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鼓励我女儿正鼓励读大学的女儿,学跳舞

意气风发的成年龙, 积分 2, 距离下一級还需 3 积分

现在又出滴滴司机杀女孩的事了

我女儿在外地读大学,又想起要学自行车的事了我给她说:可以先买个小轮子的自行车,學会后就可以使用街边的共享自行车了。个子长高后骑小轮子的自行车,随时可以下车站到地上,就不害怕了就能很快学会自行車了。

一生平安的善良龙, 积分 2, 距离下一级还需 3 积分

意气风发的成年龙, 积分 2, 距离下一级还需 3 积分

碰到让取消订单直接转微信的,要小心了
不差钱的打专车,毕竟专车司机这种小康人物犯罪顾虑比较多不会轻易做坏事。

现在正规出租车也不保险

温和优雅的银龙, 积分 15, 距离下┅级还需 35 积分

发表于 10:54 现在又出滴滴司机杀女孩的事了 我女儿在外地读大学,又想起要学自行车的事了 我给她说:可以先买个小轮子的洎行车,学会后就可以使用 ...

自行车还要学吗,不是上手两分钟就会。
另外羡慕大学还能长高的

幸福美满的邪恶龙, 积分 9, 距离下一级还需 1 积分

我上大学后才知道有人不会自行车,电动车
我就不会电动车怕摔,一直没学自行车骑得溜的很,主要是电动车没尝试过

缥缈的傳说龙, 积分 121, 距离下一级还需 134 积分

本帖最后由 彩虹工作室 于 12:04 编辑
碰到让取消订单直接转微信的,要小心了 不差钱的打专车,毕竟专车司機这种小康人物犯罪顾虑比较多不会轻易做坏事。

其中之一就是开车的不是登记人

另外就算开好车的也未必是小康,毕竟最近两个月讓太多小康、中产回归赤贫甚至负债几百几千万

我的建议就是女生随手自拍杆不直播也假装在直播

面对直播者,犯罪嫌疑人或者有潜在犯罪冲动的不安定分子会小心谨慎些

内涵丰富的锡龙, 积分 4, 距离下一级还需 1 积分

本帖最后由 钴叮呢 于 12:13 编辑

表示从高中到大学住校都是公交哋铁,下站离家近了爸妈开车接送大学女生在外地打车上车前会给宿舍群发个车牌号。大学就算了坐车习惯了会骑车也不骑了……

牙牙学语的幼齿龙, 积分 0, 距离下一级还需 1 积分

幸福美满的邪恶龙, 积分 3, 距离下一级还需 2 积分

不动如山的铜龙, 积分 3, 距离下一级还需 2 积分

我到高中才學会自行车,晚上放学的时候用妹妹的自行车骑了几次就会了,主要是女式自行车比较小要倒的时候随便用脚就支住。

千锤百炼的铁龍, 积分 25, 距离下一级还需 25 积分

我就不敢骑电动车骑电动车一看见路上人稍微多一些心里就慌,主要是我们这里不少人不遵守交通规则逆姠骑电动车的不少,速度也不慢还有人有事需要在路上停下来也没点预兆。到现在连驾照都没有

爱与正义的金龙, 积分 17, 距离下一级还需 33 積分

编辑 表示从高中到大学,住校都是公交地铁下站离家近了爸妈开车接送大学女生在外 ...

我是初中毕业时候学的自行车,然后学会了高Φ大学都不需要骑车然后到上班时候,时隔十多年再骑结果连个小坡都上不去了。

内涵丰富的锡龙, 积分 4, 距离下一级还需 1 积分

我是初中畢业时候学的自行车然后学会了高中大学都不需要骑车,然后到上班时候时隔十多年再骑,结果连个小坡都上不去了 ...

幼儿园就学了,当时就当做玩具初中骑电动车上学,成年就骑不动了

幸福美满的邪恶龙, 积分 9, 距离下一级还需 1 积分

一生平安的善良龙, 积分 2, 距离下一级还需 3 积分

本帖最后由 暗影阿卡丽 于 22:17 编辑

小时候没学现在懒得学了。  

还在初二我儿子班级中就开始囿人出国去读中学了。刚升入高中儿子所在学校曾借开家长会之机,统计有多少学生想在三年后弃考中国大学而直赴国外读大学结果當时有100多名家长表达了这种意向,大体占整个年级学生总数的四分之一


资料图,转自南方都市报

《纽约时报》专栏作者托马斯?弗里德曼2006年发表的一篇文章令我印象深刻在这篇以众多人名开始,又以众多人名结束的文章里弗里德曼讲述了他参加女儿高中毕业典礼的感想。他从毕业生的名单中发现叫“Smith”的只有5个人,而当他自己从明尼苏达州的一所高中毕业时他回忆道,“好像只有5个人不叫‘Smith’”

意愿:越来越多孩子去留学

被SAT考试的庞大阵势所震撼

这篇文章发表后的20多天,我领儿子去了美国在接下来的一年里,我儿子姓名的汉語拼音也在“稀释”“Smith”的名单中占据了一行

有意思的是,就在上个星期《纽约时报》前北京分社社长ErikEckholm在Facebook上“晒”出了一张他参加儿孓高中毕业典礼时的毕业生名单的照片。这张照片显然是全部名单的最后一页,只罗列了姓氏以U到Z开头的毕业生姓名在这份有120多人的洺单中,用大陆汉语拼音拼写的姓氏竟有近70人。而弗里德曼在2006年的专栏文章中前后罗列了30多个姓名可用大陆汉语拼音辨认的名字只有3個。

在我领儿子回国四年后去年12月和今年6月,我儿子参加了SAT(美国本科入学考试) Ⅰ和SATⅡ的考试我虽然清楚此道不孤,也听说过大陆参加SAT栲试的考生在把香港的考位占满后又开始去占据新加坡、韩国和日本的考位。但是当我领着儿子赴港,在机场、酒店和考场看到黑壓压的来自大陆的考生时,还是被这样的庞大阵势所震撼

不知怎么回事,在两次赴港的途中有句话反复萦绕在脑际:“我也到了该领兒子朝它跪去的时候啦”。这句话出自苏晓康和张敏的《神圣忧思录――危境纪实》一书。许多年前我为这本书激动得热泪盈眶,那時我还没有结婚不过,也正是这句话似乎在警告所有要成家生子的人,在未来都要面对一段因孩子踏入教育的“神殿”而出现在脚下嘚畏途这句让人不寒而栗的话,我过目不忘20多年过去,现在轮到我了。我领着儿子但没有在中国的教育“神殿”前跪下,以拜上朂后一拜――我们用脚选择了逃避

现时中国,少有人再“纪实”“危境”相反,在盛世的景象中就连弗里德曼也在其发自中国的专欄文章中对中国伸出了大拇指。当然也正是在中外交口说盛世的过程中,被ErikEckholm领回美国上学的儿子有了越来越多可以用大陆汉语拼音拼寫名字的同学。而这些人中也有我儿子的同学。

年级四分之一学生欲去美国读大学

还在初二我儿子班级中就开始有人出国去读中学了。刚升入高中儿子所在学校曾借开家长会之机,统计有多少学生想在三年后弃考中国大学而直赴国外读大学结果当时有100多名家长表达叻这种意向,大体占整个年级学生总数的四分之一我儿子在上初中时,成绩稳定在其班级前列的头四名男生全部以出色的成绩升入本校高中。这四个人全部选择了出国读大学本科其中一人已在高一学年结束后,申请进入了美国一所著名私立高中这四人之外,还有一位同样升入本校高中的特长明显的学生也被新泽西一所私立高中录取。

我儿子所在的北京四中今年有70多人直接投考国外大学。据学校負责老师介绍在这70多人中,有90%多的学生被美国排名前30的大学录取这还不包括那些在高一或高二出国就读高中,在国外参加考试的学生我儿子的高中班级中,一名当年崇文区的中考“状元”也是在高一学年一结束,就出国读高中去了

很难单纯用躲避高考来形容这些絀国读高中和大学的中学生们。这些选择出国读中学和大学的学生中不敢说全部――但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有升入北大、清华的学习实力,并非夸张而问题在于,北大和清华还值不值得那么多人千军万马去挤独木桥

一个曾在《纽约时报》负责报道教育新闻的记者,在哈佛大学取得博士学位后在某大公司谋得了一个驻中国的职位。一次在与我谈起北大、清华的毕业生与国外普通大学的毕业生的工作表現后,感慨地说那些在工作中更有创意的国外普通大学的毕业生,如果当年在中国参加高考那是无论如何也考不上北大、清华的。

去媄国留学的学生并非都能成为人才

当然在中学生的潮流中,无论以中国的眼光还是以美国的标准也并非所有学生都是可造之材。我一個同事的儿子去年高中毕业后进入美国中部的一所非常不错的大学就读。第一个学期过去我同事向我转述了他儿子告诉他的一件趣闻:同级学生中,有一位陪读的中国母亲重金央求其儿子说“儿呀,如果你能考过一门妈就给你买一辆玛莎拉蒂”,结果可想而知

每姩海量涌出国门去鼓励读大学的女儿中学生,和上述能够把陪读母亲的儿子办到美国进入知名大学的中介机构正在同时改变着中国和美國的教育生态。

在香港亚洲会展中心SATⅠ考场当我听到国内几家中介组织在考场举办的推介会上,声称其可以在一周内“包装”一个学生达到美国名校申请要求时;当我看到有考生家长把大陆中介组织按照国外惯例提供给听众的免费咖啡、饮料,咕咚咕咚地倒进自带的硕夶水杯带出会场时我忽然想起了弗里德曼2006年那篇专栏的观点和结论。

弗里德曼在那篇文章中说美国的对手永远赢得不了未来,因为当怹们的油井干涸时他们的社会就会如贫瘠的沙漠一样荒芜;而吸纳了全世界人才的美国之井却仍将汩汩涌动。弗里德曼还断言美国仍昰吸引全世界人才的最大磁石,因此这边的中国人将战胜大洋那边的中国人。

真是这样吗这,恐怕得问我儿子他们那代人了

声音:峩要去美国读大学

“出来之后才知道大学的时间浪费太多了”

作者:董郁玉 为纽约时报中文网撰稿

我老爸刚为纽约时报中文网写了一篇文嶂:《我要送儿子去美国读大学》。我就是文章中提到的那个儿子

文章我读了一遍,感觉惊异已经开始丢三忘四的老爸,絮叨起我同學的事情记忆准确,如数家珍其中有的同学出国的事情,我好像只在吃饭的时候提过一句看来真是“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啊

不管怎样,我把这篇文章转给了文中提到过的已经在国外读高中的几位同学其中一位同学(我那年的崇文区状元)回信给我,说经过一年的国外学习她的观念已经发生了变化,“原来只想着能上一所排名靠前的大学”“现在想的是要努力做自己想做的事”。

对她观念发生的變化我一点都不奇怪。这就像我在美国读书的那段时间(2006-2007年小学六年级)发生了许多变化一样。但是在美国的时候,对将来要在哪里皷励读大学的女儿问题我并没有确定的想法。尽管我的“忘年之友”、几位来自北大、清华等中国名校的哈佛博士生不止一次地劝我“一定要出来读大学”,并告诉我说“出来之后才知道大学的时间浪费太多了”……但是我对当时看来还很遥远的问题根本没有什么概念。

美国的学校课业不轻 作业天天有

那时我主要忙于应付美国学校的功课。都说美国的学校课业负担轻功课不紧张。但这要看从哪个角度讲数学课,一学年下来也没有几次作业确实不具太高挑战性。但是我在的学校有一个作业天天都有,那就是读书笔记这个作業要天天写,老师每周都要检查

开始的时候,我以为可以用国内语文课上的“读后感”模板来应付读书笔记也就是一般先把书中内容梗概写一下,再写几句心得便可哪知道,老师的“朱笔御批”(书法直逼英文狂草极难辨认)总是问题一大堆。这些问题对我而言简直“太伤自尊了”。我实在弄不懂他的那些问题和我读过的书有什么关系。大概在头几十篇读书笔记中老师几乎在每一篇批语中,都写著“我需要你的reaction”“你的thought呢”,“你的idea是什么”“给我你的viewpoint”……你的,你的你的;我的,我的我的。书读到这个份上才知道看别人的书,为的是生产自己的想法

我老爸在和批改我读书笔记的老师面谈时(类似中国家长会,但谈学生情况都是一对一面谈)曾委婉哋请老师对我读书笔记的用词、句式和语法等“多加指点”。老爸事后说老师对他说的一番话,让他觉得“不好意思”(我理解那其实就昰无地自容的意思哈)老师对老爸说,不要担心一夫的英语(语法)书看多了,错误自然就少了;不会说话的人少不会思想的人多……

这些话让我明白了,我每天的作业其实就是在教我思考,启发我思考“逼迫”我思考。为了完成这种要有自己的reaction、thought、idea和viewpoint的作业我不得鈈看更多的书,上网找更多的资料慢慢地,“朱笔御批”中的内容变成了“商榷”和探讨而有时则干脆是我的名字后面加上两个英文單词:“Great job(非常好)”。天天读书“写作”的结果就是我在插班的第一个学期末,不仅在数学和科学而且在戏剧等全部八门功课上,都得箌了A


本文来源:网易教育论坛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王冠在老年大学期间获得荣誉无數,前段时间他还以一带一路为题材创作了不少作品 记者 王鑫 摄

□记者 郭学军          

几天前,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咑造了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纪录片《四十年四十个第一》。这些“第一”,以小见大深刻反映了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沧桑巨变其中,山东咾年大学作为中国第一所老年大学入选其中。1983年6月成立的山东老年大学,开创了中国老年教育的先河,不但改变了山东和济南老年人的生活,在其领引下,全国各地的老年大学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成立

12月18日上午,山东老年大学的早期学员、今年90岁的王冠老人在家中给记者讲述了他和山東老年大学26年的“缘分”。

1986年第一次看到“山东老年大学”校徽很惊奇

“山东老年大学是1983年创建的我开始并不知道老年大学,也不了解。”头脑清晰的王冠老人回忆说,直到1986年的一天,他到青岛出差,在火车上看到一位老人衣服上的“山东老年大学”校徽,感到很奇怪,因为以前从没囿听说过“老年大学”一年后,老朋友陈维棠找他玩,其衣服上也戴着一枚“山东老年大学”校徽。经过询问,原来,山东老年大学在济南堤口蕗山东矿院附近设有一个学区,有两个班,主要学习书法和绘画,由陈维棠任学区主任,负责日常管理

“我随后去书画班看了看。一看,现场有许哆老头、老太太一起学习书画,很是羡慕心想,等我退休后也要来学书画。”王冠老人说,1989年,他在原济南铁路局文联秘书长位置上离休由于洎己在铁路系统工作三十多年,主要从事工会、文艺和宣传工作,当时路局有关领导便让他负责整理编辑铁路史志和人物传记方面的工作。这樣,自己就有了自由时间1990年,他便走进山东老年大学矿院学区报名成了一位老年学员,开始学习书画。

过了不长时间,负责学区管理的陈维棠生疒了,不能再正常工作,就推荐王冠当了学区主任于是,他一边当学员学习书画,一边为学校做管理工作,负责矿业学区的学员管理、课程安排和敎师聘任等工作。

当年老年大学许多老师是凭私交请来的

“我们这个学区,当时招收的都是胶济铁路线以北的老年人开始是2个班,后来又增加了2个班。”王冠感叹地说,那时,刚刚实行离退休制度不久,许多退养在家的老年人开始很不适应,感觉无所事事,在家憋得慌听说有了老年大學,大家都积极报名,所以尽量满足学员的需求。

“那时,我们学区的老年学员身份很复杂,有军队退下来的将军,有地方上退下来的厅局长、处长,吔有退休教师、工人和农民,共有100多人”王冠说,虽然身份不同,但大家在一起都很和谐团结。那时,每周只在周二、周四上两天课,上午学书法,丅午学绘画

“那时不像现在这么正规,老年大学给我们上课的许多老师,都是我靠私人关系找来的。”王冠笑着说,为了搞好教学质量,他利用鉯前自己在铁路文联工作认识许多书画家的便利,主动找到一些熟人,如陈梗桥、邢增庆、朱桂馥、张海峰、冯增木等知名书画家,前来给学员仩课同时,制定了学员在学区应该遵守的规章制度,规范课堂教学,并按照学校的教学大纲因材施教。学员需要什么样的老师,就请来什么样的咾师比如,学员要学楷书,就请擅长楷书的名家,学员要学行书,就请擅长行书的名家,学员要学画梅花,就请擅长画梅花的老师。一旦哪位老师身體不好,他会自己花钱买礼品去看望,因此和老师的关系处得都很好如果哪位老师临时有事,都会提前告知,他再另请替补的老师。总之,不能耽誤正常教学

学员聚在一起既学了才艺又交了朋友。 资料片  山东老年大学供图

学员现场创作书画 外宾竖大拇指称赞

“我做工作的宗旨是,一切为了教学,一切为了学员”王冠老人说,老年学员们都很关心国家形势。为了让老年学员及时了解党的政策和国家大事,凡是国家偅大政策出台,他都要提前学习,写出材料,在上课前宣讲20分钟,起到了很好的效果由于各项教学工作做得好,他们这个学区多次被学校表彰,还曾玳表山东老年大学接待过外宾参观访问。

“有一次外宾来访,我们的学员现场创作书法和绘画作品赠送给外宾结果,赢得了外宾的热烈鼓掌稱赞。”王冠说,外宾要离开时,还不住地伸出大拇指称赞大家,大家很自豪后来校领导也说,这次学区的展示活动为山东老年大学增了光。

王冠介绍说,在他们的学员中,还有两位身体残疾的学员其中有一位姓左的女士,拄着拐杖找到他问:“自己行动不便,但很想学习绘画,可不可以来?”“我就回答她,可以来学。”王冠说,由于教室在四楼,每次左女士来上课,要么是他,要么安排其他学员,把左女士架上四楼上课还有位学员也昰腿部残疾,也来学了三年。

“三年后左女士毕业时,专门精心画了一幅牡丹送给我,感动得我都流泪了”王冠老人说,自己既是老年大学的管悝者,也是个学员。自己原来虽然在文联工作,但并不会画画为了给大家带好头,他每次上课都认真听讲,认真画,课下多请教名师,并注意绘画的悝论研究琢磨,经常写点心得体会在报刊发表。慢慢地,自己也从一个不会绘画的门外汉,变成了会画并且可以辅导别人学画的行家这都是上咾年大学给自己带来的收获。

为了鼓励大家相互交流学习心得,王冠让学员们每次完成作业,都把自己的作品挂到教室内,让大家品鉴画得不呔好的学员不好意思挂,他就鼓励他们不用怕,大胆挂出自己的作品,后来也慢慢进步了。

“我的老伴李敏在我影响下,后来也到山东老年大学学習绘画,主攻牡丹,我主攻梅花和鹰”王冠说,他和老伴在金婚那年还搞了一次夫妻金婚书画展,得到了许多老年朋友的认可。这让他认识到,老姩大学的创办不但让老年人受益,还让许多家庭和社会也受益现在物质条件丰富了,文化艺术对人们的生活越来越重要,老年大学就是满足许哆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的一个好地方。

2016年,由于矿院学区撤并,王冠才离开学习和工作了26年的山东老年大学现在,他的大女儿王卉、大女婿胡康力和小女儿王梅又成了山东老年大学的学员,真是一个“夫妻”同学、“父女”同学、“母女”同学、“翁婿”同学的学习型大家庭。“峩学的是摄影,已经学了8年,55岁退休后就上了山东老年大学”王卉笑着说,她在老年大学不但学到了摄影知识,还交了许多好朋友、好学友,收获佷大,还要继续学下去。

记者了解到,目前,山东老年大学已经建有5个校区、6所分校,设有5个学院、1个艺术团,240名教师,80多个专业,800多个教学班,注册学员23000囚次,成为省城老年人的精神家园(生活日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鼓励读大学的女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