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乌托邦战争三步曲的相同之处

请问有关乌托邦、类乌托邦的书有哪些?除了乌托邦与反乌托邦三步曲,还有哪些预想未来社会的书?包括1、共产主义路线的未来社会2、资本主义路线的未来社会3、其他主义社会请提供书名、_百度作业帮
请问有关乌托邦、类乌托邦的书有哪些?除了乌托邦与反乌托邦三步曲,还有哪些预想未来社会的书?包括1、共产主义路线的未来社会2、资本主义路线的未来社会3、其他主义社会请提供书名、
请问有关乌托邦、类乌托邦的书有哪些?除了乌托邦与反乌托邦三步曲,还有哪些预想未来社会的书?包括1、共产主义路线的未来社会2、资本主义路线的未来社会3、其他主义社会请提供书名、作者、简介
现代乌托邦到底是什么 昝爱宗 今天向大家推荐的人类社会“非常乌托邦”三部曲(我不说“反乌托邦”这个名词,因为书中的不少“非常乌托邦”已经成为了现实,只能承认,反却不能,或者说很难,老虎吃天无从下口),包括《美丽的新世界》、《我们》、《一九八四》三部优秀小说.最早发表的是《我们》,在1920年;《美丽的新世界》发表于1932年;1948年,英国作家奥威尔以未来的1984年为名发表了《一九八四》,但前者的影响明显没有后两个. 这是三部伟大的富有激情的预言小说,政治小说,被世人称为二十世纪伟大的“‘非常乌托邦’三部曲”.对于它们的作者来说,无论是赫胥黎、扎米亚京,还是奥威尔,都把丧失个性视为人类未来的最大悲剧,这种丧失或是由于科学进步或是因为来自权力的暴力. 说起乌托邦,一种解释就是尽善尽美的理想世界,或完美的最终解决.理想与乌托邦有一根本不同点,这就是理想未必是无法实现的,而乌托邦则肯定无法实现.乌托邦永远只能存在于人类的意识和文字中.乌托邦必然要有完美的性质,理想却不必.现代化是许多不发达国家和民族的理想,但它并不等于人间天堂.追求这一理想的人也不一定将它视为问题的最终解决.理想不一定是现实的批判与否定,乌托邦却总是作为现实的对立面出现.由此可见,理想与乌托邦之间有重要的区别.但它们有一共同的本原,这就是人类希望与梦想的本能.理想是它的一般表现,而乌托邦是它的最高形式.夸父追日,西西弗斯永远推石上山,则是它永恒的象征:追求完美,而不是达到完美.1516年,托马斯.莫尔发表著名的《乌托邦》被称为乌托邦文学的经典. 而“非常乌托邦”是什么呢?这似乎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今天可以从赫胥黎、扎米亚京、奥威尔的经典“非常乌托邦”作品中找到关于“非常乌托邦”的很形象很丰富的答案. 当然,著名的“非常乌托邦”作家赫胥黎和奥威尔一再否认,社会主义、甚至前苏联,是他们“非常乌托邦”的主要目标.第一,《美丽的新世界》以美国梦的实践为基础,矛头主要指向所谓的科学主义.再者,《一九八四》则以极权主义为目标.由于《一九八四》出版于冷战时期,自然被许多人看成是冷战小说.第三,对于扎米亚京的非常乌托邦小说《我们》奥威尔在评论中说:“扎米亚京似乎针对的不是任何特定的国家,而是工业文明所含有的目标.”总之,无论是赫胥黎,奥威尔,还是扎米亚京,他们笔下的“非常乌托邦”行为,实际针对的并不是某一特定的乌托邦,而是现代乌托邦本身. 一、赫胥黎的《美丽的新世界》 《美丽的新世界》是阿道斯.赫胥黎发表于1932年一部优秀作品,又是作者赢得世界性声誉的代表作.阿道斯.赫胥黎是英国著名生物学家、《天演论》作者老赫胥黎的孙子.这部小说是从生物学角度把未来社会描绘成“共有、划一、安定”的孵化室,全体社会成员一律由试管统一孵化而出,千人一面、万众一心.而书中的主人公则是一个因孵化事故制造出来的异类、那位到处碰壁的倒霉蛋. 具体地说,《美丽的新世界》预测了600年后的世界.书中描写美国汽车大亨亨利·福特代替了上帝,因为福特发明了生产汽车的流水线,使生产飞速发展,这种生产方法终于统治了整个世界,公元也因此变成了“福元”.在新世界里,处于“幸福”状态的人们安于自己的“等级”,热爱自己的工作,每天亨用定量配给的“索麻”——一种让人忘掉七情六欲、“有鸦片之益而无鸦片之害”的药品.作者描写了一个保留区内的“野人”,他来到了盼望已久的“新世界”,开始时为物质环境的改变而涕零,欢呼到达了——美丽新世界,随后终因他还有血性,无法适应在流水生产的社会中的白蚁式的生活,加上他认为自己的心上人放荡而无法忍受(新世界的名言:每一个人属于每一个人.故无所谓“放荡”可言),使他最后的精神寄托破灭,终于在孤独、绝望中自尽身亡.在这个“新世界”里,社会安定就是一切,影响安定的思想、艺术、宗教、家庭、情绪及各种差异荡然无存.“野人”的形象就是今天人类的化身,他的处境和悲剧结局令人不寒而栗. 作为小说,《美丽新世界》的情节性并不强,“登场人物都是思想”,可见本书的写法不同于一般,作品不是以形象,而是以给人类带来思索的余地取胜.同时,“这本书和其他预言式作品不同之处乃在于它并非产自直感,而是源于冷静的知性”.通过这本小说,我们大致可领略这位二十世纪横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著作作家的深刻思想和写作风格. 《美丽新世界》曾被评为二十世纪十大小说之一.它的特点是在叙述未来的情景时,敏锐的思路透彻地写出了知识分子在机械文明高度发达时,精神上受到压迫的痛苦、孤独无助的状态.由于作者具有广博的生物学、心理学知识,使这些描写具有撼人的力量,使读者可以从作者深刻的思想中获益非浅. 二、扎米亚京的《我们》 《我们》的作者扎米亚京身处俄罗斯的白银时代,他本人被称为“语言大师”、“新现实主义小说的一代宗师”,他说过:“真正的文学只能由疯子、隐士、异教徒、幻想家、反叛者、怀疑论者创造,而不是那些精明能干、忠诚的官员创造.”的确,说起扎米亚京,我的一位朋友说过,一度畅销流行的希区柯克的悬疑故事里,至少有两篇是直接从文学大师的作品中吸取了营养.一篇是《报复》,脱胎于英国作家毛姆的短篇小说《午餐》;一篇是《谋杀1990》,换骨于俄国作家扎米亚京的长篇小说《我们》.由此可见《我们》的深度和作者才华的惊人影响力. 《我们》是一部融科幻与社会讽刺于一体的长篇小说.讲述“我”——未来的大统一王国的数学家、设计师的故事.大统一王国由大恩主领导,人们高度一律,都没有独特的姓名,只有编号.我是号码503.这个王国的人们连作息都严格按照王国发下的《作息时间戒律表》来进行.王国的人们也不可能自己去找对象,而是在统一领导下由王国的有关机构指定.给那些编号的男女发一种粉红色的小票,让他们凭票进行性生活.比如今天男号码503的性对象就是女号码O-90.但是503也偷偷地看点禁书,发现古人居然还生活在自由之中,也就是说还生活在无组织和野蛮之中.“使我一直困惑不解的是:当时的国家政权怎么能允许人们生活中没有我们这样的守时戒律表,对用餐时间不作精确的安排,任人自由地起床、睡觉.有的史学家还谈到,当时的街上好像灯火彻夜通明,车马行人通宵穿行不息.” 更令号码503奇怪的是:“这个国家居然对性生活放任不管——这真是咄咄怪事:不管是谁,在什么时候,进行多少次,在什么地点……都由着人们自己,完全不按科学规律行事,活像动物.他们也和动物一样,盲目随便地乱生娃娃,真让我觉得可笑!” 这个大恩主领导的大统一王国充满着很多科学的创造发明,在他们眼中,我们这些古人是不可思议的.在我们眼中,他们已经科学进化得近乎完美.比如,他们已经用科学手段来写诗歌了,把数学法则融入诗歌之中.又比如说,他们天才性地创造发明了“一致同意节”. 由于号码503受到古书的异端邪说诱惑,以及克制不住自己体内的古老欲望的复苏,503的思想被国家护卫局侦破,最后被送进了一种叫作“气钟罩”的刑具里处死……当然这个大统一王国里已经有不少号码已经背叛了理性.“西部街区仍很混乱,那里又哭又喊,又是尸体,又是野兽……” 故事似乎是在一种谢主隆恩的气氛中结束.号码503在临死前坚定了对王国理想的信念:“40号横街上已经筑起了一堵临时高压大墙.我希望胜利会属于我们.我不只是希望,我确信,胜利属于我们.因为理性必胜.” 三、奥威尔的《一九八四》 说起奥威尔,他或是政治上的悲观主义者,或是伟大的现实主义大师.作为预言,《一九八四》似乎有些危言耸听,但作为告诫,它是值得人们深省的.这句广泛传播的“战争就是和平,自由就是奴役,无知就是力量”、“ 老大哥在看着你呢!”便出自《一九八四》.书中的“我”(温斯顿)生活在大洋国,当时是一九八四年,世界上只有三个国家,政府的职能部门分为真理部、和平部、友爱部和富裕部,“我”在真理部,编造着真实的谎言,“我”知道“我”迟早会被思想警察处死,可是“我”还是在找寻生活的本来面目和被湮没的难以找寻的可能的真相: 有一天,一个女人跟我说“我爱你”,我们开始了胆战心惊的爱情,因为党员是不需要感情的,只有那些粗俗的无产阶级才具有的东西.我还梦见一个人在黑暗的走廊跟我说“我们将在没有黑暗的地方见面.”……这是一个意外而又意料中的结局,我终于遭受了一切可能的毒打和刑具,我招供了一切可能的人的一切可能的和不可能的罪行,我将我的爱人(朱丽叶)的我所知道和不知道的一切我都说了,可是我还是说,“我没有背叛她!”的确,我还爱她.以后的日子,我终于由于在感情上的不悔过进入了101房间,这里有什么,有人不能不服从的东西,而我最怕的是老鼠,他拿来了一个面具,里面有两只老鼠,都已经成年,其中一只已经老了,毛稀落,大多褪去,它勉强地爬到边缘等待着美食,我可以想象一会他们在咀嚼我的肉,啃我的骨头,终于我想起有一个人可以救我,“咬朱丽叶!咬朱丽叶!别咬我!你们怎么咬她都可以.把她的脸咬下来,啃她的骨头.别咬我!朱丽叶!别咬我!”然后我向后倒去,掉进了深渊,离开了老鼠,彻底坠落.我失去了生命中的最后一点温暖的东西…… 这就是《一九八四》,最后那一段的惊心动魄让读者感觉到一种强烈的恶心,无限的悲哀……虽然《一九八四》的问世,一种说法是奥威尔有感于纳粹暴政和前苏联领导人斯大林极权而作,但谁也不怀疑它言中了西方“自由世界”的许多方面,而经历过众多非常时期的中国读者又怎能对温斯顿的遭遇无动于衷? 目前,国内尚无一本全部收集“非常乌托邦三部曲”的文集(三部小说不超过50万字),但是分开出版的已经有很多,如著名翻译家董乐山先生翻译的《一九八四》,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前《苏联文学》主编顾亚鸣女士翻译的《我们》(作家出版社),著名翻译家孙法理翻译的《美妙的新世界》(译林出版社出版),以及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的《奥威尔精华文集》、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的《奥威尔散文全集》、中国致公出版社出版的中英文对照的《一九八四》、花城出版社出版的《一九八四》、《美丽新世界》、远方出版社出版的《美丽新世界》等.今后,为了弥补这一遗憾,希望能有一流的出版社尽快策划类似选题,鼎立出版三册合一的非常乌托邦文集,以满足读者、收藏者和市场需要.乌托邦是托马斯·摩尔写的一部拉丁语的书的名字,全名为《关于最完全的国家制度和乌托邦新岛的既有益又有趣的全书》.它出版于约1516年.乌托邦的原词来自两个希腊语的词根:ou是没有的意思,另一个说法是eu是好的意思,topos是地方的意思,合在一起是“没有的地方”或“好地方”的意思,是一种理想国,并非一个真实的国家,而是一个虚构的国度,有着至美的一齐,没有纠纷. 《理想国》涉及柏拉图思想体系的各个方面,包括哲学、伦理、教育、文艺、政治等内容,主要是探讨理想国家的问题. 今天乌托邦往往有一个更加广泛的意义.它一般用来描写任何想象的、理想的社会.有时它也被用来描写今天社会试图将某些理论变成实现的尝试.往往乌托邦也被用来表示某些好的,但是无法实现的(或几乎无法实现的)建议. 摩尔本人的乌托邦是一个完全理性的共和国,在这个国家里所有的财产都是共有的,在战争时期它雇佣临近好战国家的雇佣兵,而不使用自己的公民.摩尔本人是一个信仰很深的人.他曾经想过做牧师,他的小说可能受到耶稣会的影响. 广义的乌托邦可以是理想的或实际的,但一般来说这个词更强调乐观的、理想的和不可能的完美事物.
※ 乌托邦的典故 ※ Thomas Moore 撰写、1516 年出版的《乌托邦》,造出「乌托邦」这个字,「乌」既然是「好」的意思,也是「无」的意思,所以,「乌托邦」一字双关,就是不存在的好地方,而,Utopia 译成「乌托邦」非常巧妙,具备信雅达三个要素. 而,Utopia 的反面就是「反乌托邦」(Dystopia),正是共产党宣言 (1848)、巴黎公社 (1871)、纳粹,乃至戴维教派,以及无数科幻小说所描述的世界.有意思的是,乌托邦几乎都是虚构的,但,反乌托邦却往往成为事实. 乌托邦一词是源自于公元1516年英国人摩尔,对于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所提出的一个心目中理想的国度.他是位于一个小岛上,岛上的每一个人都要从事农业(因为民以食为天),而除了农业外每个人需有另一项专长,如 木工,铁工,泥工等...但没有制衣,因为每个人都穿同样的衣服而且都是自己做的,布料则是向公营仓库拿取.为何每人都要穿同样的衣服呢?因为穿同样的衣服,就不会浪费太多时间在追逐虚荣的问题出现. 在乌托邦的人,每人每天的工作时间是6小时,早上3小时下午3小时,除了工作,吃饭,睡觉其时间就是自由时间,而每人都把这些时间用来读书,摩尔觉得读书可以培养人们的精神层面,人文素质,把人们从肉体的劳动中解放出来. 那为何每人每天只需工作6小时呢,摩尔认为现在的社会因有太多人不事生产,或是为了满足少数人虚荣的欲望,而从事一些无意义的工作,如果这些人皆来从事生产工作,那每人的工作时间只工作6小时就可以了. 另摩尔认为私有财产是万恶之源,所以在乌托邦是没有私人财产,因为有了私有财产一样会产生虚荣的心态. 在乌托邦只有分男人,女人和未婚跟已婚,不分年龄. 吃饭时并不限制在自家或公共食堂,但在公共食堂用膳,是不用自己煮饭的.到吃饭时间时会响起喇叭声,通知大家吃饭.而在乌托邦里,除了这些并没有其它娱乐场所.如酒吧,妓院. 看到这里你们应该觉得很熟悉吧.没错!共产主义所实施的就是现代的乌托邦模式...但并不是摩尔所提的乌托邦,因为有太多人的因素无法克服!欢迎光临中国图书网,
上中国图书网,淘绝版好书!20万种特价书 2-4.9折!
>>>>>>&我们-反乌托邦三部曲
我们-反乌托邦三部曲
作&&&&者:
出 版 社:
所属丛书:
册&&&&数:
条&形&码:
8 ; 978-7-
I&S&B&N :
出版时间:
开&&&&本:
页&&&&数:
定&&&&价:
一&星&价:
21.1 元(66折)&&
二星价:21.1 元(66折)&&
三星价:21.1 元(66折)
免运费政策:
我们-反乌托邦三部曲
特色及评论
  ★反乌托邦三部曲的源头之作,反极权政治的经典之作,曾被作者的祖国前苏联封禁达六十多年。
  ★《我们》1994年获普罗米修斯奖的“名人堂”奖,希区柯克的悬疑故事《谋杀1990》就换骨于《我们》。
  ★作者与高尔基同为20世纪20年代前苏联的文学导师,高超的文学表现手法对后世的影响很大
  ★ 国内绝无仅有的精装插图收藏版,图片*多、*精美,堪称关于作者和作品*丰盛的图片盛宴。
  ★译本佳,出自台湾*勤奋、*畅销书译者赵丕慧之手
  ★出自美国知名设计师之手的15幅精美插图和封面创意。
  焚书年代的文学珍品!可观照现实、启迪思想,值得反复品读,时隔半个多世纪依然具有强大的现实影射力!
我们-反乌托邦三部曲
  《我们》被称为焚书年代里的文学珍品。作品描写了一个发生在一千年后的幻想故事:在一体国,公民没有姓名,只有号码。这里的人被包围在“绿墙”中,墙内的建筑包括寓所都是由玻璃或是其他透明材料制作或建造的,每个人都被暴露在“光天化日”下毫无保留。公民的生活遵循着统一的作息时刻,所有人在同样的时间从事同样的事情。任何敢于反对这种“幸福”的人都将会受到惩处。在这个透明的世界里,男性公民机械工程师d-503,爱上了美丽、具有反叛精神的女性公民i-330。一体国的好公民与一体国的反抗者的爱情在真与假的恍惚、对与错的犹疑中展开。故事的结尾:男主人公做了想象力切除手术,看着曾经为之神魂颠倒的爱人被送上死刑台而无动于衷……
  《我们》直接影响了后来的《1984》、《美丽新世界》等反乌托邦作品,成为反乌托邦三部曲的源头之作。除了反极权的寓意外,作品中的象征、荒诞、幻想、意识流等表现手法,对后世的影响也非常大的,希区柯克的悬疑故事《谋杀1990》,就换骨于《我们》。这部作品在前苏联封禁了60多年,直到1988年才解禁。1994年,《我们》获普罗米修斯奖的“名人堂”奖。
我们-反乌托邦三部曲
焚书年代的文学珍品 /乔治?奥威尔札记一札记二札记三札记四札记五札记六札记七札记八札记九札记十札记十一札记十二札记十三札记十四札记十五札记十六札记十七札记十八札记十九札记二十札记二十一札记二十二札记二十三札记二十四札记二十五札记二十六札记二十七札记二十八札记二十九札记三十札记三十一札记三十二札记三十三札记三十四札记三十五札记三十六札记三十七札记三十八札记三十九札记四十大家读先知先觉的魅力?/ 徐贲人需要高尚价值的想象? / 止庵
我们-反乌托邦三部曲
  读过之后,你或许能忘了书本身,但一定不会忘记书中的伟大预言和不朽思想。
  ――《圣路易斯邮报》
  《美丽新世界》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三结合”……结尾虽然是悲观的,但作者洞察人类前途危机的能力和丰富的想象,使它远远超越普通科幻小说,成为20世纪前期的经典之作,也使作者成为无数青年人的偶像。
  ――现代文学批评家、翻译家 宋淇
我们-反乌托邦三部曲
  作者:扎米亚金(),俄罗斯白银时代的重要作家,以风格独具的民间口语叙述文体和幽默讽刺的笔墨驰誉文坛,被称为“语言大师”、“新现实主义小说的一代宗师”。中学时以语文成绩突出获得奖章。1902年进入彼得堡工学院攻读造船工程学,其间积极参加革命活动,两次被流放。十月革命前被派往英国参与建造后来命名为“列宁号”的破冰船;十月革命后回到苏联,在彼得堡工学院任教,同时参与文学活动。后来因创作针砭苏联政府弊端的作品(主要是《我们》)而遭到封禁。1931年写信给斯大林请求出国,获准出国。此后流亡欧洲,定居巴黎。1937年3月,因心绞痛病逝。主要作品有《外省小城》、《遥远的地方》、《岛民》、《我们》等。
  译者:赵丕慧(1964-
),辅仁大学英文硕士,现任教于台湾静宜大学和朝阳科技大学。译作有《少年Pi的奇幻漂流》《易经》《雷峰塔》《伤心咖啡馆之歌》《丝之屋》《黑塔》《穿条纹衣的男孩》《不能说的名字》《珍爱人生》《我在怪怪岛的日子》《哭泣的树》《幻影书》《漂亮人生》等几十种。
参与/查看书评
主题:我喜欢他们的插图   9:30:45  读者:  评分:  &  &&&&&&这一套反乌托邦的小说三步曲,很不错,折射现在文明的困境,而且我喜欢有插图的,图书,图书,有图有文才能成为书。呵呵,,,,。
本类畅销排行
作者:李渊庭
¥38 ¥9.5
本类五星图书
作者:陈焕铖
出版社:文化艺术出版社
¥20 ¥8.2
作者:张作耀 著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32 ¥15.7
您最近浏览过的商品
海淀公安分局备案编号:反乌托邦小说三部曲:1984_百度百科
反乌托邦小说三部曲:1984
《1984》描写了未来社会即1984年大洋国一个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在大洋国,权力高度集中在“党”英社的手中,到处张贴着党的领袖老大哥的画像,几乎到处都安有电屏幕,思想警察神出鬼没,人们主要指党员,无时无刻不在被监视、被监听,连自由地思想都是一种罪。主人公温斯顿在真理部从事篡改历史的工作,他对所处的社会和老大哥渐渐地产生了怀疑,在与另一名党员朱丽亚秘密恋爱后,逐渐成为思想犯,被思想警察逮捕……《1984》文笔犀利冷峻,以惊人的敏锐洞察力、严密的逻辑推理和丰富的想象力刻画了未来极权主义社会的面貌,警醒世人提防这种预想中的黑暗成为现实。
《1984》(阿道司·赫胥黎序)〔有史以来最具影响力的政治预言,世界文学中的道德力量;一代人的冷峻良知,现代文明噩梦中的自由希望。多一个人读奥威尔,就多了一份自由的保障!村上春树、王小波、钱钟书集体致敬!〕
乔治·奥威尔   英国伟大的人道主义作家、新闻记者和社会评论家,著名的英语文体家。1903年出生于英属印度,1907年举家迁回英国,进入伊顿公学。后到缅甸任警察。20世纪30年代,他参加西班牙内战,回国后被划入左派,不得不流亡法国。二战中,他在英国广播公司(BBC)从事反法西斯宣传工作。1945年,出版了著名的小说《动物庄园》。1949年,代表作《1984》问世。1950年,奥威尔死于困扰其数年的肺病,年仅47岁。   《1984》在全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入选欧美多国大中学生必读书目,被翻译成65种语言,全球总销量超过5000万册,被称为“英语文学中最伟大的道德力量”。
思想罪不会带来死亡;思想罪本身就是死亡。   ——乔治·奥威尔   《1984》中所描述的噩梦会比我在《美丽新世界》中想象的更加接近真实,将会是全世界的噩梦。   ——阿道司·赫胥黎   1980年,我在大学里读到了乔治·奥威尔的《1984》,这是一个终身难忘的经历。这本书和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扎米亚金的《我们》并称“反乌托邦三部曲”,但是对我来说,它已经不是乌托邦,而是历史了。   ——王小波   作者渥惠尔(奥威尔)的政论、文评和讽刺小说久负当代盛名。……至于其文笔,有光芒,又有锋芒,举的例子都极巧妙,令人读之唯恐易尽。   ——钱钟书
1980年,我在大学里读到了乔治·奥威尔的《1984》,这是一个终身难忘的经历。这本书和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扎米亚金自《我们》并称“反乌托邦三部曲”……   ——王小波
致奥威尔——阿道司·赫胥黎   第一部一二三四五六七八   第二部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   第三部一二三四五六   第四部附录
致奥威尔   亲爱的奥威尔先生:   十分感谢您通过出版商给我寄来一本新作。   我正忙于一项需查阅繁琐资料和进行大量阅读的工作,收到您的书后,由于有眼疾使得阅读占去了我过长的时间,因此我等了许久才有机会踏上《1984》的旅程。   我的看法和众多的评论家笔下所写一致,因此无需赘言。但是我仍想再说一次:这本书是多么精致,又有多么重要的价值啊!   且不提这本书针对的问题,而说一下最终的革命。   在萨德侯爵身上,我们会发现最终革命的一个哲学观点带来的暗示。他认为自己是罗伯斯皮尔和巴贝夫的继承人和传承者。这种革命存在于政治和经济之外,并且以个体的心理和生理的完全颠覆为目标。   《1984》中当权的少数人的哲学是虐待狂的哲学。这种哲学超越了性别,甚至否定了性别,并一直贯穿到它的逻辑结论当中。   事实上这种虐待狂的政策能否经得住时间的考验看起来很值得怀疑。   我自己的信念是当权的寡头政团会找到更容易、少浪费的方法来控制和满足自己对权利的渴望,而这些方法和我在《美丽新世界》中所描述的那些方法将会是一致的。   近来我有机会翻阅了一下动物磁性和催眠术的历史。150年来,这个世界一直拒绝严肃对待梅斯梅尔、布雷德和伊施戴尔等人的发现。这让我惊诧不已。   因为盛行的唯物主义,加之占据主导地位的体面思想,19世纪的哲学家和科学家不愿意去调查一个奇怪的现象,这就是那些在政府部门工作的实干家,如政客、士兵和警察的心理。   多亏了我们父辈的有意回避,最终革命的到来被延后了五六代人。另一个幸运的事件是佛罗伊德未能成功的催眠,及后来他对催眠术变得不屑。   这就将催眠术在精神病学上的应用推迟了至少40年的时间。   而如今精神分析被与催眠术结合在了一起;巴比妥类药物可以诱使人,哪怕在面对最艰难的话题时,也能够被催眠,进入易受影响的状态。因此催眠术也变得简单,作用更为广泛。   我相信在我们的下一代,世界各地的统治者就会发现把婴儿发育控制和催眠术作为统治工具比利用社团和监狱更好有效,而且通过倡议人们热爱自己的奴役状态和通过鞭打教训同样能够完全满足他们对权利的渴望。   换言之,我有这样的感觉,《1984》中所描述的噩梦会比我在《美丽新世界》中想象的更加接近真实,将会是全世界的噩梦。   为达到更高的效率,这一变化是顺应趋势的。   同时,也属自然的是,大规模的生物和原子战争将会爆发。至此,我们面临的就会是不一样的、难以想象的噩梦。   再次感谢您的书。   阿道司·赫胥黎   1949年 10月 21日   于加利福尼亚州莱特伍德反乌托邦三部曲:1984_百度百科
反乌托邦三部曲:1984
《反乌托邦三部曲:1984》是奥威尔的传世之作,堪称世界文坛最著名的反乌托邦、反极权的政治讽喻小说。在这部作品中,奥威尔描绘了一个极权主义达到顶峰的可怕的社会,在这个社会中思想自由是一种死罪,独立自主的个人被消灭干净,每一个人的思想都受到严密的控制,掌握权力的人们以追逐权力为终极目标并对权力顶礼膜拜。
《反乌托邦三部曲:1984》堪称世界文坛上最著名的政治讽喻小说。在文中奥威尔刻画了一个令人感到窒息和恐怖的,以追逐权力为最终目标的假想的极权主义社会,通过对这个社会中一个普通人生活的细致刻画,揭示了任何形式下的极权主义必将导致人民甚至整个国家成为悲剧。在小说中他创造的“老大哥”、“双重思想”、“新话”等词汇都已收入权威的英语词典,甚至由他的姓衍生了一个形容词“奥威尔式”不断出现在报道国际新闻的记者笔下,足见其作品在英语国家影响之深远。
作者:(英国)乔治·奥威尔(Orwell G.) 译者:孙仲旭
代译序   1984   附录   一、新话的原则   二、我为何写作
乔治·奥威尔的《1984》是一种情绪的表达,同时也是一种预兆。他表达的是一种对于人类未来近乎绝望的情绪,同时也预兆,除非历史的进程改变,否则全世界的人都会在不知不觉中失去大部分人类的特质,变成没有灵魂的机器人。   这种对人类未来绝望的情绪与西方思想中最基本特征之一,即对人类进步以及人类创造正义与和平世界的能力怀有坚定的信念,形成鲜明的对比。这种信念来源于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思想,以及基督教《旧约全书》中提倡的救世主观念。《旧约全书》中的历史哲学观念认为,人类会在历史的长河中成长和发展,并最终会实现他们所有的潜能。它假设人类会充分发展理性与爱的能力,并因此理解这个世界,从而能和同伴以及自然共存,同时他们也能保留个性和完整性.。普遍的和平和正义是人类的目标,先知们坚信错误和罪恶即使有得势之时,“末日审判”最终还是会到来,救世主便是这种信念的象征。   先知是一个历史的概念,人类最终会找到一种完美的状态。基督徒将这转变成超越历史的、纯粹精神层面上的观念,但并没有放弃它与道德规范和政治之间的联系。中世纪的基督教思想家强调,尽管“上帝之国”不可能在当世实现,但是社会秩序必须符合和实现基督教的精神原则。基督教派在宗教改革前后,用更加急躁、更加积极和更加革命的方式来强调这种观念。随着中世纪的结束,人类的感官和信念,已经不只是为了个人,而是为了更加完美的社会,这种观念开始以新的力量和新的形式出现。   其中最重要的形式之一是从文艺复兴开始发展的新型写作方式,首次应用这种方式的是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字面意思是:乌有之乡),这个名字后来适用于其他所有的同类作品。托马斯·莫尔在《乌托邦》中对他自己所处的社会提出了最尖锐的批判,同时他也构建了另一个社会图景,尽管它可能并不十分完美,这个设想解决了大部分他同时代人听起来无法解决的人类问题。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和其他同类作品的特点是:他们不会去说笼统的理念,但是他们会给出一个符合人类最深层次的需求、带有具体细节的社会愿景。与先知们的预言不同,这些最完美的社会形态并不是存在于“末日审判”,而是在当下就已经存在——尽管这有着地理上的距离,但并不是时间上的距离。   紧随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之后,还有两部同类作品,分别是修道士康帕内拉的《太阳城》和德国人文主义者安德里亚的《基督城》。后者是三者之中最具现代性的作品。乌托邦三部曲之间有着不同的观点和创意,但是与它们的共同点相比起来,这些差异就显得十分渺小。此后几百年,经常会有各种描写鸟托邦的作品问世,一直持续到20世纪初。近来最具影响力的乌托邦作品当数爱德华·贝拉米1888年出版的《回溯过去》。它与《汤姆叔叔的小屋》和《宾虚》一样,成为世纪之交最受欢迎的书。它在美国出版了几百万册,被翻译成二十多种语言。贝拉米的乌托邦是惠特曼、梭罗和爱默生所描绘的伟大美国传统的一部分,它是美国对当时欧洲社会主义运动的看法最强有力的表达。   18世纪的启蒙运动哲学家和19世纪的社会主义运动思想家,从哲学和人类学的角度出发,在他们的作品中清晰地表达了对人类个体与社会完整性的美好愿景。这种愿景一直延续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这场战争,尽管给人一种为和平和民主而战的假象,但却有数百万人死在欧洲列强的疆域扩张野心之下。就在这么短的时间之内,两千多年来西方社会充满希望的传统被摧毁,并开始转化为一种绝望的情绪。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反乌托邦战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