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对教学的理解过程的根本动力

三维教学法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三维教学法本词条缺少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吧!
所谓“三维教学法”,是指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是由课堂讲授、学生自学(包括课堂讨论、作业练习等)和社会实践等三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环节或层面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它要求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教学设备、图书资料等,将由教师在室内讲解教材的单一活动让位于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立体式教学活动,将这三个层面紧密连系在一起的主轴线。 新课标提出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关键在于改革教学方式,尤其是学习方式。三维教学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能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学生主体地位的方法。其核心思想是自主、合作、创新,是对传统教学的改革和超越。通过实施三维教学法,使课堂富有活力,充满生机。属&&&&性完整的教学过程核心思想自主、合作、创新
21世纪的教育既有许多机遇,也将面临许多挑战,这就给当今的每一个教育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要教给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再学习的能力,使他们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审美、学会健体,成为品德高尚、身体健康、知识丰富、学有所长、思路宽阔、实践能力强,能适应21世纪发展需要的人。
长期以来,教学中一直存在着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应试教育培养倾向,教师为了应考,往往采用填鸭式与题海战术。课堂教学以老师讲授、学生记忆为主,学生被动地成为知识的接受器,思维始终处于抑制状态,不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教学效果也不理想。通过课堂教学的改革,把学生的学习情感由抑制状态升华到激动和亢奋状态,充分开发人的大脑潜能,培养学生的个体思维、发散思维、创造性思维能力,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又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造力,这是当今教育改革的需要,也是课堂教学改革的需要。
三维教学新模式释义
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从根本上讲,教育改革是一种教学思想的改革,是教学由应试教育向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转变,在十年的教学实践基础上,我初步探索出自主 3/4
3/4 合作 3/4
3/4 创新三维课堂教学新模式。
⒈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就是确立学生的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和意愿,自由、主动地学习。它是一种学习状态。教师不再满堂灌,不再主宰学生的学习活动,把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取而代之的是为学生创设学习环境,介绍学习方法,提供信息资料,调动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排忧解难。因此,自主学习的过程就是充分调动学生的眼、口、手、脑,发挥有意识记的效益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过程。“自主”是三维教学实施的基础。如果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他的主体地位就无从体现,就不可能获得成功。因此,必须尽最大努力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首先,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改变评价方式,要尽可能地多肯定,多鼓励,要多运用“很好”、“不错”、“还会更好”等评语,少用或不用“差”、“不好”等评语;对存在的问题,通过学生相互讨论、教师适当答疑来解决,不要让学生产生心理压力。要抓住学生的兴奋点,因势利导,而不要勉强地把学生拽到课堂上来。
⒉合作学习合作,是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学生与家长之间的合作。合作学习就是让学生在初步得出结论的基础上,在合作、和谐精神的指导下,从正反、侧面等各个方面进行讨论、探究、交流并总结出问题的结果,最终得出正确的结论。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同学或家长各抒己见,合作者互相比较,谁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好就取用谁的意见。这样,学生、教师、家长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互相促进,互相提高,互相学习,又营造了一个愉快学习的氛围,这正是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
“合作”是三维教学实施的关键。学会合作,能够合作,在相互合作的过程中,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更大程度的发掘。合作既是教学的必要条件,也是提高语文成绩和素养的必由之路。合作主要体现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在教学时,要设计好教学活动的目标、时间、运用的材料及过程。
教师的主导,是三维教学法实施的保证。不管是兴趣的激发和培养,还是学生合作学习过程的进行,都离不开教师的指导、约束和监督。教师是教学的引导者和指挥者,在关键环节和部位上严格把关,作一名好的导演,让学生在表演中体验参与、合作的快乐,感受成功的喜悦。对自身存在的问题能及时意识到并进行纠正。
3.创新学习 创新是民族发展的源泉,也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激活人的发散思维,才能充分开发人的大脑潜能,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各方面素质的目的。创新是在老师或同学、家长的一句启发性的语言下所想象并付出行动而产生的。有时,一个人的一句不经意的话也能给人以启迪,有时,老师的过渡语能引发学生的浮想翩翩。因此,老师的语言不但要精炼、准确,而且要富有哲理和启发性,学生在别人的启发下大胆想象,想象的角度和情景都不同,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讨论交流,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教师指名学生回答并适时进行总结交流结果,对思维独特、想法新颖的学生进行合理的评价,适当给予表扬和鼓励。这样,学生的创新思维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课堂气氛才能活跃起来,才能增长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潜能,“创新”是三维教学的目的。其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或创造思维能力。教师要开展创造性思维教学,目的在于启发学生创造的动机,鼓励学生创造的表现,以增进创造才能的发展。
如何开展创造性思维教学呢? 第一,提供自由、和谐的情境与气氛,鼓励学生运用想象力。如前所述,注意激发学生兴趣,鼓励学生表达与容忍不同意见,不急于下判断,尽可能地少作否定性评价,这样学生必然会朝着教师的鼓励方向发展。当学生提出独特的建议或想法时,教师要暂缓判断,此时应给予支持与鼓励,这些做法不但增强了这个学生的信心,而且往往影响着全体学生,使其他同学也参与到这个行列中,进而营造热烈讨论的气氛,这是创造性思维的起点。第二,尊重学生的兴趣和想法。不要强求一致的标准或答案,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的潜能尽力发挥,尊重并重视个性差异,鼓励学生既要自主学习,也要合作学习。
第三,善于提问,允许学生有时间思维。创造性思维需要时间,有时还带有突发性,灵感起着重要作用。教师在设计活动或提出问题时,应让学生有思考的时间,不要逼迫学生立刻作出反应。应多提供一些激发性情境,运用各种教学媒体如图片、实物、影视片断等,配合发问技巧,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让学生能酝酿及发展其思维。
另外,还应当鼓励学生的课外学习,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研究性学习专题,进行探究式学习。总之,创造性思维教学在于建立良好的教学气氛,重视学生提出的建议,并鼓励学生去看、听、尝试、探索及操作。培养学生养成独立学习的习惯,在自主参与的基础上,积极与他人合作,这样学生创新能力才会得到提高。所谓“三维教学法”,是指一个完整的经济学教学过程,是由课堂讲授、学生自学(包括课堂讨论、作业练习等)和社会实践等三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环节或层面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它要求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教学设备、图书资料、经济建设过程等,将由教师在室内讲解教材的单一活动让位于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立体式教学活动,将这三个层面紧密连系在一起的主轴线。
第一层面:由课堂讲授和提问两部分组成,在此发挥主导作用的是教师。这是传统教学过程中的基本层面和主要环节。这一层面的主要任务和功能是以教学大纲为准绳,以教学目标为中心,系统、有计划、有步骤地向学生讲授书本的基本理论、观点,并集中力量让学生吃透和消化教材中的难点和重点问题,根据教学进度有针对性地给学生介绍一些相关的理论热点,尽可能地将课堂与社会、教材与学术结合起来,为学生理解、消化和掌握教材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以上活动的进行空间是在室内完成,具有严格的时间规定性和空间制约性,一般情况下不允许有任何的随意行为。这一层面是该教学模式的基础部分和主导环节,对其他两个层面具有直接的统领、指导和制约作用。
第二层面:由课堂阅读、课堂讨论、作业练习(包括论文写作训练)、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及查阅课外参考资料等环节组成。这是在教师的具体指导、精心设计和计划安排下进行的,具有与课堂讲授进度相关联的同步性,进行的空间分布是多向的(教室、图书馆、室外场地、宿舍等),活动的主体构成,既可以单个完成,也可以分组进行(如课堂讨论)。在这一层面中担当主角或发挥主导因素的是学生——即充分地调动、发挥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意识,坚决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中把学生当作被动接收器的作法。其目的在于使学生能有效地巩固所学知识的同时,进一步地拓宽知识面,并指导他们培养和掌握一些自学的方法和从事科研活动的基本技能。如果说第一层面是解决如何“教”的问题的话,那么,这一层面就是要解决如何“学”的问题。
第三层面:是由教学实地参观(农村、工厂等)、社会调查、聘请有关人员走上讲坛作专题报告、组织收看音像教学片等环节组成。这一层面是在教师的统一组织下进行的,其目的有三:一是为了解决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脱离的问题,让经济理论的教学与社会经济建设实践紧密地联系起来,以增强对抽象理论学习的生动性、趣味性和直观性;二是为了不断补充新鲜的知识和实例,以弥补书本知识相对旧的、滞后的缺陷,使死的知识变活,同时,还可以活跃教学气氛;三是为了开阔学生的视野,使他们能有一个机会去体验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社会经济实践过程,加深对党的改革政策、经济学基本原理的理解,从而达到学校与社会、书本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的目的。这一层面进行的空间基本是在学校之外,具有更为广阔、无限的特征。它要求充分地利用学校所在地的社会力量、社会条件、社会环境和学校的电教设备。努力消除“关门教学”所带来的教学与社会隔离的状态。同时,学生一旦投入到社会这个大课堂里,还会接触到更多的新信息和现象,引起他们更多思考,也必然会纠正头脑中的一些不正确的认识,有利于促使他们更多地关注社会和加强世界观的改造。实践证明,这是圆满地、高质量地完成经济学教学任务的一个较为有效的手段和环节。
这三个层面的相互衔接,组成了一个完整的经济理论的教学方法体系,从而使抽象的经济理论教学变成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充满乐趣的一个知识的学习和消化过程,而不是只有课堂上理论抽象的苦涩活动。这三个层面的相互关系是这样的:第一层面制约和影响着其他两个层面的内容设计和组织活动方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主导的、核心的作用,而其他两个层面则对第一层面的顺利进行和较好地达到预期目的,具有很大的促进和帮助作用。也就是说,离开了第一层面的统领和指导作用,其他两个层面不管进行的如何顺利、质量多么好,都谈不上是对课堂教学内容的补充和促进,至多也只能理解为是社会参观或学生自学等;反之,若离开了后面两个层面的积极配合,而仅有课堂教学这一环节,则必然会使经济理论教学与学习陷入相对刻板、吊滞、无生气的状态,至多也只能是学生学到一些“死”的知识和没有活力的理论。课程标准提出的三维是“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三维教学目标”是新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而不是三种类型。
学生学习任何知识和技能都要运用—定的方法,不管是好方法还是不好的方法;都要经历一个过程,不管是主动探究还是消极接受。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总会伴随一定的情感和态度,不管是积极的情感还是消极的情感,不管是敷衍的态度还是认真的态度;总会有一定的价值取向,不管是正确的还是不正确的。所以说,三维的课程目标是一个问题的三个方面,而不是独立的三个目标。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完成了一维目标再落实另一维目标,它们是统一的有机体。
三维目标中把知识与技能目标放在首位,相对而言,知识、技能目标是三维目标中的基础性目标,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是课堂教学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常规性任务,它是教师钻研教材和设计教学过程首先必须明确的问题。
知识、技能与过程、方法的关系实际上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结论与过程的关系,与这一关系有关的还有学习与思考、接受与发现、掌握与感悟、学会与会学、知识与智力、继承与创新等关系。
从学科本身来讲,过程体现该学科的探究过程与探究方法,结论表征该学科的探究结果。二者是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关系。什么样的探究过程和方法论必然对应着什么样的探究结论或结果,概念原理体系的获得依赖于特定的探究过程和方法论。学科的概念原理体系只有和相应的探究过程及方法论结合起来,才能有助于学生形成一个既有肌体又有灵魂的活的学科认知结构,才能使学生的理智过程和精神世界获得实质性的发展与提升。
从教学角度来讲,所谓教学的结论,即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或所需获得的结果;所谓教学的过程,即达到教学目的或获得所需结论而必须经历的活动程序。毋庸置疑,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正确的结论,所以必须重结论。但是,如果不经过学生一系列的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认识活动,也难以真正理解和巩固。没有以多样性、丰富性为前提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就不可能培养起来。从学习角度讲,重结论也即重学会,重过程也即重会学。学会,重在接受知识,积累知识,以提高解决当前问题的能力,是一种适应性学习;会学,重在掌握方法,主动探求知识,目的在于发现新知识、新信息以及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是一种创新性学习。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学生在学校获得的知识到社会上已远远不够用。人们只有不断更新知识,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是暴露学生产生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的过程,另一方面是展示学生发展聪明才智、形成独特个性与创新成果的过程。正因为如此,新课程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
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以人为本思想在教学中的体现,其实质就是关注人。关注人(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与关注学科(关注知识、技能与过程、方法)也是教学中一对至关重要的关系,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它表现为乐学与学会、会学的关系;从教师的角度来说,它表现为教书与育人(教知识与教做人)的关系,从教学的角度来说,它表现为认识与情感的关系。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它意味着:第一,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的实质是尊重、关心、牵挂,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总之,关注人的教学才能使学科教学同时成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从而真正实现人的发展。
1.认识和能力目标。&/strong&
“总目标”的6-10条是对课程中知识和能力的具体规定,是“知识和能力”教学的基本依据。通过深入钻研课程标准,特别是课程标准对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与教学大纲作比较,便可正确把握新课程“知识和能力”的要求。如,阅读教学,教学大纲要求“能理解主要内容,领会中心思想,有一定的速度,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课程标准则要求“具有独立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此外,还提出了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以及强调积累与语感的培养、阅读方法的运用、个性发展等,这些都是教学大纲所没有的。从现代社会对未来公民素质的要求出发,对“知识和能力”这一维度也应有新的理解,应具备的语文能力不能仅仅局限于过去的相对狭隘的听说读写能力。比如课程标准提出的“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2.过程和方法目标。
课程标准强调在实践中学习,“总目标”指出“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过程中学习、运用语文”。“过程”,重在“亲历”。“识字”“阅读”“口语交际”“习作”“综合性学习”等,都要让学生亲历过程,在过程中学习,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
“方法”,应该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应伴随着知识的学习,技能的训练,情感的体验,审美的陶冶,如影随形,而不能游离其外。中外教学史说明,独立于具体的知识技能之外的学习“方法”是很难产生迁移的。提高语文能力的主要途径是语文实践,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要努力改变过去重知识传授和被动接受的倾向。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体现的是语文的人文性,强调的是给学生广博的文化浸染,内涵比起教学大纲“思想性”目标要丰富得多。“总目标”1-4条是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具体要求,涵盖传统的思想教育的精华,以及生命意识、现代意识、多元文化、和语文学习兴趣、信心、习惯的培养。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在语文教学中应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重要维度渗透于教学过程之中。
4.理清三维之间关系。
在新课程中,三维目标是主要矛盾,知识和能力是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在这三个维度中,知识和能力是基础,是核心,是最重要的一个维度,同时它又是其他两个维度发展的依托。语文素养的核心是语文能力,假如把语文素养比做一座大厦,由三维目标构成,知识与能力就是大厦的基座,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就是上层建筑,基座稳固了,语文教学的根基才不会产生动摇,“上层建筑”也才能发展得越高。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重要的一维,没有它,将使语文教学回到课改前的状态,仍然是人文性的缺失。没有“过程和方法”的目标,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也将难以落实。在兼顾其它二维的情况下,知识和能力的坚实牢固,是语文新课程追求的目标。
5.整合三维目标。
新课标指出,“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提高。”教学中,我们要做好三维目标的整合,而不是把三个维度简单地叠加,要以“知识与能力”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充分地体现在过程和方法中。新课标中的“课程目标”处处为我们整合三维目标提供了典范。如,第一学段“口语交际”第6条规定:“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讨论,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自己的意见”。“自信心”“积极”“感兴趣”是情感、态度的要求,“表达”“参加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是技能方面的要求,而“参加”“发表”就体现过程,如何讨论和怎样发表意见则体现学习方法地要求。在拟订三维教学目标时,我们要借鉴新课标对三维目标的整合方法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在党中央作出对高校“两课”进行重大调整的情况下,积极启用“三维教学法”对于高质量地完成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和邓小平经济理论课程(以下简称经济理论课)的教学任务,具有非常迫切的必要性。
首先,这是由党在新时期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所决定的。党在新时期教育方针的根本要求,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它有两层含义:其一,掌握真才实学的“建设者”,其二,思想政治素质过硬的“接班人”。而要将我们的学生真正培养成这两个方面都合格的劳动者,经济理论课可以发挥出独特的作用。这是因为:第一,通过对这两门经济理论课的完整教学过程,能够帮助广大青年学生真正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揭示出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直至最终灭亡,以及社会主义终将全面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趋势。而不会被一时的、短暂的社会制度的反复所遮住视线,从而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同时,通过对我国社会近代以来在帝国主义殖民政策的影响下所经历的曲折,认识和把握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从而坚定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也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信念,使他们在理论上真正明白中国共产党——中国的社会主义——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及其相互关系这些大是大非问题,以增强他们捍卫社会主义制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第二,通过对这两门课程的完整教学过程,能够使学生真正掌握课程中关于从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所需要具备的一些基本的经济理论和基础知识,从而使他们将来成为各行各业懂得经济规律、头脑清楚的建设者。凡接触过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邓小平经济理论的人都懂得,这些课程不仅因为它们具有鲜明的党性而成为一门思想政治教育课,而且还因为它们向人们阐述了大量的组织社会生产活动和从事经济建设的科学知识的理论,而成为一门具有很强实用性的理论必修课。特别是邓小平经济理论更是结合新时期中国的具体情况,精辟地阐述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有关理论。正因为如此,要把我们的学生培育成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优秀的建设者,就必须启用“三维教学法”,以让学生系统地、扎实地学习和掌握经济理论知识。比如,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关于商品及价格的理论、货币及其发行规律的理论、利润理论、地租理论、生产价格理论、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的理论等;邓小平经济理论中关于社会主义改革的理论、社会主义与市场关系的理论、经济特区建设的理论、对外开放的理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理论,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理论等。这些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必须掌握的。如果我们的学生在大学里能够系统、扎实地掌握这些经济理论知识,就一定能够在各自的岗位上作出积极的贡献。
其次,是由该学科的性质所决定的。不管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特别是其中的社会主义部分),还是邓小平经济理论,都是对社会经济运动过程的真实反映和高度概括,是在中国这块土地上产生的,是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实践的理论概括和规律揭示。所以,要想让学生真正吃透该理论的实质,并加以灵活地运用,假若只有课堂单一层面的讲授,就很难使学生将这些有时代气息的伟大理论学好、学精。相反,在课堂讲授的基础上,辅之以必要的外出参观、社会实践及课堂讨论、作业练习等,就能在更多的层面、更多的机会里给学生以身在其中、或身临其境的体验。在这样的环境氛围中必然能给学生以更多的新鲜信息的刺激,促使他们自觉地进行思考和体验。例如,我在讲授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中关于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给农村带来的新变化时,就将学生带到礼泉县袁家大队和三原县东周村等地进行实地考察参观;在讲到乡镇企业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伟大创举时,将学生带到三原县美乐公司、秦源公司及兴平市兴暖公司等单位进行考察;在讲到国有企业经济体制改革时,将学生带到西北国棉二厂、咸阳造纸厂、咸阳陶瓷厂等参观。还请以上企业有关人员给学生现场讲解企业改革的情况,使学生们深受鼓舞和启发,从内心深处感到这种多层面的教学方法是他们真正学活了理论、了解了社会、看到了科学理论所产生的巨大社会效果,加深了对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以至无穷的社会实践过程与人类认识提高过程的辨证关系,进一步懂得了将书本理论用之社会实践的伟大意义。
第三,是由学生的具体情况决定的。现在的大学生一般都具有如下特征:其一,年龄大约在二十岁上下,基本上都没有社会实践的机会和经历,对社会知之甚少;其二,从小学到大学都是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成长的,他们所学到的知识基本上全是书本知识,对于知识,特别是经济理论知识的来源及这些理论在实践中是如何运用等,或是知之甚少,或是全然不知;其三,相当一部分学生缺乏理解抽象理论所应具备的起码社会实践认识和一些感性知识。例如,有些城市的大学生没有见过乡镇企业、没有看到过农村联产承包后农民自主生产的情形。有些来自农村的大学生绝大部分都没有工厂的基本概念,也没有见到过工厂内部各车间之间的协调生产情况。有的甚至是第一次见过火车等;其四,不少学生不懂得理论如何联系实际,写作论文时只是任凭感觉随意发挥,还有部分学生不敢、不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等等。对于这些特殊情况,如果我们这些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人类灵魂工程师们,只是一味地不能离三尺讲台而滔滔不绝地大讲这个规律、那个原理等,那么,就很难让学生对书本理论学懂、吃透;如果不教给学生一些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和给他们创造一些发表自己见解、锻练口才和胆量的机会,那么,就很难说我们已圆满地完成了既教书又育人的教学任务。在此我坚定地相信,只要我们想真正地履行自己的神圣职责,为我们学生的未来成才着想,总是能够利用学校周边的有利环境,达到我们所期待的那种教学目的。这些环节的同时并用,确实起到了相互促进的良好教学效果,深受学生好评。“三维教学法”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突破了传统教学说话式的进行空间,调动了教师、学生、社会三个方面的积极性,实现了从一维到三维、从课堂到社会、从书本到实践的全方位、立体性的对接与融合。应当说是经济学教学方法的一个较大改革。而要启用和实施这种教学方法,则必然需要一定的条件相配合,它包括实施该教学法的教师本人的主观条件和学校、社会的客观条件两个方面。
首先,凡从事经济理论课程教学的教师,都要有敬业精神和严谨的治教态度,切实地树立起正确的教育价值观和质量观,并把自己的一切精力都投入到教学环节和手段的改革方面。要舍得花费更多的时间进行各教学环节的设计、问题的编排和外出进行教学实践地点的考察与联系等,甘愿为自己所从事的教学工作出力、流汗。这是能否有效实施“三维教学法”的关键性条件和根本动力。
其次,除了教师这一主观因素外,还应具备一些必要的其他条件。主要有:(1)学校教务部门,在编制教学计划时应将社会实践和课堂讨论等环节所占用的课时安排好,并做好督促和检查,以确保这些环节的实施和有效衔接。(2)应有充裕的资金做保证。不管是外出教学参观,还电教手段的备置,都必须有一定的经费做保证。对此,我曾有深刻的体验:每当国家和学校重视“两课”的时候,我们组织学生进行教学参观、购置音像资料的经费就能得到比较顺利的解决。相反,经费就无法保障,继而一些实践环节就无从谈起。(3)社会各有关部门的积极配合。这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方面,因为它是决定着我们的教学实践能否实现的一个重要因素,倘若不能得到我们欲往进行教学参观、调查单位的积极配合,那么,我们的行动就必不能成行。值得高兴的是,凡我们前去联系参观事宜的一些企事业单位和农村,基本上都能愉快地满足我们的要求,并在人力、物力上给予积极的配合。也有少数单位以怕影响企业生产等名义将我们拒之门外。所以,在这里我们呼吁全社会都应为大学生的成才及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献出一份爱心和关怀,为高校的教学改革及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提供一些方便,或作出一些牺牲。(4)学校或系科应在校外根据教学性质的需要,建立若干个固定的教学实习点,以确保教学实践环节的顺利进行。新课程实施中出现的“三维教学目标”直接移植于新课程总目标的“三个维度”的做法,忽视了课程目标体系与课程资源,这是对新课程总目标的简单迎合。教学目标应在“三个维度”的指导下,综合考虑学段目标、课程资源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具体情况而确定,而不是直接根据“三个维度”这个课程目标的设计思路而确定。
“三维教学目标”是新课程实施中出现的一种教学目标拟定思路,自出现以来,就存在着很多讨论,对其概念的定义、如何实施等方面的争议也颇多。本文试图通过对“三维教学目标”的产生、各种意见的描述,以及对其成因的分析,对它做出一个基本判断,并对新课程教学目标的拟定提出建议。新课程实施后,出现了以“三维”来定位课堂教学目标的现象。所谓“三维”,指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从这三个维度来拟定的教学目标,称为“三维教学目标”,或直接称为“三维目标”。“三维教学目标”与“三维目标”原本是含义不同的两个概念,混用这两个概念,说明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着对“三维目标”这个课程目标设计思路的误读。
“三维目标”并非特指“三维教学目标”,它原本指课程目标的设计思路,初见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这份文件在“课程标准”部分指出,国家课程标准“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这句话指的是要在上述三个方面来拟定课程目标,至于某门课程怎样根据这三个方面来拟定课程目标,当根据本门课程的任务与特点而定。另外,《纲要》也没有指示某一课的教学目标一定要包括“三个维度”。
《纲要》和各门课程标准也没有使用“三维目标”一词,课程改革的官方文件没有将课程目标以“三维目标”加以概念化。目前广泛流行的“三维”一词,是《语文课程标准》“三个维度”的缩写。《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中说,语文“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其中的“三个维度”后来演化为“三维目标”,用于泛指新课程各门课程目标的设计思路。
“三维目标”显然比“三个维度”更加直观,然而,它也带来了另外一种结果。在新课程的教学研讨中,原本指“课程目标”的“目标”一词,被赋予了“教学目标”的含义,于是就产生了“三维教学目标”这样一种提法和设计现象。令人深思的是,人们在使用“三维目标”这个概念时,常常忽略其“课程目标”这个原始含义,更多地赋予其“教学目标”的含义,因而也就出现了“三维教学目标”对“三维目标”误读的现象,即把“三维目标”理解为“教学目标”。如果“三维目标”的最初提出者略加考虑,在“目标”前面加上“课程”一词,即“三维课程目标”,把“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混同的现象也许将大为减少。然而,为时已晚,把“三维目标”误读为“教学目标”所引起的争议一直持续至今。
“三维教学目标”的最初形态,是把教学目标分成三个项目,我们可称之为“分项模式”。如一份中学语文《秋颂》教学设计的目标定位为——知识与能力目标:识记背诵文中的妙词佳句;感知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联想、想象、描绘、表述等方法赏析妙词佳句,感知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作者对秋的独特感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秋之美。这种分项的“三维教学目标”,允许将“三个维度”分列,允许在教学中将其分别处理。
“分项模式”后来遭到了质疑。批评者认为它过于形式主义,“知识技能”扎扎实实,“过程方法”热热闹闹,“情感态度价值观”轰轰烈烈。“分项模式”也没有得到教学实践的有力支持,它多出现在教研活动中,平时教学中并不多见。“分项模式”的批评者认为,“三个维度”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共存于教学所要完成的任务中。如一篇谈论科学课程的网络原创文章说:“三维目标不是简单把三个目标叠加,而是要树立‘以知识目标’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充分体现在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中。科学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2]这种意见强调将“三维”整合在同一个教学任务中,我们可称之为“整合模式”。这种“整合模式”在综合课程,特别是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表现明显;在学科课程内,比如语文、数学的综合性学习、小课题研究中,也有不俗的表现。但对学科课程的许多内容来说,如识字、数学运算等单项能力或技能的培养,存在着老师们在设计中找不到“三维”的困境。因此,“整合模式”只适于部分教学内容,而不能对新课程所有教学内容概而论之。
另一种观点试图从学习的心理过程来理解“三个维度”与“三维目标”。余文森指出,新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不是三种目标。“三维目标”具有内在的统一性,统一指向人的发展。“三维目标”是交融互进的,其中“知识和技能”目标只有在学习者的积极反思、大胆批判和实践运用的过程中,才能实现经验性的意义建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只有伴随着学习者对学科知识技能的反思、批判与运用,才能得到提升;而“过程和方法”,只有学习者以积极的情感、态度为动力,以知识和技能目标为适用对象,才能体现它本身存在的价值。这种观点指出了同一学习过程所存在的三个心理维度,为我们理解新课程的“三个维度”提出了心理学依据,很有启发性。但遗憾的是,同一学习过程中的三个心理维度并非教学目标的维度,我们不能因客观存在着学习的三个心理维度,就一定要把教学目标定位为“三维目标”。
无论是“分项模式”还是“整合模式”,都假定新课程的教学目标一定存在“三个维度”,这样,有关“三维教学目标”的争论,由于“三个维度”的捆缚,显得令人痛苦。参与者为怎样落实这个目标开出各种各样的药方,却忽视了对症下药。从其原始意义上来说,“三维目标”原本是课程目标的设计思路,而诸多药方都是针对教学目标这一教学实施的准备环节所开具,于是,药方越来越多,困惑依然存在。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对教学的理解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