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什么叫最小二乘法?》分享阅读反思 小二班 易润贞 今天进行了分享阅读《什么叫最小二乘法

《什么叫》教案 -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什么叫》教案 -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你可能喜欢小班分享阅读《什么叫》反思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小班分享阅读《什么叫》反思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你可能喜欢小二班区域活动观察记录表_图文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小二班区域活动观察记录表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你可能喜欢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小二班区域活动观察记录表
下载积分:1000
内容提示:小二班区域活动观察记录表
文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0|
上传日期: 09:59:57|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小二班区域活动观察记录表
官方公共微信公考,家教,作文,写作,答案,中考,高考,语文,英语,培训,教师,律师,秘书,文秘,作业,辅导
&>&&>&什么是分享阅读
什么是分享阅读
什么是分享阅读
四、五岁的孩子,总喜欢缠着大人给他们讲故事。无论是奶奶口中的牛郎织女,还是童话大王里的舒克与贝塔,都会引起他们极大的兴趣。而年幼的孩子之所以能够像成年人阅读书籍一样,兴趣盎然地听别人给他们讲故事,就是由于他们已经拥有了丰富的口语词汇,在语音和语义之间建立了联系,听到一个词,就能够明白它的含义。那么,有没有可能充分利用孩子们已有的口语经验,帮助他们从被动地听别人讲故事,逐步过渡到自己主动读故事,最终学会独立阅读呢?
众多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对此进行了大量研究。其中,美国教育学家Holdaway等人在对阅读过程进行了系统分析,充分考察影响读写能力获得的有关因素后认为,儿童的阅读学习过程,就是基于已有的口语经验,建立字形与语音之间联系的过程,通过语音的中介作用,得到语义。只要方法得当,成年人与儿童间的社会性相互作用,能够极大地帮助儿童获得阅读理解所必需的解码技能,扩大书面词汇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促进儿童的阅读学习。在上述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他们提出了一种简便易行的教育方法,即我们将要介绍的分享阅读法(shared book reading)。
分享阅读,有时也译为&大书阅读&,主要指利用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根据儿童认知规律编写的分享阅读材料,配合分享阅读教育方法,在家庭或者幼儿园实施的一种不以学习为直接目的、类似游戏的阅读活动。起初,以成年人为儿童逐字朗读为主,多次重复之后,随着对故事情节和语言的熟悉性增加,逐步提高儿童对阅读活动的参与水平,使其在整个阅读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并最终过渡到儿童自己独立阅读。
口语与书面语紧密联系,又存在一定差别。从严格意义上说,&讲故事&和&读故事&,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主要使用日常口头语言,遣词造句不固定,具体用语有极大的灵活性,同一个故事的两次讲述,往往不尽相同;而读故事则以书籍中的文字为蓝本,通过成年人的朗读,为故事中的书面语言提供语音信息,让儿童结合自己已有的口语知识经验,达到对故事的理解,其用语比较书面化,句式相对固定,符合语法规则,语言较规范,可多次重复。相比之下,成年人为儿童朗读故事,为他们提供了接触正式书面语言的机会,并且,还可以让儿童发现,能够在书本中找到许多有趣的小故事,从而激发他们对阅读学习的兴趣,对今后的学习产生有意义的影响。因此,照着书本给儿童读故事,是一种比讲故事更有价值的游戏方式。
就本质而言,分享阅读即是一种强调亲子间互动的早期阅读方式。之所以把它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方法或手段加以特别介绍,一个突出的原因是,它除了能起到上述早期阅读所共有的积极作用之外,还对儿童的全面健康发展具有自己的独特价值。另一方面,分享阅读方法是一种需要对家长进行具体指导的早期阅读法,如果仅仅使用分享阅读的书籍,而不采纳和使用分享阅读的思想来指导儿童的阅读,那么&分享阅读&仅有其名,没有其神,和一般的早期阅读并没有太大的差别。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分享阅读是一种有指导的、理想的早期阅读方法,它和一般的早期阅读教育具有以下几点区别:
1. 分享阅读过程,是一个让孩子感受爱、享受爱的过程。
曾经有位学者在幼儿园中做调查,结果发现,在&喜欢一个人看书还是有家长讲解&这个问题中,无论年龄的大小,98%的孩子都选择了&有家长讲解&;当问到&喜欢在家里看书还是在幼儿园里看书?&,90%的孩子都选择了家,他们的理由是&家里安静、书多,父母能教我&。阅读对于学龄前的儿童而言,首先是得到爱与快乐的途径,其次才是汲取知识的手段。幼儿的阅读,与其说是一个掌握知识的过程,不如说是一个与家长共同游戏的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第一需要--父母的爱--如果得不到满足,那么在孩子眼中,这次阅读就是一次没有意思的失败游戏。
分享阅读之所以被称为&分享&,就是由于它强调的是&享受&,既是让孩子享受到阅读的乐趣,也是让孩子享受到父母的爱,而且这种享受是由父母和孩子一起阅读共同创造的。在这种阅读活动中,孩子带着听有趣故事的平常心态和家长一起阅读,父母的目的也不是为了让孩子学习知识,不伴随有评判活动,因此,孩子的感觉轻松愉快。依偎在父母怀抱里,倾听着父母温柔的话语,儿童就像小时候在摇篮里听妈妈哼优美的摇篮曲一样,把这些视觉、听觉、触觉的信息都由大脑诠释为慈爱、安全、惬意、温情和父母深切的爱。同时,为人父母者也能感到孩子对自己深深的依恋,两个人之间弥漫着亲情的亲密气氛,从而在阅读过程中,自然缩短了两代人之间的距离,产生共同的欢乐,达到相互的理解和信任,进而收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2. 分享阅读是一个让儿童从&听故事&过渡到&读故事&的安全桥梁。
在儿童能够进行阅读活动以前,他们的故事来源,主要是父母的讲述,而大约从三岁开始,儿童就会主动要求家长重复讲述那些他们已经熟悉的故事。这主要是由于儿童在第一次听故事的时候,常常由于故事情节的吸引,很难回到现实中,发表自己的感想。而在第二次讲述以后,儿童已经知道了故事的情节、人物的命运,开始变得从容不迫,安心地把自己和故事中角色的命运结合起来,从而总会有所新发现。
在分享阅读中,我们也强调同一个故事的阅读活动要反复进行多次,这除了部分由于上述原因之外,还由于分享阅读是一种照着书本的逐字逐句的朗读,成年人每次朗读所使用的语言都是规范并且相同的。随着阅读活动的多次重复,儿童可以变得越来越熟悉故事中的语言。在成年人朗读上一句的时候,儿童可以在心中形成对下一句的预期,于是,在成年人朗读的同时,他们可以开始试着跟随成年人一起朗读。
儿童的这种模仿,具有很高的价值。正是通过这样的模仿,儿童开始从被动听别人讲故事,一步一步地参与到阅读中,在其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并最终逐步过渡到自己主动读故事。因此,成年人应该对他们的模仿行为给予积极的肯定和及时的鼓励。当儿童变得越来越熟练以后,成年人的声音可以逐渐减小,放慢语速,甚至故意停滞,给儿童机会自己说出下一句,直至完全不出声,让儿童独立进行朗读。只有在儿童不能继续朗读的时候,才给予帮助,对于发音不正确的地方,及时提醒、纠正。这样,由于拥有了成年人的支持,儿童可以放心大胆地尝试独立朗读,当他最终能够进行朗读的时候,可以从中发现阅读并不是一件高不可攀的困难之事。
在已经阅读了多个故事之后,把以前曾经阅读过的故事拿出来再次阅读,也是一种反复阅读,而且,由于以前曾经接触过这个故事,孩子会像遇到一个老朋友那样兴高采烈。此时的分享阅读,已经不需要家长的太多参与,只是在必要的时候给予帮助即可,这时的儿童会觉得自己真正独立进行了朗读,从而获得极大的成就感。
3. 分享阅读不以识字为目的,却可以让儿童在不知不觉中学习了识字。
有人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通过倾听他人的多次朗读而学会朗读某个小故事,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朗读,儿童并没有学会这些汉字,他们只是在单纯背诵。在分享阅读中,这样的担心是没有必要的。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大约从三岁开始,就已经具备了基本的言语表达能力,拥有了大量的口语经验和口语理解能力,发展了大量的口语词汇,在头脑中建立了大量语音与语义的联系。因此,在识字的初期,儿童学会汉字的关键是对书面书写形式的字词(或印刷字词)的学习和掌握。也就是说,对于众多的口语词汇而言,儿童头脑中已经有了&字音-字义&的联结,他们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困难是要在大量的字形和字音之间建立&字形-字音&的联系,把大量已掌握的口头词汇转化为书面词汇,尽快学会阅读,克服阅读困难。
而在使用分享阅读方法的时候,我们强调家长和孩子共用一本书,成年人在为儿童逐字朗读的时候,一边用手指的动作,引导儿童注意到每一个字的字形,同时,读出每一个字的发音。这样,儿童可以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学着把自己听到的字音和看到的字形一一对应起来,从而意识到每一个字形都负载着一个精确的发音,字形和字音之间存在着匹配关系。这样,经过多次重复以后,儿童可以逐渐达到对&字形-字音-字义&的三项掌握。此外,在上述过程中,儿童借助自己已有的&字音-字义&的联系,可以发现那些他们看不懂的文字都是有一定意义的,从而对文字产生更大的兴趣。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分享阅读过程中实现的识字教学,是阅读活动的一种副产品,不是分享阅读活动本身的主要目的之所在,因此,儿童是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进行的学习,丝毫不会觉得枯燥和乏味。在以后的分享阅读活动中,同样的一个字,儿童会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多次遇见。一方面,看到似曾相识的老朋友,孩子会有一定的亲切感;另一方面,在不同的上下文中理解同一个字的不同意义,可以让儿童不断加深和丰富对该字的理解。总之,这是一种和阅读活动密切联系的识字活动,儿童在阅读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伴随学习了生字,这也正好符合了目前在美国兴起?从上下文中学习&的要求,是一种比单纯的识字教学更有价值的教学手段,对儿童的长期发展更有意义。
4. 分享阅读是一种游戏,重要的不是在阅读中学习,而是学会阅读。
在早期阅读的研究中,存在这样一种倾向,认为早期阅读的最大好处是让孩子开阔视野,学习知识。我们认为,儿童学会了阅读之后,阅读活动确实可以带来上述好处。但是,就像故事&磨刀不误坎柴功&中说的那样,只有先把自己的斧子磨锋利了,坎柴才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样的,早期阅读之所以被称为&早期阅读&,除了它发生的时间早以外,更重要的是它和普通阅读的目的不同。在分享阅读中,我们强调,重要的是让孩子学会阅读,而不是在阅读中学习。
所谓&学会阅读&,就是指体验到阅读的乐趣、掌握阅读的技能、养成阅读的习惯。在分享阅读中,体验到阅读的乐趣,更是我们进行分享阅读的出发点和达到其他目的的基础。无论是成人还是儿童,人们只会主动去从事那些令他们感到舒服、愉快的行为。我们强调要在父母和孩子之间创设轻松、和谐的氛围;强调让孩子跟随家长反复朗读,并及时表扬;强调分享阅读不以识字为主要目的,也不是为了学习知识等等,都是为了让孩子能够把阅读活动和一切愉快的情绪体验联系起来,让孩子喜欢阅读。
阅读作为一种后天习得的能力,需要多次的实践与练习才能掌握和提高。只有孩子喜欢阅读,愿意阅读,真正阅读了,才有可能谈得上阅读技能的掌握与提高,谈得上阅读习惯的养成和巩固。因此,我们在进行分享阅读活动的时候,应该减少对儿童的评判,避免伤害儿童阅读的积极性,把它看成是一种父母和孩子共同进行的游戏活动,而不是一种教育行为。
5. 分享阅读中的插图具有很高的价值。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对颜色的敏感度,是最早发育的后天能力之一。如果一件物体先以鲜艳的色彩和较大的面积闯入儿童的视野之中,他就会对这个事物发生明显而持久的兴趣。因此,图文并茂的图书才是儿童喜闻乐见的书籍。
尽管很多儿童读物都有插图,但是,有的图书由于画面的内容和文字关系不大甚至相互矛盾、二者位置不恰当或者插图数量太少等原因,插图并不能起到它应有的作用。在分享阅读所使用的图书中,每一段文字都有与之相对应的图画,以充分体现该段文字的内容,二者紧密呼应。图画的颜色缤纷多彩,主人公形象生动可爱,背景细节丰富,夸张变形有趣而适当,能引起儿童极大的兴趣。
有插图不是目的,重要的是如何使用插图。在分享阅读中,我们强调在正式阅读之前,要恰当地引导孩子观察插图。这除了可以引发孩子的好奇心,更专心地投入以后的阅读活动之外,还能够锻炼他们利用已有资源,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如果在接触一个新的故事时,能够有意识地鼓励孩子依据看到的图画内容和能理解的文字,自行编撰故事情节,想象细节内容,把故事叙述完整,还可以锻炼儿童的观察能力,提高他们的想象能力,体会到语言叙述的内在逻辑顺序,达到思维训练的目的。
6. 分享阅读中,孩子是活动的发起者、组织者、行动者、评价者以及受益者。
在许多家庭中,很多父母已经意识到了孩子进行阅读的重要性,因此,常常用略带批评的口吻提醒孩子:&你现在该读书了&;往往还进行硬性规定?今天,你必须先读一个小时的书,然后才能看电视&;阅读结束以后,家长还会使用提问等方式,来考察孩子是否认真地阅读了文章,以及是否真正读懂了。这些行为的出发点是良好的,但是,其所起到的效果却往往不尽如人意。在这样的阅读活动里,孩子进行阅读,是为了父母。一切活动的起因,不是孩子&我要读&,而是父母&要我读&。对儿童来说,阅读成了一种与消极情绪密切相连的活动,长此以往,孩子怎么可能喜欢上阅读呢?而分享阅读作为一种并非以学习为目的类似游戏的活动,其发生和结束,没有任何的强制性,孩子才是阅读活动的发起者、组织者、行动者、评价者以及受益者。
分享阅读过程,是孩子感受和享受父母深深的爱的过程,因此,当他希望父母亲接近他,关注他,给他讲故事的时候,就会主动要求进行分享阅读。这样,发动分享阅读活动的,不是父母的一厢情愿,而是孩子的主观愿望。分享阅读也不是一种教学活动,每一次分享阅读并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以及预定的效果标准,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因此,当孩子兴致高、渴望阅读的时候,父母可以多读,孩子可以多学;当孩子对某个故事已经不感兴趣的时候,父母可以让他另行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故事;当孩子已经变得倦怠的时候,父母也没有必要强行要他努力振作以来,继续阅读;对于分享阅读来说,让年幼的孩子进行阅读活动本身,就已经是其价值之所在,因此,父母也不需要使用额外的附加手段来检测阅读的效果,这样,可以避免他人评判对儿童造成的心理压力,以及对儿童阅读积极性的损伤。对于儿童来说,分享阅读是否满足了他对父母爱的需要,就是此次分享阅读是否成功的唯一标准。而让儿童喜欢上阅读,是对儿童今后的发展最有价值的收获,也应该是父母从事分享阅读的根本出发点。
7. 分享阅读是一种社会性相互作用的过程。
年幼的儿童学习母语阅读拥有一个得天独厚的巨大资源,那就是他们的日常口语经验,但是普通的阅读方法,常常是一个人拿着一本书独自完成,读者除了与书籍的作者进行精神上的沟通以外,并没有任何的其他社会互动作用,这对于儿童阅读的学习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巨大的资源浪费。而分享阅读作为一种专门为年幼的孩子所设计的早期阅读方法,非常强调正在进行阅读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这既是分享阅读能否成功的关键,也是其独特价值得以体现的重要条件。
在阅读之前,父母可以根据儿童对图画内容的观察,鼓励孩子进行想象,猜测故事可能讲述什么,把它们串联成一个比较完整的故事。而父母在孩子身边仔细倾听,既可以是他的听众,也可以是他的指导。前一个角色可以起到鼓励他大胆想象的作用,使儿童愿意尽情展示自己的想象力,充分自由发挥;作为后一个角色职能,家长可以适时地对孩子的叙述加以指导,在孩子不知道说什么的时候,引导孩子观察图画,示范如何对图画进行观察和描述,提高孩子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在孩子不能自圆其说的时候,帮助孩子把故事补充完满,让孩子体验到事件的内在逻辑性,分辨前因后果,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在分享阅读过程中,父母并不是一味地自己朗读或让孩子朗读,而是根据故事的难度和孩子的现有水平,适时调整孩子的参与水平,及时给予鼓励,保持孩子对阅读的高度兴趣。孩子阅读时,由于父母的在场,随时可能打断阅读,就自己不理解的情节或概念提出问题。而成年人结合儿童的日常经验给予的及时解答,是对儿童提问行为的一种积极反馈,可以促进孩子更深入地进行思考,提出更多、更有价值的问题。
在正式阅读之前、之后以及阅读过程中,成年人和儿童随时都可能就故事所涉及的概念和内容进行这种非正式的讨论。对儿童而言,这也是一次和成人进行成功交流的有益社会实践。这不仅可以促进儿童对相关概念的理解,增长知识,还有助于让孩子学会倾听和理解别人的语言和观点,尝试组织语言来表达自己的疑问和立场,提高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
综上所述,分享阅读是一种不以教育为明显目的,却能够对儿童的发展带来长期巨大影响的理想早期教育手段。儿童在分享阅读过程中,感受到的是爱,而不是被逼迫、被评价的厌倦和压力;儿童仿佛是在和父母一起做游戏,但在游戏过程中,他们不知不觉地学会了阅读,喜欢上了阅读,还学会或熟悉了许多生字;表面上看起来孩子只是进行了阅读,但通过分享阅读,他们还发展了思维能力、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虽然他们好像只是学会了朗读几个小故事,但这种小小年纪就顺利掌握了阅读的成功感觉,会对他们的自我悦纳心理和自信心的健康发展带来巨大好处;儿童在分享阅读中养成的阅读习惯,将会使他们收益终生。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新西兰教育学家Holdway等人对阅读过程进行了系统分析后,提出“分享阅读(shared book reading)”,并在新西兰初等教育中被广泛应用,在新西兰的幼儿园里,孩子们除了游戏,几乎有一半时间都在趣味阅读上,成为其一大特色,也取得了丰硕成果。如果认为阅读是教育的基础,那么在新西兰无疑打下了最好的基础。许多年来,新西兰的学生在国际文科测试中常常名列第一。教科书也经常被全世界的教育家所参考。
在新西兰的学校里高年级学生经常帮助低年级的学生,但是不忘自身的学习。教育部长每年都要校长根据教师甚至学生的建议制定大纲。&学会阅读,经常阅读&,是这个方法的中心思想。孩子们选
择适合于自己水平的阅读文章。在教学过程中学习书写,把主要的注意力放在讨论词的结构上(如选择类似的词尾),新西兰人称之为&自己自然的学习语言的途径&。
在学习过程中,孩子们按照不同程度分组,采取逐步升级的办法,成绩好的学生继续自学,教师全力以赴帮助落后的学生。成功的重要条件是分配给低年级学生的阅读教学时间,约占全部课时的一半。在全体儿童没有学会完全自由地读写之前,教师不进行其它学科的教学。
教科书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教科书在所有的学校里受检验。教师在每一课教学之后要写出报告,反映自己的学生对该课的意见。任何一节课都从教师朗读课文开始,而孩子们可以中途打断它,然后全班转到书写练习,或者作文、写诗歌和童话。
儿童阅读促进向来是美国的国家工程,下面对美国的一些儿童促进活动做一些简单的介绍:
1、推进历程
为建立学童阅读关键能力,美国联邦政府自一九九五年再度提倡学童读写运动,陆续提出「美国阅读挑战」(America Reads
Challenge)、「卓越阅读方案」(Reading Excellence Program)、阅读高峰会(The Reading
Summit)、降低班级学生数与提高教师素质计划(Class Size Reduction and Teacher Quality
Initiatives)、家庭与社区走入学校运动(America Goes Back to School: Get
Involved!)、自愿参与全国测验方案(Voluntary National Tests)、家庭参与(Family
Involvement)等措施(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2000)并不断推动以立法的形式将美国早期阅读能力培养法律化。下面择要介绍:
(1)专业机构推进。成立国际阅读协会(IRA)及全美阅读小组等专业机构从事儿童早期阅读的相关促进工作。
(2)1966年,美国华盛顿特区一位辅导小学生功课的志愿者玛格丽特·克瑞杰·麦克娜玛拉女士,开始了旨在帮助贫困儿童的“阅读是基础”的活动。几年的努力后,得到了华盛顿地区的60所学校的响应。到第十年时得到联邦政府的财政支持,于是,更以燎原之势迅即在美国形成了一个文化和教育层面上的长期运动。
(3)1994年成立“家庭参与教育伙伴关系组织”(PFIE)。该组织系全国性促进父母参与教育的非营利性组织,团体会员超过5000个,工作包括吸收会员、举办会议、出版刊物、推动儿童阅读及成人返校等活动。
美国前教育部长瑞利有鉴于家庭及父母在儿童早期学习上的影响,于1994年成立“家庭参与教育伙伴计划”,由教育部的政府机构成立相关单位,提供经费支持办理行政业务、筹划会议以及提供信息,以号召企业界、社区团体、宗教团体及家长会等团体一起加入伙伴计划,使伙伴计划的成员成为一个改进美国学校及学童成就的坚强联盟。让参与儿童学习的家长无论在工作场所、学校课前或课后班、学校辅导计划上,甚至是技术与设备上都得到最大便利。目前PFIE结合了各界超过六千个家庭参与教育伙伴,共同致力于对家庭与家长的支持。
(4)1995年,推动“暑期读写计划”。儿童每周五天,每天读写30分钟,每周至少与成人一起阅读一次,申请使用图书馆卡,每天学习一个新字。
(5)1997年,克林顿提出“美国阅读挑战”运动,帮助孩子在三年级结束前能够独立、流利地阅读。
全国的校园、图书馆、宗教机构、社区、公立组织、媒体、银发族及各商业领袖共同协助全国的孩童迎向阅读挑战计划。几近四十个不同的团体已和教育部长Riley
联手规划“及时读写计划”。另外,有许多州及社区亦着手属于自己的读写计划。克林顿总统将挑战这些团体及全国,以期他们加倍努力,使每个孩童在阅读方面获得成功。同时,克林顿总统亦会从各行各业挑选出一百万名帮助孩子阅读的义工家教。
克林顿总统支持的阅读挑战计划有以下四项要素:
1协助父母成为孩子的启蒙师:将「父母即启蒙师」挑战经费,提供给区域、全国网路以及地方上协助父母的有效措施。
2提供四至五岁的孩童「早期开端」学习计划:总统已呼吁扩充「早期开端」学习计划,至公元 2002 年会计年度时,好让一百万学童受惠。
3美国阅读团(ARC):该团为为数三百万以上的有需要的幼稚园至三年级孩童实施课后及暑期阅读指导。由一百万受过训练的阅读家教提供支持。联邦资助有经验的阅读专家及阅读家教联络人,去提供教学、组织学校、社区阅读计划及召募训练义工。
4阅读的绩效责任:以国家教育进步机构(NAEP)评量四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作为评估的依据。
(6)1997年,联邦教育部推动阅读与数学自愿性全国测验,年间规划进行四年级阅读、八年级数学的测验以确保学童习得基本知识。
(7)1997年美国国会指定「国家儿童保健及人类发展院(NICHD)」与教育部协商任命一专门研究各种阅读教学法效益的专家小组--全美阅读研究小组(NRP),于日由NICHD发布NRP长达449页的研究报告,确认「音素认知(phonemic
awareness)教学法」是教导儿童阅读及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最佳方法。这份报告引起儿童阅读专家的重视,也成为布什政府儿童阅读政策的理论基础。
(8)1998年,国家研究委员会发表《预防儿童阅读困难》的重要著作,指出青少年及成人的大部分阅读困难,都能在幼儿期避免或解决。
(9)1998年,联邦教育部召开全国阅读峰会,提出五项挑战,期勉各州加速培养儿童阅读能力。
(10)1998年,国会通过《阅读卓越法》,在中小学教育法第二章中加入有关阅读方面的条文。
(11)2000年,美国国会指定成立的国家阅读研究小组(NRP)发表研究报告,提出具有科学研究基础、可供教师使用的阅读教学材料。
(12)2001年,布什提出「不让一个孩子落后」的中小学教育法案,积极争取国会的支持。在此法案中,布什以提高儿童阅读能力的阅读优先政策--「Reading First」为其政策主轴之一。
中小学教育法案在参众两院顺利通过,其中阅读优先计划更是获得两党一致支持。阅读优先计划以「经费补助」与「师资培训」的方式来帮助提高学前及中小学学童的阅读能力,希望在未来五年内能达到所有学童在三年级以前都能具备阅读能力的基本目标。布什夫人主导推动一项名为“Read to Read, Ready to Learn”的计划。本身也是教师与母亲的布什夫人以自身的经验提醒所有父母在童年时期为孩子铺设一条经由阅读通往成功学习的道路。她誓言在第一夫人任内努力不懈,以确保每一儿童都能习得基本阅读能力。
2、阅读推进机构
(1) 国际阅读协会
1956年,当时的国际阅读教学改进协会(ICIRI)与全美补习教育协会(NART)整并成为国际阅读协会(IRA),以结合全球各界专家为提升识字率而努力。当年IRA即出版原属ICIRI公报的The
Reading Teacher,其后并陆续于1964年起发行期刊The Journal of Adolescent & Adult Literacy;1965年起增加Reading Research Quarterly;1979年起发行Lectura y Vida;1997年增加网上期刊Reading Online;IRA堪称全球最大的非经营性协助阅读与识字率提升的机构,总部设于德拉瓦州,在美国华府及阿根廷首都各有一个办事处。采用会员制,目前拥有九十九个国家的三十五万会员,会员可享有Reading Today 双月通讯之寄赠及订阅该会出版刊物、期刊书籍等福利。
(2)全美阅读研究小组
1997年美国国会指定「国家儿童保健及人类发展院(NICHD)」与教育部协商任命一专门研究各种阅读教学法效益的专家小组--全美阅读研究小组(National Reading
Panel,NRP),该小组的14位成员,除联邦官员及特定阅读教学法专家以外,由300位阅读研究学者、心理学家、小儿科医生、校长、教师、家长中选出,小组从十万个相关研究中观察取样,并举行五次地区性会议,分为五个主题搜集各界报告,于日由NICHD发布NRP长达449页的研究报告“Teaching Children to Read”,确认「音素认知(phonemic awareness)教学法」是教导儿童阅
读及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最佳方法。所谓音素认知乃辨别字母所代表的音素,能根据字符音素区分不同字词代表的语音,再跟随教师反复学习诵读,来达到理解。这份报告引起儿童阅读专家的重视,也成为布什政府儿童阅读政策的理论基础,报告全部内容可上网取得。
1、“阅读是基础”―借鉴他国优秀经验
1996年4月,在美国影响广泛的“阅读是基础”运动在英国登陆,并很快向全国蔓延,挺进至一个又一个城镇,使愈来愈多的儿童和志愿者卷入其中。翌年,这一运动即处理了18,000个活动个案,捐赠了11,000册图书给贫困儿童。至2000年9月,已有63,000多名19岁以下的少年儿童从这一运动中得到了免费图书,190,000册以上的新书被分发,400多个地方性工作计划被执行,价值900,000英磅的图书被通过各地的图书馆,学校及社区中心等借给了孩子们。“阅读是基础”的组织者还通过艰巨的努力,使40多家儿童图书出版商同意了以优惠价格为这一运动提供新书。有几百名作家、诗人、插图画家与故事家参与了这一运动,600多位坚定的志愿者在这一运动中为孩子们提供帮助。今天,“阅读是基础”(以下简称“读为基”)已成为英国向贫困儿童和难以接近图书馆的儿童提供阅读帮助的最大的、最积极的运动。
2、“打造读书人的国度”―阅读年的全民运动
一九九八年九月到一九九九年八月是英国阅读年。教育部长布朗奇表示要借着阅读年的推动,改变英国人对于阅读的态度,重拾阅读的乐趣,「打造一个举国皆是读书人的国度」(Build a Nation of Readers)。
在阅读年里,英国政府借助各种传播工具,从连续剧到网络,到处都看得到政府鼓吹阅读的信息。阅读年的活动重点包括:
2 送书到学校。从年,英国政府额外拨出了一亿一千五百万英镑的购书经费,平均每个学校获得四千英镑,全国中小学图书馆总共多了二千三百万册图书。
2 增加小学阅读课程。从1998年九月的新学年度开始,小学每天都有一小时的语程(literacy
hour),专门用来提升读写能力。政府也额外拨款一千九百万英镑,训练小学教师如何教导学童识字、阅读及写作。
2 和媒体、企业、民间组织形成伙伴关系。拨款八十万英镑赞助八十六个民间组织提出的阅读推广计划。
阅读年结束后,全民阅读的热情并没有嘎然而止,原本到处可见的阅读年标语「读我」(Read Me)摇身一变为「继续读下去」(Read On),接受政府委托的阅读运动组织持续推广阅读,各种不拘形式、活泼、富创意的民间阅读活动也陆续出笼。
例如,继《哈利.波特》之后,电影「魔戒」掀起另一波奇幻文学的热潮。英国图书馆协会和全国阅读运动组织视之为推广阅读的大好机会,决定打铁趁热。今年二月,两大组织和电玩公司Game
Workshop合作,在英国各地的公共图书馆推出以魔戒为主题的活动,图书馆中,魔戒的电玩游戏和小说、阅读指南,及其它有趣的奇幻小说并列,从玩游戏中,刺激青少年阅读原著的兴趣。
3、多元化的开展方式―丰富儿童阅读体验
英国的小学生上阅读课的时候,老师会把学生们集合在阅读角落区,利用前10分钟,念一首诗歌、一篇文章或一则故事,并且利用声音、脸部表情或肢体动作来为小朋友读书,念到紧要关头的时候,就会加上「啊!」「轰!」「哎哟!」,,等的声音。接着会鼓励小朋友一起念,一起做动作,也常用问答的方式来增加孩子的兴趣,并且不时的指着书上的插图问道:「这是什么?」「这是谁?」「为什么?」。有时候,老师会在念诗歌或故事的时候,忽然停下来,让学生填入字句,这样一边读,一边跟学生们分享书中的情境。念完后,还会鼓励学生发表感想或表演。当表演结束以后,老师也会赞美、鼓励:「宝贝,你演得真好!」「佳佳,你真聪明!」
英国的学校参考纽西兰图书分级法,把少儿读物分成1到20级,每本书的封面都有级数的卷标。幼儿园到小学二年级的教室里有1~12级的图书。中高年级的教室里,有部分的10到20级的图书及分类的读物,如「自然类」、「诗歌类」、「发明与发现」等。平日学生可依自己的程度自由选书来读。周五放学前,老师会对三级程度的小朋友说:「小安,你从二、三、四级的书盒里各选一本回家读。」然后,老师会在「阅读记录簿」写上书名,家长必须在记录簿中记录小孩在家阅读的情形,如:《玩具的假期》可以自己读,《我拔了一棵树》有五个字不会念,,等。家长一定要在记录上签名。除了要学生填写阅读心得感想记录外,老师也鼓励学生做口头报告或以一问一答方式来表现阅读的感想,高年级会让学生选有兴趣的主题查资料,做研究,写报告,让学生从收集、整理资料中学习。
英国有关阅读教育的论文,有很多是对父母参与早期阅读的探讨。有个调查研究,针对72所学校而作,得知有一半以上的学校展开以家庭为基础的阅读活动,也有近一半的学校,在家长的帮助下进行阅读计划。研究者建议这些学校通过实例交流经验,并进行革新。学校鼓励亲子共读,由家人带领朗读,有时候父母和孩子共同朗读,有时候父母纠正行为方法,家长一定要听取子女的朗读练习并记录,这都是学校教育向家庭的延伸。英国的小学生,没有家庭作业,但每天都要读课外书,这是课内向课外延伸。有的学校要求家长每天必须督促子女阅读1小时,并且要把阅读内容重点记录在「阅读记录簿」上,作为老师指导的参考。有的学校从小学一年级就训练学生上课随时做笔记,而且,每个月会带学生到社区图书馆去,指导学生如何利用,顺便借书、还书,尽管学校本身有足够的阅读材料可以让学生带回家。
在英国,很多学校会征求义工帮助学生阅读。有爱心妈妈、退休教师、高年级学生,,等,有的修补书籍、有的讲故事、有的协助成绩差的学生、为孩子念书,,等。
日本的图书报纸刊物的出版发行量居世界第一(按人口比例平均计算)。1960年时,一位儿童读物作家发起「亲子读书运动」,要求父母每天最少陪孩子看20分钟的书,这个运动带动了「家庭文库」(家庭式图书馆)的发展,也扭转了当时日本儿童把漫画当成「主食」的情势,最后成为一个社会的再造运动。
此外,由退休教师组成的「课题图书评选会」以推荐好书、带动学校读书风气为主旨,制订图书选择标准,出版刊物,并定期举办「青少年读书全国竞赛」,「读后感绘画比赛」、「读后感明信片邮寄比赛」,,等,对日本儿童读物市场影响很大,造成儿童读物的多样化。
1988年,一位千叶县的老师发起「晨间阅读运动」,每天早上上课前,师生们利用10分钟静静的看书,不写心得,也不考试,轻松自在,没有压力和负担,让一天有个好的开始。有些学校的反应很好,学生们甚至还主动要求延长阅读时间!
日本文部省把公元2000年订为「儿童阅读年」,拨款资助民间团体举办为儿童说故事活动,拨款充实学校图书,促成在上野公园内的「国际儿童图书馆」于今年5月启用等。
日本的语文教育,很重视「读书指导」,注重朗读训练,培养阅读新闻杂志的能力,使用工具书、利用图书馆、利用信息的能力,注意养成读书的兴趣、习惯,有效率的读书,感想文的指导等,非常实际。
台湾和香港地区受欧美的影响,步步紧跟欧美,极为重视儿童早期阅读活动。
例如,为推动香港读书文化的发展,保良局会同教育署、康乐及文化事务署、香港资讯教育城合作举办“阅读城建设工程”计划。此项计划共分“一起阅读”、“愉快阅读”及“分享阅读”三部分。为推广“一起阅读”,此工程提供流动图书车服务。这项名为“校园图书车”的服务,邀请全港学校参加。而“愉快阅读”也分三个部分进行,通过出版“阅读护照”,鼓励学生建立个人终身阅读记录;“班级读书会”则通过故事扮演、小组讨论及集体游戏,推广读书文化;“我的图书馆”则鼓励学生自行购书,并与同学分享。
“分享阅读”以比赛形式推动阅读文化。设有“卓越阅读计划设计大赛”;其次,为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判断及欣赏能力,将开设“最受学生欢迎十本好书评选”;再其次,为鼓励亲子阅读还将设立“亲子好书推介大赛”。
近年来,我国台湾地区也大力推动儿童阅读进程,兴起了儿童阅读热潮。台湾公共图书馆在推广阅读风气上扮演了中流砥柱的角色,而且策划出有趣的阅读活动。人与书并不是天生相互吸引的,必须经由他人将书本带到孩子的世界中。在台湾“有协助能力的大人”中,父母扮演最重要的角色。台湾儿童阅读的课外书来源主要依靠父母购买,它们约占儿童阅读书籍的71%,远高于向图书馆借阅的44%。所幸的是,从故事妈妈、推动深度阅读的小学老师,到遍布全台的读书会,阅读的种子已经慢慢在台湾各地萌芽。
中国传统的蒙学教育,有自己漫长的历史、深刻的道理和独特的经验。当代中国的幼儿教育,虽历经变革,但在早期阅读问题上,仍处于拓荒式的探索中。许多人将早期阅读与早期识字混为一谈,这也使我们迟迟不敢落笔有关的文字。而今,我们要为早期阅读正名。我们反对不正确的早期识字,但我们大力推广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科学的早期阅读。相比较而言,早期识字是将小学阶段的读写任务提前至托儿所、幼儿园阶段,这不仅加重了幼儿的负担与压力,还会导致幼儿产生厌学情绪;早期阅读则不同,科学研究表明,婴幼儿已经具备了阅读的生理、心理机制。
我们认为,应该用一种更为科学的眼光看待儿童早期阅读问题,既不能把早期阅读等同于早期识字,也不能因噎废食,惟恐涉嫌早期识字这一敏感话题索性让孩子什么也不学,什么书也不读。我们希望借此话题在中国的孩子中掀起一轮阅读的革命,通过早期阅读活动培养幼儿良好的阅读习惯,让他们在阅读中获取足够的知识和力量,去应对竞争激烈的未来世界!
很多人不无忧虑地看到,在由电视、电子游戏和网络所构筑的科技世界中,孩子与书本的距离愈来愈远。近年来,在世界各国推行的教育改革中,几乎都把推广阅读风气,提升阅读能力列为重点,希望倾举国之力,塑造良好的阅读环境。当代中国的儿童阅读教育,却仍处于拓荒式的零星探索中。在很
多方面,中国儿童对世界的认知是空白或不完整的,因为我们给予他们认知的内容多不完整或多有空白。这种认知的片面性最为集中地表现在早期阅读上。
是什么阻碍了儿童阅读能力的发展
一项调查表明,中国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投资很多,该项支出已经占到家庭收入的30%,却很少有家长能够每天坚持陪孩子一起亲子阅读20分钟。即使在北京这样文化教育最为发达的城市,能够经常和孩子一起读书的家庭,比例也不足20%。调查显示,很多中国家庭在环境的布置上不利于早期阅读的开展,能够有意识地为孩子准备书房、书橱、书桌的家庭所占比例不到3%。由此可见,大多数家长还不能理解儿童阅读活动的正确含义,对儿童早期阅读活动缺乏科学的认识。一些家长简单地将阅读当做教会儿童识字的工具;还有一些家长把阅读和识字看成是不同阶段的事情,认为在学前阶段开展阅读对儿童来说太早,是上学以后的事情。
调查还表明,许多中国家长指导儿童读书时,对孩子各年龄段阅读能力的发展特点认识不够,开展的方式针对性差,缺乏有效的过程控制,表现为家长过早地让孩子接触一些与年龄段不适应或孩子不感兴趣的文字。如,四岁的时候就开始读名著,或者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机械地背诵古诗,读形形色色的“新三字经”等等,,,,
我国的学前教育机构也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利因素,如班级规模太大、学生人数多、教师空间小、教学设施缺乏、教学中缺乏有效的教育支持服务;幼儿教师对如何指导幼儿进行有效的、科学的早期阅读的方法知之甚少;再加上近年来社会上存在着重外语、轻本国语言的倾向,这些因素均制约了我国儿童早期阅读活动的开展。
识读并非早期阅读的主要目的
国内一些著名的儿童教育家、心理学专家对我国儿童日渐削弱的阅读能力表示担忧。他们潜心研究各种儿童识字法或儿童早期阅读法。近年来,二十多种儿童识字教学法涌现出来,“幼儿听读游戏识字”、“幼儿联想识字教学”、“三步阅读识字法”、“康氏幼儿快速识读法”、“幼儿园揉和识字教学”等。
阅读以文字为基础,因此一说起早期阅读,人们往往自然而然地把阅读与识字联系在一起,把早期阅读当做提前开始的对婴幼儿进行的识字教育。
单纯对儿童进行识字教育,非但不能提升儿童的阅读能力,反而会扼杀儿童的阅读兴趣和热情。首先,单纯的读写教学片面强调成人通过预定的程序有系统地将各种基本的读写知识和技巧逐步、渐进地教给儿童,并让儿童重复练习这些技巧。其次,识字教育所运用的材料大多是单个的汉字,或一些形近字、形似字累积而成的顺口溜。这种语言材料脱离了儿童的生活经验,容易被孩子看做不真实的、和自己生活不相关的语言,很难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第三,很多识字教学在实际的教学中视单字为学习读写的主要单位,直接教读写技巧。这种技巧取向的教学法错置了幼儿语言学习的焦点,忽视了意义的沟通,这使得语言教育成为教认字、写字或进行机械式的人工化、编序化的读写技巧训练。第四,很多识字教学的课程由于教学目标本身的限制,使得识字教学很难和幼儿园各大领域的活动相互融合,其整合性、开放性、兼容性较差。从最终效果上讲,很多识字教学追求的是识字量的大小。而汉字作为交流的工具,作为阅读工具的作用,孩子们通过识字教学却远远没有体验到。
北京师范大学伍新春教授指出,虽然早期阅读包括一切与书面语言学习有关的内容,但识字只是学习书面语言的一种内容和方式,识字并不能作为阅读的惟一目的。大批地、正规地组织婴幼儿识字是不足取的,大量的、系统的识字不是学前儿童早期阅读的内容。早期阅读主要是培养学前儿童的阅读习惯,提高婴幼儿看图说话的能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在1982年就向全世界发出“走向阅读社会”的召唤,要求社会成员人人读书,图书成为生活的必需品,读书成为每个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早在80年代,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就已把儿童智能发展的重点转移到阅读能力的培养上来。
综合而言,从小培养儿童的早期阅读习惯能够激发孩子的学习动机和阅读兴趣;是提高孩子语言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开启孩子智慧的钥匙,将有利于儿童全面、健康地发展。
到底什么样的阅读方法适合学前儿童?我们该采用什么样的阅读方法来培养学前儿童对阅读的兴趣,培养其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技巧,为他们今后的成长打基础呢?
快乐阅读从分享开始
世界上越来越多的教育人士认识到,亲子共读是加强早期阅读教育的良好方式。美国利诺斯大学的研究员钦利斯·布朗用了20多年时间,对205名入学前已经学会阅读的孩子,进行了针对性的研究。结果发现,这些孩子有一个共同点,他们的父母很早就开始给他们读书,并使他们养成了热爱阅读的良好习惯。可见,家长和孩子一起读书,对孩子的影响极大。家长与孩子共同读书时要帮助孩子感知书上文字与口头语言的对应关系,并进行认读文字的初步尝试。如,学会一首儿歌可以让孩子边说儿歌边指认书中的文字,增强孩子对文字的敏感性。
在这里,我们着重向读者推荐一种儿童早期阅读的方法——分享阅读法。科学研究表明,人类80%的知识信息靠阅读来获取。阅读能力应该从小培养,几乎所有的学习障碍都是在13岁之前形成的。这一研究发现揭示了早期阅读的重要作用。教育学家们称早期阅读为“终身学习的基础、基础教育的灵魂”,并给予高度的重视和关注。怎样充分利用孩子们已有的口语经验,帮助他们从被动地听别人讲故事,逐步过渡到自己主动读故事,最终学会独立阅读呢?
众多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对此进行了大量研究。美国教育学家Holdaway等人在对阅读过程进行了系统分析,充分考察影响读写能力获得的有关因素后得出结论:儿童的阅读学习过程,就是基于已有的口语经验,建立字形与语音之间联系的过程,通过语音的中介作用得到语义。只要方法得当,成年人与儿童间的社会性相互作用,能够极大地帮助儿童获得阅读理解所必需的解码技能,扩大书面词汇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促进儿童的阅读学习。在上述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他们提出了一种针对3至7岁儿童简便易行的教育方法,即分享阅读法。
分享阅读,主要指在轻松、愉快的亲密气氛中,成年人和儿童并非以学习为目的,共同阅读一本书的类似游戏的活动。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分享阅读作为早期阅读最有效、最主流的方法迅速在美国、英国、新西兰等地的家庭和学校中普及开来。90年代初,以北京师范大学认知实验室主任舒华教授、北师大心理学院副院长伍新春教授为代表的一大批国内教育学者、心理学者,结合国际经验和汉语阅读的实际,致力于“分享阅读”的本土化转化、完善和补充工作,在国内数百所幼儿园开展了大量的实
证研究。家长们反映,孩子把分享阅读的图书带回家以后,往往会主动追着家长,要求给他们朗读今天刚刚学会的小故事。这种情况对于许多孩子来说,是前所未有的。
对父母和教师而言,分享式的阅读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孩子,积极地参与到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去,并正确地发挥激励和引导的作用。学校和家庭中形成乐读、善读的良好氛围对整个社会的影响也将是有益而深远的。一个积极提倡阅读、重视阅读的社会大环境,将使孩子们获得更多的自信,更有能力应对学习型社会的各种挑战。相信随着更多的人了解分享阅读、实践分享阅读,无数的中国家长、教师和儿童必将从中获益匪浅。
在亲情中享受阅读的乐趣
在亲情中享受阅读的乐趣是分享阅读的精髓。分享阅读过程,是一个让孩子感受爱、享受爱的过程。让孩子在享受到父母爱的同时,享受到阅读的乐趣,而且这种享受是由父母和孩子通过一起阅读共同创造的。当孩子希望父母亲接近他,关注他,给他讲故事的时候,就会主动要求进行分享阅读。这样,发动分享阅读活动的不是父母的一厢情愿,而是孩子的主观愿望。在这种阅读活动中,孩子带着听有趣故事的平常心态和家长一起阅读,父母的目的也不是为了让孩子学习知识,不伴随有评判活动,因此,孩子的感觉会轻松愉快。依偎在父母的怀抱里,倾听着父母温柔的话语,孩子就像小时候在摇篮里听妈妈哼优美的摇篮曲一样,把视觉、听觉、触觉的信息都由大脑诠释为慈爱、安全、惬意、温情和父母深切的爱。同时,为人父母者也能感受到孩子对自己深深的依恋,两人之间弥漫着亲情的亲密气氛。在亲情中分享阅读的快乐可为孩子日后的学习奠定心理健康的基础。
接触过分享阅读的人都能深切地体会到:孩子在分享阅读过程中,感受到的是爱,而不是被逼迫、被评价的厌倦和压力。儿童仿佛是在和父母一起做游戏,但在游戏过程中,他们不知不觉地学会了阅读,喜欢上了阅读,还学会或熟悉了许多生字。表面看起来,孩子只是进行了阅读,但通过分享阅读,他们还发展了思维能力、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虽然他们好像只是学会了朗读几个小故事,但这种小小年纪就顺利地掌握了阅读的成功感觉,会对他们自我悦纳心理和自信心的健康发展带来巨大好处。儿童在分享阅读中养成的阅读习惯,将会使他们受益终生。
不以识字为目的的阅读
一些人对早期阅读持有偏见的其中一个最为重要的原因就是将早期识字看成是早期阅读的主要目的,由此,他们不提倡甚至反对幼儿早期阅读活动。与此同时,我们发现了这样一种并不单纯以识字为目的的早期阅读的方法——分享阅读法。近日,我们采访了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分享阅读法的研究者伍新春教授。伍新春教授强调,在分享阅读过程中实现的识字教学,是阅读活动的一种副产品,不是分享阅读活动本身的主要目的。儿童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进行学习,丝毫不会觉得枯燥和乏味。分享阅读时,家长和孩子共用一本书,成年人在为儿童逐字朗读的时候,边读边用手指,以引导儿童注意到每一个字的字形,同时读出每一个字的发音。这样,儿童可以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学着把自己听到的字音和看到的字形一一对应起来,从而意识到每一个字形都负载着一个精确的发音,字形和字音之间存在着匹配关系。经过多次重复以后,儿童可以逐渐达到对“字形-字音-字义”的三项掌握。此外,在上述过程中,儿童借助自己已有的“字音-字义”的联系,可以发现那些他们看不懂的文字都是有一定意义的,从而对文字产生更大的兴趣。
这是一种和阅读活动密切联系的识字活动,儿童在阅读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学习了生字,这是一种比单纯的识字教学更有价值的教学手段,对儿童的发展更有意义。
培养阅读好习惯
有资料表明,我国小学低年级的孩子出现阅读障碍的人数逐渐增多。美国近日公布的一份调查报告称,长时间看电视或玩电脑对提高儿童阅读能力有严重影响。报告指出,卧室中有电视机的儿童以及在家中长时间看电视的儿童,很少有时间阅读书本,更少有时间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和培养自己的阅读习惯,在阅读上也就会遇到更多的困难。而幼年起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对其一生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早期阅读重要的不是让孩子在阅读中学习,而是让孩子从中体验到阅读的乐趣、掌握阅读的技能、养成阅读的习惯,这也正是分享阅读的出发点。分享阅读不以识字为主要目的,为的是让孩子能够把阅读活动和一切愉快的情绪体验联系起来,让孩子喜欢阅读。伍新春教授指出,分享阅读不是一种教学活动,每一次分享阅读并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以及预定的效果标准,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当孩子兴致高、渴望阅读的时候,父母可以多读,孩子可以多学;当孩子对某个故事已经不感兴趣的时候,父母可以让他另行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故事;当孩子倦怠的时候,父母也没有必要强行要求他努力振作起来,继续阅读。让年幼的孩子进行阅读活动本身,就已经达到了分享阅读的目的。因此,父母不需要使用额外的附加手段来检测阅读的效果,这样,可以避免他人评判对儿童造成的心理压力,以及对儿童阅读积极性的损伤。
分享阅读过程中,父母并不是一味地自己朗读或让孩子朗读,而是根据故事的难度和孩子的现有水平,适时调整,及时鼓励,保持孩子对阅读的高度兴趣。孩子阅读时,由于父母在场,随时可能打断阅读,就自己不理解的情节或概念提出问题。而成年人结合儿童的日常经验给予的及时解答,是对儿童提问行为的一种积极反馈,可以促进孩子更深入地进行思考,提出更多、更有价值的问题。在正式阅读之前、之后以及阅读过程中,成年人和儿童随时都可能就故事所涉及的概念和内容进行这种非正式的讨论。对儿童而言,这也是一次和成人进行成功交流的有益的社会实践。这不仅可以促进儿童对相关概念的理解,增长知识,还有助于让孩子学会倾听和理解别人的语言和观点,尝试组织语言来表达自己的疑问和立场,提高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
总而言之,分享阅读是一种不以教育为明显目的,却能够给儿童的发展带来长期、巨大影响的理想的早期教育手段。
阅读是各种学习的基石。在我们所做的事情中,最能解放我们心灵的,莫过于学习阅读。自古以来有着读书传统的中国,时至今日,却仍有一些人对儿童阅读存在盲点和误区;我国儿童的阅读能力、阅读量与世界发达国家儿童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我国多数家庭还没有形成利于读书的环境和习惯;优秀儿童读物缺乏;缺乏对儿童阅读活动的指导。
身处知识经济时代,面对全球化浪潮,我们呼吁:不论是城市还是农村,不论是富裕还是贫穷,不要让一个孩子在阅读能力方面落后!我们迫切地希望从中国的每一个角落都能传来孩子们的朗朗读书声。让孩子们在阅读中体会汉语言的美,体会学习的乐趣,以从阅读中获得的知识和信心激情饱满地去应对竞争激烈的世界!
本文由()首发,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免费下载文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色小二 日夜撸在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