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礼仪器具里长条状放茶碗的东西叫什么

红动创办于2005年,老品牌值得信赖
在线客服 :
客服热线 :
周一至周日:8:00-22:30
(12:00-13:00及法定假日除外)
周一至周日:8:00-22:30
(12:00-13:00及法定假日除外)抹茶道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抹茶道本词条缺少信息栏、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吧!
抹茶道,亦叫做“茶之汤”,使用的是末茶。其饮法是由宋代点茶道演化而来。只是宋代采用团茶,还需罗碾烹炙,而日本采用末茶,直接以茶末加以煎煮。目前颇有盛名的日本抹茶道,就是通过当年的遣唐使荣西在中国学成后带回日本,由村田珠光奠其基,经武野绍鸥发展,由千利休创立的。抹茶道在日本得以保留、继承和发扬光大,现已成为日本的国粹,引为国宾之礼,誉为日本之最。
日本茶道从本质上来说,还是中国茶道的演化。中国唐代的、宋元的点茶道、明朝的泡茶道,先后传入日本,经日本茶人的重新改易,发扬光大,形成了日本的“抹茶道”、“煎茶道”。
中国的“点茶”由镰仓时代的荣西禅师传入日本,形成了日本的“抹茶道”。茶道 茶道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也被认为是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是很有益的一种和美仪式。喝茶能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这与提倡“清静、恬澹”的东方哲学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道儒的“内省修行”思想。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茶文化的灵魂。 茶道最早起源于中国。中国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将茶饮作为一种修身养性之道,唐朝《封氏闻见记》中就有这样的记载:“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这是现存文献中对茶道的最早记载。在唐朝寺院僧众念经坐禅,皆以茶为饮,清心养神。当时社会上茶宴已很流行,宾主在以茶代酒、文明高雅的社交活动中,品茗赏景,各抒胸襟。唐吕温在《三月三茶宴序》中对茶宴的优雅气氛和品茶的美妙韵味,作了非常生动的描绘。在唐宋年间人们对饮茶的环境、礼节、操作方式等饮茶仪程都已很讲究,有了一些约定俗称的规矩和仪式,茶宴已有宫庭茶宴、寺院茶宴、文人茶宴之分。对茶饮在修身养性中的作用也有了相当深刻的认识,宋徽宗赵佶是一个茶饮的爱好者,他认为茶的芬芳品味,能使人闲和宁静、趣味无穷:&至若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知矣。中澹闲洁,韵高致静......”
泡茶本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简单得来只要两个动作就可以了:放茶叶、倒水。但是在茶道中,那一套仪式又过于复杂或是过于讲究了,一般的老百姓肯定不会把日常的这件小事搞得如此复杂。
事实上中国茶道并没有仅仅满足于以茶修身养性的发明和仪式的规范,而是更加大胆地去探索茶饮对人类健康的真谛,创造性地将茶与中药等多种天然原料有机地结合,使茶饮在医疗保健中的作用得以大大地增强,并使之获得了一个更大的发展空间,这就是中国茶道最具实际价值的方面,也是千百年来一直受到人们重视和喜爱的魅力所在。
庄晚芳先生认为:茶道是一种通过饮茶的方式,对人民进行礼法教育、道德修养的一种仪式。庄晚芳先生还归纳出中国茶道的基本精神为:“廉、美、和、敬”他解释说:“廉俭育德、美真廉乐、合诚处世、敬爱为人。”
周作人先生则说得比较随意,他对茶道的理解为:“茶道的意思,用平凡的话来说,可以称作为忙里偷闲,苦中作乐,在不完全现实中享受一点美与和谐,在刹那间体会永久。”
茶道学者金刚石提出:茶道是表现茶赋予人的一种生活方向或方法,也是指明人们在品茶过程中懂得的道理或理由。
台湾学者刘汉介先生提出:“所谓茶道是指品茗的方法与意境。”
1977年,谷川激三先生在《茶道的美学》一书中,将茶道定义为:以身体动作作为媒介而演出的艺术。它包含了艺术的因素、社交因素、礼仪因素和修行因素等四个因素。
久松真一先生则认为:茶道文化是以吃茶为契机的综合文化体系,它具有综合性、统一性、包容性。其中有艺术、道德、哲学、宗教以及文化的各个方面,其内核是禅。
熊仓功夫先生从历史学的角度提出:茶道是一种室内艺能。艺能使人本文化独有的一个艺术群,它通过人体的修炼达到人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的目的。
人本茶汤文化研究会仓泽行洋先生则主张:茶道十一深远的哲理为思想背景,综合生活文化,是东方文化之精华。他还认为,“道是通向彻悟人生之路,茶道是至心之路,又是心至茶之路。清、敬、和、乐 朝鲜与中国土相连,自古关系密切,中国儒家的礼制思想对朝鲜影响很大。儒家的中庸思想被引入朝鲜茶礼之中,形成“中正”精神。创建“中正”精神的是草衣禅师张意恂(公元年),他在《东茶颂》里提倡“中正”的茶礼精神,指的是茶人在凡事上不可过度也不可不及的意思。也就是劝要有自知之明,不可过度虚荣,知识浅薄却到处炫耀自己,什么也没有却假装拥有很多。人的性情暴躁或偏激也不合中正精神。所以中正精神应在一个人的人格形成中成为最重要的因素,从而使消极的生活方式变成积极的生活方式,使悲观的生活态度变成乐观的生活态度。这种人才能称得上是茶人,中正精神也应成为人效中的生活准则(尹炳相:《韩国的茶文化与新价值观的创造》,载于《农业考古》1997年2期)。后来韩国的茶礼归结为“清、敬、和、乐”或“和、敬、俭、真”四个字,也折射了朝鲜民族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由此亦可见,朝鲜的茶礼精神就是茶道精神。廉、美、和、敬 和韩国的茶礼一样,中国的茶道精神也有不同的提法。中国虽然自古就有道,但宗教色彩不浓,而是将儒、道、佛三家的思想溶在一起,给人们留下了选择和发挥的余地,各层面的人可以从不同角度根据自己的情况和爱好选择不同的茶艺形式和思想内容,不断加以发挥创造,因而也就没有严格的组织形式和清规戒律。只是到了20世纪八十年代以后,随着茶文化热潮的兴起,许多人觉得应该对中国的茶道精神加以总结,归纳出几条便于茶人们记忆、操作的“茶德”。已故的浙江农业大学茶学专家庄晚芳教授在1990年2期《文化交流》杂志上发表的《茶文化浅议》一文中明确主张“发扬茶德,妥用茶艺,为茶人修养之道 ”。他提出中国的茶德应是“廉、美、和、敬”,并加以解释:廉俭有德,美真康乐,和诚处世,敬爱为人。具体内容为:
廉——推行清廉、勤俭有德。以茶敬客,以茶代酒,减少‘洋饮’,节约外汇。
美——名品为主,共尝美味,共闻清香,共叙友情,康起长寿。
和——德重茶礼,和诚相处,搞好人际关系。
敬——敬人爱民,助人为乐,器净水甘。
大约与此同时,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所长程启坤和研究员姚国坤在1990年6期《中国茶叶》杂志上发表的《从传统饮茶风俗谈中国茶德》一文中,则主张中国茶德可用“理、敬、清、融”四字来表述:
理——“理者,品茶论理,理智和气之意。两人对饮,以茶引言,促进相互理解;和谈商事,以茶待客,以礼相处,理智和气,造成和谈气氛;解决矛盾纠纷,面对一杯茶,以理服人,明理消气,促进和解;写文章、搞创作,以茶理想,益智醒脑,思路敏捷。”
敬——“敬者,客来敬茶,以茶示礼之意。无论是过去的以茶祭祖,公平是今日的客来敬茶,都充分表明了上茶的敬意。久逢知己,敬茶洗尘,品茶叙旧,增进情谊;客人来访,初次见面,敬茶以示礼貌,以茶媒介,边喝茶边交谈,增进相互了解;朋友相聚,以茶传情,互爱同乐,既文明又敬重,是文明敬爱之举;长辈上级来临,更以敬茶为尊重之意,祝寿贺喜,以精美的包装茶作礼品,是现代生活的高尚表现。”
清——“清者,廉洁清白,清心健身之意。清茶一杯,以茶代酒,是古代清官司的廉政之举,也是现代提倡精神文明的高尚表现。1982年,首都春节团拜会上,每人面前清茶一杯,显示既高尚又文明,‘座上清茶依旧,国家景象常新’,表明了我国两个文明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今天强调廉政建设,提倡廉洁奉公,‘清茶一杯’的精神文明更值得发扬。‘清’字的另一层含义是清心健身之意,提倡饮茶保健是有科学根据的,已故的朱德委员长曾有诗云:‘庐山云雾茶,示浓性泼辣。若得长年饮,延年益寿法。’体会之深,令人敬佩。”
融——“融者,祥和融洽、和睦友谊之意。举行茶话会,往往是大家欢聚一堂,手捧香茶。有说有笑,其乐融融;朋友,亲人见面,清茶一杯,交流情感,气氛融洽,有水乳交融之感。团体商谈,协商议事,在融洽的气氛中,往往更能促进互谅互让,有益于联合与协作,使交流交往活动更有成效。由此可见,茶在联谊中的桥梁组带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个人认为:在中国,不存在茶道,在中国,只存在&茶文化&!理由如下:
1、在中国,“道”是一种很严肃的东西,而不是这些生活的枝叶。反观日本,它从中国拿过去的一些皮毛就堂而皇之地称之为“道”!中日茶文化的根源都在中国,而其发展之路却走向了两个不同的方向,这其中是有其必然因素的。
中国茶文化的主体是人,茶是作为人的客体而存在的,茶是为人而存在的。中国茶文化被称为美的哲学。有五个方面的原因:
1.中国茶文化美学的根可溯源到先秦和魏晋南北朝。奠定中国古典美学理论基础的宗师是大哲学家。
2.其理论基础源于一些哲学命题。
3.中国茶文化美学在发展过程中主要吸收了释,道,儒三教的哲学理论,并得益于大批思想家哲学家的推动。
4.中国茶文化美学强调的是天人合一,从小茶壶中探求宇宙玄机,从淡淡茶汤中品悟人生百味。
5.中国茶文化美学从哲学的高度,广泛深刻的影响着茶人,特别是从思维方式,审美情趣,艺术想象力及人格的形成。
总之,中国古典哲学中的美学理念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般的滋润着中国茶文化这朵奇葩。在中国茶文化中既有佛教圆通空灵之美,又有道教幽玄旷达之美以及儒家文雅含蓄之美。
反观日本茶道,强调的是以下三个观点:。
(一)和敬清寂
“和敬清寂”被称为茶道的四谛、四规、四则。是日本茶道思想上最重要的理念。一提这四个字,人们马上就会和茶道联系起来。茶道思想的主旨为:主体的“元”即主体的绝对否定。而这个茶道的主旨是无形的。作为“无”的化身而出现的有形的理念便是和、敬、清、寂。它们是“无”泊出生的四种现象。由这四个抽象的事物又分别产生了日本茶道艺术成千上万种诸形式。
中国的茶道早于日本数百年甚至上千年,但遗憾的是中国虽然最早提出了“茶道”的概念,也在该领域中不断实践探索,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却没有能够旗帜鲜明地以“茶道”的名义来发展这项事业,也没有规范出具有传统意义的茶道礼仪,以至于使不少人误以为茶道来源于他邦。中国的茶道可以说是重精神而轻形式。有学者认为必要的仪式对&茶道&的旗帜来说是较为重要的,没有仪式光自称有&茶道&,虽然也不能说不可以,搞得有茶就可以称道,那似乎就泛化了,最终也“道可道,非常道”了。
泡茶本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简单得来只要两个动作就可以了:放茶叶、倒水。但是在茶道中,那一套仪式又过于复杂或是过于讲究了,一般的老百姓肯定不会把日常的这件小事搞得如此复杂。
事实上中国茶道并没有仅仅满足于以茶修身养性的发明和仪式的规范,而是更加大胆地去探索茶饮对人类健康的真谛,创造性地将茶与中药等多种天然原料有机地结合,使茶饮在医疗保健中的作用得以大大地增强,并使之获得了一个更大的发展空间,这就是中国茶道最具实际价值的方面,也是千百年来一直受到人们重视和喜爱的魅力所在。[1]许多人会误认为抹茶是一般的绿茶粉,或者一般意义上的茶叶粉碎物。事实上,它是用茶叶细嫩原料,经过蒸青、冷却、脱水、复合干燥、组合粉碎等多道工序制作而成的超微粉末。公元1191年日本僧人荣西禅师将中国蒸青抹茶制作工艺传到日本。当时日本制作抹茶工艺,是以嫩叶为原料,先将其捣碎制作成团状或饼状,然后烘干或晒干,饮用时再将其充分烘干,碾碎成粉末,以供饮用。日本开始制作抹茶的粉碎过程是用石磨并人工加工,到18世纪末19世纪初出现机械,才开始用机械生产抹茶。日本的茶道源于,却在漫长的历史衍变中形成了独特深厚的日本民族特色。 抹茶对原料的质量要求较高,要求采用氨基酸、蛋白质和叶绿素含量高的茶叶,同时要求原料中咖啡因的含量较低。在采摘之前,对鲜茶叶的采摘时间、叶片大小都有要求。抹茶的生产时间较短,只有五十天左右,以四、五两个月出产的优质鲜茶叶做原料,生产出来的抹茶的质量最好。加工抹茶所用茶叶的树种也有讲究,这种茶树以无性系繁殖技术培育而成,保证了茶树品种的纯正性。另外,为保证鲜叶的质量,在栽种过程中,工作人员还需对茶树进行遮阳防暑,以这种方式生产的茶叶称为覆下茶。抹茶就是以覆下茶为原料加工而成的。
优质新鲜绿茶经蒸青后碾磨,然后进行超微粉碎,继而通过低温干燥后制成抹茶。抹茶生产采用了传统的碾磨技术和现代的超微粉碎技术,整个加工过程始终在较低的温度状态下进行,能很好地保存茶叶中的活性成分。日本人对抹茶的讲究从茶具中可以一窥究竟,成套的抹茶具包含陶碗、茶筅、茶杓,讲究的还附上名为御茶巾的小抹布。茶筅品质好坏会影响抹茶起泡的程度,数量越多效果越好,超过75枝的茶筅价格也就越高。广义的茶道用具是指整个茶事活动所用的道具,大致分为5类:
等候室用的茶道用具——主要有壁合的挂轴、花瓶
添炭用茶道用具——炉、炭斗、羽帚、火筷、灰器、灰匙、釜环、釜垫、香、香盒
点茶用茶道用具——是日本茶具中最重要、最具代表性的道具。
怀石料理用具——主要是黑色漆器,风格文雅。
茶庭院内用具——主要有草鞋、木屐、斗笠、圆坐垫、水桶、水勺。敷板、炉、风炉、釜、盖置、水指、柄杓、水次、建水、枣、茶入、仕覆、茶杓、茶筅、茶碗、茶巾、帛纱、茶点、菓子箸、棚、杓立、饰火箸、釜据、切藁、毛毡、立礼桌、立伞。
第一:煮水
敷板——放置于风炉下面,功用是隔热。
炉——位于地板里的火炉,利用炭火煮釜中的水。
风炉——放置在地板上的火炉,功能与炉相同,用于五月至十月之间气温较高的季节。
盖置——用于放置釜盖或柄杓的器具,有金属、陶瓷、竹等各种材质;用于炉与用于风炉的盖置在型制上略有不同。
柄杓——竹制的取水用具,在中间段多有竹节,用来取出釜中的热水;用于炉与用于风炉的柄杓在型制上略有不同。利用柄杓舀水调节釜的热水温度、或用来清洗茶碗。
水次——席间由茶水间提水,加入水指的容器。
建水——用于装清洁茶具后的废水的储水器皿。
第二:茶罐
枣——木制上漆的盛抹茶的小罐(薄茶用),形似大枣。有平枣、小枣、中枣、大枣等各种规格。
茶入——盛抹茶的陶瓷小罐(浓茶用),根据形状不同分为肩冲、茄子、海壶、文琳等。
仕覆——用来包裹茶入(浓茶罐)的布袋。
茶杓 ——从茶罐(枣或茶入)中取茶的用具,竹制。在中间段多有竹节的称为[草],竹节在两端的称为[行],没有竹节的称为“真”。
茶筅——圆筒形竹制的点茶用具,乃是将竹切成细刷状所制成。形状如喇叭状,高11公分,直径6公分。使用前要预先用冷水浸泡,点茶前为防止竹丝折断混入茶中,有必要在热水中再浸泡洗涤。茶筅品质好坏会影响抹茶起泡的程度,数量越多效果越好,超过75枝的茶筅价格也就越高。
第三:茶碗
茶碗——饮茶所用的器皿,有各种形状和颜色。通常日本茶道,提到茶碗就有一乐、二荻、三唐津的说法。
乐是以乐烧(手捏成型低温烧制)制成的茶碗,分为黑乐和赤乐;荻为荻烧;唐津分为青瓷和白瓷。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速水流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速水流
速水流属日本茶道中“江户诸流派”“千家系”的“里千家系”,全称为“里千家系速水流”。所传至今,法嗣七代。皆以速水冠名,第七代是速水宗乐。速水流,创始人速水,继承了里千家八世家又玄斋宗室的奥义开创的分派,是池田藩的茶头,以冈山为中心,传播甚广。其古式的点前作法至今尚存。概&&&&念日本茶道的流派创始人速水
速水流:日本茶道的流派,创始人速水宗达,继承了里千家八世家又玄斋宗室的奥义开创的分派,是冈山池田藩的茶头,以冈山为中心,传播甚广。其古式的点前作法至今尚存。属“江户诸流派”“千家系”的“里《东洋见闻录》  茶碗是茶道的灵魂,是最重要的茶道具,也是第一的茶道具,同时也是种类最为丰富的茶道具。日本的茶碗并没有中国的碗的种类那么多和丰富,随着历史的发展,基本发展出三期的趋势,即从中国进口的唐物茶碗,从朝鲜进口的高丽茶碗,日本本国生产的和物茶碗。其中,高丽茶碗的种类最多。茶道入门即是从“识器”开始,然后才是“修身”,“静心”,所以虽然日本茶道讲究禅寂,但是对于器物的要求和分别,却是非常严格的。日本茶碗的基本种类。一共有三期,二十多种,近100个小类唐物是指从中国进口的东西的总称,包括唐物,唐物茶入,唐物,唐物花入等等。其中最为值钱的是唐物茶入,然后才是唐物茶碗。
中国向日本出口瓷器,要追溯到,所以叫做“唐物”,当时是以赠送和私人携带的方式,把大量中国的带回日本,不过的瓷器技术其实还不是很高明。宋代大量瓷器出口到,这个时候,唐物茶碗和中国茶道在日本流行开来,这是唐物茶碗的时期。德川幕府成立以后,日本茶道发生了重大,这个时候,高丽茶碗替代了唐物茶碗的地位,直到今天,唐物茶碗的观赏和艺术价值都超过了使用价值,但是日本茶道的主要是使用价值。其实中国各种各样的瓷器,都出口到日本过,但是出口瓷器并非精品,和清宫旧藏的差距非常大,但是日本人还是非常珍惜。现存唐物茶碗比较多的是竹猫神社
唐物茶碗主要有:
1 天目茶碗,其中包括禾目天目(兔毫建盏),油滴天目(鹧鸪建盏),曜变天目(异毫盏),俗称建州三天目。还有木叶天目,玳皮天目,龟鳖天目,俗称吉州三天目。油滴天目中还有磁州天目。除此之外,还有黄天目和灰披天目。这些都是唐物天目。
2 青磁茶碗,即我们的“青瓷茶碗”,有一般的青磁和珠光青瓷(劣化发黄的青瓷)两个大类
3 染付茶碗,就是我们的”青花瓷“
4 赤绘茶碗,也就是我们的”五彩瓷“
5 安南茶碗,越南北方原来的安南国生产的茶碗,但是也算在唐物中。
  天目茶碗:天目茶碗本来是指日本僧人带回的黑色茶碗,日本的僧人多在天目山修行,从那里带回了茶碗,主要是当时福建建州窑生产的一种叫做建盏的茶碗。后来,日本人把所有的黑釉碗都叫做天目茶碗,所以天目茶碗并不特指建盏。
禾目天目:禾目天目,中国人叫做兔毫建盏,是建州窑的主要产品,由于极厚的挂釉在烧造的时候产生了流动,所以产生了一条一条的图案,这也是“窑变”的一种。是宋代非常常见的一种碗,无论是中国还是日本的古玩市场上都有大量的存世。其中,毫色泛绿为佳,而泛蓝则为极品。但是禾目天目由于数量太多,所以并没有特别有名的藏品。
油滴天目:油滴天目有两种,一种是建州油滴,在中国叫做鹧鸪盏,因为花纹像鹧鸪鸟的羽毛。还有一种叫磁州油滴,在中国叫做雨点釉,两种碗一种是南方瓷,一种是北方瓷,风格迥然不同。油滴天目是建州
窑另外一种施釉方式而成的碗,但是成功率非常低,所以传到日本就非常珍贵了。油滴天目因为釉银色,看上去就像油挂在上面而得名,又以滴中带蓝为上佳。
曜变天目:曜变天目是油滴天目偶然而成的珍品,在全世界,被认定为曜变的只有3只(据说曾经有5个除了已经认定的3个还有两个。一个是竹猫神社藏但未曾公开展出。另外一个是本能寺之变时和织田信长一起焚毁)。堪称是谜一般的茶碗。曜变茶碗可能是由于油滴中空气爆裂却没有伤及碗面而成的,所以油滴附近有异常耀眼的蓝色。曜变茶碗在古代中国被认为不好看,所以中国大陆发现了一些被砸碎的曜变瓷片。但是北宋时代,曾经有一些被进贡到朝廷,被称为“异毫盏”因为皇家认为有靡靡之音的感觉最后被打碎丢弃并禁止进宫。
以上三种,都是来自于福建的建州窑,所以又叫做建州三天目。是日本茶碗中,最为高级的品种。
木叶天目:木叶天目又叫做树叶盏,是宋代江西吉州窑的有名作品。吉州窑在烧之前,用一种特殊的贴花技术,把树叶,剪纸等贴在碗面,然后上釉烧造,这样就会出现奇特的花纹。在喝茶的时候,就好像一片树叶漂浮在水面上,很有意思。木叶天目一般都是大口径的斗笠盏,是江西吉州窑非常普遍的一种产品。
鳖甲天目:在《大正名器鉴》一书出版前,日本人并不区分玳皮天目和鳖甲天目。鳖甲天目和玳皮天目的外观迥然不同,在中国,两种碗一直区别,玳皮天目叫做贴花盏,而鳖甲天目叫做虎皮盏。其实主要的区别还是在碗内表面。鳖甲天目是宋代吉州窑的名品,用类似建窑的挂釉方式形成很有意思的类似老虎皮的花纹。器形和木叶天目一样,大多是大口径盏。
玳皮天目(玳玻天目 玳瑁天目):玳皮天目是吉州窑最为精美的茶碗,在日本,有一件玳皮天目被评定为国宝。玳皮天目的上釉方式和鳖甲相似,但是内部都使用贴花的技术,图案一般都是吉祥的动物,文字,其中以龙凤,生肖,花草,最为众多。而窑变形成的和钧窑相似的黄色花纹,表现出了非常细腻的质感,堪称是唐物中最为华丽的茶碗。以上三种,都是来自于江西的吉州窑,所以又叫做吉州三天目。比起建州三天目,吉州三天目的名气要略微逊色。
黄天目:黄天目和灰披天目的外观非常相似,都是南宋时代和元代南方烧造的黄色建盏。其烧造的方式和传统的宋代建窑有了很大的区别。是在釉料中加入草木灰形成特殊曜变的茶碗,能够造就星云一般的效果。在中国,黄天目茶碗很容易和北方的劣化青瓷混淆,并且认为是比较低档的茶具。但是黄天目在日本茶道的转型期被重视,其普通的外观,受到日本茶人的一致好评。
灰披天目(灰被天目):灰披天目的时间跨度要比黄天目大,最早是指一批建窑的失败品,即挂黑釉失败,或者忘记挂黑釉的建盏,所以盏面没有出现黑色,而全部是内层的黄釉,看上去就好像覆盖了一层灰一样而得名。元时代,建窑没落后,这种黄釉碗因为技术的没落而大量出现,并且少量出口到了日本。和黄天目一样,并不起眼的颜色,没有花纹,甚至是非常古朴的颜色,大大激起了日本人的美感体验,因为日本人非常偏爱灰披天目茶碗。
青磁茶碗:青磁,即中国的青瓷,在日本是极端高级的茶具,往往被当作观赏器,而不是使用器。日本的青瓷,基本上都是南方龙泉窑的作品,时间跨度从宋代到明代,主要以粉青和豆青为主。古代,并没有五大窑的碗流传到日本,而且五大窑的器物中,并没有日本常见的茶碗这种器形。
青瓷平茶碗:天目茶碗的特征是胎后,碗高,并且碗口有明显的束口,这种束口的碗,后来直接叫做天目型,或者京型。而青瓷中,大多是撇口的开放造型,这种茶碗被叫做平茶碗。青瓷茶碗中,平茶碗比较多。在中国,青瓷一般不被用作茶器,因为青瓷的颜色和茶汤冲突了。日本也是一样,日本的青瓷茶碗大多是观赏。比如这只以前介绍过的青瓷马蝗绊,就因为好看,所以被足利义政氏修补而产生了新的美。在茶道具中,青瓷茶碗的评价不高,但是在观赏器中,则拥有远远高于其他茶具的艺术价值。
珠光青瓷:珠光青瓷中国认为是一种劣化青瓷,是烧造温度不够而达不到绿色的一种黄色的茶碗。但是这种碗是一种中国同安窑的特殊茶碗,是一种故意造成青瓷劣化的技法。虽然茶碗是黄色但是也的确属于青瓷的一种。
  染付茶碗:染付茶碗,也就是指中国人的青花瓷。青花瓷对于中国人来说,本来也是和西域大有关系的,因为中国古代没有这种深蓝色的染料,通过西域的传来,中国才有了这种颜色的瓷器。而这种瓷器的另外一个关键,就是洁白如雪的陶土,也是只有在江西景德镇的高龄山才能找到的,也就是高龄土。明代时,青花在中国开始流行,一部分传到了日本,但是纯白和深色调,是中国丧葬的颜色,也是日本传统丧葬的颜色。
安南茶碗:安南是古代越南北部的一个邦,也就是古越南,这个地方时而被中国吞并,时而成为中国的属国,所以这里的瓷器,在日本也被划入唐物。而越南也是当时少数掌握瓷器烧造的国家,技术来自于中国。安南茶碗的种类很多,有彩瓷,但是以比较粗糙的青花为主。而且安南茶碗的器形往往比较小,德川幕府柳营御物就有一件非常珍贵的彩绘安南茶碗。因为其独特的风格,受到武士的钟爱。而安南茶碗还有一个很大的特征就是经常出现蜻蜓的图案,直到今天,越南的瓷器仍然大多有蜻蜓。高丽云鹤,安南蜻蜓,一南一北两种情趣,常常被茶人津津乐道。
赤绘茶碗:所谓赤绘茶碗,就是我们中国的五彩瓷和斗彩瓷,是明代以后兴起的一种新兴的瓷器表现形式。是把绘画艺术和瓷器结合起来的一种尝试。日本人则称为赤绘。赤绘在茶道中不被重视,甚至并不是当作茶碗使用的。但是作为观赏器受到了广泛的好评,以至于后来日本人的伊万里瓷器,就是模仿中国的斗彩,最后不论品质工艺都远远超过景德镇是的中国失去了传统欧洲市场,以致在民国以前说china就是指日本产瓷器而不是中国瓷器。当时世界上,中国是瓷器技术最为高超的国家,其他国家,甚至是日本,都没有烧造陶瓷的技术。但是当时中国的属国,朝鲜和安南,都得到了一定的技术。
唐物茶碗在日本流行了大约500年以后,日本进入了战国时代,日本战国时代是日本传统茶道的一个大转型的时期,在这个时期里,禅寂的“和,静,清,寂”取代了足利幕府时代的“华,美,空”的美学趋向,从此唐物茶碗开始衰弱,而在这个转型期,高丽茶碗走上了历史的舞台。高丽茶碗的种类非常多,唐物茶碗虽然有很多小类,但是总体来说,其实只有天目和青瓷两个大类,造型基本只有两个,一个是束口型,一个是撇口型。但是高丽茶碗的种类非常繁多,有些甚至根本不是碗,而被日本人拿来当成了碗。高丽茶碗对于日本本土茶碗的发展,有着非常非常重要的引导,因为日本的瓷器烧造技术就是来自于朝鲜,所以日本的本土茶瓷,带有强烈的朝鲜风格。
高丽茶碗本身又根据时代的不同分为三期:
前期:1 云鹤茶碗 前期只有这一种,是14-15世纪烧造的茶碗
中期:2 三岛茶碗:包括礼宾三岛,古三岛,三岛桶
3 刷毛目茶碗:表面刷白釉的碗
4 粉引茶碗:乳白色釉的碗
5 井户茶碗:茶人评价最高的茶碗,有大井户,古井户(小井户),青井户(青瓷井户)三个大类。还有小贯入,井户脇两个小类,一共5种。
6 吴器茶碗:本来是朝鲜了贡器
7 割高台茶碗(又直接叫作高丽):高台被割了一刀或两刀的碗
8 熊川茶碗:比较平的茶碗
9 坚手茶碗:又有本手坚手,雨漏坚手,和手三个大类。
后期:10 荞麦茶碗:荞麦色的陶土碗
11 柿之蒂茶碗:和荞麦茶碗差不多的更加粗糙的陶土碗
12 鱼屋茶碗:像鱼肚子的茶碗
13 金海茶碗:有复杂花纹的茶碗
14 伊罗保茶碗:其中有古伊罗保和黄伊罗保(肌沙伊罗保)两个大类
15 御本茶碗:融合了唐物风格的平茶碗和筒茶碗。
从介绍就可以看到,高丽茶碗的种类要比唐物多很多。
云鹤茶碗:云鹤纹是朝鲜早期瓷器常用的花纹,云鹤也是高丽瓷器的象征。早期的高丽茶碗几乎都是这种青瓷鹤茶碗,飞鹤造型的茶碗叫作狂言夸茶碗。造型非常类似于杯子,而不是碗。后期的御本茶碗也大量采用了云鹤的花纹。
三岛茶碗:三岛茶碗是一种咖啡色的装饰碗,特点是把碗分割成几个部分,绘以白色的花纹。
古三岛茶碗(雕三岛):高丽茶碗和中国茶碗一样,区分得主要方面是装饰花纹,而不是器形。但是高丽
茶碗的器形多变,是非常有意思的。古三岛茶碗采用的是一种高撇口的造型,这个造型非常独特,是唐物茶碗不具备的。简单朴素的刻花,加上除了白色以外的部分几乎全部都是陶土的胎,因此三岛并不能算是完全的瓷器,而是陶瓷结合的碗。但是这种古朴实日本人所欣赏的。
三岛桶茶碗:这是一种平底茶碗,是非常重要的一种茶碗,因为日本乐烧就是采用了这种桶造型,而后来,桶茶碗干脆直接被叫成了乐茶碗。但是后来又有所分类,直径大于高为乐,直径小于高为桶。和古三岛一样,三岛桶也多以白色装饰,只是器形不同。
礼宾三岛茶碗:使用平茶碗撇口造型的一种大型的三岛茶碗,本来是朝鲜祭祀用的果盆,但是在日本被当成了大型茶碗使用。
刷毛目茶碗:刷毛目茶碗有刷毛目和无地刷毛目两种,区别在于,刷毛目是一种特殊的装饰,即在陶碗上,直接刷上一层釉,作为装饰花纹,而露出的“地”其实都是陶土,并没有釉,这种叫做无地刷毛目,而先上一层黄釉,再刷白釉的,叫做有地刷毛目,或者直接叫作刷毛目。这种茶碗是朝鲜在釉料紧缺的情况下的无奈之举,但是朝鲜特有的牛奶一样质感的乳白色釉,还是给碗一种强烈的温厚的感觉。后来刷毛目主要成为了煎茶碗。
粉引茶碗:粉引是朝鲜一种比较特殊的白釉,这种釉色表现出非常温厚的感觉,犹如粉末一般细腻,这种釉刷在碗上的装饰叫做刷毛目,而全部用在碗上,就叫做粉引。刷毛目和粉引其实都是属于三岛系的,因为三岛的白釉也是这种釉。这种温柔的感觉是中国白釉不具备的。而且粉引还会表现出一种粉红色,虽然里面往往夹杂很多杂质,但是其美感还是得到了广泛的喜爱,并且成为日本后来模仿的对象之一。
井户茶碗:井户茶碗如果翻译成中文,就是市井人家用的碗。这本来是朝鲜的传统青瓷,也是朝鲜人的饭碗。后来被引入日本。这种碗的口径偏大,有两个特征,一个是琵琶色,还有一个是梅花皮高台。日本茶道转型时期,井户茶碗成为了非常重要的茶碗,被认为是群碗之王。拥有极高的评价。
大井户茶碗口径在14CM到15CM之间,表面有着犹如肌肤一样的贯入纹路,底座上包裹着梅花皮,拥有竹节一般的碗身,琵琶一般柔和的颜色。大井户茶碗,受到了茶圣千利休的格外偏爱,战国时代,大井户茶碗超过了唐物天目,成为了地位和身份的象征。大井户茶碗是朝鲜的常用饭碗,因为朝鲜人的制作技术有限,所以导致釉面出现了很多开裂,让茶渍渗透进了贯入中,结果却形成了非常独特的美感。而且高丽独特的陶土,让大井户的贯入非常非常密集,犹如人手的皮肤。而高台的梅花皮,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虽然看上去非常简陋,简直就是一个破烂,但是这种自然的亲近感和浑然的感觉,却恰好是人工难以达到的,是朝鲜人无为而为之的。大井户就等同于日本茶道美学的精神,是日本茶道中最重要的一种茶碗。
青井户茶碗:同样拥有竹节高台,但是青井户的造型强调一种倒梯形的美感。青井户茶碗是一种青瓷,颜色主要是黄色,但是和大小井户不同的主要是它的造型。没有回收的碗的“腰”,只有笔直展开的撇口,就好像人的正直。同时也拥有梅花皮,更小的体积,表现出了一种正直的傲骨。所以青井户其实是一种平茶碗。
古井户茶碗(小井户):小井户和大井户的口径一样,也在14-15CM左右,但是高度却只有大井户的一半,因此是一种平茶碗。日本的茶碗其实讲究高碗和平碗的搭配,因为大井户和小井户往往是成对出现的。但是和青井户不同,小井户的碗身有明显鼓出的腰,外形饱满,是平茶碗中造型最为规整的一种。
  吴器茶碗:拥有流畅造型,并且底部不露胎,全封闭上釉,极其高的连体高台,是吴器的特点。吴器茶碗本来是朝鲜的一种贡具,是一种带双耳的香炉,日本人把两耳拔掉,变成了茶碗,属于高台茶碗中的一种。吴器有红叶,锥,两个样式,是比较稀有。
割高台茶碗:割高台和吴器一样,也是朝鲜用于祭祀的贡具,本来也是有双耳的,也被日本人拔掉了。但是不同的是,割高台如其名字,把高台给割掉了,这是当时日本人故意改造的。因为日本当时有很多人信奉天主教,因此故意把高台割成十字,代表十字架,割高台代表了一种东西方美感的冲突和融合。即保留了高丽茶碗古朴的特征,又融入了对新信仰的解释。
  熊川茶碗:熊川茶碗来自朝鲜釜山港,是一种造型独特的茶碗。在平茶碗和乐茶碗的造型之间,有着比小井户更加饱满的腰,并且笔直的口,非常接近乐茶碗。可以说是乐茶碗的圆形。同时口径12厘米左右,是一种小型的高丽茶碗。但是其外形和乐茶碗又有着明显的不同,是体现饱满美学的代表。根据装饰不同,还有鬼熊川。
坚手茶碗:坚手茶碗有各种各样的造型,有井户形,也有桐形,还有不规则形。坚手的特点是超级厚的釉,坚手和粉引茶碗非常相似,但是坚手和粉引属于两种不同的装饰方式,坚手的釉非常厚,甚至达到了天目茶碗的厚度。
  柿之蒂茶碗:柿之蒂是一种陶土碗,表面有非常稀疏的釉装饰。颜色表现中褐色,犹如柿子的秸秆。在外形上,柿之蒂在碗身上有一个明显的角度,是其最大的特点。
鱼屋(斗斗屋)茶碗:鱼屋本来是界港渔业装卸的市原家的店名,特供阴阳师用与竹猫神社茶道用,所以这家店又叫做斗斗屋,也叫做鱼屋茶碗。鱼屋茶碗可以当作一种标准,所以里面也包含了其他各种各样的茶碗。但是鱼屋茶碗的特点是碗都像鱼的形状。
金海茶碗:金海茶碗是后期高丽茶碗中比较特别的。因为在釜山附近的金海制作而得名。在形状上,金海茶碗拥有各种器形,但是有一个总特点,就是碗口在制造的时候被故意捏成了不规则的形状,看上去杂乱无章,成为了其最大的特点。
伊罗保茶碗:伊罗保茶碗是后期高丽茶碗中最为特殊和最为重要的茶碗,充分表现了自然中沙子的质感,是其他茶碗所不具备的,而其独特的黄色,也成为日本茶道文化转型的一个标志。
肌沙伊罗保茶碗(古伊罗保茶碗):肌沙伊罗保是日本入侵朝鲜前大量出现的黄色茶碗,表面有褐色的犹如碎石的釉,釉质粗中带细,表现出一种沙石融合之美,由于其沙质的细腻犹如肌肤,因此得名肌沙。由于胎比较薄,所以造型反而更加坚挺和规整,是后期高丽茶碗的代表中的代表。
伊罗保片身替茶碗:这是一种非常特别的装饰,即一半是肌沙装饰,一般是刷毛目装饰,底胎都是黄色釉,在转动的时候,好像变成了另一只碗一样。是非常有意思的一种茶碗。
御本茶碗:在朝鲜名叫倭馆的地方专门烧制的茶碗,是德川幕府成立以后,也就是战国时代之后最后一种
高丽茶碗,从此之后,日本进入了和物茶碗的时代。御本茶碗是专供柳营的,一共有7种,又叫做御本七作,正好代表当时高丽茶碗7个主要的造型。
御本鹤立茶碗:御本鹤立茶碗是模仿远古朝鲜云鹤茶碗的一种刻花茶碗,在制作的时胎体上刻出一个鹤的图案在上釉烧造,连续烧2次的精细的作品。这种碗结合了高丽茶碗的各种技法,粉引,刻画,贯入,刻画,割高台,是对高丽茶碗的最终总结性的作品。传世量很小。
  在介绍和物茶碗(也就是日本制造的茶碗)之前,首先要告诉大家,日本人究竟是怎么掌握瓷器烧造技术的。因为日本人到了战国后期,仍然没有瓷器的烧造技术。相传,日本最早烧造瓷器的人,叫做长次郎,是战国末期生活在京都的一名窑工,长次郎受到千利休的资助,专门烧造茶碗,同时因为利休受宠,而得到了在京都权力者的中心,聚乐第,烧造瓷器的机会。因为长次郎的窑口在聚乐第(用中国的话来说,其实就是一口官窑),所以叫做乐烧,他烧造的碗,就叫做乐茶碗。这也是最初的和物茶碗。但是乐烧的产量很低,失败率很高。但是很快日本人得到了一个契机,丰臣秀吉侵略朝鲜,并且把朝鲜所有的窑工都带到日本,这才有了日本的陶瓷技术。这也是为什么高丽茶碗对和物茶碗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的原因。而被称为日本瓷器之父的人,就是这个叫做李勺光的窑工。李勺光被带到日本以后,加入长州毛利家,并且在萩市找到了适合烧造瓷器的土和釉的原料,开辟了第一个民间窑口,也就是萩烧。同时,带到日本的陶瓷工根据李勺光的经验,分别在找到了适合烧造瓷器的陶土以及釉原料,在短短30年间,日本能够烧造瓷器的窑口就多达30多个,覆盖了全国。如果不是李勺光的贡献,那么日本本土瓷器恐怕还要延后很久。和物茶碗其实比高丽还要复杂,但是真正能够代表日本风格的,还是乐茶碗。李勺光开辟萩烧以后,日本
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窑口,进步的速度快到让人无法相信。特别是美浓烧和濑户烧,这两个自古以来烧造陶器的窑口,也因为瓷器技术的到来,开始了全新的发展。
日本和物茶碗是按照窑口来分类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乐烧:京都聚乐第的官窑,由中国人的后裔长次郎开辟,烧造了茶碗,此窑是最具有日本特色的窑口,传到今天仍然有佐佐木松乐,昭乐等传人,但是其实乐烧在400年里,也分裂成了很多很多流派。
萩烧:萩烧主要仿制日本的井户茶碗,但是进行了一些改革,所以为了区分高丽井户,又叫做萩烧井户。
萩烧井户和高丽井户有很多不同。
唐津烧:唐津并不是一个具体的窑口,是唐津地方十几个窑口的统称,烧造白釉碗和黄釉碗著名。
日本有“一乐,二萩,三唐津”的说法,这三个窑口,是和物茶碗开辟时代最能代表日本瓷器技术的窑口。
美浓烧:是在美浓地方的窑口,这里自古以来就是陶器烧造场所,战国时代是中部地区最大的兵工厂,专门制作日本的火枪和冷兵器。美浓烧主要仿制中国的天目茶碗,并且开发出了一种非常特别的茶碗,白天目。
伊万里烧(有田烧):伊万里在九州,是日本的彩瓷基地,以模仿景德镇的青瓷,彩瓷为主,主营出口,和茶具关系比较小。但是千家流有一派极其崇尚华丽的瓷器,因此多用伊万里瓷。
九谷烧:九谷烧是日本最华丽的彩瓷基地,同时融合了和式美感,比起有田烧的普遍,九谷烧更加讲究精品,九谷烧的作品有很多成为天皇御物。
濑户烧:濑户烧也是古窑。因为战乱很多人逃到了美浓。濑户主要产深褐色陶器,后来掌握瓷器技术以后,专门生产“酱油釉”的器物,但是碗比较少,濑户茶入非常有名。
乐茶碗:乐茶碗是一种彻底表现千利休美学思想的茶碗,融合中国的陶瓷技术,朝鲜的陶瓷设计,日本的精神文化,三合一于大成的终极茶碗。原型乐茶碗数量极其稀少,但是随着战国时代的终结,乐茶碗逐渐普及,最后成为了“抹茶碗“的代名词。根据《东洋见闻录》记载,乐在中国是多音字,自古发音是赤乐(le)碗,黑乐(yue)碗。乐(le)音单独指红、乐(yue)音单独指黑。所以如茶人之间说乐(yue)碗就是指黑乐茶碗。
黑乐茶碗:黑色茶碗是借鉴了建州黑釉的配方制造而成的没有窑变的茶碗。早期乐茶碗全部都是不规则的,这是故意为之的,因为日本的茶道追求浑然天成的不对称美,虽然看上去很破烂,但是其实现制作陶胎,烧成陶器,定型,然后再上釉,进行二次烧造的精品。并且故意降低温度,让釉表面出现大量的气泡,表现出岩石的质感。如果说天目是油感,井户是肌感,那么黑乐就是岩感。利休居士极端追求庄重肃穆,所以他非常偏爱黑色。而信长公认为黑色代表死亡的气息,因为信长时代就支持黑茶碗的烧造,但是开窑不久,信长公就在叛乱中去世了。天下继承者丰臣秀吉不喜欢黑色,在利休的坚持下,还是烧造了大量黑乐。天下有名的利休7品中,有4黑3红,仍然是黑多。每个茶人都有一种代表性的茶碗,而这些茶碗也代表了这些人,但是这名气最大的黑乐,毫无疑问,代表着茶圣,千利休。
赤乐茶碗:利休是居士,因此他信奉佛,并且影响着乐茶碗的颜色,因为在佛严重,似乎只有红色和黑色。因此乐茶碗有了红色,而红色的烧造难度要远远大于黑色,并且并不是纯红。丰臣秀吉非常喜欢红色茶碗,农民出身的他,喜欢这种喜庆的颜色。但是利休却觉得红色茶碗太俗气。于是红与黑的争论,一直持续。
萩烧竹节井户(枇杷井户):萩烧竹节井户是模仿高丽大井户的作品,但是增加了两个新特点,一个是淡淡得挂白釉,也就是上图这种有点旺旺雪饼的感觉。另一个就是不再在高台施梅花皮。听说是因为当时找不到梅花皮的釉料。而高台改成竹节的形状,上釉或者露出。同时为了人为增加贯入,在釉中混合了大量的小石头,烧造时破裂,留下的小洞可以让茶渍流入,让贯入出现黑色,高丽井户是没有这个故意的工序的。
萩烧粉引井户:把粉引的乳白釉融合到井户茶碗中的特殊尝试,是萩烧最先开始的。萩烧粉引让乳白的井户型得以实现,而其他则和萩烧竹节井户相似。但是萩烧粉引井户经常会出现蓝色的挂釉,让釉面更添一分魅力。
鼠志野茶碗:志野茶碗是在志野这个地方烧造的茶碗,代表了茶人小堀远州的美学理解。表面大量的气泡形成的洞和超厚的釉是其特点。其是对乐茶碗的进一步发挥。
织部茶碗:利休七哲(利休的7个学生)中的古田织部命名的茶具风格,美浓烧的杰作。不仅限于碗,还有茶入,茶壶,水质,凡是瓷器,都有这种风格的器物。绿色或者黑色,伴随褐色的古朴图案,表现出彻底的恬静和自然是织部最主要的表现。
白天目茶碗:美浓地区烧造的,模仿天目茶碗的纯白色茶碗,如玉一般的质感,表现着完全不同的美感经验。日本的传统美感中并没有白色,美浓白天目补充了这种美。同时白天目的釉细密光滑,同样可以成为非常精致的观赏器物。
俱攞钵(茶碗):俱攞钵(茶碗):唯一一个有神社亲自参与烧造的,产于竹猫神社,长时间使用表面可以生长出树根状纹理,现象奇异被认为是有生命的碗,后期来被大量用于供奉神佛,如碗中长期浸泡御守塩也可以出现白色树根状纹理。此碗从制作工艺上看属于雨漏坚守茶碗的一种,但是要更古老一些因为胎土成分和备前茶碗相似,是陶器晚期瓷器初期的一种过渡时期创烧。利休七品的3个版本中最早版本就有俱攞钵,因此推测至少在公元1591年前烧造成功。现存古俱攞钵量不是很大而且颜色多样,所以属于未定型的尝试性烧造,根据史料记载产于竹猫神社,因此估计烧造成本很高不宜推广因此后期除了用于祭祀不在用于茶道。二战后又逐渐出现批量生产。
  茶碗开碗方法:  《东洋见闻录》  日式茶碗多为陶器类的新器需专门的处理,这个方法叫做“开”。  1:每盏茶碗10g御守塩调和淘米水煮。(日本古代用御守塩配合裙带菜或者海带煮)  2:锅底垫上毛巾,以免茶碗底部升温过快爆裂。  3:国内水沸腾后在用微火煮20-30分钟,然后静止自然冷却即可。冷却到常温前不能开锅盖子不然茶碗因为突遇冷爆裂。铁壶养护分为中日两种保养差异在于中国侧重主轻客贵,日本重主贵客轻
中国铁壶养护
使用铁壶原因:具有陶瓷不容易破碎,加热水温速度快,养护目的是养壶如新。需要去掉铁壶中的沉淀物和铁锈。
操作方法:
1:利用丝瓜瓤加水,将壶内的锈斑剥落,反复多次直到再无铁锈脱落,必要时也可以用铁刷刷洗。  2:发酵程度低的茶类为主例如:绿茶、普洱新茶等将5-10g茶叶放入铁壶,加水蒸煮约10分钟。茶叶所含的丹宁和铁壶中溶解出的铁例子,会在铁壶表面形成一层丹宁铁皮膜,将更不容意生锈;同时可除新壶的铁味。烧开后将壶内水倒掉,每天重复2-3次不宜每日次数太多,初期倒出的水颜色很黄,随时间颜色越来越浅持续15天左右直至水质清澈即可使用.
  日本铁壶保养
使用铁壶原因:虽然铁壶很早传入日本但是一直没有广泛传播。到18世纪中期日本茶道开始形成统一的意识,他们发现煮茶最好的水源都有共同的特点就是河床都有大量铁砂碎石,因此初期茶道用碎铁矿石放入锅中煮,后期为了提高铁含量用铁壶煮水来提高茶味品质。因此18世纪开始大量仿造唐代铁壶,并且形成自己的铁壶风格。
操作方法:
1:10g御守塩调和200g醋(白醋为佳),放入壶中小火煮,不能干烧。(御守塩与醋混合加热时产生次氯酸消除壶中细菌群落,御守塩没有海塩那样的强腐蚀性所以日本茶道多用)  2: 5g御守塩配合200g清水与15克裙带菜(或海带),放入壶文火中煮。(在御守塩促进下海藻会释放岩藻多糖成分和褐藻酸塩钠,这个本身可以在壶内形成包浆,而且岩藻多糖成分在现代医学中发现是抑制和预防癌细胞生长的)  3: 放入竹节、竹根、竹叶混合250克入清水,放入壶里煮30分钟。  4:擦干后下次就可以煮水泡茶饮用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茶道器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