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江源天气的马

四区两带一线行:和春天一起走进三江源
  青海新闻网讯 历时20余天,行程5000多公里,深入我省南部4州12个县的25个乡镇和村庄,走访了大量的基层干部和农牧民群众,就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展开了详尽采访。2012年的4月,由省三江源办、青海日报社、西海都市报社共同组成的“春到三江源&采访组,再一次深入三江源腹地,去感受7年以来,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农牧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生态保护支撑所取得的成绩及目前的进展,去感受生态移民目前的生活现状及发展之路。在这一年的春天,采访组伴随着春天的脚步一起走进了美丽而神秘的三江源,走进了这片正在发生历史性巨变的高天厚土。.cn  总水量的25%、黄河总水量的49%、澜沧江总水量的15%都来自三江源地区,这一地区被人们称为“中华水塔&,但是让世人忧心忡忡的是,由于自然和人为的原因,近几十年来,三江源地区生态急剧恶化,草场退化,水土流失。2005年1月,国务院第79次常务会议批准实施《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总体规划》,同年8月,工程正式启动实施。7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国家有关部委的大力支持下,青海省委、省政府把总体规划实施列为一号工程,全省相关部门通力协作,项目区州、县、乡各级党委、政府精心组织,各族干部群众积极参与,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取得了明显成效。.cn  “逐步实现保护和恢复生态功能、实现该地区人与自然和谐和可持续发展、农牧民达到小康生活的目标&。这是《总体规划》的目标,而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历史任务,需要几代人长期不懈的艰苦努力,实施7年的时间,也许一切才刚刚开始,但通过深入的采访,使我们真切的感受到,在科学的规划和决策下,三江源的生态恶化正在得到有效的遏制,生态改善正在积极的良性发展与变化中;同时,生态工程的实施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各族群众对这一工程大力拥护和支持,群众的生产生活因工程的实施而受益匪浅,以及工程的实施对于经济欠发达的我省南部地区社会经济领域的各项发展产生了深远而重大的意义。.cn  三江源新村,一路采访下来,这样的村名似乎很多,在特定的地域环境下,这样的村名似乎包含了最为纯朴的意义,既有地域特色,又有发展变化的内涵及对于未来的美好期盼。而位于同仁县隆务镇的三江源新村是我们采访的第一站,也是印象较为深刻的一个村庄。“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是三江源生态移民的重要工作,如何在解决好基本生活的前提下,使他们走上致富之路,后续产业的发展就尤为重要,而三江源新村的模式给我们带来了启发和信心。&黄南州三江源办主任张仕清向记者介绍道。.cn  隆务镇的三江源新村是2008年从泽库县麦秀镇的三个村跨区搬迁到同仁县的,起初大家对后续产业有些迷茫,然而经过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搬迁牧民科级培训后,逐步找到了发展定位。如今这个村的藏饰用品加工已初具规模和效益,村民万玛才让说,我们每人每天能加工出一顶帐篷,纯利润可以达到100元,仅今年的头四个月,合作社通过加工帐篷和藏服一共挣了一万五千元。.cn  如果说隆务镇的三江源新村只是草原上的一朵格桑花,如今遍布我省青南草原的格桑花正在含苞待放、翘首期待着春天的来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深切关怀下,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格桑花如一张张笑脸,开得无比灿烂和温暖。《总体规划》自实施以来,工程建设全面推进,截至2011年底,国家累计下达投资57.2亿元,占规划总投资的76.3%,共实施了退牧还草、黑土滩治理等21个项目,完成投资48.5亿元,占下达投资的97%。其中完成生态移民14477户,培训农牧民33341人(次),建立示范户1228户。.cn  在三江源生态工程的重大主题中,实施的项目较多,而工程的实施与人的关系、尤其是和当地牧民群众的关系成为我们此行关注的重点。在泽库县和日乡和日村,这里的石雕经济已是名声在外。在生态移民项目的强大支撑下,这个生态移民村仅石雕一项去年的收入就达到了225万元。这里只是生态移民后续产业发展的一个点,而通过这个点使我们强烈的感受到,在后续产业方面,各级党委、政府充分尊重农牧民群众的意见,立足当地的实际情况和现有条件,并充分的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使各地的后续产业发展符合科学发展观、符合农牧民群众增收致富的根本原则,比如和日村的石雕艺术,就是充分尊重和挖掘了村里悠久的石雕历史,较好地实现了生态移民及后续发展的目标。.cn  三江源地区的发展从传统常规的经济发展模式进入到一个良性的、以生态保护和生态产业为基础的、兼顾经济和社会需求的新型发展模式,既需要外部支持,又需要内生的动力,三江源生态保护将成为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一个综合性示范。把三江源核心区或重点保护区的农牧民部分迁移出来,关键是减少农牧民对土地和资源的依赖。青海省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李晓南介绍,进一步加大生态移民后续产业培育力度,落实后续产业项目,发展设施农业示范户,组织青壮年生态移民技能培训,组织开展劳务输出,确保生态移民群众收入不断增加,让移民群众早日受益,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共赢。.cn  生态恶化的势头正在初步得到遏制,而生态保护的效益也是日趋明显,在这个前提之下,更为重要的是当地牧民群众的生产方式正在转变中趋于成熟,从上学、就医、住房等关切点上,牧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也同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cn  四月的青南草原春寒料峭,草原如同金黄色的地毯被公路裁剪成春姑娘的嫁衣,远处白雪皑皑,在阳光的照耀下,一排排红砖白墙勾勒出的赛隆社区静谧安详。2008年,173户牧民从二三十公里外的草场集中搬迁到了同德县城尕巴松多镇。来到社区建设养畜育肥羊暖棚,牧民角巴抱了几捆草,还没有到料槽边,就被紧跟在身后大大小小的欧拉羊包围。据了解,社区建设养畜暖棚是这里的35户牧民每户集资了2000元,以及用三江源生态移民工程后续产业发展资金每户2.87万元的专款修建的,去年,出栏育肥羊700多只,由于市场价格好,每只羊平均纯利润达到了190元。.cn  同德县三江源办公室主任龙生泉认为,生态移民建设养畜配套项目的实施,确实是一条解决搬迁牧民后续产业发展问题的有效途径。通过“集中资金、重点投入、统一管理、民主监督、年底分红&的模式,对实现三江源牧民“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具有现实推动作用。.cn  采访不断的深入,一个崭新的青南也在脑海里逐渐的清晰起来,对牧区常规的记忆已被打碎,雪山依然,草原依然,而牧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已发生了根本的转变,这一转变的核心就是贫穷落后向富裕文明的转变;落后的生产方式向先进生产方式的转变;其间,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潜移默化的发生着悄然的变化。在这一转变过程中,三江源生态项目的实施是其中重要的动力来源。自三江源生态工程实施以来,我省把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作为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巩固生态屏障的重大责任,作为生态立省和转变牧区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的切入点,作为改变三江源区贫穷落后面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机遇,坚持《总体规划》确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狠抓《总体规划》的实施工作。从2006年起,取消了对三江源区的GDP考核,把生态保护和建设列为三江源区各级党委和政府工作的主要考核内容,有效推动了保护与建设工作。.cn  保护生态,让牧民过上幸福的生活,是三江源生态工程的核心内容,也是最终目标,这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后续产业发展好了,牧民群众的生活富裕了,保护生态的群众基础就更加的牢固了,群众也进一步认识到了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和长远意义。2011年,为解决生态搬迁牧民的生产生活难题,玉树藏族自治州出台了生态搬迁牧民草山管护公益性开发岗位管理办法,将治多县作为试点县。管理办法决定,在所有移民户中每户选定1人,确定为草原管护人员,为其提供就业岗位,岗位包括草山管护、封山护林管护等,不仅发工资,还由社保部门为其缴纳“三金&。此外,草原生态管护公益性岗位人员在参加新农保、医保等方面政府还给予补贴。.cn  “我们家弟兄们,对近万亩的草场实行轮流管护。自从2009年禁牧搬迁以来,草场上的牧草长高了。&在治多县加吉博洛镇见到立新乡生态移民社区的文秀时,他刚从60公里外的草场回到家里,看望妻子和两个孩子。文秀说:“一个月我们至少要巡山七八次,这还不包括其他兄弟偶尔去州上时路过管护。三年前我们从草场搬迁到县城后,就再不养牛羊了。&.cn  治多县三江源办主任介绍,国家实施三江源生态工程以来,截至目前,全县共建成移民社区3个,安置牧民564户,2011年,已发放生态移民公益性岗位草原管护资金270万元,解决了搬迁牧民的后顾之忧,牧民群众生态保护的意识和积极性日渐提高。.cn  不仅要从草场上合理的搬迁出来,同时牧民依然是草原的主人,是生态管护的最基本的队伍。在“千湖之县&的玛多,我们采访了草原鼠害防治。玛多县三江源办主任李大伟介绍,鼠害是严重威胁草地畜牧业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鼠害不仅与家畜争食牧草,而且大量破坏天然植被,造成水土流失,形成寸草不生的“鼠荒地&。玛多全县的可利用草原面积2707万亩,其中鼠害发生面积达1932万亩,占全县可利用草原面积的68.7%。2009年,玛多县开始在草原上架设鹰架,当年完成6150座鹰架,使400万亩的草场得到了保护。当地的牧民扎昂说,以前老鼠多的害怕,在草原上扎帐篷,帐篷里老鼠乱跑,吓得小孩子哇哇大哭,如今几乎没有这样的情况发生。现在政府在草原上架设了鹰架,牧民们都觉得这个办法很好,大家也很支持,并积极配合政府的工作,有些鹰巢里生了小鹰,牧民们就主动看护,绝不容许有人来破坏鹰巢,或者偷捕小鹰。.cn  实施三江源生态工程以来,7年的时间仿佛弹指一挥间,历史正在继续,草原上牧民的新生活也在继续,这是一项伟大的战略。2010年我省委托中科院地理所联合相关部门和科研院所,依托三江源生态监测数据进行综合性、全方位的科学评估,认为:通过工程建设三江源区生态系统宏观结构局部改善,草场退化趋势初步遏制,草畜矛盾缓解,湿地生态功能逐步提高,湖泊水域面积明显扩大,水土保持功能开始提升,严重退化区生态开始恢复,重点治理区生态状况好转,生态保护取得明显成效。.cn  国家发改委也适时对工程建设进行了阶段性评估,认为我省认真贯彻中央决定,克服困难,做了大量工作,工程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项目区生态和环境有一定程度改善,生态保护体系和监测网络初步建立,并开始发挥作用,群众思想观念和生产生活有所转变,农牧民部分生活条件得到初步改善,项目区民族团结,社会稳定,为确保国家生态安全做出了积极的贡献。.cn  2011年11月,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决定建立青海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会议指出,三江源地区是长江、黄河、澜沧江发源地和我国淡水资源重要补给地,是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特殊重要地位。试验区包括玉树、果洛、黄南、海南4个藏族自治州21个县和格尔木市唐古拉山镇。这无疑为三江源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走向可持续发展之路再次注入了强大的动力。.cn  此刻,三江源的春天已经来临。我们祝福这片遥远而神秘的雪域,走向富裕、走向文明、走向和谐,走进一个崭新的时代! (作者: )
上拍指数:0件拍品
交易指数:0件成交作品
艺术家拍卖排行
艺术家搜索指导
李晓南快速通道
| (C)2009 版权所有·搜艺搜此内容是搜艺搜根据您的指令自动搜索的结果,不代表搜艺搜赞成被搜索网站的内容或立场江源的城市风情——记“新扬州八怪”代表画家江源
来源:中手游 发布: 13:09
近年来,随着中国国力的提升,经济文化生活日益丰富,民族对中国文化复兴的期盼,从而带动了中国艺术品市场的繁荣。在这种背景下,中国画在喧哗和杂语中,似乎热闹起来。中国画各类绘画流派,各种画展,学院和民间对中国画的争论和探讨,所有这些在媒体助威和...
&&&&近年来,随着中国国力的提升,经济文化生活日益丰富,民族对中国文化复兴的期盼,从而带动了中国艺术品市场的繁荣。在这种背景下,中国画在喧哗和杂语中,似乎热闹起来。中国画各类绘画流派,各种画展,学院和民间对中国画的争论和探讨,所有这些在媒体助威和鼓动下,吸引了社会更多的关注。纵观中国画坛,与世界文化格局相一致,共同步入&后大师时代&。曾经受到&扬州八怪&绘画风格影响的一批近现代中国画大师,如赵之谦、吴昌硕、任伯年、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等相继离世后,我们只能回望大师的背影,扼腕感叹。但是,中国画坛并没有因为大师离去而冷落,反而格外地热闹。大师的作品炙手可热,在拍卖行以天文数字成交,屡创新高,成为国内外收藏界的珍贵藏品。这对后学者无疑是刺激神经和充满诱惑的事件。大师们创造性地撑起的一片新中国画天空下,他们的弟子和后学者呈现出群雄并立、多元共存、名家纷杂的局面。我们深感大师远去的遗憾时,又欣喜地发现大师给新人们腾出一个更大的自由空间。克罗齐说:&所有的历史都是当代史。&当我们把目光从中国画历史教课书上挪开,环视四周,会发现一颗闪亮的新星悄然升起。近年来,活跃于中国画坛的&新扬州八怪&代表画家江源,吸引着众多画评家目光。江源创作的&城市风情画&,为当代中国画坛谱写新的篇章。
&&&&&新扬州八怪&是当代中国画坛众多群体中有着鲜明特点的一个群体。它由生活在扬州的本土画家江源、鞠伏强、徐中、刘扬山、陆太林、钟丹群等组成。美术评论家杨维民教授说:&在扬州文化底蕴实足的土地上,又产生了一个新的艺术团体,他们也存在让中国画坛大家关注的一个新的学术流派,就是以江源为代表的新扬州八怪。&共同的绘画理念和创新方向,把他们糅合在一起。但是,各人的绘画作品各有特点,精彩纷呈。我们分析和评价一个绘画流派、一个绘画群体,根本立足点是个体作品,以及作品中所体现的绘画风格。一部作品在传统意义上保留了什么?创新了什么?在中国画的历史坐标系里能否寻找到自己的位置?这些是衡量画家绘画作品生命力的所在。如果从中国画新画史的角度来考察这群作家,江源的&城市风情画&在新画史中可圈可点,值得书写。
&&&&&城市风情画&概念是江源首先提出,即主张用传统的中国画法表现现代城市,以符合时代的发展。江源认为城市题材在中国画坛缺位实为当下文化发展的缺憾。现在中国进入到城市化时代,时代变化最大的、最多的是城市,平房变成楼房,小店变成超市,自行车变成汽车,单一色调的服装变成五彩缤纷的服饰&&绘画艺术和文学、戏剧等艺术形式一样,要反映生活。生活才是创作的唯一源泉。城市生活如此翻天覆地,难道中国画就对此视而不见,一味采取回避态度?中国画难道要回到&士大夫&时代?中国画的核心是中国文化,中国文化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传统文化的凤凰涅槃。近年来,中国文化全球性复兴,显示出中国文化的内在生命力。现代生活中,中国文化的定义更宽泛,内涵更丰富,具有包容性和多元性,这就对中国画的绘画语言提出新的要求。
&&&&江源原本是画写意花鸟,师承著名写意花鸟大家张立辰教授。很长一段时间,他思考中国画表现现代城市生活变化的瓶颈是什么?首先,&文人写意画&的表现性如何适应城市物质性,即实体如何意象化?如何有意味地表现城市?其次,古代文人画的&士大夫&情趣如何适应当代城市趣味?他发现以传统中国画绘画语言来表现现代生活,无法体现物质的多样性和精神的丰富性,这就需要一种绘画语言的转换,建立新的语言体系。这种新的语言体系应当保留中国画的基本技法,坚守传统中国画的底线。画要让人一眼能看出是中国画。准确讲,这种探索是对中国画的丰富,而不是改变基因。在时代精神表现上,江源把&平民主义&思想融入绘画中,以&平民生活&取代&士大夫&生活,以&市民情趣&,追求雅俗共赏来淡化政治色彩和精英意识。他绘画中表现的城市风情,是普通百姓的市井风情。在江源眼里,普通民众才是城市主体,是他值得讴歌和表现的对象。
&&&&2010年至2011年间,江源的&城市风情画&创作取得重大突破。《守望》、《清秋》、《红掌白鹭图》等,打破山水、花鸟、人物诸画种间单一格局,&山水中有花鸟,花鸟中有山水&。《燕子归来》、《南国风情》等组画由城市景观、少女、花卉组成,完全打破山水、花鸟、人物的种类之别。杨维民认为:&江源的当代性在于引入城市背景,规则的人行道,穿梭往来的汽车,衣着时尚的美女,以及漂亮的建筑物等,并对这些元素进行提炼,以写意手法表现于画面,使作品具有时代气息。&
&&&&江源的画有强力的画面感,造型简洁,画中人物往往几根线条构成,有的甚至略去五官,强调&以书法入画&。他将圆润、有弹性、节奏感强的线条运用到绘画中,来追求他的&立骨&。《落日余辉》中,&晚归的三轮车夫&只是简约的背影,廖廖数笔。大型风景画《朝阳新貌》中,楼房、汽车、行人代替了传统的山峦、云雾、风月。线条构成画面各种物体相互间关系,众多人物几笔勾勒。写意风景画的杰作《小秦淮河》,可谓&书法入画&的精品。旧式园林,简约如两个汉字。柳枝的摆动,水波的荡漾,看似不经意的数笔,表现得传神生动。只用三笔淡墨表现石码头,就表现出小秦淮河和河中游船的距离,以及河岸的高低起伏。
&&&&江源把色彩和点线面构图等西画元素引入中国写意画,拓展了画面,形成&大写意&风格。他对色彩把握极富个性,富有诗意。鲜明大块流动色彩的引入,大面积填色,使作品产生视觉幻象,如梦如幻。艺术来源自生活,但高于生活。艺术作品是作者主观与客观结合的创造性劳动成果。江源在色彩运用上,更多体现了他的主观情感,对实物、光和色的独特认知,以极具个性的色调表现。不同于西画,江源用色、填色,遵循着&密不透风,疏可走马&的传统构图法则,实质是把西画元素合理运用于中国画。如《朝阳新貌》、《南国风情》等作品,色彩成为画面主导因素,表现出现代城市的浓重与热情。江源的色彩运用,&使画面有了具象层次的空间,又有抽象构成因素&。这样画作更加意味深长。
&&&&2002年,江原提出&新扬州八怪&文化概念时,就注意到传统&扬州八怪&绘画中所体现的平民社会市井文化。&扬州八怪&生活于清中期,正是扬州商业文化发达时期。扬州成为东南最大的经济文化中心,具有现代商业城市的雏形。&扬州八怪&除极少两个人为过官,多数是平民画师。他们艺术风格追求自然、真实,把生活化的东西都搬到作品中,有别于当时的宫廷绘画,因此称之&怪&。扬州民谚有&家中无字画,不是旧人家&之说。江源的&城市风情画&中体现的平民主义视角,是对&扬州八怪&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扬。他画面中人物多数是社会劳动者。如《落日余辉》中的三轮车夫,《泛舟瘦西湖》、《小秦淮河》的船娘,《歌吹扬州》的街头艺人等。在&新扬州八怪&群体中,江源是最能从精神文化的高度传承&扬州八怪&、最敢于立意创新的践行者。
&&&&综上所述,无论是从中国画的创作理念,还是从创作实践看,江源都走在了中国画时代的前列,成为今日中国画坛一个继承与创新的标杆式人物。
&&&&江源与扬州
&&&&日,江源生于江苏扬州旧城区大十三湾16号。
&&&&扬州旧城区甘泉路与广陵路交接处,有两条并排向南的一人巷,分别叫大、小十三湾。十三湾形容巷子蜿蜒曲折,七拐八绕。&扬州巷子&已经成为扬州独特景观。&扬州巷子&曲折幽深,四通八达,如网状铺展。巷道与巷道间,相互照应,相映成趣。巷道里一户户人家,别有洞天。小门进里,一个小天井,几户人家共处。巷道虚掩的一扇扇木门背后,隐藏着万般风情和说不完的故事。某种意义上说,巷道是中国最早的城市,城市是巷道的拓展和延伸。看似普通的一条古巷,其实有着丰富内涵和生命力。它是城市的心脏。走进大十三湾,可以观赏灰砖墙壁,火巷、墙垛、小门楼构成的线条和轮廓,拐角处漏泄的阳光,庭院与内宅间相互搭配,井台边的水声和人语,空隙处墙缝里顽强生长出的花草藤蔓&&
&&&&有些画家来自乡村,童年记忆是山水和村落;有些画家来自大院,童年记忆是雍荣富贵和厅堂政治;而江源的童年记忆,就是小巷、小巷特有的小巷文化。小巷居住者多数是城市平民、小商人、手工业者。童年的记忆和生存环境,对艺术家的影响根深蒂固,潜移默化。江源虽然没有刻意去表达这种记忆,但是,潜意识中,&小巷文化&构成了他作品的精神内核。
&&&&我称江源为&小巷的诗意栖居者&。他的城市是闲适、从容、缓慢,在淡漠和不经意间,把古巷式宁静、安祥,平民日常生活节奏,放大到现代城市理想的高度。他的风情是小巷掩在门背后的市井风情,通过人物行为、色彩流动、景物间的关系溜出画面。他以一种大写意的手法来表现我们司空见惯的城市。其实,他笔下的城市是古巷文化和现代城市文化之间的折衷。这一美学上的妥协,使他的&诗意小巷&走出主观囚禁,而栖居于现代城市这一客体,仿佛一只白鸽落在城市青灰色的瓦脊。
&&&&江源生于知识分子家庭,书香门第。上世纪60年代知识分子工农化,向工农学习,知识分子家庭也近乎于平民家庭。生活于大杂院,与周围劳动群众没有什么区别。他父母是小学教师。生他那年,外婆从上海回到扬州。外婆是大家闺秀,有着光荣的革命生世。她从上海银行退休回来,住在十三湾一间10平米的厢房。外婆和母亲是他童年的启蒙老师。江源记得,外婆给他讲古代神话,讲《三国》、《水浒》、《东周列国》、《聊斋》。外婆床头堆着线装书。而母亲给他讲外国文学,讲雨果的《悲惨世界》,讲《静静的顿河》,讲《钢铁是怎样炼成?》&&小南门桥上有一家租小人书店,一分钱看一本。他经常坐在书店爬爬凳上,看上半天。小时候,他最喜欢的玩具是小人书。小人书吸引他的不仅是书中内容,还有画面,线条表现出的丰富世界。
&&&&他在埂子街南面的城南小学读书。母亲是学校里的语文老师。他母亲记得有一回,算术老师找她,把儿子的课本给她看。儿子在课本的空白处,全画上画。这是认为不爱惜课本,要挨批评。通过这件事,母亲才知道儿子爱画画。10岁那年,他出痧子。出痧子一周不能出门,怕受风,只能躺在床上,天天喝米汤。他望着床头一盏煤油灯,灯光在昏暗中闪动。他几笔就画出灯的轮廓,但是,一想,纸上的灯和桌上的灯完全是两回事,能不能把桌上的灯挪到纸上呢?他开始观察煤油灯的外形,一个个圆相垒,各个面各种角度看去,又各不相同。他在不知不觉间竟然画出了煤油灯的立体画。外婆见多识广,看了这幅画很吃惊,发现这个小外孙没有受过专门素描训练,竟然自己悟出道道。
&&&&那时的小孩很少能去绘画班接受绘画训练,满大街也难找到一个画画老师。在童年和青少年阶段,江源从没有接受过任何绘画训练,也没有指导教师。他完全凭着爱好,天马行空,信马由缰地画,仿佛全世界只有他这么一个画画的。从小学到初中,他一直是美术课代表。记忆中,学校的墙报、黑板画,全由他画。他负责画,一个女生的负责写字。他也没看多少绘画书,只是一味地把头脑里形象表现出来。
&&&&一种想象的东西,虚幻的,转眼间就真实地出现在眼前。这种快乐,我们常说的创造性快感,激发着他潜在的能量。这是他童年最大的乐趣。这种井底之蛙的快感给了他一种自信。他妄想着画出一个世界,画出明天。
&&&&大十三湾的家只有30多平方,全家7口人生活在一起。他父亲家庭成份不好,爷爷是绸缎商。所以父亲一直不受重用。有一段时间,家庭遇上许多困难,十分艰苦。好在外婆经历过许多世面,没有把这种家庭不愉快传染给下一代。江源的童年是无忧无虑的,欢乐的,健康的。
&&&&从十三湾蜘蛛脚似的小道,几步就可以到埂子街。埂子街只有两辆三轮车宽,街两旁是许多旧户,开着各式店铺。店铺里是住家。这条上学经过的街道上,他们滚铁环,推弹子车奔跑。街上的三轮车夫,修脚踏车的,修钟表的,烧开水炉的,收废品的,收马桶的&&各式各样的人都吸引着他好奇的目光。
&&&&从埂子街沿石阶向下是小秦淮河。墨绿的河水,河畔的杨柳,划过的小船,河上坐落的拱桥&&跑得更远一些,就到了南河下会馆,小盘谷。这些都是清朝留下的盐商会馆和私宅园林。他们翻过院墙,在残恒断壁间,依旧看出建筑的精美雅致。南门街小学对面,正对着古运河。运河上往来的舶船,平静而浩大的运河水,在夕阳下熠熠生辉。这就是他童年活动的范围。
&&&&江源说:&有些画家认为,大自然山水是美的所在;有些认为民族风情、少数民族生活,是美的所在;有些认为,异域风光、非洲草原、塞外大漠是美的所在;有些人认为奇石、怪树是美的所在;有些认为美少女,才是美的所在;而我认为,城市里,市井风情中,依然存在着大美。如罗丹所说,&生活中不缺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在他的记忆里,童年所见的古城景色、风物人情,蕴藏着生活之美。
&&&&长辈中,他的叔公叫江树峰,是扬州师范学院外国文学教授。江树峰博览群书,学问做得很好,写一手好字。他是小江源崇拜的偶像。受叔公影响,他喜欢上读书。他的兴趣偏好思想哲学类书。考上电大后,他读了《老子》、《庄子》、卢梭、叔本华,李泽厚、朱光潜,罗素的《西方哲学史》等。他在电大学习土木工程,可是业余读书,多是哲学思想类的书。在同学们眼里,似乎是个怪人。
&&&&当代中国画作者群中,受商品市场化影响,的确存在着浮躁风气。许多画师存在共同的缺陷,就是不读书。从江源绘画发展看,读书给了他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他绘画的阶梯。他的绘画作品也确有&理念先行&的痕迹。在艺术活动中,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是相互的。没有理论的实践,像没头苍蝇,乱冲乱撞。当然,自发实践中,也可能提升出理论,但是,如果缺失理论作指导,这样画家很难形成自己的风格,很难有开创性突破。&城市风情画&背后有着江源的&城市美学&,&平民主义&和对传统中国画技术理论的坚守。这与他博览群书,痴于读书,勤于思考,有很大关系。
&&&&在电大学习的那几年,江源学习土木工程,较感兴趣的课程是古典园林建筑、绘图、现代建筑审美等。设想,如果江源是在美术学院学习绘画,或许,就是另一个江源。比如,画城市,如何表现城市中最具代表性实体,楼房,街道。这些问题可能会难倒美术院校学生,而在江源这里却取得意想不到的突破。他能在楼房和街道中发现美,同时能对这些实体空间位置以及相互间位置关系作出科学合理的摆布,这与他学习建筑专业有关。这类中国画极为头痛的问题,天缘巧合,找到合适人选来突破。
推荐手游排行
关注手游排行
Copyright &
中手游-中国手游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号-1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画家江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