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政治必修一知识框架图急!!!!

2012届高考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复习检测试题(附答案)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2012届高考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复习检测试题(附答案)
作者:佚名 资料来源:网络 点击数: &&&
2012届高考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复习检测试题(附答案)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
文 章来源莲山 课件 w ww.5 Y
山东省岳麓版历史高三单元测试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13-1)
一.单项(共计25小题,每小题2分,合计50分)1.针对春秋时期“天下无道……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社会现状,孔子主张A.仁者爱人&&&&&&&&&& B.克己复礼&&&&&& C.为政以德&&&&&&&&& D.有教无类2.某思想家曾说:“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又说:“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这主要反映了先秦时期A.孔子“仁”和“礼”的学说&&&&&&&&&&&& B.庄子“齐物”的自由精神C.老子“小国寡民”的思想&&&&&&&&&&&&&& D.墨子“节用”、“兼爱”的主张3. 有人认为:“人文主义之为一切建构一切成就之本的全蕴,这才真正使人文主义成为一个综合的系统,不与一切含真理与价值的文化相对立,并能使之调适而上遂,成为领导文化生命的领导原则。正因为如此,可以说,要完成人文主义的全蕴,其唯一进路便是打开‘道德主体’之门。”下列主张体现打开 “道德主体”之门的人文观点有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 “仁者,爱人” ③“天人感应” ④知德合一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4.在一个记者会上,温家宝总理答记者会关于物价上涨的问题时说:“我一边看网,一边脑子里想起一段话,就是‘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温总理所引句体现了百家争鸣时期A.尚力、尚贤,主张节俭的墨家思想&&&&&&&& B. 以改革促发展的法家思想 C.关注民生,注重和谐的儒家思想&&&&&&&&&& D.“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5.在评论秦朝灭亡时,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说:“在证明了法家思想确有效用的同时,秦王朝也从反面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思想的正确――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此处孟子的“一个思想”具体是指A.人之初,性本善&&&&&&&&&&&&&&&&&&&&&&& B.“民贵君轻”,统治者要实行“仁政”C.先义后利,养浩然之气&&&&&&&&&&&&&&&&& D. 不期修古,不法常可6.表格,在下列早期儒学家的思想主张中,体现的共同思想是思想家&思想主张 孔子&“仁者爱人”、“为政以德”、“有教无类”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施仁政以民,省刑罚,薄税敛”荀子&“君者舟也;庶人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制天命而用之”A.民本思想&&&&&&&&& B.农本思想&&&&&&&& C.教育思想&&&&& D.重农抑商7.“欲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当若繁为攻伐,此实天下之巨害也。”这一观点出自先秦&& A.儒家&&&&&&&&&&&&& B.法家&&&&&&&&&&&& C.墨家&&&&&&&&&& D.道家8.《庄子•让王》:“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这话①反映了小农经济下人们的理想和追求& ②展现了自给自足,生活富裕的画面& ③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④表达了人们对社会安定的期盼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9.汉武帝统治时期,儒学大师董仲舒提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这一思想主张提出的根本目的是& A.否定先秦时的思想文化成就&&&&&&&&&&&& B.扼制各种学术思想自由发展C.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 D.进一步提升儒学的政治地位10.汉代儒学教育得以推行的主要原因是A.是汉朝政权巩固中央集权的需要&&&&&&&&& B.是当时科举制推行结果C.是培养封建主义官僚集团的需要&&&&&&&&& D.是当时人才观念的影响11.“虎溪三笑”讲的是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的故事。故事本身是虚构的,却在唐宋诗歌、绘画作品中时有出现。据此可以得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当时&&& A.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 B.佛教开始传入中国C.诗歌创作呈现繁荣局面&&&&&&&&&&&&&&&&&& D.绘画风格以写实为主12.宋代,儒学家们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世间的伦理纲常。这个新角度是&& A. 从矛盾对立转换出发&&&&&&&&&&&&&&&&&&&& B.从天人感应出发&&& C. 从万事万物本源出发&&&&&&&&&&&&&&&&&&&& D.从人的本性出发13.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主要是指A.天体运行法则&&&&&&&&&&&&&&&&&&&&&&&&&& B.社会发展规律C.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D.“天人感应”学说14.文天祥抗元被俘,但他在异族强权面前,正气浩然,风骨铮铮,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唱。他的这种气节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思想主流是 A.黄老之学&&&&&&&&& B.佛学&&&&&&& C.程朱理学&&&&&&&&& D.陆王心学15.中国服饰在不同历史时期特征各异,如商的“威严庄重”,周的“秩序井然”,战国的“清新”,汉的“凝重”,六朝的“消瘦”,唐的“丰满华丽”,宋的“理性美”,元的“粗壮豪放”,明的“敦厚繁丽”,清的“纤巧”。这里周的“秩序井然”、战国的“清新”、唐的“丰满华丽”、宋的“理性美”折射出的历史内涵分别是A.宗法制、“百家争鸣”、民主政治、新思潮萌发B.宗法制、“百家争鸣”、国家富强、理学盛行C.郡县制、“百家争鸣”、国家富强、“经世致用”思想D.郡县制、“罢黜百家”、政治腐朽、理学盛行16.长期以来,儒学是一种士大夫之学。明代思想家李贽则提出要正视“世间惟下下人最多”的现实,强调“我为下下人说,不为上上人说”。这说明李贽 A.反对儒家的正统思想&&&&&&&&&&&&&&&&&& B.倡导只为下下人说C.批判地发展传统儒学&&&&&&&&&&&&&&&&&& D.抨击君主专制制度17.儒学思想在后世不断发展,下列主张哪个具有民主启蒙色彩 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制天命而用之&& C.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D.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18.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对这段话的不正确理解是&&&&&&&&&& A.主张“工商皆本”&&&&&&&&&&&&&&&&&&&& B.突破了“重农抑末”的传统统治观念C.顺应了当时经济领域出现的变化&&&&&&&& D.代表了新兴力量的利益19.顾炎武说:“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这一思想的深远影响在于& A.动摇了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 B.激发了中华民族社会责任感C.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D.推动了民主革命思想的形成 20.商鞅主张“重农抑商”,黄宗羲主张“工商皆本”。形成这两种不同观点的根源在于&&& A. 阶级立场不同&&&&&&&&&&&&&&&&&&&&&&&&& B. 政治主张的分歧 C. 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 D. 社会性质的差异21.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提倡经世致用,反对君主专制,这主要是基于他们&&& A.对先秦诸子学说的阐释&&&&&&&&&&&&&&&&& B.对宋明理学的批判与继承C.受西方启蒙思想的启发&&&&&&&&&&&&&&&&& D.对现实政治与社会的叛逆22.儒家思想能够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并且保持了长久的生命力,主要得益于& ①其思想体系根据时代需要不断丰富和完善& ②封建统治者的大力提倡& ③儒家思想没有受到外来思想的影响&&& ④封建官办教育对儒家思想的大力传播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23.马克思说:“火药、罗盘针、印刷术一一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项伟大发明。”但是,14―18世纪,三大发明在中国却未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原因是中国&& ①封建专制制度强化& ②自然经济的延续& ③文化专制禁锢& ④推行闭关政策&& A.①②&&&&&&&& B.①②③&&&&&&&&&&&&&& C.③④&&&&&&&&&&& D.①②③④24.中国古代生产和科技在不断进步中,中外交流十分繁荣。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耕作技术大体经理了从“刀耕火种”.一牛挽犁的发展过程&B.纺织原料使用的先后顺序是麻和葛.家蚕丝.棉花&C.指南针在明清时期经由海路传入阿拉伯&D.印刷术经由波斯传到西方25.下列为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搜集的我国古代一些重要文献,其中系统总结6世纪以前我国黄河下游地区农牧业生产经验的是& A.《齐民要术》&&&& B.《梦溪笔谈》& C.《农政全书》&&& D.《天工开物》二、材料题(共3小题,26题22分,27题12分,28题16分,合计50分)26.(22分)下列材料&&& 材料一& “礼”是孔子的思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强调的是秩序,孔子主张“以道事君,不可则止”。孟子也说:“君有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去”。如果“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董仲舒说:“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君主是代虚无飘渺的“天”执政,完成“天”所赋予的工作。……尽管董仲舒建议对其他学派加以“灭”“绝”,但汉武帝并未实际推行。只是剥夺了在官方学校中的传授资格,而未受灭绝式镇压。&&& 材料二 理学影响后世六七百年之久,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那么,我们就要弄明白理学为什么起这么大的作用?为什么能够成为主流思想?朱熹用理学思想重新注释“四书”,引导读书人。他还编著《小学集注》,教育青少年遵循“三纲五常”。如以《论语训蒙口义》《童蒙须知》为例,说明理学从儿童抓起,要求儿童的衣着.语言.行为.读书.写字.饮食等方面的习惯,都要遵从“礼”的规范。如:穿衣要系好领口.腰部和脚部;为人子弟必须低声说话.语速不能太快;看书要正襟危坐.仔细慢读;在长辈面前吃饭不能出声,要细嚼慢咽。……理学真正成为主流意识是从元代开始的。――《“古代中国主流思想演变”之我见》&&& 材料三 第一次世界大战使许多中国人恍然大悟,梁启超谴责西方帝国主义和盲目崇拜科学是冲突的根源,并且认为中国重精神的思想可以矫正这种不平衡现象。梁漱溟也为努力保卫中国文明的完整性而反对科学与民主,他宣称人类的生活依赖其基本的精神,所以牺牲中国自己的精神而支持外国的道德准则和体制,这是自损其命。……相反,胡适和其它一些西化提倡者喊道:到西方去!吴稚晖痛骂梁漱溟为“十七世纪的无用之物”。胡适宣布,中国不但是在科学与科技方面落后于西方,而且在每一方面政治.文学.音乐.艺术.精神面貌,甚至是体形。……各种的外来观念和意识形态的涌入,在社会重建和民族振兴方面产生了两种相反的观点:由胡适阐释.后来为国民党部分接受的实用主义及逐步进化方法,与中国共产党采用的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方法。&&&&& ――郭廷以《中国近代史纲》(l)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推行了什么政策?(2分)其意义怎样?(4分)&(2)据所学知识,指出理学产生的经济.思想条件。(4分)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理学真正成为主流意识是从元代开始”的原因。(4分)&(3)据材料三,概括当时中国思想界呈现的主要状态。(2分)如何认识这一状态?(6分)
26(1)独尊儒术,也允许其他学派发展。(2分)意义: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促进了社会稳定,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确立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有利于思想文化多元化(4分)(2)条件:商品经济的活跃;佛道教对儒家思想的冲击。(4分)原因: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了道教、佛教思想更适合元明清统治阶级的需要;朱熹使理学世俗化.通俗化.生活化.普及化。(4分)(3)状态:多元化;思想混乱,良莠不齐,中西方思想冲突剧烈。(答出其中一点即可得分)(2分)认识:思想多元化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促进了思想解放,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国主流思想的缺失.断层,不利于国家统一。(6分)
27.(12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孟子》材料二& 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仪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古者圣王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以矫饰人之性情而正之,以扰化人之情性而导之也。&&& ――《荀子》材料三&&& 如果人是天使,那就不需要政府了。如果是天使统治人,就不需要对政府有任何外来的或内在的限制了。……人总是要追求其个人私利的。要改变人性,就像要阻挡狂流一样困难。聪明的立法者应该巧妙地通过改变河道而对其加以引导,并在可能的情况下将其导向公共利益方面。&&&&&&&&&&&&&&&&&&&&&&&&&&& ――美国“宪法之父”麦迪逊请回答:(1)比较材料一、材料二中孟子和荀子观点的不同之处。(4分)(2)根据材料二、材料三,指出麦迪逊和荀子观点的共同之处。(2分)(3)结合材料谈谈你对人性的看法和治理国家、规范社会的见解。(6分)27.(1)不同:孟子认为人性本善,统治者应该推行仁政;(2分)荀子认为人性本恶,统治者应该礼法并重。(2分)(2)同:都认为人性有追求个人私利的一面;主张通过法律对人性加以约束、引导。(2分)(3)认识:人性既有善良的一面,也有追求私利(自私)一面;……(2分)见解:通过教化宏扬善良、人道,使人向善;……(2分)通过法制去恶从善,保护公众利益。……(2分)(认识、主张只从一方面作答最多3分)
28.宋元时期是我国封建文化高度繁荣阶段,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世界文明的进步起了重要的作用;理学的产生使儒家思想发展成为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并在文学艺术和社会生活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君臣父子,定位不易,事之常也;君令臣行,父传子继,道之经也。夫天下之事,莫不有理。为君臣者有君臣之理,为父子者有父子之理,有夫妇.为兄弟.为朋友,以至于出入起居,应事接物之际,亦莫不各有理焉。&&&&& ――朱熹:《朱子大全》卷十四&&& 材料二&&& 苏轼认为,“书必有神.气.滑.肉.血,五者阙一,不成为书也”,强调书法的精神气度。他还认为“我书意造本无法”,自出新意,不践古人。黄庭坚也主张书法“入神”,对学习古人要“离迹师神”。&&& 宋徽宗以画花.鸟擅长,不仅建立了皇家画院,而且有考试制度。如一次出题“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一般多画岸边泊着一条空船,舷边蜷着一只鹭鸶,或船篷上栖着一只乌鸦。获得第一名的却画着船夫躺在船尾,独自吹着笛子。画家要表达题中“无”是“非无舟人,只无行人”。那种闲散.宁静.安逸的意境被表达的更加准确。(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朱熹的核心思想主张及实质。(3分)(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在宋元时期的发展状况如何?(3分)(3)理学对材料二所述的书法.绘画特点有何影响?(4分)(4)宋代的二程.朱熹等人将儒学发展到新阶段,请简要列举春秋.战国.西汉时期儒家思想产生发展的状况。(6分)28.(1).核心思想是理(1分);实质是儒家思想的道德伦理规范(2分)(或为统治阶级服务也可)& (2).毕N发明活字印刷术并用于印刷行业;火药由阿拉伯传入欧洲(或用途更加广泛);指南针用于航海事业。(3分)& (3).宋代理学的兴起使文人更加注意内心的修养,反映在书法上强调精神气度,绘画上更加注意意境(4分)& (4).春秋:仁和礼;战国:仁政和以礼教治国;西汉:天人感应,君权神授;(6分)
必修二第一单元检测一参考答案:xcz1-10& BCCCB& ACDCA&&& 11-20&& ACCCB&& CDDBC&&& 21-25& BBDCA26(1)独尊儒术,也允许其他学派发展。(2分)意义: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促进了社会稳定,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确立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有利于思想文化多元化(4分)(2)条件:商品经济的活跃;佛道教对儒家思想的冲击。(4分)原因: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了道教、佛教思想更适合元明清统治阶级的需要;朱熹使理学世俗化.通俗化.生活化.普及化。(4分)(3)状态:多元化;思想混乱,良莠不齐,中西方思想冲突剧烈。(答出其中一点即可得分)(2分)认识:思想多元化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促进了思想解放,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国主流思想的缺失.断层,不利于国家统一。(6分)27.(1)不同:孟子认为人性本善,统治者应该推行仁政;(2分)荀子认为人性本恶,统治者应该礼法并重。(2分)(2)同:都认为人性有追求个人私利的一面;主张通过法律对人性加以约束、引导。(2分)(3)认识:人性既有善良的一面,也有追求私利(自私)一面;……(2分)见解:通过教化宏扬善良、人道,使人向善;……(2分)通过法制去恶从善,保护公众利益。……(2分)(认识、主张只从一方面作答最多3分)28.(1).核心思想是理(1分);实质是儒家思想的道德伦理规范(2分)(或为统治阶级服务也可)& (2).毕N发明活字印刷术并用于印刷行业;火药由阿拉伯传入欧洲(或用途更加广泛);指南针用于航海事业。(3分)& (3).宋代理学的兴起使文人更加注意内心的修养,反映在书法上强调精神气度,绘画上更加注意意境(4分)& (4).春秋:仁和礼;战国:仁政和以礼教治国;西汉:天人感应,君权神授;(6分) 文 章来源莲山 课件 w ww.5 Y
上一个试题: 下一个试题:
? ? ? ? ? ? ? ? ? ?历史必修三各单元知识框架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历史必修三各单元知识框架
上传于||暂无简介
大小:639.50K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图文】高中政治必修3第一单元框架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高中政治必修3第一单元框架
上传于||暂无简介
大小:804.00K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哲学第一单元知识框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