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党鼓书苦第三集艺人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内容均来自优酷土豆网公开分享的内容,仅供喜爱戏曲的网友交流学习用,不存储任何资源。本站是一个戏曲爱好者建立的个人非盈利性网站,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商业广告,如果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我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2008-
| 联系方式邮箱:梨园春风吹上党——武乡县八二年戏校生从艺三十年掠影
查看: 255|
摘要: 改革开放后的一九八二年春,武乡县秧歌剧团面临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后备力量薄弱,几尽青黄不接,团内只有几个在七十年代初培养起来的把式,如安娥英李效珍等支撑着正常的演出。武乡县委县政府领导看到此情后,出于对 ...
改革开放后的一九八二年春,武乡县秧歌剧团面临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后备力量薄弱,几尽青黄不接,团内只有几个在七十年代初培养起来的把式,如安娥英李效珍等支撑着正常的演出。武乡县委县政府领导看到此情后,出于对秧歌剧种的负责和乡土文化的传承,特决定由县财政局拨款一万,亲自点将我县戏剧界名人弓庆福老师担任校长,高薪聘请天津人彭宝善担当武功教师。另外配备了我县文艺界卓有建树的李孟松、程润江、史义祥、关卫平等人开创我县戏曲教育的新局面。下城开学为了更好的选拔出戏曲人才,武乡宣传部,文化局,人民剧团抽调三个小组,在故城、段村、蟠龙分设三个招生点,其中蟠龙招生点考官由任联珠、王充理负责。这一带是武乡秧歌的发源地,人才众多,可谓难以取舍。但县里给的人数有限,最后只得择优录取了一部分同学迎接武乡文艺的春天。经过三个月的层层筛选,最后确定五十七名同学录取,加上彭宝善的三个子女共六十名。平均年龄十二岁,最大的是彭宝善的女儿十八岁,最小的是他的小儿子只有八九岁。一切准备妥当,开学在即,由于还没有校址,临时选在了下城村原武乡小工厂院内,全体学生七月二十四日报到,八月一日正式开学。王贵李香香里的小八路一九八三年,武乡县人民剧团由弓庆福老师导演的《王贵李香香》,赴晋东南地区汇演,喜获多项大奖,其中,安娥英饰演的李香香和李效珍饰演的王麻子获得地区汇演一等演员奖。后来此剧又接到省里的邀请,在当时我省戏剧界武乡籍同仁张万一、王世荣、郝林云及襄垣籍音乐人李守祯等诸前辈的大力支持下,武乡秧歌《王贵李香香》才得以唱红晋中,在省电视台录音录像一个星期,省城各大报纸都用显眼的版面报道武乡剧团在并的成功演出。其中戏校学生大有王素红在剧中扮演了小八路,这不仅仅是八二届戏校生中第一个登台的学生,也是武乡剧团给八二届戏校生留下的唯一的影像资料。正因为如此才让那一代人觉得是多么的弥足珍贵,此乃素红之幸也。大小团齐名建校头一年,由于师资力量薄弱,学员虽然刻苦练功和简单识谱,但是对秧歌剧种的唱腔和表演形式依然是一窍不懂。不过这一年来的收获举足轻重,奠定了武乡秧歌新生代学子坚实的武功基础,如赵素青,张省红的武功最好,后来成为武乡剧团的优秀武生演员。彭宝善,天津人,乃京剧团武生演员,在武乡戏校一年,他对学生严加指导,悉数相传,招招式式按京剧舞台程式传艺武乡,使他们享用终生。彭师傅临走前亲饰美猴王,把那一整套精美绝伦的猴王棍法留给武乡,留给一九八二年的戏校学生。彭师傅走后,武乡戏校教师有所变动,新调剧团生角演员史金中和王炳旭进校工作,由于教师少收益不是太大。直到八四年春,李金兆、杨春印、王月英、李孟松、韩四孩到校任教,学员们才正式分开行当,开始排了《小过年》王素红饰岳父、张丽英饰岳母、周文华饰冬喜、段水英饰闺女,古装剧《文约计》赵德红饰王二、《蝴蝶杯》房素芬饰胡凤莲、王素红饰江夏县、郭书峰饰田夫人、魏四平饰田玉川,《打鱼杀家》王素红饰萧恩、魏新平饰桂英、杨爱兵饰大教师,《岳云》与《文龙归宋》由赵素青主演,《文》剧的陆登由王素红饰、赵德红饰王佐,经过短短半年时间,老师和学生们同心协力相教相学成绩显著。武乡宣传部门为给建军节献礼,于八四年八月一日在县城电影院,由新生的秧歌传人汇报演出了这两年来所学的成绩。影剧院汇演,戏校学生的演出非常成功,得到了县领导,县文艺界人士的高度评价,房素芬、贾雪平、关菊平、张八英、赵丽、魏新平、孟建玲、王慧芬、郭书芬、段水英、李慧琴、李俊川、史效青、陈小兵、赵红波、王素红、赵树青、赵德红、李勇等十九名同学崭露头角。武乡秧歌后继有人。于后,成立了武乡戏校演出小分队(也叫毕业实习演出,在武乡民间人们亲切的称她为武乡小团),巡回演出在全县各乡镇和部分大的行政村。真可谓:走一处唱一处,唱一处响一处,在观众中赢得很高赞誉,甚至有好多观众误认为这就是人民剧团。武乡小团和人民团(自然是武乡大团)同是武乡秧歌的两朵艺苑之花,在那个年代相互媲美,相互争艳。离校随团的七年一九八五年冬,三年学业予以毕业,毕业时共有学生五十二名,其中三十名同学被分配进剧团,充实了县剧团的力量。其余的回乡参加了当地农村业余剧团,所有同学,尽其所能为武乡文艺事业添砖加瓦,付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舞台演绎人生,这或许是八二届戏校生共同的心愿。辉煌的七年她们一起生活战斗,下乡进城,用武乡秧歌优美的旋律勾勒了一幅艺苑史诗。一九八六年武乡戏校又在全县招收了一批学生,遂抽调八二届学生武师张省红、琴师张瑞英、演员魏新平等三人留校任教。其它在剧团的人都适当出演了一些角色或跑跑龙套,如王素红和房素芬分别出演了《小二黑结婚》中的小二黑与小芹,关菊平的三仙姑、赵德红的铁嘴老三总讨人们喜欢。李勇攻文武丑兼演小生,《三叉口》的武松是其代表剧目,李俊川是个大花脸兼二花,在《罗通扫北》中饰程咬金。赵丽小旦演员,主演《朱元璋斩婿》中的公主,《三关排宴》杨四郎由须生为赵红波,《吴汉杀妻》由王素红、赵德红、房素芬主演。她们的演出都很成功,也小有名气。八十年代末,对她们这批人来说是个挑战,也是个机会,时任团长暴留庆和编导王充理移植回大型古装历史剧《三审皇宫案》连三本,决定由团里的年青人上,老把式只当配角,并指定一、三本裴正王素红饰、二本裴正赵德红、梅妹由房素芬饰、杨坚赵红波饰、独孤后孟建玲饰、裴夫人王会芬饰、杨勇张八英饰、杨广张省红饰。演员安排停当,即时排练,一个腊月全部拿下,在来年全县元宵节文艺汇演中一举夺魁,受到嘉奖。推陈出新,他们顶起了武乡秧歌灿烂的天。接着,一九九二年随团参加长治市折子戏汇报演出,武乡新生代演员捷报频传,王素红、房素芬、赵德红均获长治市表演一等奖,位列全市第一,现场观众齐夸武乡家唱的好。然而就在新生代演员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一九九二年,武乡团首先受到改革大潮的冲击难以为生,难以取舍的抉择摆在了武乡团的面前,该何去何从。随团七年,使这一批学员们的艺术人生得到了无尽的展示;随团七年,也让她们更加完美和谐的塑造了舞台形象;随团七年,使她们这些青年艺人脱颖而出,在各个行当多有建树:如王素红因其扎实的基本功和逼真的舞台动作而驰名武乡。赵德红先学丑,后受李效珍指点改功须生,因其唱功了得而声名显赫。史效青拜团里著名的黑角演员史名扬为师,其勤学苦练,终技艺大有长进,成为武乡团头号花脸。其实最具实力的当推房素芬,她是武乡秧歌继安娥英之后最最优秀的小旦演员。然老天爷跟她们开了个不大也不小的玩笑,盛名背后顿彷徨。秧歌大赛竟风流二零零六年八月,久违了十余年的秧歌戏再一次在武乡大地响起。这是在新来的县委书记阎建书的亲切关怀下,由宣传部门主办的“地税杯”首届武乡秧歌大赛。赛场设在武乡电影院,一百六十名选手竟相逐鹿,分专业和业余两组对决,赛出了风格,赛出了韵味,赛出了秧歌人久违的心声。武乡秧歌要大赛,这消息就像插上翅膀一样飞向省内外,顿时秧歌人的心沸腾了。住在县城的房素芬听说后,第一个就报了名。远在晋中打工的赵红波夫妇再也按捺不住这久违的心情,特请假一月回乡参赛。初赛复赛到决赛,八二届学生遥遥领先,由其是房素芬女士以一段武乡秧歌经典剧目《秦雪梅吊孝》连闯三关,最终以满分位居专业组第一。还有王会芬,、关菊平、赵红波、段水英、郭书芬等六人分别获得第二第三名的好成绩,占专业组总获奖人员一半还多。接着在二零零七年长治市首届民间秧歌电视武乡秧歌大赛上,房素芬又一次独占鳌头,王会芬排在第二。由此可见,八二届学生人才济济,实力雄厚,依然是主宰武乡秧歌的生力军。正如大赛特邀嘉宾原山西省戏剧通联部部长老光明郝林云先生所言:房素芬是武乡秧歌继安娥英之后一个最具实力的演员。上党梆子又十年一九九二年对文艺演出团体来说是不幸的一年,这一年,随着国家改革大潮的峰拥而至,演艺团体受到冲击,跌入低谷,戏剧市场很不景气,难以为生。也就在这一年,政府下发通知,所有自负盈亏企事业单位,勒令停、关、并、合,即所谓的政府甩包袱。在此大背景下,武乡团在劫难逃,暴留庆团长不忍心看着辉煌了五十多年的老剧团就这么散了,遂带着大伙儿投奔了当时的晋东南老艺人剧团。在郝聘之、高玉林等老艺人的帮助下,武乡团从此甩开秧哥唱梆子,推出了经典剧目《秦香莲》、《罗通扫北》、《三关排宴》、《徐公案》、《雁门关》、《法门寺》《吴汉杀妻》等等,八二届学生在各剧中都饰演了重要角色,如赵德红场场是主角,在晋东南人们都知道武乡团有个赵德红,因此而深得郭孝明老师器重并收他为徒,把他带进了晋城市上党梆子剧团。一九九二年到九六年与老艺人剧团挂靠的四年,武乡艺人成功转型,更加娴熟的掌握了上党梆子舞台程式及唱腔真谛。在老艺人的影响下逐步由小剧种变成大剧团威震太行山。然而,九六年后,由于当时武乡县财政收入较低,没有富足的钱来供养剧团。武乡团再一次困难重重,举步维艰,无奈之下,全团南下,与当时的陵川人民剧团合并演出,相扶相持又几年,陵川团解散,武乡艺人只得回乡,打着武乡县上党梆子剧团这个旗号,苦苦的支撑到新世纪初。八二届学生这批武乡团的精英,至始至终随团征程,无怨无悔演绎舞台人生。又是秧歌潞州漂二零零七年十月长治市宣传贯彻“十七大”新编剧目调演通知到武乡,宣传部门迅速召集回原剧团艺人排练了革命现代戏《将军泉》,本剧是著名剧作家张万一先生之遗著,国家一级作曲家李秉恒作曲,由我县名艺人魏玉秀出演男一号左权将军,姚常旺饰吴天成,常效平饰赵全江;八二届学生房素芬在剧中饰演了女一号吴改英,李勇饰冯福善,李俊川等在剧中扮演了不同角色的群众。经过两个多月的紧张排练,一部以左权将军戎马太行为主线,帮助八路军总部所在地砖壁村寻找水源为辅的革命体材秧歌戏,于当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在潞安剧院激情上演。此次汇演,受到好评,获奖也还可以,但也是问题重重,由于大部分演员多年来未登台演出,对一些舞台动作所表现的不是很好。虽有暇僻,现场观众还是给了武乡秧歌热烈的掌声,在影剧院上空久久回响。党的十七大召开后,戏曲受到重视,武乡也于二零零九开展了文化繁荣年活动。县文化主管部门于当年冬召集原剧团艺人送戏下乡,八二届学生房素芬、王会芬、李俊川、李勇,张志斌、史效青、赵俊峰、关菊平、赵素青等十余人依然为武乡秧歌这个小剧种传棒接力,把精彩的秧歌艺术再一次传递给了父老乡亲。其间,在社会各界有识之士的奔走呼告下,武乡秧歌重拾舞台,巡回演出于全县各行政村,《王贵李香香》、《小二黑结婚》依然是武乡秧歌经典剧目,久演不衰。然而,下乡演出还不到一年,这个短命的武乡县红星杨剧团便散了伙,艺人们再一次自谋生路颠沛流连,这正是:当年秧歌曾辉煌,如今艺人两茫茫。
刚表态过的朋友 ()
24小时服务中心:
官方QQ群: 或
联系邮箱:
联系地址:山西省长治市武乡县太行小区14号review_user_check();
alert("用户名或密码不正确");
function logoutpost()
type: "POST",
url: "/www/index.php?mod=index&con=user&act=ajaxloginout",
success: function(msg)
if(msg==1)
$("#user_login").hide();
$("#user_login1").show();
$("#login_username").val("");
$("#login_password").val("");
review_user_check();
function review_user_check(){};
$(document).ready(function(){
type: "POST",
url: "/www/index.php?mod=index&con=user&act=ajaxCheckLogin",
success: function(msg)
if(msg!=0)
$("#user_login").html("欢迎 "+ msg +" 的登录:[] 
review_user_check();
  当前位置: >>
中广协要求郭德纲道歉
北京台呼吁行业抵制无德艺人
稿件来源:新华
郭德纲  15日上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中国广播电视协会举办全国春节电视文艺晚会“春晚奖”及第九届全国电视戏曲“兰花奖”颁奖活动,在活动开始前,中广协电视文艺工作委员会发出严正声明,强烈谴责郭德纲在北京电视台台长王晓东去世后的过分言行,要求郭德纲向北京广播电视台以及王晓东台长和家人道歉。中广协发表严正声明  15日的活动上有近四百家各地电视台出席,在中国广播电视协会电视文艺工作委员会发表的严正声明中,强烈谴责了郭德纲在北京电视台台长王晓东去世后的不当言行,认为其“为沽名钓誉而哗众取宠,幸灾乐祸,其做人的底线已经彻底被抛弃”,其侮辱逝者的言行是对生命的放肆践踏,对人性、良知的无视,对道义的颠覆。  声明中表示:“我们大众有权利放弃对他的关注,有权利撤销对他的‘封号’,莫让今天的王晓东先生之车,变成千千万万个电视传媒人之辙。”同时呼吁四百家电视台积极响应,并要求郭德纲向北京广播电视台以及王晓东台长和家人道歉。北京电视台发函谴责  郭德纲的过分言行源于11月19日,他在北京电视台台长王晓东因病去世的第二天,在微博上发出一首配着红喜字的打油诗,这被认为是含沙射影地侮辱因病去世的王晓东。微博发出后引发各界哗然,郭德纲虽没有正面承认,但很快删除了该条微博,但各界对郭德纲的谴责声是一浪高过一浪,认为郭德纲的行为已经超出了最起码的道德底线。  据了解,12月2日北京电视台曾向广电总局中国广播协会电视文艺工作委员会发函,要求强烈谴责郭德纲侮辱逝者的行为。在这份函中北京电视台方面表示:早在2010年8月,郭德纲因为纵容弟子殴打北京电视台记者并发侮辱北京电视台及其记者的言论,曾受到社会舆论的强烈谴责,而在王晓东台长刚刚离世之际,郭德纲公然贬损侮辱已故的王晓东,明显带有挟私报复、幸灾乐祸之意,是对社会公序良俗的公然挑衅,事后许多热心观众纷纷致电北京电视台,表达对无德艺人的声讨,希望有关部门对郭德纲的言行予以谴责,因此北京电视台请求中国广播电视协会电视文艺工作委员会强烈谴责郭德纲的行为。  在15日的活动前不到一天,郭德纲曾在微博上委婉地表示:“即日起平心静气不再骂人,骂过的我道歉。”15日中国广播电视协会电视文艺工作委员会的声明发出后,有大量网友表示积极响应,认为郭德纲在事件发生后的一系列反应毫无诚意,丝毫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没有真正从此事件中吸取教训。  与此相比,15日各电视台的反应显得比较谨慎。由郭德纲主持的《非常了得》正在江苏卫视播出,但江苏卫视并未对此事作出表态。(新华)
 本文评论                                        评论数()  
评论正在加载中...
 发布评论
 用户名:
最大长度:500 还剩:500
&& 上党晚报&近期报纸查看
&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北京台呼吁行业抵制无德艺人
&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13 版:娱乐?星闻】
长治日报社主办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登记证:晋新网 号 晋ICP备 号-2魅力长治文化丛书――《梨园寻芳》
第二章 芳苑描影
三 五腔“昆梆罗卷黄”
段二淼、王引姣演出的上党昆曲《长生殿》
  1982―――1986年期间,上党地区的戏剧工作者发现、收集了自清顺治到民国中后期上党梆子班社演出的舞台题壁1304条。最早的是清顺治十五年(1658)九月十六日,是一个叫“百顺班”的在阳城上伏村大王庙舞台演出时,题写在舞台后墙上的演出剧目名称。这些剧目是:《春灯谜》、《恩荣第》和《双包记》。《春灯谜》是明末阮大铖作于崇祯年间的昆曲,其它两个剧目也应该是昆曲;清乾隆42年(1777),李绿园所著小说《歧路灯》曾写到“山西泽州锣戏”在开封演出的情节;民国初年,北京戏剧界的一位人士在其所写的一本纪实性小说《梨园外史》的附文中也曾写道:
  这一遭儿,因有票号西商约在大栅栏广德楼看戏,所以……往广德楼而来。西商定的是上场门楼座,……一同登楼坐定。只见台上是一伙小孩儿演唱《走马荐诸葛》……这一出演毕,换一出梆子《忠孝图》。墨香道:“奇了!向来北京二黄梆子是不混羼(chan)的,怎么一个戏班中竟会两样夹杂?”主人道:“这是想九霄依上海办法改的新章。我们山西人听徽班不解恨,又怕客人不喜欢梆子,才请到这里来。”
  从这些舞台题壁和有关史实资料的记载看,上党梆子在其形成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其音乐唱腔体系,根本不是现在这个样子,而是多声腔同台演唱。因此,上党梆子曾经是“昆梆罗卷黄”五腔同台的说法,就是历史事实。
  上党昆曲 从公元1658年的舞台题壁可知,至少350年前,上党的戏班就常唱昆曲。这比徽班进京而后形成京剧还早一个半世纪。昆曲当然不是本地产物,上党昆曲极有可能是晋(潞)商带戏班外出演出学回来的剧目在本地的遗传。
从演出剧目看,除《春灯谜》是明末创作、《长生殿》是清人洪升创作的以外,其余《别母》、《游寺》、《跳墙》、《乱箭》等剧目,都出自对《杨家将演义》、《西厢记》等著名小说的改编;
从演出时间看,直到清道光年间,上党昆曲的演出剧目比上党梆子多,之后就越来越少了。这说明:咸丰期间,是上党梆子声腔逐渐形成主调的开始。
  上党昆曲一直被认为是高雅的。这大概和昆曲在明代(嘉靖)以后、康熙以前一直为宫廷所欣赏的缘故。上党梆子早期的声腔排列把“昆”列为首位,与此不无关系。在将近600年的时间里,上党梆子艺人如果不会演出昆曲剧目,那决不能称为“全把式”。直到抗战前,请人教一出《长生殿》,除了得认师外,还得付10块现大洋。抗战后,上党昆曲基本失传,现在只保存有《长生殿》(片断)和《赤壁游(湖)》的曲谱本。
段二淼、王引姣演出的上党昆曲《长生殿》
  上党锣戏 (也称“罗罗腔”) 这是上党本地的戏曲声腔,它的历史要比上党梆子早得多。成书在乾隆42年的《歧路灯》能提到“山西泽州锣戏”在开封演出,而且是给一大户人家祝寿,那绝不是普通的草台班子,一定是声名远播的班社。但是从舞台题壁看,无论早期晚期,夹在上党梆子演出剧目中的上党锣戏剧目却只有《打杠》、《打铁》和《打面缸》。演出剧目不丰富,只有一个解释:乾隆年间,随着梆子声腔的逐渐强盛,锣戏地位逐渐退缩为次要位置。只不过因为她是上党戏曲的母体,出于“数典不忘祖”而将其排在了第三位。小虽小,少虽少,但它的原始生命力却是相当顽强的。直到今天,在上党梆子许多新创剧目里,锣戏的声腔还是屡见不鲜的。这不由让人感叹:本土艺术的魅力,拥有无可替代的优势!可惜的是,现在只有一出《打铁》的仿古录像存放在有关部门。
  上党卷戏 相当古老。她的历史在“诸宫调”之前,最迟也在晚唐。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其教徒为了宣扬佛经,就把佛本生故事编成说唱词,走家串户,进行宣讲,叫做“宣卷”。唐代发展为“变文”。到了北宋初期,这种有唱有白的“宣唱宝卷”,流行为一种说唱艺术,其脚本称为“赚词”。相传一个叫张五牛的是这种说唱艺术的创始人。南宋耐得翁《都城纪盛》载:“绍兴年间,有张五牛大夫因听动鼓板中又有四片太平令或赚鼓板,即令拍板大节抑扬处是也,遂撰为赚”。“唱赚最难,兼慢曲、曲破、大曲、嘌唱、耍令、番曲、叫声诸家腔谱也。”其集合若干曲调为一套曲,前有引子,后有尾声,中间有以“赚”为名之曲调。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认为即是赚词。元末明初,著名的《目莲救母出离地狱升天宝卷》,不但为长篇目莲本戏提供了基础,而且直到上世纪40年代初还在宣唱。听起来,赚词、卷戏的演出形式,就像我们上党各地的鼓书差不多。其内容除佛经、神话外,还有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像《梁山伯宝卷》、《白蛇宝卷》、《岳飞宝卷》即是流传下来的经典之作。上党地区现在所存记载中,最早的卷戏是武乡韩家垴村乾隆四十六(1871)年《王家庄戏
.大套秧歌》的剧目《顶灯》。嘉庆八(1803)年有《活捉》和《闹花园》。现知上党卷戏有9个剧目,其中有抄本的4个:《卖荷包(花)》、《闹花园》、《窦老争亲》、《打刀记》。1985年将《窦老争亲》作了仿古录像,存于有关部门。论将起来,上党卷戏摊气不大,资格挺老。如果仔细琢磨琢磨,现今农村中极少数上香的“神婆”拍着桌子顺口诌的词,恐怕是上党卷戏的变种;而那曲调,倒有几分像上党梆子的【四六】板。
  上党二黄 也叫上党皮黄,俗称“土二黄”。其实她的声腔体系是由“二黄”、“西皮”两种板式构成。论作用,在五种声腔中的地位仅次于上党梆子。过去有种传说是:光绪三年,艺人们出外逃荒演唱,把梆子戏带出去,把二黄戏带回来了。这种说法肯定不对。因为第一,上党地区发现的舞台题壁,乾隆年间就有了《空城计》、《回龙传》、《战长沙》、《取西川》等上党皮黄剧目,以后逐年增多,清嘉庆年间,《打金枝》、《七星庙》、《破洪州》等剧目都出现过多次,还增加了《一捧雪》、《沙佗国》、《血诏带》(《白玉带》)、《二进宫》;第二,光绪末年出生的山东枣梆老艺人王新鼎曾说过,他年轻时候听老师傅说过“泽州调”(指上党梆子)在山西时,就是昆梆罗卷黄五艺俱全,才能算个好把式。山东枣梆的传统皮黄剧目《天水关》、《取巴州》、《沙佗国》等六出,就是上党皮黄传出去的,可见她至少也有200年的历史。至于她是怎么传来上党的,赵树理认为她与汉剧更接近一些。但是,汉剧是因湖北黄冈、黄陂发源的“湖广调”而称为“二黄”。她由汉剧的府河派经河南信阳、许昌、沁阳北传而来,是一种可能;可是“西皮”却是“北路”货,是秦腔传到湖北襄阳及武汉后,与当地的民间曲调融合而形成的又一种声腔,称为“西(来的)皮”,也叫“襄阳腔”。上党皮黄是由“南路”的二黄和“北路”的西皮组合而成的一种声腔。不管怎么个来法,由于她在五种声腔中相对到的迟一些,所以把她排在了最后一位。看起来,上党梆子最初对“昆梆罗卷黄”五种声腔的排列,还是蛮有历史根据的科学论断呢!
  虽说上党皮黄排最后一位,但它的剧目数量在上党梆子中居第二位;而唱上党皮黄的演员,其功底和声誉,丝毫不亚于上党梆子演员。许多上党皮黄的好把式同时就是上党梆子的好演员。
  长子乐意班著名演员申灰驴(1864―――1920)在皮黄戏《挂龙灯》、《一捧雪》中饰演高怀德、莫成,为上党伶人所折服。在《太平桥》中饰演史敬思,在上党地区无与伦比。在演到史敬思保护晋王李克用逃命出关的“托闸”表演时,他先用剑把门闩连砍三剑,拔下扔掉,再把两扇城门托开,最后口衔利剑、手托铁闸、满脸通红、遍体生津、口吐粗气,就像托举泰山、稍事疏忽即有压卵之险。每每演到此处,观众屏声敛气、提心吊胆。据说民国2年(日长子凤山坡庙会演出此戏时,申灰驴表演“托闸”,累得口吐鲜血,倒在场上;但在接下来的骑马上桥、拉马过桥至中箭、遭刺、裹伤力战直到自刎身亡,申灰驴都演得淋漓尽致、真切动人。观众评价说“申灰驴演的是真‘太平桥’”。
  长子三义班的著名艺人冯国瑞(秃嘴,1896―――1944)五腔俱能,以黄见长。在上党皮黄《清廉传》中饰演的刘山武,是他的代表角色。刘山武是一个小小知县,御史夫人害死了娘家哥哥,黄公子为父申冤,告在刘山武案下。罪证俱在,案犯恃强不肯认输。刘公子气得对刘山武唱:“叫父母还要你抬头观看,哪有这犯了法头戴珠冠?”刘山武已成竹在胸,他叫了一声【大起板】:“黄-公-子-”,似嘱咐、似安慰、似劝告、似暗示,融复杂的情感于其中。这一叫板,在上党地区很有名,是两大名叫板之一;另一个叫板是和冯国瑞同村(长子青仁)的乐意班著名艺人平福成(1907―――1946)在上党梆子《雁门关》中饰演杨八郎探母时、连喊四个不同情绪、不同节奏、层层递进的“娘啊”的叫板。再加上长子石哲的曹火柱(1912―――1941)演《大报仇》里的黄忠老当益壮、搂须戳拳的动作,观众就连缀起来编成了言简意赅三句话:福成的“娘”、秃嘴(冯国瑞)的“黄”、火柱的黄忠轰倒墙。
  在上党地区,流传较久、影响较广的皮黄剧目是《清河桥》、《挂龙灯》、《东门会》、《虹霓关》、《寒江关》、《一捧雪》、《打金枝》等剧目,著名演员赵清海、郭金顺、段二淼等都有拿手剧目。
段二淼在上党皮黄《苦肉计》中饰周瑜
版权所有◆中共长治市委宣传部网络宣传管理中心
联系电话◆打开微信扫一扫
孔网客户端
安卓版苹果版扫描下载
原好问的书摊
当前位置: &
上党戏王《赵清海传》
滚动鼠标滚轴,图片即可轻松放大、缩小
上党戏王《赵清海传》(图1)
电&&&&&&话:
开&&&&&&本:
页&&&&&&数:
字&&&&&&数:
I&&S&&B&&N:
售&&&&&&价:45.00元
Copyright(C)
孔夫子旧书网
京ICP证041501号
海淀分局备案编号
购物车共有0件商品,合计:0.00元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上党造城吧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