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不给填志愿急得孩子人几天不睡觉会死

 欢迎光临南京市第十四中学!
&&&&& &&&&&&&&&&  
您好,今天是:
德育常规班级动态学生会法制教育心灵之窗
&家长学校第五课:家有考生,家长应该注意什么发布作者:饶品炉发布时间:浏览(358)家有考生,家长应该注意什么高考前很多家长,特别是母亲对孩子观察得很细,对孩子心态的变化也了解得比较清楚,但就是不知道该从什么地方入手帮助孩子,怎么帮助孩子调节心态。孩子心态不好,心态出现变化怎么办?考前家长具体该做什么?1、言谈要适度“冷淡”考前家长应该尽量避免给孩子再施加压力,不要过多地叮嘱孩子,尽量让孩子完成自己该做的事情。避免过分地照顾孩子,从言辞上要适度地“冷淡”孩子。2、要帮助孩子学会放松心态考前几天,最好抽空跟孩子一起去公园(田野,大自然)走一走,看一看。一为放松心态,二为打开视野。对即将来临的考试有正确态度,无论失败成功与否,让他明白不在一时之举,彻底放松心态。要让孩子劳逸结合,孩子有些娱乐活动,比如打球、看电视都不反对。3、要帮助孩子合理分配时间在保证睡眠的基础上,一定要合理安排时间,做到有规律,高效率。考生可以在几个科目之间更替复习,以提高时间利用率。4、要使复习环境与考场环境一致家里坚持不开空调,保持与考场一致的环境,也不可太计较噪声和其他影响,关键在于锻炼自己不受干扰,能够在考场上应付自如。5、家长要控制自己的情绪如果在单位碰到什么不顺心的事,也不要回家当着孩子的面发泄,这样会影响孩子的状态。高考前,家长保持良好心态,对孩子正常的发挥是很重要的。考前我们家长应该注意哪些呢?1、不要给孩子施加压力快高考了,孩子本身思想压力就不轻,做父母的应该淡化高考气氛,让孩子自己去复习。高考之前家里和平时一样,不要有紧张气氛。别让孩子觉得家长关心得太多,让孩子产生“我要是考不好,对不起爸妈”的想法,增加孩子的思想负担,对考试极为不利的。2、不要打乱孩子已形成的良好习惯就算家长平时没有注意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也不要在最后阶段突然过分关心孩子,这样做反而会打乱孩子的学习生活规律,给孩子造成额外的思想压力。3、不要给孩子门门功课定高考分数指标因为每年高考题目的难易程度都不相同,因此学生每次考试的成绩总会出现浮动。家长不要以过去的考试成绩给自己的孩子定目标,这样容易给孩子无形当中增加压力,从而影响情绪的稳定和临场的发挥。4、不要给孩子提前定学校不可强性按自己意愿给孩子选择学校和专业。孩子填志愿家长的帮助是少不了的,但学校和专业的最终选择权还应该在孩子。
提前选定了学校,无疑给孩子增添了很多压力。5、不必特意给孩子增加营养饮食清淡一些,不要太油腻,防止孩子上火。现在的生活水平都不错,平时的饮食营养应该足够了,不必特意给孩子增加营养。考虑到天气热,为孩子准备一些提神醒脑的药物也可以。如何帮孩子调整生物钟?考前几天一般学校要放假,让考生在自己家里复习。这段时间是调整生物钟最好的时候,学习上孩子定复习计划,生活上家长也该有安排,最重要的一点是作息时间一定要与高考三天的时间相似。例如:早晨6点半起床锻炼,7点半吃早饭,8点钟自由活动,9点钟学习进入兴奋期;12点开始吃午饭并午休,下午两点起床,自由活动一会儿,在3点钟进入学习兴奋期;晚上6点半吃晚饭,然后自由活动,8点复习,10点睡觉。考前这些天的作息时间要是能坚持下来,到考试时生物钟基本已经调整到位。如何帮孩子调整身体状态?1、不宜滥用滋补品:不必期待那些标榜提神醒脑的产品会产生“特异功能”,相反,过度服用滋补品只会伤身。家长在这期间要多注意考生的三餐,合理搭配餐饮结构,同时少让孩子服用所谓的营养滋补品。2、生活作息不宜违背自然规律 :每天至少要保证6小时以上的睡眠。如果晚上温习功课的时候,眼睛发涩,困乏不堪时,尽量不要靠咖啡、茶来提神,小睡一会儿是最好的解决办法。其次是要把休息时间排入你的复习计划中,不要吝惜给自己休息时间。3、迎考不宜放弃体育锻炼:因为长时间看书、复习、做作业,会造成大脑皮层和身体某一部位的疲劳,这就需要通过适当的活动、休息来调节和恢复。如果复习时间过久,这一区域的脑神经就会转入消极的抑制状态,使人头晕脑胀,记忆力减退,理解能力下降,注意力难以集中,进而影响学习效果。如果复习一段时间后,进行10至20分钟的体育锻炼,使脑神经得到很好的锻炼和恢复,再进行复习,学习效率便会明显提高。4、备考之时不宜滥用药:考生吃了感冒药后,会觉得昏沉沉的,通常这是由于其中某些药品影响中枢神经所致。还有一些止咳药也会引起头昏、欲睡。所以考生生病用药,特别是临上考场用药时一定要注意药品的不良反应。考试期间如果生了病可先请教医生,选择不会产生昏睡等副作用的药品。如何帮孩子调整饮食?高考前,学生在饮食安排方面要做到三个原则、八个注意。三个原则是指均衡、适宜和卫生。八个注意:1.注重合理的食物搭配和均衡饮食; 2.讲究食物多样,不偏食,不挑食; 3.按时按量有规律进食;4.早餐吃好、午餐吃饱、晚餐清淡;5.注意饮食卫生,不到无证照街边小贩购买食品;6.不暴饮暴食和盲目节食;7.避免油炸和可能诱使过敏食品; 8.适当运动以促进食欲和增加血液循环。不要过度的关心与激励1、成败在此一举,一定要把握好&家长们过分的强调高考对于考生的重要性,则会让孩子们产生一种错觉,认为如果高考没有成功或者考试不理想,那么他们以后的事业和前途就会遭受很大的变故,而人生的道路也会多出许多的不确定性因素,直接增大考生面对高考的压力。&&& 2、你一定会成功的&&&& 虽然家长的鼓励对于孩子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然而,当孩子们面对高考的巨大压力的时候,这种鼓励往往会让他们产生不同的反应,认为父母所传递出的这种信息是只关心自己的学习成绩,而不是真的关心我,虽然只是一个无意识的举动却造成了考生的心理受挫。&&& 3、加油,我们等你凯旋归来&&&& 家长的嘱咐对孩子往往具有双面的作用,有的嘱咐会让孩子产生动力,而有的嘱咐则会挫伤孩子的内心,而像这样的嘱咐则会导致孩子们在面对高考的时候心里缺乏一种勇敢面对的勇气,心中失去底气。&4、一定要认真答题,不要粗心大意,争取拿高分&&& 像这种提醒对于家长来说是不必要的,而且往往这样的叮嘱会让孩子在考场上过于紧张,以至于反而容易出错,影响孩子的正常发挥。&&& 5、我们孩子每次模拟考成绩都很好,老师说考重点大学没问题&&& 模拟考试不是真正的高考,而家长的这种说法则容易让孩子产生不切实际的较高期望值,往往会让孩子们在高考中容易粗心大意,造成盲目的自信。&&& 6、证明你自己的时候到了,要好好把握&&& 考生们都很明白高考对他们意味着什么,而家长反复重复这样言语则会让孩子原本不平静的心理更容易产生波动。&& &7、大家都一样,我相信我家孩子一样很棒&&& 如今的家长都喜欢拿自己家孩子跟别人的孩子相互比较,然而这种攀比的心理虽然让他们的心理上得到了满足,但却忽略了孩子的成长,长期攀比的心理对于孩子们面对高考的认识也就发生了扭曲,容易使得他们在高考中患得患失。&&& 8、考不上我们不会怪你的,大不了再来一年&&& 其实这原本是对考生减压,放松心理的一句话,然而要根据不同考生的实际情况来定,并不是每一位考生都希望听到这样的话,特别是对于很多准备充分且非常自信的考生来说,如果家长反复强调这样的话,则不仅不会减压还会让他们感觉是家长对自己的不自信,还没有开始考试就认为自己考不好,所以这个要根据每个考生的实际情况来决定。&&& 9、再坚持一下,等考完,大家都解放了&&& 这样的话,虽然是无心的一句话,可是让孩子听到则是感觉自己成为了家庭的负担,对于很多自卑、钻牛角尖的孩子来说,则会产生逆反的心理。&& 10、我们都是为了你,你一定要争气啊&&& 虽然所有的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成绩优异,前途无量,然而在高考的时期如果过分的重复这样的话语,则会不断加重孩子的心理负担,让考生们认为,如果考不好怎么有脸面回去,而这样的心理逐渐加重就会直接影响孩子们的高考发挥。&&&& 对于考生家长来说,要做的不是要过度的关心或者过度的压力,往往你们的无心之举却已经伤害到孩子的内心,只要以平常心来对待就可以了,无论结果如何,那都是孩子人生中的一种考验,好与坏的结果远没有孩子的成长来的重要。&
& 新闻 文件 图片
您所处的位置&&Triplett曾设计一个实验用来证明人们在有他人旁观的情况下工作表现比自己单独进行时更好的现象(也即社会促进),结果证明了他的预期,儿童在拉钓鱼线的实验中,当有他人存在时拉得更卖力。当然这是社会心理学里「社会促进」的部分,是否可以迁移至提高孩子学习效率的手段上?如果可以,家长应该保持怎样的频率,有哪些需要避免的注意事项?请从心理学专业角度作答,抖机灵的回答,就不用了:)
推荐讨论孩子教育的几个相关回答,这些回答或许能让有兴趣了解我们的育儿实践的朋友能看到更多我们的育儿场景,避免看了一篇回答就片面下结论:1.2.3.4.5.傍晚时分,我家孩子坐在对面做作业呢。她11岁半,六年级。和孩子班上家长聊过做作业的事儿,极少数孩子不需要陪伴,大部分家长都觉得小学阶段还得陪伴,但陪伴的方式有讲究。我只说说自己家的孩子。孩子幼儿园阶段,我和孩子爸爸陪伴孩子的时间很少,留下一些隐患。待孩子上小学的最初两年,也没有及时抓孩子的日常习惯,导致孩子上三年级的时候,分心问题比较明显,如今也在和这个顽疾在作斗争,但是日渐转好,效果明显。以前我们让她在自己的房间里做作业,但是孩子管不住自己,她自己也这么讲,她希望我能陪伴在她身边。后来我们就让她坐在餐桌上做作业,一旦发现小手上拿着玩具或零食,立刻就给她收走,课外书也收到一边,让她的四周清清爽爽。我们家的厨房是开放式的,和客厅连在一起,餐桌比较大,她坐在我对面,我工作用的电脑也放在餐桌上。她做作业,我工作或做家务,灯下一片宁静。我们吃过饭后也立刻把厨房收拾得干干净净,餐桌上没有饭菜的踪影,变成了办公桌和书桌。这就避免了孩子依然停留在就餐时的松弛状态,而开始紧张起来,知道要用心对付作业了。每个孩子先天气质不同。台湾育儿专家梁旅珠写她的一双儿女,老大是女儿,性格沉静专注,功课几乎不需要父母操心,自制力很强;老二是儿子,个性躁得多,梁旅珠对待两个孩子的教育方式就因孩而异。她的儿子做功课,她就得守在旁边不时给予提醒。我的女儿有很多可爱之处,比如她画画很有天赋,写作文也很有想象力,但是由于先天的气质,加上我们在幼儿园阶段及小学一二年级的陪伴很不够,孩子内在的安全感不足,因此有时就不够专注。加上上学后,学校的环境也会传达给孩子各种乱七八糟的信息,孩子有时也会受到困扰而不专注。但是我们不愿意给孩子贴上“不专注”、“自控力不强”的标签,我们想,我们的孩子大概就是需要更多一些的训练。事实上,只要耐心坚持训练,她就能慢慢变得专注。家长的信心、耐心是非常重要的。训练的过程,是教会孩子方法,授人以渔的过程。家长必须认识到这么做是有长远好处的,不要怕烦。我们的训练方式是:当孩子放学时,和她聊几分钟,了解:1.今天各科作业的量有多少?2.各科作业的难点是什么,为什么觉得难?你打算怎么下手搞定这个难点?(后来这个问题也演变成:这科的作业是体力活儿还是脑力活儿——所谓体力活儿就是指类似抄写生词之类的,这种作业我们都让她放到精力不济的时候去做)3.今天计划先从哪一科开始做,为什么?比如精神好就从难点开始搞定,精神不好就先干“体力活儿”。&&&以上这些问题,主要是4~5年级的时候问的较多,目的是帮助她自己学会这样去思考。但也未必每天都问,尤其到了六年级,她掌控作业的能力已经高于5年级,这时我们就不会问那么仔细了。有的朋友以为我是个爱好管控的妈妈,其实非也,我本质上是个懒人,必要的管都是为了今后慢慢可以不管。(补充一段:孩子5年级的时候,我们还学会了观察孩子就餐时的表现,比如若看到孩子晚餐吃得特别多,别以为那是孩子胃口特别好,很可能是当天的作业她感到压力大,在拖延时间。因为晚餐是孩子最放松的时候,她既能享受美食,又能边吃饭边看心爱的课外书,孩子本能地希望延长这种舒适美好的状态。所以,我们给孩子规定了晚餐最多花多长时间吃完。另外,若放学回来的时间还早,听她讲当天的作业还比较多,那就让她边等吃饭边开始做点容易做的作业,这样,作业这件事就“开始”了,而且给孩子一种积极的信号:搞定一点就少一点压力。吃饭更香,而且更不容易拖延时间,因为她已经“开始”了。但是,到了6年级,这种现象只是开学的头两周出现过,很快孩子就适应了上学的节奏,5年级训练过她见缝插针完成作业的能力又凸显了,她往往能在学校里就做完不少作业,回到家里就会相对轻松一些。)以前只是问一句“今天作业多吗?” 是很不够的,不够专注的孩子往往会避重就轻,把麻烦的作业放在后面,而孩子觉得作业麻烦,是因为孩子没学会分解麻烦(好多大人都还不会呢,何况大脑处在发育中的孩子)。比如5年级时,学校发了一本《国学》,要求孩子们每周背诵几首古诗,她当时最怕背诵,那好,怕什么我们就提前搞什么。我就专门指导她如何学会高效背诵古诗,比如教会她发现这首诗压什么韵,找出写景的关键字词,有时会找出配有画面的朗诵视频给她看,帮她理解这首诗在讲什么。再看字词是如何对仗的,第一句的第一个字是什么,最后一句的最后一个字是什么,等等。总之,帮她学会花几分钟掌握一首诗的几个特征,这样背诵起来就快多了,我经常会和她比赛谁背得快,当然我总会让着她。当时,周末首先安排时间背诵三首古诗,这样到了布置有背诵古诗作业的那天,她就一点都不害怕了,心情轻松,做作业就快。针对她害怕背诵课文,我们也做了一些专项训练,也是从分析结构入手,记住关键词,指导她快速背诵课文,要求在这种结构分析的前提下,30~40分钟内背诵会一篇小学6年级的课文(一页10-15分钟的背诵速度)。训练之后,她面对有背诵要求的课文就不怎么害怕了。如此,对她的作文写作也有帮助,因为写作文的关键也是要首先建立结构,然后是语言。我们的陪伴,因为重点在帮孩子掌握方法,逐步强化自我管理,所以并不会让孩子失去自主性。孩子尝到掌握方法管好自己的事情的甜头后,慢慢就会主动和我们交流今天作业的难点,以及她自己是怎么思考这个难点的,哪些地方需要我们协助,哪些她自己能搞定,她都能慢慢学着进行分析了。她已经知道提前思考的好处,也知道多复习几次的好处。所以,如果老师布置了作文,她一般都会先思考要写什么,大致会写哪几点,而不是像以前那样,等打开作业本的时候才去思考要写啥。到了6年级,她已经开始主动估算各项作业需要的时间,虽然还是会有偏差,但这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我们很是鼓励,然后帮她分析为什么有时候她估算的时间和实际的时间有较大差距。等需要在作业本上签字时,我们都不马虎。爸爸检查数学作业,如果发现有错,不会直接告诉她哪一题有错,而是告诉她,这里面错了两道题,自己找,迫使她自己再次检查一遍自己的作业,强化检查的习惯。到发现了错题后,接着和她讨论为什么会出错,是概念没理解,还是省略了必要的步骤,等等。爸爸特别重视要求她具备一遍就做对的能力。每周会回顾本周作业的质量,比如为什么这一周数学作业甲+这么少,而甲-这么多?是粗心大意,写得不工整,还是其他原因?要求她下周必须扭转局面,要多争取作业的高质量,多得甲+。最近数学测验,她得了99分,沮丧自己没得100分,错了一道很简单的题,我们就告诉她,如果平时作业甲+较多,得100分的概率就高多了。这样她就会把作业质量和考试成绩联系在一起,会主动提升做作业的质量。我负责检查语文作业和英语作业。语文作业我只看老师上次的打分,如果不是一百分,我就会仔细看错在哪里了。如果是一百分,我就不管了。我对语文学习的看法是,阅读是基础,我平时会花校多心思帮她物色课外读物,她的阅读量在班上可能排第一。对于字词的基础训练,我向来没有花多少时间去具体管,而是买了教辅让她自己学,加上班主任是语文老师,孩子也就不敢太掉以轻心。写作文上我也没怎么辅导,连错别字都懒得管,因为班主任平时对这些基础抓得挺严,我们就没必要花额外的时间了。但是到了单元测验和期末考试的时候,我还是会辅导孩子学会考试,比如分模块复习,和她一起分析她的薄弱环节,多做专项练习。很快孩子就学会了这个,自己就根据模块来列复习计划,逐项打勾。最近我抓的比较多的是她的英语学习,她们从三年级到六年级换了三个英语老师,三四年级的老师教学质量不高,留下隐患。加上小学英语现在不讲语法和音标,给孩子学习还是带来了好些困扰。她的英语考试成绩虽然不错,但是基础不扎实。所以三门功课中,我花时间相对较多的就是英语,但所谓多,也就是每天20分钟~半小时。听读背每天必须都有一点成果。就这样坚持了两个学期,音标的概念已经有了,也知道根据音标来背诵记忆单词了。语法的学习刚开始,也是计划耐心坚持辅导,帮她建立起概念,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有朋友看了这段之后呵呵,那是因为他不懂得如今小学的英语教育改革力度太大,带给家长的挑战远比以前多。我小时候学英语按部就班学音标语法,其实基础比较扎实。现在孩子们不学音标和语法,只是听和读,但又缺乏应用英语的环境,但考试还是会考单词和句子,孩子不懂音标,全靠死记硬背,很容易就忘记了。不讲语法也导致孩子不理解英语的句型语序。——搞教改的人往往都是脑子一热,一刀切而不顾及实际,这是真心话。难怪新东方的生意那么好。)由于我们牢记所做的一切,出发点都是为了让孩子变得更加独立,所以陪伴的内容和方式也都在悄悄变化。到了6年级,我更少过问语文的具体学习,依然只是提供阅读条件(给她买书那是如山倒啊,这些方面我是随时观察她的兴趣所在,及时挑选合适的读物来让她保持住自己的兴趣,同时拓展和加深这方面的知识和认识。比如暑假里她阅读了金庸全套作品后,对毒药产生了非常浓厚的兴趣,问这问那,于是就给她买了20多本化学科普方面的图书,包括一些有趣的小实验用品,让爸爸陪她一起做实验。)平时我们从不帮孩子整理书包,她的书包也不希望我们碰,里面有些她自己的小秘密。但是我会要求她用我给她买的两个带拉链的文件袋分门别类装好课本和作业本,以及卷子和草稿本等。每周都会和她商量她的哪些东西放在书包的什么地方,帮她养成固定放置东西的习惯。在家也是给她准备好各种文件袋,尽可能分门别类放好各种参考书和卷子,这样找起来就很方便。文具也都有合适的收纳箱袋放置。睡前要求必须准备好第二天的课本等物品,必须检查手机是否有电,没电就要充电。慢慢地,你会发现孩子已经熟悉了这一套,睡前就手脚麻利地收拾她的书包,给手机充电,检查自行车的钥匙是否放在固定的位置(第二天上学好用)。再就是,要想让孩子变得专注,一些固定的时间点是必须设定的,比如早饭和晚饭的就餐时间、晚上开始锻炼的时间、晚上入睡的时间和早上起床的时间(同时让孩子明白为什么要这么安排,比如晚饭需要多长时间消化而不影响晚上睡眠,锻炼怎样不至于睡前太兴奋而睡不着,这么大的孩子每天需要多长时间的睡眠,睡眠不足会导致怎样的危害,等等,这些知识光说她是记不住的,索性打印出来贴在墙上,她忘记了就带着她去再看一遍)。渐渐地,孩子的生活就变得有了重心。如此,才能专注。周末会比平时自由,但也不能太乱,比如我们规定她所有的周末作业必须在周六全部完成,并会帮她注意看看周六是几点前完成的。有重心的生活,会让孩子的大脑变得清晰,盲目抓瞎的生活会导致不安全感。和平时的有重点有序相对应的,也有时间上的适度自由,比如周五晚上她通常都会呼朋唤友下楼玩耍,有时玩到晚上11点都不上楼,我们就下楼去守着她。一般到了晚上10点我们就会下楼,那时楼下玩耍的孩子很少了,晚练的大人们也都回家了,而且在那个时段通常楼下玩耍的孩子里只有她一个女孩子。(这篇文章在知乎日报上转载后,有朋友质疑,说孩子周末玩耍还要监控,太那个了——若仔细看看,会发现这并非监控,而是陪伴。因为我们楼下那个大厅到了晚上10点后很空旷,小区的好些业主都把房子租给外来人员,我们对这些人员都不摸底细,怎知里面有无危险人员。而且小区有好几条道路都通向大马路,四周都有私人住房,那些地段租户情况更是复杂。我们小区保安的管制远不及万科那些小区那么严格认真,可以说什么人都能随便进小区。这种环境下,一个女孩子跟两三个男孩子在楼下玩耍,不能说有绝对的安全。因为孩子有时玩得兴起,就跟着男孩子们跑到小区边缘一些比较黑暗的空旷地带玩耍,虽然再三叮嘱也不可能让孩子真正记住这些叮咛。只好说那些根本不了解我们所处的小区环境的朋友,未免太想当然地猜测我们这么做的动机了。事实上孩子是很欢迎我们的陪伴的,要么爸爸陪,要么妈妈陪,她会很有安全感,玩得更放得开更开心。有我们远远地守在旁边,她更是放松,呼啸着和小朋友奔跑,满头大汗,这时只管静静守候在一角,欣赏孩子的快乐,观察她和小朋友们的相处,发现有问题也不用马上指出,等合适的机会再和她讨论交流。)满足了玩耍欲望的孩子,周六有时也容易松懈,但家长不能因为担心她周六会放松就不给她周五疯玩的自由——每周孩子总得有些盼头,周五的玩耍也是她一周很重要的盼头:她能和邻居的好朋友们见面聊天,在一起玩躲猫猫、官兵抓土匪等孩子们玩不够的游戏。要想让她周六收心,只需在周五放学时,让她三五分钟写下周六起床后两小时内的计划即可,在她周五入睡前再给她回顾一遍这个计划,商量好几点必须起床,她起床后就不会因为缺乏计划而漫不经心地乱晃。而这两个小时的计划里一定有家务劳动,往往会有15分钟的家务劳动,这些劳动能让孩子完全清醒,而且身体活动开,而且规定周六的早餐快快吃完而不是拖沓半天(周五睡得晚,所以周六会让她晚起,睡到自然醒,但只要醒来就得起床,否则睡太久了人反而没精神),这样大家的周末节奏就不会变得太慢。因此,我们家周六的早餐是最简单的:豆浆油条或牛奶馒头,没有平时的炒菜米饭(平时我们家最重视早餐,一般都是炒菜米饭,晚餐则很简单)。这样周六就能快速吃完早餐,进入做作业的状态。孩子做作业的时候,我们也都有自己的事情要做,大家神情都很专注,互不打扰。渐渐地,客厅的餐桌成了一家人晚上活动和周末活动的中心,家里的沙发如同虚设,成了摆放书的地方(我家沙发堆满了书),反正我们都不看电视。但是,厨房是家里最整洁的地方,我们的理念是:让最容易脏的地方保持最干净,这让人对环境始终有种可控感(同理我们家的卫生间也很干净),但同时环境中适度的混乱会让人有种自由而放松的感觉(堆满书的沙发便是这个理念下的产物,虽然家里几个房间加起来有十多个书柜,孩子自己就有4个书柜,不过也全都放满了书),孩子的好多书都放在这里,她随手就能拿到。(孩子其实也有kindle,但由于她暂时管不住自己躺着偷偷看kindle,视力有下降趋势,所以现阶段在家暂时以纸本书为主,保护视力,kindle被我们保管着。出行都是带kindle)(有爱操心的朋友担忧我们家庭生活的条理性,呵呵,给这些朋友带来这样的担忧,真是非俺所想,但我得说这些朋友真的是过虑了。这些书不过是一些新买的书——额,你会质疑,新买的有这么多吗?是啊,(有爱操心的朋友担忧我们家庭生活的条理性,呵呵,给这些朋友带来这样的担忧,真是非俺所想,但我得说这些朋友真的是过虑了。这些书不过是一些新买的书——额,你会质疑,新买的有这么多吗?是啊,我今年仅在亚马逊上就已经下单290多次,这里堆的,大概也就是最近两三个月买的一些新书,慢慢地这些新书会上架到家里的十多个书柜中,沙发继续迎接另一批新书。还有朋友说:沙发是用来坐的,不是用来堆书的,呵呵,呵呵)我想起自己小时候,爸爸妈妈带着弟弟们在东北工作和生活,他们把我送回武汉的奶奶和大伯身边。大伯没成家也没孩子,待我特别好。那时武汉的晚上有时候停电,还需要点煤油灯。灯下,我和大伯奶奶都围坐在不大的餐桌旁,大伯备课(他是老师),我做作业或看故事书,奶奶读小说。那种氛围特别温馨,让人很有安全感。到了9点全家就熄灯入睡,第二天5点半大家都起来,第一件事就是做卫生。这种生活非常规律,从小学一直持续到高中,这对我的一生都极有好处。(大伯家里有一个小小的书房,里面到处都是书,阁楼上也堆满了书,我就是在一个到处都是书的环境中长大的,我的孩子如今也在一个四周到处都是书的环境中慢慢长大)也许正是童年时的这种印象,让我选择了让孩子也跟着我们一起围坐在餐桌旁,各自做各自的事情。孩子自己的房间,也许得等到上中学后才用得上了。而我们现在陪伴她所做的一切,都是朝着中学后她能更加独立地处理自己的事情的方向去努力。我们也欣喜地看到孩子的确越来越独立。现在回想起来,我们在陪伴孩子,训练孩子高效做作业方面,给予了这样一些辅导:1.怎样的握笔姿势能把字写得又快又好——这对孩子能快速完成作业和考卷十分重要。2.怎样用不同颜色的笔在课本上做标注和笔记,而又不至于把课文都弄得看不见了。笔记需要记录哪些内容?怎样用字母和符号进行速记?等等。3.怎样写数字和公式,既清晰美观,又很快。——她的数学作业有段时间写得很不工整,我们就专项训练她,后来老师都夸她考卷写得清洁美观。其实写得不工整,很大的原因是还没思考就开始做题。所以要求她必须打草稿,必须下笔前估算纸上空间的安排。4.怎样听懂英语老师的课堂用语。——有段时间我们发现孩子的英语书上画满了小人儿,根据经验,我们知道这是孩子上课在分心,而分心往往是因为听不懂。一问,果然,6年级的英语老师基本上全程都用英语讲课,和5年级的英语老师很不一样。虽然说的都是最常用的句子,但我们孩子还是听不懂。于是就对此作针对性训练,而且强化预习环节。这样一来,课本上的小人儿就减少了。5.重视预习和复习,而预习的重点在于能提出问题,从而带着问题上课;复习则需要找到薄弱环节,越薄弱越多投入时间复习,而且让孩子学着把薄弱环节想得比较具体,这样她就能够看到问题而有解决的思路,且能估算到需要多少时间能搞定这薄弱环节,从而学会见缝插针复习。比如我经常在给她梳头的时候考她一两个单词,有时忘记考她了,她还会问怎么不考了。提前准备、见缝插针、水滴石穿....通过长期训练让她牢牢把这些观念记在心里并去指导行动。....就不一一列举了,总之,我们认为,家长对孩子做作业的陪伴,关键还是理念要清晰,要知道现在陪伴是为了今后无需陪伴,具体来讲,我们的目标是小学6年级做作业的陪伴,为的是初中做作业的较少陪伴,以及高中做作业的无需陪伴。如此,我们认识到在陪伴时需要抓的就是各项基本习惯的养成,常抓不懈,让孩子品尝到好习惯带来的甜头,从而乐意去坚持。这么做也果真带来了好的成效,比如上学期期末考试,孩子各门功课都名列前茅,数学还是班上唯一的一百分。语文也前所未有地考了96分(平时作业就做得扎实)。这下免除了所有的暑假作业,她的暑假因此过得相当宽松(班上只有少数同学有这待遇),天天睡到日上三竿,读了上百本课外书(全套金庸都读完了),预习了不少六年级的功课,天天锻炼和练琴,也跟着爸爸妈妈去了一趟青海湖。她更明白了这个道理:必要的约束才能带来想要的自由,这自由的滋味特别甘美。=======推荐讨论孩子教育的几个相关回答,这些回答或许能让有兴趣了解我们的育儿实践的朋友能看到更多我们的育儿场景:1.2.3.4.5.====和一些朋友的讨论====觉得写的很棒很感动,我的父亲不懂得教育从小就扼杀了我看书的念想,逼迫我喜欢物理数学,结果适得其反引起逆反心理,理科更糟了。从小到大很多错误的教育方式,真的影响了孩子的一生,幸而现在的自己开始反思,自己开始改变。希望答主以后多分享这样的教育方法!Yeka:这方面老外(欧美日韩等)做的远比中国好,我们给孩子订阅了一些科普杂志,如《小小爱迪生》、《我们爱科学》、《科幻世界》等,孩子看得津津有味,优秀的科普书会让孩子对数理化不感到陌生和遥远,比如美国的《可怕的科学》系列,她读了又读。我们是两条腿买书,人文系列的,科学系列的,像俄罗斯科普作家写的《玻璃的故事》,就融汇了化学、化工制造、机械制造等多方面的知识,孩子读得津津有味,而且喜欢讲给我们听,餐桌上经常都是听她小嘴呱呱呱地在给我们“播新知”,有时顺着她的兴趣,一家人再一起看看Discovery 或BBC的纪录片,大家都很happy。看到你写的是边吃饭边看书。不赞同。Yeka:嗯,我妈开始也不同意,但我说,我从小到大不也如此,哪来的消化不良呢。孩子平时学习做作业,情绪紧张,时间也不够,吃饭时能边吃美味边看心爱的课外书,情绪放松,对消化有帮助才对啊。总之我们孩子的胃口很好,胃也很好,每天这么干也保证了她读课外书的时间。我们大人吃饭时看手机看电脑看电视影响消化了吗?所以,别被一些来自父母的旧观念束缚住了思维,多想想其合理性,结合实践来观察,尤其是结合自己的实践来观察,再来得出结论才比较好。不过,为了防止她边看书边吃饭影响视力,我们给她挑选了很好的台灯放在旁边(飞利浦的LED灯),选了一个对她而言光线最充分的方位让她固定坐在那个位置。我敢打包票,你孩子一定是近视Yeka:目前视力还好啊,她个子高,坐最后一排,看黑板并不吃力。这要感谢孩子的爸爸,爸爸平时特别重视她的视力,除了天天提醒坐姿、给她买合适的台灯之外,爸爸还买了带灯箱的视力表,经常给她检查视力。我们还会一起和她交流视力不佳的害处。她每天晚上都会学着闭目转眼球放松视力。我们也很注意限制她看手机和ipad等电子产品,她自己的小手机只能打电话和发短信。另外,她很爱运动,饮食健康,这对她的视力也是较好的保护。不过,防不胜防,我们对她的视力也不敢掉以轻心,因为他们班上有一半的同学都近视了,但是这些近视的同学,很多都是电脑手机玩得太多导致的,而不是看书弄的。几乎所有对孩子的要求,我们都会反复告诉她背后的道理,告诉她支撑这些道理的知识,反复讲反复说,直到成为她的内在观点。但是,我自己感到,孩子爸爸买个带灯箱的视力表经常给孩子测试视力,才是特别有说服力的,比讲什么道理都管用。 :养孩子方法各异。我对大人吃饭时玩手机都很反感。我们家吃饭,电视关掉,手机放下,吃饭聊天,吃完饭后,小孩收拾碗筷,大人一个擦桌子拖地,一个洗碗。我和孩子看书的时候都不吃东西,包括零食。现在现在想来有两原因吧,一是视力,二是对正在进行的事情的关注和慎重。Yeka:我家孩子爸爸吃饭时必看手机,我则看电脑。我也不赞成在所有吃饭的场合都看手机,比如和不常见面的亲友聚餐时,就应该珍惜聚会的时间,尽量收起手机。但一家人天天见面,除了吃饭之外,还有不少沟通时间,那么吃饭时各自做自己爱做的事情,听着喜欢的音乐,无声中也是一种交流啊,我们都很喜欢这种氛围。而且孩子一边看书还会一边念书上的知识给我们听,我们有一搭没一搭地点头....孩子爸爸看到好玩的新闻(比如视频节目)就马上让我们一起分享,这不也是蛮好的交流,我呢,则经常会把电脑转个面给他们分享一些有趣的东东.....所以,我总觉得无论别人写出来的是怎样的方式,只要一家人觉得自在快乐就是好的。上面这位朋友说“对正在进行的事情的关注和慎重”——我认为生活中的事情有大有小,没必要对每件在做的事情都采用“慎重”的方式,而是抓重点就行。拿吃饭来讲,我们认为这是一家人放松的时候,就尽量让每个人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互相包容。我们对于吃饭时的慎重,体现在其他细节,比如荤素搭配合理,比如孩子必须吃蔬菜,比如吃鱼的时候不要讲话(避免被卡住)。久而久之,吃饭就成了一家人很快乐放松的时光,虽然不时我们会提醒孩子“别让汤汁都落在书上了呀”......为人父母真是太不容易了!Yeka:还好:)
对于一个乐于接受生活中的挑战的人来讲,这不算啥。因为,这不过是把工作中的习惯带到了家里,把带领团队同事成长的好多办法都用在了孩子身上。考验的无非还是对问题肯不肯动脑筋思考。我们在工作中尝到要实践 循环,那么在带领孩子做作业的过程中,也是不断在帮助孩子体会如何实践并从中看到坚持这么做的好处。在陪伴孩子做作业的过程中,由于专注投入,其实我们家长虽然也有些辛苦,但却提升了自身的心智,与其说是在面对孩子的软弱,不如说是在面对自己的软弱。在帮孩子克服困难的时候,我们自己也大步前进并成长了,感到面对困难的能力在增强,因此面对工作的挑战也就更有信心。所以,我们一些家长在交流这些体会时都说,从带孩子中能学到太多东西了,和孩子一起成长的感觉踏实而美好。带孩子和做工作一样,要注意节奏(快慢要有调解,不然就单调而乏味),要注意帮孩子排好优先级(训练抓大放小的能力,懂得捡西瓜而不是芝麻),要时刻帮孩子牢记自己遥远一点的目标是靠眼下的一天天、一小时一分钟一秒钟来实现的,让她懂得围绕目标步步为营的重要性,但又并非斤斤计较。这些取舍的交流探讨都很有意思。棒!二十几岁的人觉得受到了一次再教育。一个小小小小的tip是孩子的视力一定要特别特别特别注意!我小时候眼睛不好,出生开始就各种看眼科,所以爸妈是严格禁止我看电视的,不限制且特别鼓励我读书。我也比较听话,但是还是读书读到高度近视。请一定不要让您家女儿养成诸如周末早晨窝在被窝读书,进厕所读书长时间不出来,交通工具上读书等等不良习惯。Yeka:嗯,谢谢提醒。一直不准在床上看书,厕所读物不少,但她知道蹲久了会得痔疮的坏处,所以会很快出厕所,这也是千百次的嘱咐后才有的习惯。不过,因为孩子知道每天都有固定的时间能满足阅读欲望,所以也就不会去抢在厕所的几分钟。再就是,她知道视力不佳的坏处,比如遇到地震火灾等突发事件时,眼睛不好就会很吃亏——但这也是讲一次不够,得反复强调。而且爸爸还在家里安装了带灯箱的视力表经常检查她的视力。目前视力还不错,她个子高,坐在最后一排,但看黑板没问题,我们观察她平时看书,坐姿因为总有爸爸提醒,所以保持得很好。有的朋友看了这一篇回答就以为看到一对父母的育儿全景了,比如看到一个放满书的沙发就以为我们不爱整理家务了。其实,这沙发堆的总是新买的书(今年从年初到现在,我在亚马逊上已经下单284次,购书万元以上),然后再逐渐归类到家里的书柜上,有的旧书会送人或卖掉,新书放在架子上。我个人对事物的看法是,有序与混乱不妨并行,一切有序和一切混乱都不可取,都是单调的源泉。人的精力有限,看到人家沙发上堆满书,也许至少可以有两种看法:一种是这家主妇真不行,连个沙发都弄不清爽,恐怕什么事情都做不好;一种是,这家主妇大概善于抓重点而不拘小节,不让自己陷入到于大局无碍、无足轻重的小事中。哈哈,我自认为是后者,不然,我恐怕天天都要和沙发搏斗,哪还有时间来知乎和大家交流。
在陪孩子做作业这个问题上,《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中有非常好的分析,它的作者尹建莉老师。我个人十分喜欢这本书,并推荐给我身边所有有孩子的朋友。以下是书中的有关陪孩子做作业的内容,如果大家喜欢,请一定要购买此书1.“不陪”才能培养好习惯  〖家长陪孩子学习的时间越长,扮演的角色越接近监工。而孩子从骨子里是不喜欢一个监工的,他最多表面上暂时屈从他,内心绝不会听他的话。所以说,陪孩子写作业,不是培养孩子的好习惯上,而是在瓦解好习惯,是对儿童自制力的日渐磨损。  一个人,首先是个自由的人,才可能成为一个自觉的人。〗  陪孩子写作业,现在已成了许多家长的“功课”。  孩子上小学后,整个家庭生活方式都会发生变化。孩子的生活中开始有了一种叫“作业”的东西,它仿佛是第一张多米诺骨牌,能带来此后一连串的变化——作业事关孩子的学习成绩,成绩事关未来的升学,升学又决定了事业前途……每个对孩子负责的家长,怎么能不在意这件事呢。于是很多家长放弃自己的一些活动,天天陪着孩子写作业,他们希望以此培养出孩子爱学习,规规矩矩写作业的好习惯。  家长们陪的方式略有不同,有的是在孩子写作业时搬个凳子坐在旁边盯着,非常形象地“陪”;有的是不时地过来,先了解一下要写什么,再不时地过来看看写得怎样,最后还要细心地检查。无论何种陪法,都是在孩子的学习上家长全程参与,从头关照到尾。  孩子需要“陪”吗?我认为不需要。  圆圆刚上学时,学校给新生家长开会,提出家长应该经常陪着孩子做功课,每天检查孩子的作业等要求。但我们没那样做。我们只是在最初几天,当孩子对学校生活、写作业这些事都还比较陌生时,在旁边给予她一些指导和提醒,让她尽快熟知一些基本的规则和做法。这个时间只有一周,后来就没再管她——既不陪写,也不刻意检查她的作业,最多是提醒她一句该写作业了。这不是家长不作为,而是意在培养她自己形成良好的写作业习惯。  刚上学的一段时间里,圆圆对写作业感到很新鲜,回家第一件事就是要写作业,那神情就像对待刚买回来的一个洋娃娃似的。时间稍长,她就失去新鲜感了。回家就先吃东西、玩耍、看电视,一直磨蹭着不去写作业。当我们发现已经有好几天,圆圆都是需要我们提醒才去做作业时,就决定以后连提醒这句话也省了。我和她爸爸达成默契,我们装作完全忘掉写作业这回事,只忙活自己的事情,每天任凭她玩够了再去写作业。  很快,她就把自己搞乱了。有一天回家后,她一直没写作业。先看动画片,饭后玩了一会儿玩具,然后又看书,又看会儿电视。到了已洗脸刷牙,躺床上要睡觉时,才想起今天忘了写作业,急得哭起来。我和她爸爸其实早就着急了,但我们一直装着没注意她的作业问题。这时我们才做出和她一样着急的神情,说:是吗,你今天没写作业啊?  我们说这话时,只是表示了微微的惊讶,没有一点责怪的意思——这个时候千万不要责怪啊,她哭,就说明她已经知道自己把事情做坏了。家长如果再带着抱怨和批评的口气说:“你怎么能忘记写作业呢,现在着急了吧!”孩子就能从中听出“你真不像话”、“活该”的意味,她就会忘记自责,开始对抗家长的批评。我们亲亲她的小脸蛋,语气平和而友好地对她说,宝贝不要哭了,谁都会有忘记什么事情的时候。我们现在想想怎么办吧。听我们这样说,圆圆停止了哭泣。父母这样理解她,可能给了她很大安慰,她情绪平静了不少。  她爸爸心里早就着急了,这时不由自主地说,那就晚睡一会儿,赶快写吧。看得出圆圆当时已困了,她听爸爸这样说,有些不情愿,表现出发愁的样子。  家长一着急就会替孩子做决定,这是错误的。人的天性是愿意遵从自己的思想,排斥来自他人的命令。所以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为了形成儿童的自觉意识,也为了他更好地执行决定,应该尽量让孩子自己去思考和选择。哪怕是相同的决定,如果它不是来自家长的指令,而是来自儿童自己的意愿,他会更愿意去执行。我赶快对圆圆说,你愿意今天写,就晚睡一会儿,今天去写;要是想明天早上写,妈妈就提前一小时过来叫你;如果早上也不想写,明天就去学校和老师说一下今天的作业忘了写了,这一次就不写了。  圆圆当时面临的不外乎这几种选择。她想了一下,知道最后一种选择不合适,立即否定了。我敢肯定刚上小学的孩子,如果他以前不曾遭遇学前班或幼儿园布置作业的困惑,如果他的自尊心不曾受到损害,他是不会同意不写作业的。每个学龄儿童心中都有对作业的责任意识;还有自尊和对老师批评的惧怕,这些让他不会随便放弃作业。  圆圆当时虽然想睡觉,但可能是她觉得不写完心里总有个事,不舒服,就说要现在写。我们说好,那就现在写吧。她无可奈何地下床,从书包中掏出书本,说不想在自己的小屋写,要到客厅写,可能是觉得小屋容易勾起睡觉的愿望吧。我和她爸爸再也没说什么,只给她找个小凳,让她到茶几上写,我们就各自干各自的事去了。  过了一小会儿我们也该睡了,洗漱完后,我过来看了一下圆圆。她刚刚写完语文和英语,数学还没写。我说:妈妈爸爸去睡觉了,你写完了自己回房间睡觉吧。  平时她睡得早,都是我们送她进房间。这时,她抬起头,有些嫉妒地说,为什么你们大人就没有作业,就是小孩有作业!我们被逗笑了,说我们其实也有作业,爸爸要画那么多图纸,妈妈要写那么多文章,这都是我们的作业,也必须要按时完成。并说我们可不愿意没作业,没作业就下岗了。写作业的道理小孩子自己其实也明白,就不用给她讲了。我们又亲亲她的小脸蛋,像平时一样愉快地跟她打过招呼,就回自己房间了,留下她一人在客厅写作业。  我们假装关灯睡了,静静地听着她的动静。圆圆大约又写了十几分钟,自己收拾书包去睡了,我们才把悬着的心放下。第二天也没提这事,就当什么也没发生过。  在这里我想提醒家长们,对于孩子偶尔所犯的小过失不要大惊小怪,内心一定要坚定一个想法:它只是个“小事”,不是个“错事”,孩子的成长需要经历这些“小事”,它们甚至比做功课还重要。所以,只要鼓励孩子改正就可以了,不要责怪,也不要经常提起,不要让孩子有内疚感和负罪感,否则的话它真能固定成孩子一个难以改正的缺点。  接下来几天,圆圆回家早早就把作业写完了,我们心里很高兴,但没有很夸张地表扬她,只是淡淡地告诉她每天都这样做是个好习惯,应该保持,表情中流露出对她的满意。  早早把作业写完带来的方便和愉快,她自己也能体会到,这个道理一点就透,即使对小孩子,也毋须多说。但她毕竟是孩子,时间稍长,就又开始在写作业方面有些懈怠。距第一次忘记写作业大约十天,圆圆又一次忘了写作业。  本来那天准备睡觉的时间就比平时晚,她想起来作业忘了写,说今天的作业还留得多,得写好长时间,说着又愁得要哭。我们还是采取和前一次大体相同的方法,宽慰过她,就把她一人留在书桌前,我们去睡了。  可能很多家长遇到这种情况会不忍心,觉得自己陪在孩子身边,孩子会有安慰,会写得更快更好。但那样会有几个坏处,一是孩子会在家长面前刻意表现他的痛苦,博得家长同情,这既影响他写作业的专心,又影响速度;二是家长陪写,会让他觉得不完成作业至少不是他一个人的事,是他和家长共同的事,时间长了,会在心理上对家长形成绑架,养成依赖心,这特别不利于他自我责任意识的形成;三是家长坐在旁边多半会忍不住唠叨一句,不论是略有不满地说“赶紧写吧,谁让你又忘了呢”,还是善意地提醒“以后回家好好记着写作业,不要再忘了”,或者是看孩子开始磨洋工,忍不住督促“快点写,你看都几点了”,所有这些话对当时的孩子来说都没有意义,还弄得孩子烦。所以即使你有时间,也不要陪他,即使你当时还不想睡觉,也要假装去睡,情绪上要和平时没有两样,千万不要指责孩子。  有的家长可能会说,我可没有你那么好的脾气,我一看见孩子没写作业,火气就上来了。那么,我要说,如果家长在对待孩子的问题上从不去虔诚地思考,不去理性地处理,只是凭性情做事,一遇到问题就着急,一着急就发脾气,这只能说明你是个任性的家长。一个任性的家长,怎么可能不培养出一个任性的孩子呢?  那天圆圆确实写得比较晚了,我们一直竖起耳朵听她的动静,到她睡觉时都快十二点了。很心疼她睡这么晚,明天还得早起。但这也是她成长中应该体验的“功课”,她从中一定能学到东西。我们并不觉得她忘了写作业是件坏事,倒觉得它是个教育契机,可以促成圆圆自觉意识的养成和学习习惯的培养。  确实,在我们的印象中,圆圆自那以后,再没发生过临睡觉时才想起写作业的事。她很快就学会了安排,有时在学校就能抓紧时间完成不少作业,回家也一般写得很快。  家长应该记住这一条:在培养习惯的过程中,如果总是制造孩子的主动性和成就感,他就会在这方面形成一个好的习惯;如果经常让孩子有不自由感和内疚感,他就会在这方面形成坏习惯。  孩子毕竟只是孩子,什么事情没做好,只让他感受因此带来的不便,就已经够了。孩子每有一种失误,感受到失误带来的不便或损失,才会产生相应的调整需求,就像渴了自然想喝水一样。这种调整需求是每个正常孩子都会有的。家长不生气,不过分指导,孩子才能有机会主动调整。如果孩子一做错,家长就批评孩子一顿,要求他做出什么保证,或者由家长直接给出一个解决方案,那孩子就失去了主动调整的机会,这种调节能力也会慢慢丧失掉。可以说,致使儿童无法养成好习惯的“最有效方法”就是:命令、唠叨和指责。所以当家长责怪孩子某个习惯不好时,首先应该反思自己的教育方法。  儿童所有顽固性的坏习惯,几乎都是小问题没得到合理的疏导解决,长期和家长或教师摩擦冲突形成的。陪孩子写作业就是特别容易养成儿童坏习惯的一种做法。  家长陪的目的是希望有两个提高——效率高、质量高。所以一看到孩子磨蹭或不认真,就会告诉他要应该抓紧时间,应该认真写。天天陪,这些话差不多就会天天说,因为孩子几乎不可能那么安安静静地长时间地坐着,大多数情况下也不会把作业写得那么完善。开始时孩子还会在意家长的话,时间长了也就不在意了,这惹得家长说话时就会有些不耐烦,孩子就在情绪上开始和家长对立,事情于是开始走向恶性循环。  人的天性都是追求自由的,任何为儿童所热爱的事情,当它变成一项被监督完成的活计,让人感到不自由时,其中的兴趣就会荡然无存。家长陪着学习的时间越长,扮演的角色越接近监工。而孩子从骨子里是不喜欢一个监工的,他最多表面上暂时屈从他,内心绝不会听他的话。所以说,陪孩子写作业,不是培养孩子的好习惯上,而是在瓦解好习惯,是对儿童自制力的日渐磨损。  我们一定要理解什么叫好习惯。  按时按点地坐在书桌前,并不等于有了按时按点学习的习惯。“习惯的重要性并不止于习惯的执行和动作方面,习惯还指培养理智的和情感的倾向,以及增加动作的轻松、经济和效率。”  “陪”所制造的习惯,只是肢体上的;“不陪”才给孩子留下了让习惯在内心生长的空间。“陪”与其说在帮助孩子,不如说是在给他制造麻烦。  很多媒体、教师或“教育专家”都在建议家长应每天陪着孩子写作业,这种说法不知他们是怎么想出来的。一个人,首先是个自由的人,才可能成为一个自觉的人。  我见过许多看起来确实需要有人陪着学习的孩子,没人陪就一点都坐不住,甚至是孩子自己提出要求,希望家长陪着写作业——但这个事情不能孤立去看。需要家长陪着写作业,这绝不是孩子的天性需求,也不是一个正常要求,这只说明他已养成一个坏习惯。他学习成长中遇到的一系列的摩擦和挫折,已造成了他不会管理自己,造成他内心的无力感和无助感。他对自我管理极为不自信,只好求助于外部力量约束自己。事实上,他的内心是反抗这种“陪”的,所以即使有家长在身边,他也不可能真正把心思放到学习上。  这种情况,家长可以陪孩子一段时间,但一定要想办法从中抽身。不抽身,孩子的独立性将总也不能生成,那么他会越来越苦恼,越来越不自觉,“陪”的效果也将越来越小。同时家长一定要反思自己在过去时间里对孩子的教育哪里出了错误,这种反思也将决定你如何抽身,决定你的帮助是否能对孩子有正面作用。  抽身的原则:第一要有耐心,不要急于求成;第二要在整个过程中尽量制造孩子的愉悦感和成就感,哪怕他开始做得不好,也绝不要制造他的内疚感和失败感。你在抽身之前要让孩子学会自己站立,否则他只能再一次摔倒,且摔得更惨。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果一个人在童年时期就体验过克服自己弱点的满足,那么他就会以批判的态度看待自己。正是从这一点上,开始一个人的自我认识。没有自我认识,就既不可能有自我教育,也不可能有自我纪律。一个年纪幼小的人,不论他把“懒惰是不好的”这句话记得多么牢,理解得多么清楚,但是如果这种情感没有迫使他在实际行动中管住自己,那么他就永远不会成为一个意志坚强的人。  孩子的弱点如果总是通过大人的操纵去克服,那所谓“克服”就是不存在的虚幻,只能叫做屈服。屈服是不会成为孩子自我认可的一部分的,只要有机会,他就不再想屈服,就要从约束中挣脱出来。  陪孩子写作业还有一个坏处是,有些家长因为陪孩子付出了时间和辛苦,就产生讨债心理,当孩子成绩不好或习惯不好时,就会说:我花那么多时间陪你培养习惯,你居然学成这样!这样的话更让孩子丧失自我管理的信心,同时也会产生负罪感,这对孩子的道德成长也没有好处。  最后想说的是,对于“陪”与“不陪”不要理解得简单化和绝对化。这里主要强调的是家长应该培养孩子在学习上或在其它的一些事情上的自觉、独立意识,防止孩子养成依赖家长、没有自觉性的坏习惯。所以“陪”与“不陪”与其说是行为方式,不如说是一种教育理念,不能简单地从形式上界定。比如有的家长整天忙着喝酒打麻将,确实也没时间没心思陪孩子,孩子干什么他都不管,这样的“不陪”与我们这里说的“不陪”,则完全是两个概念。  『特别提示』  〖●家长一着急就会替孩子做决定,这是错误的。人的天性是愿意遵从自己的思想,排斥来自他人的命令。所以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为了形成儿童的自觉意识,也为了他更好地执行决定,应该尽量让孩子自己去思考和选择哪怕是相同的决定,如果它不是来自家长的指令,而是来自儿童自己的意愿,他会更愿意去执行。  ●对于孩子偶尔所犯的小过失不要大惊小怪,内心一定要坚定一个想法:它只是个“小事”,不是个“错事”,孩子的成长需要经历这些“小事”,它们甚至比做功课还重要。所以,只要鼓励孩子改正就可以了,不要责怪,也不要经常提起,不要让孩子有内疚感和负罪感,否则的话它真能固定成孩子一个难以改正的缺点。  ●在习惯养成中,如果总是制造孩子的主动性和成就感,他就会在这方面形成一个好的习惯;如果经常让孩子有不自由感和内疚感,他就会在这方面形成坏习惯。  ●家长不生气,不过分指导,孩子才能有机会主动调整。如果孩子一做错,家长就批评孩子一顿,要求他做出什么保证,或者由家长直接给出一个解决方案,那孩子就失去了主动调整的机会,这种调节能力也会慢慢丧失掉。〗
很多年以前有心理学家认为,智商决定了一个孩子的成就。后来渐渐地变成了认为,情商决定了一个孩子的成就。可是监狱里的犯人,也有很多是高情商高智商的人,这怎么解释呢?于是人们渐渐发现,自控力才是对成就影响最大的因素。我就是自控力很差的儿童。小时候学琴,每次都要妈妈在身边盯着,还得事先讨价还价,练1个小时还是练1个半小时。放暑假,如果门口有小朋友在玩,我肯定放下作业要出去看两眼他们在玩什么。写作文要查资料,我就去翻我的《中国少年儿童百科全书》,然后就深深陷在里面忘记了要干嘛。总之,按我妈的话说,就是要“拿个鞭子赶着走”的娃。但是我的学习生涯,主要按照我们搬家,分为了两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平房时期,我上小学和初中楼房时期,我上高中平房时期,我妈喜欢坐在我旁边看书,也不管我的作业,我的成绩一直是班里的前三。楼房时期,我有了自己的房间,门一关,我又是听广播,又是看漫画,又是读小说,作业经常拖到很晚才做完,而我妈还以为我学习用功刻苦,直到第一次期中考试我考了全班第41名。。。于是我的房门被命令不许关闭,我妈又开始坐在我旁边看书了。。。所以我认为,陪孩子做作业,只要陪,不要干涉,这就最好。大家各干各的,孩子也不会被打扰。能不能提高效率不好说,但至少比孩子一个人的时候要高,当然,是针对我这种自控力差的孩子而言。另外其实我觉得最能提高学习效率的方法,其实是在有老师监督的情况下的晚自习。仿佛暗暗地有一种魔力,让大家都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作业,你追我赶,谁如果能在晚自习结束之前就交作业,那简直会被所有人膜拜。当然了,也让那些没抄到的同学暗自愤恨。。。完。
虚晃一枪。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可以几天不睡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