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齐物论原文及翻译中的猴子是贪婪的

庄子 齐物论
庄子齐物论 (清关注本人微信公众号:历史的天空1840)
庄子,名周,字子休,战国时期宋国蒙(安徽蒙城县)人,我国先秦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老子之后道家学派重要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为“老庄”。鉴于庄子在文学史和思想史上的重要贡献,后被唐玄宗赐封为“南华真人”,《庄子》一书也被称为《南华真经》。据《史记》记载,庄子曾做过漆园吏,即管理林场的小官。他的一生从未大富大贵过,生活经常处于贫穷困顿之中。庄子卑弃荣华富贵、名利权势,在乱世中始终保持独立的人格,其思想汪洋恣肆超然于物外。《庄子》一书分“内篇”“外篇”“杂篇”三部分,相传“内篇”的《逍遥游》《齐物论》和《大宗师》等七篇是庄子的真作,集中反映了庄子的哲学思想。一般认为,“外篇”是庄子的弟子所作,“杂篇”是庄子学派和后来的学者所作。《庄子》对后世的影响,不仅表现在高深独特的哲学思想上,而且表现在文学造诣上。庄子的文章,想象力丰富,充满辩证思维,文笔妙趣横生富于变化,善于应用寓言故事明晰哲理,给人以超凡脱俗高深俊逸的感觉。《庄子》的文体已脱离了语录体,代表了先秦散文的至高成就。鲁迅对其高度评价:“汪洋辟阖,仪态大方,晚秦诸子之作,莫能先也。”南华老仙,以哲学家的睿智,文学家的风采,美学家的情怀,思想家的深度,讲述了一个自由、洒脱、淡泊的人生。
地籁、人籁与天籁
读《庄子》有种感受,“拿得起,放不下,放得下,而又拿不起。”是一种矛盾的心理,看吧!实在是太难懂。不看吧!又有一种神秘的力量吸引着你,就像一座充满诱惑的迷宫令你欲罢不能。我认为,《齐物论》一篇最为精彩,体现了庄子的核心哲学思想,哲理深刻语言晦涩深奥。正因为其论理高深,古今对《齐物论》的注解最多,各据其理不一而足,令人茫然而不知所从。要想感知《齐物论》的奥妙,必定要反复揣摩独自体悟,虽未必能准确把握而解其真意,却能体会一番心路历程。正如攀登一座高峰,虽历尽千难万险,待到峰回路转登顶之时,展现在面前的是别样的风景!庄子的哲学观点是,“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这是《齐物论》中画龙点睛之笔,彰显了庄子“齐万物、齐认知”的哲学宏旨。在先秦时期,探索宇宙万物生发奥秘的唯道家一派,庄子继承并发扬了老子的哲学思想,在人类自我认知和探究天人关系方面独树一帜。
《齐物论》开篇,庄子设计了一个玄妙的场景,其高超的写意手法,绝妙的寓意情景描写,超强的文字驾驭能力,仿佛有一只无形的大手抓住了读者的心里。【南郭子綦隐机而坐,仰天而嘘,荅焉似丧其耦。颜成子游立侍乎前,曰:“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今之隐机者,非昔之隐机者也。”子綦曰:“偃,不亦善乎,而问之也?今者吾丧我,汝知之乎?女闻人籁,而未闻地籁,女闻地籁而未闻天籁夫!”】南郭子綦(qi)犹如禅师入定的样子,身体软榻榻的,仰着头向天缓缓吐气,那种悠然自得旁若无物的感觉,就像灵魂出窍一般。学生颜成子游侍立在旁边说:“这是怎么了?身形诚然可以像朽木一般,精神和思想难道也能像死灰那样吗?”子綦回答说:“今天我忘掉了自己,你知道吗?你听见过‘人籁’,却没有听见过‘地籁’,你即使听见过‘地籁’却没有听见过‘天籁’!”理解这一段文字,进入了烧脑状态,反复琢磨不得其意,庄子到底要表达什么意思呢?庄子描写子綦“忘我”的状态可谓一绝,“形如枯槁,心如死灰”,神情活灵活现,人物出神入化。实际上,庄子借子綦之口,讲出来“万物齐一”之玄机,即“天籁”的概念。对于“天籁”的解释,古今众说纷纭,有的讲是大自然的声音,有的讲是万物生成,有的讲是人的复杂情感……。
【子游曰:“地籁则众窍是已,人籁则比竹是已,敢问天籁。”子綦曰:“夫天籁者,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子游说:“地籁是大地孔窍发出的声音,人籁是丝竹发出的声音,我再冒昧地向您请教什么是天籁。”子綦说:“所谓天籁,是道生万物而不同,各自生成自身的样子。都是自然而然形成,难道还有什么外力推动吗?”“吹万不同”,是庄子提出的重要哲学概念,吹万就是道生万物,吹万就是天籁。庄子把地籁描述为大地吐气,名为风,风吹万物发出不同的声音。风声虽然表现的千差万别,但其本质是相同的,即“大地的呼吸”。人籁是借助丝竹吹出不同的声音,表达的是人类不同的感情,欢乐、喜悦、缠绵、悱恻、哀伤、忧郁、苦痛、悲切……,情感丰富复杂多变,本质上都是人类情绪变化的显露。地籁、人籁推至天籁,庄子要表达的是“万物齐一”的本质,众人皆睡我独醒,庄子是孤独的,他要用自己独特方式,告诉芸芸众生最本质的东西是什么!人籁有待于人为,地籁有待于他物相激。唯有天籁,无待他物,出乎天性,发乎自然,合乎大道。庄子秉承老子“道”的思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宇宙万物都是“道”所生发的,自然而然,没有外力推动。而人类是万物之精灵,承担天赋使命,所以庄子把人作为天籁的代表。
【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是亦近矣,而不知其所为使。若有真宰,而特不得其朕。】没有和我对应的外界事物就没有我,没有我本身也就没法呈现外界事物。这样的认识似乎更接近与事物的本质,然而却不知道这一切受什么驱使。仿佛有“真宰”,却又寻不到它的端倪。这段话仍然与老子的思想相同,“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在天地混沌最开始的时候,因混沌一体无法区分,所以是没有名称的。等到天地分开万物初创,就有了名称的概念,否则没法区分万物。也即有了名称区分,就产生了万物,否则就不存在万物。这一点很重要,人类有了自我意识,开始审视人与万物的区别,是人类思维意识的一大进步。从此,人类有了“分别心”,自私贪欲,言论争辩,是非区分,喜怒哀乐等等随之而来。《齐物论》包含“齐物”与“齐论”两个意思,万物齐一之“宇宙观”,认识齐一之“认识论”,人类世界实质上由这两部分组成。《齐物论》就此展开剖析,破除蒙蔽双眼的迷幻景象,擦亮尘封日久的心灵之镜,显露出大道的真相。
【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是之谓两行。】养猴子的人给猴子分橡子,说:“早上分给三升,晚上分给四升。”猴子们听了非常愤怒。养猴人便改口说:“那么就早上四升,晚上三升吧。”猴子们听了都高兴起来。名义和实际都没有亏损,喜怒却各为所用而有了变化,也就意味这样的道理。因此,圣人善于调和是非,始终保持自然而然的状态,这就是物我浑为一体与自然发展。人们都嘲笑猴子的愚蠢,可人类自身难道不是这样吗?人类的是非之争,犹如“朝三暮四”一样,名实都没有变化,却无端产生了爱憎分明。意识形态、宗教信仰、文化差异诸如此类,不断争吵,不断冲突,有的甚至引发了战争。与其争是与非,不若去认清事物的本来面目。以自己的主观成见去确定是非标准,然后强加给别人,或不断争论,是人类社会最大的问题。
儒墨显学的是非之争,他们都各自肯定对方之所非,而非议对方之所是。相互攻讦对方的所是所非,则不如以空明的心境去反映事物的实情,摒弃是非之争,去追求“道”的真相。儒家倡导仁爱,墨家主张兼爱;儒家讲究厚葬守孝,墨家坚持薄葬节俭。儒墨针锋相对,互不相让,孟子骂得更厉害,“杨氏为我,是无君;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争论了半天,实际上都对,既要仁爱,又要兼爱,这样的世界才是最美好的,现代人不是倡导这些吗?人们过多地关注是非之争,而忽视了事物之根本,偏离了“道”。譬如“煤电之争”,到底谁对谁错?真实的情况又是怎样的呢?各执一词,互不相让,实质上是人为干扰市场造成了供需的剧烈波动,从而引发“煤电之争”。市场经济最重要的是“看不见的手”,而不是用“看得见的手”上下其手去干扰市场。“煤电之争”的本质是煤电没有纷争,如果市场自我调节供需均衡,何来的“煤电之争”?我们太善于去制造一个矛盾,然后再热情百倍地去解决问题。与其这样,不若尊重市场规律,顺其自然,减少纷争,求同存异。
以意识形态、文化差异和宗教信仰来确定是非标准,造成人类社会不断冲突,战争的起因大多如此。各种文明都是人类文明的组成部分,本质上没有好坏对错之分。如果区分,必然造成矛盾,强调一面,必然有对立的另一面。塞缪尔·亨廷顿所著《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的观点是:“随着冷战的结束,意识形态不再重要,各国开始发展新的对抗和协调模式。为此,人们需要一个新的框架来理解世界政治,而文明的冲突模式似乎满足了这一需要。”在中世纪之前,欧洲战争,欧亚战争,大多是宗教信仰引发的冲突,基督教与伊斯兰教的冲突,以及天主教内部的分化与冲突,伴随着不同文明的兴起和陷落。按塞缪尔·亨廷顿的判断,未来世界将在七中文明之间保持冲突和协调,即中华文明、日本文明、印度文明、伊斯兰文明、东正教文明、西方文明和拉丁美洲文明。这也许是塞缪尔·亨廷顿一家之言,可真实的情况又是什么样子呢?而冲突的本质是什么,有些有规律可循,有些纯属人为造成,两次世界大战几乎毁灭了人类本身,谁又能阻止人类的不断冲突呢?
【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也。故曰:莫若以明。】事物的那一面同样存在是非,事物的这一面也同样存在对错。事物果真存在彼此两个方面吗?事物果真不存在彼此两个方面吗?彼此两个方面都不存在对立面,这就是大道的枢纽。道枢处于循环争辩的中心,从而顺事物的无穷变化。“是”是无穷的,“非”也是无穷的。所以说,不如用事物的本然来加以认识。庄子把彼此是非争辩比作一个圆环,彼此只是相对的,此点上是彼,又是下一个点上的此,首尾相接循环往复。如此比喻非常精妙恰当,大家都知道,圆环是没有起点和终点的,如果执着于彼此对立争辩,那么就陷入了无限循环的悖论,就像蒙着眼的毛驴拉磨一样原地打转。“道”肯定不是这样的,那“道”在哪里呢?“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道”处于圆环的中心,没有彼此之分的纠葛,实在是高明。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中指出:庄学以为人与物皆有绝对的自由,故亦以为凡天下之物,皆无不好,凡天下之意见,皆无不对。此庄学与佛学根本不同之处。盖佛学以为凡天下之物,皆不好,凡天下之意见,皆不对也。其实庄学与佛学也有相似之处,在齐物与齐论方面,佛学也讲“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大有异曲同工之意。“道枢”处于环中,也类似于中庸之理,不偏不倚恰如其分,无过无不及而恰到好处。
【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以马喻马之非马,不若以非马喻马之非马也。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用拇指来说明拇指不是手指,不如不用拇指来说明拇指不是手指;用白马来说明白马不是马,不如不用白马来说明白马不是马。天地就如一指,万物就如一马。庄子和施惠是好朋友,经常在一起辩论,惠施和公孙龙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名家,擅长逻辑辩论。公孙龙著名的《白马论》和《指物论》,庄子可能受其影响,也用“指”和“马”来说理。这里明显是对公孙龙“指非指”、“白马非马”命题的批评。“指非指”,前一个“指”为拇指,是具体事物;后一个“指”为手指,是抽象概念,所以“拇指不是手指”。“白马非马”,“白马”是具体事物,后一个“马”为马的概念,所以“白马不是马”。而庄子是针对这些命题有感而发,认为与其从概念出发来说明具体事物不是概念本身,还不如从具体事物来说明概念不是具体事物。庄子的意思是,不必将抽象概念和具体事物当做“彼”与“此”的对立,不如不分彼此是非,一切随任自然。有了以上注解的铺垫,对庄子“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就容易理解了。莫要陷入“名实”之争,概念是人类认识事物的结果,绝不能与事物割裂开来。概念和事物是统一的,这也是齐物论的核心理念——宇宙万物与人类认识的统一。宇宙万物是人类所认识的结果,没有人类认识,就不存在宇宙万物。我认为,“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可以解释为:天地就是人类所认识的天地,万物也是人类所认识的万物。由此而见,人类的“分别心”是多么的荒谬和可怕,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论”争辩纠缠于概念之间的差别,迷惑了人们对真实世界的判断,正是庄子所痛斥和批判的。
【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自我观之,仁义之端,是非之涂,樊然淆乱,吾恶能知其辩!】毛嫱和丽姬,是人们称道的美人,可鱼儿见了她们深深潜入水底,鸟儿见了她们四散高飞,麋鹿见了她们撒开四蹄飞快逃离。人、鱼、鸟和麋鹿四者究竟谁才懂得天下真正的美色呢?以我来看,仁与义的开端,是是与非的途径,都纷乱复杂,我怎么知晓它们之间的分别!这可能是“沉鱼落雁”最早的出处吧!现在人们理解的意思和庄子所说正好相反,“沉鱼落雁”并不代表绝色美丽,人类自以为美色的东西反而把动物们吓跑了。庄子的寓言生动而深刻,人与动物强烈的反差来说明审美标准的多样性。宇宙万物是丰富多彩形态各异的,人类文化也是精彩纷呈各有千秋的,要心怀“万物与我为一”的观念来看待一切,或人、或物、或世界。而所谓的认知标准只是你自己的看法,并不代表其他人的看法,不要过多争论谁对谁错,也不要把自己的认知标准强加给别人。
【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亏也。道之所以亏,爱之所以成。】是非观念明显了,道的观念也就因此而亏损了。道的观念之所以亏损,是因为偏私观念的形成。宇宙的初始状态最完美,认识是最高的。随着人类认知能力的提高,有了是非观念,事情就复杂起来。是与非是相对的,宇宙本来不存在是与非,是人类把事情搞混了!所以说,人类世界只是针对人类特有的,而非真实的宇宙。人类的认知能力很有限,相对于宇宙之浩大,如蚂蚁之仰视大象,永远无法看清其本来面目,只是胡思乱想而已。迄今为止,人类所认识的理性或真理性的东西少只有少,物理学方面静止的多,运动的少。人类的物质文明在进步,可道德精神文化在堕落退化。我们所固有的文化素来认为,人类的文明是衰落的,愈到后世愈乱,愈退步,佛家的文化也是这样认为的,所谓的“末法时代”。儒家的观点亦是如此,从尧舜禹三代,到文王、周公、孔子,到后来越来越差。对“道”感知的愚钝,正如庄子所说的是非观念越来越炽热,人类感知大自然的能力在退化,人类陷入了自设的是非牢笼之中,也陷入了无止境的是非争辩和自寻烦恼之中。在远古时期,人类的“赤子之心”玲珑剔透,应该能感知来自遥远宇宙的声音。孔孟、老庄等诸多圣贤大德之人,几乎都产生于世纪之前,在进入秦汉以后都销声匿迹,孟子所推断的五百年才能出现圣人的猜想落空了,也许永远不会再出现了。
【夫大道不称,大辩不言,大仁不仁,大廉不谦,大勇不忮。道昭而不道,言辩而不及,仁常而不成,廉清而不信,勇忮而不成。五者圆而几向方矣!】大道不可称谓,大辩不需言辞,大仁无所偏爱,大廉无须谦让,大勇从不伤害别人。“道”昭示于外就不是“道”,“言”的争辩总有表达不到的地方,“仁”是常道而无成规,“廉”若表露出来就不真实,“勇”怀害意就不成为勇。这五个方面的条件具备了,就基本上找准了“道”的方向了。这一段实际上是庄子批判儒家的话,在春秋战国时期,不仁、不义、不忠、不孝之事普遍存在,兵戎相见,谋逆篡位,父子相残时有发生。而孔孟所倡导的仁义道德与社会现实格格不入,老庄认为不用过分强调和争辩某一方面,寻求大道顺其自然才是根本。这段文字仍然体现了老子的道家思想,“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能够讲出来的道,就不是真正的道;能够叫出来的名称,就不是事物恒常的本质。庄子也继承了老子的语言习惯和思维方式,譬如,《道德经》中的“大成若缺、大盈若冲、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是很有限的,你所看到的是真实的吗?比如看一匹白马,人眼只能感受可见光,波长在400-760纳米,所谓的各种颜色只是可见光而已,人眼中的世界只是可见光的世界。再看看动物眼中的世界,是个什么样子?许多昆虫,比如蜜蜂,它的复眼所感受的光谱是大大不同的。蜜蜂对紫外线很敏感,在它看来,这匹马大概是蓝紫色的。现在你和蜜蜂吵起来,你坚持这马是白色的,而蜜蜂一口咬定是蓝紫色的,你和蜜蜂到底谁对?又如在一个漆黑的夜晚,在人类的眼中世界黑漆漆的一片,等于什么也没有。可在有些动物眼里,夜晚如白昼一般,世界仍然是丰富多彩的,该干什么就干什么。按照现代量子理论,事实上没有什么客观真相。讨论马“本质上”到底是什么颜色是毫无意义的。每一种关于颜色的论断,都是结合某种观测方式作出的。如果脱离了观测手段,就根本不存在一个绝对的所谓“本色”。在物理学的历史上,粒子说和波动说争吵了300多年,最终随着“波粒二象性”理论的产生而统为一体。这是世界的本质问题,由于人的认识不同而产生了分歧。随着人类认知能力的不断提高,许多认识分歧终将统而为一,这就是庄子所讲的“齐论”。而著名的测不准理论,更是将现代科学推向了哲学的一边,唯物论跨界进入了唯心论的一边。神奇的电子双缝干涉实验,太不可思议了,人的意识竟然影响实验的结果,这是庄子所讲“万物与我为一”最好的例证。在现代物理学领域里,仍然处于纷争当中。代表微观的“量子场论”和代表宏观的“广义相对论”无法统一在一起,未来肯定会有一种新的理论出现,而将两种理论合二为一。
【丽之姬,艾封人之子也。晋国之始得之也,涕泣沾襟。及其至于王所,与王同筐床,食刍豢,而后悔其泣也。予恶乎知夫死者不悔其始之蕲生乎?】丽姬是艾地封疆守土之人的女儿,晋国征伐丽戎时俘获了她,她当时哭得泪水浸透了衣襟;等她到晋国进入王宫,跟晋侯同睡一床而宠为夫人,吃上美味珍馐,也就后悔当初不该那么伤心地哭泣了。我又怎么知道那些死去的人不会后悔当初的求生呢?人是最复杂多变的,人的情感就如地籁一般,大风一起,瞬息万变。多么可笑,之前伤心的丽姬和其后开心的丽姬,难道不是一个人吗?为什么环境的变化使人产生了如此大的反差,丽姬由悲到喜,仿佛做了一场白日梦,她一定感喟人生之无常。庄子的描述可谓入骨三分,人心深不可测反复无常,有时候很难搞清楚自己在想什么?到底在做什么?我们真实的自己又是什么?记得狂人邹恒甫骂某著名经济学家为“精神分裂”,既是央行的副行长,又是某股份制银行的董事,我不知道此君如何能处理好二者的关系。更为触及人灵魂的是那句话,“那些死去的人是否也后悔当初贪生怕死”,阴阳两隔生死对话,何等的骇人魂魄!难道死去的人对这人世毫无留恋之情,难道那个世界就如此美好!庄子“天籁”的本意是要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教导人们看淡生死,看淡名利,看淡荣辱,追求一种精神的解放和思想的超脱。人要用平常心看待世界,淡定人生,保持真实的自我。莫要心驰神扰悲喜无常,人变成情绪的奴仆而耗尽一生。庄子就是庄子,无愧为“南华真人”,感悟天地之奥妙,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梦饮酒者,旦而哭泣;梦哭泣者,旦而田猎。方其梦也,不知其梦也。梦之中又占其梦焉,觉而后知其梦也。且有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也,而愚者自以为觉,窃窃然知之。】睡梦里饮酒作乐的人,天亮醒来后很可能痛哭饮泣;睡梦中痛哭饮泣的人,天亮醒来后又可能在欢快地逐围打猎。正当他在做梦的时候,他并不知道自己是在做梦。睡梦中还会卜问所做之梦的吉凶,醒来以后方知是在做梦。人在最为清醒的时候方才知道他自身也是一场大梦,而愚昧的人则自以为清醒,好像什么都知晓什么都明了。庄子用梦境来暗喻人类意念的虚幻,告诫人们莫要执迷于虚幻的世界。悲与喜、得与失、是与非、荣与辱、贫与贱等等这一切,就像梦境与现实,不应该过分争执与对立,当顺其自然淡然处之。人在梦中,不知其梦,竟然还占卜梦的吉凶,岂不跌入了梦中之梦的深渊。而那些“大觉”之人一定是悟道高人,他们明白这不过是一场大梦。最可悲的是那些自以为清醒,实际上仍然在梦中执迷不悟之人,梦醒时分,再回首已是百年身。在现实当中,有许多人争名夺利,争辩是非,争执高下,争强好胜,实际上犹如大梦一场,到头来“曲终人散皆是梦,繁华落尽一场空”。
【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过去庄周梦见自己变成蝴蝶,欣然自得地飞舞着的一只蝴蝶,感到多么愉快和惬意啊!不知道自己原本是庄周。突然间醒起来,惊惶不定之间方知原来是我庄周。不知是庄周梦中变成蝴蝶呢,还是蝴蝶梦见自己变成庄周呢?庄周与蝴蝶那必定是有区别的。这就可叫做物、我的交合与变化。“庄周梦蝶”非常具有浪漫主义色彩,如梦如幻,亦真亦假,颇具美学意味。在睡梦中,人类进入潜意识甚至是无意识状态,更接近于开篇东郭子綦“忘我”的那种状态,所呈现出来的景象暂时不受人的主观意识干扰。庄子的文学素养是非常高的,但也无法用语言来澄清自己的哲学思想,所以他很巧妙地通过寓言故事来间接阐明。人在清晰之时,很难做到排除一切意念干扰,除非是多年修炼的得道高僧。庄子要营造一个较为理想的入定环境,在梦中庄子变成了一只蝴蝶,惬意而自在,喻意思想得到彻底解放。醒来后仍然沉浸在梦中,分不清自己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变成了自己,庄子称之为“物化”。在这里,蝴蝶代表我所对应的外部世界,“化蝶”象征着“万物与我为一”,也即《齐物论》之核心要义。庄子认为,生与死、醒与梦,以及一切事物之间的差别都是相对的。因为它们都是由“道”变化出来的不同物象,所以在根本上是完全一样的。它们之间的“生死差别、彼我区分”没有必要去追究,就像没有必要去搞清楚究竟是庄周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变成了庄周。圣人就是根本取消了万物之间的差别、对立,而任其自然从而进入“物化”的境界。
庄子思想之高远、精神之自由、哲理之深邃,在中国哲学史上树立起了一座丰碑,而《齐物论》无疑是皇冠上的明珠。《齐物论》的阅读难度超乎想像,语言晦涩难懂,如果不参照注解几乎难解其意。即使是解其字面含义,也难以领悟其背后深意。庄子思想驰骋,思维跳跃,很难把握其思想脉络,如坠入五里云雾,往往是不知其所云。“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庄子居高山之巅,众人缘在此山中,对《齐物论》的理解,如盲人摸象只知其一,如管中窥豹仅见一斑。回顾《齐物论》通篇,以“天籁”叩开了“齐物齐论”的神秘之门,而“吹万不同”揭示了道生万物之原理,至此打开了人间思绪万千的“潘多拉盒子”。庄子是浪漫主义者,也是理想主义者,以自己独特的视角看待纷繁复杂的世界,尤其是人类变幻莫测的内心世界。“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如阳春白雪,盛大而高洁,难免有曲高和寡之嫌。现实当中,人们大多无法逃离俗世,人的欲念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正是这样才有了五彩缤纷的世界。庄子在批评儒家仁义道德之时,自己却陷入了新的纷争。庄子反对是非争辩,可《齐物论》满篇都是争辩说理之言。“大言不辩”总不能一言不发吧,一言不发又如何明白你的道理,如此这般,岂不是掉入自己挖下的陷阱。当今世界,冷战结束后并没有出现一个单极化的世界,取而代之的是新的对抗与冲突。西方文明盛极一时,普世价值风靡全球,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明也并不能说明一切,中华文明正以一种前所未有之势头展现自己的魅力。世界也许就是这样,“吹万不同,咸其自取”,求同存异和平共处,这才是庄子《齐物论》所明示的真知灼见。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读《庄子·齐物论》——有感于朝三暮四
已有 2187 次阅读
|系统分类:
话说有一年粮食收成不好,养猴子的人对猴子说:“为了响应习总书记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号召,同志们每天早上吃三颗橡子,晚上吃四颗橡子,怎么样啊?”这群猴子听了非常生气,吵吵嚷嚷的说:“尼玛,太少了,怎么早上吃的还没有晚上多?”养猴人连忙说:“早上吃四颗,晚上吃三颗,怎么样啊?”猴子们听了非常高兴,瞬间觉得自己逆袭成功,因为早上就可以吃到四颗橡子。其实,仔细想一想,我们又何尝不是那群猴子呢?记得曾经听一位所谓专家的演讲,问同学们:“是二十岁成功好,还是六十岁成功好呢?”可以想象,台下“二十岁,二十岁”的呐喊一浪高过一浪。诚然,这是一个快节奏的时代,谁都想早些成名,早些成功,谁都不想输在起跑线上。譬如,音乐教育要从娃娃抓起,美术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奥数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外语教育要从娃娃抓起……从曾经的早教到现在的胎教,只是,太在意起点必定会输在终点。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少年得志固然令人羡慕,然而,追求朝四暮三的猴子必将失去对晚上四颗橡子的期待,追求赢在起跑线的人生也必将失去求索成长的乐趣。人生就像一粒种子,如果说功成名就是开花结果,那么,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季节,正如水仙阳春争艳,雨荷盛夏绽放,陶菊深秋独秀,腊梅严冬飘香。只是,大器晚成不等于年轻时的放浪形骸,肆意妄为,试想,如果没有春夏秋的积淀,腊梅在皑皑白雪中又怎会开得如此绚烂?该来的总会来,该走的总会走,不必勉强,无须刻意,保持一份恬静淡然的生活态度,有缘无缘,不管是朝三暮四,还是朝四暮三,凡事都放乎自然。有人说,上帝总是公平的,关闭了这一扇门,总会给你打开另一扇。人生的道路上,有的人少年得志,正如甘罗十二岁挂帅,孙权十九岁据江东,有的人大器晚成,正如德川家康七十岁打天下,姜子牙八十岁拜为丞相。前途漫漫,命运之神在每条路上都设置了不同的障碍,只不过,有的在前端,有的在后端。不要在顺境时得意忘形,也许前方就是荆棘密布,不要在逆境时悲观绝望,也许前方就是一马平川。石墨烯刚刚出道就名噪天下,静电纺沉寂了六十年才实至名归。保持一份积极健康的心态,持之以恒的努力,总会有一双隐形的翅膀守护着你,总会迎来属于自己的春天!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唐晓宁科学网博客。链接地址:
上一篇:下一篇:
当前推荐数:5
评论 ( 个评论)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作者的精选博文
作者的其他最新博文
热门博文导读
Powered by
Copyright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庄子齐物论朝三暮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