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有多少个张梓骁名字全国多少个叫常新建

《古代文化知识精讲》_优秀范文十篇
优秀范文《古代文化知识精讲》日期:
范文一:古代文化知识txt古代文化知识点击数:1490 次 录入时间: 9:26:00 编辑:lifeifei1. 殷商时,天下土地均为天子所有,天子再分封土地给宗族、亲戚、功臣和古代旧有的国家,这些土地其后成为国家或采邑/采地,「家」便是指这种采邑而言。土地的收入大部分为被封者所有,一部分向天子纳贡。2. 凡邑,有宗庙先王之主曰都,无曰邑。「邑」是古代庶民聚居之所,只是有一些田地罢了。3. >中的「天」有三种意思:一是自然之天,一是主宰或命运之天,一是义理之天。自然之天仅出现了三次。古代所讲的天道一般是指自然和人类社会吉凶祸福的关系。4. 孔子虽不信鬼神,但主张祭祀,因为藉以稳定统治者的政权。5. 春秋时代的「礼」包括礼仪、礼制、礼器等。6. 殷商时是奴隶社会,那时有以活奴隶殉葬的风气,其后改为用木偶人、土俑代替,但春秋时秦穆公也曾以活人,甚至是当时的贤良三兄弟殉葬。其实春秋时期一般人都不会以活人殉葬。7. 春秋时齐都临淄西面城门叫稷门,在稷门外建了不少学舍,优厚供养四方学者,让他们辩论和著书,当时称这班被供养者为稷下先生。8. 孔子开私人讲学之风,打破贵族垄断,学费只是十条肉干(束修),用作见面礼。修是干肉,又叫脯,每条脯叫一脡,十脡为一束。9. >的「论」是「论纂」之意,>的「语」是「语言」之意,>就是把接闻于夫子之语论纂起来。10. >的篇章排列并无一定意思,即使前后两章间也不一定有关连。而且这些断片的篇章絶不是出于一人之手,而是当时孔门弟子,甚至是再传弟子(曾参的学生)之手,所以弟子间各有记录而汇集成书(着笔始于春秋末,成书于战国初),因此出现了不少重复的章节。而这些作者的年代相差不止三、五十年。11. >和>是汉朝初学者先读之书,然后才学「五经」。12. 「君子」可指「有德者」或「在位者」。13. 「未之有也」是「未有之也」的倒装。古代句法中凡是否定句,宾语若是指代词,这指代词的宾语一般放在动词前。14. 古代用四匹马拉兵车。春秋时代,打仗用车子,所以国家的强弱都用车辆的数目来计算。春秋初期,大国都没有千辆兵车。15. 古代的「人」有两种意思:广义的指一切人群,狭义的指士大夫以上各阶层的人。16. 弟子指年纪幼小的人或学生。17. 古代凡是做过大夫的可以被称为「夫子」,孔子曾是鲁国司寇「治理刑事之官」,所以被称为「夫子」,后来沿袭以称呼老师。18. 臣下对答君上的询问一定用「对曰」。19. 古代用牛力的车叫大车,用马力的车叫小车。两者都要把牲口套在车辕上。车辕前面有一道横木,就是驾牲口的地方。那横木,大车上的叫「鬲」,小车上的叫「衡」。20. 人初死,陈设饮食以安其魂,叫做「奠」。21. 八佾,古代舞蹈奏乐,八人为一行,一行叫一佾,八佾为64人,只有天子才能用,诸侯用六佾,大夫用四佾。22. 古时只有天子和诸侯才有祭祀名山大川的资格。否则便是僭越。23. >中的「文献」二字包括历代的历史文件和当时的贤者两项。24. 「祼」,音贯,祭祀的一种。古时用活人代受祭者,这活人便叫「尸」。一般用幼小的男女。第一次献酒给「尸」,使他/她闻到「郁鬯」(一种用香料煮成的酒)的香气,叫做「祼」。……尸位素餐25. 屋内西南角叫「奥」,弄饭的设备叫「灶」,古代都以为那里有神,因而祭它。26. 「射不主皮」中,「皮」代表箭靶。古代箭靶叫「侯」,有用布做的,也有用皮做的。当中画有各种猛兽或者别的东西,中心叫「正」或者「鹄」。27. 古人称凡是过分以至于失当地步的叫「淫」,而「淫祀」是指不应该祭祀而去祭祀的祭礼。28. 土神叫「社」,谷神叫「稷」。古代祭土神,要替他立一个木制牌位,这牌位叫「主」,而这一木主,便是神灵的凭依。如果国家有对外战争,必须带这一木主而行。29. 「塞门」,用以间隔内外视线的一种东西,作用与今日的「照壁」相同。30. 「反坫(音店)」,用以放置器物的设备,用土筑成,形似土堆。31. 「大(音泰)师」,乐官之长。古代乐官一般用瞎子充当。32. >中的「见」字,从前都读去声,音现;「请见」是请求接见的意思。33. 木铎,铜质木舌的铃子。古代公家有甚么事要宣布便摇这铃,召集大家来听。34. 古代法律制度写作「刑」,刑罚则写作刀井。后来都写作「刑」了。35. 瑚琏,即簠簋,古代祭祀时盛粮食的器皿,方形的叫「簠」,圆形的叫「簋」,是相当尊贵的。36. 古代一县的县长叫做「宰」,大夫家的总管也叫「宰」;贵客叫「宾」,一般客人叫「客」。37. 孔子是古代文化的整理者和传播者,「文章」指有关古代文献的学问而言。38. 古代人把大乌龟叫做「蔡」(见>)。「大蔡,元龟之所出地名,因名其龟为大蔡」。古人迷信卜筮,卜卦用龟,龟愈大愈灵,筮用蓍草。39. 「山节藻棁」――「节」,柱上斗栱;「梲」,音啄,梁上短柱。40. 古代在下的人杀掉在上位的人叫做「弒」。41. 伯夷、叔齐,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父亲死了,互相让位,都逃到周文王那里。周武王伐纣,他们拦住车马劝阻。周朝统一天下后,他们耻吃周粟,饿死于首阳山。42. >中若单用「侍」字,便是孔子坐着,弟子站着;若用「侍坐」,便是孔子和弟子都坐着;至于「侍侧」,则或坐或立,不加肯定。43. 古代也知坐北向南是最好的,所以也以这个方位最为尊贵。古代卧榻一般设在南窗的西面,国君来,从东边台阶走上来。44. 粟,是指未去壳的谷粒,去了的就叫「米」,但在古书中也有把米叫做粟的。古代以谷米为俸禄。45. 釜,古代容量名,容当时六斗四升,古代以十斗为斛(音浩);南宋时改五斗为一斛,一石两斛,沿用到民国初年。46. 孔子时穿著大袖子宽腰身的衣裳不便于骑马,直到战国时的赵武灵王才改穿少数民族服装,骑马射箭。47. 五家为邻,二十五家为里,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五百家为党。48. 大红色叫「朱」,红和紫都属尊贵之色,不用作平常家居服饰的颜色。周朝以赤色为贵,所以祭祀时也用赤色的畜牲。古代祭祀时不用耕牛,甚至耕牛之子也不配作犠牲。49. 古代酿酒,因不懂蒸酒的技术,所以酒精成分很低,而升的量又少,两三升酒是微不足道的。50. 古代「逝」字和「往」字不同,往而不复返才用「逝」字。51. 中庸,是孔子最高的道德标准,折中和平常的东西;忠恕是其中心学说。52. 根据>,有两种人拿着皮鞭,一种是代天子以及诸侯出入之时,有二至八人拿着皮鞭使行人让道,另一种是市场的守门人,手执皮鞭来维持秩序。53. 古代六尺约为今日138厘米。一般指十五岁以下的人。七尺为一仞。54. 「始」是乐曲的开端,古代奏乐,开始叫做「升歌」,一般由太师演奏;「乱」是乐曲的结束,由始到乱,叫做「一成」。「乱」是合乐,等如今日的合唱。55. 「冕」,古代大夫以上的人的帽子,后来只有帝王的帽子才叫冕。56. 上为衣,下为裳;古代男子上穿衣,下穿裙。衣裳不相连。57. 周制,诸侯中的大国可以拥有军队三军,因此用「三军」作军队通称。58. 古代穿皮衣,毛向外,因之外面一定要用罩衣,这罩衣叫做「裼(音锡)衣」。59. 古代大被叫「衾」,小被叫「被」。60. 帷裳――礼服,上朝和祭祀时穿,用整幅布做,不加剪裁,多余的布做褶叠(褶叠古代叫做襞积),犹如今天的百褶裙。61. 古代用黑色作吉服,不能穿戴此色去吊丧。62. 鱼腐烂叫「馁」,肉腐烂叫「败」。63. 「割」指宰杀猪牛羊时肢体的分解。古人有一定的分解方法,不按此法的叫「割不正」。64. 古代的大夫、士都有助君主祭祀之礼。天子诸侯的祭礼,当天清早宰杀牲畜,然后举行祭典。第二天又祭,叫做「绎祭」。「绎祭」之后才令各人拿自己带来助祭的肉回去,或者又依贵*等级分别颁赐祭肉。65. 古代没有椅和櫈,都是在地面上铺席子,坐在席子上。坐法有几种:恭敬的是屈膝,膝盖着地,而足跟承着臀部,作客和见客时必须如此。居家不须如此,省力的坐法是脚板着地,两膝耸起,臀部向下而不贴地,和蹲一样。最不恭敬的是臀部贴地,两腿张开,平放而伸直。像箕一样,叫做「箕踞」。孔子平日的坐式可能像蹲。66. 停放灵柩叫「殡」,埋葬也可以叫「殡」。古代大官棺木至少用两重,里面的一重叫「棺」,外面的叫「椁」。67. 堂是正厅,室是内室。先入门,次升堂,最后才入室,比喻做学问的阶段。「入室」犹如「到家」之意。68. 财货的缺少叫「贫」;生活无着落,前途无出路叫「穷」。69. 古代的使节只接受使命至于如何去交涉应对,只能随机应变,独立行事,更不能事事请示或者早就在国内安排好一切。这叫做「受命不受辞」,亦即是「专对」。同时,春秋时的外交酬酢和谈判,多半背诵诗篇来代替语言,所以>是外交人才的必读书。70. 筲(音梢),古代的饭筐,能容五升。斗筲譬如度量和见识狭小。71. 古代以禳祷之术替人治疗的叫巫医。72. 好好先生但没有是非标准的,孔子叫他做「乡愿」,是足以败坏道德的小人。73. 古时国君死了,继承的君王三年不问政事,各部门的官员听命于宰相。74. 「士」有时指有一定修养的人,有时指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75. 柳下惠,鲁国贤者,本名展获,字禽,又叫展季。「柳下」,可能是其居所,因以为号;据>,「惠」是由他的妻子的倡议给他的私谥(不由国家授予的)。76. 萧墙是鲁君所用的屏风。人臣至此屏风便会肃然起敬,所以叫做「萧墙」(萧字从肃得声)。77. 古代对于在高位或有道德的人叫「大人」,「圣人」则指有道德的人。78. 书写>的竹简不过八寸,短者每章一简,长者一章数简,没有多大空白。79. 古代钻木取火用的木四季不同,所谓「春取榆柳之火,夏取枣杏之火,季夏取桑柘之火,秋取柞楢之火,冬取槐檀之火」(马融引80. 古代北方以稷(小米)为主粮,水稻和梁(精细的小米)是珍品,而稻的耕种面积更小。81. 春秋时已用牛耕田。82. 古代天子诸侯用饭都得奏乐,所以乐官「亚饭」、「三饭」、「四饭」之名。83. 有司,古代管事者之称,职务卑微。84. 祭祀时用的牲畜,体全为「犠」,色纯为「牲」。
范文二:古代文化知识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一、选择题1.人们为何称妇女为“巾帼”?A妇女戴的头饰叫巾帼 B妇女善于织造 C源于一个叫巾帼的女子的典故 D源于一个叫巾帼的地方2.在中国名山中,五岳占有显著的位置,其中“中岳”指的是: A泰山 B华山 C恒山 D嵩山3. 北方人年夜饭要一般都要吃饺子,其象征意义是: A团圆美好 B年年有余 C更岁交子 D五福临门4、四书包括:《论语》、《大学》、《孟子》、_A、《礼记》 B《中庸》 C、《周易》 D、《春秋》5.中华民族的摇篮是:()A黑龙江流域 B松花江流域 C黄河流域 D长江流域6、“青梅竹马”取自下列哪个典故()A、李白《长干行》 B、白居易《长恨歌》C、李煜《虞美人》 D、李商隐《无题》7、苏轼的《题西林壁》如今刻在__A、西林寺 B、东林寺 C、庐山 D、龙虎山8、孔子是哪国人__A、秦国 B、鲁国 C、卫国 D、宋国9、以下哪个历史人物不属于唐宋八大家的是()A.韩愈B.欧阳修C.曾巩D.柳永10、中国民族乐器种类繁多,其中古筝具有自己的分类,现在国内最普及的古筝是多少根琴弦()A.21 B.23 C.24 D.2511、普洱茶属于什么类型的茶()A、红茶; B、绿茶; C、黄茶; D、黑茶12.中国有一个传统习俗,农历腊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要过“小年”,通常人们要吃:()A元宵 B饴糖 C腊八粥 D饺子13、七月七日长生殿,__A、夜深无人私语时B、相逢何必曾相识C、夜半无人私语时D、相见时难别亦难14、耳环最原始的作用是()A、女性身份的象征 B、约束女性的行为C、装扮作用 D、表示女性已婚15.“一日不见,如隔三秋”里的“三秋”是指:()A三个月 B三年 C三个季度 D三十年16.唐代诗人中别称为诗鬼的诗人是:A 李白 B李贺 C白居易 D杜甫17.“天知、神知、我知、子知”,最早是汉代人杨震说的,他说这句话的目的是为了:A拒绝收礼 B劝人投案 C替人投案 D向人发誓18、“交头接耳”这个成语出自下列哪部作品__A、《水浒传》 B、《三国演义》 C、《红楼梦》 D、《西游记》19、在古代大一统时期,拥有领土最多的朝代是__A、清 B、元 C、唐 D、宋20、下列不属于八大菜系的是__A、山东菜系 B、四川菜系 C、赣菜系 D、湘菜系21、“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请问“金风”是什么风A.春风 B.夏风 C.秋风 D.东风22、卢沟桥上大小石狮子有()只A.285 B.286 C.287 D.28823.“阳关大道”原是指通往那里的道路?()A东海 B西域 C南国 D中原24.我们常说的“鸿雁传书”源自于以下哪个历史故事? A文姬归汉 B霸王别姬 C苏武牧羊 D楚汉相争25.下列哪个不是中国六大古都:A南昌 B开封 C西安 D洛阳26.七夕节,中国人通常吃什么?A蒿饼 B巧果 C汤圆 D竹筒饭27.我国传统表示次序的“天干”共有几个字?A 8 B 10 C 12 D 1428、“回光返照”这个成语出自哪部作品__A、《红楼梦》 B、《陈涉世家》C、《烈女传》 D、《三国志》29.秦始皇灭六国后,统一了全国文字,这种汉字称作:A隶书 B小篆 C楷书 D行书30.我国是茶叶的故乡,绿茶是最古老的品种,是我国品种最多,产量最大的第一大茶种,下列哪一项不是我国著名的绿茶A西湖龙井 B太湖碧螺春 C庐山云雾 D铁观音31、长城的长度为__A、6300公里 B、6000公里 C、6800公里 D、5500公里32、蹴鞠盛行于那个朝代()A.隋朝 B.唐朝 C.五代十国 D.宋朝33、戏剧中的"戏胆"是指:A、主要角色或者关键性情节B、贯穿性道具或贯穿动作C、演员的精彩表演34.不属于中国四大佛山的是:A普陀山 B武当山 C九华山 D峨眉山35.朝杖之年,耄耋之年是指多少岁?A 60岁 B 100岁以上 C 80---100岁 D 70岁36.下列不属于我国四大传说故事的是:A《牛郎织女》 B《孟江女》 C《白蛇传》 D《山海经》37.我们用“羞花”来形容历史上哪位美女?A西施 B杨贵妃 C貂禅 D王昭君38.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是在:A丰收年景的6—9月 B每年秋天C清明后10天 D端午前3天39.俗话说“一寸光阴一寸金。”这里的“一寸”是用哪种古代计时器量出的时间单位?A圭表 B 漏刻 C日影 D漏壶40、“文武二圣”指的是__A、孔子 曹操 B、老子 关羽 C、孔子 刘备 D、孔子 关羽41、“小李杜”指__A、李白 杜甫 B、李白 杜牧C、李商隐 杜牧 D、李商隐 杜甫42.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和亲是在:A唐太宗 B唐高宗 C唐中宗 D唐玄宗43、下列不属于中医的“五术”的是?A、山 B、医 C、命 D、坤44、玄奘去西天取经经过了多少个国家?A、100 B、110 C、128 D、13845、三冥节指的是__A、鬼节 五月节 下元节 B、清明节 中元节 下元节C、鬼节 端午节 中元节 D、重阳节 冥节 下元节46. 中国近现代女革命家、社会活动家宋庆龄的主要事迹有 ①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②领导一二.九运动③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④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②③④47、中医四大经典著作是()A.《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论》、《金匮要略》B.《黄帝内经》、《伤寒论》、《类经》、《难经》C.《素问》、《灵枢》、《神农本草经》、《伤寒论》D.《黄帝内经》、《类经》、《难经》、《脉经》48.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神圣领土,祖国大陆的人们开始和台湾接触,早在秦汉时期,台湾在三国是称为:A夷洲 B流求 C东番 D台湾49.一般认为,北宋风俗画,《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象?A春天 B夏天 C秋天 D冬天50.中国刺绣是在布上“以针代笔,以线晕色”的艺术,我国的刺绣驰名世界,被誉为“东方艺术明珠”,四大名绣不包括:A苏绣 B顾绣 C蜀绣 D湘绣二、填空题1、「孟母三迁」的故事里,孟母最后搬到哪一个地方旁边2、「环肥燕瘦」中的「燕」是指谁3、韦小宝是哪一部金庸武侠小说作品中的人物4、“前四史”是指()()()()5、被称为国家经典的儒家著作是( )。6、相传“推敲”一词出自唐代诗人( )的诗作。7、( )()( )( )并称我过古代四大发明。8、我国的四大名著分别是( )( )( )( )。9、《诗经》分为( )( )()三大类共305篇。10、诗文中的四君子是哪四种植物11、无边落木潇潇下,()。(杜甫《登高》)12、周敦颐最爱什么花()13、蚂蚁想摇动大树。比喻不自量力。该成语是()14、京剧中的“大花脸”属于生旦净末丑中的( )15、《人间四月天》这出电视剧描写的男主角是哪一位诗人(),这首诗的作者是()16、“二八佳人”是几岁的女孩 ()17、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称为()。18、通称“四书”的是( )()()()19、我国著名的 三大石窟是指位于甘肃的( ),位于山西的(),位于河南的( )。20、所谓的“六诗”之说出自《周礼·春官·大师》,指的是(风)、(雅)、(颂)、()、()、()。21.被尊为“书圣”的王羲之,曾任“右军将军”,所以后世也称他为_____。22.李清照词:「人比黄花瘦」中的黄花是什么花()23.三国演义中,刘备,关羽,张飞在哪儿结义 ()24、“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作者是25、“七月七日长生殿”的下句是( )。26、被称为国家经典的儒家著作是( )。27、中国书法、绘画得力于______纸的使用,才使作者的情感和个性充分展现出来。28、什么场合、状况可以用“弄璋之喜”来祝贺他人。()29、女子成年之后要把头发梳起来,称为()。30、一首七言绝句总共有几个字 ()31、《三国志》的作者是谁 ()32、“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作者是谁( )33、中国文学史上往往将代表《诗经》的()和代表《楚辞》的()并称为“风”“骚”。34、通行于西周时期,铸在青铜上的文字,后世称为__文,也叫钟鼎文。35、儒家经典中的“三礼”是指《仪礼》《周礼》和____。36、一甲子是()年37、科举制形成于。38、“如恶恶臭,如好好色”加点的字注音()。 ....39、翻译莎士比亚全集,享誉海内外,著有「雅舍小品」是()40、写怀旧回忆文章著名,且小说《橘子红了》曾被拍成电视剧的女作家是谁41、 在古代汉语中“干”的本义是()。42、我国古代四大书院是指()( 石鼓书院 )( )( 睢阳书院 )。43、散曲分为小令和()。44、我国创作妇女诗最多的诗人是()45、中国苏州园林之四大名园( )、狮子林、() 、( ) ,集中了江南园林建筑风格,它们分别代表了中国历史上四个不同时代的建筑风格,其中狮子林代表元代的建筑风格。46、清末4种揭露小说《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老残游记》、《孽海花》的作者分别是 () 、()、( )、( )。47、金陵十二钗是指 林黛玉 ,()( ),史湘云( )()( )()()( )、 妙玉、 贾巧姐。48、“元曲四大家”是谁()()()()49、中国的十二生肖是指:50、“十三经”分别是指?51、我国汉字的六书是指:52、“三吏三别”()()()()()()53、“三言二拍”()()()()()54、唐宋古文八大家:55、 简单介绍一下“二十四节气”。56、“六礼”和“六艺”分别是指?57、十三朝古都是指?有哪十三朝?该城的历史?58、在封建时代,三从四德是妇女的行为规范。请说出“三从四德”的具体内容。59、博士、硕士、学士从何而来?60、古代科举考中叫(),落榜叫落第,科举经过乡试会试,然后进入殿试,录取者称为"进士",其中第一名称为(),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为()。
范文三:古代文化知识古代文化知识1.第一位女诗人是:蔡琰(文姬)2.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3.第一部词典是:尔雅4.第一部大百科全书是:永乐大典5. 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6. 第一部文选:昭明文选7. 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8. 第一部神话集:山海经9. 第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世说新语10. 第一部文言志怪小说集:搜神记11. 第一部语录体著作:论语12. 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春秋13. 第一部断代史:汉书14. 第一部兵书:孙子兵法15. 文章西汉两司马:司马迁。司马相如16. 乐府双璧:木兰词 孔雀东南飞,加上《秦妇吟》为乐府三绝17. 史学双璧:史记 资治通鉴18. 二拍:初刻拍案惊奇 二刻拍案惊奇 (凌蒙初)19. 大李杜:李白 杜甫 小李杜:李商隐 杜牧20. 第一部诗歌理论和评论专著:南北朝梁人钟嵘的《诗品》21. 三不朽:立德 立功 立言22. 三代:夏 商 周23. 《春秋》三传:左传 公羊传 谷梁传24. 三王:夏禹 商汤 周公25. 三山:蓬莱 方丈 瀛洲26. 三教:儒 释 道27. 三公:周时:司马 司徒 司空;西汉:丞相 太尉 御史大夫;清明:太师 太傅 太保28. 三曹:曹操 曹丕 曹植29. 公安三袁:袁宗道 袁宏道 袁中道30. 江南三大古楼:湖南岳阳楼 武昌黄鹤楼 南昌滕王阁31. 岁寒三友:松 竹 梅32. 三辅:左冯翊 右扶风 京兆尹33. 科考三元:乡试,会试,殿试和自的第一名(解元,会元,状元)34. 第一位女词人,亦称“一代词宗”:李清照35. 中国三大国粹:京剧 中医 中国画36. 三言:喻世明言 警世通言 醒世恒言(冯梦龙)37. 儒家经典三礼:周礼 仪礼 礼记38. 三吏:新安吏 石壕吏 潼关吏39. 三别:新婚别 垂老别 无家别40. 郭沫若 “女神”三部曲:女神之再生 湘果 棠棣之花41. 第一部日记体游记:明代的徐宏祖的《徐霞客游记》42. 第一部科普作品,以笔记体写成的综合性学术著作:北宋的沈括的《梦溪笔谈》43. 第一部国别史:国语44. 第一部记录谋臣策士门客言行的专集: 战国策45. 第一部专记个人言行的历史散文:晏子春秋46. 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47. 第一首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357句,1785字)48. 第一部文学批评专著:《典论·论文》(曹丕)49. 第一位田园诗人:东晋,陶渊明50. 第一部文学理论和评论专著:南北朝梁人刘勰的《文心雕龙》 1. 我国第一部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2. 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神话小说:西游记3. 我国第一部个人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4. 三国:魏 蜀 吴5. 三体石经:尚书 春秋 左传;古文 小篆 汉隶三种字体书写6. 三坟五典:三坟:伏羲 神农 黄帝;五典:少昊 颛顼 高辛 唐尧 虞 舜7. 三原色:红 绿 蓝8. 三楚:港陵-南楚 吴-东楚 彭城-西楚9. 先秦时期的两大显学是:儒 墨10. 儒家两大代表人物是:孔丘和孟子,分别被尊至圣和亚圣。11. 三教九流:三教:儒 道 释12. 常把宋词分为豪放,婉约两派。前者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后者以柳永,周邦彦,李清照为代表。13. 三秦:陕北、关中、陕南合称“三秦”。14. 三吴:吴郡 吴兴 会稽15. 三苏:苏洵 苏轼 苏辙16.三省六部: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吏 户 礼 兵 刑 工17. 三从四德:三从:未嫁从父 既嫁从夫 夫死从子四德:妇德 妇言 妇容 妇功/品德 辞令 仪态 女工18.初伏,中伏,末伏统称三伏。夏至节的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的第一天,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的第一天,立秋节后的第一个庚日是末伏的第一天。初伏,末伏后十天,中伏十天或二十天。19.三纲五常:三纲:父为子纲 群为臣纲 夫为妻纲;五常:仁 义 礼 智 信 1.经典四书:大学 中庸 孟子 论语2.四大类书:太平御览 册府元龟 文苑英华 太平广记3.战国四君:齐国的孟尝君 赵国的平原君 楚国的春申君 魏国的信陵君4.初唐四杰:王勃 杨炯 卢照邻 骆宾王5.北宋文坛四大家:王安石 欧阳修 苏轼 黄庭坚6.元曲四大家:关汉卿 马致远 白朴 郑光祖7.明代江南四大才子:唐伯虎 祝枝山 文徵明 周文宾 (徐祯卿“吴中四子”)8.北宋四大书法家:苏轼 黄庭坚 米芾 蔡襄9.楷书四大家:唐-颜真卿 柳公权 欧阳洵 元-赵孟頫10.书法四体:真(楷) 草 隶 篆11.文房四宝:湖笔 徽墨 宣纸 端砚12.中国四大藏书阁:北京的文渊阁 沈阳文溯阁 承德文津阁 杭州文澜阁13.古代秀才四艺(文人雅趣):琴 棋 书 画14.国画四君子:梅 兰 竹 菊15.四库:经 史 子 集16.兄弟四排行:伯(孟) 仲 叔 季17.五胡:匈奴 鲜卑 羯 氐 羌18.五花:金菊花、木棉花、水仙花、火辣花、土牛花19.八门:巾-算命占卦的 皮-卖草药的 彩-变戏法的 挂-江湖卖艺的 平-说书评弹的 团-街头卖唱的 洞-搭蓬扎纸的 聊-高台唱戏的20.竹林七贤:嵇康 阮籍 山涛 向秀 阮咸 王戎 刘伶21.建安七子:孔融 陈琳 王粲 徐千 阮瑀 应瑒 刘桢22.七政(七纬):日 月 金 木 水 火 土23.战国七雄:赵 魏 韩 齐 秦 楚 燕24.七情:喜 怒 哀 惧 爱 恶 欲25.七大古都:北京 西安 洛阳 开封 南京 杭州 安阳26.神话八仙:铁拐李 汉钟离 张果老 何仙姑 蓝采和 吕洞宾 韩湘子 曹国舅27.唐宋散文八大家:韩愈 柳宗元 欧阳修 苏洵 苏轼 苏辙 王安石 曾巩28.文起八代之衰中的八代:东汉 魏 宋 晋 齐 梁 陈 隋29.四时八节中的八节指:立春 春分 立夏 夏至 立秋 秋分 立冬 冬至30.八卦:乾 坤 震 巽 坎 离 艮 兑分别象征天 地 雷 风 水 火 山 泽31.八股文中的八股:破题 承题 起讲 入手 起股 中股 后股 束股32.扬州八怪指;汪士慎 李鳝 金农 黄慎 高翔 郑燮 罗聘33.九州指:冀 兖 青 荆 扬 梁 雍 徐 豫34.九族指:高祖 曾祖 祖父 父 本身 子 孙 曾孙 玄孙35.九章指:惜诵 涉江 哀郢 抽思 怀沙 思美人 惜往日 橘颂 悲回风36.九歌指:东皇太一 云中君 湘君 湘夫人 大司命 少司命 东君 河伯 山鬼国殇 礼魂37.十家指;九流加上小说家38.中国历史上十女诗人指:班婕妤、蔡琰、左芬、苏惠谢道韫、鲍令晖、薛涛、李清照、朱淑贞、秋瑾39.中国十大古典悲剧:《窦娥冤》 《赵氏孤儿》 《精忠旗》 《清忠谱》 《桃花扇》 《汉宫秋》 《琵琶记》 《娇红记》 《长生殿》 《雷峰塔》40.中国十大古典喜戏:《救风尘》 《玉簪记》 《西厢记》 《看钱奴》 《墙头马上》 《李逵负荆》 《幽阁记》 《中山狼》 《风筝误》41.七夕指:七月七日42.中国十部著名歌剧:《白毛女》 《王贵和李香香》 《小二黑结婚》 《刘胡兰》 《洪湖赤卫队》 《草原之歌》 《红霞》 《刘三姐》 《红珊瑚》 《江姐》43.十二时:夜半 鸡鸣 平旦 日出 食时 隅中 日中 日昳 脯时 日入 黄昏 人定44.十二律:黄钟 大吕 太簇 夹钟 姑洗 仲吕 蕤宾 林钟 夷则 南吕 无射 应钟45.十三经:《易经》 《尚书》 《诗经》 《周礼》 《仪礼》 《左传》 《礼记》 《公羊传》《谷梁传》 《论语》 《孟子》 《孝经》 《尔雅》 1. 佛教四大名山:五台山 峨眉山 普陀山 九华山2. 中国四大发明:指南针 造纸术 印刷术 火药3. 中医四诊:望 闻 问 切4. 戏曲四行当:生 旦 净 丑5. 道教四大名山:湖北武当山 江西龙虎山 四川青城山 安徽齐云山6. 四大石窟:云冈石窟 龙门石窟 麦积山石窟 敦煌莫高窟7. 黄山四绝:奇松 怪石 云海 温泉8. 泰山四大奇观:旭日东升 晚霞反照 黄河金带 云海玉盘9. 中国四大名楼;岳阳楼 黄鹤楼 腾王阁 太白楼10. 四大古典小说:《三国演义》 水浒传 西游记 红楼梦11. 四大谴责小说:官场现形记、 二年目睹之怪现状、老残游记、孽海花12. 民间四大传说:牛郎织女 孟姜女寻夫 梁山伯与祝英台 白蛇与许仙13. 古代四美女:西施(沉鱼) 王昭君(落雁)貂禅(闭月) 杨玉环(羞花)14. 古代四美:音乐 珍味 文章 言谈/ / 良晨 美景 赏心 乐事15. 苏门四学士:黄庭坚 秦观 晁补之和张耒16. 四史:史记 汉书 后汉书 三国志17. 历史上四大书院:庐山白鹿洞 长沙岳麓 衡阳石鼓18. 元杂剧的四大爱情剧:《荆钗记》 《白兔记》 《拜月亭》 《杀狗记》19. 古代祥瑞四灵:龙 凤 麒麟 龟20. 宋中兴四诗人:陆游 杨万里 范大成 尤袤21. 科考四级及录取者称谓:院试-秀才 乡试-举人 会试-贡生 殿士-进士22. 千古文章四大家:韩愈 柳宗元 欧阳修 苏洵 苏轼23. 有很高史学和文学价值的三史:史记 汉书 后汉书24. 三班父子:班彪 班固 班昭25. 三书指:魏书 蜀书 吴书 后人将其合为一本称三国志。26. 左思的三都赋指:蜀都赋(成都) 吴都赋(南京) 魏都赋(邺)27. 南朝三谢:谢灵运 谢惠连 谢眺28. 三瘦词人指:李清照29. 我国古代有四个大城市称四京:东京-汴梁 西京-长安 南京-金陵 北京-顺天30. 旧书塾使用的三种教本简称为三百千指:三字经 百家姓 千字文31. 郑板桥(郑燮)的三绝指:绘画 诗作 书法32. 汉字的字音的四种音调叫四声指:平 上 去 入;现代则分为:阴平 阳平 上声 去声33. 元末明初吴中四杰:高启 杨基 张羽 徐贲 1. 佛教六根(佛教名词)眼 耳 鼻 舌 身 意2. 四言诗是:我国汉代以前最通行的诗歌形式,通章或通篇每句四字。3. 四体不勤中的四体指:人的四肢4. 四大皆空是指:(佛语)地水火风组成的宇宙四种元素5. 管仲把礼义廉耻四道德看作治国的四个纲。6. 四六文指;骈文的一种,全篇多以四字或六字相间为句,盛行于南朝。7. 春秋五霸指:齐桓公 晋文公 楚庄公 秦穆公 宋襄公8. 五等爵位指:公爵 候爵 伯爵 子爵 男爵9. 五经:诗 书 礼 易 春秋10. 五行:金 木 水 火 土 /仁 义 礼 智 信11. 五常(五伦):君臣 父子 兄弟 夫妇 朋友12. 五教:父义 母慈 兄友 弟恭 子孝13. 五音:宫 商 角 徵 羽14. 五刑:(隋前)墨 劓 刖 宫 大辟(隋后)笞 杖 徒 流 死15. 死的五称:天子-崩 诸候-薨 大夫-卒 士-不禄 平民-死16. 唐代五大书法家:柳公权 颜真卿 欧阳洵 褚遂良 张旭17. 五大奇书:《三国演义》《水浒传》《本游记》《红楼梦》《金瓶梅》18. 五谷:稻 麦 黍 菽 麻19. 五彩:青 黄 红 白 黑20. 唐代以后的五代指:后梁 后唐 后晋 后汉 后周21. 五帝:黄帝 颛顼 帝喾 唐尧 虞舜22. 五毒:蝎 蛇 蜈蚣 壁虎 蟾蜍23. 五更与时钟的对应是:一更(19-21) 二更(21-23) 三更(23-1) 四更(1-3)24. 五官:耳 目 口 鼻 身25. 五湖:洞庭湖 鄱阳湖 太湖 巢湖 洪泽湖 五更(3-5)26. 六艺经传指:诗 书 礼 易 乐 春秋27. 造字六书:象形 指示 会意 形声 转注 假借28. 诗经六义措:风 雅 颂 赋 比 兴29. 古代婚嫁六礼:纳采 问名 纳吉 纳徵 清期 亲迎30. 六朝;吴 东晋 宋 齐 梁 陈都建都建康,史称六朝。31. 六畜:马 牛 羊 狗 猪 鸡32. 苏门六君子:黄庭坚 秦观 晁补之 张来 陈师道 李麃33. 六合:天 地 (上下) 东 西 南 北34. 六尘佛教名词:声 色 香 味 触 法六种境界
范文四:古代文化知识第一章 天文历法地理第一节 天文一、人格化的神仙:日、月、雨、风、云 屏翳、飞廉、丰隆、禺强、女魃、应龙、冥神、夜游神、二、早期天文记载三、七政、五纬日月金木水火土、星期四、三垣、四象、二十八宿(恒星,不等分)1.三垣:紫微垣 、太微垣 、天市垣东方青龙:角、亢、氐、房、心、尾、箕 北方玄武:斗、牛、女、虚、危、室、壁西方白虎:奎、娄、胃、昴、毕、觜、参 南方朱雀:井、鬼、柳、星、张、翼、轸2.作用:观测日月五行位置的坐标; 测定岁时季节的观测对象。 参宿:正南-南天中3.诗词名句:五、北斗1.名称: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2.北方标志:北极星3.作用:确定季节六、十二次(等分)1.名称:星纪(斗牛女)、玄枵(女危虚)、诹訾(危室壁奎)、降娄(奎娄胃)、大梁(胃昴毕)、宝沉(毕觜参井)、鹑首(井鬼柳)、鹑火(柳星张)、鹑尾(张翼轸)、寿星(轸角亢氐)、大火(氐房心尾)、析木(尾箕斗) 黄道十二宫2.作用:指示一年中太阳所在位置,以说明气节变换;说明岁星所到位置,用以纪年。七、二十八野1.宿与国的对应:角亢-郑;氐房心-宋;尾箕-燕;斗牛-越;女-吴;虚危-齐;室壁-卫;奎娄-鲁;胃昴毕-魏;觜参-赵;井鬼-秦;柳星张-周;翼轸-楚2.宿与州的对应:角亢氐-兖州;房心-豫州;尾箕-幽州;斗-江湖;牛女-扬州;虚危-青州;室壁-并州;奎娄胃-徐州;昴毕-冀州;觜参-益州;井鬼-雍州;柳星张-三河;翼轸-荆州3.十二次配列国星纪-吴越、玄枵-齐、诹訾-卫、降娄-鲁、大梁-赵、宝沉-晋、鹑首-秦、鹑火-周、鹑尾-楚、寿星-郑、大火-宋、析木-燕4.作用:占卜、指明方位第二节 历法一、春秋概念 商、周前期,一年只分春秋 二分二至 、分至启闭二、日月年概念岁:前五世纪末(600秒)、祖冲之(46秒)、杨忠辅(2秒)、邢云璐(超哥白尼)月: B.C.450 (23秒)、曹魏(0.4秒)、宋(何承天,0.1秒)三、农历 :阴阳合历,闰年、闰月十九年七闰、闰月的计算(无中气月)日月交食:李淳风(140秒、1000年、纽康)、姚舜辅(7秒)三正:周历、殷历、夏历《太初历》(二十四节气)《三统历》《大明历》(每391年144闰)《戊寅元历》《授时历》四、二十四节气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12个中气、12个节气季节:四时、八位气侯现象:惊蛰、清明、小满、芒种气侯变化:雨水、谷雨、小暑、大暑、处暑、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小寒、大寒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气马年无春、虎年无春、牛年两春、猴年同春、猪年春五、纪年法1.岁星纪年法 2.太岁纪年法 3.干支纪年法 4.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5.年号纪年法 ” 6.年号干支兼用法六、纪月法1.序数纪月法 2.地支纪月法 3.时节纪月法4.特称代月 乐律纪月法、花卉纪月法:七、纪日法1.序数纪日法 2.干支纪日法 ”2.天干纪日法3.朔、胐、望、晦八、纪时法1.天色纪时法日出:旦早朝晨,日入:夕暮昏晚夜半、鸡鸣、平旦(昧爽)、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餔时、日入、黄昏、人定2.地支纪时法 3.更、刻第三节 古代节日元日:清净祭器,祭祀祖先、进酒降神,在庭院前燃火、放爆竹以驱山臊鬼,饮椒柏酒,服桃汤、屠苏酒。上元:赏花灯、猜灯谜花朝:花神生日、赏花、扑蝶 、挖野菜社日:春秋社寒食、清明:斗鸡、斗鸡蛋、荡秋千、 蹴鞠、插柳、上头、踏青、扫墓上巳:游春踏青、曲江宴浴佛节:浴佛、斋会、结缘、放生 、求子、拜药王端午(屈原、曹娥、伍子胥、孟尝君、龙) 吃粽子、佩香囊、五彩线、赛龙舟伏日:纳凉、吃汤饼 东方朔七夕:乞巧中元节:祭祖荐新、抢孤、 盂兰盆会、 设祭坛、放法船、放河灯、跳钟馗中秋:嫦娥奔月、吴刚折桂、月饼起义重阳:插茱萸、登高、赏菊 桓景冬至:吃饺子、汤圆除夕:祭祖 、守岁第四节 古代地理一、古代地理要籍《尚书·禹贡》、《周礼·职方志》、《山海经》、《汉书·地理志》、《水经》、《水经注》、《元和郡县志》、《太平寰宇记》、《读史方舆纪要》等二、我国名称及其来历中国:《尚书》、《诗经》、《孟子》 华夏:《尚书》 赤县神州:《史记·孟荀列传》三、我国主要朝代名称及其来历夏(禹)、商(契) 、周(古公亶父)、秦(非子) 、汉、新、魏 、蜀 、吴、晋、宋、齐、梁、陈、隋、唐、宋、元(大哉乾元) 、明、清四、古代疆域区划(一)州1.上古九州、十二州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冀州分出并州、幽州,青州分出营州。2.汉代十三州:司隶(直辖州)、豫州、兖州、徐州、青州、凉州、并州、冀州、幽州、扬州、益州荆州、交州。3.晋十九州(1) 把梁州分为雍、凉、秦三州(2) 把益州分为梁、益、宁三州(3) 把幽州分为幽、平两州(4) 把交州分为交、广两州4.唐宋元三百州5.明清改州为府(二)郡1.秦三十六郡:三川、颖川、南阳、东郡、南郡、九江、楚郡、会稽、砀郡、泗水、薛郡琅邪、齐郡、东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上谷、巨鹿、邯郸、广阳、代郡、河东、上党、太原、云中、雁门、上郡、陇西、北地、汉中、巴郡、蜀郡、黔中、长沙。后来又增加了桂林、象郡、南海、闽中,共为四十郡。2.历代都有郡,但是区域变小。3.隋代取消了郡。4.唐代州郡迭改,都是行政区域。5.宋废郡。(三)国国是汉代诸侯王的封域,也是行政区, 国的区域略等于郡,所以“郡国”连称。(四)道唐代的道是监察区,略相当于汉代的州。1.十道:(1)关内道,即古雍州(2)河南道,即古豫兖青徐四州(3)河东道,即古冀州(4)河北道,即古幽冀二州(5)山南道,即古荆梁二州(6)陇右道,即古雍梁二州(7)淮南道即古扬州(8)江南道,即古扬州的南部(今浙江福建江西湖南等省)(9)剑南道,即古梁(剑阁以南)(10)岭南道,即古扬州的南部2.十五道:从关内道分出京畿(治长安)从河南道分出都畿(治洛阳),把山南分为山南西道和山南东道,把江南分为江南东道、江南西道和黔中道。(五)路宋代的路最初为征收赋税转运漕粮而分的区域,后来逐渐带有行政区划和军区的性质,最初分全国为十五路,后为十八路、二十三路。(六)省本来是官署的名称,元代以中书省为中央政府,又在路上分设行中书省。(七)府唐大州为府,唐代府隶属于道,宋代府隶属于路,元代的府有的隶属于路,有的直辖于中央,明清改州为府。(八)军宋代的行政区域,一个军等于一个州或府,直辖于路,平定军——平定州,南安军——南安府。(九)县地方基层行政区域,秦汉的县属于郡,后代的县属于州或府。六、历史文化名城北京、南京、西安、洛阳、开封、杭州、大同、苏州、绍兴、曲阜、江陵、成都、承德、扬州、泉州、景德镇、长沙、广州、桂林、遵义、昆明、大理、拉萨、延安七、长城和大运河八、同名异地(一)山东、山西(二)关东、关西(三)关内、关外(四)江南、江东、江表(五)南国、北国(六)南京、北京(七)东京、西京(八)蓟(九)桂林 第二章 姓氏名号第一节 姓氏一、什么是姓和氏1.姓是代表有共同血缘关系的族号,是氏族的标记,它标志着一个人由哪个氏族生出。2.姓表明了出生血缘关系。清楚地说明了同姓的人都是一位女性祖先的子孙,这是远古母系社会制度的反映。姓起源于母系氏族社会。中国最古的姓:姬(鲁晋郑卫虞虢吴燕)、姚、妫、姜、嬴、姒(越)、妘、姞 商朝的祖先“子姓”;周朝的祖先“姬姓” ;秦的祖先嬴姓;齐的祖先姜姓。3.氏是由姓分出来的分支,同姓的人由于迁居各地,加上身份职业的变化,同一祖先的后代子孙,逐渐分成一些支派,每支又用一个特殊的号来做标志,这就是“氏”。 姓是氏族标记,氏是家族标记,姓因生而定,是不变的,氏因家族而分,是可变的。子:殷、时、来、宋、空同;姬:管、蔡、霍、鲁、毛、卫、曹、韩、蒋、吴、郑、邢、茅嬴:赵、梁、徐、江、黄、秦姜:申、吕、许、纪、向、齐、二、姓氏的作用1.姓的主要作用(1)别种族(2)明世系(3)别婚姻A.待嫁女子要加以区别。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避免同姓婚配。孟姜、仲子、叔隗、季隗B.出嫁后女子姓前加国或氏:齐姜、晋姬、秦嬴、陈妫、国姜嫁给国君:秦姬、芮姜、息妫嫁给大夫:赵姬、孔姬、棠姜C.丈夫去世武姜、庄姜、怀赢、文赢、昭姬敬赢、文姜、齐归2.氏的作用(1)表明父系血缘关系(2)区别个人身份贵贱男子称氏不称姓,因为姓与生俱来,言氏就可知姓。也因单表氏族之姓已不能表示现有身份,因为必须让人知道祖父为何人,这是称氏的关键所在。因为氏是表明一个人身份贵贱的,所以氏经常发生变化,尤其是诸侯卿大夫。 先秦时只有贵族才有氏,一般平民和奴隶是没有姓氏的。 鲁班、优孟、战国时,旧贵族开始没落,有许多甚至沦为平民和奴隶,氏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秦以后到了汉代,姓和氏便合而为一了。三、氏的形成1.以受封国号为氏:郑捷、蔡甲午2.以受封地名邑为氏:屈、常、崔3.以先代官爵名称为氏:卜、祝、史、师、司马、乐正、上官4.以祖先的名、字、谥号为氏:孔、庄、方、牛、孟、石5.以所从事的职业技艺为氏: 巫、卜、陶、钱、甄6.以事为氏:窦、车、洪、张7.以所居住地特征为氏:东山、北丘、南郭、南宫、百里、西门8.因种种原因改姓:韩何、帅、竺 田陈、郭虢、孝文帝改汉姓四、我国有多少姓氏1.顾炎武《日知录》记载,春秋时代,姓氏不超过50多2.西汉史游《急救篇》列姓130多3.东汉应劭《风俗通义· 姓氏篇》列姓500个4.唐太宗命温彦博定姓氏193个5.北宋《百家姓》收438个,郑樵《通志》收姓1745个6.元· 马端临《文献通考》收姓3736个7.明王圻编《读文献通考》有姓4657个8.清张澍《姓氏寻源》得姓5129个9.1983年慕容翊《中国古今姓氏词典》6300多10.最多的姓一说李、王、张、刘,一说陈(占汉族人口的6.8%,超过7000万人)但从陈分支出来有39个姓,如袁、田、陆、孙、胡等,这样看来,陈姓应是中华第一大姓。第二节 关于名、字、号一、什么是名、字1.所谓”名“,是社会上个人的特称,即个人在社会上所使用符号。“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是与“名”相表里的,所以又称“表字”2.上古时期人们多以干支入名:孔甲履癸、外丙、盘庚、武丁、小辛3.春秋时期命名的五个原则 信、义、象、假、类、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币4.古人命名重视取义、取内涵的做法几千年来一直延续至今。5.取名还反映着时代特点 仁义礼智信、福禄寿喜、建国、援朝、拥军、卫东、文革、安娜、安琪、西西二、表字和名在意义上有何联系按兄弟排行取字或者表字用“子” 的人很多,但与本名联系不大,实际上伯、仲、叔、季、子并不是真正的表字,另一个字才是表字的主要成分。这个主要成分与本名意义是有联系的。1、意义相同、相通:屈原、颜回、 宰予、张衡、陆游、班固、 孟轲、曾巩2.意义相近:梁鸿、陆机、郑樵、李渔、陈琳3.意义相反:曾点、朱熹、王绩、刘过、管同4.意义相顺:徐幹、曹操、赵云、陆羽、高明、于谦5.意义相延:李白、苏轼、苏辙杨齐贤(子见)三、古时怎样称呼名和字1.名一般作谦称,上对下、长对少的称呼。平辈之间很熟才互称名,一般互称字;下对上、对尊写信或呼唤时,可以称字,但绝对不能称名,尤其是君主或自己父母长辈的名,连提都不能提,否则就是大不敬,所以便有我国的“避讳”制度。2.在古代,名和字连起来称呼,是为了表示尊敬。先秦时期,若名、字连称,要先字后名孟汉朝以后,先名后字: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四、别号1.鲜明的时代印记 “居士” :青莲、香山、东坡、易安 “道人” :梅花道人、雪松道人2.强烈的抒情色彩 稼轩、放翁、六一、六如、诚斋3.深刻寓意:八大4.特定名词 “先生”、“公”、“子”、“翁”、“叟”等五、官爵、地望、排行官爵:杜工部、王右丞、蔡中郎、三闾大夫、贾太傅、高长侍、郡望:四大郡望、韩昌黎、柳河东、孔北海、杜少陵官所:王江宁、韦苏州、刘随州、 柳柳州、岑嘉州、排行:秦七、黄九、柳七、元九、第三节 关于谥号、庙号、年号一、谥号古代帝王、后妃、诸侯、卿大夫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生平给予的一种特殊称号。1.公谥褒奖表扬的: 经天纬地曰文 布义行刚曰景 威强睿德曰武 柔质慈民曰惠 圣闻周达曰昭圣善闻周曰宣 行义悦民曰元 安民立政曰成 布纲治纪曰平 辟土服远曰桓 布德执义曰穆 聪明睿知曰献 温柔好乐曰康 怜悯同情的: 恭仁短折曰哀 慈仁短折曰怀在国遭忧曰愍 贬抑批评的: 乱而不损曰灵 杀戮无辜曰厉 好内远礼曰炀2.私谥 陈寔,文范先生;黄庭坚,文范先生;林逋,和靖先生唐以前谥号大概一两字,唐以后谥号加长,故用庙号或年号称皇帝。二、庙号帝王死后在太庙供奉牌位上的称号。如太祖、世祖、成祖、圣祖、太宗、高宗、中宗三、年号帝王纪年的名号,它是皇帝当政的时代标记。自汉武帝始。汉武帝用了11个年号,则天用了14个年号。明清两代每个皇帝基本只用一个年号;唐宋两代,年号不稳,谥号又长,故称庙号。第四节 关于避讳一、什么是避讳遇到圣、长、尊者,说话或写文章时必须设法避开或改写。二、避讳的种类1.避君讳,又叫避国讳。2.避家讳3.避圣讳 丘改邱三、避讳的规定1.不避嫌名,发音近似的字不避讳。2.二名不偏讳,单字不算犯讳3.已祧不讳,天子祭七祖四、避讳的方法1.改字 邦改国、端月、郑元、茂才、惊蛰、荆、建康、 十九年,昭王卒,子安釐王立2.省字、空字或直书“讳”3.缺笔自唐以后,缺笔与该字并行不废,宋代缺笔法甚为盛行。所谓缺笔即对最后一笔不写。4.改音 田恒改田常、正读征、祯改读正、敏读密;有时避一声而四声皆避,如隋文帝、宋高宗、仁宗、第二章 称呼第一节 亲属之间的称呼一、父党(本宗族系的亲属)1.父之父,古称“王父”、“大父”,父之母称“王母”。2.父之兄,古称“世父”,其妻称“世母”。3.叔伯之子,古称“从父兄弟”。4.兄弟之子,古称“从子”。二、母党(外亲族系亲戚)1.母之父,古称“外王父”,母之母,称“外王母”。2.母之兄弟,称“从舅”,母之姊妹称“从母”3.舅之子女、姨之子女称“中表”兄弟姐妹。三、妻党(外亲族系亲戚)1.妻之父,称外舅、妇翁,妻之母,称外姑。2.妻之兄,称内兄,妻之弟称内弟。3.妻之侄,称妻侄,妻之外甥称妻外甥。四、婚姻(夫之父为“姻”,妻之父为“婚”,亲家)1.夫之父,古称“舅”,夫之母,称“姑”2. 夫之兄,称“兄公”,夫之弟称“叔”3.夫之姊,称“女公”,夫之妹称“女妹”4.夫之嫂,称“姒妇”,夫之弟妇称“娣妇”5.子之妇,称“妇”,女之婿称“婿”6.两婿为“娅”,两妯娌叫“娣姒第二节 尊称一、对他人亲属要冠以“令” 、“尊”、“大”字。1.令尊、令严,令堂、令慈,令正、令阁,令兄、令弟,令姊、令妹,令郎、令爱、令媛、令千金2. 尊公,尊伯,尊叔,尊舅,尊夫人,尊兄3.大公,大少爷,大小姐二、对自己的亲属、亲戚、朋友称呼时,要冠以“贤”、“仁”、“老”字1.贤弟,贤妹,贤侄,贤妻等比自己小的人2.仁兄,仁姊,仁叔,人舅等比自己大的人3.老人家,老太太三、对有官位的人要加“下”字,如陛下、足下、殿下、阁下、节下、台下等。四、对有爵位的命妇,要加“人”字,如夫人、淑人、恭人、宜人、安人、孺人。五、对学术上有成就的人加“子”,如孔子、老子。第三节 谦称一、在他人面前称自己的晚辈亲属,要冠以“家”,如家父、家严、家尊、家君,家母、家慈,家叔,家伯,家兄等。二、在他人面前称自己的晚辈亲属时,要冠以“舍”字、“小”字,如舍弟、舍侄、小儿、小女等。三、向别人称呼自己妻子常用“荆”、拙、贱、内”,如:荆人、荆室、荆妇、拙内、四、自我谦称1.先秦时,庶方小侯自称“孤”, “寡”,诸侯与平民对话时自称,秦以后都变成皇帝专称。先秦时诸侯谦称。2.古代小吏的自我谦称有在下、牛马走3.学生对老师的自我谦称有学生、晚生、后学、弟子第四节 别称一、对长辈的别称1.考妣、椿萱、高堂、堂上都指父母;椿庭、严亲都是对父亲的别称,萱堂、严慈都是对母亲的别称;翁故是对公婆的别称;泰山、泰水是岳父岳母的别称。2.诸父、季父、亚父是对叔父的别称;3.先生、夫子、犹父、业师、师傅均是对老师的别称。二、对平辈的别称1 、对朋友称知音、金兰,对同学称同砚、同年、同科。2.对丈夫称良人、藁砧;对妻子称寡妻、细君、邑君;对小妾称傍妻、如夫人、小妻、小妇。3.对夫妻称伉俪、丝萝;对兄弟称棠棣、昆玉、伯仲、手足;对小姑称女叔;对小叔称小郎、叔郎。三、对晚辈的别称1.称女婿为东床、坦腹、娇客、东坦;驸马、青宫、美宫。2.称长子为家子、冢嗣、元子、真嫡嗣;次子为次息;良子、贤子、宁馨儿都是好儿子的别称;称超过父亲的儿子为跨灶。3.犹子、比儿、犹女都是侄子、侄女的别称。4.门生、受业、高徒都是学生的别称。 第三章 礼乐第一节 重要礼俗一、礼的概念、起源1.广义的礼,可以指一个时代的典章制度,狭义的礼,专指人们的行为、规范、仪节。2.礼的起源可以一直追溯到原始社会。礼的起源与原始人们认为鬼神、祖先是唯一能对人类生活进行干预的力量这一宗教观念有关二、礼官与古代礼书大宗伯、小宗伯,肆师,冢人,大司乐,卜、祝、巫、史三礼:《周礼》、 《仪礼》、 《礼记》《周礼》:《天、地、春、夏、秋、冬官》《仪礼》:冠昏、丧祭、乡射、朝聘《礼记》:大戴、小戴、庆氏三、礼的意义与作用1.区别等差、亲疏2.节制利导人3.和邦国、统百官、谐万民、防民之伪上好礼,则民易使也。四、礼和法、乐的关系1.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2.礼,积极教人;法,消极惩人 3.礼主序,乐主和五、礼的内容和形式五礼: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吉礼——天神、地祗、人鬼 凶礼——饥馑、战败、寇乱、丧礼﹑荒礼﹑吊礼﹑禬礼﹑恤礼1.人初死,生人要上屋面向北方为死者招魂,人死后要给他沐浴,然后是“敛”,小敛是给尸体裹上衣服,大敛是把尸体装进棺材。敛时死人口里含饭;停丧待葬叫“殡”,送葬的规矩是白衣执绋,唱挽歌。(黑) 入敛的衣服,士三十套,大夫五十套,君百套。2.陪葬,棺、椁天子之棺四重、诸公三重、诸侯再重、大夫一重、士不重。3.丧服(1)五服: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2)斩衰 丧服上衣叫衰,下衣叫裳。衰是用最粗的麻布做的,衣旁和下边都不缝边。子为父、父为长子、妻妾为夫,未嫁女为父都士斩衰。三年丧。(3)齐衰是用熟麻布做的,齐衰三年,父卒为母、母为长子,齐衰一年父在为母、夫为妻,男子为伯叔父母、为兄弟的丧服,齐衰三月,为曾祖父的丧服(4)功指织布的工作大功是九个月的丧服,男子为出嫁的姊妹和姑母、为堂兄弟和未嫁的堂妹都是大功。女子为丈夫的祖父母伯叔父母、自己的兄弟都是大功。小功是五个月的丧服。男子为从祖祖父、从祖祖母从祖父母从祖弟、从父姊妹,外祖父母都是小功(5)缌麻丧期三个月,男子为族曾祖父、曾祖母、族祖母、族母、族兄弟、外孙、外甥、妻之父母、舅父都是缌麻。4.五服三大特点父母有别、亲疏有别、男女有别(1)妻为夫居丧三年,夫为妻服丧只有一年(2)庶子为嫡母服丧三年,嫡子不为庶母服丧,后改为一年。(3)五服以内为亲,五服以外为疏。军礼——田猎、修筑、校阅、蒐狩、 出师、乞师、致师、献捷、献俘宾礼——朝、宗、觐、遇嘉礼——出生礼仪、冠礼、婚礼(一)古代诞生礼仪1.新生儿出生,若是男孩,应在门左挂一张木弓,若是女孩,则在门右挂一副佩巾,木弓象征阳刚之气,佩巾象征阴柔之德。2.出生三天后,家人才可抱。若是男孩,要举行射“天地四方”的仪式。3.孩子满三个月后,便择一日,为孩子行剪发礼,男孩只留头顶两边两撮头发(男角),女孩留头顶前后或左右各一撮头发(女羁)。同时还举行命名仪式。(二)冠礼1.贵族子弟在十九足龄后一个月举行的,“二十曰弱,冠。”2.行冠了前先筮日,筮宾。行礼时先由宾加冠三次:缁冠,表示有治人特权; 皮弁,表示此后要服兵役;爵弁,表示从此有权参加祭祀。3.贵族男子结发加冠后可以娶妻。而归于某。”4.贵族女子十五岁许嫁时举行笄礼后结发加笄。所谓结发,就是在头顶上盘成发髻,以区别于儿童。“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可见这种风俗流传很久。(三)婚姻1.春秋时,诸侯娶一女为妻(嫡夫人),2.古代女子出嫁曰“归”。 “嫁者,家也” ,“娶者,取也”,“嫁妹”,“嫁女”等可见男尊女卑。3.婚姻“六礼”: 纳彩(送雁),表求亲;问名,(设宴) 纳吉,(送雁),占卜,报喜;纳徵纳币;玄纁束帛、俪皮 请期 亲迎,(送雁),合巹礼、拜姑舅(4)离婚 “七出”:不顺父母、无子、 淫佚、妒嫉、恶疾、多言、盗窃; 义绝;协离(5) “三不去”:有所取无所归 经三年之丧;先贫后富第二节 宗法一、族、昭、穆1.族表亲属关系九族:高祖、曾祖、祖、父、自己、子、孙、曾孙、玄孙三族:父子孙,父母兄弟妻子,父族母族妻族2.周代贵族把始祖以下的同族男子逐代先后相承的分“昭、穆”两辈。文王是穆辈,下一代武王就是昭辈,成王又是穆辈。昭左穆右二、大宗、小宗1.嫡长子这一系是大宗,其余是小宗。周天子自称上帝的长子,其王位由嫡长子继承,这是天下的大宗;余子分封为诸侯,是小宗。诸侯、卿大夫、士、庶人也是一样。2.在宗法上,大宗比小宗尊贵,嫡长子称宗子,拥有主祭祀的权利。第三节 先秦的音乐一、音乐的起源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 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也。二、音乐的性质礼节民心,乐和民声,政以行之,刑以防之。礼乐刑政四达而不悖,则王道备矣。 声出于和,和出于适。三、音乐的作用(儒家的音乐观)1.影响人心2.反映政情3.调整关系4.移风易俗晏子捕虞、与民同乐四、墨子的非乐说五、五声、八音 第四章 古代教育第一节 先秦教育一、原始教育的产生及其特点1.产生:长期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了不断发展生产以维持社会生活,就要求把经验传下去。2.特点:具有平等性和普及性,而没有阶级性;具有社会性和实践性,与社会生产实践密切地结合在一起。二、学在官府——夏商周奴隶主阶级的教育1.各级学校:国学,大贵族子弟的学校 乡学,一般贵族子弟的学校。2.学校名称: “夏曰校,殷曰庠,周曰序。”3.学习内容:大学 (“辟雍”、“泮宫”) 治国 小学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4.上学年龄: 贵族子弟八岁入小学 十五岁入大学三、“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私学的兴起1.原因:“士”阶层出现、 典籍扩散、文化中心的迁移2.私学在各地产生和发展 孔子3000门徒,72贤人。秦“以吏为师,以法力为学。”第二节 汉魏六朝的太学一、汉代太学的产生与发展1.各级学校:太学、四姓小侯学、(留学生) 鸿都门学 郡国学校(文翁)、私人学校(马融、郑玄)2.教学管理人员:五经博士、仆射(祭酒)3.学生来源:可由太常选拔,也可由郡国送小吏来,还有因父任入学、郑玄、倪宽、翟方进4.学习内容:专业课——五经、公共必修课:《论语》、《孝经》。5.授课方式:大班上课、高年级学生教低年级学生的形式。6.考试方式:岁考、小成、大成,二、衰废的官学——魏晋南北朝的官学学校教育总的来看是冷落的,但在学校制度上也有创新,如国子学和太学分立,四门学的创立等,对后世学校制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第三节、唐代教育的全面发展一、唐代统治者尊儒重教唐代的学校自开国后经过一百多年的经营和发展,学校制度已相当完善,达到了当时世界上和中国空前的昌盛程度,在我国和世界教育发展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特点:调和今古文两派。二、唐代的教育机构1.各级学校:国子监: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律学等。弘文馆、崇文馆、广文馆地方学校:京都学、都督府学、州学、县学、市镇学、里学等。私学也比较繁盛:王恭(三礼)、颜师古(汉书)、马嘉运(易)2.教管人员:祭酒、博士、 助教、直讲、典学3.教学内容: 三礼、毛诗、左传、《国语》、《字林》、《尔雅》4.入学年龄:14-19、18-25三、 唐代教育特点:(1)封建等级制加强(2)儒学占主要地位(3)专业学科教育开始确立(4)学校形式比较多样化(5)教育、行政、科研三位一体、 如太医署、司天台、太仆署。第四节、宋代书院的兴起与体制一、宋代的三次兴学第一次是以范仲淹为首的仁宗庆历四年的兴学。第二次是神宗时王安石执政,要培养改革型人才,但不久就失败了。第三次是在北宋晚期徽宗之时,蔡京为相,主要想恢复并加强王安石时期的一些新政,但在学校制度方面没有什么改变。二、宋代书院的兴起1.兴起原因(1)官办学校不完备(2)政府的兴学运动(3)儒佛道斗争抗衡的产物 (4)宋代印刷术的进步三、宋代四大书院 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嵩阳书院、石鼓书院、茅山书院。四、书院的发展与演变书院起源于唐末五代而盛于两宋。北宋时期书院较盛,末期则逐渐衰落,南宋时再度兴盛,朱熹兴复白鹿洞书院是一件有重大影响的事件。朱熹白鹿洞书院、陆九渊象山书院;徽州紫阳书院、建阳考亭书院为纪念朱熹 元代书院亦颇兴盛。明代初年书院并不发达,大约在正德年间(十六世纪初)书院才逐渐兴旺起来。清代书院大体有四种类型:一是考课式,以学习八股文、应科举考试为主;二是学习古文义法的学院,如姚鼐的钟山书院;三是以考据经史、整理古籍为主的书院;四是以经室致用为主的书院。其后,书院日益腐败,至清末逐渐改变为新式学堂五、书院的教学活动(1)明确学规,注重德育教育。(2)重视、开展学术研究与学术交流。互请大学者、讲会(3)注重自修与传帮带。王守仁“立志”,张载“怀疑精神”(4)师生关系比较融洽,比太学师生 关系亲近得多。六、书院的学风湖湘学派与岳麓书院 朱子学派与白鹿洞书院婺学学派与丽泽书院 象山学派与象山书院关心政治,关心国民生计 王咸、郭泰、贾彪、顾宪成七、宋代教育的特点1.中央官学(1)思想统治愈益强化。 (2)等级限制逐步消失。 (3)太学教学组织形式的不断发展。2.地方官学(1)设立专管地方教育的行政长官。 (2)国家颁置学田作为地方学校的固定经费。 (3)形成了较完善的学校管理制度。(4)注意发展地方科技教育和武学教育。3.蒙学教育吕本中的《童蒙训》、袁采的《袁氏世范》朱熹的《小学》、《童蒙须知》 家塾或私塾 读书、习字、作文《三字经》、《百家姓》、 《千字文》、“四书”第五节、元明清时期的教育概况一、元代的教育概貌1.中央官学 国子学、蒙古国子学、回回国子学、升斋积分制专业技术教育机构 司天监:天文科、算历科、三式科、测验科、漏刻科、太医院2.地方官学 各路、府、州、县均设儒学。蒙古字学、医学和阴阳学社学教学之职主要有:提学、教授和学正。3. 元代的书院——官学化 书院山长待遇同州学学正相等 设立直学之职,掌管书院钱粮学生通过考核也可以有作官的前途 学术水平、教学质量下降二、明代的教育概貌(一)文教政策 广设学校,培育人才 重视科举选拔人才 加强思想控制,实行文化专制1、推崇程朱,删节《孟子》 2、严格管理学校,禁止学生议政 3、屡兴文字狱(二)官学制度1.中央官学:国子监 北京国子监(京师国子监) 南京国子监 举监 贡监 荫监 例监 教学制度(1)创立历事制度。(2)实行积分法。2.地方官学 儒学 专门学校 社学(三) 书院 沉寂——勃兴——禁毁 东林书院 杨时 顾宪成 顾允成“东林书院”特点: 1、形成了一套完备的讲会制度 2、密切关注社会政治,将讲学与政治斗争紧密结合起来。(四)王守仁的教育思想(一)生平与教育活动(二)教育思想 1、论教育作用 2、论道德教育(1)静处体悟 (2)事上磨练 (3)省察克治 (4)贵于改过3、论儿童教育 (1)批判传统儿童教育 (2)主张儿童教育必须顺应儿童的性情 (3)主张儿童教育内容为“歌诗”“习礼”“读书”(4)主张要“随人分限所及”量力而行三、清代的学校教育清代的教育基本上承袭明代制度。清代统治者利用教育、科举等文化事业为自己培训忠实的奴仆,进行奴化教育。1.中央官学:国子监、宗学、觉罗学、算学馆、俄罗斯学馆 国子监:贡生(岁贡、恩贡、拔贡、优贡、例贡)监生(恩监、荫监、优监、例监、举监) 季考月课教材:《四书五经大全》、《性理大全》教学:科举考试2.地方官学:府学、州学、县学3.书院 王夫之反对“存天理灭人欲”之说,强调动”,主张“有序”和“不息”结合,强调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坚韧不拔;颜元反对只在“文墨世界”里下功夫,反对严重脱离实际的教学方法。三、私学与启蒙教育元明清时代,官学时盛时衰,私学则比较发达,尤其是传授基本知识的蒙学有一定程度的发展 私学:私塾(教馆、家塾、义学)蒙养阶段的教学方式主要是死记硬背,采用授新书、背诵、作对子、写字、读诗等形式,尤其是以背诵、讲书、写字三项为主。其教材从内容上大体可分为五类:综合性的:《三字经》、《增广贤文》《四书》、《百家姓》思想品德教育教材:《童蒙训》历教材与历史故事:《史学提要》;诗歌:《神童诗》、《千家诗》传授自然常识:《名物蒙求》第五章 选士与科举第一节、先秦时期的选士制度一、原始社会的选贤授能 禅让 韩非子《五蠹》二、奴隶社会的举贤才 秀士、俊士、造士、进士 破格选士:伊尹、傅说、姜尚三、战国时期的养士 苏秦、张仪、邹忌、鲁仲连、乐毅、商鞅、蔺相如、范雎等 战国四公子四、两汉的“察举”和“征辟”1.察举制的产生与完善 汉代官吏的主要来源:一是品级较高的官僚任满三年可保举子、一人为郎,有世袭的因素;二是由地方察举推荐上来“孝廉”、“秀才”;三是选拔太学生中的佼佼者;四是国君亲自访察破格提拔的特殊人才。2.察举制度的内容与形式(1)主要名目:孝廉、茂才异等、明经、 贤良方正等。(2)形式:先由各州考察,再推荐给中央,经考核后便可任命一定的官职。(3)考核方法:策问、对策、射策等(4)名额分配:十万人以上五人,十万人以下三人。(5)选拔出的名人:晁错、董仲舒、公孙弘、辕固皆为贤良方正;张衡、曹操皆为孝廉。(6)弊病:“举秀才,不知书, 察孝廉,父别居。”3.征辟: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任职。如朱买臣、司马相如、东方朔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一、“九品中正”制的产生 曹丕、陈群、“九品官人法”二、“九品中正”制的内容1.各州设置中正官,考察州郡中人物,分为九等,按言行进退。2.小中正品第的人才送大中正,大中正核实后送司徒,司徒审订后再送尚书录用,授以官职。3.弊病:(1)考核官与提拔者各司其职;(2)评价人物无客观标准;(3)“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4.渐逝: 东晋考试加强。如若推荐的人才考试不合格,刺史、太守还要受到免官的处分。第四节 唐宋的科举取士一、科举制度的产生1.庶族地主势力壮大,要求参政。2.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年)开设进士科,用试策的方法选拔官吏,用考试成绩作为录用标准,把读书、考试、做官联系在一起。这种制度直到清光绪二十七年(1903年)止,经历1300多年。二、唐代科举考试的内容与形式1.科举各科:秀才科、童子科、开元礼、道举科、日试百篇科、日试万言科等2.考生身份:生徒、乡贡3.乡贡举子产生办法乡、州府逐级淘汰 3、2、14.报名手续:文解、家状、结款通保 元日引见、拜孔子像5.别头试 6.考试时间:二月 7.考试地点:礼部南院 8.考场情状 9.考场纪律三、明经科1.考试内容:重考经义,五经、三经、二经、学究一经、三礼、三传等;2.考试项目:帖经、口试、试策文3. 受轻视 4.受轻视原因 录取人数多、背书、授官5.明经名人:张志和、狄仁杰、徐有功、贾至、裴行俭、孔颖达四、进士科1.考试项目:帖经、杂文、策文、诗赋 赎帖2.招生人数3.受重视 白乐天及第 薛元超死前三恨五、制举1.科目繁多:幽素科、拔萃科、博学宏词科、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2.考试时间:不定3.制举名人:张说、张鷟、贺知章、元稹、白居易、杜牧、沈亚之、皇甫湜六、吏部铨考关试:内容主要是“身、言、书、判”,选士如果不通过,只能入幕府。七、知贡举、通榜吏部考功郎中、考功员外郎、礼部侍郎梁肃向陆贽荐“龙虎榜”,吴武陵向崔郾荐杜牧,王维、李商隐,崔群、陆贽,李实胁迫权德舆,刘太真误放包谊八、行卷与纳卷 纳卷为预试十、宋代对科举的改革1.考生来源:各州县士子2.考试日期:英宗起每三年一次3.考试科目:进士、明经、明法等, 王安石变法仅存进士科 制举:不定期 童子举:置换不定 武举:神宗时与文举人同试4.考试程序:乡试(秋试)省试(春试),殿试(廷试)策问5.任官方法:考试合格即可做官三甲:进士及第、赐进士出身、赐同进士出身6.考试规则:弥封、誊录、锁院、 对读、复试7.新变:增加录用名额;取消吏部考试一环;王安石变法时期取消诗赋、帖经、墨义,专以经义、论、策取士,经主要考王安石《三经新义》。第六节 元明清的科举一、元代的左右两榜蒙古人、色目人一组,右榜;汉人、南人一组,左榜。二、明清的科举程序1.全过程: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前三场考试获取生员资格,称小考、小试、童试,参加考试的人称童生,三年两次,是乡试、会试的二倍;4.院试决定考生命运;主考官由朝廷委派,称学政;考场称贡院;院试录取者为生员,称秀才,可参加高一级的乡试了。5.乡试三年,遇国家大典设恩科,称大比之年,又称秋闱;贡生、监生、荫生、官生皆可报名;在省城考试;号舍;乡试共分三场,八月举行,初九第一场,十二第二场,十五第三场,提前一日点名发卷入场,后一天交卷出场。6.会试来年三月在礼部举行,称“礼闱” 因在春天,又称“春闱”,礼部录取者为贡士,第一名称会元。7.贡士五月参加殿试,由皇帝主持,中榜者称进士,共分三甲。三、明清八股文1.始于宋定于明。2.题目从四书五经中摘一句。3.破题、承题、起讲、领题、出题、过结、 收结,起讲与过结间有二比或束比。《唐宋八大家文钞》用八股讲解古人文。 第六章 古代职官第一节 先秦的职官制度一、原始社会的“治天事”之官官吏是阶级社会的产物,是到一定历史阶段上才出现的。二、商王朝的内外职官“殷正百辟”: 就是在“内服”即王朝直接控制的辖境中设置的官吏。“百辟”就是百官,内服官吏分为两个方面即王朝外廷政务官和王朝内廷政务官王朝外廷政务官主要有尹、卜、巫、作册等官。武官有“亚”、“服”、“多射”、“多犬” 王朝内廷政务官主要有宰、臣。他们主管王室内部的一切事务。“殷边侯甸”,是商王朝统治中心地区以外所设置的官吏,“越在外服、侯、甸、男、卫、邦、伯”。三、西周的“内服卿事寮”和“外服诸侯”西周的官职制度基本上是承袭商代的,但机构更加庞大,体制也更为完备。“内服卿事寮”就是王朝内廷的卿士及下属百官,其地位最高的是三公——太师、太傅、太保,由王族亲属担任,为辅弼之臣。地位类相。伯禽、姜尚周公、召公 →管蔡、武庚师、傅、保之下就是执政的王室百官——卿事寮,是三左(太祝、太宗、太士)的总称,由其中的一人兼任首长。五司:司徒、司空、司马、司寇、司士;虎贲、奄尹 地方最高长官叫常伯或牧、常任、准夫、虞师、工正、陶正、质人。外服诸侯,主要指周王朝直辖区域——王畿以外的各诸侯国的职官制度。分封制:公、侯、伯、子、男四、春秋、战国时的世官制春秋官制有两个特点:一是等级制,二是世官制,等级制主要由爵秩表示,爵分为三等,即卿、大夫、士,每级又分为上、中(次、亚)、下三级,共三等九级。近官:三公、五司中官、远官地方国野制:轨长、里有司、连长、乡良人。有司、卒帅、乡帅、县帅、属大夫。楚国职:莫敖、令尹、左徒、上柱国第二节 秦至南北朝的职官制度一、秦的职官制度(一)中央官制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御史大夫下设二丞:御史丞、 御史中丞 九卿: 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少尉(少府);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少府的属官有尚书令、宦者令等(二)地方职官秦孝公设县,秦惠公设郡郡设监御史,隶属御史中丞 郡守(郡丞、卒史、主簿), 郡尉,直接受命于朝廷。 郡下是县。县令、县长,(县丞、县尉、功曹、狱掾、令史、仓吏),国家任命。县以下是乡、里、拾、伍。二、两汉的职官制度(一)中央官制1.三公:司徒、司马、司空2.十二卿:太常(奉常)、光禄勋(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典客)、宗正、大司农(治粟内史)、少府、执金吾、将作大匠、大长秋 三辅: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二)地方官制诸侯王国,设官初仿中央,七国乱后由中央派相处理政事。 推恩令郡守(太守)、督邮、主簿;刺史(使君、州牧)别驾从事、治中从事史(三)两汉职官特点1.丞相位尊,权力缩小。2.武职官员较多 将军均有幕府,车骑将军、卫将军、前后左右将军等四十多号; 护卫都督、校尉、司隶校尉等3.刺史:管官不管民三、三国、两晋、南北朝的职官制度三国两晋职官制度基本上是东汉的缩影,稍有一些变化,最明显是中书监的设置,尚书台的独立和侍中地位的上升。这就为后世的三省制奠定了基础。少府和光禄勋职权大为缩 小。南北朝设门下省。第三节 隋唐的三省六部制一、隋代对官制的改革隋代对官制的改革主要表现在三公废府和三省制的正式确立上。朝政大权已转移到三省长官手里,形成了新的宰相制度,尚书地位很高,为最高的行政执行机关,下设六部。 隋代的中枢制令机关称内书省,由内史省改成,即唐以后的中书省。二、唐代职官制度的完备(一)三省六部、政务中枢以三省六部为中枢政务机关,是唐代官制的显著特点。三省中以中书、门下两省关系最为密切,合称两省或南北省。中书省长官称中书令,门下省长官称侍中,都是正三品。中书、门下二省的次官有中书侍郎和黄门侍郎。其骨干官员则是中书省的中书舍人和门下省的给事中。(二)宰相制与宰相机构“宰”是主宰之意,“相”是辅弼之意,宰相就是辅导皇帝总领天下大政的最高长官。 唐代没有专职的宰相之位,由三省长官即中书令、侍中、尚书省的左右仆射任宰相, 这就是名副其实的当然宰相。 宰相、“政事堂”。(三)御史台和九寺五监唐代中央部门除三省六部外还有负责监察的机关御史台和其它事物机关九寺和五监。御史台的主要职责是按照宪章肃政朝廷,纠弹百官,以澄清吏治,纠正各级官吏中的歪风邪气。御史台长官是御史大夫,从三品,次官是御史中丞,正五品下。 九寺五监是中央事务机关,九寺是宗正寺、太常寺、光禄寺、司农寺、太府寺、大理寺、卫尉寺、太仆寺;五监是国子监、将作监、少府监、都水监、军器监。与之平行的机关还有殿中省、内侍省、秘书省。(四)隋唐的地方官制隋唐的地方官制不太复杂,隋把东汉末以来形成的州、郡、县三级改为州(郡)、县两级。州的长官称刺史,郡的长官称太守,县的长官称县令。唐初在边防要地置都督府,都督加使持节称节度使,以后这种制度也应用于内地。加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参知政事、参议朝政、同中书门下三品第四节 宋金辽元的职官制度一、宋代(一)中央官制:文武大权掌握在设于禁中的中书门下和枢密院。相当于唐代的政事堂。1.武官:唐代宗、德宗、朱温“崇政史” 枢密院掌军队的调遣、配备、给养。 正规军称禁军,由三衙(殿前司、 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兵司)管理,皇帝直接指挥。殿前都点检、节度使、检校太尉兼殿前都指挥使。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都虞侯为三司长官。2.文官:三省官无定员、不预朝政。中书侍郎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成为宰相,加“参知政事”成为副宰相。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南宋孝宗时,丞相分左右。文天祥宋代的监察官主要是御史中丞,御史大夫。谏官在宋代有名无实,补阙称司谏、拾遗称正言,均为他官兼职。三司使(盐铁、度支、户部) 宋代重学士,改学士院为翰林学士院(翰苑、禁林,玉署、玉堂) 馆阁掌图籍收藏和编修国史。各阁设学士、直学士、待制,殿阁大学士授予年高辅臣。 包拯、陆游。国史实录院有修撰、编修、检讨等官官、职、差遣 ,冗员多。(二)地方官制宋代以后的地方行政设置,大致为省、州、县三级,只不过名称形式有些变化。宋代主要是路、府、州、县三级。负责征收和转运水陆两路财赋事物。转运使、提点刑狱公事、提举常平茶盐公事、经略安抚使。 通判、团练使三、辽金也是分设宰相府和枢密院二府但大权都掌握在少数民族贵族统治者手中。辽的大权掌握在耶律氏和萧氏手 中,金的大权掌握在完颜氏手中。汉人只是副手。 北面官、南面官四、元代中央行政事务由中书省掌管,中书令由皇太子兼任。下设左右丞相各一,参政二人。各行中书省设丞相一人,平章二人,左右丞各一人,参知政事、郎中、员外郎、都事各二人 翰林院兼修国史、宣政院、 达鲁花赤第五节 明清的职官制度一、中央官制:三公、三孤明太祖为了加强皇帝的权力,废中书省及丞相等官职,设立内阁,内阁大学士。四殿、二阁(清三殿、三阁)华盖殿、谨身殿、武英殿、 文华殿、文渊阁、东阁等大学士,为皇帝顾问,实际上形成了“内阁”。(元辅、首辅)阁老、中堂 司礼监 拟红 清代初期在八旗制的基础上,设立了内三院(内国史院、内秘书院、内弘文院)是中枢行政机构的雏形。统一全国后,撤了内三院而设立内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关。自雍正后,设军机处,军机大臣、军机章京处理机要事务,取代内六部上不设尚书省和尚书令、仆射。天官、大司农、大司马、大宗伯、大司寇、大司空。明清均不设枢密院,改御史台为都监院。六部上不设尚书省和尚书令、仆射。天官大司农、大司马、大宗伯、大司寇、大司空。二、地方官制明代也是省府县三级,不过明代不叫省,而改名为承宣布政使司,但习惯上仍称省。 北京和南京归中央管辖,称南北两直隶。省长官称布政使,左右各一人。三司: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 按察使司清朝省最高长官称总督和巡抚。道台、知府、同知、通判、知县、县丞、主簿、典吏、 里保甲第六节 品阶勋爵一、品汉以禄石为官位高低标志,三公万石,九卿中二千石,刺史、郡守真二千石,比二千石,县令千石到六百石。月俸也不同。隋唐自正四品起,分上下二阶,共三十级,明清九品只分正从,共十八级。流外官、流内官;二、阶隋代把有职务的官职称为职事官,没有职务的官称为散官。唐代把前代散官官号加以整理和补充,并重新规定品级,作为标志官员身份级别的称号,称为阶,统称为阶官。第七章 传统学术第一节 古代书籍制度及目录学一、书籍的兴起 二、简册制度三、卷轴制度 四、册页制度五、目录学的产生1.《七略》6类38种2.《汉书·艺文志》3.《七志》、《七录》4.《魏中经簿》、《晋中经簿》5.《隋书·经籍制》6.《四库全书》的确定一、传统学术的内容二、传统学术的分类1.司马谈《论六家之要旨》2.班固《汉书·艺文志》3.《四库全书总目》4. 方以智的分类5.清代以来的分法三、传统学术的时代思潮1.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2.两汉经学3.魏晋玄学4.隋唐佛学5.宋明理学6.清代朴学第八章 汉字和书法第一节 汉字一、汉字的产生及其艺术特质1.仓颉造字 2.八卦说 3.图画说二、汉字的性质及六书理论1.意音文字 2.六书三、汉字发展中的主要变化1.甲骨文 金文 小篆 隶书 楷书2.隶书对篆书的改进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解散篆体,变曲为直(2)删繁就简(3)混同合并(4)分化归类四、汉字研究的历史概况1.春秋、战国时代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汉字的起源和字体结构的探讨上。2.秦始皇推行“书同文”。3.西汉时的《急就篇》。4.东汉时的《说文解字》。5.汉代的《尔雅》、《方言》、《释名》。6.隋唐颜师古的《干禄字书》。7.南唐时《说文系传》。8.宋代的金石学和欧阳修的《集古录跋语》。9.元明的《正字通》和《康熙字典》。五、汉字与古老的族徽六、汉字与现代平面设计第二节 书法一、书法形成和发展1.三大国粹2.什么是书法3.书法专著(1)书体源流论:《四体书势》、《六体书论》(2) 笔法体势、结构法则论:《笔意赞》、《心成颂》、《八决》、《三十六法》、《秦汉魏四朝用笔法》(3) 品评论:《古今书人优劣评》、《书品》、《北碑南帖说》(4)经典综论:《书谱》、《书断》、《续书谱》、《艺概·书概》二、书法源流及特点1.篆书2.隶书3.草书4.行书5.楷书三、历朝著名书法家1.秦:李斯、王次仲、程邈2.汉:杜度、崔瑗、张芝、蔡邕3.魏晋南北朝:邯郸淳、钟繇、韦诞、卫恒、卫夫人、王羲之、王献之、王僧虔、智永4.唐: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李邕、孙过庭、张旭、颜真卿、怀素、柳公权5.宋:苏黄米蔡6.元明清:赵孟頫,宋璲、祝允明、文征明、董其昌,郑燮、刘墉、翁方刚、何绍基第三节 文房四宝一、笔仓颉、蒙恬,湖笔(蒙溪)二、墨 徽墨三、纸 宣纸四、砚 端砚
范文五:古代文化知识_1.
殷商时,天下土地均为天子所有,天子再分封土地给宗族、亲戚、功臣和古代旧有的国家,这些土地其后成为国家或采邑/采地,「家」便是指这种采邑而言。土地的收入大部分为被封者所有,一部分向天子纳贡。2.
凡邑,有宗庙先王之主曰都,无曰邑。「邑」是古代庶民聚居之所,只是有一些田地罢了。3.
<>中的「天」有三种意思:一是自然之天,一是主宰或命运之天,一是义理之天。自然之天仅出现了三次。古代所讲的天道一般是指自然和人类社会吉凶祸福的关系。4.
孔子虽不信鬼神,但主张祭祀,因为藉以稳定统治者的政权。5.
春秋时代的「礼」包括礼仪、礼制、礼器等。6.
殷商时是奴隶社会,那时有以活奴隶殉葬的风气,其后改为用木偶人、土俑代替,但春秋时秦穆公也曾以活人,甚至是当时的贤良三兄弟殉葬。其实春秋时期一般人都不会以活人殉葬。7.
春秋时齐都临淄西面城门叫稷门,在稷门外建了不少学舍,优厚供养四方学者,让他们辩论和著书,当时称这班被供养者为稷下先生。8.
孔子开私人讲学之风,打破贵族垄断,学费只是十条肉干(束修),用作见面礼。修是干肉,又叫脯,每条脯叫一脡,十脡为一束。9.
<>的「论」是「论纂」之意,<>的「语」是「语言」之意,<>就是把接闻于夫子之语论纂起来。10.
<>的篇章排列并无一定意思,即使前后两章间也不一定有关连。而且这些断片的篇章絶不是出于一人之手,而是当时孔门弟子,甚至是再传弟子(曾参的学生)之手,所以弟子间各有记录而汇集成书(着笔始于春秋末,成书于战国初),因此出现了不少重复的章节。而这些作者的年代相差不止三、五十年。11.
<>和<>是汉朝初学者先读之书,然后才学「五经」。12.
「君子」可指「有德者」或「在位者」。13.
「未之有也」是「未有之也」的倒装。古代句法中凡是否定句,宾语若是指代词,这指代词的宾语一般放在动词前。14.
古代用四匹马拉兵车。春秋时代,打仗用车子,所以国家的强弱都用车辆的数目来计算。春秋初期,大国都没有千辆兵车。15.
古代的「人」有两种意思:广义的指一切人群,狭义的指士大夫以上各阶层的人。16.
弟子指年纪幼小的人或学生。17.
古代凡是做过大夫的可以被称为「夫子」,孔子曾是鲁国司寇「治理刑事之官」,所以被称为「夫子」,后来沿袭以称呼老师。18.
臣下对答君上的询问一定用「对曰」。19.
古代用牛力的车叫大车,用马力的车叫小车。两者都要把牲口套在车辕上。车辕前面有一道横木,就是驾牲口的地方。那横木,大车上的叫「鬲」,小车上的叫「衡」。20.
人初死,陈设饮食以安其魂,叫做「奠」。21.
八佾,古代舞蹈奏乐,八人为一行,一行叫一佾,八佾为64人,只有天子才能用,诸侯用六佾,大夫用四佾。22.
古时只有天子和诸侯才有祭祀名山大川的资格。否则便是僭越。23.
<>中的「文献」二字包括历代的历史文件和当时的贤者两项。24.
「祼」,音贯,祭祀的一种。古时用活人代受祭者,这活人便叫「尸」。一般用幼小的男女。第一次献酒给「尸」,使他/她闻到「郁鬯」(一种用香料煮成的酒)的香气,叫做「祼」。……尸位素餐25.
屋内西南角叫「奥」,弄饭的设备叫「灶」,古代都以为那里有神,因而祭它。26.
「射不主皮」中,「皮」代表箭靶。古代箭靶叫「侯」,有用布做的,也有用皮做的。当中画有各种猛兽或者别的东西,中心叫「正」或者「鹄」。27.
古人称凡是过分以至于失当地步的叫「淫」,而「淫祀」是指不应该祭祀而去祭祀的祭礼。28.
土神叫「社」,谷神叫「稷」。古代祭土神,要替他立一个木制牌位,这牌位叫「主」,而这一木主,便是神灵的凭依。如果国家有对外战争,必须带这一木主而行。29.
「塞门」,用以间隔内外视线的一种东西,作用与今日的「照壁」相同。30.
「反坫(音店)」,用以放置器物的设备,用土筑成,形似土堆。31.
「大(音泰)师」,乐官之长。古代乐官一般用瞎子充当。32.
<>中的「见」字,从前都读去声,音现;「请见」是请求接见的意思。33.
木铎,铜质木舌的铃子。古代公家有甚么事要宣布便摇这铃,召集大家来听。34.
古代法律制度写作「刑」,刑罚则写作刀井。后来都写作「刑」了。35.
瑚琏,即簠簋,古代祭祀时盛粮食的器皿,方形的叫「簠」,圆形的叫「簋」,是相当尊贵的。36.
古代一县的县长叫做「宰」,大夫家的总管也叫「宰」;贵客叫「宾」,一般客人叫「客」。37.
孔子是古代文化的整理者和传播者,「文章」指有关古代文献的学问而言。38.
古代人把大乌龟叫做「蔡」(见<>)。「大蔡,元龟之所出地名,因名其龟为大蔡」。古人迷信卜筮,卜卦用龟,龟愈大愈灵,筮用蓍草。39.
「山节藻棁」――「节」,柱上斗栱;「梲」,音啄,梁上短柱。40.
古代在下的人杀掉在上位的人叫做「弒」。41.
伯夷、叔齐,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父亲死了,互相让位,都逃到周文王那里。周武王伐纣,他们拦住车马劝阻。周朝统一天下后,他们耻吃周粟,饿死于首阳山。42.
<>中若单用「侍」字,便是孔子坐着,弟子站着;若用「侍坐」,便是孔子和弟子都坐着;至于「侍侧」,则或坐或立,不加肯定。43.
古代也知坐北向南是最好的,所以也以这个方位最为尊贵。古代卧榻一般设在南窗的西面,国君来,从东边台阶走上来。44.
粟,是指未去壳的谷粒,去了的就叫「米」,但在古书中也有把米叫做粟的。古代以谷米为俸禄。45.
釜,古代容量名,容当时六斗四升,古代以十斗为斛(音浩);南宋时改五斗为一斛,一石两斛,沿用到民国初年。46.
孔子时穿著大袖子宽腰身的衣裳不便于骑马,直到战国时的赵武灵王才改穿少数民族服装,骑马射箭。47.
五家为邻,二十五家为里,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五百家为党。48.
大红色叫「朱」,红和紫都属尊贵之色,不用作平常家居服饰的颜色。周朝以赤色为贵,所以祭祀时也用赤色的畜牲。古代祭祀时不用耕牛,甚至耕牛之子也不配作犠牲。49.
古代酿酒,因不懂蒸酒的技术,所以酒精成分很低,而升的量又少,两三升酒是微不足道的。50.
古代「逝」字和「往」字不同,往而不复返才用「逝」字。51.
中庸,是孔子最高的道德标准,折中和平常的东西;忠恕是其中心学说。52.
根据<>,有两种人拿着皮鞭,一种是代天子以及诸侯出入之时,有二至八人拿着皮鞭使行人让道,另一种是市场的守门人,手执皮鞭来维持秩序。53.
古代六尺约为今日138厘米。一般指十五岁以下的人。七尺为一仞。54.
「始」是乐曲的开端,古代奏乐,开始叫做「升歌」,一般由太师演奏;「乱」是乐曲的结束,由始到乱,叫做「一成」。「乱」是合乐,等如今日的合唱。55.
「冕」,古代大夫以上的人的帽子,后来只有帝王的帽子才叫冕。56.
上为衣,下为裳;古代男子上穿衣,下穿裙。衣裳不相连。57.
周制,诸侯中的大国可以拥有军队三军,因此用「三军」作军队通称。58.
古代穿皮衣,毛向外,因之外面一定要用罩衣,这罩衣叫做「裼(音锡)衣」。59.
古代大被叫「衾」,小被叫「被」。60.
帷裳――礼服,上朝和祭祀时穿,用整幅布做,不加剪裁,多余的布做褶叠(褶叠古代叫做襞积),犹如今天的百褶裙。61.
古代用黑色作吉服,不能穿戴此色去吊丧。62.
鱼腐烂叫「馁」,肉腐烂叫「败」。63.
「割」指宰杀猪牛羊时肢体的分解。古人有一定的分解方法,不按此法的叫「割不正」。64.
古代的大夫、士都有助君主祭祀之礼。天子诸侯的祭礼,当天清早宰杀牲畜,然后举行祭典。第二天又祭,叫做「绎祭」。「绎祭」之后才令各人拿自己带来助祭的肉回去,或者又依贵*等级分别颁赐祭肉。65.
古代没有椅和櫈,都是在地面上铺席子,坐在席子上。坐法有几种:恭敬的是屈膝,膝盖着地,而足跟承着臀部,作客和见客时必须如此。居家不须如此,省力的坐法是脚板着地,两膝耸起,臀部向下而不贴地,和蹲一样。最不恭敬的是臀部贴地,两腿张开,平放而伸直。像箕一样,叫做「箕踞」。孔子平日的坐式可能像蹲。66.
停放灵柩叫「殡」,埋葬也可以叫「殡」。古代大官棺木至少用两重,里面的一重叫「棺」,外面的叫「椁」。67.
堂是正厅,室是内室。先入门,次升堂,最后才入室,比喻做学问的阶段。「入室」犹如「到家」之意。68.
财货的缺少叫「贫」;生活无着落,前途无出路叫「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全国有多少个名字叫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