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首悲节一中白来 分成两个兔死狐悲的成语故事

欢迎来到高考学习网,
免费咨询热线:400-606-3393
今日:2811套总数:5259402套专访:3012部会员:198765位
当前位置:
& 宁夏银川一中学年度(下)高一期中考试语文
宁夏银川一中学年度(下)高一期中考试语文
资料类别: /
所属版本: 通用
上传时间:
下载次数:136次
资料类型:期中/期末
文档大小:76KB
所属点数: 0点
【下载此资源需要登录并付出 0 点,】
资料概述与简介
银川一中学年度(下)高一期中考试
命题教师:夏玲萍
(全卷共120分)
阅读题(60分)
一、现代文阅读(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
 居易字乐天,太原下邽人。弱冠,名未振,观光上国,谒顾况。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因谑之曰:“长安百物皆贵,居大不易。”及览诗卷,至“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乃叹曰:“有句如此,居天下亦不难。老夫前言戏之耳。”贞元十六年,中书舍人高郢下进士、拔萃,皆中,补校书郎。元和元年,作乐府及诗百余篇,规讽时事,流闻禁中。上悦之,召拜翰林学士,历左拾遗。时盗杀宰相,京师汹汹。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权贵有嫌其出位,怒。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赋《新井篇》,言既浮华,行不可用。”贬江州司马。初以勋庸暴露不宜,实无他肠,怫怒奸党,遂失志。亦能顺适所遇,托浮屠死生说忘形骸者。久之,转中书舍人,知制诰。河朔乱,兵出无功,又言事,不见听,乞外,除为杭州刺史。文宗立,召迁刑部侍郎。会昌初致仕,卒。
居易累以忠鲠遭摈,乃放纵诗酒。既复用,又皆幼君,仕情顿而索寞。卜居履道里,与香山僧如满等结净社。疏沼种树,构石楼,凿八节滩,为游赏之乐,茶铛酒杓不相离。尝科头箕踞,谈禅咏古,晏如也。自号醉吟先生,作传。酷好佛,亦经月不荤,称香山居士。与胡杲、吉皎、郑据、刘真、卢贞、张浑、如满、李文爽燕集,皆高年不仕,日相招致,时人慕之,绘《九老图》。
公诗以六义为主,不尚艰难。每成篇,必令其家老妪读之,问解则录。后人评白诗如山东父老课农桑,言言皆实者也。鸡林国行贾售于其国相,率篇百金,伪者即能辨之。与元稹极善胶漆,音韵亦同,天下曰“元白”。元卒,与刘宾客齐名,曰“刘白”云。公好神仙,自制飞云履,焚香振足,如拔烟雾,冉冉生云。初来九江,居庐阜峰下,作草堂,烧丹。今尚存。
【注】勋庸:这里指被刺杀的宰相武元衡。科头:不戴帽子,裸露发髻。鸡林国:朝鲜半岛古国名。.对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怫怒奸党B.晏如也C.鸡林国行贾售于其国相D.流闻禁中下列句子中,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开篇以顾况对白居易的前“谑”后“叹”,侧面表现了白居易在诗歌创作上的非凡才华。
B.白居易性格耿直,常上书直言论事,触怒了权贵奸党,这给他的仕途蒙上了阴影,也是他“放纵诗酒”的重要原因之一。
C.白居易居庙堂之上,则“兼济天下”;处江湖之远,则“独善其身”。儒、释两家思想的影响,并存于他人生的各个阶段。
D.白居易的诗歌内容真实,辞句晓畅,风格平易,在当时流传甚广。内至宫廷,外达异邦,诗名远播。
把句子译成现代汉语。(分)
③师不必贤于弟子。
三、诗歌鉴赏(共8分)
阅读下面的一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春日忆李白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注:(1)庾开府、鲍参军:指庾信、鲍照,均为南北朝时著名诗人。(2)渭北、江东:分别指当时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与李白所在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3)论文:此处指论诗。
8.这首诗的开头四句从哪三个方面对李白的诗做出了什么样的高度评价?(3分)
9.“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用了何种表现手法?(5分)
四、名句名篇
10.填空默写。(每空1分,共10分)
(1)西当太白有鸟道,
,孤舟一系故园心。
, 此时无声胜有声。
(4)锦瑟无端五十弦,
(5)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人死,则曰。
,善假于物也。
,无以至千里。
(8)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9)履至尊而制六合,
,威振四海。
(10)师者,
五、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11—13题(共16分)
刘姥姥初进荣国府
刘姥姥只听见咯当咯当的响声,大有似乎打箩柜筛面的一般,不免东瞧西望的。忽见堂屋中柱子上挂着一个匣子,底下又坠着秤砣般一物,却不住的乱幌。刘姥姥心中想着:“这是什么爱物儿?有甚用呢?”正呆时,只听得“当”的一声,又若金钟铜磬一般,不防倒唬的一展眼。接着又是一连八九下。方欲问时,只见小丫头子们齐乱跑,说:“奶奶下来了。”说着,都迎出去了。刘姥姥屏声侧耳默候。忽见周瑞家的笑嘻嘻走过来,招手儿叫他。
只见那凤姐儿家常带着秋板貂鼠昭君套,围着攒珠勒子,穿着桃红撒花袄,石青刻丝灰鼠披风,大红洋绉银鼠皮裙,粉光脂艳,端端正正坐在那里,手内拿着小铜火箸儿拨手炉内的灰。平儿站在炕沿边,捧着小小的一个填漆茶盘,盘内一个小盖钟。凤姐也不接茶,也不抬头,只管拨手炉内的灰,慢慢的问道:“怎么还不请进来?”一面说,一面抬身要茶时,只见周瑞家的已带了两个人在地下站着呢。这才忙欲起身、犹未起身时,满面春风的问好,又嗔着周瑞家的怎么不早说。刘姥姥在地下已是拜了数拜,问姑奶奶安。凤姐忙说:“周姐姐,快搀起来,别拜罢,请坐。我年轻,不大认得,可也不知是什么辈数,不敢称呼。”周瑞家的忙回道:“这就是我才回的那姥姥了。”凤姐点头。刘姥姥已在炕沿上坐了。板儿便躲在背后,百般的哄他出来作揖,他死也不肯。
这里凤姐叫人抓些果子与板儿吃,刚问些闲话时,周瑞家的向凤姐回话道:“太太说了,今日不得闲,二奶奶陪着便是一样。多谢费心想着。白来逛逛呢便罢,若有甚说的,只管告诉二奶奶,都是一样。”刘姥姥道:“也没甚说的,不过是来瞧瞧姑太太,姑奶奶,也是亲戚们的情分。”周瑞家的道:“没甚说的便罢,若有话,只管回二奶奶,是和太太一样的。”一面说,一面递眼色与刘姥姥。刘姥姥会意,未语先飞红脸,欲待不说,今日又所为何来?只得忍耻说道:“论理今儿初次见姑奶奶,却不该说,只是大远的奔了你老这里来,也少不的说了……今日我带了你侄儿来,也不为别的,只因他老子娘在家里,连吃的都没有。如今天又冷了,越想没个派头儿,只得带了你侄儿奔了你老来。”说着又推板儿道:“你那爹在家怎么教你来?打发咱们作煞事来?只顾吃果子咧。”凤姐早已明白了,听他不会说话,因笑止道:“不必说了,我知道了。”忙命快传饭来。一时周瑞家的传了一桌客饭来……
刘姥姥吃毕了饭,拉了板儿过来,舔舌咂嘴的道谢。凤姐笑道:“且请坐下,听我告诉你老人家。方才的意思,我已知道了。若论亲戚之间,原该不等上门来就该有照应才是。但如今家内杂事太烦,太太渐上了年纪,一时想不到也是有的。况是我近来接着管些事,都不知道这些亲戚们。二则外头看着虽是烈烈轰轰的,殊不知大有大的艰难去处,说与人也未必信罢。今儿你既老远的来了,又是头一次见我张口,怎好叫你空回去呢。可巧昨儿太太给我的丫头们做衣裳的二十两银子,我还没动呢,你若不嫌少,就暂且先拿了去罢。”那刘姥姥先听见告艰难,只当是没有,心里便突突的,后来听见给他二十两,喜的又浑身发痒起来,说道:“嗳,我也是知道艰难的。但俗语说的‘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凭他怎样,你老拔根寒毛比我们的腰还粗呢!”周瑞家的见他说的粗鄙,只管使眼色止他。凤姐看见,笑而不睬,只命平儿把昨儿那包银子拿来,再拿一吊钱来,都送到刘姥姥的跟前。凤姐乃道:“这是二十两银子,暂且给这孩子做件冬衣罢。若不拿着,就真是怪我了。这钱雇车坐罢。……刘姥姥只管千恩万谢的,拿了银子钱,随了周瑞家的来至外面,仍从后门去了。
(选自《红楼梦》第六回
1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刘姥姥通过周瑞家的进了贾府,在等待凤姐的时候,只见小丫头子们齐乱跑,说“奶
奶下来了”。这一描写体现了凤姐在贾家的地位、权势和威严。
B.周瑞家的传达王夫人的意思,要刘姥姥“若有甚说的,只管告诉二奶奶”,并再次暗
示和催促她,但刘姥姥却迟疑再三,言非所想,这是她的谨慎性格所致。
C.刘姥姥家因为生活困窘、衣食不济,前去贾府寻求经济帮助,作者设置刘姥姥这个
角色进贾府,形象地说明了“上山擒虎易,开口求人难”的道理。
D.作者安排刘姥姥进贾府,就是以一个外人的眼光来描写贾家的奢华,自鸣钟,凤姐
珠光宝气的打扮,传来的一桌子饭,都写出了荣府的豪富奢华。
E.刘姥姥说到为难之处,推出板儿说话,作者刻意安排这个角色使他成为行乞的幌子,
缓解了刘姥姥的窘态,让人不觉得她的话语那么突兀。
12.小说中刘姥姥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5分)
13.凤姐接待刘姥姥这门穷亲戚时的神态、动作和语言,有人认为傲慢无礼,也有人认为比较得体。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7分)
表达题(共12分)
六、语言运用题(共12分)
14.下列各句中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高一语文期中试卷答案
1、B(宝玉喜聚是本文作者的观点。)
2、C(错在没有才能,虚度流年。其实是曹雪芹的愤世之语。)
3、D(A错在“是因为两位作家人生经历相同”,应是说两部作品的某些文字体现的情感“何其相似”,而不是人生经历相同。
B错在“惊天地,泣鬼神”的表述属夸大其词,“哀怨不平之气”的结论属无中生有。 C错在“借助她表达痛悼红颜的悲慨之情”曹雪芹借助林黛玉表达的情感不仅限于痛悼红颜,还有对自己的哀叹等复杂情感。)
4.【解析:。】
6.【解析:“并存于他人生的各个阶段”一说有误,应是先“儒”后“释”。】【附文言文参考译文】白居易字乐天,太原下邽人。他在年近二十名声未起的时候,(有一次)去京城游玩,拜见(当时名流)顾况。顾况是南方吴地人氏,自恃才华,很少有他推荐认可的诗人,于是就取笑白居易说:“长安城什么东西都贵,要想‘居’于此,是非常不容易的。”等到翻阅白居易诗卷,读到其中“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诗时,他就又感慨道:“能写出这样的诗句,想居天下都不难。老夫我之前的话是开玩笑的了。”贞元十六年,中书舍人高郢主持进士考试,选拔英才,白居易全都考中,被朝廷授任为校书郎。元和元年,白居易写作乐府及诗歌一百多篇,讽谏时事,流传到了宫中。皇帝读了他的诗后非常喜欢他,召见他并且授任他翰林学士一职,接着又历任了左拾遗。当时有盗贼刺杀了宰相,京城议论纷纷。白居易第一个上疏皇帝,请求紧急抓捕盗贼。有权贵厌嫌他越职行事,对他十分恼怒。不久就有传言说:“白居易的母亲落井而死,他却写了篇《新井篇》,词句十分浮夸华丽,如此品行不可重用。”后来白居易就被贬为江州司马。起初白居易只是认为不应当让被刺杀的宰相武元衡暴尸街头,其实并没有别的想法,(想不到却)触怒了奸党,于是志向受挫。但他能顺其自然,随遇而安,借佛教的生死之说超脱形体的痛苦。很长一段时间后,又调任中书舍人,主管制定朝廷的政令。有一年,河北发生暴乱,朝廷出兵无功,白居易又向朝廷进谏,没有被采纳,于是请求外调,担任了杭州太守。唐文宗即位后,下诏升任白居易为刑部侍郎。会昌初年辞职回家,最后死在家中。
白居易多次因为忠诚耿直遭到排斥,于是就纵情喝酒作诗。被重新任用后,(由于)遇到的又都是年少君主,(所以)做官的心情顿时消沉。在履道里购宅定居,与香山僧人如满等成立净社。每天开挖沟池,栽种树木,建造石楼,开凿八节滩,作为游玩之乐,茶壶锅子酒杯不离身。曾经有一次光着头,像箕一样张开腿盘坐着,谈论佛理,吟咏古诗,十分清静安闲。自己号称醉吟先生,并且还为此作了篇传记。白居易十分喜欢佛教,也常常几个月不吃荤,自称香山居士。与胡杲、吉皎、郑据、刘真、卢贞、张浑、如满、李文爽等人宴饮集会。这些人都是年纪大却不肯做官的人,每天互相招待邀请,当时人们很羡慕他们,有人给他们画了一幅《九老图》。
白居易的诗以风雅颂赋比兴六义为主,不推崇艰涩难懂,每写成一篇,必定让他家里的老婆婆先读一读,询问老婆婆直到她理解了才抄录下来。后人评价白居易的诗作就像崤山以东的百姓谈论农桑之事,字字句句都是非常朴实的话。鸡林国的商人把他的诗作卖给他们的国相,每篇都是一百两银子,如果是伪造的,鸡林国相马上就能分辨出来。白居易与元稹关系十分要好,友情可谓如胶似漆,写诗追求的音韵也相同,天下人把他们并称为“元白”。 元稹死后,白居易与刘禹锡齐名,并称为“刘白”。白居易喜欢神仙,曾经自己造了一双飞云鞋,点起香举起脚,好像在腾云驾雾,云雾冉冉降临。刚来九江时,居住在庐阜峰下,建了一座草堂,炼制丹药。这座草堂如今还保存着。
高考学习网-中国最大高考学习网站 | 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其他相关资源
友情链接:
客服总机:400-606-99777 业务传真:010- 客服邮箱:Copyright &2006 - 2015 高考学习网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证100390号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宁夏银川一中11-1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卷.doc10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免费全文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文档加载中...广告还剩秒
需要金币:120 &&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宁夏银川一中11-1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
阅读题(60分)
一、现代文阅读(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红楼梦》是一部痛史。黛玉的歌哭即曹雪芹的歌哭。金陵十二钗,是作者半生感念与怀想的闺阁女子的化身,生命之花一一凋谢,怎不令作者悲慨万端,长歌当哭!读第一回中“自欲将以往所赖天恩祖德,锦衣纨绔之时,饫甘餍肥之日,背父兄教育之恩,负师友规谈之德,以至今日一技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集,以告天下人”与经历了国破家亡惨痛变故的明末清初文学家、史学家张岱所撰《陶庵梦忆?自序》比读,觉二者心绪苍凉,话语沉痛,何其相似。这里有几分忏悔、反思、不平,有几分无奈、自嘲、自傲。 “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此语并非《红楼梦》中那块被女娲遗弃的不能补天亦不能自由行动的顽石的伤心哀叹,而是作者的愤世之语、牢骚之语,是欲有所为而不能为、不可为的伤心之语,是冷眼观世、白眼看人的狂傲之语,是洞察古今、彻悟人生的佛道之语。总之,《红楼梦》是沉痛而绝望的一曲悲歌。
1.下面关于“忧世乐天”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熙载认为,诗人的忧伤与快乐超过普通人,“忧世乐天”是诗人本来就具有的情怀。
B.鲁迅认为宝玉喜聚,又是独自领会“悲凉之雾”的人,他的身上反映了“忧世乐天”的诗人性情。
C.《红楼梦》里宝玉的精神中似有乐天之意,而黛玉的精神中似更多忧世之心。
D.“忧世乐天”是对立统一的,宝玉、黛玉展现出的不同精神,实质上构成了一个相反相成的人生命题。
2.“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对此句含意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欢迎来到高考学习网,
免费咨询热线:400-606-3393
今日:2811套总数:5259402套专访:3012部会员:198765位
当前位置:
& 黑龙江省牡丹江一中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
黑龙江省牡丹江一中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
资料类别: /
所属版本: 通用
上传时间:
下载次数:84次
资料类型:期中/期末
文档大小:191KB
所属点数: 0点
【下载此资源需要登录并付出 0 点,】
资料概述与简介
牡一中2011----2012学年度下学期期末考试高二学年语文试题
时间:120分钟
总分:150分
注意: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要求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在固定区域内答题,固定区域外作答无效。选择题用2B铅笔填涂。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华传统与生态文明
多少年来,我们一直追随着西方的脚步走。鸦片战争后开始“洋务运动”学技术;甲午战败后转学制度;戊戌变法失败后,“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民国,但中国仍然没有摆脱困境,这便使国人特别是精英们认定是中国的思想文化有问题,于是彻底否定自身传统,走上器物、制度、理念全盘西化之路。中国改革开放30年取得了西方100多年的经济成果,而西方100多年的环境污染在中国30年间集中体现。这次全球金融危机说明,中国如果继续走西方工业文明的老路,那只能是死路一条,因为中国的人口资源环境的基础比西方要差很多。所以,这次危机给了我们一次重新审视西方工业文明和我们自己文化传统的大好机会。
五千年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是儒、释、道三家。它们都在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在它们的共同作用下,中华民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体系,那就是“中”、“和”、“容”,即中庸、和谐、包容。儒家讲求“仁民爱物”,即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犹如同胞手足,朋友兄弟,万物一体而相互仁爱。主张天道即人道,天地生生之德的道德意义和伦理价值,需要人来实现,人恰恰可以由“尽心”而“知性”,由“知性”而“应天”,所谓“尽人事而知天命”,正根源于此。
当然,过分强调“天命”,会忽视人类改造自然、利用自然为人类服务的一面。需要特别指出,儒家传统中还有一支主张“天人交胜”的流派,其代表人物有荀子、王夫之等,他们认为一方面应当发挥主观能动精神,充分运用自然规律;另一方面又要看到人的有限性,遵循自然天道的正常规律,实现二者的协调发展。
道家崇尚“自然”,希望通过“道法自然”实现人道契合、人道为一。认为万物与人既是平等又是相互联系的,反对人为、机心,主张顺道而为,复归于朴,提倡一种“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生命境界。
佛教虽为外来文化,但很好地实现了与中国本土文化的融合,最有中国特色的莫过于禅宗。禅宗集中体现了对天人合一观念的理解,对中华道德礼义的吸收和对简朴生活方式的认同。佛教提出“佛性”为万物本原,万物之差别仅是佛性的不同表现,其本质乃是佛性的统一,众生平等,“山川草木,悉皆成佛”。
这些价值观在现实制度和生活中就具体落实为一个“度”字。“度”就是分寸,就是节制,就是礼数,就是平衡,就是和谐。它不仅是中国政治智慧,也是中国人的生活智慧,更是中国生态智慧的凝练表达。这种智慧不光存在于圣贤典籍中,还通过家族和礼仪牢牢地在基层社会中扎下了根,这也是中华传统特别伟大的一点。在传统社会中,大到国家制度、施政方针,小到士农工商、琴棋书画,古代圣贤典籍中四书五经的大道和世俗官民生活中的小道融会贯通,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根深叶茂的参天大树。
不追求物质享受的最大化,而是追求生命之美和人生意境,使得生态文明中的日常生活超越了现实的功利追求。这些生活实践看似涓涓细流,却共同汇成了生态文明所需要的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这种从容有度的生活方式通过节制人的无限欲望,追求充实饱满的精神追求,能够纠正西方工业文明所带来的消费主义和虚无主义的种种错误。
(摘自《新华文摘》2009年第5期,有删改)
1.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道家崇尚“自然”,“道法自然”是他们实现理想生命境界的途径,他们追求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也就是人道契合、人道为一。
B.强调“天命”,就会忽视人类改造自然、利用自然为人类服务的主观能动性,荀子、王夫之等儒家思想的传承者就注意到了这一点,主张“天人交胜”。
C.所谓“众生平等”,是建立在佛教提出的“佛性”为万物本原,万物的差别仅仅是佛性的不同表现的基础上的。
D.否定物质享受的最大化,提倡追求生命之美和人生意境,可以使生态文明中的日常生活极大地超越现实的功利追求。
2.下列各项的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从鸦片战争后开始“洋务运动”学技术,到彻底否定自身传统,走上器物、制度、理念全盘西化之路,都是因为国人特别是精英们认定是中国的思想文化有问题。
B.作为外来文化的佛教,经过长期的磨合,终于实现了与中国本土文化的融合,成为了最具中国特色的禅宗
C.儒家讲求“仁民爱物”,认为人与人、人与物皆为一体并应该相互仁爱,主张天道即人道,强调人的重要作用,所谓“尽人事而知天命”,正是根源于此。。
D.具体落实为一个“度”字的中国生态智慧不光存在于圣贤典籍中,还牢牢地扎根于基层社会的家族和礼仪中。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改革开放30年取得了西方100多年的经济成果,也集中体现了西方100多年的环境污染的事实告诉我们:中国不能不顾现有国情继续走西方工业文明的老路。
B.以儒、释、道为主流的中国传统文化在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过程中形成了以中庸、和谐、包容为主要内容的独特的文化体系。
C. 生态文明需要一种从容有度的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它可以节制人的无限欲望,使人追求充实饱满的精神追求,对我国现实的社会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D.传统社会中,大到国家制度、施政方针,小到士农工商、琴棋书画,无不渗透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因此,中华民族的文化理念是相当先进与具体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曹马能收人心
曹操自击乌桓,诸将皆谏,既破敌而还,问前谏者,众莫知其故,人人皆惧。操皆厚赏之,曰:“孤前行,乘危以侥幸,虽得之,天所佐也,顾不可以为常。诸君之谏,万安之计,是以相赏,后勿难言之。”
魏伐吴,三征各献计,诏问尚书傅嘏,嘏曰:“希赏徼功,先战而后求胜,非全军之长策也。”司马师不从,三道击吴,军大败。朝议欲贬出诸将,师曰:“我不听兰石,以至于此,此我过也,诸将何罪?”悉宥之。弟昭时为监军,唯削昭爵。
雍州刺史陈泰求敕并州,并力讨胡,师从之。未集,而二郡胡以远役遂惊反,师又谢朝士曰:“此我过也,非陈雍州之责。”是以人皆愧悦。
讨诸葛诞于寿春,王基始至,围城未合,司马昭敕基敛军坚壁。基累求进讨,诏引诸军转据北山。基守便宜,上疏言:“若迁移依险,人心摇荡,于势大损。”书奏报听。及寿春平,昭遗基书曰:“初,议者云云,求移者甚众,时未临履,亦谓宜然。将军深算利害,独秉固心,上违诏命,下拒众议,终于制敌禽贼,虽古人所述,不过是也。”
然东关之败,昭问于众曰:“谁任其咎?”司马王仪曰:“责在元帅。”昭怒曰:“司马欲委罪于孤耶?”引出斩之。此为谬矣!
操及师、昭之奸逆,固不待言。然用兵之际,以善推人,以恶自与,并谋兼智,其谁不欢然尽心悉力以为之用?袁绍不用田丰之计,败于官渡,宜罪己,谢之不暇,乃曰:“吾不用丰言,卒为所笑。”竟杀之。其失国丧师,非不幸也。
(选自《容斋四笔》,有删改)
【注】马:指司马师、司马昭等司马氏。三征:即征南大将军王昶、征东大将军胡遵、镇南大将军毋丘俭。傅嘏:字兰石,魏雍州人。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万安之计,是以相赏   相:表示动作偏指一方
B.师又谢朝士曰
C.诏引诸军转据北山
D.谁任其咎
咎:失败2.下列五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够表现司马氏善“收人心”的一组是(  )
诸君之谏,万安之计,是以相赏我不听兰石,以至于此,此我过也,诸将何罪
此我过也,非陈雍州之责
虽古人所述,不过是也司马欲委罪于孤耶
A.    B.
D.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魏伐吴失败后,出征的军队中的所有人都得到了宽宥,没有人受到处罚。
B.陈泰率领雍州与并州的联军讨伐胡人,结果战败。
C.王基讨伐诸葛诞时,军队“人心摇荡”,但他凭借自己的“深算利害”,最终取得了胜利。
D.作者认为曹、马固然奸诈,但他们用兵之时能够笼络人心,让将士乐于为其效力。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希赏徼功,先战而后求胜,非全军之长策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初,议者云云,求移者甚众,时未临履,亦谓宜然。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袁绍不用田丰之计,败于官渡,宜罪己,谢之不暇。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古代诗歌阅读(1分)
兵戈不见老莱衣②,叹息人间万事非。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注】①这首诗是诗人在成都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时写的。②老莱衣:相传春秋时隐士老莱子,七十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使双亲欢娱。③黄牛峡:位于宜昌之西。
8、请简要分析颈联在写景上的主要特色。(6分)
9、请吾师道也,
,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
。念奴娇·赤壁怀古西当太白有鸟道,
。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蜀道难》、(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觅渡,觅渡,渡何处?
??????????????? 梁衡
常州城里那座不大的瞿秋白纪念馆我已经去过三次。从第一次看到那个黑旧的房舍,我就想写篇文章。但是六个年头过去了,还是没有写出。瞿秋白实在是一个谜,他太博大深邃,让你看不清摸不透,无从写起但又放不下笔。
我第一次到纪念馆是l990年。纪念馆本是一间瞿家的旧祠堂,祠堂前原有一条河,河上有一座桥,叫觅渡桥。一听这名字我就心中一惊,觅渡,觅渡,渡在何处?瞿秋白是以职业革命家自许的,但从这个渡口出发并没有让他走出一条路。
如果秋白是一个如李逵式的人物,大喊一声:“你朝爷爷砍吧,20年后又是一条好汉。”也许人们早已把他忘掉。他是一个书生啊,一个典型的中国知识分,你看他的照片,一副多么秀气但又有几分苍白的面容。他一开始就不是舞枪弄刀的人。他在黄埔军校讲课,在上海大学讲课,他的才华熠熠闪光,听课的人挤满礼堂,爬上窗台,甚至连学校的老师也挤进来听。后来成为大作家的丁玲,这时也在台下瞪着一双稚气的大眼睛。瞿秋白的文才曾是怎样折服了一代人。秋白与鲁迅、茅盾、郑振铎这些现代文化史上的高峰,也是齐肩至顶的啊,他应该知道自己身躯内所含的文化价值,应该到书斋里去实现这个价值。但是他没有,他目睹人民沉浮于水火,目睹党濒于灭顶,他振臂一呼,跃向黑暗。只要能为社会的前进照亮一步之路,他就毅然举全身而自燃。他的俄文水平在当时的中国是数一数二了,他曾发宏愿,要将俄国文学名著介绍到中国来,他牺牲后鲁迅感叹说,本来《死魂灵》由秋白来译是最合适的。这使我想起另一件事。和秋白同时代的梁实秋,在抗日高潮中仍大写悠闲文字,被左翼作家批评为“抗战无关论”。他自我辩解说:“人在情急时固然可以操起菜刀杀人,但杀人毕竟不是菜刀的使命。”他还是一直弄他的纯文学,后来确实也成就很高,一人独立译完了《莎士比亚全集》。现在,当我们很大度地承认梁实秋的贡献时,更不该忘记秋白这样的,情急用菜刀去救国救民,甚至连自己的珠玉之身也扑上去的人。如果他不这样做,留把菜刀作后用,留得青山来养柴,在文坛上他也会成为一个、甚至十个梁实秋。但是他没有。
如果秋白的骨头像他的身体一样的柔弱,他一被捕就招供认罪,那么历史也早就忘了他。革命史上有多少英雄就有多少叛徒。而秋白偏偏以柔弱之躯演出了一场泰山崩于前而不动的英雄戏。蒋介石听说抓到了瞿秋白,急电宋希濂去处理此事。宋在黄埔时听过他的课,执学生礼,想以师生之情劝其降,并派军医为之治病。他死意已决,说:“减轻一点痛苦是可以的,要治好病就大可不必了。”当一个人从道理上明白了生死大义之后,他就获得了最大的坚强和最大的从容。这是靠肉体的耐力和感情的倾注所无法达到的,理性的力量就像轨道的延伸一样坚定。刑前,秋白唱《国际歌》,唱红军歌曲,泰然自行至刑场。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盘腿席地而坐,令敌开枪。从被捕到就义,这里没有一点死的畏惧。
如果秋白就这样高呼口号为革命献身,人们也许还不会这样长久地怀念他研究他。他偏偏在临死前又抢着写了一篇《多余的话》。我们看他短短的一生斗争何等坚决,他在国共合作中对国民党右派的批驳、在党内对陈独秀右倾路线的批判何等犀利,他主持“八七会议”,决定武装斗争,水远功彪史册,他在监狱中从容斗敌,最后英勇就义,泣天地动鬼神。这是一个多么完整的句号。但是他不肯,他觉得自己实在渺小,实在愧对党的领袖这个称号,于是用解剖刀,将自己的灵魂仔仔细细地剖析了一遍。别人看到的他是一个光明的结论,他在这里却非要说一说这光明之前的暗淡,或者光明后面的阴影。世上有多少人都在涂脂抹粉,挖空心思地打扮自己的历史,极力隐恶扬善。而他却不肯。在一般人是把人生投入革命,在他是把革命投入人生,革命是他人生实验的一部分。当我们只看他的事业,看他从容赴死时,他是一座平原上的高山,令人崇敬;当我们再看他对自己的解剖时,他更是一座下临深谷的高峰,风鸣林吼,奇绝险峻,给人更多的思考。他是一个内心既纵横交错,又坦荡如一张白纸的人。
我在这间旧祠堂里,一年年地来去,一次次地徘徊,我想象着当年门前的小河,河上来往觅渡的小舟。他出门登舟之时一定想到“野渡无人舟自横”,想到“轻解罗裳,独上兰舟”。那是一种多么悠闲的生活,多么美的诗句,是一个多宁静的港湾。他在《多余的话》里一再表达他对文学的热爱。他多么想靠上那个码头。但他没有,直到临死的前一刻他还在探究生命的归宿。他一生都在觅渡,可是到最后也没有傍到一个好的码头,这实在是一个悲剧。但正是这悲剧的遗憾,人们才这样以其生命的一倍、两倍、十倍的岁月去纪念他。一个人无才也就罢了,或者有一分才干成了一件事也罢了,最可惜的是他有十分才只干成了一件事,甚而一件也没有干成,这才叫后人惋惜。你看岳飞的诗词写得多好,他是有文才的,但世人只记住了他的武功。辛弃疾是有武才的,他年轻时率一万义军反金投宋,但南宋政府不用他,他只能“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后人也只知他的词才。瞿秋白以文人为政,又因政事之败而返观人生。如果他只是慷慨就义再不说什么.也许他早已注入历史的年轮。但是他又说了一些看似多余的话,他觉得探索比到达更可贵。当年项羽兵败,虽前有渡船,却拒不渡河。项羽如果为刘邦所杀,或者他失败后再渡乌江,都不如临江自刎这样留给历史永远的回味。项羽面对生的希望却举起了一把自刎的剑,秋白在将要英名流芳时却举起了一把解剖刀,他们都把行将定格的生命的价值又推上了一层。哲人者,宁肯舍其事而成其心。
秋白不朽。?????????????????????????????????????????????????
?(有删节)(1)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作者想写瞿秋白的文章已有六年,始终都没有写出来,因为瞿秋白实在是一个谜,让人无法理解。
B.支撑着瞿秋白慷慨赴死的理性力量是他对生死大义的明了,所以才能视死如归,不恤以死去殉自己的理想。C.文章一段借助段首的排比,从三个方面对瞿秋白展开评述,既赞美他的文学成就与临难的从容,更赞美他解剖自身弱点的坦荡,这就在记其行的基础上突出了他伟大的人格魅力。D.作者认为瞿秋白的悲剧在于他以文人为政,又因政事之败而返观人生,有“十分才”却只干成了一件事。E.本文结构缜密,具有较强思辩色彩,而比喻、对比、引用等多种修辞手段的运用又显露出作者非凡的文字功底。(2)结合全文,简析作者笔下的瞿秋白是个怎样的人。(6分)(3)请简要“觅渡,觅渡,渡何处?”为题?(6分)?
(4)你怎么理解第段中“哲人者,宁肯舍其事而成其心”这句话?你怎样看待瞿秋白面对名利时的选择?(8分)?
第Ⅱ卷 表达题
1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C、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言从楼起,但意在楼外,写景抒情曲尽其妙,炼词造句独具匠心,字字珠玑,脍炙人口,千百年来广为传诵。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欧债危机的爆发固然是欧元先天制度设计的某所致,但心理根源与美国经济的疲弱有着莫大的关联。1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阅读下面这则,写一则概括性的标题,不超过字。
16、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两位公差各有急务在身,结伴出发,走到半夜迷失了方向。一位认为黑夜乱闯徒劳无功,应该就地休息,等天亮辨明方向再走。另一位觉得呆着不动白耗时光,不如试着走走,也许碰巧能找到出路。二人争执不下,只好各行其是。
以能否按时完成任务而论,他们都有可能成功,也都有可能失败,所以这个故事的结局是不确定的。结局不能确定,却必须做出抉择,人们经常会遇到两位公差的困境。
请根据阅读后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自定立意;②自拟标题;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题目自拟,文体不限。(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华传统与生态文明
多少年来,我们一直追随着西方的脚步走。鸦片战争后开始“洋务运动”学技术;甲午战败后转学制度;戊戌变法失败后,“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民国,但中国仍然没有摆脱困境,这便使国人特别是精英们认定是中国的思想文化有问题,于是彻底否定自身传统,走上器物、制度、理念全盘西化之路。中国改革开放30年取得了西方100多年的经济成果,而西方100多年的环境污染在中国30年间集中体现。这次全球金融危机说明,中国如果继续走西方工业文明的老路,那只能是死路一条,因为中国的人口资源环境的基础比西方要差很多。所以,这次危机给了我们一次重新审视西方工业文明和我们自己文化传统的大好机会。
五千年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是儒、释、道三家。它们都在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在它们的共同作用下,中华民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体系,那就是“中”、“和”、“容”,即中庸、和谐、包容。儒家讲求“仁民爱物”,即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犹如同胞手足,朋友兄弟,万物一体而相互仁爱。主张天道即人道,天地生生之德的道德意义和伦理价值,需要人来实现,人恰恰可以由“尽心”而“知性”,由“知性”而“应天”,所谓“尽人事而知天命”,正根源于此。
当然,过分强调“天命”,会忽视人类改造自然、利用自然为人类服务的一面。需要特别指出,儒家传统中还有一支主张“天人交胜”的流派,其代表人物有荀子、王夫之等,他们认为一方面应当发挥主观能动精神,充分运用自然规律;另一方面又要看到人的有限性,遵循自然天道的正常规律,实现二者的协调发展。
道家崇尚“自然”,希望通过“道法自然”实现人道契合、人道为一。认为万物与人既是平等又是相互联系的,反对人为、机心,主张顺道而为,复归于朴,提倡一种“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生命境界。
佛教虽为外来文化,但很好地实现了与中国本土文化的融合,最有中国特色的莫过于禅宗。禅宗集中体现了对天人合一观念的理解,对中华道德礼义的吸收和对简朴生活方式的认同。佛教提出“佛性”为万物本原,万物之差别仅是佛性的不同表现,其本质乃是佛性的统一,众生平等,“山川草木,悉皆成佛”。
这些价值观在现实制度和生活中就具体落实为一个“度”字。“度”就是分寸,就是节制,就是礼数,就是平衡,就是和谐。它不仅是中国政治智慧,也是中国人的生活智慧,更是中国生态智慧的凝练表达。这种智慧不光存在于圣贤典籍中,还通过家族和礼仪牢牢地在基层社会中扎下了根,这也是中华传统特别伟大的一点。在传统社会中,大到国家制度、施政方针,小到士农工商、琴棋书画,古代圣贤典籍中四书五经的大道和世俗官民生活中的小道融会贯通,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根深叶茂的参天大树。
不追求物质享受的最大化,而是追求生命之美和人生意境,使得生态文明中的日常生活超越了现实的功利追求。这些生活实践看似涓涓细流,却共同汇成了生态文明所需要的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这种从容有度的生活方式通过节制人的无限欲望,追求充实饱满的精神追求,能够纠正西方工业文明所带来的消费主义和虚无主义的种种错误。
(摘自《新华文摘》2009年第5期,有删改)
1.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道家崇尚“自然”,“道法自然”是他们实现理想生命境界的途径,他们追求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也就是人道契合、人道为一。
B.强调“天命”,就会忽视人类改造自然、利用自然为人类服务的主观能动性,荀子、王夫之等儒家思想的传承者就注意到了这一点,主张“天人交胜”。
C.所谓“众生平等”,是建立在佛教提出的“佛性”为万物本原,万物的差别仅仅是佛性的不同表现的基础上的。
D.否定物质享受的最大化,提倡追求生命之美和人生意境,可以使生态文明中的日常生活极大地超越现实的功利追求。
答案:A.(B.原文说的是过分强调;C.本末倒置;D.“极大地”无中生有)
2.下列各项的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从鸦片战争后开始“洋务运动”学技术,到彻底否定自身传统,走上器物、制度、理念全盘西化之路,都是因为国人特别是精英们认定是中国的思想文化有问题。
B.作为外来文化的佛教,经过长期的磨合,终于实现了与中国本土文化的融合,成为了最具中国特色的禅宗。
C.儒家讲求“仁民爱物”,认为人与人、人与物皆为一体并应该相互仁爱,主张天道即人道,强调人的重要作用,所谓“尽人事而知天命”,正是根源于此。
D.具体落实为一个“度”字的中国生态智慧不光存在于圣贤典籍中,还牢牢地扎根于基层社会的家族和礼仪中。
答案:C.(A.因果倒置;B.禅宗不等于佛教;D.原文为“通过家族和礼仪牢牢地在基层社会中扎下了根”。)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改革开放30年取得了西方100多年的经济成果,也集中体现了西方100多年的环境污染的事实告诉我们:中国不能不顾现有国情继续走西方工业文明的老路。
B.以儒、释、道为主流的中国传统文化在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过程中形成了以中庸、和谐、包容为主要内容的独特的文化体系。
C. 生态文明需要一种从容有度的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它可以节制人的无限欲望,使人追求充实饱满的精神追求,对我国现实的社会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D.传统社会中,大到国家制度、施政方针,小到士农工商、琴棋书画,无不渗透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因此,中华民族的文化理念是相当先进与具体的。
答案:D.(无中生有)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曹马能收人心
曹操自击乌桓,诸将皆谏,既破敌而还,问前谏者,众莫知其故,人人皆惧。操皆厚赏之,曰:“孤前行,乘危以侥幸,虽得之,天所佐也,顾不可以为常。诸君之谏,万安之计,是以相赏,后勿难言之。”参考译文:曹操(想要)亲自(率兵)攻打乌桓,他的部下都劝阻,(曹操)打败乌桓归来之后,查问当时劝阻他的人,将领们不明白曹操这样做的缘故,个个都提心吊胆。曹操都重赏了他们,并对他们说:“这次我率兵前往,是冒着很大的危险而侥幸胜利的,虽然最后取得了胜利,这是由于上天帮助,但这不可当做常例。诸位的谏言,才是万全之计,因此重赏你们,今后(有建议)不要有所顾忌不说出来。”魏伐吴,三征各献计,诏问尚书傅嘏,嘏曰:“希赏徼功,先战而后求胜,非全军之长策也。”司马师不从,三道击吴,军大败。朝议欲贬出诸将,师曰:“我不听兰石,以至于此,此我过也,诸将何罪?”悉宥之。弟昭时为监军,唯削昭爵。参考译文:魏国(准备)攻打吴国,征南大将军王昶、征东大将军胡遵、镇南大将军毋丘俭纷纷献计献策,天子下诏征求尚书傅嘏的意见。傅嘏说:“(将士们)希望能得到赏赐,求取战功,先去作战,然后才想办法取得胜利,这不是保全军队的长久计策。”司马师不听从(傅嘏的建议),分三路进攻吴国,结果军队大败。朝廷上下议论,要将出征的将领贬出朝廷,司马师说:“我没有听从傅嘏的建议,才到这种地步,这是我的过错,诸位将领有什么罪呢?”(于是)都宽宥了他们。司马师的弟弟司马昭当时担任监军,唯独他被削去了爵位。雍州刺史陈泰求敕并州,并力讨胡,师从之。未集,而二郡胡以远役遂惊反,师又谢朝士曰:“此我过也,非陈雍州之责。”是以人皆愧悦。参考译文:雍州刺史陈泰请求司马师给并州下命令,合力讨伐胡人,司马师采纳了他的建议。队伍还没有集合起来,有两个郡的胡人因为要到远方打仗,惊恐万分,都逃了回去。司马师又给朝中士大夫道歉:“这是我的过失,不是陈泰的责任。”因此人人都感到既惭愧而又高兴。讨诸葛诞于寿春,王基始至,围城未合,司马昭敕基敛军坚壁。基累求进讨,诏引诸军转据北山。基守便宜,上疏言:“若迁移依险,人心摇荡,于势大损。”书奏报听。及寿春平,昭遗基书曰:“初,议者云云,求移者甚众,时未临履,亦谓宜然。将军深算利害,独秉固心,上违诏命,下拒众议,终于制敌禽贼,虽古人所述,不过是也。”参考译文:司马昭到寿春去讨伐诸葛诞,王基领兵刚到,还未把城包围起来,司马昭就命令王基收拢兵力,坚守营地。王基多次请求攻城,司马昭却下令让他率领驻军转移到北山据守。王基根据实际情况,上奏章说:“如果把军队转移到(北山),依靠险要的地势,势必会动摇人心,这对形势有很大的损害。”奏报得到准许。等到寿春被攻克后,司马昭写信给王基,说:“起初,议论攻城的人七嘴八舌,请求转移军队的人很多,当时我没有亲自前往,也认为应该这样。将军你权衡了转移的利弊得失,独自怀着坚定的信心,对上违背天子的诏书,对下拒绝众人的建议,最终制服了敌人,捉住了贼寇,即使是古人所称述的人,也不过这样罢了。”然东关之败,昭问于众曰:“谁任其咎?”司马王仪曰:“责在元帅。”昭怒曰:“司马欲委罪于孤耶?”引出斩之。此为谬矣!参考译文:然而东关之败后,司马昭问众人:“谁应该承担打败仗的责任?”司马王仪说:“责任在元帅。”司马昭十分愤怒地说:“司马王仪你想把罪责推在我的身上吗?”把王仪推到帐外杀了。这件事就做错了!操及师、昭之奸逆,固不待言。然用兵之际,以善推人,以恶自与,并谋兼智,其谁不欢然尽心悉力以为之用?袁绍不用田丰之计,败于官渡,宜罪己,谢之不暇,乃曰:“吾不用丰言,卒为所笑。”竟杀之。其失国丧师,非不幸也。参考译文:曹操和司马师、司马昭的奸诈,本来就不必说了。但是他们在用兵的时候,把美名推给别人,把恶名留给自己,善于吸收别人的计谋和智慧,还有谁能不尽心竭力为他们效力呢?袁绍不听田丰的建议,在官渡被打败了,这应该归罪于他自己,他向田丰道歉都来不及,而他却说:“我没有采用田丰的建议,(打了败仗)结果被他讥笑。”竟然把田丰杀了。袁绍失去了国家,葬送了军队,并不是由于不幸运。 (选自《容斋四笔》,有删改)
【注】马:指司马师、司马昭等司马氏。三征:即征南大将军王昶、征东大将军胡遵、镇南大将军毋丘俭。傅嘏:字兰石,魏雍州人。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万安之计,是以相赏   相:表示动作偏指一方
B.师又谢朝士曰
C.诏引诸军转据北山
D.谁任其咎
答案:D 咎:过错、罪过。.下列五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够表现司马氏善“收人心”的一组是(  )
诸君之谏,万安之计,是以相赏我不听兰石,以至于此,此我过也,诸将何罪
此我过也,非陈雍州之责
虽古人所述,不过是也司马欲委罪于孤耶
A.    B.
答案:A 是曹操所说,表现曹操善“收人心”;是司马昭所说,但不能表现其善“收人心”。.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魏伐吴失败后,出征的军队中的所有人都得到了宽宥,没有人受到处罚。
B.陈泰率领雍州与并州的联军讨伐胡人,结果战败。
C.王基讨伐诸葛诞时,军队“人心摇荡”,但他凭借自己的“深算利害”,最终取得了胜利。
D.作者认为曹、马固然奸诈,但他们用兵之时能够笼络人心,让将士乐于为其效力。
答案:D A.“没有人受到处罚”错,原文是“弟昭时为监军,唯削昭爵”;B.“结果战败”错,原文为“未集,而二郡胡以远役遂惊反”;C.“军队‘人心摇荡’”错,原文是王基上奏章说“若迁移依险,人心摇荡”。.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希赏徼功,先战而后求胜,非全军之长策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初,议者云云,求移者甚众,时未临履,亦谓宜然。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袁绍不用田丰之计,败于官渡,宜罪己,谢之不暇。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将士们)希望得到赏赐,求取战功,先去作战,然后才想办法取得胜利,这不是保全军队的长久计策。(得分点:“徼”、“全”,句意)
(2)起初,议论攻城的人七嘴八舌,请求转移军队的人很多,当时我没有亲自前往,也认为应该这样。(得分点:“临履”、“谓”,句意)
(3)袁绍不听田丰的建议,在官渡被打败了,这应该归罪于他自己,他向田丰道歉都来不及。(得分点:“”、“谢”、“不暇”,句意)古代诗歌阅读(1分)
兵戈不见老莱衣②,叹息人间万事非。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注】①这首诗是诗人在成都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时写的。②老莱衣:相传春秋时隐士老莱子,七十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使双亲欢娱。③黄牛峡:位于宜昌之西。
8、请简要分析颈联在写景上的主要特色。(6分)
①以静衬动,“黄牛峡静滩声转”句以峡岸的静衬托江水的汹涌,表现了对友人行程艰难的忧虑。②寓情于景。“白马江寒树影稀”句描写江边寒风中树影稀疏的凄凉之景,将因友人离去而孤寂伤感之情寄寓其中。③虚实结合,“黄牛峡静滩声转”句虚写,是想像友人过黄牛峡时的情景,“白马江寒树影稀”句是实写,写诗人在江边送别韩十四的情景。一虚一实,抒发了作者与友人离别之时的伤感。④听觉与视觉相结合,“黄牛峡静滩声转”句作者从听觉角度描绘一路辗转旅途艰险的情景,“白马江寒树影稀”句从视觉角度当时的离别之景。(答出两点得4分,答出三点得分)请①诗歌首联“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写战乱导致生灵涂炭,“万事非”三字流露出作者的忧愤之情,表现出诗人深厚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②三、四两句写送友人探亲,不由勾起诗人对亲人的怀念。表现了诗人对家破人散的孤寂哀痛之情。③五、六两句,描写分手时诗人的遐想和怅惘,表现了对友人离去的惜别之情。④尾联“此别应须各努力”表现作者对友人的勉励之情,“故乡犹恐未同归”隐隐露出诗人对未来的担忧之情。(答出3点有分析即可满分)吾师道也,
,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
。念奴娇·赤壁怀古西当太白有鸟道,
。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蜀道难》(1)无案牍之劳形;(2)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一还酹江月;可以横绝峨眉巅、(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觅渡,觅渡,渡何处?
??????????????? 梁衡
常州城里那座不大的瞿秋白纪念馆我已经去过三次。从第一次看到那个黑旧的房舍,我就想写篇文章。但是六个年头过去了,还是没有写出。瞿秋白实在是一个谜,他太博大深邃,让你看不清摸不透,无从写起但又放不下笔。
我第一次到纪念馆是l990年。纪念馆本是一间瞿家的旧祠堂,祠堂前原有一条河,河上有一座桥,叫觅渡桥。一听这名字我就心中一惊,觅渡,觅渡,渡在何处?瞿秋白是以职业革命家自许的,但从这个渡口出发并没有让他走出一条路。
如果秋白是一个如李逵式的人物,大喊一声:“你朝爷爷砍吧,20年后又是一条好汉。”也许人们早已把他忘掉。他是一个书生啊,一个典型的中国知识分,你看他的照片,一副多么秀气但又有几分苍白的面容。他一开始就不是舞枪弄刀的人。他在黄埔军校讲课,在上海大学讲课,他的才华熠熠闪光,听课的人挤满礼堂,爬上窗台,甚至连学校的老师也挤进来听。后来成为大作家的丁玲,这时也在台下瞪着一双稚气的大眼睛。瞿秋白的文才曾是怎样折服了一代人。秋白与鲁迅、茅盾、郑振铎这些现代文化史上的高峰,也是齐肩至顶的啊,他应该知道自己身躯内所含的文化价值,应该到书斋里去实现这个价值。但是他没有,他目睹人民沉浮于水火,目睹党濒于灭顶,他振臂一呼,跃向黑暗。只要能为社会的前进照亮一步之路,他就毅然举全身而自燃。他的俄文水平在当时的中国是数一数二了,他曾发宏愿,要将俄国文学名著介绍到中国来,他牺牲后鲁迅感叹说,本来《死魂灵》由秋白来译是最合适的。这使我想起另一件事。和秋白同时代的梁实秋,在抗日高潮中仍大写悠闲文字,被左翼作家批评为“抗战无关论”。他自我辩解说:“人在情急时固然可以操起菜刀杀人,但杀人毕竟不是菜刀的使命。”他还是一直弄他的纯文学,后来确实也成就很高,一人独立译完了《莎士比亚全集》。现在,当我们很大度地承认梁实秋的贡献时,更不该忘记秋白这样的,情急用菜刀去救国救民,甚至连自己的珠玉之身也扑上去的人。如果他不这样做,留把菜刀作后用,留得青山来养柴,在文坛上他也会成为一个、甚至十个梁实秋。但是他没有。
如果秋白的骨头像他的身体一样的柔弱,他一被捕就招供认罪,那么历史也早就忘了他。革命史上有多少英雄就有多少叛徒。而秋白偏偏以柔弱之躯演出了一场泰山崩于前而不动的英雄戏。蒋介石听说抓到了瞿秋白,急电宋希濂去处理此事。宋在黄埔时听过他的课,执学生礼,想以师生之情劝其降,并派军医为之治病。他死意已决,说:“减轻一点痛苦是可以的,要治好病就大可不必了。”当一个人从道理上明白了生死大义之后,他就获得了最大的坚强和最大的从容。这是靠肉体的耐力和感情的倾注所无法达到的,理性的力量就像轨道的延伸一样坚定。刑前,秋白唱《国际歌》,唱红军歌曲,泰然自行至刑场。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盘腿席地而坐,令敌开枪。从被捕到就义,这里没有一点死的畏惧。
如果秋白就这样高呼口号为革命献身,人们也许还不会这样长久地怀念他研究他。他偏偏在临死前又抢着写了一篇《多余的话》。我们看他短短的一生斗争何等坚决,他在国共合作中对国民党右派的批驳、在党内对陈独秀右倾路线的批判何等犀利,他主持“八七会议”,决定武装斗争,水远功彪史册,他在监狱中从容斗敌,最后英勇就义,泣天地动鬼神。这是一个多么完整的句号。但是他不肯,他觉得自己实在渺小,实在愧对党的领袖这个称号,于是用解剖刀,将自己的灵魂仔仔细细地剖析了一遍。别人看到的他是一个光明的结论,他在这里却非要说一说这光明之前的暗淡,或者光明后面的阴影。世上有多少人都在涂脂抹粉,挖空心思地打扮自己的历史,极力隐恶扬善。而他却不肯。在一般人是把人生投入革命,在他是把革命投入人生,革命是他人生实验的一部分。当我们只看他的事业,看他从容赴死时,他是一座平原上的高山,令人崇敬;当我们再看他对自己的解剖时,他更是一座下临深谷的高峰,风鸣林吼,奇绝险峻,给人更多的思考。他是一个内心既纵横交错,又坦荡如一张白纸的人。
我在这间旧祠堂里,一年年地来去,一次次地徘徊,我想象着当年门前的小河,河上来往觅渡的小舟。他出门登舟之时一定想到“野渡无人舟自横”,想到“轻解罗裳,独上兰舟”。那是一种多么悠闲的生活,多么美的诗句,是一个多宁静的港湾。他在《多余的话》里一再表达他对文学的热爱。他多么想靠上那个码头。但他没有,直到临死的前一刻他还在探究生命的归宿。他一生都在觅渡,可是到最后也没有傍到一个好的码头,这实在是一个悲剧。但正是这悲剧的遗憾,人们才这样以其生命的一倍、两倍、十倍的岁月去纪念他。一个人无才也就罢了,或者有一分才干成了一件事也罢了,最可惜的是他有十分才只干成了一件事,甚而一件也没有干成,这才叫后人惋惜。你看岳飞的诗词写得多好,他是有文才的,但世人只记住了他的武功。辛弃疾是有武才的,他年轻时率一万义军反金投宋,但南宋政府不用他,他只能“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后人也只知他的词才。瞿秋白以文人为政,又因政事之败而返观人生。如果他只是慷慨就义再不说什么.也许他早已注入历史的年轮。但是他又说了一些看似多余的话,他觉得探索比到达更可贵。当年项羽兵败,虽前有渡船,却拒不渡河。项羽如果为刘邦所杀,或者他失败后再渡乌江,都不如临江自刎这样留给历史永远的回味。项羽面对生的希望却举起了一把自刎的剑,秋白在将要英名流芳时却举起了一把解剖刀,他们都把行将定格的生命的价值又推上了一层。哲人者,宁肯舍其事而成其心。
秋白不朽。????????????????????????????????????????????????? (有删节)
(1)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作者想写瞿秋白的文章已有六年,始终都没有写出来,因为瞿秋白实在是一个谜,让人无法理解。
B.支撑着瞿秋白慷慨赴死的理性力量是他对生死大义的明了,所以才能视死如归,不恤以死去殉自己的理想。C.文章一段借助段首的排比,从三个方面对瞿秋白展开评述,既赞美他的文学成就与临难的从容,更赞美他解剖自身弱点的坦荡,这就在记其行的基础上突出了他伟大的人格魅力。D.作者认为瞿秋白的悲剧在于他以文人为政,又因政事之败而返观人生,有“十分才”却只干成了一件事。E.本文结构缜密,具有较强思辩色彩,而比喻、对比、引用等多种修辞手段的运用又显露出作者非凡的文字功底。(1)A、D(A项没写出来的原因不是瞿秋白让人无法理解,而是他像一个谜,让人无法看清摸透,作者深怕仓促下笔,写不出他的博大深邃。D.项原文第6段明确指出,瞿秋白一生的悲剧在于一生都在觅渡,可是到最后也没有傍到一个好的码头。)(2)结合全文,简析作者笔下的瞿秋白是个怎样的人。(6分)(2)学问渊博、才华出众的学者。心忧天下、视死如归的革命家。淡泊名利、敢于自我解剖、追求精神和人格的自我完善的哲人。(6分,每点2分)(3)请简要“觅渡,觅渡,渡何处?”为题?(6分)?答案:(3)“觅渡”是瞿家祠堂前一座桥的名字,它直接促成了这篇文章,使作者不再为“无从写起”苦恼。 “觅渡”是文章的主线,有效的串联起瞿秋白的一生,更深入的剖析了瞿秋白的精神世界。“觅渡,觅渡,渡何处?”既以问句形式引发读者思索,又加浓了文章的文学韵味。(6分,每点2分)(4)你怎么理解第段中“哲人者,宁肯舍其事而成其心”这句话?你怎样看待瞿秋白面对名利时的选择?(8分)(4)“哲人者,舍其事而成其心”实际是对瞿秋白勇于剖析自我的行为的一种赞美与解说,瞿秋白舍弃英名流芳的“事”的机会,勇敢地在《多余的话》中自暴弱点与黑暗,就是因为他要成就自己对坦荡无私的人格的“心”的追求。我赞赏这种行为,因为在他心中,探索比到达更可贵,他追求的不是世人眼中的声名,而是德与道精神的自我完成,他的这种宁可舍其事也要成其心的崇高追求正是现在人们所缺失的,足以引起我们的思考,我们也应该做一个精神世界的富有者。也可以不赞成这种行为,不要因为个人思想认识问题,而影响了自己的才华充分发挥,这也是一种才华的浪费,不能很好地实现人生价值。一个人可以在追求到名利之后,再去追求精神层面的东西,那样会更好实现自己更崇高的追求。“事”与“心”是可以有机统一的。
1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C、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言从楼起,但意在楼外,写景抒情曲尽其妙,炼词造句独具匠心,字字珠玑,脍炙人口,千百年来广为传诵。?B. 呼之欲出,形容人像画得逼真,似乎叫一声就会从画中走出来;泛指文学作品中人物的描写十分生动。这里应改为“出台”。属于望文生义。C.曲尽其妙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欧债危机的爆发固然是欧元先天制度设计的某所致,但心理根源与美国经济的疲弱有着莫大的关联。1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阅读下面这则,写一则概括性的标题,不超过字。
15.美航天局遗失国际空间站控制码(“美国”1分 ,“航天局”1分,“丢失”1分,“国际空间站”1分,“控制码”1分;超字数要扣分)
16、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两位公差各有急务在身,结伴出发,走到半夜迷失了方向。一位认为黑夜乱闯徒劳无功,应该就地休息,等天亮辨明方向再走。另一位觉得呆着不动白耗时光,不如试着走走,也许碰巧能找到出路。二人争执不下,只好各行其是。
以能否按时完成任务而论,他们都有可能成功,也都有可能失败,所以这个故事的结局是不确定的。结局不能确定,却必须做出抉择,人们经常会遇到两位公差的困境。
请根据阅读后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自定立意;②自拟标题;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题目自拟,文体不限。
高考学习网-中国最大高考学习网站 | 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其他相关资源
友情链接:
客服总机:400-606-99777 业务传真:010- 客服邮箱:Copyright &2006 - 2015 高考学习网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证100390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兔死狐悲的成语故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