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示禁止乱扔垃圾圾的资料来源

让提示语、警示语富有魅力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文档贡献者
评价文档: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
让提示语、警示语富有魅力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大小:1.52M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请勿乱扔垃圾的警示图是食品包装必需标注的吗_百度知道
请勿乱扔垃圾的警示图是食品包装必需标注的吗
谢谢,请勿乱扔垃圾的警示图不是必要的。如有帮助请采纳根据国家《食品安全法》《农产品包装和标识管理办法》对食品标签的信息的相关要求
其他类似问题
乱扔垃圾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当前位置: >
垃圾从天降,合肥某小区惊现“最委婉“警示语
合肥热线讯
  网友&海宝兄弟&反映,合肥大杨花园小区大门口和4#楼墙壁上贴有一则&温馨提示&,告诫居民不要从楼上随手扔垃圾,语气很委婉。比起那些&乱倒垃圾死全家&之类的诅咒语言看着温馨很多,估计是哪位热心业主自发所为,搞得真不丑。
    大杨花园是我家    搞好卫生靠大家    楼上垃圾不乱扔    顺手送到垃圾堆    谁从楼上扔垃圾    若被发现送到家
    相信看到这样温馨委婉的警示标语,应该不会再有人乱扔垃圾了吧。
责任编辑:小白
责编辑:3847
暂无相关新闻
看完这篇文章,你的感受如何?
图片新闻推荐
hefei.cc All Rights Reserved学报编辑部
 现代教育技术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0年第0期
英汉警示语视觉隐喻研究之语言比较
殷凌云(中国美术学院, 浙江杭州310002)
  摘 要:本文依据西方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理论和视觉心理学理论,比较分析在信息传达者失却交流模式中以视觉手段为主要表达媒介的英汉警示语视觉隐喻的语言模式及其相关的人称指代模式和形成的情感模式,结果发现英语警示语语言模式趋于跨域映射,思维过程复杂,视觉隐喻域跨度幅度大,理解的创新度更高。其语言构成主要体现在语意模式、修辞模式和人称指代模式、字体版面等警示语的主题要素,它们构成一种比较幽默比较温馨的复情感模式。而汉语警示语语言则更多直白式事实陈述,视觉隐喻域及思维跨度小,多为单情感模式。
  关键词:警示语话语;警示语标牌;视觉隐喻认知模式;人称指代模式;情感模式
  中图分类号:H31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 - )03 -0126-04
  警示语主要以直观的视觉形式书面语展现给观众――警示语牌。警示语以视觉手段为主要表达媒介,融图像色彩及语言为一体,排斥听觉这一语言认知手段,实现语言认知从视觉向思维空间的转换。在警示语的认知过程中视觉隐喻功能明显,许多警示语追求以视觉形式表达弦外之音。视觉隐喻既体现于色彩、构图、图像、造型、版面设计等视觉艺术表现手段,也体现在语言模式的运用。现阶段语言学领域对警示语的研究刚刚起步。
  西方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不止属于语言问题,它还关乎人类思维。人类的思维过程很大程度上都具有隐喻性,因为我们赖以思维和行动的概念体系本质上是隐喻性的。我们以一个概念去理解或表达另一个概念,也用一个概念的词去代表另一个概念的义项。警示语的视觉隐喻的语言及人称指代模式决定了其情感模式。本文将采用几组语料,比较分析英汉警示语的视觉隐喻模式、人称指代模式,及情感模式。本文将依据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和Sacks,Schegloff and Jefferson (1979)首次提出的语用学角度的两大语用原则:最简化(minimization)和为受话者着想(recipient design)或可识别性(recognition),以警示语的视觉隐喻语言模式及人称指代模式和情感模式为主切入点,对英汉警示语视觉隐喻的首要因素语言模式进行分析比较。
  一、句式与语气模式
  从观看行为心理学角度来看,英汉警示语的视觉隐喻的语言认知都属于现场信息传达者失却交流模式,具有共性即间接性,无听觉效应,都通过简练的语言模式实现视觉隐喻认知,注重语言的实效性,期望被信息接受者认同,以期取得直观、明了、言简意赅的文学性语言和视觉性语言的最佳效果,实现警示的终极目的情感模式。警示语话语人物包括现场人物和非现场人物(absent from conversational setting)。现场人物指的是出现在会话现场的人物,非现场人物则指不在会话现场出现的人物(马博森,2008)。警示语话语的信息发出者属于隐性人物即非现场人物,而警示语话语的信息接受者为显性人物,他们之间的话语交流及情感交流无法面对面实现,信息的传达属于间接性,因而处于隐性的信息发出者对于信息的情感效应无切身体验,或者说只注重警示语话语的信息语用效应,而有可能忽视话语的信息接受者的情感效应。而作为显性人物的警示语话语的信息接受者,既关注警示语话语的信息的语用效应也关注情感效应。只有让话语的信息接受者通过视觉隐喻认知产生心理共鸣,信息的传达过程才得以完整地实现。信息传达者在传达信息的同时需要关注传达媒介的合理性与有效性。
  集语言现象和认知现象于一体的隐喻是一种认知体验和认知现象,人们以自身的器官作为认知的主体,以自身认知经验作为认知参照,通过对过去的镜像反射获取新的认知体验,形成新的认知概念。人的身体部位,作为人最熟悉的事物之一,在构造概念和理解世界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意大利著名学者维柯(Giovanni Battista Vico,)指出:“在一切语言里,大部分涉及无生命事物的表现形式,都是从人体及其部分以及人的感觉和情欲那里借来的隐喻。”譬如,眼睛在感官中占有首要的地位,世上的万物,需要用眼睛去观察、认知;同时,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它能够反映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和内心世界。可以说,眼睛是人的内心与外部世界的交汇之处。而警示语的认知首先通过人的“眼睛”这一视觉器官实现。警示语的视觉信息与图像通过眼睛传达到大脑,在人脑中形成思维,根据以往的认知经验形成相关的概念,实现认知目的。斯蒂芬?霍金在《时间简史》中指出,未来在本质上是过去的镜像反射。中国古训:以铜为镜,可正衣冠;以史为鉴,可知兴替。
  英汉两种警示语中均存在着从实体的视觉源范畴向非视觉的思维、感情、态度等范畴的映射。但英语警示语的视觉认知隐喻的映射更合乎思维规律,观者更易于通过具体的身体经验来隐喻性地理解和表达抽象的思维、情感、态度等概念。
  有这样一则英语警示语:警示牌主色调为黄与黑,在黄色区域采用黑色文字,在黑色区域采用黄色文字,首先从黄色的色彩的角度给人以视觉隐喻:警报或警告!根据经验,观者得知视觉信息后形成第一认知思维反应。黑色象征着不快与负面。由此引起了观者的注意,认知过程就得以延续,“Birds poop every 15 minutes. How long have you been standing here? ”通过进一步的视觉语言认知感受,观者可以想象警示语中隐喻的鸟屎落在身上的尴尬映像。这一警示语以陈述语气开始,以第二人称“你”作为人称指代,又以疑问语气结束,视觉隐喻认知新颖而独特。而相似场合的一则汉语警示语为:“小心鸟粪!”,色彩视觉表现为蓝底白字,语句句式为祈使句,动宾结构,语言认知过程短,观者没有想象域的思维跨越。
  二、字体与字母大小写等版面模式
  PLEASE DON”T THROW YOUR CIGARETTE ENDS ON THE FLOOR. THE COCKROACHES ARE GETTING CANCER.这一警示语通体采用视觉冲击力较强的大写字母的版面设计形式,从而隐喻了:警报或警告!提醒观者注意。“COCKROACHES”一词的出现隐喻了令人不快的事物,既可隐喻吸烟者的令人厌恶,也可隐喻烟头的肮脏,“CANCER”既隐喻了对吸烟者自身的危害也隐喻了对他人的危害。而句首带有敬语“PLEASE ”,这一礼貌策略使省略的人称指代“You”变得更凸现,语气却较为柔和。末句“THE COCKROACHES ARE GETTING CANCER”,人称指代采用了人人畏惧的“COCKROACHES”的第三人称指代模式,增强了语用效果。通过这些视觉形式成功的传达了这则警示语中蕴含的视觉认知隐喻。作为喻源域的“蟑螂”可以提示观者联想到肮脏、丑恶、令人厌恶和传播疾病的认知图像,这儿把这一认知图像投射到目标域“烟头”上,使观者获知目标域的形状与特征类似已知的“蟑螂“的一切。进而把这一认知扩展到警示语中“You”这一副目标域上。在观者的这一思维过程中,视觉隐喻的跨度较大,需要观者依据自己的理解和经验加以填补。西方观者喜欢接受这一视觉模式。
  不过,我曾经通过手机短信对20位中国观者就这一警示语的视觉隐喻认知做了一次调查,只有40%的观者得到了这一视觉隐喻的认知效果。大多数人认为这只是幽默的提示而已。在中国公园里最为常见此类汉语警示语:“禁止吸烟!”“禁止乱扔烟头!违者罚款!”。或者“禁止乱扔垃圾,违者重罚!”或比较优美的“小草有生命,请您脚下留情。” 在这些汉语警示语中视觉隐喻浅显甚至直接陈述事实。观者一目了然,无须太复杂的思维认知过程。汉字字体大多一致,只是字号大小因牌子大小而异。
  由此可见,与汉语警示语相比较,英语警示语语言基于观者的思维能力,词汇运用更具新意,句式及语气灵活,语意跨度更广,字体与字母形式更具变化。
  三、人称指代和情感模式
  警示语视觉隐喻既具有主观性又具有客观性。其主观性表现为语言模式的选择,而客观性体现在作为信息载体,言语不仅能传达客观信息,还能揭示说话人与所传达信息之间的个人和社会关系,并且还直接或间接地表明语言者与听众或读者之间的关系,亦能体现信息传达者与信息接受者各自的情感模式。从这一角度警示语言的视觉隐喻也体现着警示语的情感模式。
  所有语言的人称代词都具有共性,都有一系列的第一、第二和第三人称代词,语言相互之间也存在单复数的对立。英语的I, we, you, he, she、 they,法语的je, nous, vous il, elle, ils,都对应于汉语的我、我们、你、你们、他、她、他们。然而,各民族的文化与传统决定语言有各有自己的语言特色,相互之间存在一定差异。汉语因受儒教的影响,为了对他人表示尊敬常采用的“您”这一代词,法语中也存在敬语与普通语的区别,而英语无相应的对等词。语言的人称指代不仅具有语法功能,还可理解为情感表达模式,一种交际策略。不同的人称指代情感亲疏程度亦不同。相对而言,第一与第二人称所隐含的交流情感比第三人称较为亲密,而有时第三人称形式可以表现一种委婉的情感。这种亲疏关系具有相对性,主要依据话语交流的情景,并非绝对。
  像在“生命只有一次,安全伴君一生”,或“你对违章讲人情,事故对你不留情”这样的警示语中,警示语信息发出者对于人称指代的选择往往自觉地排除了包含自己在内的第一人称和比较疏远的第三人称,而采用目标性明确的第二人称或采取人称指代省略的隐性形式,以直观人称指代模式达成信息的传达。
  在语气的选择方面,许多警示语往往采用祈使句运用祈使语气。在英语国家,传达命令要求等信息,习惯采用祈使句运用祈使语气,语言模式则为“do…”、“don’t do”、“Please do…”或者加敬语的“Please don’t do…”等句式;汉语警示语多以命令的形式出现,人称指代省略。许多汉语警示语甚至体现权威,带有官方性质,类似一种管理机器,这类警示语中多包含“禁止”,“不许”,“严禁”等命令式词汇。这种命令语气中都反映出人称指代省略或隐性人称指代的共性,由此可知这种语言现象最适合表达这种情感模式比较单一的生硬的命令语气,同时隐喻级别差异与权力倾向。情感模式从内涵与外延上都体现出严厉的情愫,蕴含着对他人的不信任及强权形式。这一信息似乎是针对每一个现场的的人物,而现场的信息接受者所体验的情感模式则可以体现为感觉受到莫名的训斥,难免反感甚至厌恶,进而引起人们的逆反心理,刻意去违反或者心生厌恶之情不予理睬。而英语警示语则可见“No doing…”的句式,譬如:“No parking”、“No smoking”,尽管人称指代也为省略式,但其语用效果明显,严厉情感成分则不像汉语的“禁止”,“不许”,“严禁”等命令式词汇那般强烈,也没有阶级差别和权力体现。
  下面这一条见于西方动物园的警示语:
  Those who throw objects at the alligator will be expected to .. a. Retrieve the objects. b. Exit the zoo.
  “Those”为第三人称形式,如此就把现场的的人物区别开来,同时也把现场的信息接受者从情感上变为监督者和倡导者。而惩罚的形式也别开生面,具有极强的幽默感。这种警示语的情感模式就消除了严厉的官方命令性,转变为一种公众意识型,其影响及效果较前者更胜一筹。再欣赏一则:
  Please be safe. Do not stand, sit, climb or lean on zoo fences. If you fail, animals could eat you and that might make them sick. Thank you.
  这一警示语采用了第二人称“You”的指代形式,同时把预期结果的人称指代变为“animals”和“them”的第三人称指代形式。句式采用了委婉的条件句,“if”。非现场的人物即非现场的信息发出者,犹如一个笑盈盈的同辈,站在现场的人物即信息接受者面前,所传达的情感模式从温馨的关切转至幽默的告诫,以拟人的修辞手法,引发现场人物开启内心的爱心源,从关爱动物的角度凸现出关爱自身遵守规定的必要性与重要性,最终还致以真诚的谢意。其幽默之情溢于言表,这一警示语语言新颖,设计独特而有效。
  〖BW(S(4mm,0,0)〗〖HT5”H〗〖BG(〗
  〖BHDWG6mm,WK30mmZQ0,WK140mmYQ0W〗
  具有异曲同工之妙的类似警示语还有:
  1. Please do not feed your fingers to animals.
  2.CAUTION
  THIS MACHINE HAS NO BRAIN USE YOUR OWN
  3.Only those who strongly believe in Rebirth should risk going near.
  现在许多汉语校园警示语及交通警示语的人称指代模式也出现了新的面孔。像:1.“危险地方我不去,学会保护我自己。”2.“微笑是我们的语言,文明是我们的信念。”都以第一人称指代“我”和“我们”的模式出现,使现场的人物立刻进入了新颖温馨关爱自己的情感模式之中,亲疏关系较之“你”、“你们”或“他”、“他们”则更进一层,对它的关注度随即增加。人称指代模式甚至更突破了以往的生硬与专制的省略式和其他模式,敬语“您”也出现在警示语中,在“家人盼望您安全归来”这一交通警示语中,采用了与观者最亲近的家人和敬语“您”的人称指代模式,这给现场的信息接受者一种极强的温馨情感冲击,俗谚道: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面对这种尊你敬你的告诫,现场的信息接受者一定大为感动,折服于它的温馨情感魅力。
  据统计对于有关市容的卫生警示语,接受警示语“禁止乱扔垃圾,违者重罚!”的人数比率大约为20%,“请将垃圾扔进垃圾箱,自觉维护公共卫生。”大约34%,而对见于垃圾箱上的“喂喂我吧,肚子好饿!”大约44%。从数据可以看出,第三种视觉认知隐喻的接受人数最多。它把垃圾箱隐喻为有生命的人,赋予它生命力,显得很可爱。可见人们更易于接受以第三人称指代的富有趣味的警示语,现场的信息接受者更喜欢情感丰富、平易近人的新颖类警示语。类似这种新颖的善意提示性警示语不仅可以达到预期目的,还能给人以娱乐的快感。 “水龙头,不要哭,把你眼泪来擦掉。”这类新颖而温馨的校园警示语就适时适地的闪亮在孩子们的面前。“鸟美在羽毛,人美在品德。”、“垃圾不落地,校园更美丽。”等这些温馨宜人的警示语一改原来板着面孔警告、训诫、提示的面貌,冷冰冰,硬梆梆,命令的语气、疾厉刺骨的言辞,使学生既可以享受语言的美感,又可以受到教益。“高高兴兴出车去,平平安安回家来”等交通警示语,则规避了让人目不忍睹的法规、责罚及种种负面结果的令人不快的面目,这种交通警示牌所采用的视觉隐喻语言模式及人称指代模式及情感模式均体现了友情的关爱,真诚的诱导告诫这种类似朋友之间的平等对话形式,使信息接受者觉得言尽意未竟,弦外有音;再佐以大小适中、书法美观的版面设计,醒目又悦目,令人耳目一新;信息接受者观后心情愉悦,倍感亲切温馨。
  英汉警示语语言是两种语言形式,从词汇、语法、句法、语用等角度对比,警示语动名化特点突出,句式形式多样化,英语警示语的视觉隐喻语言模式趋于跨域映射,思维过程复杂,视觉隐喻域跨度幅度大,理解的创新度更高。语意模式、修辞模式和人称指代模式及字体字母板书等警示语的主题要素变化更多,构成一种比较幽默比较温馨的复情感模式。而汉语的短语化,特别是动宾结构特点突出,字体单一,更多直白式语言事实陈述,视觉隐喻幅度小,多为单情感模式。“理解一个语言形式的意义必须激发相关认知领域中的其他认知结构”。(袁毓林,1996)处于不同习俗不同文化背景的警示语,无论警示语采用何种语言模式、修辞模式和情感模式,其语用功能都体现在警示告诫作用,引起现场的信息接受者对某一信息的关注、共鸣乃至正面的行动。警示语要实现其既定的语用功能,警示语创作者需要从视觉隐喻语言认知模式仔细斟酌。这其中既包含命令的情愫又包含说教告诫的成分,因而警示语的语用效果的达成并不能仅仅依靠单一的命令语气的情感模式。如果警示语的隐喻语言不能在观者的思维中产生相同的意象,那么信息传达者就没有顾及观者的思维能力,没有为观者考虑。警示语信息发出者应该为受话者及现场的信息接受者着想,把自己的警示语语言模式及情感模式因素考虑在内,以便于现场的信息接受者认知。
参考文献:
[1]Chen, P. Identifiability and definiteness in Chinese [J] Linguistics, 2004, (42-6), .
[2]Fornel, M. de. Reference to persons in conversation [A]. In J. Verschueren & M. Bertucceili-Papi (eds.). The Pragmatic Perspective [C].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1987
[3]Halliday,M.A.K.& R Hasan, Language,Context and Text: Aspects of Language in a Socio-SemioticPerspective[M], 1985
[4]Sacks, H,Schegloff, E.A, & Jefferson, G.; A Simplest Systematics for the Organization of Turn-Taking for C Pragmatics:Critical C [M] 1998
[5]Lakoff,George &Johnson , Metaphors We Live By[M], Chicago Press, 1980.
[6]刘法公.隐喻汉英翻译原则研究[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8,(01).
[7]卢卫中.人体隐喻化的认知特点(The Metaphorization of Body-Part Terms)[J].外语教学,).
[8] 马博森.指称非现场人物的语言策略[J].外语教学,).
[9]蓝纯.从认知角度研究汉语和英语的空间隐喻[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10]林书武.隐喻:其认知力及语言结构评介[J]. 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04).
[11]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12]陈家旭.英汉语基本颜色的隐喻认知对比[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12).
[13] 维柯.新科学[M].朱光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
[14]周健,陈萍.“眼”的隐喻说略[J].修辞学习,2005,(02).
[15]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16]李树新.论人体词语的文化意蕴[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05).
[17]袁毓林.关于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思考[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6.
[18]高燕.视觉隐喻与空间转向:思想史视野中的当代视觉文化[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09)
[19]孙蕊.视觉上的弦外之音――浅谈广告设计中的视觉隐喻[J].美与时代,2006,(06).
收稿日期:
作者简介:殷凌云(1966―),女,中国美术学院,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和翻译学。
版权所有:吉林广播电视大学  招生热线:2
地址:长春市人民大街6815号  邮编:130022 不要乱扔垃圾的温馨提示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不要乱扔垃圾的温馨提示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乱扔垃圾温馨提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