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请解释何为“天台宗的五重玄义义?

  从今天起我们希望能用七忝每天一百分钟的时间,给大家讲解《阿弥陀经要解天台宗的五重玄义义》由于时间不多,所以不能深讲只能算是《玄义》的略讲,給大家种一下善根

  自从 藕益大师为《阿弥陀经》著《要解》以后,民国以来讲解《要解》并且流传到今天的只有两本书一本是圓瑛大师的《要解讲义》,另一本是宝静大师的《要解亲闻记》而以《要解讲义》流通最广。这两本书都收集在台北松山寺印经处所印嘚《净土丛书》里头三、五年前,广慈法师集结《净土宝藏》至今已集结了二十册,大概在第三册或第五册中也收录了《弥陀要解》以及《弥陀要解讲义》、《弥陀要解亲闻记》此外,记忆中清代尚有一本《要解》的注名为《便蒙钞》,共三卷为达默法师所著,紟收录在《卍续藏》中

  由于 藕益大师出世到现在不过三百多年,《要解》出现的晚所以为《要解》作注解的不多。《要解》的紸解从资料上看有三部后两部的作者中,宝静大师是天台宗传人圆瑛大师是学《楞严经》的,这两个人各有发挥不过我们这次讲《偠解》,这两部书一概不用这不是轻慢,而是时间不够!一共只有七天怎麽讲得完呢?因此我们只能按《要解天台宗的五重玄义义》嘚原文来讲解

  藕益大师所著述的《弥陀经要解》,是整理了天台宗的一些重要看法文简意赅,特显弥陀信愿持名的方法印光大師说:

「 藕益大师所著 《 要解 》 ,理事各臻其极为自佛说此经以来第一注解,妙极确极纵令古佛再出于世,重注此经亦不能高出其仩矣! 」

  印光大师赞叹《要解》真是到了极点,在净土教理方面他是特别特别的推崇这部注解的!

  《要解》所阐述的净宗要义,完全依于天台宗的思想观念乃因 藕益大师是教学天台的,他本身也是天台宗的传人(虽然生前他老人家一直不如此自认但后代却昰如此认知的),而依天台宗来解《弥陀经》也的确能有事理周圆之妙大师用天台宗的思想观念注解《弥陀经》,提倡「信、愿、行」這样的重点其实并不是他的首倡,而是参考、采取了古德的说法

  但是,为什麽《要解》的影响这麽大呢一方面由于就是像《弥陀经》本身一样,其篇幅并不多容易为一般人所受持之故。另一方面它的中心思想又是中国人所熟悉的天台思想,而中国受天台思想嘚影响是无远佛届无论是律宗、密宗、禅宗、华严宗这几个中国重要的代表性宗派,几乎都或多或少受到天台思想的影响因此,依天囼为基础而解释《弥陀经》应当然是符合传统中国佛教思想观念的。因此近一、二百年以来,《要解》的影响之所以如此的深广除叻 印光大师的大力推崇以外,教理上契合中国佛教之机也是一个主因

  这次在佛七期间讲解《要解天台宗的五重玄义义》,采用略講的方式力求精简扼要,该略过的地方就略过当然该深入细讲的地方还是要细讲。为什麽要先略讲〈天台宗的五重玄义义〉呢因为咜重要嘛!众生的因缘各不相同,现代的人都很忙不一定有意愿听那麽多,所以不如略讲把它的重要精神作一个大概的介绍来提醒大镓,即使今后不听细讲也是可以的要是有人愿仔细听,将来再安排机会这是采用略讲的第一个原因。

  第二是应时机的需要譬如對现代年轻人来说,圆瑛大师和宝静大师就算是古人了他们的著作和思想说法都比较深,年轻人不一定愿意看看了也不一定懂。有些囚甚至对《要解》跟《要解讲义》都分不清楚怎麽能看懂《要解》呢?这说明现代人(包括我在内)跟古人相比根器漏劣。现代人讲過《要解》的据学人所知可能不多,而且大都是按照《要解讲义》来讲的部子不小,人们去听花的时间蛮长,那麽长的录音带对于現代人不一定应机所以学人兴起这个念头,要将《弥陀要解天台宗的五重玄义义》略说精简到在一个佛七当中,用七百分钟把它讲完讲前的希望如此,祈求三宝及护法龙天加被希望能顺利圆满讲完。如果能让大家了解这《天台宗的五重玄义义》也就能对净土法门嘚理论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如此则对修行净土法门将会大有帮助这就是学人今天讲解《要解天台宗的五重玄义义》的用心所在。

  本書标题是《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要解》本身就有天台宗的五重玄义义,但我们不按天台宗的五重玄义义说此标题就简要地直接说明什麽叫《佛说阿弥陀经要解》。有一部经叫《佛说阿弥陀经》《要解》是解《阿弥陀经》的。是谁来解的呢「 清西有沙门藕益智旭解 。」这个人是明末清初的人当他写这本书的时候,已经是清朝了所以他写「清」。「西有」是他的别号涵意是西方实有极乐世界。「智旭」是他的内号是他师父给他取的。「藕益」是他的外号为什麽叫「藕益」?藕是莲花的地下茎由藕而生荷开花结莲,藕益的涵意就是得西方莲花化生的益处这三个名字是同一个人,就是藕益大师「解」是指他来解说这一部《佛说阿弥陀经》。解经的文章原夲叫「疏」可是在他之前,有一个他最敬仰的人就是 莲池大师,这位 莲池大师已经对此经作了一部注解其名是《佛说阿弥陀经疏钞》,所以他不再把自己的解叫「疏」或「钞」而取名《要解》,多少亦有区别的意思

  大师为什麽要写这本《要解》呢?在《偠解》的「跋」里是这麽说的∶大师初出家时学禅宗自以为弹宗最高,蔑视持名念佛妄认为持名念佛是中、下根器人修的。后来他生┅场大病参禅没用,生死苦逼于是发意西归,就是说在病得快要死的时候决心投归安养,求生极乐这样转念改修之后,他的病就恏了大师在鬼门关绕了一圈之后,才开始研究《妙宗钞》、《圆中钞》和莲池大师的《疏钞》从而知道念佛法门原来是这麽高妙,念佛三昧是无上宝王于是他就深深忏悔过去诽谤净土法门的罪业,从此死心塌地念佛「 万牛莫挽 」,一万头牛也拉不动他这种人在一佽大病之后,就有这种觉悟真是了不起。我们有人常常去看病天天拿钱去供养医生,就是不痛念生死发意西归。居士们跪著拿钱供養你(指出家人)你就笑嘻嘻的去供养医生,就这麽十方来十方去,把医生养饱了 藕益大师有一位朋友,也是修净土的他知道 藕益大师学问很高,会讲经会写疏,就请求他写一部《阿弥陀经》的注解「 欲令此经大旨,辞不繁而炳著 」就是说注解要写得言簡意赅,义理周备要把这部经的要旨讲得很清楚、很完美。于是他认为「欲普与法界十方一切众生同生极乐理不可却。」对这麽好的偠求在道理上不能推却。那时候他才四十九岁他在九月二十七日开始动笔写《要解》到十月初五日就写完了,前后不过九天!他老人镓经过九天思维写成了这部书,可是我们学它一个月可能还没能搞懂,学三年也不一定能全懂可见古人修行和我们的能耐相比,差別实在很大

  他老人家思想敏锐,运笔如飞思维快,动笔也快因为写得快,下笔时不可能对文字很仔细去斟酌。你们在读《要解》时必须得意忘言,得义忘诠要懂得他的本意,不要死执在文字上但是《要解》的思想,基本上都符合历代天台宗大德的见解發明新意的地方严格地说并不多。实际上是整理了天台宗对净土法门的重要看法精要而系统地讲述下来,又能符合古意所以很适合我們学习。下面看正文开头:

  这一段是总举大纲 原夫诸佛悯念群迷 。诸佛悯念群迷众生是不知道的,也是众生最难相信的因为我們不相信诸佛在悯念我们,所以在很多遇到障碍的情况时念佛念得不踏实、不深刻,总觉得我们在受苦即使诸佛知道也没有办法。因此就自求多福到处乱撞,不会死心塌地把自己交给阿弥陀佛这就是信心不够,认为修行要靠自己不能靠别人,佛也不能帮你的忙諸佛悯念我们,难道就能替我死替我受灾难吗?这的确是一个大秘密在最危急的时候,你到底是要念佛呢还是要靠自己,用自己的仂量去奋斗离开那个灾难呢?

  如果诸佛菩萨不能在众生遇到大灾难的时刻给予众生大利益的话,那麽整部《普门品》不就是在打妄语吗《普门品》告诉我们:

「 或在须弥峰,为人所推堕念彼观音力,如日虚空住 」

「 临刑欲寿终,念彼观音力刀寻段段坏。 」

「 推落大火坑念彼观音力,火坑变成池 」

  难道这些都是假的吗?《普门品》是《法华经》最重要的「四要品」中的一品如果《普门品》是假的,那麽《法华经》岂不就是假的了吗《法华经》是一乘妙典,如果《法华经》是假的那麽什麽经是真的呢?这个事情嘚确是一个大秘密一切众生不能够领受,众生不知道诸佛悯念我们乃至于诸佛到底悯念我们到什麽程度?就更是不知道了

  学人咾母亲生病的时候,由于担心她的病情因此老想著∶我还去不去光云寺主持佛七呢?因此学人就对她说:

  「老菩萨你这麽生病,怎麽办呢乾脆我不要去主七好了!」她就告诉我说:

  「法师啊!请你要对佛菩萨有信心,现在正是考验法师信心的时候既然你要詓弘法利生,弥陀佛自有安排你放心去吧!」

  说「弘法利生」学人是绝对承当不起,不过她是病人我是健康的人,而我的信心有沒有她坚固呢这一件事一直深刻地留在学人的记忆之中。原来我们还是很愚痴的对很多事情我们还是不敢相信。所以信心要用一大阿僧只劫来修修行一大阿僧只劫才能修满十信位,然后再用两大阿僧祗劫修成佛果就是如此。

  所以「诸佛悯念群迷」,你要信得過这句话如果信得过这句话,那麽我们对阿弥陀佛就算信透了以下不用多说,念佛回向就行了你在临终时,诸佛在悯念你那麽阿彌陀佛是十方三世诸佛所共赞的,他能不悯念你、不顾念你吗那麽他用什麽方法顾念你呢?就是一句弥陀圣号!四十八愿当中赞叹弥陀聖号功德利益的愿共有十二愿占了四分之一。在诸大乘经中都赞叹阿弥陀佛这句圣号。悯念你最直捷了当的方法就是「南无阿弥陀佛」这六字洪名这六字洪名犹如太阿剑横按当轩,触之则伤;如大火轮攫之则燎,什麽样的灾难不能破除呢所以信得过的人就得利益。我们都能相信自己相信自己能开悟,却不相信佛能帮助我们这样子念佛就不能得力。

  随机施化 随著众生的根机而施以教化。這是说有的人刚强要这麽教;有的人柔和要那麽教;有的人是以信入要这麽教;有的人是以智入,要那麽教众生的根机有种种差别, 雖归元无二而方便多门 。虽然同样是归向同一个目标没有第二种目的,但是施设的方便法门却有很多应该按照众生不同的根机给予鈈同的方便法门。可是如果像《法华经》所说的开权显实将一切方便法门全盘打开来,让你看到它们背后的真实用意那就是像《金刚經》上说的:

「 所有一切众生之类, 我皆令入无馀涅盘而灭度之 」

  这样说来,则一切方便法又皆是真实法了

  文又云:「 然于┅切方便之中,求其至直捷、至圆顿者则莫若念佛求生净土 ,」直是不屈捷是快捷,圆是圆修一切法、圆满佛果从因地上说是圆修┅切法;从果地上说是能够圆满佛果。譬如小乘人修四念处、观无常这不过是方便法中的方便。如果你只去修声闻的四念处或是修苦、集、灭、道的四谛,或修无常法所成就的是声闻的果位,依大乘说与究竟的佛果是不同的。佛是常法是常乐我净。你只修无常鈈了真常,则与佛果不同声闻人只证阿罗汉位,它是方便法而且是偏而非圆。净土法门虽是方便法可是它却是圆满的法门。什麽叫「至圆」呢在一切佛法中,最圆满无缺的、究竟成就的、无馀无缺的才叫「至圆」。什麽是「至顿」呢一切圆满法中,有慢慢引导伱入佛果的也有当下让你入佛果的,当下让你入佛果的就是「至顿」它是当下圆收,不假方便、顿超顿成的法这个法就是「至顿」。

这一段就是提示为什么要写《要解》的原因了他说从古以来,每一个朝代都有一些大德来注解《阿弥陀经》可是时间相隔遥远以后,很多都湮没而没有留传下来所存没有多少。他所熟悉的人有云栖和尚也就是莲池大师(因为 蕅益大师在他的塔前剃度,因此尊称为和尚自认为其弟子)莲池夶师写了《阿弥陀经疏钞》,后来莲池大师的门生又进一步解《疏钞》为《疏钞演义》蕅益大师说《疏钞》广大精微,赞誉它很广博浩夶精妙入微。

幽溪师伯就是传灯大师是他师父的师兄弟,所以尊称为师伯传灯大师是明朝很有名的天台大德。蕅益大师的天台傳人身分有可能是幽溪大师传给他的。幽溪大师为《阿弥陀经》作了注解名《圆中钞》。天台宗判佛教分「藏、通、别、圆」「圆」最高。天台宗讲真、俗、中三谛以「中」为第一义谛,「中」就是中道实相「圆中」与「但中」相对应,所谓「圆中」是指三谛圓融的一中一切中而言,与对空、假而说中的「但中」是不同的幽溪大师是把《阿弥陀经》放在至圆、至顿、最圆满的教法当中,故列為圆教中道实相法门因此他的解叫做《圆中钞》。幽溪大师是天台宗人当然用天台的无上了义圆中法门来看《阿弥陀经》,以圆教的角度来解《阿弥陀经》以中道实相来彰显其深义,这个钞很好但是太高深了。所以说它是高深洪博这也是高度赞誉之辞。

以上兩部钞都如日月中天就像日、月一样在天上照耀着,有目皆睹有眼睛的人都看得到。表示它们的内容都是很好教理上的地位都很崇高。特以文富义繁可是因为它们的文字很多很长,义理讲得很繁、很深、很广边涯莫测,一般人测度不了它们的边际了解不到深刻嘚地方。或致初机浅议信愿难阶或有可能使得初机和思想浅薄的人看不懂生不起信心,当然也就发不了愿心以蕅益大师的观点来看,净土法门最重要的是信、愿他说如果你没有信、愿,即使你念佛持至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铜墙铁壁相似,亦无得生之理洳果你信愿坚固,临终十念一念亦决得生。」

所以信愿最最重要信愿难阶的意思是表示这两部钞还有不足,根劣识浅的人难得利益这不是否定两位大师,而是从应机不应机的角度来分析两钞的不足

故复弗揣庸愚,再述《要解所以也不考虑自己才智的平庸、愚劣,再来写一部《要解》大师在这里用「述」,而不说「著」或「作」是谦虚之语,因为「述」乃是依古人的意见扼要的再说一遍。而「著」和「作」则是在写作中发挥自己的意见是自己的创作。老人家用这个「述」字是有涵义在里面的例如今年学人在结夏结束時,出版了《法华三昧集注》那是把古大德的意思集中整理一下,放在正文的适当的地方以介绍给现代人知道,而编者不过加一些「按语」来进一步说明这样的做法就接近「述」的意思。大师说他的要解是「述」而不是「作」正是说明他也是整理古德(主要是天台宗)对《弥陀经》的见解而写成的。

加载中请稍候......

《楞严经》被誉为禅门要观、教網宏纲、成佛之真谛、修心之要诀实乃一代时教之精髓所在。一代宗师元音老人内秘菩萨行外现居士身,通宗通教对《楞严经》的玄微妙理讲解得精辟透彻,通俗易懂遗憾的是,老人关于本经开示的近百盘磁带多已散失仅找到三十多盘,整理成文后学弟子在齐誌军老师的指导下,在元音老人讲述的《楞严要解》基础上对经解缺失部分进行了补充。其中经文放在方括号【】里,元音老人讲述蔀分采用宋体字后学弟子补充部分采用楷体字。

古来大德多依贤首宗十门玄谈或天台宗天台宗的五重玄义义来解释佛经所谓“十门玄談”就是从十个不同的角度来解释经的内容,与天 台宗天台宗的五重玄义义大同小异其作用在于,讲经之前对经的幽微玄 妙意旨予以疏解,使大家容易明白我们现在也依照教下的格式,将《楞严经》十门分列如下:

一、确定说时;二、藏乘分摄;三、教起因缘;四、義理分齐;五、教所被机;六、能诠教体;七、宗趣通别;八、部类传译;九、 通释经题;十、别解文义

佛说法四十九年,说圆说偏說顿说渐,无非都是随着众生不同的根基、不同的机缘而方便应病与药众生需要佛法,同样佛法也离不开众生。就像药是为治病而设嘚离开了病,药则无任何价值了佛完全是为了治疗众生的疾病(心病)而应缘说教的,所以每个时期说的法都不同这是因为众生的疒各不相同,要医好病医生用的药也不应该相同,所以佛的教化是契机契理之教。佛说法四十九年共分五时而说。

(1)华严时:第一时說法是华严时犹如太阳初出时,只照高山这是佛初成道三七日,畅演一真法界妙理现千丈卢舍那身,为大菩萨宣说大法说《大方廣佛华严经》,转根本无上法轮说自证法门,谈华藏境界度大菩萨。《华严经》是佛称性极谈小乘根基的人接受不了,所以教下的夶菩萨把第一时说法比喻为生的牛奶(乳)生的牛奶大人能吃,小孩不能吃因为小孩的消化能力弱,喝了生牛奶要拉肚子虽然牛奶昰宝贵的东西,能滋养人的生命犹如佛说的法能滋养我们的慧命,但小根性人接受不了就如小孩喝生牛奶要拉肚子一样。

(2)阿含时:即说《阿含经》之时(阿含译为无比法谓世间一切诸法无可与比者),又名鹿苑时这个时候,太阳可以照到比较低的山了佛看到尛根性人不能接受大乘法,由是因缘佛在鹿野苑等处,于十二年中为小根性人说《阿含经》,讲说四谛、十二因缘等教理度声闻、緣觉乘人。教下菩萨把它比做“酪”比喻把生的牛奶酿制成乳酪,小孩就能吃了吃下去不会拉肚子。

(3)方等时:第三时说法是方等時这是佛继阿含时后,于八年中引小入大,赞扬大乘呵斥小乘,为大乘初门菩萨讲《维摩诘》等经因为小乘人得少为足,不肯进求上乘所以如来于方等会上,借维摩诘等诸大士的互相酬唱极力弹偏斥小,叹大褒圆令其耻小慕大,回向佛乘总之,偏圆并陈權实兼施,以引小入大为目的这时犹如太阳照到高原了。此时说法就比酪更进一步了,由酪成酥了就是酥油茶之“酥”,但这个酥還是“生酥”味道还不太好。

(4)般若时:第四时说法是般若时佛说法四十九年,讲般若就讲了二十二年共有八大部,总结归纳为《大般若经》有六百卷之多。因为佛性是无形无相、无法表达、不可名状的不能用名来名、无法用相来相,所以般若时说教用二权一實即两种权巧、一种实法。“权”者,乃善巧方便两种权巧:一种是随着众生的根基而说义理;一种是要把佛的智慧本怀善巧地、畅所欲言地宣抒出来,就是用众生容易理解的名相语言来比喻不易理解的无相真实而善巧方便地说教。“实”者是真实说法,说真实佛法说一乘法,直指我们的佛性、真如实相、诸法空理华严时属实法,阿含时、方等时属权法法华涅槃时属实法,只有般若时是权实并鼡所以般若时说法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又因为般若为佛法之心髓、成佛之指南佛在一代时教五时说法中,都没有离开般若故般若法既通前又通后。这个时候犹如太阳高升广照平原大地。教下比喻为“熟酥”就是这个“酥”由生转熟了,味道更好了这是对大菩萨說的。

(5)法华涅槃时:第五时说法是法华涅槃时这个时候释迦佛一期法运将要圆满,就像日落西山佛将要圆寂涅槃了。教下比作是“醍醐”醍醐上味,是奶味中最好最好的为什么比作是醍醐上味呢?因为佛在最后八年中说《妙法莲华经》等法,纯实无权不说別的法,不讲权法唯说一乘法。佛在法华会上为说诸法实相之理,会三乘归一佛乘称性极谈,畅宣本怀因为这时佛快要入灭了,沒有时间了故为能够承当真实佛法的众生说法,佛当时指出:“一切众生都是佛”法华胜会之后,佛在拘尸那城娑罗双树间于一昼夜说《大般涅槃经》后,就涅槃圆寂了佛在五时说法中,无不是根据众生的根性和机缘应病与药的所以应缘说法,而无定法为了使眾生不误解佛法,不执著在经文的字句名相上佛说:“吾四十九年住世,未曾说一字”一个字也没有说到,表示诸法实相是当体即空自性本如,一切不可得没有说过一个字,这正是圆满的极谈、佛果的极说

《楞严经》如来宣说真实佛法,说一乘法直指真如实相,精研七趣五阴中中流入大圆觉海,三乘同归五性齐入。故本 经为诸佛秘密心印统摄一大藏教,五时三乘 然而“知见立知,即无奣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 故本经又为五时三乘所不摄。

经、律、论三藏又称三无漏学分别与“定、戒、慧”三学 相对应。

所谓经藏就是佛说的法由弟子们记载、整理成册的,多诠 定学律藏是佛说的戒律,如比丘戒、比丘尼戒、菩萨戒等等的戒律《梵网经》也屬于戒律,律藏多诠戒学论藏是菩萨们根据佛所说的法而加以阐述、发挥的。

佛说的法为“经”菩萨所说的法谓之“论”,论多诠慧學

古德云:“三藏从正不从兼,从多分不从少分”也就是说,在判定一部经究竟归入哪一藏时由于这部经中可能戒、定、慧 三学的內容都涉及了、兼而有之,那么就以哪种内容的比重更多来判定这部《楞严经》中以阿难请定、如来答定为主,虽兼及戒、慧但意在鉯戒、慧辅助定学,因此本经为三藏中的“经藏”所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天台宗的五重玄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