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助理研究员自动化所模式识别方向多少研究员

向世明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 收藏 查看&向世明
向世明[1],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博士,博士生导师[2]。国&&&&籍中国主要成就作为负责人承担面上项目1项
、、、中科院自动化所[3]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
招生方向:(1) 模式识别理论与方法;(2) 图像处理发表学术论文60多篇,其中部分工作发表在 T-PAMI、T-IP、T-KDE、T-NNLS、T-SMC-B、T-MM、T-CSVT, T-GRS、PR、KAIS、Neurocomputing、Neural Processing Letters、Neural Computing and Applications、Pattern Analysis & Applications、IJCAI、AAAI、 ECML、ECCV等国际杂志或会议上。其中,以第一作者在国际杂志T-PAMI、T-IP、T-NNLS、T-KDE、T-SMC-B、T-MM、PR、KAIS上发表论文11篇。曾以第一作者在清华大学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计算机图形和图像处理相关图书三部。作为负责人承担面上项目1项,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曾任973项目骨干一项和863课题副组长一项;参与完成多项国家级和部委级项目的研究工作。担任《》编委,是ACM-TKDD、IEEE T-PAMI、 T-NNLS、T-KDE、T-MM、T-SMC-B、T-FS、PR、Information Sciences (IS)、Image and Vision Computing (IVC)、Neurocomputing等十多个国际杂志的审稿人,曾担任多个本领域国际会议程序委员会委员。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创新1+1】解答有价值的科学问题――访自动化所刘成林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网)
>> 新闻速递 >> 正文 >> ()
【创新1+1】解答有价值的科学问题――访自动化所刘成林研究员
http://news.&& 时间: 12:05:17&& 来源:研究生记者团&& 作者:陈丽莎 周宁
刘成林研究员及其博士生王大寒
【新闻网讯& 记者陈丽莎 周宁】海淀区中关村东路每天车水马龙人来人往,在这条街的95号有一座建筑,叫自动化大厦,大厦12层却非常安静,刘成林研究员的办公室就在这层的03室。日上午10点,记者如约采访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的刘成林老师。
刘成林,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模式识别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目前的研究领域涉及多个方向,主要有模式识别、机器学习、神经网络、图像处理、文字识别和文档分析。他研制的文字识别算法在日本邮政分拣机、表格处理系统等产品中获得成功的应用,并于2005年获得了IAPR/ICDAR青年科学家奖。
“要去解答有价值的科学问题,不要只为发文章而发文章”
当记者问道“关于研究生创新能力,最核心的是哪些方面的能力?促进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应优先采取哪些措施”时,刘老师笑着说:“这个问题我想可以先由我的学生来谈谈,大寒跟我几年了,应该会有体会。”
王大寒,本科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6年本科毕业后进入自动化所学习,现为硕博连读生,导师为刘成林研究员,方向是模式识别和中文手写字符串识别。“来科学院读博士要有两个能力的培养,一个就是个人能力的培养,另一个就是团队合作品质的培养。”王大寒师兄如是说。
&“创新能力培养具体的几个方面确实是包括动手能力的培养、知识的积累以及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刘老师接过话题说,“但我想强调的一点是,这个创新能力培养最关键的核心驱动力是什么?就是说作为一个学生,他怎么会有动力?我觉得首先要强调的是科研的价值观。学生要意识到做什么样的事是有价值的,他有这个价值观,他做什么事就有动力。对于有价值的事,他是永远会不吝啬付出的,他是永远会感到做起来是有动力的。”
那么什么是正确的科研价值观呢,刘老师说:“要树立正确的科研价值观,首先要认识科研的价值。科研价值有两大方面,一是创造知识,二是提供服务。先谈创造知识。创造知识就是人们常说的科研成果,科研成果又包括两方面――理论成果和应用成果。理论研究的成果就是提出的理论框架、定理等,对后续的研究有很大的启发和参考价值;而其他人可以利用这个理论去解决新的问题,这是理论研究的价值。”
对于应用研究,刘成林研究员是这么看的,应用研究的价值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对于已有的应用问题提出更好的方法和技术去解决其中未攻克的难题或改善其性能;第二层次是提出和攻克一个前人没有涉及的应用问题,这是最有价值的。
“我们现在来谈谈服务。科研的另外一大类价值和贡献则是服务。以团队协作为例,其中包含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科研方面的协作,另一方面是诸如公共事务、团队的管理等服务。很多事情属于公共事务方面的工作,包括做导师,管理这个团队,实际上就是导师为学生服务,给学生创造条件。对于学生来说,我觉得研究生从学生阶段也要开始参与和分担这些管理和服务性的工作。” 刘老师说。
怎样培养正确的科研价值观呢,刘老师解释说:“首先,就是得明白科研的价值观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这是我在实验室经常提到的;其次,做研究要明确目标,要知道做哪些事是有价值的,要去解决有价值的问题,不要只为发文章而发文章。”
有了正确的科研价值观,那具体该如何创新呢?刘老师谈到:“一般说来,像你们刚上完一年的基础课,刚回实验室,在短短的一两年之内要有自己的想法比较难。这就需要导师给你们指定几篇文献,或者是你们在导师指定的范围之内找几篇文献,找出现有文献介绍的比较有代表性的方法,重复别人的工作和实验,在重复的过程当中会有很多心得体会。随着你看的文献多了,实践多了,你就会产生自己的想法,你就会慢慢体会已有方法它有哪些不足,然后再设计方法去改进它。创新一般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都是首先从克服已有方法的不足而开始的。”
创新是不是都那么遥不可及呢?提到他在手写体识别领域作出的创新贡献时,刘老师表示,模式识别这个领域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形成到现在差不多有五十年的时间,期间积累了大量的一整套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人员很难在这个成熟的理论体系基础上提出全新的理论和方法。他认为他现在所做的,实际上就是沿用前人积累下来的一套思想。
“你要说我自己做了些啥呢,无非就是把已有的思想实现得更好一些,主要是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技术,而新的理论基本没有。就是前人没有完全解决的,我也没有完全解决,只能说我解决得比前人稍微好一些。”刘老师如是说。
“其实做什么方向并不重要,重要的还是在于你的能力还有你的态度。”
选题是目前很多研一学生面临的重大问题,对此刘老师谈了他自己的看法。他认为,科学院研究生院的研究生的科研课题往往和导师承担的项目有关,因此,选题应该是学生和导师交流互动的过程,不是自己独立去选题。在这个过程中,导师所能做的是给学生一个范围,或指定一个目标,但具体实现目标的方法,要学生自己去找。
“比方说像我做这个手写文字的识别,手写文字识别已经是一个很小的方向了,但它也有很多具体的不同的研究方法和思路,所以说还是有一定灵活性的。我希望我的学生能够有自己的想法,我给出一个范围一个方向,让学生自己去查去看文献,然后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积累提出自己的观点。但是学生要产生自己的想法一般来说不是太容易,这个要有相当的积累。”
关于大家对选题出现重复的担心,刘老师是这么看待的,重复是不可避免的,一般来说同一个研究组的研究生做的课题一般都不会重复,但即使重复性研究有时也是有必要的。“从应用的角度上来说,比方说我们现在有一个攻关课题,要求做出一个示范系统或者演示系统,在系统里面每一项技术都是不可缺的。而有些技术呢,可能是成熟的,别人已经做过的,但是我要在我研究的系统中实现,就必须得有人重复。从应用的角度上来说,技术的重复实现,那是完全有必要的。即使从基础研究的角度上来说,有时两个人做的题目看似是一样的,但他解决问题的方法、思路和具体技术是不同的,所以你也不能说他是重复。绝大多数问题都是‘open‘的,就是所谓的‘没有最高只有更高’,我总是可以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哪怕你研究一个很经典的问题,但是你有新的方法、新的思想,就能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其实做什么方向并不重要,重要的还是在于你的能力还有你的态度。”刘老师针对现在有些同学担心自己研究方向选择是否会影响将来就业前景的问题时做出这样的回答。他告诉记者,从就业角度上说,很多从自动化所毕业的学生,工作中从事的研究跟在读研期间做的方向其实并不一样,可能仅是有所关联。而实际上学生在公司求职时,大部分单位并不看重其具体做的课题。
“比如我们所在的信息处理领域,它里面有很多不同的具体方向,只要是在这个大的范围里面,公司则主要看求职人的实际能力怎样,比如说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怎么样;他觉得你能力水平够,那么你读研阶段做什么并不重要。如果是去科研院所或大学,主要是看你发表论文的情况。只要有高水平论文的发表,那么就说明你有这个水平和能力。即使你到那边去,将来要承担的工作也不一定是你研究生阶段所作课题的延续。”刘老师饶有兴致的谈道。
1992年至1995年,刘老师在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读博士。谈到当年的博士学习生涯,他说:“那时候读研究生的特点就是比较松散和自由,那时候的导师也不像现在有这么多科研项目,因此那时候学生的自由探索气氛确实比较浓。但是跟国外相比,国内的研究水平还是相差比较远。那时文献较少,也没有什么互联网之类的。从那个时候开始我觉得学生想获得成功主要靠自觉。就在这个时候我养成了一种认真做事的态度,我的能力可能有限,我的想法也不一定新颖,做出的水平也不一定高,但是我觉得在自己能力的范围之内我还是要把我所能想到的每一个细节都尽可能地给它做到尽善尽美。”
关于研究生如何与导师相处和交流,王大寒认为可以归纳为一点,那就是主动。王大寒告诉记者,目前刘老师工作很忙,因此不可能经常找每一个学生谈。因此,作为学生我们自己就要主动,“做科研的话自己要努力点呗。”他笑称,“首先要看大量的文献作必要的知识积累,积累到一定程度后你便会有一些想法,这样你就可以和导师谈。导师一般都很忙不太可能主动找你谈,但你主动找导师的话,导师肯定会很欢迎,他也肯定会跟你好好谈给你指导。”
回顾研一的学习生活,王大寒师兄建议研一的学弟学妹们要好好学习。“我在实验室里待了好几年了,现在觉得研一没能好好学习实在很可惜。现在做了三四年之后,再怎么做,都很难想出什么新的idea,真的让人很苦恼,这就是因为在该打基础的时候没打好基础。现在我特别想抽点时间看看书,看看专业基础课程或者是国外那些经典的研究生教材,但没时间看。因为基础不扎实,现在很难有新的突破。”
“如果你仅想混个学位,你现在还可以选择退学!”
对于目前有部分学生把取得学位作为读研的目标的现象,刘老师对记者谈了谈他自己的看法。他经常会向自己的学生强调一点,那就是作为一个研究生,对自己要求要严,给自己定的目标要高。
“在最近两年里我招生一般都会问学生是不是真的对研究感兴趣,如果只是想拿个学位的话,那我就劝你不要来念这个研究生!我甚至也是跟学生这么讲,如果说你当时进来的想法就是想混个学位,那么你现在还可以选择退学!”
谈到正确科研价值观的培养问题时,刘老师变得严肃起来,“学生在读研究生期间,必须要达到从事科学研究的职业标准。你必须要对得起这个博士学位,对得起你是中科院博士的这个称号,你的学位必须是货真价实的!”
在整个采访过程中,刘老师反复强调做事的态度。“做事的态度很重要,假如你将来的志向是向实业或商业方面发展,我不能强求你毕业以后继续做科研。但是有一点,你要想把以后那些事情做好的话,你就必须要把眼前的科研课题做好。你能做好这件事,那说明你有相应的能力和态度。如若这件事你都做不好,那换一件事情你同样做不好。”
刘老师认为,作为一个合格的研究生,发文章是必须的,因为这是一种能力的锻炼,也是能力的体现。“现在有些地方把发文章是作为一种业绩的指标或者作为能力的证明,我觉得这也不无道理。实际上写文章的过程本身是一个必要的能力的锻炼过程。根据不同工作的特点,不一定每一个研究生都要发很多文章,但你一定要证明,你有写好文章的能力。怎么证明呢,就是你一定要发过一两篇好的文章。首先要有好的科研成果,创造好的科研价值,然后才是你要把你的成果介绍给读者。写文章、发文章是综合能力的一个反映。”
谈到如何写好文章,刘老师特别强调了其中价值观的重要性。“我觉得一篇文章要写好,最重要的是你介绍的这个内容本身是有价值的。写文章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态度的问题,就是你要设想自己是一个读者,你怎么能够看懂这里面的来龙去脉、这里面的关键技术、这里面的结果分析。写文章的时候,不时转换角色,站在一个读者的立场上去观察、去多读几遍,那文章肯定也就能写好。”刘老师极为看重写文章时的态度。“你从一个人的论文写作就可以看出这个人的能力和态度。”他在看文章时经常会留意其中参考文献的排列方式,“参考文献是否排列整齐,我觉得这里面就能说明很多问题。参考文献要排好其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就说这个作者的姓名怎么写吧,按照英文的习惯,作者的姓名一般是名在前姓在后的。那么所有的参考文献是不是都是这样写的呢?有些人在这篇参考文献是名在前姓在后,到了另外一篇参考文献又倒过来了――来了个姓在前名在后。这种不一致的情况要出现在同一篇论文里面,那就说明他做事不认真。还有更细的,按照名在前姓在后书写,那名是全名还是缩写也是一个问题,而且缩写还有不同的缩写法,比如说是一个大写字母还是两个大写字母等等,这都是有讲究的。”
对于研究生要写好论文,刘老师认为不能操之过急,写文章的能力和水平,那都是练出来的。“像我这些研究生往往写出来的第一篇文章都比较烂,我要花很多工夫修改,到了第二篇就已经有很大进步,到了第三篇呢他基本就能够独立写出一篇像样的文章来。这种能力是一个逐步提高的结果,要花很多很多工夫去练。”他笑着说。
王大寒师兄告诉记者,他的第一篇文章几乎被刘老师重写了,第二篇文章也被刘老师改了大半。现在他正在写第三篇文章,“估计这篇文章需要改动的会少一些,”王师兄笑着说道,“有一位好导师还是很重要的。”
要下工夫练习论文的写作,这需要一定的过程。就这个问题,刘老师给出以下的建议:首先,要有足够的文献积累。文献看多了之后,不论导师是否有要求,都要自己写一篇综述(不论是否发表),对自己看过的文献做一个总结。其次,要多思考。在读文献、写综述的时候要思考,在把自己的实验结果写成论文的时候也要思考,在写的过程中会发现新的问题并需要重新做实验。比如,在写的过程,你会发现要把道理讲透要把故事说圆,还是要补充去看一些文献的或者说有些文献的某些细节还要仔细再看,或者是在做实验的时候有些地方还没有考虑到或者说实验还不够充分。
“一篇好的文章应该是这样的:首先,你自己要觉得能够自圆其说;其次,整篇文章应该有一个观点,而这篇文章从头到尾都支持这个观点,并且没有什么漏洞。”在评价一篇文章的优劣时刘老师说。
就业与出国深造是研究生毕业后的两大抉择,对此,王大寒建议:“决定出国与否要综合考虑自身优势和自身发展规划。如果一心要从事科研,在国内已经有较好的知识储备积累作为基础,并且有能力申请到国外较好的大学,可以考虑出国继续深造。在国外读博一般要五六年的时间,但如果回来之后不想走科研这条路的话,那么在这个问题上就应慎重考虑。”
对于这个问题,刘老师认为,就目前的形势来看,出国待几年之后回来找工作不一定有优势。他建议:“如果真是对科研有兴趣且有较好的积累,在国外深造后要尽可能地在国外找到一个永久的职位,或者是在所从事的科研领域的积累达到一个新的高度时回国,这样就会作为高层次人才被引进来,这样情况会好些。但这一切不仅仅跟个人知识积累、能力水平和态度有关,有时还需要一定的机遇。”
中关村东路上的车辆依旧川流不息,辛勤工作的科研人员依旧维持着这份学术研究的宁静,在科研的道路上默默耕耘着。
【问答刘成林】&&
1、在浩瀚的科学史上,您最欣赏的科学家是哪位?
&其实历史上的科学巨星都离我们很远。牛顿和爱因斯坦不是一般人可以学的,计算机领域的图灵和冯诺依曼也是我们望尘莫及的。相对而言,法拉第离普通人要近一点。
2、您觉得他的哪些方面值得我们当代研究生学习?
法拉第的事迹说明人可以在逆境中凭兴趣、追求和勤奋达到成功,他对名利的淡泊很让人敬佩。
3、您认为中科院研究生教育最本质的特色是什么?
&中科院研究生教育的特色是与科研实践结合紧密,研究的目标比较明确。
4、对于研究生创新能力,您认为最核心的是哪些方面的能力?
&最核心的是科研价值观的树立。
5、促进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您认为应优先采取哪些措施?
&培养兴趣和信心。兴趣是和科研价值紧密联系的,而培养信心是要让学生不断取得小的成就。
6、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您有何期待,或者不吐不快的问题?
&应该让课程学习和科研实践紧密结合,或者交替进行。
7、如果时光可以倒流,回到您刚上研究生的起点,您将如何规划自己的研究生生活?
&我希望在研究生阶段更有目标和计划。
8、一生中对你受益最大的五本书有哪些?
印象比较深的有三本:初一的时候读过一本少儿读物《高斯的故事》,大学以后读过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和金庸的《笑傲江湖》。
9、请您给当代研究生提一句建议?
享受做事、做科研的过程,其结果是自然有所成。
【问答王大寒】
1、您对研究生教育环境怎么看?
&现在的研究生教育环境还是可以的。中科院良好的科研环境和条件,相比其他高校来说,总体来说是非常优秀的。当然这里也有一些缺陷,这与当前中国科研大环境有关系,比如浮躁,学生不注意基础等。
2、您是否认为,通过读研,您的科研创新能力得到了跃升?
&这是毫无疑问的。在读研期间,除了上课打好基础外,还要读很多专业文献和书籍来想办法解决很多科研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践过程中得到了强化和锻炼;同时,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在进行思考和创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科研创新能力自然得到了提升。
3、您认为,哪些环节和因素会制约创新能力的提升?
&创新能力的提升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和长期的积累,关键是坚持。要做到坚持,就必须要有明确的目标、合理的计划和计划的坚决执行,目标又是关键。所以在学习和科研的过程中,最怕的就是漫无目的,目标不明确,自然会懈怠,时间就在无意中浪费掉了。没有了持续的思考和积累,创新能力很难得到提升。这里所说的目标,跟刘老师提到的科研价值观其实是紧密相关的。
4、如果时光可以倒流,回到您刚上研究生的时候,您会如何规划您的研究生生活?
&首先明确目标:打好扎实的理论基础、对本专业领域的知识要充分理解和认识、在本专业做一些有重要意义的工作和解决重要的问题,也就是知识面既要有深度也要有广度。硕博连读一共五年,要做到这几点,规划就自然是这样的:第一年在研究生院学习专业知识、第二年广泛阅读文字识别领域的相关文献、深入学习文字识别的特征提取、分类器训练、字符串识别方法、图模型和概率推理等知识。第三年到第五年,在持续阅读文献和积累的同时,着重解决中文手写字符串识别的问题。
5、您对自己将来的科研生活有什么设想?
我希望将来能继续从事科研工作,当然前提是有良好的科研基础和publication.
6、您觉得对于年轻的科研人员,最应该拥有的是什么素质?
&前面说过了,最重要的是有目标和能坚持。当然,其他的素质比如合理的规划、行动上的支持、科学的学术方法、良好的沟通和团队合作能力等,也都是很重要和必须的素质。
7、在浩瀚的科学史上,您最崇拜的科学家是哪位?
&每一位科学家都是值得尊重的,因为他们靠的是汗水和智慧取得了成功。我相信只要自己努力,即使不能成功,也要做到最好。
8、您觉得他的哪些方面值得我们当代研究生学习?
&每一位科学家身上都有自己独特的素质值得我们思考和学习。
9、您在研究生生涯中最感谢谁?为什么?
&最感谢的是导师刘成林研究员。因为这几年里,自己的成长是跟刘老师的教诲和支持是分不开的。刘老师提供给我们很好的科研和学术氛围:严谨严肃而不失活泼,要求严格而不失宽松。刘老师的科研能力和为人师表的言行也影响着我:勤奋、执着、严谨、科学上精益求精、沟通和合作能力等等,都让我受益匪浅。
10、请您给师弟师妹们提一句建议?
把握当前!利用好现在的时间,定好目标,做好规划,一步一步脚踏实地的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不要让自己在岁月中蹉跎!
(责任编辑: 贾宝余 )
& |& & |& & |&
Copyright 2007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All Rights
新闻热线:010-56169 投稿信箱: 新闻网QQ交流群:
运行维护: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党委宣传部
技术支持:CCF走进西电 ――中科院自动化所陶建华研究员来我院讲学访问
  & & & &&应计算机学院院长王泉教授邀请,中国计算机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陶建华于<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12.0font-family:Acolor:#月<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12.0font-family:Acolor:#日来我校进行讲学访问,并在计算机学院学术报告厅作了题为&人机交互技术新进展&的报告。院长王泉,学院相关研究领域骨干教师万波、戚玉涛、王义峰、赵元哲等以及<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12.0font-family:Acolor:#余名研究生参加,报告由计算机学院苗启广教授主持。
报告会上,陶建华研究员首先简单介绍了计算机和人机交互技术发展的历程,并结合实验室研制出的语音交互、人脸识别等交互系统详细分析了人机交互理论和技术框架,以自己的最新成果为例展示了新型自然人机交互技术及其应用,并对未来交互发展进行了展望。陶老师渊博的知识和精彩的讲解,让在场的师生受益匪浅。期间,他还与师生就脑机交互研究、人脸模式识别等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报告会结束后,院长王泉进行了总结,他感谢陶建华研究员带来的精彩报告,并希望研究生们以扎实的态度做好科学研究和工程项目,继续在学院营造&崇尚学术、回归工程&的学术氛围,努力推进学院科研和人才培养工作的持续发展,也为将来的事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会后,陶建华研究员还与学院相关领域的教师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研究,并就进一步合作达成了共识。
&陶建华,于<span lang="EN-US" style="mso-bidi-font-size:10.5font-family:Acolor:#0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并获博士学位,中国计算机学会常务理事,CCF杰出演讲者。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模式识别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目前还担任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中国中文信息学会理事、中国图像图形学会虚拟现实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子学会信号处理分会委员、模式识别国家重点实验室技术委员会委员,同时还是国际期刊的编委,并多次担任国际和国内学术会议主席或委员。承担过国家<span lang="EN-US" style="mso-bidi-font-size:10.5font-family:Acolor:#3(含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含重大项目)、工信部电子信息产业化、国家发改委等项目三十余项,在国内外主要期刊或会议上发表论文<span lang="EN-US" style="mso-bidi-font-size:10.5font-family:Acolor:#0余篇,申请专利<span lang="EN-US" style="mso-bidi-font-size:10.5font-family:Acolor:#余项,研究成果多次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获奖,并被国际同行较多引用。
------分隔线----------------------------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管理员信箱Apache Tomcat/6.0.33 - Error report HTTP Status 404 - type Status reportmessage description The requested resource () is not available.Apache Tomcat/6.0.33请选择网站名称
中科院自动化所
本栏目对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模式识别国家重点实验室语音交互技术组的情况作简要介绍。内容包括:
经过近十年的队伍建设和科研锻炼,在本研究方向已建立起了一套以学术带头人为指导,青年博士硕士为骨干的研究队伍。学术带头人多年从事语音信号处理方面的研究工作,对该领域的国际最新趋势有很清晰的了解。确立的研究方向起点高。研究骨干则大多来自名牌大学,本身具有非常好的素质,再加上良好的科研环境的锻炼,得到了迅速成长,一般都能独挡一面。在组内,定期地以项目组或整个研究组为单位举行有关的学术和技术研讨,介绍最新工作,国外最新进展等。组内学术资料齐全,查阅方便。整个研究队伍年龄合理,在知识结构上也不断吐故纳新,不断吸收在信号处理,语言处理等方面有专长的硕士研究生攻读博士学位。
该组目前有研究员1名、副研究员1名、助理研究员1名、博士研究生11名、硕士研究生5名。
徐波,男,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生于1966年7月生于浙江鄞县,1988年毕业于浙江大学电机工程系并获学士学位,此后一直在中科院自动化所从事语音、语言信息的处理等方面的工作和学习,并分别于1992年和1997年获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工学硕士、博士学位。徐波同志现为国家模式识别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口语信息处理研究组组长,清华大学信息学院兼职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学科方向评委,中国声学学会和中国自动化学会委员,《自动化学报》编委,国际口语翻译先进研究联盟(C-STAR)中方总协调人。近年来,已或正在培养的硕士博士研究生20多名,年发表论文三十余篇。目前研究兴趣包括:语音识别和自动翻译在电话、无线通讯、PDA等环境中的应用研究,语音识别的鲁棒性问题,口语理解与人机对话以及口语和文本的统计翻译等。徐波同志先后作为技术骨干和项目负责人参加过多项国家、横向和和国际合作项目,取得了具有国际水准的研究成果。曾获中科院自然科学进步二等奖,香港&盈科数码动力&杰出人才奖、中国科学院院长奖和全国语音通讯优秀论文一等奖、中国科学院十大双文明标兵等。徐波同志目前负责承担的课题包括: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973&&图象、语音、自然语言处理和数据挖掘&,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重点项目"汉语连续语音听写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汉语口语翻译关键技术研究&以及大量国际、国内合作项目,包括与国际著名企业Intel,
Panasonic, Nokia日本ATR等的合作。经过10年的努力,其领导的研究组已经成为国内该领域研究的最主要的研究集体。
李成荣,男,1961年12月生,山西省临县人,中共党员,博士。1982年在北京邮电大学获学士学位,1988年在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获硕士学位,导师:江泽欣教授,
1997年在浙江大学获博士学位, 导师:路甬祥院士。1997年底入中科院自动化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导师:马颂德研究员。现在模式识别国家重点实验室口语信息处理组任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北京中科模识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语音技术部经理。曾于1982年-1985年和1988年-1993年在山西省邮电管理局和太原理工大学从事科研管理、教学和科研工作多年,此间的主要研究领域为邮政自动化、动态分析与信号处理、故障诊断等。近几年先后参加和负责了包括国家973计划、863计划、95重点攻关和国际合作等十余项科研项目以及工程项目。目前的主要研究兴趣为DSP(Digital
Signal Processor)技术与嵌入式语音识别、高鲁棒语音识别、电话语音识别、语音识别应用系统、信号处理和自适应技术等。目前承担的主要科研项目有国家973计划课题&语音特征计算模型及识别鲁棒性研究(G-02)&、863计划项目&个人手持计算设备语音识别开发工具(863-306-ZD13-04-3)&、与日本松下、ATR国际合作项目&基于对话系统的汉语口语语料库及分析&、中国科技馆&能听会说的机器人&展品研制,以及智能家居中央语音控制器、智能玩具控制器、智能机器人嵌入式语音接口标准模块等语音平台和原形系统的研制。
刘文举,1993年在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人工智能与智能控制研究方向获博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神经网络模型及学习算法、隐马尔柯夫模型和部分可观测马尔柯夫决策模型算法及应用、专家系统、移动机器人路径规划等。毕业后在中国建设机械总公司工作,从事计算机应用研究和开发工作,先后于1995年和1996年两度在香港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系做博士后研究工作。曾因神经网络学习算法及其在&生油岩评价专家系统&和&机器人路径规划&等系统的应用的研究工作获林家翘应用数学二等奖。从1998年起在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模式识别国家重点实验室语音组工作,主要从事基于段特征分布语音识别方法、汉语语音合成、语音数据转换算法等研究。目前的研究课题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段特征分布及听觉机理的抗噪音语音识别方法、&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语音导航的GIS/GPS集成系统研究及其在PDA上的实现、&及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领域前沿项目&汉语通用语音库和数据转换算法的建立&等。
张树武,副研究员,工学博士。1985年毕业于太原理工大学计算机系,获学士学位。1997年自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取得博士学位。1997年至1998年在香港科技大学作为博士后从事统计机器翻译技术的研究。1998年至2001年在日本国际电气通信基础技术研究所(ATR)音声音通信研究所参与“多国语言语音通信CSTAR”计划的研究与开发,并主持其中的“汉语语音识别和语音处理”子项目的研发工作。自2002年回国,在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模式识别国家重点实验室从事语音识别和语言处理的研究工作。
浦剑涛,助理研究员,1999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工业自动化专业,2002年7月获哈尔滨工业大学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专业工学硕士学位,并于同年到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模式识别国家重点实验室语音组工作。自参加工作以来,主要从事嵌入式语音识别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工作
目前我们正在进入信息时代。信息的载体有语言文字、声音、图形与图象以及影视等等。但信息的主要载体是语言及文字,它传递的信息占全部信息量的80%以上。因此应用计算机对语言文字进行处理,以更充分地利用信息资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于语言现象所特有的多样性、不确定性和模糊性,语言信息处理特别是自然语言的识别、理解和生成的研究一直是而且至今还是最具有挑战性的一个学术领域,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就汉语信息处理或中文信息处理而言,它的研究内容非常广泛,包括语言(书面语,口头语言即话语)处理及文字处理(编码输入,存储,输出等)。研究组的学术方向着重在于上面提到的语言信息处理中最有挑战性的一个领域即自然汉语的识别、理解和生成。这一研究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可用于机器翻译、文本理解、文本生成和人机自然语言接口等。近年来随着计算机和Internet网的普及以及全球自由通讯需求的出现,人们对话语的识别、合成和生成技术给予了更高的重视和期望,认为这一技术不仅为人机(计算机及其它智能系统)交互及从Internet网上获取大量信息提供了自然而又方便的手段,同时也为不同母语之间的人类自由通讯提供了可能。具体地学术方向为下面三个:
1. 人机自然口语对话
语音是人类最有效、自然、方便和省力的通讯方式。随着计算机应用普及到每个工作场所甚至每个家庭,人们期盼着一种基于自然话语的友好的人机接口。它应该是有智能的、能和用户用自然语音进行对话,并能执行复杂任务的接口系统。例如当用户通过联网计算机获取网上大量信息时,某些复杂的查询要求,用户不可能一次说清楚。在这种情况下,需要计算机具有对话的能力,能向用户提出问题,由用户加以澄清后完成查询任务。这是一种通过人机对话实现的问题求解机制,也是用户需要的一种新的友好的人机交互方式。这一技术还能用于最近兴起的计算机Agent技术,实现具有语言驱动的智能Agent环境。因此,具有问题求解能力的人机对话系统将能在许多应用领域得到普及,前景广阔。
2. 汉语话语翻译
机器翻译一直是语言信息处理的一个重要研究内容,近年来,这一研究方向已经取得了重大的进展。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逐步形成,全球自由通讯的需求十分迫切。目前国际上正在把研究的重点转向口头语即话语的翻译,以实现不同母语的人类之间的自由通讯。话语翻译的研究对中国而言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长期以来,语言屏障始终是我国对外交流的一个主要障碍,一旦机器话语翻译得以实现,我国对外科学技术及文化的交流将会开辟一个新纪元。
3.面向Internet网的中文界面。
Internet网正已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发展和普及。对于一般的用户来说,Internet网中的信息查询、搜寻犹如大海捞针,提供具有良好中文界面的“傻瓜”型Internet网面非常必要,对此语音接口当仁不让。采用人们习惯的可以表达多项查询要素的语音查询,可以有效地提供人们的查询效率;同时在Internet网上还具有多种语言的信息,Internet网的无处不在,也需要它能处理多种可能的语言查询,这都需要进行多种语言的口语和书面互译。可以说,面向Internet网的中文界面可以把人机对话机理、口语翻译机理、语言生成和语音合成等技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有利地推动这些技术和应用的发展。
科研课题()
基于统计的语句自组织语言模型研究
连续语音识别搜索算法及声学模型研究时间
通军事指挥工作台语音输入输出系统
话语翻译关键技术研究
CSTAR-III框架下中法口语翻译研究
口语翻译导向的高性能语音识别和理解的研究
汉语话语翻译关键技术的研究
普通话及粤语版多领域听写系统产品开发及相关技术研究
HPC中文语音识别API设计与实现
马尔柯夫类模型中NP问题的实用快速算法研究
个人手持计算设备语音识别开发工具
高性能分布式中文语音识别引擎
限定文本说话人确认技术研究及其在金融领域中的应用
中日口语翻译技术(I)
对话系统的可移植性问题
中日口语翻译技术(II)
合作研究开发语音技术
中文非特定人数字语音识别
中国人名特征及口音分析
移动互联环境下的语音识别
特定人声音识别开发软件包
能听会说的机器人
汉语连续语音听写系统商品化关键技术攻关
盈科优秀青年学者奖
语音导航GIS/GPS集成系统研究及其在PDA上的实现
汉语通用语音库和数据转换算法的建立
随着语音识别和理解技术的不断进步,通过口授进行汉语文字录入、声控计算机操作乃至面向复杂问题求解的人机对话正在逐步变为现实。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国家模式识别重点实验室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特别是国家&863&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的支持下,研制成功了基于多项核心技术和方法创新的语音识别应用系统,这些科研成果可广泛地应用于不同场合的人机交互。
1.声控拨号系统:人们经常有遗忘某个人电话号码的遭遇,采用本技术,只需要在普通电话机上申请该特殊服务,就可以口呼该人名字而直接拨号。该识别核心可以在程控交换机上实现,也可在终端电话机上实现。该技术还可用在许多场合,例如手持HPC等。
2.语音导航系统:常规的语音识别系统需要手持麦克风(Microphone)进行近距离输入(Close-talking)。本系统在笔记本电脑上实现了基于内置麦克风的中距离语音控制,人离麦克风可以达0.5半至1米之远,而且可以有效地拒绝命令以外的语音和噪音。该技术可以替代遥控器实现对家用电器的直接语音控制。
3.Mandarin Bar: 提供了特定人或非特定人、词组模式的外挂语音输入方法,其输入结果可直接进入Notepad,Write
或Word等通用编辑器,系统词汇量超过6万个,而新的用户只需要朗读1200个词组发音作为训练。在输入过程中,系统输入条提供1-10个识别结果候选,若正确结果为首选,只需继续输入,否则键选确认。对常见文本类型,首选识别准确率超过90%.
该系统为用户提供了一种经济、灵活的词组语音输入方式。
4.Mandarin Dictator: 提供了非特定人、连续语音的输入方式,系统自带一个编辑器。用户在启动录音键后,可以不等识别结果出来而无等待地朗读进行篇章段落输入。用户可通过剪裁板将最终识别器的识别结果拷贝到其它通用编辑器中。本模块用户不需训练,可直接使用。经自适应后,识别率更高。对常见文本类型,字准确率可达95%.
该系统代表了语音识别的国际一流水平,可用于快速自然的汉字输入。 5.汉语语音人机对话系统 LodeStar:提供了一个面向复杂问题求解的人机语音对话原型系统。原型系统以旅游信息咨询为应用背景,用户可以用自然口语进行询问,计算机则在识别并加以理解的基础上,以文字、图形、图象和声音等多种媒体进行响应。通过词表和任务替换,本系统可以方便地转化为其它应用背景的应用系统。系统识别准确率超过95%,系统正确响应率超过90%。
5.现实世界音频信号的分割、识别和检索:现实世界的语音不同于实验室语音,它没有任何通道限制,语音发生在不同的声学环境下;同时语音主要自然的语音,口语化现象非常严重。在解决LVCSR
基本问题的基础上,解决现实世界语音,才是语音识别进行大规模应用的关键。本研究以广播电视语音识别为研究对象,为提高识别率进一步发展了语音识别系统的自适应、说话人跟踪、语音分割等技术和方法。在自适应方面,发展了多遍无监督的自适应算法,使得系统误识率由15%左右的降低;在建立广播语音的自动检索系统过程中,研究了在广播语音中说话人的识别(Speaker
Recognition),并在这基础上研究了说话人的确认(Speech Verification)算法,这些信息对说话人的跟踪和检索具有重要意义;在该框架下还研究了对不同环境噪声和背景噪声的分类算法,为进一步提高识别率打下了基础。
6.面向C-Star III多语种口语翻译的试验平台:建立了面向C-STAR多语种(英、日、中、德、法、汉、意)口语翻译的实验平台。如何通过国际互联网实现多语言之间的语音通讯是多语种口语翻译的基础,也是其中的一项关键技术。本实验平台的建立为最终实现七国语言口语翻译系统的集成奠定了基础,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为国际口语自动翻译联盟(C-STAR)在五年内实现限定领域七国语言之间在任意地点、任意时间、任意通话方式的全球自由通讯翻译扫清了其中的一大障碍。该实验平台将在2002年3月份由国家模式识别重点实验室承办的C-STAR国际研讨会上正式与韩国高级网络服务技术部(Advanced
Network Service Technology Department)的交换与传输实验室(Switching
& Transmission Technology Lab.)进行联合演示。
由于良好的科研工作基础和实验条件,本实验室吸引了一大批优秀的大学毕业生报考本专业的学习。仅93年以来,已经培养研究生20人,其中获博士学位4人,有三人获得中科院院长奖学金优秀奖。该组目前有研究员1名、副研究员1名、助理研究员1名、博士研究生11名、硕士研究生5名.在科研中,大胆起用博士硕士生,把他们直接同整个课题组所承担的课题结合起来,有些课题甚至主要由博士生牵头,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批研究生除出国留学深造者外,在国内的都已成为科研中的骨干,有的已成为学科的年青带头人。
语音交互研究组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模式识别国家重点实验室
Tel:010- Fax:010-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一条一号 邮编:10008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科院助理研究员待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