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在湖北省实验借读证明过的同学感受如何?具体点哟

2012年湖北省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大赛观后感
9月23日——25日,湖北省教研室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展评活动在武汉圆满举行。潜江市教研室组织参会教师认真学习,深入反思,对观摩的课例进行了评析,也写下了很多有价值的参会感受。现选择其中部分篇目集中发布,供老师们学习。
——2012年湖北省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大赛观后感
潜江市西大垸管理区小学
湖北省教研室组织的2012年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大赛于9月24日至25日在空气清新、美丽宜人的武汉市拉开帷幕,来自全省各地的教师上千余人观摩了本次盛会,我也有幸成为了其中的一员。本次素养大赛由来自全省的31位参赛选手分别代表各市参加了现场比赛。比赛共分湖北省实验幼儿师范学校大礼堂和武昌水果湖第一小学报告厅两个赛场,我在武昌水果湖第一小学报告厅会场观摩了15节课。15位参赛选手通过朗读、书写、写作、课堂教学、教学研究(现场评议选手的课)五个环节展示的风采,令我受益匪浅。下面将这次观摩的所见、所闻、所感做个汇报。
第一部分是朗读展示:朗读内容选自现行小学语文主流版本教材,比赛前5分钟抽签选定篇目,朗读时间为5分钟。占总成绩的10%。
笔者认为,朗读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朗读时要语音标准,注意重音;2、朗读文章时语气要连贯,要读出句子的意思,还要能够通过意思传递情感;3、朗读时要将情、声、气融在一起;4、朗读要和平时说话一样,要自然,不做作。朗读要自然,不能为了展现自己的声音而刻意的造作。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给学生以榜样和示范,是新时期小学语文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养之一。参赛的每一位老师对课文精妙之处的准确理解,对发声、朗读技巧的掌握,充分展示了深厚的朗读功底。
第二部分是书写展示:书写内容是四个成语,提前5分钟抽签选定内容,现场进行粉笔字书写,时间为5分钟。占总成绩的10%。
规范、整洁地书写汉字,是语文教师最重要的基本功之一。参赛老师现场书写的四个成语间架结构合理、笔顺笔画正确、字距行距适宜……那一手漂亮的粉笔字让我领悟到“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的真谛。
第三部分是写作能力:命题形式为话题作文或命题、半命题作文,题材、体裁(诗歌除外)不限,现场写作,写作时间为1小时。占总成绩的10%。
据参赛者说,本次写作的文题是《为师之道》。如果说,朗读和书写是语文教师必备的素养,那么写作则体现了新时期小学语文教师的综合素质。此环节真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参赛的每一位老师用语言文字展现了自己的才华,使每一位观摩老师耳目一新。
第四部分是课堂教学展示:本次教学展示为古诗词教学,教学内容选自现行小学语文主流版本教材和《经典诵读》实验教材。提前两周在指定篇目中选定教学内容,现场教学时间为30分钟。占总成绩的60%。
课堂教学展示是本次比赛的重头戏,纵观参赛教师执教的每一节课有以下特点:
1、课堂教学扎实、有效。实实在在地把字词读准确,把诗词读流利,强调反复朗读,加强朗读指导,以读促知,以读促感,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抓关键词、重点句,步步引导、时时点拔。
2、重视学习方法的渗透。每一节课中,参赛教师或多或少在恰当的时机,有效地指导学生用适宜的学习方法来学习古诗词。
3、评价语言以学生为本。教学中,评价语言的艺术性对学生学习兴趣,学习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单纯地表扬“你真棒!”这样的评价语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这位同学不仅展示了自己的朗读,还谈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你读出了文字背后的声音和意思……”“当你带着生活经验和感受朗读时,体验也就不同了……”,这些评价语言十分丰富,有针对性且充满人文关怀,学生在教师的评价中感受着学习的快乐,进而以加倍的热情参与到下面的学习中。
4、注意习惯的养成教育。譬如适时要求学生认真读书、仔细思考、积极发言、完整表达等。
听了参赛教师执教的每一节课后,我深刻地体会到挖掘教材的重要性。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应该具备较强的解读文本的能力,有了这种能力,教师才能吃透教材,才能深入到教材内容深处,才能实现语文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高度统一,进而才有可能达到“深文浅教”的最高境界。通过观摩,我明白,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该吃透教材,吃透学生,以提升自身素质为目标,不断学习,博采众长,充分利用一切学习机会,积淀教学素养,掌握解读文本的能力,使自己逐步成为一名研究型的教师。
第五部分是教学研究:研究课例为参加展评的古诗词教学课例。采取相互评议的方式(即教师1评议教师2课例,教师2评议教师3课例,以此类推……)进行,评议时间为5分钟。占总成绩10%。
广博的知识储备、机敏快速的现场反应,这些小学教师应具备的专业基本素养在参赛教师教学课例现场评议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这种展示也给现场观摩的每一位教师带来了震撼和启迪。
几天的观摩学习,使我见识了参赛教师的综合素养,让我深深感受到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功在平时,重在课堂;更让我意识到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厚积才能薄发呀!我们应该始终拥有一颗学习的心,谦虚的心,多学习,多反思,多积累。
(一)《黄鹤楼闻笛》案例评析
潜江市龙湾小学& 李 丹
日—25日我荣幸地参加了在武汉水果湖一小分赛场举行的湖北省小学语文教师专业素养展评活动。此次活动高手云集,精彩纷呈。来自全省各个县市区的15名优秀语文教师为与会教师带来了一份“精神大餐”,现场考评书写、朗诵、写作、授课、评课。其中现场授课环节让我大快朵颐,对杨晓冉老师的授课我印象颇深。
一、案例回放
师:刚才同学们提出了问题,老师也有问题想问问你们,“迁客”是什么意思?
生1:是古代因罪被流放到偏远荒凉之地的官员。
师:好,请坐。那迁客们究竟过着怎样的生活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首诗。
(师课件展示诗歌《送迁客二首》)
送迁客二首
得罪谁人送,来时不到家。
白头无侍子,多病向天涯。
师:“白头无侍子,多病向天涯。”同学们,你能用一个字或者是一个词概括迁客的生活吗?
师:来,读出迁客的苦。
生1:(深情地读)一为迁客去长沙。
师:还有吗?
生2:悲苦。
师:来,读出迁客的悲苦。
生2:(较平淡地)一为迁客去长沙。
师:谁悲苦?
生2:迁客。
师:(指导)来,强调迁客的苦,再试试。
生2:(富含感情地)一为迁客去长沙。
师:来,同学们,我们一起读出迁客的苦。
(生富含感情地齐读)
师:李白作为迁客,被贬去长沙了吗?不是,其实在这里有一个典故,被贬到长沙的不是李白,而是西汉的贾谊,两人所处年代相隔901年。李白此时因为安史之乱,被贬的地方是夜郎,也就是现在的贵州那一带。当他在流放的途中路过黄鹤楼时,他想起了和他一样作为迁客流放到长沙的贾谊。贾谊何许人也?请大家默读这段资料。
(师课件展示贾谊资料:
贾谊,西汉初年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21岁由河南郡守吴公推荐,被文帝召为博士,成为当时西汉最年轻的博士。不到一年被破格提为太中大夫。但是在二十三岁时,因遭群臣忌恨,被贬到长沙,任长沙王的太傅。)
(生默读资料)
师:你知道李白为什么会想起西汉的贾谊吗?
生:因为他们都是蒙冤被流放。
师:是啊,他们都是平白无故遭流放的迁客,他们同病相怜啊。此时此刻,李白的心情怎样呢?
生1:伤心。
师:除了伤心,还有什么?
生3:愤恨。
师:来,同学们,我们一起读出李白的伤心与愤恨。
(生富含感情齐读“一为迁客去长沙”)
师:带着这满心的冤屈和愤懑,在流放的途中,李白做的最多的动作就是什么呢?
生1:向西望自己的家。
师:一个字。
师:不错,就是这个“望”字。
(师板书“望”)
师:从这个“望”字中,你体会到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生:思念家乡。
(师板书“家”)
师:家乡有什么?会让他频频回望?读了这首诗歌,你就会明白了。
(师课件出示诗歌《饮中八仙歌之六》:
饮中八仙歌之六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生齐读)
师:你也能用一个词来概括李白在长安的生活吗?
生1:快乐。
生2:自由。
生3:潇洒。
师:是啊,他在长安的日子是多么快乐,多么自由,多么潇洒啊!可现在,这样的日子再也回不去了,诗人只能,读——
(生齐读“西望长安不见家”)
师:同学们,他还望得见家吗?请看地图——
(师课件出示地图)
师:此时,诗人早已从长安,也就是现在的西安出发,到达武汉,两地相隔1025千米,他还望得见家吗?
生:(齐答)望不见。
师:是啊,千里迢迢,望而不见,这是何等的伤心和失望啊。来,再读。
生:(齐读)西望长安不见家。
师:其实,“望”字不仅仅是代表一个动作,还饱含着诗人的渴望和期望,你觉得此时此刻,诗人最渴望的是什么呢?
生:回到家乡。
师:那还等什么,想回就回呗,骑上快马,走!能走吗,同学们?
生:(齐答)不能。
师:为什么?
生1:因为皇帝没免去他的罪。
师:所以,在李白内心的深处,他对皇帝还有一种深深的期望,他期望什么?
生:期望皇帝能免去他的罪,让他回家。
师:在路上,他这样想了几次?回望了几次?
生1:无数次。
师:来,读出你的无数次回望。
生1:(读)西望——。
师:(打断)停,不够,望得远一些。(师给出远的手势)
生1:(再读)西望——。
师:(再打断)停,不够,望得再远一些,大声喊出你的渴望。(师给出更远的手势)
生1:(再读,饱含深情)西望长安不见家。
师:读得真好,我仿佛听到了一首渴望的歌。来,让我们一起读这一句,注意,把“西望”读三遍,让李白一次比一次望得更远。
(师做手势,生饱含深情齐读)
师:就在这时,黄鹤楼中传来了凄凉的笛声,李白侧耳倾听,这笛声入了耳,入了心,他的脑中浮现出了这样一幅画。
(师课件展示配乐落梅画面)
师:他看到了什么?
生1:他看到了片片飘落的梅花。
师:诗歌学到这里,你们知道李白为什么会看到梅花片片飘落呢?是天真的冷了吗?
生2:不是,是他的心冷了。
师:是啊,这片片飘落的寒梅是李白的联想,也是他苍凉心境的比喻。此时,他的心寒冷无比。我们再回头看看,这落的真的是梅花吗?
生1:眼泪。
师:还有吗?
生2:还有他思念家乡。
师:思念家乡的心,是吗?所以这落的,也是他的——?
师:同学们,这是多么悲凉的一幅画啊,谁来为我们深情地读一读?
生1: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师:孩子,这落的也是李白的心啊,李白的泪啊,让我们小心一点,慢一点,轻一点,你再试试。
生1:(再读)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落梅花”读得轻而慢)
师:还有谁来?
生2: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生3: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师:来,我们一起读。
生:(齐读)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师:同学们,这诗中有李白浑浊的泪,有李白破碎的心,这泪,这心,化为了一首千古流传的诗,谁能为我们深情地朗读这首《黄鹤楼闻笛》?
(生1读全诗)
师:读得真好,老师为你的朗读而感动。
(生2读全诗,“一为迁客去长沙”读得较快)
师:李白想去被流放的地方吗?
生2:不想。
师:来,我们让他走的慢一些。
(生2再读全诗,富含深情)
二、亮点扫描
(一)泉水叮咚——教学如诗如歌
教师在教学古诗时一般都采用“释题目,知诗人;解难字,译全篇;说思想,齐背诵”。整个一个公式化的教学,这样既抓不住知识点又背离了诗歌所蕴含的意蕴和所要表达的情感。朱光潜先生曾说过:“诗的境界是理想境界,是从时间和空间中执著一微点而加以永恒化与普遍化。它可以在无数心灵中复现,虽复现而不落于陈腐,因为它在每个欣赏者的当时当境的特殊性格与情趣中吸取新鲜生命。”古典诗词具有积极向上的精神和高雅的趣味,它的作用不仅是授学生以知识,更高的追求在于培养学生一种积极的情感。
纵观杨老师的整个教学过程,没有枯燥单一的讲解,教者巧妙地将释义融合在诵读中,或隐藏在提问中。如:
师:刚才大家在读的时候老师还担心你们会读错一个多音字,就是这个“为”,在这里,你们为什么要读二声呢?
生:课文下的注释说“为”是“作为”的意思。”
对于诗意的理解,杨老师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字“望”,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体悟诗人的情感。整节课下来学生兴趣浓厚,意犹未尽。听课的老师也如沐春风。
(二)他山之石可工玉——教学资料丰富
古诗词是我们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瑰宝,是我们应当继承的最为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但是小学生知识面狭窄,生活阅历浅,表象储备贫乏,单凭教师语言描述,学生很难领会诗歌本身的含义和韵味。杨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引用了相关的资料使学生顺利地理解了诗意,了解诗人的生活。在理解“迁客”一词时,老师引用了《送迁客二首》一诗。学生读到“白头无侍子,多病向天涯”,就明白迁客原来过的是这样的生活,更能体会到作者的“苦”。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明白作者李白被贬后的悲苦,杨老师适时地引用《饮中八仙歌之六》,加上平时看影视的积累,学生马上了解李白在长安是何等的潇洒,而此时又是何等的落寞!此外,杨老师还引用了有关贾谊的资料,李白的《早发白帝城》。这些教学资料都很好地帮助学生学习《黄鹤楼闻笛》。
(三)百花齐放——教学手段多样
在教学古诗时,杨老师摒弃了传统的单一教法。在学生疏通字词,尝试读熟古诗后,杨老师通过配乐的形式引导学生进一步诵读古诗。配乐既能帮助学生感受古诗的情感,又激发了学生的诵读兴趣。如:
师:谢谢大家的鼓励。谁还想读一读,老师也为你配上音乐。
(师配乐,生1读全诗)
师:读得真好!来,我们一起像他这样,美美地把这首诗歌读一读!
(生齐读全诗)
在帮助学生理解诗意时,杨老师巧妙地用引用诗词代替了枯燥的讲解。引用贾谊的遭遇帮助学生了解李白的处境。通过图片直观展示,让学生对迁客的路途之苦一目了然。配乐对比读《早发白帝城》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诗人蒙冤后的悲苦。
在这里,杨老师更像是一个服务者,为学生提供尽量多的教学资源,把学习的主阵地、主动权交还给学生,真正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理念。
三、启示撷英
在教学实践中古诗教学让许多老师头疼不已,迫不得已时甚至让学生死记硬背以应付考试。然而,一名教师的综合素养却恰恰能体现在古诗教学中。
由于年代的关系,学生年龄的原因,生活阅历的浅显,学生在学习古诗时确实存在很多难题。作为教师,要教好古诗,教师首先自己得学通古诗。那么教师自己如何啃透古诗呢?结合观摩十几位优秀教师的课堂展示,我有几点感悟:诵读是前提,激情是关键,教学资源是保证,教学方式是本质。
从一到六年级的语文课本中,每册都会有两三首古诗、词的教学内容,虽然每首不过寥寥几十字,但却都是中华语言文字高度凝练的代表之作,是值得再三推敲品评的,对于培养学生对汉语的领悟和品赏能力,熏陶热爱中华文明的情感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好、引导好、培育好小学生的古诗词鉴赏基础,是每个小学语文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
(二)《凉州词》案例评析
潜江市王场小学&& 双 燕
课前谈话:
1、同学们,你们都是水果湖一小的学生,你们知道我来自哪里吗?(介绍自己)
2、今天咱们学的是古诗,谁先来给我们背几首助助兴?指名。
  3、能让杨老师开个头,你们接下去,行吗?
  ▲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你们发现没有,这些诗都是反映什么的?(战争)是啊,唐诗中,有很大一部分诗歌是反映边疆地区自然风光和边地军民生活的,这些诗我们称之为边塞诗。
  &边塞,也就是边疆地区的要塞(出示课件)。如阳关、玉门关、凉州等就是著名的要塞。在古代,以长城为界,长城以内称中原地区,长城以外称塞外或塞北,主要指今天的甘肃、内蒙古一带。唐朝与周边外族政权先后发生过许多战争,如与吐蕃,东西突厥,奚族,契丹的多次战争,成了唐代边塞诗反映的内容,许多诗人或从军边塞,参与军幕,或去边塞旅行,诗人常常为戍边战士英勇杀敌的爱国精神所感动,也深深地知道战士们痛苦而又寂寞的生活却而又无可奈何!诗人将种种强烈的情感诉诸笔端,于是就有了许多千古绝唱。
【点评】学生在小学阶段接触到的边塞诗很少,对于当时的历史、地理情况了解甚少。从几首反映战争的边塞诗引入,帮助学生了解中原地区和塞外的区域划分,了解边塞地理位置和历史情况,为学生更好的理解古诗中戍卒的怨情打好感情基础,为全文奠定了基调。
&&& 教学预设: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凉州词》,就是这样的一首诗。出示课题《凉州词》&&唐&&王翰,齐读课题。
  1、初读古诗。
  生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文。
2、师范读。
3、师读,读出节奏。
  二、感悟诗意
  &过渡语:熟读古诗,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而要深深地烙印在自己的心上,理解就很重要。让我们先来看前面两句诗: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一)葡萄美酒夜光杯
   1、读一读:
   如果让你来读,你觉得该怎么读?
   谁来读一下?(指多个学生读)
  (师:读得不够惊喜和兴奋)
   师:谁能读出你的兴奋与惊喜来!
   好!让我们像这位同学那样读!
   2、看一看:想看看夜光杯吗?
   出示夜光杯课件。
   3、想一想:读了诗,在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4、读一读:
   师:让我们齐声朗读这一句――葡萄美酒夜光杯
  (二)欲饮琵琶马上催(配乐)
  过渡:这急促的琵琶声在催促什么呢?
  1、点生读。
过渡语:在这盛大的宴会上,“我”就要告辞了,心里想些什么?
(三)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读读该句,你有什么感受?
  (1)预设:为什么君莫笑?
  你从“几人回”中感受到了将士们怎样的情怀?&
  (2)点生读。
出示沙场征战图景,你看了画面,想到了什么?再读“醉卧沙场几人回”,从“几人回”里又读出了战士们怎样的情怀?
(3)男生读。
(无数热血男儿奔赴沙场,拼死沙场,视死如归那种潇洒自如的情怀)
【点评】情景的创设,为学生理解文本创造了条件。学生在老师循序渐进地引导下,情感一次次得到升华。学生学得轻松,教师教得自如,课堂上有读有思,有议有演,时时洋溢着浓浓的人文气息。
(4)齐读、四人读、小组读。
  3、背诵。
4、出示相关诗《从军行》等,生读。
【点评】课外拓展,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古诗,同时深化了古诗的内涵,让学生在陶冶情操的同时也积淀了古诗的文化底蕴,同时拓宽了学生的学习空间。
三、结课升华――拥抱和平
  连年的战争,长年的戍边,毁掉了原本幸福美满的家庭。战争带给人们多少苦难啊!让我们反对战争,维护和平,让天下所有的家庭拥有幸福的生活!
古诗是我国瑰丽的文化遗产,它有着悠久的历史,浓缩了中华文化几千年的文明成果。引领学生走进古诗,不但能帮助他们理解和继承优秀文化,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而且还能增加他们的文化底蕴,陶冶性情。下面就杨老师的一节《凉州词》,谈谈我的想法。
《凉州词》是边塞诗中的一篇名著,主题十分鲜明。杨老师在教本课时,让学生通过对比场景,来突出诗中的情。通过抓住关键词,来体会诗中的意,以“几人回”体会战士的豪迈、悲凉。
其次是以读为主,重视体验。杨老师在教学本课时,通过多层次的朗读,读出诗的情感、诗的韵味。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这样的训练,循序渐进,使阅读真正成为学生主动的个性化行为。
其三,大量的课外拓展,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古诗,深化了古诗的内涵,让学生在陶冶情操的同时积淀了古诗的文化底蕴。古诗如源源流淌的河流,只有尽情的畅游其间,文化底蕴才能厚重起来。
(三)《秋思》案例评析
潜江市泰丰小学& 杨春艳
一、案例回放
2012年湖北省小学语文教师专业素养大赛于9月23日~26日在武汉举行,我有幸听了武汉市黄州区实验小学胡云芳老师执教的《秋思》一课,如下教学过程我记忆犹新:
(多媒体出示思乡的诗句)
师:这些诗句都描写了什么?
生:描写了思乡的诗句。
师:借什么表达思念?
生:明月。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表达思念的诗。(多媒体出示课题)大家一起读读课题。
(生齐读课题,师相机板书诗题、作者)
师:“籍”字什么结构?下面三横一竖一撇一点,左边是个“昔”字。现在就让我们随着作者走进张籍的《秋思》。
(师范读《秋思》)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意。
(生自由读诗)
师:看同学们读得真投入,现在请一位同学读,别的同学听,这中间有一个多音字,看他读准了没有。
(指名读诗)
师:他读得好,而且把一个多音字读得很准。“重”读作“ch&ng”。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是借助注释知道这个字要表达的意思是很多,所以念做“ch&ng”。
师:刚才这位同学是怎么读的,他是怎样停顿的?
生: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师:请你们像他这样读。
(生齐读)
师:现在我们来合作读。我读前四个字,同学们读后三个字。
(师生合作读)
师:现在我们来调换一下好吗?
(师生合作读)
师:读着读着,我们就读出诗的感觉了,请同学们借助书上的插图,注解默读这首诗,想想这首诗讲了什么意思呢?
生:这首诗讲张籍在洛阳城里想写封家书,可是想说的话太多了,想表达的意思太多,可带信人却要走了。
生:作者在洛阳非常思念家乡的亲人。
师:我们看看这首诗的诗题就表达了诗人浓浓的思念,但整首诗却没有一个“思”字,那作者的思念藏在哪里呢?大家拿起笔来想一想,画一画。是什么勾起了诗人的思念?
生:第二句的“意万重”勾起了作者的思念。
生:是秋风勾起了作者的思念。
师:秋风本无形,只能感受,你是怎样感受到的?透过“秋风”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秋风把一些桂花吹落下来了。
生:秋风把落叶吹下来了。
师:一阵秋风吹过,作者还看到了什么?
生:一排大雁向南飞。
师:一阵秋风吹过,作者看到了什么?
生:树叶掉下来了。
生:荷叶枯萎了。
师:一阵秋风吹过,作者感受到了什么?
生:一阵寒意。
师:一阵秋风吹过,作者见到了秋天;一阵秋风吹过,作者伫立在异乡,他在想些什么呢?
生:我的家人在干什么?
师:你见到了诗人孤独的心情。那他能见到好友、父母、妻儿吗?
生:不能,诗人是非常孤独的。
师:萧瑟的秋风怎能让人不起思乡之情呢?我们一起读读前两句。
(生齐读前两句)
师:秋思、秋思还藏在哪里呢?
生:我从“说不尽”感受到诗人的思念之情。
师:上一句是“意万重”,“意万重”是什么意思?
生:话很多。
师: 你能用一个词概括吗?
生:千言万语。
师:千言万语,万语千言,他想对他们说什么呢?秋意浓浓,老母在村头翘首期盼,想对老母亲说些什么呢?
生:我很好,不要挂念我。
生:不要太操劳了。
师:妻子在田间劳作,在侍奉双亲,在油灯下为孩子缝补衣服,他想对妻子说些什么呢?
生:不要担心我,我很好。
生:不要累着自己,我会定期寄钱过去。
生:你在家也要注意自己的身体呀!
师:诗人家中,可能也有如同你们一般大的孩子,他想对年幼的孩子说些什么?
生:你要好好读书,将来做栋梁之材。
师:那他为什么不回家呢?张籍从小家境贫寒,但当时官场黑暗,他甚至找不到立身之处,到处漂泊。现在我们来读读张籍的《南归》。
(多媒体出示张籍的《南归》,指名读,教师解读)
师:一首诗道出了张籍想回又不能回的处境,“行路难”诗人心中藏着多少思念啊!但这些岂能向家人诉说呢?
师:秋思呀,秋思还藏在哪里?
生:还藏在第二句“复恐”里,对家里想说得太多了,担心匆忙之间写的信,不能表达诗人思乡之情。
师:秋思还藏在哪里呢?
生:还藏在“又开封”。
师:“封”是什么意思?
生:封好打开,又封好又打开。
师:看图上的内容,他正从寄信人手中要回信。他会对张籍说些什么呢?
生:张籍,你究竟还要多少话想要说啊!
师:又打开信封,又一次打开信封,又一次打开信封,又一次打开信封,这就是又开封啊!
二、亮点扫描
古诗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胡云芳老师执教的《秋思》&虽然文本只有四行、二十八个字,但诗人那份浓浓的思乡之情却贯穿全文,我觉得这堂课最成功的地方主要有三点:
(一)在诵读中彰显诗性
我一直认为古诗的教学应不同于其它课文的阅读教学。一般的课文阅读教学可抓住重点字词句深入品味体会,但诗一经这样折腾就会把诗拆得支离破碎,它就失去了诗本身的整体完整性。为了保护“诗”作为一种“完形”的存在,胡老师采取的策略就是诵读。开始整首诗的自由读、个别读、小组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理解诗的意思。接着课中导读,在理解了诗意的基础上,在体会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在有了自己的个人独特的见解之后,再让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这样一层一层地深入读,让学生在读中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诗人的思想感情,读出自己的体会,读出诗的味道。
(二)在想象中丰富诗意
古诗词言简意赅,一字千金,是极富魅力的。它讲究形象、色彩、韵律,每个字、词都是作者匠心所在。“意万重”是这首诗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胡老师充分引导学生想象,丰富学生对“见秋风”的表象,加深对“意万重”的理解。这样对学生体会作者的内心情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当学生对这首诗有了整体的印象后,胡老师马上抓住诗眼“见”大做文章。她安排了学生一次次想象“见到什么”“见不到什么”,目的是希望学生在营造的意境中,在一次次的对比中,以有形的景来衬无形的思,循序渐进地引领孩子们探究、品味“见秋风”,让想象到的画面成为学生通往作者内心的桥梁,让学生与作者感同身受。
诗人的“意万重”是学生难以理解的。学生可能只会想到诗人思念家乡,可久居在外,一生坎坷的诗人又岂止是思家呢?为了让学生更进一步了解诗人的“意万重”,胡老师出示张籍的资料,让学生了解诗人的生平,帮助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三)在音乐中深化诗情
在《秋思》一课教学中,当学生的情绪被完全调动起来的时候,胡老师运用多媒体,凄婉的背景音乐,让一个飘满离愁别绪的意境在课堂缓缓流淌,流淌进学生的心田。作者在音乐中诵读,在音乐中深入对诗的理解,在音乐中感受张籍的思念,在音乐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三、启示撷英
即使是古代诗词,也与今天的生活息息相关,从古人的诗作中,我们不仅可以感知他们的情怀和内心世界,学习到基本的写作技巧,更重要的是我们的生活居然没有离开过古人曾经的沧桑世事,他们所经历的,我们也正在经历着和将要经历。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说,学习古典诗词,最重要的恐怕不是写作技巧,而是学习他们为人处世的态度,认知他们在诗词中所透露的情感,感悟他们对这个世界的思考,从而为我所用,处理好我们和这个世界中的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其他动物的关系,从而提升自己的生活质量——这是我们所要追求的最高境界。
&&&&&&&&&&&&&&&&
(四)《送元二使安西》课堂实录&
执教:随州市曾都区实验小学 云常玲
地点:武昌水果湖第一小学报告厅
学生:武昌水果湖第一小学四(5)班学生
整理:潜江市第二实验小学& 王玉华
生:起立,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
师:常言说得好,“读诗用智慧”,这里有三首古诗,请全班同学齐读。
(课件展示《送元二使安西》《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别董大》)
(全班齐读)
师:读完了这三首诗,你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这三首诗是送别诗。
师:离别是歌,离别是泪,离别是诗。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诗题在这,请一名同学读。
(师指名读诗)
师:你理解诗题的意思吗?
生:就是送元二到安西。
师:元二是谁?元二到哪里去?元二到安西干什么呀?要善于观察题目。
(师指名再次读题)
师:请你用完整的语言说说题目的意思。
生:就是送元二出使安西。
师:请全班齐读课题。
师:我们学古诗以前用了些什么方法?
生1:熟读。
生2:理解古诗的方法有:读注释、看图、查字典等。
师:请拿起手中的诗大声地读,争取读准字音、读通诗句。你认为读顺了,就可以停下来。(屏幕出示古诗)
(生读诗)
师:请你读。
(一学生读诗)
师:这里有个多音字,读什么音?
生:zhāo。
师:还读什么?
生:ch&o。
师:“舍”读什么音?
生:shě。
师:什么意思?“更尽”什么意思?“故人”什么意思?
(请学生弄清字义)
(师指名完整地朗读后示范朗读。一名学生鼓掌)
师:你为什么鼓掌?
生:因为老师读得有韵味。
师:同学们也像老师一样认真地读一读。
(全班齐读)
师:读完了古诗,你知道诗人是在哪儿为朋友送行的吗?
生:是在渭城。
(师出示路线图,结合示意图讲解出使路线)
师:看了路线图,你知道从渭城到安西要多少时间?
(生思考)
师:要半年。还要过一个关口。你知道是哪个关口吗?
生:阳关。
(师出示阳关示意图)
师:你知道在这样的关口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呢?
生1:很危险。
生2:丧失生命。
师:王维会是一种什么心情呢?
生:当心。
师:把你的这种心情读出来。
(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再次请生1、生2朗读)
师:请同学们把王维对元二的感情化作朗读,全班齐读。
(师出示诗的一二两行“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师:请你们读一读,从诗的一二两行看出了渭城的哪些美景?读一读,画一画。
(生自由读诗)
生:柳树的叶子很青翠。
师:为什么很青翠?
生:因为刚下了一场小雨。
师:你能读出渭城的美景吗?
(生1读、生2读、生3读)
师:请同学们一起来美美地读一遍。
(全体学生齐读)
师:雨美、城美、柳更美,这能留住朋友的脚步吗?
生:(全班齐答)不能。
师:把你的这种感情读出来吧!
(全班齐读)
师:把你的这种离别的愁绪读出来吧!
(全体齐读)
师:同学们,朋友就要走了,让我们把这种悠悠的离情读出来吧!
(全体齐读)
师:同学们了解王维吗?朋友再也不能回来,王维能对朋友说伤心的话吗?生:(全体齐答)不能。
师:他会说些什么?
生:他会说鼓励的话。
师:请把你的鼓励读出来。
师:他还会说什么?朋友你平安的去,还要平安的回。请同学们把这种祝福化作朗读。
(全体齐读)
师:这首诗一出,就被谱成了曲,叫《阳关三叠》。让我们和着古乐一起来朗读。女生读一二两行,男生读三四两行。
(男女生配合读)
师:这一次我们一起为朋友送悠悠的离愁。
(全体齐读)
师:这一次我们一起为朋友送去深深的祝福。
(全体齐读)
师:同学们,你们能背出这首诗吗?老师给你们三分钟的时间,开始。
师:好了,还没背会的同学下去后再背一背,留作作业。下课!
生:老师再见!
(五)《诉衷情》案例及评析
潜江市后湖小学&& 关章珍
案例回放:
今年9月25日,我在武昌水果湖一小分会场观看了全省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大赛,其中12号选手咸宁市实验小学付步雄教师所上陆游的《诉衷情》一课组织了如下的教学程序:
一、激情导入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作者要对我们诉讼一种怎样的情怀呢?
二、整体读词、感悟情感
  1、课件出示《诉衷情》。自由朗读这首词。借助注释把词中的生字读正确、读通顺,同时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
  2、出示阅读要求,自由阅读。
a.结合注释和创造背景,理解词的意思。
b.同桌互相说说词的意思。
c.词的上片中哪个词最能体现作者的情感?
3、点生读。师随机点评。
三、品读词句、入境悟情
  过度:是呀,梦是最真挚的情感体现。
  1、出示上片,点生读。
2、说说你对陆游的印象。
(高大威猛、精忠报国)
  3、点生读出这种语气。
师述:梦中可以意气风发,驰骋战场,英勇杀敌,豪情万丈。但梦归梦,事实呢?
4、这种情感的落差这样读出来?师范读、点生读。
5、出示下片。
师:此时的陆游在你心中是怎样的形象?
生:老人。
师:怎样的老人?
生:年迈多病的老人。
师:从哪里看出他是一位年迈的老人的?
师:此时他心情怎样呢?会想些什么呢?
生1:想报效祖国,但想到自己这个样子,很伤感。
生2:从“心在天山,生老沧州”可以看出他想报效国家。自己隐身沧州,还在想着天山的战争,年迈的陆游依然有一颗报国之心。
师述:这满腔的热血,却无法实现自己远的抱负,陆游不仅“泪空留”。这会是怎么样的泪?
生1:担心的泪,担心国际沦陷。
生2:伤心的泪,自己的抱负,人已年迈,没办法实现。
生3:愤怒的泪,国家正动乱,深陷困境,又不被国家重用。他愤怒啊!
师:岁月悠悠,容颜已改,但不改的是陆游的那颗心,所以留下了这千古绝唱——读《诉衷情》。(配乐)
四、整体感悟,归纳升华
  (师看黑板总结)梦,那是陆游的报国之梦;泪,滴洒的是他那报国之泪;空是他理想与现实的强烈落差。诉衷情诉的是陆游那浓浓的报国之情。
背诵《诉衷情》。
案例评析:
这是一首登临怀古的词作。写于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作者出任镇江时期。词中作者回顾自己当年在梁州参军,企图为恢复中原、报效祖国建功立业的往事,如今壮志未酬,却已年老体衰,反映了作者晚年悲愤不已,念念不忘国事的愁苦心情。教师在教学这课时,首先注重了对文本的研读感悟。整节课中,付步雄老师抓住“梦、泪、空”等关键字眼,旁征博引,感悟作者的豪迈与那颗衷心爱国的拳拳之心。整节古诗词教学随着老师艺术的引导,学生深入的感悟,荡气回肠,使学生自然的走进了文本,和作者产生了深入的共鸣,从学生一遍又一遍充满感情的诵读,从学生那精彩的回答,从学生眼睛中那闪动的泪花,我们知道,古诗词教学不难,离学生不远,他需要的只是我们教师有思想的引,有意义的导。
其次是朗读贯穿其中。朗读是学习古诗词的好方法,这节课学生也是在不断诵读中越来越深刻地理解这首词的。导入课文后,教师先让学生散读一遍,然后请个别同学朗读全文,并提醒大家易读错的字音。接着又让他们结合课下注释初步感知后,小组讨论进行朗读,要求读出自己的感情。同学们在这个基础上大致知道这首词应该读出当年的豪迈和如今的悲愤。老师在表达了自己的建议后范读全文,创设朗读的氛围,感染学生。在赏析词作的过程中及时地让学生读出自己认为比较好的句子。最后在了解了作者的生平之后齐声富有感情地朗读整首词。在琅琅的读书声中,同学们感受到了词中蕴涵的丰富情感,品味了词作悲壮沉郁的意境。
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设古诗的情境,让学生走入历史,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进一步体会诗词中所蕴含的情感做了很好的铺垫。
(六)《凉州词》案例评析
潜江市总口小学 &游慧燕
案例回放:
一、课前交流&&
1、课件出示红小资料,学生了解红小。
2、请生背诵学过的古诗。
3、全班齐背《秋思》。
二、导入新课
1、师出示凉州荒凉寂寞的场面,导入课题。
师:大漠荒无人烟,这就是长河边塞中的凉州,凉州唐属陇右道,夹杂着许数民族,人们称之为凉州词。很多诗人以它为题潜心吟唱,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唐代诗人王翰写的一首《凉州词》。
2、师板书课题:凉州词。生齐读课题。
三、学习古诗
1、生自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师课件出示《凉州词》,同桌互读一遍。
3、师检查读书情况。
师:谁来读给大家听一听?
(生流利地读了一遍)
师:第一遍就读得很不错,请全班一起读。
师:朗读古诗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读出节奏感。
(师范读古诗)
师:怎么样?给我点鼓励呀?
(学生鼓掌)
师:请同学们再读古诗,读出古诗的节奏感,并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师:谁来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生:我读懂了当葡萄酿成美酒倒入白玉的酒杯时,刚要喝的时候就有人拿着琵琶谈了起来,醉倒在沙场上请不要笑我,古人征战有几人能够回来。
师:你能够结合注释和联系诗的上下文读懂了诗人内心很深的意境。
师:通过你的朗读我仿佛看到了在精美的酒杯中装满那杯酒哇。
师:请同学再读古诗,发挥你的想象,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呢?
师:你说。
生:我仿佛看到了那精致的酒杯装满了葡萄酿的美酒。
师:是啊,多诱人啊。(师出示课件:夜光杯)你看,这就是夜光杯,相传是采用祁连山四千米雪线以上的墨玉之精,经过二十多道工序,纯手工精雕细琢而成,纹饰天然,有的呈墨绿色,有的呈绿色,滑润透明,光泽照人,深、浅相间的绿色中交织着半透明的花纹。有“一触欲滴”的翠绿,“脆金碎玉”的纤细,亮如镜,薄如纸,满不溢,花纹香,光明夜照,实为杯中极品,流芳古中今外。
师:谁能把这份惊喜读出来。
师:你读得很响亮,但没有惊喜的感觉。
师:谁再来读读。
生:(读)葡萄美酒夜光杯。
师:从夜光杯中我听出了惊喜的感觉。
师:同学们这样的葡萄美酒让我们看到了怎样的场面。
生:看到了战士们在高兴的品酒。
师:请把你的高兴读出来。
师:你还看到了什么?
生:我还看到了战士们痛快饮酒兴奋的场面。
师:是啊,把你的兴奋之感读出来。
生:我还看到了战士们聚在一起饮葡萄美酒,在那欢歌跳舞,他们都很快乐。
师:把你这份快乐读出来。
师:全班同学把这份快乐读出来。
师:是啊,这样美好的美酒,这样精致的夜光杯,你们听:这急促的琵琶声在催什么呢?读一读。
生:葡萄美酒马上催。
师:再催什么?
生:这琵琶声再催将士们要上战场。
师:是啊,这葡萄美酒还没有喝足,马上就要上战场了,谁能把这种遗憾读出来?
生:欲饮琵琶马上催。
师:马上催,马上要上战场了。
师:这急促的琵琶声还在催促什么呢?
生:它还在催促快点饮下杯这美酒,要不然就要上战场了。
师:是啊,马上就要离开凉州了,回来一趟很难,将士们相聚在一起更是难上加难,何不趁现在开怀畅饮来个一醉方休啊。
师:你来读读这句——欲饮琵琶马上催。
师:全班一起读。
师:是啊,一边读一边想想啊,听着这琵琶声,我苦苦的挥洒自己的情怀,谁能通过你的朗读把美酒和欢快的琵琶声读出来。
生: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师:这夜光杯,马上催,我感受到了。
师:全班一起读。
师:现在我是王翰,我要走了,谁来劝劝我。
生:好不容易相聚了,就这样走了,不多喝几杯吗?
生:这么难得的机会,多喝几杯不是快事吗?喝醉了也没什么?
师:是啊,就是醉卧在沙场也没关系。
师:你来读。
生:醉卧沙场君莫笑,古人征战几人回。
师:就是醉卧在沙场上你也不要笑我呀?
师:请你们一起读。
师:为什么醉了躺在沙上也不要笑我呢?
生:因为自古以来,古人们征战都很少几人活能回来。
师:是啊,古代征战有几个人能活着回来的呀?
师:一起读。
生:醉卧沙场君莫笑,古人征战几人回。
师:你通过“几人回“体会到了战士怎样的情怀呀?
生:我体会到了边疆战士那种悲壮、悲凉的情怀。
师:你来读读悲凉的感觉。
生:(读)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师:你读出了悲凉的情怀。
师:你再来读读。
生:(读)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师:你用低沉的声音表现了这种悲壮的情怀。
师:还有谁来读读?
生:读得好,“几人回、君莫笑”读出了这种情怀。
生:我从“几人回“体会到了沙场上的残暴。
(师出示沙场上那残暴、血腥的片段)
师:看了这个片段,你又什么感受?
生:我觉得这个短片太悲凉了,那么多战士都战死在沙场都不能回来了。
师:是啊,这场战争伤人一万,自损八千,战场多无情啊。
生:(读)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师:读出我们心中的控诉。
生:(齐读)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师:“几人回”中还读出了怎样的情怀?他们为什么这样做?
生:我读出了战士们为了不被其他人侵犯,拼死抵抗的情怀。
师:为国而死,死得其所。
师:一起读。
生:(齐读)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师:多少热血男儿为了领土的完整,他们拼死沙场死而无怨。他们的死是悲壮的,更是豪迈的。请你们一起读。
生:(读)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师:全班一起读。
师:好一个“几人回”呀,我们就是要这样通过反复的读,读出了多样的情怀,这就叫做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师:好,同学们这首诗不过短短数行,二十八个字,诗人以饱蘸激情的笔触,用铿锵激越的音调,奇丽耀眼的词语,定下这开篇的第一句——“葡萄美酒夜光杯”,犹如突然间拉开帷幕,在人们的眼前展现出五光十色、琳琅满目、酒香四溢的盛大筵席,这是一个欢乐的盛宴,那场面和意境决不是一两个人在那儿浅斟低酌,借酒浇愁。它那明快的语言、跳动跌宕的节奏所反映出来的情绪是奔放的,狂热的;它给人的是一种激动和向往的艺术魅力,这正是盛唐边塞诗的特色。千百年来,这首诗一直为人们所传诵。
(生配乐朗诵)
师:你就是送别的小战士,请你们四个一起读。
师:你就是威风凛凛的战士,请你们这一组一起读。
师:用悲壮的语调一起读,你们读。
师:全班一起读。
四、拓展延伸
1、师推荐边塞诗《从军行》《出塞》。
3、想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亮点扫描:
《凉州词》是边塞诗中的一篇名作,这首诗以豪放的风格写了戍边战士饮酒作乐的情景,具有浓郁的边塞生活军旅的特点。杨老师在新课程标准的引领下,认真解读文本的基础上,使得这节课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主题鲜明
杨老师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敏锐的引领特点,以最豪迈为主题设置了“夜光杯”盛大的酒宴和快乐的场景,还有本文出现的琵琶声和催促声来体会边塞战士的一醉方休,让学生放开地说,大胆地来想,培养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和想象的能力,并且通过突破设置问题来引导学生悟题,学生通过阅读,使得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都来自由的表达,他们或稚嫩或片面或独自的见解,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充满自信,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作性。
二、恰到好处的资源整合
首先在课堂的开始杨老师用音乐形象生动带领学生去感受凉州那的偏僻和荒凉,体会诗题《凉州词》。
第二,新旧知识的整合。比如说王昌龄的《出塞》和王昌龄《从军行》这些诗词,使学生脑中的知识经过梳理和规划以后,有计划、条理化通过链接来新旧整合。
第三,情感和内容上的融通。杨老师在教学中让学生学会品味。夜光杯让学生体会出了战士的酒宴之欢;“几人回”让学生体会出了边塞战士的悲壮和豪情,然后还设置了问题,从“几人回”中你体会到了战士怎样的情怀?“酒宴之欢”体会出了战士什么样的感情?面对此情此景你有什么感悟?
三、多种诵读和文化熏陶带动学生来感悟这首诗。
一是通过读读通句子,读准字音读,读通诗句。二是通过老师泛读来问你读懂了什么?读出诗的节奏。三是通过想象“葡萄美酒夜光杯”的画面提供诗情,美美地读出了诗的韵味。
杨老师的课诗与画、音乐交融,说与读相通,在让学生感悟“夜光杯、马上催、几人回”的时候老师借助插图、音乐引导学生大胆地想象,而且在想象上面下了不少功夫从而达到了对诗词的理解,最后让学生自己想象,想象戍边战士以几人读、小组读、大组读、全班读,最后熟读成诵,这时在学生的脑中一定留下了会有意境的画面,此时学生就会美美地读。
启示撷英:
古诗词是文化宝库里一颗璀璨的明珠,古诗文蕴含着中华传统的美德,是中华民族屹立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支柱,也是广大学生精神成长的宝贵财富。古诗词是很富于形象性和音乐性的,通过鉴赏古诗词,可以使学生受到多个层次的艺术感染和美德熏陶,那么我们在课堂上应该如何来教学生呢?下面结合我的教学谈谈我的体会:
一、通过疏读古诗、推敲字词、感受诗之语言美
古代诗歌对小学生来说是陌生、遥远的,从诗的内容方面看,诗中所描写的景物或者事物,学生很少能接触到;从诗的社会背景看,当时社会的复杂情况属历史范畴,学生还没有超越时空界限的本领;从诗的语言方面看,诗中好多字、词古今异义,使得学生理解和掌握古诗的字词有一定的难度。如何使学生能紧跟着教师的思路循序渐进地理解并掌握古诗呢?如何逐步引导小学生去欣赏古诗的美呢?那就必须先对古诗的字词进行理解教学、扫除障碍。具体做法就是先初读古诗,找出不易理解或根本不理解的字词,再联系课文讲解字词,对重点字句进行推敲。如教学《望庐山瀑布》中的“疑”字,可先向学生质疑,诗人为什么不用“真”而用“疑”呢?诗的前三句已使学生的脑海中出现瀑布从高处往低处倾泻而下的表象,眼前闪现的是“从天而降的瀑布”。让学生细细地想一想,“瀑布真的是从九天落下的吗?”哦,原来“落九天”只是诗人大胆的“疑”而已,只是诗人恍恍惚惚之中的感觉而已,学生方始明白“疑”乃“好像”之意,又既而追问,为何不用“像”呢?让学生从更深层次去理解诗人当时的感觉。诗人看到眼前的瀑布像黄河之水天上来,如此壮观、奇特,便由此而怀疑是“落九天”,从而真正领悟到诗人见到如此奇特的庐山瀑布大为惊叹而“生疑”的原因。通过对比、分析这种方法来推敲字词,让学生领悟到诗人用词的准确,“真”太实,“像”太俗,只有用“疑”字最恰当。
二、通过诵读,领略古诗文独特的魅力
古诗文有其独特的节奏和韵律,特别是古典诗词,词句匀称工整,音节铿锵鲜明,特别适合诵读。指导学生朗读时按诗歌节奏“摇头晃脑”一番;背诵时则闭上眼睛,在摇摇晃晃中体味诗歌的情感底蕴及生命内涵,感受诗歌鲜明的节奏感和韵律美。充分体会文思、文理、文情、文气,产生共鸣,达到愉悦的审美享受,激发对诗歌乃至语文的兴趣。如《泊船瓜洲》中的“一水”“只隔”“又绿”“何时还”等,都表达了一种浓烈的思乡情,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品读理解,进一步体会到诗人思乡心切的心情,此时,再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与诗人产生共鸣,这诗与情,情与境的交融,则是古诗教学的最高境界,也才能使学生领略到古诗词独特的艺术魅力。学生吟诵诗文,抑扬顿挫,韵味无穷,不仅可以感受到汉语言的音律之美,诗文意境之美,形象之美,还可以积累语言,受到熏陶感染。
三、引导学生质疑讨论,欣赏古诗语言美。
古诗的艺术美还表现在它的语言艺术上。文字是语言的艺术,古诗是用最精粹的语言写成的。因此,古诗中的语言艺术美必须要挖掘,借以提高学生欣赏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如《咏柳》中诗人把“碧玉”、“丝绦”形象地比作碧绿的柳叶和狭长的柳条,作者比喻得十分精当,使语言产生了美感。在教学时,为了引导学生欣赏诗中的语言艺术美,教师向学生展示碧玉那精美的图片,出示柔长的绿丝带,让学生说说柳叶与碧玉、丝带与柳条之间有什么相同之处。学生通过讨论,深深感受到:春天的柳叶颜色鲜亮如碧玉般闪着光亮,碧玉是名贵的,而春天的柳叶是那样娇美,同碧玉一样珍贵,从而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同样,绿丝带是细柔的,长长的,那柔软的柳条不真如这丝带吗?作者的想象真丰富细致呀,比喻多恰当呀,学生由衷感叹。
四、通过吟读体会思想、鉴赏诗之情感美
情感似一根无形的纽带将千百年的历史拉回现实,把遥远的边寨风光、闲适的田园小景,皆置于读者面前,缩短了时空界限,更缩短了读者与诗人之间的心灵距离。为使小学生的情感易与诗人的情感产生共鸣,可以通过吟读来造就一种特有的氛围。所谓吟读就是要读出诗的节奏、顿挫,读出诗的重音、轻声,从而吟出诗文“言犹尽而意无穷”的余韵。如陆游的《示儿》,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联系实际的生活设身处地的想想:一个人临死时,该有多少话要讲哪?但是陆游说了什么呢?“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诗人对家中无一挂念,唯独牵挂着祖国的统一,多么强烈的爱国之情!因此,他嘱咐子女他的身后之事是“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多么强烈的信念!诗人强烈的爱国精神和坚强的信念不正是该诗的情感吗?这种情感正是学生要领会的,要鉴赏的。
新课程、新课堂给了我们许多启示,古诗词教学的策略应该还有很多,我想,无论是哪种教法,只有相信学生,尊重学生,珍惜学生的独特体验,帮助学生自己建构知识,我们的课堂才能葆有生命的活力!
&&&&&&&&&&&&&&
(七)《送元二使安西》课堂实录
&执教:十堰市竹山实验小学 陶书芳
地点:武昌水果湖第一小学报告厅
学生:武昌水果湖第一小学四(6)班学生
整理:潜江市运粮湖中心小学& 陆海芳
课前交流(10分钟)
师:孩子们,今天很高兴和同学们上课,我是来自十堰的老师,我姓陶,有没有哪位同学向老师介绍一下自己?
生:大家好,我来自美丽的庐山,爱打羽毛球,爱吃香蕉,我的爱好是写作文,画画……
师:同学们喜欢看课外书吗?
生:喜欢。
师:你们知道哪些诗人吗?
生:李白、王维、杜甫……
师:谁能说说王维的诗?
生:渭城朝雨浥轻尘……
师:《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生齐背)
师:谁了解王维?
生:唐朝大诗人、大画家……
师:对,不仅是大诗人,还是大画家。苏轼曾经评价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王维的诗《送元二使安西》
正式上课(30分钟)
(教师板书课题)
师:谁来读读诗题?
生:送元二/使安西。
师:读的对吗?
师:听老师读,然后你们一起读。
(生齐读)
师:经过刚才的朗读,你们都读懂了什么?
生:王维送元二出使安西。
师:再看看怎么读题目?
(生读。再齐读)
师:拿出课本,读读诗,要求读准字音。自由朗读,多读几遍。
(点生读)
师:读得又好,又有诗韵。
(生齐读)
师:分小组合作学习,解决以下问题:(ppt展示)
读前两行诗,找出诗句中描写诗人送别好友的时间、地点的词画上“__”,找出描写景物的词画上“﹏﹏”。
想想画面,体会诗句意思。
读后两句诗,思考这句讲了什么意思?你有什么想说的?
师:我们看看,女生齐读诗的前两行: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地点:渭城;时间:朝。你看到了什么?
生:青青的柳树。
师:还有呢?
生:早上下过的雨打湿了尘埃。
师:诗的前两行,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客舍旁有青青的柳树。
师:请闭上眼睛,听老师说,你想到了什么画面?
师:元二舍得吗?王维看到好友的离去,心情又怎样?
生:难过,不舍。
师:齐读诗的前两行。
师:王维是怎么送别的呢?
生: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用ppt播放图片:阳关
十月过沙碛,终朝风不休。
马走碎石中,四蹄皆流血。
&&&&&&&&&&&&&&&&&
——《初过陇山途中,呈字文判官》岑参)
生:好好照顾自己。
师:面对好友的离去,王维只有用酒消愁,以酒送行。
(生齐读后两句)
师:酒只有一杯吗?
生:不是。
师:你们从哪个字可以看出来?
师:对,“更”是“再”的意思。读后两句。
(生齐读)
师:对,酒逢知己千杯少,一起读这首诗。
师:他送的是酒,实际是什么?
生:友情。
师:对,是浓浓的友情,全体起立,深情的朗读这首诗。
(生齐读)
师:如果读慢一点就好了!
(教师示范读)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会背的互相背。
(生自由读、背。教师点人读,正音)
师:“舍”读sh&。
师:你们在背的时候,心情怎么样?
生:难过。
师:对,自己的好朋友要远行,心情很难过。下去后,多读。
&&&&板书:
&&&&&&&&&&&&&&&&
&&&&&&&&&&&
&&&&&&&&&&&&&&送&&&&&&&&&&&&&&
&&&&&&&&&&&&&&&&&
&&&&&&&&&&&&&&&&酒
15号选手评课要点:
这是人教版第七册的教学内容。
1、古诗教学教什么,诵读的过程中,领悟情感,目标准。
2、流程清晰。
1、读:自由读,齐读,示范读,指导读,读了7次。读中入境,入情。
2、教学手段符合情境引入,老师解说,画面与音乐结合,自主性,创造性得到展示。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借读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