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海世纪甲午风云礼包的主要特点

国家课程标准的框架和特点分析
--课程标准
国家课程标准的框架和特点分析
作者:刘兼
本文摘自《人民教育》2001年第11期
一、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它是整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系统工程中的一个重要枢纽。
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框架结构对照图
  国际比较研究表明,不同国家或地区颁布的课程标准,其体例、结构、表述与呈现方式等方面差异巨大,但同一个国家或地区颁布的课程标准,在上述各个方面则具有惊人的相似性。下面呈现的是本次课程改革中,国家课程标准的总体结构框架与现行教学大纲的对照,各学科课程标准根据各自特定的要求,在具体体例、风格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工作在第一线的教师和教研员都熟悉各学科教学大纲,它不仅对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做出了明确的规定,而且用大量的篇幅具体规定了日常教学中所可能涉及到的所有知识点的要求;大多数学科的教学大纲还规定了具体的教学顺序及各部分内容所占的课时数;教师在学习和使用教学大纲时,主要关心的是知识点发生了哪些变化?增加或删减了哪些内容?具体的要求和课时数是多少?在规定的时间内能否完成教学任务和达到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关心的是课程目标、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关注的是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以及伴随这一过程而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教师在使用课程标准的过程中,主要关注的是如何利用各门学科所特有的优势会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而不是仅仅关心学生对某个结论是否记住,记得是否准确?某项技能是否形成,并且运用起来是否得心应手?
  在对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的过程中,各地在近60万字的评估报告中用"催人奋进"、"展现了中国教育现代化的新曙光"、"春风扑面"等词语来表达对课程标准的认同。事实上,各课程标准研制组的专家们在研制过程中最为苦恼,也最费思量的问题就是如何才能保证国家课程改革的总体思路,能够在学科课程标准中得到切实体现,使素质教育理念能够浸透在文本的字里行间。现在看来,专家们的努力是有成效的。
  这一部分对课程的性质、价值与功能做了定性描述,阐述了各学科课程领域改革的基本理念,并对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做了详细的说明。以物理课程标准为例,其课程的基本理念主要概括为:
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
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
构建新的评价体系。
  而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学习时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改变地理学习方式;
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
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
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
  这一部分内容明确了各门学科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方面共同而又各具特点的课程总目标和学段目标;学段的划分大致规定在l-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学段太短,与现行教学大纲一样,不利于教材多样化和教师创造性地教学,学段太长,广大教师难以把握和驾驭课程标准。实施教学。把过程与方法作为课程目标之一,是"标准"的突出特点。以数学课程标准为例:
  其中,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是"过程与方法"目标维度在数学课程目标上的具体体现。
  这一部分按照学习领域(如数学课程:数与代数、图形与空间、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运用)、主题(如生物课程:生物与环境、生物圈中的人。生物的多样性、健康地生活等10个一级立更)或目标要素(如英语课程: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文化意识)阐述学生在不同阶段应实现的具体学习目标。对于学生的学习结果,用尽可能清晰的、便于理解及可操作的行为动词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进行描述。如对于知识的了解,“内容标准”没有仅仅停留在简单地以“了解”一词描述对有关知识内容的要求上,而是以"说出"、"背诵"。"辨认"、"列举"、"复述"等操作性较强的动词来进一步刻画"了解"的具体含义,以便教师在教学和评价过程中把握要求。
  课程标准中的目标主要是按结果性目标和体验性目标来描述的。结果性目标主要用于对"知识与技能"目标领域的刻画,而体验性目标则主要用于反映"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目标领域的要求。无论是结果性目标,还是体验性目标,都尽可能地以便于理解、便于操作和评估的行为动词来刻画。例如:
结果性目标
了解--说出、背诵、辨认、列举、复述、回忆、选出、识别等。
理解--解释、说明、归纳、概述、推断。区别、提供、预测、检索、整理等。
应用--设计、辩护、质疑、撰写。解决、检验、计划、总结、推广、证明等。
模仿--模拟、重复、再现、例证、临摹、类推、扩展等。
独立操作--完成、制定、解决。绘制、安装。尝试等。
迁移--联系、转换、灵活运用、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等。
体验性目标
经历(感受)--参与、寻找、交流、分享、访问、考察等。
反映(认同)--认可、接受、欣赏、关注、拒绝、摈弃等。
领悟(内化)--形成、具有、树立、热爱、坚持、追求等。
  由于课程标准最终要检验的是学生是否达到了预期的学习结果,而不是教师有没有完成某一任务或是否达到了某一目标,因此,"内容标准"的陈述是以学生为出发点的,目标的行为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内容标准"没有采用"使学生……"。"提高学生……"、"培养学生○○,…"等陈述方式。
  考虑到课程实施的各个环节,课程标准提供了教与学的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等。例如:……
  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真实的情景中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如组织小组辩论:"常用的几种燃料中,哪一种最理想";试验"活性炭和明切的净术作用";观看录像"硬水对人们生活的影响"等…(化学课程标准)
  各项建议力图体现本次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为改善教学行为。变革学习方式,提高教材编写质量,体现评价的发展功能提供指导。
  此外,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均提供了典型案例,便于使用者(教师、教材编写人员、教育管理者等)准确理解课程标准,切实感受到课程标准的理念及其设计思想,为具体实施课程标准提供可资借鉴的案例,从而尽可能减少课程标准在实施过程中的落差。
  努力将素质教育的理念切实体现在课程标准的各个部分:
  课程标准力图在"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等方面全面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从而促进学校教育重心的转移,使素质教育的理念切实体现到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例如:
收集过去的一些购物票证,如布票、粮票、油票、副会本等,感受市场经济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历史课程标准)
认识世界气候的地区差异,初步学会分析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认识气候与人类生产、生活的相互关系,形成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养成收听、收看天气预报的习惯。(地理课程标准)
通过统计家庭每天丢弃垃圾袋的数量,学生经历数据收集、处理、呈现的过程,体会塑料垃圾时人类生活可能产生的危害。(数学课程标准)
知道科学技术给人类与社会发展会带来好处,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科学课程标准)
在唱歌、绘画、制作的过程中,共同分享创作的乐趣和喜悦,体会怎样表达对祖国、对亲人的爱。(艺术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关注学生的兴趣与经验,精选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努力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的现状,密切教科书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打破单纯地强调学科自身的系统性、逻辑性的局限,尽可能体现义务教育阶段各学科课程应首先服务于学生发展的功能。例如:
加大语文阅读量和口语交际环节。重视培养语感,降低对语法、修辞、逻辑的要求。(语文课程标准)
通过主题的方式,让学生具体地感受历史,把握历史发展脉络,而不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繁杂的历史知识。(历史课程标准)
增加时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图形与空间、统计与概率等现实问题的探究,降低对运算速度、证明技巧的训练。(数学课程标准)
加强地理基础知识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密切联系。(地理课程标准)
反映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削弱传统生物学按群详细介绍生物体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的知识。(生物课程标准)
加强化学与社会技术生活相联系的内容,降低化学计算(化学方程式配平、浓度计算等)的要求。(化学课程标准)
  各学科课程标准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加强过程性、体验性目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从而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改变单一的记忆、接受、模仿的被动学习方式,发展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例如:
组织学生拟定调查提纲,对经历过"大跃进"、"文革"的长辈进行访谈,并在课堂上交流、讨论,认识这段历史的原因及危害。(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
组织学生现看《林则徐》、《鸦片战争》、《甲午风云》等影片,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斗争精神,并运用所学历史知识说明影片的历史背景,讲述历史故事。(历史课程标准)
组织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调查。收集生物园的相关资料,模拟召开"国际生物园"研讨会,结合本地实际讨论如何保护生物国。(生物课程标准)
分组调查一个民族不同地区的艺术,并将艺术形式与该地区的建筑、服饰、方言等联系起来,全班分享调查结果。(艺术课程标准)
  体现学生发展的教育功能,"评价建议"有更强的操作性
  各学科课程标准力图结合本学科的特点提出有效的策略和具体的评价手段,引导学校的日常评价活动更多地指向学生的学习过程,从而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课程标准中建议采取多种方法进行评价。如:成长记录与分析;测验与考试;答辩;作业(长周期作业、短周期作业);集体评议……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其中"成长记录与分析"提倡学生不断反思并记录自己的学习历程:最好的作业、最满意的作品、最感兴趣的一本课外书、最难忘的一次讨论……通过记录并反思学生的成长历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发展学生的自我意识,为全面而客观地评价学生积累素材。
  此外,不少学科课程标准还提供了可借鉴的案例。如:
  通过活动--
  ○设计实验探究哪些垃圾可能被自然降解,哪些垃圾不能被自然降解?
  ○在家长的帮助下收集和称量每天垃圾的重量。估算一个城市或一个乡镇每周生活垃圾的总量。
  ○组织学生设计问卷,调查每个家庭对生活垃圾中可再生利用的垃圾的处理方式,写出们查报告。
  考察学生在上述活动中的表现--
  ○能否实事求是地分析调查活动的数据?
  ○能否积极主动地完成收集一周垃圾的任务?
  ○能否独立思考,提出与他人不同的见解?
  ○是否在调查报告中表现出对社区垃圾污染环境问题的忧虑?
  ○能否在调查报告中积极提出垃圾处理方式的建议?
  为课程实施提供了
  课程标准重视对某一学段学生所应达到的基本标准的刻画,同时对实施过程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而对实现目标的手段与过程,特别是知识的前后顺序,不做硬性规定。这是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的一个重要区别,从而为教材的多样性和教师教学的创造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为体现并满足学生发展的差异性创造了比较好的环境。
语文课程标准
<font color="#一2年级--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1800个;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
<font color="#-9年级--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
体育课程标准
<font color="#-6年级(水平三)--达到该水平目标时,学生将能够:初步掌握多项球类运动中的多种动作技能;初步掌握一两套徒手体操或轻器械体操;初步掌握一套舞蹈或韵律活动动作……
  经过近两年的努力,义务教育阶段17个学科的18种课程标准,已于今年7月以实验稿的方式向社会正式公布。根据教育部的部署,从今年秋季起在全国27个省市38个实验区开始了课程标准的实验,明年还将进一步扩大实验。随着实验工作的开展,将不断发现新的问题,同时广大的教育实践工作者也将创造出更为丰富多彩的经验。所有这一切都将为2003年前后组织修订课程标准,以及在全国范围内推进新课程奠定坚实的基础。
网络地址:
发布日期:2003年02月23日   最近更新:2003年02月23日
 |  |  | 
Copyright & Being Lab. Some Rights Reserved
 惟存教育实验室纪录片最大的特点就是纪实性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165;2.00
&&&#165;1.00
&&&#165;1.00
&&&#165;3.00
&&&#165;3.00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
纪录片最大的特点就是纪实性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初三历史与社会复习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
初三历史与社会复习
初&#8203;三&#8203;历&#8203;史&#8203;与&#8203;社&#8203;会&#8203;复&#8203;习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甲午风云》 -
由林农导演、主演的影片《甲午风云》以19世纪末中日中丰岛、黄海两次海战为主线,将这一历史事件中人民群众和爱国官兵反侵略、反投降的爱国主义精神予以淋漓尽致地表现。该片在处理这一历史题材时,追求凝炼、明快、浓烈、深沉的艺术风格,使之充溢着令人感奋的浩然正气与悲壮力量。虽然以中国北洋水师的战败而告终,但影片在表现这一历史悲剧时,则突出了中华民族不屈的民族精神,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爱国主义颂歌,把一段本是悲惨屈辱的历史,塑造成了一部气势磅礴的杰出艺术经典。影片曾于1983年在葡萄牙第12届菲格拉达福兹国际电影节获评委奖。《甲午风云》优秀话剧演员李默然相当成功地塑造了英雄邓世昌,他那敦厚伟岸的外形,刚毅深沉的气质,充满激情的表演,使这个历史上杰出的爱国志士形象高大而醒目地矗立在中国银幕艺术典型的行列。作为一位民族英雄的形象,邓世昌主动请缨,英勇善战,气壮山河的英雄业绩是影片表现的重点。人们可以从他对投降分子愤怒斥责,请战和阅兵时的慷慨陈词,到撞沉敌舰以死报国等一系列行为动作,深切感受到这一形象的巨大精神力量和艺术价值。尤其是邓世昌遭到贬斥后,壮怀激烈,弹拨琵琶曲《十面埋伏》抒发胸臆的深沉悲愤,令人回肠荡气。自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近代史,是一部饱受帝国主义列强凌辱瓜分的屈辱历史,也是一部中国人民前仆后继英勇抗击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史。今天,正是由于无数仁人志士不断地艰苦奋斗,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正在我们手中成为现实。而五千年来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中华文化,已经成为我们新一代中国人的信仰。
《甲午风云》 -
导演&:&Nong&Lin《甲午风云》编剧&:  希侬&Yi&Xi  叶楠&Nan&Ye  陈颖&Ying&Chen  李雄飞&Xiongfei&Li  杜梨&Li&Du&演员&:  &Moran&Li&.....&Deng&Shicang  浦克&Ke&Pu&.....&Ding&Rucang  王秋颖&Qiuying&Wang&.....&Li&Hongzhang  李颉&Jie&Li&.....&Liu&Buchu  庞学勤&Pang&Xueqin&.....&Wang&Guocheng  周文彬&Wenbing&Zhou&.....&Fang&Boqian  冯振舟&Zhenzhou&Feng&.....摄影&:  Cinematography  王启民&Qimin&Wang
《甲午风云》 -
版本一《甲午风云》影片展现这一历史事件,悲壮地歌颂了海军将领“邓世昌”,水兵王国成等英雄们威武不屈的英雄气概,深刻地揭露了帝国主义者的侵略本质和清廷的昏庸腐朽,1894年,蓄谋侵华已久的日本帝国在中国领海内肆意挑衅、制造事端。北洋大臣及其亲信&“济远"号管带方伯谦等极力主张求和。日寇击沉中国商船。以“致远"号管带邓世昌为代表的爱国官兵和威海百姓,坚决要求对日作战,但邓两次请战均遭李拒绝。并因揭露方伯谦而被革职。日寇不宣而战,民愤四起,李鸿章被迫起用邓世昌。在海战中,北洋水师右翼总兵刘步蟾贪生怕死,故意打错旗号(与历史不符),后旗舰被日击伤。邓代替旗舰指挥作战,率领“致远"号官兵英勇战斗,击中日军旗舰“吉野"号,最后因弹绝,邓世昌决定撞沉敌舰“吉野"号,但不幸被鱼雷击中,全舰官兵牺牲。版本二后,清政府摇摇欲坠,日本帝国主义蓄谋侵华,于1894年在中国领海挑衅生事。北洋大臣李鸿章及亲信“济远”号管带方伯谦等畏惧日寇,极力主和。日寇得寸进尺,击沉中国商船,百姓无辜遭难。以“致远”号管带邓世昌为代表的爱国官兵和威海百姓,面对日寇的嚣张气焰,毫不畏惧,坚决要求与日寇开战。但李鸿章借口保存我军实力,多次拒绝官兵们的请战要求,还因揭露方伯谦而被革职。日寇不宣而战,爱国官兵和百姓的主战声浪一浪高过一浪,李鸿章被迫起用邓世昌。北洋水师右翼总兵刘步蟾贪生怕死,在海战中故意打错旗号,使北洋舰队旗舰被日击沉。邓世昌率领“致远”号代替旗舰指挥出战,全舰官兵英勇作战,击中日军旗舰“吉野”号。战事愈发激烈,但我方弹药却已用光,作战形势非常不利,邓世昌决定直接硬撞敌舰“吉野”号,不幸遭遇鱼雷,全舰官兵以身殉国。
《甲午风云》 -
背景知识:海战英雄榜
刘步蟾1、北洋水师右翼总兵()清末海军将领。字子香,福建侯官(今福建福州)人。毕业于福建船政学堂。1875年被送往英国学习枪炮、水雷等技。回国後,由李鸿章推荐,升游击,会办北洋草房,协助制定海军军制、营归。&1895年赴德国购领船舰,任北洋水师右翼总兵。1894年中日战起,黄海战役中丁汝昌受伤,他代为督战指挥,鏖战三时许,多次击中敌舰。次年,为威海卫海战中英勇抗敌,以身殉国。名将名言:“苟丧舰,将自裁!”2、(),清末海军名将,民族英雄。原名永昌,字正卿。广东番禺人。自小立志海军,以御强敌。1867年,考入船政学堂海军驾驶班第一期学习。1874年,以优异成绩从船政学堂毕业。日,在中日黄海海战中,邓世昌指挥”致远“舰一直冲杀在前,在“阵云缭乱中,气象,独冠全军”。后在日舰围攻下,“致远”多处受伤,船身倾斜。邓世昌对全舰官兵道:”吾辈从军卫国,早置生死于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然虽死,而海军声威弗替,是即所以报国也!“毅然驾舰全速撞向日第一游击舰队旗舰“吉野”号,决意与敌同归于尽。倭舰官兵见状大惊失色,拼命逃窜,并向“致远”舰连连发射鱼雷,“致远”舰躲过一条泡沫飞溅的鱼雷后,不幸为另一条鱼雷所中而沉没。邓世昌坠落海中后,其随从以救生圈相救,被他拒绝,并说:“我立志杀敌报国,今死于海,义也,何求生为!”,他养的爱犬“太阳”亦游至其旁,口衔其臂以救,邓世昌誓与军舰共存亡,毅然按犬首入水,自己亦同沉没于波涛之中,与全舰官兵250余人一同壮烈殉国。名将名言:“吾辈从军卫国,早置生死于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3、(-),字益堂,祖籍福建侯官,生于闽县(今市)。六岁入私塾读书,同治六年(1867年),考入福建船政学堂第一期,入后学堂学习驾驶,十年(1871年)毕业后,与刘步蟾等同上“建威”&练船实习,巡历南洋新加坡、槟榔屿,及渤海湾、辽东半岛各口岸。生前为清朝北洋水师“济远”舰管带、中军左营副将,曾创造了中国近代海军史上众多第一:船政学堂第一届毕业生,中国海军第一批留学生,近代中国自己培养的第一代海军将领之一,曾主持修建了中国第一座由中国人自己设计、修筑的海防炮台,曾参加制定了中国第一部海军章程,是惟一一位参加过甲午战争中丰岛和大东沟两场海战的将领。甲午战争失败后,清政府无视方伯谦浴血海战的事实,将他作为战败的替罪羊问斩,方伯谦在旅顺黄金山下大船坞西面的刑场上被斩首,时年41岁。造成了中国海军史上的一大冤案。方伯谦之后,方家三代连续出了9位优秀海军,仅抗日战争中,就有6位的孙辈与日寇浴血拼杀。林永升4、(.9.17),又名翼升。字钟卿,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同治六年(1867)年考入福州船政学堂,入后学堂学习驾驶,十年(1871年),堂课结业,派上“建威”练船实习,前后巡游南北洋各口。光绪元年(1875年)调赴“扬武”舰,旋任船政学堂教习,奖补千总。光绪二年(1876年)冬,船政选派中国海军第一批留学生赴英,林永升入选。次年,入英国皇家海军学校深造,学习海军理论,屡试列优等。毕业后,派登英国地中海舰队海军“马那杜”号铁甲舰实习,巡历地中海、大西洋、印度洋各洋面,于行军布阵一切战守之法无不谙练。留学生监督斯恭塞格给他的评价是“勤敏颖悟,历练甚精”,“堪任管驾官之任”。1894年八月十八日,中日海军在黄海展开激战,临战时林永升下令“尽去船舱木梯”,并“将龙旗悬于桅头”,以示誓死作战。“经远”先后发炮击中“吉野”、“高千穗”等日舰。战至下午3时30分,“经远”舰已中弹甚多,被划出阵外,遭到日本第一游击队“吉野”等四舰围攻,“舰群甫离,火势陡发”,林永升指挥“经远”全舰官兵沉着作战,“奋勇摧敌”。尽管敌我力量悬殊,处境危殆,但“经远”全舰将士“发炮以攻敌,激水以救火,依然井井有条”。“吉野”等四舰死死咬住“经远”,环攻不已,“经远”以一敌四,毫无畏惧,“拒战良久”。激战中,林永升不幸“突中炮弹,脑裂死亡”,时年41岁,帮带大副陈荣和二副也先后中炮牺牲,“经远”舰中弹累累,最后“在烈焰中沉没”。5、(-),原名先达,字禹廷,亦作雨亭,号次章。原籍安徽凤阳县,为镇压太平天国名将,同治十三年(1874年),清政府决定裁军节饷,刘铭传拟裁去丁汝昌部马队3营,丁汝昌致书抗议,刘铭传怒其不执行命令,欲杀之。丁汝昌闻讯,驰归故乡巢县,得免杀身之祸。同年,发生日本侵略台湾事件。清政府展开海防大筹议,李鸿章力主购买铁甲舰,办理海军。元年(1875年)四月,李鸿章奉命督办北洋海防事宜。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正月初五,日军进攻威海南帮炮台,丁汝昌率舰队从海上用火力支援炮台守军,发射排炮,击毙日军旅团长大寺安纯。由于众寡悬殊,威海陆路南北帮炮台相继失守,刘公岛遭海陆合围,成为孤岛。此后,日本海陆两军配合,并利用占领的陆路炮台,连日攻击北洋舰队,均被击退。正月十一日,日本鱼雷艇夜间偷袭,“定远”舰遭重创,丁汝昌移督旗于“镇远”舰。正月十三日,鱼雷艇管带王平策划鱼雷艇队集体逃亡,刘公岛形势进一步恶化。正月十五,日军舰艇40余艘排列威海南口外,势将冲入,日本陆军也用陆路炮台的火炮向港内猛轰。丁汝昌登“靖远”舰迎战,击伤两艘日本军舰,“靖远”中陆路炮台发射的炮弹受伤,丁汝昌欲与船同沉,被部下誓死救上小船。十七日,丁汝昌获悉陆路援军彻底无望,北洋舰队已被国家抛弃。当晚,服鸦片自杀,延至十八日晨7时辞世。名将名言:海军如败,惟有战至船没人尽而后已
《甲午风云》 -
《甲午风云》1959年初,吉林省委有关领导在长影小礼堂里,审查林农导演的完成片。吉林省委书记吴德和省委其他一些领导人在座。《》放映之后,吴德赞扬了这部片子,又说:“今后还是可以生产一二部重大历史题材的影片的,像上海的《林则徐》,在全国放映很受观众喜爱。我们也可以搞一搞这样的片子嘛!……”1959年的八九月,长影厂党委决定要拍《甲午风云》。支书通知林农说:“亚马(厂厂长)决定让你拍《甲午风云》了。&”当时,林农并没有马上表示态度。他先是找到剧本看了一遍,然后,直接找厂长亚马,谈出个人的意见:“这个题材我实在难以掌控,没有历史认识,恐怕很难完成任务……”亚马回答他说:“你不拍谁拍呀,你先看看有关历史资料,熟悉熟悉情况。”其实,林农是有顾虑的。在头一年整党整风的时候,林农曾经莫名其妙地受到了留党察看二年、行政降一级的处分,理由是不配合形势,态度消极。对于拍摄新片、特别是驾史题材,林农确实是从政治导向上心有余悸。& 1960年年初,电影剧本即将完成之际,林农突然接到厂办通知,要剧组主创人员赶紧到省委去汇报《甲午风云》的筹备情况,省委领导都说这部影片对于反帝有现实意义。傅振声最后提了一点意见,他说剧本中慈禧坐船游颐和园一场可以去掉,因为领袖曾说过,满清腐败,建立了海军也是不行,还不如留下一个颐和园,对于现在还有点用处……回厂后,亚马指示:“赶快完稿,打印剧本,进入筹备,今年要拍完……”1960年二三月份,《甲午风云》的剧本终于修改完稿,四五月间,正式开拍。这期间发生了几件事。影片开拍不久,有人传话,说是传达厂党委的指示,对林农抗拒省委指示一事,开两天党支部大会,对林农进行批评教育。原来,省委领导明确指示不要慈禧出场,可在最后剧本定稿后,依然有的戏。虽然没有了游颐和园,但又加了上朝的戏,这是明显的阳奉阴违,这样做就是资产阶级的历史观。当时,林农急忙申辩:傅振声只是提出删掉慈禧游颐和园的戏,并没有说完全去掉慈禧这个人物;其二,慈禧仅有的一次出场,是揭露她的腐败无能向日本屈膝投降的场面,有着深刻的反面教育意义。怎么是呢?会后,林农来到亚马的家里,反复申明自己的观点。亚马说:“好嘛,好嘛!对头!就按你的想法干……”没想到,一波刚平,一波又起。5月底6月初,内景的刚告一段落,一个周末的晚上,林农碰到了一位厂领导。这位领导说:“林农,我看邓世昌这个人物得搞成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家,他在美国留过学……”林农一听,忙说:“邓世昌没到美国留过学,他只到过德国,而且是去接受当时满清政府在德国订购的一只军舰。&”领导很不以为然:“唔!我知道他留过学,你一定要搞成资产阶级革命家……”林农很郁闷,但他转念一想,厂领导说话又不是权威,何况也没有下发正式文件。你说你的,我拍我的。1960年6月底到7月初,大部分内景样片完成时,全组来看样片,林农特意请厂党委的领导也来审查一下。这一次,省里主抓文教的书记也来了。内景样片看完后,这位书记站起来,很不满意地说:“这要超过 ,够呛!&”林农跑上前去问道:“书记,您还有什么具体意见没有?”书记一面走一面说道:“你的创作思想有问题!”林农更加不解。书记说:“你这里头就没看到渔民的戏……”解释说:“这是内景样片,表现渔民和打日本的戏,大都在外景,现在还没拍呢!&”两人争论了几句,不欢而散。第二天,摄制组大队人马拉到旅顺去拍外景,大约拍了十天左右,厂领导派人到外景地传达指示:一是历史是人民创造的,在戏中要突出人民的作用,具体地就是要在结尾时,加上渔民揭竿而起;二是邓世昌是资产阶级革命家,最后要同满清决裂。林农对这两点指示是不同意的,他的理由是:渔民揭竿而起,是不符合历史史实的,况且当时的渔民反对满清也是没力量的;其二,邓世昌不可能是资产阶级革命家,也不可能和满清做最后的决裂,没有资料记载邓世昌是反对满清的。林农自始至终地坚持自己的观点,决不让步。这样僵持了两三天,当时,林农也考虑到自己的处境,如果再坚持下去,很可能引火烧身。果然,接着就开摄制组的党小组会,林农没再敢过于坚持己见。后来,林农召集李默然、庞学勤等主要演员,大家坐在一起出主意,想办法。在接下来的拍摄中共加了两场戏,一是在最后海战中,眼看北洋舰队就要失利的时候,邓世昌命令王国成下海游回威海去找李大爷,并说“要想打日本,靠朝廷不行了”;另一场就是邓世昌和日舰相撞后,王国成回到威海,由李大爷撞钟号召,渔民打起火把,从四面八方蜂拥而来,最后宣誓要抗日到底的场面作为结尾。1963年年初,影片正式在全国公开放映。
《甲午风云》 -
《甲午风云》自鸦片战争以来的,是一部饱受帝国主义列强凌辱瓜分的剧辱史,也是一部中国人民前仆后继英勇抗击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史。爆发于十九世纪末的中日甲午战争,虽然以中国的失败而告终,但影片在表现这一历史悲剧时,则突出了中华民族不屈的民族精神,气势磅礴地谱写了一曲爱国主义颂歌,把一段本是"灰溜溜"的历史,塑造成了一件"亮晶晶"的杰出艺术经典。优秀话剧演员李默然相当成功地塑造了英雄邓世昌,他那敦厚伟岸的外形,刚毅深沉的气质,以及纯熟而富于激情的演技,使这个历史上杰出的爱国志士形象高大而醒目地耸立在新中国银幕上。尤其是邓世昌遭到贬斥后弹拨琵琶曲"十面埋伏"抒发胸臆的深沉悲愤,回肠荡气,至今令人激动不已!影片中作为一位民族英雄的形象,邓世昌主动请缨、英勇善战、气壮山河的英雄业绩是影片表现的重点。人们可以从他对投降分子愤怒斥责、请战和阅兵时的慷慨陈词、遭贬后借《十面埋伏》抒发内心的深沉悲愤,到撞沉敌舰以死报国等一系列行为动作,深切感受到这一形象的巨大思想和艺术价值。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为本词条添加和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770多万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您也可以使用以下网站账号登录: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23次
参与编辑人数:18位
最近更新时间: 14:46:35
贡献光荣榜
扫描二维码用手机浏览词条
保存二维码可印刷到宣传品
扫描二维码用手机浏览词条
保存二维码可印刷到宣传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甲午风云观后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