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体之养,不是养志敞口是什么意思思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田佳《我们仨》读书心得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怡志养神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怡志养神[yí zhì yǎng shén]本词条缺少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吧!
怡志养神( yí zhì yǎng shén):怡养神志,使之安适愉快。出自 三国·魏·《兄秀才公穆入军赠诗》。
【名称】怡志养神
【拼音】yí zhì yǎng shén
【解释】怡养神志,使之安适愉快。[1]【出处】·魏·《兄秀才公穆入军赠诗》之十八:“长寄灵岳,怡志养神。”【用法】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2]
同义词:怡性养神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①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②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於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③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1.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A.有子认为,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事很少见的。 B.“今之孝者,是谓能养”,意思是所谓的孝,只是说能够赡养父母就足够了,因此,在孔子看来,赡养父母就是应该给予他们物质上的满足。 C.“色难”指的就是“脸色难”,孔子认为,要尽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对长辈和颜悦色。 D.“百善孝为先”,儒家思想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孝”,而发展到了孟子,就提出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人”,这与孔子对大同之世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2.根据以上的选段来看,请概括出孔子及其弟子对于“孝”的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论语·为政第二》)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论语.为政第二》)【小题1】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本章孔子谈到了如何尽孝的问题,即要做到“无违”。B.孔子这里所说的“孝”,主要是指对父母要孝敬孝顺。C.如果我们做到了孔子所说的“无违”,就算真正做到了“孝”。D.“孝”是孔子思想核心“仁”中的重要内容,属于人格培养与塑造的范畴。【小题2】结合上面的选段,说说孔子认为怎样才算做到了孝。(3分)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论语·为政第二》)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论语.为政第二》)
1.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本章孔子谈到了如何尽孝的问题,即要做到“无违”。
B.孔子这里所说的“孝”,主要是指对父母要孝敬孝顺。
C.如果我们做到了孔子所说的“无违”,就算真正做到了“孝”。
D.“孝”是孔子思想核心“仁”中的重要内容,属于人格培养与塑造的范畴。
2.结合上面的选段,说说孔子认为怎样才算做到了孝。(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肴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①。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会,先生②馔③,曾是以为孝乎?”
[注]①色,脸色,此处指好脸色。难,不容易。②先生:指长者或父母;前面说的弟子,指晚辈、儿女等。③馔:吃喝。
1.下列对上面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项是(  )
A.孝敬父母就要不违背他们的意愿,孝敬父母最难做到的是始终心甘情愿,和颜悦色。
B.孔子要求人们对自己的父母尽孝道,认为孝不是空泛的,父母在世时,与父母相处要依礼而行;父母过世以后,丧祭也应合义合礼。
C.父母常常为子女的疾病而担忧。作为子女,更要担忧父母的疾病,尽量减少父母的担忧,这也是行孝道。
D.孔子认为子女尽孝,就是有事情要替父母去做,有好酒食要让父母先吃,只要他们衣食无忧,就是所谓的行孝道。
2.孔子认为,孝为人之本。结合上面的材料,联系现实生活,请你谈谈对孔子所说的“孝”的认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27分)(一)(6分)1.(6分)& (1)此情可待成追忆& 只是当时已惘然& (2)舞榭歌台&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3)不能十步& 驽马十驾& (4)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攻(每处1分,有错、漏、添字的该处不得分。如四小题全答,按前三小题评分)(二)(15分)&2.(3分)&& A(侵犯)&3.(3分)&& C(①⑤⑥与“荐贤让贤”无关)&4.(9分)&&& (1)(3分)郡守知道皇甫规有用兵的谋略,就任命他担任功曹。(大意正确、语句通顺2分,“乃”译对得1分)&&& (2)(4分)徐璜等人愤怒,就拿以前的事来诬陷他,把他交给法官审讯。(大意正确、语句通顺2分,倒装句式译对得1分,“下……吏”译对得1分)&&& (3)(2分)天下著名贤士大多被牵连。(大意正确、语句通顺1分,被动句式译对得1分)(三)(6分)&5.(6分)&(1)(3分)诗人为禾黍重获生机而喜,为民生疾苦得以缓解而喜。(答对一点得2分)&&& (2)(3分)答案示例:“知何似”采用疑问的形式,强调了诗人对“禾黍”的关注,并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空间,达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如从其他角度作答,言之成理亦可)二、(16分)& (一)(10分)6.(5分)& A&
D(A.“邢夫人”应为其儿媳“尤氏”唱戏的女孩一半多不愿出去,便分在各房使唤。D.“大水”应为“熔铅”,“淹死”应为“烫死”。)(答对一项得3分)7.(5分)& (1)夏侯渊不听张邰苦谏,分军围住对山,大骂挑战。(1分)法正在山上举起白旗,让黄忠不要出战,直待曹兵倦怠松懈,将红旗招展,才让黄忠出战。(2分)夏侯渊措手不及,被黄忠用宝刀连头带肩砍为两段。曹兵大败,黄忠趁势夺取了定军山。(2分)&(2)堂吉诃德挎着盾牌,拔剑迎面而上。(2分)桑丘撇下灰驴,没命逃跑,他抓住大橡树树枝往上蹭,偏偏那根树枝断了,跌下来给丫权挂住,新绿衣也扯破了,连声大叫救命。(2分)堂吉诃德听出是桑丘在叫喊,转脸看见桑丘倒挂在橡树上,跑去救下桑丘。(1分)(答案不足80宇的,酌情扣分。由于版本不同,外国文学部分人物译名可酌情放宽。事件叙述不符合要求的不得分,叙述不完整的酌情扣分)(二)(6分)&8.(6分)&&& (1)(3分)&&& D(两人都重视精神上的事奉)&&& (2)(3分)要做到“孝”,既要懂得“养”父母(“养口体”),让父母衣食无忧;更要懂得“敬”父母(“养志”),尊重、满足父母的意愿。(答对一点得2分)三、(12分)&9.(5分)& A&
D(A.“新诗、小说、戏剧存在高下的分别”是朱自清的观点。D.“白话文日臻艺术化”有误。)(答对一项得3分)&10.(4分)和作家作精神交流,赏析散文文字之美,了解认识一代历史,获得有味有益的消遣。(答对一点得1分)&11.(3分)散文创作不必拘泥于司空图的观点,创作者要善于发挥文字的诱发暗示功能来表情达意;读者要善于通过散文文字之美来领悟作者情意,赏析作品。(答对一点得2分)四、(15分)&(甲)(15分)& &12.(5分)&&& A& B(A.“每画完一幅画过几天就亲手把它烧掉”有误。B.主要是为了表现陶少闲淡泊名利。)(答对一项得3分)&13.(4分)& 丰富并推动情节发展(引发卖画的矛盾冲突);与陶少闲形成对比,突出价值观的冲突。
(从情节和主题两方面作答,答对一点得2分)&14.(6分)答案示例:现实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生活于其中的人应多与外界交流,个人的发展离不开他人的帮助和相互间的促进,而陶少闲却未参加美协,作品也未参加过画展,更不要说发表获奖,所以说他是一个孤芳自赏的人。(如从其他角度作答,言之成理亦可)&(乙)(15分)&12.(5分)& B&
E(B.“只跟几位老朋友保持联系和来往”有误。E.“惟妙惟肖的细节描写”有误。)(答对一项得3分)&13.(4分)&&& 真实记录于右任的内心世界,表现晚年于右任的思乡之情;丰富文章的内容,体现传记的真实性。(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作答,答对一点得2分)&&& &14.(6分)答案示例:由于种种原因,于右任无法回归故里,也无法归葬故里,他对此耿耿于怀,对故乡更是念念不忘。所以,他想死后葬在台湾高山上,好让自己时时远望大陆,以慰藉心中的遗憾,表达自己无尽的哀思。(如从其他角度作答,言之成理亦可)五、(10分)15.(3分)&答案示例:读杜甫可以增强爱心,同情心,责任心。16.(?分)&&& (1)(3分)答案示例:图书漂流,知识共享。&&& (2)(4分)答案示例1:漂书这项活动在目前返漂率较低,这是正常现象。任何一种新生事物,都得经历一个渐进的过程,只要我们先把漂书活动做起来,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漂书会往好的方向发展。答案示例2:图书的返漂率低,说明部分同学的人文素养有待提高。漂书考验一个人的诚信,将漂书占为已有的这部分同学应从有益的阅读中自我反省,自我完善,与漂书活动共同往好的方向发展。&(如从其他角度作答,言之成理亦可)六、(70分)17.(70分)
参照2008年福建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参考译文】& (一)皇甫规,字威明,是安定郡朝那县人。他的祖父皇甫棱做过度辽将军。父亲皇甫旗,曾任扶风郡都尉。顺帝永和六年,西羌大举侵犯三辅,包围了安定城,征西将军马贤统率各郡兵力攻打羌人,但是没有取胜。皇甫规这时虽然身为平民,但发现马贤对这次战争轻视不忧,判断他必然要失败,就给朝廷上书陈述了马贤的情况和自己的看法。不久马贤果然被西羌打得大败。郡守知道皇甫规有用兵的谋略,就任命他担任功曹,派他率领八百武装的兵士,同羌人交战,杀死几个敌人,贼寇于是退却了。接着举荐皇甫规担任计掾的职务。这一年冬天,皇甫规被征召回京城担任议郎。按照他的功劳应该封侯。但是中常侍徐璜、左倌想从他那里得到贿赂,多次派宾客前去询问功劳情况,皇甫规始终没有搭理他们。徐璜等人愤怒,就拿以前的事(收买羌人的事)来诬陷他,把他交给法官审讯。皇甫规的部下想要补送钱财求情谢罪,皇甫规发誓不按他们的主意办,于是被廷尉用残余贼寇没能肃清的罪名拘捕了,判决到左校服苦役。三公以及太学生张凤等三百多人前往宫门为他申辩。恰逢大赦,被释放回家。&&& 皇甫规被征任为度辽将军,他到军营几个月后,给皇帝上书,推荐职位低于自己的中郎将张奂来代替他。在推荐书中说:“我听说一个人没有一定不变的习惯,政治也有治有乱;士兵没有强弱之分,但将帅有才与不才之分。我看到中郎将张奂这个人非同一般,他政治上的才干和军事上的的谋略都是优秀的,适宜来担当正帅,以顺从众人的愿望。朝廷如果还认为我适宜充任军事的职务,我希望求得一个冗官,来做张奂的副手。”朝廷听从了这个意见,以张奂代替他为度辽将军,皇甫规做使匈奴中郎将。等到张奂升任大司农,皇甫规再接替他担任度辽将军。&&& 皇甫规为人深谋远虑,自己觉得长期身居高位应有所节制,因此打算退身,辞官还乡,便屡次上书称病要求离任,但没有被准许。一次,恰逢朋友上郡太守王曼奔丧回来,皇甫规便穿白带孝,越过限界,到下亭迎接他。趁此机会,他叫一位客人去秘密报告并州刺史胡芳,说皇甫规擅自远离军营,公然违犯朝廷禁令,应当赶快劾奏。胡芳听后说:“威明一心想着躲开官场归家居闲,所以用这个来激发我罢了。我应当为朝廷爱才,哪能让此君的计策实现呢!”就没有当回事去过问。到后来党锢事件大规模发生,天下著名贤士大多被牵连。皇甫规自己认为是西州的豪杰,把自己没有被捕看作是耻辱。于是自己上书说:“我以前推荐过前任大司农张奂,这就是阿附乱党,并且我当年被判刑到左校服苦役时,太学生张凤等人上书为我辩护,这就是被乱党阿附了。我应该被判罪。”朝廷知道后没有问罪,当时的人认为皇甫规贤能。(二)子游问孝道。孔子说:“现在的所谓孝,就是说能够养活父母便行了。至于犬马都能够得到饲养;如果不存心孝敬父母,那么养活父母和饲养犬马怎样去分别呢?”&孟子说:“曾子奉养曾皙,每餐一定都有酒有肉;将要撤除的时候,一定要问剩下的给谁;曾皙如果问还有剩余吗,一定回答‘有’。曾皙死了,曾元奉养曾子,也一定有酒有肉;将要撤除的时候,便不问剩下的给谁了;曾子如果问还有剩余吗,便说‘没有了’――要留下预备以后再进用。这叫做口体之养。像曾子那样,才可以称为顺从亲意之养。侍奉父母做到像曾子那样就可以了。”&& &本经·养志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本经·养志本词条缺少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吧!
《本经·养志》是春秋时期的一部兵书,作者是鬼谷子。&作品名称鬼谷子·本经·养志创作年代作品体裁本&&&&质纵横家理论争鸣的著作
【作品名称】《鬼谷子·本经·养志》
【创作年代】
【作者姓名】
【作品体裁】养志法灵龟①;养志者,心气之思不达也②。有所欲,志存而思之。志者,欲之使也。欲多则心散,心散则志衰,志衰则思不达也。故心气一则欲不惶③,欲不惶则志意不衰,志意不衰则思理达矣。理达则和通,和通则乱气不烦于胸中。故内以养气,外以知人;养志则心通矣,知人则分职明矣。将欲用之于人,必先知其养气装。知人气盛衰,而养其气志,察其所安,以知其所能。志不养,心气不固;心气不固,则思虑不达;思虑不达,则装意不实,志意不实,则应对不猛;应对不猛,则失志而心气虚;志失而心气虚,则丧其神矣。神丧则仿佛④,仿佛则参会⑤不一。养志之始,务在安己:己安则志意实坚,志意实坚则威势不分。神明常固守,乃能分之。①养志法灵龟:因为志是判断是非的,所以使用占卜的龟甲最能判断吉凶,因此才必须效法灵龟。
②养志者,心气之思不达也:由于心气不达,所以才要养志。
③惶:多的意思。
④仿佛:两者相像而难辨别,也就是不明确的意思。
⑤参会:指志、心、神三者交合。养志的方法要效法。思维不畅达的人要培养自己的志气。
一个人心中有欲望,才会有一种想法,使欲望化为现实。所谓“志向”不过是欲望的使者,欲望过多了,则心力分散,意志就会薄弱,就会思力不畅达。
如果心神专一,欲望就不会多,欲望不多,意志力就不会衰弱,意志力不衰弱,思想就会畅达。思想畅达则心气和顺,心气和顺,心中就不会烦乱。
因此,人对内要养气;对外,要明察各种人物,修养自己“五气”,就心情舒畅。了解他人,才能知人善任。
我们想要任用人,一定要先知道他养气的功夫,知道他心气的盛衰。知道他的心志状态,看其养气修志,观察他是否稳健,就知道他的能力。
不修养心志,“”就不稳固;“五气”不稳固,思虑就不畅达;思虑不畅达,意志就不坚定:意志不坚定,反应就不快捷;反应不快捷,就会失掉信心,心气就会虚弱;如果心气虚弱就会失神丧志。如果失神丧志就会精神恍惚,精神恍惚,“志”、“心”、“神”三者就不协调了。
修养心志之始,定要先安定自己。自己意志安定了,意志才坚定,有了 坚定的意志才能有神威。神威固守,才能调动一切。[1]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古文遗韵]&&&事亲须养志 
孟子曰:“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①孰为大?守身为大。不失其身②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之闻也。孰不为事?事亲,事之本也。孰不为守?守身,守之本也。
曾子③养曾皙④,必有酒肉;将彻,必请所与;问有余,必曰“有”。曾皙死,曾元养曾子,必有酒肉;将彻,不请所与;问有余,曰“亡矣”,将以复进也,此所谓养口体者也。若曾子,则可谓养志也。事亲若曾子者,可也。”
&&&&&&&&&&&&&&&&&&&&&&&&&&&&&&&&&&&&&&&&&&&&&&&&&&&&&&&&&&&&&&&&&&&&&&&&&&&&&&&&&&&&&&&&
(《孟子·离娄上》)
①&&&
守:指持守其身,使其不陷于不义。②失其身:指亏其身,陷于不义,辱其亲。③曾子:即曾参,春秋时鲁国人,孔子的学生。④曾皙,曾参的父亲,也是孔子的学生。
孟子说:“侍奉谁为最大?侍奉父母最大;持守谁为最大?持守自身节操最大。既不失自身节操又能侍奉好父母的,我听说过这种人;丧失自身节操而能侍奉好父母的,我没听说过。谁不侍奉(长者)?侍奉父母是侍奉的根本;谁不该坚守(节操)?但坚守自身(的节操)是坚守的根本。
曾子奉其父亲曾晳,每餐有酒肉。撤除食物时,必定要问(剩下的酒肉)给谁;父亲问有无剩余,必定说‘有’。曾晳死后,曾元奉养他的父亲曾子,每餐也有酒肉。撤除时,不请示剩余的给谁;父亲问有没有剩余,回答说“没有了”,将以剩饭下顿再进奉父亲。这叫作口体奉养。曾子那样可以称为奉养父母的心意。侍奉父母能像曾子那样就可以了。”
&&本文中,孟子指出守身事亲的重要,事亲则应养志,而非养口体。诚哉斯言!生命无价。父母给了我们生命,给了我们健康完整的身体,我们除了要好好爱惜,不做伤身害义的事情之外,还要懂得感谢父母。由此看来,守身和事亲是一体的两面,不可分开。事亲除了奉养口体之外,最重要的是养志。人非禽兽,不是吃饱喝足就够了,人有志趣理想,其重要性往往超越饮食饱暖,君子可以为了学习而废寝忘餐,为了取义而舍弃生命。为人子女的如果侍奉父母时,只能照顾到饮食饱暖,而忽略了父母的志趣理想,怎么能叫做孝呢?
曾子奉养父亲,必有酒肉,这是物质上的口体之养。酒肉要撤,一定问父亲要给谁?这是尊重父亲的承欢之心。父亲问还有没有酒肉,一定说有,因为父亲会这么问,一定是想要给人。曾子一定回答说有,这就是怕父亲失望的先意之心。饮食小事能这么做到,其他的理想大业应该也可以承欢先意,做得很好,这才是养志。曾元养曾子,只有口体之养,而不能养志,这不能算是孝。
&&[思考与练习]
&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 ①事亲为大(
&②守之本也(&&&&
& ③将以复进也(
④则可谓养志也(&&
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事孰为大&&&&&&&&&&&&&&
B.(酒肉)将彻……
C.必请所与&&&&&&&&&&&&&&
D.问有余,曰“亡矣”
3.下列句子都属于倒装句,其中不同类的一项是(&&
A.微斯人,吾谁与归&&&&&
&B.吾未之闻也
C.宋,何罪之有&&&&&&&&&&
D.孔子云:何陋之有
& 4.翻译下列句子。
& ①事孰为大?事亲为大。
②守身,守之本也。&&&&&&&&&&&&&&&&&&&
③若曾子,则可谓养志也。&&&&&&&&&&&&&&&&
5.孟子在本文中主要阐述了什么观点?他认为对于“事亲”来说,怎样做才算得上是真正的“孝”?&&&&&&&
6.读了本文,你打算如何孝敬父母?请谈谈自己的真实想法。
& [参考答案]
& 1.①侍奉,赡养 ②根本,实质 ③再,又 ④心意,意愿 2.A (B.彻,通“撤”
&C.与,通“予”
&D.亡,通“无”)&
3.B(“未之闻”是否定句,代词作宾语,提于动词前;ACD都是疑问句宾语前置)4.①侍奉谁为最大?侍奉父母最大。②坚守自身(的节操)是坚守的根本。③像曾子那样,就可以称为奉养父母的心意了。5.本文中,孟子指出守身事亲的重要。他认为:事亲则应养志,而非养口体。6.趁父母双亲还健在,好好地孝敬他们,既要懂得“养”父母(“养口体”),让父母衣食无忧;更要懂得“敬”父母(“养志”),做到尊重、满足父母的意愿(意近即可)。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无口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