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裸青春看过的人多吗?评价一下唐砖这部小说怎么样。

一个坐台小姐的另类传奇:《赤裸青春》
  最喜欢
  呵呵。楼主加油~~
  记号。。。等待中。。。
  来必顶!
  早上过来看看更新否??&慢慢写。呵呵。&不错的小说。
  谢谢,保持更新,保证完本  
  .。  
  坐等楼主更新!
  继续等待~~~
  楼主,我想转载一下,注明出处,不知可否?
  露个脸!
  失望&……
  以后几天来看一次,这样才会过瘾。一天看一点点不足呀
  记号一下,回头详细研读。。:))
  原来不是
  我也试试
  楼主,醒醒,到时间更新了
大家还爱看赤裸青春这部小说的情节怎样?谁能介绍下作者?_百度知道
赤裸青春这部小说的情节怎样?谁能介绍下作者?
提问者采纳
我已经看完了,井中照月写的这本小说,你感兴趣也可以看看这本小说已经看过了,人物将小娣被刻画的非常生动,感觉写的非常好,作者的文笔不错
提问者评价
为您推荐:
其他1条回答
即将以电影的形式是真的哦,被更多的人知道和了解,《赤裸青春》网络大电影在深圳举办开机发布会,这部小说,5月26日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 456,XXX21……1566……,23XXXXXXXXXXXXXXXXXXXXXXX
热门文章12345 近期文章如何看待小说《洛丽塔》?
按时间排序
《洛丽塔》这本书是大概5年前读的。当时没感觉。现在基本只记得住故事主线。但最近学习了一下弗洛伊德的相关理论,觉得纳博科夫简直太厉害了。举个栗子亨伯特杀死奎尔蒂(自己的镜像),然后坐牢、“忏悔”。请用弗洛伊德人格论(三我)分析这个过程混沌了吧
高中时候抽空看的书。只是说下自己的感受。当时刚看完《白鹿原》,被其精湛的描写手法所震撼,让我感慨一个大家的文学水平。当然,其中漂亮寡妇田晓娥的某些段落印象深刻。涉世未深的我深深的感叹啊这世界多么精彩。紧接着就是看的《洛丽塔》。估计还沉浸在陈忠实的世界里没有完全退出来,原本清晰明朗的白鹿原一下子被亨伯特带来的乌云所笼罩。一树梨花压海棠。这句话是我坚持读完《洛丽塔》的动力,或许因为我在脑补洛丽塔的人物形象时,会想起妙可或是表妹。毕竟我不是萝莉控,甚至某些情节脑补出的画面令我反感。那阵子的确特别的压抑。或许是因为亨伯特的乌云,或许是因为期待某些细节情节并未出现。就像是《上古卷轴5》里的黑暗魔经,令人头皮发麻。我加速读完了这本书,差点抑郁成了一个精神病患者。
我认为我看过的众多小说中将爱情写到了淋漓尽致不死不休的只有如下几本小说:《白夜行》、《霍乱时期的爱情》、《飘》还有《洛丽塔》 说我脑回路奇怪也好其他的也好 但是我看到的的确只有爱 为什么年龄差距大一点就不能是爱了呢?完全不能理解为什么会被认为是精神界的经典案例 也完全不能理解为什么很多人看到的就是恋童癖 在我眼里 都是爱啊首先安娜贝尔死的时候,亨心中的欲念被封存了。 你看原著的话会发现他在第一次见到洛的时候有这样一段话:我的两个膝盖就像在微波荡漾的水面上一双膝盖的倒影,我的嘴唇就像沙子—这是在影射他与安娜贝尔的最后一次相见。 安娜贝尔是他少年时期的欲念 ,两人分开然后天人永别, 他的欲念被封存 ,但是在遇到洛以后 ,洛与安娜贝尔在他头脑里的影像完全重叠了 ,这代表着他欲念的苏醒 。洛则是重燃他欲念的火—我生命之光 我欲念之火原文另一段—于是心中的柔情就会变得越加强烈,成为羞愧和绝望—亨对和洛上床还是有一定罪恶感的 。因为在那个社会 ,针对他们所处的关系而言 ,这并不是多么光明且值得炫耀的事—我的罪恶当洛走之后亨的失落 、六神无主 ,在本文的最后他写到 :可是既然血液仍然在我写字的手掌里奔流,你就仍像我一样受到上帝的保佑,我就仍然可以从这儿向在阿拉斯加的你说说话。请务必忠实你的迪克。不要让别的家伙碰你。不要跟陌生人说话。我希望你会爱你的孩子。我希望他是个男孩。我希望你的那个丈夫会永远待你好,否则我的灵魂就会去找他算帐,会像黑烟,会像一个疯狂的巨人,把他撕成碎片…这就是你和我可以共享的唯一不朽的事物,我的洛丽塔—我的灵魂亨在洛之前在洛之后都还有过其他女人 ,甚至是他口中的性感少女。在洛莫名其妙就离开了之后,亨受到了多大的伤害。然而当收到洛一封信之后,他二话不说费尽周折找到了洛。即使洛不愿意跟他走,他还是给了他们4000美元。所以告诉我 ,这不是爱是什么?因为爱 ,我不能放你走 ,所以我要囚着你 ,即使只是把你锁在房间里 ,我就满足了但是也因为爱, 我放你走 ,因为你不愿意再回到我身边 ,你有了孩子 ,有了丈夫 ,我给你们以资助 ,真心祝愿你们将来能过得好。所以告诉我,这不是爱是什么?这是不平淡的, 爱到极致的 ,为她生为她死的爱。推荐去看美国拍的Lolita 。我觉得很少有能把原著的感情全部拍的淋漓尽致的电影。这是其中一部顺便推荐一首我一边写Lolita的分析论文一边听的歌—《Oh say you can see》-Lana Del Ray反正我不管别人怎么评价这部小说, 我就固执的认为这是爱。
归根结底,我认为这部小说概括了新式批判的统一,我想,可能有点严肃。 在第七章,小说最后以白云为象征结束,那就是统一。某种意义上,那取代了那些零散的个体的统一。你们看到的小说已经被赋予了人性,他注重人的品质和价值,对O“Connor来说,那意味着在宗教意识形态里的人,拥有着超凡的意义和卓越的价值,以及,真正不凡的人生。 《Lolita》呈现的则是人性世界的另一种景象。我要提到一篇1992年的论文,作者是英国文学家Martin。他将Lolita的散文风格比作一个浑身肌肉的男人,那个男人的身体充满了美学元素,只是为了让人观看,而不会出去利用他的肌肉谋生,只是为了让人观看,还涂上油展示炫耀。Amos就是这样描述Lolita的散文风格。我希望大家能记住这个图像,而这个男人和Lolita的美二者关系,将成为我们探讨这部小说的主要核心。而今天我只是要简单地向你们介绍这部小说,引导你们阅读理解他。让你们留心一些问题;带领你们思考以及进入小说的本质。有的同学讨厌这本小说,是因为同学们认为,作者在小说里把罪行平凡化了。它没有看透我们的道德伦理。老师:所以,HUMBERT缺乏对道德准则的理解,他所做的事情让这一切似乎被平凡化了,还有其他想法吗?我们得从HUMBERT的背景入手,他出生于1899年,他的生活非常令人着迷。因为他是俄国贵族宫廷长大的最后一代,是一种世界性的欧洲贵族。夏天的时候他住在圣彼得堡外漂亮的乡村城堡。那是他叔叔的城堡,并在NABOKO很小的时候就把它送给了他,他拥有这个巨大城堡一段很短的时间,其他的亲戚朋友的房子都挨的很近,他的土地上有一个湖,他就是在那时候学会了抓蝴蝶,当他长大一点的时候,他变成了昆虫收集者,那段早期时间,他对收集蝴蝶并把他们分类非常有激情。冬天他住在彼得堡一个城市的一所房子里。他上学比较晚,按风俗他小时有家庭教师。他又一个发育家庭教师,住在她家里很久,后来他还有了俄语和英语家教、绘画老师等,他接收了非常全面的教育。 那些教育在他国家被认为是非常合适的。他的父亲在沙皇俄国是一个民主党人,他是一个改革家,当时布尔什维克党在1919年统治者俄国。他们家在那之后很快离开俄国,他们在1919年乘飞机离开,改革应该始于1917年,早期时情况非常复杂。不止是因为反对沙皇,他的父亲是民主党人而非布尔什维克党人;他反对沙皇,但他并不是布尔什维克党人。他父亲为一些革命报纸写作,他继续从事着写作,并以外国人身份办了份报纸,因为他的出版活动,于1922年在欧洲遇害。NABOKO非常为他的父母感到自豪。他写过一些非常精彩的文章,关于他的生活,作为在一个贵族世界生活的孩子。在那幅图画里,他的父母在温和的光中若隐若现,他的兄弟姐妹几乎看不清了,他有两个哥哥和两个姐姐,令人惊讶的是当你读他的回忆录时,几乎看不到他们。我觉得这非常有趣,就像Lolita一样值得我们思考。那幅画里,有一个人深深地——起码是那样表现的,深深地被他的想法占据了。在他成长过程中,他的父母并没有参与太多。他小时候和保姆家教和护士在一起的时间很多。他的父母经常旅行,他的父亲经常用于政治活动出差。当他们在俄国时,所以他父母对他而言,更像是图画上或想象中的人物。而不是现实生活中,会出现的真实的人物,而真实地和他在一起的人,当然是他的哥哥SERGEY,SERGEY和他接收相同的教育(他的妹妹则接受不同的教育)。但即使是SERGEY对他的影响也很小。他用俄语写文学写小说,当他搬到美国之后就开始用英语写作,他将美国作为自己的第二家园,把英语作为自己的第二语言,但英语也可以说是他的母语。通过某种方法,因为在他家里用英语也常常使用着。他小时有过一个英语家教教他英语。所以英语在他成长过程中的影响也很大。这并不是类比,我不是要这个。比如说,CONRAD是个波兰人,但他也学英语,那么我们就能在他的小说里看到这点对他的影响。给人的影响是CONRAD有自己固定的写作风格,CONRAD遇到的难题是他要用一个后天的语言来写作。而NOBOKO并没有这些难题。所以我想要做的事,记着这个背景,我想要打开几页小说,我希望你们不要忽略掉John ray JR写的序言,”为了那些传统的读者,他们希望能跟随超越故事人物的命运,从RAMSDALE的WINDMULLER先生那得到一些细节,他渴望命运被压制——以致于这个故事的阴影以及肮脏的交易,不会影响他引以为傲的社会。他的女儿Louise,现在是大学二年级学生。MONA DAHL在巴黎念书。他希望我们用弗洛伊德去分析它,因此,即使他之后习惯性地与精神病医生玩,在诊所多带了几个礼拜,只为了用编造的梦想或解读原始的场景来打扰新来的人,即使他要这样做,他也仍然在操纵我们,因为他知道那些辩解的记叙如何影响他的读者们。所以,在她之前有过别人,那有怎样,会造成不同吗?这对我们如何评价他有影响吗?我们都是评判,陪审团的女士先生们。我们是被邀请去评判的,即使他求我们不要去。所以NABOKOV将这个评判放在最前面,在一开始,然后他在调用多重多种可辩解的记叙,让我们去寻找出来。噢,什么时候在童年,安全的把前面的人放在安排在童年。如他所说,他和她一样,当时没有罪恶,只是一种稚气的激情。没有人会因此怪罪它,他邀请我们这样看待HUMBERT。他仍然保留了纯真,而那激情则是童年在心中燃起火焰的纯真,我们得到这样的暗示,如果你的书里有注释,如果你已经知道PEO,安娜贝拉是Edgar Allan poe非常有名的一首诗。(读诗): 多年以前, 在一个海边的王国里, 住着一位姑娘,也许你曾听说, 她名叫安娜贝尔 李—— 她唯一的心思, 就是她与我的情意。 那时她和我都很年轻, 在海边的那个王国里, 我俩山盟海誓—— 我和我的安娜贝尔李—— 连天堂的六翼天使 对她和我也心生妒意。 正因如此,多年以前, 在海边的那个王国里, 从云间吹来的凉风 冻住我的安娜贝尔李; 于是她显贵的亲戚 把她从我身旁带离, 埋入石凿的墓地, 就在海边的那个王国里。 天堂里毫无快乐的天使 对她和我一直心存妒意; 对!正因如此 (在海边那个王国里众所周知) 夜里从云间吹来的凉风, 冻死我的安娜贝尔;李。 但我俩的柔情蜜意, 更年长人的爱不可比拟—— 更聪明人的情无法相提—— 无论是天堂里的天使 还是海底的鬼蜮, 都不能使我们的灵魂分离, 我和我的安娜贝尔 李—— 因为在月华光照的梦里 总有我美丽的安娜贝尔李; 在星斗闪烁的夜里 总有她那明亮的眼睛; 所以每当夜深人静,我都和她躺在一起, 而她,我的爱, 我的生命,我的娇妻 躺在海边的石棺里—— 在怒海边的墓地。这就是整首诗,HUMBERT向我们描绘了19世纪,传统的浪漫,时至今日也仍然受用。你可以听到,诗里PEO的说话人那充满魔咒的声音。给这份命中注定的爱情加以美感,但也还是有点陈词滥调,如果JOHN RAY运用精神病学或社会工作或激进政治的陈词滥调来养育更好的后代——HUMBERT充满了文学的陈词滥调。他简直就是高雅的陈词滥调的词汇表,非常有趣。当你阅读speak memory和NABOKOV的自传时,他谈论他自己对这种诗歌的尝试,他那时还年轻,并刚开始谈恋爱,和女孩在圣彼得堡约会。他将这些炙热的情感放到文学里,流露出过度的浪漫,重复传统,无法超越。HUMBERT发现了,我想,是NABOKOV给他的,poe是唯一拥有着炙热的浪漫的诗意;他也选择了,当然,一个很年轻的新娘。因此,POE,我想是在20或21岁时,娶了他14岁的表妹。PEO变成模范的原因,通过两种方式,既是作为恋童癖,也是希望和他年轻的爱人能够浪漫的相爱着,所以这是一种童话。现在,这个童话的语言被唤求了,在海边的王国里,生动地向我们描述了HUMBERT第一次见到Lolita的场景,这是在39页。所以他在房中穿行,这个薄雾的女人正带着他参观房子......我的指引者唱到,然后未经半点提示,一排蓝色的海浪,便从我心底涌起,在太阳沐浴的一块草垫上,半裸着,跪着,以膝盖为轴转过身,她就是我的rivera之恋,正透过墨镜向我窥视,那是一个同样的孩子,同样的少女,同样蜜蜡般的肩膀,像绸子一样柔嫩的脊背,同样一头栗色头发,一条圆点花纹头巾系在她胸间,她的胸躲开了我苍老而贪婪的双眼。却躲不开我年轻回忆的注视,那对青春期的乳房。我曾经在一个不朽的日子抚摸过,仿佛我是神语中小公主们的保护者。她们失踪了遭绑架了发现时穿着吉普赛人的旧衣。她赤裸的身体在衣服下对着国王和他的猎犬微笑,我发现了她胁上一个微小的沉褐色黑痣。带着敬畏和喜悦,国王乞求享受,喇叭嘟嘟响着,保护人酩酊大醉,我又看见她可爱的绷紧的小腹。我的嘴刚刚还停在上面,还有那不成熟的小屁股。我曾吻过她短裤的带子留在上面的那块扇形印迹,这就是在罗彻思玫瑰后面最后那个疯狂而不朽的日子。那以后生活的二十五年,就渐渐缩小成一个颤栗的点,以致终于消失了。这个段落非常值得注意。他在这段中加入了童话的要素:如保护者、猎犬和国王。他是那个心爱的孩子的保护者,他是她的国王,也是跟随她的猎犬。现在,我想要从这些细节的沉浸中回来,向你们指出道德的问题是NABOKOV故意向我们提出的,当他在欧洲流亡的时候,他花了很多时间写作关于象棋的问题。象棋有些设置是有专门的解决方法的,很复杂,它们有一种美学在里面。他希望从中得到高雅,他从未期待获得其他的解决方法。象棋中也有一些主题,提到不同的战略运作。他会从一些细微的安排中得到。他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安排组织它们,我向你们读一读:在象棋中,真正的竞争不是在白子和黑子之间,而是在设计者和设定的解决者指尖。在小说的第一阶段,真正的冲突不再是人物之间,而在作者和世界之间,所以这个问题的很大价值在于,因为多次的尝试,迷惑的开场动作,伪造的踪迹,似是而非的台词对话,精明又可爱地将解决者引入陷阱。无论我如何评论,这个写作的问题,我还是无法有效地传达出这个过程的入迷核心以及多种联系。更明显的,更有效的那些有创意的运作。从危险的海洋制图到写下这些不可思议的小说,作者突发一阵疯狂,他给自己设限,他观察他克服的噩梦般的障碍,用神性的建筑物的风味,还有用最不可能的材料制造的。世界、石头的碳,那些盲目的悸动。Lolita,我想对NABOKOV而言也是一种象棋的问题。问题是,他如何让我们与恋童癖发生共鸣的,从这些低质的材料中,如Lionel trilling所说,在书的背面你们可以看到这个宣传语:我们时代最伟大的爱情故事。我问你们,这是我们时代最伟大的爱情故事吗?LT这个中世纪的文学评论家,是否给HH给诱惑了?我们时代最伟大的爱情故事又意味着什么呢?但是NABOKOV肯定把爱情故事的花言巧语和样子都放在心里了,他也使用了他掌握的技巧,引我们入迷。这些逻辑问题的设定。所以我们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他的问题的解决者;我们是使美学体验完整的另一方;我们和他一起参与.....一致的幻想风格,幻想想象。在读LOLITA时要注意光的比喻,那些金色的,美学的颜色。如果你花时间去阅读它,你将会看见纳博科夫的思考。这些思考是关于作者和读者怎样在作品中相遇的。我将为你们念一小段:“真正的作者,那个决定行星如何旋转让一个人陷入沉睡并在他睡着的时候在他的肋骨上乱戳的,这种作者手中没有即成的观念:他必须自己创造它们。写作将是一项无用功,除非作者懂得如何先将世界看做潜在的小说的艺术。这个世界上的存在也许足够真实,(如果真实存在的话)但却不是我们一般所认同的整体,它是杂乱无序:作家向着这团杂乱说“开始吧”。霎时间一切开始发光,融合。它的每一个原子都重新组合,而非仅仅进行了表面的,可见的改变。而作者本人则是第一个为它绘制地图并为每一个自然事物命名的人。这种讲过是可以吃的。那只身上带着斑点,从我身边窜过的动物也许能被驯服。树木之间的那个湖泊可以叫“蛋白石湖”,或者,更艺术的“洗盘水湖”。那是一座高山——而它注定要被征服。伟大的艺术家在那无路可寻的山峰上攀登,他登上山顶,迎风而立,你们猜他遇到了谁?是气喘吁吁却兴高采烈的读者,他们在这里,不由自主的相拥,只要作品永存,他们就永不分离。” 那么,这就是纳博科夫的美好呼唤,是关于读者和作者如何在想象的巅峰相遇。但,在本学期的整个课程中,我一直在暗示你们对于许多书而言,这是关于读者将如何看待它的纯粹理想。在我们的课程安排中,没有什么比《洛丽塔》更好的诠释了这一点。的确《黑男孩》曾遭遇禁令,即使在它仅仅出版了删节版的情况下。它还是被从高中图书馆中剔除,而《洛丽塔》从一开始就被以一种全然不同的方式禁止,这种禁止是绝对的。如果你按照我的要求阅读了书后的短文,《以洛丽塔为名的书》,你就会发现,就像纳博科夫描述的,他将书稿寄给了四个美国出版社,他们都拒绝出版它,它最终被奥林匹亚出版社在法国出版,这家出版社也出版过许多有争议的作品。例如《裸餐》和《查特利夫人的情人》。然而纳博科夫却不能在这座巅峰上与他的读者相遇,因为在那之前必须有人先同意出版那本书;在读者遇到那座山峰之前它必须首先存在。然而实际上由于禁令,书在奥林匹亚出版社出版后,被英国和法国禁止了;它被进口到美国,几年后,美国也出版了,他迅速登上了畅销书榜。因此,尽管现在是一本广受欢迎的书,但它历史上确乎在欧洲遭遇禁止,并且在美国也是非常有争议的。被事实上,禁止的记号如今还留在 上。你们所读到的那篇短文就是在法国出版商的要求下写的。他们希望他写些什么来让人们对短文中,关于色情文学流派的话感兴趣:在当代,色情就意味着庸俗,商业化和某些严格的叙述规则。色情和庸俗紧密相连是因为每一种审美趣味都将被刺激性代替,这需要那种传统的语言对直接性行为进行描述。情色小说作家必须遵循这种古旧僵化的教条以让他的读者,保证他的读者能感到满足,就像没有谋杀犯的侦探故事尽管新奇,却会让侦探小说爱好者反感。比如,谁会喜欢一部没有对话的侦探小说呢?因此,在情色文学中所有的动作描述都被限制在关于性交的陈词滥调上。独创的艺术成了令读者反感的谋杀者。而在这里独创艺术就像是谋杀了旧习的杀手。它的独创性创伤了传统,并且在此它也产生了因犯罪而恐慌的颤抖。他在暗示真正的艺术革新的罪恶性,通过这种暗指,以及他描述独创艺术的语言。他将独创艺术与亨伯特联系在了一起。因此,在这篇后记中,纳博科夫在多种不同层面上为他的作品辩护。一方面,他侮辱他的出版商。他认为他们没能看完原稿是因为,当他们发现这份手稿并非情色小说,他们就不再阅读了,因为情色小说才是他们想要的,他们责骂和拒绝它。他的作品的美国出版商;他将独创和罪恶联系在一起,并暗示那些陈腐的传统,事实上才是应当被禁止并且抛弃的。他还向我们描述了他对洛丽塔的秘密地图,或者他似乎向我们展示了那些他的作品中,那些让他愉悦的场景的秘密地图,在316页:我发现当洛丽塔在屋子里闲逛的时候,就像是薄雾后明媚的夏日一般令人愉快。他在技巧的使用他的名字海兹。我似乎总能从《洛丽塔》中的一些场景中找到独特的享受。例如塔克索维奇先生,拉姆斯戴尔学校或夏洛特说“防水,”洛丽塔缓慢的走向亨伯特先生的礼物,或者加斯尔顿 戈丁先生华丽顶楼的装饰画,或者那个让我写了整整一个星期的理发师加斯比姆,洛丽塔打网球的场景或艾尔凡斯通的医院,或者苍白,怀着孕,被深爱着却无可挽回死在格雷斯塔的多莉 思嘉乐。或者山谷小镇里从山路上传来的叮当声。在那条路上我遇到了书中出现的第一个女性人物,这些就是小说的脉络,这些就是其中秘密的隐义,作者正是通过这些与情节一致的潜在意识构建情节。尽管我非常清楚的意识到,它们和其他情节一样。会被一些读者抛在一旁,甚至从未注意过。他们从一开始读这本书的时候就认为它与《关于一个寻欢女子的回忆》是一路货色。纳博科夫说这就是他心中的场景。我希望你们记住它们。其中一些我们已经讨论过了。安德鲁讲授过课程单并且给了你们关于加斯顿 戈丁公寓中的画的几种理解方式,今天,我将与你们分享一些有关纳博科夫提及的其它令他愉悦的小说里的神秘场景。再仔细研究这些场景的时候,我们会如何认识这本小说?那么,我今天要做的就是通过这篇短文,这篇禁令下的产物和对禁令的回应,通过它去重新阅读这篇小说。我希望你们关注,通过那些场景,能从书中看到什么。因此,我们今天的任务是找到另一条通往小说内核的路径。在这条路径中的变化,最明显的就是暴力。他不断地增加殴打她推搡她的行为;反反复复夫人强暴她,我们在书中的后半部分看到的越来越多这样的场景。他变得越来越狂躁野蛮。故事也变得更加滑稽。在后半部分中许多段文字都明显带有喜剧色彩,尤其是奎尔蒂被射杀的场景,是对犯罪电影中高潮的拙劣滑稽的模仿。这样的文风在后半段出现的越来越多。而亨伯特的形象越来越趋近于一个倒霉的疯子。从他的语言和心理感知中能看出这一点。他的一些行为对此也有所表现,例如在科罗拉多时他吐了。因为他想到洛丽塔离他而去。接着看见她和一只狗玩耍,然后他想:如果她能和我玩就好了,她竟然在和一只该死的狗玩,他因这个想法感到恶心,从这以后,你能发现他肉体上进一步堕落。他更加凶猛的酗酒,这现实让他慢慢变得绝望。另一方面,洛丽塔却变得更加精明,而这正是我们重点要讨论的:在书的后半部分,洛丽塔有了什么变化?让我们翻到第207页,开始描述那趟旅行的地方,我认为在后一半中洛丽塔开始更多的当演员。回忆一下,她和亨伯特曾经为了她是否参加那个演出而大吵一架。因为他怀疑她背叛了他,或者是和男孩子偷情,或者是和其他与演出有关的人。然而,他却并未想到真实情况,也是她通过演出遇到了奎尔蒂。于是他们大吵了一架。当时下着雨。她骑着自行车冲进雨里,而邻居在这时打电话来,抱怨他们的大吼大叫。在207和207页:“在我经过的第一个药店我看见了洛丽塔漂亮的自行车停在店外等待她。心中响起愉快的旋律,我推门,拉,再推,最后拉开门进去”这就是他为了弄开门做出的奋斗。有着强烈的肢体喜剧色彩,我认为在这句话中,反复出现推和拉,向你展示了纳博科夫的文字游戏。这不仅是肢体语言的喜剧化,而暗示着小说中许多其它的推搡动作:一个灰暗的强奸场景(他将她推入房间);在药店里,不那么灰暗的(买苏打水的怪人推着自动售货机的手柄)。“注意”十步开外洛丽塔透过电话间的玻璃正在用手握着话筒,万分信赖的说着什么,她的目光扫到我,拿着她的宝贝转过身去,急忙挂上,一个戏剧性的夸张动作走了出来。从这里,我们从亨伯特语言上的夸张,转向了洛丽塔行动上的夸张:“想给你往家里打电话,”她性情愉快地说“我刚刚做了一个重大的决定。先给我买饮料,爸爸。”她看着无精打采的女招待往杯子里丢着冰块,倒上可乐,加上樱桃糖浆,可我的心几乎被爱的痛苦弄炸了:那孩子气的手腕!我可爱的孩子!”你有个可爱的孩子,亨伯特先生。她路过的时现在让我们跳到231,232页,这是纳博科夫提到的,对他有特殊意义的一段,它描述了洛丽塔打网球的场景。”我的洛丽塔“——在这一页的底部:”有个习惯,跳起来发球时左膝略弯,然后在阳光下的空中停滞的那一刹那,两只脚朝下的脚,天真无邪的腋窝,晒得黝黑的手臂,向后高高挥去的球拍,这一切之间保持着优美的平衡,她朝着被打到,空中的小球微笑着,一等它落下就给它一记响亮的猛抽。她发球的动作优美,干净利落,充满活力,球在空中留下一道纯正的轨迹,不过,尽管它飞得很快却,很容易接,因为它常常在飞跃中,并不旋转。“在这一页下面一些的位置:”尽管他在生活中那样残忍和狡猾,比赛中却显得天真和直率,宽宏大量。以至于我这个技术二流但信心很足的对说,不论多么笨拙,多么无能,终能够大获全胜“那个姿势,在网球中抬起脚的姿势,和我早先读的那段中他们吵架后她用以引诱他的事一样的。”我今晚觉得有些浪漫了。“她总是摆出一些姿势:第一次是在爱情小说中疲倦已极的女主角。这一次则是游戏,完美的网球游戏。他说,她能完美的模仿一个一流网球运动员,在231页:”她的姿势绝对像一个出色的一流网球手,绝对不带任何功利色彩。“她动作完美,却从来无法取胜,他在232页回忆:”要不是我把她内心什么圣神的东西破坏了,那是我还不明白!她本可以在完美的姿势外有志气取胜。成为一名真正的网球冠军“他认为她的毫不功利,是对她天性遭到破坏的证明。但我认为正是这种不功利显示出她天性的完整。如果审美的享受就是纳博科夫在《以洛丽塔为名的书》中,坦陈的他的终极目的,那么就是洛丽塔通过她从来赢不了的完美姿势带给我们的:坦率、美丽、宽容,没有欺骗,并且,从那个角度来说,这是某种单纯的游戏,孩子的游戏而非竞赛。这让我想起上一节课的”棋盘谜题“。棋盘谜题并不是一场竞赛。它是一个谜语,却具有某种令人愉快的自我的特性,不论是设题的人还是解题的人都能感知到。因此,它不是一种竞赛式的游戏。尽管纳博科夫用了一种带着竞赛色彩的语言去描述出题者和解题者。棋盘谜题却并不像象棋那样是一场竞赛:黑与白的对抗。这种自我陶醉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游戏——洛丽塔形式完美的网球正是孩童的玩耍。它没有目的,仅仅是过程和形式。如果威胁艺术,和这本小说的是传统,那么,我要问,小说中威胁这种玩耍的是什么?我认为威胁,小说中对孩子的威胁有很多。所有的孩子,并不只是洛丽塔。 那么,我们从213页纳博科夫向我们指出另一个场景开始:理发师加斯比姆,为什么他花了一个月的时间来创造理发师加斯比姆的形象呢?这个小片段里,发生了什么重要的事情呢?我们来看这里:在加斯比姆,一个很老的理发师给我剪了个很难看的发型。他不停唠叨着关于他的篮球员儿子的事,每次发出爆破音。都把口水喷到我的领子里,还时不时用盖在我身上的布擦眼睛,或者停下哆哆嗦嗦的剪发动作去做剪报。我那时是如此专心致志以至于当他指向一堆过期理发液中一幅被装裱起来的相片时,我十分震惊的意识到,那个肌肉发达的篮球运动员已经去世三十年了。这个老理发师。这些是石头做成的孩子,它暗示着,如果你回到207-208页,当他们开始第二次旅行的时候(在那一页间偏上的地方):我的心理正转着穿越墨西哥边境的念头。我现在比去年勇敢多了,到了那儿再决定拿这个小老婆。怎么办,她现在60英寸高,90磅重。”随着她身体的成长,洛丽塔受到的威胁越来越大,当她长大了,他开始对她越来越残暴。这和他的欲望并存,某种程度上,也让他从她身上剥夺的变得明确起来。bluestone children:将洛丽塔的头发比喻成钻石,像一条项链上的钻石。如果说游戏是一种表演性的活动,那么其他时候,则是像石头一样凝固的。如果洛丽塔能像宝石那样,就能永存,就像亨伯特在小说最后的梦境一样,他说:“我想起了野牛和天使,那神秘的永不褪色的颜料,预言般的十四行诗,艺术的避难所,因为这是你和我所分享的全部的不朽之处,我的洛丽塔“他想到自己的对那种石头般永恒事物的私欲。它也许能带来不朽,却将她和他永远困在那种不朽中。那时他将像这页纸上关于她的冗长的句子一样不朽。就像那条链子,它提取了生命如磐石般不朽的精华,将雨水变成石头,将生命变成折磨你的人笔下的画像。那么,它让事物脱离它本身而永存。那么艺术的问题就在于它的永恒。死去的孩子——洛丽塔不可避免的,痛苦的,使她陷入危险的成长;她的身体会长大;她对此无能为力。是活着的艺术,尽管鲜活,却也会死去。但是某种程度上生命依靠着死亡而存在。洛丽塔在打网球时,蝴蝶从他们中间飞过,它标志着他们在那个时刻是艺术家。这只蝴蝶是一个完美的艺术品。他希望他的小说能像蝴蝶一样鲜活。然而它总是倾向于像海蓝宝石。我希望 你们注意到海蓝宝石对他而言还有更阴暗的意义。当他的家族逃离俄罗斯,他们带的唯一值钱的东西就是被藏在一小罐滑石粉里的他母亲的珠宝。后来被埋在他们在欧洲处院子里的树下,随着他们不断流亡,他们逐渐一个又一个的卖掉那些珠宝来维持生活。那些珠宝,被带在身边,作为他们在俄国富贵生活的凝固的象征,因为这些珠宝某种程度上是死去的童年,即使对于他这样一个作家而言。那么,在这一段中纳博科夫在哪里呢?我认为这是他所存在的一个地方。纳博科夫正在沉思这个问题。我想给你们读一下他文中提到的308页最后一段。实际上它从307页开始。亨伯特站在一个山涧边上在路边,听着一个小镇的声音在他耳边慢慢放大。很快我就意识到这些声音来自同一个源泉,都来自那个透明小镇的街道。女人们待在家里,男人们干活去了。读者,我听到的不是别的,而是孩子们玩耍的美妙声音,除了这个没有别的,空气清新极了,这篇混杂的声音之雾壮丽纤细,似近非远,坦白而又神奇,你几乎可以不时分辨出一串欢快的笑声或击球声,甚至玩具车的咔哒声,可惜离得太远,无法看清街道上的任何活动,美妙的音乐,不是然后猛然惊醒,刺痛人心的不是洛丽塔不在身边,而是在那片和谐之音里没有她。这就是我们的故事,我重读了一遍。它身上沾有鲜血,骨髓,还有美丽的绿头苍蝇。生的气息消失了。你所能得到的不过是小说的尸体。洛丽塔难产而死——洛丽塔因赋予一个人新的生命而死——浪漫主义的体现——表演性,此时她是一个活生生的人。
(课堂笔记)
个人感觉,这本书有着相当的知名度,首先是要感谢它的“色情”包装:一位极端偏执但又多金有内涵的男主,即亨·亨,和诱人可爱,有着符合她那个年龄特征的莽撞和幻想的nymphet,这样一个即便是在当今社会也不能被大众所完全接纳认可的爱情(姑且称之为爱情)故事,也难怪它跻身于当时的色情小说之列。(当然我是不赞同它是色情文学的)再者,抛开这“不道德”的禁忌之恋不看,这本书本来是亨的第一人称独白,他的道德忏悔,但经过了作者的加工(不得不强调一下他用词的精准与华丽),他赋予了亨与洛之间凄美的情感纠葛,让人不禁替亨感到难过,为洛备尝哀伤。这些都是源于作者语言的魅力。最后,用一句纳博科夫自己的话“深感亨与洛的关系不道德的不是我,而是亨伯特自己。他关心这一点,而我不。”
撇开伦理恋童癖等等社会道德,精神分析不谈,只单聊聊二者感情关系。很多人说男人爱洛,而且为她付出了诸多。然而,在我看来,他不懂洛,所尽力给予的也不是洛真心想要的、需要的。几段场景可以看出洛喜好跳舞、音乐,而对男人认为重要的知识却不屑一顾。男人在洛的母亲死后,成为了监护人,供养者,以及需索爱情的情人。是的,需索爱情,他在试图透过洛的鲜活的躯壳来弥补昔日恋人突然死去的巨大心理空白。他也在困所洛,那只是掩藏自己懦弱本性的另一种发泄。他不爱洛,不是将她看做生命之光。因为,当你爱一个人,你又怎会不知她真正需要的是什么?而洛呢?或许一开始出于虚荣,对倾慕者的好奇逗引;另一面,也是将母亲当作自己青春的假想敌,她想证明自己并不成熟丰满的身体也是具有诱惑力的,这点小心思很像张爱玲笔下一篇短文(女孩因与父亲有暧昧情愫,而蓄意破坏父母关系。)接着母亲死了,男人成为她唯一可靠的生存来源,她猎奇、彷徨、痛苦、绝望,祈盼出逃,本以为可以到达另一光明之地实现梦想,(洛认为自己有跳舞的天赋,而她疯狂爱的人并带她出逃的是剧作家)她没想到只是成为了性无能者意淫的对象而已。最后,洛变得臃肿,怀孕,贫穷。她喜欢那种生活吗?不到万不得已,走投无路,她应该不会再找他吧?她最后也不得不承认那个一再想逃离的怀抱,也是她唯一可以依赖仰仗的。作者实在是通过洛与男人这一最极端古怪不为世俗所接受的关系设定,迫使我们看到我们与父母的关系,我们与爱人的关系,我们与丈夫的关系,我们与孩子的关系,每一角落都有他们的影子:不懂、需索、困囚、以为爱着。
毫无疑问,很多人从书架上选出这一本书的原因是它久负的盛名。在先前的设想中,这该是一个心理变态的阴沉中年人和天真无知的可悲少女间的故事,且细节颇多。
而读完这部小说两年多,它于我已不再是少年猎奇的对象。完整读完后,没有刻意的求得某种答案,倒是时不时脑中蹦出小小的自己的了然。
那么就说一下自己的感受吧。可能会相当没有重点且小家子气,笑。
“洛丽塔是我的生命之光,欲望之火,同时也是我的罪恶,我的灵魂。洛—丽—塔—;舌尖由上颚向下移动三次,到第三次再轻轻贴在牙齿上:洛—丽—塔—。”
这句话是在亨伯特的自白后才发出极大的情感和欲望,“我站在高高的斜坡上倾听那悦耳的震颤,倾听那矜持的窃窃私语中间迸发出的不相连的喊叫,随后我明白了那令人心酸、绝望的事并不是洛丽塔不在我的身边,而是她的声音不在那片和声里面。”
同样的心酸的爱。
由执着的欲念生成的爱。
十三岁与安娜贝尔的恋情,仓促的燃烧,用青春的荷尔蒙、共有的好奇和特有的容不下成人世界所谓僵硬无趣的理想浪漫。也是因为仓促,来不及体验后期必然出现的现实琐碎,就永远停在恋人形象最完满的夏天。安娜贝尔的死让互相占有成为无望。很可怕,遗憾,惋惜,未竟,不得,这样产生的执念简单顽强。
亨伯特所接受的教育程度很高,其本人也具有相当的审美和自律能力,可以说是很有魅力的男人。而随着年岁增长,他自己也清楚这样的执念十分原始且无法抗拒,成年后必然积聚为欲望。
所以,我以为,在亨伯特身上的趋于完美的成熟和单一的天真是这本书最大的悲剧之一。
洛出现的挺晚。最接近安娜贝尔的性感少女,蜜黄色的肌肤,幼小的骨骼,栗色的头发,鲜明艳丽,如同雾朦中突然清晰的鲜艳要死的红和绿。
但是啊,亨伯特只是因为这样想要占有她。之后洛身上的粗野庸俗让她绝不可能成为和亨伯特一起对世界充满兴趣同情,热爱网球唯我论无限的安娜。她喜欢正流行的爵士乐和舞,色彩艳丽的杂志广告,粗俗的电影和甜腻的食物,欺诈者,善调情,也算是个被动的little slut.
一起生活的好长时间,仅仅因为相似?
亨伯特以成年人的包容和了然接受她的一切。同时清楚:洛只出于好奇而主动勾引,她不爱他。
好奇总有消逝的时候,亨伯特却无法回头。
洛离开,出现,死去。她说他毁了她的一生。
亨伯特一直以为对洛的是欲望,当他明白时,又能怎样呢?洛直到死也没有爱过他。而他却像是那个十三岁的少年,迷茫着,突然成长了一样,“原来我爱她。”
他唯一的天真。另,我喜欢文笔好的小说,《洛丽塔》,至少一开始并不算是,哪怕是那个著名的开头,在读完小说前也并没觉着震撼。“抽动的小腿胫骨”“把她一寸寸从里反过来”,忘了具体在哪一章,看到这两句时,真正了解纳博科夫是伟大的作家。
他写出了原欲。以上。
纳博科夫只凭洛丽塔就可以排到top20了。真正优秀的作品写什么故事其实不重要,揭露什么人性社会黑暗面也不重要。而是人物有灵魂,能与读者交流,就像这样一个放在社会新闻简直要让义愤填膺的故事,纳博科夫却能写到你可以完全理解爱上里面的人物,而且他文字那种流畅的韵味感,简直太美了。。。不得不承认,老纳就是一个天才,不知为什么伍迪艾伦除了纽约味太重,很多时候能让我想到老纳,与恋童癖无关。
伯伦的说法让我想起最近看的一部影片,名为《ex machina》。下有剧透。福利请自己去看影片。本影片黑了一把谷歌,然后成功地以美丽的女体吸引了我们的眼球。剧情很简单,程序员被老总喊去林中研究所测试少女外形的AI,最后AI骗得程序员感情,干掉老总逃离。似乎大多数故事中的人工智能制造者都有将AI设定成女性的爱好。而设定成少女的更是不在少数。我觉得这大概是把机械和女体结合以后发生的怪诞之美颇为诱人,这方面的代表便有士郎正宗的《攻壳机动队》和诸多机娘甚至舰娘邪教。我们这里讲的是把AI设定成少女或者女童的这派。我认为这样做的理由很充分。首先,大多数AI会设定成自我进化型,这是合理而方便的。就像人类的婴儿会自己成长一般,既然人类目前无法确定人类的思想来源何物,那理论上只要制造出和婴儿一样的东西就可以在学习和成长中变成人。那么此类的AI最初都是懵懂的孩童的设定,适用于少女的外形。另一方面,设定成少女可以激发他人的保护欲。AI如果受三原则限制,那永远不能成为和人类一样的东西。而如果不受到限制,比起科幻作品中常见的杀人,更该担心的是人类对他们的排斥。歧视,暴力,虐待,这些出现在种族问题中的常见现象更容易出现在人类对待AI的态度上。原则上,设计成讨喜的外形远比弄成奇怪的造型好的多。至于为什么不设定成小男孩。请问熊孩子你见的少了吗?影片中的AI少女充分发挥了自己在性方面的诱惑力,尽管一开始看上去不知道哪里诱惑了。。。不过后来发现程序员男主本身有过心理创伤,而本身也喜欢这个体型和面容的少女,再加上,隔离孤绝的研究所里,除了古怪的老板以外,这个看似少女的AI是交流起来最愉快的生物,我估计就算对象是只关在笼子里的猫,都会被男主放出来,更别提是个只要换了皮肤头发就是妙龄少女的AI了。当时我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就想起了洛丽塔。Humbert大概也想问,是你我犯的错,为何只有我背锅?
纳博科夫在另外一本小说里说,亨伯特这个人死后将被打入地狱,但每天的日落时分,他有权升入天堂,一个人在夕阳中静静漫步。纳博科夫的意思大约是,亨伯特是个恶人,狼狈地挣扎于自己的欲念之中,多愁善感又气急败坏,可他的那份爱毕竟是真挚的。他伤害了小姑娘和房东太太,也伤害了自己。他念念不忘地是幼时的海边王国,男孩与女孩扮作国王与王后,相爱又被迫分离。这是纠缠他一生的幻念。洛丽塔漂亮、聪明、物质主义,她当然并不爱亨伯特。楼上有人说她挑逗着亨伯特,可是小说最开始已说明,这是亨伯特在狱中的自白书,所以,其实全书皆是他的一面之词,洛丽塔的“挑逗”或许只是亨伯特的“自作多情”。所以她会选择出逃。他以为自己曾那样地爱着她,却不知是彻底摧毁了她,打断了一朵花开的进程。纳先生的这个故事,终究只是一个文字游戏,为了彰显美的自私,舍弃了道德的自律。与其做道德批评,不如去安慰海边那个失落的男孩,他的王国刚刚陷落。
《洛丽塔》被世人误解为色情/恋童癖文学,也充分说明艺术品是有解读自由的,但也是有境界之分的。读一个作家的作品还是要了解一下TA的生平。纳博科夫作为一名流亡的俄国贵族后裔,在政治上是失语的,所以他的整个人生都拒绝参与各类意识形态的讨论,而从事对纯艺术,纯美学方面的研究和追求,研究艺术的极致之美,形式之美(不然为啥他还有个大名号叫文体作家呢)洛丽塔这个形象,也是他心目中一种脱离了世俗束缚(比如道德,传统审美价值观)的美的体现,亨伯特亨伯特也深陷在客观外部现实和对事物纯粹性追求的困扰当中。所以用传统观点尤其是道德批判的角度去解读《洛丽塔》是不公平的。纳博科夫作品的深度和丰富性,莫说普通人,哪怕是专门研究纳博科夫文化的专家,也不敢说自己有多懂他(嗯如果没法从原文去分析基本上不可能多懂就是了)。如果题主真的对纳博科夫感兴趣,可以看他的一些文学论著和个人访谈,看完可能你还不见得能多懂纳博科夫(比如我看了大半说实话越看完越觉得自己不可能太懂),但在文学艺术的理解上,包你受益匪浅豆瓣链接这本谈了很多关于《洛丽塔》的创作想法,比如人名“亨伯特亨伯特”这种叠字,起名时就是故意用叠字制造一种“陈腐而淫亵”的感觉,对于一名精雕细琢的文体作家来说,一切都很有讲究还有一本极好的里面有很多他关于文学欣赏和创作的理解和个人经验曾经和一位已经退休的老教授请教过一些关于文学的问题,此人是华人,之前曾经在美国的大学里教授英美文学。他出于政治正确(笑)还是说了一句“解读是自由的,每个人都有解读的权利”。接着说心里话“但是你对英语文法、英国语言史没有足够深度的认识,你怎么去读《芬尼根的守灵夜》和《尤利西斯》?什么相关的背景知识都不知道,读了也就是翻过书而已”把看到的一句话修改了拿过来:“艺术普及教育的意义,不在于教授艺术知识,而是培养艺术素养;艺术教育的意义,不是把所有外行都变成内行,而是把他们都变成有艺术素养的外行”
我个人觉得是亨伯特所代表的中年危机男人对洛丽塔年轻鲜活肉体的觊觎。洛丽塔富有弹性充满胶原蛋白的肌肤以及年轻人特有的活力对已经一只脚踏入老年门槛亨伯特有天然的吸引力
这次不谈文艺。一直很疑惑的是,为什么会把《洛丽塔》看成恋童癖的文学。无论是纳博科夫的拥趸也好,文学界与其他领域的批评者也好,他们争论了那么久,依然离不开对少女这一符号的解释,这点很让我失望。从头到尾,一点都不觉得Lolita是一个无知、单纯而又可怜的少女。撒娇也好、唱歌也好、皱着眉头吃口香糖也好,Lolita的每一个举动都在诱惑男人。她并不是存心要诱惑Humbert,这些只是她的本能。即便没有这个中年人,也还会有其他的人落网,Humbert不过是恰好出现在这个点上罢了。有些女人,天生就是善于施展她的魅力。男人飞蛾扑火般向她靠近,燃烧自己的翅膀与触角,然后将她照耀得光艳四射,即使自己粉身碎骨也在所不惜。Lolita就是这种女人,不管她是拎着裙角跳舞的少女,还是大着肚子的孕妇,她都可以让某个男人为其痴狂,这种女人天生是男人的毒药,不管她年龄如何。Humbert自诩为“艺术家”和“狂人”,把Lolita这个“小仙女”限制在所谓的虚幻岛屿里,并洋洋自得地沉醉在自己营造的美梦中。其实恰恰相反,Lolita才是真正的海妖Siren,她只是稍动歌喉,就让Humbert为其颠乱,就像个无头苍蝇般,永远无法离开她的岛屿。与其说Humbert对Lolita的行为是不道德的欲望,不如说Lolita本身就在一步步地引诱Humbert,让他坠入自己的妩媚之中,控制他为其服务,助其逃离母亲的训导,完成游玩世界的梦想,并让他为其献上一切,包括他的生命。而Humbert所谓的爱与欲望,只不过是一个中年男人的存在危机。他头顶微秃、肚腩横生、精力不足,他已经无法像年轻人般狩猎,他的腿脚跟不上那些或矫健、或强壮的猎物,他只能退而求其次,在那些尚未长成的幼崽中寻找机会。因为他的能力仅限于此。不幸的是,Lolita却是一种表面柔弱,但实质却更为强大的猎物。不对,自始自终,她都应该是猎手才是。Humbert一开始就进入了她的岛屿,被她耍得团团转,为其神魂颠倒。那时候,她把自己的天真妩媚展现得淋漓尽致,只因猎物尚有利用价值。待到她度过青春期后,这个年迈无力的猎物已经不能满足她,也就迅速被无情地抛弃。到那时,Humbert除了把自己的一切换成钱讨好她之外,唯一能做的就是把命也给她。事实上,他最后的确是这么做了。抛开纳博科夫华丽繁杂的文字、和令人眼花缭乱的叙事技巧。《洛丽塔》只不过讲述了一个陷入中年危机的男人,以追逐年轻女孩为寄托的故事。这些故事随时随刻都在我们身边上演着。年轻人付出青春与活力,大叔们付出金钱与声望,Lolita们付出妩媚的肉体,Humbert们付出残余的生命,所谓的爱情无非如此。
理查德.罗蒂在一本书里把纳博科夫和奥威尔一起论述,你可以一看。
忍不住来答~偏题的~我只看过电影~对其中赤裸又隐晦的乱伦视而不见~最后结局只有一种想法:别人的幸福与否不是靠你一双眼一张嘴去看去判定的~用自己的标准去偷换别人幸福的概念简直流氓行为~只有当他确切的暗示明示之时你才可能需要回复~哦~亲爱的,真为你感到不幸/高兴~。。。。。我是来搅局的~~~~
这个问题我也问过……我一直不理解洛丽塔……一来,年龄有些幼,二来,深受经验或教育影响……我们都喜欢把书读深,单从我来说由于读的大多小说都是现实主义,运用象征或以小见大的手法通过家庭或一个小镇折射一个时代,因而我可笑地用我从前的阅读经验阅读这本书……巧的是,这本书纳博科夫在序中说,我最不喜欢象征,虽然一贯的运用了伏笔,他却没有过多讽刺现实的意思……(除了纳博科夫对一些观点言论隐晦地抨击)关于书的内容,学生党啊!其实没有很懂……但我心疼这里的所有人,不是悲惨的结局……而是他们爱的足够用尽力气!……望我年岁渐长,能有更好的见解……共勉……
洛丽塔的编者有写一段前言的,这段前言很重要,里面讲到了洛丽塔的一个灵感来源于动物园里培养一个会画画的猩猩,那个猩猩终于长大了,长大了的猩猩画出的第一副画是:牢笼。它周围的牢笼。更重要的是,编者是这样叙述的:这只猩猩离开了这个牢笼是没有自身的意义的,是牢笼赋予了他意义。就像故事里亨伯特常常念叨的:我的可怜的小洛丽塔,她哪儿也去不了,是啊,离开我,她哪儿也去不了。修改:经 的提醒,我发现自己搞错了。不是在《洛丽塔》原书中,是在另一本书《在德黑兰读&洛丽塔&》(伊朗 阿扎尔.纳菲西 著)的第77页。另外,从37页开始就有大量我认为非常发人深思的解读《洛丽塔》的很有意义的语句,与心理学也非常相关,有兴趣的同志可以去书店翻阅。《在德黑兰读&洛丽塔&》77页原话的电子书截图:
我很爱这部小说。对我来说 这不是一部罪恶的大叔用诡计控制少女的跌宕起伏的病态爱情小说 而是 开展了一个新的美学和探讨了人性的黑灰面的故事,而新的东西总是容易先被打得半死再来容易被接受。开始的拒绝出版,到出版再到封杀,再到出版再封杀....再出版。这样的过程让人们对她(我爱这本书,所以“它”了)爱在心口开。就像书里的男主亨伯特总要耍点诡计才能堂堂正正的拥有她。男主亨伯特的聪明、敏感、偏执、行动力强,这样的人如果爱上一个合适的姑娘我想应该会过上平凡幸福美好的一生。可惜他并没有,他总是停留在他的缺憾里,他需要人解救。而洛丽塔就是他的解药。后面的剧情了解洛丽塔也只是想得到她想得到任性而已,于是他付出感情,她付出肉体。对亨伯特而言这是场恋爱,对洛丽塔而言这是场游戏。这不是爱,最多只能是男主亨伯特自己一个人感情救赎。从本质而言,他们都是在某个点破碎的个体。我想这就是为什么大家会对他们感到共鸣,黑暗的嬉戏总是过犹不及,我们的人性深处必定有某些不同的偏执疯狂,或因为这个,或因为那个。作者在写男主亨伯特的各种不同于普通人的心机想法时,总是显得紧张兴奋,灵魂自我对话,自我探究,他可怜这个叫亨伯特的男子,他用这个叫亨伯特男子来探究表达对疯狂偏执不完善不分黑白等等人性黑灰面。当然结局必然是悲剧的。洛丽塔长大变成平凡老成的妇人因难产而死,亨伯特因杀人而死,这是看起来的结局。其实呢?其实他们还是回到原点,亨伯特还是死于他缺憾的幻觉里,洛丽塔从解药变成毒药,或者说本来就是颗毒药。他们都困于不完整的黑暗的心灵。作者把亨伯特的受困放大,把他的挣扎放大,把他的偏执激烈放大,也把他的救赎放大,让他成精神患者。而我们呢,我们虽然不是疯子但谁又有能智力永保持清醒,谁又没有在坏的生活里挣扎,我们都在挣扎,而人性总是因为这些复杂而显得繁荣,于是作者连同这些也一起放大了,波涛汹涌、黑暗繁荣的人性。人的缺憾总是像破口的被子总是需要幻想来填补。而人总是因为幻想而性感。如果洛丽塔这本书只是讨论黑暗人性什么什么的,那也没什么意思,比较弗洛伊德之类的哲学家就比之有意思多了,如今看来也有大把描写怪蜀黍萝莉控的故事。那为什么就只有她就这么经得起折腾呢,我想大概就是作者整本书最重要的大量的对洛丽塔美丽的描写。她的皮肤,她的面部的细绒毛,她的挑逗,笑的态度,芬芳的气味,青涩的早熟总之等等(原谅我描写不出来),套用一句书上看到的话,花总是不知道自己有多美丽。我相信大家也总是看得脸红心跳,又羞愧。我总在想幸好作者是个写字的,还能出版封杀再出版,要是个画家,估计不知道又要被藏多少年,估计被什么什么教打啊架起来烧死也是有的。于是一个新的美学开始了,关于少女的,时间都无法摧毁的。每个疯子里都有一个自己的美好世界 ,而这个世界里全是你洛丽塔。我想这是亨伯特心声。被称为疯子什么的对于他来说根本不算什么,他爱的那些美丽才是真实的。
看完一遍又一遍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这部轻小说真厉害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