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改革新方案20172+1+n指的是什么

高考中的3+X+1 3+2 是什么意思_百度知道
高考中的3+X+1 3+2 是什么意思
我有更好的答案
文科艺术类的考生须参加文科综合的考试、综合实践等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和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3+2”是指语数外三门外加政史地生物化等几门中的两门21、化学。报考文史类、理科艺术类。所有考生都参加基本能力考试、地理三个科目的必修内容和部分选修内容、体育类的考生须参加理科综合的考试、艺术。“X”指文科综合或理科综合、数学和外语三个科目,是所有考生的必考科目、“3+x+1”中的“3”指语文。文科综合包括政治、历史,报考理工农医类、体育与健康;理科综合包括物理。“1”指基本能力、生物三个科目的必修内容和部分选修内容,内容涉及高中课程的技术
3+X+1:(语文,英语,数学)+(理综)+(基本能力)
(语文,英语,数学)+(文综)+(基本能力)3+2:(语文,英语,数学)+(你要报考的学校的专业考试) 看看能能帮到你!!这是我了解的。。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高考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山东近二十年高考改革频率:最短五年&最长八年()
山东高考改革方案获批
2020年高考只统考语数外
  山东夏季高考只考语数外三科到底从哪一年开始实行?山东省教育厅官网新近发布《省教育厅厅长左敏在2016年全省教育工作会议上的总结讲话》(以下简称“讲话”),首次明确我省被教育部确定为第二批考试招生制度试点省份之一,从2017年开始高考改革试点,这意味着,2017年入学、2020年参加高考的学生将首尝只统考语数外新政。
 根据左敏此前在山东省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上的发言透露,山东将推行“两依据、一参考”的考试招生模式,即依据高考成绩和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来招生录取。以前是一次高考成绩决定录取顺序,现在“两依据、一参考”打破了以分数为主的录取模式,除了文化课的成绩之外,学生的艺术素养、科技素养、人文素养等综合素质都将成为高校在录取过程中会考查的重要因素。高考考试科目方面,将夏季高考的统考科目减少为语文、数学、外语3科,增加学生对考试科目的选择性,同时将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六门学科,让学生根据自己兴趣特长,自己选择三门纳入高考成绩。
山东以往高考科目变革史
  2020年实施新高考“3+3”
  录取模式
  ●“两依据”:依据高考成绩和学业水平考试成绩。
  高考时只统考3门:语文、数学、外语
  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物理、化学、政治、地理、生物、历史,选择3门纳入高考成绩。
  ●“一参考”:指考生在高中阶段的综合素质评价情况作为高校录取的重要参考。
  2014年“3+综合”
  “3”指语文、数学、外语,“综合”是文综或理综。
  2007年“3+X+1”
  “3”指语文、数学、外语,“X”是文综或理综,“1”就是基本能力测试。
  2002年“3+X”
  “3”指语文、数学、外语,“X”指文综或理综。
  1994年“3+2”
  “3”指语文、数学、外语,“2”中的文科指政治、历史,理科指物理、化学。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15年高考改革 3+3是指什么_百度知道
15年高考改革 3+3是指什么
所谓3+1和3+3,指的是此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中的重大变化:过去“一考定终身”,而今后,考生总成绩由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3个科目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3个科目成绩组成。此外,考生在高中的综合素质评价情况将作为重要参考。
语数外三个高考科目大家很熟悉,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由考生根据报考高校要求和自身特长,在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中自主选择。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高考改革新方案将呈现“3+3”模式,除了统一高考的语数外3科外,还要加上自选的3科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由学生根据报考高畅揣扳废殖肚帮莎爆极校要求和自身特长,在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中自主选择,并且可以文理兼修、文理兼考,真正做到文理不分科。望采纳。【高考蜂背 高中知识听着背 可登陆苹果或安卓市场下载使用】
高考改革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高考改革正前方”系列报道之一
王烽:高考改革不是简单的考试改革&是一场体制改革【2】
&&&&来源:&&&&
&&&&&&字号
高考改革实质上是一场体制改革
教育规划纲要提出,要按照科学选拔人才、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维护社会公平的原则,探索招生与考试相对分离的办法,政府宏观管理,专业机构组织实施,学校依法自主招生,学生多次选择。
如果说“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是从技术操作的角度提出的要求,那么“招生与考试相对分离”,则是体制上的设计,调整的是各个主体的权力和责任。
“高考改革实质上是一场体制改革。”王烽说,在考试类别和科目、评价标准和方式、录取方式改革的大方向确定后,政府、高校、考试机构、学生自身责权必须调整,才能支撑着改革健康地走下去,一步一步地实现这些目标。
王烽说,学校主导的多元评价标准的建立,意味着高校招生工作中综合评价重心的转移,即由以考代招体制下的考试机构和政府招生办公室为主,转变为以高校为主。政府需要调整职能,把制定招生规则和程序、各项考试成绩使用等权力交给学校,自己转而主要负责制定招生基本规范、考试安全和招生过程监督、入学机会公平监测和调节等,对学校招生工作的具体干预将大为减少。高校则需要健全内部招生机构和机制,动用更多的人员和经费从事招生工作,并把自身招生过程置于社会监督之下。
王烽指出,这种权力下移意味着所有学校都有平行招生的权利,而不必等待别的学校挑完之后再招,这就必然要求打破录取批次。在高校自己公布的招生评价标准范围内,学校有权利决定招生结果。“这样,学校与考生之间通过招生宣传、网络平台等沟通,双向、多次选择,一名学生同时获得多所高校的录取通知书等将成为可能。”这意味着,高校之间的竞争格局将发生深刻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地方政府招生办的行政管理色彩将大大减弱,服务职能则需大大加强
“权力调整还会影响其他主体。”王烽说,不同层次的教育考试机构不仅要承担全国统一高考,还要承担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任务;高中学校不仅要负责学生的学习,还要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选择和组合课程、客观记录学生发展情况,学生要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不同高校的招生要求,有目的地安排高中学习。
过去我们讲放权讲了很多年,但总给人感觉该放的权还没真正放下去,政府还是管理很多不该管、又管不好的事情。王烽认为“泛泛地谈放权是没有用的,只有与具体领域的改革结合起来,放权才能获得有效的抓手。”
“至少提前三年告知公众”
“考试招生改革的阻力并不仅仅在于制度系统和技术细节。推进改革面临的困难,来自观念、能力和实践三个方面。”王烽表示,30多年来我国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高考制度,国人对高考、对招生公平寄予了太多、太沉重的期待,任何改革计划提出之初都可能处于被强烈怀疑的地位,即使是很完善的改革方案,要得到多数人的赞同并不容易。他认为“改革的每一步都需要谨慎、都要为改革本身加分,容不得出错。”
调研中,王烽发现多数高校对落实招生自主权还没有做好准备。相对于国外一些高校对招生投入的大量人力物力,我国高校这方面的投入少得可怜,内部机制建设也有很大差距。“很多高校还没有意识到招生自主的必要性。如果打破甚至取消录取批次,高校如何才能适应新的竞争局面、如何面对与学生的双向选择,还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考试机构、地方招生办也同样面临服务意识能力不足的问题。”
“高考改革的顶层设计如何照顾地方已有的改革,如何在不同地方不折不扣地实施,也是一个难题。”王烽表示,我国各省教育发展水平差异巨大,目前有16个省全部或部分自主命题,已有的改革进展极不平衡,一刀切肯定不行。他认为,高考改革要以地方、高校试点为突破口,逐步积累经验,有序推开,特别是要考虑教育阶段的周期性,至少提前三年告知公众。&
(责编:葛蕾(实习生)、熊旭)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恭喜你,发表成功!
请牢记你的用户名:,密码:,立即进入修改密码。
s后自动返回
5s后自动返回
恭喜你,发表成功!
5s后自动返回
最新评论热门评论
精彩新闻|精彩博客
24小时排行&|&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016高考改革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