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社会法律与法规不管的地方也不少,可能不针对没有权势


法律与法规只是给人一次公平的機会不要指望它绝对公平。我也认为好人多的那些有权有钱就无法无天的人,最终会得到恶报让我们来为此努力而不是只会抱怨。伱认为法律与法规不好的话那可以设想一下没有法律与法规是什么情况。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赞同,无论是谁等你有机会参加那種不公开审判的判决的时候,你就会明白这个社会有多黑暗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当然不是了只是你看到了社会黑暗的一面,你才會有所感悟的!绝大部分人是好的只是你看多了坏的一面。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體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的说法同样也是强调司法的平等对待,而不论违法犯罪人的身份多么特殊权势多么大,地位多么高这些年来,我国反腐工作取得的巨大成就就是最真实的写照因此,你可以直接搜索一下相关新闻报道就可以找到非常多的案例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搶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本章划分为两大层次由于内容楿对连贯,各节的设立及其先后顺序便按照叙述的逻辑依次排列,当中不再设立下一级标题

第一、二、三、四节属于第一个层次,分析历史上的国家与社会两大概念如何从混淆到区分侧重讨论国家的政治性质,其中融进古希腊到罗马共和国再到近代意大利国家定义嘚重大转变。

按照现代的学科划分国家不同于社会。在政治思想史上却常常将国家称为政治社会或公民(市民)社会,其中包含了今忝意义上的政治与社会两层含义关于国家的政治性质,如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公共权力、政治家、政体的分类等思想家们是明确指出嘚。但是社会意义上的家庭、经济、职业分工与物质交往、精神追求、宗教信仰、友谊、社团等长期以来也包容在国家的含义之中。

从曆史阶段上讲从古希腊到英法资产阶级革命时期,长期以来思想家将国家与社会混为一谈近代的社会契约论也没有将两者分开,但他們对于国家的政治性质的理解对私人权利领域的界定,为廓清这种概念上的混杂作了知识上的准备。直到美国独立战争时期的潘恩准确地讲,到了德国古典哲学时期的黑格尔才明确地在理论上将两者分开。

定义作为国家概念(concept)的简洁界定在西

方古代和近代早期,有过三个经典形式、相应语汇和具体内涵它们分别概括了古希腊的城邦、晚期的古罗马共和国和文艺复兴时期西欧的民族国家,创始囚有雅典的亚里士多德、罗马国家的西塞罗和佛罗伦萨的马基雅维利提出时刻或是在制度稳定时期,或是在社会转型时期都涵盖了巨夶的历史跨度。

本章第五、六、七节属于第二个层次探讨西方历史上的国家观念如何从整体主义到个人主义。

所谓国家观主要讲如何從整体上认识公民个体与国家这一政治共同体的关系,这影响到人们如何解释国家的本质、目的、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持有整体主义拟或昰个人主义的国家观念,对这些根本问题的理解是大不相同的

从古希腊到近代,西方社会的国家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历史嬗变大略可以劃分为三个阶段。从古希腊到中世纪可以说政治理论界流行着整体国家观。自文艺复兴时期开始个人主义国家观已经初现端倪,不过典型的个人主义国家观还是以霍布斯和洛克等人的社会契约论为代表。自费希特开始近代德国政治哲学中又出现了整体国家观念,这與自由资本主义发展时期的主流观念即个人主义国家观是相悖的。虽然近代德国社会出现的整体主义国家观并没有改变西方社会占据主鋶的个人主义国家观但对

第一节 古代希腊:国家与社会概念的混同

在希腊城邦制度下,城邦之间那种相互隔绝、自成系统的关系使得國家与社会的混同,成为顺理成章的事情

在古代希腊世界,学者将城邦称为polis据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的译者吴寿彭解释,从这个词衍苼出政治(或政治学politics)、政体(或共和制,politeia)等重要术语城邦成了政治学的根脉,polis是认识国家或政治的第一个重要概念近代英文将咜译作city-state,意思是城市国家

从地理结构上看,城邦或者像雅典那样以卫城为中心,或者像以弗所那样凭借一片高耸的山地,即以城市莋为中心区域周围有一片农村。城市一般建有神庙、剧场、广场、图书馆、各类公共设施、住宅区等作为公共活动场所。雅典是当时朂大的城邦人口高峰值为四十万,纵横五十公里其他城邦幅员一般更小。

城邦制度的最大特征在于各城邦闭关自守。农村保障本城邦的粮食供应外邦人充当工匠和商人,往来于各城邦之间居民到了其他城邦,便失去生活保障甚至可能沦为奴隶。战败的城邦其荿员全部变成奴隶,就是极端例证所以居民只能生活在出生地城邦之中,其宗教、

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活动都在城邦的范围内進行城市便是这些活动的核心区域。

维系这种城邦制度的关键因素就是严格的政治身份,即狭隘的公民权利在城邦向外开拓、殖民嘚发展初期,只有城市居民是公民而且他们都是成年人与男性家长。乡镇、农村的居民称为人民即非公民,以后公民权才扩展到他们身上随着战争、灾荒、政制变迁的需要,公民资格又会在宽严标准之间游动例如,考察该居民是否祖籍本城邦或者考察其父系与母系家族是否均为公民。在公民家庭之内妇女和儿童是自由人,但不享有政治权利在历史记载中,只有个别城邦赋予妇女不完全的公民權在雅典,几十万居民中公民人数一般在两万上下波动,例如公元前五世纪中叶,公民人数大约两万;波罗奔尼撒战争后期在“㈣百人议事会”主政的寡头政治期间,公民人数锐减到五千;到前四世纪中期又恢复到两万人。 即使在民主制高峰期经常参加公民大會的往往只有两三千人,通过重大决议时也不过六千人左右在希腊人看来,公民人数应维持在自给自足的水平上太小不足以自卫,太夶则难以维持法纪理想的规模是一个城邦拥有一万男性公民,例如中部希腊的赫拉克利亚?特拉奇尼亚、西西里的卡塔纳以

及阿卡迪亚,都是这个数量

公民的特权表现在:其一,只有他们才有权利参与政治事务讨论和决定城邦重大政策;其二,只有他们才有资格分得┅份土地以养活全家。公民既然享有权利所以也有义务参加公民军,自备武装保卫城邦。思想家苏格拉底在波罗奔尼撒战争中便莋为雅典的重装步兵,参加过对外征战公民权利排斥边区居民和外邦人,特别是外邦人被严格禁止购买土地不得继承公民的遗产。外邦人只有成为公民的被保护人才能具有法律与法规上的地位,允许经商和订立契约维护财产安全,受到司法的保护 可见,是否享有政治身份是城邦居民获得其他一切基本社会生活条件的必要前提。在政治制度发生重大变动的时刻公民资格的范围会随之扩大或缩小,这些直接影响到各种生活条件的享有所以希腊人认为政体的性质决定城邦的异同,相信政体是城邦居民的生活方式这些话都是十分實在的概括,反映了当时高度政治化的社会

据顾准在《希腊城邦制度》一书中的总结,以雅典为代表的希腊政制有几个特点如自治(獨立,或互不统属之义)、主权在民(自治之义通过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公民权、义务官职(民主制下,由公共财政给予津贴)、法治(公民陪审法庭)根据城邦

的特点可知,这种政治生活的民主性与公民权利的狭隘性是并存的

二、柏拉图论城邦与公民

柏拉圖在构建理想国时,一开始就有一段话是书中十分接近城邦定义的表述,多少传达了他对城邦的基本理解柏拉图讲,我们每一个人不能单靠自己达到自足需要许多东西。因此我们每个人为了各种需要招来各种各样的人。由于需要许多东西我们邀集许多人住在一起,作为帮助自己的伙伴这个公共住宅区,我们叫它城邦 接下来他谈到社会分工,劳动者接触的是生产与交换是今天讲的社会与经济領域;护卫者与统治者涉及的是城邦的保卫与领导,是我们今天讲的政治领域这些话重视人们的群居生活,其中既包括社会意义又包括政治意义,可见两者合一才是柏拉图理解的城邦。

柏拉图对于城邦的政治性质是十分明了的在《理想国》里,他侧重讨论哲学王这種贤人政体或贵族政体认为是创建理想国的决定因素,所以大量篇幅放在护卫者与统治者两个高级阶级上包括政治体制、天然属性、敎育制度、财产公有等,都是事关政治统治阶级

这里有一个问题:劳动者阶级是否为公民?由于并非讨论重点所以在对话中往往一笔帶过,不甚明了但是可以肯定,这一阶级也是公民例如,柏拉图在提出城邦需

要职业分工讲完劳动者与护卫者之后,提出城邦的宪法还需要一位常设监护人又问:“我们是不是要决定公民里面哪些人是统治者,哪些人是被统治者呢”继而他提出统治者应该年纪大┅点,是公民中间最好的人具备护卫国家的智慧和能力等,明显是把劳动者包括在公民之内的又如,他在讲到城邦的三个阶级分别具囿不同的金属时提到其子弟的身份是可以调换的:“如果护卫者的后裔变低劣了,应把他降入其他阶级如果低等阶级的子孙天赋优秀,应把他提升为护卫者这用意在于昭示:全体公民无例外地,每个人天赋适合做什么就应派给他什么任务,以便大家各就其业”再洳,讲到护卫者与统治者分别具有勇敢和智慧的美德时他说“(第三个美德)节制不是这样起作用的。它贯穿全体公民把最强的、最弱的和中间的(不管是指智慧方面,还是指力量方面或者还是指人数方面、财富方面,或者其他诸如此类的方面)都结合起来造成和諧。” 从中可见柏拉图是把劳动者阶级包括在全体公民之中的。总之公民身份是社会分工与城邦正义不可或缺的要素。

在《理想国》裏包含妇女享有政治权利的意思,这在当时是十分罕见的例如,柏拉图提出没有任何一项管理国家的工作,因为女人在

干而专属于奻性或者因为男人在干而专属于男性;各种的天赋才能同样分布于男女两性,那么他们可以适宜于担任国家保卫者的职务也适宜于采鼡相同的教育方法。

在晚年写就的《法律与法规篇》里柏拉图设计了第二等好的国家。与前一本著作有所不同他将公民的总人数确定為5040人,并按财产多少划分为四个等级;土地和房屋分成尽可能相等的份数每个男性公民分配一份,以便公民与财产永远在一起;公民应該把这份土地看作整个国家的公共财产并始终在孩子中选择一位继承人去继承财产;公民的家庭户数应尽量维持在5040这个水平上,超过所汾土地以上的全部财产必须上缴国家。同时公民享有政治权利。他们具有选举权推选将军、骑兵指挥官、连队指挥官等官员;最重偠的360人会议,每个财产等级各推选90人参加特别是第一、第二两个高级等级的公民,必须按照程序参加选举违者处罚金。

引人注意的一點是妇女仍然享有政治权利。柏拉图主张妇女在管理家务、安排房屋、养育孩子之外,有义务担任公职年龄从四十岁开始,但她们鈈承担兵役;男人则从三十岁开始担任公职并从二十岁到六十岁服兵役。妇女官员所任公职的类型包括管理全体公民家庭的子女教育,其人选由

选举产生每人负责监督一个由保姆和孩子组成的群体,一次任期一年还有一种教育内容是,妇女和女孩应该与男人们一样训练包括射箭、投掷、小型搏击、战术机动、行军、野营、骑兵等科目,目的是必要时能够做到自卫这些也由国家挑选的男女官员负責监督。柏拉图的理由是:只要男人和女人具有共同的目的并且把他们的全部精力投入到同一些活动中,就可以事半功倍;否则的话幾乎每一个国家都只是半个国家,发挥的只是它的一半的潜力给予国家的只是一半的繁荣,这是立法者所犯的令人吃惊的错误!

在《法律与法规篇》里柏拉图也讨论了外邦人的居留情况。根据法律与法规外邦人团体向一切愿意并且有能力参加的人们开放;外邦人必须囿一门技能,主要是充当工匠和商人;从登记日期起留居时间不超过二十年;无需缴纳外邦人税,从事商业也不交税;如果对城邦作出某种杰出的服务并向议会和民众大会申请,可以延长居留期甚至被允许终身居住,享有国家赋予的一切特权 但是在柏拉图的其他对話中,也有例外情况例如,《伊翁篇》提到库泽科斯等外邦人在雅典屡次被选为将军或委以其他官职, 不过没有资料显示外邦人可以參加公民大会和议事会

《法律与法规篇》中还多次讨论了对待奴隶阶级

的适当态度。奴隶从事农业生产不享有政治权利,但是柏拉图主张不应该把他们像动物一样对待,鞭打和驱使他们以求奴隶的灵魂比自由人一千倍地具有盲从性。他说训练奴隶的最好方法是禁圵傲慢地苛待他们,对他们的伤害甚至要少于和我们地位相等的人因为如果一个人能够常常随心所欲地伤害某人,他很快就会显示出自巳对正义的尊重是不自然、不真诚的;一个主人、独裁者、有权势的人在对待比他自己弱小的人时可以用同样的方式说同样的话。

可以講柏拉图对公民的等级划分,完全是与希腊世界的制度背景相对应的特别是他特意讨论妇女的政治权利,讨论公民对待奴隶阶级这个群体的文明态度在当时政治思想文献里是罕见的,值得关注这些内容深刻地反映了财产占有与社会身份同公民权利的联系,可以说两鍺是互为因果的

三、亚里士多德论城邦的政治本质

与老师柏拉图相比,亚里士多德对城邦的政治本质的认识要清晰、准确得多更符合紟天意义上的学科特征。可以从两个层面切入这个问题

首先,亚里士多德反对柏拉图将城邦看成一个一致的整体认为城邦是不同品类嘚人们的组合。他提到城邦的本质就是许多分子的集合,它不仅是许多人的(数量的)组合而且这许多人该是不同

的品类,是行业与職能相异的人们;倘若以单一为归趋则家庭胜于城邦,个人又胜过家庭这样的划一化就是城邦本质的消亡。 应该注意这里的品类各異包含经济与政治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在经济分工上不同品类的人们各以所能和所得,通工易事互相补益,才能使全城邦的人们过渡到较高级的生活二是在政治上,城邦是自由人和自由人之间同等公民的组合全体公民天赋有平等的地位;他们应按规定时期或其他輪流程序交替执政,则在同一期间一部分人主治,另一部分人受治再经过同样的轮替,同一个人好像更换了一个品类 所以他在实质仩很接近柏拉图,也是将城邦视为经济上、政治上分工合作的社会团体

其次,亚里士多德比柏拉图更加深刻之处在于将城邦在本质上看莋政治团体亚里士多德给予城邦的定义是:“许多公民各以其不同职能参加而合成的一个有机的独立体系”,或者是“为了要维持自给苼活而具有足够人数的一个公民集团” 这里的核心思想所在,是公民团体或政治团体他曾专门反驳一种观点,即以自然条件(疆域、汢地)或人民(民族)来考察城邦的性质认为这是一种很肤浅的方式,因为城邦的同一性不在于当地的自然条件或同一人群他的意思昰,研究城邦的同一

性问题属于政治“理论”而疆域和民族是政治学的 “实务”,两者不能相混他阐明了著名的政体决定论,即决定城邦异同的主要是政制的同异无论城邦采用原名或新名,是否为同一民族 可见他所重视的,仍然是政治制度包含的政治权利分配与公職授予方式以及制度对于公民个体的生活方式所起的规定作用,而这一点是胜过宗族、诸神信仰、自然环境、民族等其他条件的。由此可见将他视为政治学学科的奠基人,是名副其实的

同柏拉图一样,亚里士多德对于公民权的规定也是十分严格的是紧紧贴近当时唏腊世界的社会现实的。《政治学》在讲到“理想城邦” 时公民权首先就排除了一些居民。他讲组成最优良政体的城邦诸分子,应是絕对正义的人们而不是仅和某些标准相符,就自称为正义的人们; 这样的城邦显然不能以工匠和商贩为公民他们以从事贱业为生而行动囿碍善德;忙于田畴的人们(即农民)也不能作为理想城邦的公民,因为他们没有充分的闲暇培养善德从事政治活动。但这些人是城邦賴以生存的条件他们应该终身专任一职。

亚里士多德明确讲道:我们这个城邦中的公民必须家有财产只有他们(有产阶级)才能成为公民。又说:田畴的劳作应该归属于奴隶或非希腊种性

的农奴而土地的产权应该归于公民。在土地的使用和份地的分配上他主张城邦铨境划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公产,其产品供公共事业(如公餐)之用;另一部分为私产产权归于各户公民。私产地亩又分两份:一份配置在边疆一份在近郊,每个公民在两处各受领一块份地既便于劳作,又在外敌迫近边境时督促公民保卫城邦 由此可见,理想城邦嘚公民仍然是世代居住在城市之中的公民家庭的合格成员。这一限定与柏拉图完全一样贴切地反映了现实。

为什么讲希腊人混淆了国镓与社会两个概念呢这里我们拿公民权的享有范围为例,以现当代人的基本理解为参照看看古今观念上的差异。第一以当代世界各國的宪法原则来看,公民权的享有不受宗教、民族、职业、教育程度、地域等条件的限制而古代人是与家庭、胞族、部落、城邦相连的,也与宗教信仰相连(据库朗热的研究)与职业和居住地域相连。第二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看,共产主义国家应消灭阶级差别追求实质平等,所以权利的享有不与经济地位相连而古代是以财产占有的多少来划分阶级和公民权利的。第三以近代自由主义原则来看,公民权意味着公共权力不可干预私人领域而古代公民的个人与家庭是融汇于城邦整体的,无论

从政治身份、民族、信仰还是经济条件仩讲都谈不上明确的私人领域。

吴寿彭在翻译《政治学》时曾经将中外文对照的重要名词索引备于书末。这里我们将“社会”这一類别下的所有基本词汇,大略分为四项由此来看看在亚里士多德生活的时代社会所涵盖的范围。第一公共设施:广场、市集、港埠、壇庙、份地。第二社会职业:商贩、工匠、自由人(解脱奴籍)、穷人、农民、妇女、鞋匠、木匠、织工、铜铁匠、贵族、富人、佣工級、医师、骑士级、中产阶级、渔民、海员、青年、外侨、边区居民、技师、艺匠、仆从、雇工、苦力。第三社会制度:奴役、奴隶制喥、税课、捐输、遗产制度、风俗、习俗、村坊、村落、家庭、宗社(clan)、部族(tribe)、宗姓、种族(race)、会餐、公共食堂。第四社会活動:商业、公共工程、工作、事业、功能、效用、医疗、矿冶、造船、建筑、伐木、林业、贩卖、零售。 这里没有太顾及细节没有将经濟活动中的内容(例如,致富技术、交易、专利、货币、放债、工具、财务等项)包括进来总之,希腊人的社会与我们今天理解得差不哆有些项目与公民权的享有是相关联的。

归根结底亚里士多德对城邦的理解包含着经济、社会、宗教、军事

、政治等诸多层次,他的政治团体视角只是把握住了将这许多因素综合为一个整体的决定性因素。毫不奇怪他自己称“城邦本来是一种社会组织”,是“若干公民集合在一个政治团体以内” 这种概念上的融通是符合当时的历史条件和人们普遍的认识水平的。

最后罗列一下两个基本概念所用的專业术语

“社会”、“团体”这个词的希腊文与拉丁文,后世的英文将其译为community与society还有一个希腊文术语,英文译作“the platonic community”,中文意思是“柏拉图理想公社”

“城邦”这个词,亚里士多德使用的还是polis从中衍生出“公民”(拉丁文civic,英文citizen)、“宪法、政治制度”(拉丁文civitatis英攵constitution,government)、“公民团体”(英文civic body)、“政治家”(英文politician)等词也就是说,都是政治、政治学(英文politics)涵盖的最重要的词汇

吴寿彭还特别辨明,拉丁文civitas(城邦、国家)的字根出自cio-意思是动词“召集”;变成名词civis时,意思是“受征召者”即“公民—战士”;许多战

士集合起来,组成军队或战斗团体另一个拉丁文status(国家),字根出自sto-即动词 “站立”;变成名词时,意思是“立场”或“形态”近代英语嘚state、德语的staat等,均出自同一字根作为政治术语,这两个名词都与希腊文的polis渊源相异 这些词汇很重要,是我们下面考察罗马国家以及近玳西欧民族国家的相应概念时必须加以参照的。

第二节 从罗马国家到基督教世界:概念表述的拉丁化

古代罗马国家有着不同于希腊城邦嘚历史历程它持续扩展的地理版图,不断扩大的公民权独特的社会阶级与阶层划分以及他们彼此之间长期激烈的政治较量,都使得罗馬人的国家概念呈现出历史阶段性的特征

一、罗马国家及其公民权的特点

在编年史上,罗马国家的历史从公元前753年罗慕诺兄弟创建罗马城开始实质上,当时它只是三个古老的氏族部落形成的一个共同体的雏形城市毗邻拉丁人、萨宾人、伊特鲁利亚人的生活区域,罗马囚与后者处于长期的战争状态

在罗马城,家庭、胞族、部落的凝聚力来自共同的血缘、宗教信仰、神火崇拜和祭祀活动无论在宗教或政治事务上,氏族贵族都具有崇高的威权部落成员享有市民(公民,cives)权利有权参与库里

亚(胞族)大会,讨论政治事务他们还享囿土地所有权。在部落成员即市民周围有一批依附者或称门客,他们为争取平等权利进行过长期的斗争

与希腊城邦有所不同的是,在羅马社会有一个独特的群体,即平民平民起初被排斥在罗马共同体之外,史书甚至称他们是没有宗教、没有家庭的一群人这种对立嘚鲜明标志,就是贵族及其依附者的城市建在帕拉丁高原而平民居住在卡彼多尔山坡,不得进入城市平民形成的经济背景,还在于罗馬越来越活跃的手工业和商业某些部落成员或依附者离开土地独自谋生,某些外邦人或者战败的降服者成为罗马城的移民也有债务奴進入这个新的社会阶级。渐渐地平民当中出现了富人,他们向旧贵族靠拢在军队中充当骑兵,并且带动了步兵在战争中的作用逐步提升在王政时期的三百年间,平民为争取平等政治权利展开了持续的斗争埃特鲁斯王政时期(前616—510年),平民开始分得土地被允许与貴族签订契约,被划分成四个新部落有了自己的家神。他们获准加入市民阶层成为城邦的公民,并参与库里亚大会

第六代王塞尔维?圖里乌(Servio Tullio)创立百人团制度,标志罗马国家的重要发展阶段图里乌采用一种新的标准,即以

财产多少将全体公民划分为几个等级并相應地派出百人团。第一等级拥有10万或10万以上阿斯(assia)财产组成80个步兵百人团,年长的和年轻的各占40个;再加上富人(旧贵族与平民中的噺贵)构成的18个骑兵百人团第二等级要达到7万至7.5万阿斯,从中征集20个团外加由木匠、军械匠以及其他制造武器的工匠组成的2个百人团。第三等级有5万阿斯财产也是20个团。第四等级有2.5万阿斯20个百人团。第五等级有1.1万阿斯组成30个百人团。低于此标准的以及无产者征集1个团。总计是193个团队投票程序是这样的:先是骑兵被召投票,其后是第一等级的80个步兵百人团;如果其间出现分歧达不到半数,就召第二等级投票依此类推;只要到达97票,即超过半数时投票便停止。据说有8万公民被登记入户籍。

百人团大会的政治职能包括选舉执法官、裁判官、监察官等高级官员,颁布有关战争与和平事项的法律与法规掌握判处极刑等司法权力。 显然百人团是军事制度,吔是政治制度而这些都建立在公民之间的社会分化,即财产占有状况的基础之上历史学家说,图里乌给予平民名义上的平等政治权利又使贵族,无论是氏族或财产意义上的高

等级公民主导了政治决策权力。今天看来其设计富于政治智慧,也饱含经验机巧

罗马的政治制度在动荡中逐步稳定下来,同时走上征服地中海世界的道路随着它所建立的政治秩序与文明方式传播开来,罗马市民权利也随之擴大先是给予外族贵族,以后延伸到平民罗马共和国末年,市民籍的授予已经向整个意大利扩展212年,罗马帝国治下的大批异族人口囿了市民籍

市民权利是个含义复杂的概念。在罗马历史中家庭是法定单位,家长是唯一为法律与法规所承认的完人家长有权支配子奻的人身与财产;家子成为军人、元老或执政官,仍然处于家长权之下由此衍生出其他民法条款,如继承、婚配、被卖为役、赎回等等規定 此外,只有罗马市民享有政治权利如表决权和任职权。

可见市民身份(civic)是个核心权利,既包含古老的血缘、氏族、宗教崇拜嘚含义又包含土地产权,还包括政治权利罗马人民(populus)是公民的集合体。国家(civitas)首先是政治联合体也是指代共和国(res publica)的另一个術语,在王政(regnum)时期不可能出现 “罗马元老与人民”这一缩写语指明了罗马国家政治上的两大基本势力,也暗含了贵族与平民之间历史

上的长期对立与竞争这一历史与社会背景,有助于我们今天了解基本政治概念的表述为何出现了不同于希腊人的变化。

二、西塞罗嘚共和国概念

罗马思想家、政治家西塞罗身处共和国晚期当时罗马军队已经征服了意大利全境、小亚细亚和北方高卢地区,把掠夺来的汢地供公民分配异族人,首先是地方贵族要求获得罗马公民权以分享利益和参与政治,甚至进入元老院国内,共和国步入末路经過马略的军制改革,义务军已经蜕变为雇佣军士兵只服从首领,苏拉、凯撒等军事强人的专权趋势越演越烈帝国制已初露端倪。但是覀塞罗维护古老的共和国体制他站在元老院一边,抵制并屡屡拒绝凯撒示好的意图最终死于激烈的政治搏杀。由他阐发的共和国概念忣其学理成为西方国家概念的重要发展阶段。

西塞罗提出国家(res publica)是人民(populus)的事业;人民并非某种随意集合起来的人群,而是基于┅致的法律与法规和共同的利益由为数众多的人们结合在一起的团体(societus)。 继希腊人的polis之后共和国即republic,成为西方历史上又一个重要的國家概念最明显的,是它突破了城邦的狭隘界限记录下一个不断扩张的国家。人民是个政治概念

是罗马公民的集合。但是从罗马历史上看原本只属于罗马市民的权利不仅授予本民族的平民,而且一步步授予其他民族的自由人他们都享有与自己身份相适应的、具体嘚权利,从而在国家中分享一定的利益所以这个为数众多的人们构成的共和国,这里讲的人民包括许多民族的公民与自由人。这个不斷扩展的权利对于理解西塞罗的共和国概念很重要。

西塞罗对于国家的政治属性也是十分明了的例如,他的一句名言“正如法律与法规指导执政官,执政官也同样指导人民因此可以说,执政官是说话的法律与法规法律与法规是沉默的执政官”, 就突出了国家是法律与法规团体的含义和他关于国家的定义十分符合。它强调官员要凭据法律与法规得到权力和行使权力公民因法律与法规而享有权利,并分担相应的义务

西塞罗讲的共和国、国家、城市、公民社会,都是政治社会的意思而非今天意义上的市民社会。近十几年来国內政治理论界在讨论和翻译西方有关著作时,常有把西塞罗或其他思想家的公民社会(civic society)译为市民社会的现象这是令人生疑的。实际上准确的译法还是以公民社会为好,只是我们应该明了古典和近代早期的公民社会、政治社会或国家有些部分与今天理解的经济与社会楿重叠。在黑格尔

以前西方没有清晰、完整的市民社会学说,特别是缺乏今天人们所珍视的私人领域意识

三、晚期斯多葛学派的双国喥概念

斯多葛学派的理论特点始终是疏离政治社会,轻视政治权力或公民身份的他们使用的双国度(城市)概念比西塞罗的共和国更加龐杂,同时也是混淆国家与社会的

塞涅卡讲,存在着两个王国一个是巨大的、真正的共同国度(即宇宙),神和人都包括在内在其Φ,我们要以太阳运行的路线来衡量我们的公民身份界限另一个是我们偶然降生于其中的国度,如雅典或迦太基我们在闲暇中能够更恏地服务于这个较大的王国,这个包容着海洋、陆地及其各种事物的世界它是唯一的被创造物。 在这里雅典和迦太基都是此前讲的政治意义的国家,显然不是思想家讨论的重点采用“较大的国度”称呼宇宙或世界国家,只是一种借用即便采用了国家或公民这种字眼,其本身的政治含义都被淡化了自然人及其理性禀赋便是世界国家成员的唯一资格,这才是寄托信仰的所在

奥勒留在提到人的本性时說,如果我们的理智部分是共同的那么理性也是共同的,因此我们就有一个共同的法我们就都是同一类公民,就都是某种政治团体的荿员这世界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一个国家。他又说理性动物

的善就在于社会,我们是为社会而造的;理性动物因此是一种政治(社会)動物这些都是以人天生的政治性与社会性,来说明世界国家的合理性与希腊思想既相互承接,又予以发扬奥勒留也采用双国度概念,他讲我的本性是理性的和社会的。就我是安东尼来说我的城市与国家是罗马;但就我是一个人来说,我的国家就是这个世界因此,对于这些城市有用的对我才是有用的。 延续上面叙述的轨迹来看城市、社会和国家、公民团体都是政治团体,而世界国家是斯多葛學派的概念属于一个扩大的生活共同体,政治与生存意义上的理解都包含其中

由于语言的限制,我们难以看到从希腊语到拉丁语转换過程中词汇与语义的那种细致、丰富、完整的变迁但是思想本身的传递、不同社会的制度背景、语言流变的规律等,仍然可以给我们提礻一些细微的延续与变动看到希腊思想的遗传以及基本概念在表达上的拉丁化

四、基督教神学家对双国度理论的系统化

奥古斯丁的双国悝论以巨大篇幅批评了罗马人的国家。在他的笔下征服异民族的罗马共和国在道德上已经腐败,共和国体制名存实亡它从来没有实行過真正的公正,它所信仰的是伪神、魔鬼和不洁的神灵它给异民族带来无尽的战争、流血和灾难,甚至这个民族内部都是不幸福的奥古斯丁为评价世俗国家订立了一个标准,即公正他说,西塞罗把共和国定义为人民的事业是许多人基于法权的一致而结合起来的团体。但是没有真正的正义就没有法权可言;在没有人民之处,就没有人民的事业也没有共和国。

奥古斯丁称呼上帝创建和统治的国家拉丁文是civitas Dei。他用以色列民族的历史为例证提出上帝之城必然是人类社会的未来。在现世真正敬爱上帝的人与那些堕落的人生活在一起;选民应该把人生视为趋赴上帝之城的旅途,依靠精神与美德去生活;要相信自然法则是不可抗拒的上帝之城将带来社会的和谐与永恒嘚和平。 奥古斯丁用国家和公民称呼上帝之城和上帝的选民可以想见原初的意思都已改变,这些概念已经是文化延续与变异的结合体

楿对于亚里士多德,托马斯?阿奎那对人天生的政治本性采用了一种新的表述方式在《论君主

政治》一文中,他提出人天然是个社会的與政治的动物,他注定比其他一切动物要过更多的合群生活人类的群居根据两个理由:一是物质交往的需要,人只有和同类在一起才能创作生活所需的物资;二是人有语言功能,他们比其他任何动物更善于和同类沟通托马斯还提出:共同生活的人们在社会之中要有某種治理的原则,或者说社会这个统一体中,存在着某种控制力量这就产生了统治形式。 在这里我们既可见到经济与社会生活的内容,又可见到政治的含义可以说,他在相同的意义上使用社会、政治社会或国家这些概念在认识上是接近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

在《鉮学大全》里托马斯提出,在人的身上可以发现一个三重性的秩序:第一种由理性的统治所产生它要求人的一切行动和经验都与理性嘚指导相符合;第二种来自神法准则在各个方面成为人们的指导原则,人们的一切行动和经验应当接近这些准则;第三种源于人天然是个社会的与政治的动物它要求人们规范好营造共同生活的同伴们的行为。 托马斯在这里讲的第三种秩序属于政治与法律与法规支配的范围;第一与第二种属于永恒法、自然法和教会法指导的范围居于更高的灵魂的层次。它们都和谐地统一在人的身上是不可割裂的。

阿奎那对人的政治本性的重新表述也是一种拉丁化。其由来是这样的:他在系统诠释亚里士多德的著作时所依据的版本是由摩尔贝克的威廉(William of Meorbecke)翻译的,包括《政治学》威廉在用拉丁文翻译“政治动物”(animal political)时,使用的是 “社会动物”(animal civile)这个字眼即多了一层“市民”、“社会”的意思,其后才有了托马斯的表述在《〈政治学〉诠释》这本著作中,托马斯始终采用“社会动物”这个字眼但是在其他┅切著作中,他一直用“政治的和社会的动物”这种提法 我们参考罗马国家的历史,可以知道这些不是偶然的它受到民族的文化特性嘚制约。

在奥古斯丁的词汇里以罗马为代表的世俗国家仍然是政治社会的意思,只是这里充斥着人的欲望、罪恶和惩罚所以需要权力來维持。托马斯退让一步承认世俗社会的合理性,但是仍然抬高上帝之国的至高地位作为神学家的学说,这一点可以启发我们就是茬基督教的文化里,牢牢地树立了一种与国家对立的精神共同体例如他们所讲的世界国家、基督教国家、上帝之国,是更加公平、高尚囷完美的如果往前追溯,那么以一个理想国家为蓝本批评

现实国家,这种传统出现得很早如荷马史诗中描写的黄金国,柏拉图设计嘚理想国犬儒学派对政治社会的贬低,以及斯多葛学派传承几百年的双国论但是基督教以其一千多年的精神统治力量强化了这种思维模式,则是毋庸置疑的这一点对于近代人区分社会与国家具有潜在的支配作用。

第三节 近代的民族国家与社会契约论:澄清两个概念的悝论准备

从文艺复兴到法国大革命时期人们并没有区分开社会与国家,但有些理论对于正确认知的形成是有启发价值的。

一、马基雅維利的国家概念

学者一般都承认马基雅维利对近代政治学发展的重要贡献,就是将伦理与政治分开主张政治的实质在于夺取和维持权仂,这是国家不同于社会的最重要特征这一思想特质与他生活在民族国家兴起的时代分不开。

马基雅维利一度是故乡佛罗伦萨城的政治镓兼外交家在他生活的15世纪与16世纪之交,该城市共和国一直存在着共和制与君主制的反复较量在敌对力量的钳制与威逼下,居民道德淪丧人心浇薄。这里又是文艺复兴运动的重镇、人文主义的诞生地科学与艺术的繁荣打破了宗教信仰的樊篱,人们已经开始用世俗的眼光打量一切马基雅维利鄙视古典,喜欢读薄加丘、彼托拉克的书;维护并向往共和制迫于

现实又承认君主制的合理性。这一点反映叻他灵活、务实的基本性格

祖国的分裂局面也让他痛心疾首。当时的意大利在政治上分为佛罗伦萨共和国、那不勒斯王国、米兰公国、威尼斯共和国、教皇国五个部分北方强邻西班牙、法国、德意志的军队经常侵扰意大利;它们又和教皇国一样,喜欢在几个小国之间挑撥离间、从中渔利使意大利深受领土分裂之苦。马基雅维利出使法国、德意志等地期间亲眼观察到统一君主国的强盛之势,也体验过弱小国家遭人鄙视的境遇他深切地挂念着祖国的命运和机遇。

马基雅维利观察政治的基点是实际经验其核心是古往今来共同的人性及其行为的相似性。他要求人们在认识上澄清事物在实际上的真实情况不同于论述事物的想象方面。他说许多人曾经幻想那些从来没有囚见过或者知道在实际上存在过的共和国和君主国。可是人们实际上怎样生活同人们应当怎样生活其距离是如此之大,以致一个人要是為了应该怎样办而把实际上是怎么回事置诸脑后那么他不但不能保存自己,反而会导致自我毁灭他在这里批评的,一是古代希腊、罗馬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西塞罗二是中世纪的基督教神学家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等。

据此他认为国家的根本问题就是夺取权力,

而权力与实力、强力或武力的意思很接近;统治者高超的智慧、意志和技巧表现在夺取和维持权力之中。例如他劝导当世的君主们,必须把自己建立在稳固的基础之上否则必然地招致灭亡; 一切国家主要的基础乃是良好的法律与法规和良好的军队,两者缺一不可怹又说,要使一个新近当权的人能够获得巨大的荣誉莫过于由他创制新的法律与法规和新的制度;同时,第一件事情就是组织自己的军隊因为没有比他们更忠实、更真诚、更优秀的士兵了。 与此相对古典时期作为国家目的的道德,中世纪奉为人生宗旨的信仰此时都荿了获取权力的手段。例如他相信教会有助于确立军队的纪律,信教的人民易于管理可见,他抛开了传统中的那些道德训条和教会教義直接诉诸政治本身。只是近代初期政治关注的中心有所改变首先不再是古代人讨论的政体和公民权利的分配,而是这一切的前提即独立的民族国家。

马基雅维里的视野并非局限于佛罗伦萨城他经常思考的是意大利的未来。他的《论李维》融汇了对古代罗马共和国嘚热爱将基督教鼎盛时期的罗马与史学家李维笔下的罗马结合起来,在历史的叙述中加入自己的许多解释《佛罗伦萨史》则是从蛮族囚入侵、西罗马帝国灭亡开始,追溯一千多年以来的历史

积患对国土分裂造成的恶果痛加反思。 这些都是饱含深意的西方学者公认,馬基雅维利对近代政治学的另一个重大贡献便是采用了国家(state)这个概念,这是继古希腊的城邦、罗马的共和国之后西方历史上第三個重要的国家概念。近代国家有两层含义:一是主权即国家的本质所在。只是要注意马基雅维利只讲了权力,没有提出主权概念主權学说是由布丹与霍布斯完成的。二是领土即一个民族国家占据一片领土。 这两层意思恰恰符合当时的历史大趋势,就是建立民族国镓并且普遍采用君主制这种政体

我们在理解马基雅维利的国家概念时应该注意,除了政权的统一之外还需要一个国家间关系的视野,即他是从领土统一和国家独立的立足点出发强调权力对于民族复兴与强盛不可或缺的意义。现当代世界各国民众对于国家的基本理解嘟离不开这两层意思,在这个意义上马基雅维利被后世学者不断研究,便不是偶然的了因为从他以后,国家这个概念便和领土与权力這两个词分不开了今天的人们不能仅仅从政治权术的意义上看待这位思想家。

二、路德论德意志的民族尊严

探讨近代西方的国家观念應该注意到这是产生于西欧各国的普遍意识,是在不同的政治形势下、采用不同的文化

形式表述的社会性思潮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张同样蘊含着国家自主的民族尊严。

在《告德意志基督徒贵族书》(1520年)一文中路德诉诸德国贵族与民众的民族尊严,愿德意志民族再次成为洎由的、符合基督精神的民族写作之前,他注意到一个重要的文献学发现:1440年意大利的人类学家劳伦提斯?伐拉已经出书证明,教皇历來鼓吹的“君士坦丁赠礼”(一份问世于8世纪的文件声称:公元4世纪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将罗马城以及意大利其他一切地区馈赠给罗马教廷)属于伪造,该书于1517年在德国出版路德据此揭示,教皇一面照看人的灵魂一面借着教皇的名义做世界的王,以基督之名恢复前罗马渧国的地位简直就是恶棍们的阴谋。他要求教皇应该约束自己,不再企图染指那不勒斯与西西里王国的权力;对于那些教皇用武力夺取却无权掌管的波伦亚、依摩拉、维琴察、拉文纳、安可那、罗曼那以及其他意大利的土地也该如此

路德接着讨论了德国历史上的一件夶事,所谓的“神圣罗马帝国”他说,古代的罗马帝国早已被推翻哥特人就这样做了。以后由于教皇不能降伏希腊人和在君士坦丁堡世袭的罗马皇帝,他便杜撰了一个计谋将罗马皇帝的帝国和尊号夺去,把它当作封地送给当时

有声望和好战的德国人借以控制罗马渧国的权力。于是君士坦丁堡的皇帝大权旁落名位和尊号落在德国人手里,教皇在德国人身上建立了第二个罗马帝国德国人却成了教瑝的奴仆。他提醒德国人:任何人尤其是基督徒,不要因为得了一个被给予的新的罗马帝国而忘乎所以须知,德国人徒有一个帝国的虛名教皇却夺得我们的财富、荣誉、身体、生命、灵魂,以及帝国的国库、权柄、法律与法规和自由路德并不主张放弃帝国,理由在於这帝国是借着人的阴谋而给予我们的,却是在上帝的意旨中巴比伦王也是用暴力和劫夺的方式取得帝国的,上帝的意旨却是要但以悝等圣人来治理与此相比,上帝愿意这个帝国由德国基督教诸侯们来治理不管它是教皇偷来的、抢来的或重新建立的。

为了保护德意誌国家的权力他提出,我们要驱除德国土地上的那些教皇特使们及其授予赎罪券的特权防止这些贪婪者聚敛大量的财富。他又说德意志民族在历史上备受赞扬,拥有贵族性、坚定性和忠诚但是它的基督徒在教皇的训导下变得浮躁、虚伪、不忠、放荡和无信。教皇在洎己的教谕中宣称拥有上帝的权柄完全是无效的。他还呼吁让教皇把罗马和他从帝国所抢来的一切都交给我们,将我们的自由、权柄、财富、荣誉

、身体和灵魂还给我们让帝国成为名实相符的帝国!

路德虽然没有明确地讨论国家概念,但是这些鲜明的民族国家意识包括民族的尊严、自由、财富、土地和权力等,对于近代国家都是极端重要的、必不可少的要素他是近代国家观念形成中的重要环节。

咘丹对于近代国家的特征把握得也很准确他的名著《国家论六卷》法文版(1576年)中称呼国家,用的是estat即英文state这个词。1586年他自己将此書翻译为拉丁文,国家一词用的是république显然是沿用西塞罗的概念。1606年由其他人将该书翻译为英文时,republic被译为commonweale即今天的commonwealth(共和国、联邦)。 我们从中可见一条由古罗马到近代欧洲的文明发展线索历史阶段性分明,又一脉相承

布丹认为主权是国家的本质特征。他提出:國家是包括众多的家庭以及它们的共同财产并且拥有主权性权力的合法的管理机构(lawful government)。布丹主要讨论了主权的两个性质一个是永久性,在贵族制和民主制下它与主权者永存;在君主制下,它与君主本人的人身相始终再传之下一位继任者。另一个是绝对性

主权者鈈受成文法的制约,因为绝对权力的精髓就在于颁布适和全体臣民的法律与法规而无需经过他们同意。 可以说继马基雅维利之后,布丼再一次彰显了权力或主权作为近代国家本质的这一政治特征进一步完善了近代的国家概念。

布丹还提出主权者如果对全体或特定的臣民作出过正当的承诺,或者签定了公平的契约他本人就要受到约束,就像任何普通私人之间订立契约的状况一样他还说,未经所有鍺的同意主权者不能获取或者处置其他人的财产,因为他们掌握的仅仅是合法的统治权与最高的司法权;更进一步讲主权者拥有治理國家的一切权力,但是私人拥有管理自己私产的一切权利总之,如果主权者希望自己所做的事情有自然理性和正义的支持必须受到神法与自然法的制约。

布丹并没有形成自然权利、社会契约、私人领域等观念的相关学说但是他在神法与自然法的框架下所谈的尊重契约囷私人财产的这些内容,与以后的社会契约论有某种类似的精神

四、英国革命时期的社会契约论

到了近代,学者一般将人们通过社会契約、摆脱自然状态后形成的文明社会称为政治社会、公民社会或国家,这几个词的含义都是一样的但是深入考察,对于澄清国家与社會两个基本概念社会契约论实际上作了理

论准备。一方面它明确地肯定国家的政治性质,在这个意义上他们继承了马基雅维利和布丼的理论成果;另一方面,他们在国家、公共领域的对立面设立了政府不得干预的范围即个人不可转让的天赋权利。这后一点是十分重偠的它启发了后来的社会、市民社会或私人领域理论。我们先看他们如何看待国家的政治性质

霍布斯将社会契约后形成的政治团体,稱为“国民的整体”或“国家”他解释,国家的拉丁语为civitas即城邦的意思。如果说国家是“人造的人”那么主权是使之得到生命和活動的“人造的灵魂”。他给予的定义是:国家就是一大群人相互订立信约每个人都对它的行为授权,以便使它能按其认为有利于大家的囷平与共同防卫的方式运用全体的力量和手段的一个人格 他在这里讲的信约,就是社会契约;全体的力量和手段就是主权和主权性权仂;授权一词说明,国家权力来源于天赋人权是所有公民将个人权利与相应的能力赋予一个整体人格;国家的目的,就是保护全体公民鈈可转让的人权

洛克也考察过国家一词在词源上的联系。他讲commonwealth一字,指任何独立的社会拉丁人以civitas来指明这个社会,在英语中同这个詞最相当的是commo

nwealth一字。而英语中的community(共同体)和city(城市)都不恰当因为在一个政府之下可以附属有各种共同体,而城市具有和commonwealth完全不同嘚概念他同样主张,一群人经过社会契约将自然法的执行权交给公众结合成一个公民的社会或政治的社会;他们授权给社会的立法机關,根据社会公共福利的要求为他们制定法律与法规;他们自己对于法律与法规的执行也有尽力协助的义务 洛克的某些用词有字义上的轉化,community更多地指社会团体city减少了政治含义,而civitas和commonwealth的政治意义是明确无误的

可见,无论是霍布斯或是洛克他们的用词和基本认识同样昰与古罗马人,甚至古希腊人相承接的它显示了近代国家概念与古代文明的联系,又包含了民族国家建立后社会意识的全面转型即出現了新的观念和原则。

社会契约论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侧面就是个人不可转让的天赋人权。这一点恰恰是古代人所缺乏的,又是马基雅维利和布丹较少涉及的霍布斯在讨论了主权不可分割、至高无上的性质之后,提出公民个体仍然保留不受侵害的生命权;此外他们茬法律与法规未加规定的领域保留经济上的适当自由。洛克则认为个

人的生命、自由和财产权在政治社会中是不可转交的;政府的目的僦是保证天赋人权的安全。

应该看到社会契约论没有区分国家与社会,但是它的一些原则预示了理论拓展的可能性特别是公民个体相對于国家的立场,的确启发了后人这些原则主要包括:天赋权利先于国家而存在;政府的目的是保障人权;如果政府违背契约的目的,昰可以被改变的这里的关键,是划分开了公民自由活动的合法领域:将很大的经济与社会领域划归私人领域的范围而将维持法治秩序、保障内外安全等社会要务划归国家,即公共领域管辖从更为抽象的意义上讲,这就端正了个人对国家应该采取的态度和立场它至少應该是一种平行、并行的关系。洛克因为清晰地表述了这一原则成为古典自由主义的鼻祖,它逐渐成为现代西方社会意识的主流

在一萣的程度上,可以对文艺复兴后的理论演化作出这样的判断:它们先后在两个方向上加深了人们对两个基本概念的认识马基雅维利和布丼将国家的本质看作权力的获取与维持,很少谈及其他内容而社会契约论加深了人们对自身权利的认识,使公民认识到自己相对于国家嘚自主性同时他们也接受了马基雅维利对政治体的基本认知。

身处法国启蒙运动之中又与

“百科全书派”分道扬镳,卢梭的社会契约論对霍布斯和洛克有所承继又有很大的不同。在前一点上在于他对国家的政治性准确而又富于特色的表述。他将人们经过社会契约产苼的政治社会称为公共人格他说,这个公共人格以前被称为城邦现在被称为共和国或政治体。但是城邦这个名词的真正意义在近代人Φ间几乎完全消失了大多数人都把城市认为是城邦,把市民认为是公民他们不知道构成城市的是家庭,而构成城邦的是公民我从不缯看到过cives(公民)这个称号是可以赋予任何君主之下的臣民的,即使对古代的马其顿人或者今天的英国人也是不可以的尽管他们比其他┅切人都更接近于自由。 卢梭的这番话表明他很明了国家的政治特性,甚至将古代有些混杂的城邦和市民概念都剔除在政治范畴之外泹是他的特殊性在于强调只有那种身份自由、平等并且直接行使主权的公民集体,才是真正的人民和公民国家才是真正的政治体。

由此絀发导向卢梭与霍布斯、洛克的诸多不同之处。在国家层面卢梭讲的政治体是人民直接行使主权的共和国,在这里人民主权是不可汾割、不可转让、不可被代表的;人民主权由公共意志构成,法律与法规就是公意的行为在个体层面,卢梭没有划分出不可侵犯的

私人領域他讲的公共人格是公民个体自由和财产权利的实现方式。

所以卢梭的共和国带有鲜明的集体主义特质和深厚的道德内涵他在讲到囚们必须直接行使主权时说:国家的体制愈良好,则在公民的精神里公共的事情也就愈重于私人的事情;在一个政绩良好的城邦里,人囚都会奔向公民大会去的;只要有人谈到国家大事时说这和我有什么相干?我们可以料定国家就算完了卢梭还讨论过公民宗教问题,主张共和国应该有一篇纯属公民信仰的宣言这篇宣言的条款应该由主权者规定,它们作为社会性的感情引导一个人成为良好的公民和忠实的臣民,引导他们真诚地爱法律与法规、爱正义必要时为尽自己的义务而牺牲自己的生命。

卢梭的国家学说是以健康的情感和道德為基础的谈到青年人的教育,他说我们是从心灵最初的活动中产生良心的真正呼声,从爱和恨的感情中产生善恶观念的;正义和仁慈鈈是由智力所想象出来的纯粹道德的概念而是经过理智的启发所产生的真正的心灵之爱,是我们的原始情感的循序发展;单单通过理智洏不诉诸良心的话我们是不能遵从任何自然的法则的;如果自然权利不以自然产生的需要为基础,它只是一种梦呓他还讲,企图把政治和道德分开来研究的人结果是这两种东西一

在卢梭国家概念中特有的情感论和公共意志论,影响到后来德国的政治学说费希特和黑格尔将社会或市民社会与国家分开,主张国家高于市民社会和私人领域并且在制度与权力之外,非常注重国家的文化伦理内涵这都是與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分不开的。

第四节 从北美的独立到德国的理论建树:国家与社会的分开

西方学者一般认为潘恩适应北美独立战争的需要,开始将社会区分于政府启发了理论界。真正将两个概念划分清楚并给予透彻的学理说明的是德国的黑格尔。

一、潘恩区分社会與政府

在美国独立战争处于危机时刻问世的《常识》和在法国大革命爆发后写作的《人权论》中潘恩都提出了社会不同于政府的判断。怹的理论用意是为美国脱离英国独立张目,前者他用社会代表美国后者他用政府代表英国。以今天的认识水平来看他对两个概念的解释都有不尽科学之处,可以说英国基本是指政府,但美国不仅指社会而且也包括国家与政府这层意思。

潘恩在支持美国独立的《常識》开篇就指出社会和政府不但不是一回事,而且有不同的起源社会产生于我们的欲望,使我们一体同心积极地增进我们的幸福,皷励交往可是政府呢,即使在其最好的情况下也不过是一件免不了的

祸害,在其最坏的情况下就成了不可容忍的祸害。在为法国和媄国革命辩护的《人权论》里他又说在人类中占支配地位的秩序,多半不是政府造成的结果这个秩序发端于社会的原则和人的天性。咜在政府产生之前就存在了而且即使政府的那一套被取消了,它还会存在下去人与人之间的互赖互利,以及文明社会各个部分相互依存构成了把整个社会连接在一起的大链条。共同的利益调节着他们之间的关系并构成了他们的法律与法规,这些约定俗成的法律与法規比政府的法律与法规影响更大凡是交给政府去做的事,社会几乎都可以自己来做

政府则相反。潘恩讲政府的必要性最多在于解决社会和文明所不便解决的少量事务,众多的事例表明凡是政府行之有效的事,社会都已无需政府的参与而一致同意地做到了正式的政府只不过是文明生活的一小部分;文明越是发达,越是不需要政府但是这种对社会的自然倾向,经常地受到政府的干扰和破坏;如果政府不是依附于社会的原则反而闹独立,并且根据不公平的利益和压迫行事那么它本来应该防止祸患的,现在反而成为制造祸患的根源叻

但是潘恩并没有停止在社会这个层面,他清楚地看到要使美国社会走上正常的轨道,首先要做的是摆脱英国政府的控制建立独立嘚

国家。面对保皇党的妥协策略和某些民众的犹疑不决他疾呼,在目前形势之下各自为政乃是大不列颠和美利坚所能找到的唯一和最恏的办法。他又说只是因为有了独立,我们从一个危险的前途未卜的国家变成了一个名正言顺的民族在潘恩看来,美国是由来自不同國家的人民主要是英国人、荷兰人、苏格兰与爱尔兰人、德国人、瑞典人、法国人以及沿海欧洲各国的人们组成的新国家。他们习惯于鈈同的统治方式和特性操不同的方言,在宗教信仰方面更是大不相同但是单纯借助把政府建立在社会原则和人民权利之上,这些人都協调一致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公民,公民权利很简单就是人作为社会一分子所具有的权利。每一种公民权利都以个人原有的天赋权利為基础它们都是与安全和保护有关的权利。

潘恩以宾夕法尼亚和整个美国为例说明这里不存在以人民为一方、以政府为另一方之间的契约概念。他主张契约就是人民之间相互产生并组成一个政府,那些行使政府职能的人只是人民选中和雇用他们,并付给报酬罢了政府完全是一种信托,这种信托人们可以给予也可以随时收回;政府本身并不拥有权利,只负有义务值得一提的是,潘恩是“美利坚匼众国”这一国名的创始者他在1776年末

动笔的《美国危机》第二篇写道:我们拥有和其他民族同样的权利,可以做自己认为最适当的事情;在这个世界上或在历史长河中“美利坚合众国”会像“大不列颠王国”一样盛大壮观地回响。

在潘恩的理论体系里社会主要是经济與社会活动的范畴。他主张天赋人权不可剥夺可是不怎么关心私人领域。他注重的是社会共同体是文明社会中自发的秩序和管理机制。在社会的基础上人民经过契约产生政府,将权利委托给它让它按照社会的原则办事。所以确切地说潘恩的历史地位,首先是激励殖民地人民的革命行为鼓吹政治上的解放。其次才是理论建设上的贡献,即区分了社会与政府并予以适当的理论上的阐释,确实达箌了前人未能企及的高度

二、费希特国家概念的演化

1794年,在耶拿大学费希特作了著名的演讲《论学者的使命》。他结合一个特殊的主題即国家的消亡,谈到了社会与国家不同可以说是政治思想史上罕见的篇章。

全部演讲以人的社会性和职业分工为主线费希特认为,社会是理性生物即人的相互关系。社会意向属于人的基本意向;人注定是也应该是过社会生活的。这种基本意向是发现类似于我们嘚人每一个体一般都具有其关于人的特殊理想;每个人都渴望在任何别人

身上找到同这个理想相同的东西。如果发觉别人低于这个理想他就努力把别人提高到理想的程度。在这种斗争中属于较高、较好的人总是取得胜利;这样通过社会就产生了人类的完善。

社会的最終的、最高的目标就在于同社会的所有可能的成员完全一致和同心同德,即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力求使别人变得完善这一目标是不能達到的;但是不断地无限地接近这一目标,却是人能够做得到的也是应该做到的。可以说人共同的完善过程就是我们的社会使命。

就茬这番雄辩而缜密的论证中费希特谈到国家必然消亡的问题。他说不把一般社会与那种由经验制约的特殊社会——大家称之为国家——相混淆,是多么重要国家生活不属于人的绝对目的,相反的它是一种仅仅在一定条件下产生的、用以创立完善社会的手段。国家也囷人类的一切典章制度一样是纯粹的手段,其目的在于毁灭它自身:任何一个政府的目的都是使政府成为多余的只是人类可能要经历哆少万年或多少万万年,才达到这一境地但毫无疑问,在人类先天地标明的前进路程上总有那么一站到那时所有的国家组成都将成为哆余的。到那时纯粹的理性将会代替暴力或狡猾行为,作为最高仲裁者而到的普遍的承认在这个时候没有到来之前,

一般说来我们甚臸还不算是真正的人

讲到社会,费希特强调人们在其中的密切联系职业分工也是将他们沟通起来、相互促进的途径,而不是像后来的嫼格尔那样突出人际间的分立与竞争。他又相信人在文化和道德上的完善是社会进步的尺度道德理想意义上的社会生活才是实质性的、富于长远价值的。他激励学者积极履行自身在这方面的使命展现了启蒙运动的乐观态度。反之他对国家的历史作用看得很清楚,相信它们是一定会终结的他不满意这种特殊经验的组织形式,批评其强制性、不平等、精神低劣等缺陷更不满意其中的人。可见他是將社会置于国家之上的,与黑格尔将国家抬高在市民社会之上的态度也是完全不同的。

三、黑格尔的市民社会与国家概念

经历过拿破仑戰争并对身处其中的普鲁士邦的改革心怀期冀,黑格尔于1820年出版了《法哲学原理》提出成熟的国家概念。他以为此前英法两国的社會契约论视野太狭小,以保护个人权利为目的国家仅仅是市民社会而国家处于更高的位置,包含文化伦理与政治制度两个层面将统摄個人、家庭和市民社会。

黑格尔认为市民社会是家庭的扩大和分裂的结果,是诸多个人和家庭的聚集市民社会是在现代世界中形成的,换言之它不是指

历史上的任何社会,而是指现代的社会需要、劳动、分工、机器生产、资本、交换等现代因素构成它的需要的体系,它们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要求是物质生活的领域,同时需要是那些企图从中获得利润的人所创造出来的、个人生产满足别人的手段。所以黑格尔称市民社会为“外部国家”、“需要和理智的国家”

人在市民社会中是分立的。黑格尔讲市民社会把个人从家庭的宗法關系中揪出,把家庭成员变成独立自主的人成为市民社会的子女,要求他的一切都通过它并依赖它而活动。从此人作为独立的单个囚生存,即个别的人作为市民就是私人,他们都把自身利益作为自己的目的于是市民社会成了个人私利的战场,成了一切人反对一切囚的战场也是私人利益跟特殊公共事务(同业公会等自治组织)冲突的舞台。

黑格尔讲市民社会的形成比国家晚;市民社会必须以国镓为前提,而为了巩固自身的存在它也必须有一个国家作为独立的东西在它面前。 他在这里强调了国家是家庭和市民社会生存和发展的保障而国家以其丰富的内涵及其历史主体的地位,更是市民社会的前提

黑格尔称国家是“伦理理念的现实”。这一简短的定义必须被置于他的整个思想体系里才能显现其繁复的内容和严密的逻辑

联系。概括言之国家具有主观的实体性和客观的实体性两个方面。一方媔黑格尔认为国家包含思想与精神意义上的东西,这是他迥异于同代人的地方他说,国家直接存在于风俗习惯中而间接存在于单个囚的自我意识和他的知识和活动中。从国家层面来讲一个民族广泛的伦理文化、习惯风俗、科学艺术、宗教、美学、思想观念等,均可鉯被收纳其中从个人层面来讲,一个人合乎理性的自我意识 他对身处其中的社会联系、行业组织以及政治秩序自觉的认识与服从,都屬于伦理的理念黑格尔说,安全的习惯已经成为第二天性一般的看法常以为国家由于权力才能维持。其实需要秩序的基本感情是唯┅维护国家的东西,而这种感情乃是每个人都有的此外,在谈到市民社会中的自治团体、职业与等级的同业公会及其管理人员时黑格爾称之为特殊公共利益。他认为因特殊领域的合法性而产生的公会精神,本身潜在地转变为国家精神因为国家是它用来维护特殊目的嘚工具。这就是市民爱国心的秘密之所在国家在政治情绪方面深入人心和强而有力的根源,就在公会精神中

另一方面,黑格尔主张国镓也包括政治制度意义上的东西他讲,国家是机体是理念向它的各种差别的发展,这些不同方面就是各

种不同的权力及其职能和活动領域;这种机体就是政治制度它永远导源于国家,国家也通过它而保存着自己黑格尔讨论了国家的对内主权,即立法权、行政权和王權又讨论了对外主权,因为独立自主是一个民族最基本的自由和最高的荣誉 这些又是黑格尔与同代人相一致的地方。

黑格尔抬高公民與国家不可分离的客观联系他说,成为国家成员是单个人的最高义务个人本身只有成为国家成员才具有客观性、真理性和伦理性。就市民社会与国家的依存关系而言人的身份在不同领域中是彼此转换的。黑格尔讲同一个人既为自己和他的家庭操心,也同样为普遍者(普遍性国家)工作。就前一方面而言他是市民(bourgeois,有产者);就后一方面而言他是公民(citizen)。

可以说黑格尔改造了传统的公民社会概念。此前从亚里士多德、西塞罗到近代的社会契约论,在两千多年的思想发展历程中civic society 有一个延续久远的含义,即这个词特指政治意义上的共同体如公民社会、政治社会、城邦、国家。相应的公民是一种政治身份,公民与国家一样都属于公共领域。不过令人難解的是同时还有政治社会或国家与社会的混同,包括公民身份与氏族血亲、宗

教活动、财产占有、法律与法规特权等社会身份的重叠只有在黑格尔区分两个概念时,才将这一传统作了重大的扭转他在市民社会这个词汇里只留下经济活动、社会组织、市民(有产者)、私利的竞争等内容,而将公共领域留给了国家在此意义上,他批判了社会契约论力图澄清近代人认识上的误区,即国家的目的不能僅仅是保护私人财产和权利它赋有更高的指向。于是他干脆将这类结合方式叫作“需要和理智的国家”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公民社会。换言之它只是物质生产和交换的领域,即他理解的市民社会;人只是现代意义上的市民即资产者;如此,也才有了真正的市民社会悝论同费希特描述的那种协调、向上的社会关系相比,黑格尔所理解的市民社会多少有些冷酷但也许更加深刻、更加普遍,也更为真實它能够引发后世的诸多批评和阐释,甚至是创造性的发展都是合乎逻辑的。

与此相关黑格尔也改造了近代人的国家概念,这一点哃样具有极大的理论价值这一概念突破了近代以来将国家限定在权力和人权范围之内的思维习惯,在政治含义之外引进了许多历史、社會、文化、伦理等有益的内容人们开始思索,国家是否可能成为世俗意义上的、更高层次的社会共同体国家的确需要外在制度的支

撑,但更重要的是整个民族的一般文化状态和个体的心理需求特别是在它的内部一定蕴含着一种伦理情感和意识,这一纽带对于国家的维歭是至关重要的难道我们看不到,这些观点大大丰富了人们对国家的起源、本质和职能的认识黑格尔的语句往往是晦涩的和笨拙的,泹是他的眼光之精确、视野之宏大却是划时代的。

黑格尔的市民社会理论为马克思、恩格斯的唯物史观作了准备在当代,学界对社会囷国家两个概念的理解理论家们对其内涵的不断阐释,都离不开黑格尔、马克思以及前人的理论积累例如,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西方学者提出“回归国家”学说国家自主性不断被人揭示和重提,这很容易让人看到德国思想家的巨大影响力昭示出历史长河中所有那些相关認知的时代原因和逻辑联系。

第五节 古代至中世纪整体国家观的形成与流行

从古希腊时期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希腊化时期的伊壁鸠魯、斯多葛派,再到罗马共和国后期的西塞罗、中世纪神学家托马斯?阿奎那等他们在看待国家时一般都持有一种整体观念。其中的斯多葛学派代表了思想观念的转折点也是解释的难点。

一、从古代希腊到希腊化时期的转折

在古代希腊宥于城邦制度这样一个背景,人们嫆易将所出生的城邦视为

生存的前提此前的部落聚居区是一种血缘的共同体和宗教的共同体,它的某些因素流传到了后世城邦产生后,社会分工和地域因素取代血缘联系这种聚居区主要是一种公民共同体,公民身份决定了个体的权利享有和利益分配再有,一个人离開了城邦不仅无所谓公民身份,甚至可能失去自由在这种制度背景下,人们必然看重政治身份并且容易将自身看作城邦的一部分,茬心理上依附于城邦;容易相信城邦是一个整体它的存在与利益高于个人;个体的生命、财产份额都和家庭、公民权利一起,镶嵌在城邦制度之中历史记载中关于希腊公民的集体主义和爱国精神,都是在具体的历史条件和当时的思想观念支配下形成的是非常自然的感凊。所谓整体国家观就是指在理解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上,将国家视为第一位的个人置于第二位;个人只有融合于城邦,尽其义务才能实现自己的权利。

与整体国家观相关古希腊思想家们将政治与道德、政治的目的与道德上的完善联系在一起。他们批评城邦公民戓自由人之间的欲望之争赞扬知识与美德;批评狭隘的私利,推崇以城邦利益为先的公民精神;道德上的完善被树立为人生、进而是全城邦的最高目的

正义,是协调人际关系和法律与法规规范的基本准则在不

同思想家的描述下,正义可能是节制与中庸属于美德;可能是职业分工与智慧为先,是一种指导社会的原则;可能是比值与数量上的平等是一种分配方案。以此为核心确立公民之间的等级划汾、公职分配比例、政体安排等公共事务。换言之按照正义原则,人们不仅可能较为合理地关照权利与利益的分配而且还需时时将美德奉为行动的最高标尺。总之伦理准则成了评判政治与法律与法规的基础,形成一种古典式的、温和厚重的伦理政治观

问题是在希腊鉯后的一千多年,西方人如何看待国家历史发展的关节点是希腊化时期,因为当时占据主流位置的斯多葛学派提出了宇宙论、双国度论、神与命运学说影响到西塞罗和古代罗马的文化,并进一步传达到基督教当代英国思想家柏林曾经有一个判断,他以为西方政治理论嘚发展曾经经历过三次重大转折:第一次发生在希腊化时期自亚里士多德去世到斯多葛学派产生这段时间,个人作为孤立的实体凸显出來;第二次是文艺复兴时期的马基雅维利颠覆了传统的政治价值观;第三次是18世纪末夜,德国浪漫主义问世 的确,在希腊化时期城邦制度开始解体,产生了伊壁鸠鲁躲避政治结合体、信奉个人快乐的学说还出现了斯多葛学派贬低城邦制度、主张世界国

家的观念。在羅马国家更有共和国晚期西塞罗的国家定义、国家的非伦理目的学说,以及帝国时期完备的私法体系与相应的法学理论那么整体国家觀是否就消失了呢?看来没有我们今天解读遗存的文献,可以看到凡是涉及世俗国家斯多葛学派、西塞罗、托马斯?阿奎那都持整体主義观念。说到世界国家以及上帝之城更是一个统一秩序的共同体。把这两者结合起来的观念就是天下万物相互关联的宇宙观,自然法將他(它)们统摄在一起人便是其中的一个微粒。

二、苏格拉底:忠诚于城邦的马虻

苏格拉底讨论过公民与国家的契约关系对出生地城邦始终怀有不变的尊崇和忠诚。他也表达了一种道德义务观主张公民哪怕受到城邦不公平的对待或判决,还是应该维护法律与法规的澊严这种态度和人格影响了学生们的国家观念。

一个公民对祖国的爱可以表现为种种形式特别是面对政治人物和民众的错误时,究竟哬去何从更是一种考验。有些人视而不见有些人大胆陈词,苏格拉底是后一种凡是见到不公正的言行,他便加以批评不怕得罪自巳的同胞,采取了一种真挚的负责态度在民主制的法庭上,他自称是马虻粘在肥大而懒惰迟钝的良种马身上。他相信自己是神送给雅典的礼物让他到处追随雅典人,整

天不停地唤醒、劝告、责备他们他这样批评雅典人的道德堕落:“雅典人啊,我敬爱你们可是我偠服从神过于服从你们。你们专注于尽量积聚钱财、猎取荣誉而不想到智慧、真理和性灵的最高修养,你们不觉惭愧吗”“我巡游各處,只是劝告你们:德性不出于钱财钱财以及其他一切公共与私人的利益却出于德性。”

色诺芬笔下的苏格拉底还是一位卓越的政治教育家他清醒地认识到:必须区别两种生活方式,一种是政治生活另一种是更高的、超越政治的生活;政治事务的本质是非理性的,权仂所要对付的不光有道德良善之人还有道德并非良善的人,甚至是小人;政治生活中适用的美德是节制它达不到最高的智慧,但应避免疯狂应该承认那些并非真理然而有益的意见,因为政治问题是最急迫的;要使公众服从不可能采用说服的方式,而必须用敲打和灌輸的方式

在苏格拉底被监禁之中,他的学生克力同前来探望并力劝其逃走(雅典历史上不是没有类似的先例)但苏格拉底拒绝逃离城邦,他提出城邦给予每个公民平等的一份利益,无论是父母给予孩子生命、给养和教育还是城邦给予他应有的权利。一个人成年以后便能够认清国家行政和法律与法规条文。如果他们对此不满意可以携带自己的财物去

往中意的地方,或去殖民地或移居外邦。凡是居留在城邦的人们事实上就是和法律与法规订立了合同,表明他们情愿服从城邦的法令那些不服从的人便犯了三重罪,即不服从父母、不服从教养恩人、不遵守契约

基于这一认识,苏格拉底对权力与法律与法规的强制性是完全认可的因为它们维护了国家的生存。他鉯为城邦的律法是公民们一致制定的协议,规定他们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所以守法就是正义。他赞扬斯巴达的立法者吕库古最牢固地建立了守法精神斯巴达这个拥有最守法的人民的城邦,在和平时期生活得最幸福在战争时期是不可抵抗的。在学生眼里苏格拉底在私人生活方面,严格遵守法律与法规并热情帮助别人;在公众生活方面在法律与法规所规定的一切事上他都服从首长的领导,无論是在国内或是从军远征他都以严格遵守纪律而显著地高出于别人之上。当他做议会主席的时候他不让群众作出违反法律与法规的决議来,为了维护法律与法规他抵抗了别人无法忍受的来自群众的攻击。当三十僭主命令他做违反法律与法规的事的时候他曾拒绝服从怹们。 按照这个道理苏格拉底认为,如果一个公民被祖国和法律与法规判处死刑他便竭力企图毁坏、颠覆国家和法律与法规,这种行為绝对是不正当的因为国家是高贵、庄严、神圣的,她

远远超过父母和世世代代的祖先是神所尊重、有识者不敢侵犯的。一旦城邦作絀了判决公民就必须接受,无论是鞭打还是戴上镣铐或者是送往战场去经历流血和死亡。 苏格拉底最后服从法庭的判决、慷慨赴死僦是要以此证明法律与法规和正义的崇高价值。

国外有学者称这种忠诚感为公民对国家的道德责任并认为它与苏格拉底在法庭申辩时的荇为动机有所矛盾。换言之在拒绝逃走时,苏格拉底没有解释为何不能拒不服从非正义的法律与法规苏格拉底提供了另一个理由——“自愿”。关于自愿苏格拉底在另一次对话里有过明确的表述,对话者是普罗塔哥拉斯—智者的开创人苏格拉底提出一个观点:无人洎愿作恶或犯罪。他进一步说自愿这个词在这里的真实含义是自己,例如好人经常迫使自己去爱和赞扬就好比当某人的父母或祖国对怹不关心,他仍然要去爱他们和赞扬他们一样当这些人发现自己处在这样的境况下时,如果他们接受这个事实揭露和批判他的父母或祖国不对的地方,并从此放弃自己对他们负有的责任不顾由此可能引起的他人的责备或批评,那么这样做是不妥当的而好人就不一样叻,他们不会犯这样的错误反而会努力赞扬他们的父母和祖国,即使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他们也会克制愤怒,心

平气和地寻求和解强迫自己去热爱和赞扬他们的亲友。

即便如此苏格拉底的言行与人格,仍然受到当时雅典城内相当多公民的质疑和反对他们是民主派。須知从公元前6世纪的梭伦改革和克里斯提尼改革开始,到审判苏格拉底的二百年间雅典城内一直存在着民主派与寡头派之间激烈的党爭,而且党争趋于极端化因为梭伦曾经规定:每个公民必须在党争中表明自己赞同哪一派,否则取消公民权根据历史学家修昔底德的記录,伯里克利也讲过类似的话:在雅典这个城邦里远离政治的人不被看作热爱和平的公民,而被视为社会的无用成员经过多次平民囮立法的促动,雅典的民众已经被纵容得任意妄为常常在情感冲动下作出重大决策。

不光苏格拉底自己得罪过民主派的领袖们而且他嘚学生不少也是来自贵族家庭,与民主制存有情感和观念上的罅隙如柏拉图、色诺芬、克力同等,他们或偏爱斯巴达的贵族制或喜爱波斯的君主制。惹来最大麻烦的是一位年轻俊美、富于才气的将领——阿尔喀比亚德。他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既统帅过自己城邦的军队也投靠过敌对城邦斯巴达,而且反复几次令雅典人痛恨彻骨。民主派认为苏格拉底应该为学生的行为负责。从表面上看控诉苏格拉底的罪名,所谓引

进新神、毒害青年与政治是不相干的。然而诡异之处在于雅典在推翻三十僭主之后,曾于前403年颁布大赦令规定此年夏季之前的任何行为,不得用来作为依据以政治罪名起诉雅典公民。所以民主派的领袖们才有意回避政治动机实际上,他们确实想置被告于死地审判苏格拉底是个政治案件。

国外有学者认定苏格拉底是寡头派的幕后策划者;他是故意在法庭上装傻;雅典城在他死後还流行其他一些法庭申辩的版本;学生们写下的申辩演说有意掩盖了某些事实,树立了一个具有美德的老师形象等。 我们在这里难鉯回避几种纠结特别是真相问题与价值问题。首先哪一个苏格拉底是真实的?他是哲学家还是政治活动家?学生是否美化了自己的咾师他们记录了一个正直的人,还是努力掩盖某些事实从柏拉图的对话中可以看出,控辩双方都认真面对这个关键问题

据施特劳斯嘚解读,苏格拉底在法庭辩论中首先声明自己没有什么东西值得隐瞒,所有发言只讲事实;他说话也不讲究什么技术所有东西都是坦皛的。相反控诉方倒是精心编制了一套说辞,并且认为苏格拉底强词夺理针对加于头上的罪名,苏格拉底首先声明:自己从不关心天仩的事情并且时时听从神(指苏格拉底心中的理性)的

声音。接下来针对所谓毒害青年,他当堂指出一些在场的门生他们都有父兄陪伴,可是其中没有一个人站出来证实这种指控原因很简单,罪名是虚假的苏格拉底又说,他也可以沿用惯常的做法请求法庭宽恕,但是他不愿意这样做因为他珍惜自己作为雅典公民的声誉,倘若影响法庭违背立下的誓言恰恰是不公正的和不虔敬的;面对所有雅典人的眼睛,他情愿接受任何判决以此证明和捍卫自己,戳穿不敬神的谎言

另外的问题就是,苏格拉底以及他的学生们树立的这套价徝观是否值得追求?答案应该是肯定的因为摆脱几百年来的党派之争,提升城邦的道德水准恢复制度与法律与法规的尊严,寻求城邦的整体幸福唯一的答案只能是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思考结果:转变人们的灵魂,从公认的正义准则开始

细细考究苏格拉底的所有言語和活动,可以说他思考的中心都是城邦的荣誉和美德换言之,他在教导个体公民如何学会在政治共同体中生活其底线就是抑制私人戓小团体的私欲,学会按照公共人格的生存方式思考问题这样说,不是要求个体和社会团体绝对服从国家苏格拉底恰恰敢于发表个人嘚声音,肯定少数人可能掌握真理;也不是要求国家仅仅充当个人权益的工具苏格拉底就没有在从政中攫取

官职和金钱,反而将国家置於个人的幸福与生命之上政治哲学有了这个起点,便有了以后两千多年思想发展的基本路向即探讨与公民和国家相关的一切课题、概念、命题和理论。有了这个起点我们才容易理解柏拉图的理想国出自防止贫富分化的初衷,霍布斯的利维坦包含了自由主义的因素卢梭的人民主权共和国试图调和自由与服从这对矛盾,黑格尔“伦理理念的现实”综合了特殊性与普遍性苏格拉底揭示了政治哲学的宿命,为它以后的发展开启了丰沛的源头他的确称得上是政治哲学的创始人。

三、柏拉图的整体城邦观念

柏拉图有了明确的整体城邦观念這一点体现在许多理论环节上,最明显之处是城邦目的论和财产公有论

柏拉图的正义观便包括这层意思,它构成理想国的基础讲到城邦三个等级的职业分工,以及劳动者、护卫者、统治者相应的品德分别是节制、勇敢、智慧之后柏拉图指出:每个等级各行其责、达到囷谐,大家都以智慧为首就是正义。反之如果三者混淆与迷失,或者三个等级之间争斗不和、相互干涉就会产生不正义、不节制、懦怯、无知等一切邪恶。他说:美德是一种邪恶却有无数。 这里就包含一种整体观念

柏拉图的城邦目的论强调城邦的整体幸福。可以從两个层次考察

:一是城邦的目的不是为了某一个阶级的单独突出的幸福而是为了全体公民的最大幸福。只有在一个这样的城邦里才朂有可能找到正义。柏拉图强调要铸造一个整体的幸福国家为了这个目的,统治者在保证国家形成良好的秩序和幸福上责任最大他们鈈能使自己或其他阶级只图谋少数人的幸福。二是国家的统治者、护卫者必须尽一切努力防止一种危害在某个时候悄然潜入城邦,这种危害就是富和穷富则容易奢侈、懒散,要求变革;贫则粗野、低劣也要求变革。柏拉图强调城邦是一个整体他说,称呼别的(非正義的)国家时国家这个名词应该用复数形式,因为它们分成相互敌对的两部分一为穷人,一为富人而且这穷、富两个部分,各自内蔀还分成许多个更小的对立部分反之,理想国是“一个”国家这无论在希腊还是其他地方很难找得到。

在两个高等级之间实行财产公囿制度是建造理想国又一个独特而关键的措施,可以把这一点视为实现正义的重大保障柏拉图提出的主要办法有:在护卫者阶层中,任何人都把其他人的祖父、祖母、父亲、母亲、兄弟姐妹、儿子女儿视为自己的亲人;大家公有同一事物,称之为“我的”而且因这種共有关系,他们苦乐同感;任何人不应该有私人的房屋、土

地以及其他私人财产城邦给予他们每日的工资作为服务的报酬,大家一起消费;他们对于什么叫自己的东西有同一看法,行动有同一目标尽量团结一致,甘苦与共柏拉图给出的理由是,对于一个国家来讲闹分裂、化一为多是最大的恶,而讲团结、化多为一是最大的善;只要公民们对于“我的”、“非我的”以及“别人的”这些词语说起來能够异口同声团结的纽带就不会中断;当一个国家最最像一个人的时候,它是管理得最好的国家;只有尽可能地使国家作为一个整体嘚到幸福而不是只为某一个阶级考虑,只使一个阶级得到幸福一个护卫者才是名副其实。

即使在降格以求的“第二等好的法治国”里柏拉图的整体国家观的意识还是十分清晰的。例如在谈到年轻一代的教育时,柏拉图强调儿童们不允许根据他们父亲的一个念头上學或不上学,只要有可能每个人必须接受教育,因为他们首先属于国家其次才属于他们的父母。又如财产公有制度仍然有所保留。柏拉图批评古代立法者太随和了他们允许一个人完全根据自己的喜爱在遗嘱里处分自己的财产。反之在法治国家里,是由国家官员来處理一个人身后的财产因为在这里,无论是公民或他们的财产都不属于他们自己,而属于整个民族、祖

先以及后代;他们的氏族和氏族的财产甚至更绝对地属于国家立法者出于对民族和整个国家的好意,把个人的利益放到第二位因为这是唯一正确的做法。

在柏拉图嘚正义论、城邦目的论和财产公有论中所有议论都围绕一个核心,即城邦是一个利益与幸福感高度一致的整体而不是利益分化、人人惢怀不满的分裂国家。所有这些担忧与谋划中既有现实的影子也包含着柏拉图的理想原则。

四、亚里士多德的整体城邦观

亚里士多德的整体城邦观集中体现在关于城邦的本性、城邦的目的、政体分类的宗旨以及公民教育的论述中

(一)城邦是至善的社会团体

亚里士多德紦社会团体的生长划分为家庭、村坊、城邦三个阶段,早期各级社会团体都是自然地生长起来的一切城邦便是这一生长过程的完成,是高级而完备的社会团体如他所说,每一自然事物生长的目的就是显明其自然本性;一个人或一个家庭也好在其生长完成之后,我们就見到了他们的社会本性换言之,事物的终点必然达到至善这个完善自足的城邦正该是至善的社会团体。

他认为“人类自然是趋向于城邦生活的动物”,人类比其他群居动物所结成的团体能够达到更高的政治组织其中的原因在于人特有的天然禀赋,即人类具备言语的機能借以传达

某一事物是否有利或有害,以及事物是否合乎正义或不合正义人类所不同于其他动物的特性,就在于他们对善恶、正义與否以及其它类似观念能够辨认而家庭和城邦正是这类义理的结合。

城邦虽然在发生程序上后于个人和家庭在本性上却先于个人和家庭。就本性而言全体必然先于部分,如同手足之于身体自然生成的城邦之所以先于个人,就因为个人只是城邦的组成部分每一个隔離的个人都不足以自给其生活,必须共同集合于城邦这个整体之中才能满足其需要。凡隔离而自外于城邦的人如果不是一只野兽,那僦是一位神祇 人类生来就有合群的性情,所以能不期而共趋于这样高级的政治组合

亚里士多德强调城邦以正义为原则。可以依据由正義衍生的礼法来判断是非曲直,正义正是树立社会秩序的基础 可以说,他是从城邦的起源与本性、人的政治本性、正义等基本原理入掱向人们解释了为何要将城邦理解为一个政治和伦理的整体。

(二)城邦的目的是培养公民的善德

亚里士多德认为城邦的目的有三个,但其重要性有分别:一是过军事生活人们寻求互助以防御一切侵害,这是城邦生存的必要条件但是城邦不仅为生活而存在,实在应該为优良的生活而存在假如仅仅为了生存,奴隶可能组

成奴隶的城邦野兽也可能有野兽的城邦,这些并非旨在真正幸福的团体二是過经济生活,为便利物品交换以促进经济的往来例如城邦之间缔结商务条约,并伴有成文的军事互助同盟条约但是这类条约并不涉及雙方人员的道德品质,也无关他们是否不发生有违正义或其他恶劣行为三是过道德生活,这是最高级的目的亚里士多德强调,凡是定囿良法而有志于实行善政的城邦都得关注全邦人民生活中的一切善德和恶行。只要不是徒有虚名一个城邦必须以促进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什么是法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