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圆钉钉1.4袋39斤有多少颗

接近理论的完美 Zeiss Otus Distagon 1.4/55
早在2012年9月的德国世界摄影博览会Photokina中,Zeiss就已经发表了一款“有史以来最好的50mm大光圈镜头”,它不但是全新设计,而且是专门开发给超高划素的相机来做使用。我们在当时就已经知道这款镜头的规格,内部有蔡司少见的APO复消色差的设计,而且最重要的一点是:它是手动镜,无法自动对焦,仅能手动对焦。当时小编对这样的规格并不是太有兴趣,但最近几个月这颗镜头的售价公布后就强烈的激起我的好奇心,它的价格是美金3,999,折合约12万新台币,会写这么麻烦、价格又超级不亲民的镜头小编绝对不是吃饱太闲,而是因为它是蔡司号称有史以来最强的镜头,看看对它的形容:
“出色的细节与绝无仅有的表现,无论是使用自然光或者是棚内光线,Otus 1.4/55绝对是全世界最好的镜头。”
要一间百年企业用这么强烈的形容词来形容他们的产品,而且是全世界最出名的光学产品制造商使用"absolute best"这样的字眼,代表这产品一定非常厉害(价格也是),所以我想尽办法跟台湾代理商借了这款镜头,一定要来好好的看看,这颗Zeiss Otus Distagon 1.4/55到底是真有其特别的地方,或者只是虚有其表呢?一起来看看小编的介绍。
前次我们看过的外包装,纯白的纸盒搭上低调的镜头照片,Zeiss散发出与日系厂商完全不同的气质。
This is the Moment we work for.
这是蔡司镜头一贯的包装方式,连同遮光罩一次展现给你。里面本来是有塑胶套保护著,但小编拿掉了方便拍照。
镜头全名是Carl Zeiss Otus Distagon T* 1.4/55。整颗镜头都是金属做的。
镜头背面所标示的制造地并不是德国,而是MIJ。目前蔡司的镜头都已交给日本的代工厂做制造。
蔡司在Touit与Otus系列的镜头都是交由Phoenix Design这间公司来设计,所以你可以看得出来在外型设计上与Touit是非常相似的,与过去Zeiss的镜头完全不同风格。镜身上的对焦环也是使用橡胶材质,有不少人在Touit就对这个设计有点反感,但小编倒不觉得这材质会影响到我拍摄的工作就是了。
Otus 1.4/55正面,前端镜片稍微有点向内凹。而镜头镀膜散发著七彩的光线,非常美丽。
目前蔡司只做镜头不做机身,所以镜头的接环都是给其他相机厂商使用。Otus 14./55出了两款接环版本,分别是ZE(Canon EF接环)以及ZF.2(Nikon F接环)所使用。小编这次借了ZF.2的版本,并且向国祥借了Nikon的机身来拍摄。
把镜头外观大略看过一次之后,我们回到原点。到底什么是Otus?蔡司在新镜头的命名上用鸟类来称呼,上次的Touit是一种小型鹦鹉的属名,而Otus则是角鸮属,牠们具有绝佳的视力,并且能够在夜间狩猎,我们常说的猫头鹰就叫做Otus Bakkamoena,用这类的夜行性动物来代表大光圈镜头是满不错的构想。小编满喜欢使用动物为产品命名的产品,像是苹果电脑的作业系统Mac OSX过去就一直使用猫科动物来命名,它们不但好记,而且比生硬的代码、数字来的更有生命。
另外,上头所使用的颜色也有可以被提及的地方。这个独特的黄绿色你也可以在蔡司的其他产品上找到,不过一般人很少见过。在Carl Zeiss电影镜头的最高规格Master Prime、Master Marco以及Master Zoom系列就是使用这个颜色的字体涂装,这些镜头专为ARRI电影摄影机所设计,而电影工业所要求的的品质是远超过我们这类“消费型”机种的,价格也是听了让人会觉得“是在开玩笑吧”那样的等级,一般消费者非常难拥有那类器材。
虽然蔡司没有特别在文中提到颜色的部分,不过蔡司不会没事在两款不同产品中使用同样的颜色涂装对吧!用这样的色彩代表Otus镜头的特别之处,或许是各位可以思考产品定位的一个方向。
除了橡胶制的对焦环与光圈环以外,镜身是彻头彻尾的金属。在实拍的时候我有爬上象山取景,那天台北平地11度,山上的风把镜头吹得像冰块一样冷...
就连遮光罩也是金属的,内部有植入绒毛,可以有效地消除反射,减少不必要的光线进入。
噢老天,我超爱对这个遮光罩这么做的...“当!”,是金属的对吧!
Otus 1.4/55另外一个很特别的地方是对焦尺,Canon或Nikon的镜头通常会用块透明的塑胶把对焦尺盖起来,而Otus 1.4/55是这样直接裸露在外面,你可以直接摸到里面的字。
当然里面那层也是金属制,里与外虽然间隔非常微小,不过如果有异物掉进去还是会让人满头疼的,我想下雨或者是在沙地很有可能会让外物侵入,在使用上要特别小心。
一般的镜头对焦环旋转角度都不会太大,因为多半是依赖自动对焦的关系,而Otus 1.4/55因为是手动镜,对焦的精度是完全依靠手调节,对焦环的转动范围自然要大些。这颗镜头的对焦环由最近到无限远是248度。
对焦尺表下方是光圈环,这也是ZF.2的F接环才会有的设计,而完全使用电子式接点控制的ZE版本就没有光圈环了。
Nikon的镜头在现代的机身上多要缩到最小光圈,先让机身的卡榫把镜头光圈推到最大来测光,在按下快门时才能用机身去透过电子接点来控制光圈大小,近期的Nikon G镜头已经取消了光圈环的设计,但Otus 1.4/55的ZF.2版本不仅仅是设计给现代的Nikon相机,就连过去仅能透过镜头来调整光圈大小的老式机身也能够使用。
要按下侧边的金属钮才能够旋转光圈环,而在f/16时光圈环则会自动锁上,如果你是使用非机械式的Nikon机身,基本上是不会有机会需要碰到光圈环的。
由于Otus属手动镜,既不回传距离资讯,也没有防手震或其他功能,要跟机身传递的讯息非常少,所以仅有5个电子接点而已。
镜头内部有九片光圈叶片。
■ APO设计
上次我们在Touit的文章中介绍过的设计,这次的Otus 1.4/55也是Distagon,不过它珍贵的地方是在于这个上头的"APO"。
APO全名是Apochromat(复消色差)。而在此之前要先从像差(Aberration)与Achromat(消色差)与开始说起。
镜头的像差分为两类─单色像差(Monochromat Aberration)与色相差(Chromatic Aberration)。而单色像差又分为五种,分别是球面像差(Spherical Aberration)、彗星像差(Coma)、像散(Astigmatism)、像场弯曲(Field Curvature)以及变形(Distortion),这五种是属于单色像差,它们在单一种颜色下就能够存在。
而我们是要记录的是彩色的光线,所以除了单色像差之外还多了色相差的范围。由于光波在不同的介质中会有不同的折射率,所以白色光源通过镜片时,不同波长的光线就会分开,最后落在感应器的位置上就会有所不同,如下图:
我们常说的紫边就是这样来的,纵向色差在整个画面都会出现,而横向色差特别明显的存在于画面的四周。而它们的解决的办法早在19世纪初就有人想出来,方法是拿两片针对不同波长(色彩)有不同色散特性的镜片,把它们黏合起来,就能够让这三种颜色聚在同一个位置上,如下图:
这个原始的设计就被称为Achromat,消色差(不是APO)。这样的作法够将红与蓝两种色差拉在同一个位置上,但同时也让剩余的绿色色差无法修正在相同的点。我们把红与蓝称为“第一光谱(Primary Spectrum)”,而剩余的绿色称为“第二光谱(Secondary Spectrum)”,而第二光谱虽然较为次要,但只要是长焦段或大光圈的镜头,第二光谱就会变得很明显,所以这一直是光学设计师想要解决的难题。
为了达到三种颜色皆聚焦在同一个平面上的目标,复消色差透镜Apochromat(APO)诞生了,方法是使用非常特别、难以制造且造价高昂的材料,早期是以长冕牌玻璃以及短火石玻璃将两片镜片做接合,接下来逐渐开发了三片以上的Apochromat镜片,也逐渐有新的玻璃或结晶体诞生,让色散压到非常低的程度。不过要达到Apochromat,将三种颜色聚在同一个点,并且将第二光谱控制在某种程度才算符合APO的基本条件。而APO不仅仅是使用高价的材料这么简单而已,除了色散要消除与抑制之外,前面所述的几种单色像差都要压在一定的范围内才可以,所以APO与其说是镜片,不如说是一个很高的标准,不是只有那几片镜片就能达成,而是整颗镜头做非常细微的调整才能达到APO的要求。
如果你前面都看不懂,我用简单的方式来说:APO就是画质的保证我们在镜头外观后面所要介绍的几乎都跟这个APO有关。
Otus 1.4/55内部使用了10群12枚镜片,官方说内部所使用的特殊镜片,比同单位重量的黄金还要贵!
Otus 1.4/55很大吗?我敢说它在50mm附近的焦段里绝对是个大家伙。右边是大三元标准镜的Nikon 24-70mm f/2.8G,两款镜头皆是使用77mm滤镜接环,但直径92mm的Otus硬是要比它宽一些,长度则是141mm。
重量是最小编有感的地方,因为ZF.2接环的版本单颗镜头重就有970公克,而Canon的ZE接环更是达到了1030克,所以不管使用什么样的机身绝对都是会头重脚轻的。
为什么要借Nikon接环的版本呢?因为Nikon有着3600万划素同时又拔除低通滤镜的D800E,这款号称DSLR中最高画质的相机想必能够发挥Otus 1.4/55的全部实力(或者反之亦然),这样的组合大概是DSLR中最接近数码机背的解决办法了。
从上头来看Otus 1.4/55 + D800E。顺道一提,D800E重量为900公克,虽然这样的组合超帅的没错,不过接近两公斤的重量拿在手上一整天也是会痠的。
下一个章节,我们要透过D800E来看看Zeiss Otus 1.4/55的能耐到底如何,你也跟我一样期待吗?
锐利度的测试不外乎是光圈全开与缩光圈的比较,在我们开始之前,我想要先请各位看两组图片,都是以Otus 1.4/55所拍的。图片中有一张是光圈全开f/1.4,另外一张是f/8与f/7.1。通常镜头在光圈全开的情况下画质会减损的非常快,跟缩光圈后有一定的差距,想必各位应该是能够轻易的分辨出来才是。下面两组图片请猜猜看,左与右谁是f/1.4?谁又是画质最好的f/8呢?请点开下面的图以全萤幕来看看。
或许整篇文章到这里你才会开始意识到这颗镜头的可怕,因为它的光圈全开跟画质最好的光圈几乎是没有差别,这颗1.4/55在光圈全开绝对是可用的。
答案揭晓:左边是f/1.4,右边是f/8与f/7.1,两张图都是。请下载原图来看看:
这样的结果是否让各位意外呢?那各位一定要继续看下去,因为接下来我们要拿它来跟Nikon原厂的50mm f/1.4G做个简单的比较。50mm f/1.4G是目前Nikon主流的大光圈镜头,以它的价格来看并不属于高阶产品,算是一款平民的大光圈镜。这里小编在各项目做个简单的比较,目的是让各位了解到Otus 1.4/55跟一般镜头的差异。
接下来放图片的方式,我会先各放一张原图,再放左右比较的裁切图片。只要是放左边、上面的就是1.4/55拍出来的;而放右边、下面的就是50mm f/1.4G。我们先从台北101旁的天桥上开始。
左:55mm f/1.4。右:50mm f/1.4
两张图的对焦点都在正中央,由于焦段有5mm差异的缘故,所以左边Otus的55mm会把101拍的稍微大一点点。另外请注意这两颗镜头的四周边角失光现象。
画面的中间部分通常是一个镜头画质最好的地方,但是在光圈全开的情况下Nikon的50mm f/1.4G所表现的画面则是略显模糊。
光圈全开的边角画质是对镜头的一项挑战,但Otus 1.4/55依然能够胜任。101顶楼的塔尖与刻度都一清二楚!
把光圈缩到f/8来看,两颗镜头的表现就不相上下了。画面中没有模糊不清的地方。
但是在画面最上方的部分Otus 1.4/55还是略胜一筹,老实说我觉得跟前面光圈全开的那张图表现根本一模一样...
接下来我们比残酷一点的边角画质,镜头的四个角落是画质最糟糕的地方,
Otus 1.4/55 @f/1.4
Nikon 50mm f/1.4 @f/1.4
等等,这不太公平!左上角的部分,55mm拍出来的海报比较接近角落!
不管啦!!如果就连这样作弊的方法Otus都能赢的话,那我也没话说了!放大裁切左上角的海报来看看
各位应该已经看到事情的严重性了对吧...?这颗镜头不但是在光圈全开时的中央很锐利,缩光圈的边角也很清楚,但最可怕的是光圈全开的边角锐利度也没有减弱太多。我们通常在看镜头的表现时多多少少可以看到边角有不少的画质减损,但这颗镜头是趋近于零的,非常的令人印象深刻。
前述的APO最主要就是在消除色散所产生的紫边,我们这里用简单的方式比较看看Otus与原厂的50mm f/1.4G的差异。
Otus 1.4/55 @f/1.4
Nikon 50mm f/1.4 @f/1.4
APO的色差抑制能够把紫边降得很低,而Otus能够把紫边压到非常非常少的程度。Nikon的50mm f/1.4G紫边算是普通的等级,不多也不少。但相较来说Otus的确是少了很多没错,已经到可以完全忽略的程度。
■ 耀光与鬼影
这两种现象是光线在镜片与镜片间,还有镜片与感光元件之间反射所产生的结果。耀光会让画面的亮处会有一片降低对比度的情况,让亮部附近的画质不清楚;如果画面中出现不该出现的圆形或不规则的光点就是鬼影(又称光斑),镜片上使用镀膜就可以减少反射,让耀光与鬼影出线的机率降低。Otus 1.4/55使用了Zeiss的T*镀膜,就是为了消除这两种缺陷所设计的。
关于这个鬼影,我在网络上查询资料的时候有发现某个协会的网站,他们表示相片中出现特别的“圆形现象”,其实是一种地球离心力与向心力的聚合,跟地球磁场有关,还传授了使用圆形现象把气变电、电变光的掌法。拜讬!这些照片上的圆形现象根本就是镜头的光斑!跟地球磁场一点关系也没有!跟各位的气场、烦恼心、罣碍心也没有任何关系啦!另外,以前小时候我超爱看的灵异电视节目《玫瑰之夜》也常常拿带有耀光与鬼影的相片来说那些是灵异照片,其实那些都是镜头的缺陷啦~
拍摄的耀光与鬼影的方法很简单,只要对着画面中最亮的地方拍摄就可以了,不过你如果只对着天空拍,即使有耀光与鬼影也很难看到,因为天空实在是太亮了,所以你必须要找个较为阴暗的画面在亮处的旁边来让它们出现才行。
小编拿到镜头实际拍摄约两天半,相片数量约1200张,耀光则是没看到,但只有这张照片有出现鬼影,注意看,它们在太阳的左边一点点。
变形的成因是画面边缘与中央部分的放大率不一所导致,这是跟光圈在镜头中的位置有关。一般说来广角镜头较容易有外扩的桶状变形,而望远镜头容易有内缩的枕状变形。我们来看看Otus 1.4/55在变形上的表现如何。
其实目前市场上的50mm标准镜头少有明显的变形出现,而若即使有我们也不会太过在乎。Otus 1.4/55有非常轻微的筒状变形,在画面最靠外的四条边线是最明显的。
■ 边角失光
俗称暗角的边缘失光,其实形成的原因不只一种,最容易理解的就是在光圈全开的情况下,画面四周无法与中心获得相同的亮度,所以会造成画面的边角较暗的情况。如果你对着镜头有外而内看进去,就可以发现从正面看光圈全开是正圆形,但把镜头稍微摆侧一点后,原本的圆形就变成猫眼型了,这是镜头边角失光最常见的原因之一。通常光圈越大会越明显,而缩小光圈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如果要把边角失光当作是一个镜头缺陷,这大概是Otus 1.4/55最明显的地方,光圈在圈开的情况下会出现非常明显的边角失光,将光圈缩到f/4的时候就可以获得大幅度的改善,几乎看不到任何失光。但小编不觉得这是个问题,顶多算是种风格而已。而机身与软件接能够做边角失光的补偿,所以要解决一点都不困难。
■ 彗星像差
(图片取自网络)
彗星像差是光线在中心轴外面的光线射入镜片后,无法在同一个点上汇聚的现象,如上左图,镜头左边过来的光线无法在右边的感光元件上汇集成一点,越偏离镜头中心轴的光线偏离的会越严重。最后就成了右边的画面,画面最中心的光点维持点状,但只要越偏离中心,点光源散开的程度就越明显。由于散的方式通常如上右图所示,看起来有点像是彗星,所以又称为彗星像差。通常这种现象会在大光圈的时候出现。所以等一下我们仅比较光圈全开的部分。
这是过去我们在镜头的介绍中比较少测试到的内容,因为C家与N家近年少有宣称针对对彗星像差做修正的镜头。Nikon在分别有推出两颗专为消除这种现象而设计的铭镜,一个是58mm f/1.2 NOCT,又被称为“夜之后”;另一个则是被称为“百变妖”的28mm f/1.4D。两颗都非常有名,但它们现在的二手价是10万新台币左右。最近Nikon也新推出了一款58mm f/1.4G,据说也有专为彗星像差做修正。然而Zeiss号称这颗镜头将他们最顶级的制镜工艺都灌注在Otus 1.4/55上头,就一定要来检查看看它的表现如何。不过我们没有借到58mm f/1.2 NOCT、28mm f/1.4D以及最近的58mm f/1.4G上述这三款镜头,手边只有Nikon 50mm f/1.4G以及50mm f/1.8D。
Otus 1.4/55 @f/1.4
Nikon 50mm f/1.4G @f/1.4
Nikon 50mm f/1.8D @f/1.8
先不提到彗星像差的部分,我们可以用紫边的角度来看。这是位于板桥的新北耶诞城,这里晚上灯火通明,但绝大多数的LED都是白色的,其中有部分的紫色灯。各位可以看看三颗镜头拍出来的成果中,那些是一整排都紫色灯呢?Otus也有紫边,但相对来说低很多,抑制的成果非常好。
彗星像差看边缘最明显,我们裁切画面的最左上角来看看,各位可以点下方的图放大。
中间与右边两颗镜头光点都长了翅膀,这就是彗星像差,只不过跟前面的范例图片长得不太一样就是了。最左边的Otus 1.4/55也有,不过相对来说小了非常多,如果是看缩图的话也远比另外两颗镜头来的不明显。消除彗星像差就是过去58mm f/1.2 NOCT与28mm f/1.4D珍贵的地方(当然现在的二手价太夸张了),这颗Otus 1.4/55虽然没有特别说明有消除彗星像差的功能,但在APO严苛的标准之下也能够让彗星像差被压制到非常低的程度。
我们来看看对焦点。三颗镜头都是合焦的状态,对焦的位置在画面右边数过来第五棵树,但Otus的我对到第六棵树去了。虽然中间跟右边的两位很像没对到焦,但我已经确认过非常多次,它们是准焦的,而这两棵镜头的彗星像差在这里也长得比较像彗星,如果你点原图来看的话会发现,越往画面四周,这些彗星会逐渐长出翅膀来...
与顶级器材的比较
许多人或许不知道,D800与D800E的推出,不只是Nikon在划素竞赛中的一个指标性产品,它也让想要进入商业摄影但又却步数码机背价格的摄影师们敞开了一个大门。3600万素的D800系列在划素上已经算是中片幅数码机的入门。然而在价格上却是天差地远,数码机背最便宜的大概是Pentax 645D,它的价格约20万至24万左右,若是再往上的其他牌子如Hasselblad、Leica S、Phase One都是80万、100万以上的等级,划素的数量从3000万到8000万都有。我们这次拿来跟D800E+Zeiss Otus 1.4/55比较的是...
Hasselblad H3D-39 + 80mm f/2.8 HC 定价大约是110万新台币左右,这也是哈苏原厂搭配的kit组。这时候你觉得不管是D4还是D800E都是便宜的东西对吧!
由于H3D-39片幅是36.7 x 49.0 mm,远超过D800E的36 x 24mm,所以虽然镜头是80mm,但经焦段转换成135系统后变成了56mm左右的镜头。所以适合拿来做个比较。而这里两台相机的档案都是以RAW档拍摄,并且都使用Lightroom做转换,并且在过程中不做任何的调整。
使用哈苏的时间很短,所以我们就找了位模特儿、使用简单的白墙,拍摄时左右各架了两盏Profoto D1以及反光伞来做拍摄。人像分为三组,分别是半身光圈f/4、七分身光圈f/8、半身光圈f/8三种不同的距离与光圈来做比较。户外的建筑物拍摄则是f/2.8与f/8。
拿D800E + Zeiss Otus 1.4/55来跟Hasselblad H3D-39 + 80mm f/2.8HC做PK,除了要让各位看看Otus的表现以外,同时也可以让大家看看到底135系统与中片幅系统有什么差异,我们不要求D800E的组合可以乐胜,但只要出来的表现相似,甚至是接近,D800E的组合都算是赢了,因为它的价格可是远低于中片幅系统的。
■ 半身人像f/4
左图:D800E + Otus。右图:H3D-39 + 80mm HC
等一下...为什么照片大小不一样?很简单,因为H3D-39感光元件的画面比例是4:3,而我们常见的全片幅尺寸是3:2。
以画面的整体表现来说,两台相机在同样的光圈f/4、快门1/125、闪光灯强度相同的情况下,D800E拍出来的相片亮度较亮,肤色的表现也比较白皙一些。但我倒不会说H3D-39拍出来不好看,因为数码机背所拍出来的东西不一定是“好看”的,这样的机器的目的是呈现出最忠实的色彩与细节,好不好看有很大一部分是后期制作去把这些最原始的资料从相片题取出来使用才能获得。
对焦的位置在模特儿的左眼,我们使用960 x 裁切来看看,各位也请点开下方的1920 x 1080大图检视,使用左右比较是最清楚的方式。
我...我总觉得D800E的画面比较清晰阿!!虽然我是第一次使用哈苏,100万一台的相机也就只有一个对焦点而已,为了降低人为因素所以我拍了很多张照片,哈苏在这个项目就是这张最清楚;然而跟D800E+Otus比起来就还要再更锐利一些些。我不太相信哈苏会拍出这样的结果,我在心中暂时把这归咎于这颗80mm f/2.8 HC是kit镜,所以f/4还不足以将3900万划素的H3D-39的实力发挥出来。而且你可以注意到在光圈f/4的情况下,中片幅的景深会比全片幅来的浅,哈苏对焦在眼睛上面,但头发就已经糊掉了。而D800E的头发还是满清楚的,这也是片幅大小造成差异的重要因素之一。接下来我们把光圈缩到f/8来检视看看。
■ 七分身人像f/8
左图:D800E + Otus。右图:H3D-39 + 80mm HC
与前组相同,哈苏在相同的光圈快门之下曝光会来的稍为暗一些。这组对焦依然是在眼睛,我们再放大来看。
两颗镜头都是在f/8的状况下,意味着都是画质最好的一端。两张图比对之下就能够看出差异。H3D-39在细节上很明显的略胜一筹,不论是肌肤上的纹理,甚至是鼻头上非常微小的皮质,任何细节哈苏都毫不放过,实在是令人毛骨悚然的解像力。相较之下D800E就稍微模糊了一些,但可别忘了这样的细节水准却是DSLR中最清楚的。
■ 半身人像f/8
左图:D800E + Otus。右图:H3D-39 + 80mm HC
距离近加上缩光圈,所以这组应该可以把脸部的细节发挥出来。如果不真的非常、非常的仔细看的话,两组的差异真的很小。小编可以提供几个点让各位参考,第一个是眼睫毛,哈苏的表现还要来的更清楚一点点;第二是鼻子旁边的脸部细节,也是哈苏略胜一筹,不过就真的是差那么一点点而已,如果你不是以拍照为职业的人像摄影师,D800E + Otus在锐利度的表现,相对于百万级的哈苏实在是超值到一个不行。
■ 建筑物f/2.8
接下来我们简易的比较f/2.8与f/8的差异,
左图:D800E + Otus。右图:H3D-39 + 80mm HC
对焦在画面的正中心,由于距离非常远,对于两颗镜头来说都是无限远的距离,所以Otus就对焦在无限远。我特意裁切在受光面与背光面的地方。
侯~哈苏的镜头在光圈全开的情况下有紫边!而且清晰度远不及Otus在f/2.8的表现!好啦别这么高兴,你是拿最顶级的镜头去打人家的kit镜,当然表现会有差囉~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知道,即使机身的画质再好,镜头质素不够的话也无法获得清晰的画面。
■ 建筑物f/8
左图:D800E + Otus。右图:H3D-39 + 80mm HC
对焦的位置在正中央,这组相片的白平衡反倒是H3D-39比较准一些,但亮度是D800E比较足。我们放大正中央来看看。
或许是亮度差异的关系,D800E的画面看起来稍微清楚了些。但说老实话,从前面看到这里我们一直得到同一个结论,那就是这两个组合的表现非常接近,那样的差异是要非常认真看才能够分别出来的。
但话说回来,H3D-39已经是2008年推出的老产品了,D800E会有接近的表现我们并不意外。但上述的图片并非H3D-39的完全型态,因为它还有个很特别的“四次拍”功能,把同一个画面分别感光四次,让CCD上的R、G、G、B四个颜色都独立感光一次,这样做才是H3D-39的最终型态呈现。还有,为了使用相同的光圈,所以我们把H3D-39的ISO设为100──而不是最低的50──所以在噪声细节的表现上依然会有差异。另外在色彩深度上,哈苏是16bit而D800E是14bit,代表他们所能呈现的色阶是65,536与13,684阶,在色阶的连续性上哈苏是远胜D800E的,而这也是部分要求细节的商业摄影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基本上我们不能用平常买相机的CP值逻辑来看这些职业机种,乍看之下H3D-39的表现跟D800E还真的很接近,但如果提到色阶的连续性,或者是后制的宽容度来说,H3D-39当然还是略胜一筹。如果你没有对细节要求到那种程度的话,D800E所能呈现的细节应该是135系统之最,这也是这次比较中让我最惊讶的地方。
使用心得与建议
■ 超群的画质表现
小编必须诚实地说,我很喜欢这颗镜头,因为它的表现是我从未经历过的。在锐利度方面,光圈全开的画质绝对是可以尽情使用,心里不会有任何疙瘩产生,而光圈全开的边角锐利度会减损一点点,即便如此,这样的表现还是大胜我们这次一同参加比较的50mm f/1.4G。
而紫边的色散也因为APO技术被修正到趋近于不可见,耀光与鬼影也拜T镀膜之赐也仅有在非常严苛的环境下能够被捕捉下来。而许多镜头未修正的彗星像差Otus 1.4/55也同时顾虑到了,在夜晚拍摄,若不是在镜头的非常边缘,绝大多数的光点都是呈现原始的样貌,不会有彗星状的光点产生。
■ 手动镜的乐趣
蔡司认为,为了维持Otus的高超画质表现,所以并不打算在镜头内加入自动对焦机构,这肯定让许多朋友有种被泼了一盆冷水的感觉。在开始测试之前小编也超害怕使用手动镜头,因为我连使用自动对焦都不一定会张张准了,更何况是使用手动对焦!但实际使用过后发现,其实手动对焦也没这么难,而且拜248度的对焦环旋转角度所赐,对焦的准度可以达到非常精细。使用Otus的时候必须要善加利用观景窗内的对焦指示灯,我承认我在使用Otus对焦的时候,看观景窗的时间里有超过一半的时间都是在看对焦指示灯亮了没;又或者你可以使用Live View放大对焦,也可以达到非常精细的程度;不然就是换裂像式对焦屏。如果你用的是A7/A7R,恭喜你!你有着如同天降甘霖的峰值对焦!所以手动对焦不是难事,事实上它还有很多趣味呢!还是怕不准焦吗?小编本次实际使用D800E + Otus 1.4/55的时间仅有两天半,而我发誓过去从未使用过手动对焦镜头(除了Lensbaby以外),看看文末的相片绝大多数都是准焦的,其中还有几张我非常爱的照片。我想各位也可以跟我一样,短时间内就可以上手。
■ 谁会需要这颗镜头?
我过去常会说“不是每个人都会100%放大”这类的话,但如果你真的是那种人,Otus 1.4/55绝对是为你所设计的,如果你要求的是如此的高画质,并且目前市面上所有的镜头都无法满足你的话,Otus 1.4/55会让你轻轻闭上眼睛,彷彿是“圆满了”的心满意足,不过别忘了搭配3600万划素并且拔除低通滤镜的Nikon D800E,或者是Sony A7R,我想那样的高划素才能够把这颗镜头的表现发挥出来。
如果你是职业用户,这必须要端看的工作内容而定,如果是新闻或婚礼摄影类的,手动对焦真的会让你措手不及,我想这类求一个“瞬间”的工作内容,要重画质还不如重快速,关于对焦速度,Canon跟Nikon的镜头都能够做到飞快,实在无须选择手动镜。但如果是商业级的摄影,无论是静物或者是棚拍一类要求光线更讲究创意内容的摄影工作,同时又暂时不能负担数码机背的超高价格,或许这颗Otus 1.4/55加上全片幅机身,会是个在价格与表现衡量下的最佳解。
美金四千、折合台币约十二万的镜头,贵吗?以我们平常使用的镜头来说,Otus 1.4/55超级贵。但如果这颗镜头几乎全面解决了所有光学上的缺陷,并且在光圈全开的情况下还能够有最佳的画质,各位是否还会认为它不值这个价格?这次的评测Zeiss Otus 1.4/55在各方面表现都相当优异,已经跳脱我对镜头的认知,即便它的价格高昂,但小编仍觉得:“不试一次对不起自己啊!!”如果有任何机会,不管去店面玩、跟朋友借、上网标二手的、用租的,反正尽可能去试试看就是了。蔡司的官网使用"Perfect"来形容这颗镜头,但我觉得这样讲有点太过夸张,它并不是一颗毫无缺陷、表现100分的镜头,但它的确是“接近理论的完美”。
本次实拍图片皆是以Nikon D800E + Zeiss Otus Distagon 1.4/55所拍摄,使用RAW档记录并且以原厂软件View NX2解出JPEG档,并且不做任何调整,以求还原镜头表现。
从这里开始,是我的好朋友Zoe热情当我的模特儿。强烈推荐各位在这里把每一张照片都点开原图来看。
这张是以光圈全开所拍摄。
这张是以f/8所拍摄,请你点开大图看看这可怕的细节...
我在象山拍照,看到一对情侣在这里看夜景,正当他们要离开的时候我请他们晚点走,让女孩把头靠在男孩身上,让我多为他们留几张照片,本以为他们会尴尬的摆出僵硬的姿势,但他们靠着就继续刚刚的话题,一切都非常自然。拍完照片他们依然小声聊天,本想提醒他们,但又抓紧时间多拍了一些。一直到他们把话题结束转过身来问我好了没。当下其实满为这两个人的爱情感动的。
这张相片是对手动镜的最大考验,因为在这种阴暗的环境下,相机的合焦指示无法作动,亮度太暗它无法辨认物体的距离,所以也就不能告诉你到底有没有合焦;用Live View机身会为了补充亮度,即时显示的画面产生的噪声会多到让你搞不清楚有没有合焦,而且他们距离我大约3公尺,iPhone的手电筒也不足以照亮他们让合焦指示作动。所以这张照片根本就是瞎对!我在原地拍了大概有50张照片,合焦的只有2~3张!白天用手动镜没问题,但在夜晚才是挑战所在!
另外,f/1.4所产生的暗角,也让这张相片多了一点温馨的感觉,各位喜欢这张照片吗?
小恶魔抽奖时间
这次送的是Zeiss原厂的清洁组,内含:
10片镜头擦拭湿巾、1条极细纤维拭镜布、1瓶镜头清洁液、1条口红式软毛清洁刷。这样是1组,我们总共要送5组出去。
抽奖办法:写下你对Zeiss Otus Distagon 1.4/55这颗镜头的看法,必须紧扣主题,否则不具参加资格喔!(小编很希望大家对这颗镜头有兴趣的能够好好讨论,如果能够对本文作出资料的补充也非常欢迎!)
回复截止时间:(五) 10:00AM
-------------------------
得奖名单出来囉!抽奖影片
恭喜以上五位得奖者!也请收到站内讯息后尽速填妥基本资料,以便加速寄出的速度喔!
-------------特别感谢--------------
我的好朋友Zoe,她并不是模特儿,但依然乐意让各位透过她检视这个镜头的优异表现,非常谢谢她!当然这张照片也是Otus 1.4/55所拍的。
镜头借用:Ryan
Nikon单眼相机相关新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一颗图钉阅读答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