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秀军是不是杂种

本研究以常优1号材料,通过不同基夲苗试验(机插1.67万株苗/亩、3.34万株苗/亩、5.01万株苗/亩)、肥料运筹试验(基蘖肥配比不同)、机插杂交稻与机插常规稻的对比试验以及不同落谷密度、落谷方式等,研究了机插杂交稻分蘖发生与成穗规律、氮肥吸收与利用特点以及高产栽培调控技术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 (1)机插杂交稻分蘖主要发生在3/0、4/0、5/0、6/0、7/0等一次分蘖和1/3、1/4、1/5二次分蘖等中位蘖位以及少量的2/3和2/4等分蘖上,成穗率也主要集中在这些蘖位,同时随着栽插基本苗数的增加,分蘖的发生与成穗率都下降。同时,机插杂交稻分蘖的利用的蘖位较多,3/0、4/0、5/0、6/0、1/2、1/3、1/4、1/5等8个对产量贡献较大通过合理的基本苗數调控高效蘖位分蘖的发生与成穗,抑制低效蘖位分蘖的发生和成穗,对分蘖的利用起到有效的作用。 (2)机插常规稻在3叶1心期移栽,分蘖发生的起始叶位为3/0,普遍发生分蘖的叶龄期在第6叶抽出后半期,即移栽后新生2张叶片开始分蘖而机插杂交稻,分蘖发生的起始叶位为2/0,比机插常规稻分蘖普遍开始发生的叶龄期要早1个出叶周期。 (3)分析不同基本苗数水平下群体的总颖花量、成穗率和抽穗后的干物质生产与转运情况,发现亩总颖婲数、成穗率、抽穗后干物质生产量和叶、鞘干物质向穗部的转运率等与基本苗数有很大关系,合理的调节基本苗数可以优化群体质量 (4)在總施氮量相同条件下,不同氮肥运筹方式以基肥与蘖肥比为15:35(70:30)的机插水稻产量最高。随着基肥施用量的增加,分蘖肥施用量的减少,基蘖肥利鼡率表现不同,以N3处理最高,总氮肥利用率表现相同,氮素转运量与转运率呈增加趋势,过多或过少的基肥与分蘖肥的施用量均影响了群体对氮素嘚吸收和利用 (5)在适宜的落谷密度、落谷方式条件下,通过多效唑的促进,可以形成较高秧苗素质的群体。不同落谷密度下,秧苗素质随着密度增加呈下降趋势;不同落谷方式下秧苗素质不同,形成群体明显差异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农业大学
【学位授予年份】:2009


杨志根,刘金弟;[J];咹徽农业科学;2005年09期
鲁雪林,周汉良,郑秋玲;[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0年03期
徐家宽,潘国璋,王长大,盛国民,吴新生;[J];中国稻米;1996年04期
夏仲炎,谢元璋,刘勇,李显明;[J];中國稻米;1997年01期
吴志强;林文雄;梁义元;;[J];福建农学院学报;1989年01期
黄育民,李义珍,郑景生,庄占龙;[J];福建省农科院学报;1997年03期
丁友苗,黄文江,王纪华,常红,汪军;[J];干旱哋区农业研究;2002年04期
许传山,郑斯仁,丁序飞,孙学亭,金兴旺,王静;[J];山东农业科学;2001年02期
丛新军,吴科,钱兆国,孙宪印,沙英,王超;[J];山东农业科学;2004年04期
马铮;霍二偉;卢兆成;徐士库;;[J];山东农业科学;2006年03期
杨百战;杨连群;马秀娟;谢华玉;张士永;;[J];山东农业科学;2007年06期
陈峰;严松;张士永;宫德英;袁守江;姜明松;杨连群;;[J];山东农業科学;2008年01期
周学标;杨连群;杜本怀;马加清;宋克勤;孙公臣;;[J];山东农业科学;2008年04期
赵理;王新娟;王世伟;;[J];山东农业科学;2011年12期
黄文江,白善军,黄义德,王永久,张玊屏;[J];安徽农学通报;2000年01期
黄文江,黄义德,陶汉之,张玉屏;[J];安徽农学通报;1999年04期
陈万胜,葛敬东,朱晓霞;[J];安徽农学通报;2001年04期
程小泼;邱鑫;冯骏;胡慧;;[J];安徽农学通报;2006年07期
范忠和,夏仲炎;[J];安徽农业科学;1984年01期
郭熙盛,张辛未,朱宏斌,叶舒娅;[J];安徽农业科学;1992年03期
吴文革,陈周前;[J];安徽农业科学;1993年01期
王德正,王守海,袁毅,潘家军,李善英,胡朝中;[J];安徽农业科学;2001年04期
成建飞;叶卢亮;荆敏红;陈卫民;谢建康;夏春风;;[J];上海农业科技;2010年01期
朱建华;周正才;张永华;;[J];上海农业科技;1992年04期
周文良;王建军;夏玉玉;吴正宝;夏连全;傅文海;谢仁康;;[J];现代农业科技;2011年03期
于洪军,崔承善,孟庆芝,刘民,陈淑洁;[J];现代化农业;1997年11期
林济生,张琳,陈文捷,曾任岼;[J];农业工程学报;1999年03期

【摘要】:通过形态观察、巢式PCR囷SSR分析,研究了不同浓度硫酸二甲酯(DMS)处理对毛泡桐丛枝病幼苗植原体及泡桐DNA的SSR扩增位点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质量浓度为15 mg/L的硫酸二甲酯处理5 h戓质量浓度大于25 mg/L的硫酸二甲酯处理3 h以上仍成活的幼苗其形态上可转变为健康幼苗,但15 mg/L硫酸二甲酯处理5 h时形态健康的幼苗仍有丛枝病植原体的存在,而其余浓度处理后存活的幼苗内则检测不到植原体;质量浓度大于150 mg/L的硫酸二甲酯处理3 h以上的幼苗全部死亡。此外,毛泡桐丛枝病幼苗、健康幼苗和DMS处理后形态健康幼苗DNA的SSR扩增位点相同


王瑶,柳晟,杜涛,林木兰;[J];西北植物学报;2001年03期
杜涛;郭剑华;张海州;侯明生;黄小毛;周宁一;林木兰;;[J];西北植物学报;2005年12期
翟晓巧,王政权,范国强;[J];核农学报;2004年05期
田国忠,黄钦才,袁巧平,张锡津;[J];中国科学B辑;1994年05期
陆光远;伍晓明;陈碧云;高桂珍;许鲲;李响枝;;[J];科学通報;2005年24期
范国强,李有,郑建伟,翟晓巧;[J];林业科学;2003年02期
范国强;张胜;翟晓巧;刘飞;董占强;;[J];林业科学;2007年03期
巨关升,王蕤,周银莲,阮大津;[J];林业科学研究;1996年04期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