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课件科学下册今天天气怎么样教案

&>&&>& > 正文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三年级科学下册全教案(电子备课表格式)
发布时间: 22:25:54
&科学 学科&&&& &&三 年级下 册教案&&&&&&第 &&&&课时&&&&&&总 &&&&课时
B3.1.1我们周围的土壤
教 学目 标
1.能到室外亲自观察土壤,能发现土壤中生活的各类&居民&,如蚂蚁、蚯蚓等。
2.意识到土壤和动植物有着密切的关系。
3.会观察土壤,并能描述、记录、交流自己在户外观察土壤的结果。
教 材分 析
发现土壤里的生命。
测量出小草根的总长度。
一块新鲜的泥土地、小铲、放大镜、木棍、盛土容器、记录纸
在我们周围哪里有土壤?
关于土壤,我们知道些什么?
有哪些想知道的问题?
组织学生提问
有哪些我们可以研究的问题?
组织学生对所提问题进行筛选
想亲自看一看吗?
组织学生讨论带着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前往观察,在观察现场进行实地教学。
引导学生尽可能多地发现土壤里有什么。
组织学生边观察边记录土壤中的小动物。教师及时提示不要惊吓小动物更不要伤害它们。
组织学生交流观察到的情况。
三、回顾与解释
今天我们走进了我们周围的土壤,认识了土壤里面的&居民&。下节课我们将进一步认识土壤。
明确学习对象
能够运用多种感官认识土壤。知道土壤里有什么。
能用各种感官直接感知自然事物并用语言或图画描述所观察的事物的形态特点。
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
总结本课教学,激发学生探索土壤的热情。
&科学 学科&&&& &&三 年级下 册教案&&&&&&第 &&&&课时&&&&&&总 &&&&课时
B3.1.2了解土壤
教 学目 标
1.知道土壤是岩石微粒、空气、水和腐殖质的混合物。
2.知道土壤可以按照颗粒大小分成沙土、黏土、壤土三类。
3.能用实验证明不同种类的土壤渗水性不同。
4.能用多种方法研究沙土和黏土的不同。
5.知道不同的土壤适合种植不同的农作物。
教 材分 析
了解土壤的成分。
区分当地土壤的种类。
三种土壤样本、杯子、水、搅拌棒、纸巾、漏斗、纱布
土壤可以孕育成千上万的生命,它究竟有哪些特点呢?今天我们进一步来研究土壤(板书课题)
你们采集的土壤里面又哪些物体?鼓励学生观察后尽可能多地用图画、文字等形式记录下来。
教师小结:土壤是一种混合物。
做下面的实验,你看到了什么?
说明土壤里有什么?(有水、空气、沙、黏土、腐殖质)
组织学生观察比较三种土壤中颗粒的大小。
教师小结三种土壤的名称。
教师将事先准备的土壤样本让学生边观察边阅读、比较。
这三种土壤有什么不同?如何比较?
组织学生预测
引导学生设计实验研究土壤的渗水性。注意保持三个变量的不变。
组织学生做实验。
组织学生将结果与预测相对照,巩固科学探究的方法。
调查家乡的土壤可以有哪些途径和方法?
三、回顾与解释
我们的家乡有哪些农作物?
为什么只有这些农作物?
激发学习兴趣
认识土壤是一种混合物。
认识土壤的成分。
研究土壤的种类、构成、特点。
了解本地土壤的类型。培养学生学会查阅书刊及其它信息源。
认识到不同的土壤适种的植物不同
&科学 学科&&&& &&三 年级下 册教案&&&&&&第 &&&&课时&&&&&&总 &&&&课时
B3.1.3肥沃的土壤
教 学目 标
1.知道什么是腐殖质,知道腐殖质的多少影响土壤的肥力。
2.知道一些小动物和微生物在成肥过程中的作用。
3.知道土壤贫瘠的原因和一些改良的方法。
4.会做腐殖质形成的实验。
教 材分 析
了解土壤中的腐殖质的形成过程以及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连续五个星期观察腐殖质的形成过程。
小铲、塑料袋、吸管、土壤、果皮、蔬菜
植物喜欢在什么样的土壤中生长知道吗?
什么是肥沃的土壤呢?今天一起来研究
通过观察不同地方的土壤,你会发现什么?
枯死的植物在土壤中会发生什么变化?
引导猜测:动植物对土壤肥力是否产生影响?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肥沃的表土层的形成过程是什么样的呢?
教师出示树上的图并用投影仪打出来。组织学生讨论、汇报。
教师小结形成过程。
你们想亲自看看表土层的形成过程吗?
我们可以怎么做?
解释:腐殖质
讨论肥料袋的制作方法。
有同学想把动物放在里面,估计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你们想用什么动物?为什么?
应该如何观察?
三、回顾与解释
提制作肥料袋的要求:能长期观察并记录。
明确研究内容
引导发现土壤有肥沃和不肥沃的差异
亲手实验,了解腐殖质的形成过程,建立腐殖质的概念。
认识蚯蚓对土壤的改良作用。
养成长期观察的好习惯。
&科学 学科&&&& &&三 年级下 册教案&&&&&&第 &&&&课时&&&&&&总 &&&&课时
B3.1.4土壤的保护
教 学目 标
1.知道土壤为人类所做的贡献。
2.会做水土流失的对比实验。
3.知道人类的许多行为是破坏土壤的,如乱砍森林,乱丢废旧电池,滥施化肥等。
4.意识到保护土壤的重要性。
教 材分 析
知道人类应该怎样保护土壤。
掌握好水土流失对比实验中的条件。
查阅资料、泥土、草皮、水壶
回忆本单元前几节课的内容。
&板书课题,直接导入。
1、提问:你知道土壤有什么作用?
2、出示图片:大自然、田野、花园&&
3、土壤给动植物提供了生长的条件,动植物有回报吗?
小结:土壤给动植物的生长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动植物也给土壤提供了养分。
4、看插图,提问:人类有哪些活动会破坏土壤?
5、这些活动为什么会破坏土壤呢?
6、简单补充、介绍。
你还知道还有哪些破坏土壤的行为?
7、做下面的实验,想一想,当森林被砍伐、植物遭破坏后,土壤的蓄水能力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 组织学生动手做实验。
&&& 汇报实验结果。
7、人类的活动既然会破坏土壤,那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三、回顾与解释
我们可以为保护家乡的土壤做些什么呢?
了解土壤对我们人类的重要性。
了解人类活动对体让的破坏。
激发学生保护土壤的行为。
&科学 学科&&&& &&三 年级下 册教案&&&&&&第 &&&&课时&&&&&&总 &&&&课时
B3.2.1果实和种子
教 学目 标
过程与方法
&&& 能用解剖的方法,利用放大镜对种子进行观察比较。
&&& 能用简单的语言或图画描述自己的观察结果。
&&& 能找出种子的相似之处。
&&& 能用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
知识与技能
&&& 初步了解种子的构造和传播方式
&&& 知道种子萌芽的条件
&&& 会观察、描述、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意识到植物的一生是从种子开始的,应该珍惜生命,不损伤一草一木。
教 材分 析
解剖并观察种子的内部构造
探究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
镊子、小刀、放大镜
谈话:上节课老师请你们把种子连同&它们的家&一起带来,谁愿意给大家来介绍一下?
学生介绍自己带来的种子。
教师小结:很多植物会开花结果,种子藏在果实的里面。果实就是种子的家,它们保护着种子不会受到伤害。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果实和种子。
板书课题。
二、种子的传播方式
教师朗诵儿歌《蒲公英》
蒲公英,开黄花,花儿落了把伞打。小白伞,长长把,风儿一吹上天啦。落到哪儿,哪儿安家,明年春天又开花。
要求:边听边思考,蒲公英是怎样传播种子的?
学生回答。
教师提问:你还知道哪些种子的传播方式?
小组讨论,并记录下来。
汇报交流讨论结果,教师在黑板上归类。
观看多媒体课件演示:植物的传播方式。
三、观察种子的内部构造
谈话:同学们,种子里面是什么样的呢?你们想知道吗?根据你们的经验,大家猜一猜:种子里面是什么样子的?
学生猜想,并把自己的猜想画下来。
我们怎样才能看到种子的里面呢?
种子这么硬,怎么把它拨开来呢?
谈话:老师已经为大家准备好了用水泡过的蚕豆种子,下面就请大家把蚕豆种子拨开,观察蚕豆种子里面有什么?边观察边把看到的情形画在记录纸上。
学生观察。
教师巡视,鼓励学生细致地观察。为了观察得更清楚,适时提醒学生可以使用放大镜。指导学生观察蚕豆种子里面的每个部分,并适时提出一些问题:这是什么?像什么?&&
学生分组汇报观察到的现象。
教师肯定学生的发现,可将部分学生画的图贴在黑板上。
提问:其他种子里面是不是也和蚕豆种子一样呢?拨开其他一些种子看看,里面有什么?
学生观察。
学生汇报观察到的现象。
四、小结:花生、大豆、葵花子的种子和蚕豆种子的结构是很相似的。其他种子里面基本也是这样的。
开展研究种子萌发条件的实验
谈话:刚才我们已经观察了种子里面是什么样子的,那么如果把这些种子放在泥土里,是不是都能长成植物呢?你们觉得种子发芽需要什么样的条件?
学生分组讨论,把自己的猜想记在活动记录上。
汇报交流。
各组选择自己认为种子萌芽必须具备的条件,设计实验。
汇报交流,教师适当指明实验汇总必须注意的地方。
各组完善实验方案,课后继续进行实验。
一、交流实验结果
谈话:上节课我们猜测了种子萌发所需要的条件,同学们回去根据自己的猜想都做了实验,请大家来汇报一下你们的实验结果吧。
学生汇报交流。
提问:在实验过程中,你们还有什么发现吗?
学生继续交流。
教师小结。
二、思维拓展
谈话:大家通过自己的研究,已经知道了种子萌发的条件,你们还能提出哪些和种子萌发有关的、我们能研究的问题吗?
学生分组提问,把提的问题记录记录下来。
汇报交流,删除目前无法研究的问题。
各组选择自己想研究的一个问题,设计实验。
汇报实验方案,大家一起完善。
教师介绍观察种子萌发的方法之一。
三、课后延伸
以小组为单位,亲手种植一株植物,并精心培育,直到它们产生自己的种子,并记好观察日记。
&科学 学科&&&& &&三 年级下 册教案&&&&&&第 &&&&课时&&&&&&总 &&&&课时
B3.2.2根和茎
教 学目 标
1.认识根和茎的不同形态及其功能。
2.能通过实验探究根和茎的作用。
3.能照顾好自己栽种的植物,做好观察日记。
教 材分 析
认识根和茎的形态与作用。
区分直根和须根。
一株有根、茎、叶的植物、瓶子、红墨水、菠菜、仙人掌
&&&&&& 直接揭题
&&& 板书课题
&&&&&& 1、植物的根相同吗?
&&&&&& 组织学生小组内将带来的各种植物的根摆在一起进行比较。
&&&&&& 2、有哪些不同?将植物的根画下来,不同的地方用彩笔画出来。
&&&&&& 全班交流、比较。
&&&&&& 3、为什么植物的根会有这样的区别呢?想一想
&&&&&& 听学生猜测。
&&&&&& 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来证明自己的猜测。
&&&&&& 4、植物的茎相同吗?
&&&&&& 引导学生交流各种形态的茎。
&&&&&& 5、茎有什么作用?
学生猜测、设计实验
三、回顾与总结
&&&&&& 1以上都是猜测,都没有经过事实验证的,我们必须都要&&&&&&?
&&&&&& (做实验)
2布置实验要求、观察任务。
&&&&&&&& 区分直根和须根。
&&&&&&&& &
&&&&&&&& &
&&&&&&&& &
&&&&&&&& &&&&&&&& &
&&&&&&&& &
认识根能吸收水分的作用。
&科学 学科&&&& &&三 年级下 册教案&&&&&&第 &&&&课时&&&&&&总 &&&&课时
B3.2.3叶和花
教 学目 标
1.能够比较叶子的相同和不同,并进行分类。
2.能对&植物体内的水分是如何散失的&、&阳光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等问题进行对比实验。
3.能够观察并解剖植物的花,知道花的构造与各部分的功能。
4.知道植物生长所需要的营养物质主要是靠绿叶制造的。
5.知道植物传粉的几种途径。
教 材分 析
认识叶和花的构造与功能。
理解植物是怎样自己制造&食物&的。
各种形态的叶子、两株相同的植物、花(油菜花)
板书课题&&&&&
观察一片树叶的正反面,比较有什么不用?
引导观察更多的树叶,比较她们有哪些相同之处和不用之处。
引导学生将带来的树叶分分类。
探究叶子在植物生长的作用。
a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预测
b组织学生谈论应该如何比较。
c引导并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这样做?需要注意有哪些条件必须保持相同?哪些条件不同?
你还想研究哪些问题?
引导学生做更多的对比实验。
你仔细看过花吗?说说
将你们带来的花画下来。
集体交流所观察到的花
8、教师根据学生的绘画介绍花的各个部分的名称。
出示一朵百合花,问学生:你能在这多花上面把它的各个部分找出来吗?
指名认花的各部分。
组织学生认一认所带来的花的各个部分。
10 植物能通过多种途径进行传粉。给大家介绍一下吧。组织学生说。
三、回顾与总结
1、这一个单元,我们研究了植物各个部分的构造和作用,谁来说一说?
2、安排全班进行种植交流。
认识叶的不同形态
知道植物生活和生长所需要的营养物质绝大部分是靠自己的绿叶制造的。
能对研究过程与结果、证据与解释之间的逻辑关系,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评论,并与他人交流;
认识花的构造
珍爱动植物的生命,不伤害它们。
&科学 学科&&&& &&三 年级下 册教案&&&&&&第 &&&&课时&&&&&&总 &&&&课时
B3.2.4植物和我们
教 学目 标
1.能通过自己的种植经历总结植物一生经历的几个阶段和生命周期的长短,知道一株完整植物的各组成部分及其名称。
2.能够通过调查,知道植物对人类的贡献。
3.愿意为保护花草树木尽自己的力量。
教 材分 析
在&种植物&经历的基础上感受植物与人类的关系。
识别我们食用的是哪些部分。
一、总结学生的种植活动和植物的各部分名称及作用
1.谈话:大家的种植活动已经经历了比较长的时间,也有了收获,先请在各小组交流种植的收获。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对长期坚持种植观察的同学要给与积极的表扬。
4.教师出示番茄的整株植物图片,学生指认各部分并总结各部分的形态和功能。
5.教师总结植物的生命周期。
二、认识植物对人类的贡献
1.谈话:有人说,植物对人类的贡献,无论怎样评价都不会过分,大家说说一天的生活中哪些方面离不开植物。
2.就&吃&方面展开重点讨论,各小组学生拿出提前准备好的近日所吃的植物,认一认吃的是植物的那一个部分、哪些植物的哪些部分被我们食用了。
3.小组活动并大组汇报。
4.谈话:除了&提供食物&以外,植物对人类还有哪些方面的贡献?
5.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查找的资料,然后大组交流。
6.教师适当总结。
1.谈话:这个单元学完了,你有什么收获?
2.总结:我们应该多植树造林,懂得爱护植物,保护我们的大自然,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科学 学科&&&& &&三 年级下 册教案&&&&&&第 &&&&课时&&&&&&总 &&&&课时
B3.3.1认识固体
教 学目 标
1.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借助工具观察固体。
2.能够按物体的形态对周围常见物体进行分类。
3.知道什么样的物体是固体、什么样的物体是液体。
4.知道不同固体在颜色、形状、软硬、透明、轻重等方面的差异。
5.知道颗粒大小不同的固体混合前后重量不变,体积改变。
6.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将混合的固体分离。
教 材分 析
&知道固体的性质。
通过辨析物体的形态来认识固体。
文具盒、石块、笔、胶水、水、果汁、等固体液体。
1、关于固体和液体你知道些什么?还想知道写什么?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2、你们想研究的问题,这节课我们来一起研究解决这些问题。
1、刚才同学们说出了许多有关固体和液体的事情,出示固体和液体。
2、出示面粉、水。提问:如果往水里逐渐加面粉,并笔挺地搅拌,当搅不动是,面粉是固体还是液体?教师示范操作。(注意:烧杯里的水不要多,面粉一点地放,放入面粉后要不停地搅拌)
3、指导学生分组实验,制定目标
4、提醒学生组好记录填在活动记录表上。
5、组织汇总,进行比赛,看哪一组研究的项目最多。
6、在生活中有关固体分离的离子很多,你能举例吗?
看图:固体的分离。
8、让我们想办法把混合的固体分离。怎样把黄豆、绿豆、玉米面分离?设定时间3分钟。
9、老师拿出筛子大家想想。
三、回顾与总结
1.通过今天的活动,你有了哪些收获?
了解学生的前概念,引入新课的教学
学会区分固体和液体。
会研究固体的性质。
会做固体的混合与分离
&科学 学科&&&& &&三 年级下 册教案&&&&&&第 &&&&课时&&&&&&总 &&&&课时
B3.3.2把固体放到水里
教 学目 标
1.意识到通过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可以认识物体更多的性质。
2.认识固体在水中的沉浮和溶解现象,意识到固体的沉浮取决于它在水中所占的体积,而不是由它的轻重决定。
3.知道把固体从液体中分离出来的方法。
教 材分 析
知道固体在水中有沉浮和溶解现象。
能够区分溶解与混合现象间的差别。
小树枝、食盐、小碟、不同颜料、热水。
1.上节课我们研究了固体的性质,谁能说说各种固体有哪些性质,又有哪些相同的性质呢?
2.固体还有许多性质,今天我们继续研究
1.现在请同学们把带来的固体集中在组内,先预测它们放在水中的状况,把预测的结果记录在书后《活动记录》第85页上。
2.(出示高锰酸钾固体)你能让这个固体在眼前消失吗?
2.把高锰酸钾放入水里,并不断的搅拌。
3.小结:固体在水中化了,看不见的现象叫做溶解。
4.分组实验开始
5.出示投影(第51页上的图)。他们在干什么?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
6.老师这里有一些泥沙水我们该怎么过滤呢?
7.(出示五颜六色的树枝)这是老师亲手做的,你们想知道这么漂亮的树枝是怎么做出来的吗?
8.教师讲解。
三、回顾与总结
1.通过今天的活动,你有了哪些收获?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认识固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
认识固体在水里的溶解现象。
引导学生理解固体和水混合或分离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认识溶液的结晶现象。
&科学 学科&&&& &&三 年级下 册教案&&&&&&第 &&&&课时&&&&&&总 &&&&课时
B3.3.3认识液体
教 学目 标
1.知道不同液体在颜色、形状、味道、气味、透明度、轻重、黏稠度、表面张力等方面是不同的。
2.能够运用多种方法比较液体的性质。
教 材分 析
知道不同液体在颜色、形状、味道、气味、透明度、轻重、黏稠度、表面张力等方面的性质差异。
认识液体轻重、黏稠度、表面张力等方面的性质。
一杯油、一杯水、一杯蜂蜜、一杯牛奶、记录表。
小天平、量杯或同样的小烧杯,水、蜂蜜、油等,记录表。
1、刚才有几位同学给大家猜了个谜
语,老师这儿也有一个谜语,想不想
猜? &用手抓不起,用刀劈不开,做饭洗衣服,都要请它来&。
2、学生猜。
3、谈话:①水是什么状态的物体呢?
②像水这样的液体你还知道哪些?
③老师也给同学们准备了几种液体,你能辨认出它们分别是什么液体吗?
4、学生辨认。
5、汇报辨认结果。
7、提问:你还想怎样来研究这些液体的其他性质?
1、你们打算怎样利用桌上的这些材料来进行研究呢?请各组先确定要研究的问题,可以每一组选择一个或两个研究主题,然后考虑一下需要用到哪些材料,研究的方法是怎样的?
2、学生讨论。
3、汇报讨论结果。
4、学生实验研究。
5、汇报实验结果。
7、谈话:下面我们来玩一个游戏,游戏的名称叫做&你猜,我猜,大家猜&。
8、介绍游戏规则。
9、教师示范。
10、学生玩游戏。
11、评价、小结
三、回顾与总结
1、提问:通过今天的研究,你有什么收获呢?
2、学生回答。
3、本课总结
4.作业:请同学们回去以后对液体作更深入的研究。
描述所知道的液体的性质
研究发现液体的其他性质
游戏&你猜,我猜,大家猜&。
&科学 学科&&&& &&三 年级下 册教案&&&&&&第 &&&&课时&&&&&&总 &&&&课时
B3.3.4把液体倒进水里
教 学目 标
1.意识到把液体倒进水里,可以认识液体更多的性质。
2.知道液体在水中存在沉浮现象。
3.会比较液体混合前后体积和重量的变化。
教 材分 析
借助水认识液体更多的性质。
了解液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
水、蜂蜜、油、记录表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谁说说液体有哪些相同的性质。有哪些不同的性质。
2、你还想知道关于液体的更多性质吗?想知道什么?
1、老师这里有食用油和蜂蜜两种液体,下面我们就分别把它们倒进水里,来认识液体更多的性质。
2、把食用油或蜂蜜倒进水里有两种实验方法,请你们想想,可以怎么做?
3、做实验时我们还要注意什么才能使研究方案科学化。师注意引导。
4、请同学们预测一下每种方法的实验结果,食用油或蜂蜜是沉在水下还是浮于水面。
5、根据同学们的讨论,请各小组派一名代表领取所需用具进行实验。
6、请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你们怎么做的?得出什么结论?
7、为什么油总是浮在水面上,蜂蜜总是沉在水下呢?
师适时引导。
8、和固体在水里的沉浮情况一样,有的液体浮于水面,有的液体沉在水下。
9、和固体在水中的溶解情况一样,有的液体溶于水,有的液体不溶于水。
果汁、色拉油、蜂蜜、洗手液这四种液体是否溶于水?
10、做这个实验要注意什么?
11、请各小组进行实验,注意实验步骤科学、规范。
12、谁汇报实验结果:把这四种液体分别加到水里,搅动几下后,你观察到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
13、有的液体溶于水,有的液体不溶于水,但这不是绝对的。在条件改变的情况下,原先不溶于水的液体也会发生变化。14、日常生活中,有许多液体混合或分离的例子。
15.你能说出液体分离的例子吗?
三、回顾和总结
1、提问:通过今天的研究,你有什么收获呢?
2、学生回答。
3、本课总结。
认识不同液
体在水中,有的溶解,有的不溶解。
知道混合液体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科学 学科&&&& &&三 年级下 册教案&&&&&&第 &&&&课时&&&&&&总 &&&&课时
B3.3.5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教 学目 标
1.通过探究能够找出使沉在水下的物体浮起来的方法。
2.知道改变物体形状、借助漂浮物、改变自身重量、水里加盐的方法可以使沉下去的物体浮起来。
3.能将学到的沉浮知识运用于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教 材分 析
知道改变物体形状、借助漂浮物、改变自身重量、水里加盐的方法可以使沉下去的物体浮起来。
找出使沉在水下的物体浮起来的方法。
1、水、橡皮泥、铝箔、垫圈或硬币、记录表。
2.筷子或吸管、细铁丝、线、针或牙签、塑料泡沫。
3.小潜艇。
4.盐、水、鸡蛋或土豆块。
1.上节课我们研究了液体倒进水里去的一些情况,知道了把液体倒进水里有的沉有的浮,有的溶解有的不溶解。之前我们还研究了把固体放入水中的一些情况,知道了有的固体在水里沉有的浮,在的溶解有的不溶解。现在,我把一块橡皮泥放入水中,你们会看到什么现象?谁能有办法让这块橡皮泥浮在水面上呢?
1.教师宣布比赛方法。
今天,我们开展一次竞赛,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使沉在水底的橡皮泥浮起来?看谁浮在水面上的橡皮泥装载的硬币多。
2.学生分组研究。
3.学生汇报研究的方法。
4.师生共同分析:为什么有的装载的硬币多,而有的装载的硬币少。
5.利用竹筷、吸管、小木板、泡沫块等材料,想办法使它们浮在水面上。比较这些上浮材料的特点。
6.教师提问:你见过潜水艇吗?知道潜水艇的哪些事情?潜水艇真的又能上浮,又能下沉吗?
7.学生分组研究潜水艇的一些秘密。
8.学生分析:潜水艇上浮下沉的道理。
9.学生汇报。
10.师生共同小结:潜水艇里面灌进空气,重量变轻,就会上浮,灌进水,重量变重,就会下沉。
11.是什么原因,使在死海里的游泳的人能够在浮在水面上,而且还能躺在水面上看书呢?
12.学生分析汇报自己的认识。
13.学生分组实验:想办法使沉在水下的鸡蛋或者土豆浮上来。
14.师生小结:水中含盐量增多,水的浮力就会增大。因为死海里含有大量的盐,死海里的水浮力很大,所以人能够躺在水面上看书。
三、回顾与总结
1、渔民想让渔网在水中围成一堵墙。将鱼包围住,我们能用什么办法使渔网在水中立起来呢?
2、有我们的生活中,你还见到过哪些应用水的浮力的道理的?说给小朋友们听听。
1、探究下沉物体上浮的办法和上浮材料的特点。
2、玩小潜艇,研究沉浮的原理。
3、死海探秘活动。
&科学 学科&&&& &&三 年级下 册教案&&&&&&第 &&&&课时&&&&&&总 &&&&课时
B3.4.1今天天气怎么样
教 学目 标
1.知道可以用气温、适度、降水量、气压、风力与风向等来描述天气。
2.能够自己设计符号来表达天气情况,认识常见的气象符号。
3.意识到天气与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
4.知道通过什么途径来了解天气预报。
教 材分 析
懂得天气影响人类的生产生活。
认识气象符号,用气象符号记录天气变化。
搜集不同年代观测气象的方法
一、导入新课
&&&&&& 假期你们经常随父母出门旅游吗?出行前首先要了解什么?
&&&&&& 在什么情况下不便出门游玩?
二、自主学习
&&&&&& 让学生说说今天我去哪里玩?出行前首先要了解什么?
&&&&&& 学生汇报。
&&&&&& 师生小结,板书:今天天气怎么样
&&&&&& 从哪里可以得到关天气的信息?天气预报常从哪些方面说天气?
&&&&&& 学生讨论。回忆天气预报包括的内容,以及获得天气预报的饿不同渠道。
&&&&&& 小组汇报。
&&&&&& 师生小结。
&&&&&& 认识晴、阴、多云、小雨、风力风向、雪等各种天气符号表示的含义。
&&&&&& 学生自己设计符号,记录各种天气情况。
&&&&&& 引导学生认识各种表示天气的符号。
&&&&&& 知道学生观看图片,了解现代天气预报的方法。
&&&&&& 4、150多年前,人们是怎样观察天气的?
&&&&&& 小组讨论后汇报。
&&&&&& 师生小结。
&&&&&& 5、大家想一想谁最关心天气?
&&&&&& 人们所从事的哪些活动,哪些地方受天气的影响,有哪些影响?
&&&&&& 分组讨论后汇报。
&&&&&& 师生小结。
三、课后作业。
&&&&&& 收集和天气有关的词语。
设计天气符号。
&科学 学科&&&& &&三 年级下 册教案&&&&&&第 &&&&课时&&&&&&总 &&&&课时
B3.4.2气温有多高
教 学目 标
1.能够正确使用温度表,掌握温度的正确读、写方法。
2.能够测量并比较向阳和背阴处气温的差异。
3.能利用气温变化记录,归纳出白天气温变化的一般规律。(早晚低,午后高;最高时并不在正午)
4.理解进行标准化测量的重要意义。
教 材分 析
通过观测记录,了解一天中气温变化的规律。
正确认读温度。
学生备测量气温用的寒暑表,记录气温用的纸笔。百叶箱
一、导入新课
1、大家想知道今天的气温有多高吗?
2、今天我们一齐来学习如何使用寒暑表。
二、自主学习
1、介绍持寒暑表的方法和读写温度的方法,并组织学生进行练习。
2、测测今天的气温有多高。
(1)、学生分小组进行活动。
A、先测测教室的温度。
B、再到室外去测测。(测阳光下,背阴处)
C、观察百叶箱。
(2)、把室外空气的温度记在活动记录上。
(3)、从测量的结果中发现了什么?
(4)、为什么世界各地的百叶箱都是一样的?百叶箱安放的位置都要求在离地1.5米的空旷草坪上?连记录的时间也是一样的?
1、分组讨论后汇报。
2、教师小结。
三、练习与巩固
&&&&&& 判断题
1、百叶箱里放置的测量仪器有干湿计、气压计、温度计。&& (&&& )
2、一天中气温最高的时刻在中午12点。(&&& )
3、全国各地的百叶箱的放置高度是不同的,沿海地区高,内陆地区低。(&&& )
&科学 学科&&&& &&三 年级下 册教案&&&&&&第 &&&&课时&&&&&&总 &&&&课时
B3.4.3雨下得有多大
教 学目 标
1.知道降雨影响我们的生活。
2.知道天气预报中雨的等级划分标准。
3.能够用废旧塑料瓶自制雨量器,并尝试测量降水量。
教 材分 析
了解雨下得大小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自制雨量器并测量降雨量。
钉子、大头针、木板、长头发、硬纸板、纽扣、线轴、小锤、胶水、两粒小珠、彩笔;塑料瓶、剪刀、透明胶带、标尺。
&&&&&& 检查学生带来的物品。
&&&&&& 复习引入。
&&&&&& 下雨前,空气的湿度会变大。我们通过观测空气的湿度变化,就可以判断会不会下雨。
&&&&&& 做个头发湿度计。
&&&&&& 小组合作来完成。
&&&&&& 小组展示各自的成果。
&&&&&& 师生小结。
&&&&&& 在一个下雨天,观察天空和地面的情景。记录下来和同学交流。
&&&&&& 活动时要注意安全。
&&&&&& 分小组进行测量。
&&&&&& 小组汇报。
&&&&&& 比较各小组测得的数据,大家测量的雨量一样吗?说说这是为什么?
&&&&&& 教师小结。
三、课后作业
搜集和雨有关的谚语。
自制雨量器和用自制雨量器量降雨量(用花洒或水管人造雨)
&科学 学科&&&& &&三 年级下 册教案&&&&&&第 &&&&课时&&&&&&总 &&&&课时
B3.4.4今天刮什么风
教 学目 标
1.知道人们把风吹来的方向叫做风向、把风速叫做风级。
2.能够用一些轻飘物体判断风向和风力,大致了解风级歌的内容。
3.知道用风向标可以测出风向,用风力计可以测出风速。
4.能够自制风向标和风力计,并测量风向和风力。
教 材分 析
判断风向和风级。
使自制风向标的箭头保持水平和面对复合现象判断风级。
手绢、纸巾、纸屑等轻飘物体;观测天气的器材、记录本、笔。
一、导入新课
&&&&&& 检查学生带来的观测风向的物品。
&&&&&& 复习引入。
二、探究学习
&&&&&& 组织学生到教室外看看,今天刮的是什么风?风吹来的方向。
&&&&&& 分小组进行观测。
&&&&&& 将自己记录风向和风力的方法写在活动记录上。
&&&&&& 小组汇报。
&&&&&& 教师小结。
&&&&&& 组织学生熟读并背颂这首风级歌。
&&&&&& 动手制做风标和风力计。
&&&&&& 准备好制做材料。
&&&&&& 做好后在小组内进行评价。
&&&&&& 连续观测一周的天气情况,把结果记在活动记录上。
三、课后作业
&&&&&& 写出两条能预报天气的谚语。
&科学 学科&&&& &&三 年级下 册教案&&&&&&第 &&&&课时&&&&&&总 &&&&课时
B3.4.5气候与季节
教 学目 标
1.知道气候特征是一定地区的规律性天气现象。
2.知道季节是根据特定气候划分的时间段。
3.了解四季的气候特征。
4.知道一些动植物的季节性变化。
5.能够长期观察一种动物或植物,对动植物的季节变化进行比较并记录。
教 材分 析
了解四季的气候特征。
长期观察并记录动植物的季节性变化。
准备有秋季特征景致的图片或录象资料。
关于动植物的季节性生活规律变化的图片,录象资料。
&&&&&& 复习引入。
&&&&&& 学生展示自己收集有关春季、夏季、冬季气候特征的图片。
二、探究学习
&&&&&& 引导学生观看本课图片,了解在一定的地区,天气现象总有一定的规律,这种规律称为该地区的气候特征。
&&&&&& 四人小组讨论。
&&&&&& 秋天气候的特征。
&&&&&& 其他季节的气候特征。
&&&&&& 小组汇报。
&&&&&& 师生小结。
&&&&&& 在不同季节里,动植物有什么变化?
&&&&&& 小组讨论后汇报。
&&&&&& 教师小结。
三、课后作业
&&&&&& 观察小动物。
&&&&&& 观察植物。
把自己观察到的动物或植物,记下它在不同时期的变化。
&科学 学科&&&& &&三 年级下 册教案&&&&&&第 &&&&课时&&&&&&总 &&&&课时
B3.5.1观察
教 学目 标
1.知道人体有哪些观察器官。
2.能运用各种观察器官进行观察。
3.体会到用工具观察更有效。
4.意识到科学家都具有良好的观察能力。
教 材分 析
用多种感官和工具进行观察。
描述闻、品茶的感觉。
教师准备:放大镜、显微镜、听诊器、不透明的大口袋、各种质感不同的物体、各种食品。
学生准备:小镜子、纸喇叭。
本课可采用以下导入方式。
&&& (1)谈话导入&出示课题后,请学生谈谈什么是观察?我们用哪些感官来观察?眼睛是我们的主要观察器官,那么,你观察过自己的眼睛吗?下面,我们先来用眼睛观察眼睛。
&&& (2)谜语导入&&上边毛、下边毛、中间一粒黑葡萄&,当孩子们猜出谜底后,便可很自然地导人观察眼睛的活动。
&&& (3)戏剧性导入&请学生先谈谈什么是观察,然后讲一个小故事:从前,有一位医学教授,为了训练学生的观察力,一天上课时,端来一杯液体,他请学生认真模仿他无声的动作&&他做的只是简单的蘸和尝的动作,等学生一一模仿完毕,教授请他们谈谈发现,几乎所有的人都告诉他,液体是甜的。这是什么液体呢?教授告诉大家:杯中装的是糖尿病人的尿!学生们有的呕,有的怒,这时,教授才慢条斯理地告诉他们:&我刚才伸入杯中的是食指,而尝的却是中指。&
大笑过后,孩子们一定会对&观察要细致&留下深刻印象。如采用这种导人方式,肄议教师在故事讲到一半时,扮演这位教授,模拟这一过程,只是这杯里装一些糖水,不要真的装糖尿病人的尿液。效果会更有戏剧性。
二、探究学习
&&& 1.观察眼睛。
&&&&&& 这是本课的第一次观察活动,对孩子们来说,是他们接受的第一个科学方法的学习与训练。教师要引领学生经历一次由浅人深的、完整的观察,使他们体会到观察应是有目的的、细致的、伴随着积极的思维活动的。
&&& 教学中,教师要逐步地明确提出每次活动的要求,活动中,要及时对孩子们作出指导。
&&& (1)看看眼睛&比一比.看谁观察到的内容多。
&&& (2)再仔细看看,还能发现什么。
&& &(3)描述眼睛&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孩子们的描述可以反映出他们的观察水平,教师要认真倾听他们的发言,对描述细致、准确而有条理的孩子要及时赞扬,并鼓励其他孩子向他学习,要让每个孩子都能在小组内有&说&的机会。
&&& (4)画眼睛&教师要及时发现画得准确而细节丰富的孩子并予以表扬,对画画基础较差,觉得无从下笔的孩子要给予细致指导。也可以集体在黑板上画眼睛,每人只画一部分,逐步画完全。
&&& (5)提出问题&观察的目的不仅是发现现象,还要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伟大的科学家往往能从常人不易觉察或容易忽略的地方发现问题。苹果落地、水蒸气冲动壶盖,这种司空见惯的现象无人问津,而牛顿、瓦特抓住不放,刨根究底,从而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发明了蒸汽机。因此,要鼓励孩子多提问题,要认真倾听孩子们的问题,还要激励孩子像科学家学习,尝试去解决这些问题、
&&& 2.用放大镜和显微镜观察。
&&&&&& 这是会使孩子们兴致高涨的一个活动。可以先发放大镜观察各种物体,然后再发实物显微镜观察,最后让学生描述看到的情形。不必教孩子记住放大镜和手持显微镜的各部分名称,也不必细讲使用方法,只要发下放大镜和显微镜,孩子们便会无师自通地观察个没完没了。不要禁止他们发出欢呼,只需分享他们的喜悦&&因为微观世界实在太奇妙了。
&&& 须提醒学生的是,不要用放大镜看太阳,以防灼伤眼睛。
&&& 3.用耳朵听。
包括以下活动:
&&& (1)描述听到的声音。
&&& (2)想法听到更多的声音,要让学生动脑想出办法。
&&& (3)再用工具来听听,教材中安排了听大树&心跳&的活动,如果听诊器数量有限,可以将这个活动放在课后进行。
&&& (4)讨论:我们可以用耳朵&认识&哪些物体?你还想听到哪些声音?我们怎样能听到?如有时间,教师可为学生介绍&纳米耳&(见参考资料),使学生进一步领略现代科技的伟大与神奇。
&&&& 4.用其他感官去观察。
&&& (1)摸物游戏&这是训练学生触觉的一项活动,教学中,教师要保证每小组有一个口袋,使每个孩子都能参与其中。在学生游戏当中,教师应适时提出问题&你能摸出它的颜色和气味吗?&以提醒学生意识到感官是有分工的,每种感官收集不同的信息。
(2)捏鼻尝味&这是个非常有趣的活动,一定要让每个孩子都能亲自尝试。教师课前应准备好几种不同的食品,水果要洗净切块,每组一套。活动后,要让孩子们谈谈捏住鼻子尝不清味道的现象说明了什么,使他们认识到只有感官协同工作,才能观察得全面、准确。
三、猜猜它们是什么?
&&&&&& 猜过之后,要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想,引导学生认识到&技术的进步是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力量&。如有条件,最好为孩子提供更多的微观世界的照片,进一步扩展他们的视野。
其他建议:教学中,教师不必局限于教材安排的活动,可根据实际情况自行设计观察项目。
&科学 学科&&&& &&三 年级下 册教案&&&&&&第 &&&&课时&&&&&&总 &&&&课时
B3.5.2测量
教 学目 标
1.认识常见的测量工具。
2.知道常用的测量单位。
3.知道精确测量与估算的区别和作用。
教 材分 析
能利用工具进行测量。
估算树叶的面积。
教师准备:两个外观一样、内放一些小物体,使质量略有不同的纸盒;方格纸若干张(厘米格)、量杯、量筒、天平、绿豆、温度计、秒表、冷水、热水等。
学生准备:直尺、叶子、水杯。
&&&&&& 本课属于技能训练课,各个活动之间相对独立,且每个活动目标明确、内容单一,教学难度不大。只要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讲清测量方法并进行扎扎实实的训练,便可完成教学任务。
1.探究&只凭我们的感觉是否可靠&。
&&& (1)提出问题:&只凭我们的感觉可靠吗?&请学生们谈谈自己的看法。
&&& (2)观察教材第58页上的一幅可造成视错觉的图片,说说图中两条线直吗?它们一样长吗?然后用尺测量一下,最后请学生们谈谈有什么发现和感悟。&&引导学生认识到:使用测量工具认识物体比只凭感官准确可靠。
&&& (3)出示两个外观相同的纸盒,请学生们用手掂掂,试试能否判断出谁轻谁重(纸盒中,分别用透明胶带固定不同数量的豆粒或其他质量较小的物体)。当学生们发现难以准确判断时,要引导他们认识到只凭感官无法觉察微小差异。接下来,可问学生们:要想知道这两个纸盒的质量到底有多大,该怎么办?从而为学用小天平作好铺垫。在学习测量质量时,教师最好用托盘天平演示或请学生共同称量出每个纸盒的质量精确值。
&&& 2.测量树叶的长和宽。
&&& (1)出示两片形状不同,大小接近的叶子,提出问题:怎么知道谁大谁小?
&&& (2)指导学生测量叶子的长和宽&注意,测量时要以最宽处取值,测长度时,要从叶片尖部量到基部,不包括叶柄。
&&& (3)指导学生测量叶子的面积&估算叶子的方法是孩子们第一次接触,教师要详细讲清方法。估算方法是从测量方形面积推理而来的。
&&& 其他建议:教学时,如用复合投影片讲解估算方法,将会非常直观。
3.测量容积(体积)。
&&& (1)认识量杯和量简。要让学生仔细观察上面的刻度并阅读教材上出示的容积单位及换率。
&&& (2)指导学生使用量杯。注意:一是要把量杯放平;二是读数时,视线与液面最低处相平。
&&& (3)测量自己的杯子能装多少水,也可测一测常用容器能装多少水,如:玻璃杯、吃饭的碗等。
&&&&&& 其他建议:教师可出示两个杯子,一粗、一细,粗杯中水位底,细杯中水位高,请学生猜一猜哪杯水多,再用量筒或量杯分别测量&&这个活动可作为导入,也可放在最后。
4.测量质量。
&&& (1)认识各种测质量的工具,了解质量单位及换率。
&&& (2)学习使用小天平。
&&& ●调整小天平,使它平衡。
&&& ●测量物体的质量:左边放好要测的物体,右边放砝码(提醒孩子们轻拿轻放,以免使天平摆动不停),当达到平衡时,计算出砝码的总质量,便可求出被测物体的质量。孩子们使用的小天平比较简易,砝码的规格也有限,因此想测得十分精确是不现实的,如果实在不能达到平衡,可让学生估出近似值。
&&& (3)测量一粒绿豆的质量。
&&& 孩子们用的小天平所配最小砝码是1克,一定是大于一粒绿豆的质量的。那么,该怎么测量呢?这可有点挑战性。教学时,应让孩子们讨论出办法,并亲自去试一试。测量前,先请孩子们预测一下一粒绿豆会有多少克,然后再测,会使他们的兴趣更浓。
5.测量温度。
&&& (1)认识各种温度计。
(2)测量冷水、热水、温水的温度。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全教案(电子备课表格式).doc
&(297.50 KB)
<font color="#FF年安徽教师统考报名网站:&&
>更多相关文章
24小时热门资讯
24小时回复排行
皖ICP备号-1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作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