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密成员会党的成员都姓"洪"?

从会党到会匪:被遮蔽的革命史
《看历史》本刊记者┃刘永峰
辛亥革命成功,会党多有功焉。但身为洪门中人的孙中山大总统,却断然拒绝了洪门立案&改堂为党&的要求。所谓&革命元祖&反而成为新政府打击的&会匪&。甚至在历史记录中,其曾有的贡献也被抹掉。
1912年1月,孙中山刚就任临时大总统,就接连不断地收到海外华侨热情的贺电,纷纷表达了对新政权建立的支持与喜悦。其中表现最为积极的,可能要算海外的洪门组织了。
当时,加拿大维多利亚致公堂在电函中,就首先表达了他们对革命一如既往的支持:&同人等愿牺牲公产为军民国用,求大总统早日北伐,直捣幽燕。&而这份信函最核心的目的,却是他们提出的请求:为洪门立案,回国合法参政。信中说:&故特命谢君秋、梁翼汉君回国见大总统,办理政党事宜。&这也是加拿大维多利亚致公堂那段时间内的第二次向大总统提出&洪门立案&的请求了。他们不无殷切地谈道:&望大哥念花亭之秘密,高溪歃血之盟。况且大总统是洪门总领,正宜成政党以慰陈近南、郑成功之灵,慰同仁仰望之心。&
当然,洪门立案也是此时美国致公堂首领黄三德最为迫切的愿望。据其自述,在刚刚过去的几个月内,他&连日筹划发电报,用各埠致公堂名义,各华侨团体名义,一日而发三数十封,电报之费逾千&,为孙中山张大声势,可谓惨淡经营。&果然南京诸代表皆震惊孙文之虚声,谓临时总统非孙君莫属。&
于是,孙中山就任大总统后不久,黄三德也回到国内,准备商讨洪门立案的事宜。(《看历史》2010年6月刊)
■ 革命功勋
1912年初,还是寒冷的冬天,而在从美国到中国漫长而痛苦的航程中,黄三德却自信满满,在他看来,孙中山之能够被选为临时总统,是他一手造成,也是洪门人士合力造就的结果。他曾说:&若使当日不发此数百十封电报公举之,其声势不大,各省代表未必重视之。&
这虽不免有自矜功伐的嫌疑,但坦白而言,洪门及其他会党力量对于革命确实卓有贡献。正如庄政所说:&若谓洪门为革命之元祖,殆非夸饰之词,至少这种推论可用于革命发轫时期。&
1894年6月,孙中山上书李鸿章,提出了一个年轻人对这个国家各项的改革建议,然而圆熟事务的李鸿章拒绝了这个有些书生意气的广东人。失望之余,28岁的孙中山决意革命,并在该年秋天远赴檀香山。11月24日,在当地华侨的协助下,孙中山召集华侨革命志士25人,成立兴中会,大会上全体与会者同举右手,向天宣誓:&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倘有二心,神明鉴察。&
这一年,被视为国父煊赫的革命生涯的开始。不可否认的是,国父的革命事业自一开始,就在寻求着会党力量的襄助。
最先与孙中山结识的革命同志郑士良、尤列等人,本身便为会党人物。正是这些会党朋友们的联系帮助,使得他的组织迅速建立并发展起来。而兴中会成立之时,参与者多数也是有会党身份的。1895年2月,孙中山和郑士良等人在香港成立兴中会总部,其会员中有案可查的,会党分子就占了三分之一。早年便已追随孙中山投身革命的马超俊曾说:&国父当年创组兴中会,系赖檀香山洪门前辈之支持。&
而孙中山所面临的革命情形,则略可解释他选择与会党联姻之原因。当时,尽管人们对满清的统治已是日益不满,但事实上,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孙中山四处倡言革命的时候,各类的反清活动,大多还仅仅是会党组织的作为。
回想革命之初,孙中山曾不无感慨地说道:&内地之人,其闻革命排满之言而不以为怪者,只有会党中人耳&。他说:至于中流社会以上的人物,&应而和之者&,&实为寥寥&。当时,士大夫们还依然醉心于功名利禄,孙中山所坚持的革命主义,只不过亲友数人理解而已。倒是被称为&下流社会&的人群中,反而有三合会这样的组织,&寓反清复明之思想于其中,虽时代湮远,几于数典忘祖,然苟与之言,尤较缙绅为易入&。因而,他便首先从联合会党入手,开始他的革命活动。庄政说:&国父创始国民革命,即以运动会党作为起点的,审度当时的环境,可以说除此之外,别无它途。&
为&纠合海外华侨,以收臂助&,孙中山曾三次赴美,向华侨宣传革命。1896年,当孙中山首次赴美时,虽&劝者谆谆&,而&听者藐藐&,终究无功而返。但这次失意的美国之行,却让他发现,华侨中十之八九皆列籍洪门,故欲收革命宣传之实效,必须借洪门之帮助。
1904年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加入致公堂,并受&洪棍&之职。接着便前往美国本土,受到致公堂首领黄三德的热情接待。在黄三德的陪同下,孙中山前往各城市对洪门会众进行革命宣传。同时还为致公堂重新制定章程,从而将美国的洪门组织,也纳入革命的旗帜之下。
1911年5月,当孙中山第三次赴美时,作出了将致公堂与同盟会合并的决定,要求致公堂未曾参加同盟会的成员,一律加入同盟会,而所有同盟会成员也一律加入洪门致公堂。随即孙中山提议组织洪门筹饷局,为国内武装起义筹集军饷。经过致公堂与洪门筹饷局的努力,仅仅数月之间,便在华侨中集款144130元。而与此同时,海外其他地方,&捐资者异常踊跃&,如加拿大维多利亚致公堂竟不惜抵押公产,借款筹饷,而消息传出,各地纷纷效仿&&
而国内会党组织,同样也是孙中山积极联络的对象。1899年,孙中山派毕永年和平山周到湘、鄂一带联系哥老会,同时指令郑士良、陈少白等在香港设立会党联络的机关,建议将湖南、湖北广东等地的三合会、哥老会与兴中会联合起来。同年,两湖哥老会著名头目十数人先后到港,共同商定设立兴汉会,统一三省会党,并决议推举孙中山为会长。此后,黄兴联络哥老会、三合会、青帮、白帮等组建华兴会;陶成章则联络浙江、福建、江苏、江西、安徽五省会党头目,在杭州成立龙华会。有人称,&三合会化为革命党,哥老会也复为革命党,于是全国各省之诸会党,悉统一为革命党焉&。
孙中山在海外联络的会党,为支持革命而&慷慨助饷&;他在国内联络的会党,则在武装起义时&冲锋破敌&。他们&各尽所能&,为辛亥革命成功立下了功勋。(《看历史》2010年6月刊)
■ 从功臣到&会匪&
与黄三德一样,国内会党也普遍期望着革命胜利后,自己能作为建国的功臣而受到优遇。
那段时期里,在长沙,起义成功后,会党兄弟们过着优游快乐、随心所欲的生活。&进出都督府的人,车水马龙,熙熙攘攘&,他们一起&吃大锅饭&,纷纷要求得到妥善的安置,以至于都督焦达峰忙于接应,都无暇办理公事。而衡阳以南各属会党也是意气风发、&得意洋洋&,一些会党兄弟们无比喜悦地认为:&焦大哥做了都督,今天是我们洪家的天下了&。
不仅仅是湖南,有些地方的会党还明目张胆地占领民房衙署做起公口、设立山堂,有的干脆在军政府公署门前挂起&大汉公&、&大陆公&、&光汉公&等公口招牌。比如贵州,公口开进了军政府各部门,&上自都督,下至微职,以及军队大小职官&,无一不是会党中人。比如四川,此前一直在暗地里才能活动的哥老会,突然光明正大起来,他们将公口向社会完全公开出来,而市民也争相&参加袍哥&。仿佛历史依然要沿袭着过往的传统,会党作为开国的元勋,而理所当然要在此后备受尊崇优待,这是一次获得合法身份的契机么?
1912年3月,黄三德与孙中山约在广州相见,谈及致公堂立案一事,孙中山&满口应承&,但要黄三德具呈胡汉民,请其批准,因为孙中山已卸任临时总统职务,而当日筹集军饷多由胡汉民负责接收。此时胡汉民正任广东都督,黄三德很快便将呈文递上都督署,然而不料一月之久,&渺无声息&。
黄三德也许还不清楚,孙中山这位1904年加入洪门,并曾说&革命与洪门,志同道合,声应气求,非同利用&的领袖,刚刚回国两月之后,便改变了之前的态度。日,他在致江西马毓宝暨南昌各界的电文中说:&近闻省垣有呼群聚啸,扰乱地方之事,倘不严申禁令,殊与本总统建立共和国宗旨有违,即各界保民起义,初心亦当不愿有此。建设之事较诸破坏之事尤难,所有朋比异同,易于误会之举,尤宜痛行戒绝,民国前途实有赖焉。&
一时间,镇压会党成为全国的潮流。在江西,军政府首先发布了《解散洪江、三点、哥老会之公告》。在云南,蔡锷的&惩治律&规定:&凡群众合立公口,开山堂,歃血定盟,结拜兄弟,图谋不轨者,从左之区别处断:首魁处死刑&&&而广东、四川、浙江、上海、安徽等地也都对会党活动通行禁止。
与此同时,全国的报纸也无一例外地表达着对会党的蔑视与敌意,批驳并谴责他们对于社会的危害。当时,不论是全国知名的大报,如《申报》、《神州日报》、《时报》、《民立报》等等,还是那些街头描绘街头巷谈、茶余琐事的小报都充斥着控诉&会匪&闹事,或是各军政府镇压会党及帮会头目被正法等这类大快人心的消息。
于是,好多会党兄弟,在改朝换代后,对于新的生活还未来得及憧憬,他们却突然发现,在他们曾出力打下的天下里,依然被称作&会匪&而遭到排斥。(《看历史》2010年6月刊)
■ 游离在秩序之外
不久,孙中山便离粤北上。但在广州,黄三德依然为洪门立案的事情奔劳。孙中山虚与委蛇,而胡汉民则置此事于脑后不理。一次黄三德见到胡汉民,说:&洪门帮助革命,不能不谓有功,今区区一纸立案批词而拒绝之,试问良心何在?若果不准洪门立案,应偿还洪门人士所捐之革命军饷,各埠洪门为帮助革命而变卖抵押之实业,应当一一为之赎回。&胡汉民听后,又&将责任推归孙文&&&
革命党认为,洪门向来以恢复汉族统治为宗旨,如今目的已达,历史使命就已完成,也就没有在国内立案活动的必要。
1912年5月,孙中山在一次演讲中说:&洪门所以设会之故,系复国仇,&&惟先下汉族已复,则当改其立会之方针。&已掌政权的革命者,对于曾经并肩作战过的会党兄弟,无一例外地采取了这样的立场:&满清已踣,即为目的已达,亦应立时解散。&江西都督李烈钧说:&各会起源,虽因对待满清而设,兹既复我汉家疆土,还我汉人主权,备会目的已达,自应取消会名&&&云南都督蔡锷则声明会党&失去了原来的宗旨,不能算为良民。&
其实,帮会的存在,并非因为&反清&的使命。&反清&完成之后,它依然存在而又无法融进新的社会体制,说明帮会的存在不是政治的问题,而是有着更为深刻的社会根源。
从源头上看,会党参加者多数为在外谋生的底层民众,有的为人佣工耕作,有的是经营小本生意,还有游乡的小手工业者、江湖医生或无业游民等。他们结拜的目的在于希望遇事有人帮助,&免受别人欺辱&,正是因为帮会满足了这类长期漂泊在外、艰难谋生的穷苦人的需求,因而,清朝中晚期它得以在基层群众中广泛传播。
而究其根源,人口的恶性膨胀和土地兼并的加剧,排挤出大批无地可耕的游民,始终都是清朝政府一直无法根治的,也是导致秘密会党兴起的最初源头。而外洋侵入以来,这种局面更是雪上加霜。&往昔一乡一集,游惰无业者不过数人,今则数百之聚,游惰即至数十&,他们迫于生计,集结流入会党。
正因此,多数情况下,他们是合法秩序的挑战者与破坏者。比如太平天国时期,南方的天地会组织或是直接加入太平军,或是借着太平军的声势,不断起事,与之遥相呼应,对抗满清朝廷。但我们也发现,与此同时,曾国藩招纳湘军时,也有大量的哥老会弟兄纷纷涌入军营,似乎并未顾及&反清&的&大义&。
因此,一直以来,帮会便游离于秩序之外,会员以兄弟相交,以江湖义气为重,大都是生存上的逼迫,而较少政治上的自觉。(《看历史》2010年6月刊)
■ 何去何从?
在多数革命党人看来,当初联络会党只是权宜之计,因而革命成功后,他们态度急转直下,对帮会活动也一味镇压,但这并不能解决问题。
当然,也有个别和会党关系很深的革命党人,认真思考过处理会党问题的方法。比如谭人凤就草拟过一些会党改造的方案&&《社团改进意见书》、《章程》、《社员守则》等。他说:辛亥革命后会党所表现出的种种令人不满的行为,除了会党自身缺陷外,也与革命成功后受到冷遇,心中因而愤懑不无关系。他说:&夫大功克奏,事外虚弱之辈反握重权,对于绅商学界优礼宠遇与满运相始终,坚忍痛苦,百折不挠之洪门兄弟,则无人齿及,而且加以嫉视,揆诸情理,岂可谓平?&
他虽然也认为会党在民国已无存在理由,但是主张成立&社团改进会&,对会党&施以改进之教育,涤其旧染,咸与维新&,使之转化成现代民主国家新型的政党组织。谭人凤还制定出一系列教育会员、职业培训,兴办社会生计事业以安置无业的会党成员的具体办法,希望在湖南首先实行。但是,刚刚在街上挂出一块筹备会的牌子,革命党人柳聘农家中便被恐吓,扔了一颗炸弹,然后立宪派和权绅大起其哄,说:&会匪闹进城来了!&准备大举清乡,实行屠杀。谭人凤只好宣布作罢。
如果说谭人凤改造会党的愿望,还只是一些想法的话,那么&中华国民共进会&的从成立到解体,则显示了会党改造之路的艰难。
民国初年,时代巨变。旧式的会党为了自身的发展,更适应新的社会,避免被历史淘汰,不得不采取一些自救措施。因此,民初部分会党为融入现代新型的社会,采取了用近代政党模式来改组帮会内部组织的办法,企图使会党转变为政党,以期在社会中获得生存。
这种背景下,日,在上海,由红帮、青帮和哥老会公口三家帮会联合成立了&中华国民共进会&,由应夔丞任会长。成立大会上,著名的哥老会首领张尧卿说,&今既三家合而为一,成一大团体&,&深望同胞痛改前非,从兹为善,共守法律,同享自由&。然而,事实并非如他所期望的那样,四下的会众依然没有停止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因而舆论声讨、谴责的声音从未中断。
面对汹汹舆情,会党中人多无可奈何。当年9月,共进会头目汪旦庵以上海总部的名义,在《神州日报》上发表了一封公开信,言语中尽显可怜。
他说:&当满清之时,三会之人屈服于专制魔王之下,政府之对于三会也,以匪目之;即同胞之对于三会也,亦以匪目之。含污忍辱不敢表白其心迹于天下,数百年于兹矣。&他又说,一因着手之初,未能完全规划,而又会员众多,良莠不齐,难免差池,但共进会绝无&恐怖党之性质&。况且如此庞大的团体,短促之间,&即无外界妨碍,欲尽汰旧时各种阙点&,已属大难,何况舆论如此逼迫呢?
最后,他几乎是哀求舆论,给会党一点生存空间,他说:&故特敬告大记者,请谅吾人之苦心,虽不表同情,亦请为社会计,稍留余地,弗因莫须有之事即加苛责。&
但是尽管这样,局势并没有被扭转,上海总部已没有能力来阻止各地会党滋事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各地共进会分子依旧我行我素,初具政党性质的共进会只是徒有其表,在政党的幌子下依旧做着会党的不法勾当。当年10月,浙江便已严令解散共进会。不久,江苏都督程德全也发布训令,&勒令解散&。而不久后,因共进会会长应夔丞卷入宋教仁案,而使得共进会的形象被彻底破坏,一次由旧会党向新型政党转变的尝试以失败而告终。
不久,二次革命爆发,又迅速失败,历史进入了军阀统治的时代,所谓的会党改良也无从谈起。此后的帮会,渐渐从一个民间封建性的,游民为主的秘密结社,逐步演变为职业犯罪集团和黑社会组织,日益堕入下流。
随着政治上的退化和自身的癌变,帮会在这病态的社会里迅速堕落为江湖流氓势力。其突出的表现便是不择手段地追逐利益,诸如贩运鸦片、拐卖人口、开赌场、设妓院、占地为霸,绑架勒索、包办杀人&&早期那种&取之有道,行之有义&的人生信条,已荡然无存。
更甚者,民国后许多军阀、官僚、洋人,甚至执政当局开始把利用帮会作为达到其政治目的或经济利益的手段,从此,帮会的命运日益与军阀、权力纠缠在一起,这些之前屡遭取缔镇压的帮会组织,就成了公开的、合法的黑社会势力,对正常的社会秩序施加了极大的威胁。(《看历史》2010年6月刊)
1912年8月,孙中山就任中国铁路总公司总理。不久,黄三德来到上海见到孙中山,告以胡汉民不肯批准洪门立案的事情,孙中山&权作答覆,亦无切实之言&。其实,黄三德这时已明白:&两人扯猫尾,有意压迫洪门,不准其正式立案,盖为其自己组织政党起见,欲消灭洪门而吸收之,不愿意洪门再成势力。&无奈,黄三德决意回美,请代筹船费,&孙文靳而不予&。
回到美后,黄三德又一次收到孙中山寄来的书信。当时二次革命失败后,国民党被袁世凯解散,孙中山逃亡日本,准备组建中华革命党,动员洪门人士一律加入,将致公堂改为中华革命党,印出传单,遍寄加美,随即准备开始向洪门的第三次革命筹款。
当时有洪门人士在给孙中山的复函中写到:&先生衰时则倚庇于洪门,盛时则鄙屑洪门,避之若浼。今盛而复衰,又欲与洪门亲密。先生休矣。&洪门对孙中山已愤恨如此,第三次筹饷,终未成功。
1918年,孙中山居住上海期间,北大校长蔡孑民与张蔚西曾经联名上书给孙中山,拟从清朝的秘密会党活动开始,至南京临时政府取消之日止,仿照《通鉴外纪》的写法,编写一本名叫《国史前编》的书,征求孙中山的意见。
孙中山在复函中说:&以清世秘密诸会党,皆缘起于明末遗民,其主旨在覆清扶明,&&于共和原理,民权主义,皆概乎未有所闻,故于共和革命,关系实浅,似宜令编为秘密会党史,而不以杂厕民国史中。&
会党,不仅不能进入正统的历史,而且曾有的贡献也被抹掉。历史的冷漠一至于此。 ■
本文来自《看历史》2010年6月刊
蒋介石与上海青帮
20世纪20年代初,陈独秀曾撰文写道:&上海社会是哪一种人最有势力?从表面上看开,政治的、经济的大权不用说都在西洋人手里,但社会底下却不尽然。大部分工厂劳动者,全部搬运夫,大部分巡捕,全部包打听,这一批活动力很强的市民都在青帮支配之下。&&他们的组织上海没有别的团体能比他大,他们老头子的命令效力强过工部局。他们所作的罪恶实在不少,上海的秩序安宁可以说操在他们的手里。&
近代上海帮会是从鸦片战争以后逐步兴起的,而进入20世纪后,青帮已逐步成为近代上海帮会中的主流势力。成员上,它不仅大量吸收城市游民和流氓无产者,而且接纳了近代产业工人、知识分子、以及中小民族资本家等阶层。它的组织膨胀到了几乎无孔不入的程度:以普通劳动群众为主的帮会群众层来看,30年代上海纱厂中男工70-80%加入了青红帮,拜有老头子。上海人力车夫90%加入了青帮。上海码头工人加入帮会的比例也高达70-80%。在邮电系统中,加入帮会的也高达20%左右。有人估计,30年代上海帮会分子至少有50-60万之众。而30年代上海市人口不过300万。
20世纪二三十年代,蒋介石为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凭借早年与帮会的渊源关系,开始长期利用上海帮会。1927年,在&四&一二&事变中,上海帮会充当了蒋介石的急先锋,帮助蒋介石顺利实现了&清党&、反共的目的。南京国民党政府成立后,蒋介石对帮会头目&论功行赏&,黄金荣、杜月笙、张啸林分别被任命为&总司令部&顾问、&军委会&少将参议和&行政院&参议等职衔。
南京政府成立后,庞大的财政开支,特别是军费开支始终是最为紧要的问题。在此,上海的帮会多有协助,他们强迫江浙财阀们纷纷捐款。由于上海有&租界&,他驾驭不了上海资本家,就依靠帮会对上海资本家施加压力,&运用强硬手段促使上海银行家和商人认购新的国库券&,甚至不惜&绑架富户&,进行勒索。而依靠帮会人物,进行各种走私、贩毒活动,从中谋取暴利也是蒋介石政府增加财政收入的主要手段。除此之外,在镇压工人运动、破坏共产党的地下工作、对付反蒋的地方实力派人物上,帮会也会不时大显身手。
而由于得到了蒋介石的扶植、纵容与利用,上海帮会在南京国民党政府所在的十年间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它已不再是民间下层社会的秘密结社,而是依附于国民党政权的一支具有政治性的,取得合法地位的黑社会势力。这样&政帮合一&的结果,非但使近代上海帮会公开化、社会化、合法化,而且使帮会势力如虎添翼,走向恶性膨胀。
天地会与太平天国
年,太平天国运动导致满清王朝迅速走向衰亡,而在此之前,各种秘密会党此起彼伏的发难就已在不断地骚扰着中央朝廷与地方官府的统治。天地会就是其中重要的一支。19世纪中叶,正是天地会的起义,客观上为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与迅速发展北上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首先,当日广西的天地会起事,无论声势与力量都比太平军抢眼,分散了清军的注意力,客观上掩护了太平天国的活动。不仅如此,原&三合会&首领罗大纲还将所率领的2000多人直接加入太平军,与之并肩作战,是对早期太平军队伍的一次壮大。在广西各县就地坚持反清斗争的会党也为太平军的胜利进军做出了贡献,一些奉命从外省赶来广西镇压太平军的清军,未及与太平军交手,就已受到天地会堂会武装的截击。
太平军金田起义后经蓑衣渡之战进入湖南,湖南会党的反清潮流乘势而起,&动辄纠集滋事&,与洪秀全的队伍遥相呼应,或者直接加入太平军。据罗尔纲估计,太平军仅在湖南便吸引天地会五万多人,相当于之前的10倍。
洪秀全竖起反清旗帜之后,由于有着共同的敌人,各地会党在军事上协同太平军作战乃至直接加入太平军,成了此后屡见不鲜的事情。邵雍在《论太平天国时期会党运动的特点》一文中写道:此时,各地会党看到太平天国的强大声威,纷纷主动与太平军取得联系乃至接受其领导。
除了在组织上力争与太平军取得联络外,各地会党还纷纷打起了太平天国的旗号。与此同时,在浙江、江苏、安徽等地,天地会也纷纷假借洪杨名义发出布告,他们的文告中一再出现&太平国&、&大明太平天国&等年号,这种强大的政治宣传不仅扩大了会党起义的影响,也对太平天国运动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1864年,声势浩大的太平天国运动在天京的火光与血泊中归于沉寂,朝廷在这次旷日持久的鏖战中看似取得了最终的胜利,然而,清廷的另一些敌人&&秘密生存的帮会组织,却也在此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这场战争后,清朝中央政府对基层社会的控制逐渐丧失,传统的保甲制度名存实亡,这都为秩序化之外生存提供了空间。长期的战争造就了运河、长江沿岸大量失业的水手、纤夫、搬运工、灶丁等破产者。所有这些,加上原有混迹于社会中的形形色色的流氓无产者,即构成了清末不断壮大的流民队伍,他们再不断地迈入秘密帮会组织的行列。毫无意外,客民与散兵游勇带来了哥老会的蔓延,而运河、长江沿岸的失业者则构成了后来青帮的主要来源。
本文来自《看历史》2010年6月刊
&&最后修改于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1. 新增扫二维码功能,可直接扫 VeryCD 网站影片页面的二维码,便能在应用上打开;
2. 新增支持 B 站视频(哔哩哔哩),满屏的弹幕更欢乐;
1. 新增支持 B 站视频(哔哩哔哩),满屏的弹幕更欢乐;
2. 在影片封面上展示在线视频的清晰度;
您的位置:
网友评论:
嘿嘿,真长见识
黑社会组织。
金庸小说和现在所谓的历史剧里,有关这个组织的内容不少,但真正深入研究,能说得明白的人不多,作者的艰辛自不必说,也谢谢楼主给大家一个学习的机会
左脚反复,右脚清明。
爱黄金还是爱兄弟!
好资源,谢谢楼主!
增广见识又一成,小的赖此扮精英,多谢网上的人贵,同温历史创前程.
很好的资源,谢谢楼主,感谢分享!
洪门是中国源于明末清初的一个秘密组织。主旨為反清復明,對外通稱天地會。後來演變成多個的社團或會黨,並隨著華僑移民南洋而遠播東南亞。現代一般皆泛指清朝時期,曾參與反清復明的組織。中國的秘密社會,主要有會黨和教門兩大系統。簡介天地会分支有洪門,青帮,白门三大支派,所以有洪门莲花,青帮绿叶,白门白莲藕之说。清前期1682年鄭氏失败后。為清初反滿統治的地下組織;五祖創立洪门。台灣首先成立「金台山」,命自金台招賢之意,參加者皆是手下將士。凡同盟者均曰「洪門」,門是家門,故稱洪家,既是一家,所以入會者不論職位高低均互稱兄弟。洪門素以「桃園」義氣、「瓦崗」威風為號召,所以有「兄不大弟不小」,為一平等組織。不同時期有不同之傳說:[编辑] 漢留鄭成功退守台灣(鄭經和鄭克塽)至1683年前,以「漢留」為代號,成立了〈留在中土之組織〉,派五名將領往南中國開山立堂,由參軍陳永華(化名陳近南)先生留在中土主持。陳為台灣派駐中土之最高指揮,率領各個山堂。陳永華在湖北曾居襄陽城南“白鶴洞”,號“白鶴道人”,籍傳道為名,遊歷四方,聯絡仁人義士。“白鶴仙師”的圖像即代表漢留組織的標誌。台灣有很多地方,現在都有供奉白鶴仙師或鶴母等風俗。[编辑] 天地會
主条目:天地會天地会失敗後(清前期,1683年後),康熙清剿南方福建及廣東之反清組織,他們是由「洪門五祖」蔡德忠、方大洪、馬超興、胡德帝、李式開等成立的。此時在民間以「洪门」之名與地方聯合組織了地下社會,主要在閩、粵、浙及台灣出現。[编辑] 三合會
主条目:三合會因廣東以北江,西江及東江流域三江匯聚,故於當地稱「三合會」。三合會不是一個由當地自創的社團或會黨,爾後以原天地會會簿資料流傳。1840年鴉片戰爭後,廣州、佛山、肇慶地區傳出有三合會的活動,參與洪兵反清的起義中。1854年,三合會的各個社團分別於佛山、肇慶各地起義,欲先佔廣州.兩廣總督葉名琛大殺三合會會眾。1857年,廣州被英法聯軍佔領後,鄰近鄉鎮紳民重建團練公局,佛山設總局。此後部分團練受三合會的影響,一一成為洪門團體。[编辑] 致公堂中華民國國父孫中山在1903年末,經叔父鍾水養的介紹拜入檀香山洪門致公堂(同興公司),並曾任洪門大陸山山主。致公堂系統在三藩市的世界大會上轉型為中國致公黨,推舉陳炯明為總理,中國致公黨參加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事業,是中國8個民主黨派其中1個。[编辑] 洪門在東南亞的發展清中、晚期,「洪門」山堂支系遍及江南及中國各地,甚至發展到東南亞及歐、美各國,會員以百萬稱。由於頑強抗清,「洪門」會黨成為了太平天國和辛亥革命的重要同盟軍。孫中山、秋瑾、陶成章等辛亥革命黨人曾先後加入「洪門」相關組織,孫中山先生甚至直稱「洪門」為「民族老革命黨」。中共創始人李大釗在《中山主義的國民革命與世界革命》一文中稱:「天地會」是與馬克思親自創建領導的第一國際保持組織聯繫的唯一的中國革命團體。在清廷的鎮壓下,洪門會黨轉向海外發展組織,並始終站在各國華商僑胞反抗新、老殖民主義剝削壓迫的前沿,因而引起早期西方殖民政權的仇視與重視。清朝乾隆皇帝為剿滅洪門會黨,舉東南數省之力搜尋洪門會史,雖累積了約數百萬字的案牘文書,但仍感「終無確據」。洪門為推翻清王朝的革命作出了巨大的貢獻。辛亥革命領導人之一譚人鳳在《社團改進會意見書》中寫道:“革命(辛亥革命)之成,實種於二百年于前之洪門會黨”“在運動之初,惟洪門兄弟能守秘密。發動之後,亦惟洪門兄弟能聽指揮。”“人無論遠近,事無論險夷,人人奮勇,個個當先,卒有武昌起義,各省回應,不數月而共和告成,軍隊之功,實亦洪門兄弟之功。”[编辑] 現在之洪門日在美国举行第3届世界洪门恳亲大会,经来自世界各地的100多位代表两天讨论,通过总会章程,宣告成立世界洪门总会。首届会长李志鹏,总会设在美国檀香山。[编辑] 現代在台灣註冊之洪門由於洪門素有革命性質,神秘色彩未除,因此在中華民國中央政府遷台後,長期未允洪門申請為公開的民間社團。解嚴以後,洪門於1989年各山堂始組成「中華民國社會事業建設促進會」與外界交流。然而洪門二字猶未允公開使用。日,「南華山」山堂在台灣的中華民國內政部登記成立「財團法人國際洪門中華民國總會」,從始擁法人地位,為一般民間團體,便於投入社會公益活動。[编辑] 命名典故
* 明太祖的年號是洪武,所以取洪為名。
* 明皇姓朱,即紅色,洪與紅共用。鄭成功被尊稱國姓爺,賜姓朱。
* 「漢無中土」─ 拆字以「漢」字除去中間「中」、「土」二字,有漢失中土之意。
* 「滿兒無頭」─ 拆字;取「滿」之頭、剩下「兒」之腿、合成「洪」字,有滿清滅亡之意。[编辑] 形成歷史明末山西省平陽府太平縣人殷洪盛,於崇禎四年(1631年),舉進士,明崇禎七年(1634年)殷洪盛受直隸大同鎮守姜瓖的聘任,参赞軍機,鄉人知其賢德,多人拜投門下,像是陝西同州府浦城縣的蔡德忠,直隸宣化府懷來縣的方大洪,直隸順天府涿州的馬超興,山西絳州的胡德帝與李式開,以及山西縣代州的楊才,直隸大林的林亭等。至崇禎十四年(1641年)初,大同鎮守姜瓖,投降李自成叛亂,殷洪盛乃攜諸門人南下,投閣部史可法,適史督師江蘇的揚州,遭清將多爾袞圍攻,並致書勸降,史可法堅貞不移,卒至城陷殉難。殷洪盛因奉史可法命,至燕京(北京)窺探清廷虛實,沿途遍訪志士顧炎武、王船山、傅青主、黃梨洲諸人,議創漢留組織,作為保留漢民族一線生機之構想。在得知史可法殉難之後,則南返轉至安徽蕪湖,投明將黃得功,參贊軍務,嗣因黃得功自刎,部眾分散,殷洪盛遂毅然招撫,集合二萬餘人,抗拒清兵。崇禎十七年(1644年),因李自成(闖王)、張獻忠等人作亂多年,官軍疲於奔命;「李闖」最後在三月十八日攻陷北京城;十九日崇禎帝潛至萬壽山壽皇亭,在煤山椰樹上吊身亡。明將洪承疇因李自成等作亂,被迫出關而投滿清,同時吳三桂又向滿清求援,讓滿清入關,在燕京僭主帝位,於崇禎十七年十月,改元順治(1644年)稱世祖皇帝。清世祖以天子服改葬崇禎帝於皇陵,謚稱懷宗愍皇帝,以服人心。清順治二年,即崇禎十八年(1645年)五月十三日,殷洪盛於三叉河之役戰敗陣亡殉國(安徽無為含山巢縣三線交叉,距蕪湖西南六十餘里)。其子洪旭,與諸門人蔡德忠等,出走自浙江杭州,投明潞王,詎潞王降清,復投鄭國姓(即鄭成功),至此「漢留」構想即流傳至鄭成功所部。滿人入關後,而起義者皆為江南人士,抗清最強烈的地方是浙江(浙)、福建(閩)、兩廣,其中兩廣之抗清是張獻忠、李自成的餘黨所為,與浙閩不同。浙閩抗清皆為本地人民義軍,閩之戰爭最為劇烈,所以遭受到更大的殺戮,同時也讓閩人更是反滿。[编辑] 洪門五袓殷洪盛的五個門生,蔡德忠、方大洪、馬超興、胡德帝與李式開等後追加入鄭成功部隊,被洪門後人稱為洪門五袓。1641年(崇禎十四年),清軍入京至1660年(順治十七年)鄭成功登陸治軍台灣長達廿年間,他們在粵閩浙等地活動,聯絡及組織山堂,其堂號、字、旗如下:
* 長房:前祖為蔡德忠,堂號「青蓮堂」,字號「江彪」,旗號「彪仁」,「彪」字黑旗,早期在台灣、福建、甘肅發展(名:鳳凰郡,又稱「天地會」)。
* 二房:前祖為方大洪,堂號「洪順堂」,字號「洪(虎壽)」,旗號「(虎壽)義」,「(虎壽)」字紅旗,早期在廣東、廣西發展(名:金蘭郡,又稱「三合會」)。
* 三房:前祖為胡德帝,堂號「家后堂」,字號「泊(虎合)」,旗號「(虎合)禮」,「(虎合)」字赤旗,早期在四川、雲南發展(名:蓮章郡,又稱「袍哥」)。
* 四房:前祖為馬超興,堂號「參太堂」,字號「淇(虎和)」,旗號「(虎和)智」,「(虎和)」字白旗,早期在湖南、湖北發展(名:錦廂郡,又稱「哥老會」)。
* 五房:前祖為李式開,堂號「宏化堂」,字號「溙(虎同)」,旗號「(虎同)信」,「(虎同)」字綠旗,早期在浙江、江蘇發展(名:徳興郡,又稱「小刀會」)。[编辑] 其他[编辑] 組織洪門組織之優點是有縱橫系統,如在職位名稱上有龍頭、坐堂、執堂、心腹、巡風到么滿的縱列,又有「言談」、「手勢」等的橫向系統。即使第一次見面的洪門弟兄,一見手勢動止,一聞「春典隱語」,一說「花亭結義」,則是兄弟也,即是生死之交,若原有仇恨也化為玉帛。這種縱橫系統,言談隱語、手勢均是洪門博學之士所編造的,在世界上並無其他任何秘密組織所能項背。洪門組織對入會無資格限制,僅須有介紹人,加入後彼此以手足相待,所以雖是秘密組織,但發展迅速,由台灣延伸至中國及海外。
* 忠義總堂【山】、堂、水、香
o 山 主;或稱「寨主」、「龍頭」大爺
o 副山主;或稱「副寨主」、「副龍頭」大爺
* 內八堂 (內八堂皆為在朝「京官」、內閣閣員)
o 香長;或稱「聖堂」大爺、開香堂時的主香人,為客卿。
o 盟證;或稱「中堂」大爺、開香堂時的盟誓人,為客卿。
o 坐堂;或稱「左相」大爺、總管山寨事務。
o 陪堂;或稱「右相」大爺、協助總管山寨事務。
o 管堂;或稱「總閣」大爺、負責人事升降賞罰。
o 執堂;或稱「尚書」大爺、負責人員組訓工作。
o 禮堂;或稱「東閣」大爺、負責教育禮儀。
o 刑堂;或稱「西閣」大爺、執掌刑法。
o 護印大爺
o 護劍大爺
* 外八堂(外八堂為分支、兵隊)
o 心腹;「刑副」大爺、領軍武將。
o 聖賢;「聖賢」二爺、軍師,負責謀畫。
o 恆侯;「當家」三爺、總管財務、糧餉。
o 金鳳;「金鳳」四姐。
o 管事;「管事」五爺、負責總務,又分承行、執法、紅旗、藍旗、黑旗。
o 巡風;「花官」六爺、負責巡查,又分內巡風、外巡風、巡山、鎮山。
o 銀鳳;「銀鳳」七姐。
o 賢牌;「賢牌」八爺、登記功過,又分白旗、八德。
o 江口;「江口」九爺、職司掛牌,凡開山立堂,栽培新進或辦提陞之儀式人員,又分檢口、抖口、守口。
o 么滿;「么滿」大爺、或稱「轅門」,負責雜務的士兵,又分總么滿、轅門、大么、小么、大滿、小滿、銅章、鐵印。
o 少保;或稱「少姪」、「太保」,在組織裏的位階只有半步,入會人通常為未成年者,社團先予以記名,在組織裏見習並學習仁義。[编辑] 會簿(廣東三合會的海底)組織之秘密會冊,只有組織之高層擁有。內容為組織組成之歷史、現任組織名單、組成結構、入會形式、誓詞、違反組織之刑法、背(隱)語、手語、在公眾地方表達為組織中人之方式。隱語為「海底」,又名「金不換」。在施琅攻台時(1683年),鄭克塽將其祖父鄭成功開山(金台山)立堂(明遠堂)有關洪門天地會中的文件、名冊、印信等裝入鐵箱密封,沉入海底。[编辑] 三合會會簿民國洪門中人樊松甫曾撰文說:‘1848年(道光28年、事隔166年後太平天國前期),永寧郭永泰開盡忠山,持有在福建漁人手內獲得的《金台山實錄》’,所以定名為「海底」。以後之三合會會簿,由此演變出來。[编辑] 遺址及歷史考證2000年6月,江西省史學專家陳江歷經數年,通過對諸本《會簿》的對勘校釋與野外遺址遺跡的實地考證,以大量文獻、文物史證首次澄清洪門起源史謎,進而在武夷山西麓毗鄰福建的江西省南城縣洪門鎮明益王藩府墓群遺址找到了天下「洪門」之根,「洪學」之源。『洪門志』云:「鄭成功據守台灣,推進漢留組織,開山立堂,定名為金台山,明倫堂;並遣蔡德忠、方大洪、胡德帝、馬超興、李式開等,向中原發展。」。「金台山」明倫堂是第一山堂,其根本交結條是:
會合賢能鄭成功,文武全才興漢留,
據守台灣稱將領,部眾勇武抗清兵,
天下英雄風雲會,金台山堂首創立,
軍中誓盟結仁義,同心協力把漢留。[编辑] 重大影響
* 太平天國洪秀全在廣西金田村舉兵稱太平軍,成立太平天國,得力於廣東三合會。
* 孫中山孫中山的革命事業,在檀香山時,由三合會首領介紹入會,並開立山堂,改組致公堂,創立興中會,山堂名“大陸山”。孫中山的「孫文學說」上說:「…迨至康熙之世,清勢已盛,而明朝之忠烈亦死亡殆盡,二、三遺老見大勢已去,無可挽回,乃欲以民族主義之根苗流傳後代,故以反清復明之宗旨結為團體,以待後有起者可藉為資也。此乃洪門創設之本意也。」
* 二戰後,三合會在香港演變成黑社會組織。[编辑] 其他影響
* 台灣清領時間有朱一貴在康熙六十年(1721)起義,七日佔領全台灣,即借助洪門的力量。
* 乾隆()時福建莆田、福清之天地會(一說成立於乾隆26年)領袖萬提喜(起)(雲龍和尚)(洪二和尚)(萬雲龍)事件。
* 台灣,福建天地會之林爽文(1786)、戴潮春(1862)等的武裝反清事件。
* 1855年,兩廣大成國李文茂 事件。
* 清朝時代,在官方長期的掃蕩下,台灣民間對天地會仍然持續暗地而傳承下來。今日在鹿港就建有福靈宮,專為洪門天地會林爽文反清起義事件所設立,其主神位是林爽文的平海大將軍「王勳」。另外在台中縣沙鹿「福興宮」,也是崇拜在林爽文事件中,以標榜「反清獨台」天地會九龍山的王勳,並尊為主神來祭祀。[编辑] 會黨(社團)與教門清朝乾隆時,洪門遭多番圍攻,加上乾隆重用漢人、廣興文字獄、弗准民眾聚會,具規模的反滿武裝和文學組織難以延續,代之而起的便是地方性的社團和教門。辛亥革命之始,革命党人說三合会是以“反清复明”而成立的,是基於政治上的需要。他們需要争取国内的会党及海外的华侨支持,所以可以合作的会党,皆視為洪门组织。由於當時的会党是现成的有势力组织,加上海外的经济支援。同盟会提出“革命排满”來作号召。[编辑] 白蓮教白蓮教始見於南宋。清朝中期,由於耕地不足、農民生養艱困,白蓮教教徒在四川、陝西和湖北一帶以農具反抗清朝地方政府,各个武艺高强精通神打,拥有刀枪不入的异能,所以清廷稱以白门邪教;后期发展到东南亚。又名二四红宫,二四老君。历时长久洪门实力范围不断广大,白门已面临末期。唯有加入洪门维持旗号。[编辑] 拜上帝會1843年由洪秀全成立,是太平天國的前身;有天地會眾參與其中。[编辑] 廣東三合會天地會於乾隆後被列為反清組織,明令禁止,違令者死。其流傳之野史被廣東洪門組織所承認,因為避滿人之猜忌,改名為「三合會」。1848年後,有關三合會的會薄(洪門會冊)傳說,據稱一福建漁民於海底所獲。兩廣的洪門組織於太平天國起義後(1851年),互相聯絡結盟、組織成三合會,曾於瓊花會館的紅船中會議,發動兩廣(特別在大城市,如廣州及佛山)的大武術團體中成立堂口,訓練洪兵。得悉太平天國定都南京後,1854年,三合會李文茂及洪兵起義,引起清廷火燒瓊花會館及所有紅船。之後三合會則傳出火燒(南)少林寺的傳說、說當時的不同門派(南拳)都源出福建少林寺之少林五老,目的是將原來不團結的武術團體組織一起,共同反清。兩廣三合會會薄記錄:“其時(福建)少林寺(指三合會),武風甚盛,招清廷忌,派兵圍捕,攻而不下。適有新科狀元陳文維者,邀寵獻議,設法勾通寺僧馬甯兒等,四處縱火,裏應外合,少林寺(佛山瓊花會館)被毀,僧徒四散。於是五枚師太(梁蘭桂)與至善禪師(洪拳領袖)、白眉禪師(東江拳領袖)、馮道德 (馮雲山?-太平天國聯絡人)、苗顯(廣州花拳首領)等五人亦分途出走。[编辑] 形成背景由於清朝之鎖國政策,引起英國在華之貿易入超非常嚴重,英國商人以鴉片輸華,贏得可觀利潤。但感國人受毒害,最終導致林則徐1839年的虎門銷煙及鴉片戰爭。林則徐知道英國人會用軍艦攻粵報復,一早已經組織好廣東各鄉鎮地區之民兵團,特別是三江流域及海岸,屯守海衛,稱為團練。鴉片戰爭後,林則徐被罷免,道光21年4月(1840年5月下旬),奕山與英國人訂立《廣州和約》。駐守在廣州城北的四方炮台英軍,與村民發生衝突,發生三元里抗英事件。引起各鄉紳村民對清庭之無能與英夷之侵略非常憤怒。[1]1843年,南京條約簽訂後,開放了五口通商,英國人要求有進入廣州城內的權利。廣東城內紳士民眾一致堅決反對,表示倘夷入城,嗚鼓攻之。由於耆英的無能及恐英的態度,更加迫使廣東城內人民對滿清地方政府怒狠。他們曾嘯聚數千人...帶刀械,衝進知府衙門...火其署...等。1848年後,有關三合會的會薄傳說,據稱一福建漁民於早年在海底撈獲原洪門會冊。鴉片戰爭失敗後,國人感覺到清政府積弱,反清團體三合會開始壯大,引來太平天國起義。及後1854年兩廣之各個三合會同時起義,成立大成国。其時的洪門人士,多來自廣東三江流域。不幸的是因為大成国因攻取廣州城失敗,使到葉名琛對洪門子弟大開殺戒。導致英法聯軍入侵廣州時,葉名琛亦不主張動用民間團練。英國派遣額爾金於1857年12 月中,聯合法軍發動佔領廣州戰爭,由於葉名琛認為英法聯軍不會從陸路攻擊,沒有防禦之打算。不理番禺南海各界招募鄉勇之議,導致廣州城迅速陷落。反而英軍沿途遭到各鄉勇自發抗戰。廣州於12月29日淪陷。英法成立委員會監督滿清官員柏貴復職。柏貴治理廣州期間,英軍曾搜查多處團練機構,此舉更加深了各鄉鎮洪門人士對清廷及英人之不滿。1858年,英軍入城後,有關的社團及會黨為了自保,加入三合會的地下活動,後參與革命黨。[编辑] 上海廣東帮派-小刀會1849年,經營糖业和茶絲生意的香山人劉麗川,来到上海,建立同鄉會《廣肇會館》,他是著名的小刀會首领。當時廣肇帮中以香山人最多,人数有两萬多。小刀会起義失败后被清政府焚毁。可見廣東帮派傳入上海。[编辑] 哥老會曾國藩戰勝太平天國後,恐怕清廷猜忌,除部分改編為長江水師外,大量湘軍被遣散,他們部分參加了反清的哥老會,在湘鄉反清。湘軍之「哥老會」,再分出成「潘門」又稱「潘家」等。中國共產黨領導人之一朱德元帥,年輕時亦曾經加入哥老會,後來更得其協助。[编辑] 其他天地會流傳極廣,其他尚有「清水會」、「匕首會」、「哥老會」、「雙刀會」、「小刀會」、「紅旗會」、「劍仔會」、「八卦會」、「添弟會」、「致公堂」、「紅幫」、「胞哥」等名稱。[编辑] 義和團
主条目:毓賢原稱義和拳之八卦教組織。清朝初期於山東河北一帶活動,乾隆時被列為秘密結社,依法被禁。慈禧太后時期,毓賢為山東巡撫,利用民間勢力,重組義和團,以「扶清滅洋」為號召,最終導致1900年之「拳匪之亂」及八國聯軍。[编辑] 紅花會查良镛在書劍恩仇錄中之創作。[编辑] 华记马来西亚的华人黑社会组织“华记”是“天地会”延伸出来的幫派,历史源远流长。不过华记年长辈成员有说法华记(Wah Kee)俗称‘四窿’實是原自中国天地会青帮;有著名派系如十八和四窿仔等等。大约四分之一大马华人黑社会的成员系出华记会员。
不就是早年间的地痞流氓么
谢谢楼主分享,可以系统了解下洪门历史了。
谢谢楼主发布好资源
根据现在可以看到的一些资料,现在海外还有不少洪门组织,而且分布越来越广,在南美一些国家甚至成为一支独特的政治力量我们大陆地区似乎早就不见了
…只是不明白,为什么在侵华日军中也有部分军官是青帮中人…
引用(heseri @ -07, 07:58 PM) 不就是早年间的地痞流氓么别满嘴放炮
引用(heseri @ -07, 07:58 PM) 不就是早年间的地痞流氓么赶羚羊
引用(wugaoguang @ -08, 08:07 AM) 引用(heseri @ -07, 07:58 PM) 不就是早年间的地痞流氓么别满嘴放炮嚯,还真有追随者。当心点兄弟,你们这个现在算恐怖组织,最轻了也算黑恶势力
引用(heseri @ -07, 07:58 PM) 不就是早年间的地痞流氓么今天 你加赛了没有?
原来洪门就是天地会现在知道了。哈哈
长见识了,3Q。
好资源,谢谢楼主,感谢分享
弱弱问下,若是鄭成功到现在。算不算台独分裂分子呢?郑氏的失败算不算人心向背?不过有文化根基的流氓不多见。
楼主,资源下载完毕,打开之后有空白页,不知为何?能解释一下吗?
爱国团体变成了黑社会,中间有怎样的曲折道路啊~
想了解这方面的历史,希望是一本有意思的书,不要写的跟论文一样枯燥啊!
洪门即天地会,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民间秘密结社。最初主要在福建(包括台湾)、广东民间秘密流传,后来逐渐蔓延到我国东南沿海和西南、中南一些省份,并且由出国移民带往海外,在东南亚和美洲的华侨、华人中传播,成为一股强大的社会势力。洪门自创立至今的200多年间,有关洪门的书出现不少。最早对洪门及其历史进行研究的,主要是东南亚的荷兰与英国殖民政府或警方的官员。著名的有荷兰人旌列格(Gustave Schlege|),他是荷属东印度政府的汉文翻译官,著有《天地会》(Thian TiHui,The Hung League or Heaven Earth League)一书;英国人毕麒麟(W.A.Pickering),他是英属海峡殖民地新加坡政府的华民政务司署署长,著有《中国秘密社会及其起源》(Chinese SecretSocieties and their Origin)}英国人斯丹顿(William Stanton),曾在香港警方任职,著有《三合会》(The Triad Society),等等。他们站在殖民政府或警方立场考察洪门及其历史,均把洪门枧为叛乱性组织,在书中除介绍其组织状况、活动方式外,还大量披露洪门参加堂斗及从事赌博、抢劫、走私、贩毒等犯罪活动。后来国外一些社会擎家的著作,虽然从社会学、人类学的角度研究洪门的历史与活动,称洪门为“华人亚文化”,但也是着重描绘其阴暗面及犯罪活动,而对其正面活动则很少涉及,从而丑化了洪门及其历史。近年来,随着国外黑社会活动的猖獗,境外一些打着三合会旗号的团伙,从事走私、贩毒等活动。于是,不少论著便把洪门同黑社会组织等同起来。他们在追溯黑社会历史时,便从洪门讲起,从而给人们造成一种错觉,似乎洪门已经全都演变成了黑社会组织,甚至把历史上的洪门视为当时的黑社会组织。这纯属误讹。历史上的洪门即天地会,是一种民间秘密结社。民国以降,虽然有些洪门分子主要从事犯罪活动,但不能把整个洪门组织视为犯罪集团。至于当代黑社会,.乃是一种有组织的犯罪集团,不仅有庞大的组织,而且拥有武装,不但从事走私、贩毒等非法活动,而且经营着许多现代化的大企业。境外一些打着三合会旗号的犯罪集团,确实演变成了黑社会,但是,我们不能据此把整个洪门视为黑社会,更不能对洪门及其历史加以丑化。与上述情况相反,有些论著则对洪门历史过分理想化。辛亥革命时期,革命党人为了号召广大洪门成员参加反清革命,特别是需要海内外洪门组织在人力、财力上的帮助,称洪门为。中国提倡排满革命之元祖’’,是“民族老革命党”。后来学者们便沿用此说,称洪门天地会为“民族革命团体”。有的学者称天地会担负了“民族革命办的重担,有的学者称洪门是“二三百年来一个民族革命的集团”。本世纪50年代以后,大陆学者改变了旧史学轻视甚至敌视农民起义的观点,大力称赞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有一个时期,片面夸大农民起义和阶级斗争的历史作用,把一切受到历代政府镇压的活动,均视为‘‘农民革命”。由于洪门曾在历史上多次举行反抗斗争,因而被戴上了“农民革命组织”的桂冠。上述说法,无疑是对洪门历史的一种理想化。作为史学工作者,只能依据实事求是的原则,秉笔直书,不以个人的好恶任意加以褒贬,更不应为了某种目的,对历史加以歪曲或篡改。本书认为,洪门天地会既非“叛乱组织&,更非“黑社会组织&,当然,也不是“民族革命团体&或’农民革命组织”。从洪门天地会的全部历史及其活动来看,乃是下层群众为了互济互助和自卫抗暴而自发结成的社会群体。它是以我国传统的歃血结盟,焚表结拜弟兄的方式组成的,因此,只是一种原始形式的民问秘密组织。至于在我国人民反抗封建统治,抗击外国侵略的斗争中,洪门冲锋陷阵,甚至一部分先进分子在资产阶级革命大潮中走上民主革命的道路,成为革命党人,这些,也不能改变洪门本身的性质。它既非黑社会,也非革命组织,而是民间秘密结社。海外洪门则是华人、华侨中的互助性、福利性团体。三四十年代,一些洪门中人,为了宣扬“洪门精神’’和“联络同志&,以壮大洪门力量,撰写了不少有关洪门历史的著作。这些著作,用明清之际和后来一些著名的历史人物与事件,附会洪门的历史。如刘联珂所著《中国帮会三百年革命史》,便把洪门描绘成中国历史上一个一直进行“民族革命&的革命团体。他把郑+成功、洪秀全都写入洪门历史,称郑成功是洪门创始人,洪秀全则是“天地会中的一个重要分子’’,并与冯云山“联络各地的洪门同志”以“推进灭满兴汉的伟业”。朱琳在《洪门志》中,则把傅青主、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史可法、郑成功均尊为洪门的始祖,甚至把兴中会与同盟会的历史列为洪门的“复兴时期”。民国时期一些有关洪门历史的著作,至少还有两点是完全不符合历史实际的。一是均把洪门秘籍中的“西鲁传说&,当作洪门创立的历史加以叙述,二是把洪门同青帮、哥老会(红帮)相混。“西鲁传说&即少林寺僧帮助康熙皇帝打败西鲁,不仅未受封赏,反遭迫害的传说故事,乃是洪门创始人或初期会内骨干,把天地会由洪二和尚万提喜创立这一事实,巧妙地隐藏于一个表面上荒诞不经的神话故事之中。至于传说本身,乃出于虚构,并非史实d以往洪门中人的著作把传说当作历史加以叙述,是不科学的。对此,本书正文将详加论述,此不赘言。洪门(天地会)与青帮、红帮(哥老会)是三个不同的秘密结社组织。天地会是下层群众以异姓结拜弟兄这种组织形式经过长期演变,于清乾隆二十六年(1687年),由福建漳浦县高溪(今属云霄县)的郑开即洪二和尚万提喜所倡立。青帮则是由漕运中粮船水手行帮组织演化而成,其形成大约在道光至咸、同年间(年)。红帮即哥老会,则是长江中下游木帆船水手行帮组织,同大江两岸秘密结社组织如青莲教、天地会、江湖会、仁义会等长期融合而成。木帆船水手行帮中原来便存在“咽噜子”这种秘密组织,他们活跃在川江(长江中游即从重庆到夔州之间)之上。后来,以四川的“咽噜子”为基础,融入其他秘密结社,大约在咸、同年间,形成了哥老会。但是,民国年问许多有关洪门的著作,皆将三者混为一谈,称“汉留(哥老会)洪门渊出一家”,又称青帮乃洪门之分支云云,俱非历史事实。
大陆叫致公党,是民主党派
长长见识吧
涨见识了,不看不知道啊
铜盘升级中
好东西呀!谢谢分享!
长长见识吧
我要刷,我要刷
我是什么级别,还要等到何时?
为什么还是下不了啊
非常好的资源,谢谢楼主分享!!
嘿嘿,真长见识
谢谢楼主的~~~分享~~
类似“顶”、“沙发”之类没有营养的文字,对勤劳贡献的楼主来说是令人沮丧的反馈信息。
提问之前请再仔细看一遍楼主的说明,或许是您遗漏了。
勿催片。请相信驴友们对分享是富有激情的,如果确有更新版本,您一定能搜索到。
请勿到处挖坑绊人、招贴广告。既占空间让人厌烦,又没人会搭理,于人于己都无利。
如果您发现自己的评论不见了,请参考以上4条。
使用 BBCODE()
正在读取……
上海隐志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秘密武器她 成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