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赤子之心这句话我记住,我也一直记住的

永葆赤子之心——重读《傅雷家书》有感
2012年第6期《同舟共进》& 章开沅
好几年以前,我已写了一篇有关赤子之心的文稿,由于触及时事过多,唯恐招惹有些人不必要的猜疑,所以迟迟没有发表。但寒假稍得清闲,随便翻阅《傅雷家书》,发现他们父子两人早就以“赤子之心”自勉,情真意切,动人心弦,遂不禁旧调重弹,略抒胸臆。
  早在1955年初,傅雷给傅聪的信,便谆谆教诲:“赤子之心这句话,我也一直记住的。赤子便是不知道孤独的。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创造许多心灵的朋友!永远保持赤子之心,到老也不会落伍,永远能够与普天下的赤子之心相接相契相抱!你那位朋友说得不错,艺术表现的动人,一定是从心灵的纯洁来的!不是纯洁到明镜一般,怎能体会到前人的心灵?怎能打动听众的心灵?”这是一个终身忠诚于真善美的文学家对儿子的殷切期望,而儿子终于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
  两年以后,上海“反右”进入高潮,傅雷在作协先后接受10次开会批判,做过3次检讨都未获通过。这位常葆赤子之心的正直知识分子,方才知道“老朋友为了自己的利害关系,会出卖朋友,提意见可以乱提,甚至造谣,还要反咬一口。”其内心的郁闷与愤懑不言可喻。倒是作为妻子与母亲的朱梅馥,在1957年底如实向儿子倾诉:“爸爸做人,一向心直口快,从来不知‘提防’二字,而且大小事情一律认真对付,不怕暴露思想,这次的教训可太大太深了。我就更连带想起你,你跟爸爸的性格,有许多相同的地方,而且有过之,真令人不寒而栗。”理解丈夫,理解儿子,没有埋怨,只有无穷无尽的担心,这是多么善良而又令人同情的中国女性啊!
  傅雷虽然自己受尽人间的苦难与屈辱,但仍然不忘对出走异国他乡的儿子进行多方面思想教育。1960年冬,他亲自给傅聪的妻子弥拉写信,介绍傅聪的性格:“诙谐喜悦起来像个孩子,落落寡欢起来又像个浪漫派诗人。有时候很随和,很容易相处;有时候又非常固执,不肯通融。而在这点上,我要说句公道话,他倒并非时常错误的。其实他心地善良温厚,待人诚恳而富有同情心,胸襟开阔,天性谦和。”知子莫如其父,而且儿子的性格中也有父亲的基因,最可贵的就是那颗赤子之心。试问中国的父亲,有几人能向素未谋面的洋媳妇这样开诚布公地剖析自己儿子性格的优缺点?何况他还处在极端逆境之中。
  同年年底,他给傅聪的信重申家训:“先为人,次为艺术家,再为音乐家,终为钢琴家。”弹奏钢琴不是一般的技艺,是高尚的音乐,需要有深厚而又广博的艺术修养,而归根到底是首先要成为心灵“纯洁到明镜一般”的人!他虽然蒙难已经多年,但丝毫没有在别人的折辱下自我污损,始终保持人格的尊严,追求品德的自我完美,并且以此劝勉远隔重洋的儿子和媳妇。
  傅聪恪守家训,在做人与从艺两方面都取得令人钦羡的进展,他已经成为世界级的著名钢琴家。1961年春天,父亲满心欢悦地写信鼓励儿子:“你真不愧为一个现代的中国艺术家,有赤诚的心,凛然的正义感,对一切真挚、纯洁、高尚、美好的事物都衷心热爱,我的教育终于开花结果。你的天赋禀质越来越有所发挥,你是对得起祖国的儿子!你在非洲看到欧属殖民地的种种丑恶行径而感到义愤填膺,这是难怪的,安德烈·纪德30年前访问比属刚果,写下《刚果之行》来抗议所见的不平,当时他的印象与愤怒也与你相差无几。你拒绝在南非演出也绝对正确的,当地的种族歧视最厉害,最叫人不可忍受。听到你想为非洲人义演,也使我感到十分高兴,了不起!我们对你若非已爱到无以复加,就要更加爱你了。”儿子也是背着“叛国”恶名出走英国的,但是他牢记父亲与师长的教育,而父亲的关怀与引导又像影子一样每时每刻都伴随着他。他对祖国的热爱与忠诚依然如故,甚至更加炽热。因此他才能够在孤身羁留海外的艰难条件下,严于律己,洁身自好,用自己的全部生命追求艺术与做人两方面的真善美。
  当然,父子之间也不是未曾有过任何隔阂,傅雷对儿子要求极其严格,有时甚至流于苛刻,而且规劝建议也多少有些啰嗦重复。少年时代的傅聪曾经为此一度负气出走。但是,父子之间相互理解之深是世所罕见的,而感情积淀之厚也是人间少有。家书中字里行间经常流露出的那种思念、关切、焦虑、期盼,在十多年离别期间绵亘不绝,丝丝缕缕,沁人心脾。日,就是促使傅雷夫妇双双走上绝路的“文革”爆发的前一年,傅聪给父母寄来一封带有人生总结意味的家信,自称:“我一天比一天体会到小时候爸爸说的‘第一做人,第二做艺术家,……’,我在艺术上的成绩、缺点,和我做人的成绩、缺点是分不开的;也有的是做人的缺点在艺术上倒是好处,譬如‘不失赤子之心’。其实我自己认为尽管用到做人方面难些,常常上当,我也宁可如此。”傅聪出国多年,长期生活在英语世界,中文早已丢生,所以父母经常敦促他多读中文书籍,多用中文写家信。“不失赤子之心”当然不是“做人的缺点”,顶多只能说是过于老实以致吃亏上当的“弱点”。但信文前后语气的表达很清楚,即宁可上当也要常葆赤子之心。有子如此,死而无憾,我想傅雷夫妇在离别人世携手相望之际,也会因此而感到无限欣慰。
  不禁又认真读完《家书》一遍,尽管常有不忍卒读之感。我简直不敢重述这个家庭惨绝人寰的故事。如此高雅和睦的艺术家,如此无限热爱祖国,如此执着追求艺术化境的旷世奇才父子,却落得家破人亡的惨痛结局。此乃国殇,亦为国耻!为什么?为什么???
傅雷是翻译家,他的创作寓于翻译之中,终身勤苦,死而不悔,但是却没有留下多少真正体现自身才华与功力的“我创”作品。因此我产生一个可能荒唐的想法:如果说他为人世奉献了一个完全属于“我创”的伟大作品,应该就是这个亲生儿子傅聪。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他们夫妇俩耗费多少心血?绞尽多少脑汁?几乎时时、事事都帮傅聪考虑得那么精详,那么周到;而一言一语都是那么诚挚慈爱,并且充满了深刻的人生感悟与艺术品味。或许可以说,傅聪就是他俩共同创造的艺术结晶,当然更重要是傅聪自身的领悟与奋进。
  我有幸偶然与傅聪相遇,并且还有机会在一起闲聊。那是在1988年5月,我取道上海即将前往纽约、伦敦参加学术活动。临时由老友丁日初安排在上海音乐学院住宿。“上音”当时的招待所很小,住客也很少,早餐只有两人面向而坐。对面的客人长身玉立,身着合身中式棉袄,言谈举止流露罕见的儒雅。我原以为是国内学者,互通姓名以后才知道他就是傅聪。自从1979年初次回国以来,他几乎每年都要抽空回母校讲学,并且尽心尽力亲自指导学生练琴,借此表达海外赤子对祖国的诚挚回报。也正因为“上音”是母校,所以他像半个主人一样,帮助我领取面点,并且主动介绍若干有关英国旅行应该注意的细节。我们完全没有谈到《傅雷家书》,因为害怕重新触发伤感。他似乎早已从痛苦回忆中解脱出来,完全浸沉在音乐世界之中,与肖邦、贝多芬、莫扎特等大师心灵互通,朝夕交流,当然还有自己父母与许多良师益友的关爱。他早已娶妻育子,现在轮到他经常要为自己的子女健康成长耗费心血。他与我谈话,除个别英国人名、地名外,没有讲一句英语,而且普通话比我更加纯正。正如他在家信常引以自豪的:“内心有着中国文化的根!”
  虽然是短暂的相遇,但却大为增进了我对《傅雷家书》的理解,这父子两人的身影,时时涌现于我的脑际,仿佛是“赤子之心”的形象大使。说来也是凑巧,我又偶然在网上看到胡启立在《炎黄春秋》上发表的文章——《人生·人格·人心——耀邦诞辰95周年感言》。启立是目前尚健在的与耀邦关系最为紧密,所获教益最为深刻的高层政治人物之一。因此,他对耀邦的理解更为深刻,更为可信。当然,就我个人有限的观感而言,最能引起共鸣的是这几句话:“耀邦一生襟怀宽广,光明磊落,对同志,对朋友,对上下级,从来开诚布公,坦诚相见。他心里想的,口里说的,手里做的,是一回事。真的是心口一致,言行一致,表里一致。他至真至纯,有时近乎天真的程度。他在政治风浪里摸爬滚打了几十年,一点也不世故圆滑,他几乎不知阴谋、权术、机巧、算计、出卖、诬陷为何物,以至自己被算计了,也不失本性,不改一颗赤子之心。他心里充满了阳光,这阳光温暖了自己,也温暖了别人,连反对他的人都承认,耀邦是个品德高尚、光明正大的人。”我在“文革”前曾经长期担任全国青联常委,有机会多次近距离聆听耀邦的教诲,与启立也曾在1957年共同接待过尼泊尔青年代表团,在东湖泛舟闲聊,因此我能理解启立所高度肯定的赤子之心。
  也许是书生之见,我觉得人世最可贵的就是赤子之心,而现今最缺少的也是赤子之心。其实我一生所接触的中外人士,特别是普通老百姓中间,有赤子之心者并非凤毛麟角,只是有赤子之心者无意宣扬自己,而许多媒体又往往视若不见,未能让更多人认知而已。但愿有更多人认识长葆赤子之心的可贵,时时拂试心灵上的世俗浮尘,以赤子之心律己,以赤子之心待人,这世界将增添若干公平、祥和与幸福。千万别为名利所累,世俗所染,人还未老,心已长出老茧,那才是最大的悲哀。
  启立的文章还有一番感慨:“公道可贵,公道难得。公道不在庙堂在草野,不在史书在人心。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后人铭记即不朽,活在人心变永生。”此乃大彻大悟,堪称劝世良言,只有深明此理,才能永葆赤子之心,才能力挽狂澜,改善世道人心。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当前位置:&>&&>&&>& >成语赤子之心的意思解释
【注音】ch& zǐ zhī xīn
【】大人者,不失其者也。  《孟子&离娄下》
【释义】赤子:初生的婴儿。比喻人心地纯洁善良。
【用法】作主语、宾语;指报国之心
【结构】偏正式
【】赤胆忠心、耿耿忠心
【】蛇蝎心肠、狼心狗肺
【同韵词】混沌不分、披沙拣金、象齿焚身、贵无常尊、万乘之尊、以伪谤真、用志不分、以咽废飧、触手生春、立定脚跟
【年代】古代
【谜语】最红的心
【英文】theinnocenceofchildhood&utterpurity&
【语文同步】还加上古今的名著,时时刻刻给你精神上的养料!孩子,从今以后,你永远不会孤独的了,即使孤独也不怕的了! 赤子之心这句话,我也一直记住的。  《傅雷家书两则》初中五册&课文&7
【】战国时期,孟子与齐宣王谈论君臣之间的关系而一般正直人应有的态度。孟子说:所谓大人就是通达事理的人并没有奇特的地方,其可贵的地方就是在任何时候都没有失掉孩提时代的一片真心,像小孩子那样纯朴、真诚、热烈
【成语示列】尧、舜、禹、汤、周、孔,时刻以救民济世为心,所谓赤子之心,原不过是&不忍&二字。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一一八回
◎ 他决心把自己的赤子之心献给共产主义事业,一次又一次地积极争取加入中国共产党。
◎ 两个月后,欧阳先生回信了,信中写道:何大夫,你寄来的书和信我连看了几遍,从你那里,我看到了一颗赤子之心,看到了共产党确是民族的脊梁。
◎ 修复劫难后的天安门广场,支援亚运会工程建设,帮助京郊农村夏收夏种,为首都北京迅速恢复它往日的庄严美丽,挥洒着辛劳的汗水,奉献出战士的赤子之心!
◎ 他们粗人俗人,常常笑我尚有孩子气,我承认我尚有赤子之心,个中诗意及哲理,是他们不能领略的。
◎ 当时他在抓纯粹数学研究的同时,一直考虑如何把自己的专长为中国建设服务(在抗战时期他就一心想着为国防出力),华罗庚对什么是应用数学以及如何在中国发展应用数学,有一个探索认识的过程,但是他对发展数学应用和应用数学的重要性的认识始终如一,20世纪40年代在昆明时期他对应用数学的构想;1946年访苏期间,苏联数学家对应用数学重视对他的启示;二战后国际上应用数学的发展以及他想让他的专长为国家服务的赤子之心,使他在被任命为中科院数学研究所所长之后(特别在科学发展规划的制定时),对中国的应用数学发展做了第一次布置。
◎ 在这里,他没留下将军的威风,也没留下全国政协副主席的头衔,只留下了一颗拳拳的赤子之心。
◎ 他只是以一个赤子之心,指出了母亲肌体上的溃疡啊!
【词类符号】:名词; 时间名词; 方位名词; 处所名词;人名; 姓氏; 名字; 地名; 机构名; 其他专有名词; 动词;联系动词;能愿动词;趋向动词;形容词;区别词; 数词;量词; 副词; 代词;介词; 连词; 助词;叹词; 拟声词;习用语;缩略语;前接成分;后接成分; 语素字; 非语素字;
图文故事推荐答案:解析:
  (1)因为赤子孤独了,会努力创造,创造许多心灵的朋友。
  (2)反问,说明艺术来源于心灵的纯洁。
  (3)赤子是怀着赤诚执著之心的人,赤子创造的是一个注重心灵交融、灵肉结合的世界,是一个能与许多人心灵相通的世界。
请选择年级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请输入相应的习题集名称(选填):
科目:初中语文
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一)①充满整个夏天的是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②好像炉子上的一锅冷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了一样,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逐渐滋成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一堵黛色长墙。③轻飞漫舞的蜂蝶不多见了,却换来烦人的蝉儿,潜在树叶间一声声地长鸣。④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⑤金色主宰了世界上的一切,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香。⑥那春天的灵透之气经过几个月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⑦夏天到了。
  (二)________________。按绘画的观点,这其中大约有一定的道理。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着事物的终极。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收获已有而希望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你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无不出旺盛的活力。这时他们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漫长,而是在暑气的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
  (三)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人们的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你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他们早起晚睡亦够苦了,半夜醒来还要听听窗纸,可是起风了;看看窗外,天空可是遮上了云。麦子打完了,该松一口气了,又得赶快去给秧苗追肥、浇水。“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
  (四)遗憾的是,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大概,春日融融,秋波淡淡;而夏呢,总是浸在苦涩的汗里。有闲情逸致的人,自然不喜欢这种紧张的旋律。我却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
(1)读第(一)段,选出分析正确的一项
A.第②句话运用比喻的手法,从触觉角度,写出夏天草木的丰茂。
B.第③句话运用拟人的手法,从视觉角度,写夏天恼人的蝉鸣。
C.第④句话运用拟人的手法,从触觉、视觉等角度,写出夏天炎热的气候和夏收的紧张气氛。
D.第⑤句话运用拟人的手法,从视觉、触觉、嗅觉等多个角度,写出夏天是充满希望的。
(2)第(二)段开头的横线上与下文衔接最为恰当的语句是
A.夏天是充满生机的
B.夏天是多姿多彩的
C.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
D.夏天的旋律是富于变化的
(3)第(二)段的方框内依次填入的词语,最为恰当的一项是
A.标志、迸发、蒸腾、冲刺
B.象征、爆发、蒸发、冲击
C.标志、爆发、蒸发、冲刺
D.象征、迸发、蒸腾、冲击
(4)下列是对选文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二)段中“收获已有而希望未尽”一句,“收获已有”指麦收已割;“希望未尽”指秋庄稼正在成长,寄托着农民的希望。
B.第(三)段中连用四个“快”字,突出了农活的繁忙和农民劳动的紧张。
C.第(三)段中的两个叠词“听听”“看看”,表现了农家人收获后的闲情逸致。
D.选文最后一段,用文人笔下的春花秋月衬托浸满汗水的夏季,用文人的闲情逸致衬托农民劳动的紧张。抒发了作者对夏天热烈赞美的感情。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点击新版全程测试卷初二(下)
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一)①充满整个夏天的是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②好像炉子上的一锅冷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了一样,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逐渐滋成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一堵黛色长墙。③轻飞漫舞的蜂蝶不多见了,却换来烦人的蝉儿,潜在树叶间一声声地长鸣。④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⑤金色主宰了世界上的一切,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香。⑥那春天的灵透之气经过几个月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⑦夏天到了。
  (二)________________。按绘画的观点,这其中大约有一定的道理。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着事物的终极。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收获已有而希望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你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无不出旺盛的活力。这时他们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漫长,而是在暑气的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
  (三)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人们的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你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他们早起晚睡亦够苦了,半夜醒来还要听听窗纸,可是起风了;看看窗外,天空可是遮上了云。麦子打完了,该松一口气了,又得赶快去给秧苗追肥、浇水。“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
  (四)遗憾的是,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大概,春日融融,秋波淡淡;而夏呢,总是浸在苦涩的汗里。有闲情逸致的人,自然不喜欢这种紧张的旋律。我却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
1.读第(一)段,选出分析正确的一项
A.第②句话运用比喻的手法,从触觉角度,写出夏天草木的丰茂。
B.第③句话运用拟人的手法,从视觉角度,写夏天恼人的蝉鸣。
C.第④句话运用拟人的手法,从触觉、视觉等角度,写出夏天炎热的气候和夏收的紧张气氛。
D.第⑤句话运用拟人的手法,从视觉、触觉、嗅觉等多个角度,写出夏天是充满希望的。
2.第(二)段开头的横线上与下文衔接最为恰当的语句是
A.夏天是充满生机的
B.夏天是多姿多彩的
C.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
D.夏天的旋律是富于变化的
3.第(二)段的方框内依次填入的词语,最为恰当的一项是
A.标志、迸发、蒸腾、冲刺
B.象征、爆发、蒸发、冲击
C.标志、爆发、蒸发、冲刺
D.象征、迸发、蒸腾、冲击
4.下列是对选文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二)段中“收获已有而希望未尽”一句,“收获已有”指麦收已割;“希望未尽”指秋庄稼正在成长,寄托着农民的希望。
B.第(三)段中连用四个“快”字,突出了农活的繁忙和农民劳动的紧张。
C.第(三)段中的两个叠词“听听”“看看”,表现了农家人收获后的闲情逸致。
D.选文最后一段,用文人笔下的春花秋月衬托浸满汗水的夏季,用文人的闲情逸致衬托农民劳动的紧张。抒发了作者对夏天热烈赞美的感情。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101网校同步练习 初三语文 语文出版社(新课标) 语文版
阅读下面选文,回答问题。
捅马蜂窝(冯骥才)
  爷爷的后院虽小,它除去堆放杂物,很少人去,里边的花木从不修剪,快长疯了;枝叶纠缠,荫影深浓,却是鸟儿、蝶儿、虫儿们生存和嬉戏的一片乐土,也是我儿时的乐园。我喜欢从那爬满青苔的湿漉漉的大树干上,取下又轻又薄的蝉衣,从土里挖出筷子粗肥大的蚯蚓,把团团飞舞的小蜢虫驱赶到蜘蛛网上去。那沉甸甸压弯枝条的海棠果,个个都比市场买来的大。这里,最壮观的要属爷爷窗檐下的马蜂窝了,好像倒垂的一只大莲蓬,无数金黄色的马蜂爬进爬出,飞来飞去,不知忙些什么,大概总有百十只之多,以致爷爷不敢开窗子,怕它们中间哪个冒失鬼一头闯进屋来。
  “真该死,屋子连透透气儿也不能,哪天请人来把这马蜂窝捅下来!”奶奶总为这个马蜂窝生气。
  “不行,要蜇死人的!”爷爷说。
  “怎么不行?头上蒙块布,拿竹竿一捅就下来。”奶奶反驳道。
  “捅不得,捅不得。”爷爷连连摇手。
  我站在一旁,心里却涌出一种捅马蜂窝的强烈渴望。那多有趣!当我给这个淘气的欲望鼓动得难以抑制时,就找来妹妹,趁着爷爷午睡的当儿,悄悄溜到从走廊通往后院的小门口。我脱下褂子蒙住头顶,用扣上衣扣儿的前襟遮盖下半张脸,只露一双眼。又把两根竹竿接绑起来,做为捣毁马蜂窝的武器。我和妹妹约定好,她躲在门里,把住关口,待我捅下马蜂窝,赶紧开门放我进来,然后把门关住。
  妹妹躲在门缝后边,眼瞧我这非凡而冒险的行动。我开始有些迟疑,最后还是好奇战胜了胆怯。当我的竿头触到蜂窝的一刹那,好像听到爷爷在屋内呼叫,但我已经顾不得别的,一些受惊的马蜂轰地飞起来,我赶紧用竿头顶住蜂窝使劲摇撼两下,只听“嗵”,一个沉甸甸的东西掉下来,跟着一团黄色的飞虫腾空而起,我扔掉竿子往小门那边跑,谁料到妹妹害怕,把门在里边插上,她跑了,将挡住脸,只觉眉心像被针扎似的剧烈地一疼,挨蜇了!我捂着脸大叫。不知道谁开门把我拖进屋。
  当夜,我发了高烧。眉心处肿起一个枣大的疙瘩,自己都能用眼瞧见。家里人轮番用了醋、酒、黄酱、万金油和凉手巾拔毒,也没能使我那肿疱迅速消下去。转天请来医生,打针吃药,七八天后才渐渐复愈。这一下好不轻呢!我生病也没有过这么长时间,以致消肿后的几天里不敢到那通向后院的小走廊上去,生怕那些马蜂还守在小门口等着我。
  过了些天,惊恐稍定,我去爷爷的屋子,他不在,隔窗看见他站在当院里,摆手招唤我去,我大着胆子去了,爷爷手指窗根处叫我看,原来是我捅掉的那个蜂窝,却一只马蜂也不见了,好像一只丢弃的干枯的大莲蓬头。爷爷又指了指我的脚下,一只马蜂!我惊吓得差点叫起来,慌忙跳开。
  “怕什么,它早死了!”爷爷说。
  仔细瞧,噢,原来是死的。仰面朝天躺在地上,几只黑蚂蚁在它身上爬来爬去。爷爷说:“这就是蜇你那只马蜂。马蜂就是这样,你不惹它,它不蜇你。它要是蜇了你,自己也就死了。”
  “那它干嘛还要蜇我呢,它不就完了吗?”
  “你毁了它的家,它当然不肯饶你。它要拼命的。”爷爷说。
  我听了心里暗暗吃惊。一只小虫竟有这样的激情和勇气。低头再瞧瞧这只马蜂,微风吹着它,轻轻颤动,好似活了一般。我不禁想起那天它朝我猛扑过来时那副视死如归的架式;与毁坏它们生活的人拼出一死,真像一个英雄……我面对这壮烈牺牲的小飞虫的尸体,似乎有种罪孽感沉重地压在我心上。
  那一窝马蜂呢,无家可归的一群呢,它们还会不会回来重建家园?我甚至想用胶水把这只空空的蜂窝粘上去。
  这一年,我经常站在爷爷的后院里,始终没有等来一只马蜂。
  转年开春,有两只马蜂飞到爷爷的窗檐下,落到被晒暖了的木窗框上,然后还在去年的旧窝的残迹上爬了一阵子,跟着飞去而不再来。空空又是一年。
  第三年,风和日丽之时,爷爷忽叫我抬头看,隔着窗玻璃看见窗檐下几只赤黄色的马蜂忙来忙去。在这中间,我忽然看到,一个小巧的、银灰色的、第一间蜂窝已经筑成了。
  于是,我和爷爷面对面开颜而笑,笑得十分舒心。我不由得暗暗告诉自己:再不做一件伤害旁人的事。
1.读全文,说说你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围绕捅马蜂窝这件事,作者精心安排的思路是:________→“我”捅了马蜂窝→________→后院又有了马蜂窝。
3.“捅马蜂窝”这个词语,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常用到,它的意思是________
4.读文章第一段,有似曾相识之感,它与课文《________》中描写的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十分相似。
5.文中加横线的“那多有趣”的“那”指的是________。
6.捅马蜂窝一段描写得紧张而惊险,这从“我”________、妹妹________和马蜂________等描写可以形象地感觉到。
7.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用了比喻,结合文意理解其运用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马蜂窝中有百十来只马蜂,为什么文章只重点写了一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作者从动手捅马蜂窝到盼望再见到马蜂窝,他前后的不同表现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文末“再不做一件伤害旁人的事”是作者的感悟,此句在全文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其中“旁人”指的是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同步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读选文,回答问题:&&&&&&& 古之君子,对于交朋友这件事总是认真对待的。魏晋时有个叫管宁的读书人,一次与华歆在园中种菜,见地上有块金子,管宁照样锄地不停,华歆却拾起来看了看才扔掉。又有一次,两个人在一起读书,门外恰好驶过大官的马车,管宁仍然专心致志读下去,华歆却丢掉书本出门观看。通过这两件事,管宁觉得华歆这个人贪慕钱财,热衷功名,不是自己志同道合的朋友,于是便与他绝交了,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管宁割席”的故事。当然,用今人的眼光来看,不给教育帮助,单纯地用绝交的办法对待华歆,似乎有点过分,但管宁选择朋友时这种严肃的态度却是值得肯定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管宁为保持自己纯正的节操,避开了名利思想严重的人,这正是交友之道的第一要义。现在,有的青年人只讲义&气,不重志向,谁给我好处,就跟谁好,甚至在公共场所遇到素昧平生的陌生人就轻率相交,由于不善于识别那些假朋友,受骗上当之事屡屡发生。希望青年们能记取这类教训。1、选出对本段内容概括正确的一项(  ) A.古之君子,对于交朋友这件事总是认真对待的。 B.管宁的交友之道。 C.轻率交友,会受骗上当。 D.叙述了历史上有名的“管宁割席”的&故事。 2、本段叙述了管宁与华歆之间的哪两件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段运用了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论证方法。4、本段引“管宁割席”的故事目的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本段中加粗的“这”指代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广西自治区中考真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选文,回答问题。
不要过分在意别人的小疵  ①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一个人不可能没有瑕疵,关健看你如何对待。  ②卫国的宁戚怀才不遇,想帮齐担公治国,但没有门径。他帮商人赶着装载货物的车子到了齐国,正好遇到了桓公,宁戚心中悲伤,敲着牛角大声唱起歌来。桓公听到歌声,不由得心头一震:“真是与众不同啊,这个唱歌的人不是一般的人。”当即就把宁戚请到朝廷,踢给他衣服帽子,专门召见他。  ③宁戚见到桓公,便把自己如何治国的主张一股脑儿说给桓公听。桓公非常高兴,准备任用他。大臣们却不同意,劝谏道:“这个人是卫国人。卫国近在咫尺,不如去了解一下,如果他确实是个贤德的人,再任用他也不迟。”桓公说:“不用这样。去了解他,无非是担心他有小毛病,因为人家的小毛病而丢掉人家的大优点,岂不会失掉天下杰出的人才?”  ④担公真是一个开明的国君,开明就开明在他不过分在意别人的小疵,而只看中大德。如此待人用人,自然可以招来豪杰之士。  ⑤林肯在南北战争初期,为了保证战争的胜利,力求选拔没有缺点的人任北军的统帅。然而,事与愿违,他所选拔的这些修养甚好、几乎没有缺点的统帅,在拥有较多的人力物力的条件下,反而一个个被南军的将领打败,有一次连华盛顿都几乎丢掉。  ⑥林肯深受震动,他分析了对方将领,从杰克逊起几乎没有一个不具有明显的缺.汽,而同时又都具有个人特长的人。南军统帅李将军有善用其手下将领的长处,所以能打败自己任命的看起来没有什么缺点而又不具备什么特长的北军将领。于是,林肯毅然任命了酒鬼格兰特为北军司令。委任状发出后,典论大哗。许多人哀叹,北军将完蛋了,因为“昏君”任命了“酒鬼”。有人直接找到林肯,说格兰特好酒贪杯,难当大任。林肯笑道:“如果我知道他喜欢什么酒,我将送他几捅。”  ⑦历史证明,林肯任用格兰特完全正确,这一任命,成了美国南北战争的转折.毅。⑧是啊,一个人有小疵并无大碍,关键就看你是否有特长、有才干。真的,人的小疵有时恰是人的特.获,有时甚至会对其特长、才干起着积极的作用。就像张飞,惟其性格暴躁,才成为猛张飞,在战场上所向披靡。驰骋NBA的超级中锋大置鱼奥尼尔和小巨人姚明,两人最大的差距恐怕就在于,一个在篮下横冲直撞,气势磅礴,具有强大的统治力;一个在篮下温文尔雅,像个谦谦君子。缺点可以成为优.点,优.点也能转化为缺.毅。  ⑨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对别人的小疵还是糊涂.汽好。1.本文作者的主要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文中“如果我知道他喜欢什么酒,我将送他几桶”的言外之意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为什么说“对别人的小疵还是糊涂点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第⑤段列举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个事例,意在阐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下面的句子是一位同学读了这篇文章后的感悟,但他在表达时漏写了一些重要的词语,相信聪慧的你能帮他补充完整,并把它写在下面的横线上。一块美玉,不会被人舍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记住了这句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