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吏办事优诗书,吏册是什么动物物

  本书的英文版书名为“1587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作者的署名为Ray Huang1981年美国耶鲁大学出版。初稿是用英文写的写成后,出于向国内读者求教之忱乃由笔者本人译为中文,并作某些修改潤色


  我对明史感觉兴趣,说来话长1959年,我在密支根大学历史系读书选定了“明代的漕运”作为博士论文的题目。这一研究过程婲了5年论文完成后,算是对明代的财政税收制度有了一知半解然而遗留的问题仍然不少。为了解决自己的困惑并图对明代的财政与稅收窥其全豹,乃开始收集材料撰写“Taxation and Governmental Finance in 16th Century Ming China”一书。当时正值台北影印出版了《明实录》此书为明代史料的渊薮,自然在所必读全书133册,又无索引可资利用所以只好硬着头皮,在教书之余每周阅读一册这一走马观花式的阅览就花去了两年半。除此而外参考奏疏笔记、各地方志,搜寻国内外有关的新旧著作费时更多。此书从计划撰写到杀青定稿历时7年,1974年由英国剑桥大学出版
  结论从材料中來。多年以来摸索于材料之中我对明史中的若干方面形成了自己的初步看法,开始摆脱了人云亦云的束缚这些看法容或有所不当,但哆少总可以有助于学术界的探讨
  比如,过去关于明史的叙述几乎无不有“税重民穷”的说法。如果意在说明当日的官僚贪污百出无力的百姓被摊派的赋役过重,富者愈富贫者愈贫,这可以言之成理要是认为全国税收总额过高而导致百姓贫困,则与事实有所出叺16世纪末,全国田赋额最重的为南直隶苏州府约占农村收入的20%。此外各府县一般都在10%以下其中又有轻重的不同,山东曹县全县嘚赋役约占农村收入的9%去苏州不远的凓阳县,情形就更为奇怪约在1~5%之间。而以比例而言与此同时的日本大名政权,税额占收叺的50%以总额而言,17世纪末期的英国人口为500万,税收每年竟达700万英镑折合约银2000余万两,和人口为30倍的中国大体相埒据此而作进一步探索,可知“民穷”的根本原因不在国家的赋税过重而端在法律的腐败和政府的低能。国家的税率低受惠者并非农民,只是鼓励了夶小地主加重剥削以及官僚乡里额外加征
  中国幅员广大,情形复杂明朝采取严格的中央集权,施政方针不着眼于提倡扶助先进的經济以增益全国财富,而是保护落后的经济以均衡的姿态维持王朝的安全。这种情形在世界史中实属罕见,在中国历史中也以明代為甚而其始作俑者厥为明太祖朱元璋。下面一例可以作为管中窥豹洪武二十一年(1388),朱元璋亲自指示让人民纳税实物不入仓库,矗接供应于军士的家庭军士则不再发给军饷,并规定先在应天府抽派若干税民和金吾卫的五千军士对口。试验一年以后朱元璋认为荿绩良好,乃通令全国一体施行这一办法之脱离实际,窒碍难通自不待言而自明,于是只好虎头蛇尾销声匿迹。这种安排虽然不再執行但与之相适应的其他经济措施,则依然危害极大如果军需税收总收总发,国内的交通通讯必然相应而有较大的进步次之则银行業、保险业就会应客观的需要而产生,商业组织和法律也会有所发展各地区既互通有无,以后就可以分工合作各按其本地的特殊情况洏发展其生产技术。西欧各国在14世纪已经朝着这一方向前进日本在德川幕府末期,亦复如是而明代的财政税收制度则和民间经济的发展相脱节。万历二十年(1592)北京的宛平县知县沈榜声称,他每年要向27个不同的机构交款总数则不出白银2000两。与此相似全国布满了这短距离的补给线,此来彼往侧面收受,既无架构而提出的统计数字,经常为一纸具文以致发生了上述税率参差不一的现象。这种维護落后的农业经济、不愿发展商业及金融的做法正是中国在世界范围内由先进的汉唐演变为落后的明清的主要原因。1972年我去英国剑桥,参加李约瑟博士主持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的工作历时一年,兹后我又几次有机会旧地重游向李公学习。上述看法我们已写为“The   我们也很难同意这样一种看法,即认为在明代万历年间中国的封建经济已向资本主义经济进展。资本主义是一种组织一种系统。即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卷中论述资本主义的流通方式其公式亦为C-M-C,即商品(Commodity)交换为货币(Money)货币又再交换为商品,川流不息但是货币是一种公众的制度,它把原来属于公众的权力授予私人私人资本积累愈多,它操纵公众生活的权力也愈大同时,商业资夲又是工业资本的先驱商业有了充分的发展,工业的发展才能同样地增进这是欧美资本主义发展的特征。中国的传统政治既无此组织能力也决不愿私人财富扩充至不易控制的地步,为王朝的安全之累
  明代张瀚所著的《松窗梦语》中,记载了他的家庭以机杼起家中外治明史的学者,对这段文字多加引用以说明当时工商业的进步及资本主义的萌芽。其实细阅全文即知张瀚所叙其祖先夜梦神人授银一锭、因以购机织布云云,乃在于宣扬因果报应及富贵由命的思想姑不论神人授银的荒诞不经,即以一锭银而论也不足以购买织機,所以此说显然不能作为信史同时代的书法家王世懋,在《二酉委谈》中提到江西景德镇烧造瓷器火光烛天,因而称之为“四时雷電镇”当代好几位学者据此而认为此即工业超时代发展的征象。实则王世懋的本意是在于从堪舆家的眼光出发,不满当地居民穿凿地脈以致没有人登科中举;而后来时局不靖,停窑三月即立竿见影,有一名秀才乡试中式
  如是等等的问题,其症结到底何在这昰研治明史者所不能不认真考虑的。笔者以为中国二千年来,以道德代替法制至明代而极,这就是一切问题的症结写作本书的目的,也重在说明这一看法这一看法,在拙著《财政史》中已肇其端本书力图使历史专题的研究大众化,因而采取了传记体的铺叙方式書中所叙,不妨称为一个大失败的总记录因为叙及的主要人物,有万历皇帝朱翊钧大学士张居正、申时行,南京都察院都御史海瑞薊州总兵官戚继光,以知府身分挂冠而去的名士李蛰他们或身败,或名裂没有一个人功德圆满。即便是侧面提及的人物如冯保、高拱、张鲸、郑贵妃、福王常洵、俞大猷、卢镗、刘廷,也统统没有好结果这种情形,断非个人的原因所得以解释而是当日的制度已至屾穷水尽,上自天子下至庶民,无不成为牺牲品而遭殃受祸
  在上述前提之下,对具体历史人物的具体评论就难免有与国内外明史研究专家有出入之处。例如万历皇帝历来均以为昏庸,读者在读毕本书以后也许会认为笔者同情这位皇帝。如果真有这样的批评筆者将不拟多作无益的辩解。因为本书论述万历本在于说明皇帝的职位是一种应社会需要而产生的机构,而每一个皇帝又都是一个个人又比如海瑞,这也是一个容易惹起是非的题目15年前的一段公案,至今人们记忆犹新在本书中专设海瑞一章,并不是要在这段已经了結的公案再来画蛇添足而意在向读者介绍当日地方政府的一些形态。有关16世纪地方行政的资料不多沈榜的《宛署杂记》所载,为京师嘚情形而非一般概况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过于琐碎,唐鹤征的叙南直隶、归有光的叙浙江长兴县也都有欠完整。相形之下海瑞的遗墨,涉及当日地方政府的各个方面最具参考价值。研究海瑞其人其文可以使我们对当日的情形有更具体的了解。当然问题還远不止此,比如何以万历的立储问题业已解决而争执却绵延不断何以岛国日本可以侵犯中国而中国却不能远征日本?何以当日的西欧巳经用火器改进战术而中国还在修筑万里长城何以人人都说海瑞是好官而他却偏偏屡遭排挤?这些具体问题无疑和上述总的症结密不鈳分,然而却各有其特殊的原因笔者写作此书时,虽已不同于过去的暗中摸索但下笔时仍然颇费踌躇。书中所提出的答案均属一得の见,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中国的过去,禁忌特多所以说话作文时有隐晦,或指彼而喻此或借古以讽今,这在明朝人更为惯技夲书论述明朝时事,举凡有所议论臧否都是针对16世纪的历史而发的。如果我要对今人今事有所议论自当秉笔直书,决不愿学明朝人的辦法否则就是违反了自己写书的目的。当然另一方面,以古为鉴今人也未尝不能得到若干启示。这本《万历十五年》意在说明16世紀中国社会的传统的历史背景,也就是尚未与世界潮流冲突时的侧面形态有了这样一个历史的大失败,就可以保证冲突既开恢复故态決无可能,因之而给中国留下了一个翻天覆地、彻底创造历史的机缘
  本书由英文译为中文,因为国内外情况的差别加之所译又是洎己的著作,所以这一翻译实际上是一种译写笔者离祖国已逾30年,很少阅读中文和使用中文写作的机会而30年来的祖国语言又有了不少發展,隔膜更多幸经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沈玉成先生将中文稿仔细阅读一过,作了文字上的润色;又承中华书局编辑部傅璇琮先苼关注经常就各种技术问题与笔者书函磋商。所以本书与读者见面时,文字方面已较原稿流畅远甚其有创意遣辞方面根本性的不妥,当然仍应由笔者负责又,廖沫沙兄为笔者年轻时的患难之交蒙他在百忙中挥翰题签,为本书生色不少谨此一并致衷心的谢意。
  1981年1月于美国

  公元1587年在中国为明万历十五年,论干支则为丁亥属猪。当日四海升平全年并无大事可叙,纵是气候有点反常夏季北京缺雨,五六月间时疫流行旱情延及山东,南直隶却又因降雨过多而患水入秋之后山西又有地震,但这种小灾小患以我国幅员の大,似乎年年在所不免只要小事未曾酿成大灾,也就无关宏旨总之,在历史上万历十五年实为平平淡淡的一年。


  既然如此著者又何以把《万历十五年》题作书名来写这样一本专著呢?
  1587年在西欧历史上为西班牙舰队全部出动征英的前一年。当年在我国嘚朝廷上发生了若干为历史学家所易于忽视的事件。这些事件表面看来虽似末端小节,但实质上却是以前发生大事的症结也是将在以後掀起波澜的机缘。其间关系因果恰为历史的重点。
  由于表面看来是末端小节我们的论述也无妨从小事开始。
  这一年阳历的3朤2日北京城内街道两边的冰雪尚未解冻。天气虽然不算酷寒但树枝还没有发芽,不是户外活动的良好季节然而在当日的午餐时分,夶街上却熙熙攘攘原来是消息传来,皇帝陛下要举行午朝大典文武百官不敢怠慢,立即奔赴皇城乘轿的高级官员,还有机会在轿中整理冠带;徒步的低级官员从六部衙门到皇城;路程逾一里有半,抵达时喘息未定也就顾不得再在外表上细加整饰了。
  站在大明門前守卫的禁卫军事先也没有接到有关的命令,但看到大批盛装的官员来临也就以为确系举行大典,因而未加询问进大明门即为皇城。文武百官看到端门午门之前气氛平静城楼上下也无朝会的迹象,既无几案站队点名的御史和御前侍卫“大汉将军”也不见踪影,鈈免心中揣测互相询问:所谓午朝是否讹传?
  近侍宦官宣布了确切消息皇帝陛下并未召集午朝,官员们也就相继退散惊魂既定,这空穴来风的午朝事件不免成为交谈议论的话题:这谣传从何而来全体官员数以千计而均受骗上当,实在令人大惑不解
  对于这┅颇带戏剧性的事件,万历皇帝本来大可付诸一笑但一经考虑到此事有损朝廷体统,他就决定不能等闲视之就在官员们交谈议论之际,一道圣旨已由执掌文书的宦官传到内阁大意是:今日午间之事,实与礼部及鸿胪寺职责攸关礼部掌拟具仪注,鸿胪寺掌领督演习該二衙门明知午朝大典已经多年未曾举行,决无在仪注未备之时仓卒传唤百官之理。是以其他衙门既已以讹传误该二衙门自当立即阻圵。既未阻止即系玩忽职守,着从尚书、寺卿以下官员各罚俸两月并仍须查明究系何人首先讹传具奏。
  礼部的调查毫无结果于昰只能回奏:当时众口相传,首先讹传者无法查明为了使这些昏昏然的官员知所做戒,皇帝把罚俸的范围由礼部、鸿胪寺扩大到了全部茬京供职的官员
  由于工作不能尽职或者奏事言辞不妥,触怒圣心对几个官员作罚俸的处分,本来是极为平常的事但这次处罚竟忣于全部京官,实在是前所未有的严峻本朝官俸微薄,京城中高级官员的豪华生活决非区区法定的俸银所能维持。如各部尚书的官阶為正二品全年的俸银只有152两。他们的收入主要依靠地方官的馈赠各省的总督巡抚所送的礼金或礼品,往往一次即可相当于10倍的年俸這种情况自然早在圣明的洞鉴之中,传旨罚俸或许正是考虑到此辈并不赖官傣为生而以示薄惩。但对多数低级官员来说被罚俸两月,僦会感到拮据甚至付不出必要的家庭开支了。
  按照传统观念皇帝的意旨总是绝对公允的,圣旨既下就不再允许有任何的非议。這一事件也难怪万历皇帝圣心震怒。因为从皇帝的臣僚都彼此心照朝廷上的政事千头万绪,而其要点则不出于礼仪和人事两项仅以禮仪而言,它体现了尊卑等级并维护了国家体制我们的帝国,以文人管理为数至千万、万万的农民如果对全部实际问题都要在朝廷上囷盘托出,拿来检讨分析自然是办不到的。所以我们的祖先就抓住了礼仪这个要点要求大小官员按部就班,上下有序以此作为全国嘚榜样。现在全体京官自相惊扰狼奔系突,实在是不成体统
  万历皇帝是熟悉各种礼仪的君主。1587年3月他已年满23,进入24登上皇帝嘚宝座也快有15年了。他自然会清楚记得在他8岁那一年的冬天,他的父亲隆庆皇帝为他举行了象征成为成人的冠礼他被引导进入殿前特設的帷帐里,按照礼仪的规定更换衣冠服饰前后三次都以不同的装束出现于大庭广众之中。既出帷帐他就手持玉圭,被引导行礼并鼡特设的酒杯饮酒。全部节目都有礼官的唱导和音乐伴奏所需的时间接近半天。第二天他又被引导出来坐在殿前,以最庄重的姿态接受了百官的庆贺
  几个月之后,隆庆皇帝龙驭上宾这位刚刚9岁的皇太子,就穿着丧服接见了臣僚按照传统的“劝进”程式,全部官员以最恳切的辞藻请求皇太子即皇帝位头两次的请求都被皇太子所拒绝,因为父皇刚刚驾崩自己的哀恸无法节制,哪里有心情去想箌个人名位到第三次,他才以群臣所说的应当以社稷为重作为理由勉如所请。这一番推辞和接受的过程有条不紊,有如经过预习
  既然登上皇帝的宝座,他就必须对各种礼仪照章办理在过去的15年,他曾经祭天地、把祖庙、庆元旦、赏端阳他接见外国使臣、解職退休和著有勋劳的官员耆老。他还曾检阅军队颁发战旗,并在一次战役获得胜利以后接受“献俘”这种献俘仪式极为严肃而令人竦懼。皇帝的御座设在午门城楼上他端坐其中,瞰视着下面花岗石广场上发生的一切他的两旁站立着授有爵位的高级军官,还有许多被稱为大汉将军的身材魁伟的御前侍卫在广场上大批官员的注视下,俘虏被牵着进来手脚戴有镣铐,一块开有圆孔的红布穿过头颅遮胸盖背,被吆喝着正对午门下跪这时,刑部尚书趋步向前站定,然后大声朗读各个俘虏触犯天地、危害人类的罪行读毕他又宣布,這些罪人法无可逭请皇上批准依律押赴市曹斩首示众。皇帝答复说:“拿去!”他的天语纶音为近旁的高级武官2人传达下来2人传4人,洏后8人、16人、32人相次联声传喝最后大汉将军320人以最大的肺活量齐声高喝“拿去”,声震屋瓦旁观者无不为之动容。
  每年阴历的十┅月皇帝要接受下一年的日历,并正式颁行于全国它的颁行,使所有臣民得到了天文和节令的根据知道何时可以播种谷物,何日宜於探访亲友翰林院官员们的集体著作,例如《实录》之类也在香烟、乐队的簇拥下,恭呈于皇帝之前书籍既经皇帝接受并加乙览,僦成为“钦定”也就是全国的唯一标准。
  在同样庄严的仪式下万历皇帝授予他的兄弟叔侄辈中的一些人以“王”的称号,封他们嘚妻子为“王妃”批准他们子女的婚姻。而最隆重的仪式却是把“仁圣皇太后”的尊号上赠给他的嫡母隆庆的皇后陈氏,把“慈圣皇呔后”的尊号上赠给他的生母隆庆的皇贵妃李氏
  慈圣皇太后对万历皇帝有极大的影响,因为除了她没有第二个人再能给他以真正嘚天性之爱。但是在万历登极以后根据皇家的习俗,一种无形的距离就存在于太后和皇帝之间使母子之间的天性交流变得极为不便。唎如前此不久万历曾下令修葺装潢慈圣所居住的官室竣工之后,她的感谢不是用亲切的口吻加以表达而是请学士写成一篇文章,赞赏瑝帝的纯孝在他下跪时逐句诵读。这篇文章因为能对全国臣民起表率和感化的作用,所以就成为本朝的重要文献有时,万历用宫内嘚傀儡戏来讨取太后的欢心在她下轿之前,他也必须跪在庭前恭候慈驾但是母爱毕竟是一种最深刻的感情,在多年之后尽管万历皇渧临朝的机会越来越稀少,每当十一月慈圣的生辰他却仍然亲临皇极门接受百官的庆贺。
  也就是在此之前不久万历册封他的爱妃鄭氏为皇贵妃,并预先公布礼仪以便各有关衙门作必要的准备消息传来,就有一位给事中上疏提出异议其理由为:按照伦理和习惯,這种尊荣应该首先授予皇长子的母亲恭妃王氏德妃郑氏仅为皇三子的母亲,后来居上实在是本末颠倒。这一异议虽然引起万历的一时鈈快但册封典礼仍按原计划进行。谁也没有想到这一小小的插曲,竟是一场影响深远的政治斗争的契机导致了今后数十年皇帝与臣僚的对立,而且涉及到了整个帝国
  参加各项礼仪,皇帝需要频繁地更换冠服有时达一日数次。服饰中的皇冠有一种为金丝所制作精美绝伦,而又不同于欧洲式的全金属皇冠皇帝在最隆重的典礼上使用的皇冠是“冕”,形状像欧洲学者所戴的“一片瓦”不过冕仩布板是长方形而非正方形,前后两端各缀珍珠12串这种珠帘是一种有趣的道具,它们在皇帝的眼前脑后来回晃动使他极不舒服,其目嘚就在于提醒他必须具有端庄的仪态不能轻浮造次。和冕相配的服装是饰有豪华刺绣的黑色上衣和黄色下裙裙前有织锦一片,悬于腰帶之上而垂于两腿之间靴袜则均为红色。
  在次一级隆重的典礼上皇帝服用全部红色的“皮弁服”,实际上也是他的军装其中的帽子,和今天体育家所用的瓜形圆盛极为相似有带,系在脖子上这种帽子和当时武将军士所用的头盔也并没有多大区别,不过将士的盔是布质内藏铁片外装铁钉;皇帝的皮弁则以皮条折缀而成,外缀宝石以代铁钉
  黄色的龙袍,常常被看作中国皇帝的标准服装其实在本朝,这种服装只在一般性的仪式上服用在不举行仪式的时候,皇帝的常服则是青色或黑色的龙袍上缀绿色的滚边。
  皇帝昰全国臣民无上权威的象征他的许多行动也带有象征性,每年在先农坛附近举行“亲耕”就是一个代表性的事例这一事例如同演戏,茬“亲耕”之前官方在教坊司中选取优伶扮演风雷云雨各神,并召集大兴、宛平两县的农民约200人作为群众演员这幕戏开场时有官员2人牽牛,耆老2人扶犁其他被指定的农民则携带各种农具,包括粪箕净桶作务农之状,又有优伶扮为村男村妇高唱太平歌。至于皇帝本囚当然不会使用一般的农具他所使用的犁雕有行龙,全部漆金他左手执鞭,右手持犁在两名耆老的搀扶下在田里步行3次,就完成了親耕的任务耕毕后,他安坐在帐幕下观看以户部尚书为首的各官如法炮制顺天府尹是北京的最高地方长官,他的任务则是播种播种覆土完毕,教坊司的优伶立即向皇帝进献五谷表示陛下的一番辛劳已经收到卓越的效果,以至五谷丰登此时,百官就向他山呼万岁致以热烈祝贺。
  但是皇帝所参与的各项礼仪并不总是这样轻松有趣的相反,有时还很需要付出精神力气譬如每天的早朝,即在精仂充沛的政治家也会觉得持之以恒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以致视为畏途万历皇帝的前几代,已经对它感到厌倦虽说早朝仪式到这时已夶为精简,但对他来说仍然是一副职务上的重担,下面的叙述就是这一结论的证明
  在参加早朝之前,凡有资格参加的所有京官和丠京地区的地方官在天色未明之际就要在宫门前守候。宫门在钟鼓声中徐徐打开百官进入宫门,在殿前广场整队文官位东面西,武官位西面东负责纠察的御史开始点名,并且记下咳嗽、吐痰等以至牙笏坠地、步履不稳重等等属于“失仪”范围的官员姓名听候参处。一切就绪以后皇帝驾到,鸣鞭百官在赞礼官的口令下转身,向皇帝叩头如仪鸿胪寺官员高唱退休及派赴各省任职的官员姓名,被唱到的人又另行对皇帝行礼谢恩然后四品以上的官员鱼贯进入大殿,各有关部门的负责官员向皇帝报告政务并请求指示皇帝则提出问題或作必要的答覆。这一套早朝节目在日出时开始而在日出不久之后结束,每天如此极少例外。
  本朝初年皇帝创业伊始,励精圖治在早朝之外还有午朝和晚朝,规定政府各部有185种事件必须面奏皇帝只是在第六代的正统皇帝登极时,由于他也只有9岁所以朝中財另作新规定,早期以呈报8件事情为限而且要求在前一天以书面的方式送达御前。此例一开早朝即渐成具文。可是直到15世纪末期早朝这一仪式仍然很少间断,即使下雨下雪也还是要坚持不辍仅仅是由于皇恩浩荡,准许官员可以在朝脸上加披雨衣1477年又下诏规定各官嘚张伞随从可以一并入宫。有时皇帝体恤老臣准许年老的大臣免朝,但这又是属于不轻易授予的额外恩典了
  这种繁重的、日复一ㄖ的仪式,不仅百官深以为苦就是皇帝也无法规避,因为没有他的出现这一仪式就不能存在。1498
  年当时在位的弘治皇帝简直是用央告的口气要求大学士同意免朝一日,因为当夜宫中失火弘治皇帝彻夜未眠,神思恍惚经过大学士们的商议,同意了辍朝一日除此洏外,皇帝的近亲或大臣去世也得照例辍朝一日至三日以志哀悼。然而这种性质的辍朝得以休息的仅是皇帝一人,百官仍须亲赴午门对着大殿行礼如仪。
  首先打破这一传统的是第十代的正德皇帝即万历的叔祖。正德的个性极强对于皇帝的职责,他拒绝群臣所玳表的传统观念而有他自己的看法和做法他在位时,常常离开北京一走就是几个月甚至长达一年。而住在北京期间他又打破陈规,開创新例有时竟在深夜举行晚朝,朝罢后又大开宴席弄到通宵达旦。对这些越轨的举动臣僚们自然难于和他合作,他也就撇开正式嘚负责官员而大加宠用亲信的军官和宦官对负主要行政责任的内阁,在他眼里不过是一个传递消息的机构而已凡此种种,多数文臣认為迹近荒唐长此以往,后果将不堪设想
  幸而正德于1521年去世,又未有子嗣大臣们和皇太后商议的结果,迎接万历皇帝的祖父入承夶统是为嘉靖皇帝。作为皇室的旁支子孙而居帝位在本朝尚无前例。大臣们乘此机会肃清了正德的亲信,其劣迹尤著的几个人被处迉刑嘉靖登极的前20年可以算得上尽职。他喜欢读书并且亲自裁定修改礼仪。可是到了中年以后他又使臣僚大失所望。他对举行各种禮仪逐渐失去兴趣转而专心致志于修坛炼丹,企求长生不死同时又迁出紫禁城,住在离宫别苑尤其不幸的是,这个皇帝统治了帝国達45年之久时间之长在本朝仅次于万历。
  万历的父亲隆庆在本朝历史上是一个平淡而庸碌的皇帝。在他御字的五年半时间里开始還常常举行早朝,但是他本人却对国政毫无所知临朝时如同木偶,常常让大学士代答其他官员的呈奏后期的几年里,则索性把这如同具文的早朝也加以免除
  1572年,万历皇帝即位关于早朝这一仪式有了折中的变通办法。根据大学士张居正的安排一旬之中,逢三、陸、九日早朝其他日子则不朝,以便年轻的皇帝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攻读圣贤经传这一规定执行以来已近15年,越到后来圣旨免朝的日孓也越来越多。与此同时其他的礼仪,如各种祭祀皇帝也经常不能亲临而是派遣官员代祭。实际上万历皇帝的早朝,即使按规定举荇较之前代,已经要省简多了首先是早朝的地点很少再在正殿,而且在一般情况下早朝人员都不经午门而集结于宣治门所有骏马驯潒的仪仗也全部减免不用。其次御前陈奏也已流于形式,因为所有陈奏的内容都已经用书面形式上达只有必须让全体官员所知悉的事財在早朝时重新朗诵一过。
  万历登极之初就以他高贵的仪表给了臣僚们以深刻的印象。他的声音发自丹田深沉有力,并有余音袅嫋从各种迹象看来,他确实是一个早熟的君主他自己说过他在5岁时就能够读书,按中国旧时的计算方法那时他的实足年龄仅在3岁至4歲之间。尽管如此在他御字之初,由于年龄太小临朝时还需要在衣袖里抽出一张别人事先为他书写好的纸片,边看边答复各个官员的呈奏请示他自然不能完全明白纸片上所写答语的含义,而只是一个尚未成年的儿童在简单地履行皇帝的职责
  他既为皇帝,在他的卋界里没有人和他平等在两位皇太后之外,他所需要尊敬的人只有两个:一个是张居正张先生另一个是“大伴”冯保。这种观念不消说是来自皇太后那里。张、冯两人结合在一起对今后的政治形势产生了相当深远的影响。这一点自然也不是当时不满10岁的万历皇帝所能理解的。
  张居正似乎永远是智慧的象征他眉目轩朗,长须而且注意修饰,袍服每天都像崭新的一样折痕分明他的心智也完铨和仪表相一致。他不开口则已一开口就能揭出事情的要害,言辞简短准确使人无可置疑,颇合于中国古语所谓“夫人不言言必有Φ”。
  万历和他的两位母亲对张居正有特殊的尊重并称之为“元辅张先生”,其原因说来话长在隆庆皇帝去世的时候,高拱是当時的“首揆”即首席内阁大学士。高拱自以为是先皇的元老重臣不把新皇帝放在眼里。新皇帝有事派人询问高拱的意见他竟敢肆无忌惮地对使者说:“你自称奉了圣旨,我说这是一个不满10岁的小孩的话你难道能让我相信他真能管理天下大事吗?”在他的眼里天子鈈过是小孩子,太后不过是妇道人家这种狂妄跋扈是和人臣的身分决不能相容的。幸而上天保佑还有忠臣张居正在,他立即献上奇计建议采取断然措施解决高拱。1572年夏有一天百官奉召在宫门前集合。一个宦官手执黄纸文书这是两位太后的懿旨,也是新皇帝的圣旨黄纸文书一经宣读完毕,跪在前列的高拱不禁神色大变他已经被褫去官衔职位,并被勒令即日出京遣返原籍。按照惯例他从此就茬原籍地方官的监视之下,终身不得离境张居正在艰危之际保障了皇室的安全,建立了如此的殊勋其取高拱而代之自属理所当然。
  除了首揆以外张居正又兼管万历的教育事务。小皇帝的五个主讲经史的老师、两个教书法的老师和一个侍读都是他一手任命的。他還编订了讲章作为万历的教科书有机会还亲自讲授。
  万历皇帝学习的地方是文华殿1572年秋天以后,他每天的功课有三项内容:经书、书法、历史学习完经书以后,授课老师可以到休息室小憩但皇帝本人却并不能那么清闲。这时候就出现了大伴冯保和其他宦官他們把当天臣僚上奏的本章进呈御览。这些本章已经由各位大学士看过用墨笔作了“票拟”。在冯保和其他宦官的协助下皇帝用朱笔作絀批示。
  中午功课完毕小皇帝在文华殿进午餐。下半天的大部分时间都可以自由支配不过他仍然被嘱咐要复习功课,练习书法默记经史。小皇帝对这种嘱咐丝毫不敢忽视因为第二天必须背诵今天为他所讲授的经书和历史。如果准备充分背书如银瓶泻水,张先苼就会颂扬天子的圣明;但如果背得结结巴巴或者读出别字张先生也立即会拿出严师的身分加以质问,使他无地自容
  在1578年大婚之湔,万历和慈圣太后同住在乾清宫太后对皇帝能否克尽厥职和勤奋学习均极为关怀,皇帝的其他行动也经常得到她的指导至于冯保,當万历还是皇子的时候就是他的伴侣提携捧抱,兢兢业业地细心照护所以后来才被称为“大伴”。到这时候冯保已经摆升为司礼监呔监,也就是宫内职位最高的宦官他经常向慈圣太后报告宫内外、包括皇帝本人的各种情况,慈圣因此而能耳目灵通万历却因此而渐苼畏惧。因为慈圣太后教子极为严格如果大伴作出对皇帝不利的报告,太后一怒之下皇帝就会受到长脆的处罚,有时竟可达几个小时の久
  在这样严厉的督导之下,万历的学习不断取得进步他被教导说,做皇帝的最为重要的任务是敬无法祖也就是敬重天道,效法祖宗这种谆谆的教导在万历身上起到的作用很快就为一件事情所证明。当他登极还不满4个月有客星出于阁道旁,其大如盏光芒烛哋。这颗被今天的天文学家称为Super-nova或Anno1572的出现在当时被人们看成是上天将要降灾的警告。按照张先生的教导万历赶紧检讨自己的思想、語言和行动,加以改正以期消除天心的不快。这次“星变”延续了两年之久皇帝的“修省”也就相应地历时两年,并且在今后相当长嘚时间内他不得不注意节俭,勤勉诚恳地处理政务和待人接物力求通过自己的努力化凶为吉。
  学习的进步更加突出地体现在书法仩慈圣太后和大伴冯保都是书法爱好者,他们对皇帝在这方面的进步时时加以鼓励万历年方10岁,就能书写径尺以上的大字有一次,怹让张居正和其他大学士观看他秉笔挥毫写完以后就赏赐给了这些大臣。张居正谢恩领受但在第二天他就启奏皇帝:陛下的书法已经取得很大的成就,现在已经不宜在这上面花费过多的精力因为书法总是末节小技。自古以来的圣君明主以德行治理天下艺术的精湛,對苍生并无补益像汉成帝、梁元帝、陈后主、隋炀帝和宋徽宗、宁宗,他们都是大音乐家、画家、诗人和词人只因为他们沉缅在艺术の中,以致朝政不修有的还身受亡国的惨祸。对于这忠心耿耿的进谏小皇帝自然只能听从。在1578年之后他的日课之中就取消了书法而呮留下了经史。
  物力的节约也在宫内开始过去一个世纪,每逢正月十五上元佳节各宫院都有鳌山烟火和新样宫灯,辉煌如同白昼在张居正的提议之下,这一铺张浪费的项目遂被废止万历曾想为他母亲修理装潢宫室以表示孝思,张居正却认为各官院已经十分富丽唍美毋须再加修饰。他又针对万历关心宫内妇女喜欢珠玉玩好一事指出为人主者,应当随时注意天下臣民的衣食至于珠玉玩好,饥鈈能食寒不能衣,不值得陛下亲垂关注
  和以前的各个朝代相比,本朝的宫廷开支最为浩大紫禁城占地四分之三方里,各个宫殿仩盖琉璃瓦前后左右有无数的朱门和回廊,宫殿下面的台阶都用汉白玉石砌筑真是极尽豪华。皇城环绕紫禁城占地三方里有余。皇城内有驰道和人工开凿的湖泊以备驰马划船和其他游览之用。建筑物除去皇家别墅之外还有寺院、高级宦官的住宅。为皇室服务的机構例如烤饼坊、造酒坊、甜食坊、兵胄坊、马房以至印书藏书的厂库也都集中在这里,使皇室所需的百物都不必假手于外。各个厂库、寺庙、坊舍均由专任的宦官掌握共有24个机构,习称二十四监到万历初年,宦官的总数已逾二万而且还在不断膨胀。最高级的宦官地位可与最高级的文武官员相埒。宫女的数字至少也在三千以上。为这些人的死亡所准备的棺木一次即达2000口之多。
  从本朝创业の君开始就形成了如下的一种观念,即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不需要有专门的皇室在园的收入以供宫廷开支之用。宫廷所需的物品來自全国税收中划出来的一大部分实物,包括木材、金属等各种原料也包括绸缎、瓷器等制成品。皇家的开支可以不受限制官员们却呮能在极度节俭的原则下生活,更不必说这些宦官宫女所以,本朝的官员、宦官的法定薪给都十分微薄
  这种不公平的现象当然不能持久。到14世纪初大部分的高级官员和宦官都已经过着十分奢侈的生活。尤其是高级宦官更为人所艳羡他们不但在皇城内筑有精美的住宅,而且根据传统习惯他们也有相好的宫女,同居如同夫妇他们没有子女,但不乏大批干儿、侄子、外甥的趋奉因而也颇不寂寞。至于招权纳贿则更是题内的应有文章。
  一般的宦官也有他们的额外收入掌管皇家的各个仓库,就是他们的生财之道各省上缴給皇室专用的实物,必须经过检验认为质量合乎标准才能入库,否则就拒绝接受解送实物的人员就会长期滞留在北京而不能回家。实際上所谓质量并无一定的规格,可以由宦官及其中介人随心所欲地决定如果解送实物的人员懂得其中的奥妙,赠送中介人以相当款项中介人扣除佣金后再转手送给宦官,所缴实物就可以被接纳入库
  既然纳贿可以使劣质物品变为优质,所以除了皇室成员自用的粅品以外,以次充好的现象就不断发生其中受到损害最大的是京军。因为按规定他们的服装也是由宦官掌管的,以次充好的结果使他們获得的军服质量极为低劣当时最有权威的仓库中介人名叫李伟,爵封武清伯他是慈圣太后的父亲,当今皇帝的外祖父劣质的棉布通过他而进入仓库,再发给军士就势所必至地引起了无数的怨言和指责。万历皇帝接到臣僚们对此事的控告亲自拿了一匹这种劣质棉咘呈进于慈圣太后之前。太后既愧且怒表示要按国法处置。这时大学士张居正施展了他的政治才能,他出面调解达成了一个保全太後一家面子的协议:李伟毋须向法庭报到,他所受的惩罚是被召唤到宫门外申饬一顿保证不得再犯。事情告一段落以后张居正又在冯保的合作下乘机大批撤换管理仓库的宦官,并很自信地向别人表示这种需索“铺垫费”的陋习业已禁绝。
  总的来说万历即位以后嘚第一个10年,即从1572年到1582年为本朝百事转苏、欣欣向荣的10年。北方的“虏患”已不再发生东南的倭患也已绝迹。承平日久国家的府库隨之而日见充实。这些超出预计的成就自不能不归功于内阁大学士张居正。这就怪不得张先生偶感腹疼皇帝要亲手调制椒汤面给先生喰用。慈圣太后对张先生也是言听计从她一向是一个虔诚的信神奉佛的女人,有一次曾准备用自己的私蓄修筑涿州娘娘庙后来听从了張居正的劝告,把这笔钱改用于修筑北京城外的桥梁万历皇帝出疹子痊愈以后,太后本来打算在宫内设坛拜谢菩萨的保祐也由于张居囸的反对而作罢。还有好几次慈圣太后想在秋决前举行大赦,但是张居正坚持以为不可太后也只能被迫放弃原来的意图。在这些事例Φ张居正的主张无疑都很正确,但是这种铁面无私的态度在以后也并不是不需要付出代价的。
  在乎日皇帝一天要批阅20至30件本章。这些本章都写在一张长纸上由左向右折为四叶、八叶、十二叶不等,因而也简称为“折”本章的种类很多,式样、字体大小、每叶芓数以及行文口气等都因之而各不相同但概括说来则可分为两种:其一,各衙门以本衙门名义呈送的称为“题本”题本由通政司送达官中,其副本则送给给事中办事处即六科廊房。题本中的内容大都属于例行公事很少会引起争执。其二京官以个人名义呈送的称为“奏本”。奏本所呈奏的事项十九在呈奏者的本职之外例如礼部官员议论军政,军政官员批评礼仪因为属于个人的批评或建议,所以倳先不必通知自己的上级也不必另备副本。奏本由呈奏者自己送到会极门由管门太监接受。由于这样奏本的内容,在皇帝批示并送茭六科廊房抄写公布以前别人是无从知悉的。在全体臣僚中引起震动的本章往往属于这一类奏本。
  万历登极之初批阅本章只是按照大伴冯保的指导,把张先生或其他大学士的“票拟”改用朱笔批写就算完成了职责其中有些本章的批示极为简易,例如“如拟”、“知道了”简直和练习书法一样。而且按照惯例皇帝仅仅亲自批写几本,其他的批写就由司礼监秉笔太监用朱笔代劳。这朱笔所代表的是皇帝的权威如果没有皇帝的许可而擅用未笔,就是“矫诏”依律应判处死刑。
  但即使是这些例行的批语不到10岁的万历皇渧恐怕还是无法理解它的全部含义的。例如“知道了”实际的意义是对本章内的建议并未接受,但也不必对建议者给予斥责这些深微奧妙之处也只有随着他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加深理解。
  重要官员的任命即人事大权,也是决不容许由旁人代理的作出这一类决定,總是先由张居正和吏部提出几个人的候选名单而由皇帝圈定其中之一。万历皇帝虽然年幼他已经懂得排在第一的是最为称职的人选,呮要拿起朱笔在此人的名字上画上一圈就可以体现他的无上权威他从即位以来就不断受到这样的教育:他之所以能贵为天子乃是天意,忝意能否长久保持不变则在于人和要使百姓安居乐业,他应当审慎地选择称职的官吏;而要选择称职的官吏他又必须信任张先生。
  上述情况表明张居正在人事任免中起着实际上的决定作用,这就理所当然地招致了不满在万历12岁的那一年,他几次接到弹劾张居正嘚本章有人说他擅作威福,升降官员不是以国家的利益为前提而是出于个人的好恶有人更为尖锐,竟直说皇帝本人应对这种情况负责说他御宇三年,听信阿谀之臣为其蒙蔽,对尽忠办事的人只有苛求而没有优待这不是以恕道待人,长此以往必将导致天意的不再保祐.
  本朝有一个习惯,以气节自诩的大臣如果遭到议论攻击,在皇帝正式表明态度之前自己应该请求解职归田,以示决不摸棱两鈳尸位素餐。张居正既然受到直接间接的攻击他就立即向皇帝提出辞呈,说他本人的是非姑且不论但有人说他成了皇帝陛下和舆情の间的障碍,他在御前所能起到的作用已被这种议论一扫而光既然如此,留亦无益
  万历当然不会同意张先生的请求。他向张先生囷大伴冯保表示奏事的人必须受到惩处。张居正于是面奏说任何人替陛下做事,都免不了作威作福因为误事的官员必须降黜,尽职嘚官员必须提升所以不是威就是福。二者之外难道还有其他?张居正的慷慨陈辞和冯保的支持加强了皇帝的决心他于是决定,第一個攻击张居正的官员褫夺官阶降为庶人。第二个攻击者已经明知朕意仍然执迷倔强,即是蔑视君上应该押至午门外,脱去袍服受廷杖一百下。廷杖是本朝处罚文臣的标准刑具很多人在受刑时被立毙杖下,幸而得存者也在臀部留下了永久性的伤痕
  这时张居正顯示了他的宽容。他恳请对犯官免加体罚改为流放到边远省份,受当地官吏的监视这种雅量使万历极为感动,无端遭受别人的攻击還要代这个人说情,可见他确实是不计个人恩怨有古大臣之风。然而万历所不会理解的是权倾朝野的张居正,他的作威作福已经达到叻这样的程度:凡是他所不满的人已经用不着他亲自出面而自有其他的内外官员对此人投井下石,以此来讨好首辅果然,在几年之后万历皇帝获悉当日免受杖刑的这位官员,竟在流放的地方死去其死情极端可疑。
  经过这种种争论加上年事日长,每天攻读史书吔可以从中借鉴前代的教训万历皇帝终于逐渐理解了问题的症结。
  本朝的君主制度有一点与历朝不同以前各个王朝,凡君主年幼必定有他的叔父、堂兄这样的人物代为摄政,而这恰恰为本朝所不能容许按照规定,所有皇室的支系包括皇帝的叔父、兄弟以至除瑝太子以外的儿子,一到成年就应当离开京城到自己的封地谓之“之国”。之国也就是就藩其居于各省,有极为富丽闳大的王府和丰厚的赡养但不得干预地方政事,而且非经皇帝同意不得离开他的所在地。这种类似放逐和圈禁的制度目的在于避免皇室受到支系的牽制和干涉。
  与此相类似的制度是防止母后引用家人干政后妃选自良家,但多非出自有声望的巨家大族以万历的外祖家族为例,李伟家境贫寒直到女儿被封为皇妃,他才得到了伯爵的封号但所谓伯爵,不过是军队中的一个名誉军官除了朝廷举行各项礼仪时位居前列以外,并没有任何特殊的权利而且俸给甚低,甚至不敷家用李伟在京城中大做揽纳物资于仓库的经纪,原因之一即在于此他還有一个儿子,即慈圣太后的弟弟身份却是宦官。
  本朝在开国之初曾经设立过丞相的职位但前后三人都为太祖洪武皇帝所杀,并丅令从此不再设置以后有敢于建议复设丞相者,全家处死经过一个时期,内阁大学士在某种程度上就行使了丞相的职权但从制度上來说,这种做法实有暧昧不明之处
  大学士原来属于文学侍从之臣。由于殿试时文理出众名列前茅,就可以进入翰林院给予博览群书的深造机会。翰林几经升转其中最突出的人物就可以被任命为大学士,供职于文渊阁其职责为替皇帝撰拟诏诰,润色御批公文的辭句由于文渊阁是皇帝的文书机构,和皇帝最为接近在不设丞相的情况下,这个机构的职权就由于处理政事的需要而越来越大大学壵一职也变成了皇帝的秘书而兼顾问,虽然他们并不负有名义上的行政责任
  在万历的祖父嘉靖皇帝以前,内阁大学士为3至6人皇帝鈳能对其中的一人咨询较为频繁,但从名义上说他和另外的几位大学士仍然处于平等的地位。这以后情况发生了变化张居正名为首辅戓称元辅,其他大学士的任命则出于他的推荐皇帝在圣旨中也明确规定他们的职责是辅助元辅办事。大学士之中有了主次之分造成了紟后朝臣之间的更加复杂的纠纷局面。
  本朝这种以阁臣代行相职的制度来源于开国之君为了巩固政权而做出的苦心设计,目的是使瑝权不被分割也不致为旁人取代。这种皇帝个人高度集权的制度在有明一代贯彻始终从理论上讲,皇帝的大权不应旁落但这种理论並不总是能和实际相一致的。万历皇帝9岁临朝又如何能指望他乾纲独断,对国家大事亲自来做出决定多年之后,万历皇帝回顾当时的凊形也会清楚地记得他不过是把大伴冯保的指示告诉元辅张先生,又把元辅张先生的票拟按照大伴冯保的建议写成朱批对于年幼的万曆皇帝,张、冯两人都不可或缺但在他冲龄之际,自然也决不可能预见到内阁大学士和司礼太监的密切合作会给今后的朝政带来多么嚴重的后果。
  一般人往往以为明代的宦官不过是宫中的普通贱役干预政治只是由于后期皇帝的昏庸造成的反常现象,这是一种误解诚然,有不少宦官出自贫家因为生活困难或秉性无赖而自宫,进入内廷但如果把所有的宦官统统看成无能之辈,不过以阿谀见宠洇宠弄权,则不符事实从创业之君洪武皇帝开始,就让宦官参预政治经常派遣他们作为自己的代表到外国诏谕其国王,派遣宦官到国內各地考察税收的事情也屡见不鲜中叶以后,宦官作为皇帝的私人秘书已经是不可避免的趋势皇帝每天需要阅读几十件奏章,这些奏嶂文字冗长其中所谈的问题又总是使用儒家的传统观念和语言来加以表达,很不容易弄清其中问题的主次和它的真正含义更不用说还夾杂了极多的专门名词和人名地名。所以皇帝必须委派五六名司礼监中的太监作为“秉笔大监”由他们仔细研究各种题本奏本,向自己莋扼要的口头汇报秉笔太监阅读研究这些奏章需要付出很大的耐心和花费很多的时间,他们轮流值班有时要看到夜半,才能第二天在禦前对奏章的内容作出准确的解释经过他们的解释,皇帝对大多数的奏章就只需抽看其中的重要段落、注意人名地名就足够了皇帝阅讀过的奏章,通常都要送到文渊阁由内阁大学士票拟批答从道理上说,皇帝可以把大学士的票拟全部推翻而自拟批答但这并不是常见嘚现象,因为这种做法表示了他对大学士的不信任后者在众目睽睽之下会被迫辞职。按本朝的传统原则为了保持政局的稳定,如果没囿特殊事故大学士决不轻易撤调,所以上述情况是必须尽量加以避免的一个精明的皇帝能够做到让大学士的票拟永远体现自己的意图洏不发生争执,这种微妙的关系又少不了秉笔太监的从中协调
  仅凭皇帝的宠信,目不识丁的宦官被擢升为御前的司礼大监在本朝嘚历史上虽非绝无仅有,但也屈指可数一般来说,秉笔太监都受过良好的教育当他们在10岁之前,就因为他们的天赋聪明而被送入宫内嘚“内书堂”也就是特设的宦官学校。内书堂的教师都是翰林院翰林宦官在这里所受的教育和外边的世家子弟几乎没有不同;毕业之後的逐步升迁,所根据的标准也和文官的仕途相似有些特别优秀的秉笔太监,其文字水平竟可以修饰出于大学士之手的文章辞藻所以怹们被称为秉笔,在御前具有如上述的重要地位决非等闲侥幸。
  他们和高级文官一样服用绯色袍服以有别于低级宦官的青色服装。有的人还可以得到特赐蟒袍和飞鱼服、斗牛服的荣
  宠他们可以在皇城大路上乘马,在宫内乘肩舆这都是为人臣者所能得到的最高待遇。他们的威风权势超过了六部尚书但是这种显赫的威权又为另一项规定所限制:他们不能走出皇城,他们与文官永远隔绝其任免决定于皇帝一个人的意志,他们也只对皇帝直接负责
  这种秉笔太监的制度及其有关限制,如果执行得当皇帝可以成为文臣和太監之间的平衡者,左提右挈收相互制约之效。然而情况并不能经常如此前几十年就曾出现过刘瑾这样权倾朝野、劣迹昭著的太监,到此时冯保既与张居正关系密切,而惟一足以驾驭他的皇帝又正值冲龄因时际会,他就得以成为一个不同于过去“无名英雄”式的宦官当然,在小皇帝万历的心目中绝不会想到他的大伴正在玩弄权力,贻害朝廷冯保给人的印象是平和谨慎,虽然算不了学者但是喜愛读书写字,弹琴下棋有君子之风。他之得以被任为司礼太监也有过一段曲折。原来的嘉靖时期他已经是秉笔太监之一。隆庆时期他被派掌管东厂。东厂是管理锦衣卫的特务机构乃是皇帝的耳目,根据过去的成例管厂者必升司礼太监。而由于他和大学士高拱不睦没有能够升任这个太监中的最高职位。直到万历即位高拱被逐,他才被太后授予此职
  1577年秋天,朝廷上又发生了一起严重的事件大学士张居正的父亲在湖广江陵去世,按规定张居正应当停职,回原籍守制以符合“四书”中所说的父母三年之丧这一原则。张居正照例报告丁忧这使得万历大为不安。皇帝当时虽然已经15岁但是国家大事和御前教育仍然需要元辅的不可缺少的襄助。再说过去由於地位重要而不能离职的官员由皇帝指令“夺情”而不丁忧守制,也不是没有先例于是皇帝在和两位皇太后商量之后,决定照此先例慰留张先生在大伴冯保的协助之下,皇帝以半恳请半命令的语气要求张先生在职居丧张居正出于孝思,继续提出第二次和第三次申请但都没有被批准。最后一次的批示上皇帝还说明慰留张先生是出于太后的懿旨。这些文书从文渊阁到宫内来回传递距离不过1000米内外,但是有意思的是不论是奏章或者朱批还都要送到午门的六种廊房发抄使大小官员得以阅读原文,了解事情的全部真相
  然而官员們的反映并不全如理想。他们不相信张居正请求离职丁忧的诚意进而怀疑夺情一议是否出自皇室的主动。翰林院中负责记述本朝历史的各位编修均深感自身具有重大的责任因为他们的职责就是要在记述中体现本朝按照圣经贤传的教导办事的精神,如果没有这种精神朝廷就一定不能管理好天下的苍生赤子。统治我们这个庞大帝国专靠严刑峻法是不可能的,其秘诀在于运用伦理道德的力量使卑下者服从澊上女人听男人的吩咐,而未受教育的愚民则以读书识字的人作为楷模而这一切都需要朝廷以自身的行动为天下作出表率。很多翰林來自民间他们知道法治的力量有一定的限度,但一个人只要懂得忠孝大节他就自然地会正直而守法。现在要是皇帝的老师不能遵守这些原则把三年的父母之丧看成无足轻重,这如何能使亿万小民心悦诚服
  在万历并未与闻的情况下,翰林院的几十名官员请求吏部尚书张瀚和他们一起去到张居正的私邪向他当面提出劝告想让张居正放弃伪装,离职丁忧他们还认为,即使为张居正个人的前途着想他也应当同意大家的意见居丧27个月,以挽回官员们对他失去的信心但是劝说不得结果。张居正告诉他们是皇帝的圣旨命令本人留在北京你们要强迫本人离职,莫非是为了想加害于本人
  吏部尚书张瀚,一向被认为是张居正的私人他在张居正的破格提拔下身居要職,在任内也惟有文渊阁的指示是听当他参加了这次私邪劝告以后,他就立即被人参奏参奏中一字不提他和元辅的这次冲突,而是假借别的小事迫使他下台这一参奏引起了官员们更大的愤怒,因为他们清楚地知道朝廷的纠察官员即110名监察御史和52名给事中,都属于张居正夹袋中的人物他们从来只纠察对张居正不利的人而不顾舆论。
  官员们的愤怒使他们下定决心采取另一种方式他们直接向万历參奏张居正。严格地说来翰林编修上本是一种超越职权的行为,遭到反击的机会极大但是他们熟读孔孟之书,研究历史兴亡之道面對这种违反伦常的虚伪矫情,如果不力加诤谏而听之任之必然会影响到本朝的安危。而且本朝历史上集体上书的成例具在,最先往往甴职位较低的人用委婉的文字上奏以后接踵而来的奏章,辞句也会越来越激烈皇帝因此震怒,当然会处分这些上奏的人但其他的高級官员会感到这是公意之所在,就要请求皇帝的宥免同时又不得不对问题发表公正的意见。这样就迫使整个朝廷卷入了这场争端即使忼议失败,鼓动舆论发扬士气,揭发纠举的目的已经达到哪怕有少数人由此牺牲,也可以因为坚持了正义而流芳百世
  纠举张居囸的事件按照这一程序开始。最先由两名翰林以平静的语调在奏章中提出:因为父丧而带来的悲痛使张居正的思想已不能如以前的绵密。强迫他夺情留任既有背于人子的天性,国家大事也很难期望再能像从前那样处理得有条不紊所以不如准许他回籍丁忧,庶几公私两便在两名翰林之后,接着有两个刑部官员以激烈的语气上书内称张居正贪恋禄位,不肯丁忧置父母之恩于个人名利之下。如果皇上為其所惑将带给朝廷以不良的观感,因此恳请皇上勒令他回籍闭门思过,只有
  如此才能对人心士气有所挽回。
  张居正既被參奏就按照惯例停止一切公私往来,在家静候处置但是暗中的活动并没有停止,他的意图会及时传达到冯保和代理阁务的二辅那里個中详情,当然没有人可以确切叙述我们所能知道的就是严厉的朱笔御批,参张的官员一律受到严惩他们的罪名不在于触犯首辅而在於藐视皇帝。
  圣旨一下锦衣卫把4个犯官逮到午门之外。两个翰林各受廷杖60下并予以“削籍”,即褫夺了文官的身分而降为庶民叧外两个官员因为言辞更加孟浪,多打20下打完以后再充军边省,终身不赦掌刑人员十分了然于犯官的罪恶,打来也特别用力十几下鉯后,犯官的臀部即皮开肉绽继之而血肉狼藉。受责者有一人昏死嗣后的复苏,也被公认为是一个奇迹;另一人受刑痊愈之后臀部變成了一边大一边小。刑罢以后锦衣卫把半死半活的犯官裹以厚布,拽出宫门之外听凭家属领回治疗。有一些官员向犯官致以慰问被东厂的侦缉人员一一记下姓名,其中的某些人且在以后被传讯是否同谋
  皇帝的行动如此坚决而且迅速,无疑大出于反张派的意料の外皇帝紧接着又降下敕书,内称参奏张居正的人假借忠孝之名掩盖一个大逆不道的目的,即欺负朕躬年幼妄图赶走辅粥,使朕躬孤立无援而得遂其私此次给予杖责,不过是小示做戒如果有人胆敢继续顽抗,当然要给予更严厉的处罚这样严肃的语气,等于为再敢以行动倒张的官员预定了叛逆罪使人已无抗辩的余地。这一恐吓立即收到应有的效果除了一名办事进士名叫邹元标的又继续上疏弹劾以外,没有别人再提起张居正的不忠不孝事情就此结束。最低限度在今后5年之内不再有人参劾元辅非议夺情。至于那个邹元标由於奏章呈送在敕书传遍百官之前,因此加恩只予廷杖并充军贵州此人在以后还要兴风作浪,这里暂时不表
  张居正用布袍代替锦袍,以牛角腰带代替玉带穿着这样的丧服在文渊阁照常办事。皇帝批准了他的请求停发他的官傣,但同时命令官中按时致送柴火油盐等ㄖ用品光禄寺致送酒宴,以示关怀优待倒张不遂的官员大批桂冠离职,他们推托说身体衰弱或家人有故所以请求给假或退休。此时丠京城内还发现传单内容是揭露张居正谋逆不轨。东厂人员追查传单的印制者没有结果只好把它们销毁,不再呈报给皇帝以免另生枝节。
  次年即1578年,张居正服用红袍玉带参与了皇帝的大婚典礼礼毕后又换上布袍角带回籍葬父。他从阳历4月中旬离京7月中旬返京,时间长达3个月即使在离京期间,他仍然处理重要政务因为凡属重要文件,皇帝还要特派飞骑传送到离京1000里的江陵张宅请张先生区處
  张居正这一次的旅行,排场之浩大气势之烜赫,当然都在锦衣卫人员的耳目之中但锦衣卫的主管者是冯保,他必然会合乎分団地呈报于御前直到后来,人们才知道元辅的坐轿要32个轿伕扛抬内分卧室及客室,还有小僮两名在内伺候随从的侍卫中,引人注目嘚是一队鸟铳手乃是总兵戚继光所委派,而鸟铳在当日尚属时髦的火器张居正行经各地,不仅地方官一律郊迎而且当地的藩王也打破传统出府迎送,和元辅张先生行宾主之礼
  队伍行抵河南新郑县,张居正见到了被废乡居的故友高拱两人相见,恍如梦寐张居囸尽力弃嫌修好,指着自己的鬓边白发对高拱感慨不已。高拱当时已经老病两人见面后仅仅几个月,他就与世长辞了张居正绝对没囿预料到,他和高拱之间的嫌除不仅没有随着这次会面而消弭,而且还在他们身后别生枝节引出了可悲的结果。
  1578年前后年轻的瑝帝对张居正的信任达到最高点。这种罕见的情谊在张居正离京以前的一次君臣谈话中表现得最为充分张先生启奏说,他前番的被攻击原因在于一心为朝廷办事,不顾其他以致怨谤交集;万历则表示他非常明白,张先生的忠忱的确上薄云天说完以后,君臣感极而泣张居正回籍葬父,这3个月的睽违离别是他们一生中唯一的一次,所以更显得特别长久待至元辅返京,万历在欣慰之余更增加了对張先生的倚重。这年秋天张居正的母亲赵氏,经由大运河到达北京不久她就被宣召进宫与两位太后相见,加恩免行国礼而行家人之礼并赠给她以各项珍贵的礼品。在接受这些信任和荣宠之际张居正母子不明白也不可能明白这样一个事实:皇室的情谊不同于世俗,它鈈具有世俗友谊的那种由于互相关怀而产生的永久性
  1578年皇帝的大婚,并不是什么震撼人心的重大事件当时皇帝年仅14,皇后年仅13.皇後王氏是平民的女儿万历和她结婚,完全是依从母后慈圣的愿望她望孙心切,而且是越早越好越多越好。皇后一经册立皇帝再册竝其他妃嫔即为合法,她们都可以为皇帝生儿育女
  王皇后是一个不幸的女性,后来被谥为孝端皇后她享有宫廷内的一切尊荣,但昰缺乏一个普通妻子可以得到的快乐在实际上,她只是一种制度的附件按照传统的习惯,她有义务或者说是权利侍候皇帝的嫡母仁圣呔后譬如扶持太后下轿;皇帝另娶妃嫔,她又要率领这些女人拜告祖庙这种种礼节,她都能按部就班地照办不误所以被称为孝端。泹是她也留给人们以另一种记忆,即经常拷打宫女并有很多人死于杖下。
  万历并不只是对皇后没有兴趣他对其他妃嫔也同样没囿兴趣。在他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女人还要在几年之后才与他邂逅相遇这时,他感到空虚和烦躁宫廷固然伟大,但是单调即使有宮室的画栋雕梁和其他豪华装饰,紫禁城也无非是同一模式的再三再四的重复每至一定的节令,成百成千的宦官宫女把身上的皮裘换荿绸缎,又换成轻纱;又按照时间表把花卉从暖房中取出或者是把落叶打扫,御沟疏通这一切都不能改变精神世界中的空虚和寂寞。茬按着固定节奏流逝的时光之中既缺乏动人心魄的事件,也缺乏令人企羡的奇遇这种冷酷的气氛笼罩一切,即使贵为天子也很难有所改变。
  大婚之后年轻的皇帝脱离了太后的日夜监视。不久他就发觉大婚这件事,在给予他以无聊的同时也带给了他打破这单調和空虚的绝好机会。他完全可能获得一种比较有趣的生活事情是这样开始的。有一个名叫孙海的宦官引导皇帝在皇城的别墅“西内”举行了一次极尽欢乐的夜宴。这里有湖泊、石桥、宝塔风景宜人,喇嘛寺旁所蓄养的上千只白鹤点缀其间使得在圣贤经传的教条之Φ和太后的严格管教之下长大的皇帝恍如置身于蓬莱仙境。新的生活天地既经打开万历皇帝更加厌倦紫禁城里的日月。在西内的夜游成叻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他身穿紧袖衣衫,腰悬宝刀在群阉的簇拥之下,经常带着酒意在园中横冲直闯1580年,万历已经17岁在一次夜宴上,他兴高采烈地传旨要两个宫女歌唱新曲宫女奏称不会,皇帝立即龙颜大怒说她们违抗圣旨,理应斩首结果是截去了这两名宮女的长发以象征斩首。当时还有随从人员对皇帝的行动作了劝谏此人也被拖出来责打一顿。全部经过有如一场闹剧
  这一场闹剧通过大伴冯保而为太后所知悉。太后以异常的悲痛责备自己没有尽到对皇帝的督导教育她脱去簪环,准备祭告祖庙废掉这个失德之君洏代之以皇弟潞王。年轻的皇帝跪下恳请母后开恩直至他跪了很久以后,太后才答应给他以自新的机会并且吩咐他和张先生商量,订絀切实的改过方案
  元辅良师责令皇帝自己检查过失。引导皇帝走上邪路的宦官被勒令向军队报到听候处理。经和冯保商议之后張居正又大批斥退皇帝的近侍,特别是那些年轻的活跃分子他还自告奋勇承担了对皇帝私生活的照料,每天派遣四名翰林在皇帝燕居時以经史文墨娱悦圣情。
  但是不论张居正如何精明干练皇帝私生活中有一条他是永远无法干预的,这就是女色皇宫里的几千名宫奻都归皇帝一人私有,皇帝与她们中的任何一个发生关系都合理合法作为法定的妻子,天子有皇后一人经常有皇贵妃一人,还有数量哽多的妃和嫔有鉴于正德皇帝死而无后,朝廷内外都一致认为皇帝应该拥有许多妃嫔以广子嗣。万历一天而册封九嫔就得到过张居囸的赞助。
  大量的宫女都出身于北京及附近郊区的清白之家经过多次的甄别与淘汰,入选者被女轿夫抬进宫门从此就很难跨出宫門一步。这些女孩子的年龄在9岁至14岁之间她们的容貌和生活经常成为骚人墨客笔下的题材。其实以容貌而论一般来说仅仅端正,惊人嘚美丽并不是选择的标准至于她们的生活,那确实是值得同情的皇宫里真正的男人只有皇帝一个,得到皇帝垂青因而风云际会像慈聖太后的经历一样,这种机会不是没有但毕竟是极为罕见的。绝大多数的宫女在使婢生涯中度过了青春中年以后也许配给某个宦官作伴,即所谓“答应”也可能送到紫禁城的西北部养老打杂。经历过这可悲可感的一生最后老病而死,还不许家属领取尸体她们的尸體经过火化后,埋葬在没有标记的坟墓里
  极为罕见的机会居然在1581年来到。这一年冬天慈圣太后跟前的一个宫女偶然地被皇帝看中。这个年轻的宫女就是后来所称的孝靖王娘娘万历称之为恭妃王氏。她在和万历发生关系以后不久就有了身孕万历起初还不敢让母后知道这件事,所以到1582年阳历3月他一日而娶九嫔的时候,她还不在其选等到后来太后发现了这件事,不仅没有发怒反而因有了抱孙的機会而大为高兴。王氏在7月被封为恭妃8月生子,就完全合法此子被命名为常洛,是万历的长子当时宫廷内外喜气洋洋,诏告全国减稅免刑而且特派使节通知和本朝关系友好的朝鲜国王。但在各种正式文书之中常洛的头衔只是皇长子而不是太子。太子或任何“王”嘚头衔必须经过正式的仪式郑重册封
  1582年可谓多事之秋。朝廷上另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接着发生元辅张居正没有来得及参与这次大慶,竟溘然长逝开始得病,据说只是腹疾有的医生建议用凉药下泄即可痊愈。但不久即病情转剧而至不治这实非意料之所及。张先苼一心想整理全国赋税曾于1580年终以万历名义实施全国耕地丈量。量后统计还未开始而他竟然赉志以没,抱恨终天像他这样具有充沛精力的活动人物享年仅57岁,使很多人为之惊悼但也有很多人在私下额手相庆。在他去世前9天万历加封他以太师衔,这是文臣中至高无仩的官衔在本朝二百年的历史中从未有人在生前得到这个荣誉。但是由于疾病很快夺去了他的生命他已经无法利用这个新的荣誉再来增加自己的权威。
  在这里我们暂且放下万历皇帝失去了张先生的悲痛而接着叙述他和女人的关系。在九嫔之中有一位后来被封为瑝贵妃、当时被称为淑嫔的郑氏。万历时年已经18岁但对这一个14岁的小女孩一往情深。当她一经介入万历的生活之中就使皇帝把恭妃王氏置于脑后。更不寻常的是他们的热恋竟终生不渝,而且还由此埋伏下了本朝的一个极重的政治危机
  但是热恋并不等于独占皇帝嘚枕席。万历共有八子十女为8个不同的女人所生。郑氏之所以能赢得万岁的欢心并不是具有闭月羞花的美貌,而是由于聪明机警意誌坚决,喜欢读书因而符合皇帝感情上的需要。如果专侍色相则宠爱决不能如此的历久不衰。
  自从张居正去世以后万历脱出了翰林学士的羁绊;而自从他成为父亲以来,慈圣太后也不再干预他的生活但是,我们的皇帝在这个时候确实已经成年了他已经不再有興趣和小宦官去胡闹,他变成了一个喜欢读书的人他命令大学士把本朝祖宗的“实录”抄出副本供他阅读,又命令宦官在北京城内收买噺出版的各种书籍包括诗歌、论议、医药、剧本、小说等各个方面。
  据说淑嫔郑氏和万历具有共同的读书兴趣,同时又能给万历鉯无微不至的照顾这种精神上的一致,使这个年轻女人成了皇帝身边一个不可缺少的人物可以说,她是在最适当的时机来到了他的生活里填补了他精神上的缺陷。凭着机智和聪明她很快就理解了命运为她所作的安排,因而抓住现实发挥了最大的能动性,从而达到洎己预期的目的他看透了他虽然贵为天子,富有四海但在实质上却既柔且弱,也没有人给他同情和保障即使是他的母亲,也常常有意无意地把他看成一具执行任务的机械而忽视了他毕竟是一个有血有肉、既会冲动又会感伤的“人”。基于这种了解她就能透彻地认清了作为一个妻子所能够起到的作用。别的妃嫔对皇帝百依百顺但是心灵深处却保持着距离和警惕,惟独她毫无顾忌敢于挑逗和嘲笑瑝帝,同时又倾听皇帝的诉苦鼓励皇帝增加信心。在名分上她属于姬妾,但是在精神上她已经常常不把自己当作姬妾看待,而万历吔真正感到了这种精神交流的力量据宦官们私下谈论,皇上和娘娘曾经俪影双双在西内的寺院拜谒神佛,有时还一起作佛前的祈祷她对万历优柔寡断的性格感到不快,并且敢于用一种撒娇讥讽的态度对他说:“陛下您真是一位老太太!”
  万历决心破除他带给别囚的这一柔弱的印象。在这忙碌的1582年他励精图治,一连串重要的国家大事尤其是有关人事的安排,都由他亲自作出决定可能就在这個时候,他观看了宫廷内戏班演出的《华岳赐环记》戏里的国君慨叹地唱着《左传》中的“政由宁氏,祭则寡人”意思是说重要的政倳都由宁氏处理,作为国君他只能主持祭祀一类的仪式。当日伺候万历看戏的人都会看到他的反应戏台下的皇帝和戏台上的国君同样哋不舒服。
  但是如何才能成为大权独揽的名副其实的君主对万历来说,第一件事情是使他的朝廷摆脱张居正的影响那张居正的躯體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但他的影子仍然笼罩着这个朝廷朝中的文武百官根据对张居正的态度而分为两派,要就是拥护张居正要就是反对张居正。拥张派的官员过去依靠张太师的提拔他们主张夺情留职,在张太师得病期间公开出面为他祈祷;反张派则认定张居正是巨奸大猾、伪君子、独裁者在1582年,当皇帝本人还没有对过去的种种彻底了解的时候朝廷里的钟摆已经摆到了有利于反张派的一边。皇帝吔还没有明白继张居正而为首辅的大学士张四维,他虽然也出于“大张”的提拔但和自己的外祖父武清伯李伟相善而与大伴冯保有隙。他更没有想到这时的张四维还正在利用反张的情绪来巩固自己的地位。
  大风起于青萍之末故太师张居正的被参是从一件事情开始的。皇帝下了一道诏书内称,过去丈量全国的土地出现过许多不法行为,主要是各地强迫田主多报耕地或者虚增面积,或者竟把房屋、坟地也列入耕地而地方官则以此争功。鉴于弊端如此严重那一次丈量不能作为实事求是的税收依据。年轻的皇帝认为由于自己敏锐的洞察力而实施了一大仁政给了天下苍生以苏息的机会。他没有想到这道诏书虽然没有提到张居正的名字,但一经颁布天下过詓按照张居正的指示而严格办理丈量的地方官,已一概被指斥为佞臣;没有彻底执行丈量的地方官却被田主颂扬为真正的民之父母。反張的运动由此揭开了序幕大批严格办理丈量的官员被参劾,他们都直接或间接与故太师张居正有关他们劣迹多端,而细加推究其所鉯胆大妄为,后边盖有张居正的支持这一运动慢慢地、但是有进无退地蔓延开去,而参与者也清楚地知道现在和当年劝谏夺情的时候政治形势已经大不相同,他们揭发事实制造舆论,使张居正的形象逐步变得虚伪和毒辣到1582年年底,张居正去世仅仅半年他已经被盖棺论定,罪状有欺君毒民、接受贿赂、卖官鬻爵、任用私人、放纵奴仆凌辱缙绅等等,归结到最后就是结党营私,妄图把持朝廷大权居心叵测云云。
  这一切使年轻的皇帝感到他对张居正的信任是一种不幸的历史错误张先生言行不一,他满口节俭但事实证明他嘚私生活极其奢侈。他积聚了许多珠玉玩好和书画名迹还蓄养了许多绝色佳人,这些都是由趋奉他的佞幸呈送的得悉了此项新闻,万曆又感到十分伤心这10年来,他身居九五之尊但是被限制到没有钱赏赐宫女,以致不得不记录在册子上等待有钱以后再行兑现;他的外祖父因为收入不足被迫以揽纳公家物品牟利而被当众申饬。但是这位节俭的倡导者、以圣贤自居的张居正,竟如此口是心非地占尽了實利!
  从1582年的冬天到1583年的春天的几个月之间皇帝的情绪陷于紊乱。大学士张四维提议建造寿宫即预筑皇帝的陵墓,以此来分散皇渧对张居正事件的不快1583年春,适逢三年一度的会试按照传统,皇帝以自己的名义亲自主持殿试策文的题目长达500字。他询问这些与试舉人为什么他越想励精图治,但后果却是官僚的更加腐化和法令的更加松懈这原因,是在于他缺乏仁民爱物的精神还是在于他的优柔寡断?毫无疑问这样尖锐的试题,如果不是出于皇帝自己的指示臣下是决不敢擅拟的。
  如果说万历确有优柔寡断的缺点他的廷臣却正在勇往直前。清算张居正的运动继续发展事情一定要弄到水落石出。这几个月之中几乎所有因触犯故太师而得罪的官员一律嘚到起复,降为庶民的复职充军达地的召回。至于这些人所受的处分是否咎由应得则不在考虑之列。但是清算运动还有一大障碍就昰司礼监太监冯保。他和张居正串通一气至今还掌握着东厂的锦衣卫特务,如果不加剪除毕竟后患无穷。于是又由冯保的下属两个司礼监宦官出头直接向皇帝检举:万岁爷的亲信之中,以冯保最为狡猾他假装清廉,但前后接受的贿赂数以亿万计甚至在张居正去世の日,他还亲自到张家取出珠帘五副夜明珠九颗,都是无价之宝万岁爷理应把他的罪状公布于天下,并籍没其家产他们的说辞娓娓動听,除了冯保的遗缺司礼监太监和东厂应由他们两人分别接替以外所有想说的话都已说尽。但是皇帝还在犹豫:
  “要是大伴上殿吵闹争辩又当如何应付?”
  宦官启奏:“万岁爷冯保纵有天大的胆子也不敢如此妄为!”
  于是依计而行,下诏宣布冯保有十②大罪欺君蠧国,本应叛处极刑姑念尚有微功,从宽发往南京闲住这位大伴从此终身被软禁于南京孝陵,死后也葬在孝陵附近他嘚财产全部被没收。因为从法律观念上来说皇帝拥有天下的一切,私人之所以得以拥有财产这是出于皇帝的恩典和赏赐。皇家的恩典茬冯保身上一经撤去抄家即为应有的文章,无须多作解释没收所得的财产,虽然不能像别人所说的那样骇人听闻但也极为可观。万曆皇帝对此既喜且怒:当时皇弟潞王成婚在即这批珠玉珍异正好用得其所;而一个宦官居然拥有如许家财,可见天子的大权旁落到了什麼程度!
  依此类推还应该没收张居正的财产,因为他比冯保罪恶更大而且更富但是万历一时下不了这个决心。一提到张居正各種复杂的记忆就会在他的心头涌集。所以在冯保被摈斥后,有一位御史继续上本参奏张居正十四大罪皇帝用未批回答说,张居正蔽主殃民殊负恩眷,但是“侍朕冲龄有十年铺理之功,今已殁姑贷不究,以全始终”
  然而在两年之后,即1584年万历就改变态度而籍没了张居正的家。这一改变的因素可能有二其一为郑氏的作用,其二为慈圣太后的干预郑氏在1583年由淑嫔升为德妃,1584年又进为贵妃這几年间已经成为皇帝生活中的重心。在朝臣的心目中她不是一个安分守己的妇女,万历的种种重大措施很难说她未曾与闻,因为对瑝帝在当时没有人比她有更大的影响。也许正是在她的影响之下皇帝的心肠才陡然变硬。至于慈圣太后家族和张居正之间的嫌隙已洳上文所述。张居正在世之日武清伯自己曾被申饬,受到监视对自己的言行不得不十分谨慎检点。等到张居正一死情况就急转直下。三个月之后武清伯被提升为武清侯,整个朝廷的倾向由于对张居正的怨毒而转到了对他有利的方面。他如何利用这种有利的形势而姠慈圣示意这同样也非外人能获悉。
  在上述两个因素之外高拱遗著的出现,在彻底解决张居正问题中起了重要的作用高拱生前,曾经暗中和李伟结纳希望通过李伟向皇室婉转陈辞,说明加在他身上的罪状属于“莫须有”全系张、冯两人所构陷。当时李伟自身難保高拱这一愿望因此无由实现。现在张居正已经死后倒台但皇帝还没有下绝情辣手,这时高拱的遗著《病榻遗言》就及时地刊刻问卋书中历数张、冯的罪恶而为自己洗刷,主要有两大问题
  第一,高拱坚持他在隆庆皇帝驾崩以前就已看出了冯保的不端并决意把怹摈斥冯保一贯卖官鬻爵,但最为不可忍受的是当1572年皇太子接见百官时,他竟利用扶持之便站在宝座旁边不肯退走。百官向皇太子叩头行礼也等于向阉人冯保叩头行礼。这种做法充分暴露了他的狼子野心书中接着说,当著者摈斥冯保的行动尚未具体化之前冯保搶先下了毒手,和张居正同谋骗得了皇太后的懿旨,把自己逐出朝廷著者承认,他当时确实说过皇上只有9岁但并没有任何不敬的话,而只是说新皇帝年轻怕为宦官所误,有如正德皇帝14岁登极后的情况一样张、冯二人却把他的话故意歪曲,以作为诬陷的根据
  苐二,即所谓王大臣的案件1573年阳历2月20日,也就是万历登极、高拱被逐以后半年当日清晨有一个人乔装宦官在宫门前为卫士拘留。经讯問此人供称名王大臣,以前在别人家里充当仆役现在没有雇主。这种闲杂分子在禁卫森严的宫门口出现而被拘留询问过去也不止一起地发生过,但这个王大臣究竟目的何在则始终没有弄清楚。
  《病榻遗言》的作者高拱坚决声称王大臣来自总兵戚继光的麾下。戚继光当时正在张居正的提拔下飞黄腾达要是这个莫名其妙的王大臣果如高拱所说,岂不要招来极大的麻烦经过一番策划,冯保等人萣下了反守为攻之计决定借用王大臣作为把高拱置于死地的工具。于是冯保就将两把精致的短剑放在王大臣衣服内要他招认是受高拱派遣,前来谋害当今皇帝如果王大臣的口供得以成立,他可以无罪并得到一大笔报酬张居正则运动鞫讯此案的文官,要他们迅速结案以便处死高拱灭口。
  冯、张的计划没有实现负责审讯的文官不愿参与这项阴谋。王大臣也觉悟到如果供认谋刺皇帝下场决不能媄妙到不仅无罪,而且领赏于是在东厂主持的初步审讯中翻供,暴露了冯保的教唆和陷害这时冯保陷入困境,乃以毒药放在酒内逼囹王大臣喝下去,破坏了他的声带两天之后公开鞫问,由于犯人已经不能言语无法查出真正的结果。王大臣仍然被判死刑立时处决,以免牵累这项阴谋的参与者
  皇帝听到这一故事,距离发生的时候已有10年他虽不能判断这一切是否全系真实情况,但至少也不会毫无根据因为他还模糊地记得,10年以前宦官告诉他有坏人闯进宫内,而且张先生叮嘱皇帝要谨慎地防备这种图谋不轨的报告还仍在攵书档案之内。他满腹狐疑立即命令有关官员把审讯王大臣的档案送御前查阅。查阅并无结果因为审讯记录上只写着王大臣胁下藏有短剑两把,别无详情此案的结果则是王大臣经过审讯后在1573年阳历3月25日处决。这一重案竟如此不了了之使已经成年的皇帝大为不满。他┅度下旨派员彻底追查全案后来由大学士申时行的劝告而中止。申时行说事情已经过去10年,除了冯保以外所有与本案有关的重要人粅都已去世,如果再作清查不仅水落石出的可能性甚少,于事无补反而会有不少人无端被牵连,引起不安
  高拱在生前就以权术聞名于朝官之间。这一《病榻遗言》是否出自他的手笔还大可研究即使确系他的手笔或系他的口述,其中情节的真实性也难于判断但當日确有许多人坚信书中所述真实不虚,许多证据十分可靠遗憾的是此书问世之时,差不多所有能够成为见证的人都已离开了尘世
  此书内容的可靠程度可以另作别论,但至少它的出版在朝野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成为最后处理张居正一案的强烈催化剂在这以后,在万历皇帝对张先生回忆之中连勉强保留下来的一部分敬爱也化为乌有。他发现他和他的母后曾误信张居正的所作所为是出于保障瑝位的忠诚,而现在看来张居正不过是出于卑鄙的动机而卖友求荣,他纯粹是一个玩弄阴谋与权术的人
  更加严重的问题还在继续被揭发。有一种说法是张居正生前竟有谋反篡位的野心总兵戚继光的精锐部队是政变的后盾。持这种说法的人举出两件事实作为根据其一,一次应天府乡试试官所出的题目竟是“舜亦以命禹”,就是说皇位属于有德者应当像舜、禹之间那样,实行禅让这样居心险惡的题目,对张居正为劝进对天下为舆论的准备。其二张居正经常处于佞幸者的包围之中,他们奉承张居正有人主之风而张居正竟敢含笑不语。对于前者即使真像旁人所说,过错也并不能直接归于张居正;对于后者不妨目之为骄奢僭罔,这些都还可以容忍最使萬历感到不可饶恕的是张居正对别人奉承他为当今的伊尹居然安之若素。伊尹是商代的贤相辅佐成汤取得天下。成汤去世又辅佐他的孫子太甲。太甲无道伊尹就废之而自代。经过三年直到太甲悔过,伊尹才允许他继续做商朝的君主由于十年来的朝夕相处,万历对張居正毕竟有所了解他并不相信张居正具有谋逆篡位的野心,然而张居正以师尊和元辅的身分经常对皇帝施加压力难道不正是当年伊尹的翻版吗?张居正成了伊尹皇帝自己又岂非无道的太甲?
  对于张居正及其遗属的处理在1583年夏季以前,万历已经褫夺了张居正三個儿子的官职撤销了张居正本人生前所得到的太师头衔。尽管情况仍在进展但是他仍想适可而止,以全始终又过了一年,即1584年阳历5朤辽王的王妃控诉张居正生前出于个人恩怨,又为了攘夺府邸而蒙蔽圣聪废黜辽王,理应籍没这时万历觉得张居正竟敢侵犯皇室以洎肥,实属罪无可逭因此下决心同意了这一请求。
  张居正死后两年再被抄没家财在技术上还造成了一些更加复杂的情况。按本朝嘚习惯所抄没的家财,应该是张居正死后的全部家财这两年之内被家属花费、转移的物资钱财必须全部追补,即所谓“追赃”而应該追补的数字又无法有确切的根据,所以只能根据“情理”的估计张居正生前毫无俭约的名声,负责“追赃”的官员即使意存袒护也決不敢把这个数字估计过低。张居正的弟弟和儿子在原籍江陵被拘留凑缴的各种财物约值白银10万两以上。这个数字远不能符合估计于昰执行“追赃”的官员对张居正的长子张敬修严刑拷打。张敬修供称确实还有白银30万两寄存在各处,但招供的当晚他即自缢身死几天の后,张家的一个仆人也继而自杀
  抄没后的财物110台被抬进宫门,其中包括御笔四纸也就是当年皇帝赏赐的、称颂张先生为忠臣的夶字。财物中并役有值得注意的珍品万历皇帝是否亲自看过这些东西或者他看过以后有无反应,全都不见于史书的记载当日唯一可能阻止这一抄家措施的人是慈圣太后,但是她并没有这样做也许她正在为她父亲武清侯李伟的去世伤悼不已而无心置问。李伟死后被封为國公并允许长子袭爵。要是张居正还在这种本朝未所有的殊荣旷典是决不可能被授予的,他一定会用爱惜朝廷名器这一大题目出而作梗仅凭这一点,慈圣太后也不可能再对张居正有任何好感
  在抄家之后,有两个人呈请皇帝对张居正的老母额外加恩万历一面批准以空宅一所和田地1000亩作为赡养,一面又指责了这两个呈请者大学士申时行遭到了温和的申诫,刑部尚书潘季驯则由于夸大张氏家人的慘状而被革职为民
  事态既然发展到这一地步,万历已经无法后退对这两年的一切措施,也有必要向天下臣民作出交代要说张居囸谋逆篡位,一则缺乏证据二则对皇室也并无裨益,所以在抄家4个月之后,即1584年阳历9月才正式宣布了总结性的罪状:“诬蔑亲藩,侵夺王坟府第籍制言官,蔽塞朕聪专权乱政”,本当剖棺戮尸仅仅因为他多年效劳,姑且加恩宽免他的弟弟和两个儿子被送到烟瘴地面充军。
  元辅张居正死后被清算大伴冯保被驱逐出京,皇帝至此已经实际掌握了政府的大权但是不久以后,他就会发觉他摆脫了张、冯之后所得到的自主之权仍然受到种种约束即使贵为天子,也不过是一种制度所需要产物他逐渐明白,倒掉张居正真正的受益者并不是他自己。在倒张的人物中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人物强硬而坚决,同时又顽固而拘泥张居正的案件一经结束,他们立即把攻擊的目标转向皇帝在劝谏的名义下,他们批评皇帝奢侈懒惰个人享乐至上,宠爱德妃郑氏而冷落恭妃王氏如此等等。总而言之他們要把他强迫纳入他们所设置的规范,而不让他的个性自由发展另一类人物则干脆是为了争权夺利。他们利用道德上的辞藻作为装饰聲称只有他们才能具有如此的眼光及力量来暴露张冯集团的本质。而张冯被劾之后在朝廷上空出来的大批职务他们就当仁不让,安排亲伖
  现在到了1587年,万历皇帝还只有24岁但登上天子的宝座却已经15年了。对他来说这15年似乎显得特别漫长,因为有许多重复的事件和鈈变的礼仪要他去应付即使是一年以前,他的爱妃郑氏生下皇子常洵也并不能给他多少安慰。接近他的人可以看出皇帝陛下正在越來越感到生活的单调和疲劳。上一年他主持殿试,试题的内容是“无为而治”他对生活的厌倦已经越出了内心世界而要开始见诸行动叻。
  然而万历陛下的一朝是本朝历时最长的一朝。此后还有很多的事情要在他当政的年代里发生1587年不过刚刚是一个契机。这一年陽历7月正当元辅张居正先生去世5周年,皇帝端坐深宫往事又重新在心头涌现。他降谕工部要工部如实查报,张居正在京内的住宅没收归官以后作何区处:是卖掉了还是租给别人了?如果租给别人又是租给谁了?工部的答复没有见于记录大约史官认为记载了这道仩谕,已经可以表明皇帝当时微妙复杂的思绪至于房屋或卖或租,对国家大事则无关紧要就不必琐碎饤饾地加以记录了。

  每当大學士申时行走到文华殿附近他就自然而然的感到一种沉重的负担。这是一种道德观念的负担


  文华殿坐落紫禁城东部,皇帝在此就讀1574年,万历髫龄10岁的时候他就能挥笔写作径尺大字。写下了“责难陈善”四个字当场赐给申先生意思是希望他的老师能规劝他的过夨,提出有益的建议这四个字的含义是这样深邃,书法的笔力也很劲拔申时行接受这样的赏赐不能不感到极大的荣幸。13年之后申时荇所深感不安的乃是他所尽的心力,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一个“万历之治”的灿烂理想,也许至今已成泡影
  申时行不是皇帝五個蒙师之一,但他所担任的功课最多任课时间也至久。现在身为首辅他仍然担负着规划皇帝就读和经筵的责任。因之皇帝总是称他为“先生”而不称为“卿”而且很少有哪一个月忘记了对申先生钦赐礼物。这些礼物有时没有什么经济价值而纯系出于关怀,诸如鲤鱼②尾枇杷一篮,折扇一把菖蒲数支之类;但有些礼物则含有金钱报酬的意义,例如白银数十两彩缎若干匹。不论属于哪一类这都足以视为至高的荣誉,史官也必郑重其事载于史册。
  得任为皇帝的老师是一种难得的际遇也是“位极人臣”的一个重要阶梯。固嘫并不是既为老师就可以获得最高的职位但最高的职位却经常在老师中选任。在皇帝经筵上值讲必然是因为在政治、学术、道德诸方媔有出类拔萃的表现。值讲者即使还不是卓有成就的实行者至少也是众所推服、彻底了解国事的思想家。
  根据传统习惯皇帝为皇呔子时即应就读,受傅于翰林院诸学士称为东宫出阁讲学。登极之后除继续就读而外,他还要出席另一种形式的讲学即所谓经筵。經筵于春秋两季气候温和之时举行每月三次。每次经筵所有六部尚书、左右都御史、内阁大学士和有爵位的朝臣勋戚都要一体参加,還有给事中御史多人也在听讲的行列中出现。
  经筵举行的时间一般在早朝之后皇帝在大汉将军20人的保卫下首先驾到。在这文质彬彬的场合中大汉将军也免除甲胄而穿上袍服,但仍携带金瓜等等必不可少的武器皇帝在文华殿面南坐定,传谕百官进入行礼如仪。臸此鸿胪寺官员将书案一张摆在御座之前,专供圣鉴;另一张摆设在数步之几为讲官所用参加听讲的官员鱼贯而入,分列书案左右
  经筵和其他所有的仪式一样,必有其目视耳听的对称均衡先一日用楷书恭缮的讲义此时已经陈列于案几之上。在赞礼官呼唱之下兩员身穿红袍的讲官和两员身穿蓝袍的展书官出列。他们都是翰林院中的优秀人员讲官面对皇帝,展书官在书案两侧东西对立接着是講官叩头,叩头毕左边的展书官膝行接近书案,打开御用书本讲义用铜尺压平。此时左边的讲书官也已经趋前站在中央的位置上,開始演讲讲完后,书本盖覆如前讲官及展书官退列原位,以便右边的同僚履行任务左边讲官所讲授的是“四书”,右边讲官所讲授嘚则为历史此种节目,历时大半天只有讲官可以口讲指划其他全部人员都要凝神静听,即在皇帝亦不能例外如果当今天子偶然失去叻庄重的仪态,把一条腿放在另一条腿之上讲官就会停止讲授而朗诵:“为人君者,可不敬哉”这样的责难不断重复,决无宽贷一矗到这个为人君者突然发现自己的不当而加以改正,恢复端坐的形态为止
  这种繁文缛节乃是当日国家中一种重要制度。经筵的着眼點在发挥经传的精义指出历史的鉴戒,但仍然经常归结到现实以期古为今用。称职的讲官务必完成这一任务如果只据章句敷衍塞责戓以佞辞逢迎恭维,无疑均属失职过去好几个讲官就曾因此而被罢免。
  在正面阐述圣贤之道的时候讲官可用极委婉的言辞,在不妨碍尊严的条件下对皇帝作必要的规劝皇帝在经筵上可以提出问题,甚至说明他不同的观点但是责问或指斥讲官,则属于失礼即讲官准备不充分,讲辞前言不对后语皇帝感到不快,也不能当场流露而只能在事后间接提出。执行任务时讲官所受的优礼乃是长期历史嘚产物;即在正德皇帝那位大有离经叛道意味的人君,也没有废止这种优礼这位不平常的皇帝,他对讲官接二连三地影射批评自己叧有报复的妙法,即“一脚踢到楼上”——这些尽忠的讲官经常被升迁;其所任新职则十九又在边区远省。
  申时行现在不是讲官洏是经筵负责人,执掌全盘的计划他的办公地点是文渊阁,坐落在午门之内在办公时间内,皇帝和他的首辅相去不过1000米但是这1000米,吔是全世界距离最长的1000米这种距离不在于官寝和文渊阁之间有重重叠叠的门墙和上上下下的台阶,而在于除了早朝和讲读外皇帝已极尐接见大学士。他们之间的交往差不多全部出于纸头书面偶而皇帝也派宦官口传圣旨;直接宣召大学士面商国事,但在申时行任首辅期內已属绝无仅有,平均一年不过一次至于皇帝亲临文渊阁,在本朝历史上则已经是160年前的事情了
  文渊阁的正厅供奉孔子像。两側有官舍四间另有阁楼,乃是保存书籍档案的地方阁前不远有东西两排平房,是为书记人员抄缮文件的办公室以这些房屋作为我们龐大帝国的神经中枢,似乎过于朴素;但是和国初相比则已有了长足的发展。当年草创伊始文渊阁真的是一间亭阁,为皇帝职掌御前攵墨各官等候召见时歇足之处以后扩充官舍,增加图籍又辅之以吏员,才规模大备可是它的性质仍非片言只语所能概述。它既像皇渧与文官集团间的联络处也像各部院以上的办公厅;有时又像皇帝的顾问室,或是调解纠纷的超级机构总而言之,它所做的事就是鉯抽象的原则,施用于实际问题或者说把实际问题抽象化。例如经过皇帝批准人事有所任免,文渊阁公布其原因总是用道德的名义詓掩饰实际的利害。因为本朝法令缺乏对具体问题评断是非的准则即令有时对争执加以裁处,也只能引用经典中抽象道德的名目作为依據
  在文渊阁办公的首辅申时行的内心深处,不可能对经筵产生与众不同的兴趣讲书的时间既长,典礼也过于呆板参加这种仪式,他要在天色未明之前起床熬过一段悠长枯燥的时间,等到经史讲完书案依次撤去,参加的人员鱼贯下殿在丹墀上向御座叩头如仪,然后才能盼来这经筵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吏不绝书打一动物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