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一致肺相反肺部钙化是什么意思思

呼吸道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呼吸道[hū xī dào]
呼吸道,respiratorytract,是肺呼吸时气流所经过的通道。有肺的呼吸道分上、下两部:鼻、咽和喉合称上呼吸道。气管及其以后一分再分的管道,合称为,或称为气管树。气管树是随着动物的进化逐渐复杂化的。外文名respiratorytract部&&&&位上,下两部分气管及其以后一分再分的管道作&&&&用体内外气体交换
1、所谓上呼吸道,是指从鼻子通到咽喉的空气的通道.空气在通过这条通道时如果受阻或发生摩擦,就会引起.平时经常打呼噜的人,一般不是天生的上呼吸道狭窄,就是小舌头过长,或者是因鼻子有病,常堵着鼻涕和分泌物。
2、鼻、咽、喉、气管、支气管是气体出入肺的通道称为呼吸道.其特征是由骨或为支架围成腔壁或以防止外界压力而塌陷是保证气体畅通的一种适应性结构。
3、医学上将鼻、咽、喉称为上呼吸道。
4、概念。临床上习惯于以喉为界,其上包括鼻、咽、喉称为上呼吸道,将气管、支气管、称为,下呼吸道任何部位的出血,经口腔咯出称为咯血。
5、呼吸生理。呼吸系统解剖气道以下缘为界,可将气道分为两部分,分别称为上、下呼吸道.上呼吸道由鼻、、咽喉构成.下呼吸道包括从气管直到终末的整个。
6、自至喉部称为上呼吸道。包括咽部,管道,位于的前面.气管壁粘膜上有纤毛上呼吸道向下则与气管及其在肺内的各级支气不停地向上方摆动,有助于清除痰液和被吸入管分支相连,即。
7、通气管道简称呼吸道。粗糙分类由鼻腔、口腔,经咽到喉算作上部呼吸道,喉以下称为下呼吸道。“上感”(感冒类疾病).全名应称做。整个呼吸道都分布有和纤毛(鼻孔、咽后壁和声带粘膜
除外),它能温暖(或冷却)、湿润和净化吸入的空气,对于和人体有着保护作用。
在呼吸道粘膜的间隙中有分泌粘液;粘膜下层中有粘液腺分泌粘液和浆液。呼吸道粘膜的每个上皮细胞约有200条纤毛,经常进行规则而协同的摆动,向咽部方向摆动时坚挺有力而快速,向相反方向摆动时弯曲柔软而缓慢,这样,纤毛顶部的粘膜层连同粘着的异物颗粒,都朝着咽部推移,然后经口吐出,或被咽下。呼吸道粘膜下层有丰富的传入,能感受机械的或化学的刺激,引起和咳嗽等反射,以高速度的气流把呼吸道的异物排出口、鼻之外。
在呼吸道的不同部位,其口径和内壁的几何形状是各不相同的,的内横亘有平滑肌纤维,这些肌纤维的活动状况直接关系到下呼吸道的口径(尤其是缺乏的膜性),因此,关系到呼吸的气流阻力。呼吸道(气道)包括鼻、咽、喉(上呼吸道)和气管、支气管及其在肺内的分支()。随着呼吸道的不断分支,其结构和功能均发生一系列变化,气道数目增多,口径减小,总横断面积增大,变薄,这些变化有重要的功能意义。通过调节从而调节进出肺的气体的量、速度 呼吸道和呼吸功(详见肺通气原理)。环境气温、湿度均不恒定,而且可含和,这些都将危害机体健康。
但是,呼吸道具有对吸入气进行加温、湿润、过滤、清洁作用和防御反射等保护功能。
1、加温湿润作用
主要在鼻和咽,而气管和支气管的作用较小。一般情况下,外界空气的温度和湿度都较肺内为低。由于鼻、咽粘膜有丰富的血流,并有粘液腺分泌粘液,所以吸入气在到达气管时已被加温和被水蒸气所饱和,变为温暖而湿润的气体进入。如果外界气温高于体温,则通过呼吸道血流的作用,也可以使吸入气的温度下降到体温水平。呼吸道的这种空气调节功能对肺组织有重要的保护作用。经气管插管呼吸的病人,失去了呼吸道的空气调节功能,可使呼吸道皮、纤毛及腺体等受到损伤,因此应给病人呼吸湿润的空气为宜。
2、过滤清洁作用
通常通过呼吸道的过滤和清洁作用,阻挡和清除了随空气进入呼吸道的颗粒、异物,使进入肺泡的气体几乎清洁无菌。呼吸道有各种不同的机制防止异物到达。
其一在上呼吸道。可以阻挡较大颗粒的进入,而鼻甲的形状则使许多颗粒直接撞击在粘膜上或因重力而沉积在粘膜上。这样,直径大于10μm的颗粒几乎完全从空气中被清除掉。
其二在气管、支气管和。直径在2~10μm的颗粒可通过鼻腔而进入,但这里粘膜有分泌粘液的和纤毛上皮细胞。所分泌的粘液覆盖在纤毛上。许多纤毛有力地、协调地和有节奏地摆动,将粘液层和附着于其上的颗粒向方向移动。每次摆动可移动粘液层达16μm,若每秒钟纤毛摆动20次,则每分钟可使粘液层移动约19mm。纤毛推动粘液层及所附着的颗粒到达咽部后,或被吞咽或被咳出。吸入气干燥或含有刺激性物质,如二氧化硫等,可以损害纤毛的运动,影响呼吸道的防御功能。
其三是。直径小于2μm的小颗粒可以进入呼吸性、和肺泡,巨噬细胞可以吞噬吸入的颗粒和细菌,然后带着它的吞噬物向上游走到细支气上的粘液层,随粘液排出。生活在氧分压较高的肺泡中,当减小或氧分压降低时,其功能将减退。此外,呼吸道的分泌物中还含有和其他物质,有助于防止感染和维持粘膜的完整性。当一定的粘滞性与密度的气体通过呼吸道时,气体在呼吸道各部分 的气流类型可分为和两种。在和在气管分成主支气管之处,管腔口径的变化比较突然(尤其在上下),管腔内表面又凹凸不平(尤其是),加上这些部位的气流速度较高,所以气流是属于湍流。气管以下的的口径随着它频繁地分支而逐渐变小,其总截面积随分支而增大,气流速度随着分支而减慢。所以在主支气管以下的气流是属于层流。克服湍流和层流引起的呼吸道气流阻力都需要一定的。秋天是呼吸道疾病容易频发的季节。中医专家建议,秋季适宜做做比较流行的“四”字功,可以锻炼呼吸道,提高抗病能力,避免疾病的发生。
据专家称,“四”字功非常简单,读“四”时,口型为两唇微后收,上下齿相合而不接触,舌尖插上下齿缝,微出。呼气念“四”字,两手从小腹前抬起,逐渐转向上,至胸平,两臂外旋,翻转向外成立掌,拇指尖对喉,然后左右展臂宽胸推掌如鸟。
呼气尽,随吸气之势两臂自然下落垂于体侧,重复6次,调息。此套“四”字功治咳嗽、、鼻炎等肺经疾患,效果非常显著。
“四”字功不受地点和时间的限制,一天内可以多次练习。
立冬后,天气逐渐变得寒冷,父母稍有照护不周,孩子易发生呼吸道感染。据报道,呼吸道感染、腹泻和营养不良是发展中国家的小儿常见病,其中呼吸道呼吸道感染的发病率居高不下,每年有400万~500万名0~5岁的小儿死于呼吸道感染。尤其是,孩子三天两头发烧咳嗽,不仅影响健康发育,而且会并发、、、、、炎等严重疾病而危及生命。那么,怎样才能防范反复呼吸道感染呢?
一是为孩子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家庭居室应阳光充足,定时通风,保证空气新鲜。初冬天室温以18~22℃,相对湿度以45%~55%为宜。大人不要在室内吸烟,以免污染空气,伤害孩子呼吸道。
二是常带孩子到户外适当运动。经常带孩子进行一些力所能及的锻炼项目,如散步、慢跑、踢球、做操、游戏、骑小自行车等,让孩子用凉水洗手洗脸,可增强孩子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和。
三是避免接触传染源。父母不要带孩子到人口密集、空气污浊的酒楼茶馆、超市等公共场所玩耍,尤其是不要带孩子到患有感冒及其他传染病的人家串门,更莫让孩子和大人一起去医院探望病人,以防止传染得病。
四是饮食营养均衡合理。对婴儿最好完全喂养,4个月开始添加辅食。周岁断奶后要培养孩子按时进餐、不挑食、不偏食的良好饮食习惯,饭菜要荤素搭配,粗混吃,甜咸适中。由于小儿代谢生长旺盛,要注意摄入优质蛋白质,多吃些蛋类、瘦肉、鱼类和乳类制品。还要给孩子补充足够的、B及C,如动物肝脏、蛋黄、胡萝卜、青菜、等,有利于增强呼吸道抗感染的本领。
五是让孩子多喝。常让孩子喝白开水,尤其是25℃左右的新鲜凉开水,、密度、黏滞度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生物活性和细胞内水分子活性近似,最易透过细胞膜发挥作用,加快代谢,促使体内代谢废物的排出,并能增加体内血红蛋白含量,提高机体免疫力。
六是脚部保暖。脚是肢体的末端,血循环较差,尤其是婴幼儿不完善,御寒能力差,如果脚部着凉,可导致全身供血不足,反射性地引起鼻、咽、气管等上呼吸道黏膜血管收缩,降低对的抵抗能力,潜伏在体内的致病菌会大量生长繁殖而引发呼吸道感染。因此,父母要注意给孩子的脚部保暖,睡前用40℃热水给孩子泡泡脚,并按摩涌泉穴,对防范呼吸道感染大有裨益。
七是保证高质量睡眠。孩子体内生长激素分泌的高峰是在夜间熟睡时,若睡眠不足或作息不规律可导致分泌减少,既影响健康发育,又会使抵抗力下降。因此,父母要培养孩子良好的,创造舒适的睡眠环境,让孩子夜夜睡个好觉,可说是抵御呼吸道感染的良方。
八是经常洗手。手是传播多种疾病的媒介,脏手上面的感冒病毒能存活70个小时,而干净的手上则不易存活。所以,孩子在饭前便后、平时玩耍后一定要用流水洗净双手。
九是合理服用药物。有的父母常给孩子服用清热解毒的中药,有的是让孩子喝“凉茶”,认为这样才能预防感冒。殊不知,常吃寒凉药易伤孩子的,损耗人体正气,给病菌入侵开了方便之门。有的父母一见孩子有个头痛脑热,就用抗生素,不但治不了病,反而使体内的微生态平衡遭到破坏,身体变得弱不禁风。因此,对待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孩子,不可滥用药物。应在医生指导下用药,如服用玉屏风散,由、、防风组成,具有的作用,临证应用需根据患儿的具体病情进行加减,方能达到预防反复的效果。主要原因是受寒冷的作用,尤其当饲养管理不当时,更易发 呼吸道生。例如寒夜露宿、久卧凉地、贼风侵袭,大出汗后遭受雨淋或涉水渡河时受冷水的刺激,长期饲养在阴冷潮湿环境中等,均可使上呼吸道粘膜抵抗力降低,而促使本病发生。精神沉郁,淡漠,皮温不整,耳尖、鼻端发凉。结膜潮红或有轻度肿胀,流泪,体温升高,往往有咳嗽,流水样鼻涕,病犬发痒,常以前爪搔鼻。严重时畏寒怕光,干燥,呼吸加快,增数。
通常根据病犬咳嗽、、体温升高、皮温不整、羞明流泪等症状,结合受寒病史,不难确诊。第一,早期肌肉注射30%安乃近、安痛定液或百尔定液,每天1次,每次两毫升。也可内服扑热息痛,用量为0.1~1克/次。
第二,改善饲养管理条件,注意保暖,防止贼风侵袭,气候骤变时,加强防寒措施。注意日常的耐寒锻炼,以增强犬的抵抗力。呼吸困难(dyspnea)是呼吸功能不全的一个重要症状。患者主观上感到空气不足,客观上表现为呼吸费力,严重时出现、、,辅助参与呼吸活动,并可有呼吸频率、深度与节律的异常。多认为呼吸困难主要由于通气的需要量,超过的通气能力所引起。此类疾病所致呼吸困难是因引起、换气功能不良,降低,血中缺氧与二氧化碳浓度增高引起。呼吸系统疾病所致呼吸困难有下列三种类型:
(1)吸气性呼吸困难由于喉、气管、大支气管的炎症水肿、肿瘤或等引起狭窄或梗阻所致。其特点是吸气显著困难,高度狭窄时呼吸肌极度紧张,胸骨上窝、、肋间隙在吸气时明显下陷(称为“”),可伴有干咳及高调的吸气性。
(2)由于肺组织弹性减弱及小狭窄所致。其特点为呼气费力、延长而缓慢,常伴有哮鸣音,可见于慢性阻塞性、支气管哮喘、痉挛性支气管炎等。
(3)由于广泛性肺部病变使呼吸面积减少,影响换气功能而产生。患者在吸气与呼气均感费力,呼吸频率也增加,可见于重症肺炎、广泛性肺纤维化、大片、大量胸腔积液或自发性等。此类呼吸困难主要由或(及)右引起,称为心原性呼吸困难。其特点为劳动时发生或加重,休息时缓解或减轻,仰卧位时加重,坐位时减轻。左心功能不全所致的呼吸困难较为严重。急性左心功能不全时,常表现为阵发性呼吸困难,多在夜间睡眠中发作,称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发作时患者常在睡眠中突然感觉气闷或气急而惊醒,被迫坐起。轻者历时数分至数十分钟后症状消失。重症者可有气喘、、紫绀、双肺湿罗音、加快、咯粉红色泡沫样痰。这种阵发性呼吸困难称为“心原性哮喘”(cardiacasthma),可见于、(冠心病)等。在代谢性(、糖尿病酮中毒)时,血中酸性代谢产物强烈刺激呼吸中枢,致呼吸深而规则,可伴有鼾声,称酸性大呼吸。急性感染时机体代谢增加,血液温度升高以及血中毒性代谢产物的作用,可刺激呼吸中枢,使呼吸加快。吗啡类、急性中毒时,呼吸中枢受抑制,致呼吸缓慢,也可呈。重度、、或一氧化碳中毒等,致红细胞携氧量减少,血含氧降低,引起呼吸较慢而深,亦加快。在大出血或时,也可因缺血与血压下降,刺激引起呼吸困难。重症颅脑疾病(如脑出血、、),呼吸中枢因供血减少或直接受压力的刺激,致呼吸慢而深,并可出现呼吸节律的改变。癔病患者可有呼吸困难发作,其特点是呼吸非常频速(一分钟可达60~100次)和表浅,常因换气过度而发生与呼吸性,出现手足。此外还有一种,患者常主诉呼吸困难,但并无呼吸困难的客观表现,临床特点是偶然出现的一次深呼吸,伴有叹息样呼气。在叹息性呼吸之后患者暂时自觉轻快,这也属神经官能症范畴。
呼吸困难伴随下列症状,有提示诊断的意义:
1.发作性呼吸困难伴窒息感,可见于、心原性哮喘、暴发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等。突然发生的呼吸困难也可见于、气管内异物、大片肺栓塞、痉挛性支气管炎、自发性气胸等。
2.呼吸困难伴一侧胸痛,可见于、胸膜炎、、肺结核、肺梗塞、、急性心包炎、、纵隔肿瘤等。
3.呼吸困难伴发热,可见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等。1.保持安静,避免患者情绪紧张以防加重呼吸困难。
2.取半卧位或坐位,减少疲劳及耗氧。
3.保持室内空气新鲜,通风流畅。
4.给予清淡饮食,鼓励患者多吃菜及水果以补充体内水份。
5.适当给予化痰、解痉药物如8~16mg,每日3次;0.1~0.2g,每日3次,以保持呼吸道通畅。
6.病情危重时及时送附近医院抢救。呼吸道粘膜具有哪些免疫功能?呼吸道粘膜覆盖着一层假复层纤毛柱状,纤毛不停的摆动,具有机械的屏障作用。呼吸道粘膜上皮的和的上皮细胞能分泌粘液,可粘着5mm的颗粒。通过纤毛活动和分泌粘液可以阻挡和排除外界有害的刺激因子。
呼吸道粘膜部位游走的或固定的,具有吞噬病原微生物的功能;粘膜下层丰富的淋巴网具有阻留和破坏病原微生物的功能;呼吸道粘膜分泌的能够产生杀菌作用,这些都是重要的因素。
此外,体液中的、、也是重要的防御因素。备解素是存在于血清内的一种,在补体和的参与下,能裂解某些细菌和杀灭某些病毒;干扰素是病毒感染细胞后,由细胞产生的一种蛋白质,可以干扰一些病毒在细胞内繁殖。正常人的呼吸道粘膜由于接受某些病毒的隐性感染,常含有一定量的干扰素,可对病毒发生。补体是存在于血液内的一种蛋白质,在一定条件下被激活时,有杀菌、溶菌和灭活病毒的作用,还能促进的吞噬作用。机体接受细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的刺激,可以产生。呼吸道感染所产生的特异性免疫,除体液内出现抗体和体内具有免疫功能的细胞产生外,在呼吸道粘膜部位尚可出现局部抗体,具有局部免疫作用。这种局部抗体能分泌免疫球蛋白A,由两部分组成,即呼吸道粘膜分泌粘液的细胞产生的一种糖蛋白,也称为或分泌小体,与进入呼吸道粘膜的血清免疫A互相结合而成;局部抗体存在于粘膜表面和粘膜与腺体的分泌物中,性质比较稳定,不易被蛋白分解酶破坏,且有多种抗菌与抗病毒作用,是呼吸道粘膜抵抗病原微生物侵袭的一道重要防线。所以,有人认为,呼吸道粘膜表面分泌性免疫球蛋白A缺乏,是呼吸道感染的重要原因。而长期治疗不愈,病情重者,痰内分泌性很少,常反复发生感染,这是因为支气管粘膜上皮受损,分泌小体生成受到破坏而造成的。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人体内的五脏六肺具体在什么位置?
人体内的五脏六肺具体在什么位置?
09-04-06 & 发布
你去买一本《人体解剖图谱》,里面全是彩图,不要说五脏六肺,就是任何一块肌肉,小血管,神经都有说明具体位置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你去买一本《人体解剖图谱》,里面全是彩图,不要说五脏六肺,就是任何一块肌肉,小血管,神经都有说明具体位置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你去买一本《人体解剖图谱》,里面全是彩图,不要说五脏六肺,就是任何一块肌肉,小血管,神经都有说明具体位置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五 脏 六 腑 五脏六腑,是人体各内脏的总称。心、肝、脾、 肺、肾,叫五脏;小肠、胆、胃、大肠、膀胱、三焦,叫六腑。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五脏六腑-解 释    五脏:心、肺、脾、肝、肾;六腑:大肠、小肠、胃、胆、膀胱、三焦。人体内的各种器官。比喻事物的内部情况 五脏六腑-历史    出 处 宋·张君房《云笈七签》:“每坐常闭目内视,存见五脏六腑,久久自得,分明了了。” 用 法 联合式;作宾语、定语;指人的内心 示 例 杨朔《海市》:“一望那海天茫茫,空明澄碧的景色,真可以把你的~都洗得干干净净。” 近义词 骨子里面、五藏六府 中医学把人体内在的重要脏器分为脏和腑两大类,有关脏腑的理论称为“藏象”学说。藏,通“脏”,指藏于内的内脏;象,是征象或形象。这是说,内脏虽存于体内,但其生理、病理方面的变化,都有征象表现在外。所以中医学的脏腑学说,是通过观察人体外部征象来研究内脏活动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脏和腑是根据内脏器官的功能不同而加以区分的。脏,包括心、肝、脾、肺、肾五个器官(五脏),主要指胸腹腔中内部组织充实的一些器官,它们的共同功能是贮藏精气。精气是指能充养脏腑、维持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腑,包括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个器官(六腑),大多是指胸腹腔内一些中空有腔的器官,它们具有消化食物,吸收营养、排泄糟粕的功能。除此之外,还有“奇恒之腑”,指的是在五脏六腑之外,生理功能方面不同于一般腑的一类器官,包括脑、髓、骨、脉、女子胞等。应当指出的是,中医学里的脏腑,除了指解剖的实质脏器官,更重要的是对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概括。因此虽然与现代医学里的脏器名称大多相同,但其概念、功能却不完全一致,所以不能把两者等同起来。 中医学认为,人的有机整体是以五脏为核心构成的一个极为复杂的统一体,它以五脏为主,配合六腑,以经络作为网络,联系躯体组织器官,形成五大系统。这是中医学系统论的一部分。 人体内脏器官之间,不但有结构上的某种联系,而且在功能上也是密切联系、相互协调的。某一生理活动的完成,往往有多脏器的参与,而一个脏器又具有多方面的生理效能。内脏之间的这种相互联系是人体内脏生理活动的整体性的表现。因此内脏发生病变后也可以相互影响。 目前,我们讨论得最多的就是脏与脏的关系,和脏与腑的关系。 【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1.心与肺:心主血,肺主气。人体脏器组织机能活动的维持,是有赖于气血循环来输送养料。血的正常运行虽然是心所主,但必须借助于肺气的推动,而积存于肺内的宗气,要灌注到心脉,才能畅达全身。 2.心与肝:心为血液循环的动力,肝是贮藏血液的一个重要脏器,所以心血旺盛,肝血贮藏也就充盈,既可营养筋脉,又能促进人体四肢、百骸的正常活动。如果心血亏虚,引起肝血不足,则可导致血不养筋,出现筋骨凌痛、手足拘挛、抽搐等症。又如肝郁化火,可以扰及于心,出现心烦失眠等症。 3.心与脾:脾所运化的精微,需要借助血液的运行,才能输布于全身。而心血又必须依赖于脾所吸收和转输的水谷精微所生成。另方面,心主血,脾统血,脾的功能正常,才能统摄血液。若脾气虚弱,可导致血不循经。 4.心与肾:心肾两脏,互相作用,互相制约,以维持生理功能的相对平衡。在生理状态下,心阳不断下降,,吕阴不断上升,上下相交,阴阳相济,称为“心肾相交”。在病理情况下,若肾阴不足,不能上济于心,会引起心阳偏亢,两者失调,称“心肾不交”。 5.肝与脾:肝藏血,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而生血。如脾虚影响血的生成,可导致肝血不足,出现头晕、目眩、视物不清等。肝喜条达而恶抑郁,若肝气郁结,横逆犯脾,可出现腹痛、腹泻等。 6.肝与肺:肝之经脉贯脂而上注于肺,二者有一定联系,肝气升发,肺气肃降,关系到人体气机的升降运行。若肝气上逆,肺失肃降,可见胸闷喘促。肝火犯肺,又可见胸胁痛、于咳或痰中带血等症。 7.肝与肾:肾藏精,肝藏血,肝血需要依赖肾精的滋养,肾精又需肝皿不断的补充,两者是互相依存,互相资生。肾精不足,可导致肝血亏虚。反之,肝血亏虚,又可影响肾精的生成。若肾阴不足,肝失滋养,可引起肝阴不足,导致肝阳偏亢或肝风内动的证候,如眩晕、耳鸣、震颤、麻木、抽搐等。 8.肺与脾:脾将水谷的精气上输于肺,与肺吸入的精气相结合,而成宗气(又称肺气)。肺气的强弱与脾的运化精微有关,故脾气旺则肺气充。由脾虚影响到肺时,可见食少、懒言、便搪、咳嗽等症。临床上常用“补脾益肺”的方法去治疗。又如患慢性咳嗽,痰多稀白,容易咳出,体倦食少等症,病证虽然在肺,而病本则在于脾,必须用 “健脾燥湿化痰”的方法,才能收效。所谓“肺为贮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这些都是体现脾与肺的关系。 9l脾与肾:脾阳依靠肾阳的温养,才能发挥运化作用。肾阳不足,可使脾阳虚弱,运化失常,则出现黎明泄泻,食谷不化等症。反之,若脾阳虚衰,亦可导致肾阳不足,出现腰滕废冷、水肿等。 10.肺与肾:肺主肃降,通调水道,使水液下归于肾。肾主水液,经肾阳的蒸化,使清中之清,上归于肺,依靠脾阳的运化,共同完成水液代谢的功能。肺、脾、肾三脏,一脏功能失调,均可引起水液媚留而发生水肿。肺主呼吸,肾主纳气,两脏有协同维持人身气机出入升降的功能。 【腑与腑之间的关系】 六腑是传导饮食物的器官,它们既分工又协作,共同完成饮食物的受纳、消化、吸收、传导和排泄过程。如胆的疏泄胆汁,助胃化食;胃的受纳腐熟,消化水谷;小肠的承受吸收,分清泌浊;大肠的吸收水分和传导糟粕;膀腕贮存和排泄尿液;三焦是水液升降排泄的主要通道等等,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密切,其中一腑功能失常,或发生病变,都足以影响饮食物的传化,所以说六腑是泻而不藏,以通为用。 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脏与腑是表里互相配合的,一脏配一腑,脏属阴为里,腑属阳为表。脏腑的表里是由经络来联系,即脏的经脉络于腑,腑的经脉络于脏,彼此经气相通,互相作用,因此脏与腑在病变上能够互相影响,互相传变。 脏腑表里关系是:心与小肠相表里;肝与胆相表里;脾与胃相表里;肺与大肠相表里;肾与膀肮相表里;心包与三焦相表里。 1。心与小肠:经络相通,互为表里。心经有热可出现口舌糜烂。苦心经移热于小肠,则可兼见小便短赤,尿道涩痛等症。 2。肝与胆:胆寄于肝,脏腑相联,经络相通,构成表里。胆汁来源于肝,若肝的疏泄失常,会影响到胆汁的正常排泄。反之,胆汁的排泄失常,又会影响到肝。故肝胆症候往往同时并见,如黄疽、胁痛、口苦、眩晕等。 3.脾与胃:在特性上,脾喜燥恶湿, 胃喜润恶燥;脾主升,胃主降。在生理功能上,胃为水谷之海,主消化;脾为胃行其津液,主运化。二者燥湿相济,升降协调,胃纳脾化,互相为用,构成了既对立义统一的矛盾运动,共同完成水谷的消化、吸收和转输的任务。 胃气以下行为顺,胃气和降,则水谷得以下行。脾气以上行为顺,脾气上升,精微物质得以上输。若胃气不降,反而上逆,易现呢逆、呕吐等症。脾气不升,反而下陷,易现久泄、脱肛、子宫下脱等症。由于脾胃在生理上密切相关,在病理上互相影响,所以在临证时常脾胃并论,在治疗上多脾胃并治。 4.肺与大肠:经络相连,互为表里。若肺气肃降,则大肠气机得以通畅,以发挥 其传导功能。反之,若大肠保持其传导通畅,则肺气才能清肃下降。例如:肺气蛮滞,失其肃降之功,可能引起大肠传导阻滞,出现大便秘结。反之,大肠传导阻滞,又可引起肺肃降失常,出现气短咳喘等。又如:在治疗上肺有实热,可泻大肠,使热从大肠下泄。反之,大肠阻滞,又可宣通肺气,以疏利大肠的气机。 5.肾与膀肮:经络相通,互为表里。在生理上一为水脏,一为水腑,共同维持水液代谢的平衡(以肾为主)。肾阳蒸化,使水液下渗膀肮,膀肮又借肾阳的作用,通过自身的功能而排泄小便。在病理上,肾阳不足,可影响膀肮功能减弱而出现小便频数或遗尿;膀肮湿热,又可影响肾脏而出现腰痛、尿血等。 6.心包与三焦:经络相通,互为表里。例如,临床上热病中的湿热合邪,稽留三焦,出现胸闷身重,尿少便塘,表示病在气分。如果未能制止其发展,温热病邪,便由气分入营分,由三焦内陷心包,而出现昏迷、谵语等症。 内脏之间的联系是很广泛的。它们之间既有结构上的联络,更有功能上的联系。例如脾的主要功能是主运化,以为全身的营养来源;但脾的运化,除了胃为主要配合外,也要依靠肝气的疏泄、肺气的输布,心血的滋养,肾阳的温煦,胆亦参予其间。内脏之间的相互关系构成了人体活动的整体性,使得各种生理功能更为和谐协调,这对于维持人体生命活动,保持健康有重要意义。 脾胃是生命的根本 人体是由脏腑、经络、皮毛、肌肉、筋骨、精髓和气血津液等组成的一个整体。 脏腑学说就是研究人体的脏腑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脏,包括心、肝、脾、肺、肾,称为五脏。另外心包位于心脏的外围,附有络脉,是通行气血的径路,并有保护心脏的作用,故亦称为脏。腑,包括胆、胃、小肠、大肠、膀肮和三焦,称为六腑。 脏腑是化生精血津液,促进新陈代谢,维持人体机能活动的主要器官。分别来说,五脏是贮藏精气的(精气,指精血津液),六腑是主食物的受纳、消化、吸收、传导和排泄的。因而脏以藏为主,腑以通为用。 脏腑之间无论是脏与脏、腑与腑,还是脏与腑都是互相联系的。五脏与“五体”等组织以及“五官”、“七窍”等器官,也都有密切的联系。五脏与五体的关系是:心主脉、肝主筋、脾主肌肉、肺主皮毛、肾主骨。五脏与五宫七窍的关系是心开窍于舌、肝开窍于目、脾开窍于口、肺开窍于鼻、肾开窍于耳和二阴(鼻、目和耳各有两个与口称为七窍,再加“前阴”与“后阴”二窍,又称九窍)。因为五脏与五体、五官七窍相关联,所以五脏的变化,常常反映到其所属的体表组织与孔窍。 中医对脏腑功能和病变的认识,因受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概括的比较粗略。脏腑在中医学里不但是一个解剖的概念,而更重要的还是一个生理和病理的概念,所以祖国医学里“脏腑”的概念,与现代医学“脏器”的概念是不同的。例如:中医学里的“心”,并不完全等于现代医学的心脏,它除了在解剖上代表心脏以外,还在生理上包括了现代医学中循环系统和神经系统一些器官的功能。我们在学习祖国医学时,应当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结合现代医学,抓住它的实质进行分析研究,去芜存营,去伪存真,为创造我国统一的新医学作出贡献。 阴:三焦 脏腑之间通过经络的联系和气血的贯注,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在生理状态下,它们之间既分工又合作,构成复杂的生理活动。在病理状态下,也是互相影响的。因此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从生理和病理变化上反映出来。掌握这些脏腑关系的理论,对临床辨证施治,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中医学讲义 上册 辽宁中医学院编 223页 1972年10月第1版 14090·8 (一)脏与腑间的关系 脏腑之间有互为表里的关系。脏属阴为里,腑届阳为表, 阴经届脏而络腑; 阳经届腑而络脏。脏腑在经脉上相互衔接,在病变上互为影响。 1.心与小肠相表里:芳心经有热循经移于小肠,在临床上可见舌赤糜烂或口舌生疮,心中烦热、小便黄赤、尿道涩痛等症状。 2.肿与胆相表里:肝主疏泄胆汁而下注于胆,胆能储藏胆汁排泄于小肠以助消化。若湿热内蕴,影响肝或胆,都可引起胁部胀痛,胸闷,食减,黄应等症。 3.脾与胃相表里:脾主运输而胃主受纳消化。因此,脾病及胃影响运输消化功能,就会出现院腹胀满、消化不良。 4.肺与大肠相表里:肺主气能输布津液,大肠主吸收水液而排泄糟粕。如果肺热,肃降失常,往往出现大便秘结;反之,大肠气滞郁热,亦能影响肺气肃降, 而引起胸闷喘满等症。在治疗上肺有实热,可泄大肠,使热从大肠下泻;大肠气闭,亦可宣通肺气以通大肠。 5. 肾与膀腕相表里:肾主水液,膀肮主排泄尿液。但尿液的排出则有赖于肾阳。如肾阳虚,气化失常,可导致膀肮虚寒而失约,就会出现小便淋漓不禁或遗尿等症。 6.心包与三焦相表里:心包是心的外围组织,三焦是脏腑的外围组织,其经脉互相联络而相表里。临床上热性病湿热合邪,稽留三焦阶段,表示病邪仍在气分,如果向里传变,内陷心包,出现神志昏迷等就是邪热转入营分丁。 脏腑相表里的理论,在针刺治疗上也具有实践意义:例如手太阴肺经的哮喘病,常配用手阳明经的合谷穴,足阳明胃经的胃皖南,常配用足太阴脾经的阴陵泉久等进行治疗,都收到满意的效果。这些都是根据脏腑表里经气相通的理论来运用的。 (二)脏与脏间的关系 1.心与肺:心主血、肺主气。人体脏器组织机能活动的维持,是有赖于:气血的循环输送养料的,血的正常运行虽然是心所主宰,但必须有赖于肺气的推动;而积存于肺的宗气,要贯注到心脉,才能畅通全身。 2.心与肾:心肾两脏互相作用,互相制约以维持生理功能上的相对平衡,称为 “心肾相交”;如果肾阴不足,心火过盛,失去协调,称为<心肾不交>而出现健忘、失眠、心悸、遗精等症状。 心与肾还有另一种生理病理关系?就是心阳和肾阳的相万:作用,相互促进。心的阳气足,表现着血液循环畅旺,如果肾的元阳衰微(命门火衰)叮以导致心m的不足;心阳不足,也可以影响肾阳的不足。 3.心与肝:心为一身血液循环的中心,肝是贮藏血液的—…个重要肥器。所以心血旺盛,肝血也就贮藏充盈,就可以营养筋脉,促进人体及四肢屈仲的五批活功。如果血液不足,损耗过度,以致血.亏肝虚,血不养筋,则出现筋‘绎痉浦,手足痔孪、抽搐等症状,这说明心血过耗,肝失所养造成的病理变化。 4.心与脾:脾的运化功能,需要心阳的推动,而心血的生成,又必须依赖于脾所吸收相转输的水谷精微。另一方面,心主血而脾统血,脾的功能正常,才能很好的统摄血液;若脾阳虑衰,就要导致血不循经等疾病。 5.肝与脾:肝藏血,脾主运化营弊,化生血液,如脾虚,彤响血的生成,则肝血不足,在临床上表现为头晕眼花,视物模糊等。 肝胆帮助脾胃消化运输,这是一方面,但当肝气不调,也可导致肝脾不和,出现胁痛、腹胀、满闷不舒、厌食吞酸等症状。如肝气横逆,肝气犯脾,可5:U现腹痛、腹泄等症状,特别是脾虚的时候,更容易发生这种现象,所以有“见肝之病,知肝伶肿,当先实脾”的说法。 6.脾与肺:肺气的强弱南·赖于水谷之‘天的供给,水谷之气与脾的远化是晓切相夫,故脾虚影响到肺时,常出现面色苍白、懒言、少食、消瘦、咳嗽、便溶等症状。治疗上常用“补脾益肺”的方法。又如慢性咳嗽的痰多而稀白,身倦气促,食欲不振等症状,病变虽在肺而病本在于脾,必须用健脾化痰的方法,才能奏效。所谓“肺为贮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 由此就可以体现脾与肺的关系。 7.脾与肾:脾阳依靠肾阳的温养才能发挥运化作用。肾阳不足可致脾阳虚弱,运化失职,出现腹脓、消化不良、大便搐泄或浮肿、腹水等肾虚症状,治疗必须用健脾补肾的方法。 8.肺与肝:肝火盛时可以灼肺, 出现干咳或痰血、胸胁痛、易怒等症状,肝气上逆又可影响肺气失降,而见胸脂胀满不舒等。 9. 肾与肝:肾藏精,肝得肾精的滋养, 可维持肝脏的功能正常。如肾阴不足,肝失滋养,就会引起肝阴不足,肝阳上亢,或肝风内动的疾病,如头昏眼花、耳鸣、肌肉跳动、肢体麻木、下胶无力等。常常是肝肾同治,采用滋肾养肝的方法而获得疗效。 10. 肾与肺:(1)从水液代谢方面来说, 肾的经脉上连于肺,管理三焦,腕磅上靠肺的通调,下靠肾的开合,中靠脾的运化,故肺、脾、 肾三脏对全身水液代谢都有密切关系,一脏功能失职,均会使水液滞留而发生水肿。 (2) 从气的关系来说,肺主呼吸而肾主纳气,二脏有协同维摊人身气机出入升降的功能。 (三)腑与腑间的关系 六腑是传化食物的器官,它们即分工又协作,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转输和排泄。如胆的疏泄胆汁,助胃化食;胃的受纳、消化、下灌肠道;小肠的承受吸收、分别清浊;大肠的吸收水份和诽便,膀肮的贮存和徘出尿液等等.o三焦则联系各部分的功能,协同蒸发气化,又是水液升降排泄的主要通道。它们的关系十分密切,一腑失职或病变,都要影响饮食物正常的传化。 脏腑与形体组织 形体组织主要指脉、筋、肌肉、皮肤、骨等。它们与五脏的关系是心主脉,肝主筋,脾主肌肉(及四肢),肺主皮毛,肾主骨。同时,人体脏气的盛衰,又会反应到最明显的部位。如;心,其华在面;肝,其华在爪;脾,其华在唇;肺,其华在皮毛;肾,其华在发。可见脏器和肌体的关系是密切的。 此外,肝有病变,病人可出现抽筋,指甲变薄变软;心有病变,可使血脉衰弱,面色无华;脾有病变,可使肌肉消瘦,口唇谈白;肺有病变,可使皮毛枯搞;肾有病变,可使骨生长不正常,毛发稀少等等。这都说明了脏器的病变反映到相应的形体组织。 中医认为“脾”、“胃”、“小肠”、“大肠”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何?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有关联的,是整个机体活动的一部分。它们以经络为通道,在各脏腑组织之间,相互传递着各种信息,在气血津液环周全身的情况下,形成一个非常协调的统一整体。 脾与胃通过经络相互络属而构成表里关系。胃主受纳,脾主运化,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及其精微的输布,滋养全身,故脾胃共为“后天之本”。脾主升,胃主降,“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脾喜燥而恶湿,胃喜湿而恶燥,两者相反相成,共同完成饮食物的转化过程。如果脾气不升,则胃气就会失降,会出现纳差、恶心、腹胀、便秘等症;如果饮食不节,使胃失和降, 则会影响脾的升清,使运化失司,出现腹胀、腹泻等症。 同样,胃与小肠、大肠的关系也相当密切,它们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在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排泄过程的密切配合。小肠接受经胃腐熟及初步消化的饮食物后,进一步消化、泌别清浊,清者即精微物质,上输于脾,经脾转输于全身,以起营养作用,水分则吸收后成为渗入膀胱的尿液。浊者,为食物的糟粕,下达于大肠,经大肠的传导与糟化,再由肛门排出体外。所以, 传化水谷的过程,需要不断地受纳、消化、传导和排泄,虚实更替,宜通而不宜滞,即饮食物在胃肠内必须更替运化,而不能久留。 当胃内有实热,消灼津液,则可导致大肠传导不利,大便秘结不通;而大肠燥结,便闭不通,就会影响胃的和降,出现恶心、呕吐、食少等症。 中医认为“肾”与“脾”、 “胃”之间的关系如何? 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脾胃为“后天之本”,所以肾与脾胃是相互资助、相互依存的。肾的精气有赖于水谷精微的培育和充养,才能不断充盈和成熟,而脾、胃转化水谷精微则必须借助于肾阳的温煦。故有“非精血无以立形体之基,非水谷无以成形体之壮”之说法。 如果肾阳不足,不能温煦脾阳,则会出现腹部冷痛、下利清谷或五更泄泻及水肿等脾阳虚的证候;如果脾阳虚,日久则会导致肾阳虚,脾肾阳虚则导致肠道传送无力,使大便艰涩、排出困难 ,伴有腹中冷痛,四肢不温,腰膝酸冷等症。 肝、脾、肺、三焦、小肠如何参与水液代谢? (1)肝对水液代谢的调节 水液代谢的调节和肝有密切关系。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而水的运行亦有赖于气的推动。肝调节水液代谢,主要通过三个途径来实现:一是调畅三焦气机,使三焦水道通利;二是促进肺、脾、肾等脏腑气机的升降,从而发挥它们主持水液代谢的作用;三是气行则血行,血行则水利,气血运行通利,水液运行也就正常。若肝有病变,疏泄不利,气机不调,则影响气、血、水的运行;血瘀水阻,气滞水停,从而导致水液代谢障碍。临床可见臌胀、腹水等病症。 (2)脾对水液代谢的调节 脾主运化,在人体水液代谢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运化水液的含义是很广泛的,包括“脾气散精,上归于肺”,以及水液在体内各脏腑组织器官的转输、布散、排泄等升降出入过程。脾居中焦,为全身气机升降、水液代谢的枢纽。水液在体内由肺而下降于肾,或由肾蒸腾气化而上升于肺,均需靠脾的转输作用,方能维持正常。脾气充足,运化水液功能健旺,人体水液代谢才能协调平衡;若脾虚失运,则水液难于转输排泄,导致水湿内停,产生多种病症。故《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即是强调了脾在水液代谢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3)肺对水液代谢的调节 肺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水液有清有浊,其中之清者,经肺的宣发布散作用,分布到体表和脏腑,以滋养濡润脏腑、肌腠、皮毛;而其中之浊者,则通过肺的肃降作用,经过三焦水道下降于肾。所以,肺对水液代谢的调节作用,主要是通过调节排汗和通调三焦水道来实现的,故“肺为水之上源”。肺病,则水液代谢失常,可形成水肿、小便不利等。 (4)三焦对水液代谢的调节 三焦属六腑之一,为气机、水液升降之通路,是参与人体水液代谢的重要脏腑之一。《素问· 灵兰秘典论》说:“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这是对三焦通行水液功能的很好说明。因此,三焦有病,往往影响水液代谢。从临床实践看,三焦病变多属实证,常见尿闭、水肿等症。三焦壅塞,水液受阻,不但可以见到皮肤、肌肉等全身性水肿,同时,还可见到腹水、悬饮等病症。 (5)小肠对水液代谢的调节 小肠具有泌别清浊的生理功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吸收水谷精微;(2)将食物残渣下输大肠;(3)吸收水液参与水液代谢。小肠在吸收水谷精微的同时,也吸收部分水液,下行膀胱为尿,故又称“小肠主液”。若小肠有病,清浊不分,并走大肠,则可见腹泻、小便短少等症。 中医认为与消化系统相关的脏腑有哪些? 中医和西医(祖国医学和现代医学) 是两个不同的医学理论体系。与西医相比,中医对人体的认识,主要建立在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和临床经验的总结,以及人体解剖结构的认识基础之上,其中的概念比较抽象,而且包涵的内容较多。一个西医脏器的功能,可能分散在好几个中医脏腑功能之中,而中医一个脏腑的名称虽然与西医相同,但在生理、病理方面的含义却不完全一样。了解了中医特点,在阅读有关的内容时就不致于产生含糊不清的概念。 古人在《难经》中对消化系统的解剖、生理功能有过详尽的论述,“……唇为飞门,齿为户门,会厌为吸门,胃为贲门,太仓下口为幽门,大肠小肠会为阑门,下极为魄门……”。此言消化系统的解剖和生理功能的一部分。这段经文译为:口唇像门一样自由开合,是消化道最外围的一道关口;饮食入口,必须经牙齿的咀嚼,才能下咽;会厌是食管和气管的相会处,既是食物下达食管的必经之处,又是呼吸的门户;贲门是胃的上口;盛受食物的地方,就是胃;胃的下口,小肠的上口为幽门;小肠的下口和大肠的上口连接处是阑门,它说的是饮食物中的精微物质由此得到阻拦;消化道的末端,即指排泄粪便的肛门,称为魄门。七冲门,是消化道中的七个关口,任何一关发生病变,都会影响受纳、消化吸收和排泄。虽然在消化系统中,参与消化功能和吸收功能的还有其他脏腑,但关系最密切的当属肝、胆、脾、胃。 肝:肝位于腹部,横膈之下,右胁之内。肝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调畅气机,即气的升降出入运动。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气机调畅,气血和调,经络通利,脏腑器官等的活动也就正常。如果肝的疏泄功能异常,则可以出现气机受阻,或肝阳的升发太过两种病症。 肝的疏泄功能在脾胃消化系统中是一个主要的环节,关系着脾的升清与胃的降浊之间是否协调平衡;肝的疏泄功能正常,是脾胃消化功能正常运作的一个重要条件。肝的疏泄有助于脾胃的运化,亦有助于胆汁的分泌和排泄,如肝能正常地疏泄,则胆汁能正常地分泌和排泄,有助于脾胃的消化和吸收,反之则出现消化功能不良的病变。故古人言,食气入胃,全赖肝气以疏泄,而水谷乃化。 胆:居六腑之首,与肝相连,互为表里。胆储存胆汁,是肝的精气所化生,胆汁注入小肠,以助饮食物消化,是脾胃运化能够正常进行的重要条件。胆汁的化生和排泄,受肝的疏泄功能控制和调节。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胆汁排泄畅达,脾胃运化功能也健旺;反之胆汁排泄不利,影响脾胃的消化功能,也可以出现胆汁外溢而导致黄疸。 胃:又称胃脘,分上、中、下部。胃的上部称上脘,包括贲门;胃的中部称中脘,即胃体的部位;胃的下部称下脘,包括幽门。胃的主要功能是储纳食物,腐熟水谷,胃气以降为顺。胃的迫降作用还包括小肠将食物残渣输于大肠及大肠传化糟粕的功能。 脾:位于中焦,在膈之下。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运化、升清、摄血。脾胃,一脏一腑互为表里,为消化系统的主要脏器,机体的消化运动,主要依赖脾胃的生理功能。脾的运化功能主要有两点:一是运化水谷,即是对饮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脾的功能健旺,水谷精微物质的吸收就充分,身体就健壮,气血就旺盛,所以脾胃又称为后天之本。另一点是运化水液,主要是指它把被吸收的水谷精微中多余的水分及时转输至肺和肾,通过肺肾的气化功能化为汗和尿排出体外。此外,脾还有造血、摄血的功能,脾气旺盛,气血充足,血液能循正常的轨道运行,反之气血衰败,血不能循经而出血、溢血、便血。 在消化系统的消化过程中,除了有脾的运化、胃的受纳、肝的疏泄、胆汁的参加,还需要肾阳的温煦,肺的宣发与肃降。同时,小肠的分泌清浊,大肠的传化糟粕也是很重要的。 五脏是什么 五脏,是心、肺、脾、肝、肾的合称。五脏的生理功能,虽然各有所司,但有其共同点,主要体现于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五脏都与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脏”是指实心有机构的脏器,有心、肝、脾、肺、肾五脏,“腑”是指空心的容器,有小肠、胆、胃、大肠、膀胱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五脏六腑  五脏六腑 ( wǔ zàng liù fǔ )   男性专属名词。现在医学最新研究表明,只有男性是五脏六腑,而女性则有六脏六腑。女性的第六个脏即为子宫。五脏六腑是中国人用了几千年的一个名词,就是指人体内的主要器官。“脏”是指实心有机构的脏器,有心、肝、脾、肺、肾五脏,“腑”是指空心的容器,有小肠、胆、胃、大肠、膀胱等分别和五个脏相对应的五个腑,另外将人体的胸腔和腹腔分为上焦、中焦、下焦,统称为三焦,是第六个腑。  解 释 :统指人体内的各种器官。也用以比喻事物的内部情况   出 处 宋·张君房《云笈七签》:“每坐常闭目内视,存见五脏六腑,久久自得,分明了了。”   用 法 联合式;作宾语、定语;指人的内心   示 例 杨朔《海市》:“一望那海天茫茫,空明澄碧的景色,真可以把你的~都洗得干干净净。“[编辑本段]中医学论五脏六腑  中医学把人体内在的重要脏器分为脏和腑两大类,有关脏腑的理论称为“藏象”学说。藏,通“脏”,指藏于内的内脏;象,是征象或形象。这是说,内脏虽存于体内,但其生理、病理方面的变化,都有征象表现在外。所以中医学的脏腑学说,是通过观察人体外部征象来研究内脏活动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脏和腑是根据内脏器官的功能不同而加以区分的。脏,包括心、肝、脾、肺、肾五个器官(五脏),主要指胸腹腔中内部组织充实的一些器官,它们的共同功能是贮藏精气。精气是指能充养脏腑、维持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腑,包括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个器官(六腑),大多是指胸腹腔内一些中空有腔的器官,它们具有消化食物,吸收营养、排泄糟粕的功能。除此之外,还有“奇恒之腑”,指的是在五脏六腑之外,生理功能方面不同于一般腑的一类器官,包括脑、髓、骨、脉、女子胞等。应当指出的是,中医学里的脏腑,除了指解剖的实质脏器官,更重要的是对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概括。因此虽然与现代医学里的脏器名称大多相同,但其概念、功能却不完全一致,所以不能把两者等同起来。   中医学认为,人的有机整体是以五脏为核心构成的一个极为复杂的统一体,它以五脏为主,配合六腑,以经络作为网络,联系躯体组织器官,形成五大系统。这是中医学系统论的一部分。   五行相生说明脏腑之间的联系  如木生火,即肝木济心火,肝藏血,心主血脉,肝藏血功能正常有助于心主血脉功能的正常发挥。火生土,即心火温脾土,心主血脉、主神志,脾主运化、主生血统血,心主血脉功能正常,血能营脾;脾才能发挥主运化、生血、统血的功能。土生金,即脾土助肺金,脾能益气,化生气血,转输精微以充肺,促进肺主气的功能,使之宣肃正常。金生水,即肺金养肾水,肺主清肃,肾主藏精,肺气肃降有助于肾藏精、纳气、主水之功。水生木,即肾水滋肝木,肾藏精,肝藏血,肾精可化肝血,以助肝功能的正常发挥。这种五脏相互滋生的关系,就是用五行相生理论来阐明的。  用五行相克说明五脏间的相互制约关系:如心属火,肾属水,水克火,即肾水能制约心火,如肾水上济于心,可以防止心火之亢烈。肺属金,心属火,火克金,即心火能制约肺金,如心火之阳热,可抑制肺气清肃之太过。肝属木,肺属金,金克木,即肺金能制约肝木,如肺气清肃太过,可抑制肝阳的上亢。脾属土,肝属木,木克土,即肝木能制约脾土。如肝气条达,可疏泄脾气之壅滞。肾属水,脾属土,土克水,即脾土能制约肾水,如脾土的运化,能防止肾水的泛滥。这种五脏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就是用五行相克理论来说明的。  五脏中每一脏都具有生我、我生、克我、我克的关系。五脏之间的生克制化,说明每一脏在功能上有他脏的资助,不致于虚损,又能克制另外的脏器,使其不致过亢。本脏之气太盛,则有他脏之气制约;本脏之气虚损,则又可由他脏之气补之。如脾(土)之气,其虚,则有心(火)生之;其亢,则有肝木克之;肺(金)气不足,土可生之;肾(水)气过亢,土可克之。这种生克关系把五脏紧紧联系成一个整体,从而保证了人体内环境的对立统一。  就五行的相互关系而言,除五行之间的生克制化胜复外,尚有五行互藏。五行互藏又称“五行体杂”,“……既有杂,故一行当体,即有五义”(《五行大义·卷二》)。而明代张景岳则明确提出了五行互藏,“五行者,水火木金土也……第人皆知五之为五,而不知五者之中,五五二十五,而复有互藏之妙焉”(《类经图翼·五行统论》)。即五行的任何一行中,又复有五行。如木行中更具火土金水成分,余类推。中医学根据五行互藏而形成了五脏互藏理论,即五脏的网络调节机制。  人体内脏器官之间,不但有结构上的某种联系,而且在功能上也是密切联系、相互协调的。某一生理活动的完成,往往有多脏器的参与,而一个脏器又具有多方面的生理效能。内脏之间的这种相互联系是人体内脏生理活动的整体性的表现。因此内脏发生病变后也可以相互影响。   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1.心与肺:心主血,肺主气。人体脏器组织机能活动的维持,是有赖于气血循环来输送养料。血的正常运行虽然是心所主,但必须借助于肺气的推动,而积存于肺内的宗气,要灌注到心脉,才能畅达全身。   2.心与肝:心为血液循环的动力,肝是贮藏血液的一个重要脏器,所以心血旺盛,肝血贮藏也就充盈,既可营养筋脉,又能促进人体四肢、百骸的正常活动。如果心血亏虚,引起肝血不足,则可导致血不养筋,出现筋骨凌痛、手足拘挛、抽搐等症。又如肝郁化火,可以扰及于心,出现心烦失眠等症。   3.心与脾:脾所运化的精微,需要借助血液的运行,才能输布于全身。而心血又必须依赖于脾所吸收和转输的水谷精微所生成。另方面,心主血,脾统血,脾的功能正常,才能统摄血液。若脾气虚弱,可导致血不循经。   4.心与肾:心肾两脏,互相作用,互相制约,以维持生理功能的相对平衡。在生理状态下,心阳不断下降,,吕阴不断上升,上下相交,阴阳相济,称为“心肾相交”。在病理情况下,若肾阴不足,不能上济于心,会引起心阳偏亢,两者失调,称“心肾不交”。   5.肝与脾:肝藏血,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而生血。如脾虚影响血的生成,可导致肝血不足,出现头晕、目眩、视物不清等。肝喜条达而恶抑郁,若肝气郁结,横逆犯脾,可出现腹痛、腹泻等。   6.肝与肺:肝之经脉贯脂而上注于肺,二者有一定联系,肝气升发,肺气肃降,关系到人体气机的升降运行。若肝气上逆,肺失肃降,可见胸闷喘促。肝火犯肺,又可见胸胁痛、于咳或痰中带血等症。   7.肝与肾:肾藏精,肝藏血,肝血需要依赖肾精的滋养,肾精又需肝皿不断的补充,两者是互相依存,互相资生。肾精不足,可导致肝血亏虚。反之,肝血亏虚,又可影响肾精的生成。若肾阴不足,肝失滋养,可引起肝阴不足,导致肝阳偏亢或肝风内动的证候,如眩晕、耳鸣、震颤、麻木、抽搐等。   8.肺与脾:脾将水谷的精气上输于肺,与肺吸入的精气相结合,而成宗气(又称肺气)。肺气的强弱与脾的运化精微有关,故脾气旺则肺气充。由脾虚影响到肺时,可见食少、懒言、便搪、咳嗽等症。临床上常用“补脾益肺”的方法去治疗。又如患慢性咳嗽,痰多稀白,容易咳出,体倦食少等症,病证虽然在肺,而病本则在于脾,必须用 “健脾燥湿化痰”的方法,才能收效。所谓“肺为贮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这些都是体现脾与肺的关系。   9l脾与肾:脾阳依靠肾阳的温养,才能发挥运化作用。肾阳不足,可使脾阳虚弱,运化失常,则出现黎明泄泻,食谷不化等症。反之,若脾阳虚衰,亦可导致肾阳不足,出现腰滕废冷、水肿等。   10.肺与肾:肺主肃降,通调水道,使水液下归于肾。肾主水液,经肾阳的蒸化,使清中之清,上归于肺,依靠脾阳的运化,共同完成水液代谢的功能。肺、脾、肾三脏,一脏功能失调,均可引起水液媚留而发生水肿。肺主呼吸,肾主纳气,两脏有协同维持人身气机出入升降的功能。   1.心与肺:心主血、肺主气。人体脏器组织机能活动的维持,是有赖于:气血的循环输送养料的,血的正常运行虽然是心所主宰,但必须有赖于肺气的推动;而积存于肺的宗气,要贯注到心脉,才能畅通全身。   2.心与肾:心肾两脏互相作用,互相制约以维持生理功能上的相对平衡,称为 “心肾相交”;如果肾阴不足,心火过盛,失去协调,称为<心肾不交>而出现健忘、失眠、心悸、遗精等症状。   心与肾还有另一种生理病理关系?就是心阳和肾阳的相万:作用,相互促进。心的阳气足,表现着血液循环畅旺,如果肾的元阳衰微(命门火衰)叮以导致心m的不足;心阳不足,也可以影响肾阳的不足。   3.心与肝:心为一身血液循环的中心,肝是贮藏血液的—…个重要肥器。所以心血旺盛,肝血也就贮藏充盈,就可以营养筋脉,促进人体及四肢屈仲的五批活功。如果血液不足,损耗过度,以致血.亏肝虚,血不养筋,则出现筋‘绎痉浦,手足痔孪、抽搐等症状,这说明心血过耗,肝失所养造成的病理变化。   4.心与脾:脾的运化功能,需要心阳的推动,而心血的生成,又必须依赖于脾所吸收相转输的水谷精微。另一方面,心主血而脾统血,脾的功能正常,才能很好的统摄血液;若脾阳虑衰,就要导致血不循经等疾病。   5.肝与脾:肝藏血,脾主运化营弊,化生血液,如脾虚,彤响血的生成,则肝血不足,在临床上表现为头晕眼花,视物模糊等。   肝胆帮助脾胃消化运输,这是一方面,但当肝气不调,也可导致肝脾不和,出现胁痛、腹胀、满闷不舒、厌食吞酸等症状。如肝气横逆,肝气犯脾,可5:U现腹痛、腹泄等症状,特别是脾虚的时候,更容易发生这种现象,所以有“见肝之病,知肝伶肿,当先实脾”的说法。   6.脾与肺:肺气的强弱南·赖于水谷之‘天的供给,水谷之气与脾的远化是晓切相夫,故脾虚影响到肺时,常出现面色苍白、懒言、少食、消瘦、咳嗽、便溶等症状。治疗上常用“补脾益肺”的方法。又如慢性咳嗽的痰多而稀白,身倦气促,食欲不振等症状,病变虽在肺而病本在于脾,必须用健脾化痰的方法,才能奏效。所谓“肺为贮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 由此就可以体现脾与肺的关系。   7.脾与肾:脾阳依靠肾阳的温养才能发挥运化作用。肾阳不足可致脾阳虚弱,运化失职,出现腹脓、消化不良、大便搐泄或浮肿、腹水等肾虚症状,治疗必须用健脾补肾的方法。   8.肺与肝:肝火盛时可以灼肺, 出现干咳或痰血、胸胁痛、易怒等症状,肝气上逆又可影响肺气失降,而见胸脂胀满不舒等。   9. 肾与肝:肾藏精,肝得肾精的滋养, 可维持肝脏的功能正常。如肾阴不足,肝失滋养,就会引起肝阴不足,肝阳上亢,或肝风内动的疾病,如头昏眼花、耳鸣、肌肉跳动、肢体麻木、下胶无力等。常常是肝肾同治,采用滋肾养肝的方法而获得疗效。   10. 肾与肺:(1)从水液代谢方面来说, 肾的经脉上连于肺,管理三焦,腕磅上靠肺的通调,下靠肾的开合,中靠脾的运化,故肺、脾、 肾三脏对全身水液代谢都有密切关系,一脏功能失职,均会使水液滞留而发生水肿。   (2) 从气的关系来说,肺主呼吸而肾主纳气,二脏有协同维摊人身气机出入升降的功能。   腑与腑之间的关系  六腑是传导饮食物的器官,它们既分工又协作,共同完成饮食物的受纳、消化、吸收、传导和排泄过程。如胆的疏泄胆汁,助胃化食;胃的受纳腐熟,消化水谷;小肠的承受吸收,分清泌浊;大肠的吸收水分和传导糟粕;膀腕贮存和排泄尿液;三焦是水液升降排泄的主要通道等等,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密切,其中一腑功能失常,或发生病变,都足以影响饮食物的传化,所以说六腑是泻而不藏,以通为用。   六腑是传化食物的器官,它们即分工又协作,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转输和排泄。如胆的疏泄胆汁,助胃化食;胃的受纳、消化、下灌肠道;小肠的承受吸收、分别清浊;大肠的吸收水份和诽便,膀肮的贮存和徘出尿液等等.o三焦则联系各部分的功能,协同蒸发气化,又是水液升降排泄的主要通道。它们的关系十分密切,一腑失职或病变,都要影响饮食物正常的传化。   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脏与腑是表里互相配合的,一脏配一腑,脏属阴为里,腑属阳为表。脏腑的表里是由经络来联系,即脏的经脉络于腑,腑的经脉络于脏,彼此经气相通,互相作用,因此脏与腑在病变上能够互相影响,互相传变。   脏腑表里关系是:心与小肠相表里;肝与胆相表里;脾与胃相表里;肺与大肠相表里;肾与膀肮相表里;心包与三焦相表里。   1。心与小肠:经络相通,互为表里。心经有热可出现口舌糜烂。苦心经移热于小肠,则可兼见小便短赤,尿道涩痛等症。   2。肝与胆:胆寄于肝,脏腑相联,经络相通,构成表里。胆汁来源于肝,若肝的疏泄失常,会影响到胆汁的正常排泄。反之,胆汁的排泄失常,又会影响到肝。故肝胆症候往往同时并见,如黄疽、胁痛、口苦、眩晕等。   3.脾与胃:在特性上,脾喜燥恶湿, 胃喜润恶燥;脾主升,胃主降。在生理功能上,胃为水谷之海,主消化;脾为胃行其津液,主运化。二者燥湿相济,升降协调,胃纳脾化,互相为用,构成了既对立义统一的矛盾运动,共同完成水谷的消化、吸收和转输的任务。   胃气以下行为顺,胃气和降,则水谷得以下行。脾气以上行为顺,脾气上升,精微物质得以上输。若胃气不降,反而上逆,易现呢逆、呕吐等症。脾气不升,反而下陷,易现久泄、脱肛、子宫下脱等症。由于脾胃在生理上密切相关,在病理上互相影响,所以在临证时常脾胃并论,在治疗上多脾胃并治。   4.肺与大肠:经络相连,互为表里。若肺气肃降,则大肠气机得以通畅,以发挥 其传导功能。反之,若大肠保持其传导通畅,则肺气才能清肃下降。例如:肺气蛮滞,失其肃降之功,可能引起大肠传导阻滞,出现大便秘结。反之,大肠传导阻滞,又可引起肺肃降失常,出现气短咳喘等。又如:在治疗上肺有实热,可泻大肠,使热从大肠下泄。反之,大肠阻滞,又可宣通肺气,以疏利大肠的气机。   5.肾与膀肮:经络相通,互为表里。在生理上一为水脏,一为水腑,共同维持水液代谢的平衡(以肾为主)。肾阳蒸化,使水液下渗膀肮,膀肮又借肾阳的作用,通过自身的功能而排泄小便。在病理上,肾阳不足,可影响膀肮功能减弱而出现小便频数或遗尿;膀肮湿热,又可影响肾脏而出现腰痛、尿血等。   6.心包与三焦:经络相通,互为表里。例如,临床上热病中的湿热合邪,稽留三焦,出现胸闷身重,尿少便塘,表示病在气分。如果未能制止其发展,温热病邪,便由气分入营分,由三焦内陷心包,而出现昏迷、谵语等症。   内脏之间的联系是很广泛的。它们之间既有结构上的联络,更有功能上的联系。例如脾的主要功能是主运化,以为全身的营养来源;但脾的运化,除了胃为主要配合外,也要依靠肝气的疏泄、肺气的输布,心血的滋养,肾阳的温煦,胆亦参予其间。内脏之间的相互关系构成了人体活动的整体性,使得各种生理功能更为和谐协调,这对于维持人体生命活动,保持健康有重要意义。  脏腑之间有互为表里的关系。脏属阴为里,腑届阳为表, 阴经届脏而络腑; 阳经届腑而络脏。脏腑在经脉上相互衔接,在病变上互为影响。   1.心与小肠相表里:芳心经有热循经移于小肠,在临床上可见舌赤糜烂或口舌生疮,心中烦热、小便黄赤、尿道涩痛等症状。   2.肿与胆相表里:肝主疏泄胆汁而下注于胆,胆能储藏胆汁排泄于小肠以助消化。若湿热内蕴,影响肝或胆,都可引起胁部胀痛,胸闷,食减,黄应等症。   3.脾与胃相表里:脾主运输而胃主受纳消化。因此,脾病及胃影响运输消化功能,就会出现院腹胀满、消化不良。   4.肺与大肠相表里:肺主气能输布津液,大肠主吸收水液而排泄糟粕。如果肺热,肃降失常,往往出现大便秘结;反之,大肠气滞郁热,亦能影响肺气肃降, 而引起胸闷喘满等症。在治疗上肺有实热,可泄大肠,使热从大肠下泻;大肠气闭,亦可宣通肺气以通大肠。   5. 肾与膀腕相表里:肾主水液,膀肮主排泄尿液。但尿液的排出则有赖于肾阳。如肾阳虚,气化失常,可导致膀肮虚寒而失约,就会出现小便淋漓不禁或遗尿等症。   6.心包与三焦相表里:心包是心的外围组织,三焦是脏腑的外围组织,其经脉互相联络而相表里。临床上热性病湿热合邪,稽留三焦阶段,表示病邪仍在气分,如果向里传变,内陷心包,出现神志昏迷等就是邪热转入营分丁。   脏腑相表里的理论,在针刺治疗上也具有实践意义:例如手太阴肺经的哮喘病,常配用手阳明经的合谷穴,足阳明胃经的胃皖南,常配用足太阴脾经的阴陵泉久等进行治疗,都收到满意的效果。这些都是根据脏腑表里经气相通的理论来运用的。  脾胃是生命的根本   人体是由脏腑、经络、皮毛、肌肉、筋骨、精髓和气血津液等组成的一个整体。   脏腑学说就是研究人体的脏腑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脏,包括心、肝、脾、肺、肾,称为五脏。另外心包位于心脏的外围,附有络脉,是通行气血的径路,并有保护心脏的作用,故亦称为脏。腑,包括胆、胃、小肠、大肠、膀肮和三焦,称为六腑。   脏腑是化生精血津液,促进新陈代谢,维持人体机能活动的主要器官。分别来说,五脏是贮藏精气的(精气,指精血津液),六腑是主食物的受纳、消化、吸收、传导和排泄的。因而脏以藏为主,腑以通为用。   脏腑之间无论是脏与脏、腑与腑,还是脏与腑都是互相联系的。五脏与“五体”等组织以及“五官”、“七窍”等器官,也都有密切的联系。五脏与五体的关系是:心主脉、肝主筋、脾主肌肉、肺主皮毛、肾主骨。五脏与五宫七窍的关系是心开窍于舌、肝开窍于目、脾开窍于口、肺开窍于鼻、肾开窍于耳和二阴(鼻、目和耳各有两个与口称为七窍,再加“前阴”与“后阴”二窍,又称九窍)。因为五脏与五体、五官七窍相关联,所以五脏的变化,常常反映到其所属的体表组织与孔窍。   中医对脏腑功能和病变的认识,因受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概括的比较粗略。脏腑在中医学里不但是一个解剖的概念,而更重要的还是一个生理和病理的概念,所以祖国医学里“脏腑”的概念,与现代医学“脏器”的概念是不同的。例如:中医学里的“心”,并不完全等于现代医学的心脏,它除了在解剖上代表心脏以外,还在生理上包括了现代医学中循环系统和神经系统一些器官的功能。我们在学习祖国医学时,应当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结合现代医学,抓住它的实质进行分析研究,去芜存营,去伪存真,为创造我国统一的新医学作出贡献。   阴:三焦   脏腑之间通过经络的联系和气血的贯注,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在生理状态下,它们之间既分工又合作,构成复杂的生理活动。在病理状态下,也是互相影响的。因此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从生理和病理变化上反映出来。掌握这些脏腑关系的理论,对临床辨证施治,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中医学讲义 上册 辽宁中医学院编 223页 1972年10月第1版 14090·8   脏腑与形体组织   形体组织主要指脉、筋、肌肉、皮肤、骨等。它们与五脏的关系是心主脉,肝主筋,脾主肌肉(及四肢),肺主皮毛,肾主骨。同时,人体脏气的盛衰,又会反应到最明显的部位。如;心,其华在面;肝,其华在爪;脾,其华在唇;肺,其华在皮毛;肾,其华在发。可见脏器和肌体的关系是密切的。   此外,肝有病变,病人可出现抽筋,指甲变薄变软;心有病变,可使血脉衰弱,面色无华;脾有病变,可使肌肉消瘦,口唇谈白;肺有病变,可使皮毛枯搞;肾有病变,可使骨生长不正常,毛发稀少等等。这都说明了脏器的病变反映到相应的形体组织。   中医认为“脾”、“胃”、“小肠”、“大肠”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何?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有关联的,是整个机体活动的一部分。它们以经络为通道,在各脏腑组织之间,相互传递着各种信息,在气血津液环周全身的情况下,形成一个非常协调的统一整体。   脾与胃通过经络相互络属而构成表里关系。胃主受纳,脾主运化,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及其精微的输布,滋养全身,故脾胃共为“后天之本”。脾主升,胃主降,“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脾喜燥而恶湿,胃喜湿而恶燥,两者相反相成,共同完成饮食物的转化过程。如果脾气不升,则胃气就会失降,会出现纳差、恶心、腹胀、便秘等症;如果饮食不节,使胃失和降, 则会影响脾的升清,使运化失司,出现腹胀、腹泻等症。   同样,胃与小肠、大肠的关系也相当密切,它们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在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排泄过程的密切配合。小肠接受经胃腐熟及初步消化的饮食物后,进一步消化、泌别清浊,清者即精微物质,上输于脾,经脾转输于全身,以起营养作用,水分则吸收后成为渗入膀胱的尿液。浊者,为食物的糟粕,下达于大肠,经大肠的传导与糟化,再由肛门排出体外。所以, 传化水谷的过程,需要不断地受纳、消化、传导和排泄,虚实更替,宜通而不宜滞,即饮食物在胃肠内必须更替运化,而不能久留。   当胃内有实热,消灼津液,则可导致大肠传导不利,大便秘结不通;而大肠燥结,便闭不通,就会影响胃的和降,出现恶心、呕吐、食少等症。   中医认为“肾”与“脾”、 “胃”之间的关系如何?   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脾胃为“后天之本”,所以肾与脾胃是相互资助、相互依存的。肾的精气有赖于水谷精微的培育和充养,才能不断充盈和成熟,而脾、胃转化水谷精微则必须借助于肾阳的温煦。故有“非精血无以立形体之基,非水谷无以成形体之壮”之说法。   如果肾阳不足,不能温煦脾阳,则会出现腹部冷痛、下利清谷或五更泄泻及水肿等脾阳虚的证候;如果脾阳虚,日久则会导致肾阳虚,脾肾阳虚则导致肠道传送无力,使大便艰涩、排出困难 ,伴有腹中冷痛,四肢不温,腰膝酸冷等症。   肝、脾、肺、三焦、小肠如何参与水液代谢?   (1)肝对水液代谢的调节   水液代谢的调节和肝有密切关系。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而水的运行亦有赖于气的推动。肝调节水液代谢,主要通过三个途径来实现:一是调畅三焦气机,使三焦水道通利;二是促进肺、脾、肾等脏腑气机的升降,从而发挥它们主持水液代谢的作用;三是气行则血行,血行则水利,气血运行通利,水液运行也就正常。若肝有病变,疏泄不利,气机不调,则影响气、血、水的运行;血瘀水阻,气滞水停,从而导致水液代谢障碍。临床可见臌胀、腹水等病症。   (2)脾对水液代谢的调节   脾主运化,在人体水液代谢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运化水液的含义是很广泛的,包括“脾气散精,上归于肺”,以及水液在体内各脏腑组织器官的转输、布散、排泄等升降出入过程。脾居中焦,为全身气机升降、水液代谢的枢纽。水液在体内由肺而下降于肾,或由肾蒸腾气化而上升于肺,均需靠脾的转输作用,方能维持正常。脾气充足,运化水液功能健旺,人体水液代谢才能协调平衡;若脾虚失运,则水液难于转输排泄,导致水湿内停,产生多种病症。故《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即是强调了脾在水液代谢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3)肺对水液代谢的调节   肺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水液有清有浊,其中之清者,经肺的宣发布散作用,分布到体表和脏腑,以滋养濡润脏腑、肌腠、皮毛;而其中之浊者,则通过肺的肃降作用,经过三焦水道下降于肾。所以,肺对水液代谢的调节作用,主要是通过调节排汗和通调三焦水道来实现的,故“肺为水之上源”。肺病,则水液代谢失常,可形成水肿、小便不利等。   (4)三焦对水液代谢的调节   三焦属六腑之一,为气机、水液升降之通路,是参与人体水液代谢的重要脏腑之一。《素问· 灵兰秘典论》说:“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这是对三焦通行水液功能的很好说明。因此,三焦有病,往往影响水液代谢。从临床实践看,三焦病变多属实证,常见尿闭、水肿等症。三焦壅塞,水液受阻,不但可以见到皮肤、肌肉等全身性水肿,同时,还可见到腹水、悬饮等病症。   (5)小肠对水液代谢的调节   小肠具有泌别清浊的生理功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吸收水谷精微;(2)将食物残渣下输大肠;(3)吸收水液参与水液代谢。小肠在吸收水谷精微的同时,也吸收部分水液,下行膀胱为尿,故又称“小肠主液”。若小肠有病,清浊不分,并走大肠,则可见腹泻、小便短少等症。   中医认为与消化系统相关的脏腑有哪些?   中医和西医(祖国医学和现代医学) 是两个不同的医学理论体系。与西医相比,中医对人体的认识,主要建立在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和临床经验的总结,以及人体解剖结构的认识基础之上,其中的概念比较抽象,而且包涵的内容较多。一个西医脏器的功能,可能分散在好几个中医脏腑功能之中,而中医一个脏腑的名称虽然与西医相同,但在生理、病理方面的含义却不完全一样。了解了中医特点,在阅读有关的内容时就不致于产生含糊不清的概念。   古人在《难经》中对消化系统的解剖、生理功能有过详尽的论述,“……唇为飞门,齿为户门,会厌为吸门,胃为贲门,太仓下口为幽门,大肠小肠会为阑门,下极为魄门……”。此言消化系统的解剖和生理功能的一部分。这段经文译为:口唇像门一样自由开合,是消化道最外围的一道关口;饮食入口,必须经牙齿的咀嚼,才能下咽;会厌是食管和气管的相会处,既是食物下达食管的必经之处,又是呼吸的门户;贲门是胃的上口;盛受食物的地方,就是胃;胃的下口,小肠的上口为幽门;小肠的下口和大肠的上口连接处是阑门,它说的是饮食物中的精微物质由此得到阻拦;消化道的末端,即指排泄粪便的肛门,称为魄门。七冲门,是消化道中的七个关口,任何一关发生病变,都会影响受纳、消化吸收和排泄。虽然在消化系统中,参与消化功能和吸收功能的还有其他脏腑,但关系最密切的当属肝、胆、脾、胃。   肝:肝位于腹部,横膈之下,右胁之内。肝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调畅气机,即气的升降出入运动。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气机调畅,气血和调,经络通利,脏腑器官等的活动也就正常。如果肝的疏泄功能异常,则可以出现气机受阻,或肝阳的升发太过两种病症。   肝的疏泄功能在脾胃消化系统中是一个主要的环节,关系着脾的升清与胃的降浊之间是否协调平衡;肝的疏泄功能正常,是脾胃消化功能正常运作的一个重要条件。肝的疏泄有助于脾胃的运化,亦有助于胆汁的分泌和排泄,如肝能正常地疏泄,则胆汁能正常地分泌和排泄,有助于脾胃的消化和吸收,反之则出现消化功能不良的病变。故古人言,食气入胃,全赖肝气以疏泄,而水谷乃化。   胆:居六腑之首,与肝相连,互为表里。胆储存胆汁,是肝的精气所化生,胆汁注入小肠,以助饮食物消化,是脾胃运化能够正常进行的重要条件。胆汁的化生和排泄,受肝的疏泄功能控制和调节。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胆汁排泄畅达,脾胃运化功能也健旺;反之胆汁排泄不利,影响脾胃的消化功能,也可以出现胆汁外溢而导致黄疸。   胃:又称胃脘,分上、中、下部。胃的上部称上脘,包括贲门;胃的中部称中脘,即胃体的部位;胃的下部称下脘,包括幽门。胃的主要功能是储纳食物,腐熟水谷,胃气以降为顺。胃的迫降作用还包括小肠将食物残渣输于大肠及大肠传化糟粕的功能。   脾:位于中焦,在膈之下。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运化、升清、摄血。脾胃,一脏一腑互为表里,为消化系统的主要脏器,机体的消化运动,主要依赖脾胃的生理功能。脾的运化功能主要有两点:一是运化水谷,即是对饮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脾的功能健旺,水谷精微物质的吸收就充分,身体就健壮,气血就旺盛,所以脾胃又称为后天之本。另一点是运化水液,主要是指它把被吸收的水谷精微中多余的水分及时转输至肺和肾,通过肺肾的气化功能化为汗和尿排出体外。此外,脾还有造血、摄血的功能,脾气旺盛,气血充足,血液能循正常的轨道运行,反之气血衰败,血不能循经而出血、溢血、便血。   在消化系统的消化过程中,除了有脾的运化、胃的受纳、肝的疏泄、胆汁的参加,还需要肾阳的温煦,肺的宣发与肃降。同时,小肠的分泌清浊,大肠的传化糟粕也是很重要的。 五脏是什么 五脏,是心、肺、脾、肝、肾的合称。五脏的生理功能,虽然各有所司,但有其共同点,主要体现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五脏都与精神活动有关。如《灵枢》说:“五脏者,所以藏精神血气魂魄也。”这说是说,心、肺、脾、肝、肾五脏都与精神活动有密切关系,这里所说的“精神血气魂魄”,即代表着不同的精神活动,并分别归属于五脏。如“心藏神”、“肺藏魄”、“脾藏意”、“肝藏魂”、“肾藏志”等。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肺结核钙化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