歌,定能作对,现在我出两个字给你对,既要取阳朔的谐音,又要对仗工整。”羊娃点点头。县令挥动手上的鞭子说:“马鞭”,羊娃对道:“羊索”。绚羊的索对赶马的鞭,对仗可算工整,况且“羊索”与“阳朔”字音完全相谐。县令想了一下,摇摇头说:“不行”,你不该重用羊角的羊字,美中不足,我再出两个字给你对来。县令指着衙勇的腰刀说:“佩刀”,羊娃对道:“扬架”。扬槊对佩刀对得更加工整,同时“扬槊”与“阳朔”字音一点不差。县令再找不出漏洞了,内心暗暗佩服。 从此,县名与山名就分不开了,传为千古美谈||先沙发,慢慢欣赏||啊强支持你||占个坑...||又长知识了。||感谢各位的支持了,我会努力的||第2集阳朔画扇之乡——福利古镇福利古镇原址在东郎山东侧,唐宋时名“黄道街”,后逐步往漓江边迁移,民国时改今名。福利古镇现位于阳朔县漓江下流东岸,依山傍水,为阳朔有名古镇。因此地多荔枝树,村舍隐伏其间,故名伏荔村。福利几乎每家每户都能画画,这里是全国最有名的国画镇之一,被称为“中国画扇之乡”,因此也是全国最大的画扇生产基地之一。 其实福利古镇,并不在我徒步漓江的计划范围之内。不过当我在到达阳朔,买了阳朔骑行地图之后,这个远在地图右下角的红色古镇标记便再也逃不出我的视线了。作为沟通长江和珠江唯一通道的漓江,在它的边上能孕育出什么样的古镇呢?这个疑问就一直在我的脑海里闪现。于是在上午骑行遇龙河之后,没有按照骑行地图的路线前进,而是顶着阳朔七月份正午毒辣辣的太阳,继续向福利骑去。 一骑,两人双人车,继续上路。虽然我在骑行过程中,为了专心不摔倒所以不怎么开口说话,可是在孤独的乡野上听着烟云用重庆方言哼着古老的民谣,倒也是安然自足。时间渐逝,毒辣辣的太阳也开始便的温柔,晒在身上暖洋洋的。我把思绪放在了其他地方上。倒是又想起了福利来,不知道它是否能承载我历经“千辛万苦”的期待呢? 再转过了最后一个转角之后,一个渔村出现在我眼前,在这个渔村里,才可以摆渡到对岸的福利古镇去。在渔村的渡口边上,依稀看到了福利古镇的轮廓。过江后,便来到了这个被喻为“画扇之乡”古镇。 当同船的本地人卸下他们的货物离开以后。我才轻轻的,从渡船上跳到了岸边的台阶上,真正的踏上了福利的土地。沿着台阶拾步而上,没有过分的人流,一个凉亭,一分安静,一份不一样的感觉。 凉亭边上,一个背着竹篓的老人在卖着冰凉虾和冰糖水,过往的本地人不需要吆喝便站在摊前,等待着喝口冰糖水或者冰凉虾。我们也忍不住多要了几碗,冰凉甜爽的,一下肚,就让精神提升了不少虽说福利素有“三山环古镇,一水抱绿州”之雅誉。但作为一个匆匆而过,而且是看过了大山的人来说,这个美誉,我便只能理解到七八分了。那一水自然指“漓江水”,那绿洲则和我在渡头村上游所看到的一处绿洲颇为相似。镇很宁静,偶有游人大部分都到上游的绿洲去享受漓江清澈的水和草地去了,所以在古镇里所见的也大多数为本地人。街上的店铺也开了三,两几家,多为卖古镇的特色物品比如画扇,墨石,毛笔等等之类。走进店里,画香满鼻,墙壁上,四处挂满了画扇和众多的书画作品。老板也不是很在意是否能卖出东西,手里拿着书,用眼光扫了我们一眼便又低头看书去了。挑选了几幅比较有代表意义的画扇,询问了几句,也不敢多加打扰,就离了开去。 阳朔福利历史文化悠久,造就了许多能人巧匠。常住人口不到一万人,却培养了不少画家。能人巧匠仓促间也难以寻觅,但在古镇家家门口都可发现凉放着画扇的坯子,也足见其画风之盛了这里是全国最有名的国画镇之一,被称为“中国画扇之乡”,因此也是全国最大的画扇生产基地之 、福利古镇旅游交通:阳朔汽车站乘阳朔至福利的小型面包车或骑自行车,10公里路程||第3集兴坪古镇 古街是一条长1公里多的石板街。从古镇东南至漓江榕树潭、古渡码头,便于居民、客商来往,各省的会馆建筑于古街的两旁,现各类砖瓦结构的古建筑大部分保存完好。古街的东南侧狮子旦为熙平县城遗址。现城墙轮廓尚清,随处可见古砖瓦陶瓷残片,只是原来“车马来往人看人”的繁华县城,现呈现出一派青山幽幽、村舍几座的肃静氛围。令人不解的是,传说为建县时所种的一株8人方可合抱的古榕树,现仍枝繁叶茂,其根须竟将5尊菩萨、一块重约20吨的大石头吞进树里,仿佛是在向人们诉说着古镇一千七百三十多年来的历史沧桑……. 古街边的关旁庙,始建于清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距今也有260年的历史了,现存偏殿及戏台。庙内的“万年戏台”,为桂北地区较为古老又保存完好的清代戏台,对广西的戏曲史及沿革衍变很有研究价值。戏台台口两柱因演戏所留叉眼痕迹20多个,尚依稀可见,台缘横贯着四幅木雕,图中人物栩栩如生,手法生动明快,经鉴定乃是四出传统戏曲浮雕图。即《五代荣封》中的“仙姬送子、满门荣封”,《古城会》中的“关羽斩蔡阳”,《聚子会》中的“姚通金殿举狮”,《活捉子都》中“颖考叔金殿举鼎夺帅”。戏台内左侧有一面四幅一体可折叠木质屏风,均为楠竹浮雕图,下端落款为“乾隆乙丑年板桥赠”,是否出自怪杰郑板桥之手,有待专家考证。 古街临江段有乾元桥,由于历史变迁,桥两头已不到桥下水,但桥面路上的石板光滑平整,昔日廊桥檐口滴水形成石板面上的个个小坑,极清晰可见,站在桥面上,不由得让人们缅怀它悠久的历史。在榕潭古渡码头边,仍见到横倒在石基上的大石条,石条上浮雕着龙凤这便是古渡口的六角亭遗址,沿石阶拾级而上,可见古代三层八角亭和北帝庙遗址,现已由日本友人建成“和平亭 兴坪古镇旅游交通:从阳朔有班车到兴坪||阳朔文化古迹,古镇,古村。古桥之旅游篇》(原创完整版)很好、很有心,谢谢啊强~![b]||第4集阳朔葡萄镇明清古民居群阳朔县葡萄镇罗明村有一个明清时期的古民居群,约有20座,大部分保存完整。据当地文物研究人士介绍,这些古民居建于明末清初时期,至今起码已有400年历史,如此规模的古民居群在当地实属罕见。来到罗明村,但见东南方向有座低矮的小山,中间贯穿着一个岩洞,高约5米,宽4米,纵深4米左右,一些绿色灌木生长于洞内,一眼望去,恰似一轮挂在半空的皓月一般,当地人因此将此山称为“月亮山”。步入村子中央,一排排古民居映入眼帘。民居错落有致,紧紧相连,一条小河从古民居前潺潺流过,四周树木葱郁,构成一幅质朴厚重的自然画卷。据估计,古民居群面积约有3000平方米,房屋坐北朝南,青石作基,青砖盖体,经过岁月冲洗显得有些斑驳。向上望去,屋脊灰浆掩盖,翘立起伏,两端如凤头般惟妙惟肖。穿行古民居群中,但见锃亮的石板路弯弯曲曲,而每座民居之间均相隔2米左右,大小一致的天窗均匀开设,置身其间,生发出一种历史的沧桑感。古民居均分为上下座,古屋中央留有一口天井,黑黝黝的铁环紧扣厚实的木质大门,气势雄伟。屋内大都用杉木相隔,没有一块青砖泥坯,祖厅、接待厅、厢房、储物室、卧室等功能设施一应俱全,有大户人家的风范。该村85岁的肖希老人介绍说,年轻的时候,他家的老房子曾经住过15口人,房子冬暖夏凉,十分舒服。该村现在居住着肖、蒋、王、秦四姓,170多户,近千口人,而肖姓人口最多,古民居群便属肖姓所有。该村今年55岁的肖运山在镇政府工作,据他介绍,其先祖从湖南省邵阳市搬迁至此,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祖上曾富甲一方,乐善好施,极为重视翰林墨香,秀才层出不穷,虽无一人进入官场,可地方府衙对肖姓家族敬畏三分,不敢随意前来横加敛财。现今,一些村民仍然居住在古民居群里,其周围虽然建起了一座座楼房,然而村民对古民居群保护有加,从未随意破坏,古民居群得以保存完整。在阳朔境内的平川地带,如此规模的古民居群实属少见,为此,当地政府已着手对其进行保护,并加以开发利用
阳朔古镇的由来 风景如画的阳朔,是怎样得名的.相传隋朝设县治时,以“阳朔”作县名,是取羊角山“羊角”二字的谐音。后人又把羊角山叫阳朔山,究竟是县因山得名?或山因县得名?这个问题须得从头说起。 三国吴甘露元年(256年)设熙平县干兴坪狮子威,是阳朔县的前身。隋开皇十年(590年),迁到现在的县城,县令想改县名,一时未定。 县衙后面的廖家岂外,有对山峰直插青山。当时有个孤苦的孩子,给财主放羊,人们叫他羊娃。每天赶着羊群到这对山峰下放牧,眼看双峰并峙,很像羊角,就起名叫羊角山。羊娃长得很聪明,他的羊栏搭在财主家的私塾旁边,财主年年请塾师教自己的儿女。借此机会,羊娃暗中学到不少知识,往往随口成歌,应声作对,因此牧童们很爱和他玩。他给羊角山编了一首歌:“羊角尖,羊角尖,羊角尖上九重天”,牧童们把它当作口头禅,每日早出晚归,经过县衙后面,总是歌声琅琅。 县令为了改县名,绞尽脑汁,总想不出一个恰当的。有一天傍晚,他到后花园散步,听到墙外牧童们的歌声,越听越出神。不过他把“羊角尖,羊角尖,羊角尖上九重天”,误会为“阳朔迁,阳朔迁,阳朔迁上九重天”。他为何引起误会呢?因为他是农历十月初一日迁县的,十月为阳月,初一为朔日,所以他自认为“阳朔迁”是指他迁县的时间,至于“迁上九重天”,那当然是预兆将来官运亨通,扶摇直上了。于是决定呈报上司,用“阳朔”为县名。还出布告示众,说明“阳朔”为县名,是根据童谣改的。 村民看了布告,纷纷议论,有的说:“什么童谣,分明是羊娃编的羊角山歌”;有的说:“羊角”与“阳朔”音同字不同,那能以声取义?县令听了这些老百姓的议论,心里有些不安。 一天,县令改换便装,骑着小马,只带一名衙勇,直奔羊角山下。这时羊娃和牧童们正在山边的树荫下休息)谈笑风生。县令突然问道:“谁是羊娃?”羊娃应声答道:“是我”。县令下得马来,慢漫他说:“羊角山歌是你编的吗?”羊娃满口承认。县令将信将疑,想考他一下,接着说:“有人说阳朔是取羊角的谐音,有那么凑巧?你能编歌,定能作对,现在我出两个字给你对,既要取阳朔的谐音,又要对仗工整。”羊娃点点头。县令挥动手上的鞭子说:“马鞭”,羊娃对道:“羊索”。绚羊的索对赶马的鞭,对仗可算工整,况且“羊索”与“阳朔”字音完全相谐。县令想了一下,摇摇头说:“不行”,你不该重用羊角的羊字,美中不足,我再出两个字给你对来。县令指着衙勇的腰刀说:“佩刀”,羊娃对道:“扬架”。扬槊对佩刀对得更加工整,同时“扬槊”与“阳朔”字音一点不差。县令再找不出漏洞了,内心暗暗佩服。 从此,县名与山名就分不开了,传为千古美谈 兴坪古镇 古街是一条长1公里多的石板街。从古镇东南至漓江榕树潭、古渡码头,便于居民、客商来往,各省的会馆建筑于古街的两旁,现各类砖瓦结构的古建筑大部分保存完好。古街的东南侧狮子旦为熙平县城遗址。现城墙轮廓尚清,随处可见古砖瓦陶瓷残片,只是原来“车马来往人看人”的繁华县城,现呈现出一派青山幽幽、村舍几座的肃静氛围。令人不解的是,传说为建县时所种的一株8人方可合抱的古榕树,现仍枝繁叶茂,其根须竟将5尊菩萨、一块重约20吨的大石头吞进树里,仿佛是在向人们诉说着古镇一千七百三十多年来的历史沧桑……. 古街边的关旁庙,始建于清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距今也有260年的历史了,现存偏殿及戏台。庙内的“万年戏台”,为桂北地区较为古老又保存完好的清代戏台,对广西?ahref="http:"class="keyword"target="_blank"南非?芳把馗镅鼙浜苡醒芯考壑怠O诽ㄌ?诹街?蜓菹匪?舨嫜酆奂?0多个,尚依稀可见,台缘横贯着四幅木雕,图中人物栩栩如生,手法生动明快,经鉴定乃是四出传统戏曲浮雕图。即《五代荣封》中的“仙姬送子、满门荣封”,《古城会》中的“关羽斩蔡阳”,《聚子会》中的“姚通金殿举狮”,《活捉子都》中“颖考叔金殿举鼎夺帅”。戏台内左侧有一面四幅一体可折叠木质屏风,均为楠竹浮雕图,下端落款为“乾隆乙丑年板桥赠”,是否出自怪杰郑板桥之手,有待专家考证。 古街临江段有乾元桥,由于历史变迁,桥两头已不到桥下水,但桥面路上的石板光滑平整,昔日廊桥檐口滴水形成石板面上的个个小坑,极清晰可见,站在桥面上,不由得让人们缅怀它悠久的历史。在榕潭古渡码头边,仍见到横倒在石基上的大石条,石条上浮雕着龙凤这便是古渡口的六角亭遗址,沿石阶拾级而上,可见古代三层八角亭和北帝庙遗址,现已由日本友人建成“和平亭 兴坪古镇旅游交通:从阳朔有班车到兴坪,车费5.5元人 福利古镇 福利古镇位于阳朔县漓江下流东岸,依山傍水,为阳朔有名古镇。有1000多年历史,福利老街的房子都是清末年间建造的,都是青砖砌成,每间房子的屋檐上都是泥塑,雕刻而成花花鸟鸟栩栩如生。房子还有一个共同点:每间房子都有一个大头门,每个头门都对准其前面一所房子的后门,因此整条街几十间房了基本上都是连通的,一家连一家,街内的小巷甚多,故有九井十八巷之称。该镇三面环山,一面临水,素有“三山环古镇,一水抱绿州”之雅誉。福利镇也是在祖国内地惟一一个有妈祖文化的地方,海边的神在这里香火很旺,每年的五月初八,镇上就举行盛大的庙会。河边有大光亭、三姑石、天后宫、奎星楼、龙母亭等名胜古迹,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曾专程到此考察。古镇对岸为渡头村,绿竹掩隐、幽雅可人,电影《刘三姐》诸多外景在此拍摄。福利几乎每家每户都能画画,这里是全国最有名的国画镇之一,被称为“中国画扇之乡”,因此也是全国最大的画扇生产基地之 、福利古镇旅游交通:阳朔汽车站乘阳朔至福利的小型面包车或骑自行车,10公里路程||{:5_130:}||不错赞||没觉得有多详细阿。||不错的||阳朔唐朝郡都古城遗址(归义县古城) 白沙镇旧县村委归义古城位于白沙镇旧县村,遇龙河畔,仙桂桥上游约100米,始建于唐武德四年,遗址占地30余亩,现仅存城墙,系黄土夯成,厚6米、高约3米,四周各长200米,构成正方形城廓,有东、南、西三门,目前城内大部分已辟为农田,尚有一口“守旧”的古井和一片果林,归义城遗址为阳朔三大古城遗址之一,保护一般。 遗址对岸有一川岩,登岩凭眺,水天一碧,达10余公里,岩内气候冬暖百夏凉,不燥不湿,是天然读书静养之地,清咸丰年间桂林进士唐墨香曾在此讲学;遗址东边山有一东晖岩,岩内一溪流出,水质清莹,经冬不涸。 史料记载: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阳朔县分置归义县设县址于此,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废。 归义古城遗址旅游小贴士: 1、归义古城景区门票:0元 2、归义古城旅游交通:搭乘阳朔至杨堤、桂林、金宝方向班车到旧县村路口,徒步约60分钟即到;也可骑自行车前往 兴坪渔村 兴坪渔村---位于阳朔县兴坪镇南2.5公里的漓江东岸,为漓江畔的冲积沙洲。渔村周边群峰嵯峨,翠竹葱郁,环境极为优美。全村主要以赵姓世居,现有139户,550人。相传,明代时,其远祖从湖南迁至阳朔杨堤浪石村,正德年间,始祖曾到此一游,见山川气势不凡,便举家在此拓荒筑庐,后来发展成兄弟六系。因村中有大鱼塘,村前有大沙洲,故命名为鱼塘洲,民国24年改为现名。兄弟6人大修村舍,遂形成6条巷子,3口大井,其村舍已有500年历史,世系22代。渔村充分展示了中国乡村传统建筑的文化艺术内涵。全村占地13.2万平方米,清一色硬山顶抬梁架,青砖灰瓦,高墙大院二层楼房,通高12米,建筑面积4万平方米,约150余座大房,布局有序,风格划一,民国10年11月,广州革命政府大总统孙中山北上桂林途中,曾泊船入渔村参观。日,美国总统克林顿偕夫人、女儿和岳母等来桂林访问,舟游漓江途中,亦登岸入村参观。兴坪渔村现已成为中外游客向往的游览景点。 村后奇峰罗列,五指山挺拔峻秀,马颈山、天水寨雄奇险峻,每每催人奋进。天水寨建在与五指山相连的马颈山之间,一块面积约20亩的平地上,东南两侧设有寨门,四周皆悬崖峭壁,仅有一条小路可通,地势十分险要。该寨为清咸丰年间渔村富豪为避战、匪患而建。因寨中有井泉二眼,泉水清澈经冬不涸,可供千人饮用,村人疑此水从天而降,“天水寨”由此得名,此古寨现保存完好。 兴坪渔村山环水抱,村后有七个山峰组成一起,故名叫七仙姑下凡。传说天上王母娘娘身边有七个待女,陪伴侍奉。有一天王母娘娘午睡正浓,七仙女商量下凡玩耍,享受人间美丽的风光,经过蓬莱仙岛,驾云到了渔村,停留观看风景。她们看见这碧波环抱、林木苍郁、绿草如茵的奇异景象,乐而忘返。后来王母娘娘醒来之后,不见七仙女在旁,大发雷霆,忙用慧眼往下观看,只见七仙姑在此赏景,俨然不动。王母娘娘怒极,用手一指,七仙女化变了七个山峰,永留人间。人们就称这七个山峰为七仙姑下凡。 兴坪渔村的村民世代以捕鱼为生,经过训练的鸬鹚是他们捕鱼的得力助手。此外,用竹筏而不是用木船作为捕鱼的载浮工具,是渔村不同于我国其他大部分地方的又一特色。来到渔村,随渔民出渔打鱼,过一回渔民生活,品尝一下肉质鲜嫩的漓江清水鱼,自是别有一翻情趣。 兴坪渔村或许真是一方“贵地”,自建村以来,历代将官,富绅层出不穷。明代有进士赵海吾,清代有进士赵卫卿、赵际隆、赵儒迁、赵克进、赵日卿、赵克勤克俭诚等六人,并有多人中举这里出了清末维新派首领康有为的弟子,参加“公车上书”的赵春台;出了追随民初非常大总统孙中山革命的黄埔一期生赵丹瑶;这里有富甲阳朔的赵家堂;这里有留学海外并寓居加拿大的造船主赵元典博士……至现代、当代兴坪渔村在外任县(知事)、处长以上官员的达20余人。 兴坪渔村旅游小贴士: 1、兴坪渔村景点门票:5元 2、交通:在兴坪码头乘船到渔村,官方船票预订,私人竹筏价格面议||我还以为是游记呢原来是说书的||照片呢。。文字始终不能说明一切||好的{:5_148:}
有没有一个古镇、古城、古村让你留连忘返有没有一个让你去了一次还想再去一次的地方楼主喜欢这样没有开发还保留土乡土色的古镇如果你有去过或者你所在地方有值得推荐的古镇麻烦写下来、给每一个喜欢旅游的孩子一个说走就走的理由格式:坐标+古镇名+是否收费||陕西+周至老县城+免费||陕西+党家村+收费40||浙江丽水,龙泉白云瀑,||陕西+青木川古镇+免费||陕西+柞水凤凰古镇+免费||宁波前童貌似收费但是不高||云南+大理古城+免费||云南+官渡古镇+免费||青木川据说不错||是的是的、一脚踏三省值得一去||云南+喜洲、双廊、束河、丽江、白沙、沙溪诺邓、和顺、独克宗+免费
完全的统计了一下,黑体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长城已经整体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是以晋北、晋西北长城、黄河沿线,反映古代军事文化的塞上长城城堡和以古代商贸流通、商品集散为支撑,体现晋西北黄土高原文化的古村落。大同:大同古城、镇虏堡、宏赐堡、镇边堡、镇川堡、镇河堡、得胜堡等山阴:旧广武城、新广武城岢岚:岢岚县城偏关:老牛湾河曲:旧县古城临县:碛口古镇(包括西湾、李家山等)…………二是以汾河为轴线,在汾河中游地区,以晋商经济为支撑,分布在晋中地区的汾河流域,体现晋商文化的古村落。榆次:榆次老城(城隍庙)、后沟古村、常家庄园太原:晋源太原古县城、晋祠古镇平遥:平遥古城()太谷:太谷县城(无边寺、安禅寺)、曹家大院祁县:祁县县城(渠家大院)、乔家大院介休:张壁古堡灵石:王家大院襄汾:汾城古县城、丁村民居汾西:师家沟民居霍州:霍州署临猗:临晋县衙万荣:李家大院永济:蒲州古城...........三是以沁河为轴线,在沁河中游地区,以工业生产及商贸流通为支撑,分布在晋城境内的沁河流域,体现晋东南文化特色的古村落。泽州:高都古镇、西黄石村、天井关、东沟镇、大阳镇、巴公镇、周村、冶底高平:米山镇、中庄姬氏民居、神农镇、伯方村、侯庄村阳城:皇城村、蒿峪村、町店镇、洪上村、南安阳村、砥洎城、上庄村、郭峪村沁水:西文兴村柳氏民居、南阳村、樊山村、尉迟村、湘峪古堡、窦庄村、郭壁村、端氏镇、陟椒村陵川:平城古镇、南召村、上阁村、礼义镇平顺:豆口||晋北、晋西北长城、黄河沿线大同:大同古城、、宏赐堡、镇边堡、镇川堡、镇河堡、得胜堡等大同镇共有72城堡,其中城20座,堡52座。实际上长城并非一道庞大而简单的墙,它本身是一个有机的庞大的体系,是由城墙、敌楼、关城、墩堡、营城、卫所、镇城、烽火台等多种防御工事所组成的一个完整的防御工程机制,由各级军事指挥系统层层指挥、节节控制,九镇中每镇设总兵官作为这一段长城的最高军事长官,受兵部的指挥,负责所辖军区内的防务或奉命支援相邻军区的防务,总兵官平时驻守在镇城内,其余各级官员分驻于卫所、营城、关城和城墙上的敌楼和墩堡之内。 大同镇的72座城堡按照地理位置从东往西共分为四道,即阳和道、分巡冀北道、大同左卫道、分守冀北道。这四道里又共下设九路,路下则分辖城和堡。现按照从东往西的地理顺序,分别具体简述如下,城堡的相关数据见附表。 阳和道 阳和道治下辖制两路,分别是新平路与东路,其地理位置在今阳高县与天镇县。其中新平路又下辖四堡:平远堡、新平堡、保平堡、桦门堡,均在今天镇县北部晋冀蒙三省交界地区。东路辖制七堡二城,分别是永嘉堡、瓦窑口堡、镇宁堡、镇口堡、镇门堡、守口堡、靖鲁堡、天成城、阳和城。 分巡冀北道 分巡冀北道所防守的路线范围比较大,从今阳高县新荣区交界的镇边堡开始,从西一直到新荣区的西北部,从南则一直到了今河北境内的蔚县和大同市的灵丘县。分巡冀北道的辖制范围包括两路,分别是北东路和不属路。其中北东路下辖八堡,分别是镇边堡、镇川堡、宏赐堡、得胜堡、镇羌堡、拒墙堡、镇鲁堡、镇河堡。不属路包括二堡八城,分别为大同镇城、聚落城、许家庄堡、王家庄堡、浑源州城、灵丘城、广灵城、广昌城、蔚州城、高山城。 大同左卫道 大同左卫道防守范围多在今大同市左云县,分辖三路:北西路、中路、威远路。北西路包括九堡,分别是拒门堡、助马堡、保安堡、云冈堡、破鲁堡、灭鲁堡、威鲁堡、宁鲁堡、云西堡。中路包括十一堡二城,分别是左卫城、三屯堡、云阳堡、破胡堡、牛心堡、马堡、残胡堡、杀胡堡、黄土堡、红土堡、马营河堡、右卫城、铁山堡。威远路包括四堡一城,分别是祁家河堡、威远城、云石堡、威胡堡、威平堡。 分守冀北道 分守冀北道的军事防守范围大多在今山西省朔州市各个县区,辖制两路,分别是西路和井坪路。西路包括三堡一城,分别是平鲁城、败胡堡、迎恩堡、阻胡堡。井坪路包括四堡六城,分别是井坪城、灭胡堡、将军会堡、乃河堡、朔州城、马邑城、山阴县城、应州城、怀仁县城、西安堡。 大同镇72城堡将如今整个晋北地区全部包括了,还包括了临近晋北的如今归属河北省部分县区,共同构成了整个明朝军事防御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一区域曾经发生过许多重大的影响中国历史进展的重要事情。根据其防务特性,这72城堡里,又有一部分地理位置十分前哨,被视做“极冲地方”,包括平鲁城、威远城、右卫城、助马堡、新平堡、得胜堡、大同镇城、天成城、平远堡、保平堡、镇羌堡、宏赐堡、破虏堡、灭虏堡、威虏堡、宁虏堡、杀胡堡、云石堡、威平堡、威胡堡、井坪城、镇川堡、乃河堡、迎恩堡、高山城。地理位置再靠南一些的,称为“次冲地方”,包括有大同左卫城、阳和城、朔州城、永嘉堡、靖虏堡、镇边堡、镇虏堡、镇河堡、牛心堡。比这些城堡还相对靠近内地的称为“稍缓地方”,包括灵丘城、马邑城、应州城、怀仁城、广灵城、浑源城等。 在连续不断的实地考察中,我们注意到了大同地区长城分布的一些地理特点。首先是在布局上,修筑长城的时候看得出是充分考虑了自然环境的地形地貌特征,遵循着“因地制宜、用险制塞”的原则,在重要的道口、险峻山口严加把守,用设置关城的方式保证平时交通和战时防守。在长城墙体上每隔不远处建有突出的墙台,便于左右射击靠近墙体之敌;相隔一定距离又有敌楼,用来存放武器、粮草和供守卒居住,战时又可用作掩体。在长城沿线还建有独立的烽燧、墩台,用在有敌来犯时举火燃烟,及时传递信息。其次,在建筑材料和结构上遵循“就地取材、因材施用”的原则,大同镇所在的黄土高原地区,山地较多,长城大多用夯土夯筑或石头垒砌,夯土夯筑的墙体土质结合密实,墙体不易变形裂缝。一些段用砖、石砌筑和用砖石混合砌筑为主,墙身表面用条石或砖块砌筑,用白灰浆填缝,非常平整严实,草根、树根很难在缝中生长,墙顶有排水沟,起排除雨水保护墙身的作用。明大同镇的72个城堡则均为土夯砖包,今砖多已被拆毁,但是黄土夯筑的痕迹依然明显保留于绝大多数城堡中,有的甚至非常完整,包括城市建设最频繁的大同城与各个如今的县城,仍然能找到明城墙的痕迹。大同古城大同古城墙为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在北魏平城的故城墙旧土城上增筑而成,全国颇有名气。大同城墙的总周长为7270.7米,形制为东西略长的矩形城池。 墙体“三合土”夯填,墙表包砖,高约14米,比西安古城墙高2米,最宽处16.6米,比南京古城墙最宽处还宽6.6米。城墙上有62座门搂、角楼、望楼。城门楼四座,其中南门城楼最雄壮,为三层重楼,面宽61米,进深23.35米。城墙四角雄峙着四座角楼,尤以西北角楼最杰,呈八角形,称为乾楼。54座望楼中以洪字楼为望楼之最,为其他古城墙中少有。同时还建有96座窝铺。在距墙约40米处,修有护城河,宽10米,深5米。四门外有瓮城,建筑面积约为17600平方米。瓮城外又筑有月城,将瓮城圈在其中,辟有城门。这样,出入大同城须经三道门卡。各门上还建“箭楼”或二层“匾楼”。镇虏堡镇川堡是明长城大同镇重要关堡。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境内,镇川口长城南2.5公里。据《三云筹俎考》载,为嘉靖十八年1539创筑,万历十年1582砖包。堡城周“二里五分,高四丈一尺”。明时在此设守备,分守长城“二十里,边墩二十八座,火路墩三座”。当时由于此堡所辖长城沿线地势平衍,无山河之险可凭借,故易受侵扰。嘉靖、隆庆年间,蒙古兵曾由此两次大举毁墙深入。长城由镇川口继续向西跨西寺儿梁山,抵宏赐堡。这段长城为黄土夯筑,较坚固。由于地势起伏较大,又墙体保存较好,多存高5米以上。是大同市内所辖长城较为突出的地段。整体状况: 此堡为分巡冀北道所辖北东路沿线军堡,构筑于长城南侧,位于方山东侧丘陵地带。据《三云筹俎考》载,此堡嘉靖十八年(1539)土筑,万历十年(1582)砖包。城周二里五分,城高四丈一尺,内驻守备1员,分守边墙二十里,边墩二十八座,火路墩三座。现存较为连贯的堡城城廓,关城只存南、北墙残段,堡城与关城门均无存,现存关城门外砖雕照壁一处。堡内建筑均无存,堡中现存“官井”一处,堡内有东西古街一条宏赐堡宏赐堡原名红寺儿堡,明嘉靖年间建了边墙五堡后改名为宏赐。宏赐堡是大同的关节点:其东是镇川堡,北是得胜堡,西是镇河堡,南是大同城,一度宏赐堡的军事地位最高,设参将。从宏赐堡向东,翻越一座方山,即可到镇川堡。方山也叫平山,或者西寺儿梁山,或者孤山。东西宽约20里,南北长约40里。方山中的长城并不总是在山头高地之间徘徊,方山腹地也有跌宕起伏的地形,有一段长城一头栽入了地形复杂的峡谷之中,谷中还设有一处无名的关口,两侧的土岗上一边一个土台子。据徐世信先生著《大同风采》一文描述:宏赐堡东南10余里处有一山巅,名曰平山,四望五堡俱在目中,凡标号召传、合散呼斥,远近皆可毕见。其上建置一座小堡,名曰会远。会远的南面,方山的山鼻子上有一个大土包,是北魏文成帝文明皇后冯氏的永固陵,冯是北魏最有名的孝文帝的祖母,所以又称为“皇太后陵”,距今有1500多年了。坟冢巨大,体量相当长安咸阳塬上的汉墓,附近还有一座皇陵。孝文帝为了能永远陪伴老奶奶,特地为自己造了一座虚陵,但他并没有在此下葬,而是在洛阳邙山入土。想想这个鲜卑人拓跋支系的北魏政权,仿效汉武帝也设立了“子贵母死”制度,就是说皇帝一真正就位,就要将母亲赐死。能将皇后升皇太后升太皇太后的老奶奶建这样大一个坟墓,并且自己也在旁边陪着,不愧为“孝文帝”啊!镇边堡镇边堡位于大市镇大一村。城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312米,东西宽215米,周长1054米,城内占地面积67080平方米。城墙高5米,基宽5.6米,顶宽3.3米,内外用石头包砌,中夯黄土。城墙四隅各设有一方形角台。南墙中部开有一门,宽5米,门额上刻“镇边堡”三字。西墙北部设有马面。城门已毁。北面墙体保存较为完整。东、南、西面墙多塌毁近半,有部分墙段无存。镇边堡属大同镇分巡冀北道北东路所辖,又称为“内五堡”之一。所谓边墙五堡有“内五堡”、“外五堡”、“塞外五堡”之分。其“内五堡”为镇边堡、镇川堡、宏赐堡、镇鲁堡、镇河堡五堡,此五堡于嘉靖十八年(1539)筑,万历二年(1574)砖包。边墙五堡是指大同明长城上修建的堡城。大同镇边墙五堡有内五堡、外五堡、塞外五堡之分。通常说的“边墙五堡”是指“内五堡”,即镇边、镇川、宏赐、镇鲁、镇河五堡,均在大同城北。如今由镇边堡西经三墩、镇川口,西跨西寺梁山,抵宏赐堡这段内五堡长城,为黄土夯筑,墙体十分坚固,保存较好,城墙高五米以上,是大同市境内明长城较为突出地段,又与永固陵、万年堂邻近,是边塞风情旅游的最佳地段。登方山,越长城,攀堡台,一条巨龙飞腾在塞上古城崇山峻岭之间,配以内堡外墩,烽堠相望,边塞风光尽收眼底,蔚为大观。镇河堡大同镇河古堡位于现在新荣区西南2公里处,现在名称叫沙河堡。镇河堡是大同长城的内五堡之一,其余四堡为镇边堡;镇川堡;宏赐堡;及镇鲁堡。得胜堡得胜堡是明长城大同镇重要关隘。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北约45公里。自古为联结晋北与内蒙古的主要通道,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今由山西大同通往内蒙古呼和浩特的国家级主要干线公路由此口通过。得胜口明初始建,同时在关口南建有得胜堡。||晋北、晋西北长城、黄河沿线山阴:旧广武城、新广武城旧广武古城,在山阴县城南40公里的广武汉墓群南侧,是山西省现存最完整的古城之一。它雄踞隘口,南望内长城,东靠新广武城,北邻汉阴绾故城,西接辽代雁门关关城遗址,是历史上汉民族与北方少数民族发生战争的重要地带。对峙的敌楼,相望的烽火台等,构成一条坚固完整的战事防卫体系,至今仍不失当年古战场壁垒森严的战斗气势。 古城城墙的确切建筑年代,史籍无载,据有关文献佐证和现存建筑考究,始建于辽代,当时为夯筑城垣,明洪武七年(1374)包砖,清代曾作过维修和补葺。现存城墙除外观具有明代特点外,其主体规制和构造基本为辽代故物。古城城墙周长1652米,总占地16296平方米,平面呈长方形。城墙总高8.3米,下宽5米,顶宽3.4米,外表全部砖砌,石条作基。最上沿矮墙置垛口、望洞和射孔。整个城墙共施马面16座(包括城门马面),马面紧贴墙体,雄伟稳健,其尺度大小不等。城墙东、南、西三面设城门,不置北门,原城门上有门楼,在解放前和文革当中破坏。城内街道建筑布局基本保留原制。旧广武古城是研究辽金以及明代城池的重要实物资料。其造型独特,别具一格。 近年,山西省文物局拨款设专人保护和管理,并于1984年、1991年分别对城墙、西北角马面、南城墙马面进行维修,使之更加绚丽多彩。新广武城新广武城位于山西省山阴县境内,建于明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重建于明万历三年(公元1575年),周三里有奇。新广武城所在地自古兵家必争,在汉代,这里归属雁门郡的阴管县管辖。阴管县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置,东汉时雁门郡治即迁于此,可见此地地理位置之重要!该地依山傍险,雄踞雁门关前,汉王朝在此设县置郡,屯兵扼守,有效的起到了抵御匈奴南侵的作用。到了明代,为新广武城[1]了防御蒙古族的入侵袭扰,明王朝从前期即开始了大规模修筑长城的工程,这项浩大的工程到了明中晚期更臻完备。在长城沿线的内外还散布着众多的城堡,新广武城就是其中一座,明边上的这种城堡平时屯种,战时出征,在和平时期还兼有易市、榷场的经济职能。但它的军事职能始终是主要的,正如《两镇三关制》所载的那样:“广武当朔州、马邑大川之冲,忻代崞峙诸郡县之要,凡敌由大同左右卫入,势当首犯。”这就说明广武城是当大同一线长城防线被突破后保卫中原的第二道防线!岢岚:岢岚县城岢岚历史悠久,早在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定居,从殷商起,各族政权即在此治所管辖。几千年来,劳动人民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丰富多彩的历史文物仍有少量保存。境内发现龙山文化、春秋旧中国文化遗址多处,另有汉、晋、北齐、唐代古城堡遗址。岢岚众多的文物古迹中,最具知名度和开发价值的是宋代长城和岢岚县城。岢岚从汉代建城已有2200多年历史,现在的岢岚县城是后汉刘知远建筑的一座军城。城“周围5里”,气势恢宏,建有一整套防御体系,其格调与西安古城相仿,是古代岢岚的标志性建筑。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任枢密院副使时曾几次来岢岚巡查、考核,并撰写了《修岢岚城疏》一文。神宗元丰八年(1084年),知州贺绍庆“于城东增广2里”。明洪武七年(1374年),镇西卫指挥使张兴将全城包砖,“周围7里,城高3丈8尺”,城形如舟。城楼12座,上有旗杆、垛口。城门高大出奇,四门都有瓮城,城外有一条宽5丈、深2丈的护城河。东、西、北门外各有吊桥一座,城外4关2堡。现仍存北、东、南3座城门瓮城和大部分残垣断壁,高大的城门实属国内少有。||学习了,我就喜欢逛古村镇。||晋北、晋西北长城、黄河沿线碛口古镇位于临县城南50公里处,依吕梁山襟黄河水,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镇内的西湾村是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碛口古镇,位于山西省临县城南50公里处,依吕梁山襟黄河水,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镇内的西湾村是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碛(音qi)口位于黄河晋陕峡谷中部,临县城南48公里处,南临著名的孟门古镇,因黄河大同碛而得名。黄河由北而来,湫水从东而至,卧虎山横亘镇北,黑龙庙雄峙河东,山环水抱,阴阳交会,山的气势,河的雄浑,凝成了“虎啸黄河,龙吟碛口”的壮丽图景碛口古为兵事要冲,在明清至民国年间凭黄河水运一跃成为我国北方著名商贸重镇,西接陕、甘、宁、蒙,东连太原、京、津,为东西经济、文化之枢纽,享有“九曲黄河第一镇”之美誉。碛口的繁荣缘于大同碛的惊险,大同碛号称“黄河第二碛”,是一段近500米长的暗礁,落差10米,水急浪高,船筏难以通行,碛口遂成为黄河北干流上水运航道的中转站,并由此而得名。当时,西北各省的大批物资源源不断地由河运而来,到碛口后,转陆路由骡马、骆驼运到太原、京、津、汉口等地,回程时,再把当地的物资经碛口转运到西北。鼎盛时期,碛口码头每天来往的船只有150艘之多,各类服务型店肆300多家。日复一日,碛口便以“水旱码头小都会”的美的美名传遍南北。现镇内有数量丰富且保存完好的明清时期建筑,主要有货栈、票号、当铺等各类商业性建筑和庙宇、民居、码头等,几乎包括了封建制度下民间典型的漕运商贸集镇的全部类型。由于古镇至今还是原始质朴的居民生活形态,所以又有“活着的古镇”之称。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碛口是华北通往延安的主要运输口岸,当时镇内建有军工厂、军衣厂,为繁荣边区经济和解决八路军、解放军的物资发挥了重要作用。日,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东渡黄河夜宿于碛口,后转到西柏坡指挥了全国解放战争。现镇内保存有毛泽东东渡黄河纪念碑和路居处等。 今天,积淀深厚的历史文化、奔腾不息的万里黄河、山峦起伏的黄土高原让绮丽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人文景观在碛口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形成了以碛口古镇为中心的碛口旅游区,并获得了省级风景名胜区、首批省级地质公园、首个省级旅游扶贫试验区等称号,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历史的辉煌,留下了灿烂的文化。碛口主要景点有“古镇风韵”、“水旱码头”、“卧虎龙庙”、“黄河漂流”、“二碛冲浪”、“麒麟沙滩”、“黄河土林”、“红枣园林”和以“西湾民居”为代表的一批具有黄土高原建筑特色的晋商“老宅院”。古镇依然古色古香,脚下是石板路,两边是高圪台,房檐连着房檐,店铺挨着店铺。门对门,窗对窗,夜间屋里说话,对面总能听得清楚。老店铺、老字号、老房子上有明清风格的砖雕、木雕、石刻,到处是文化,遍地见艺术。漫步在五里长街上,仿佛穿越了一个时空隧道,一下走进了历史,一切都那么悠远、深沉、厚重。碛口古镇的街道、店铺是清代山区传统建筑的典范。主街道顺着卧虎山,从东开始,沿湫水河西去,再逆黄河北上,时曲时折。更有趣的是,古镇后街只有200余米,却转了十八道弯,这些建筑完全依地形而建,街道都用石头铺砌,店铺都是平板门,门前都有高圪台。在主街道南有二道街、三道街,一条比一条短,形成了梯型的建筑格局。据记载,碛口店铺大规模修建是从清乾隆年间开始的,道光年间,全镇已有店铺60余个,到民国五年,店铺林立,除本县外还有包头、河曲、绥德、府谷、孟门、汾阳、孝义、介休、平遥等地人开的店铺,多达204家。 碛口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厚重的黄河文化,已被越来越多的人们认可。来碛口考察的国内外专家认为:碛口是思想家的殿堂,旅游家的胜地,企业家的金库,艺术家的摇篮。1999年,省政府命名碛口为省级风景名胜区||回复波爵的帖子很快啊。一起分享吧||一块分享||古镇古村落老牛湾位于山西省和内蒙古的交界处,以黄河为界,她南依山西的偏关县,北岸是内蒙古的清水河县,西邻鄂尔多斯高原的准格尔旗,是一个鸡鸣三市的地方。黄河从这里入晋,内外长城从这里交汇,晋陕蒙大峡谷以这里为开端,我国黄土高原沧桑的地貌特征在这里彰显。同时也有大河奔流的壮丽景观。这里是长城与黄河握手的地方,是中国最美的十大峡谷之一。整个老牛湾旅游区由三湾一谷组成,分别是包子塔湾,老牛湾、四座塔湾和杨家川小峡谷。 九曲黄河十八弯,神牛开河到偏关,明灯一亮受惊吓,转身犁出个老牛湾。 万里长城自辽宁告别鸭绿江之后,翻千山越万岭在偏关终于和滔滔南流的黄河第一次见面了。长城、黄河可谓中华大地上的两大奇观,一个是人类用勤劳和智慧所造就之气势磅礴、雄伟壮丽的巨龙;一个是大自然神功奇力所造就之九曲连环、浊浪滚滚的玉带。从偏关继续往西,直到甘肃兰州,长城和黄河最后分别,这期间,他们曾四度握手相逢,并且在很多地段结伴而行,相互辉映。长城和黄河在中华大地上,穿高山、越大漠,冲破一切险阻始终勇往直前。长城和黄河相交的地方叫老牛湾,位于山西省的偏关县境内。这里在明朝时是一座屯兵的城堡,为成化三年公元1467年所建。在老牛湾堡紧临黄河的山崖上,有一座至今仍保存很好的砖砌空心敌楼。此楼雄踞崖上,俯视黄河,是偏关著名的风景地之一。长城到老牛湾之后,虽抵黄河岸边了,但并未跨黄河西去,而是顺黄河的东岸南下,经万家寨、关河口至河曲县,然后才越黄河进入保德县境内逶迤西去的。 老牛湾,因长城与黄河在这里第一次握手而闻名天下。老牛湾的步伐也象老牛一样慢,这里的人似乎依然脸朝黄土背朝天,过着古老的、让大城市人“羡慕”的田园牧歌式的生活。素面朝天的老牛湾毫不走样地保留着岁月的痕迹,把我带回那金戈铁马的边塞风云,让我感受着古朴与苍凉的魅力。 黄河与长城握手的地方!山西临县啧口镇李家山村—著名画家吴冠中一生的三大发现之一。位于啧口古镇南3公里处,隐于大山深处,空灵幽雅。著名画家吴冠中1989年10月到李家山采风时惊呼这里像“汉墓”,他说:从外部看像一座荒凉的汉墓,一进去是很古老讲究的窑洞,古村相对封闭,像与世隔绝的桃花源。李氏宗谱簿》载:“始祖李端,明成化年间(1465——1487),由临县上西坡村迁往临县招贤都三甲李家山村。” 李家山村房屋 李氏家族经世代繁衍,到清中叶已成大户。时值碛口商阜繁荣,李家也插足于商业。据(宗谱)与口碑资料佐证,时李家山有东西两大财主,东财主李登祥,人称祥财主,在碛口开的“德合店”、“万盛永”;西财主李德峰,在碛口开的“三和厚”。此两家财路亨通、日进斗银,在碛口可以与西湾村陈氏比富。 有了钱,就逐渐开始大动土木。他们请来风水先生观看,见李家山村有两条向南流的小沟,在村南汇合,注入黄河,两沟之间的山峁,形似凤凰头,左右两山则是风翼了。这个四面环山的地形,风水先生连连说好:“此屯系艮龙庚向,东山月出中格穴也,毋逶迤者恐丑寅气入也,富而且贵龙之应……”(载宗谱) 东财主家在凤身上修建,西财主家在凤的右翼上修建,凤的左翼依然是旧村。东西财主好象在暗暗较量,在几百米约40度的高山坡上,精心设计,精心施工,依山就势,高下叠置,从沟到顶,多达九层,其造型不同,风格殊异。 李家山村的建筑均以水磨砖对缝砌筑,砖、木、石雕及精美匾额比比皆是。建筑形式多以砖拱顶(窑洞)明柱厦檐四合院为主,且依山坐楼。侧房、马棚多为一泼水和双泼水硬山顶瓦房。街道高高低低,用条石砌棱,用块石铺面。水路布局合理,沟心卷洞,送出村外。 现在李家山村大大小小有百十来院,400多孔(间)住舍,居住着220多户人家,760多口人。西面清代建筑群,多为李姓居住,虽有一些破破烂烂,却还基本保存完好。凤的左翼沟里,依然还称旧村或小村,住着陈、崔两姓人家,他们说在李姓迁来之前,这儿叫陈家湾。 小村和大村相比,建筑风格完全是两个天地。小村至今还有人住着“一柱香”独门独窗土窑洞,有人说他们还是过着原始穴居生活,那就住房而言,一点儿也不是夸张。另外村子里多以土窑接口子,石拱窑洞,砖瓦建筑是很少见的。 李家山村民居的形态在八种以上,这些无论豪华的清代建筑群,还是穴居生活的土窑洞,无不附着中华民族的灵魂,它确系民族的东西。正如专家们说,这儿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它蕴藏着黄土民情风俗和丰厚的黄河文化。李家山村 李家山在碛口镇南山,距碛口不足十华里。渡过湫水河,有两条通道,一条是从河南坪顺着简易公路往上爬,沿途可以远眺吼声如雷的黄河大同碛;一条是顺着黄河畔,从叫麒麟滩的河滩往下走,如有雅兴,还可亲临碛下,观赏那汹涌澎湃,咆哮如雷的二碛气魄,这才使你真正领略到黄河精神,也就是中华民族的顽强拼搏精神。 这些年来,有多少海内外知名人士,不避艰险,步履到李家山采风,一个个都留下美好的影响,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我国现代最著名的大画家吴冠中先生于1989年10月赴李家山后,写道:“我在山西有一个重要发现——临县碛口李家山村。这里从外面看像一座荒凉的汉墓,一进去是很古老很讲究的窑洞,古村相对封闭,像与世隔绝的桃花源。这样的村庄,这样的房子,走遍全世界都难再找到!” 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全国著名国画家刘文西和西安美院副院长、全国著名山水画家戴希斌,于2000年5月,带领黄土派采风团到碛口采风。刘文西身体胖,肚子大,整整三个小时才爬上李家山村,当山村展现在眼前时,他惊叹不已地说:“太好了!我在陕北跑了三十年,从来没有见过这样好的地方,独特的土地,形成独特的人文景观,特别是那四合院窑洞,在全世界也是独一无二的。”戴希斌教授更是如获至宝,他对同行者说:“我们黄土派作画,就是要画出黄土高原的特色,这里的山,这里的水,这里的民居,才真正是我们要寻找的创作源泉。”清华大学教授、全国著名古建筑学家陈志华先生看了李家山后说:“你们真有运气,你们的祖先给你们留下这样宝贵的遗产,是无法用金钱估量的,是走遍全世界也再找不到的,是独有的一份。人们不看你们的高楼大厦,就是要看你们依山就势,风格殊异的窑洞式明柱厦檐高圪台。” 是的,开发这儿旅游资源的呼声,犹如二碛在咆哮。整个包括李家山村在内的碛口旅游风景区的开发,已引起省、地、县各级领导的重视,在为时不远的时候,李家山等景点,会以特有的风姿,展现在世人面前。西湾民居是碛口辉煌时期经济力辐射所及的村庄之一。它不同于巨商府第乔家大院,也不同干世代京官所建的王家大院,它是碛口我们陈氏商人的“家属宿舍”。当时商人家里都占有大量的土地,子女们也有求得一官半职者,因此说西湾是综合的封建大城堡。 西湾城堡式的明清古建筑群,在距碛口北一公里的湫水河西岸,坐西北而向东南,依山傍水,风景秀丽,近年来倍受专家与旅游爱好者的青睐。 西湾民居群坐落在30度的石坡上,占据着长约250米,宽约120米的狭长地带,由五条依山就势的长街将全村所有的院落串通起来,现存30余处完整的院落,院与院之间有小门相通,只要从城堡的南牌楼门进去,就可游遍全村。其总面积3万平方米,属全国面积最大的明清民居之一。 西湾民居整体设计奇特,布局严谨合理,每一院建筑大都有:正房、廊记、厅台、厕所、马棚、柴房、碾磨房等。正房多数为明柱、插檐式青砖拱券顶,纯白灰灌浆、勾缝,至今十分坚固。廊房、客厅、绣楼等多数为硬山顶,也有卷棚顶,其依山顺势,构思奇巧。 厕所、马棚、柴房、碾、磨或寄于墙下,或修于背角,寸土必用,其设计既朴实而不居一格,既实用而不失雅观,高底错落,变化有致,充分体现了设计者高超的聪明才智。各家的大门、垂花门、照壁,更是争奇斗艳,各显风流,建筑形制,各不相同。木雕、石雕、砖雕造形精美,独具匠心,飞禽走兽,形态逼真,棚棚如生,观者无不拍手叫绝。沿街沿巷石匾比比皆是,如“福多三备”、“岁进士”、“恩进士”、“明经第”、“福海寿山”等,这些牌匾的书法艺术造诣颇深,各具神韵,犹如大型书法展。 西湾村构思奇巧的明清建筑群,始建于明末。据《家谱》载,始祖陈先模、字师范,于明朝末年从方山县岱坡山迁于西湾,当时西湾北二华里是繁华的候台镇,是集市贸易的中心;南二华里,是黄河码头。先祖择选了这样人杰地灵的有利地形,又持家有道,艰苦创业,列第四代“三”字辈,已成了巨富,陈三锡则是佼佼者。 陈三锡生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七月初三日丑时,卒于乾隆二十三年(1758)四月十八日酉时。他在世的74年间,正值康乾隆盛世,陈公三锡幼年入塾,苦读经书,乡试不第,投入商界。取妻薛氏,乃延安府静边县训道薛国梁之孙女,亦知书达理。陈三锡有这样的内贤相助,先在碛口与候台镇之间搞货物转运生意,后跑南闯北做大宗生意。正是而立之年,碛口周边大闹灾荒,三锡就利用黄河水运,从包头买回莜麦、谷物等粮食,在碛口就近设肆,薄利卖给穷苦老百姓。他还从招贤买了两面大锅,设灶熬稀粥,赈济乞讨者。山西巡抚悉知公之恩德,奏请皇上,赐汾州府后选通判。 至此,西湾陈氏家族在碛口大兴土木,成为碛口繁荣昌盛的创始人。而在西湾村东面,也大兴土木,建造华丽的住宅,这就是东财主家的发迹之初。后来西财主家也在西面修建,相互攀比,越修越阔气。东西两财主历经11代苦心经营200余年,才成为闻名遐迩的西湾村。 西湾村的古建筑群,在日寇侵华期间,虽受严重的破坏,但今遗存的三十多院古建筑和五条古巷,具有着很高的艺术价值,它是我们的祖宗给我们遗留下来的稀世瑰宝。在发展旅游事业的今天,我们要全力保护好这批文物,让它的雄姿再展异彩。让先人的创业精神,启迪后辈,再创辉煌!||山西碛口李家山村||支持波爵感谢分享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国家金融工作组扶贫款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