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教材里的劳动号子有哪些 请举例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中国民歌――劳动号子&教学设计
【字体: 】
&中国民歌――劳动号子&教学设计
作者:&&&&文章来源:&&&&点击数:&&&&更新时间:
&&&&&&&&&&&&&&&&&&&&&&&&&&&&教学内容:1、欣赏几首劳动号子。
&&&&&&&&&&&&&&&&&&&&2、音乐知识:中国民歌& 劳动号子
&&&&& 民歌即是民间歌曲。它和人民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民歌来诉说哀愁,祈求幸福,抒发感情,记录自己的生活和历史。它在人们一代代的口头相传中不断地得到加工完善。民歌的形式简明朴素,短小精悍,具有广泛的传播性和独特性。具有极强的地域特征,是地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民歌从体裁形式上大致分为劳动号子、山歌、小调。
2、劳动号子 &&& 是一种直接伴随劳动而的歌曲。如《拼命号子》《下滩号子》劳动特点不同,配合劳动的节奏也不同。在劳动中,号子起着统一劳动节奏和步调的组织作用,同时也起着调剂劳动者的精神,鼓舞劳动热情,激发劳动干劲的作用。多为一领众和的演唱形式。音调铿锵有力。节奏有律动性。音乐性格粗犷、豪迈的特点。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认识劳动号子的特点。 &&&&&&&&&& 2、初步了解中国民间音乐的文化内涵。
&&能力目标:1、通过创编劳动号子,理解掌握劳动号子的特点、作用。
&&&&&&&&&&&&&&&&&&&&& 2、认识到艺术与生活的关系,使学生获得一个完整的知识。 &德育目标:通过学习中国民歌劳动号子,使学生了解我国灿烂的民族文化,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之情。
重点:劳动号子的音乐特点。
难点:《川江船夫号子》的劳动背景。
课型:欣赏课
教具:& 多媒体 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劳动号子
1、学生活动:四个学生抬一重物。
问:刚才他们喊的口令是什么?[板书]“口令”
&问:把重物抬着走,怎样才能使大家很协调的抬着走?
回答:重复喊1212
&2、抬重物时重复喊口令与军训时喊的1212,其作用有什么不同?
回答:军训时喊的1212,起到统一步伐的作用; 抬重物时重复喊口令,是为了统一发力,劲往一处使。 [显示板书]:统一发力 ,统一步伐 。& (因为它是一种集体劳动)
这种就是劳动号子。一个简单的劳动号子。
&3、& 引入情景:
如果把1 2 3口令变一下,如:“前面有只老鼠,咳左,后面有只猫啊,咳左,同学们哪,咳左,加油干哪,咳左,”.或甚至再加上旋律,(53 6 353 6 3)。
问:与单纯的喊1 2 3口令相比,在这种口令下干活心情会觉得怎样?
回答:不觉得枯燥,把疲劳和辛苦转移了。调剂了人们的精神,鼓舞了劳动热情,激发了干劲。
(显示板书)由此劳动号子还有调剂精神,鼓舞劳动热情,激发干劲的作用。
&4、& 歌曲的产生:在相同的节奏中加入丰富的语言,甚至旋律,劳动号子成为了歌曲。
&5、& 生活中你知道有什么劳动或运动要喊号子?
赛龙舟、拔河、抬轿子、推车……
&现在老师请你们看生活中的一个劳动场面。
1、& 教师展示。
在我国峡江上常有许多来往的船只,船只在行使的过程中会碰到各种情况,船工们会喊出各种号子来配合每一劳动过程。在四川境内的长江三峡因为地形复杂,因此这里的劳动号子非常丰富。船只通常要经过平水、见滩、上滩、险滩、下滩的劳动过程。
(显示板书):平水、见滩、上滩、险滩、下滩
2、请你听两首《川江船夫号子》。你认为是在哪一过程?能否描述其劳动状态。
A、听音乐《拼命号子》《下滩号子》显示曲目。
B、 学生回答:《拼命号子》,是夺险这一紧要过程。因为险滩是水流很急,有很多礁石的狭窄地段,船行驶得非常艰难甚至走不动了,所有船夫、纤夫都必须齐心协力、一鼓作气拼命的把船拉过去,否则就会被冲回去或触礁甚至被急流掀翻,纤夫们整个人要拼命往前奔几乎与地面呈平行的了才能把船拉走。
C、问:这时的节奏、旋律是怎样的?紧凑、粗犷豪放
&D、问:《下滩号子》的节奏、旋律又是怎样的? 平稳& 悠扬动听
文章录入:romanzj&&&&责任编辑:romanzj&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站备案编号:
版权申明:本站文章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留言说明,我们收到后立即删除或添加版权,联系QQ:3999112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四年级)劳动号子
- 小学音乐教学 - 中国小学教育网_小学教育资讯_小学教学资料_小学教师乐园
(四年级)劳动号子
[ 录入者:guest |&时间: 23:03:14
| 作者:小学音乐教师 | 来源:
| 浏览:1870次 ]
课题 第二课:劳动号子 课时:3-1 序号:5 教学目标 一、了解民歌的起源及劳动号子的特点。二、通过欣赏《打夯歌》,感受劳动号子的音调和风格特点。 重点难点 重点:激发学生对我国民歌的喜爱之情。 教学准备 板书、图片、录音。 教学过程 分步目标 预设活动过程 个性化思考 一、唱唱。
二、了解民歌。
三、欣赏《打夯歌》。
1、教师出示。(略)2、听琴演奏旋律。3、跟琴轻声唱。4、指导运用气息,唱得有弹性,有力度,咬字要清楚。提醒坐姿:坐前半张凳子。上身挺起。气息:运用小腹的力量支持声音。轻,但不等于虚。 1、板书:民歌。学生说说自己对民歌的了解,自己知道哪些民歌。2、教师介绍:民歌是由人民群众集体创作的歌曲,它往往通过人们口头世代传唱而流传于某些地区,有着明显的民族风格和浓郁的乡土气息。3、板书民歌的类型:劳动号子、山歌、小调。4、学生看书,学着老师的样子来介绍“劳动号子”:劳动号子是民歌的一种,产生于体力劳动的过程中,与劳动节奏紧密配合,曲调粗犷有力。 1、出示图片,了解什么叫打夯。2、初听,感受。3、讨论它的特点:(1)、节奏:与劳动的节奏紧密配合。有点类似与劳动的吆喝。(2)、音调:粗犷有力,起到一个“发力”的作用。(3)、演唱形式:一领众和。4、复听,再次感受劳动号子的以上特点。和着音乐做一做打夯的动作。5、跟录音学唱。比比谁学得最好。(有没有把打夯的力度与节奏表现出来,教师对感受得到位的同学予以表扬)。
四、口琴练习。 6、表演。(1)、众人按“领、和的形式演唱。(2)、以小组为单位上台表演。 1、练习1-5音阶。2、重点指导音的准确干净。3、练习曲。
一篇原创教育教学资料,几番辛苦凝聚教师心血。中国小学教育网(),免费注册成为会员,发表文章永久保存,拥有自己的资料库!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探究式音乐教学初探――中国民歌中的“劳动号子”教学设计
【字体: 】
探究式音乐教学初探――中国民歌中的“劳动号子”教学设计
作者:佚名&&&&文章来源:&&&&点击数:&&&&更新时间:
探究式音乐教学初探
――中国民歌中的“劳动号子”
&&& 北京十二中分校& 张& 梅
&&& 初一年级音乐教材第一册,第二单元音乐知识中,有“劳动号子”这样一个内容。中定义为“是和劳动节奏密切结合、带有呼号的民间歌曲”。在教师用书中定义为“是一种直接伴随劳动而的歌曲”。上述二者作为劳动号子的定义,讲述较粗略,语言也不详细,甚至出现定义都不相同的情况。在教学实践中,如何把握上述内容,成为一个较难讲清楚的问题。通常,不予详述,只是介绍性的解释,以学生的感性认识为主。这种,对于学生认识的深入明显有不足之处。因此,在备课时,我首先从劳动号子产生的过程去挖掘,通过对其起源、发展过程的研究,理清其来龙去脉。再将其还原到课堂上,使学生对其本质有清楚的认识,并通过它去认识更高一级的音乐艺术。在授课过程中,我运用探究方式来引导学生完成这一课题。
&&& 一、我从最原始的劳动口令开始,让几个学生一起“抬一重物”,引入问题情景。学生会本能的喊出“一、二――三”或“预备――起”之类的口令,以便协调发力动作;当众人抬着重物走一段距离时,他们会不断重复“一二一二”口令。而学生军训时常喊的口令也是“一二一二”,那么,两者在其作用上有何不同呢?用这一对比的方式引导学生对号子的作用有一个清楚、深刻的认识。这一教学环节说明:在人类的劳动中。口令是劳动号子的原始状态。其作用很简单,即:劳动参与者共同用力的口令。它也可叫号子。
&&& 二、发动学生逐步对未知领域立项进行主动探索。
&&& 1.设疑:定义为“是一种直接伴随劳动而的歌曲”。而刚才学生已经体验到的是,劳动与口令有关,并没有产生歌曲?那么定义中的“歌曲”是怎么来的?教师引入一个有情景的号子:“前面有只老鼠,后面有只猫啊,同学们哪,咳左,加油干哪,咳左……”再加上一点简单的旋律。这样的号子一定比不停的喊“一二一二”口令有新鲜感,能鼓舞劳动热情。这说明,随着劳动工作的重复,口令的简单重复逐渐不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失去了新鲜感,变得枯燥、单调。为了引起劳动者们的注意,调剂其精神,鼓舞劳动热情,激发劳动干劲,转移劳动的疲劳,就会在相同的节奏中加入丰富的语言,甚至旋律。这些语言内容很多都是在劳动的过程中,人们见景生情、有感而发,从而引起劳动者的共鸣而即兴创作的歌词。这种情况下,口令式的号子开始成为了歌曲。如在《川江船夫号子》之《平水号子》中唱到:“有钱人在家中坐,哪知道穷人的忧愁”,“推船人本是苦中苦,风里雨里走码头……”。这些都是反映现实生活的愁苦、凄凉的词句。长期的积淀和一代代的再创作,使各种劳动号子形成相对稳定的旋律和歌词内容,进而形成完整的歌曲。
&&& 2.用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掌握这一知识概念的情况。如:生活中什么劳动或运动要喊号子?通过学生列举、讨论,理清并统一了认识。&&
&&& 3.研讨:再进一步深入学习。这种歌曲有什么特点?为什么?教师提供一个学生没有说到的、生活中学生也没见过的劳动场面。即:地形复杂的峡江地带,常有许多来往的船只,这里有非常丰富的劳动号子。而这是本课探究的难点。但通过丰富的视听资料,使难度得以降低。船只通常要经过平水、见滩、上滩、险滩、下滩这一连续的劳动过程。当听赏完《川江船夫号子》中两首不同情绪的《拼命号子》和《下滩号子》之后
文章录入:romanzj&&&&责任编辑:romanzj&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站备案编号:
版权申明:本站文章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留言说明,我们收到后立即删除或添加版权,联系QQ:3999112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的个人文集――八斗文学
的个人文集
文集访问量:
&您现在的位置是: &
&|&[]&[]&[]&[]&
|||||
八斗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号
本站作品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0.00
Copyright & www.8dou.net All rights Reserved温岭的劳动号子 城市小调 山歌渔歌都收在《温岭民间音乐》里 --温岭新闻网
您现在的位置:
温岭的劳动号子 城市小调 山歌渔歌都收在《温岭民间音乐》里
  []  []
  本网讯(记者黄晓慧)最近,由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编的《温岭民间音乐》一书,作为“温岭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资料汇编丛书”之一种,由西泠印社出版社出版,这是该系列丛书继《温岭民间故事》后面世的第二种图书。
  “在温岭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流传着丰富多彩的民间歌曲,有铿锵有力的劳动号子,有高亢嘹亮的山歌、优美抒情的小调和热烈粗犷的歌舞。”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劳动号子已经不再有存在的需要,“人们休闲时忙着看电视、上网,去娱乐场所活动,根本无暇欣赏道情、滩簧等民间曲艺。民歌已到面临消失的境地。”台州市音乐家协会主席林梦为此书所作的前言《一簇散发着泥土气息的小花》中提及,早在1982年,温岭县文化馆就编印了油印本《温岭民歌集》,收录了温岭民歌130多首。1993年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浙江卷)中收录了温岭有代表性的民歌15首。新出版的《温岭民间音乐》一书,即是林迪新先生在原来的基础上作了订正,增补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中收集到的一部分民歌整理成书的。
  此书按类别分为《劳动号子》、《山歌渔歌》、《城市小调》、《歌舞曲艺》、《宗教音乐》、《民间器乐曲》等6类,收录了《渔工号子》、《采石号子》、《开山号子》、《呼牛调》、《长工叹》、《田洋曲》、《卖青炭》、《泗州调》、《五更调》、《道情》、《流徒传》、《花鼓调》、《佛宝赞》、《梅花三弄》等民间近200首曲子。
【编辑】:
浙新办[2007]21号 浙ICP备号 &温岭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站所刊登的温岭新闻网各种新闻、信息,均为温岭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劳动号子的歌曲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