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质量监测城市规划理论有哪些应该包括哪些内容

金燕同志在全面改薄项目规划培训会上的讲话
【添加时间:】
在全面改薄项目规划培训会上的讲话&金& 燕2014年12月5日&同志们:今年上半年在反复酝酿、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制定了我省全面改造薄弱学校的实施方案,各地认真开展了摸底排查,逐校测算了资金缺口,据测算,全省累计资金总需求189亿元。这个实施方案比较客观地反映了我省改薄的需求情况,是一个实事求是的方案。得到了省财政和发改部门的认可和支持;上报国家后,顺利通过了国家审核,也得到了全国改薄办的肯定。在此,对大家的辛勤付出和扎实工作表示衷心感谢!&& 根据国家要求,各地要在前期“实施方案”的基础上,制定“全面改薄”项目规划,落实具体项目和实施年度,并通过项目管理软件逐级汇总上报。今天,召开这个培训会,就是进一步明确规划编制的基本原则和政策要求,并对如何编制进行指导,希望大家认真学习,领会精神,掌握软件运用,并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内,集中精力,抓紧时间,把项目规划编制好。下面,我就本次规划编制和下一步工作讲几点意见。一、统筹协调,改薄扶弱,切实把握规划原则各地各校要牢牢把握“满足基本需要”这一核心,严格实施范围,坚持如下基本原则:&&& (一)坚持“保基本、兜网底”的原则。“保基本”是“全面改薄”项目实施的根本原则,也是编制本次项目规划的工作要求。“全面改薄”必须始终把保基本、补短板、兜网底,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把有限的资金用到最急需、最紧迫、最薄弱的地方,实事求是地确定每个地区和每所薄弱学校的改造规划和实施项目。各地要充分体现“雪中送炭”,准确识别薄弱学校,将教学、生活设施条件不能满足基本需求的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特别是农村寄宿制学校纳入实施范围。凡纳入项目规划的学校,必须是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专项规划中长期保留的学校。不搞“锦上添花”,不得将资金资源向少数优质学校集中,打造“豪华校”、“重点校”;不得将地级市以上城市主城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纳入“全面改薄”范围。(二)坚持全面覆盖、一校一策的原则。各地要在前期以校为单位,摸清底数,“一校一方案”的基础上,以县(市、区)为单位,按照规划编制要求,科学、合理确定每所学校建设内容、建设规模、设施设备配置数量、投资需求,编制项目总体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各市、县、校的基础不一样,需求也就不一样,不能搞“一刀切”。各地的项目规划要因地制宜,按照“节俭、安全、实用、够用”和“缺什么补什么”的要求,优先建设、购置教学和学生生活最急需的基本设施和设备,解决办学条件存在的突出问题。&&& (三)坚持统筹规划、相互协调的原则。&&& &一是要规划统筹,增强协同。各地要切实做好“全面改薄”项目规划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布局调整规划、标准化建设规划、均衡发展规划和信息化建设规划之间的衔接,增强协同效应。规划中的数据与各类相关统计数据的口径要相统一,相关标准内容要一致,实施的进度、步骤要求要相互协调。&二是要统筹资金,形成合力。根据国家要求,纳入规划的项目必须落实资金。各地要切实提高各类资金使用的综合效果,避免重复交叉或支持缺位。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机制经费重点保障学校基本运行需要和校舍维修改造;薄弱学校改造资金支持范围在原有基础上,扩充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内容,将信息化建设和农村小学必要的运动场、学生宿舍、食堂、饮水设施、厕所、澡堂等教学和生活设施纳入支持范围;初中改造工程重点支持农村初中必要的运动场、学生宿舍、食堂、饮水设施、厕所、澡堂等教学和生活设施建设。三是要坚持全面改善与突出重点的统筹,点面结合。“全面改善”既包括实施范围的全覆盖,不遗漏一所薄弱学校,又包括实施内容的全方位,不遗漏学校的一个薄弱环节,做到县不漏校、校不缺项。“突出重点”需要按照轻重缓急,优先满足的要求,突出近期要解决的重点问题,确定项目实施顺序。二者根本目标和努力方向是一致的,必须有机结合,梯次推进。二、坚持标准,遵循“方案”,认真执行编制依据一是明确底线要求。今年7月,教育部、发改委、财政部三部委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底线要求的通知》,确定了“全面改薄”20条底线要求,在省厅上月底发出编制规划的通知中,已作为附件下发各地。这既是工作底线,也是目标红线。也就是说,“全面改薄”工作结束后,任何一项底线指标没有达到,都视为整个“全面改薄”工作未达标。二是立足基本标准。11月中旬,省教育厅下发了《安徽省全面改善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办学条件的基本标准》和《安徽省农村教学点办学基本标准》,这两份文件是依据国家和省的已有标准,结合我省现阶段实际制定的,既是编制本次项目规划的基本依据,也是今后标准化评估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验收的基本标准。三是遵循实施方案。本次规划是以各地已上报实施方案为基础,如无大的调整,原则上不得突破实施方案中确定的资金额度。各地要对照《安徽省全面改善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办学条件的基本标准》和《安徽省农村教学点办学基本标准》,将本地实施方案进行进一步细化,资金明确来源,项目落实到学校,进度落实到年份,形成具体化、可操作的项目规划。三、明确范围,查缺补差,全面落实编制要求项目资金要按规定的范围使用,各地不得盲目提高标准,擅立建设项目,夸大建设任务,甚至套取资金。(一)项目资金的使用范围。按要求,项目资金使用范围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校舍建设。主要包括教学及辅助用房、学生宿舍、食堂(伙房)、厕所、锅炉房、浴室、运动场地等。为解决大班额问题,经报批并长期保留的新建学校,也需纳入规划。二是设施设备购置。主要包括课桌椅、教学仪器设备、音体美器材、图书,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数字教育资源、食堂设备、学生用床,以及饮水、采暖、安全等设施设备。办公楼、礼堂、体育馆、塑胶频道、游泳馆(池)、图书馆,以及其他超越基本办学条件范畴的项目,不得列入项目规划。另外,学校大门、围墙、道路等附属实施建设及校园绿化、硬化,一次性投入低于5万元的校舍维修和零星设备购置项目,可以通过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解决,也可以纳入地方资金规划。(二)核实登记缺口。各县(市、区)教育局要在前次制定“全面改薄”实施方案已经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对照新的标准,逐校核实办学条件缺口,一一列出清单,凡是列入缺口清单的均应纳入项目规划。每一所学校的缺口清单须经责任督学签字,加盖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公章后存档,作为汇总、备查和公布的依据。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汇总当地义务教育办学条件缺口清单。市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审核、汇总所辖县(市、区)缺口清单。重点审核实施范围是否符合要求,建设内容是否合理,工作重点是否突出,是否存在超标准、超规模豪华建设问题,是否有虚列项目、套取专项资金的嫌疑,资金来源是否明确具体,县承担资金是否落实等。四、同步录入,及时更新,保证项目建设与校舍信息系统的衔接针对本次规划,教育部专门开发了信息系统(单机版),用于规划数据的汇总和上报,会上省薄改办的同志要进行培训和介绍。我要强调的是薄改项目建设要与中小学校舍信息管理系统相衔接,像所有工程一样同步录入校舍信息系统中。要做到项目建设与信息系统建设同步,纸质档案与电子档案同步。校舍信息系统是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校舍日常管养、校舍安全监测、项目实施过程监管等方面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近期,教育部对校舍信息系统进行了升级更新,增加了日常管理、受灾台账、项目自定义管理等功能,增设了中职学校和学前教育管理模块,并逐步将校舍系统与教育部统一机构编码系统进行对接,从而对使用者在更新系统的时效性、推广系统的综合应用等方面有了更高要求。我省校舍系统中的数据主要是校安工程实施过程中录入的,凝聚了在座各位的辛勤汗水。但随着时间推移和系统功能扩展,系统数据不完整、相互矛盾、甚至存在错误。为了真正发挥校舍系统服务管理、支撑决策的作用,必须保证系统数据的完整准确。因此要建立系统数据的适时更新机制,根据系统数据的不同性质,分别确定不同的时间节点,及时准确地进行更新完善。学校基本信息的更新,原则上与学年初事业统计报表同时录入,并确保采集数据的完整准确、口径一致;校舍的年检、排查、鉴定信息,校舍维修记录,受灾台帐,学校新增、撤销、合并信息等,应及时录入;项目建设过程及竣工信息要与项目建设同步录入。今年10月,省教育厅专门发文对校舍信息系统数据的更新提出了明确要求,并及时举办了培训班,系统涉及的基教处、职成处、民办教育处等处室都做了布置和要求。各地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职责分工,指定专门机构和人员,统筹做好校舍系统应用管理的各项工作。五、落实责任,强化措施,扎实推进项目实施&今年是“全面改薄”的开局之年,时间紧,任务重,各市县教育部门和学校要切实把“全面改薄”作为当前最紧要的一项工作抓紧抓好,并落实在实际行动上。(一)明确牵头机构,建立责任体系各地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已经成立领导机构的要进一步充实专职人员,确定相应的牵头单位,实行高效、有力的领导和指挥。还没有成立领导机构和确定工作人员的市县要尽快组建领导机构。同时,建立省、市、县三级责任体系,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各级领导机构和工作部门成立后要勤于工作、善于指导、精于协调,全面负责“全面改薄”工作。要加强与发改、财政等领导小组组成部门的沟通合作,认真听取他们对“全面改薄”的意见和建议,及时报告“全面改薄”工作进展情况。教育部门内部也要加强配合,基教、财务、规划、项目、装备、信息中心等部门要“拧成一股绳”,合力推进。&&& (二)强化制度建设,完善工作机制&&& 一是完善资金管理办法。各地要坚持加大投入与加强管理相结合,进一步健全管理制度,严格监管资金使用情况,做到可控、可防、可查,不留死角,不存侥幸,不冒风险。同时,要积极配合财政、发改等部门,制定、完善项目建设收费减免政策,落实政府采购、招投标和国库集中支付等相关制度。二是落实项目管理办法。继续坚持校安工程建立起来的管理模式,实行定期调度、月通报、倒排工期、监督检查等工作制度,定期或不定期督查项目工程进度、安全和质量,积极履行监管职责,确保建设进度有要求,工程质量有保障,安全生产有措施。三是建立激励奖惩机制。坚决制止拿到资金不干事,得到项目不建设等情况的发生。对领导重视、工作推动力度大、成效显著的县(市、区),省将给予重点倾斜和优先支持。对进展缓慢、管理不严、制度不细的,除了通报批评,还将扣减下一年度资金,对存在违规行为的予以责任追究。&(三)加强公开公示,实行全程监管各市县要保证“全面改薄”项目实施全过程的透明操作,主动、及时向社会公示“全面改薄”所有关键环节的所有信息,公开的主要内容包括:本级改薄项目总体规划、年度计划、工程进度、质量;校舍建设项目的立项、招标、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竣工验收,图书仪器设备的购置情况等全部信息。&(四)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氛围各地要制订切实可行的宣传方案,认真做好新闻宣传工作,充分利用主流媒体,采取多种形式,全面、准确、深入做好相关政策的宣传解读,使各县、各校都能够熟悉政策、用好政策;使党和政府的惠民政策暖民心、顺民意,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形成强大正能量,营造全社会共同支持、共同监督和共同推进的良好氛围。同志们,“全面改薄”已经起步,任重道远,不容懈怠,让我们凝心聚力,抓好落实,切实保证“全面改薄”项目的顺利实施和有序推进。谢谢大家!
& 安徽教育项目管理网
安徽省教育项目管理中心 主办国务院学位委员会 教育部关于加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建设的意见
_教育部门户网站_
您现在的位置:&
信息名称: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 教育部关于加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建设的意见
信息索引:
360A22-07-
生成日期:
发文机构: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 教育部
发文字号:
学位[2014]3号
信息类别:
内容概述: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 教育部就加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建设提出意见。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 教育部关于加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建设的意见
学位[2014]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学位委员会、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共中央党校学位评定委员会,中国人民解放军学位委员会,各学位授予单位: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以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年)》,实施《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教研〔2013〕1号),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现就加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加强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建设的意义
  加强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建设,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事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面对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新形势,提高质量是研究生教育改革和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亟需进一步完善与研究生教育强国建设相适应、符合国情和遵循研究生教育规律的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
  二、总体思路
  1.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研究生教育改革精神,转变政府职能,推进管办评分离,树立科学的质量观,以研究生和导师为核心,以学位授予单位为重心,从研究生教育基本活动入手,明确各质量主体职责,保证研究生教育基本质量,创新机制,激发学位授予单位追求卓越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提高人才培养水平。
  2.建设目标。构建以学位授予单位质量保证为基础,教育行政部门监管为引导,学术组织、行业部门和社会机构积极参与的内部质量保证和外部质量监督体系。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要明确学位授予单位第一主体的职责,增强质量自律,培育质量文化。外部质量监督体系要加强教育行政部门的政策支撑与宏观监管,以质量为主导统筹资源配置,发挥学术组织、行业部门和社会机构的质量监督作用。
  3.基本原则。①标准先行。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多样化需求,制订不同类型、层次和学科类别研究生培养和学位授予标准。②分类监管。根据不同主体和对象,采取相应的质量监管方式,加强分类指导和管理。③统筹协调。充分调动各主体的创造性,形成上下配合、内外协调、积极有效的质量保证和监督机制。④支撑发展。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建设要有利于促进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有利于全面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
  三、强化学位授予单位的质量保证
  1.学位授予单位是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的主体,要按照《学位授予单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基本规范》(见附件),健全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确立与本单位办学定位相一致的人才培养和学位授予质量标准,建立以培养质量为主导的研究生教育资源配置机制。
  2.学位授予单位要充分发挥学位评定委员会、学术委员会等学术组织在质量保证方面的作用,审定研究生培养方案和学位授予标准,指导课程体系建设,开展质量评价等工作。不断完善导师管理评价机制,把师德师风和研究生培养质量作为导师评价的重点,加强导师对研究生思想、学习和科研实践的教育与指导。
  3.学位授予单位要统筹各类研究生教育经费,建立健全研究生奖助体系,激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加强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畅通分流渠道,加大对不合格学生的淘汰力度,激发研究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学术道德教育和学术规范训练贯穿到研究生培养全过程,建立学风监管与惩戒机制,严惩学术不端行为。
  4.学位授予单位要建立研究生教育质量自我评估制度,组织专家定期对本单位学位授权点和研究生培养质量进行诊断式评估,发现问题,改进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不断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鼓励有条件的单位积极开展国际评估。
  四、加强教育行政部门的质量监管
  1.委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和全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按一级学科和专业学位类别分别制订《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为学位授予单位实施研究生培养、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开展质量监管提供基本依据。
  2.建立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制度,以人才培养为核心,制订科学的评估标准,开展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工作。按类型、分层次组织实施评估工作,提高评估实效。对存在质量问题的学位授予单位,采取约谈、通报、限期整改直至撤销学位授权等处理办法。不断改进学科评估工作。
  3.开展博士、硕士学位论文抽检工作,强化学位授予单位、导师和研究生的质量意识,加强学位授予管理,保证学位授予质量。建立研究生教育绩效拨款制度,推动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创新,促进研究生教育质量不断提升。
  4.建立全国研究生教育质量信息平台,及时公开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相关信息,开展质量调查,定期发布教育行政部门、学位授予单位和相关学术组织的研究生教育质量报告,促进学位授予单位质量自律,加强质量预警,营造良好的质量环境。
  5.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大对本地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的监管力度,做好硕士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省级重点学科评选、硕士学位论文抽检、优秀学位论文评选等工作。积极推动研究生教育质量监督区域协作机制建设。
  五、充分发挥学术组织、行业部门和社会机构的监督作用
  1.充分发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全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等学术组织在研究生教育质量调查研究、标准制订、评估论证及学风建设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2.充分发挥行业部门在人才培养、需求分析、标准制订、实践训练和专业学位质量认证等方面的积极作用。鼓励社会机构积极参与研究生教育质量监督,逐步建立独立、科学、公正,且具有良好声誉的研究生教育质量社会评价机制。
  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位授予单位要加强领导,把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建设作为推进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内容,认真做好组织实施工作。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本地区实际,制订相关措施,统筹本地区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和监督工作。学位授予单位要在全面总结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健全质量保证体系,不断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附件:学位授予单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基本规范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 教育部
学位授予单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基本规范
  为指导学位授予单位建设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制定本规范。
  一、目标与标准
  确立研究生教育发展目标。根据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结合本单位研究生教育实际,确定研究生教育层次、类型、规模和结构等方面的发展目标,并定期调整。
  制订学位授予标准。在国家制定的《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基础上,按学科或专业学位类别制订与本单位办学定位相一致的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标准。
  制订学科专业设置与调整办法。制订本单位一级学科授权点和专业学位授权点增列与撤销办法,二级学科自主设置与调整的办法,明确标准,规范程序,形成学位授权点动态调整机制,优化结构,发展特色。
  二、招生管理
  制订研究生招生指标配置办法。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研究生生源质量、培养质量、就业状况,以及培养经费、科研任务、导师队伍、实践基地等研究生培养条件方面的因素,制订以质量为导向的研究生招生指标配置办法。
  制订研究生招生选拔规定。建立有效的招生自我约束机制,规范招生选拔,充分明确导师在研究生招生选拔中的职责和权力,加强对考生综合素质和发展潜力的考察,保证招生质量。
  三、培养过程与学位授予管理
  制订培养方案。培养方案应明确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培养环节,要遵循研究生教育规律,创新培养模式,体现学科特色和学术前沿,突出个性化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制订要吸收行业部门参与,注重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
  制订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办法。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学科发展前沿和研究生个人发展需要,建构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及时更新课程内容,丰富课程类型。
  制订课程教学质量监控办法。明确授课教师资质,规范课程教学,建立科学的教学督导和评价制度,加强对授课质量的监测和评估,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制订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质量的监督与评价办法,保证实践教学质量。
  建立健全中期考核制度。不断提高研究生中期考核或博士生资格考试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切实发挥其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筛选作用。
  健全学位论文开题及评阅制度。论文开题要有规范的程序,论文评阅要保证有一定数量的外单位同行专家参与,加强匿名评阅等适合本单位实际的论文评阅制度建设,有条件的单位应探索国际同行评阅。
  健全论文答辩和学位授予制度。完善学位论文预答辩、答辩和答辩后修改等制度。答辩委员会和各级学位评定委员会要严格履行职责,保证学位授予质量。
  建立科学道德与学术规范教育制度。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安排必修环节,对研究生进行科学精神、科学道德、学术规范、学术伦理和职业道德教育。明确学术不端行为处罚办法。
  制订研究生分流与淘汰办法。制订研究生课程学习、中期考核、资格考试和学位论文开题等各阶段的分流与淘汰办法。
  四、导师岗位管理
  制订导师考核评价办法。规范导师岗位管理,实施导师招生资格审查,建立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分类考核评价制度。
  制订导师交流与培训办法。建立和完善导师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制度,为导师提高学术和实践能力提供平台。加强导师培训,不断提高导师指导能力。
  建立导师激励与问责制。完善导师激励制度,明确和保障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的责任与权力,调动导师育人积极性,发挥导师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的示范作用。完善导师问责制,对培养质量出现问题的导师,视情况分别采取质量约谈、限招、停招等处理。
  五、研究生管理与服务
  建立健全研究生奖助制度。以鼓励创新为导向,完善机制,充分发挥奖助学金的激励作用。统筹制订各类奖助学金评选办法,保证评选过程公平、公正、公开,奖助学金的评选要有一定比例的导师和研究生参加。
  建立研究生权益保护机制。完善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正当利益诉求和权利救济机制,加强对研究生的权益保护。
  建立研究生就业指导与服务制度。健全研究生就业市场和信息服务体系,加强研究生创业教育,鼓励研究生创业和面向基层就业。
  六、条件保障与质量监督
  制订研究生教育资源配置办法。按学科或专业学位类别制订研究生教育资源配置办法,保障各类研究生学习、科研、实践和生活等基本条件。
  建立自我评估制度。以提高质量为导向,定期开展学位授权点和研究生培养质量自我评估,发现问题,提出改进措施。鼓励有条件的学科或专业学位类别参加国际评估或专业资格认证。
  建立质量跟踪和反馈制度。建立毕业生发展质量跟踪调查和反馈制度,定期听取用人单位意见,开展人才培养质量和发展质量分析,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结构。
  建立质量信息公开制度。建立研究生教育质量信息公开制度,主动公开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发展质量信息,定期发布本单位研究生教育发展质量报告。
  七、质量管理与质量文化
  健全质量管理组织机构。学位授予单位要明确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组织机构,以及学位评定委员会等组织的管理职责,规范研究生培养过程信息与档案管理。
  营造质量文化。通过质量制度建设、规范研究生教育过程管理,加强导师、研究生和管理人员的质量意识,形成体现自身发展定位、学术传统与特色的质量文化。环境监测课程建设规划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环境监测课程建设规划
环​境​监​测​课​程​建​设​规​划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孩子不像孩子、唯分数论、规则被弱化、创造能力不足“沙化”现象抛出教育评价的新命题
从两份海报设计透视下城教育质量监测体系
&&孩子不像孩子、唯分数论、规则被弱化、创造能力不足&&“沙化”现象抛出教育评价的新命题&&从两份海报设计透视下城教育质量监测体系&&通讯员 刘粉莉 记者 艾丹青&&&&怎样把握教育教学质量?怎样科学、客观地评价学校、教师、学生?当下,这是最关键的问题,似乎也是最难回答的问题。&&为此,2010中国杭州国际教育创新大会(文晖论坛)分项目:国际基础教育质量标准高级专家会议和区域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价体系研讨会,一个国际化、一个本土化,都把关注焦点对准了教育质量监测——这个事关教育能否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 论坛嘉宾观点 | &&人人都是博士,不见得是好事&&袁振国(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从一个国家的角度来说,什么叫质量?质量在于适应社会的发展,适应人的发展。质量在于结构,要有与国家所需要相匹配的人才结构。质量在于促进每一个人的发展。质量要和公平同步进展。&&如果有把握说现在的教育内容是相对较好的,就会寄希望于越来越多人能学习这些内容,并获得较好结果。这就是世界几乎所有国家都在致力于大幅度提高入学率的原因,也是衡量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尺。如果我们不能提高义务教育的普及率、高等教育的普及率,就没有办法看一个国家整体的教育质量和水平。&&我们在考虑教育质量和教育质量标准时,首要想到的是该标准应从哪几方面去考虑,我们现在要考虑的是要适应这个特定的社会条件,特别是要有一个好的人才结构。如果我们培养出来的都是博士,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不见得是好事情,需要有不同类型、不同结构型的人才。&&评价是关键,基础在监测&&崔立双(教育部督导团办公室质量处处长) &&今天召开的“区域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价体系研讨会”,既符合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又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教育改革发展方向和核心目标一致。而下城区在教育质量监测探索中取得的原创成果,对国内其他地区开展区域教育质量监测具有重要借鉴意义。&&评价是关键,基础在监测。2007年中国教育部成立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四年来在部分省(市)先后开展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数学、科学、语文学习质量和心理健康状况的监测试点,制订并完善相应监测指标体系、标准和工具。明年还将在部分省(市)开展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英语学习质量的监测试点,同时进行艺术、社会等学科和领域监测指标体系和工具的研制,以及监测数据系统和题库等基础性建设。&&我们监测什么和怎样监测?&&辛涛(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副主任、教授)&&促进均衡提高质量,面临的一个巨大障碍是对目前中国教育状况把握不清,不仅在基础教育阶段,高等教育及其他领域教育方面都存在这个问题。因为到目前为止,我国对教育质量监测和评估的相关体系还不够完善。&&现阶段,我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的内容包括:学生的思想品德和公民素养(如自尊、自强、遵纪守法、诚实守信、保护环境),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健康水平,学生的学业水平和学习素养(各学科学业成绩、学习兴趣、习惯方法等),学生的艺术素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影响学生发展的教育环境和社会环境。而监测要根据相关政策法规、课程标准要求、中小学生心理发育的特点和规律、教育与心理测量学的要求、国际国内在心理健康监测方面的成功经验与先进技术等几方面展开。&&中小学生有“三强”、“三弱”&&胡军(中央教育科研研究所副研究员)&&根据近几年研究,尤其是“十一五”国家重点课题《中小学生学业成就调查》,71%的学生能达到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的主要内容要求,29%的学生具备一定基础知识和能力,其中4.4%的学生不具备小学六年级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科学知识和能力;学生对生命、物质、地球和宇宙三大领域内容的掌握水平基本相当;科学探究能力在逐渐增强;学生自我概念对其科学学业成就有直接影响。&&另外,学生观察事物及形象思维能力,识读图表、实验分析能力,对生命健康的关注程度和卫生常识的掌握与应用,这三方面都有进步;而在科学基础知识、基本常识和基本能力的掌握,运用所学知识联系生活,分析、解释实际问题和现象,综合运用多种技能(能力)处理复杂问题,这三方面能力都有待增强。&&高质量教育公平有三个维度&&周培植(杭州下城区教育局党委书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发的《2005年全民教育全球监测报告》中提出“有质量的全民教育”,我们提出了“高质量的教育公平”。&&它以促进教育公平为基本价值取向,以提高教育质量为重点,倡导符合社会、教育和人的发展需求的新教育质量观。从生态学视角分析,高质量教育公平有三个维度:一是普适性,关注全体,保障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机会,这是最基本的追求;二是选择性,关注全面,能为不同个体提供适合的教育,这是更高水平的追求;三是终身性,关注全程,面向全社会和全体劳动者,认同并支持每个社会成员的学习需求,这是本质意义上的追求。&&| 延伸阅读 | &&12分,&&差的不仅仅是画工&&先来看研讨会上的一个例子——&&2009学年第二学期末,下城区初二年级进行美术教学质量考查。在不增加学生学业负担前提下,对学生的美术课堂作业进行抽样考查。&&本次考查以九年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为依据,参照浙美版九年制义务教育美术教材第16册的“让世界更美好(公益海报设计)”和“中国画”两个单元内容进行。考查内容提前两周公布,由美术老师自行选择其中一个单元内容并选出一个班级的作业作为考查对象。最后,全区统一评价标准,各校美术老师交叉背靠背审阅评分,满分为100分,90分以上为优秀,60分以上为合格。其中有两幅作品,对比起来很能说明问题:&&海报1:90分。老师评价:“从两只夹着烟的手的变化让人感到吸烟的危害和恐惧 ,视觉传达效果好。手画得很好,体现了较好的基本功,也很有创意。”&&海报2:78分。和全区平均分(75.8分)接近。老师评价:“设计上采用邮票形式,右上角有半个红色邮戳。人物头像用剪影方法,有明暗渐变效果,画面简洁明了,但文字书写和设计还不够好。”&&两画相差12分,差的不只是画工,还有创造力和想像力。&&由点到面的区域教育质量监测体系&&“该玩的时候没时间玩,学各种本该几年后才学的东西。在童年做少年的事,在少年做青年的事,违背自然规律,揠苗助长。儿童‘反季节’,可能会导致国家‘反季节’。”周培植引用“童话大王”郑渊洁的一句话。我们现有的评价体系,符合教育现状和孩子成长身心规律吗?&&面对评价异化、成长异化、规则弱化等教育沙化现象,从2000年起,下城区坚持实践探索适合本土文化的教育理论体系,形成了区域教育生态理论,并通过“制度创新·规律+规范”模式,2007年9月率先成立全国首家区级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同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立为全民教育质量监测联络中心,今年被教育部确定为教育质量监测中心项目样本区,形成有区域特色的质量监测研究架构。&&周培植介绍,下城的区域教育质量监测摒弃以往只关注考试成绩的弊端,又融合社会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关注,选择两条路径同步进行:其一,开展以学生能力为导向的学业成绩监测,包括研究命题的科学性、检测的有效性、分析的针对性;其二,开展以学生素养为内容的专项监测,包括音乐、美术等学生素养及影响因素监测,监测以课程标准的达成为核心,借助国内力量自主制订监测方案和研发监测工具,邀请著名专家学者论证完善,实施监测与分析。&&区教育质量监测中心还自编“中小学、幼儿园教育质量监测情况调查表”,以“学生相关因素监测、学业水平监测、课堂教学监测、教师监测、学校管理监测”五个项目为主要内容,调查区内46所中小学、幼儿园的教育质量监测情况。监测发现了一些基层独创措施:三塘实验幼托园和朝晖幼教集团的“幼儿发展情况监测数据库”、京都小学的“教学质量监测数据库”、青蓝小学的“学校经典阅读考级制度”、春蕾中学的“教学满意度测评软件”、启正中学的“全面质量管理系统”、大成实验学校的“学科成绩监测数据库”等。&&如朝晖中学建立的校本化“教育质量”过程性评价机制,形成“命题——阅卷——数据统计——质量分析会”的规范流程机制,“学情调查——班级诊断会——年级学生大会——家长会”的信息反馈机制,分年级“文三理五” 的考核奖励机制等过程性评价“三机制”,集决策、监控、实施和信息反馈于一体。学校还自主研发一套网络质量分析系统,精确分析每个学生的成绩变化,科学有效分析数据并做过程监控,同时辅以“新概念作业”探索轻负高质。
[] [] []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监理规划包括哪些内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