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大学有哪些专业张树高现在哪

ITO(铟锡氧化物)纳米粉体的制备及其表征--《中南大学》2005年硕士论文
ITO(铟锡氧化物)纳米粉体的制备及其表征
【摘要】:本文采用湿化学方法—化学共沉淀法和水热法来分别制备纳米ITO粉体。讨论了共沉淀法中制备条件,如体系pH值、煅烧温度、分散剂的添加方法等对ITO粉体形貌的影响。发现采用硅酸钠为分散剂对共沉淀前驱体进行润洗,再在700℃下煅烧2h可获得晶型生长完全、粒径小、比表面积大、粒度分布均匀的立方结构的纳米ITO粉末。
探索了水热反应条件: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矿化剂和反应介质对制备ITO晶体的影响,在实验的上限温度(300℃)内不能用水热法直接制备出ITO晶体。但是可以生成结晶性良好的氢氧化铟晶体和羟基铟晶体,作为低温煅烧的前驱体可最后生成六方结构的纳米ITO粉末。
两种方法生成了不同结构的ITO晶体,是由于前驱体的不同导致了煅烧过程中晶体生长面族的不同,最终产生同质异构现象,这可以用配位场理论和晶核形成机理得到很好的解释。
最后测试了ITO样品的电性能、微波和红外吸收性能,讨论了Sn的掺杂量、煅烧温度、前驱体形式等对ITO性能的影响。发现当Sn的掺杂量为10wt%并在水热(220℃,6h)—煅烧(450℃,2h)条件下制得的ITO粉体有良好的微波和红外区吸收性能。本文从晶体生长机理、n型半导体能带理论、迁移率和载流子浓度等因素来解释上述结构。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中南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05【分类号】:O614.372【目录】:
ABSTRACT7-8
第一章 绪论8-18
1.1 纳米吸波材料8-13
1.1.1 纳米吸波材料类型9-11
1.1.1.1 纳米金属与合金吸收剂9-10
1.1.1.2 纳米氧化物吸收剂10
1.1.1.3 纳米陶瓷吸收剂10
1.1.1.4 纳米导电聚合物吸收剂10-11
1.1.1.5 纳米金属膜与绝缘介质复合吸收剂11
1.1.1.6 有机—无机纳米复合吸收剂11
1.1.2 纳米吸波材料吸波机理及其特点11-13
1.1.2.1 吸波机理11-13
1.1.2.2 吸波特点13
1.2 ITO(铟锡氧化物)的应用及研究现状13-16
1.2.1 ITO(铟锡氧化物)的应用13-15
1.2.2 ITO(铟锡氧化物)的制备方法15-16
1.3 课题研究的意义16-18
第二章 共沉淀法制备ITO纳米粉体18-27
2.1 共沉淀法的原理及特点18
2.2 试剂和仪器18-19
2.3 实验步骤19-20
2.4 ITO粉体的分析20
2.5 结果与讨论20-26
2.5.1 反应介质20-21
2.5.2 共沉淀pH值21-22
2.5.3 沉淀剂和沉淀温度22
2.5.4 共沉淀前驱体的差热分析(DTA)22
2.5.5 煅烧温度22-24
2.5.6 分散剂24-25
2.5.7 ITO粉末的透射电镜(TEM)分析25-26
2.5.8 ITO粉末的差热(DTA)分析26
2.6 本章小结26-27
第三章 水热法制备ITO纳米粉体27-46
3.1 水热法制备原理及特点27-29
3.1.1 水热法概述27-28
3.1.2 水热法制备原理28
3.1.3 水热法及其制备粉体的特点28-29
3.2 试剂和仪器29-30
3.3 实验方法与讨论30-45
3.3.1 水热法30
3.3.2 水热法实验结果讨论30-35
3.3.2.1 水热反应温度和时间的影响30-33
3.3.2.2 添加矿化剂33-34
3.3.2.3 反应介质的改变34-35
3.3.3 水热—煅烧法制备ITO纳米粉体35-42
3.3.3.1 水热后前驱体煅烧温度的差热(DTA)分析36-37
3.3.3.2 ITO粉体的X衍射分析37-39
3.3.3.3 ITO粉体的BET分析39-41
3.3.3.4 ITO粉体的扫描电镜(SEM)分析41-42
3.3.3.5 ITO粉体的透射电镜(TEM)分析42
3.3.4 氢氧化铟水热机理探讨42-45
3.4 本章小结45-46
第四章 ITO粉体的性能表征46-59
4.1 ITO粉体的电学性能表征46-50
4.1.1 ITO的晶体结构46
4.1.2 ITO的电学性质46-47
4.1.3 ITO粉体电学性能的结果与讨论47-50
4.1.3.1 Sn掺杂量的影响47-48
4.1.3.2 煅烧温度的影响48-50
4.1.4 小结50
4.2 ITO粉体的微波吸收性能表征50-57
4.2.1 雷达波段的反射率51-52
4.2.2 ITO粉体的微波吸收性能52-56
4.2.2.1 煅烧温度的影响52-54
4.2.2.2 分散剂的影响54-55
4.2.2.3 水热反应温度的影响55
4.2.2.4 制备方法的影响55-56
4.2.3 小结56-57
4.3 ITO在红外区的反射性能57-59
第五章 结论59-60
参考文献60-64
硕士学习期间发表(撰写)的论文65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葛超群;汪刘应;刘顾;张虎;;[J];材料导报;2012年11期
王松;谢明;王塞北;杨云峰;付作鑫;;[J];材料导报;2013年S1期
崔晓芳;郗雨林;;[J];热加工工艺;2012年24期
崔晓芳;郗雨林;;[J];热加工工艺;2013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崔晓芳;郗雨林;;[A];2012船舶材料与工程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菁菁;[D];苏州大学;2008年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刘飚,官建国,王琦,张清杰;[J];材料导报;2003年03期
张中太,林元华,唐子龙,张俊英;[J];材料工程;2000年03期
刘浪,禹建伟;[J];广东化工;2003年02期
施尔畏,夏长泰,王步国,元如林,仲维卓;[J];硅酸盐学报;1997年03期
王步国,田明原,施尔畏,仲维卓,郭景坤;[J];科学通报;1997年24期
张明瑜,姚吉升,陈志飞;[J];矿冶工程;2003年01期
施尔畏,夏长泰,王步国,仲维卓;[J];无机材料学报;1996年02期
余萍,杨觉明,陈平;[J];西安工业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马颖,张方辉,牟强;[J];陕西科技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段学臣,杨向萍;[J];稀有金属与硬质合金;1999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赵红振;齐暑华;周文英;涂春潮;武鹏;;[J];工程塑料应用;2005年12期
贾莉莉;毕红;王亚芬;;[J];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5期
王志强,曹明礼,龚安华,苏青青;[J];安徽化工;2005年02期
刘安勋;廖宗文;;[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36期
张莉,褚道葆;[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1期
简科;;[J];安全与电磁兼容;2009年03期
刘辉;高云雷;赵东林;沈曾民;;[J];安全与电磁兼容;2010年06期
刘辉;高云雷;赵东林;迟伟东;沈曾民;;[J];安全与电磁兼容;2011年05期
李江海,孙秦;[J];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2004年02期
于仁光,乔小晶,张同来,苗艳玲,任慧;[J];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2004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牛振江;孙雅峰;叶青;李则林;杜小光;杨防祖;姚士冰;周绍民;;[A];2004中国电子制造技术论坛——电子整机无铅化焊接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牛振江;杜小光;孙雅峰;叶青;李则林;杨防祖;姚士冰;周绍民;;[A];2004年全国电子电镀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程海峰;陈朝辉;李永清;杨孚标;车仁超;;[A];复合材料的现状与发展——第十一届全国复合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0年
徐祥宁;刘军;陈彩风;陈萍;;[A];第三届全国压电和声波理论及器件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卢晓静;闫妍;杨海峰;李俊芳;;[A];“力恒杯”第11届功能性纺织品、纳米技术应用及低碳纺织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张静;黄可龙;赵裕鑫;;[A];第十二届中国固态离子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陈云霞;赵修建;何鑫;;[A];中国硅酸盐学会特种玻璃分会第三届全国特种玻璃会议论文集[C];2007年
赵芳红;吴云龙;成惠峰;谭欢;;[A];2010全国玻璃技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雷霆;罗凤兰;唐光明;薄新维;;[A];第四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何显运;张兴华;周彦豪;;[A];第四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高传慧;[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许彩虹;[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起华荣;[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刘述忠;[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黄林勇;[D];山东大学;2010年
马淑芳;[D];太原理工大学;2011年
王丽英;[D];吉林大学;2011年
丁建旭;[D];山东大学;2011年
刘海霞;[D];山东大学;2011年
文瑾;[D];中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艳冰;[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王青尧;[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朱利文;[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王正凯;[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李霄;[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梅丹平;[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鲁统雷;[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余功成;[D];湘潭大学;2010年
邓惠仁;[D];湘潭大学;2010年
王尚平;[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赵轶;孔祥荣;曾晓飞;蒲源;付纪文;陶霞;陈建峰;;[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S1期
喻强,郝保红;[J];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刘朝辉,罗恩炜;[J];表面技术;1998年05期
汪小舟;周钰明;;[J];材料保护;2007年03期
李敏;崔屾;;[J];材料导报;2006年S1期
郭亚琴;杨斌;徐宝强;刘大春;冯同春;;[J];材料导报;2007年S1期
张政权;李铁虎;经德齐;;[J];材料导报;2007年S1期
周亮;周万城;刘涛;罗发;朱冬梅;;[J];材料导报;2011年05期
李晓杰;张越举;阎鸿浩;陈涛;;[J];材料科学与工艺;2006年02期
张智强;;[J];材料开发与应用;2010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陈曙光;[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朱协彬;[D];中南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孙丽达;[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孙晓霞;[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秦利平;[D];中南大学;2007年
吴庆海;[D];广西大学;2008年
【二级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漆蓓;[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李燕,陈祖耀;[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年01期
陈利民,亓家钟,朱雪琴,葛副鼎;[J];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1999年04期
徐美君;[J];玻璃与搪瓷;2001年02期
黄传真,艾兴,侯志刚,陈元春;[J];材料导报;1997年03期
张树高,黄伯云,方勋华;[J];材料导报;1997年04期
袁方利,李晋林,黄淑兰,林元华;[J];材料导报;1998年06期
赵东林,周万城;[J];材料工程;1998年05期
林元华,张中太,袁方利,李晋林;[J];材料科学与工艺;1999年02期
刘世友;[J];材料科学与工程;1999年02期
王秀峰,王永兰,金志浩;[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1995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立德;;[A];第四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郝彦忠;崔玥;;[J];功能材料;2008年01期
杨儒;李毓姝;钟旭峰;李敏;;[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9年03期
周利民;朱霞萍;黄群武;;[J];过程工程学报;2008年05期
敖寒梅;陈南春;;[J];非金属矿;2008年05期
徐家宁,杨国昱,孙浩然,王铁钢,徐吉庆,黄小荣;[J];吉林大学自然科学学报;1996年03期
苗鸿雁,董敏,丁常胜;[J];中国陶瓷;2004年04期
张秀丽,马子川,魏雨;[J];化学研究与应用;2004年06期
沈晓斐,祝洪良,姚奎鸿;[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姜敏;[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4期
储德韦;曾宇平;江东亮;;[J];无机材料学报;2006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林文文;陈达贵;张继业;林璋;黄嘉魁;李伟;王永好;黄丰;;[A];第15届全国晶体生长与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罗宏杰;王秀峰;黄晖;;[A];2000'全国光催化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0年
李浩莹;陈运法;臧丽坤;阮承祥;高卫民;谢裕生;;[A];第四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井立强;孙志华;王百齐;屈宜春;辛柏福;付宏刚;;[A];2004年全国太阳能光化学与光催化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汪效祖;陈洪龄;徐南平;;[A];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进展——全国第三届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会议论文集(上卷)[C];2003年
梁建;马淑芳;孙彩云;许并社;;[A];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进展——全国第三届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会议论文集(下卷)[C];2003年
李军升;赵鹏;姚燕燕;田晓珍;;[A];2007高技术新材料产业发展研讨会暨《材料导报》编委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何小玲;张昌龙;胡章贵;霍汉德;王金亮;秦世杰;左艳彬;卢福华;张海霞;;[A];第15届全国晶体生长与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高淑娟;高玲香;;[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8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潘红;晁小练;杨祖培;;[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5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左永刚;[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10年
伍明辉;[N];广东建设报;2006年
山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
曹永敏;[N];中国建材报;2006年
罗继胜 柳勇;[N];世界金属导报;2007年
湖北荆门葛洲坝水泥厂
蔡世斌;[N];中国建材报;2005年
青海水泥股份有限公司
李良 青海昆仑水泥有限责任公司
董虎;[N];中国建材报;2007年
张春玲;[N];黄石日报;2008年
湖北省荆门市葛洲坝股份有限公司水泥厂
蔡世斌;[N];中国建材报;2008年
唐兴国;[N];中国建材报;2008年
张洪;[N];中国建材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歆皓;[D];吉林大学;2013年
吴莉莉;[D];山东大学;2005年
乔澍;[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王彦敏;[D];山东大学;2009年
王昕;[D];浙江大学;2007年
孙玉绣;[D];北京化工大学;2007年
虞召朋;[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8年
张永才;[D];北京工业大学;2003年
聂蓉蓉;[D];四川大学;2006年
吕伟;[D];山东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雪颖;[D];中南大学;2005年
吴健松;[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青海盐湖研究所);2004年
邢蓉;[D];扬州大学;2005年
蒋玉龙;[D];浙江大学;2004年
李召好;[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青海盐湖研究所);2005年
邱小勇;[D];中南大学;2005年
白凡飞;[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肖璐;[D];中南大学;2009年
陈扬文;[D];湖南大学;2005年
王菊;[D];四川大学;200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基于超级电容器用的四氧化三钴的形貌可控制备及性能研究--《中南大学》2011年博士论文
基于超级电容器用的四氧化三钴的形貌可控制备及性能研究
【摘要】:论文综述了超级电容器的特点、应用和电极材料的最新研究进展,同时也对Co3O4的形貌可控与性能应用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综述,研究了基于超级电容器用的四氧化三钻的形貌可控制备及性能。论文的主要内容如下:
(1)RuO2具有高的比容量,但高昂的价格限制了它在超级电容器中的应用。通过喷雾法首次制备了具有不同RuO2含量的RuO2/Co3O4复合薄膜,并将其用于超级电容器中,以降低RuO2的用量。研究表明:在充放电电流密度为0.2Ag-1时,纯CO3O4、15.5% RuO2复合物、35.6%RuO2复合物和62.3%RuO2复合物的比电容分别为394±8,453±9,520±10和690±14 Fg-1。其中62.3% RuO2复合物的比电容值与文献报道的纯RuO2 (720 F g-1)相接近,降低了RuO2的用量。比较研究发现:在各种电流密度下,62.3% RuO2复合物具有最大比电容;35.6%RuO2复合物不仅在电流密度为0.5,1.0,1.5和2.0 Ag-1时具有最大的来自RuO2贡献的比电容(CspRuO2),而且当电流密度从0.2增大到2.0 Ag-1时具有最高的比电容保持率(46.3±2.8%)。在充放电电流密度为0.2Ag-1时,62.3%RuO2复合物中来自RuO2贡献的比电容值为869±23 Fg-1,高于文献报道的纯RuO2的比电容值(720 Fg-1)。
(2)孔状过渡金属氧化物由于具有好的电容性能而用作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然而,研究者仅合成单一孔径的电极材料。与单一孔径的材料相比,多级孔状材料,由于通过材料的质量传输特性的提高和保持细孔的比表面积,其性能有所改善。论文首次通过聚苯乙烯胶态球和聚乙二醇作模板制备了介孔/大孔Co3O4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为了比较研究,在相同情况下,制备了无孔Co3O4和介孔Co3O4电极。研究表明:在各种电流密度下,介孔/大孔Co3O4电极比无孔Co3O4和介孔Co3O4电极的比电容都大。在电流密度为0.2 Ag-1时,介孔/大孔Co3O4电极的比电容为453Fg-1,是目前孔状Co3O4超级电容器材料中最高比电容值。另外,当电流密度由0.2增加到1.0Ag-1时,介孔/大孔Co3O4电极具有最大的比电容保持率,这说明了介孔/大孔Co3O4电极更适合高速充放电。本研究还提供了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方法制备用于超级电容电极材料的介孔/大孔过渡金属氧化物。
(3)粉末状Co3O4超级电容器材料在制备电极材料过程中须与导电剂和粘结剂混合在一起。绝缘的粘结剂的使用会导致电极材料内部电阻的增加。论文通过化学沉积法制备了Co3O4薄膜。SEM显示Co3O4薄膜由像球形一样的粗糙表面粒子组成,并且在粒子中存在孔状结构。电化学研究表明:在电流密度为0.2 Ag-1时,Co3O4薄膜具有最大的比电容值为227 Fg-1,这个值大于喷雾沉积法制备的Co3O4薄膜比电容值(74 Fg-1)和连续的离子层吸附与反应法制备的Co3O4薄膜比电容值(165 Fg-1)。当电流密度增加到1.4Ag-1时,其比电容值为152Fg-1。当电流密度由0.2增加到1.4Ag-1,比电容保持率为67%。与其他方法相比,该方法具有成本低,反应条件温和和能沉积大面积薄膜。
(4)考虑到化学浴沉积法制备的Co3O4薄膜用于超级电容器材料时,在大电流密度下的比电容保持率不高,尚需进一步提高。采用了电沉积法制备了Co(OH)2薄膜,然后煅烧Co(OH)2薄膜制备了Co3O4薄膜,并对其电容性能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在电流密度为0.2 Ag-1时,Co(OH)2薄膜电极,200℃和300℃煅烧Co(OH)2后所得Co3O4薄膜电极的比电容值分别为153.4,150.4和129.1 F g-1。当电流密度从0.2增加到1.0Ag-1时,三种薄膜电极的比电容保持率大于97%;当电流密度增加到2.0 A g-1时,三种薄膜电极中比电容保持率最低值大于88%。这些数值远大于化学浴沉积Co3O4薄膜的电容保持率(67%)
(5)以葡萄糖为前驱物,采用水热法合成了胶态碳球,然后利用胶态碳球制备了多层包覆的新型复合材料—Co3O4/CoO/Co/石墨材料。此复合材料与其他研究者采用类似方法制备的物质相比具有完全不同的结构,它们是由多层不同物质组成的球形结构,其最外层是Co3O4,第二层是CoO,第三层是Co,最里面一层是石墨。采用循环伏安和恒电流充放电等方法对Co3O4/COO/CO/石墨的电化学性能进行了测试。研究表明:该材料的电容行为是由氧化还原反应所产生的法拉第赝电容和双电层电容组成,其比电容为25.2 Fg-1,比纯Co3O4的低,但电势窗口为-1.0-0.46V,比纯Co3O4的大。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中南大学【学位级别】: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11【分类号】:TM53【目录】:
ABSTRACT6-13
第一章 绪论13-48
1.1 引言13-14
1.2 超级电容器的工作原理14-17
1.2.1 双电层电容器的工作原理14-15
1.2.2 基于金属氧化物的法拉第准电容器的工作原理15-16
1.2.3 基于导电聚合物的法拉第准电容器的工作原理16-17
1.3 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的研究进展17-27
1.3.1 碳材料19-23
1.3.2 过渡金属氧化物材料23-26
1.3.3 导电聚合物材料26-27
1.3.4 其他超级电容器材料27
1.4 孔状材料的制备与应用27-37
1.4.1 微孔、介孔材料的制备与应用28-29
1.4.2 大孔材料的制备吸其应用29-37
1.5 纳米Co_3O_4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37-46
1.5.1 纳米Co_3O_4的制备方法37-40
1.5.2 纳米Co_3O_4的应用40-46
1.5 本论文选题思路与研究的主要内容46-48
第二章 喷雾法制备Co_3O_4/RuO_2复合金属氧化物薄膜用作超级电容器材料48-63
2.1 引言48-49
2.2 实验部分49-51
2.2.1 实验原料及仪器49
2.2.2 电极的制备49-50
2.2.3 样品的分析及测试50-51
2.2.3.1 X射线衍射(XRD)分析50
2.2.3.2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50
2.2.3.3 原子力显微镜(AFM)分析50
2.2.3.4 电化学性能测试50-51
2.3 结果与讨论51-62
2.3.1 XRD51-52
2.3.2 形貌分析52-54
2.3.3 循环伏安测试54-57
2.3.4 恒流充放电测试57-59
2.3.5 交流阻抗测试59-62
2.4 本章结论62-63
第三章 以聚乙二醇和聚苯乙烯球为模板制备介孔/大孔Co_3O_4超级电容器薄膜电极材料63-76
3.1 引言63
3.2 实验部分63-66
3.2.1 实验原料及仪器63-64
3.2.2 电极的制备64-65
3.2.3 样品的分析及测试65-66
3.2.3.1 X射线衍射(XRD)分析65
3.2.3.2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65
3.2.3.3 原子力显微镜(AFM)分析65
3.2.3.4 电化学性能测试65-66
3.3 结果与讨论66-74
3.3.1 XRD分析66-67
3.3.2 形貌分析67-69
3.3.3 循环伏安测试69-71
3.3.4 恒电流充放电测试71-73
3.3.5 交流阻抗测试73-74
3.4 本章结论74-76
第四章 化学浴沉积Co_3O_4薄膜及其电容性能的研究76-85
4.1 引言76
4.2 实验部分76-78
4.2.1 实验原料及仪器76-77
4.2.2 Co_3O_4薄膜电极的制备与表征77-78
4.2.3 Co_3O_4薄膜电极的电化学性能测试78
4.3 结果与讨论78-84
4.3.1 XRD分析78-79
4.3.2 形貌分析79-80
4.3.3 循环伏安测试80
4.3.4 恒电流充放电测试80-83
4.3.5 交流阻抗测试83-84
4.4 本章结论84-85
第五章 电沉积Co(OH)_2薄膜和Co_3O_4薄膜及其电容特性研究85-97
5.1 引言85-86
5.2 实验部分86-88
5.2.1 实验原料及仪器86
5.2.2 Co(OH)_2薄膜的制备86-87
5.2.3 Co_3O_4薄膜的制备87
5.2.4 Co(OH)_2薄膜和Co_3O_4薄膜的表征87-88
5.2.4.1 X射线衍射(XRD)分析87
5.2.4.2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87
5.2.4.3 Co(OH)_2薄膜和Co_3O_4薄膜的电化学性能测试87-88
5.3 结果与讨论88-95
5.3.1 XRD分析88-89
5.3.2 形貌分析89-90
5.3.3 循环伏安测试90-93
5.3.4 恒电流充放电测试93-95
5.4 本章结论95-97
第六章 Co_3O_4/CoO/Co/石墨复合物的制备及其电容性能研究97-108
6.1 引言97-100
6.2.1 实验原料及仪器98
6.2.2 碳球的制备98-99
6.2.3 Co_3O_4/CoO/Co/石墨复合电极的制备99
6.2.4 样品的分析及测试99-100
6.2.4.1 X射线衍射(XRD)分析99
6.2.4.2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99
6.2.4.3 Co_3O_4/CoO/Co/石墨电极的电化学性能测试99-100
6.3 结果与讨论100-107
6.3.1 XRD分析100-101
6.3.2 形貌分析101-102
6.3.3 胶态球的制备和Co_3O_4/CoO/Co/石墨复合物的合成的机理102-103
6.3.4 循环伏安测试103-106
6.3.5 恒电流充放电测试106-107
6.4 本章结论107-108
第七章 结论108-110
参考文献110-132
致谢132-133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133-134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陈玲;[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张卫民,孙思修,俞海云,宋新宇;[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3年12期
张卫民;张玉;董光明;孙中溪;;[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6年10期
汪静,林保平,袁春伟;[J];化学学报;2004年11期
张莹;刘开宇;张伟;王洪恩;;[J];化学学报;2008年08期
吴雯;王永刚;李峰;夏永姚;;[J];化学学报;2009年03期
郑明波;凌宗欣;廖书田;杨振江;姬广斌;曹洁明;陶杰;;[J];化学学报;2009年10期
张学骜;满亚辉;王建方;刘长利;吴文健;;[J];中国科学E辑:技术科学;2006年09期
曹林,周盈科,陆梅,力虎林;[J];科学通报;2003年07期
黄可龙;曾雯雯;杨幼平;刘素琴;刘人生;;[J];无机化学学报;2007年09期
刘冬梅;赵海军;曹洁明;郑明波;刘劲松;;[J];无机化学学报;2008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赵国燕;郭金福;卢印;;[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邵光杰;孙立娟;何佩;张世品;;[J];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2007年04期
李凌杰;于生海;雷惊雷;何建新;王敬丰;潘复生;;[J];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2008年06期
徐正彬;贾梦秋;;[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S2期
李晶;黄丽;;[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S1期
张新生;王洁欣;乐园;陈建峰;;[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5期
姜应律,吴荫顺;[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4年06期
涂运骅,高瑾,李久青,张薇;[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4年06期
陈旭;杜翠薇;李晓刚;梁平;鲁新如;;[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8年07期
聂向晖;杜翠薇;李晓刚;;[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9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高志明;文丽娟;;[A];中国腐蚀电化学及测试方法专业委员会2012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刘洋洋;高志明;王震;;[A];中国腐蚀电化学及测试方法专业委员会2012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陶长元;薛红涛;刘作华;杜军;范兴;刘仁龙;;[A];中国化工学会2011年年会暨第四届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节能节水减排技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康嘉杰;徐滨士;王海斗;王成彪;;[A];2011年全国青年摩擦学与表面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朱振峰;何选盟;;[A];中国陶瓷工业协会装饰材料专业委员会第五届第三次全体会议暨中国硅酸盐学会陶瓷分会色釉料暨原辅材料专业委员会第二届第三次全体会议论文集[C];2009年
唐俊文;邵亚薇;张涛;孟国哲;王福会;;[A];高性能防腐蚀涂装及表面保护技术的应用与发展——第16届全国表面保护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雍兴跃;侯纯扬;武杰;张正;李栋梁;汪磊;李斌;;[A];2010年全国腐蚀电化学及测试方法学术会议摘要集[C];2010年
高志明;林峰;宋诗哲;;[A];2010年全国腐蚀电化学及测试方法学术会议摘要集[C];2010年
褚青献;李寒露;王纪孝;王志;张凤宝;王世昌;;[A];第六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4)[C];2007年
胡艳琴;王运福;宋玉哲;韩根亮;李工农;刘国汉;;[A];2009中国功能材料科技与产业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常雪婷;[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王洪芬;[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王爱萍;[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刘春侠;[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张启波;[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蒋雪松;[D];浙江大学;2008年
黄君冉;[D];浙江大学;2010年
王鹤峰;[D];太原理工大学;2011年
丹媛媛;[D];吉林大学;2011年
沈羽;[D];吉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庞宇;[D];南昌航空大学;2010年
徐珊;[D];南昌航空大学;2010年
李新义;[D];南昌航空大学;2010年
梁静;[D];南昌航空大学;2010年
郭传华;[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李恒;[D];郑州大学;2010年
任振伟;[D];郑州大学;2010年
洒盼盼;[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张颖君;[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丛园;[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李晶;赖延清;李颉;刘业翔;;[J];材料导报;2006年12期
程立文;汪继强;谭玲生;;[J];电源技术;2007年11期
刘春娜;;[J];电源技术;2010年09期
张治安,邓梅根,胡永达,杨邦朝;[J];电子元件与材料;2003年11期
于凌宇;冯玉萍;;[J];今日电子;2008年12期
刘建新;[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2年03期
左晓希,李伟善;[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1期
王晓峰,孔祥华,刘庆国,解晶莹;[J];化学世界;2001年02期
,张鲁滨;[J];汽车维修与保养;2004年05期
陈高峰;徐杰;周寻;杜楠轩;宋谢清;吕进玉;林志东;;[J];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杨晓伟;[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慈颖;[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理化技术研究所);2007年
李会巧;[D];复旦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媛;[D];沈阳理工大学;2010年
姜遵群;[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薛露平;[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1年
陈亮;[D];东北大学;2008年
赵明;[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秦继伟;[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陈猛,白雪冬,黄荣芳,闻立时;[J];半导体学报;2000年04期
张树高,黄伯云,方勋华;[J];材料导报;1997年04期
汪静,李康,钱卫平,袁春伟;[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2期
彭波,刘素琴,黄可龙,吴弘;[J];电源技术;2005年08期
刘兴泉,陈召勇,李淑华,何泽珍,于作龙;[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2年02期
曾庆新,李宏飞,李亚丰,杨国昱,徐吉庆;[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2年12期
丛海林,曹维孝;[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3年08期
张卫民,孙思修,俞海云,宋新宇;[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3年12期
张卫民,宋新宇,李大枝,俞海云,孙思修;[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4年05期
毛雅春,冯守华;[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98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J];电子产品世界;2006年18期
汪形艳,王先友,黄伟国;[J];电池;2004年03期
张治安,杨邦朝,邓梅根,胡永达;[J];无机材料学报;2005年03期
刘宝华;;[J];中国汽车界;2009年07期
焦其军;;[J];汽车与配件;2010年22期
谢振明;;[J];宁波节能;2010年03期
本刊编辑部;崔大山;;[J];时代汽车;2011年09期
刘志祥,张密林,闪星,董国君;[J];电源技术;2001年05期
王晓峰,王大志,梁吉;[J];电子学报;2003年08期
张治安,杨邦朝,胡永达,汪斌华;[J];材料热处理学报;2005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宇;雷军鹏;朱用;敬春梅;胡敏艺;闫忠强;;[A];低碳经济条件下重有色金属冶金技术发展研讨会——暨重冶学委会第六届委员会成立大会论文集[C];2010年
魏玮;黄小彬;唐小真;;[A];2011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姜训勇;张磊;孙立伟;刘庆锁;陆翠敏;;[A];第七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第5分册)[C];2010年
代红蕾;田艳红;;[A];2011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王贵欣;冯永成;周固民;瞿美臻;张伯兰;于作龙;;[A];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进展——全国第三届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会议论文集(上卷)[C];2003年
单既成;陈维英;;[A];通信电源新技术论坛——2008通信电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孙玥;彭乔;刘不厌;;[A];第七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第2分册)[C];2010年
王贵欣;袁荣忠;周固民;瞿美臻;冯永成;于作龙;;[A];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进展——全国第三届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会议论文集(下卷)[C];2003年
王桂玲;杜建平;张莹;邵光杰;;[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10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王贵欣;周固民;瞿美臻;江奇;王国平;冯永成;张伯兰;于作龙;;[A];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进展——全国第三届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会议论文集(上卷)[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赵文;[N];科技日报;2004年
彭友 石丽晖;[N];上海证券报;2009年
过国忠 通讯员
陈培;[N];科技日报;2011年
何永晋;[N];科技日报;2000年
辽宁工学院
陈永真;[N];中国电子报;2003年
兰得春;[N];电子报;2007年
记者 刘丽伟;[N];朝阳日报;2010年
金晓明;[N];朝阳日报;2010年
李俊记者  王春;[N];科技日报;2006年
本报实习记者
薛飞;[N];中国知识产权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宋金岩;[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吴洪鹏;[D];北京交通大学;2012年
孟繁慧;[D];山东大学;2013年
孙谊;[D];北京交通大学;2013年
王新宇;[D];中南大学;2011年
陈立锋;[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李琛;[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曲群婷;[D];复旦大学;2010年
李艳华;[D];中南大学;2011年
高宇;[D];吉林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郑丽萍;[D];湘潭大学;2010年
刘凤丹;[D];天津大学;2010年
杨艳静;[D];湘潭大学;2010年
唐丽;[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李媛;[D];沈阳理工大学;2010年
刘志祥;[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2年
黄丛聪;[D];山东理工大学;2010年
孙津清;[D];天津大学;2010年
朱修锋;[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3年
王磊;[D];西北大学;201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南大学哪个专业最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