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死人为什么敲钟声二十七声?

古代丁忧守制为什么是二十七个月_百度宝宝知道中国古代各个时期墓葬的壁画
古代墓葬绘彩色壁画大约始于东周,西汉晚期有较大发展,东汉晚期墓葬壁画的内容、布局、技艺都已经达到成熟阶段,魏晋十六国时期,这一习俗在中原地区渐渐衰微,直到北魏以后墓葬壁画才得到复兴,而且从东魏、北齐开始有了很高的水平,到唐代前期则达到高潮,显示了崭新的面貌。宋辽时期,墓葬壁画的题材有了变化,元朝以后墓葬壁画再度走向衰落。我国古代壁画墓至今发现有百多座。
在整个“先秦”时代中,春秋以前属于奴隶制社会,战国以后则进入了封建社会。伴随着社会分工的扩大,各种手工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出现了所谓的“青铜文明”。统治阶级的需要带动了美术各门类的发展,绘画当然也不例外,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我们今天能够见到的先秦绘画遗迹少之又少,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被推测为大部分的绘画都绘制在了易于腐烂的木质或者布帛上面。在商代的多处墓葬中发现了残存的彩绘布帛,在商代王室的墓葬中更是发现了很多的木质品上的漆画残留。可见,用漆作为颜料绘制器物在当时已很广泛了,常用的黑、红两种基本色的并置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据说,那时的漆绘制品经常是与铮亮的青铜器以及白色的陶器摆在一起的,极富观赏性。在殷墟也曾发现过建筑壁画的残块,以红、黑两色在白灰墙皮上绘出的卷曲对称的图案,颇有装饰趣味。西周、春秋、战国时期都有庙堂壁画创作的情况被记载下来,楚国屈原著名作品的《天问》就是在观看了楚先王庙堂的壁画后有感而作的。
  秦汉时期,是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时期,也是中国民族艺术风格确立与发展的极为重要的时期。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政治、文化、经济领域的一系列改革使得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为了宣扬功业,显示王权而进行的艺术活动,在事实上促进了绘画的发展。西汉统治者也同样重视可以为其政治宣传和道德说教服务的绘画,在西汉的武帝、昭帝、宣帝时期,绘画变成了褒奖功臣的有效方式,宫殿壁画建树非凡。东汉的皇帝们同样为了巩固天下,控制人心,鼓吹“天人感应”论及“符瑞”说,祥瑞图像及标榜忠、孝、节、义的历史故事成为画家的普遍创作题材。汉代厚葬习俗,使得我们今天可以从陆续发现的壁画墓、画像石及画像砖墓中见到当时绘画的遗迹。
秦汉时代的壁画以宫殿寺观壁画和墓室壁画为主。
  秦汉时代的宫殿衙署,普遍绘制有壁画,但随着建筑物的陆续消亡几乎丧失殆尽。本世纪70年代发现的秦都咸阳宫壁画遗迹第一次使我们领略到了秦代宫廷绘画的辉煌。在秦宫遗址3号殿的长廊残存部分上,发现了一支有七辆马车组成的行进队列,每辆车由四匹奔马牵引;另一处残存的壁画则表现的是一位宫女。这些形象都是直接彩绘在墙上的,并没有事先勾画轮廓,可以被认为是中国传统绘画中“没骨”法的最早范例。西汉的壁画则主要是为了标榜吏治的“清明”而创作的。王延寿的《鲁灵光殿赋》中记载了当时一个诸侯王所建宫殿里壁画的盛况。宣帝时更是在麒麟阁绘制了11位功臣的肖像壁画,开了后世绘制功臣图的先河。东汉明帝时,由于明帝本人的爱好,壁画创作之风更盛。派使赴西域求来佛法后,在新建的白马寺绘制了《千乘万骑群象绕塔图》,这是中国佛教寺院壁画的肇始。
  秦代的墓室壁画遗迹,迄今尚未发现。但是汉墓壁画的发现,则早在本世纪20年代初就开始了。传出洛阳八里台的那组空心砖壁画,是有关西汉墓室壁画的首次重要发现。1931年,辽宁金县营城子壁画墓的清理,则揭开了东汉墓室壁画的面纱。在随后的数十年间,在全国各地又发现了四十余座壁画墓,为探讨汉代绘画艺术的发展状况,提供了最为重要的实物资料。
这一时期,已发现的最为重要的壁画墓和墓室壁画有:属于西汉时期的河南洛阳的卜千秋墓壁画、洛阳烧沟61号墓、陕西西安的墓室壁画《天象图》;属于新莽时期的洛阳金谷园新莽墓壁画;属于东汉时期的山西平陆枣园汉墓壁画《山水图》、河北安平汉墓壁画、河北望都1号墓壁画以及在内蒙古和林格尔发现的壁画墓等。它们分别描绘了有关天、地、阴、阳的天象、五行、神仙鸟兽、一些著名的历史故事、车马仪仗、建筑及墓主人的肖像等,含意复杂,但大多是表现墓主人生前的生活以及对其死后升天行乐的美好祝愿,希望死者在艺人们营造的地下世界里享受富足的生活。
在汉代北方,墓葬壁画依然流行。但是广阔的中原从汉末就变成战场,到此时大多已是废墟一片,昔日的文化繁盛已不可见。倒是在东北和西北这两个地处偏僻的区域发现了绘制于公元3世纪到4世纪上叶的墓葬壁画。当时许多中原人为躲避战乱而移居到那里。在朝鲜安岳的3号墓中,其结构、装饰以及墓中的文字都表明墓主来自中国。虽然,这座墓中仍有盛大的出行图,但是儒家题材如劝善故事和祥瑞图像不见了,画家更偏重于对世俗生活和女性形象的描绘。在西北地区的墓葬中,儒家影响的减弱也表现得比较明显,大量墓葬壁画是表现这一边远地区的现实生活。在嘉峪关附近发现的一系列3世纪建造的砖室墓的装饰风格极为独特。墓中的砖上分别有用鲜艳的颜色和流畅的线条描绘的壁画,各个独立,连续起来看仿佛是连环画一样。甘肃酒泉发现的丁家闸5号墓却属于另外一种类型。它的两个墓室为连续性的大型壁画所覆盖,后室中描绘墓葬中的各种摆设,而前室壁画则描绘有神仙世界和墓主人生前的生活图景和歌舞伎乐表演。这种与中原及东北墓葬壁画一脉相承的题材,其产生是由于古代酒泉在丝绸之路上的特殊位置决定的。1979年对位于山西太原的娄睿墓的发掘是近年中国考古界一起引起轰动的事件。墓葬中发现了71幅、共200多平方米壁画,不仅数量惊人,而且其艺术水平也超过了已发现的早期或同时期的墓葬壁画。这座墓的主人是北齐的东齐王,他的生活图象及出行、归来图,门卫仪仗,天象和十二辰图等被绘制在墓中的墙壁上。构图的设计、人物形象的刻划,直至鞍马、走兽的勾描,无不显示着北朝末年壁画艺术开创一个新阶段的惊人发展。难怪学者们将它的作者猜测为当时的大画家杨子华。
&晋南北朝的墓葬中多绘有壁画,这些壁画不但反映了我国丧葬文化的一个侧面,也标志着该时期绘画艺术的转变和发展.透过这些墓室壁画既可以了解当时的社会风俗,也可以分析出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来.西北地区所出土的墓葬壁画,深刻、生动地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该地区的社会风貌.
唐代是墓葬壁画的一个黄金时期,山西地区虽然发现的唐代墓葬壁画不多,但其表现方法独特,涵盖的内容十分丰富,既有着承继北朝的绘画风格,同时也有唐代墓葬壁画所具有的各类表现形式,形象地描绘出了四神、星象、人物、驼马及树下老人等内容,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是唐代绘画艺术的一枝奇葩。
从安平壁画到磁县湾漳北朝大墓、宋代柿庄墓葬的壁画,都有表现主人生前显赫地位和豪华生活的壁画。譬如,安平汉墓壁画中的院落图,耸立的望楼和封闭的院落,忠实地反映了东汉末年地主庄园的实况。而望都汉墓壁画中的各类官吏形象,再现了当时的吏治情况。而在1987年磁县湾漳发掘的迄今所知规格最高、形制最大的北朝壁画墓中,墓道东西两壁的“仪仗图”让人叹为观止!两壁
所绘的仪仗队伍各有53人,东壁以青龙为导引,西壁则以白虎为导引。两壁队列向南作徐徐前进状,人物皆如真人大小,他们手持的仪剑、长弓、旌旗等都是反映古代仪卫制度的珍贵形象资料;一些中小型墓的壁画,则展现了当时平民百姓的生活状态,像宣化下八里的辽代张文藻壁画墓中,壁画总面积超过320平方米,出现人物达到了160个,壁画内容包括了不同形式的彩绘星空图、墓主人出行图、三老对弈图、散乐图、茶道图、童嬉图、妇女挑灯图、妇人掩门图、儿童跳绳图等。人物装束既有汉人装束,也有契丹人装束,反映了辽代中晚期民族融合的情况。20世纪60年代考古人员发掘的井陉柿庄宋代墓中也有“宴饮图”、“伎乐图”、“供养图”、“耕获图”、“捣练图”、“放牧图”等相似内容的壁画。
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至今,在中国境内的汉代——隋唐时期的墓葬中,发现许多绘有屏风的墓室壁画,这些壁画要么将屏风绘于墓主人像身后作为背景家具,要么模拟现实生活,将屏风以条框式绘在象征床榻的墓室棺床的上方或者周围,然后在条框内绘制人物、山水、花鸟等内容,它们形成了墓室壁画中独具特色的一类。
本文欲从现有的考古材料入手,以这些屏风式壁画为研究对象,结合文献史籍与前人的研究成果,力图对“北朝——隋唐时期的墓室屏风式壁画”给予一个比较全面的论述。这项研究大致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北朝—隋唐时期的屏风式壁画的布局与内容。将目前所发现的该时期的所有屏风式壁画在墓室中的布局以及内容逐一进行分类与比较。由于唐墓屏风式壁画的发现更为丰富,基本上覆盖了初唐、盛唐、中晚唐各个时期,所以在这章对唐代墓室中的屏风式壁画还进行了分期,以期了解它们在不同时期的阶段性变化。
二.考古学中所见之早期屏风实物。以考古发现的实物屏风入手,讨论中国古代屏风的源流,形制与功能的变化。为墓室屏风式壁画的布局与内容找到现实的来源。
三.几种题材的专门讨论。由于屏风壁画的题材非常丰富,涉及到人物画、山水画、
隋代的壁画墓发现不多,山东嘉祥徐敏行墓是一座保存较好的墓,此墓的过洞绘武装侍卫,墓室内有四神、牛车、女侍、犬、伞盖、鞍马,后壁为墓主人夫妇坐帐内饮宴,帐前列乐舞。①唐代壁画达到了空前兴盛时期,描绘于建筑之中的虽已荡然无存,唐代发掘出的壁画墓,则保存了不少珍贵的资料。壁画反映了唐代的社会风貌,显示了绘画艺术的成就。唐代墓葬壁画主要出现在地位较高的贵族墓葬中,壁画墓的形制一般由墓室(有的为前、后双室)、甬道、过洞、墓道组成,壁画分绘于各个地方。壁画题材、所绘的部位大致如下:1.四神图。即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用以表示方位,饰于墓道的东西壁及墓室的南北壁。
 2.仪卫图。由步、骑或步、车、骑仪仗组成,分布在墓道东西壁,见于高级贵族的墓葬中,为墓主人生前地位的象征。3.启戟图。官吏出行和门第列戟表现身份和荣耀。所绘戟数的多少与墓主人的官品高低有关。4.建筑图。是墓主人生前宅第的写照。5.妇女及内侍图。妇女中有贵妇、宫官、侍女。多绘于墓室内,也见于甬道和过洞中。表现贵族行乐生活。6.农牧生产图。反映墓主人经营庄园的场景。7.打球图。画面为数名骑手执球杖驱马抢球,场面宏大。属于贵族官吏生活的内容。8.客使图。为异国及其他民族的使者。
此外,还有乐舞、人物故事、游猎、树下人物等内容。
  西安地区唐墓壁画
 西安是唐代壁画墓最为集中的地区,墓葬壁画的内容因时代早晚而不同。
 唐初的壁画墓主要有李寿、杨恭仁墓。
 李寿墓,墓道绘由飞天引导的出行游猎图。过洞为步卫、属吏,农牧、厨事、列戟。甬道是属吏、内侍、女侍、寺院和道观。墓室绘马厩、仓廪、宅院、女乐。凡家内生活的内容,多以复杂的庭院为背景:农牧、厨事、马厩、仓廪,寺院道观等题材不见于以后的墓葬壁画中,这些内容许多应渊源于十六国迄隋墓葬中的壁画。壁画人物的体态清瘦,稍显呆板。
 唐高宗时期的壁画墓主要有段简璧、阿史那忠、李震、执思奉节、郑仁泰、苏定方、李爽、房陵公主、李凤、安元寿墓。尽管各墓壁画均有不同程度的残损,但内容基本清楚。
 阿史那忠墓的墓道绘青龙、白虎、鞍马、骆驼、牛车、步卫、属吏、武士。过洞为影作木结构建筑、属吏、女侍、列戟。李凤墓的甬道绘影作木结构建筑、女侍,墓室为影作木结构建筑、人物花卉、天象。
 影作木结构建筑是这一阶段较普遍的现象,在过洞、甬道及墓室壁上绘粗线条的阑额、廊柱,廊柱既是建筑的象征,又兼作界格,将壁面分成一个个相对独立的画面,其间描绘的男、女侍等人物,使墓内宅院化这一唐墓的特点更加鲜明。另外,这一阶段壁画的人物形象和服饰特征,还在今塔吉克斯坦等的居室壁画中见到,反映了当时东西文化的交流。人物造型略显圆腴,形象较为生动。
 唐中宗至玄宗开元时期的壁画墓主要有李重润、李贤、李仙蕙、韦泂、薛氏、契苾夫人、薛莫、韦氏、冯君衡墓。
  李重润墓的墓道绘青龙、白虎、山林城阙、步骑仪卫、轺车、鞍马、官吏。过洞为胡人牵豹、男侍牵犬、驾鹰、女侍、影作木结构建筑、列戟、步卫、牛车、女侍。甬道皆为女侍,间绘花木草石。墓室绘影作木结构建筑、捧物及乐器的女侍、天象。李贤和李仙蕙墓的壁画内容和布局与李重润墓的基本相同,唯李仙蕙墓过洞顶部还绘平綦、云鹤。李贤墓的墓道还有出行狩猎、击球、礼宾图。
  这一阶段在过洞,甬道、墓室所绘的人物,大都以象征式廊柱建筑为背景,墓室的壁画生活气氛更为浓厚,游乐场面增多,出现了云鹤的内容。有些墓的墓道壁画简化。车马、仪卫的场面缩小,有的省去。人物形象丰满匀称,婀娜多姿。
 唐玄宗天宝以后至唐顺宗时期的壁画墓主要有苏思勖、宋氏、张去奢、张去逸、高元珪、韩氏、郯国大长公主墓。
 苏思勖墓的甬道绘属吏、女侍、两人抬箱。墓室绘朱雀、玄武、舞乐,六扇树下人物屏风,女侍、天象。张去奢、张去逸墓的墓道绘青龙、白虎、捧物女侍。其他墓的墓室内多绘乐舞、花卉、屏风。
 这一阶段出行,仪卫的内容不见了,影作木结构建筑被淘汰。壁画内容多为四神、男女侍,新出现绘墓主人像的作法。最重要的特征是出现了折扇式屏风画。墓道壁画走向衰落,有的只有青龙、白虎,有的空置起来。人物体形十分丰腴。
 唐宪宗至唐末的壁画墓主要有梁元翰、高克从、杨玄略墓。
 三座墓除高克从墓在甬道有女侍外,壁画都出现在墓室内,并均为六扇屏风,突出了云鹤的题材。
 西安地区唐墓壁画中多次出现列戟题材,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淮安郡王李寿墓,绘列戟两架十四竿;永泰公主李仙蕙墓,绘列就两架十二竿;懿德太子李重润墓,绘列戟四架,合为两副,一副二十四竿,一副二十五竿,万泉县主薛氏墓,绘列戟两架十竿;被推定是苏定方的苏君墓,绘列戟两架十竿。列乾制度是唐代等级的标志之一,壁画的列戟数目的多少,可与文献中关于列戟等级相对照。
  其他地区唐墓壁画
北方的今山西地区也发现了较多的壁画墓。
 太原化工焦化厂唐墓,墓顶正中为星象图,四面分绘四神。墓室绘仿木建筑,并由柱将墓壁分成界格,格内绘壁画。南壁是侍卫图。东西两壁的南部各有一侍女,之后各有三幅并与北壁的一幅相连组成的八扇屏风画,北壁正中为一幅驼、马人物图。屏风画的内容是树下人物。山西地区的其他各墓壁画内容和布局与之基本相同。
 唐代南方也有壁画墓发现,主要有杨氏、李泰、李欣、张九龄、钱宽、水邱氏、冉仁才墓。
 南方地区的唐墓壁画,因地下潮湿多已剥落。残存的情况表明,壁画绘于甬道和墓室中。张九龄墓的甬道绘侍女,墓内为四神和侍女。钱宽墓的墓室绘有天象图、盆花等。
唐以后的考古发掘中,宋辽时期(约公元10-12世纪)的墓室壁画也很有特色。坐落在河南巩义的北宋皇陵虽未经发掘,但宋太宗永熙陵陪葬的元德李皇后陵的地宫早年曾遭盗掘,经清理得知地宫内的仿木结构上均施彩绘,壁面原绘有壁画,可惜多已脱落或漫漶不清,仅能看出在地宫顶部绘有星象和烟云缭绕的宫室楼阁图像。由此推知,宋代帝陵地宫应均绘有精美的壁画。
北宋时,更具代表性的是一批平民墓葬壁画,内容多与日常生活有关。
如河南白沙宋墓壁画,死者都是生前没任过官职的普通地主。墓室内用砖雕砌成仿木结构建筑,四壁的彩色壁画,从各个方面表现了死者生前的生活情景。其中一号墓死者名赵大翁,葬入时间为北宋元符二年(1099年)。其前室壁画以墓主人夫妇宴饮为主题,西壁绘夫妇对坐椅上,两人中间是陈放着丰盛膳食的高桌,背后各置一面绘有水波纹的屏风,并立有侍仆;与其相对的东壁,绘有女乐11人,正在为宴饮的夫妇演奏乐曲。后室壁画表现死者内宅的景象,绘有持物侍奉的男仆女婢,以及对镜戴冠的妇人。在室前甬道壁上,还画有背负粮袋和钱串的人,可能是来交纳钱物的。这些壁画显然出自民间画工之手,技巧虽然不甚出色,但较真实地描绘了当时平民的家居生活情景,而且人物形态自然生动,是当时民间美术的成功作品。 北方由契丹族建立的辽国疆域内,墓葬中也盛行绘制彩色壁画,有的画面强烈地呈现出民族特色。辽代皇陵中,坐落在内蒙古巴林右旗的庆陵曾遭盗掘,三座陵中都有壁画,其中东陵的壁画资料尚存,除70余个与真人等高的契丹装和汉装人物外,最有特色的是中室四壁所绘的大幅山水壁画,分别绘出春、夏、秋、冬四季风光,山林构图严谨,鸟兽形象生动,应是描绘辽帝四时“捺钵”之所的景色(捺钵为契丹语,指辽国皇帝四时出行所在之地)。一般民众墓葬的壁画,以河北宣化辽墓群的壁画为代表,内容多为人物及其活动,如梳契丹发式、着契丹装的辽人,着汉装的仪卫与侍从,出行或归来的车马等。还有大量描绘家居生活的画面,如备宴、上茶等等。绘画技法平实自然。
  到元代(公元1271年-1368年),在墓室内绘制壁画的习俗在民间仍广为流行。近年在内蒙古、山西、北京等地发掘过许多元代的壁画墓,壁画题材以社会生活为主,人物特别是墓主人画像都是蒙元服饰,山水画和二十四孝故事也是常见的题材。在山西大同宋家庄至元二年(公元1336年)冯道真墓壁画中,有一幅长达2.7米的巨幅水墨山水,群峰叠翠,景色优美,画题“疏林晚照”四字,据考证描绘的是冯道真故居玉龙洞七峰山景色,为元代壁画珍品。至于元代的帝陵,迄今缺乏科学发掘的实例,无人知悉其内部结构及装饰情况。
 明清时期,壁画逐渐不再是装饰墓室的主要形式,简洁的大型条石和繁复精美的汉白玉雕刻取而代之,成为陵墓内最华美的装饰。
古代墓葬绘彩色壁画大约始于东周,西汉晚期有较大发展,东汉晚期墓葬壁画的内容、布局、技艺都已经达到成熟阶段,魏晋十六国时期,这一习俗在中原地区渐渐衰微,直到北魏以后墓葬壁画才得到复兴,而且从东魏、北齐开始有了很高的水平,到唐代前期则达到高潮,显示了崭新的面貌。宋辽时期,墓葬壁画的题材有了变化,元朝以后墓葬壁画再度走向衰落。我国古代壁画墓至今发现有百多座。
&在整个“先秦”时代中,春秋以前属于奴隶制社会,战国以后则进入了封建社会。伴随着社会分工的扩大,各种手工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出现了所谓的“青铜文明”。统治阶级的需要带动了美术各门类的发展,绘画当然也不例外,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我们今天能够见到的先秦绘画遗迹少之又少,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被推测为大部分的绘画都绘制在了易于腐烂的木质或者布帛上面。在商代的多处墓葬中发现了残存的彩绘布帛,在商代王室的墓葬中更是发现了很多的木质品上的漆画残留。可见,用漆作为颜料绘制器物在当时已很广泛了,常用的黑、红两种基本色的并置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据说,那时的漆绘制品经常是与铮亮的青铜器以及白色的陶器摆在一起的,极富观赏性。在殷墟也曾发现过建筑壁画的残块,以红、黑两色在白灰墙皮上绘出的卷曲对称的图案,颇有装饰趣味。西周、春秋、战国时期都有庙堂壁画创作的情况被记载下来,楚国屈原著名作品的《天问》就是在观看了楚先王庙堂的壁画后有感而作的。
  秦汉时期,是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时期,也是中国民族艺术风格确立与发展的极为重要的时期。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政治、文化、经济领域的一系列改革使得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为了宣扬功业,显示王权而进行的艺术活动,在事实上促进了绘画的发展。西汉统治者也同样重视可以为其政治宣传和道德说教服务的绘画,在西汉的武帝、昭帝、宣帝时期,绘画变成了褒奖功臣的有效方式,宫殿壁画建树非凡。东汉的皇帝们同样为了巩固天下,控制人心,鼓吹“天人感应”论及“符瑞”说,祥瑞图像及标榜忠、孝、节、义的历史故事成为画家的普遍创作题材。汉代厚葬习俗,使得我们今天可以从陆续发现的壁画墓、画像石及画像砖墓中见到当时绘画的遗迹。
秦汉时代的壁画以宫殿寺观壁画和墓室壁画为主。
  秦汉时代的宫殿衙署,普遍绘制有壁画,但随着建筑物的陆续消亡几乎丧失殆尽。本世纪70年代发现的秦都咸阳宫壁画遗迹第一次使我们领略到了秦代宫廷绘画的辉煌。在秦宫遗址3号殿的长廊残存部分上,发现了一支有七辆马车组成的行进队列,每辆车由四匹奔马牵引;另一处残存的壁画则表现的是一位宫女。这些形象都是直接彩绘在墙上的,并没有事先勾画轮廓,可以被认为是中国传统绘画中“没骨”法的最早范例。西汉的壁画则主要是为了标榜吏治的“清明”而创作的。王延寿的《鲁灵光殿赋》中记载了当时一个诸侯王所建宫殿里壁画的盛况。宣帝时更是在麒麟阁绘制了11位功臣的肖像壁画,开了后世绘制功臣图的先河。东汉明帝时,由于明帝本人的爱好,壁画创作之风更盛。派使赴西域求来佛法后,在新建的白马寺绘制了《千乘万骑群象绕塔图》,这是中国佛教寺院壁画的肇始。
  秦代的墓室壁画遗迹,迄今尚未发现。但是汉墓壁画的发现,则早在本世纪20年代初就开始了。传出洛阳八里台的那组空心砖壁画,是有关西汉墓室壁画的首次重要发现。1931年,辽宁金县营城子壁画墓的清理,则揭开了东汉墓室壁画的面纱。在随后的数十年间,在全国各地又发现了四十余座壁画墓,为探讨汉代绘画艺术的发展状况,提供了最为重要的实物资料。
这一时期,已发现的最为重要的壁画墓和墓室壁画有:属于西汉时期的河南洛阳的卜千秋墓壁画、洛阳烧沟61号墓、陕西西安的墓室壁画《天象图》;属于新莽时期的洛阳金谷园新莽墓壁画;属于东汉时期的山西平陆枣园汉墓壁画《山水图》、河北安平汉墓壁画、河北望都1号墓壁画以及在内蒙古和林格尔发现的壁画墓等。它们分别描绘了有关天、地、阴、阳的天象、五行、神仙鸟兽、一些著名的历史故事、车马仪仗、建筑及墓主人的肖像等,含意复杂,但大多是表现墓主人生前的生活以及对其死后升天行乐的美好祝愿,希望死者在艺人们营造的地下世界里享受富足的生活。
 在汉代北方,墓葬壁画依然流行。但是广阔的中原从汉末就变成战场,到此时大多已是废墟一片,昔日的文化繁盛已不可见。倒是在东北和西北这两个地处偏僻的区域发现了绘制于公元3世纪到4世纪上叶的墓葬壁画。当时许多中原人为躲避战乱而移居到那里。在朝鲜安岳的3号墓中,其结构、装饰以及墓中的文字都表明墓主来自中国。虽然,这座墓中仍有盛大的出行图,但是儒家题材如劝善故事和祥瑞图像不见了,画家更偏重于对世俗生活和女性形象的描绘。在西北地区的墓葬中,儒家影响的减弱也表现得比较明显,大量墓葬壁画是表现这一边远地区的现实生活。在嘉峪关附近发现的一系列3世纪建造的砖室墓的装饰风格极为独特。墓中的砖上分别有用鲜艳的颜色和流畅的线条描绘的壁画,各个独立,连续起来看仿佛是连环画一样。甘肃酒泉发现的丁家闸5号墓却属于另外一种类型。它的两个墓室为连续性的大型壁画所覆盖,后室中描绘墓葬中的各种摆设,而前室壁画则描绘有神仙世界和墓主人生前的生活图景和歌舞伎乐表演。这种与中原及东北墓葬壁画一脉相承的题材,其产生是由于古代酒泉在丝绸之路上的特殊位置决定的。1979年对位于山西太原的娄睿墓的发掘是近年中国考古界一起引起轰动的事件。墓葬中发现了71幅、共200多平方米壁画,不仅数量惊人,而且其艺术水平也超过了已发现的早期或同时期的墓葬壁画。这座墓的主人是北齐的东齐王,他的生活图象及出行、归来图,门卫仪仗,天象和十二辰图等被绘制在墓中的墙壁上。构图的设计、人物形象的刻划,直至鞍马、走兽的勾描,无不显示着北朝末年壁画艺术开创一个新阶段的惊人发展。难怪学者们将它的作者猜测为当时的大画家杨子华。
&晋南北朝的墓葬中多绘有壁画,这些壁画不但反映了我国丧葬文化的一个侧面,也标志着该时期绘画艺术的转变和发展.透过这些墓室壁画既可以了解当时的社会风俗,也可以分析出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来.西北地区所出土的墓葬壁画,深刻、生动地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该地区的社会风貌.
唐代是墓葬壁画的一个黄金时期,山西地区虽然发现的唐代墓葬壁画不多,但其表现方法独特,涵盖的内容十分丰富,既有着承继北朝的绘画风格,同时也有唐代墓葬壁画所具有的各类表现形式,形象地描绘出了四神、星象、人物、驼马及树下老人等内容,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是唐代绘画艺术的一枝奇葩。
从安平壁画到磁县湾漳北朝大墓、宋代柿庄墓葬的壁画,都有表现主人生前显赫地位和豪华生活的壁画。譬如,安平汉墓壁画中的院落图,耸立的望楼和封闭的院落,忠实地反映了东汉末年地主庄园的实况。而望都汉墓壁画中的各类官吏形象,再现了当时的吏治情况。而在1987年磁县湾漳发掘的迄今所知规格最高、形制最大的北朝壁画墓中,墓道东西两壁的“仪仗图”让人叹为观止!两壁
所绘的仪仗队伍各有53人,东壁以青龙为导引,西壁则以白虎为导引。两壁队列向南作徐徐前进状,人物皆如真人大小,他们手持的仪剑、长弓、旌旗等都是反映古代仪卫制度的珍贵形象资料;一些中小型墓的壁画,则展现了当时平民百姓的生活状态,像宣化下八里的辽代张文藻壁画墓中,壁画总面积超过320平方米,出现人物达到了160个,壁画内容包括了不同形式的彩绘星空图、墓主人出行图、三老对弈图、散乐图、茶道图、童嬉图、妇女挑灯图、妇人掩门图、儿童跳绳图等。人物装束既有汉人装束,也有契丹人装束,反映了辽代中晚期民族融合的情况。20世纪60年代考古人员发掘的井陉柿庄宋代墓中也有“宴饮图”、“伎乐图”、“供养图”、“耕获图”、“捣练图”、“放牧图”等相似内容的壁画。
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至今,在中国境内的汉代——隋唐时期的墓葬中,发现许多绘有屏风的墓室壁画,这些壁画要么将屏风绘于墓主人像身后作为背景家具,要么模拟现实生活,将屏风以条框式绘在象征床榻的墓室棺床的上方或者周围,然后在条框内绘制人物、山水、花鸟等内容,它们形成了墓室壁画中独具特色的一类。
本文欲从现有的考古材料入手,以这些屏风式壁画为研究对象,结合文献史籍与前人的研究成果,力图对“北朝——隋唐时期的墓室屏风式壁画”给予一个比较全面的论述。这项研究大致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北朝—隋唐时期的屏风式壁画的布局与内容。将目前所发现的该时期的所有屏风式壁画在墓室中的布局以及内容逐一进行分类与比较。由于唐墓屏风式壁画的发现更为丰富,基本上覆盖了初唐、盛唐、中晚唐各个时期,所以在这章对唐代墓室中的屏风式壁画还进行了分期,以期了解它们在不同时期的阶段性变化。
二.考古学中所见之早期屏风实物。以考古发现的实物屏风入手,讨论中国古代屏风的源流,形制与功能的变化。为墓室屏风式壁画的布局与内容找到现实的来源。
三.几种题材的专门讨论。由于屏风壁画的题材非常丰富,涉及到人物画、山水画、
隋代的壁画墓发现不多,山东嘉祥徐敏行墓是一座保存较好的墓,此墓的过洞绘武装侍卫,墓室内有四神、牛车、女侍、犬、伞盖、鞍马,后壁为墓主人夫妇坐帐内饮宴,帐前列乐舞。①唐代壁画达到了空前兴盛时期,描绘于建筑之中的虽已荡然无存,唐代发掘出的壁画墓,则保存了不少珍贵的资料。壁画反映了唐代的社会风貌,显示了绘画艺术的成就。唐代墓葬壁画主要出现在地位较高的贵族墓葬中,壁画墓的形制一般由墓室(有的为前、后双室)、甬道、过洞、墓道组成,壁画分绘于各个地方。壁画题材、所绘的部位大致如下:1.四神图。即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用以表示方位,饰于墓道的东西壁及墓室的南北壁。
 2.仪卫图。由步、骑或步、车、骑仪仗组成,分布在墓道东西壁,见于高级贵族的墓葬中,为墓主人生前地位的象征。3.启戟图。官吏出行和门第列戟表现身份和荣耀。所绘戟数的多少与墓主人的官品高低有关。4.建筑图。是墓主人生前宅第的写照。5.妇女及内侍图。妇女中有贵妇、宫官、侍女。多绘于墓室内,也见于甬道和过洞中。表现贵族行乐生活。6.农牧生产图。反映墓主人经营庄园的场景。7.打球图。画面为数名骑手执球杖驱马抢球,场面宏大。属于贵族官吏生活的内容。8.客使图。为异国及其他民族的使者。
此外,还有乐舞、人物故事、游猎、树下人物等内容。
  西安地区唐墓壁画
 西安是唐代壁画墓最为集中的地区,墓葬壁画的内容因时代早晚而不同。
 唐初的壁画墓主要有李寿、杨恭仁墓。
 李寿墓,墓道绘由飞天引导的出行游猎图。过洞为步卫、属吏,农牧、厨事、列戟。甬道是属吏、内侍、女侍、寺院和道观。墓室绘马厩、仓廪、宅院、女乐。凡家内生活的内容,多以复杂的庭院为背景:农牧、厨事、马厩、仓廪,寺院道观等题材不见于以后的墓葬壁画中,这些内容许多应渊源于十六国迄隋墓葬中的壁画。壁画人物的体态清瘦,稍显呆板。
 唐高宗时期的壁画墓主要有段简璧、阿史那忠、李震、执思奉节、郑仁泰、苏定方、李爽、房陵公主、李凤、安元寿墓。尽管各墓壁画均有不同程度的残损,但内容基本清楚。
 阿史那忠墓的墓道绘青龙、白虎、鞍马、骆驼、牛车、步卫、属吏、武士。过洞为影作木结构建筑、属吏、女侍、列戟。李凤墓的甬道绘影作木结构建筑、女侍,墓室为影作木结构建筑、人物花卉、天象。
 影作木结构建筑是这一阶段较普遍的现象,在过洞、甬道及墓室壁上绘粗线条的阑额、廊柱,廊柱既是建筑的象征,又兼作界格,将壁面分成一个个相对独立的画面,其间描绘的男、女侍等人物,使墓内宅院化这一唐墓的特点更加鲜明。另外,这一阶段壁画的人物形象和服饰特征,还在今塔吉克斯坦等的居室壁画中见到,反映了当时东西文化的交流。人物造型略显圆腴,形象较为生动。
 唐中宗至玄宗开元时期的壁画墓主要有李重润、李贤、李仙蕙、韦泂、薛氏、契苾夫人、薛莫、韦氏、冯君衡墓。
  李重润墓的墓道绘青龙、白虎、山林城阙、步骑仪卫、轺车、鞍马、官吏。过洞为胡人牵豹、男侍牵犬、驾鹰、女侍、影作木结构建筑、列戟、步卫、牛车、女侍。甬道皆为女侍,间绘花木草石。墓室绘影作木结构建筑、捧物及乐器的女侍、天象。李贤和李仙蕙墓的壁画内容和布局与李重润墓的基本相同,唯李仙蕙墓过洞顶部还绘平綦、云鹤。李贤墓的墓道还有出行狩猎、击球、礼宾图。
  这一阶段在过洞,甬道、墓室所绘的人物,大都以象征式廊柱建筑为背景,墓室的壁画生活气氛更为浓厚,游乐场面增多,出现了云鹤的内容。有些墓的墓道壁画简化。车马、仪卫的场面缩小,有的省去。人物形象丰满匀称,婀娜多姿。
 唐玄宗天宝以后至唐顺宗时期的壁画墓主要有苏思勖、宋氏、张去奢、张去逸、高元珪、韩氏、郯国大长公主墓。
 苏思勖墓的甬道绘属吏、女侍、两人抬箱。墓室绘朱雀、玄武、舞乐,六扇树下人物屏风,女侍、天象。张去奢、张去逸墓的墓道绘青龙、白虎、捧物女侍。其他墓的墓室内多绘乐舞、花卉、屏风。
 这一阶段出行,仪卫的内容不见了,影作木结构建筑被淘汰。壁画内容多为四神、男女侍,新出现绘墓主人像的作法。最重要的特征是出现了折扇式屏风画。墓道壁画走向衰落,有的只有青龙、白虎,有的空置起来。人物体形十分丰腴。
 唐宪宗至唐末的壁画墓主要有梁元翰、高克从、杨玄略墓。
 三座墓除高克从墓在甬道有女侍外,壁画都出现在墓室内,并均为六扇屏风,突出了云鹤的题材。
 西安地区唐墓壁画中多次出现列戟题材,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淮安郡王李寿墓,绘列戟两架十四竿;永泰公主李仙蕙墓,绘列就两架十二竿;懿德太子李重润墓,绘列戟四架,合为两副,一副二十四竿,一副二十五竿,万泉县主薛氏墓,绘列戟两架十竿;被推定是苏定方的苏君墓,绘列戟两架十竿。列乾制度是唐代等级的标志之一,壁画的列戟数目的多少,可与文献中关于列戟等级相对照。
  其他地区唐墓壁画
北方的今山西地区也发现了较多的壁画墓。
 太原化工焦化厂唐墓,墓顶正中为星象图,四面分绘四神。墓室绘仿木建筑,并由柱将墓壁分成界格,格内绘壁画。南壁是侍卫图。东西两壁的南部各有一侍女,之后各有三幅并与北壁的一幅相连组成的八扇屏风画,北壁正中为一幅驼、马人物图。屏风画的内容是树下人物。山西地区的其他各墓壁画内容和布局与之基本相同。
 唐代南方也有壁画墓发现,主要有杨氏、李泰、李欣、张九龄、钱宽、水邱氏、冉仁才墓。
 南方地区的唐墓壁画,因地下潮湿多已剥落。残存的情况表明,壁画绘于甬道和墓室中。张九龄墓的甬道绘侍女,墓内为四神和侍女。钱宽墓的墓室绘有天象图、盆花等。
唐以后的考古发掘中,宋辽时期(约公元10-12世纪)的墓室壁画也很有特色。坐落在河南巩义的北宋皇陵虽未经发掘,但宋太宗永熙陵陪葬的元德李皇后陵的地宫早年曾遭盗掘,经清理得知地宫内的仿木结构上均施彩绘,壁面原绘有壁画,可惜多已脱落或漫漶不清,仅能看出在地宫顶部绘有星象和烟云缭绕的宫室楼阁图像。由此推知,宋代帝陵地宫应均绘有精美的壁画。
北宋时,更具代表性的是一批平民墓葬壁画,内容多与日常生活有关。
如河南白沙宋墓壁画,死者都是生前没任过官职的普通地主。墓室内用砖雕砌成仿木结构建筑,四壁的彩色壁画,从各个方面表现了死者生前的生活情景。其中一号墓死者名赵大翁,葬入时间为北宋元符二年(1099年)。其前室壁画以墓主人夫妇宴饮为主题,西壁绘夫妇对坐椅上,两人中间是陈放着丰盛膳食的高桌,背后各置一面绘有水波纹的屏风,并立有侍仆;与其相对的东壁,绘有女乐11人,正在为宴饮的夫妇演奏乐曲。后室壁画表现死者内宅的景象,绘有持物侍奉的男仆女婢,以及对镜戴冠的妇人。在室前甬道壁上,还画有背负粮袋和钱串的人,可能是来交纳钱物的。这些壁画显然出自民间画工之手,技巧虽然不甚出色,但较真实地描绘了当时平民的家居生活情景,而且人物形态自然生动,是当时民间美术的成功作品。 北方由契丹族建立的辽国疆域内,墓葬中也盛行绘制彩色壁画,有的画面强烈地呈现出民族特色。辽代皇陵中,坐落在内蒙古巴林右旗的庆陵曾遭盗掘,三座陵中都有壁画,其中东陵的壁画资料尚存,除70余个与真人等高的契丹装和汉装人物外,最有特色的是中室四壁所绘的大幅山水壁画,分别绘出春、夏、秋、冬四季风光,山林构图严谨,鸟兽形象生动,应是描绘辽帝四时“捺钵”之所的景色(捺钵为契丹语,指辽国皇帝四时出行所在之地)。一般民众墓葬的壁画,以河北宣化辽墓群的壁画为代表,内容多为人物及其活动,如梳契丹发式、着契丹装的辽人,着汉装的仪卫与侍从,出行或归来的车马等。还有大量描绘家居生活的画面,如备宴、上茶等等。绘画技法平实自然。
  到元代(公元1271年-1368年),在墓室内绘制壁画的习俗在民间仍广为流行。近年在内蒙古、山西、北京等地发掘过许多元代的壁画墓,壁画题材以社会生活为主,人物特别是墓主人画像都是蒙元服饰,山水画和二十四孝故事也是常见的题材。在山西大同宋家庄至元二年(公元1336年)冯道真墓壁画中,有一幅长达2.7米的巨幅水墨山水,群峰叠翠,景色优美,画题“疏林晚照”四字,据考证描绘的是冯道真故居玉龙洞七峰山景色,为元代壁画珍品。至于元代的帝陵,迄今缺乏科学发掘的实例,无人知悉其内部结构及装饰情况。
 明清时期,壁画逐渐不再是装饰墓室的主要形式,简洁的大型条石和繁复精美的汉白玉雕刻取而代之,成为陵墓内最华美的装饰。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寺庙敲钟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