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生物化石保护条例大型食蚁兽化石图片于价格

登录账号:
6-12位英文
确认密码:
再次输入密码
不得超过10
我已阅读并接受
已有账号?
您还可选用以下方式登录:
[ 您的最新评论正在审核中,请耐心等待.... ]
《武媚娘传奇》的热播,人们又有了不少的争议,...
最近越来越多的报道关于鲸鱼集体自杀事件。虽然...
在世界各地有很多与人类构造不同的生物体,他们...
记得有一个很吓人的恐怖片叫《乡村老尸》,一想...
你的位置:&&
霸王龙:神秘的史前终极杀手(图)(2)
  模糊起源  在古生物学家Henry Fairfield Osborn为这只恐龙取名为雷克斯霸王龙后的最初十几年里,研究人员认为它是更大型食肉动物演进趋势的高峰。在这种观点里,雷克斯霸王龙被认为是异特龙的后裔,异特龙是一种体长9米的食肉动物,生活在约8000万年前。雷克斯霸王龙是食肉龙家族最后和最大的成员。  但上世纪90年代,古生物学家使用更严格的遗传分类学分析,打破了上述进化图景。他们再次检查了恐龙种群的关系,并发现雷克斯霸王龙的根扎在一个小型有绒毛的生物系中,这种动物在侏罗纪时期生活在异特龙和其他捕食者的阴影下。  这种观点的出现将雷克斯霸王龙及其近亲放置于暴龙超科,出现时间大约为1.65亿年前。该种群最早的已知成员是克里夫兰斯托克斯龙&&生活在约1.5亿年前的一种体长2~3米的两足恐龙。早期霸王龙类体型较小,活动敏捷,但是在侏罗纪时期,这种体型将它们置于较低的社会等级上。&与顶级捕食者相比,它们更像宠物狗。&Brusatte说。的秘密。&似乎异特龙和霸王龙差不多同时生活在亚洲,并且体型相近。&Brusatte说。  青春期&谜团&
  对于古生物学家而言,问题是霸王龙是如何从宠物狗成长为暴君的。但迄今为止,这个&励志故事&的关键部分仍是个谜。1.45亿年前到9000万年前富含恐龙化石的岩层相对较少。当时霸王龙似乎开始登上顶级捕食者的位子,但研究人员尚未充分绘制出当时的群落图。  在过去的数年里,研究人员在中国取得了进展,这里的岩层记录下了一些关键片段。从2009年美国芝加哥菲尔德博物馆Peter Makovicky小组描述的4米长的白魔雄关龙,到2012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徐星介绍的9米长的华丽羽暴龙等,这些发现慢慢揭开了霸王龙的秘密。&似乎异特龙和霸王龙差不多同时生活在亚洲,并且体型相近。&Brusatte说。  青春期&谜团&
提示:支持键盘“← →”键翻页
快来说两句吧!不用登录也能评论哦!
<img src="/qwjm/images/biaoqing/10.gif" class="bq_img" width="20"
height="20" onclick="if(document.getElementById('Textarea1').value!='快来说两句吧!不用登录也能评论哦!'){document.getElementById('Textarea1').value+='/:< ';}else{document.getElementById('Textarea1').value='/:
还能输入&&&&&&&&&&个字
明天就是五一啦,这次五一假期又赶上了周末,着实让人气愤,这好好的星期天又被占了。说起星期我们都知道,一个星期是七天,可是这是谁规定的呢?为什么是七
人们无论走到哪里,手里都少不了手机。做公交、地铁、晚上睡觉前、早上醒来后,手机可谓是一刻都不离手。那么,你知道你的手机有多脏吗?
每当看恐怖片时你就会发现,每次不是被电影中的恐怖镜头吓到,而是被你旁边所发出的尖叫声吓到,尖叫声的源头当然是你旁边的女生。可是为什么女生害怕的时候
按摩是一种让人放轻松减压的方法,也是一种非常原始的治疗手法。由于人们缺乏运动,坐姿等影响到我们身体出现各种毛病。很多人反映,头痛包括经期头痛的时候
可乐中的阿斯巴甜或致癌,还能喝吗?富有争议的&阿斯巴甜&(Aspartame)在2015年26日,百事可乐已经将其改用由三氯蔗糖(sucralose)及乙酰磺胺酸钾(aces
诚聘英才意见反馈
本站不良内容举报邮箱 (C)趣闻解密 版权所有
Copyright (C) .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号-4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编辑、复制或者建立镜像。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古生物食蚁兽有多大?_百度知道
古生物食蚁兽有多大?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食蚁兽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中小学生课堂故事博览 神奇出石头—化石的故事
&&&&&&&&&&&&&&&&
/ 中小学生课堂故事博览 神奇出石头—化石的故事 
道。因为当时欧洲各国的资本主义生产尚未到发达时期,采矿工业也还在发 展中。正如恩格斯指出:“地质学还没有超出矿物学的胚胎阶段;因此古生 物学还完全不能存在。”(《自然辩证法》)而真正对化石有科学的解释, 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古生物学,直到 19 世纪才开始。  通过这段漫长的有关化石的认识史,我们看到了尖锐而曲折的斗争。在 “科学还深深地禁锢在神学之中”(《自然辩证法》)的时候,一块小小的 化石曾经牵动了多少人啊!当时统治阶级的上层分子——教会的神甫和牧 师,御用的哲学家等打着各种各样的旗号,编造出各种各样的邪说或诡辩, 大肆宣扬其教义或神话,目的无非是利用自然界的客观事物,为其反动统治 寻找理论根据。  但是,谎言永远掩盖不住真理,许多坚持用事实说话的科学家,为化石 的来源问题、形成过程以及与地质历史、古地理的关系等一系列问题,提出 了合乎科学的解释,不懈地宣传,终于明辨是非,使人类对化石的认识逐步 走上科学的轨道。化石学科的先驱者  英国工业革命以后,接着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欧洲各国相继进入资本 主义时期,自然科学也就随着工业的迅速发展而急剧成长。于是“地质学产 生了,它不仅指出了相继形成起来和逐一重迭起来的地层,并且指出了这些 地层中保存着已经死绝的动物的甲壳和骨胳,以及已经不再出现的植物的 茎、叶和果实。必须下决心承认:不仅整个地球,而且地球今天的表面以及 生活于其上的植物和动物,也都有时间上的历史。这种承认最初是相当勉强 的。”(《自然辩证法》)首先要提到的是进化论的先驱者——拉马克( 年),他是著名的生物学家,通常称他为无脊椎动物学的创始人,但他除了生物学以外, 还研究过古生物、气象、水文地质等多种自然科学。他出身于法国北部乡村一个破落的贵族家庭,年轻时就在巴黎求学,按他父母的愿望,希望儿子能在教会里获得一个有荣誉的工作,以便重整家业。 但青年时代的拉马克,对宗教活动感到厌烦,而对自然科学却有无比的兴趣。 因此,当他父亲去世以后,他就脱离了耶稣教会,以志愿兵的身份参加作战 部队,并因英勇著称而提升为军官。后来,因病退伍,进入高等医科学校。 那时,在植物学家彼尔那尔达·德·秀斯那的指导下从事植物的研究工作, 由于他的勤奋好学,于 1778 年出版了第一部著作《法国植物志》。从此,拉 马克更专心钻研植物,并引起当时著名的生物学家布丰的注意。布丰建议拉 马克伴随他的儿子到欧洲各地旅行,考察植物。通过这次较为长期的野外调 查,拉马克学习到不少植物方面的知识,和布丰更为接近。1789 年进入巴黎 皇家植物园(后改名为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工作。当时,法国发生了革命, 资产阶级和封建贵族进行了激烈的斗争,拉马克热情地迎接革命,并为新政 权建立而奔走呼号,直接参加了各项革命活动,不辞辛劳,努力工作。当时 的先进思想对于拉马克的学术观点起了促进作用。  1794 年,拉马克已经 50 岁了。当时自然历史博物馆要开设生物学讲座, 其中最为困难的讲座是“蠕虫与昆虫”,有人建议由他来担任,但拉马克一 生中只研究过植物,对动物学科还没有进行过专门的研究,这个任务确实是  不容易完成,而拉马克却勇敢地答应下来。经过了一年短促时间的准备,讲 座终于开课了。在讲授这门新的课程时,他对以往按林奈的分类法进行编写 的无脊椎动物学作了彻底的修改,因而听众感到分外新鲜,来听课的人十分 踊跃。这次讲课,为他以后写成七卷本的巨著《无脊椎动物的自然历史》奠 定了基础。这套书也就是近代无脊椎动物学的蓝本。  接着,他又在巴黎郊区采集无脊椎动物化石,进行研究,完成了《论巴 黎附近的化石贝壳类》一书。在这本书中,他运用现生种与化石种的对比方 法,指出若干物种现已绝灭,不同层位中的化石,既有区别,但又有联系。 而他的最重要著作是 1809 年写的《动物学的哲学》一书。拉马克在这本 书中所阐述的生物进化观点以及基本理论,对于认识化石、研究生物的发展 历史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拉马克认为:所有的生物都不是上帝创造的,而 是进化来的,其所需的时间极长;复杂的生物由简单的生物进化而来,生物 具有向上发展的本能趋向,而最低等的生物则由非生命的自然界直接诞生的(即“自然发生说”,现已知道是不可能的);生物为了适应环境继续生存, 因此物种一定要变;家养可以使物种发生巨大变化,与野生祖先大不相同; 生物为适应环境,经常使用的器官发达,不用则退化,此种变化可以遗传。 在生物界可以看到由低等向高等发展过程中的各个过渡类型的代表者。这些 论点,大体上都可以从发掘出来的各类化石得到证明,这对神创论无疑是有 力的反击,特别是对跟他同时代的居维叶的物种不变的论调是有力的驳斥。 不幸的是,法国革命在当时经历反复,反动势力一度抬头,拉马克的进步学 说,自然遭到压制,拉马克本人不断遭到教会顽固势力的迫害。《动物学的 哲学》在当时就没有被社会上注意,拉马克在世的时候,这本书的第一版也 没有售完,经过 64 年,直到 1873 年才出第二版,可见当时宗教势力影响之 严重,进化论的见解还不能被人们接受。1818 年,拉马克双目失明了。他不得不停止讲课,但他的科研工作仍继续进行,特别是他没有放弃对反动的神创论的斗争。他的两个女儿帮助父亲 收集资料,并念给他听。拉马克口述,女儿作记录,就这样坚持工作。但当 时拉马克所在的机关和社会团体,慑于教会的权力,无法给拉马克的晚年生 活有多大照顾。由于物质上得不到支持,拉马克晚年的境况十分艰苦,但坚 强的老人,为科学的真理而斗争,并不因为经济的威胁而表现出丝毫的怯懦。在 1820 年,76 岁的拉马克又出版了《人类有益知识的系统分析》,同时完成了《无脊椎动物的自然历史》的最后一卷。1829 年,拉马克在贫病交迫中 与世长辞了。因为家境清寒,他的两个女儿买不起埋葬父亲的长期墓地,只租用了为期 5 年的坟地,到期时,又把这位伟大学者的遗骨挖掘出来,放入公共的大 墓地中去。直到拉马克死后很久,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成功并巩固下来,他的 著作才被人们重视起来,他的进化论见解也得到越来越广泛的支持。到 1909 年,即《动物学的哲学》出版 100 周年纪念之际,巴黎植物园通过国际募捐 办法筹集经费,才为拉马克重建纪念碑,在纪念碑上刻上他女儿的话:“我的父亲,后代将要羡慕您,他们将要替您报仇雪恨!” 对古生物学作出巨大贡献的主要奠基者,是被英国地质界称之为“英国地质学之父”的威廉·史密斯( 年)。他出生于英国一个贫寒的 家庭里,幼年时就失去了父亲,生活十分困难,中学也无法念完就投身到社 会自谋出路去了。年青的史密斯做过各种勤杂工,后来找到了测量土地时扛标尺的工作。当时英国正处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开山、修路、挖运河等基 建工程都需要进行测量。作为一个标尺工的史密斯,成天奔跑在野外,自然 是比较辛苦劳累,多半是家庭经济困难的青年因迫于生活而担任这些工作。 但是聪明好学的史密斯,并没有因为当这个“跑腿”的标尺工而感到厌烦, 相反,在野外实践过程中,大自然的奥秘吸引着他去思考各种问题,特别是 他对山上的石头开始发生兴趣。以后他利用业余时间,阅读各种有关书籍, 以坚毅不拔的精神进行了自修。  起先,他参加英国南部的一个煤矿矿区工作,和采煤工人经常接触交谈, 自然而然地提出了在什么地方最容易挖到煤的问题。在地质科学尚未发达的 当时,对于煤层的埋藏规律也还没有掌握,挖掘煤层在很大程度上仍带有盲 目性,有时碰到,有时扑空。于是史密斯就利用测量的机会,时刻细心观察 煤层的分布特点,捉摸煤层埋藏的标志,通过不断的实地调查和反复的周密 思考,终于使他摸索到了挖掘煤层的一些规律。他告诉矿工们:煤层往往和 植物化石在一起,所以植物化石可以作为找煤的标志,而这里的含煤地层深 埋在地下,它的上面是一层红土层,这里找不到化石,在红土层之上,则是 沙土层,这里含有丰富的贝壳类化石。果然,按照史密斯的指点满有把握地 找到了煤层,给挖煤工作带来极大的方便。史密斯首次把化石和地层的关系 结合起来,并用于找矿获得成功,这使他对化石的兴趣更加浓厚,因而更多 地注意化石了。后来,由于史密斯的刻苦努力,终于能独立担任测量工作,成为一名正式的测量员,参加了开凿运河的测量工作。当时,为了有计划地进行河道的 挖掘,必须对它的工程量有精确的计算,因而涉及到一些地质问题——比如 有多少地段要通过坚硬岩层地区,有多少地段要通过松软岩层地区。史密斯 在工作中,又带着这类问题进行研究。这时,他看到了已开掘的河道两岸暴 露出的岩层中有许多菊石、贝壳及其它化石。经过一番整理,他发现某些种 类的化石只和某种特定的岩层有关,后来根据这个发现扩大到附近山上去研 究,亦有成效。从此,他建立了化石和地层层序之间的关系,并运用这个原 则阐明了当地地层的分布规律,也查明了运河经过地区的地质情况,使开河 工程进行顺利。当时,他还只是个 27 岁的青年测量员。史密斯的这项发现,也就是地质学上所称的“化石层序律”,直到今天,野外地层工作者,基本上还是按史密斯的发现进行工作的。  到 1799 年,30 岁的史密斯完成了一张“英国沉积地层表”,这是世界 上第一张最有系统的地层表。后来,这张手抄的表格吸引了当时欧洲地质界 的广泛注意。大约过了 20 年,这张富有科学意义的地层表才正式出版。  在
年,史密斯根据自己多年实地调查中累积的地质资料,完 成了英格兰、威尔士和一部分苏格兰的地质图,这是世界上第一幅地质图。  1816 年,史密斯写了《根据有机体化石所鉴定的地层》,在这本书的序 言中说:“有机体化石及其产地,可以被所有人,甚至不识字的人所认识, 而这些化石则为认识土壤和土壤以下的岩层从各方面提供很好的线索。”这 几句简单的话说明了一个真理,科学并不神秘,任何客观事物都可以认识, 而且任何人都有条件去认识它。就在这本书中,他还说:“一切地层都是在 海底沉积的,每一层都含有它形成期间的海生动物遗体。因此每一地层都含 有它特有的化石,大多数情况下,根据这些化石就能确定不同地点的地层是 在同时形成的问题。”这段简明扼要的阐述,也就是他的“化石层序律”的  基本概念。 史密斯为了研究地层问题,在经济困难的条件下,曾经徒步走遍英格兰各地。1819 年,他又公布了 6 张地质剖面图,这些图过去任何人也没有做过。 直到现在我们还沿用他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虽然史密斯在当时的英国地质学界享有崇高的荣誉,但在资产阶级专 政、等级制度森严的社会里,这位贫民出身的史密斯,最终还是在贫病交迫 中死去,享年 60 岁。史密斯留给后代的对地质学的巨大贡献,永远铭记在人 们的心中。  几乎和史密斯同时,被誉为古脊椎动物学创始人的居维叶( 年),也是奠定古生物学者之一,但他是拉马克进化论的反对者。他出生于 法国东部一个城市的贵族家庭里,是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他从小就爱好博 物学,毕业于斯图加特的加罗林学院。1795 年到巴黎皇家植物园担任解剖部 主任,并获巴黎科学院院士的称号,写了《比较解剖学讲义》。此后,他研 究了巴黎附近新生代地层中的脊椎动物化石,于 1812 年发表《四足动物的骨 化石研究》一书,对这些脊椎动物化石作了详细的分类、描述,并重塑了它 们生前的形态面貌,从此奠定了古脊椎动物学的研究基础。随后,又写了《动 物界》(1817 年)、《地球表面的灾变论》(1825 年)和《鱼类自然史》等。 由于他接触了大量现代脊椎动物和古脊椎动物的标本,并吸取了前人在 这方面研究成果,因而提出了“器官相关定律”——居维叶解释说:“每个 有机体都是一个完整而严密的体系,它的各部分都是相互适应的。任何一部 分的改变都要引起另一部分的改变,因此获得一部分就可以判明其它的部分。  “只要骨头的一端保存良好,就可以巧妙地运用类比和精确的比较,像 拥有一个完整体那样准确地决定它的纲、目、属、种。“例如一个动物的肠子是消化生肉的,那么这个动物的颌骨构造一定适应于嚼食猎物,爪子能抓住并撕裂它,牙齿能咬碎它,四肢能追赶它,感觉 器官能在远处发现它??。“如果一个人看到了偶蹄类的痕迹,那么他就可以断定遗留这个痕迹动物是反刍动物??只要一个痕迹,就可以使观察者发现前代动物所遗留的牙 齿形状、颚骨形状、脊椎形状以及腿、肩和骨盘的全部骨胳的形状等。”(《地 球表面的灾变论》)有一次,他当着反对他的“器官相关定律”的某些科学家的面,作了一次精采的现场表演,拿着一块采自巴黎郊区新生代地层中,但尚未完全暴露 的哺乳动物化石说:“你们看,这块化石只暴露出牙齿,其它部分尚被围岩 盖着,但根据器官相关定律,我可以断定它是有袋类的负鼠化石,而不是如 人们所说的蝙蝠类动物。因为在其腹部还有袋骨。”说罢,他用剔针去掉了 围岩,果然袋骨暴露出来了。在场的科学家们,不得不惊叹佩服。这个被命 名为“居维叶负鼠”的化石标本,至今还保存在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里作为 纪念。  早在 1801 年,他的“器官相关定律”尚未公诸于世的时候,居维叶曾收 到一个博物馆馆长柯林伊的素描图,据称,这是一个奇异的海生动物化石, 但不知叫什么名字,要求鉴定居维叶就运用器官相关定律,分析了它的前肢 和头部特点,大胆地断言:“这是一具飞龙化石。”当时曾引起热烈的争论, 有人说是会游泳的鸟;有人说是鸟与蝙蝠之间的过渡型动物。直到更多的化  石发现以后,证明居维叶的鉴定是正确的。 更有趣的,据说有一个“调皮”学生听了居维叶“器官相关定律”的讲课以后,想试试老师。一天夜里,他把自己化装成一个奇怪的“哺乳动物”, 悄悄地溜进居维叶的卧室,发出嘶叫和鼻息的声音,并装出要吃掉居维叶的 姿态。一阵突如其来的怪声惊醒了居维叶,在微弱的光线下,他睁大眼睛看 一看,镇静地说:“啊!没有什么了不起,你有蹄又有角,根据器官相关定 律推测,你只是一只吃草的哺乳动物,何必惧怕呢?”说完,翻了一个身, 居维叶照睡他的觉了。  自从器官相关定律公布以后,给研究脊椎动物化石的人扩大了眼界,为 探索古脊椎动物的奥秘提供了新的启示,可以凭那些零星而破碎的牙齿或骨 胳化石推断它们是属于哪些动物,甚至复原其生前的形态。  但是,由于居维叶的资产阶级世界观和他是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之故, 虽然他也详细地研究过动物的比较解剖,而对于器官相关定律的原因却作出 了唯心主义的解释。比如他只注意到生物体各部分的外部形态,未注意到彼 此之间内在的生理联系;只认为有机体的结构是完全孤立的,始终不变的, 结构内的一切都很完备的,而且这些都已经由上帝安排好的。因此,他也必 然否认生物的变异,否认进化,否认生物与生活条件的各种关系。居维叶还根据自己解剖所获得的知识,以神经系统为依据,又把整个动物界归纳为四大类,即四个结构图案——脊椎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 放射(虫)动物。而且认为这四个图案是永恒不变的。显然,这种分类法完 全是形而上学的。但是,这四种图案却是居维叶研究动物的中心原则,这就 导致了当时生物学界争论的焦点。下面,我们将看到他和圣提雷尔围绕这个 焦点而开展的一场曾惊动欧洲学术界的大论战。居维叶在运用器官相关定律时,犯了机械论的错误。例如他在研究一种早第三纪时生存的奇异的哺乳动物——爪兽时,曾把它的头骨鉴定为奇蹄 类,而把它的四肢骨鉴定为肉食类。其实,它是绝灭了的古老的奇蹄类,其 体形似马,牙齿低冠,脚趾末端有爪,前肢的爪特别大,这是后来发现了完 整的骨架以后才确定的。由此可见,在具体运用器官相关定律时,除了注意 到动物的若干共性以外,更需要注意动物的个性,即特殊性。由于居维叶的阶级地位和宗教影响,在法国大革命的激流中,他始终站在贵族和大资产阶级的立场上,为本阶级利益效劳。他曾担任过拿破仑一世 的教育部视学,帝国大学评议员和枢密院顾问等要职,还担任过波旁王朝的 内务大臣,到 1831 年,被封为男爵。  政治上的地位也和他的学术观点上的反动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当他对现 生的和化石的哺乳动物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以后(例如他记述过 150 种现生的 和化石的哺乳动物),已经发现不同地层中埋藏着不同的属种,时代愈早的 地层中是低等的类型,而时代愈晚的地层中则是高等的类型。在这个基础上, 本来完全可以得出生物进化论的解释,可是出于他的反动世界观和形而上学 的学术观点,始终认识不到真理,而臆造出灾变论。否定进化观点,否定生 物间过渡类型。在《地球表面的灾变论》中说:“过去的物种和现生的物种 一样,是永恒不变的。”为了解释不同地层中出现不同物种的这个客观事实, 他竟捡起《圣经》上的破烂——“洪水说”,于是他在同一本书上写道:“总 之,现在地球上的生命都遭受过可怕的事件,无数生物变成了灾难的牺牲者, 一些陆地上的生物被洪水淹没,另一些水生生物则随着海底的突然上升而暴  露到陆上,因此,这些群类就永世绝灭了??。”有一次,学生问他:“既 然过去的生命都由于大灾变而绝灭,那么现在世界上的生物又从何而来的 呢?”他回答说:“我不是主张为了产生现在的类型,必须新的创造行为。 我只是说,我现在所见到的类型,从前在那里是没有过的,它们是从其它地 方跑来的。”从而他否定了生物新旧之间的联系。当有学生进一步问他,其 它地方的生物又从何来?他甚至回答说:“是上帝在大灾变以后重新创造的, 最后一次大灾变,距今约 5000 年了。”他的学生阿盖西茨和杜宾尼更加发展 了灾变论,甚至说地球上先后发生过 27 次大灾变,上帝也就进行过 27 次的 重新创造生物,根本否定生物遗传的连续性。由此可见,居维叶及其学派的 灾变论和神创论达到何等荒唐的地步!正如恩格斯一针见血地指出:“居维 叶关于地球经历多次革命的理论在词句上是革命的,而在实质上是反动的。 它以一系列重复的创造行动代替了单一的上帝的创造行动,使神迹成为自然 界的根本的杠杆。”(《自然辩证法》)  由于出现了得到教会势力支持的灾变论,拉马克的进化论受到了很大的 抑制。但进步的科学家仍旧为捍卫真理而斗争,因此生物学上的两条路线斗 争,不可避免地展开了。1830 年 8 月初的一天,德国著名的诗人、博学多识的思想家歌德(1749~1832 年)在接待一位来访的朋友时,劈头就喊叫起来: “呀!火山爆发了!” “革命成功了?查理十世跑了吗?”他的朋友惊奇地追问。 “不,我说的是巴黎科学院。”“什么?”“圣提雷尔和居维叶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原来,歌德是灾变论的强烈反对者,他认为地球上的一切过程(包括生物、地质等)之间都存在着有机的联系,任何事物,不可能突如其来。当他听到圣提雷尔在巴黎科学院提出向居维叶挑战的消息时,自然要兴奋得跳跃 起来,正好碰到朋友来访,不妨将自己的快乐也分享给友人。圣提雷尔( 年)原来是居维叶年青时代的好友,同在皇家植物园工作,一起研究过动物学和比较解剖学,后来,成为比较解剖学的创始 人。但他的学术观点和居维叶根本不同,并日益分歧,终于变成一对论敌。 圣提雷尔从动物身上进行了比较解剖的多次观察和研究以后,认为动物 界只有一个统一的构造图案,脊椎动物可以作为这个图案的基本模式,各种 动物只是有不同的变异。在他的著作中写道:“自然创造一切生物都是按照 一个图案,这个图案在基本上到处都是一样的,但在式样上有无限的差异。” 由此出发,他把昆虫的角质壳当作脊椎,把昆虫的节足当作肋骨等等。这种 牵强附会的“统一论”,显然是错误的。这也是他跟居维叶论战时没有取胜 的致命弱点。其次,圣提雷尔虽然支持拉马克的进化论,也提出了生物是由 低级向高级进化,由一种类型转变为另一种类型的见解,可是他只强调了外因对生物转变的作用,而忽略了内因。 圣提雷尔还提出了“器官均衡定律”——各个器官彼此都处于一定的均衡之中,如果一器官发生了变化,则其它器官也相应地改变。某一器官增大, 另一器官就会缩小。如果说居维叶的器官相关定律从外界因素考虑的话,那 么圣提雷尔的器官均衡定律正好多从内因方面考虑,作了居维叶学说的补 充。  圣提雷尔在治学态度方面,认为“收集材料、著述和分类,还不是科学”, “我们的最高能力(比较能力、审查能力、判断能力)应在科学中起头等作 用。在研究事实之后,必须得出科学的结论来,这个结论又成为进一步总结 用的材料。”  而居维叶则坚持动物界有四种独立的构造图案,彼此之间没有任何联系 和可作对比的构造。他坚信物种经过一次或多次创造成功以后就不会再有变 化。他提出生物学家的责任只在于搜集材料,认识事实,进行分类、记述, 只要不搞乱上帝所规定的格局,就不必再去追究其来源和解释其演化之类 了。因为在居维叶看来,如果要对生物追究来源,解释演化,就等于触犯《圣 经》,违反教条,是大逆不道的事。  他两人对同一事物所持的观点截然相反,所以当论战的序幕揭开以后, 就形成短兵相接的局面,巴黎科学院大厅里气氛十分紧张。  这场论战的导火线是从讨论圣提雷尔的两位学生的论文展开的。他俩根 据老师的观点,企图证明软体动物和脊椎动物的“结构图案是统一的”,由 此而涉及到生物学的一般原则争论,诸如物种变异问题,动物体内各结构是 否联系问题等等。而对这些问题的讨论,就必然带有政治色彩,因而成为一 场进化论能否战胜神创论的大论战了。从 1830 年 2 月到 7 月的 5 个月内,论 战持续进行了足足 6 个星期。当时巴黎和欧洲各地来的人都聚集到科学院, 不仅有科学家,而且连普通群众也都蜂拥而来,倾听双方的争论。国内和国 外的进步舆论和学者热情地支持圣提雷尔,而反动的贵族和宗教势力则站在 居维叶一边。但由于当时的反动政治压力和居维叶的“权威”声望,也由于 圣提雷尔对动物本质问题的错误解释,比如他把有机界统一于脊椎动物而不 是像现在那样统一于细胞(其实居维叶的 4 个图案也同样是错误的),如把 乌贼和狗的内部构造硬拉在“统一的图案”中这类借助于假设的硬拉正好被 居维叶列举的事实所驳倒,因此这场辩论以居维叶的暂时取胜而告终。必须指出,圣提雷尔的“统一观点”的基本出发点是正确的,是维护生物进化论,主张生物物种变化的正确见解的。而居维叶的四个造物图案的见 解是建筑在物种不变论基础上的,必然导致神创论。圣提雷尔在这场大论战中虽然失败了,但广大进步人士还同情他。通过这场论战,进化论的思想在科学家中间渐渐地成熟起来,时过不久,居维叶 的灾变论和物种不变论,即被赖尔的地质渐变论和达尔文的进化论彻底粉碎 了。可以说圣提雷尔的见解给达尔文进化论的问世创造了条件。人们在古生物学奠基阶段的 18 世纪后期到 19 世纪初期,对于化石的研究和认识方面,主要做了两件事:一是,迅速地累积了各种动、植物化石资 料,开始有系统地进行分类描述,但只着重于形态的观察;二是,提出了生 物在漫长的地质历程中有无变异的问题,生物的起源问题,并由此而展开了 关于进化论和神创论的剧烈论战。这两件事为以后进一步研究和认识化石的本质问题提供了基础,因此,19 世纪研究化石的注意力就集中于解决前期留下的争论问题。 当时,英国正处于资本主义的大发展时期,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从 30年代开始,伦敦的无产阶级已经建立起工会组织,统治阶级为了缓和国内矛 盾,掠夺原料和扩大市场,除了在本国进一步扩展工业、农业生产以外,还 要积极向外寻找殖民地。因此自然科学中的地质学、生物学、航海技术等发 展尤其迅速,各项有关资料的搜集越来越丰富,对于化石的研究和认识,也就越来越深刻而全面了。  地质学家赖尔( 年),毕业于牛津大学,学习法律,可是学 生时代的赖尔对于法律并无兴趣,除了应付课本以外,根本无心攻读它。而 对地质学却有浓厚的兴趣,不论在学生时代,还是毕业以后,他都利用一切 可能的机会学习地质知识,于
年期间,写成了他的名著《地质学 原理》。  恩格斯曾经赞扬说:“只是赖尔才第一次把理性带进地质学中,因为他 以地球的缓慢的变化这样一种渐进作用,代替了由于造物主的一时兴发所引 起的突然革命。”(《自然辩证法》)在《地质学原理》中,赖尔认为地质 历史上所有的地壳变化并不是什么特殊力量造成的,也没有特殊规模的现 象。也就是说,地质上从来没有发生过任何突如其来的灾变。地壳的所有变 化,都是我们日常所见到的,风、雨、河流、海洋、地震、火山等各种地质 因素都在长期地、缓慢地作用着,由于这些作用,不断地改变着地表的面貌。 他并且提出,要研究过去的地球面貌,就从今天我们所知道的情况出发,也 就是运用现实主义的方法研究地质学。  对于化石的见解,赖尔在承认生物演变的前提下,综合了当时如欧文、 赫胥黎、阿盖西茨等人的生物和古生物方面的著述,对各门类化石在地史上 的经历给予明确的总结。他指出:古老的植物群以隐花植物占优势。与现代植物直接有关的显花植物,开始于晚白垩世,第三纪的植物和现代基本一样。 无脊椎动物方面,腕足动物比软体动物低等,后者的繁荣时期晚于前者;头足动物中的四鳃目比二鳃目低等,后者从侏罗纪以后繁荣起来,而前者则是奥陶纪极盛的种类,并延续到石炭纪,以后就极稀少了。 脊椎动物方面,从低等到高等,完全可以按地质历程的先后次序排列起来,甚为明显。晚志留世以前尚无真正的鱼类,只有低等的“鱼”类(即无颌类);到泥盆纪,鱼类开始繁盛起来;石炭纪时,多为硬鳞鱼类,而此种 鱼类现代极少。白垩纪开始,大部分鱼类都是现代常见的真骨鱼类,而硬鳞 鱼类衰落。低等的歪形尾鱼类出现时间早,而高等的正形尾鱼类出现的时间 晚。爬行动物,泥盆纪尚无可靠的化石,到石炭纪才开始出现。全盛时代在中生代。鸟类比爬行类高等,侏罗纪才开始出现,即始祖鸟。 哺乳动物,到中生代后期才开始出现,而这些低等的哺乳类和现生的有袋类相似。到新生代才是哺乳类的全盛时代。  最后,赖尔写道:“古生物学的研究,正确地导致我们达成一种结论, 即无脊椎动物的肇生,早于脊椎动物,而脊椎动物中的鱼类、爬行类、鸟类 和哺乳类出现的年代次序,是与按照它们构造的完善程度排列的动物分类表 的上升次序相符合的。”此外,他还长篇地论述了化石与古代气候变化的关 系。  像这样有系统地阐述生物进化的历程及其化石论据,有史以来的确还是 第一次。所以赖尔的地质渐变论和生物的进化论见解为把地质古生物学的发 展引导到正确的科学轨道上来,起了很重要的作用。达尔文的贡献  19 世纪研究古生物的最重要成就特别表现在进化论方面的系统论述,这 就是达尔文对古生物学的重大贡献。  查理斯·达尔文( 年)于 1809 年 2 月 12 日出生于英国一个 小市镇土留兹巴利的世代富有的医生家庭。父亲和祖父都是当地的名医,祖 父还是一个动物学家,早期的生物进化论拥护者和诗人。家庭环境使达尔文 从小就受到生物进化思想的影响。  当时,学校里的课程全是经院式的,枯燥无味,所以达尔文根本不重视 它,而幼年和青年时代的达尔文对于自然界很有兴趣,经常和他的哥哥一起 研究化学,采集生物标本,旅行和打猎,并且阅读有关书籍。所以在他晚年 写的《自传》中说:“学校对于我的教育来说,是一个空洞场所??我想, 我所学到的一切知识,都是我自学的。”  1826 年,达尔文根据他父亲的意见进入爱丁堡大学医学院学医,但医学 同样引不起他的兴趣,在进行外科手术时引起他的恐惧,从此他就放弃学医。 在爱丁堡大学的两年中,在课余时间里,他专心于自修自然科学,并结识了 许多爱好自然科学,特别是爱好生物学的青年朋友。他们一块到海滨捕捉动 物,收集标本,参加一个以普林尼(古罗马博物学家)命名的学会的活动。 他们还经常讨论拉马克的《动物学的哲学》,由此,进化论文化思想在他的 脑子里逐渐加深了印象。达尔文的父亲见他的儿子无意学医,于是又想把他培养成当时社会上“受人尊敬的牧师”。1828 年,又送他进了剑桥大学学习神学,开始时,他还细 心地阅读了教义和神学书籍,并曾经认为“我们的教条是要全部接受的”。 但很快就对神学厌烦了,仍旧喜爱地质学、生物学方面的知识。在那里,结 识了薛德维克、赫胥黎、汉斯留等著名的地质学和生物学教授,并参加生物、 地质等野外考察活动,写了一些有关动物学的小册子。1830 年,巴黎科学院里进行的居维叶和圣提雷尔有关进化论和神创论的大辩论消息传到达尔文的耳朵里,使他感到无比兴趣。于是他利用各种书籍 资料开始研究进化论。这时候,他虽然在剑桥大学神学系毕业了,可是从来 没有参加过任何宗教活动。1831 年,由剑桥大学植物学教授汉斯留的介绍,22 岁的达尔文以自然科学家的身份参加了“贝格尔”号军舰的环球航行。于 1831 年 12 月 27 日开航,1836 年 10 月 2 日回到英国,旅行期间近 5 年之久。先是横渡大西洋,沿南 美海岸航期达两年左右,进行海岸调查并研究当地的动物和植物。以后,又 经加拉帕戈斯群岛,横渡太平洋,到澳大利亚和新几内亚海岸,再巡游了印 度洋的许多岛屿,在非洲绕行一年而重返南美海岸,返回英国。  达尔文在三个洲和许多海岛上研究了地质、化石、火山、珊瑚礁以及生 物。每到一处,都详细地进行了野外记录,成为他回国后著述进化论的素材, 同时,还精读了赖尔的《地质学原理》。每当对这些调查材料有所体会时, 他随时将心得或要思考的问题都做了笔记。因此,这段将近 5 年的海外考察 生活,使他获得了丰富的知识,许多原来分不清是非的科学上的见解,也逐 步有所澄清。后来,他在晚年写《自传》时,记下了这段不平凡航行生活的 美好回忆:“贝格尔号的环球旅行是我生平最为重要的一件事,它决定了我 今后的整个事业。”  在旅途开始的时候,达尔文企图运用当时盛行的灾变论来解释遇到的生 物或化石问题,但是许多客观事实却无法用灾变论作出满意的回答。比如  1832 年 8月在南美阿根廷彭塔阿尔塔地方的红色粘土沉积层中发现的大量动 物化石,非常像现生于当地的犰狳、食蚁兽、树懒等,在澳大利亚也发现同 样的问题。于是他在日记中写道:“我相信在同一洲内,已绝迹的动物与现 代动物之间这一令人惊异的共同点,总有一天由于另外一些事实,会使地面 上有机体的发生与消失的问题大白于世。”他想:南美洲现代动物应起源于 当地古代动物的这些类型,用居维叶的灾变论是无论如何也无法解释这一现 象的。  特别是 1835 年在加拉帕戈斯群岛所看到的动物,使达尔文感到十分惊 讶。该群岛距南美大陆 950 公里,位于赤道附近,群岛内的各个岛上的动物 都不完全相同,但都有些相似,也和美洲大陆上所见到的相似,而群岛的地 质特征表明并不是古老的。因此达尔文在日记中写道:“很明显,类似这样 的事实,不管它是那一方面的,只有下述假定能够解释,那就是动物和植物 的种是在不断地改变着,这个问题始终纠缠着我。”后来,他又写道:“在 南美我找到了很多完整的大块甲壳,这些甲壳完全像小犰狳的甲壳放大了一 样;我还找到了和现代树懒牙齿相似的大牙齿;和海豚骨胳相似的骨胳。在 非洲也同样观察到了类似的形态变异。所有这些事实,依照我的意见都说明 遗传性变异是新物种产生的唯一方法。”(《在驯化情况下动植物的变异》) 在南美草原上,当地目击者还告诉达尔文不久以前发生过一次旱灾,持续 3 年,造成大量动、植物死亡。有一个牛贩子的 2 万头牛,也全部死光了。许多野兽和家畜,由于干渴走到沼泽的陷泥中,成千的个体死在那儿,尸体 腐烂发臭,很远就闻到气味。他自己在草原的河滩上也见到不少尸骨。他认 为这个事实非常重要,如果不知道这些动物的死亡原因,可能会把这些尸骨 的累积归之于如《圣经》上所说的诺亚洪水突然发生灾变的结果。进而他想 到,地质历史上的化石堆积,也不可能是如居维叶所说的灾变论造成的。由此可见,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源泉,也是克服唯心论和形而上学的最有效的方法。1836 年“贝格尔号”回国以后,达尔文着手整理航行期间的收获,同年7 月开始写第一本物种起源的事实笔记。1839 年结婚以后,就迁出伦敦,定 居在伦敦郊外的小镇达温村。在这里,达尔文度过了一生,专心从事他的著 述工作。1842 年,他写了一篇 35 页的进化论大纲,在这里表达了《物种起源》的基本观点。1844 年 1 月 11 日他在给朋友呼克尔的信中也谈到他的著述工 作:“从我归来的时候起,我整天都在从事着自己认为很有希望的著作。加 拉帕戈斯群岛生物的分布,以及美洲发掘出来的哺乳类骨胳的特征等等都使 我感到惊奇。我决心尽力收集一切和物种有关系的可能事实,我读了很多农 业和园艺的书籍,并且继续收集材料。现在我终于有了希望,我几乎确信(与 我开始工作时的意见相反)物种(也包括被杀害的)是可以变异的。我摒弃 了糊涂的拉马克的进化见解,摒弃了动物界缓慢进化的见解。不过虽然变异 的方法完全不同,而所得的结论与拉马克的并没有多大区别。”  达尔文从回国以后,整整花了 20 年的时间钻研有关生物进化问题,特别 是认真地思考可能反驳他的见解的各种各样的论据。同时,为了解答物种为 什么会变异以及变化的规律如何?达尔文还亲自动手饲养家禽来观察,他在 给他的朋友写信时提到:“我现在正忙于整理和比较我的笔记,为的是在两 三年内用我所能搜集的有关支持和反对物种不变的事实和论点写一本书,我  想找一些家养品种的幼雏,研究一下多早并以什么程度出现了差异。我必须 自己繁殖鸽子(这并不是娱乐,而是一个可怕的烦琐事),或者购买雏鸽。” 由此可见,达尔文对自己的科研工作要求十分严格,当他的《物种起源》问 世时,几乎到了“无懈可击”的地步。  1858 年,达尔文收到了朋友、生物学家华莱士请他校阅的《论变种与原 型不断分殊的倾向》手稿。华莱士在马来亚群岛上工作,手稿中论述了与达 尔文类似的进化论思想。达尔文决定出版华莱士的著作,打算谦虚地放弃自 己的优先权,虽然这个时候他自己的著作已经花了 20 年的工夫了。当达尔文 的朋友呼克尔和赖尔知道这件事的时候,他们坚持要达尔文在出版华莱士的 著作同时,也出版自己的著作,于是在 1858 年 7 月 1 日他的《物种起源》在 “伦敦林奈学会”上首次提出报告,并在杂志上发表。第二年,1859 年 11月 24 日正式出版《物种起源》(全名应为《通过自然选择的物种起源或生存 竞争中物种保存》)。  在这本名著中,达尔文阐述了:关于变异性和遗传性的学说;关于人工 选择和家畜品种起源的学说;关于自然选择和生存斗争的学说;关于物种和 物种形成的学说。  以自然选择为核心的达尔文的进化论,第一次对整个生物界的发生、发 展做出了规律性的解释,确定了物种的变异性和承续性,比以往任何学说都 更加使人信服。《物种起源》第一版 1250 本在一天之内就抢购一空。同年 12 月 12 日恩格斯就写信给马克思说:“我现在正在读达尔文的著作,写得简直好极了。 目的论过去有一个方面还没有被驳倒,而现在被驳倒了。”(《马克思恩格 斯全集》29 卷)据后来李卜克内西的回忆,当时马克思同他“有好几个月不 谈论什么其它的东西,而是谈论达尔文和他的发现的革命力量。”(《回忆 马克思和恩格斯》,第 100 页)后来,马克思在通信中还提到:“达尔文的 著作非常有意义,这本书我可以用来当作历史上的阶级斗争的自然科学根 据。”(1861 年 1 月 16 日马克思给拉萨尔的信)但是,“正确的东西,好的东西,人们一开始常常不承认它们是香花,反而把它们看作毒草。哥白尼关于太阳系的学说,达尔文的进化论,都曾经 被看作是错误的东西,都曾经经历艰苦的斗争。”(毛泽东:《关于正确处 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物种起源》这部书的出版,像一声巨雷,震动 大地,也像一颗炸弹,投入“神学阵地的心脏”,引起英国保守势力和宗教 势力的狂怒。反进化论的杂志《雅典神堂》也跟着出版了。它动员反动的教 会人士向达尔文进行反扑,咒骂进化论是对神学和科学的最大危害。大主教 孟宁之流还组织了反达尔文的“研究会”,声称:“时机来临了,教会应该 坚决地与在英国威胁并企图消灭基督教信仰的运动展开斗争。”  1860 年 6 月,围绕着达尔文进化论的大论战终于爆发了。本来是由“英 国科学促进协助会”在牛津举办的一个目的为了批驳进化论的会议,在会议 开幕以后,却立即变成了一场进化论与神创论展开针锋相对斗争的大辩论, 因此,后人就把这场具有历史意义的大辩论称之为“牛津大论战。”  当时科学界的大部分人士都反对进化论,而支持神创论;少数科学家则 支持达尔文。但到会听众十分踊跃,原定的讲堂容纳不下,临时改到长厅里 举行。当会议主持者宣布发言开始后,牛津主教威尔伯福斯抢先上台,这个家伙根本不懂生物学,他仗着当时科学界的落后势力和主教地位,硬是挤进会 议。因此他的发言不像当时有些人在反对进化论时使用一些转弯抹角的语 言,而是疯狂地对达尔文进行无理攻击,胡说什么:“按照达尔文的观点, 一切生物都起源于某种原始菌类,那么人类跟蘑菇就拉上血缘关系了??按 达尔文的观点,有谁看见过,而且正确地证明过一些物种转化为另一种物种 呢?难道可以叫人相信菜园里的萝卜也能变成人吗?”最后,他甚至耍起流 氓口吻,对坐在他附近的赫胥黎教授说:“我要请问一下坐在我旁边,在我 讲完以后要把我撕得粉碎的赫胥黎教授,请问关于人从猴子传下来的信念。 请问:跟猴子发生关系的,是你的祖父一方?还是你的祖母一方?”主教的 无耻谰言引起哄堂大笑。教会和保守势力于是狂呼喝采,以为进化论被这个 主教的叫骂驳倒了。但是他们那里晓得,这次和 30 年前巴黎科学院的那场论 战时的形势大不相同了。历史已经为进化论累积了丰富的资料,进化论也由 于长期的斗争和准备,已经建立在可靠的科学基础之上,成为不可战胜的新 生事物。  就在这哄笑声中,许多进步的听众要求赫胥黎发言,赫胥黎在一阵欢迎 的掌声中从容不迫地走上讲台,理正词严地予以有力的驳斥,并阐述了达尔 文学说是当前说明物种起源的最好理论,进一步指出主教对讨论问题的无 知,实在没有发言资格。然后他指着手中的一支铅笔说:“人是从比铅笔尖 更小的胚胎发育而来的,所以人从低等动物进化而来是可能的。”他环视了 一下台下的听众,庄严地指出:关于人类起源于猴子的问题,根本不应像主 教那样拙劣地去理解,进化论者只是说人类是由一个与猴子所共有的祖先经 过千万代发展而来的。我重复说一遍:“一个人没有理由因为有猴子做他的 祖先而感到羞耻。如果有这样一个祖先在我的回忆中会叫我感到羞耻,那将 是这样的一种人:他不满足于自己活动范围内的成就,却要用尽心机来过问 他自己并不真实了解的问题。想要用花言巧语和宗教情绪来把真理掩盖起 来,是永远也办不到的。”话音刚落,立刻博得全场热烈的掌声,表明进步 势力占了上风,特别是在场的进步科学家和青年们对赫胥黎的演讲表示热烈 支持。不久,达尔文的进化论像插上翅膀似地迅速传遍欧洲各国。  恩格斯在总结 19 世纪自然科学的成就时指出,达尔文进化论是 19 世纪 的三大发现之一。同时又指出这个理论上的某些重大缺点,例如达尔文认为 进化是缓慢的,不能出现飞跃。达尔文还错误地把动物世界描写为市民社会。 马克思在 1862 年 6 月 18 日给恩格斯的信中对此明确地指出:“我重新阅读 了达尔文的著作,使我感到好笑的是,达尔文说他把‘马尔萨斯的理论’也 应用于植物和动物,其实在马尔萨斯先生那里,全部奥妙恰好在于这种理论 不是应用于植物和动物,而是只应用于人类,说它是按几何级数增加,而跟 植物和动物对立起来。值得注意的是,达尔文在动物界中重新认识了他自己 的英国社会及其分工、竞争、开辟新市场、‘发明’以及马尔萨斯的‘生存 斗争’。这是霍布斯的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这使人想起黑格尔的《现 象学》,那里面把市民社会描写为‘精神动物的世界’,而达尔文则把动物 世界描写为市民社会。”(《马克思恩格斯全集》30 卷)  由此可见,“在阶级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在一定的阶级地位中生活,各 种思想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毛泽东:《实践论》)达尔文自然也不例 外,这种阶级烙印自觉或不自觉地会带到他的科学体系中来,也反映出他那  个阶级的世界观,所以,作为自然科学工作者,世界观的改造是十分必要的。 达尔文生活的时代已经过去 100 多年了,他的进化论已经为广大群众所 接受,自从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了他的功绩和缺点之后,生物学工作者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已经给予补充或修正,使进化论更加完备起来了。鲁迅对古生物学的功绩  我国古代曾有不少自然科学方面的重大发现与发明,地质古生物方面也 有许多正确见解,但是,由于长期的封建社会的阻碍,西方关于现代地质学、 古生物学方面的知识,直到 19 世纪晚期至 20 世纪初期,才由许多为了寻求 救国道理的先进分子,在向西方学习中,传播进来。随之,我国对于化石的 认识也比过去有所深化了。这里要提到的是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文学家鲁迅  ( 年)。他不仅为我们写下了许多不朽的文学作品,鼓舞我 们永远进击,继续革命,而且还给我们留下了不少宣传自然科学、讲述生物 进化和发展的重要著作,其中有好些就涉及到地质、化石的文章,今天读起 来,还使我们感到有无比兴味。鲁迅对于我国近代地质学与古生物学的建立 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少年时代的鲁迅就酷爱自然,在“三味书屋”念书的时候,经常到“百草园”里观察昆虫和花草树木的形态和生活状况。课余时间里,他经常阅读 有关生物和地质方面的书籍,如《释草小记》、《释虫小记》、《南方草木 状》、《广群芳谱》、《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尤其有一次,他从远房叔 叔那里借到一本专讲花卉植物的《花镜》,曾使他爱不释手。后来,他回忆 说:“我那时最爱看的是《花镜》,上面有许多图。”(《朝花夕拾·阿长 与》)那时候,他还很爱读《山海经》,得到书时他喜出望外,百 读不厌。1898 年,鲁迅来到南京,考入江南水师学堂,次年,又转到矿务铁路学堂。第一次接触到西方的自然现代科学,“才知道世上还有所谓格致、算学、 地理、历史、绘画和体操”(《呐喊·自序》)。当时,正值维新浪潮席卷 全国,资产阶级新文化向封建社会旧文化宣战的时候,本来就对反动统治、 对做八股文恨透了的鲁迅,对这些自然科学感到非常新鲜,觉得津津有味。 有一天,他跑到城南,花了 500 文钱买了一本赫胥黎的《天演论》,回到家 里,一口气读下去。从此,鲁迅接受了达尔文的进化论,吸取了其中辩证的 和唯物主义的因素,相信生物在不断进化,人类社会也会向前发展,被封建 主义和帝国主义奴役和压迫的中国,一定会发生变革,出现新生。  在这段学习时间里,他非常重视野外的实践。经常在南京郊区青龙山一 带研究地质,采集矿物和地层中的各种化石标本,装在木匣内,每次放假, 还带回家去。这为他以后撰写有关的文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03 年,鲁迅的《中国地质略论》发表了,书中专门写了一章有关各地 质时期的古生物特点及其演化关系。指出:“石类既少至多,生物亦由简以 进复。”说明整个自然界不管是有机界,还是无机界,都是由简单向复杂运 动着,发展着。在叙述各地质时代的生物面貌及其特征时,文字非常生动——用文学的语言阐述了许多科学道理,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久久不易 忘记。例如提到侏罗纪与白垩纪的生物界面貌时写道:“至诛罗纪,而诡形之龙类??跋扈于陆地,有齿之大鸟(始祖鸟)飞翔于太空。盖自有生物以 来,未有若斯之瑰奇繁荣者也。且菊石、箭石之属,亦大繁殖,其遗脱(化 石)遂造成白垩纪之地层,即学校日用之垩(粉)笔亦此微虫之余惠耳(留 下的好处)。至白垩纪时,生物界乃大变革,旧生动植,或衰或灭。而真阔 叶树及硬骨鱼兴。”  1907 年出版了《中国矿产志》,在第四章《地层之播布》中同样地讲述 了我国地史与古生物情况,例如在提到古生代初期时写道:“又次之太古层 中,得三叶虫之僵(化)石,三叶虫者,动物之高等者也,按进化说,则劣 者必先,优者必后,故意者尔时亦非无至劣动物,生活其间,特遗脱模糊, 莫能辨识耳。”鲁迅先生告诉我们:三叶虫是比较高等的节肢动物,按生物 进化来说,低等者出现于早期,高等者出现在晚期,但在寒武纪时出现了较 为高等的动物,由此推想,当时并不是没有低等的动物,只是因为它们没有 坚硬的甲壳,化石保存不好,所以见不到了。当我们读到这段言简意赅的阐 述,对鲁迅所作的关于化石保存特点与生物进化间的辩证关系的解释,是多 么信服和敬佩啊!  同年,他还写了一篇《人之历史》,在这篇文章中,鲁迅先生着力地介 绍了海克尔的种系发生学,这对进化论早期在中国的传播有着重要的贡献。 因为海克尔认为:个体胚胎发育过程反映了物种的发展过程,个体发育过程 就是种系发展过程的精简和缩短的重演。因此,从胚胎发育的各个阶段,就 可以看见生物进代的历史过程。海克尔发展了达尔文的进化学说。为此,列 宁曾经高度地赞扬海克尔:“看一看这些干枯在僵死的经院哲学上的木乃伊 怎样被海克尔的几记耳光打得两眼冒火,双颊发红(也许是生平第一次), 这倒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情。”(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鲁 迅先生选择海克尔的种系发生学加以宣传,正说明他对于进化论有深刻的了 解,也说明鲁迅先生注意吸收这一学说的革命内容。在这篇重要文章中,鲁迅先生旗帜鲜明地站在唯物主义的立场上,论述在生物进化论的发展历史中,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种世界观的激烈斗争的 过程,揭露唯心论的极端荒谬和阻碍进化论学说发展的罪恶。例如,一开头 他就指出了关于人类起源问题的两种不同见解,实质上是反映了进步与守旧 两种思想的斗争的必然结果。“中国迩(近)日,进化之语,几成常言(口 头禅),喜新者(赶时髦的人)凭以丽其辞(装潢自己的文章),而笃古文 者(顽固守旧的人)则病济人类干猕猴(认为人和猿猴归于一类不光彩), 辄沮遏(反对)以全力??则中国抱残守阙之辈,耳新声(听到宣传新思想) 而疾走,固无足异矣。”  文中还恰当地评述了几个著名的生物学家或古生物学家的功过,例如对 林奈创立“双名法”表示肯定,而对他的赞成神创论则予以批判:“虽然, 林奈于此,因仍袭摩西创造之说也。”还指出林奈是形而上学的物种不变论 者。对居维叶的解剖学研究、古脊椎动物的研究给予肯定,而指出其灾变论 “其说逞肊(全凭臆测),无实可证。”是主观想象的胡诌。对拉马克和达 尔文的进化论表示高度赞赏,等等。  此外,鲁迅先生还在这篇文章中给化石下了一个正确的定义:“盖化石 者,太古生物之遗体,留迹石中,历无数劫(年代)以至今,其形也然可识, 于以(这样就可以)知前世界动、植之状态,于以知古今生物之不同,实造 化(大自然)之历史,自泐其业于(由它本身自己留给)人间者也。”    1926 年 11 月 11 日夜,鲁迅先生在《写在“坟”后面》一文中还提到生 物演化时都会出现过渡的中间类型:“动植之间,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之 间,都有中间物;或者简直可以说,在进化的链子上,一切都是中间物。” 从这段论述中,表明鲁迅先生对生物由量变到质变以及质量互变的辩证关系 是有其深刻的理解。  1934 年 8 月,鲁迅先生在《门外文谈》中还提到生物绝灭问题:“?? 看生物,是一到专化,往往要灭亡的。未有人类以前的许多动植物,就因为 太专化了,失其可变性,环境一改,无法应付,只好灭亡。——幸而我们人 类还不算专化的动物,请你们不要愁。”文中的“专化”,就是现在生物学 中的用语“特化”,鲁迅先生说明了生物绝灭的原因有内因和外因两方面的 因素,内因又是起主导作用的因素,一旦内因和外因失调时,生物就会走上 绝灭的道路。这一看法,完全辩证地解释了生物体生长过程中的内因和外因 的关系。  虽然鲁迅先生一生中由于同反动派战斗的需要,大部分时间花在文学写 作上,但他对生物学和古生物学的论述(以上列举的仅是一小部分)是极为 精辟的,如果把我国近代古生物学的发展史翻阅一下,鲁迅先生不愧是现代 我国古生物工作者中的先驱分子。关于化石的趣闻 “龙骨”与“佛骨”  前面谈的是有关认识化石的一般历史过程,在这部简单的古生物学史 中,我们看到了人们对待化石这个具体事物上唯心论的“先验论”和唯物论 的“反映论”这两种不同思想的斗争,同时也使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只有运 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才能正确了解化石的本质问题。就拿“龙骨”来说,自从《山海经》首次记载“龙骨”以后,它一直为人们所注意,但 2000 年来,多偏重于其药用等描述。 可笑的是,自从唐代以来,有好几个封建统治者曾利用这个名叫龙骨的哺乳动物化石进行宗教迷信活动,把它说成“佛骨”,以此愚弄人民。这个秘密直到解放前才被古脊椎动物学家杨钟健揭露出来。有一次,他到四川峨 眉山去,在寺庙里发现被和尚供奉的“佛骨”实际上是一种几十万年前广布 于华南各地的重要哺乳动物——剑齿象化石,因而他指出:“韩愈阻上的佛 骨也无疑是象一类的化石”。  史书上确实有过这方面的记载,如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 年)、懿宗 咸通十四年、僖宗乾符元年、宋仁宗庆历三年、明嘉靖十五年等都有过迎佛 骨、佛牙的隆重仪式。《旧唐书·宪宗本纪》就有如下记载:“(元和)十 四年春正月,丁亥,迎凤翔法门寺佛骨至京师,留禁中三日,乃送诣寺。刑 部侍郎韩愈上疏极陈其弊(即《谏迎佛骨表》,癸巳,贬愈为潮州刺史。” 韩愈(公元 768~824 年)自己也写过一首《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的诗说过 这件事。诗是这样写的: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现在我们读到这些诗文,想想当时的皇帝实在昏庸得可笑,竟把哺乳动物的化石当作“佛骨”奉迎,兴师动众,劳民伤财。而正直的大臣为此向皇 上提出意见,阻止迎“佛骨”,结果非但得不到采纳,反而被帝王罢官贬职, 遭到变相的放逐之罪。由此可见,那些封建帝王为了欺弄人民,搞那些莫名 其妙的宗教活动,无非是妄图把人们的思想束缚在宗教迷信的牢笼里,俯首 贴耳地任其宰割。  所谓“佛骨”、“佛牙”,实际上是哺乳动物化石的又一证据,再请看 明嘉靖十五年礼部尚书夏言在《桂林奏议·议瘗佛骨疏》中的话:“臣见诸 几案之上,及悬度拱之间,与夫金函之所藏贮者。为物尚多,不可识辨,问 之守者,且云是为佛骨,是为佛牙,枯朽摧裂,奇离磈礧,计不下千斤?? 凡番僧持以诳惑中国之人,而名为佛颅、佛骨者,相属于道,由是流入宫禁 之内,历世皆然,不以为异??。”这里叙述得很仔细,皇宫内贮藏了不少 “佛骨、佛牙”,桌上、架上堆放满满的,而且多是残破的化石,总数“不 下千斤”,可见真是哺乳动物化石了,不然哪有千斤的唐僧或释迦牟尼的骨 头或牙齿呢!提意见者还向皇上尖锐地指出一些外国和尚妄图用这些虚假的 东西腐蚀欺骗中国人,并且也欺骗皇上,已经很久了,现在应该不能再上当, 而到了清醒的时候了。自从“龙骨”作为药用以来,买卖“龙骨”的生意也随之兴隆,特别是到了宋朝,有这方面的盛况记载:“蜀有蚕市,每年正月至三月,州城及属 县循环一十五处??有鬻龙骨叟与孙儿辈将龙骨、齿、角、头、脊之类,凡 数担,至暮货之亦尽。因问所得之处,云某住灵池县分栋山,山去府城七十 余里,北连秦陇,南接资沪,山阜岗岫之间,磎硐土穴之内,有能兴云雨之 处,即有年深朽腐者,大十数丈,小三五丈,掘而得之甚多。”这里记载四 川买卖“龙骨”的热闹情景以及产地位置。每年正月至三月生意旺季时每天 可售几担,三个月内可售数百担,可见其开采量相当大。如果从今天研究化 石的角度看,极为心痛,说不定有许多珍贵的化石都被捣碎入药了。就目前 已知的四川地质情况看,距今数十万至百万年前,当地的哺乳动物群成为化 石者分布相当广泛,特别是许多洞穴堆积中最易找见。不过文中所提“大十 数丈,小三五丈”的“龙骨”颇有疑问,因为一般哺乳动物化石没有这么大, 只有鲸鱼或恐龙化石或能遇见,特别后者是真正的龙骨,但它已完全石化, 不宜入药,记载是否有误?类似情况,我们在苏北查勘第四纪象类化石时也 碰到过,当初群众报称有 20 米长的“龙骨”,待至实地一看,原来这些象骨 遗骸散落在地层内断断续续有 20 米长,而群众不了解化石的特点,以为这些 散乱的骨头原来是一整根。所以,如果记录者未亲临现场观察,仅据传闻报 道,就可能写下“大数十丈,小三五丈”的“龙骨”了。  到了清朝乾隆年间(约 1792 年),“龙骨”除了继续药用以外,还作为 工艺品。据记载:“太州深山中,农人往往得龙角,长丈余,圆四围,一歧 而中空,重于石。工人截之,择坚整者作朝珠并小器物。其色不一,有白如 象牙,红如紫,褐青如沉水香,其文理皆如鱼鳞,宝光陆离可爱,士人重之。” 文中的“龙角”,按今天古生物学知识判断,可能是大象牙,即发现于新第 三纪至第四纪的许多乳齿象类或真象类的獠牙,其他哺乳动物的角不可能如 文中所说的“长丈余,圆四围,一歧而中空,重于石。”把象牙化石作为工 艺品原料,颇有点像西伯利亚居民利用猛犸象的獠牙,不过后者未曾石化。  石燕非燕  药用化石中除“龙骨”外,石燕可算是最为常见的了,形态完整,价格 便宜,曾经是研究腕足动物化石材料的一个来源。  自从李时珍将石燕载入《本草纲目》以后,引起人们广泛的注意,特别 是许多地方志上都有记载,按这些记载去寻找石燕,基本上都能落实:绝大 部分属于泥盆纪地层中的,其次是志留纪地层的,少数是石炭、二迭纪的腕 足动物化石;按省份看,提到最多的是湖南,其次是湖北、广西、云南、广 东、江西、浙江、江苏、山西等。但是关于石燕的传说和记载,很早就有了,可能那时候尚未当作药用。 最早的记载始于晋朝的名画家顾恺之(公元 4 世纪后半期),在其《启蒙记》中提到“零陵郡有石燕。” 其后,南北朝的北魏时代,卓越的地理学家郦道元(公元 466~527 年)在《水经注》中也提到“石燕山(在今湖南祁阳)有石绀而状燕,因以名山。 其石或大或小,若母子焉”。  在郦道元之后,南北朝的陈朝时,有个名叫阴铿的,写过一首咏石的诗, 诗句中提到湖南零陵的石燕。现在我们知道,湖南零陵,确实发育了良好的 泥盆纪地层,其中盛产石燕是毫无疑问的。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从顾恺之到阴铿,都将石燕说成是会飞的,这样就使他们的叙述带上了神话般的色彩。 直到唐朝,才开始把神话般的石燕作为药物应用,如《新修本草》中提到:“永州祁阳县西北一十五里土冈上,掘深丈余取之,形似蚶而小,坚重如石也。俗云,因雷雨则自石穴中出,随雨飞堕,妄也。”这段记载中看出 了两个问题:一是大概医生们比一般人尊重科学事实,考察的结果认为石燕 是不会飞的。二是所谓石燕会飞的说法只是民间传说,没有什么证据的。最有意思的是,宋张师正在其《倦游杂录》中提到这么一个故事:“零陵出石燕,旧传雨过则飞。尝见谢郎中鸣云:自在乡中山寺为学,高崖岩石 上有如燕状者,圈以笔之。石为烈日所暴,忽有骤雨过,所识者往往坠地, 盖寒热相激而进,非能飞也。”这里张师正把一位从来不出名的乡村医生谢 鸣如何解释石燕不会飞的实地调查研究的过程记下来。他在乡间寺庙里读书 研究学问的时候,因为听前人说石燕会飞,要追究这个疑问,于是对石燕进 行了较长时间细心观察。他先将岩石上的石燕用笔圈划出来,看它是否真会 飞走。然后,像气象台看天气一样,进行观察,后来,他发现石燕由于日晒、 风吹、雨打、水冲的风化作用,特别是热涨冷缩的崩裂作用,终于“坠地”, 于是得出正确的结论:石燕“非能飞也”。  宋寇宗奭在其《本草衍义》中记载的石燕也很是重要:“石燕如蚬蛤状, 色如土,坚重如石。既无羽翼,焉能飞出?其言近妄。”这里,他指出石燕 的形态与蚬蛤相似,但不属于蚬蛤。确实,按生物分类,石燕属腕足动物, 而蚬蛤则属瓣鳃动物。虽然两者都是具有两个壳瓣的无脊椎动物,而腕足类 的两壳瓣大小不等,形态各异;瓣鳃类的两壳瓣大小相等,形态相似。寇宗 奭在当时生物分类学尚未建立的时候,能分辨两者不同,是难能可贵的。同 时,他也从石燕的基本特点分析,指出无翼而不可能飞翔。此外,杜绾在《云林石谱》中也有石燕的记载,其见解与谢鸣极为类似。
成为本站VIP会员,
若未注册,请点击 成为本站会员.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电子书均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情况,请立即和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作相关处理。
                                   
蓝田玉PDF文档网致力于建设中国最大的PDF格式电子书的收集和下载服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古生物化石价格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