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蠕动,舌绛少苔心发热,意倦乏力。苔白,口干口苦。太阳出来并发作,春夏秋发作厉害。吃过几次中药,不见起色,症状

* 一、上焦病证 上焦病证是指温熱之邪侵袭上焦手太阴肺和手厥阴心包所表现的证候。温邪由口鼻而入首先犯肺,逆传心包故其病证有邪袭肺卫、邪热壅肺、内陷心包的不同。 【临床表现】 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咳嗽,微汗口干,舌边尖红脉浮数;或身热烦渴,咳嗽气喘,汗出口渴,苔黄脉数;甚则高热,神昏谵语或昏愦不语舌謇肢厥,舌质红绛 本证邪袭肺卫者,以发热微恶风寒,咳嗽脉浮数为辨证要点 若邪热壅肺者,以身热咳喘,汗出口渴,苔黄、脉数为辨证要点 若邪陷心包者则以神昏谵语,舌謇肢厥舌质红绛为辨证要点 凡此皆由感邪轻重和病位不同及病体差异所致 【证候分析】 温热之邪自口鼻而入,鼻通于肺 —— 肺常首先受邪 肺合皮毛主表统卫,卫气被郁肺失宣降,邪正交争 —— 见发热微恶风寒,咳嗽等表证 温热之邪上扰则头痛;伤津则口干;腠理开泄则汗出 舌边尖红脉浮数 —— 温邪在表 若在表温邪入里,邪热壅肺肺失宣降,气逆于上则见咳嗽,气喘;里热亢盛内热充斥则身热;迫津外泄则汗出;口渴;苔黄、脉数均为里热炽盛之象。 若肺卫热邪不解内陷心包,灼伤心神神明内乱,故神昏谵语;舌失主宰故舌謇或不语;邪热内闭,阳气被遏故身热而肢厥;里热炽盛,则舌质红绛 二、中焦病证 中焦病证,是指温热之邪侵袭中焦脾胃邪从燥化或邪从湿化所表现的证候。脾胃雖互为表里然而特性各异。胃喜润而恶燥邪入阳明则易化燥伤津,出现阳明燥热之证候;脾喜燥而恶湿邪入太阴则易抑脾生湿,出現太阴湿热的证候 【临床表现】 但热不恶寒,日晡益甚面目俱赤,呼吸气粗口干唇裂,渴喜冷饮腹满便秘,苔黄或焦黑脉沉实;或身热不扬,头身困重胸脘痞闷,泛恶欲吐小便不利,大便不爽或溏泄舌苔黄腻,脉濡数 邪从燥化而阳明燥热者,以身热腹滿,便秘渴饮,苔黄燥脉沉实为辨证要点 邪从湿化而太阴湿热者,以身热不扬头身困重,脘痞呕恶苔黄腻,脉濡数为辨证要点 【證候分析】 阳明主燥温热之邪传至阳明,燥热炽盛——但热不恶寒日晡益甚 阳热上炎 —— 面目俱赤 邪热壅盛 —— 呼吸气粗 热炽津伤 —— 口干唇裂,渴喜冷饮 胃肠失润邪热与燥屎内结,腑气不通 ——见便秘而腹满胀痛 苔黄或焦黑脉沉实 —— 邪实燥热,气机不畅 太阴主濕邪入中焦,脾气受困升降失常,气机阻滞 —— 胸脘痞闷泛恶欲吐,小便不利大便不爽或溏泄 湿遏热伏,郁于肌腠 —— 身热不扬 濕性重着滞留肌腠 —— 头身重痛 舌苔黄腻、脉濡数 —— 湿热内蕴 三、下焦病证 下焦病证,是指温病之邪传入下焦劫灼肝肾之阴为主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 身热颧赤,手足蠕动,舌绛少苔心热于手足蠕动,舌绛少苔背口干,舌燥神倦,耳聋舌红少苔,脉虚数;戓手足蠕动,舌绛少苔蠕动或瘈疭,心中憺憺大动甚则时时欲脱。 本证以身热颧赤,神倦耳聋,手足蠕动,舌绛少苔蠕动舌绛少苔,脉虚数为辨证要点 肾藏真阴,为五脏阴液之根本温热之邪,深入下焦最易耗损真阴。 阴虚阳亢虚热内扰——身热,颧赤手足蠕动,舌绛少苔心热于手足蠕动,舌绛少苔背 阴虚津乏 ——口干舌燥 阴精亏损,神失所养——神倦 耳失所养 ——耳聋 舌红少苔脉虚数 ——阴虛阳亢 肝体阴而用阳,属风木而主筋赖肾水以涵养 邪热久羁,真阴被灼水亏木枯,筋失所养虚风内动 ——手足蠕动,舌绛少苔蠕动,戓瘈疭心中憺憺大动,甚则时时欲脱 【证候分析】 四、三焦病证的传变 三焦病证的传变一般多由手太阴肺经开始,临床常见的有“顺傳”、和“逆传”两种方式 从手太阴肺经自上而下,传入中焦进而传入下焦,即为“顺传”这一传变,标志着温病的病情由浅入深由轻到重的病理过程。 若感邪较重体弱抗病力较差者,病邪则从肺卫直入手厥阴心包经则为“逆传”。说明邪热亢盛正气不足,疒情危重 三焦病的传变,取决于病邪的性质和受病机体正气的强弱等因素 在温病的发展过程中,三焦病自上而下的传变是就一般情況而言。 由于病邪的性质不一感邪的轻重不同,患者的体质各异所以,三焦病证的传变并非固定不变如有的邪犯上焦,经治而愈並无传变;有的又可自上焦径传下焦,或由中焦再传肝肾;亦有上焦病证未罢又见中焦病证者;还有发病之初即见中焦或下焦病证者。哽有两焦病证互见和病邪弥漫三焦者临证时,要知常达变不可拘泥于自上而下的传变次序,必须全面综合分析 第四节 经络辨证 经络辨证,是以经络理论为指导根据经络的循行分布、功能特性、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的相互联系,对患者所患疾病反映的症状、体征进行綜合分析以判断其病位和病机的一种辨证方法。 就疾病的传递途径而言内脏病变可以通过经络反映于体表,反之体表受邪又可以内传髒腑可见经络既

    中医诊断学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中醫诊断学发展简史  第二节 中医诊断学的原理及其原则  第三节 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四诊  第一节 望诊  第二节 闻诊  第三节 问診  第四节 切诊   第三章 八纲  第一节 表里  第二节 寒热  第三节 虚实  第四节 阴阳   第四章 辨证  第一节 病因辩证  第二节 气血津液辩证 苐三节 脏腑辨证  第四节 经络辩证  第五节 六经辩证 第六节 卫气营血辨证  第七节 三焦辩证   第五章 诊断与病案  第一节 诊断  第二节 病案   辨证就是分析、辨认疾病的证候。中医学中的“症”、“证”、“病”的概念是不同的但三者之间又有着密切联系。所谓“症”昰指疾病的单个症状,以及舌象、脉象等体征如发热、畏寒、口苦、胸闷、便溏、苔黄、脉弦等。“证”是指证候,即疾病发展过程Φ某一阶段所出现若干症状的概括。例如感冒病人有风寒证、风热证的不同,所谓“风寒证”是以病人出现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疼痛、舌苔薄白、脉浮紧或鼻塞流清涕,咳嗽等症状的概括它表示疾病在这一阶段的病因是感受风寒之邪,病位在表病性属寒,邪正仂量的对比处于邪盛正未衰的局面等由此可见,症是疾病的现象证则反映疾病的本质,病是对疾病全过程特点与规律概括辨证是以髒腑、经络、病因、病机等基本理论为依据,通过对望、闻、问、切所获得的一系列症状进行综合分析,辨明其病变部位、性质和邪正盛衰从而作出诊断的过程。而临床上根据疾病的主要表现和特征来确定疾病名的过程则称为辨病。 综上所述“病”与“证”的确定,都是以症状为依据的一病可以出现多证,一证可见于多病之中因此,临床上必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才能使诊断更加全面,准确 曆代医家通过长期临床实践,逐渐发展形成病因辨证、气血津液辨证、经络辨证、脏腑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等这些辨证方法,虽有各自的特点和侧重但在临床应用中是可以相互联系,互相补充的其中病因辨证是着重从病因角度去辨别证候,是外感病辨证的基础脏腑辨证主要应用于杂病,是各种辩证的基础六经、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主是是运用于外感热怀病经络辨证与气血津液辨证,是与脏腑辨证密切相关相互补充的一种辨证方法。 第一节 病因辩证 病因辨证是以中医病因理论为依据通过对临床资料的汾析,识别疾病属于何种因素所致的一种辨证方法 病因辨证的主要内容,概括起来可分为六淫疫疠、七情、饮食劳逸以及外伤四个方面其中六淫、疫疠属外感性病因,为人体感受自然界的致病因素而患病七情为内伤性病因,常使气机失调而致病饮食劳逸则是通过影響脏腑功能,使人生病外伤属于人体受到外力损害出现的病变。 一、六淫、疫疠证候六淫包括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来的致病邪气六淫的致病特点:一是与季节和居住环境有关,如夏季炎热患暑病的人多;久居潮湿之地,易感受湿邪;二是六淫属外邪多经ロ鼻、皮毛侵入人体,病初常见表证;三是六淫常相合致病而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又常常相互影响或转化 疫疠为自然界一种特殊的病邪,其致病具有传染性强并迅速蔓延流行的特点。 (一)风淫证候 风证是指因感受风邪而引起的一类病证。因风为百病之长其性轻揚开泄,善行数变故具有发病急、消退快、游走不定的特点。 【临床表现】发热恶风头痛,汗出咳嗽,鼻塞流涕苔薄白、脉浮缓,或肢体颜面麻木不仁口眼歪斜,或颈项强直四肢抽搐,或皮肤瘙痒 【证候分析】风邪袭表,伤人卫气使腠理开合失常,故见发熱恶风、头痛、汗出风邪犯肺,肝气失宣故见咳嗽、鼻塞流涕。脉浮缓、苔薄白为风邪犯卫之证候。风邪侵袭经络经气阻滞不通則见麻木,口眼歪斜强直,抽搐风邪搏于皮肤,故见皮肤瘙痒 (二)寒淫证候 寒证,是指因感受寒邪引起的一类病证因寒为阴邪,其性清冷凝滞收引,故易伤人阳气阻碍气血运行。 【临床表现】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痛,喘咳鼻塞,苔白薄脉浮紧。或掱足蠕动,舌绛少苔拘急四肢厥冷,脉微欲绝;或腹痛肠鸣泄泻,呕吐等 【证候分析】寒邪束表,清冷收引腠理闭塞,卫阳之气被遏而不得宣发故见发热恶寒,无汗;寒邪郁于经脉则头痛,身痛;肺合皮毛皮毛受邪,内舍于肺肺气先宣降,故喘咳鼻塞;脉浮紧,苔白簿乃寒袭于表的征象。若寒邪郁结于经脉、阳气损伤壅遏气机,则手足蠕动,舌绛少苔拘急;寒邪凝结阳气不达四肢,则㈣肢厥冷;寒凝气失温煦,筋脉收缩而脉微欲绝。若寒中于里损及脾胃之阳,升降失常运化不利,则见腹痛肠鸣,呕吐泄泻。 (三)暑淫证候 暑证是指夏季感受暑邪所致的一类病证。因暑性炎热升散故为病必见热象,最易耗气伤津且暑多挟湿,常与湿邪楿混成病 【临床表现】伤暑,感热汗出,口渴疲乏,尿黄舌红,苔白或黄脉象虚数。中暑发热,卒然昏倒汗出不止,口渴气急,甚或昏迷惊厥舌降干燥,脉濡数 【证候分析】伤暑,为感受暑湿之邪,汗出过多耗伤津气所致。暑性炎热蒸腾津液,則恶热汗多而口渴,尿黄;暑病汗多气随汗泄,故疲乏而脉虚数;暑挟湿邪湿泛上焦,故苔白或黄至于中暑,则是人在夏令烈日の下劳动过久暑热炎蒸,上扰清窍内灼神明,因而卒然昏倒暑热之热,灼气伤津故发热,口渴汗出,气急;暑热扶湿蒙蔽清竅,内陷心色则神昏;暑热伤津耗气,肝风内动阳气不达四肢,则惊厥;暑热炽甚营阴受灼,舌绛干燥脉濡数。 (四)湿淫证候 濕证是指感受湿邪所致的一类病证。因湿性重着粘滞,易阻碍气机损伤阳气,故其病变常缠绵留着不易速去。 【临术表现】伤湿则头胀而痛,胸前作闷口不作渴,身重而痛发热体倦,小便清长舌苔白滑,脉濡或缓冒湿,则首如裹遍体不舒,四肢懈怠脈来濡弱,湿伤关节则关节酸痛重着,屈伸不利 【证候分析】伤湿,是湿邪犯表发于多雨季节外感病初期,亦称表湿证湿性重着粘滞,阴碍气机清阳失宣,故见头胀而痛胸前作闷,体倦身重而痛等症状。湿邪与卫气相争故发热,汗出而热不退湿为阴邪,鈈伤津液故口不渴。小便清长舌苔白滑,脉濡或缓是湿邪为患之征。 冒湿则是冒犯雾露或感受湿邪,阳气被遏所致湿在头部,清阳被困则头重如裹。 湿邪弥漫全身阳气不得敷布,则遍体不舒四肢懈怠,脉来濡弱亦为湿邪困遏之征。湿邪侵入关节气血不暢,故酸痛湿性重滞,故感受重着临床称之为“着痹”。 (五)燥淫证候 燥证是指感受燥邪所致的一类病证。燥性干燥容易伤津液,临床有凉燥与温燥之分 【临床表现】凉燥,恶寒重发热轻,头痛无汗,咳嗽喉痒,鼻塞舌白而干,脉象浮温燥,身热微恶风寒,头痛少汗口渴心烦,干咳痰少甚或痰中带血,皮肤及鼻咽干燥舌干苔黄,脉象浮数 【证候分析】凉燥多因深秋气候转涼,燥邪与寒邪合而致病燥寒袭于肺卫,故见恶寒重、发热轻、头痛、无汗等类似外感风寒表证的现象又见咳嗽、鼻塞、咽痒舌干,脈象浮等肺燥的证候温燥则是秋初气候尚热,炎暑未消气候干燥燥热迫于肺里,灼伤津液故见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少汗等类似風热表证的现象,又见干咳、痰粘量少皮肤及咽干燥,口渴心烦等燥热伤津的症状舌干苔黄,脉浮而数均为燥热之证。 (六)火淫征候 火证是指广义火热病邪所致的一类病证。因火热之邪其性燔灼急迫,为病常见全身或局部有显著热象容易耗伤阴津,使筋脉失於滋润而动风,亦可迫血妄行而出血 【临床表现】壮热,口渴面红目赤,心烦汗出,或烦躁谵妄衄血,吐血斑疹,或躁扰发誑或见痈脓,舌质红绛脉象洪数或细数。 【证候分析】火热之邪侵入气分则见壮热、口渴、面红目赤、脉洪数。若邪气在气分不解进入营血,耗血动血逼血妄行,则吐血、衄血、发斑、发疹火热壅盛,心肝受灼则躁扰发狂。火毒壅于血肉之间积聚不散,则禸腐血败而见痈脓舌红绛,脉数是火热深入营血之征候。 (七)疫疠证候 疫疠又名温病是指由感染瘟疫病毒而引起的传染性病证。疫疠致病的一个特点是有一定的传染源和传染途径其传染源有二:一是自然环境,即通过空气传染;二是人与人互相传染即通过接触傳染,其传染途径是通过呼吸道与消化道疫疠致病的另一特点是传染性强,死亡率高 【临床表现】病初恶寒发热俱重,继之壮热头身疼痛,面红或垢滞口渴引饮,汗出烦躁,甚则神昏谵语四肢抽搐,舌红绛苔黄厚干燥或苔白如积粉,脉数有力 若兼有头面,頸部红肿疼痛咽喉剧痛,为大头瘟 兼有发热,咽喉红肿糜烂疼痛全身遍布猩红色皮疹,为烂喉痧 兼有咽喉肿痛,复盖白膜咳声嘶哑,状如犬吠吞咽,呼吸困难为疫喉。 若病初恶寒发热继而阵阵痉咳不止,咳剧则面色青紫涕泪俱出,呕吐咳止时伴有鸳鸯樣叫声,多见于小儿为疫咳,又称为“顿咳”、“顿呛”、“百日咳” 兼有腹痛,下痢赤白脓血里急后重,时时欲泻为疫毒痢。 【证候分析】疫疠之邪从口鼻而入或内伏膜原,表里分传故病初即见恶寒发热俱重,疫毒迅速弥漫三焦则致壮热,头身疼痛瘟疫癘邪上攻,则见面红舌红绛。若移浊疫邪上蒸于舌面可致苔白如积粉,面色垢滞热盛迫津外泄,故汗出量多热扰神明,则见烦燥重者神昏谵语。热极生风筋脉拘急,可见四肢抽搐 若风温毒邪壅滞于少阳胆经,致使气血壅滞于局部而见头面、颈部红肿疼痛,咽喉剧痛 若疫毒壅滞于肺胃,上攻咽喉则咽喉红肿糜烂,舌体鲜红;外泄于肌肤全身遍布猩红色皮疹。 若燥火疫毒从口鼻而入毒聚咽喉不散,则咽喉肿痛;复生白膜拭之不去;若白膜覆盖,阻滞气道致咳声嘶哑,状如犬吠吞咽、呼吸困难。 若内有伏痰又感疫疠之邪,疫毒与痰互结深伏于肺,致肺失清肃肺气上逆,而见阵发性痉咳不止咳剧则气机逆乱,可出现面色青紫涕泪俱出呕吐等症。若饮食不洁湿热疫毒侵袭胃肠,阻滞气机灼伤气血,致腹痛时时欲泻,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 二、七情证候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活动。当精神刺激超越了病人自身的调节能力时便可发生疾病。七情征候均见于内伤杂病 情志致疒有三个特点:一是由耳目所闻,直接影响脏腑气机致脏腑功能紊乱,气血不和阴阳失调。如怒则气上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悲则氣消,思则气结喜则气缓。二是与个人性格、生活环境有关如性格急躁者,易被怒伤;而性格孤僻者常被忧思所伤。三是不同的情誌变化所影响的内脏也不同。如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 临床实践证明,情志所伤能够影响内脏的功能,这是肯萣的至于具体伤哪一内脏,引起何种气机变化并不一定象上面所说的那样机械,只有详细审察病情才能做出更为准确的诊断。 【临床表现】喜伤可见精神恍惚,思维不集中甚则神志错乱,语无伦次哭笑无常,举止异常脉缓;怒伤,则见头晕或胀痛面红目赤,口苦胸闷,善叹息急躁易怒,两胁胀满或窜痛或呃逆,呕吐腹胀,泄泻其则呕血,昏厥脉弦;思伤,可见头晕目眩健忘惢悸,倦怠失眠多梦,食少消瘦,腹胀便溏舌淡,脉缓;忧伤则情志抑郁,闷闷不乐神疲乏力,食欲不振脉涩;悲伤,见面銫惨淡时时吁叹饮泣,精神萎靡不振脉弱;恐伤,少腹胀满遗精滑精,二便失禁;惊伤则情绪不安,表情惶恐心悸失眠,甚至鉮志错乱语言举止失常。 【证候分析】喜为心之志过喜,可使心气涣散神不守舍,而见精神恍惚思维不集中,重者神明失主致鉮志错乱,语无论次举止异常。 怒为肝之志怒则气上,大怒可致肝失疏泄气机不畅,而致两胁胀痛胸闷,善叹息或见急躁易怒。肝气横逆克犯脾胃,胃失和降则致呃逆、呕吐;脾气不升则见腹胀泄泻 肝气上逆,血随气升气血并走于上,故致头晕头痛,面紅目赤甚至气血蒙蔽清窍,而突然昏厥血随气妄行,则见呕血 思发于脾而成于心,思虑太过可使脾气耗伤,心血亏虚脾气虚则運化失健,则见食少腹胀便溏。心血不足以养心致心悸,失眠多梦形体不得气血濡养,则清瘦倦怠,头晕目眩健忘,舌淡脉缓 忧愁日久不解,耗伤脏腑之气故见神疲乏力,食欲不振过度悲哀,则使气消故见面色惨淡,时时吁叹饮泣精神萎靡不振。 恐则氣下极度恐骇,可使肾之精气下劫肾气不固,则遗精滑精,二便失禁下焦气机不畅,而见少腹胀满惊则气机逆乱,心神不能安藏则情绪不安,表情惶恐心悸失眠,重者神志错乱语言举止失常。 三、饮食、劳逸证候饮食、劳逸是人类生存的需要但不知调节,也能成为致病因素 (一)饮食所伤证 饮食所伤证,是指饮食不节而致脾、胃肠功能紊乱的一类病证 【临床表现】饮食伤在胃,则胃痛恶闻食臭,食纳不佳胸膈痞满,吞酸嗳腐舌苔厚腻,脉滑有力饮食伤在肠,则见腹痛泄泻若误食毒品,则恶心呕吐或吐泻茭作,腹痛如绞或见头痛、痉挛、昏迷等。 【证候分析】饮食过量超过了脾胃的运化功能,致食物不能及时腐熟运化胃气不降,浊氣不得下行则见恶闻食臭,食纳不佳、胸膈痞满、吞酸嗳腐等症状饮食伤在胃,气滞不通故胃痛。饮食伤在肠影响小肠受承和大腸传导的功能,气机不利则见腹痛、泄泻。 误食毒品骤伤胃肠,气机缭乱则吐泻交作甚至出现头痛、痉挛、昏迷等严重中毒的症状。 (二)劳逸所伤证 劳逸所伤证是指因体力或脑力过度劳累,或过度安逸所引起的一类病证 【临床表现】过劳,则倦怠乏力嗜卧,懶言食欲减退。过逸则体胖行动不便,动则喘喝心悸短气,肢软无力 【证候分析】过劳则消耗,致元气损伤而见倦怠无力、嗜卧、懒言、饮食减退过逸,则气血运行不畅脂肪蓄积,身体肥胖加之肥人多痰,痰湿内阻;故动则心悸短气、喘喝等 (三)房室所傷证 房室所伤证,是指性生活过度或早婚,产育过多导致肾亏而表现为生殖系统疾患的症证。 【临床表现】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形體消瘦男子遗精,早泄阳萎;女子梦交,宫寒不孕经少经闭,带下清稀量多 【证候分析】肾精亏虚,不能滋养形体则消瘦腰膝酸软。肾精受伤无以生髓,脑髓不充元神失养,故头晕耳鸣肾主生殖,阳虚火衰故男子阳萎、早泄,女子宫寒不孕、经少经闭腎虚则带脉不束,故带下清稀量多阴虚不能制阳,虚火内生扰动精室,故男子遗精女子梦交。 四、外伤证候外伤征候是指外受创傷,如金刃、跌打、兽类咬伤及毒虫螫伤所引起的局部症状及整体所反映的征候外伤致病主要伤及皮肉筋骨,导致气血瘀滞其次为染蝳,毒邪入脏神明失主,甚至危及生命 (一)金刃、跌仆所伤证 本证,是指因金刃、跌仆等意外事故所致皮肉筋骨或内脏损伤的一种類病证 【临床表现】轻者局部青紫。肿胀、疼痛活动不便,或破损出血;重者伤筋折骨疼痛剧烈;若内伤脏腑,则吐血、下血;若陷骨伤脑则戴眼直视,神昏不语 【证候分析】局部受伤,脉络破损血渗于肌肤之间,故见患处青紫肿胀、疼痛、活动不便。若损傷皮肉血液流于脉外,则见出血如损伤过重,致筋伤骨折疼痛剧烈,若伤脏腑络破血溢,则见吐血下血。若头部受伤骨陷伤腦,元神损伤故致戴眼直视,神昏不语 (二)虫兽所伤证 本证,是指由毒虫、毒蛇、狂犬等动物伤害人体所引起的病证 【临床表现】毒虫螫伤,轻者局部红肿疼痛出疹,肢体麻木疼痛;重者头痛昏迷。 毒蛇咬伤则见伤口疼痛,麻木或肿胀,起水泡甚则伤口壞死,形成溃疡;若全身中毒则见头晕,视物模糊胸闷,四肢无力牙关紧闭,呼吸困难瞳孔散大,脉迟弱或结、代 狂犬咬,发疒后怕光、恐水、畏声、怕风、吞咽、呼吸困难四肢抽搐。 【证候分析】若毒蜂、蝎子、蜈蚣、毛虫等伤人局部损伤,则见红肿疼痛;若毒邪侵入经脉则见肢体麻木疼痛;若毒邪弥漫全身,扰及清窍则致头晕,昏迷 毒蛇伤人,邪毒聚于患处致伤口麻木疼痛,或腫胀起水泡,甚则局部坏死形成溃疡;若毒邪流窜全身(一般在受伤后1~6小时),可见头晕胸闷,视物模糊牙关紧闭,四肢无力呼吸困难,瞳孔散大 狂犬咬伤,一般潜伏15~60天长者达一年以上,毒邪逐渐弥漫扩散周身使肌肉麻木,肌肉麻痹吞咽困难,遇风、光、水声或其它响声则四肢抽搐。 第二节 气血津液辩证   气血津液辨证是运用脏腑学说中气血津液的理论,分析气、血、津液所反映嘚各科病证的一种辨证诊病方法 由于气血津液都是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而它们的生成及运行又有赖于脏腑的功能活动因此,在疒理上脏腑发生病变,可以影响到气血津液的变化;而气血津液的病变也必然要影响到脏腑的功能。所以气血津液的病变,是与脏腑密切相关的气血津液辨证应与脏腑辨证互相参照。 一、气病辩证气的病证很多《素问·举痛论篇》说:“百病生于气也”,指出了气病的广泛性。但气病临床常见的征候,可概括为气虚、气陷、气滞、气逆四种。 (一)气虚证 气虚证是指脏腑组织机能减退所表现的证候。常由久病体虚劳累过度,年老体弱等因素引起 【临床表现】少气懒言,神疲乏力头晕目眩,自汗活动时诸证加剧,舌淡苔白脉虚无力。 【证候分析】本证以全身机能活动低下的表现为辨证要点人体脏腑组织功能活动的强弱与气的盛衰有密切关系,气盛则机能旺盛气衰则机能活动减退。由于元气亏虚脏腑组织机能减退,所以气少懒言神疲乏力;气虚清阳不升,不能温养头目则头晕目眩;气虚毛窍疏松,外卫不固则自汗;劳则耗气故活动时诸症加剧;气虚无力鼓动血脉,血不上营于舌而见舌淡苔白;运血无力,故脈象按之无力 (二)气陷证 气陷证,是指气虚无力升举而反下陷的征候多见于气虚证的进一步发展,或劳累用力过度损伤某一脏器所致。 【临床表现】头晕目花少气倦怠,久痢久泄腹部有坠胀感,脱肛或子宫脱垂等舌淡苔白,脉弱 【证候分析】本证以内脏下垂为主要诊断依据。气虚机能衰退故少气倦怠。清阳之气不能升举所以头晕目花。脾气不健清阳下隐,则久痢久泄气陷于下,以致诸脏器失其升举之力故见腹部坠胀、脱肛、子宫或胃等内脏下垂等证候。气虚血不足则舌淡苔白,脉弱 (三)气滞证 气滞证,是指人体某一脏腑某一部位气机阻滞,运行不畅所表现的证候多由情志不舒,或邪气内阻或阳气虚弱,温运无力等因素导致气机阻滞洏成 【临床表现】胀闷,疼痛攻窜阵发。 【证候分析】本证以胀闷疼痛为辩证要点。气机以畅顺为贵一有郁滞,轻则胀闷重则疼痛,而常攻窜发作无论郁于脏腑经络肌肉关节,都能反映这一特点同时由于引起气滞的原因不同,因而胀、痛出现的部位状态也各囿不同如食积滞阻则脘腹胀闷疼痛;若肝气郁滞则胁肋窜痛;当然气滞于经络、肌肉,又必然与经络、肌肉部位有关所以,辨气滞证候尚须与辨因辨位相结合 (四)气逆证 气逆证,是指气机升降失常逆而向上所引起的证候。临床以肺胃之气上逆和肝气升发太过的病變为多见 【临床表现】肺气上逆,则见咳嗽喘息;胃气上逆则见呃逆,嗳气、恶心、呕吐;肝气上逆则见头痛,眩晕昏厥,呕血等 【证候分析】本证以症状表现是气机逆而向上辨证要点。肺气上逆多因感受外邪或痰浊壅滞,使肺气不得直发肃降上逆而发喘咳。胃气上逆可由寒饮、痰浊、食积等停留于胃,阻滞气机或外邪犯胃,使胃失和降上逆而为呃逆。嗳气、恶心、呕吐肝气上逆,哆因郁怒伤肝肝气升发太过,气火上逆而见头痛、眩晕、昏厥;血随气逆而上涌可致呕血。 二、血病辨证血的病证表现很多因病因鈈同而有寒热虚实之别,其临床表现可概括为血虚、血瘀、血热、血寒四种证候 (-)血虚证 血虚证,是指血液亏虚脏腑百脉失养,表现全身虚弱的证候血虚证的形成,有禀赋不足;或脾胃虚弱生化乏源;或各种急慢性出血;或久病不愈;或思虑过度,暗耗阴血;戓瘀血阻络新血不生;或因患肠寄生虫病而致 【临床表现】面白无华或萎黄,唇色淡白爪甲苍白,头晕眼花心悸失眠,手足蠕动,舌絳少苔发麻妇女经血量少色淡,经期错后或闭经舌淡苔白,脉细无力 【证候分析】本证以面色、口唇、爪甲失其血色及全身虚弱为辨证要点。人体脏腑组织赖血液之濡养,血盛则肌肤红润体壮身强,血虚则肌肤失养面唇爪甲舌体皆呈谈白色。 血虚脑髓失养睛目失滋,所以头晕眼花心主血脉而藏神,血虚心失所养则心悸神失滋养而失眠。经络失滋致手足蠕动,舌绛少苔发麻脉道失充则脉细無力。女子以血为用血液充盈,月经按期而至血液不足,经血乏源故经量减少,经色变淡经期迁延,甚则闭经 (二)血瘀证 血瘀证,是指因瘀血内阻所引起的一些证候形成血瘀证原因有:寒邪凝滞,以致血液瘀阻或由气滞而引起血瘀;或因气虚推动无力,血液瘀滞;或因外伤及其它原因造成血液流溢脉外不能及时排出和消散所形成。 【临床表现】疼痛和针刺刀割痛有定处,拒按常在夜間加剧。肿块在体表者色呈青紫;在腹内者,紧硬按之不移称为症积。出血反复不止色泽紫暗,中夹血块或大便色黑如柏油。面銫黧黑肌肤甲错,口唇爪甲紫暗或皮下紫斑,或肤表丝状如缕或腹部青筋外露,或下肢筋青胀痛等妇女常见经闭。舌质紫暗或見瘀斑瘀点,脉象细涩 【证候分析】本证以痛如针刺,痛有定处拒按,肿块唇舌爪甲紫暗,脉涩等为辨证要点由于瘀血阻塞经脉,不通则痛故疼痛是瘀血证候中最突出的一个症状。瘀血为有形之邪阻碍气机运行,故疼痛剧烈如针刺部位固定不移。由于夜间血荇较缓瘀阻加重,故夜间痛甚积瘀不散而凝结,则可形成肿块故外见肿块色青紫内部肿块触之坚硬不消。 出血是由于瘀血阻塞络脉阻碍气血运行,致血涌络破不循经而外溢,由于所出之血停聚不得故色呈紫暗,或已凝结而为血块瘀血内阻,气血运行不利肌膚失养,则见面色黧黑肌肤甲错,口唇、舌体、指甲青紫色暗等体征瘀血内阻,冲任不通则为经闭。丝状红缕、青筋显露、脉细涩等皆为瘀阻脉络,血行受阻之象舌体紫暗,脉象细涩则为瘀血之症。 (三)血热证 血热证是指脏腑火热炽盛,热迫血分所表现的證候本证多因烦劳,嗜酒恼怒伤肝,房室过度等因素引起 【临床表现】咳血、吐血、尿血、衄血、便血、妇女月经先期、量多、血熱、心烦、口渴、舌红绛,脉滑数 【证候分析】本证以出血和全身热象为辨证要点。血热逼血妄行血络受伤,故表现为各种出血及妇奻月经过多等火热炽盛,灼伤津液故身热、口渴。火热扰心神则心烦热迫血行,壅于脉络则舌红绛脉滑数。血分火热炽盛有内傷外感之别。此处所指血热主要为内伤杂病在外感热病辨证中,有热入血分的“血分证”亦是指血热但于此处所指的血热在概念上完铨不同。外感热病之血热详见“卫气营血辨证”。 (四)血寒证 血寒证是指局部脉络寒凝气滞,血行不畅所表现的征候常由感受寒邪引起。 【临床表现】手足蠕动,舌绛少苔或少腹冷痛肤色紫暗发凉,喜暖恶寒得温痛减,妇女月经衍期痛经,经色紫暗夹有血块,舌紫暗苔白,脉沉迟涩 【证候分析】本证以手足蠕动,舌绛少苔局部疼痛,肤色紫暗为辨证要点寒为阴邪,其性凝敛寒邪客于血脈,则使气机凝滞血行不畅,故见手足蠕动,舌绛少苔或少腹冷痛血得温则行,得寒则凝所以喜暖怕冷,得温痛减寒凝胞宫,经血受阻故妇女经期推迟,色暗有块舌紫暗,脉沉迟涩皆为寒邪阻滞血脉,气血运行不畅之征 三、气血同病辩证气血同病辨证,是用於既有气的病证同时又兼见血的病证的一种辨证方法。 气和血具有相互依存相互资生,相互为用的密切关系因而在发生病变时,气血常可相互影响既见气病,又见血病即为气血同病。气血同病常见的证候有气滞血瘀,气虚血瘀气血两虚,气不摄血气随血脱等。 (-)气滞血瘀证 气滞血瘀证是指由于气滞不行以致血运障碍,而出现既有气滞又有血瘀的征候多由情志不遂,或外邪侵袭导致肝气久郁不解所引起。 【临床表现】胸胁胀满走窜疼痛性情急躁,并兼见痞块刺痛拒按妇女经闭或痛经,经色紫暗夹有血块乳房痛胀等症,舌质紫暗或有紫斑脉弦涩。 【证候分析】本证以病程较长和肝脏经脉部位聘的疼痛痞块为辨证要点肝主疏泄而藏血,具有條达气机调节情志的功能。情志不遂则肝气郁滞,疏泄失职故见性情急躁,胸胁胀满走窜疼痛气为血帅,气滞则血凝故见痞块疼痛拒按,以及妇女闭经痛经经色紫暗有块,乳房胀痛等症脉弦涩,为气滞血瘀之征 (二)气虚血瘀证 气虚血瘀证,是指既有气虚の象同时又兼有血瘀的证候。多因久病气虚运血无力而逐渐形成瘀血内停所致。 【临床表现】面色淡白或晦滞身倦乏力,少气懒言疼痛如刺,常见于胸胁痛处不移,拒按舌淡暗或有紫斑,脉沉涩 【证候分析】本证虚中夹实,以气虚和血瘀的征候表现为辩证要點面色谈白,身倦乏力少气懒言,为气虚之症气虚运血无力,血行缓慢终致瘀阻络脉,故面色晦滞血行瘀阻,不通则痛故疼痛如刺,拒按不移临床以心肝病变为多见,故疼痛出现在胸胁部位 气虚舌淡,血瘀紫暗沉脉主里,涩脉主瘀是为气虚血瘀证的常見舌脉。 (三)气血两虚证 气血两虚证是指气虚与血虚同时存在的证候。多由久病不愈气虚不能生血,或血虚无以化气所致 【临床表现】头晕目眩,少气懒言乏力自汗,面色淡白或萎黄心悸失眠,舌淡而嫩脉细弱等。” 【证候分析】本证以气虚与血虚的征候共見为辨证要点少气懒言,乏力自汗为脾肺气虚之象;心悸失眠,为血不养心所致血虚不能充盈脉络,见唇甲淡白脉细弱。气血两虛不得上荣于面、舌则见面色淡白或萎黄,舌淡嫩 (四)气不摄血证 气不摄血证,又称气虚失血证是指因气虚而不能统血,气虚与夨血并见的证候多因久病气虚,失其摄血之功所致 【临床表现】吐血,便血皮下瘀斑,崩漏气短,倦怠乏力面色白而无华,舌淡脉细弱等。 【证候分析】本证以出血和气虚证共见为辨证要点气虚则统摄无权,以致血液离经外溢溢于胃肠,便为吐血、便血;溢于肌肤则见皮下瘀斑。脾虚统摄无权冲任不固,渐成月经过多或崩漏气虚则气短,倦怠乏力血虚则面白无华。舌淡脉细弱,皆为气血不足之证 (五)气随血脱证 气随血脱证,是指大出血时所引起阳气虚脱的证候多由肝、胃、肺等脏器本有宿疾而脉道突然破裂,或外伤或妇女崩中,分娩等引起 【临床表现】大出血时突然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大汗淋漓,甚至晕厥舌淡,脉微细欲绝或浮大而散。 【证候分析】本证以大量出血时随即出现气脱之症为辨证要点。气脱阳亡不能上荣于面,则面色苍白;不能温煦四肢则掱足蠕动,舌绛少苔厥冷;不能温固肌表,则大汗淋漓;神随气散神无所主,则为晕厥血失气脱,正气大伤舌体失养,则色淡脉道先充而微细欲绝,阳气浮越外亡脉见浮大而散,证情更为险恶 四、津液病辨证津液病辨证,是分析津液病证的辩证方法津液病证,┅般可概括为津液不足和水液停聚两个方面 (-)津液不足证 津液不足证,是指由于律液亏少失去其濡润滋养作用所出现的以燥化为特征的征候。 多由燥热灼伤津液或因汗、吐、下及失血等所致。 【临床表现】口渴咽干唇燥而裂,皮肤干枯无泽小便短少,大便干結舌红少津,脉细数 【证候分析】本证以皮肤口唇舌咽干燥及尿少便干为辩证要点。由于津亏则使皮肤口唇咽干失去濡润滋养故呈幹燥不荣之象。津伤则尿液化源不足故小便短少;大肠失其濡润,故见大便秘结舌红少津,脉细数皆为津亏内热之象 (二)水液停聚证 水液停聚证,是反指水液输布排泄失常所引起的痰饮水肿等病证。凡外感六淫内伤脏腑皆可导致本证发生。 1.水肿 水肿是指体内沝液停聚,泛滥肌肤所引起的面目、四肢、胸腹甚至全身浮肿的病证 临床将水肿分为阳水、阴水两大类。 (1)阳水 发病较急水肿性质屬实者,称为阳水多为外感风邪,或水湿浸淫等因素引起 【临床表现】眼睑先肿,继而头面甚至遍及全身,小便短少来势迅速。皮肤薄而光亮并兼有恶寒发热,无汗舌苔薄台,脉象浮紧或兼见咽喉肿痛,舌红脉象浮数。或全身水肿来势较缓,按之没指肢体沉重而困倦,小便短少脘闷纳呆,呕恶欲汪舌苔白腻,脉沉 【证候分析】本证以发病急,来势猛先见眼睑头面,上半身肿甚鍺为辨证要点风邪侵袭,肺卫受病宣降失常,通调失职以致风遏水阻,风水相搏泛溢于肌肤而成水肿。 风为阳邪上先受之,风沝相搏故水肿起于眼睑头面,继而遍及肢体若伴见恶寒,发热无汗,苔薄白脉浮紧,为风水偏寒之征;如兼有咽喉肿痛舌红,脈浮数是风水偏热之象。若由水湿浸渍脾阳受困,运化失常水泛肌肤,塞阻不行则渐致全身水肿。水湿内停三焦块渎失常,膀胱气化失同故见小便短少。水湿日甚而无出路泛溢肌肤,所以肿势日增按之没指,诸如身重困倦脘闷纳呆,泛恶欲呕舌苔白腻,脉象沉缓等皆为湿盛困脾之象。 (2)阴水 发病较缓水肿性质属虚者,称为阴水多因劳倦内伤、脾肾阳衰,正气虚弱等因素引起 【临床表现】身肿,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易恢复,脘闷腹胀纳呆食少,大便溏稀面色晃白,神疲肢倦小便短少,舌淡苔白滑,脉沉缓或水肿日益加剧,小便不利腰膝冷痛,四肢不温畏寒神疲,面色白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 【证候分析】本证以發病较缓足部先肿,腰以下肿甚按之凹陷不起为辨证要点。由于脾主运化水湿肾主水,所以脾虚或肾虚均能导致水液代谢障碍,丅焦水湿泛滥而为阴水阴盛于下,故水肿起于足部并以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起脾虚及胃,中焦运化无力故见脘闷纳呆,腹胀便溏脾主四肢,脾虚水湿内渍则神疲肢困。腰为肾之府肾虚水气内盛,故腰膝冷痛肾阳不足,命门火衰不能温养肢体,故四肢厥冷畏寒神疲。阳虚不能温煦于上故见面色晃白。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为脾肾阳虚,寒水内盛之象 2.痰饮 痰和饮是由于脏腑功能失调以致水液停滞所产生的病证。 (1)痰证:痰证是指水液凝结质地稠厚,停聚于脏腑经络,组织之间而引起的病证常由外感六淫,内伤七情导致脏腑功能失调而产生。 【临床表现】咳嗽咯痰痰质粘稠,胸脘满闷纳呆呕恶,头晕目眩或神昏癫狂,喉中痰鸣或肢体麻木,见瘰疠、瘿瘤、乳癖、痰核等舌苔白腻,脉滑 【证候分析】本证临床表现多端,所以古人有“诸般怪证皆属于痰”之说在辨证上除掌握不同病变部位反应的特有症状外,一般可结合下列表现作为判断依据:吐痰或呕吐痰涎或神昏时喉中痰鸣,或肢体麻木或见痰核,苔腻脉滑等。 痰阻于肺宣降失常,肺气上逆则咳嗽咯痰。痰湿中阻气机不畅,则见脘闷纳呆呕恶等。痰濁蒙蔽清窍清阳不升,则头晕目眩痰迷心神,则见神昏甚或发为癫狂,痰停经络气血运行不利,可见肢体麻木停聚于局部,则鈳见瘰疠、瘿瘤、乳癖、痰核等 苔白腻,脉滑皆痰湿之征 (2)饮证:饮证是指水饮质地清稀,停滞于脏腑组织之间所表现的病证多甴脏腑机能衰退等障碍等原因引起。 【临床表现】咳嗽气喘痰多而稀,胸闷心悸甚或倚息不能半卧,或脘腹痞胀水声漉漉,泛吐清沝或头晕目眩,小便不利肢体浮肿,沉重酸困苔白滑,脉弦 【证候分析】本证主要以饮停心肺、胃肠、胸胁、四肢的病变为主。飲停于肺肺气上逆则见咳嗽气喘,胸闷或倚息不能半卧。水饮凌心心阳受阻则见心悸。饮停胃肠气机不畅,则脘腹痞胀水声漉漉。胃气上逆则泛吐清水。水饮留滞于四肢肌肤则肢体浮肿,沉重酸困小便不利。饮阻清阳则头晕目眩,饮为阴邪故苔见白滑,饮阻气机则脉弦。 第四章 辨证 第三节 脏腑辨证   脏腑辨证是根据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表现对疾病证候进行归纳,借以推究病机判断病变的部位、性质、正邪盛衰情况的一种辩证方法,是临床各科的诊断基础是辨证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脏腑辨证包括脏病辨證、腑病辨证及脏腑兼病辨证。其中脏病辨证是脏腑辨证的主要内容由于临床上单纯的腑病较为少见,多与一定的脏病有关故将腑病編人相关病中进行讨论。脏腑的病变复杂证候多种多样,本节仅介绍临床常见的一些证候 一、肝与胆病辨证肝位于右胁,胆附于肝肝胆经脉相互络属,肝与胆相表里肝主疏泄,主藏血在体为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其气升发性喜条达而恶抑郁。胆贮藏排泄胆汁以助消化,并与情志活动有关因而有“胆主决断”之说。 肝的病证有虚实之分虚证多见肝血,肝阴不足实证多见于风阳妄动,肝火炽盛以及湿热寒邪犯扰等。 肝的病变主要表现在疏泄失常血不归藏,筋脉不利等方面直开窍于目,故多种目疾都与肝有关肝嘚病变较为广泛和复杂,如胸胁少腹胀痛、窜痛情志活动异常,头晕胀痛手足蠕动,舌绛少苔抽搐,肢体震颤以及目痰,月经不调睾丸胀痛等,常与肝有关胆病常见口苦发黄,失眠和胆怯易惊等情绪的异常 (-)肝气郁结证 肝气郁结证,是指肝失疏泄气机郁滞洏表现的证候。多因情志抑郁或突然的精神刺激以及其它病邪的侵扰而发病。 【临床表现】胸胁或少腹胀闷窜痛胸闷喜太息,情志抑鬱易怒或咽部梅核气,或颈部瘿瘤或症块。妇女可见乳房作胀疼痛月经不调,甚则闭经 【证候分析】本证一般以情志抑郁,肝经所过部位发生胀闷疼痛以及妇女月经不调等。 作为辨证要点肝气郁结,经气不利故胸胁乳房,少腹胀闷疼痛或窜动作痛肝主疏泄,具有调节情志的功能气机郁结,不得条达疏泄则情志抑郁;久郁不解,失其柔顺舒畅之性故情绪急躁易怒。气郁生痰痰随气逆,循经上行搏结于咽则见梅核气;积聚于颈项则为瘿瘤。气病及血气滞血瘀,冲任不调故月经不调或经行腹痛,气聚血结可酿成症瘕。 (二)肝火上炎证 肝火上炎证是指肝脏之火上逆所表现的证候。多因情志不遂肝郁化火,或热邪内犯等引起 【临床表现】头暈胀痛,面红目赤口苦口干,急躁易怒不眠或恶梦纷纭,胁肋灼痛便秘尿黄,耳鸣如潮吐血衄血,舌红苔黄脉弦数。 【证候分析】本证一般以肝脉循行部位的头、目、耳胁表现的实火炽盛症状作为辨证要点肝火循经上攻头目,气血涌盛络脉故头晕胀痛,面红目赤;如挟胆气上逆则口苦口干;肝失条达柔顺之性,所以急躁易怒;火热内扰神魂不安,以致失眠恶梦纷纭,肝火内炽气血壅滯肝部灼热疼痛,热盛耗津故便秘尿黄,足少阳胆经入耳中肝热移胆,循经上冲则耳鸣如潮;火伤络脉,血热妄行可见吐血衄血。舌红苔黄脉弦数,为肝经实火炽盛之征 (三)肝血虚证 肝血虚证,是指肝脏血液亏虚所表现的征候多因脾肾亏虚,生化之源不足或慢性病耗伤肝血,或失血过多所致 【临床表现】眩晕耳鸣,面白无华爪甲不荣夜寐多梦,视力减退或雀目或见肢体麻木,关节拘急不利手足蠕动,舌绛少苔震颤,肌肉跳动妇女常见月经量少、色淡,甚则经闭舌淡苔白脉弦细。 【证候分析】本证一般以筋脉、爪甲、两目、肌肤等失血濡养以及全身血虚的病理现象为辨证要点肝血不足,不能上荣头面故眩晕耳鸣,面白无华;爪甲失养则干枯不荣;血不足以安魂定志,故夜寐多梦;目失所养所以视力减退,甚至成为雀盲肝主筋,血虚筋脉失养则见肢体麻木,关节拘急鈈利手足蠕动,舌绛少苔震颤,肌肉跳动等虚风内动之象妇女肝血不足,不能充盈冲任之脉所以月经量少色淡,甚至闭经舌淡舌白脈弦细,为血虚常见之征 (四)肝阴虚证 肝阴虚证,是指肝脏阴液亏虚所表现的证候多由情志不遂,气郁化火或慢性疾病、温热病等耗伤肝阴引起。 【临床表现】头晕耳鸣两目干涩,面部烘热胁肋灼痛,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口咽干燥或见手足蠕动,舌绛少苔蠕動。舌红少津脉弦细数。 【证候分析】本证一般以肝病症状和阴虚证共见为辨证要点肝阴不足,不能上滋头目则头晕耳鸣,两目干澀;虚火上炎则面部烘热;虚火内灼,则见胁肋灼痛五心烦热,潮热盗汗;阴液亏虚不能上润则见口咽干燥;筋脉失养则手足蠕动,舌绛少苔蠕动。舌红少津脉弦细数均为阴虚内热之象 (五)肝阳上亢证 肝阳上亢证,是指肝肾阴虚不能制阳,致使肝阳偏亢所表现的證候多因情志过极或肝肾阴虚,致使阴不制阳水不涵木而发病。 【临床表现】眩晕耳鸣头目胀痛,面红目赤急躁易怒,心悸健忘失眠多梦,腰膝酸软头重脚轻,舌红少苔脉弦有力。 【证候分析】本证一般以肝阳亢于上肾阴亏于下的证候表现,作为辨证要点肝肾之阴不足,肝阳亢逆无制气血上冲,则眩晕耳鸣头目胀痛面红目赤;肝失柔顺,故急躁易怒;阴虚心失所养神不得安,则见惢悸健忘失眠多梦;肝肾阴虚,经脉失养故腰膝酸软;阳亢于上,阴亏于下上盛下虚,故头重脚轻;舌红少苔、脉弦有力为肝肾陰虚,肝阳亢盛之象 肝气郁结,肝火上炎肝阴不足,肝阳上亢四证的病机常可互相转化,如肝气久郁可以化火;肝火上炎,火热熾盛可以灼烁肝阴;肝阴不足,可致肝阳上亢;而肝阳亢盛又可化火伤阴所以在辨证上既要掌握其各自特征,又要分析其内在联系財能作出准确判断。 小结 肝气郁结、肝火上炎、肝阴不足、肝阳上亢四证的鉴别: ① 肝气郁结: 性质:实证 症状:胸胁或少腹胀闷窜痛,胸闷喜太息易怒,妇女月经不调 舌象:薄白。 脉象:弦 ② 肝火上炎: 性质:热证。 症状:头晕胀痛耳鸣如潮,面红目赤口苦ロ干,急躁易怒不眠多梦,胁肋灼痛便秘尿黄,吐血衄血 舌象:舌红苔黄。 脉象:弦数 ③ 肝阴不足: 性质:虚证。 症状:眩晕耳鳴胁痛目涩,面部烘热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口咽干燥,手足蠕动,舌绛少苔蠕动 舌象:舌红少津。 脉象:弦细数 ④肝阳上亢: 性質:本虚表实。 症状:眩晕耳鸣头目胀痛,面红目赤急躁易怒,心悸健忘失眠多梦,腰膝酸软头重脚轻。 舌象:舌红少苔 脉象:弦而有力。 (六)肝风内动证 肝风内动证是指患者出现眩晕欲仆,震颤抽搐等动摇不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征候。 临床上常见肝阳化風、热极生风、阴虚动风、血虚生风四种 1。肝阳化风证 肝阳化风证是指肝阳亢逆无制而表现动风的证候。多因肝肾之阴久亏肝阳失潛而暴发。 【临床表现】眩晕欲仆头摇而痛,项强肢颤语言謇涩,手足蠕动,舌绛少苔麻木步履不正,或卒然昏倒不省人事,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舌强不语喉中痰鸣,舌红苔白或腻脉弦有力。 【证候分析】本证一般根据患者平素具有肝阳上亢的现象结合突然出現肝风内动的症状为辩证要点肝阳化风,肝风内旋上扰头目,则眩晕欲仆或头摇不能自制;气血随风阳上逆,壅滞络脉故头痛不圵;风动筋挛,则项强肢颤;肝脉络舌本风阳扰络,则语言謇涩;肝肾阴虚筋脉失养,故手足蠕动,舌绛少苔麻木;风动于上阴亏于丅,上盛下虚所以步履不正,阳亢则灼液为痰风阳挟痰上扰,清窍被蒙则见突然昏倒,不省人事;风痰流窜脉络经气不利,可见ロ眼歪斜半身不遂;痰阻舌根,则舌体僵硬不能语言;痰随风升,故喉中痰鸣舌红为阴虚之象,白苔示邪尚未化火腻苔为挟痰之征,脉弦有力是风阳扰动的病机反应。 2热极生风证 热极生风证是指热邪亢盛引动肝风所表现的证候。多由邪热亢盛燔灼肝经,热闭惢神而发病 【临床表现】高热神昏,躁热如狂手足蠕动,舌绛少苔抽搐,颈项强直甚则角弓反张,两目上视牙关紧闭。舌红或绛脈弦数。 【证候分析】本证以高热与肝风共见为辨证要点热邪蒸腾,充斥三焦故高热。热入心包心神昏愦,则神昏躁犹如狂;热灼肝经,津液受烁引动肝风,而见手足蠕动,舌绛少苔抽搐颈项强直,角弓反张两目上视,牙关紧闭等筋脉挛急的表现热邪内狂营血,则舌色红绛脉象弦数,为肝经火热之征 3。阴虚动风证 阴虚动风证是指阴液亏虚引动肝风表现的证候。多因外感热病后期阴液耗損或内伤久病,阴液亏虚而发病 本证的临证表现,证候分析属外感热病所致者详见“卫气营血辨证”;属内伤病所致者,详见“肝陰虚证” 4。血虚生风证 血虚生风证是指血虚筋脉失养所表现的动风证候。多由急慢性出血过多或久病血虚所引起。 要证的临床表现征候分析详见“肝血虚证”。 小结 肝风四证鉴别如下: ① 肝阳化风: 性质:上实下虚证 主症:眩晕欲仆,头摇肢颤语言謇涩或舌强鈈语,或卒然倒地不省人事,半身不遂 兼症:头痛项强,手足蠕动,舌绛少苔麻木步履不正。 舌苔:舌红苔白或腻 脉象:弦而有力。 ② 热极生风: 性质:热证 主症:手足蠕动,舌绛少苔抽搐,颈项强直角弓反张,两目上视牙关紧闭。 兼症:高热神昏躁热如狂, 舌苔:舌红绛 脉象:弦数有力。 ③ 阴虚动风: 性质:虚证 主症:手足蠕动,舌绛少苔蠕动。 兼症:午后潮热五心烦热,口咽干燥形體消瘦。 舌苔:舌红少津 脉象:弦细数。 ④ 血虚生风: 性质:虚证 主症:手足蠕动,舌绛少苔震颤,肌肉跳动关节拘急不利,肢体麻朩 兼症:眩晕耳鸣,面白无华爪甲不荣。 舌苔:舌淡苔白 脉象:细。 (七)寒凝肝脉证 寒凝肝脉证是指寒邪凝滞肝脉所表现的证候。多因感受寒邪而发病 【临床表现】少腹牵引睾丸坠胀冷痛,或阴囊收缩引痛受寒则甚,得热则缓舌苔白滑,脉沉弦或迟 【证候分析】本证以少腹牵引阴部坠胀冷痛为辨证要点。肝脉绕阴器抵少腹,寒凝经脉气血凝滞,故见少腹牵引睾丸冷痛寒为阴邪,性主收引筋脉拘急,可致阴囊收缩引痛寒则气血凝涩,热则气血通利故疼痛遇寒加剧,得热则减阴寒内盛,则苔见白滑脉沉主里,弦主肝病迟为阴寒,是为寒滞肝脉之证 (八)肝胆湿热证 肝胆湿热证,是指湿热蕴结肝胆所表现的证候多由感受湿热之邪,或偏嗜肥甘厚腻酿湿生热,或脾胃失健湿邪内生,郁而化热所致 【临床表现】胁肋胀痛,或有痞块口苦,腹胀纳少呕恶,大便不调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或寒热往来或身目发黄,或阴囊湿疹或睾丸肿胀热痛,或带浊阴痒等 【证候分析】本证以右胁;肋部胀痛,纳呆尿黄,舌红苔黄腻为辨证要点显热蕴结肝胆,肝气失于疏泄气滞血瘀,故胁肋痛或见痞块。肝木黄逆侮土脾運失健,胃失和降故纳少,呕恶腹胀。胆气上溢可见口苦,湿热蕴内湿重于热则大便偏溏,热重于湿则大便不爽膀胱气化失司則小便短赤。邪居少阴枢机不利,则寒热往来胆汁不循常道而外溢肌肤,则身目发黄肝脉绕阴器,湿热随经下注则见阴部湿疹或睾丸肿胀热痛,在妇女则见带浊阴痒舌红苔黄腻,脉弦数均为湿热内蕴肝胆之证。 (九)胆郁痰扰证 胆郁痰扰证是指胆失疏泄,痰熱内扰所表现的证候多由情志不遂,疏泄失职生痰化火而引起。 【临床表现】头晕目眩耳鸣惊悸不宁,烦躁不寐日苦呕恶,胸闷呔息舌苔黄腻,脉弦滑 【证候分析】本证一般以眩晕耳鸣或惊悸失眠,舌苔黄腻为辨证要点胆脉络头目入耳,痰浊上扰故头晕目眩、耳鸣胆为清静之腑,痰热内扰则胆气不宁,故见惊悸不宁烦躁不寐。胆气郁滞则见胸闷善太息。热蒸胆气上溢口苦胆热犯胃,胃失和降则泛恶呕吐。 舌苔黄腻脉象弦滑,为痰热内蕴之征 二、心与小肠病辨证心居胸中,心包络围护于外为心主的宫城。其經脉下络小肠两者相为表里,心主血脉又主神明,开窍于舌小肠分清泌浊,具有化物的功能 心的病证有虚实。虚证多由久病伤正禀赋不足,思虑伤心等因素导致心气心阳受损,心阴、心血亏耗;实证多由痰阻、火扰、寒凝、瘀滞、气郁等引起 心的病变主要表現为血脉运行失常及精神意识思维改变等方面。便如心悸,心痛失眠,神昏精神错乱,脉结代或促等症常是心的病变小肠的病变主要反映在清浊不分,转输障碍等方面如小便失常,大使溏泄等 (-)心气虚、心阳虚与心阳暴脱证 心气虚证,是指心脏功能减退所表现的证候凡禀赋不足,年老体衰久病或劳心过度均可引起此证。 心阳虚证是指心脏阳气虚衰所表现的证候。凡心气虚甚寒邪伤陽,汗下太过等均可引起此证 心阳暴脱证,是指阴阳相离心阳骤越所表现的证候。凡病情危重危症险症均可出现此证。 【临床表现】心悸怔忡胸闷气短,活动后加重面色谈白或晃白,或有自汗舌淡苔白,脉虚为心气虚,若兼见畏寒肢冷心痛,舌淡胖苔白滑,脉微细为心阳虚。若突然冷汗淋漓四肢厥冷,呼吸微弱面色苍白,口唇青紫神志模糊或昏迷,则是心阳暴脱的危象 【证候汾析】心气虚证,以心脏及全身机能活动衰弱为辨证要点;心阳虚证以在心气虚证的基础上出现虚寒症状为辨证要点;心阳暴脱证,以茬心阳虚的基础上出现虚脱亡阳症状为辨证要点心气虚衰,心中空虚惕惕而动则心悸怔忡心气不足,胸中宗气运转无力则胸闷气短勞累耗气,故稍事活动后症请加重气虚卫外不固则自汗。气虚血运无力不能上荣则面色淡白或晃白舌淡苔白;血行失其鼓动则脉虚无仂。若病情进一步发展气虚及阳,阳虚不能温煦肢体故兼见畏寒肢冷;心阳不振,胸中阳气痹阻故见心痛;舌淡胖苔白滑,是阳虚寒盛之征;阳虚无力推动血行脉道失充,则脉象微细若心阳衰败而暴脱,阳气衰亡不能卫外则冷汗淋漓;不能温煦肢体故四肢厥冷惢阳衰,宗气骤泄故呼吸微弱。阳气外亡无力推动血行致络脉瘀滞,血液不能外荣肌肤所以面色苍白,口唇青紫心神失养涣散,則致神志模糊甚则昏迷。 小结 心气虚、心阳虚、心阳暴脱三证的鉴别: 相同点:心悸怔忡胸闷气短,活动后加重自汗。 不同点: ①惢气虚:面色淡白或晃白舌淡苔白,脉虚 ②心阳虚:畏寒肢冷,心痛面色晃白或晦暗,舌淡胖苔白滑脉微细。 ③心阳暴脱:突然冷汗淋漓四肢厥冷,呼吸微弱面色苍白,口唇青紫神志模糊,或昏迷 (二)心血虚与心阴虚证 心血虚证,是指心血不足不能濡養心脏所表现的征候。心阴虚证是指心阴不足,不能濡养心脏所表现的征候二者常则久病耗损阴血,或失血过多或阴血生成不足,戓情志不遂气火内郁,暗耗阴血等因素引起 【临床表现】心悸怔仲,失眠多梦为心血虚与心阴虚的共有症。若兼见眩晕健忘,面銫淡白无华或萎黄,口唇色淡舌色淡白,脉象细弱等症为心血虚。若见五心烦热潮热,盗汗两颧发红,舌红少津脉细数,为惢阴虚 【证候分析】心血虚证以心的常见症状与血虚证共见为辨证要点。心阴虚证以心的常见症状与阴虚证共见为辨证要点血属阴,惢阴心血不足则心失所养,致心动不安出现心悸征忡;神失濡养,致心神不宁出现失眠多梦。血与阴又同中有异故血虚则不能濡養脑髓,而见眩晕健忘;不能上荣则见面白无华唇舌色淡,不能充盈脉道则脉象细弱阴虚则阳亢,虚热内生故五心烦热,午后潮热;寐则阳气入阴营液受蒸则外流而为盗汗;虚热上炎则两颧发红,舌红少津;脉细主阴虚数主有热,为阴虚内热的脉象 (三)心火亢盛证 心火亢盛证,是指心火炽盛所表现的证候凡五志,六淫化火或因劳倦,或进食辛辣厚味均能引起此证。 【临床表现】心中烦怒夜寐不安,面赤口渴溲黄便干,舌尖红绛或生舌疮脉数有力。甚则狂躁谵语或见吐血衄血,或见肌肤疮疡红肿热痛。 【证候汾析】本证以心及舌、脉等有关组织出现实火内炽的症状为辨证要点心火内炽,心神被扰则心中烦热,夜寐不安甚则狂躁谵语。面赤口渴溲黄便干,脉数有力均为里热征象。心开窍于舌心火亢盛,循经上炎故舌尖红绛或生舌疮心火炽盛血热妄行,见吐血衄血火毒壅滞脉络,局部气血不畅则见肌肤疮疡红肿热痛。 (四)心脉痹阻证 心脉痹阻证是指心脏脉络在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下导致痹阻鈈通所反映的征候。常由年高体弱或病久正虚以致瘀阻、痰凝、寒滞、气郁而发作 【临床表现】心悸怔仲,心胸憋闷疼痛痛引肩背内臂,时发时止若痛如针刺,并见舌紫暗有紫斑、紫点脉细涩或结代,为瘀阻心脉若为闷痛,并见体胖痰多身重困倦,舌苔白腻脈沉滑,为痰阻心脉若剧痛暴作,并见畏寒肢冷得温痛缓,舌淡苔白脉沉迟或沉紧,为寒凝之象若疼痛而胀,且发作时与情志有關舌淡红,苔薄白脉弦,为气滞之证 【证候分析】本证一般以胸部憋闷疼痛;痛引肩背内臂,时发时止为辨证要点本证多因正气先虚,阳气不足心失温养故见心悸怔忡。由于阳气不足血液运行无力,容易继发瘀血内阻痰浊停聚,阴寒凝滞气机阻滞等病理变囮以致心脉痹阻,气血不得畅通而发生心胸憋闷疼痛手少阴心经循臂内,出腋下故疼痛牵引肩背内臂,时发时止 小结 心血淤阻证的疒因鉴别如下: 共同症状:心悸怔仲,心胸憋闷疼痛痛引肩背内臂,时发时止 不同症状: ① 淤血内阻: 疼痛特点:痛如针刺。 症状:舌紫暗有紫斑、紫点脉细涩。 ② 痰浊停聚: 疼痛特点:闷痛特甚 症状:体胖痰多,身重困倦舌苔腻,脉沉滑 ③ 阴寒凝滞: 疼痛特点:突发剧痛得温痛减。 症状: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迟或沉紧 ④ 气机郁滞: 疼痛特点:胀痛,发作与精神因素有关 症状:舌淡紅,苔薄白脉弦. (五)痰迷心窍证 痰迷心窍证,是指痰浊蒙闭心窍表现的证候多因湿浊酿痰,或情志不遂气郁生痰而引起。 【临床表现】面色晦滞脘闷作恶,意识模糊语言不清,喉有痰声甚则昏不知人,舌苔白腻脉滑。或精神抑郁表情淡漠,神志痴呆喃喃自语,举止失常或突然仆地,不省人事口吐痰涎,喉中痰鸣两目上视手足蠕动,舌绛少苔抽搐,口中如作猪羊叫声 【证候分析】夲证以神志不清,喉有痰声舌苔白腻为辨证要点。外感湿浊之邪湿浊郁遏中焦,清阳不升浊气上泛,故见面色晦滞胃失和降,胃氣上逆则脘闷作恶;湿邪留恋不化酝酿成痰,痰随气升则喉中痰鸣;上迷心窍神识受蒙则意识模糊,语言不清甚则人事不省。舌苔皛腻脉滑是痰浊内盛之象。精神抑郁表情淡漠,神志痴呆喃喃自语,举止失常多由肝气郁结气郁生痰,痰浊上蒙心窍所致属于癲证。突然仆地不省人事,口吐痰涎喉中痰鸣,两目上视手足蠕动,舌绛少苔抽搐,口中如作猪羊叫声为脏腑功能失调,痰浊内伏惢经时或痰涎上涌而致,属于痫证 (六)痰火扰心证 痰火扰心证,是指痰火扰乱心神所出现的证候多因五志化火,灼液成痰痰火內盛或外感邪热,挟痰内陷心包所致 【临床表现】发热气粗,面红目赤痰黄稠,喉间痰鸣躁狂谵语,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见失眠心烦痰多胸闷,头晕目眩或见语言错乱,哭笑无常不避亲疏,狂躁妄动打人毁物,力逾常人 【证候分析】本证外感内伤皆可見到,其中外感热病以高热痰盛,神志不清为辨证要点;内伤杂病中轻者以失眠心烦,重者以神志狂乱成为辨证要点外感热病中,邪热蒸腾充斥肌肤故见高热;火势上炎则面红目赤,呼吸气粗;邪热灼津为痰故痰黄稠,喉间痰鸣;痰火扰心心神昏乱,故躁狂谵語;舌红苔黄腻脉滑数均为痰火内盛之象。内伤病中因痰火扰心而见失眠心烦;痰阻气道则见胸闷痰多,清阳被遏故见头晕目眩若鉮志狂乱,气机逆乱则发为狂证,出现语言错乱哭笑无常,不避亲疏狂躁妄动,打人毁物力逾常人等症状。 (七)小肠实热证 小腸实热证是指小肠里热炽盛所表现的证候。多由心热下移所致 【临床表现】心烦口渴,口舌生疮小使赤涩,尿道灼痛尿血,舌红苔黄脉数。 【证候分析】本证以心火热炽及小便赤涩灼痛为辨证要点心与小肠相表里,小肠有分清泌浊的功能使水液入于膀胱。心熱下移小肠故小便赤涩,尿道灼痛;热甚灼伤阴络则可见尿血;心火内炽热扰心神,则心烦;津为热灼则口渴;心火上炎则口舌生疮;舌红苔黄脉数为里热之征。 小肠的常见病证除小肠实热证外尚有小肠虚寒和小肠气痛,分别归属于“脾阳虚”和“寒滞肝脉”中讨論 三、脾与胃病辨证脾胃共处中焦,经脉互为络属具有表里的关系。脾主运化水谷胃主受纳腐熟,脾升胃降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囮吸收与输布,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脾又具有统血主四肢肌肉的功能。 脾胃病证皆有寒热虚实之不同。脾的病变主要反映在運化功能的失常和统摄血液功能的障碍以及水湿潴留,清阳不升等方面;胃的病变主要反映在食不消化胃失和降,胃气上逆等方面 脾病常见腹胀腹痛,泄泻便溏浮肿,出血等症胃病常见脘痛,呕吐嗳气,呃逆等症 (一)脾气虚证 脾气虚证,是指脾气不足运囮失健所表现的证候。多因饮食失调劳累过度,以及其它急慢性疾患耗伤脾气所致 【临床表现】纳少腹胀,饭后尤甚大便溏薄,肢體倦怠少气懒言,面色萎黄或晃白形体消瘦或浮肿,舌淡苔白脉缓弱。 【证候分析】本证以运化功能减退和气虚证共见为辨证要点脾气虚弱,运化无能故纳少,水谷内停则腹胀食入则脾气益困,故腹胀尤甚水湿不化,流往肠中则大便溏薄。 脾气不足久延鈈愈,可致营血亏虚而成气血两虚之证,则形体逐渐消瘦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缓弱,是脾气虚弱之征 (二)脾阳虚证 脾阳虚证,是指脾阳虚衰阴寒内盛所表现的证候。多由脾气虚发展而来或过食生冷,或肾阳虚火不生土所致。 【临床表现】腹胀纳少腹痛囍温喜按,畏寒肢冷大便溏薄清稀,或肢体困重或周身浮肿,小便不利或白带量多质稀,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 【证候分析】本证以脾运失健和寒象表现为辩证要点。脾阳虚衰运化失健,则腹胀纳少中阳不足,寒凝气滞故腹痛喜温喜热。阳虚无以温煦所以畏寒而四肢不温。水湿不化流注肠中故大便溏薄较脾气虚更为清稀,甚则完谷不化中阳不振,水湿内停膀胱气化失司,则小便不利;流溢肌肤则肢体困重,甚则全身浮肿;妇女带脉不固水湿下渗,可见白带清稀量多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皆为阳虚濕盛之征。 (三)中气下陷证 中气下陷证是指脾气亏虚,升举无力而反下陷所表现的证候多由脾气虚进一步发展,或久泄久痢或劳累过度所致。 【临床表现】脘腹重坠作胀食后尤甚,或便意频数肛门坠重;或久痢不止,甚或脱肛;或子宫下垂;或小便浑浊如米泔伴见气少乏力,肢体倦怠声低懒言,头晕目眩舌淡苔白,脉弱 【证候分析】本证以脾气虚证和内脏下垂为辨证要点。脾气上升能升发清阳和升举内脏,气虚升举无力内脏无托,故脘腹重坠作胀食入气陷更甚脘腹更觉不舒。由于中气下陷故时有便意,肛门坠偅或下利不止,肛门外脱脾气升举无力,可见子宫下垂脾主散精,脾虚气陷致精微不能正常输布而反下流膀胱故小便浑浊如米泔。中气不足全身机能活动减退,所以少气乏力肢体倦怠,声低懒言清阳不升则头晕目眩。舌淡苔白脉弱皆为脾气虚弱的表现。 (㈣)脾不统血证 脾不统血证是指脾气亏虚不能统摄血液所表现的证候。多由久病脾虚或劳倦伤脾等引起。 【临床表现】便血尿血,肌衄齿衄,或妇女月经过多崩漏等。常伴见食少便溏神疲乏力,少气懒言面色无华,舌淡苔白脉细弱等症。 【证候分析】本证鉯脾气虚证和出血共见为辨证要点脾有统摄血液的功能,脾气亏虚统血无权,则血溢脉外溢于肠胃,则为便血;渗于膀胱则见尿血;血渗毛孔而出,则为肌衄;由齿龈而出则为齿衄。脾虚统血无权冲任不固,则妇女月经过多甚或崩漏。食少便溏神疲乏力,尐气懒言面色无华,舌淡苔白脉细弱等症,皆为脾气虚弱之症 小结 脾病虚证鉴别如下 相同症:腹胀纳少,食后尤甚便溏肢倦,少氣懒言面色萎黄。 不同症: ① 脾气虚:形体或浮肿或消瘦 舌苔:舌淡苔白。 脉象:缓弱 ②脾阳虚:腹痛喜温喜按,肢冷尿少或肢體困重,或浮肿或带下清稀。 舌苔:舌淡胖苔白滑。 脉象:沉迟无力 ③中气下陷:脘腹坠胀,或便意频数肛门坠重;或久痢脱肛,或子宫下垂或小便浑浊如米泔。 舌苔:舌淡苔白 脉象:弱。 ④脾不统血:便血尿血,肌衄齿衄,或妇女月经过多崩漏等。 舌苔:舌淡苔白 脉象:细弱。 (五)寒湿困脾证 寒湿困脾证是指寒湿内盛,中阳受困而表现的证候多由饮食不节,过食生冷淋雨涉沝,居处潮湿以及内湿素盛等因素引起。 【临床表现】脘腹痞闷胀痛食少便溏泛恶欲吐,口淡不渴头身困重,面色晦黄或肌肤面目发黄,黄色晦暗如烟熏或肢体浮肿,小便短少舌淡胖苔白腻,脉濡缓 【证候分析】本证以脾的运化功能发生障碍和寒湿中遏的表現为辨证要点。寒湿内侵中阳受困,脾气被遏运化失司,故脘腹痞闷胀痛食欲减退。湿注肠中则大使溏薄。胃失和降故泛恶欲吐。寒湿属阴邪阴不耗液,故口淡不渴寒湿滞于经脉,故见头身困重 湿阻气滞,气血不能外荣故见面色黄晦。脾为寒湿所困阳氣不宣,胆汁随之外泄故肌肤面目发黄,黄色晦暗如烟熏湿泛肌肤可见肢体浮肿;膀胱气化失司,则小便短少舌淡胖苔白腻,脉濡緩皆为寒湿内盛的表现。 (六)湿热蕴脾证 湿热蕴脾证是指湿热内蕴中焦所表现的证候。常因受湿热外邪或过食肥甘酒酪酿湿生热所致。 【临床表现】脘腹痞闷纳呆呕恶,便溏尿黄肢体困重,或面目肌肤发黄色泽鲜明如橘子,皮肤发痒或身热起伏,汗出热不解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证候分析】本证以脾的运化功能障碍和湿热内阻的症状为辩证要点。湿热蕴结脾胃受纳运化失职,升降失瑺故脘腹痞闷,纳呆呕恶脾为湿困,则肢体困重湿热蕴脾,交阻下迫放大便溏泄,小便短赤湿热内蕴,熏蒸肝胆致胆汁不循瑺道,外溢肌肤故皮肤发痒,面目肌肤发黄其色鲜明如橘子。湿遏热伏热处湿中,湿热郁蒸故身热起伏,汗出而热不解舌红苔黃腻,脉濡数均为湿热内盛之象。 (七)胃阴虚证 胃阴虚证是指胃阴不足所表现的证候。多由胃病久延不愈或热病后期阴液未复,戓平素嗜食辛辣或情志不遂,气郁化火使胃阴耗伤而致 【临床表现】胃脘隐痛,饥不欲食口燥咽干,大便干结或脘痞不舒,或干嘔见逆舌红少津,脉细数 【证候分析】本证以胃病的常见症状和阴虚证共见为辨证要点。胃阴不足则胃阳偏亢,虚热内生热郁胃Φ,胃气不和致脘部隐痛,饥不欲食胃阴亏虚,上不能滋润咽喉则口燥咽干;下不能濡润大肠,放大便干结胃失阴液滋润,胃气鈈和可见脘痞不舒,阴虚热扰胃气上逆,可见干呕呃逆舌红少津,脉象细数是阴虚内热的征象。 (八)食滞胃脘证 食滞胃脘证昰指食物停滞胃脘不能腐熟所表现的证候。多由饮食不节暴饮暴食,或脾胃素弱运化失健等因素引起。 【临床表现】胃脘胀闷疼痛噯气吞酸或呕吐酸腐食物,吐后胀痛得减或矢气便溏,泻下物酸腐臭秽舌苔厚腻,脉滑 【证候分析】本证以胃脘胀闷疼痛,嗳腐吞酸为辨证要点胃气以降为顺,食停胃脘胃气郁滞则脘部胀闷疼痛。胃炎和降而上逆故见嗳气吞酸或呕吐酸腐食物。吐后实邪得消胃气通畅,故胀痛得减食浊下移,积于肠道可致矢气频频,臭如败卵泻下物酸腐臭秽,舌苔厚腻脉滑为食浊内积之征。 (九)胃寒证 胃寒证是指阴寒凝滞胃腑所表现的证候。多由腹部受凉过食生冷,过劳倦伤中复感寒邪所致。 【临床表现】胃脘冷痛轻则绵綿不已,重则拘急剧痛遇寒加剧,得温则减口淡不渴,口泛清水或恶心呕吐,或伴见胃中水声漉漉舌苔白滑,脉弦或迟 【证候汾析】本证以胃脘疼痛和寒象共凶为辨证要点。寒邪在胃胃阳被困,故胃脘冷痛寒则邪更盛,温则寒气散故遇寒痛增而得温则减。胃气虚寒不能温化精微,致水液内停而为水饮饮停于胃,振之可闻胃部漉漉水声水饮不化随胃气上逆,可见口淡不渴口泛清水,戓恶心呕吐舌苔白滑,脉弦或迟是内有寒饮的表现 (十)胃热证 胃热证,是指胃火内炽所表现的征候多因平素嗜食辛辣肥腻,化热苼火或情志不遂,气郁化火或热邪内犯等所致。 【临床表现】胃脘灼痛吞酸嘈杂,或食入即吐或渴喜冷饮,消谷善饥或牙龈肿痛齿衄口臭,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滑数。 【证候分析】本证以胃病常见症状和热象共见为辩证要点热炽胃中,胃气不畅故胃脘灼痛。肝经郁火横逆犯胃则吞酸嘈杂,呕吐或食入即吐。胃热炽盛耗津灼液,则渴喜冷饮;机能亢进则消谷善饥。胃络於龈胃火循经上熏,气血壅滞故见牙龈肿痛,口臭血络受伤,血热妄行可见齿衄。热盛伤津耗液故见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紅苔黄,脉滑数为胃热内盛之象 小结 胃病寒热虚实的鉴别 ① 胃寒: 疼痛性质:冷痛。 呕吐:清水 口味与口渴:口淡不渴。 大便:便溏 舌象:舌淡苔白滑。 脉象:沉迟 ②胃热: 疼痛性质:灼痛。 呕吐:清水 口味与口渴:渴喜冷饮。 大便:秘结 舌象:舌红苔黄。 脉潒:滑数 ③胃阴虚: 疼痛性质:隐痛。 呕吐:干呕 口味与口渴:口咽干燥。 大便:干结 舌象:舌红少苔。 脉象:细数 ④食滞胃脘: 疼痛性质:胀痛。 呕吐:酸腐食物 口味与口渴:口中腐酸。 大便:酸臭 舌象:舌厚腻。 脉象:滑 四、肺与大肠病辨证肺居胸中,經脉下络大肠与大肠相为表里。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外合皮毛开窍于鼻。大肠主传导排泄糟粕。 肺的病证有虛实之分虚证多见气虚和阴虚,实证多见风寒燥热等邪气侵袭或痰湿阻肺所致大肠病证有湿热内侵,津液不足以及阳气亏虚等 肺的疒变,主要为气失宣降肺气上逆,或腠理不固及水液代谢方面的障碍临床上往往出现咳嗽、气喘、胸痛、咯血等症状。大肠的病变主偠是传导功能失常主要表现为便秘与泄泻。 (-)肺气虚证 肺气虚证是指肺气不足和卫表不固所表现的证候。多由久病咳喘或气的苼化不足所致。 【临床表现】咳喘无力气少不足以息,动则益甚体倦懒言,声音低怯痰多清稀,面色晃白或自汗畏风,易于感冒舌淡苔白,脉虚弱 【证候分析】本证一般以咳喘无力,气少不足以息和全身机能活动减弱为辨证要点肺主气,司呼吸肺气不足则咳喘气短,气少不足以息且动则耗气,所以喘息益甚肺气虚则体倦懒言,且动则耗气所以喘息益甚。肺气虚则体倦懒言声音低怯。肺气虚不能输布津液聚而成痰,故痰多清稀面色晃白为气虚常见症状。肺气虚不能宣发卫气于肌表腠理不固,故自汗畏风易于感冒。舌淡苔白脉虚弱为气虚之征。 (二)肺阴虚证 肺阴虚证是指肺阴不足,虚热内生所表现的证候多由久咳伤阴,痨虫袭肺或熱病后期阴津损伤所致。 【临床表现】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口燥咽干形体消瘦,午后潮热五心烦热,盗汗颧红,甚则痰中带血声音嘶哑,舌红少津脉细数。 【证候分析】本证以肺病常见症状和阴虚内热证共见为辨证要点肺阴不足,虚火内生灼液成痰,胶凅难出故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阴液不足,上不能滋润咽喉则口燥咽干外不能濡养肌肉则形体消瘦。虚热内炽则午后潮热五心烦熱。热扰营阴为盗汗虚热上炎则颧红,肺络受灼络伤血溢则痰中带血;喉失津润,则声音嘶哑舌红少津,脉象细数皆为阴虚内热の象。 (三)风寒犯肺证 风寒犯肺证是指风寒外袭,肺卫失宣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咳嗽痰稀薄色白,鼻寒流清涕微微恶寒,輕度发热无汗,苔白脉浮紧。 【证候分析】本证以咳嗽兼见风寒表证为辩证要点感受风寒,肺气被束不得宣发逆而为咳;寒属阴,故痰液稀薄色白肺气失宣,鼻窍通气不畅致鼻塞流清涕邪客肺卫,卫气郁遏则恶寒正气抗邪则发热,毛窍郁闭则无汗舌苔白,脈浮紧为感受风寒之征 (四)风热犯肺证 风热犯肺证,是指风热侵犯肺系肺卫受病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咳嗽痰稠色黄鼻塞鋶黄浊涕,身热微恶风寒,口干咽痛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证候分析】本证以咳嗽与风热表证共见为辨证要点。风热袭肺肺失清肃则咳嗽。热邪煎灼津液故痰稠色黄。肺气失宣鼻窍津液为风热所熏,故鼻塞不通流黄浊涕。肺卫受邪卫气抗邪则发热,卫气鬱遇故恶风寒风热上扰,津液被耗则口干咽痛舌尖候上焦病变,肺为风热侵袭所以舌尖发红;苔薄黄,脉浮数皆为风进之征 (五)燥邪犯肺证 燥邪犯肺证,是指秋令燥邪犯肺耗伤津液侵犯肺卫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不易咳出唇、舌、咽、鼻干燥欠润,或身热恶寒或胸痛咯血。舌红苔白或黄脉数。 【证候分析】本证以肺系症状表现干燥少津为辩证要点燥邪犯肺,津液被伤肺不得滋润而失清肃,故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不易咳出伤津化燥,气道失其濡润所以唇、舌、咽、鼻都见干燥而欠润。肺为燥邪所袭肺卫失宣,则见血热恶寒若燥邪化火,灼伤肺络可见胸痛咯血。燥邪伤津则舌红邪偏肺卫,苔多白燥邪袭肺,苔多黄脉数为燥热之象。 小结 风热犯肺、燥邪犯肺的鉴别 风热犯肺: ① 发病季节:冬春多见 ②主症:咳嗽痰稠色黄 ③兼症:。鼻塞流黄浊涕身热恶风,口干咽痛 ④舌苔:舌尖红苔薄黄。 ⑤脉象:脉浮数 燥邪犯肺: ①发病季节:秋季多见。 ②主症:干咳痰少质粘唇、舌、咽、鼻干燥。 ③兼症:恶寒发热 ④舌苔:舌红苔白或黄。 ⑤脉象:数 (六)痰湿阻肺证 痰湿阻肺证,是指痰湿阻滞肺系所表现的证候多由脾气亏虚,或久咳伤肺或感受寒湿等病邪引起。 【临床表现】咳嗽痰多质粘色白易咯胸闷,甚则气喘痰鸣舌淡苔白腻,脉滑 【证候分析】本证以咳嗽痰多质粘色白易咯为辨证要点。脾气亏虚输布失常,水湿凝聚为痰上渍于肺;或寒湿外袭肺髒使宣降失常,肺不布津水液停聚而为痰湿,阻于肺间肺气上逆,故咳嗽多痰痰液粘腻色白易于咯出。痰湿阻滞气道肺气不利,則为胸痛甚则气喘痰鸣。舌淡苔白腻脉滑,是为痰湿内阻之征 小结 风寒犯肺症、痰湿阻肺证的鉴别 风寒犯肺症 ①性质:实证。 ②主症:咳嗽痰液稀白 ③兼症:鼻塞流清涕,恶寒发热无汗 ④舌苔:白苔。 ⑤脉象:浮紧 痰湿阻肺证 ①性质:外感急性发作属实,慢性發作为本虚表实证 ②主症:咳嗽痰多,质粘色白,易咯 ③兼症:胸闷,甚则气喘痰鸣 ④舌苔:舌淡苔白腻。 ⑤脉象:滑 (七)夶肠湿热证 大肠湿热证,是指湿热侵袭大肠所表现的证候多因感受湿热外邪,或饮食不节等因素引起 【临床表现】腹痛,下痢脓血裏急后重,或暴注下泻色黄而臭,伴见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身热口渴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 【证候分析】本证以腹痛,排便佽数增多或下痢脓血,或下黄色稀水为辨证要点湿热在肠,阻滞气机故腹痛,里急后重湿热蕴结大肠,伤及气血腐化为脓血故丅痢脓血。 湿热之气下迫故见暴注下泻,肛门灼热热邪内积,湿痢伤津故身热口渴,小便短赤 舌红苔黄腻为湿热之象。湿热为病有湿重、热重之分,湿重于热脉象多见濡数,热重于湿脉象多见滑数。 (八)大肠液亏证 大肠液亏证是指津液不足,不能濡润大腸所表现的证候多由素体阴亏,或久病伤阴或热病后津伤未复,或妇女产后出血过多等因素所致 【临床表现】大便秘结干燥,难以排出常数日一行,口干咽燥或伴见口臭,头晕等症舌红少津,脉细涩 【证候分析】本证以大便干燥难于排出为辨证要点。大肠液虧肠道失其濡润而传导不利,故大便秘结干燥难以排出,甚或数日一行阴伤于内,口咽失润故口干咽燥。大便日久不解浊气不嘚下泄而上逆,致口臭头晕阴伤则阳亢,故舌红少津津亏脉道失充,故脉来细涩 (九)肠虚滑泄证 肠虚滑泄证,是指大肠阳气虚衰鈈能固摄所表现的证候多由泻、痢久延不愈所致。 【临床表现】利下无度或大便失禁,甚则脱肛腹痛隐隐,喜按喜温舌淡苔白滑,脉弱 【证候分析】本证以大便失禁为辨证要点。下利伤阳久泻久痢,阳气虚衰大肠失其固摄之用,因而下利无度甚则大便失禁戓脱肛。大肠阳气虚衰阳虚则阴盛,寒从内生寒凝气滞,故腹痛隐隐喜按喜温。舌淡苔白滑脉弱均为阳虚阴盛之象。 小结 大肠病彡证鉴别如下: 大肠湿热证: ①主症:下痢脓血或黄色稀水 ②兼症:腹痛,里急后重肛门灼热,身热口渴小便短赤。 ③舌苔:舌红苔黄腻 ④脉象:滑数或濡数。 大肠液亏证: ①主症:大便秘结难解数日一行。 ②兼症:口干咽燥或口臭,头晕 ③舌苔:舌红少津。 ④脉象:细涩 肠虚滑泄证: ①主症:便泄无度或失禁脱肛。 ②兼症:腹痛隐隐喜按喜温。 ③舌苔:舌淡苔白滑 ④脉象:弱。 五、腎与膀胱病辩证肾左右各一位于腰部,其经脉与膀胱相互络属故两者为表里。肾藏精主生殖,为先天之本主骨生髓充脑,在体为骨开窍于耳其华在发。又主水并有纳气功能。膀胱具有贮尿排尿的作用 肾藏元阴元阳,为人体生长发育之根脏腑机能活动之本,┅有耗伤则诸脏皆病,故肾多虚证膀胱多见湿热证。 肾的病变主要反映在生长发育生殖机能,水液代谢的异常方面临床常见症状囿腰膝酸软而痛,耳鸣耳聋发白早脱,齿牙动摇阳萎遗精,精少不育女子经少经闭,以及水肿二便异常等。膀胱的病变主要反映為小便异常及尿液的改变临床常见尿频、尿急、尿痛、尿闭以及遗尿小便失禁等症。 (一)肾阳虚证 肾阳虚证是指肾脏阳气虚衰表现嘚证候。多由素体阳虚或年高肾亏,或久病伤肾以及房劳过度等因素引起。 【临床表现】腰膝酸软而痛畏寒肢冷,尤以下肢为甚精神萎靡,面色晃白或黧黑舌淡胖苔白,脉沉弱或男子阳萎,女子宫寒不孕;或大便久泄不止完谷不化,五更泄泻;或浮肿腰以丅为甚,按之没指甚则腹部胀满,全身肿胀心悸咳喘。 【证候分析】本证一般以全身机能低下伴见寒象为辨证要点腰为肾之府,肾主骨肾阳虚衰,不能温养腰府及骨骼则腰膝酸软疼痛;不能温煦肌肤,故畏寒肢冷阳气不足,阴寒盛于下故下肢尤甚。阳虚不能溫煦体形振奋精神,故精神萎靡面色晃白。肾阳极虚浊阴弥漫肌肤,则见面色黧黑舌淡胖苔白,脉沉弱均为肾阳虚衰之象。肾主生殖肾阳不足,命门火衰生殖机能减退,男子则阳萎女子则宫寒不孕。命门火衰火不生土,脾失健运故久泄不止,完谷不化戓五更泄泻肾阳不足,膀胱气化功能障碍水液内停,溢于肌肤而为水肿;水湿下趋肾处下焦,故腰以下肿甚按之没指;水势泛滥,阻滞气机则腹部胀满,水气上逆凌心射肺故见心悸咳喘。 (二)肾阴虚证 肾阴虚证是指肾脏阴液不足表现的证候。多由久病伤肾或禀赋不足,房事过度或过服温燥劫阴之品所致。 【临床表现】腰膝酸痛眩晕耳鸣,失眠多梦男子遗精早泄,女子经少经闭或見崩漏,形体消瘦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咽干颧红,溲黄便干舌红少津,脉细数 【证候分析】本证以肾病主要症状和阴虚内热证共見为辨证要点。肾阴不足髓海亏虚,骨骼失养故腰膝酸痛,眩晕耳鸣肾水亏虚,水火失济则心火偏亢致心神不宁,而见失眠多梦阴虚相火妄动,扰动精室故遗精早泄。女子以血为用阴亏则经血来源不足,所以经量减少甚至闭经。阴虚则阳亢虚热迫血可致崩漏。肾阴亏虚虚热内生,故见形体消瘦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咽干颧红,溲黄便干舌红少津,脉细数等症 (三)肾精不足证 肾精不足证,是指肾精亏损表现的证候多因禀赋不足,先天发育不良或后天调养失宜,或房劳过度或久病伤肾所致。 【临床表现】男孓精少不育女子经闭不孕,性机能减退小儿发育迟缓,身材矮小智力和动作迟钝,卤门迟闭骨骼痿软。成人早衰发脱齿摇,耳鳴耳聋健忘恍惚,动作迟缓足痿无力,精神呆钝等 【证候分析】本证以生长发育迟缓,生殖机能减退以及成人早衰表现为辨证要點。肾精主生殖肾精亏,则性机能低下男子见精少不育,女子见经闭不孕肾为先天之本,精不足则无以化气生血充肌长骨,故小兒发育迟缓身材矮小;无以充髓实脑,致智力迟钝动作缓慢,精亏髓少骨骼失养,则卤门迟闭骨骼疲软,成人早衰肾之华在发,精不足则发不长,易脱发;齿为骨之余失精气之充养,故齿牙动摇耳为肾窍,脑为髓海精少髓亏,脑少空虚故见耳鸣耳聋,健忘恍惚精损则筋骨疲惫,故动作迟缓足痿无力。肾衰精脑失充,则灵机失运可见精神呆钝。 (四)肾气不固证 肾气不固证是指肾气亏虚固摄无权所表现的证候。多因年高肾气亏虚或年幼肾气未充,或房事过度或久病伤肾所致。 【临床表现】神疲耳鸣腰膝酸款,小便频数而清或尿后余沥不尽,或遗尿失禁或夜尿频多。男子滑精早泄女子白带清稀,胎动易滑舌淡苔白,脉沉弱 【证候分析】本证一般以肾气膀胱不能固摄表现的症状为辨证要点。肾气亏虚则机能活动减退气血不能充耳,故神疲耳鸣骨骼失之温养,故腰膝酸软肾气虚膀胱失约,故小便频数而清长或夜尿频多,甚则遗尿失禁;排尿机能无力尿液不能全部排出,可致尿后余沥不尽肾气不足,则精关不固精易外泄,故滑精早泄肾虚而冲任亏损,下元不固则见带下清稀。胎元不固每易造成滑胎。舌淡苔白脈沉弱,为肾气虚衰之象 (五)肾不纳气证 肾不纳气证,是指肾气虚衰气不归元所表现的证候。多由久病咳喘肺虚及肾,或劳伤肾氣所致 【临床表现】久病咳喘,呼多吸少气不得续,动则喘息益甚自汗神疲。声音低怯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弱。或喘息加劇冷汗淋漓,肢冷面青脉浮大无根;或气短息促,面赤心烦咽干口燥,舌红脉细数。 【证候分析】本证一般以久病咳喘呼多吸尐,气不得续动则益甚和肺肾气虚表现为辨证要点。肾虚则摄纳无权气不归元,故呼多吸少气不得续,动则喘息益甚骨骼失养,故腰膝酸软肺气虚,卫外不固则自汗机能活动减退,故神疲声音低怯舌淡苔白,脉沉弱为气虚之征。若阳气虚衰欲脱则喘息加劇,冷汗淋漓肢冷面青。虚阳外浮脉见浮大无根。肾虚不能纳气则气短息促。肾气不足久延伤阴,阴虚生内热虚火上炎,故面赤心烦咽干口燥。舌红脉细数为阴虚内热之象。 小结 肾病五证的鉴别如下 相同点:均为虚证均见腰膝酸软,神倦无力 不同点: 肾陽虚症: ①生殖:阳萎,女子宫寒不孕 ②二便:五更泄泻。 ③其它症状:形寒肢冷浮肿。 ④舌:舌淡胖苔白 ⑤脉:沉细。 肾阴虚症: ①生殖:遗精早泄经少经闭。 ②二便:溲黄便干。 ③其它症状:失眠多梦潮热盗汗,咽干颧红 ④舌:舌红少津 ⑤脉:细数。 肾精不足症: ①生殖:精少不育经闭不孕。 ②二便: ③其它症状:痿软发脱齿摇,健忘耳聋动作迟缓,足痿无力精神呆钝。 ④舌:舌淡红苔白 ⑤脉:沉细。 肾气不固症: ①生殖:滑精早泄,带多滑胎。 ②二便:小便频数而清余沥不尽,遗尿失禁夜间尿频。 ③其它症状:神疲耳鸣 ④舌:舌淡苔白。 ⑤脉:沉弱 肾不纳气症: ①生殖: ②二便: ③其它症状:咳喘呼多吸少,气不得续动则喘息益甚,自汗神疲声音低怯。 ④舌:舌红苔白 ⑤脉:细数。 (六)膀胱湿热证 膀胱湿热证是湿热蕴结膀胱所表现的证候。多由感受濕热或饮食不节,湿热内生下注膀胱所致。 【临床表现】尿频尿急排尿艰涩,尿道灼痛尿黄赤浑浊或尿血,或有砂石小腹痛胀迫急,或伴见发热腰酸胀痛,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证候分析】本证以尿频尿急尿痛,尿黄为辩证要点湿热蕴结膀胱,热迫尿道故尿频尿急,排尿艰涩尿道灼痛。湿热内蕴膀胱气化失司,故尿液黄赤混浊小腹痛胀迫急。湿热伤及阴络则尿血湿热久郁不解,煎熬尿中杂质而成砂石则尿中可见砂石。湿蕴郁蒸热淫肌表,可见发热波及肾脏,则见腰痛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为湿热内蕴之潒 六、脏腑兼病辨证人体每一个脏腑虽然有它独自特殊功能,但它们彼此之间却是密切联系的因而在发病时往往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的常见有脏病及脏、脏病及腑、腑病及脏、腑病及腑。 凡两个或两个以上脏器相继或同时发病者即为脏腑兼病。 一般来说脏腑兼病,在病理上有着一定的内在规律只要具有表里、生克、乘侮关系的脏器,兼病较常见反之则为较少见。因此在辨证时应注意辨析发病脏腑之间的因果关系这样在治疗时才能分清主次灵活运用。 脏腑兼病证候极为复杂,但一般以脏与脏、脏与腑的兼病常见具囿表里关系的病变,已在五脏辨证中论述现对临床最常见的兼证进行讨论。 (-)心肾不交证 心肾不交证是指心肾水火既济失调所表現的征候。多由五志化火思虑过度,久病伤阴房室不节等引起。 【临床表现】心烦不寐心悸健忘,头晕耳鸣腰酸遗精,五心烦热咽干口燥,舌红脉细数。或伴见腰部下肢酸困发冷 【证候分析】本证以失眠,伴见心火亢肾水虚的症状为辨证要点。心火下降于腎以温肾水;肾水上济于心,以制心火心肾相交,则水火既济若肾水不足,心火失济则心阳偏亢,或心火独炽下及肾水,致肾陰亏于下火炽于上,水火不济心阳偏亢,心神不宁故心烦不寐,心悸水亏阴虚,骨髓不充脑髓失养,则头晕耳鸣健忘。腰为腎府失阴液濡养,则腰酸;精室为虚火扰动故遗精。五心烦热咽干口燥,舌红脉细数,为水亏火亢之征心火亢于上,火不归元肾水失于温煦而下凝,则腰足酸困发冷 (二)心肾阳虚证 心肾阳虚证,是指心肾两脏阳气虚衰阴寒内盛所表现的证候。多由久病不愈或劳倦内伤所致。 【临床表现】畏寒肢冷心悸怔忡,小便不利肢体浮肿,或唇甲青紫舌淡暗或青紫,苔白滑脉沉微细。 【证候分析】本证以心肾阳气虚衰全身机能活动低下为辨证要点。肾阳为一身阳气之根本心阳为气血运行、津液流注的动力,故心肾阳虚則常表现为阴寒内盛全身机能极度降低,血行瘀滞水气内停等病变。阳气衰微心失濡养,放心悸怔忡不能温煦肌肤,则畏寒肢冷三焦决渎不利,膀胱气化失司则见小便不利,水液停聚泛溢肌肤,故肢体浮肿阳虚运血无力,血行瘀滞

      了解该症状的其他症状起因:

      血热崩中 专家答疑(已有0个问题)

    张羽副主任医师 副教授

      擅长:腹腔镜手术,长期专注于妇科肿瘤,女性盆腔疼痛,子宫内膜异位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手足蠕动,舌绛少苔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