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闾江南怎么拼音

闾江穿越【徒步】追寻阖闾城穿越闾江山
翻开中国历史,无锡只在三个时段露过脸,一是泰伯奔吴,吴越争霸;二是明末党争,东林崛起;三是近代开埠,工商摇篮。阖闾城正是春秋时期的遗址代表。
天涯曾多次骑车探访阖闾古城,对这座古城遗址也逐渐从陌生到熟悉,然而一直没有爬到阖闾城后面的山上查看过地势。今天承蒙徒步驴友相邀,穿越闾江山脊,一路辛劳,一路风光。
&阴东北风4~5级
10~17℃
【徒步路线】闾江公交站→龙山石冢→闾江山→荆棘林穿越→乔木林穿越→二湾材料厂→二湾公交站
【出行时间】06:00:00(08:00~14:00)
【徒步里程】约5 Km
【拍摄鸟种】白头鹎、棕背伯劳、珠颈斑鸠、红隼,斑鸫、红尾鸫。
【本文目录】
1、阖闾城寻踪&&2、闾江山穿越&&
3、二湾口分道
4、二湾秋意浓& 5、鸟语又花香
1、阖闾城寻踪
计划已经筹备许久了,本欲单车前往,出门前天色不佳,几位约好的车友相继打了退堂鼓,天涯也干脆像其他驴友一样,直接坐公交过去。公交远没有单车方便,等车就花了大半个小时,抵达闾江口已近九点了,驴友们早已等候多时了。抱歉抱歉,海涵海涵。十人集体合影,正式出发!
先来说说阖闾城的历史。话说春秋周敬王六年(公元前514年),吴国大夫伍子胥伐楚还师后,奉吴王阖闾之命筑城,因以阖闾名命之。阖闾城北靠仆射山、胥山、虾笼山等为屏障,山前有坡地,南临太湖,是以控制楚、越两国之入侵,以保吴都安全。
阖闾城遗址公园以阖闾古城遗址为历史背景,保留有点将台、龙山石城、龙山石冢、天井泉、秦宝光故居等文物古迹,是休闲观光、感知历史、体验文化和品位艺术的上佳之地。目前,大部分设施已建设齐备,只有规模最大的阖闾城遗址博物馆刚刚开工。
阖闾城遗址博物馆,位于阖闾城遗址东北,闾江河畔月白湾,背山面湖,可俯瞰大城遗址,是保存陈列出土文物,反映阖闾城文化历史价值的主要场所。2010年上半年开工,预计十二月底主体封顶,2011年12月底开馆。
循着地图指引,穿过阖闾城遗址博物馆,开始登山,寻找龙山石冢去了。
转眼间登上第三座石冢,这里正是眺望整个阖闾城的最佳位置。石冢明显为近年堆砌而成,“没有遗迹,创造遗迹也要上啊。”
首先来看南面的闾江口。
&& 再来看建设中的阖闾城遗址博物馆。
山下是闾江村,阖闾古城遗址正位于此。
俯瞰西面的胥山,那里有座点将台,当年伍子胥大将军就在此地点将阅兵呢。
此时太阳终于露了脸,远方的太湖泛起一缕亮光,令人欢呼雀跃。
2、闾江山穿越
过了第四个石冢,我们找到一条若隐若现的小路沿着山脊前进。小道全是灌丛,还好没有荆棘,穿越并不困难。
&& 特别要赞扛折叠车的朋友,一直紧紧跟着大家。
穿出密林,豁然开朗,前方是一段防火道,也是山地车越野的好地方。
&&&&转眼来到防火道的终点,那里也是闾江山的最高峰。山下是盘湖湾,湖边的公路正是天涯经常训练的十八湾环太湖公路。
前方已经没有路了,大家商议之后,决定穿越密林前进,折叠车友则返回下山去了。这段路树深林密,荆棘满路,穿越十分艰难。
天涯是山里长大的孩子,穿越密林正是拿手绝活,一路领航,带领大部队劈荆斩刺。
循着山脊线艰难前进,一个小时后终于穿越了灌丛,进入乔木林,众人不由得欢呼雀跃起来。
十一点十分,我们终于穿出密林,来到了一处开阔地。
3、二湾口分道
&&&&这片开阔地是为了治理蓝藻开辟的。将蓝藻水抽到山上的水塘,通过烈日暴晒,杀死蓝藻。
胜利突围了,大家抑制不住兴奋之情,纷纷拉开阵势,休息午餐。
阿度带来了专业的户外装备——燃气瓶和热水壶。在野地里喝上一杯热咖啡,享受啊。
站在山巅,可以俯瞰整个二湾,那里有座胶片厂和材料厂,目前已全部拆迁了。
吃饱喝足,大家继续循着坡路下行,来到二湾修复林区。
修复林区开辟了一条机耕道,方便栽种银杏、枇杷和松树等经济林木。机耕道上横卧着一条五花蛇,吓了我们一跳。现在天气这么凉了,它应该冬眠了啊,怎么会跑出来呢?
4、二湾秋意浓
&&&&下了二湾之后,天涯渐感饥饿,决定离开大部队,独自穿过二湾厂区,先坐公交回家。二湾内有座规模不小的阿尔梅斯材料化工厂,拆迁已经两年了,只留有一位老大爷看守大门。厂区内栽种了大量梧桐树,深秋季节,一片金黄,秋风吹来,意味无穷。
5、鸟语又花香
厂区荒废许久,这里自然成了鸟儿的天堂。一株樟树上栖息着数十只雀鸟,可惜树木茂盛,只拍到了两只稍微清晰的。第一种鸟儿正是昨天刚刚发现的第三种新鸟,鸟名尚在查阅确认之中。经鸟友指点,它正是漂亮的斑鸫。
第二只鸟儿看起来与第一种不同,应该又收获一种新鸟了。(正是红尾鸫,注)
棕背伯劳处处可见,可惜距离远了些。
最后用一幅“蜂恋花”结束今天的精彩穿越之旅。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新闻热线:021-
闾江口藻水分离站能大口“吃”陈藻了
原标题:闾江口藻水分离站能大口“吃”陈藻了
  打捞的蓝藻来不及处理,只能转运至堆场变成陈藻,而受工艺限制,陈藻难以及时处理的瓶颈被打破。记者日前从滨湖水利局获悉,闾江口藻水分离站近日进行工艺改造后,已能大量处理陈藻和鲜藻,蓝藻处理能力由日均2000吨提高到3900吨。
  闾江口藻水分离站内,通向水面的管道“吃”进蓝藻后通过沉淀、脱水等工艺,在另一处“吐”出藻泥。“打捞上来的蓝藻含水率为99%,处理后成为含水率为85%的藻泥,可进行资源化利用了。”市蓝藻办人士介绍。以前蓝藻高峰期该站只能处理刚打捞上来的蓝藻,来不及处理的蓝藻只能运至堆场,24小时后就颜色发白,成为陈藻。这些陈藻很难再处理,闾江口藻水分离站以前也试着处理过,但每每会造成管道堵塞。堆场里的陈藻每年通过浇灌林地等方式逐步消化。“现在,机器白天可处理鲜藻,晚上打捞人员歇工后,就能通过管道将陈藻从堆场输送回来处理,处理能力大大提升。”滨湖区水利局人士说。(小朱)
声明: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东方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电话:021-962007
东方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闾江口藻水分离站能大口“吃”陈藻了
日 11:43 来源:无锡日报
原标题:闾江口藻水分离站能大口“吃”陈藻了
  打捞的蓝藻来不及处理,只能转运至堆场变成陈藻,而受工艺限制,陈藻难以及时处理的瓶颈被打破。记者日前从滨湖水利局获悉,闾江口藻水分离站近日进行工艺改造后,已能大量处理陈藻和鲜藻,蓝藻处理能力由日均2000吨提高到3900吨。
  闾江口藻水分离站内,通向水面的管道“吃”进蓝藻后通过沉淀、脱水等工艺,在另一处“吐”出藻泥。“打捞上来的蓝藻含水率为99%,处理后成为含水率为85%的藻泥,可进行资源化利用了。”市蓝藻办人士介绍。以前蓝藻高峰期该站只能处理刚打捞上来的蓝藻,来不及处理的蓝藻只能运至堆场,24小时后就颜色发白,成为陈藻。这些陈藻很难再处理,闾江口藻水分离站以前也试着处理过,但每每会造成管道堵塞。堆场里的陈藻每年通过浇灌林地等方式逐步消化。“现在,机器白天可处理鲜藻,晚上打捞人员歇工后,就能通过管道将陈藻从堆场输送回来处理,处理能力大大提升。”滨湖区水利局人士说。(小朱)
声明: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东方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电话:021-962007无锡景之九十一&&闾江&(一)
无锡景之九十一
闾&&&&&&&&&
2011年9月摄
闾江,是无锡太湖十八湾风光带收笔之处,位于通往马山、宜兴的三岔路口,这里也是“阖闾城”遗址所在。
阖闾城遗址是1956年公布的江苏省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无锡市和常州市交界处。遗址现存东城和西城两个小城,两城共一隔墙,两座小城的北墙已不存,南垣和隔墙皆保存较好。东西长约1000米,南北最宽处约500米,原保护范围约0.5平方公里。
阖闾城遗址博物馆,建于无锡太湖十八湾之一闾江月白湾新绿环抱的山坡上,博物馆占地 95.2亩,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总投资约2亿元,目前正在建设中。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闾江口玉飞凤亮相 阖闾城遗址博物馆年底试开馆
闾江口玉飞凤亮相 阖闾城遗址博物馆年底试开馆
一幅吴国疆域图加上周边声光电的环境,站立其间,令人思绪仿佛回到3000多年前,这是12月23日记者进入阖闾城遗址博物馆展厅时的第一感受。据悉,引人关注的阖闾城遗址博物馆布展就绪,今年底试开馆,这个首次立体再现吴国25世演变过程、演绎目前唯一有论断的吴国都城遗址情景的大型展馆可预约参观。
阖闾城遗址博物馆位于太湖十八湾闾江口阖闾城遗址上,设计布局形似“玉飞凤”破壳而出,寓意“玉凤涅槃”,分布在朝南的半山坡上,显得奇特雄伟。博物馆总面积约2万平方米,主楼面积12000平方米,利用废弃的采石宕口顺势而就,地下面积5000平方米,共分6大展厅,还配有现代化的3D影院厅。眼下,互动多媒体影片制作和设备调试完成,已可以正常播映。
据了解,阖闾城遗址博物馆展示的是吴文化发源、吴国25世演变过程,以及春秋时期阖闾争霸,建阖闾都城等历史事件、经典故事,充分展示吴文化魅力,体现“崇德、重文、务实、创新”的吴文化精神,将打造成吴文化发源地标性工程。博物馆还是无锡进一步打响吴文化发祥地品牌的载体,未来成吴文化的展示中心、研究中心、体验中心和传承中心。
12月23日,记者在阖闾城遗址博物馆注意到,整个布展的版面制作、视频画面制作及配音等正在作进一步调整,风格彰显出吴地江南文化特点,多选用无锡本地文化素材,融入地方文化元素。其中,还穿插有《吴王伐楚进军线路示意图》、《吴国疆域图》等图片,以及大量发掘出土的珍贵文物。
无锡吴都阖闾城遗址管理处副主任何峰峰说,不少吴地文明珍贵文物都是首次在锡公开展出,有的还是通过严格的相关手续,从外地借调来锡陈列展出,如瓷牛角把罐、青铜剑等是经国家文物局备案才借调来展馆展出的。(徐祖伟)
新华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新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新华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新华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新华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新华网江苏频道 电话:(025)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江南 汉乐府 拼音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