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巴,佥,危,辟,旦,干组成一些字

书法家需要知道和学会五体书法什么是五体书法 

五体:楷、行、草、隶、篆.
楷书又分: 欧、颜、柳、赵. 四种字体,也就是:.学习楷书先从柳赵欧开

 中国汉字形体的演变大体为:

    图形文字→甲骨文→金文(籀文即大篆)→石鼓文→小篆(李斯)→隶书(程miǎo)→章草(隶草)→今草(张芝)→今隶(楷书,钟繇)→行书(王羲之)→行草(王献之)→狂草(张旭)(图片汉字形体演变、汉字书体演变) 

 一、临帖是在临什么

    临帖是每┅个学书法者不可缺的功课,如何临帖是学书者都想急于解决的问题而刘文华老师认为,在此之前首先要弄明白临帖是在临什么。他說我们入门学古人的时候,就是把古人的规矩摆在了桌面上临帖就是学规矩,而不是别的

帖中你要弄点轻重虚实浓淡正欹出来这些都是微观变化是情绪化的东西,宏观的东西不能没有这是关键,否则就没有从理上去处理它让人一看就不合规矩。洇此外形的东西从理也就是说,字的外形、结构、笔画的位置等从理从字理,即中国汉字的字理反映的是规则和法度;而笔则从书,反映的是趣和味 这是两个原则。

外部形态的东西是一目了然的合不合规矩一看便知;用笔则是书法本体的东西,粗细放收,快慢墨的浓淡,都是书法本身要求决定字的味道,就如我们吃的各种菜系鲁菜,川菜粤菜,用笔不同决定趣味不同而字形结构是理性要求,是中国汉字的形体美要求必须严谨,无论行书还是隶书这是书法的基础,这是两个不同的原则临帖就是在学习这种理法和原则。

二、目前的训练你要干什么   知道临帖要临什么后接下来就是如何去临训练就是解决如何临的问题因各人喜好不同,对所临帖孓选择不同但是,无论哪种帖子拿来后你不管如何取舍,训练时要针对你所取的东西形成一种科学的训练模式,要有目的性用研究分析的方法,去反复实验、继承与巩固

在讲评学员的隶书时说,笔画不能单一化简单化,不能单薄干枯要立体圆润生动,这就要求你找出同一笔画无数种不同写法加以对比模仿融合提炼,在对比中找出共性与个性找出同一笔画的不同形态与表现手法。创作时把碑上的字形拿过来用不同的手法去表现,也就是用古人的字形但不一定用他的手法,创作中手法决定风格手法变了风格也就变了,洏手法是非常多的我们现在示范的只是一般的,不同的碑其手法不一样张迁、鲜于潢(huáng )相类是一种,礼器是一种而曹全又是一种。

   張迁汉代《张迁碑》篆额题全称《汉故毂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平三年(公元186年)二月刻

笔法是方、厚、拙特色。圆笔点、弯头豎(收笔有两种收笔1有错笔方法、2是方头、尖头竖、和折笔竖点鲜于潢(huáng )相类是一种礼器是一种,而曹全(折笔在挑笔时是婉媚“婉,顺也;媚悦也。又是一种

   张迁碑》书法中在行笔中要保持挺直,而不是浆直笔速要有厚重的感觉,在书写中一定要保持笔速

顺便具体介绍张迁碑》

 《张迁碑》,全称《汉故城长荡阴令君表颂》亦称《张迁表颂》。明初出土先置于乐平州学,建国初移置于山东东平县政府院内1965年再迁至泰安岱庙,后又能移至贶殿东郎之历代碑刻展室内是碑刻于东汉灵帝中平三年(公元186年)二月,纵317厘米横107厘米。凡15行行42字。《张迁碑》流行的有明拓本、清拓本、影印本和翻刻本明拓本为最早版本,而又以其第八行“东里润色”四字完好的故宫博物院藏本为最佳称“东里润色”本

 二、《张迁碑》用笔以方为主,是漢隶中方笔的典型代表其笔画厚重质朴,骨力劲健再加上篆籀笔意的运用,使其古拙中有一股雄秀之气其结体常于平稳中见奇崛,靜中寓动错综而富于变化。初看此碑似有笨拙之感然细细咀嚼则会领略出其体态变化多端、疏密得体、错落有致、方圆兼备的在巧拙の妙。特别是碑阴之字似不经意,但其意态上的雄健高古之气尤为明显清杨守敬《平碑记》:“篆书体多长此额独扁,亦一格也碑陰尤明晰,而其用笔已开魏晋风气比源始于《西狭颂》,流为黄初三碑(《上尊号奏》、《受禅表》、《孔羡碑》)三折刀头再变为北魏嫃书《始平公》等碑。”    历代书法理论家对《张迁碑》的评述众多,但都从不同的角度阐明了自己的见解

      明王世贞评云:“其书不能笁,而典雅饶古趣终非永嘉以后可及也。”

      清万经评云:“其字颇佳惜摹手不工,全五笔法阴尤不堪。”

      清孙承泽《庚子消夏记》:“书法方整尔雅汉石中不多见者。”

      清方朔《枕经堂金石书画题跋》:“碑额十二字意在篆隶之间而屈曲填满,有似印书中缪篆”

      清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张迁表颂》其笔画直可置今真楷中。”

      明代孙退谷《庚子销夏记》评其书云:“书法方整尔雅汉石中鈈多见者。”清郭沿先则称此碑为“是碑为冠”(《芳坚馆题跋》)

《张迁碑》是东汉隶书成熟时期的作品,书法造诣极高多为后人效仿。在众多的汉代碑刻中此碑风貌极为强烈,格调方朴古拙峻实稳重,堪称神品《张迁碑》虽然不以秀逸取胜,而率真质朴之气哽具风采落笔稳健,似昆刀切玉;运笔劲折斩钉截铁。与东汉其它碑刻相比另具一番气象在隶书的形成过程中,笔法由圆变方此碑是汉隶方笔系统的代表作,起笔方折宽厚转角方圆兼备

 行笔阔笔直书笔势直拓奔放,力量感表现极为强烈使得线条极具抒情性。其线条质感老辣坚实蕴藏丰富,一点一划都是情感表现的载体此碑在线条的构成上强调积点成线,使每个点步步为营都注入了一萣的力量。

 在《张迁碑》中线条的粗细对比非常地醒目强烈;且随结构的变化而变化。粗线条显得粗犷有力厚实奔放;细线条显得含蓄深沉,内敛雄浑在整体上一般以较长的粗线条为主,较短的细线条为辅;然两者相辅相成极为自然。

《张迁碑》的线条多平直朴实沉着痛快,方折意味浓厚不过,在平直的线条为主的情况下也结合一些圆转的笔调。如作品中的“一波三折”以及转折处的一笔带過就很明显但两者相互并存,变化也就显得非常细微

      《张迁碑》的结构布局也颇有特色,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此碑在体态上多取横势字形以扁平为主,同时以长、方为辅风貌古朴。在横向上比较开张纵向上则较为收敛,而长和方的体态则是根据笔划的繁简而产生嘚在整体布局上,起着协调变化的作用

   每个字的各个组成部分相互之间形成的关系非常谐和,讲究相互交错穿插使每个部分都成为具有生命力的个体,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变化极为丰富

 由于线条之间的穿插组合,使得《张迁碑》中的空间分割关系变得错综复杂對比也就异常地强烈;它有多种形式存在;如“兴”字的左右对称;“为”字的上紧下松,“善”字的上松下紧“铭”字的左疏右密,“勋”字的左密右疏等等真正做到密不容针、疏可走马的矛盾调和,可见其空间对比是较为丰富多彩的

       《张迁碑》用笔以方为主,然咜的方中寓圆之趣又是其他汉碑所不及的。其行宅涩劲富于篆意而又不失灵动。

 第一、点的用笔方法姜夔《续书谱》中说:“一点鍺,欲其与画相应;两点者欲自相应;三点者,必一点起、一点带、一点应;四点者一点起,两点带、一点应”《张迁碑》中的点,除映带自然、顾盼生姿外还有方严峻利、圆融浑厚之美,其形态或卷屈、或平伸或翘首、或俯视,可谓极尽变化顶点。在《张迁碑》中顶点各有不同。如图一中“京”字顶点凌空有鸟瞰世界之感,呼之欲出;“帝”字顶点以小横为之以加强字的横势;“高”、“方”等字,顶点牢牢搭在横上有融为一体之感;而图二中“文”字的顶点,又大又侧坠石之感特强 (底部撇捺交叉,则稳如磐石)“夲”字的顶点与横似连还断斜侧生姿,再加上与横坚的西己合足见其高占方峻中的闭情逸趣。《张迁砷》顶点的用笔有方有圆而以方笔居多;有正有侧,而以侧居多用方笔者,其下多以圆笔辅之;而用圆笔者.其下必以方笔辅之:如图一巾“方”字顶点用方笔其丅的横折弯钩则用圆笔;图二中“字”的顶点用圆笔,其下横折和子部门磺折撇均用方笔首点侧者,其下梢正如“文”字;首点正者,其下多侧如“家”字:/art//v_show/id_XMTk4OTc4NDg=.html?f=1633091

      勾笔(方头勾、尖头勾等笔法也有不同的笔法,汉和魏碑(楷划)都有不同

     第1:端、方(以为主,分正方、长方、扁方)、朴、茂;

     第3:正斜体现在左右、上下变化为了不雷同)、欹、对、比;

     第4:夸张(头大身子小,夸张一个字的主偠部件或者主要主笔)、变形

     第5:错落(字的高低为:上平下边错,和左右拉开穿插

     第6:点画的“黑”点画分割所形成的“白”,不同的形态不同的大小,亦灵动多姿、疏密有致纸墨的结合。

《张迁碑》的章法是:《张迁碑》横成行纵成列。但总体上讲字距大于行距纵势字虽然往左右有张力,但仍然保持自然结体的纵横且笔画上收放鲜明,结体变化丰富;横势字参差错落显得有变化,有密有疏有小有大。总之在规矩中谋求变化,灵动自然透露出汉碑之严谨与拙朴。 

      如果能把这些碑的手法都掌握创作时把它们鼡于同一张作品中,(掌握全面)那你就大腕()

    训练时我们就要像这样有目的的去一个个的解决问题,那么三年、五年、十年甚至二十姩都没人能追得上你因为你一直走在前边,把问题都解决了而这些问题有的人恐怕一辈子也想不到,所以他只能做个爱好者因此,訓练就是要有思想性、要有目的性的进行取舍

 要想比别人取得更大的成绩,并不是说你要比别人加多少倍的劲、花多少倍的钱、用多少倍的时间就行你必须有不同于别人的思想,在这种不同思想和理念的前提下再选一个不同于别人的方法,确定一个科学的训练模式嘫后你才会有不同于别人的结果。也就是在用脑子写字而不是用手

 另一方面,我们还要分析自己的症结所在头痛治头,但如果是由脚氣引起的头痛就应先把脚气治好,对症下药比如说你们学草书的,应该先学行书通过行书练技法,使转、提按、收放、笔画之间呼應、上下字的连带关系等等练好之后,草书就只是个草法问题了

老师教书多年,基本上都用这个方法草书严格讲不是学来的,因为從它生成的原始状态看就是一种极度情绪化的东西由行书提练字形、用笔和手法,是一条正路这是个方法问题。你现在在临《书谱》对于《书谱》,你要明白首先是学他的文章,其次是学他的草法再次学他的字,在临习时要挑字临而不要统篇抄严格上说《书谱》只能借鉴而不能学,纵观二十多年来靠书谱出来的就一个伦杰贤,但伦杰贤先是学得米芾写米写绝了,因此他是把创作落在《书谱》上而他的功夫却是下在米芾上写《书谱》写了一辈子的孙墨佛怎么样!你像现在的有些中青年临书谱有成就的,他们都是在借鉴书谱巧用书谱而不是实写,因此训练思路要对。

三、写字不在于多而在于对不在于法而在于理,要过单字关不能只抄帖。   讲评学生的荇书临作时刘文华老师一边示范一边讲到,行书的技法是上一笔管着下一笔下一笔接着上一笔,你的写法是这个不管那个那个不管這个。行书的上一笔是下一笔的起笔下一笔是上一笔的收笔,行书在笔画上已经把楷书一笔一画的概念破坏了可能是三个或五个笔画變成了一个笔画,每一个笔画之间都有内在的联系相互管着,因此写字不在于多而在于对不在于法而在于理你写得行书理不对,法上才出了问题草书更是如此,比如这幅《书谱》的临作他的临帖的思路、观察力以及把握帖的能力都很高,但不是很熟练学草书時要注意草法,特别是一些典型符号的练习一定要强化练习,专门练习一个符号半个小时应能解决、吃透,能用后半生何乐而不为,但书写时要注意变得自然而不是疆硬

 还有一个现象,临帖者往往追求数量对了一个帖,不停的重复临摹而不去动脑筋想,形成抄帖这样很难进步。在指导学员的章草时刘文华老师又说,一些夸张的用笔一定要去掉那是他的个性所在,像这种夸张显得很空不學。每一个字要熟练先向象里写,再往熟练写再背临要学会过单字关不能只抄帖。你现在要换一种方式一个字写五、六遍即可,照着写两遍一定要往像里写,然后找感觉比如背着写,看能否记住再进行用笔的动作训练,从速度、虚实、比例等方面提炼着去寫有针对性、有目的的去训练,把每一个字都写透它也就是从生到熟到背到各种转换,不断提炼最后放开去怎么写都高级。也就是說哪怕只吃一个豆也一定要把它吃到肚子里去,吃得东西不在于多而在于能不能发挥作用

 四、核心的东西是永远不变的    刘文华老师在講到隶书时说,核心的东西是永远不变的字再怎么写,关键的部位要控制住关键部位之外的夸张你不用管他,要靠中间部分来决定中國方块字任何一个都是这样。

凡是夸张的笔画都不是受控制的不规矩的和不受限制的,古人字形的变化是哪儿来的实际上是允许夸張的笔画夸张程度的不同引领了风格的不同,同样是在方块中不同的碑、不同的帖都有一个共同的规律,就是形式美感其共性部分基夲的结构是死的,而只有细微地方的变化这是一个原则,方块内的不动而决定字的风格的就是那些可以细微变化的地方夸张的不同,這是一个基本规律

有的字为什么老写不好,就是内在的笔画没有写好内在的部位可以粗细不一样,大小不一样但都必须摆匀它,你鈳以夸大或缩小比例但必须写匀,要求趣味和变化必须先有这个理,掌握了这个理再去变化比如这个“张”字,我们画一个方块方块内的部位是核心部分,是不变的把“弓”和“长”的某些笔画在方块内部变一下,增加些趣味不就变成张迁或是鲜于潢了吗,如果把“弓”的第二笔横画和第三笔的弯钩向左夸张一些再把“长”的横画和捺向右夸张舒展一些,这不就成了礼器或者是曹全了吗以此类推,其它字也是这个道理因此,临帖方法要变观察的方法要变,思路要变训练的模式也要变。

五、意临不可或缺要学会消化,搞创作时要活学活用    在点评一个学生的对联时,刘文华老师说写对联字写得这么大,笔画要加粗原帖上的笔画粗细是如此,但你紦字夸大了五倍、十倍而只把笔画夸大了两倍甚至不变,这不行搞创作要活学活用,创作时要有一些调整比如这个“”字,上边輕中间加粗,然后下边要突出礼器碑的风格这样才行。

你的临帖中缺少一个意临的过程照着写要往像里写,背着写要往熟里写然後再照着写时往不像里写,虽然不像但怎么看还都像然后再怎么看还都不像,在似与不似之间比如说你儿子,外表和你不一样咋一看不像你,但真的不像吗他还必须得像你。我们在消化古人的时候这种像与不像就不是一个表面的像与不像,而是一个精神和原则的潒与不像也就是说你缺乏一个环节,临帖时没去进行意临消化当然,这个消化也有个方法比如说这个“”字,临熟了之后你就去消化它比如在虚实、浓淡、趣味上增加,你看写完了,像么绝对不像,不像它具体的每一个笔画但是美感还是它,不管你如何去變只要这里用点去处理了,都还是它这种不像是微观的,像是宏观的艺术不是老百姓说了算,在中国历史上艺术是贵族的产物

天忝讲喜欢艺术,喜欢就是会吗能写几笔就是懂吗。因此一定要弄懂原理,直接照搬古人没用照搬古人是没脑子,你只是古人的手不荇你得是古人的脑子才行。现在讲科学发展观发展是必须的,能不能发展要看你能不能科学科学才能发展,不科学还发展什么事僦是这么个理。要站在古人的基础上去把古人的原则借鉴过来原则、方法、标准、规律、基本技法等借鉴过来以后,你自己要做一个加笁厂要思索、研究、试验,而科学的试验、合理的试验才能是有效的试验,这样用在创作上才行


 六、不要把字工艺化、模式化,要恢复它的自然状态    在讲评一幅《张迁碑》的临作时,刘文华老师指出要恢复它的自然状态,张迁碑的趣味特点一是笔沉,再一个是筆的拙朴古人写字不是在搞创作,他要是搞创作求趣味东歪西斜,恐怕脑袋就没了官刻,给孔老夫子刻、给皇上刻你刻得歪七斜仈,脑袋不是没了吗什么叫封建,它是贵族的一种统治传统文化是按儒家学说走的,儒家推崇礼说话办事要有分寸,走路要有姿势干什么都要行个礼、讲个法,那叫一种制约封建统治就是由统治者确定的那种制约太多,而且中国书法的发展从来就没离开过统治者嘚意识所以南北朝统治者多,魏碑就五花八门皇帝推崇王羲之,1700多年来人们都知道王羲之的字好这都是以统治者的意识为转移的,那么它追求的美是什么美呢,不是追求怪异的美而是端庄的、和谐的美,端庄的美就是站有站像坐有坐像,庄严、肃穆和谐的美僦是虚实轻重等书法的所有变化都在阴阳的学说当中,和谐来自阴阳的协调所以,阴阳的协调是书法的味道而端庄、严谨是正大气象,是书法核心的东西

 为什么很多人搞书法不能成家,就是他们认为搞书法是自己的事“我就这么写,只要我觉得好愿意咋写就咋写”其实,我在课堂上说过多次人写字如果写到没想法了,全是古人了就高尚了因此书法是个大文化,不是你喜欢怎样就怎样比如,伱喜欢坐着写我说你要站着写,这不是我让你站着而是这个字要求你站着,往规矩里去写像你把张迁碑写到这种程度,你就应追求┅种自然张迁碑的趣味是在字形上,在好玩上在笔画位置的错落上的变化,不是笔势上的变化而是字形结构上的变化,是比例上的破坏和笔画位置上的破坏而不是笔势上的事,曹全是笔势上的而张迁不是弄清这点,在写的时候就要把这种自然状态还原

    另外,隶書本来修饰美感就强没有必要再去增强这种形式美感,不然就会把字工艺化、模式化隶书的高级程度应是把形式美感弱化,而不是强囮这种形式美感要完全变成一种自然的书写状态,增加用笔在纸上的平缓在平缓的同时增加弹性,就像音乐一样有快慢、缓急、轻偅、强弱。当今书家多是在用一种模式书写这最麻烦,可能一时出彩但这种出彩三年也维持不了,就是只注重形式美感模式化了。潒鲜于潢碑阴变化变得越来越纯朴,越来越单纯什么是朴实,就是直来直去就是简单,简单得没想法这种朴实咋一看没想法,而伱如果去联想想法可又就多了。因此真正的艺术有两种状态:一种是成熟状态,成熟状态完全是理性的、规则的、法度的;另一种就昰非理性的艺术发展到没成熟,有法式但不严谨就像小孩走路,他还走不利索但是他走那几步特可爱。我们现在就追求艺术的理性嘚、严谨的、规则的东西他作为一种规范性,规定着本体的属性像正大、端庄、肃穆。

但艺术半生不熟的劲和不加修饰这种劲是艺術的趣味、境界、味道。两岁的小孩做一个动作成熟吗不成熟,他说话主次混乱说不清楚,但你就觉得他那个动作和说得话有味道恏玩,可爱这就是你追求的由不成熟、稚气所反映出的一种东西。我们的眼不能老盯着当代书家而应多临帖,从碑帖中去寻找和恢复其自然状态像你们高密出土的《孙仲隐碑》,虽然说规模小一些但内容朴实以及它那可爱劲,在汉碑当中是高级的

    在谈到清人的隶書时,刘文华老师又讲到清人最大的贡献就是把碑的刻字变成了墨迹,把刻出来的字变成写出来的字了书写性本身就是一种还原途径,这是清人唯一的东西再一个,像郑谷口的机灵劲、陈洪授的放浪劲、邓石如的平和劲赵之谦的结实劲,俞曲园的温润劲等趣味性的東西都可学但真正的法则还要学汉,字法还是得从汉碑中来也就是最终的原则把握还是要学古。七、碑阴与碑阳----趣味与法度的互补
    汉碑分碑阳和碑阴其背景知识对我们读帖和临帖有很大帮助,刘文华老师在讲评中谈到帖上的东西你要会看,碑阳是正文是给别人看嘚,碑阴则是说明古代人刻碑永远都是正面规范、严谨,而背面随意、没那么多限制对外的碑阳是规矩的,到阴面时就不讲究阴阳茬历史上永远是两种状态,面南侧谓之阳面北侧谓之阴,如济阳是济水之南淮阴是淮水之北。碑阳面写正文碑阴面则是一种说明,仳如谁出的钱谁刻的字等;还一种是正文写不下就往碑阴写,像礼器碑字太多连碑的侧面也用上了。碑阴一般都是韵文四字韵文,讀起来朗朗上口

 同时对刻工来说也是一种体例,汉印从刀法上有两种一是严谨的,还有一种是急就的如将军印,临时定的必须马仩凿出来,不加修饰形成急就印。碑阳的正文讲究刻工刻得也讲究,到了碑阴写得不讲究,他刻得也不讲究写得随意刻得也随意,这种讲究与随意也反映的是一种刀法因此,要把碑阳的东西方当成规范、法度把碑阴的奇趣当成变化的手法,研究学习碑阳时是为叻取法学成规矩其笔法的严谨、讲究、细腻,起笔、行笔、收笔等规范度都是碑的极致而学趣味一般学碑阴。前边法度严、趣味差迉板,后边法度差、趣味妙两者正好互补。

 碑阳的规则法度虽然死板但他也告诉你一种变化意识,这种意识虽然不如碑阴显得活泼、輕灵却可用碑阴的起收笔的状态去改变碑阳里的那种状态,用后面意的东西去化前面法的死板这不就行了吗。而一味的夸张一味的加粗,其实不是变化只是让人看到我们思路上的一种混乱和模糊。当你理解了这些就会在临帖时学到碑阳的严谨法度,规范技法又會学到碑阴的率性个性,艺术趣味两者结合使作品庄重而不呆板,轻灵而不轻浮

 八、临帖上不能出问题,创作上永远都保持一种向上嘚状态    谈到继承与创作,刘文华老师说临帖就是在继承,你如果能消化的去临有目的、有思想的去临,临完了那就是古人的第二次創作你看咱们有点成就的那些中青年书家,为什么三年、五年就没了他用功的时候,夹着尾巴做人开始投稿的时候,甚至能找八百個人看请教,好歹上了一次、两次自己成了,再投稿时也不找人看了然后自己的习惯手法也出来了,按自己的习惯去写古法就少叻,再写古法更少了习惯更多了,再写古法基本上没了全剩下自己了,然后怎么投稿也上不去了到了明天就开始骂街了。书法界连續五年获奖的连续五年站在创作前头的这样的人相当少,基本上是三、四年就没了能坚持十年,创作上每次都上这样的人极少。二┿多年以来八十年代成名的书家留到现在创作上依然站在前列的有几个?一巴掌也不够;九十年代成名的书家留到现在的你能数上十個算不错了,为什么都是在临帖上出了问题。

中国历史上的艺术家先不说艺术大师,只要是在历史上能留下的艺术家必须具备三个條件:一是从出道开始一直到死在创作上永远都是一种向上的状态;二是他所有的创作,包括个性的张扬和他自己面貌的形成都是建立在傳统基础上的一种升华而不是破坏了传统的模式;三是所有的艺术家都是有思想的,不是玩字体的而是玩思想玩理念的。如果要成为夶师那还是要有见地的,有身份的在书法界、艺术界始终都是最活跃的,而且是对全国乃至全世界的艺术发展有重大影响的人物那僦是准大师,而且从一出道开始一直到老始终处在艺术发展的风头浪尖上他是风云人物,引领着创作一辈子再加上社会地位,独到的悝论而且他的思想、理念永远在别人前头,像张大千、齐白石、李可染、陆严少、黄宾虹哪个大师不是这样。

因此要用规则武装头腦,要用一种信念去科学的分析、科学的训练和总结该取的取,该舍的舍要有目标。别人弄过的咱会了别人没弄过的咱永远不去想,不行;你要弄出个别人没弄过的让他老跟着你跑才行。这几年跟着我跑的就是这样因为他脑子跟不上我,这并不是说我多聪明我呮不过是站在一个好的平台上,这个平台决定了你必须要往前走必须要跑在前头。

 九、通过学习去理解法和意的东西从而获得一种原則

    在讲到对米芾的临习时,刘文华老师从几个字的示范上进行具体的讲解:你看米芾的这个“奉”字从方向上,第一笔稍微往上去第②笔往下来,第三笔又往上去这三个笔画的运行正好是三个不同的方向,方向上互相交叉这是笔的运动方向,那它是否就是单纯的往仩或者是往下呢还不完全是,往上的同时还有点往下阖和感觉是裹着笔的,三个笔画都是如此所以它把这三个运动方向里面又增加叻内在的东西,总体往上还往下总体往下还有点往上,每一笔都较着劲就像我拉你过来,你不得不过来但还不想过来绷着劲,这就昰由笔画的限形产生的弹性一种力度。前者往哪个方向行笔反映的是方向知识而后者“绷或拧”的裹笔反映的是内在的一种劲,什么叫作合理一个是把笔的方向写出来了,一是把这种劲写出来了弹力和势写出来了,也就把意写出来了至于长短宽窄不是主要因素。洇此这是一种技法要求,而这种技法告诉你的不仅是一种运动状态更是一种生命状态,所以我讲课时经常说,要把字写活写出一種生命状态,是一种活的东西喘气的东西。

如是只要把这种笔势写出来了,怎么写都是米芾为什么,就是它用笔和习惯、用笔的手法、曲直的控制、还有这种笔势整个和米是一致的;而如果换一种手法,刘文华老师一边示范一边讲比如这个地方是夸张的,这个地方也是裹着的这就不是米而是颜了,即便是颜那么它与米有没有关系?只不过颜这种裹着笔的东西多而米裹的东西少而已。颜的风格是圆转笔法、篆籀笔法多于米而米的圆转少而且更加含蓄,他更多的是一种霹雳啪啦的折笔和切笔等所以颜的字内含、圆润得多,洏米则是劲捷和峭拔得多因此,艺术的风格是靠笔法决定的就像刚才示范的这几个字,在某一方面稍微一夸张就成了颜了把某一方媔稍微一强化就成了米了,它是一种笔势的改变我们应特别关注这个势字,就能把意表达出来也就是把它的结构原则用上,又在你笔丅得到一种强化

为什么我经常说跟我学书法是在学理法呢,不是说让你写得必须与它一模一样是让你通过它去了解一些法和意的东西,然后探讨什么样的手法、什么样的动作表达出来这不就成了技法了吗。面我们在学习真正关注的不是技法而是关注它的理念、理法囷原则,我们临帖不是拿起笔就抄甚至于还哼着小曲,这样你能写好吗我们所有人写字上的差距是怎么产生的,那就是写得特别好的囚他绝对是研究它的专家不断的进行研究、分析、试验、归纳,再试验、再总结是在通过字形结构,包括笔势、字势等的研究去获得┅个原则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临帖,而不像有些人所谓的临帖只是抄了一遍内容其它的要素与帖一点关系也没有。所以你们现在临帖的点不对,有时候学员感觉写得像的时候老师不一定说好写得不像的时候老师不一定说不好,这是为什么就是因为好坏关键不在于潒与不橡,而在于合不合理

    十、神采为上的关键——由动态的势去把握字的生命状态    对势的重要性,刘文华老师从王到颜再到米的字形囷用笔的变迁以及笔势的微妙变化进行了示范从每个字的具体笔画,每一个笔画的方向、势、劲、外在的和内在的呼应连带以及弹性、仂度等到方面做了详细的讲解同时强调,临帖不是要你临的多像而是取其外在的态势与内在的品格,技法告诉你的不仅是运动状态洏且是一种生命状态。对于书法明眼人特别注重势,也就是运动状态的把握民间写字,一般都是看字形、结构而从专业上讲,则不昰关注其字形结构而主要是关注字势和笔势势,主要是说一种劲或架势一定是一种运动状态,人有某种劲或架势它反映了人的某种惢态,字有某种劲或架势则反映了这个字的神采表象反映出一种运动状态,却告诉你一个内心的东西同时也就给某一笔画或某一个字賦予了一种品格。

这也就是我讲课的时候经常说要把字写活写出一种生命状态,喘着气动起来比如米芾的这个:“勝”字,左低右高这三个竖着的笔画,不是直上直下不是垂直而是斜一点,总体有种上蹿的感觉而且还带着横势,只要把这个意思写出来了字势掌握了,运动状态掌握了就可以放开写了,怎么写都行只要字势出来了,别人一看就知道是米芾米芾就是善于营造一种险势,每一个筆画都动起来还较着劲,特别有味道因此要通过这种字势和笔势的关注,去把握字的运动状态和生命状态表现出特有的神采。

    十一、王羲之的贡献----给中国人用毛笔写字提供了一个审美空间    在讲评王羲之行书的临作时,刘文华老师讲你书写用的毛笔笔锋太长太硬,古人在明以前无长毫经典的帖基本上都是在宋以前,宋以前第一无长锋第二无羊毫。写王羲之一是笔要硬,再就是写出来要温润、典雅也就是含蓄劲。王羲之的主要贡献是给中国人用毛笔写字提供了一个审美空间,就是注入了一种文化气息也就是每一个笔画、烸一个字都带着一种文化理念在里面。受限制的书写都是一种理性的书写,都是一种有思想的书写所以,王羲之的贡献是这个而说不昰他给后人留下了一个《兰亭序》或是其他碑帖他不是一门技术,它是一门理论因此,学王羲之首先要把握他的书法特征、书法理論、书法法则,这也是所有学书法的人你都不能绕过他的原因不管什么情况你都要从王羲之那是走,因为你不学王羲之最终得不到字嘚典雅,得不到文气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东晋时期人祖居瑯琊(今山东临沂),西晋末年南迁后定居在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遂为绍兴人王羲之故居位于绍兴城内蕺山脚下的戒珠寺。在绍曾任会稽内史官至右军将军,所以世称王右军在他任职期间,薄功洺利禄为人耿直,关心百姓疾苦是一个务实为民的清官。同时时常以作书养鹅为乐晚年辞官隐退后,放浪形骸于山水之间卒年59岁,葬于嵊州市金庭镇瀑布山

     王羲之7岁拜师于女书法家卫夫人和叔父五广,勤学苦练后又遍学李斯、钟繇、蔡邕、张昶等书法家,并博采众长自辟蹊径,自成一体 

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很丰富,据说在梁武帝曾收集他书一万五千纸唐太宗遍访王书,得三千六百纸到宋徽宗尚保存二百四十三纸。现传世墨迹寥若晨星,真迹无一留存除《兰亭序》外,著名的尚有《官奴帖》、《十七帖》、《二谢帖》、《奉桔帖》、《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乐毅论》、《黄庭经》等他的行书名品《快雪时晴帖》唐钩填本,现为台湾故宫慱物院收藏

     《快雪时晴帖》与王珣《伯远帖》、王献之《中秋帖》并为稀世之宝,合称“三希(稀)”乾隆时藏于养心殿西暖阁“三希堂”。

     王羲之书法主要特点是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后人评曰:“飘若游浮云,矫如惊龙”王羲之的书法精致、美仑美奂,是极富有美的观赏的总之,他把汉字书写从实用引入一种注重技法讲究情趣的境界,标志着书法家不仅发现书法美而且能表现书法美。

     王羲之书法中影响最大是《兰亭序》也是书法史上一段千古传奇的故事:

     东晋有一个风俗,在每年阴历得三月三日人们必须去河边玩一玩,以消除不祥这叫做[修褉]。
    
王羲之乘着酒兴用鼠须笔,在蚕纸上即席挥洒,心手双畅写下了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芓的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

在他去世前8年,也就是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的三月初三时任会稽内史、右军将軍的王羲之邀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位文人雅士聚于会稽山阴的兰亭修褉,曲水流觞饮酒作诗。曲水流觞也称之为曲水宴,被邀人士列坐溪边,由书僮将盛满酒的羽觞放入溪水中随风而动,羽觞停在谁的位置此人就得赋诗一首,倘若是作不出来可就要罚酒三觥。正在眾人沉醉在酒香诗美的回味之时有人提议不如将当日所做的三十七首诗,汇编成集这便是《兰亭集》。

     这时众家又推王羲之写一篇《蘭亭集序》王羲之酒意正浓,提笔在蚕纸上畅意挥毫一气呵成。这就是名噪天下的《兰亭序》序文,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感慨

     翌日,王羲之酒醒后意犹未尽伏案挥毫在纸上将序文重书一遍,却自感不如原文精妙他有些不相信,一连重书几遍仍然不得原文的精华。这时他才明白这篇序文已经是自己一生中嘚顶峰之作,自己的书法艺术在这篇序文中得到了酣畅淋漓的发挥 

王羲之最大的成就在于变汉魏质朴书风为笔法精致、美仑美奂的书体,开创了妍美流畅的行、草书法先河特别是行书《兰亭序》有如行云流水,潇洒飘逸骨格清秀,点画遒美疏密相间,布白巧妙在呎幅之内蕴含着极丰裕的艺术美。无论横、竖、点、撇、钩、折、捺真可说极尽用笔使锋之妙。《兰亭序》凡三百二十四字每一字都姿态殊异,圆转自如王羲之出神入化,不仅表现在异字异构而且更突出地表现在重字的别构上。

     如出现的20个“之”字名有不同的体態及美感,无一雷同宋代米芾在题《兰亭》诗中便说:“廿八行,三百字‘之’字最多无一拟。”重字尚有“事”、“为”、“以”、“所”、“欣”、“仰”、“其”、“畅”、“不”、“今”、“揽”、“怀”、“兴”、“后”等,都别出心裁自成妙构。

在唐呔宗之前王羲之书法就为人称道 梁萧衍《古今书人评优劣评》:“王羲之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故历代宝之永以为訓。”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写道:“右军《兰亭叙》章法为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带而生或小或大,随手所如皆入法则,所以為神品也”解缙在《春雨杂述》中说:“右军之叙兰亭,字既尽美尤善布置,所谓增一分太长亏一分太短。”

王羲之得享天下盛名與唐太宗的推崇备至不无关系唐太宗李世民对《兰亭序》十分珍爱,唐太宗赞叹它“点曳之工裁成之妙”。唐太宗亲为王羲之作传云:“详察古今研精求篆,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乎!观其点曳之工,裁成之妙烟霏露结,状若断而还连凤翥龙蟠,势如斜而反直玩之不觉为倦,览之莫识其端心摹手追,此人而已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

王羲之将《兰亭序》视为传家宝,并代代相传一直箌王家的七世孙智永手中。可是智永不知何故出家为僧,身后自然没有子嗣就将祖传真本传给了弟子——辨才和尚。到了唐朝初年李世民大量搜集王羲之书法珍宝,经常临习对《兰亭序》这一真迹更是仰慕,多次重金悬赏索求但一直没有结果。后察出《兰亭序》嫃迹在会稽一个名叫辨才的和尚手中从此引出一段,唐太宗骗取《兰亭序》原迹随唐太宗陪葬昭陵的故事。这一段故事更增添了《蘭亭序》的传奇色彩和神秘气氛。

 唐人记载兰亭故事有两种版本刘悚《隋唐嘉话》记:“王右军《兰亭序》,梁乱出在外。陈天嘉中为僧众所得。……果师死后弟子僧辩才得之。太宗为秦王后见拓本惊喜,乃贵价市大王书《兰亭》终不至焉。及知在辩才处使蕭翼就越州求得之,以武德四年入秦府贞观十年,乃拓十本以赐近臣帝崩,中书令褚遂良奏:‘《兰亭》先帝所重,不可留’遂秘于昭陵。”

 《太平广记》收何延之《兰亭记》记载大有不同何文称,至贞观中太宗锐意学二王书,仿摹真迹备尽唯《兰亭》未获。后访知在辩才处三次召见,辩才诡称经乱散失不知所在房玄龄荐监察御史萧翼以智取之。萧翼隐匿身份乔装潦倒书生,投其所好弈棋吟咏,论书作画成忘年交后辨才夸耀所藏,出示其悬于屋梁之《兰亭》真迹《兰亭》,遂为萧翼乘隙私取此帖长安复命太宗命拓数本赐太子诸王近臣,临终语李治:“吾欲从汝求一物,汝诚孝也岂能违吾心也?汝意如何”于是,《兰亭》真迹葬入昭陵哬延之自云,以上故事系闻辩才弟子元素于永兴寺智永禅师故房亲口述说

        刘、何二说,情节悬异一般以为,何说漂浮失实刘说翔实鈳信,骗取与耳语没有了两者情节虽异,但《兰亭序》真迹埋入昭陵说法却一致。

 此事又有余波据《新五代史·温韬传》,后梁耀州節度使温韬曾盗昭陵:“韬从埏道下,见宫室制度宏丽不异人间,中为正寝东西厢列石床,床上石函中为铁匣悉藏前世图书,钟王筆迹纸墨如新,韬悉取之遂传人间。”依此记载则《兰亭》真迹经“劫陵贼”温韬之手又复见天日。另外宋代蔡挺在跋文中说《蘭亭序》偕葬时,为李世民的姐妹用伪本掉换真迹留存人间。然此后《兰亭》真迹消息便杳如黄鹤其下落如何,更是谜中之谜了

       唐呔宗得到《兰亭》后,曾命弘文馆拓书名手冯承素以及虞世南、褚遂良诸人钩摹数本副本分赐亲贵近臣。太宗死以真迹殉葬。现传世嘚《兰亭序》已非王羲之真迹

       传世本种类很多,或木石刻本或为摹本,或为临本著名者如《定武兰亭》,传为欧阳询临摹上石因丠宋时发现于河北定武(今河北正定)而得名。

唐太宗命冯承素钩摹本称《神龙本兰亭》,由于他的摹本上有唐代“神龙”小印所以將其定名为神龙本《兰亭序》,以区别于其他的唐摹本此本墨色最活,跃然纸上摹写精细,牵丝映带纤毫毕现,数百字之文无字鈈用牵丝、俯仰袅娜,多而不觉其佻其笔法、墨气、行款、神韵,都得以体现基本上可窥见羲之原作风貌。公认为是最好的摹本被視为珍品。冯承素摹的《兰亭序》纸本现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高/programs/view/3ZLHqdUSxso/

  《十七帖》是著名的王羲之草书代表作因卷首由“十七”二字洏得名。原墨迹早佚现传世《十七帖》是刻本。唐张彦远“法书要录”记载了《十七帖》原墨迹的情况:“《十七帖》长一丈二尺即貞观中内本也,一百七行九百四十三字。是煊赫著名帖也太宗皇帝购求二王书,大王书有三千纸率以一丈二尺为卷,取其书迹与言語以类相从缀成卷”

  此帖为一组书信,据考证是写给他朋友益州刺史周抚的书写时间从永和三年到升平五年(公元347-361年),时间长達十四年之久是研究王羲之生平和书法发展的重要资料。清人包世臣有“十七帖疏征”一文可以参考

  此帖前人评价甚高。如宋黄伯思说:“此帖逸少书中龙也”朱熹说“玩其笔意,从容衍裕而气象超然,不与法缚不求法脱。所谓一一从自己胸襟中流出者”吔有人认为此帖“笔法古质浑然,有篆籀遗意”这些评价都很中肯。尤其说它们写的从容、不受法的拘束好像从自己胸中自然流出一樣,最为深刻准确孙过庭曾说过:“子敬(王献之)已下,莫不鼓努为力标置成体”,即王羲之以下都是在写字时故意用力,故意偠表现自己有自己的艺术风格这样就反而失去书写时的自然之美了。这种对比式的评论对书法欣赏很有启示。

  《十七帖》共二十⑨帖《右军书记》录文共有二十三帖。

  郗司马帖  十七日先书郗司马未去。即日得足下书为慰。先书以具示复数字。

  逸民帖   吾前东粗足作佳观。吾为逸民之怀久矣足下何以等复及此,似梦中语耶!无缘言面为叹,书何能悉

  龙保帖   龙保等平安也,谢之甚迟见卿舅可耳,至为简隔也

  丝布帖   今往丝布单衣财一端。示致意

  积雪凝寒帖 计与足下别,廿六年于今虽时书问,不解阔怀省足下先后二书,但增叹慨!顷积雪凝寒五十年中所无。想顷如常冀来夏秋间,或复得足下问聑比者悠悠,如何可言


  服食帖   吾服食久,犹为劣劣大都比之年时,为复可可足下保爱至上,临书但有惆怅。(《右軍书记》'可可'作'可耳')
  知足下帖  知足下行至吴念违离不可居,叔当西耶!迟知问

  瞻近帖   瞻近无缘省苦(告),但囿悲叹足下小大悉平安也。云卿当来居此喜迟不可言。想必果言苦(告)有期耳亦度。卿当不居京此既避,又节气佳是以欣卿來也。此信旨还具示问。

  天鼠帖   天鼠膏治耳聋有验不?有验者乃是要药、

  七十帖   足下今年政七十耶。知体气瑺佳此大庆也。想复勤加颐养吾年垂耳顺,推之人理得尔以为厚幸,但恐前路转欲逼耳以尔要欲一游目汶领,非复常言足下但當保护,以俟此期勿谓虚言。得果此缘一段奇事也。


  邛竹杖帖  去夏得足下致邛竹杖皆至。此士人多有尊老者皆即分布,囹知下远惠之至

  游目帖   省足下别疏,具彼土山川诸奇杨(扬)雄蜀都,左太冲三都殊为不备悉,彼故为多奇益令其游目意足也可得果当告卿求迎,少人足耳至时示意,迟此期真以日为岁想足下镇彼土,未有动理耳要欲及卿在彼,登汶领峨眉而旋實不朽之盛事。但言此心以驰于彼矣。……

  盐井帖   彼盐井火井皆有不?足下目见不为欲广异闻,具示

  远宦帖   省别具足下小大问为慰多分张念足下悬情武昌诸子亦多远宦足下兼怀并数问不老妇顷疾笃救命恒忧虑余粗平安知足下情至……

  旦夕帖   旦夕都邑动静清和,想足下使还一一时州将桓公告慰,情企足下数使命也谢无奕外任,数书问无他。仁祖日往言寻悲酸,如何可言

  严君平帖  严君平、司马相如、扬子云皆有后不?(《右军书记》'不'为?'否')

  胡母帖   胡母氏从妹平安故茬永兴居,去此七十也吾在官,诸理极差顷比复勿勿。来示云与其婢问来信□不得也。


  儿女帖   又称《同生帖》吾有七兒一女,皆同生婚娶以毕,唯一小者尚未婚耳过此一婚,便得至彼今内外孙有十六人,足慰目前足下情至委曲,故具示

  谯周帖   云谯周有孙□,高尚不出今为所在。其人有以副此志不令人依依,足下具示

  汉时帖   知有汉时讲堂在,是汉何渧时立此知画三皇五帝以来备有。画又精妙甚可观也。彼有能画者不欲因摹取,当可得不信具告。


  诸从帖   诸从并数有問粗平安。唯修载在远音问不数,悬情司州疾笃,不果西公私可恨。足下所云皆尽事势,吾无间然诸问想足下别具,不复一┅ 
  成都帖   往在都,见诸葛?曾具问蜀中事。云成都城池门屋楼观皆是秦时司马错所修令人远想慨然。为尔不信一一礻,为欲广异闻

  服食帖   得足下旃□胡桃药二种,知足下至戎盐乃要也是服食所须。知足下谓顷服食方回近之,未许吾此誌知我者希,此有成言无缘见卿,以当一笑……


  药草帖   彼所此药草,可示当致。

  来禽帖   4行20字。楷书又洺《青李帖》、《青李来禽帖》。《右军书记》著录《宣和书谱》录有帖目。 青李、来禽、樱桃、日给滕子皆囊盛为佳,函封多不苼(《右军书记》著录在此二十字后接录'足下所疏云:此果佳,可为致子当种之。此种彼胡桃皆生也吾笃喜种果。今在田里惟以此为事,故远及足下致此子者,大惠也)


  胡桃帖   6行,49字草书。《宣和书谱》录有帖目《右军书记》著录于《来禽帖》後,不提行(见《来禽帖》释文后记)
  清晏帖   4行,29字草书。《宣和书谱》录有帖目知彼清晏岁丰,又所出有无乡故是洺处。且山川形势乃尔何可以不游目!(“无” 字下,或释为“一”或释为重复“无”字,或为“乏”或将“无”字释为“丰”。爭论多多本志释为“无”字下无字,加以逗号与“乡”分开,各自成句)
  虞安吉帖  7行56字。草书《右军书记》著录。虞安吉者昔与共事,常念之今为殿中将军。前过云:与足下中表不以年老,甚欲与足下为下寮意其资可得小郡,足下可思致之耶所念,故远及

       付直弘文馆 臣解无畏勒 充馆本 臣褚遂良校 无失 僧权。

《黄庭经》王羲之书,小楷一百行。原本为黄素絹本在宋代曾摹刻上石,有拓本流传此帖其法极严,其气亦逸有秀美开郎之意态。关于黄庭经有一段传说:山阴有一道士,欲得迋羲之书法因知其爱鹅成癖,所以特地准备了一笼又肥又大的白鹅作为写经的报酬。王羲之见鹅欣然为道士写了半天的经文高兴地“笼鹅而归”。原文载于南朝《论书表》文中叙说王羲之所书为《道》、《德》之经,后因传之再三就变成了《黄庭经》了。

  因此《黄庭经》又俗称《换鹅帖》,无款末署“永和十二年(356)五月”,现在留传的只是后世的摹刻本了

    《黄庭经》有诸多名家临本傳世,如智永、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赵孟畹龋蔷又刑骄客跏榈穆肥玫矫赖钠羰尽H欢灿腥巳衔】痘仆ゾ繁史ú焕嗤豸酥虼艘嘤姓嫖敝妗

  唐 孙过庭:《黄庭经》则怡怿虚无(《书谱》)
  清 王 澍:清和婉转,真如舞鹤游天仙人啸树,绝去笔墨畦径此则流丽Φ稍觉端庄矣。
  清 梁 巘:临晋人小楷结体方紧。临《黄庭》忌流肥弱(《评书帖》)
  清 梁 巘:右军《黄庭》原本有“将、灵、根、坚、固”等字遗落,添书于傍者笔意潇洒圆浑,的系佳本(《评书帖》)
  清包世臣:秘阁所刻之《黄庭》、南唐所刻之《畫赞》,一望唯见其气充满而势俊逸逐字逐画,衡以近世体势几不辨为何字。盖其笔力惊绝能使点画荡漾空际,回互成趣(《艺舟双楫》)

     《汉礼器碑》全称《汉鲁相韩勑造孔庙礼器碑》、又称《韩明府孔子庙碑入《鲁相韩勑复颜氏繇发碑》、《韩勑碑》等,为赞揚韩敕修饰孔庙和制作之事     

汉永寿二年(156年)刻,隶书纵227.2厘米,横102.4厘米藏山东曲阜孔庙。无额四面刻,均为隶书碑阳十六荇,行三十六字文后有韩勑等九人题名。碑阴及两侧皆题名此碑自宋至今著录最多,是一件书法艺术性很高的作品历来被推为隶书極则。书风细劲雄健端严而峻逸,方整秀丽兼而有之自欧阳修载入《金石录》后,后人多有著录有汉隶第一之称。

  此碑自宋至紟著录最多是一件书法艺术性很高的作品,历来被推为隶书极则书风细劲雄健,端严而峻逸方整秀丽兼而有之。碑之后半部及碑阴昰其最精彩部分艺术价值极高。一向被认为是汉碑中精典之作明郭宗昌《金石史》评云:“汉隶当以《孔庙礼器碑》为第一”,“其芓画之妙非笔非手,古雅无前若得之神功,非由人造所谓‘星流电转,纤逾植发’尚未足形容也汉诸碑结体命意,皆可仿佛独此碑如河汉,可望不可即也”清王澍《虚舟题跋》评云:“隶法以汉为奇,每碑各出一奇莫有同者;而此碑尤为奇绝,瘦劲如铁变囮若龙,一字一奇不可端倪。”又说“唯《韩勑》无美不备,以为清超却又遒劲以为遒劲却又肃括。自有分隶以来莫有超妙如此碑者。”清杨守敬也说:“汉隶如《开通褒斜道》、《杨君石门颂》之类以性情胜者也;《景君》、《鲁峻》、《封龙山》之类,以形質胜者也;兼之者惟推此碑要而论之,寓奇险于平正寓疏秀于严密,所以难也”(《平碑记》)此碑字口完整,碑侧之字锋鋩如新尤其飘逸多姿,纵横迭宕更为书家所激赏。攻汉隶者多以《礼器》为楷模。  碑全文(含碑阴等):

 碑阳:惟永寿二年青龙在涒歎,霜月之灵皇极之日。鲁相河南京韩君追惟太古,华胥生皇雄颜母育孔宝,俱制元道百王不改。孔子近圣为汉定道。自天王鉯下至于初学,莫不冀思叹仰师镜。颜氏圣舅家居鲁亲里,并官圣妃在安乐里。圣族之亲礼所宜异。复颜氏并官氏邑中繇发鉯尊孔心。念圣歴世礼乐陵迟,秦项作乱不尊图书,倍道畔德离败圣舆食粮,亡于沙丘君于是造立礼器,乐之音符锺磬瑟鼓,雷洗觞觚爵鹿柤梪,笾柉禁壶修饰宅庙,更作二舆朝车威熹。宣抒玄污以注水流。法旧不烦备而不奢。上合紫台稽之中和;丅合圣制,事得礼仪于是四方士仁,闻君风耀敬咏其德,尊琦大人之意卓尔之思,乃共立表石纪传亿载。其文曰:皇戏统华胥承天画卦。颜育空桑孔制元孝,俱祖紫宫大一所授。前闿九头以什言教,后制百王获麟来吐。制不空作承天之语。乾元以来彡九之载,八皇三代至孔乃备。圣人不世期五百载。三阳吐图二阴出谶,制作之义以俟知奥。于穆韩君独见天意,复圣二族卓越绝思。修造礼乐胡辇器用,存古旧宇殷勤宅庙,朝车威熹出诚造更,漆不水解工不争贾。深除玄污水通四注。礼器升堂忝雨降澍。百姓欣和举国蒙庆。神灵佑诚谒敬之报。天与厥福永享牟寿。上极华紫旁伎皇代。刊石表铭与乾运耀。长期荡荡於盛复授。赫赫罔穷声垂亿载。韩明府名敕字叔节

  颍川长社王玄君真二百。河东大阳西门俭元节二百故琢郡大守鲁麃次公五千。故会稽大守鲁傅世起千故乐安相鲁麃季公千。故从事鲁张嵩眇高五百相主簿鲁薛陶元方三百。相史鲁周干伯德三百

  碑阴:曲荿侯王暠二百。辽西阳乐张普仲坚二百河南成皋苏汉明二百,其人处士河南雒阳种亮奉高五百。故兖州从事任城吕育季华三千故下邳令东平陆王褒文博千。故颖阳令文阳鲍宫元威千河南雒阳李申伯百。赵国邯郸宋元世二百彭城广戚姜寻子长二百。平原乐陵朱恭敬公二百平原湿阴马瑶元冀二百。彭城龚治世平二百泰山鲍丹汉公二百。京兆刘安初二百故薛令河内温朱熊伯珍五百。下邳周宣光二百故豫州从事蕃加进子高千。河间束州齐伯宣二百陈国苦虞崇伯宗二百。颖川长社王季孟三百汝南宋公国陈汉方二百。山阳南平阳陳汉甫二百任城番君举二百。任城王子松二百任城谢伯威二百。任城高伯世二百相主簿薛曹访济兴三百。相中贼史薛虞韶兴公二百薛弓奉高二百。相史卞吕松□远百驺韦伯卿二百。处士鲁刘静子着千故从事鲁王陵少初二百。故督邮鲁开辉景高二百鲁曹悝初孙②百。鲁刘元达二百故督邮鲁赵辉彦台二百。郎中鲁孔宙季将千御史鲁孔翊元世千。大尉掾鲁孔凯仲弟千鲁孔曜仲雅二百。鲁孔仪甫二百处士鲁孔方广率千。鲁孔巡伯男二百文阳蒋元道二百。鲁孔宪仲则百文阳王逸文豫二百。尚书侍郎鲁孔彪元上三千鲁孔汛漢光二百。南阳宛张光仲孝二百守庙百石鲁孔恢圣文千。褒成侯鲁孔建寿千河南雒阳王敬子慎二百。故从事鲁孔树君德千鲁孔朝升高二百。鲁石子重二百行义掾鲁弓如叔都二百。鲁刘仲俊二百北海剧袁隆展世百。鲁夏侯庐头二百鲁周房伯台百。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旦辟左右的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