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概括是一篇论文.正确吗

论文发表,诚信合作,可代写代发QQ:
中国现代教育网
关注  粉丝
总访问量:994
今日访问:0
最后登录: 20:51:36
黑龙江宁安市
辽宁大石桥市
山东肥城市
河南长葛市
河南驿城区
广西海城区
山东肥城市
辽宁大洼县
山东肥城市
江苏灌云县
山东肥城市
(最近更新:2350)
(最近更新:15)
(最近更新:256)
(最近更新:116)
(最近提问:56)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设计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设计教 材 来 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 教学内容来源:小学六年级语文语文(下册)第五组 教学主题:科学精神 课时:一课时 授课对象:六一班学生 设
者:王志伟/荥阳市城关乡实验小学目标制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1.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4.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2.教材分析《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六年制小学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六班级下册第六单元中的课文,这是一篇精读课文,属于议论文。课文的题目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也是课文的主要观点。课文主要用事实论述了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的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这篇课文一是让学生了解科学发现的一般规律——“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从中感受、领悟到见微知著,独立思考,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二是学习课文用典型的事例说明观点的写作方法,了解议论文的体裁特点。3.学情分析学生在小学阶段接触议论文较少,虽然六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但是学起议论文来仍然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本课学习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点拨与指导作用,教会学生怎样来阅读议论文。首先让学生明白本课的中心观点就是课题“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进而来学习作者是怎么样论证自己的观点的,通过阅读三个具体事例,懂得课文是怎样运用具体的事例来说明论点的,即让学生初步理解论据的作用。最后进行仿写练习,重点让学生学习用具体事例来说明观点的写法,帮助学生初步了解了议论文这种体裁的特点,实现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有效结合。当然,在小学阶段,没有必要按照这些术语来教,但是教学过程和教学依据理应按照这样的内在规律来进行。学习目标1.会写5个生字,正确读写“诞生、机械”等词语。 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摘抄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能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重点) 3.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能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难点)评价任务1、能正确认识课文中的生字词。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摘抄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能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 3.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能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学习过程:一、自读课文,理清思路1.形象导入:师板书“?”,问:这是一个什么符号? 生:问号。师:如果把问号的上半部分拉直,会变成什么符号?生:!(师板书:?→!)师:由问号变成叹号,这两个看似简单的符号变换,却被我们的作者叶永烈老先生,用它形象地给我们阐述了一个观点,那就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也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20课(板书课题)2.检查字词:(达成目标一)课前大家已经预习了课文,那么这些词语你会读了吗?出示词语:机械玫瑰司空见惯无独有偶见微知著追根求源锲而不舍百思不得其解打破沙锅问到底(生读。)师:词语会读了,希望大家能够积累它们,因为积累词语也是学好语文的方法。3、(1)师:通过课前预习,我们知道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就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即——生说:“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师: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想法,要善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生:。。。。。。)(师随机表扬:这是你的理解。你的理解很独特。善于思考的你真棒!)过渡:看来大家对这句话都有自己的理解,相信你们在学习了课文之后,会有更深的理解。师:在文中,作者不但提出观点,而且运用具体事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那么,作者列举了哪些事例?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找到具体的事例并概括。(2)生:课文列举了三件事:(洗澡水的漩涡)(紫罗兰的变色) (睡觉时眼珠的转动)师:老师发现这位同学很会读书,他能够借助文章中的句子来回答,其他同学找到了吗?找到后请标出来。(达成目标二)二、品读重点,读中悟写1.(1)师:下面请大家认真默读这三个事例,根据屏幕上表格的要求,在书上找到相应的句子做出批注,读书应该有思考,边读边想,从这三个事例中你发现了哪些相同点?(生读课文)(2)交流:现在让我们共同交流你读书的收获。谁来说第一个事例中的内容?(生1回答相关问题,师随机出示答案。)(师表扬:老师发现这位同学很会抓关键词来说。)谁能像他一样来回答第二个事例中的内容?(生2回答相关问题,师随机出示答案)(师表扬:从你的回答中,老师看到了你的自信。继续好好表现,好吗?)谁来说第三件事例?(生3回答相关问题,师随机出示答案)(师表扬:从你刚才的表情中,老师发现你对第三个事例特别感兴趣。是不是很想去验证一下?)人物发现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疑找到真理谢皮罗教授洗澡水的漩涡总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为什么?抓住问号不放反复实验研究漩涡的方向与地球自转有关化学家波义耳偶然发现盐酸会使花瓣变红是什么?会不会?有什么?什么样?许多实验终于制成了酸碱试纸奥地利医生儿子睡觉时眼珠转动什么关系?百思不得其解反复观察和研究推断出凡睡者眼珠转动时都表示在做梦(小插曲——师:老师认为端正的坐姿可以提升一个人的精神,你们相信吗?生赶紧坐端正。现在老师觉得你们个个都是神清气爽。)4.师:下面让我们来仔细的观察这幅表格,课文中三个事例的主要内容我们已经概括出来了,从这三个事例中你发现了哪些相同点?(达成目标三)生1:我发现这三个事例的内容都是围绕着作者提出的观点来写的。(师:是啊,作者用具体的事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这样是为了更好的让人信服观点。)生2:我发现这三个事例中讲的都是在生活中偶然发现的问题。(师:那么,在这三个事例中,哪些词能够体现这点呢?你能找到吗?生:敏锐地注意到、立即敏感地意识到、他发现儿子的眼珠忽然转动起来,他感到很奇怪。)师:有所发现,就有所收获。这是你的发现也是你的收获。祝贺你!生3:我发现这三个事例中的人物发现、发明的过程是一样的,都是先发现问题,然后不断追问,再进行反复的研究和实验,最后解决了问题,得出了结论。(师:老师觉得这位同学不但会发现,而且很会概括。课文中第二自然段的内容跟他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我们来读一读吧。)(出示第二自然段的内容: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出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谁来读这段?生1读,师评价。师:(你的声音很宏亮,如果语速再慢一点相信会更好!)谁再来读?生2读,师评价。①师:在这一段中,作者告诉我们什么呢?生:真理诞生的过程。师:真理诞生的过程也就是:生读——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出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你能抓住关键词来概括真理诞生的过程吗?生说:发现真理,不断发问,不断解疑,找到真理。(师板书:发现真理,不断发问,不断解疑,找到真理。)师:那么作者在写这三个事例时,是不是也按照这个过程写的呢?生:是。师:好,让我们合作读这段,一起感受作者这种有序的表达。齐读第二自然段。)师:在这里有一处语言,作者写得很有特色,你发现了吗?生:“?”“!”作者用了符号代替语言。师:这里的“?”“!”应分别指什么呢?作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生各抒己见。)师小结:这里的“?”指发现问题,不断的追问。 “!”指通过探索,解决疑问,发现真理。这样写是为了把抽象的道理说的更直观形象,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师:让我们再读这段,一起感受作者直观形象的表达。)师:让我们结合三个事例,看看事例中的人物是如何发现问题的呢?生4:我发现三个事例中的,一开始只有一个疑问,紧接着在他们脑子里冒出来许多的问题,正因为有了一连串的问题,才会有最后的结论。(师表样:你观察的很细心、思考的很深刻。)师:让我们一起来读读他们头脑中,冒出的这一连串的问题吧。 出示问句:①这是为什么呢?这难道与地球的自转有关吗?如果有关系,那是怎样的一种关系?②这种物质到底是什么呢?别的植物中会不会有同样的物质?别的酸对这种物质会有什么样的反映?这对化学研究有什么样的意义?③眼珠转动会不会与做梦有关呢?会是什么关系呢?他百思不得其解。生自由的读一读,生1读,师:在读的过程中你体会到了什么?生1:我体会到了真理是在提出许多问题之后诞生的。生2:我体会到了科学家们的那种追根求源的精神。师:提出问题,他们又是怎样做的呢?(生:)让我们一起来读读他们反复研究的句子吧。出示反复研究的句子:a.谢皮罗紧紧抓住这个问号不放,进行了反复的实验和研究 。b.这一奇怪的现象以及一连串的问题,促使波义耳进行了许多实验。 c.带着一连串的疑问,他以儿子、妻子、邻居为实验对象,进行了反复的观察实验。从这些句子中,那些词语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中你又体会到了什么?生:我体会到他们那种坚持不懈,不断探索的精神。生:我体会到他们不断探索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都要经历反复的研究和实验,很辛苦。师:你真是一个善解人意的孩子。生:我体会到他们都是善于“打破沙锅问到底”。让我们带着这种体会再读这些句子。(齐读)师:是啊,正是因为谢皮罗、波义耳、还有那位奥地利医生,他们都是善于“打破沙锅问到底”的人,所以他们才能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成就。因为“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5.师:在科学史上,能够从生活的细小现象中发现问题,并找到真理的事例还有很多,课前老师让大家收集这样的事例,你能举出一个吗?(生举例,师概括大家能够收集到这么多的事例。)鲁班上山,手被植物叶划伤,后来发明了锯。牛顿在树下,被苹果砸了头,后来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雷达、风车……6、师:这么多的事例说明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只要你,生接读:——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答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能发现真理。师:“见微知著”这个词是我们以前没有接触到的,谁能解释这个词?生:见到事情的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实质和发展趋势。(师:你是借助工具书来理解词语的,真是个善于学习的孩子。)除了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还有什么办法吗?生:联系上下文。师:这也是一个好办法。那赶紧找找这个词跟第二自然段中的哪句话意思相同?生: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出问题。师:原来“见微知著”也可以这样理解,齐读:从细小的.......3.师播放音乐,引读: 当然,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的能力,不是凭空产生的。正像数学家华罗庚说过的,生读——科学的灵感,决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如果说,科学领域的发现有神秘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有准备的人,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师:要想得到真理,我们还应该具备什么精神?生:锲而不舍的精神。4.师:是啊,唯有具备锲而不舍精神的人,最后才能把问号拉直变成叹号,找到真理!(师板书箭头,把问号跟叹号之间联系起来。)三、读写迁移,以写促读(达成目标二)1.师:同学们,现在让我们回顾这篇文章的写作思路,首先作者提出观点,然后用三个事例来说明这个观点,最后是总结观点。这是写议论文常用的一种写作方法。(用具体事例说明道理)2.请你以“功夫不负有心人”为观点,学习作者的这种写作方法,举例说明这个观点,也可以结合身边的一些小事例。写一个小片段。(生自由谈,师随机评价,给予肯定。)(出示观点:功夫不负有心人。)四、课外拓展,形成能力(达成目标三) 1、出示: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生1:我明白了“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真正含义,就是要见微知著,不断发问,不断解疑。生2:我学会了一种写作方法:用具体事例说明道理。生3:我知道了文章写作思路:开头提出自己的观点,再用三个具体事例来说明这个观点是正确的,最后再来阐述开头的观点。生4: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也要有一种追根求源、锲而不舍的精神。师总结:同学们在这节课中,不但收获知识,明白道理,而且还从精神上得到鼓励!真是受益匪浅啊!课后请大家继续练习使用本文的写作方法。2.最后老师送给大家一首歌,歌名叫《多划一个问号》(播放音乐)希望大家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能够多划一个问号,因为:多划一个问号,就多一份思考;多划一个问号,就多一份荣耀。疑问启迪智慧,智慧丰富头脑;未来就是创新,创新独领风采! 板书设计:20、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发现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疑找到真理
暂时无人访问,速抢沙发.《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第一次阅读叶永烈先生的这篇《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篇文章,是在十年前。那时省教研室所编写的配套练习册中选用了这篇文章,其中第一道试题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所给答案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2012年呼和浩特市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部分也选用了这篇文章,它所设置的第一问是: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令人匪夷所思的是,答案竟然是:善于“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人,就能有所发现、发明、创造、前进。
这一答案是从文章第7自然段最后一句概括所得。看完后,我实在无法理解出题人为何把这一句当作这篇议论文的中心论点。虽然文章有所删改,但基本的框架却没有改变。无论是从文章内容还是从文章结构去分析,都无法把这一句话与中心论点画上等号。
从文章内容进行分析,作者把“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作为这篇议论文的题目,又在开头明确指出这句格言也是真理,已经非常明确地告诉读者这就是他要议论的主要内容。而下面无论是所选取的事例,还是对事例进行的分析,都是围绕“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一内容,展开论述善于发问的重要意义。因而把题目作为文章论点是理所当然的。
从文章结构来看,本文是典型的议论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结构。第一部分(第1段至第2段)第1段开门见山,提出观点。明确指出:“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本身就是“真理”。第2段对论点略加阐述,明确发现真理三个要素:有一双敏锐的眼睛,有一个关于思考的大脑,有敢于坚持真正的勇气。第二部分(第3段至第6段)运用事例,证明观点。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第3段首先概括地指出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上,科学真理的发现,那些定理、定律、学说都是在发现者、创造者解答了“一百个问号之后”才获得的。然后第4、5、6自然段分别由此引出科学发展史上的三个有代表性的事例。第7段对三个典型事例所作的分析,强调这三个事例“都是很平常的事情”,却都发现了真理。因此,只要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就一定能“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成就”。第三部分(第8段)总结全文,重申观点。指出科学并不神秘,也不遥远,关键在于“知微见著”,不断探索,善于独立思考,具有锲而不舍的精神。
从这一结构形式来剖析,“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也应该是本文的中心论点。
上网再查一查资料,发现这篇文章曾被选入上海市语文书试用版六年级下半学期、人教版语文书六年级下半学期和鲁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学期课文,从大量的课材分析及教学案例来看,都把“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句话作为文章的中心论点或观点。
但不知呼和浩特市的出题人却为何把“善于‘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人,就能有所发现、发明、创造、前进。”作为这篇议论文的中心论点?不知今年贵市学生在做这一道题时会写出怎样的答案,反正我的学生全部写的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要是按照他们所给的答案,这一道题就是全军覆没。
难道他们也是想推陈出新吗?
附2012年呼和浩特市中考语文中所选用的这篇文章:
&&&&&&&&&&&&&&&&&&&&&&&&&&&&&&&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有一句著名的格言:“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句格言本身,也是真理。
  人们总是很尊敬发现真理的人,认识只有天才才能发现真理。其实,要发现真理,说难也不难,说容易并不容易。真理常常就在你身边,能不能发现它,就看你有没有一双敏锐的眼睛,有没有一个善于思考的脑子,有没有敢于坚持真理的勇气。
  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自然现象中看出问题,追根求源,终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
  就拿洗澡来说吧,是一件非常普通的事情。然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的主任谢皮罗教授却敏锐地注意到:每次放掉洗澡水时,水的漩涡,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方向旋转,而美国处于北半球,便使洗澡水朝逆时针方向旋转;北半球的台风之所以朝逆时针方向旋转,其道理与洗澡水的漩涡是一样。他还断言:如果在南半球,洗澡水的漩涡将向顺时方向旋转;在赤道,则不会形成漩涡。他的这种见解引起了各国科学家的兴趣,他们纷纷在各地进行实验,结果让明谢皮罗的结论是完全正确的。
  无独有偶。在六十多年前,一位叫密夫尔逊的生物学家发现,美国东海岸和欧洲西海岸,同纬度的地区都有一种蚯蚓,而美国西海岸却没有,这是为什么?这个疑问引起了当时正在研究大阱和海岸起源的德国地质学家魏格纳的注意,魏格纳认为,那小小的蚯蚓,活动能力有限,无法跨越大洋,它的这种分布情况,正好说明欧洲大陆和美洲大陆本来是连在一起的,后来裂开形成了两大洲。他把蚯蚓的地理分布作为例证之一,写进了他的名著《大陆和海岸的起源》一书。
  最有趣的是一位奥地利医生,他看到儿子睡觉时,眼珠子突然转动起来。他感很奇怪,连忙叫醒儿子,儿子说他刚才做了一个梦。这位医生想,眼珠子转会不会与做梦有关呢?于是他以儿子、妻子、邻居为实验对象,进行了反复的观察实验,最后写成论文,指出:当人的眼珠子转动时,表示睡者正在做梦。如今,人们研究梦的生理学,便用眼珠子转动的次数和转动的时间,测量人做梦的次数、梦的长短。
  洗澡水的漩涡、蚯蚓的分布、睡觉时眼球子的转动,这些都是很平常的事。然而,那些科学家却从中发现了真理。由此可见,善于“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人,就能从平常的事情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科学史上,这样的事例岂止三个?它说明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只要你见微知著,那么当你解答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必能发现真理。
附小学教材中所选用的这篇文章: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有一句著名的格言: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其实,这句话本身就是一个真理。
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自然现象中看出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
洗澡是一件非常普通的事情,然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的主任谢皮罗教授却敏锐地注意到:每次放掉洗澡水时,水的漩涡总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这是为什么呢?谢皮罗紧紧抓住个问号不放,进行了反复的实验和研究1962年,发表了论文,认为这种漩涡与地球的自转有关,如果地球停止旋转,就不会产生这种漩涡。他认为,在北半球,洗澡水朝逆时针方向旋转;如果是在南半球,洗澡水的漩涡将朝顺时针方向旋转;而在赤道,则不会形成漩涡。他的这个见解,引起了各国科学家的极大兴趣,他们纷纷在各地进行实验,结果证明谢皮罗的结论是完全正确的。
无独有偶。17世纪的一个夏天,英国著名化学家波义耳正急匆匆地向自己的试验室走去,刚要跨入实验室大门,阵阵醉人的香气扑鼻而来,他这才发现花圃里的玫瑰花开了。他本想好好欣赏一下迷人的花朵,但想到一天的实验安排,便摘下几朵紫罗兰插入一个盛水的烧瓶中,然后开始和助手们做实验。不巧的是,一个助手不慎把一滴盐酸溅到紫罗兰上,爱花的波义耳急忙把冒烟的紫罗兰用水清洗了一下,重新插入花瓶中。谁知当水落到花瓣上后,溅上盐酸的花瓣奇迹般地变红了,波义耳立即敏感地意识到紫罗兰中有一种成分遇盐酸会变红。那么,这种物质到底是什么?别的植物会不会有同样的物质?别的酸对这种物质会有什么样的反应?这对化学研究有什么样的意义?这一奇怪的现象以及一连串的问题,促使波义耳进行了许多实验。由此他发现,大部分花草受酸或碱的作用都会改变颜色,其中以石蕊地衣中提取的紫色浸液最为明显它遇酸变成红色,遇碱变成蓝色。利用这一特点,波义耳制成了实验中常用的酸碱试纸——石蕊试纸。在以后的三百多年间,这种试纸一直被广泛应用于化学实验中。
最有趣的是一位奥地利医生。一次儿子睡觉时,他发现儿子的眼珠转动起来。他感到很奇怪,连忙叫醒儿子,儿子说他刚才做了一个梦。这位医生想,眼珠转动会不会与做梦有关呢?会有什么关系呢?他百思不得其解,于是他以儿子、妻子、邻居为实验对象,进行了反复的观察实验,最后得出结论:当睡觉的人眼珠转动时,他确实正在做梦。如今,人们研究梦的生理学,便根据眼珠转动的次数和时间,来测量人做梦的次数与梦的长短。  
洗澡水的漩涡,紫罗兰的变色,睡觉时眼珠的转动,这些都是很平常的事情。善于“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人,却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成就。
在科学史上,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它说明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答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能发现真理。
当然,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的能力,不是凭空产生的。正像数学家华罗庚说过的,科学的灵感,决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如果说,科学领域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有准备的人,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教学议论文要紧扣文体特征--《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实录及评析
下载积分:900
内容提示:教学议论文要紧扣文体特征--《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实录及评析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28|
上传日期: 05:11:54|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教学议论文要紧扣文体特征--《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实录及评析.PDF
道客巴巴认证
机构认证专区
加  展示
享受成长特权
官方公共微信《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评课稿--ltxxzx
BLOG统计信息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评课稿
张霞 发表于
10:52:00《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评课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五组课文的第三篇。这是一篇议论文,课题“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也是课文的主要观点。课文用事实论述了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围绕&“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一观点,列举三个实例来说明,而且每个事例都是按照“科学家是看到一种现象,从而发现问题――经过研究――得出真理”的顺序记叙,内容比较浅显,没有多少难以理解的词句。因而本课教学达到“读懂”的要求应该是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与课文的表达方法。
听了王老师的课,有以下几点想法:
一、熟练把握教材,对教材的有效解读。
从王老师的整个课堂设计可以看出王老师在课前做了多少细致的备课工作。整个课堂的设计环节丝丝入扣,不落痕迹地处理课文重难点问题,看似随着学生的疑问进行授课,其实一切都在老师的掌握之中。尤其对课文词语的理解上,如“司空见惯、追根求源、见微知著”等,王老师做到了把词语放到课文中理解,在学生理解后又放到课文中解读的方法,让学生更深入的理解词语内涵。而这一设计也正是整个教学环节设计中最精彩的一步。
二、问题精炼,牵一发而动全身
&&& 在初读课文后,王老师通过提问:“?”和“!”分别代表什么,这拉直的过程又是怎么样的呢?引出学生对三个事例的研究。条理清晰,重点突出。
三、对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有效实施。
为了让学生能很好理解课文,王老师灵活的运用了表格的形式,这样既使三个事例一目了然,也对词语做了很好的解释。整个课堂表格贯穿始终,联系全文,引导学生自学课文,了解文中人物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得出结论的过程,这也是王老师课堂的一大亮点。
四、学法指导,潜移默化
&&&& 在完成表格之后,老师引导学生比较三个事例在写法上的相同之处,并与记叙文作比较,使学生在比较中,发现议论文的特点――叙事为观点服务。
&上一篇:下一篇:发表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一百个问号之后点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