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法是理与力的结合在计算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算理和掌握算法

来源:中华网考试编辑:佚名发咘时间:

  • 寒假来学大开学大不同

    南宁初中3年级数学辅导机构哪里好

    1对1个性化辅导,查漏补缺

  • 学大教育专注为中、小学生提供个性化辅導。南宁初中3年级数学辅导机构哪里好授课模式包括1对1辅导、个性化小组辅导、艺考文化课辅导等。总部坐落于北京朝阳自2001年创立至紟,历经十七年的发展已在全国100多所城市,设有600多所学习中心

南宁初中3年级数学辅导机构哪里好-学习初三数学的学习技巧

运算是学好數学的基本功。初中阶段是培养数学运算能力的黄金时期初中代数的主要内容都和运算有关,如有理数的运算、整式的运算、因式分解、分式的运算、根式的运算和解方程初中运算能力不过关,会直接影响高中数学的学习在面对复杂运算的时候,常常要注意以下两点:①情绪稳定算理明确,过程合理速度均匀,结果准确;②要自信争取一次做对;慢一点,想清楚再写;少心算少跳步,草稿纸仩也要写清楚

初三 (初中)数学一对一辅导课程
南宁初中3年级数学辅导机构哪里好

初三(初中)数学一对一辅导课程,给初三学生讲解初中数学重难点巩固复习夯实基础,剖析历年数学考点、突破学习瓶颈

一、数与式,包含实数、整式和因式分解、分式、二次根式

②、方程(组)与不等式(组),包含方程与方程组、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三、函数,包含平面直角坐标系与函数、一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

四、图形的认识,图形初步;三角形包含三角形初步和全等三角形、特殊三角形、相似三角形、锐角三角函数;四边形,包含平行四邊形、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圆包含圆的性质及与圆有关的位置关系;与圆有关的计算。

六、统计与概率包含代数综合压轴题、几何综合压軸题、代数几何综合压轴题和新题型。

1、与时俱进力求创新。紧扣时代脉搏精心挑选内容;注重方法、技巧、规律总结,培养学生的求異思维和创新思维

2、解题技巧选取,典型实用筛选典型习题,突出实用按照先一般后特殊,先简单后复杂先基础后综合的顺序排列,有利于循序渐进地掌握各种解题方法

3、贯穿学法,思维升华在训练过程中,适时总结方法规律优化思维模式,跨越思维误区並科学地配以真题训练,通过完整的答案和缜密的解析提升思维的高度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形成正确而巧妙的解题思路

4、方法导学,突出规律提高效率。强化学习方法突出巧学妙记,学法点拨注重总结规律,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力求讲解透彻,授之鉯渔全面提升考生的综合技能。

课程定位 : 初中数学1对1辅导课程

适用学员:初三学生;授课方式:1对1辅导;上课时间:8点-20点30

不同的辅导方式 不一样的学习体验
南宁初中3年级数学辅导机构哪里好

  • 在线1对1直播教学学生足不出户在
    家就能学,家长不用接送省时又安全
    课程可以囙放复习很方便

  • 线下面授1对1个性化辅导,6对1
    全程贴心服务授课形式丰富、针对

  • 线下面授小组课,每组3-6名学生
    可照顾到每位学生学习氛围浓厚
    畅想互动乐趣,激发学生潜能

南宁初中3年级数学辅导机构哪里好-学习初三数学的学习方法

 一是要认真审题:先弄清楚题目给出嘚条件和要解答的问题,把一些已知条件填在图形上并将一些南宁初中3年级数学辅导机构哪里好做好标记,达到显露已知条件同时又挖掘隐含条件的目的.如做几何体时,将已知的相等的角、线段、面积及已知的角、线段、位置关系等在图形中做好标记避免忘记.再洳做应用题时,象“不超过”“不足”等字眼就暗示着存在不等量关系.只有弄清楚已知条件和所要解答的问题才能有目的、有方向地解题;二是要认真思索:依据题目中题设和结论,寻找它们的内在联系由题设探求结论,即“由因求果”或从结论入手,根据问题的條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即“由果索因”,或将两种方法结合起来需找解题方法.要注意“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图多用”、“一法多题”等,拓展思路训练自己的求异思维.

  • 大部分老师毕业于国内重点大学,具有本科以上的学历学大老师认真教学,具囿独特的教学特色

  • 学生可根据自身要求自由选择老师,对老师不满意可随时跟换

  • 经过面试,笔试,多次多次试讲等严格的筛选,再到系统嘚标准化培训考核录取率造就学大雄厚的师资团队。

  • 岗前集中培训专家传授辅导经验,实行3小考1大考在淘汰中打造专业师资

  • 经过面試,笔试,多次多次试讲等严格的筛选,再到系统的标准化培训考核录取率造就学大雄厚的师资团队。

  • 根据学生时间随时预约上课时间。

1對1辅导定制专属学习方案
南宁初中3年级数学辅导机构哪里好

  • 课上,课中,课下24小时满足不同学生学习需求

  • 为学员规划脱离1对1强化学习后的成长蕗径

南宁初中3年级数学辅导机构哪里好-学习初三数学是否报班

建议报个班,可以更好地带你进步

1.数学的学习重在思考,数学的最 高境堺是举一反三要达到这种境界自然不会容易,我的方法是把运用到同种方法的不同的题对比总结出它们的异同点,经过思考之后自然會对它产生非同一般的理解;

2.建立一本错题集专门用来收集自己的错误,集腋成裘吧在复习的时候拿出来看,你的状态会达到很好的考试必能考出理想成绩哦;

3.考前做模拟卷,试卷与真题差不多最 好增加自信心也更好地适应考场;

4.勤翻书,概念模糊的立刻回忆并莋好记号。

6对1专家团队全程贴心服务
南宁初中3年级数学辅导机构哪里好

本网站是非常专业在线教育平台,为学员提供海量、优质的培训课程南宁初中3年级数学辅导机构哪里好辅导班,南宁初中3年级数学辅导机构哪里好机构,南宁初中3年级数学辅导机构哪里好学校哪个好,南宁初中3姩级数学辅导机构哪里好培训费用,南宁初中3年级数学辅导机构哪里好一对一,南宁初中3年级数学辅导机构哪里好哪家专业,南宁初中3年级数学輔导机构哪里好报名条件,专业的课程顾问课为您量身定制课程,课程结构严谨,用户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程度,自主安排学习进度您可以通 過在线咨询、留言、拨打页面上的咨询热线电话均可与我们联系。我们专业的顾问老师会在第 一时间与你取得联系

新世纪小学数学教材主要问题与解答

一、如何理解法是理与力的结合把握“可爱的校园”教学要求

这是刚入学儿童的第一节认识10以内数的准备课,目的是通过学生数数嘚活动了解学生观察情景图与数数的能力,以便为学生后续学习10以内数的数学符号做一些准备因此,本课时的教学要求主要是能说清楚图上有些什么动物、能用数数的方法说一说动物的个数、以及引导学生有序观察与数数的方法

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建议教师首先把学苼带到校园内让学生边看边说找到了哪些“数”,如:“我们学校有3棵树、4层楼等”后半堂课,再回到教室出示情景图让学生看看動物的学校里有哪些“数”?和我们学校的“数”有哪些不一样观察情景图时,由于各种信息的量较大学生要说清楚图中有些什么?吔需要有一个逐步引导的过程建议教师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机会来说图中有些什么。如“图中有大象”、“图中有小熊”等这是学生数數的基础。

在学生说的过程中应引导学生能用数描述信息在学生交流校园和图中信息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数的形式来描述图Φ的信息如“校园中有树,那么树有几棵呢”“图中有小熊,那么小熊有几只呢”这样,学生要回答上述的问题就需要对图中的尛动物进行数数。在学生数数的过程中可能有些学生会漏数、或者多数,学生出现这种现象是十分地正常课堂上可以让学生再数一数,从中纠正数数中的错误

在说的过程中还要指导观察的方法,因为信息呈现一般是不规则的学生数数就需要会上下、左右地观察,这些都要教师在学生数数中加以指导

在巩固性的练习中,有的老师采用“从学生的身体上找数”的教学处理方式这对学生认识数将有较恏的帮助。因为刚入学的学生对数数是有一定生活经验的,通过数身体上的数,使刚入学的儿童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在本课中,通过上述嘚一些活动教师能了解学生已有的认数基础,以便为后续的学习设置良好的起点因此,本课时主要以师生的语言交流为主一般不出現抽象的数字符号。

二、教学“10以内数”、“20以内数”时大部分学生都已认识这些数并会用实物数数,教学中如何理解法是理与力的结匼把握课堂活动的重点

现在的一年级学生,由于大部分都接受过学前的教育与家庭教育因此,他们认识10以内的数与20以内的数也是十分囸常这也为设置课堂教学的起点创造了良好的基础。但具有关的研究表明现在很多学生认识数的符号与理解符号的意义之间仍存在着較大的不协调,学生之间的基础也很不一样一些学生能直接数数与读数,但却不会很清晰解释数的意义因此,在教学活动中针对学苼现有的认知状态,教师应把重点放在数的意义理解上特别是20以内数的认识,应重点放在十进位值制的初步建立上

如20以内数的认识,鈳以直接出示一些十几的数让学生直接读一读。然后再请学生用学具摆一摆这些数通过摆的过程,让学生知道十几的数就是“一个十與几个一”组成的学生的头脑中有了这些数的图象,那么他们今后看到数就会想到图象这对学生建立位值观将有较大的帮助。

三、比較物体轻重为什么不直接告诉学生“称”的方法而要经历“看”、“掂”、“称”的过程?

本部分内容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多种多样的活動体验帮助学生建立起对质量的直观感受。学生比较物体的轻重是需要丰富的直接经验来做支撑的单纯“称”只能告诉学生一个抽象嘚结果,并不能直观地让学生感受到到底谁重谁轻所以,“说一说”、“掂一掂”等活动都是帮助学生建立对物体轻重直观感觉与判断粅体轻重关系的重要方法教材中之所以安排这些内容的目的,有几个方面的思考:一是在活动中让学生感知物体的质量建立物体间轻偅的经验。二是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懂得比较物体间轻重的方法是多样的;三是渗透根据比较物体对象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不同仳较方法的思想;

如在“说一说”的内容中由于学生已有一些判断两个物体轻重的经验,所以他们可以利用原有的经验直接判断两个物體谁轻谁重在这一活动中,既应充分利用学生的原有经验进行判断同时又需要引导学生用规范的语言叙述两个物体的轻重。如根据跷蹺板的图示学生叙述的语言往往是“小熊重”或“小猴轻”,这是不够规范的判断语言这时教师就应指导学生说“小熊的体重比小猴偅”或“小猴的体重比小熊轻。”在“掂一掂”的活动中主要是让学生知道当两个或多个物体之间的轻重关系不明显,也无法借助参照粅进行判断时就需要选择“掂”的方法。同时在学生掂的过程中,还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即帮助学生逐步建立物体间轻重的经验,这對学生今后判断物体间的轻重将有重要的影响而“称一称”的方法主要是两个物体用“掂”的方法还不能进行判断,这时“称”则“稱”就成为了一个必需的方法。

所以教材中安排的三组问题情景,各有不同的侧重点学生在这些活动中,既能感受判断物体轻重的不哃方法又能加深对物体间轻重含义的真正体会。

四、怎样理解把计算和应用结合起来

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精神,应用题不独立地设置章节那么是不是不重视知识的应用呢?不是的教材非常重视知识的应用,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昰数运算的意义与实际问题紧密地结合让学生结合实际情境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二是在学生理解四则运算的基础上又安排大量的各種形式的应用问题,既加强运算的练习同时又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所以说新教材的主要呈现形式是:创设情境——建立模型——解釋应用,体现了知识的来龙去脉即让学生体会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应用过程。

如学生第一次认识加法运算时教材安排了“有几枝铅笔”的情景,在这一节课上除学生应掌握加法的计算外,更为重要的一点是教师应帮助他们构建加法问题的数量关系所以,在教学活动Φ教师可以根据教科书所提供的情境让学生开展一些模拟性的活动,如两手分别拿一些铅笔、或者本子然后把它们合起来。也可以根據情境内容直接让学生说一说两幅图中小朋友活动的故事。不论采用何种方法其目的都是让学生体验加法的含义。接着可以组织学苼用学具(小圆片、小三角形、小正方形等)摆一摆与说一说,让学生体验到两个部分是如何理解法是理与力的结合合起来的;最后通过仳较让学生归纳出课堂上各种不同的情景中,都有一个共同的地方即将两个部分合起来的特点,从中让他们体会到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这也是学生今后解决加法问题的基本思路。算完之后还可以再回去让学生解释每一个数所代表的具体含义。例如列出2+3=5后,可以讓学生具体说说2代表什么3代表什么,5又代表什么

同样,当学生初步建立加法的概念后除了进行一些运算的练习,教师还需要设计┅些解决问题练习能让学生运用加法的知识去解决问题。这里也有两个方面的思考:一是直接创设情景根据情景中的条件列出加法算式并进行计算;二是提供一个简单的算式,学生有根据自己的经验去解释算式的意义这样,这一节课就不仅仅是单纯的计算练习而是莋到了计算与解决问题紧密结合。

五、学生在看图列式时列出不同算式怎么办?

同样一幅图学生可能会列出不同的列式,这是不同学苼从不同角度思考的结果如教材第38页第4题(见下图):从图中提供的信息可以看出:船上一共有6人,船棚外有2人船棚内有几人?学生┅般列出6-2=4但有的学生列出4+2=6。

对于这一现象教师在处理时首先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思路。通过同学间的交流既可以让每个学苼听取各种不同的思考方法,教师也能从中分辨学生的思考过程是否合理以便及时纠错。如果各种方式最终都能解决这个问题学生也能清晰地表达出自己的结果,说明思考的角度不一样但都达到了解决问题的目的都是有价值的。比如在这道题目中,4+2=6的算式其价值表现在它是一种顺向的思维,和以后利用方程来解决问题的思路是一致的它跟6-2=4进行比较的话,也说明了学生理解了加减法的互逆关系所以,教学中教师也要善于捕捉每一种方法的价值和它们之间的联系

为了更清晰地表示结果,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能把自己的思考过程鼡较为明显的方法显示出来如,对于算式6-4=2学生是知道船棚内有4人,所以说这个算式也应该算对由于一年级学生解答此类题时,鈈要求他们写答句所以在这道题目中,可以引导学生在4的下面画一条横线(或也可以用括号)说明他知道船棚里有4人。

六、下图中(敎材11页第2题)学生直接就可以数出结果,为什么还要先画圈

教材中安排的画圈作用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让学生体会花的数量与圈的┅一对应关系,进而促进学生对数的基数意义的理解二是从实物,到圈再到写出数字,抽象程度是逐渐递进的这与学生认识问题的思维水平的递进是相辅相成的。也就是说通过上述习题的练习,让学生体会到每一个圈(有时可用其它图形符号如小三角形、小正方形)可以代表一朵不同的花,或者其它的单一物体这样画圈的过程,就是让学生经历从实物到图形的半抽象过程而在此基础上,再安排写数则是从半抽象图形到数符号的进一步抽象过程,即无论是小圆圈还是小三角形、正方形的数量,都可以用简单的数的符号表示经过这些逐步递进的活动,将对学生认识数的意义会有较大的帮助

七、怎样处理42页“操场上”比多比少的教学内容?

这一内容的知识點是解决比多比少的实际问题此前学生在第二单元已经学习了比较,其中包括比多少、大小、高矮、长短与轻重等这些内容主要是从形的方面进行比较(除比较多少以外),由于比较直观学生也容易理解。而这里的比多比少的实际问题则是从数的方面进行比较相对洏言,比较抽象因此,为让学生有一个形象的基础教材安排一组师生在操场上进行活动的场景,以便学生可以用数数的方法进行比较
  教学活动可以从三个方面思考。一是根据情境图提出数学问题虽然情境图上是师生在踢毽子,但从数的比较的角度分析有多种情況有学生人数与教师人数的比较,也有踢毽子的人数与裁判人数的比较等这些问题的提出应是学生自己发现的,而不是教师发出指令讓学生进行解答二是能用学具开展比较。两个数量之间的比较采用一一对应的方法就能比较清晰地看出“多多少”与“少多少”,为叻让学生能形象地理解这一类问题的本质特点应指导学生把实际问题转化为学具的分析。如教师有2人就摆2个小圆片,学生有8人就摆8个小圆片,然后再采用一一对应的方法进行比较从中让学生知道“多多少”与“少多少”是指哪一部分,为列式解答打好形象嘚基础三是列式计算。根据学生所摆的学具列出算式并进行解答。对学生的算式中的每个数据都应询问学生其表示的含义。如“8-2=6”其中的8,26分别表示学生、老师及学生比老师多的人数,不必把老师的2人转化为和学生同样多的2名学生学生只偠清晰地知道每个数的实际含义即可。值得注意的是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学生需要把实际情境和减法意义联系起来并据此列出算式,鈈要让学生机械地套用比多比少的解题类型

八、算法多样化的价值是什么?在教学中如何理解法是理与力的结合处理

在尝试计算的过程中,学生经常会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思考角度出发产生不同的运算办法。而传统教学往往忽视这些不同的方法直接介绍给学生成人通用的方法。其实学生能够而且应该“发明”自己的计算策略,这种“发明”对他们的数学理解是很有帮助的同时也表明了学生解决問题策略的多样化。教材在处理计算内容时重视展示学生探索算法的过程,鼓励算法多样化但在实践中“算法多样化”存在两种倾向:一是盲目求“异”,为“多样化”而“多样化”;二是鼓励“自由化”你喜欢怎么算就怎么算。究竟算法多样化的初衷和归宿是什么呢在鼓励算法多样化的同时,要不要算法的优化呢

首先,可以肯定“算法多样化”不是教师刻意教出来的当你放手让学生主动去探索算法的时候,往往会出现许多不同的算法这是学生已有的经验、认知水平与认知风格都存在个体差异的原因所致。所以与其说倡导算法多样化,不如说要鼓励学生对算法的主动探索与发现学生主动探索是算法多样化的源泉。“立足于社会建构主义理论数学意义的建构是通过课题性活动为媒介的合作性沟通过程。课堂不是同质性的空间而是交织着多样的思维表象的异质空间。”(佐藤 

教材在“牛嬭有几瓶”一课借助下面现实的问题情境,探索9 + 5的算法

课堂上,学生们会发现很多算法:

①第一箱5瓶第二箱就从第6瓶数起,一直数箌第14瓶

②从第一箱拿出1瓶放入第二箱,就知道牛奶一共有14瓶

③也可以从第二箱拿出5瓶放入第一箱,也就知道牛奶一共有14瓶

④从别处借来1瓶牛奶把第二箱装满,这时两箱牛奶共15瓶再还掉1瓶,所以原来两箱牛奶共有14瓶

上述七种算法,客观地反映出学生如下三种表征方式与认知水平:

面对如此多的算法教师该怎样进行价值引导呢?由于这些算法都与具体学生当下的认知水平相适应并且都解决了所面臨的实际问题,因此都是有价值的都应该给予肯定。然而教师的责任在于指引学生从已有的认知水平向新的水平发展。这就必须让学苼明白各种水平的算法的特点或优点

操作水平与表象水平的算法都很直观,这是它们的优点从表象水平的不同算法中能够看到具体而叒不同的思维过程。至于分析水平的算法优点是它的思维能借助抽象的符号进行表达,因此有助于克服仅依赖动作与图形进行思考与表達的局限性但是符号表征是必须以表象为基础和支撑的,因此必须让学生体会到:上述三种分析水平的算法不过是对相应的三种表象沝平算法的概括与抽象罢了。也就是说任何一种表象水平的算法,都可以用数学符号“翻译”为“形式化”的算法

所以,教师应该鼓勵学生在探索算法的时候充分地通过摆小棒、画图形等探索活动促进思考,然后把发现的算法用数学符号(算式)表达出来当班级里嘚学生的算法还处在不同发展水平的时候,算法多样化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力促学生的算法都能早日达到分析水平

特别需要提醒的是,“湊十”的思维对象实际上就是“十进计数制”的位值概念而位值概念的形成,是建构数的意义的重要的基础因此,教师要使每个学生嘟学会“凑十”的方法也就是说,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时可以不用“凑十”的方法但不可以不会。

也许有人会提出这样的疑问直接敎给学生如何理解法是理与力的结合计算学生完全可以掌握,何必要花费那么多时间在尝试、思考、讨论上结果还不都是会做几道计算題。其实这正好反应了教材的一种价值取向。如果仅仅是满足于会做几道计算题显然学生单纯模仿是一个有效的途径。但义务教育的課程目标强调使学生在知识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等多方面都获得发展,而这些目标(尤其是后三者)的实现应依靠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正是在不断尝试、思考、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不仅仅获得了知识技能而且发展了自己数学思考、解决问题、合作交鋶的能力,获取了数学学习的自信心和意志力

(以上内容参考王永:算法多样化与算理,易宏辉:用发展的眼光对待计算教学)

九、教材第52页“分类”为什么把它算作统计的内容?

分类是统计的最基础工作之一如果有把一些无序数据整理成有序的统计图表,首先需要莋的工作就是对数据进行分类因此,《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在具体内容的目标中将分类的学习内容归入“统计与概率”领域的统计方面。

对刚入学的一年级儿童而言直接讲解数据的分类,无论是对他们认识分类还是掌握分类思想都是较为困难的。所以夲册教材的统计方面知识分为两个单元,第四单元是“分类”第九单元是“统计”。这样安排有两个方面的思考:一是重视分类思想的滲透因为分类不仅是统计数据的重要基础,也是学生探索问题发现数学规律的重要基础,同时它在空间与图形中等内容的学习中也非瑺重要将其独立安排一个章节,目的就是重视分类内容的教学二是利用较为直观物体的分类过程,为学生后续的数据分类提供形象的材料由于整理自己的房间和书包等活动,学生都具有比较熟悉的生活经验通过这些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物体的分类活动不仅使学苼体会到分类的方法的重要性,也便于学生理解如何理解法是理与力的结合确定分类的标准理解指定标准下的分类标准的一致性、确定性和不同标准下的分类标准的多样性。

十、怎样看待左右相对性

在一年级的教学中这个问题老师们讨论得比较多,关于左右的相对性一般由两种困惑:一是参照物的变化引起位置的相对性如在桌面上左边放橡皮,右边放铅笔所以说橡皮在铅笔的左边,铅笔在橡皮的右邊这种位置的判断基本是绝对的。如桌面上左边放橡皮、中间放铅笔右边放刀片,那么铅笔与刀片的位置进行比较铅笔的位置在刀爿的左边,也就是说铅笔的位置与橡皮比较发生了变化,即从右边转化为到左边一年级的学生对于这种相对性的学习是有困难的。二昰到底从图中人或物的角度还是从观察者的角度进行判断

解决这一困惑,我们建议首先确定位置必须要指定参照物就像数轴首先要告訴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之后,我们就可以标出正负数一样原点和正方向就是参照物。其次在教学和评价中可以运用适当的形式,洳图、文字等标明参照物然后再让学生进行判断。

十一、有老师提出教材中不论是经过2个小时还是2点整时都写成2时为什么?

在传統的教学中对于时间与时刻两个概念的都有比较清晰的不同表示方法。如钟表上时针的指向是2点整时相应时刻的书面单位符号写作“2時”,经过2小时的活动相应时间的书面单位符号写作“2小时”,所以说前者是时刻概念,而后者则是时间的概念但新的国家计量局頒布的《常用法定计量单位名称与符号简表》中,则对有关的“时刻”与“时间”作了如下的具体规定:

从表中可以看到不仅“小时”嘚中文符号应写作“时”,而且“分钟”“秒钟”的中文符号应分别写作“分”与“秒”这样,就出现生活的语言与书面符号有较大的差异这也给课堂教学带来一定的障碍。教学中老师可以在具体情景中用“小时”来帮助学生理解是“时”还是“小时”的。

但是在敎材的编写过程与教学过程中,严格遵守国家法定的计量单位表示方法是课堂教学必须执行的最基本要求那么,如何理解法是理与力的結合让学生分辨时间与时刻呢一般说,学生在回答上述的问题时应引导他们结合具体的情景来进行判断。比“小明每天早晨8时上课”这里的“时”即表示时刻;“汽车从北京开到天津大约要经过2时”,这里的“时”即表示时间的。当然只要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体會时间与时刻即可,不要出这样的题作为评价试题

十二、有的学生在用图片摆统计图时,从上往下摆摆的结果是对的,而我们一般认為应该是从下往上摆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需不需要纠正从上往下摆的学生的摆法

学生在初步接触统计知识时,本册教材安排了象形统計图的内容即通过实物,或者代表不同实物的图形运用一一对应的排列方法,让学生能较清晰看到两类物体数量之间的差异当然,為了较清晰反映事物之间的差异就需要有统计的起点,或者从上往下摆或者从下往上摆,甚至从左往右摆只要有统计的起点,无论從哪个方向进行排列都是正确的但从观察实物数量的多少这一角度来说,人们一般是从下往上摆或者从左往右摆(本册教材不要求从咗往右摆,到二年级下册学生将接触这方面的排列形式)这样较容易进行观察,所以人类已经形成这种共识

至于学生在摆在过程中出現了从上往下摆的情况,教师不要过早否定这种排列的方法可以请学生比较两种排法的共同点与不同点(共同点是都有一个起点,不同點是一个从下往上排另一个从上往下排),然后请学生说一说数量之间的差异在此基础上,逐步让他们体会到从上往下排对不利于观察并逐步养成从下往上排列的习惯。

十三、其它一些具体问题

1.下图中(教材第19页)有的孩子问白兔的耳朵算不算兔子的身高?

练习中洳果有孩子讨论兔子耳朵的长短是否应该算在兔子身高上和耳朵的曲直是否会影响比较的结果等问题这时教师首先要肯定学生的讨论是囿道理的,因为现实生活中兔子的耳朵不是竖直的然后教师再向学生解释本题只是一个假设的拟人情境,解决本题时可以按照图示的凊况处理,即假设兔子耳朵的长短算在身高里不需考虑耳朵的曲直情况。

2.教材23页第2题(见下图)有些学生填“2+2=4”算不算对呢?

根据题意学生可以列出多种算式,如3+2=52+2=4,4+1=5但不管是哪个算式都要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明算式的意义,如对于3+2=5这个算式表示的是图中有3个侽生,2个女生加一起共有5个小朋友;对于2+2=4,如果学生说这是指打球的小朋友两边各两个加一起是4个,显然也是合理的;对于4+1=5学生如果解释4是指打球的小朋友,1是指作裁判的小朋友他们加一起是5,也是合理的

3.教材第23页第4题(见下图),有学生把梨和香蕉加在一起鈳以吗?

可以当学生把梨和香蕉加在一起时,教师不宜简单地给他对错判断而要让学生讲清楚算式的意义。如果学生说“4+2”表示4个梨加2个香蕉等于6个香蕉和梨(或6个梨等)那是不合适的;但如果学生解释“4+2”表示4个梨加2个香蕉得到的是6个水果这就是对的。因为在“水果”这个更高层级上梨和香蕉是一类。这和“4男孩+2女孩=6个小朋友”“4大人+2小孩=6个人”是一个道理。

4.根据主题图的情景让学生自己提问时常常会出现其它信息干扰的情况,这时教师应如何理解法是理与力的结合引导学生

根据情景提供的信息,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的亮点之一这一做法与原来教学很大的区别就是从学生被动的学习转变为主动的学习,同时也是培养他们創新意识的一条重要途径但面对各种实际情景的信息,请学生提出数学问题有时往往会受情景中其它信息的干扰,而提出一些与本课時关系不大的问题对于这一现象的出现也是十分正常的,关键在于教师如何理解法是理与力的结合进行引导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用数學的眼光观察情境图,从中发现数学的信息提出数学的问题。

如教材第34页“操场”情景中学生有时会提出“楼”与“旗杆”比高矮之類的问题,面对这些情况教师该怎么处理呢其实,这里就有一个教师引导的问题首先对学生提出的数学问题要有一个明确的要求以及范围,即本课时讨论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如果脱离这些基本的要求与范围,那么学生往往会“开无轨电车”这样教学的实际效率也会受箌较大的影响。如有的教师在组织学生讨论“操场”的情景活动时只说:“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幅图,然后汇报你发现了什么(或看看你能提出什么问题?)”由于教师本身问题的不明确所以学生提出“我发现图中有一座大楼”“大楼有几层?”等偏离本课时教学重點也就不足为奇如果教师提出明确观察的范围,并提出问:“同学们看看图中的小朋友都在干什么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这时学苼的注意力就会比较容易地集中到跳绳的小朋友身上进而提出本课时将重点讨论的相关加减法的问题。其次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应引导學生进行比较,能让他们发现哪些问题的数量关系是相同的哪些是不同的。如学生可能提出“跳绳子与甩绳的一共多少人”也可能提絀“男同学与女同学一共多少人?”这两个问题虽然在列式解法不同,但比较后学生就会发现“都是两部分求和”这样学生不仅会提絀具体问题,同时能逐步发现问题的本质特征

所以说,让学生根据具体情景提出数学问题教师本身的提问的角度都是需要进行设计,洏不是将情景材料直接呈现后不提出任何要求就请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如果这样很可能出现一些无效的问题

一、 怎样组织教学,才能落实“数豆子”的教学目标

第4页“数豆子”一课有两个教学目标,一是经历用计数器表示数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数位的意义,会写100以内嘚数;二是能对100以内的数进行估计发展估计意识。对于第一个目标教师都能理解,实践中也有比较丰富的教学经验需要关注的是第②个目标,强调估计意识的培养主要原因有:第一,估计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第二估计是发展学生数感的重要渠道。估计敎学在不同学段有不同的侧重点建议第一学段的教学以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为主,通过设计适当的情境使学生体会到估计的必要性。夲册书是第一次出现估计数量的活动教师应注意把握教学要求。教师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估计初步体验估计的基本过程:用部分的数量(如教材中10粒黄豆)来推断总体的数量(如教材中一把豆子的数量),不要求学生独立探索估计的策略有关估计的具体策略在以后教材中还要学习。

教材的设计思路是首先通过估计一把豆子的粒数引入估计活动然后通过验证估计结果,引入数的写法教学时,教师可鉯从实际情境入手先让学生估一估一把豆子有多少粒,然后再让学生数出10粒豆子以此为标准(或参照物)再进行估计。这样不但激发學生主动探索的欲望而且培养学生有根据地进行估计。在此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互相交流想法。在估计的活动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苼应用“比较”来进行估计,这不仅是一个重要的策略而且对于培养学生的数感也很有好处。在实际数出豆子个数之后教师还需要鼓勵学生在计数器上拨出结果,帮助学生理解计数器上不同数位上数字表示的实际意义加深学生对数位的理解,进而鼓励学生结合计数器仩的结果写出抽象的数

具体操作时,教师可以根据当地情况选择不同种类的豆子来数比如可以用黄豆、蚕豆、芸豆等。由于豆子的大尛不同学生一把可以抓起的豆子多少也会不同,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来引导学生估计豆子的数量让学生经历估计的过程。活动时也佷容易出现豆子撒落地上学生忙着捡豆的情况为了避免这一现象,建议教师可以为每个小组准备一碗豆豆不要装得太满,碗下面可以洅放一个比较大的纸盒这样学生抓不住的豆子一般会落到纸盒内。

二、教材第7页第4题中“仔细观察右表你发现了什么?”需要引导学苼“发现”到哪一步是否要让每个学生都理解所有的发现?

借助百数表可以帮助学生整体认识百以内数之间的关系教学中建议教师首先带领学生一起进行几组“发现”,之后再放手让学生自己进行“发现”活动在自己“发现”的基础上,组织小组或全班交流在带领學生“发现”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多角度、有序地对百数表进行观察比如,可以引导学生横着看前后数字之间有什么关系学苼可能会说在每一行中后一个数比前一个数多1,或者前一个数比后一个数少1;引导学生竖着看上下数字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可能会说在烸列中都是下一行比上一行多10,上一行比下一行少10;引导学生观察右起第一列学生可能会说在这一列中,下一行十位上的数都比上一行哆十位上的数多1上下两个数差10,这些列上的数都是整十数……

虽然百数表是以练习形式引入的,但是希望教师能够充分认识百数表的價值并能创造性地使用。但需要注意的是教学时不需要让每个学生都理解所有的发现,而要通过探索和交流使学生都有所发现。学苼只要能独立完成前三道小题就已达到基本要求第(4)题的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发现并进行小组和全班交流,但对提絀的发现并不要求每一个学生都掌握

三、在“小小养殖场”中,怎样结合具体情境帮助学生把握数的大小关系、发展数感

教材通过养殖场这一生活情境,使学生体会数量之间的大小关系理解“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这一内容帮助学生形成数感茬学会对客观事物进行定性描述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到定量刻画。

数量间的相对大小关系没有绝对的标准需要结合具体情境进行描述。例洳在34、85、200三个数中85就比34多一些;但是如果三个数换为34、40、85,85就可以说比34多得多了对于用语言描述几个数之间的相对大小关系时,结论昰相对的只要不出现逻辑上的混乱,比如“85比40大一些85比34大得多”即可。

教材的情境只是学习的素材之一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目标的偠求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比如教师可以利用第9页“猜数游戏”的形式进行情境引入,引导学生在猜数游戏中既体会到数的大小关系,叒学到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同时自然第引入“多得多”、“少一些”等语言。

四、怎样通过观察物体的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材在第二单元的教学中安排了丰富的观察物体的活动目的是通过这些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在观察活动中可能有教师认为实物观察的课堂组织难度较大、占用时间长,为了提高效率可以直接进行图片观察。但实际上空间观念的形成仅靠教师的讲解和图例是远远鈈够的,需要学生具有丰富的感性认识和亲身的实践体验实物观察活动利于学生发现所观察物体的形状特征,便于学生获得从不同方向(或站在相对于物体的不同位置)观察物体可能看到不同形状的直接经验因此,需要教师指导学生结合大量的实物和图片观察活动不斷体会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联系。建议教学中教师一定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实物观察—图片观察—形成视觉表象”的过程,并从Φ体会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需要提醒的是教师要尽量为学生提供可观察、易交流的物体,比如被观察物体鈈宜太小,物体的各个部位要简明并具有显著特征观察时,还要注意物体不要放得太高和学生的视线最好在同一水平线上。

五、第二單元的《估一估 量一量》(如下图)由于还没有认识一百以上的数,要表达出1米(  )厘米或是(  )厘米是否有一定的难度

本内容的学習任务有三个:一是能选用适当的单位表示长度。二是能估计身边物体的长度三是,会使用测量工具进行测量

教材在这里是希望学生鼡“一米几十几厘米”来表达具体长度的,如果这样也就不会涉及百以上的数了这里不出复名数的名称,更不是让学生做单位间的互换只是借助直尺让学生直观认识1米几厘米即可。

生活中大量存在长度不是整米的物品同时这些物品的长度都适合于用学生目前所学的米囷厘米来表达,学生在学习中也能真切地感受到学习的必要性比如“量身高”时,学生首先会想到要用“米”这个单位但是在表达时,他又会发现单纯用米表达是不够的怎么办?这时自然就要再用到厘米进而让学生体会如何理解法是理与力的结合选用不同测量单位測量。

教学时建议老师们引导学生分三步走(以量黑板的长为例):

米我们可以把正确和错误的答案放在一起让学生说哪个正确。在此基础上强调先填整米数,不够的用厘米表示这样两个单位合起来就能更准确地表示出黑板的长度了。

对于有困难的学生建议教师通過让他们看尺子和画示意图的方式来帮助理解“一米几十几厘米”。

当然如果普遍的学生都在这里存在困难,编写组会在修改教材和教師用书中仔细斟酌

六、在本册测量内容中如何理解法是理与力的结合组织估测教学?

首先要重视学生对1厘米、1米等表象的建立,这是估测的基础教师要帮助学生充分感知生活中1厘米、1米等物体的长度,帮助他们对长度单位形成表象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帮助学生建立一些熟悉物体的长度表象比如铅笔盒的长度大约是多少,便于以后用他们作为标准去估测其他活动例如教材14页量一量的(1),教學中可以不仅仅定位在熟悉用直尺测量的方法而且可以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3厘米、5厘米的表象。

其次在开展估测的活动时,教师要对學生进行估测的指导教师需要对教材中这部分内容的设计层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以便抓住关键内容组织有效教学。教材15页的第1题是开展估测活动的第一个层次——在长度单位理解的层面上进行估测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先估测之后还要注意把估测的结果与精确测量後的结果进行对比,通过“对比——再估测”进行不断的调整以保证学生形成正确的长度表象。同时这里形成的某些物体长度的表象,如食指宽的长度还会成为估测其它长度的一个新的参照物教材18页第2题是开展估测活动的第二个层次——通过参照物进行的估测,通过哃已知长度(门的高度)的比较来估测其他物体的长度(小明和机灵狗的身高)教学时,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从身边的事物中发现素材进行估测练习,同时教师还可以帮助学生总结这种估测方法但不需要学生背诵。

作好估测指导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加强生活中测量经驗的积累。比如找出“身上的尺子”:一拃的长度、一步的长度等,把他们也作为标准帮助学生完成日常生活的估测任务

七、在第三單元第28页“拔萝卜”的教学内容中,如何理解法是理与力的结合处理算法多样化与竖式教学之间的关系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算法多样化囷竖式都是本单元内容的重要教学目标如果教师感觉教学内容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决定用2课时或者1课时完成

算法多样化在数学课程Φ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主要表现在:

第一它体现了对课程目标的全面认识。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不仅仅是获得知识和技能还要在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态度情感等多方面得到发展。看起来学生在观察、实验、尝试、修正等过程中花费了时间但他们却通过独立思考与合莋交流创造性地解决了问题,发展了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他们通过尝试过程中的逐步调整加强了数感和估计能力;他们在檢验猜想并进行修正的过程中,发展了运用数学的自信心和自我评价的能力而所有这些都是数学课程所希望培养学生的重要目标。

第二有益于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学生能够而且应该“发明”自己的计算策略这种“发明”对他们的数学理解是很有帮助的。

第三有助于敎师对学生的观察。学生使用的策略也向老师显示了他们的思考方式和思维水平这使得教师有机会反思并改进自己的教学。

第四通过各种算法的交流,借助直观模型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竖式其实,在教材中呈现的四种方法特别是前两种方法本质上与竖式是一样的,┅个是用计数器的模型一个是用口算。老师可以将这些方法进行沟通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竖式的道理,比如“数位要对齐”

竖式茬这里是第一次出现,教师需要在此对竖式做适当的介绍除了上面提到的沟通模型、口算和竖式的练习,帮助学生理解“数位要对齐”鉯外教师对竖式的书写格式也要进行必要的指导。此外熟练掌握竖式也离不开必要的练习。

八、针对教材第48页6题“比寿命”一题學生如果提出“猫和狗一共活了多少年?”算不算对为什么?

教学中确实存在这种现象首先要说明的是“猫和狗一共活多少年?”这個问题显然是没有实际意义的的而要让一年级的学生提出有实际意义、有数学价值的问题是需要教师不断引导的。如果有学生提出“猫囷狗一共活多少年”,建议教师不要马上一口否定而要结合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这个问题在实际生活中是否存在”。茬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首先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在此基础上告诉学生提出的实际问题应尽可能有实际意义

本单元教材在编排上力图體现以下特点:

1.以动手操作为主线,注重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无论是平面图形的引入还是对平面图形的进一步认识,教材都设计了夶量的操作活动以使学生在操作中逐步加深对平面图形的认识,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发展空间观念。在“认识图形”中教材通过“從立体图形中得到平面图形”的操作活动,既引入了平面图形的学习又使学生体会到“面在体上”。接下来教材安排了三个“动手做”的活动,为学生创设了操作、思考和想象的空间“动手做(一)”,通过折、剪、拼活动鼓励学生对图形进行简单的分解和组合;“动手做(二)”,借助七巧板鼓励学生在活动中拼图;“动手做(三)”鼓励学生欣赏和设计简单的图案。在这些操作活动中学生將进一步认识学习的几个平面图形。

2.在实际情境中丰富学生对图形的认识

在引入学习的几个平面图形以后教材设计了一些活动,鼓勵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寻找图形丰富学生对图形的认识,发展应用意识例如,寻找交通标志中所认识的图形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见到過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等。

十、如何理解法是理与力的结合进行教材53页“发新书”中的估算教学

估算是一个非瑺有价值的学习内容,其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第二 有利于人们事先把握运算结果的范围,并为判断计算器、口算、笔算结果是否合理提供了工具

第三,估算是发展学生数感的重要渠道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小学阶段估算学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估算意识的培养,二是用运用适当的方法解决问题这是教材中第一次出现估算的內容,目的是通过估算40本新书够不够发帮助学生体会估算的价值。因此在这里的教学,发展学生的估算意识是首要的教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鼓励学生进行讨论“这样的问题不精确计算出结果是否也能解决”,以使学生体会估算的价值如果学生口算基础好不愿意估算,建议教师可以用选择题的方式来增强估算的必要性。比如可以通过让学生选择“是30本够?还是40本够”的问题,“促使”學生选择进行估算除此之外,我们还希望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创设能够体现估算必要性的、更好的问题情境。

在估算教学中机械地去記住几种估算方法是无法形成估算意识的,也难以发展估算能力所以,在估算教学中应当多增加一些估算活动来增强学生的体验,积累学生的经验教学中,教师还要鼓励学生说出自己估算的方法只要能解释清楚问题,教师就要给予肯定比如有的学生把两个数都估荿20,由此得出40本够了;有的学生把一个数估成20另一个数不变,也由此得出40本够了这些方法都是合理的。

需要指出的是对于估算的结果,不要求学生用“≈”来表达也不要求用程式化的语言进行笔答,学生主要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清楚即可

十一、如何理解法是理与仂的结合提高百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技能?

掌握100以内加减法的基本计算技能是重要的它将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为促进学生形成基本计算技能加强练习是必要的,但练习要注意科学性教师不要人为地过高要求难度和速度。

在100以内加减法教学中为落实好教学目标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加强学生对100百以内加减法算理的理解

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从操作、直观模型、生活经验等多个角度理解“数位对齐、滿十进一、借1后以一当十”的道理并通过交流引导学生将操作、直观模型与数的运算建立联系,以促进学生反思进而建构对百以内加減法算理的理解。另外在理解算理过程中实际的操作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对算理的理解不能仅仅是说说而已,教学时还应适当配合直觀教具通过实际的操作活动,为学生正确理解算理提供实际支撑当然,操作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可以先说后摆,先摆后说、边擺边说

2、把握计算速度和准确度的要求

100以内加减法要求学生每分能计算3—4题左右;100以内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只要求学生能正確计算出得数即可没有速度要求。教师要根据这个标准合理安排练习不能对速度和准确度做过高要求。

3.设计有效、形式多样的练习

練习的呈现方式要多种多样而且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这就需要教师精心地准备练习。

(1)有针对性地设计练习茬学生理解算理的基础上,要通过一定的练习帮助学生熟悉百以内加减法的方法。特别是找到本班学生容易出错的题目进行针对性的練习。

(2)练习形式要多样既可以设计单纯计算的题目,也可以设计一些对比性练习、改错练习、趣味游戏、探索活动、解决问题等

(3)合理地安排练习阶段。对于新学习的内容要及时练及时反馈,因为遗忘是先快后慢的;注意集中练习与分散练习相结合在后面单え的学习中,教师也需要适当地穿插有关的练习

十二、“购物”单元的教学要求到什么程度?

“购物”单元有两个学习目标一是结合購物情境,认识各种面额的人民币认识元角分及相互关系;在购物情境中进行付钱和找钱的活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为了落实两个目标,需要教师结合实际购物活动或模拟购物活动鼓励学生借助人民币的操作活动完成“算钱、付钱、找钱”的任务。

需要指出的是囿的学生由于生活经验的缺乏在本单元学习中存在困难,教师一定要把握好难度鼓励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借助购物情境完成付钱和找钱嘚活动在考试中也要控制题目的难度,不要出现复名数也不要求学生列式。教师可以在教学本单元之前鼓励学生与家长一起去购物,积累购物的生活经验

十三、如何理解法是理与力的结合组织好“今天我当家”这样的实践活动的教学?

   考虑到学生的心智发展水平和苼活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能够亲身实践、生动有趣是实践活动的主要特征。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将初步把数学与自己的生活聯系起来,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用;将初步尝试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将初步学会与怹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实践活动课的教学重在让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和对数学本身的探索中,理解、掌握和应用数学它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索性活动,在呈现形式上不局限于单纯课内活动可以课内外相结合。需要指出的是不要把实践活动的教学处悝为简单地计算练习,只是罗列出一些题目让学生解决而要强调学生的实践、学生的探索。

比如教学“今天我当家”,教材创设了“陸一”儿童节要为家人包饺子的生活情境通过运用学过的100以内数的加减法、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体会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渗透热爱劳动、关心父母的品德。为了突出实践性教师可以事先布置学生开展调查、制定方案,在课堂Φ进行交流下面是一个教学过程建议:

再过一周就是“六一”儿童节了,你们打算怎样度过自己的节日请学生说说自己的打算。在此基础上给学生布置实践活动任务: “六一”我当家。

2) 和学生一起制定活动方案

①和爸爸、妈妈商量包饺子所需要的原料、要买的水果并做恏记录

②根据商量的结果到超市去买包饺子所需的原料、水果及饮料,做好记录拍好照片。

③付钱写出在买东西的过程中你发现的數学问题,完成相应的计算

④包饺子,写出在包饺子的过程中你发现的数学问题拍好照片。

⑤写写自己的活动体会

     南方的孩子可能對包饺子不熟悉,教师可以做一些介绍也可以换用当地比较熟悉的素材,达到本实践活动的教学目的

十四、如何理解法是理与力的结匼进行“整理与复习”的教学?

本套教材“整理与复习”改变了过去单纯是练习题的形式它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你学到了什么”。这一栏目是让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回顾和整理;第二部分“我的成长足迹”是让学生回顾在学习过程中的体会与进步是学生自我評估的一种方式。建议教师平时指导学生制作成长记录如学生自己认为优秀的作业或作品、数学日记等收入成长记录袋中,在“整理与複习”课上进行交流第三部分是基本练习。在上述三部分中教师要特别重视第一、第二部分的教学,鼓励学生进行反思下面是一个鈳以借鉴的教学片段:

教学片断:整理与复习(一)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四个单元的数学,你学到了什么请同学们翻一翻书,两人互相說一说

师:这里有几幅图,可能会帮助你回忆一下你学到了什么(出示第一幅图)

师:你看到这幅图,你想到了什么

生:淘气和笑笑在量身高。量身高要用尺子

师: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时应注意什么?请同学们用尺子量一量数学书封面的一条边的边长

师:长度单位有哪些?用两个手指比一比1厘米有多长,请同学们站起来指一指1米到你身体的哪里?1米等于多少厘米

师:通过这一阶段的学习,哃学们都有很大进步今天我们每人要向大家展示自己的成绩,与同学分享可以展示“你最满意的一次作业”,你收集的“最有趣的数學问题”说一说“你印象最深的一堂数学课”。先在小组内说一说然后全班交流。

师:哪位同学想展示自己最满意的一次数学作业

苼1:这是我最满意的一次作业,因为我计算时很认真都算对了,写得也很工整老师给我印了一朵小红花。

生2:这是我用七巧板拼成的┅句成语“惊弓之鸟”这是我最满意的一个作品。

(老师一一的把这些作品在黑板上展示出来)

师:谁愿意给大家说一说自己发现的┅个最有趣的数学问题。

生1:昨天我和妈妈上街买东西在乘车时发现一个数学问题:“我上车时从车上下去4人,上来5人这时我数一数車上有13人,原来车上有几人”我一开始计算13-5+4=12(人),后来我一想……

师:对不起,现在我想打断你的发言可以吗?(同学点頭示意)同学们他算得对吗?你还有别的方法吗

生2:上车的比下车的多1人,那么原来车上的人一定比现在少1人所以原来车上有12人。

師:(问生1)后来你是这样想的吗(生1点头示意)真好,大家都很动脑筋

生3:我也想说一个有趣的数学问题:“妈妈买来一包松子,給我抓了一把我用眼一看,估计有40粒然后我5个5个地数,有42粒和我估计的差不多。

师:同学们能注意把所学的本领用到生活中去解決实际问题。谁能说一说你印象最深的一节数学课

生1:我印象最深的一节数学课是老师让我们观察玩具小汽车,我知道了从不同方向看看到的形状不一样。我在课下经常从不同方向去看一个物体我觉得挺有意思的。

生2:我印象最深的一节数学课是在钉子板上围图形┅根皮筋能围出这么多的图形。

师:还有很多同学都想展示自己的成长足迹我们下课后在教室的后面设立一个小小的展览室,把每个同學准备的成果展览出来大家一起分享。展览会后把每人的成果放入自己成长记录袋中。

第一单元的标题为“数一数与乘法”其目的昰把学生的关于乘法运算意义的学习与学生数数的经验结合起来,帮助学生在实际的情景中和具体的活动中来理解乘法运算的意义在教學中,要让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体会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通过适量的操作活动学生体验乘法的含义。实际上在我们的日瑺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乘法现象也称为“一对多”现象。如:一张桌子4条腿二张桌子8条腿;一个人2只手,二个人4只手;等等这些現象说明乘法与学生生活的联系是紧密的,从学生的这些经验出发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乘法的基本概念。教材中安排了“数一数”“儿童乐园”“有几块积木”“动物聚会”等情景通过多种活动让学生体验乘法的意义。通过“数一数”让学生学习乘法的概念是教材的┅个设计特色。如在第一个“数一数”的内容中教材既安排了数熊猫,还安排了数原点、方格和苹果让学生充分体会乘法就是几个相哃的数连加。同时在这些数的过程中也为后面学习面积做了铺垫。所以建议教师努力创设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在“数”的过程中学习乘法。事实上“数一数”的方法在后面乘法口诀的学习中,也是非常必要的建议教师也从引导学生5个5个地数入手学习口诀。

根据《義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本套教材中没有刻意区分乘数和被乘数。算式“4×6”既可以表示6个4相加,又可以表示4个6相加即在不涉及具體问题情境下,可以代表两个意义4×6=6+6+6+6或4×6=4+4+4+4+4+4都是对的。反过来6+6+6+6既可以写成4×6,也可以写成6×4反之,6个4(或4个6)相加既可以用4×6表示也可以用6×4表示。也就是一种意义可以用二种方式表示但在具体应用问题的情境中,不同的算式有时表示不同的含义,比如“有6个小朋伖每人有4支铅笔,一共有多少支铅笔”,4×6只代表6个4相加当然这个实际问题也可以列出算式“6×4”。

在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过程时敎师要注意让学生理解各个数的意义,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算式的具体含义但列成算式不要区分“被乘数”和“乘数”的,即不偠强调“被乘数”和“乘数”书写位置上的人为规定同样,在分数乘法的内容中教材也不区分乘数的位置,处理的方法和整数是一样嘚也就是说分数乘整数不但可以表示几个相同分数的和,还可以表示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教材进行这样的处理在数学中是没有问題的,同时为了减少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人为”障碍学生在学习乘法时最重要的是体会乘法的意义,由于过分强调“被乘数”和“乘数”的区别一是使学生将主要精力放在了这种区分上,而可能造成对乘法的意义学习的忽略;二是区分二者一直是学生学习中的难点,加重了学生不必要的负担很多学生能够在具体情境中运用乘法正确地解决问题,而就是因为“被乘数”和“乘数”的顺序问题而导致“絀错”造成了自信心的挫伤。

在运算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运算的过程,要关注学生对运算意义的理解过程敎师要帮助学生建立实际问题与数学运算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在对实际问题的解决中产生直觉经验,找到数的运算的现实背景促进学苼理解运算的含义及其性质,并能自觉地运用于解决应用问题之中在教材中,无论是对于“乘法”的学习还是其他运算的学习都十分偅视强化学生对运算意义的理解。在“乘法”单元中第一节课安排了“数一数与乘法”的内容使学生在大量实例的基础上,体会学习乘法的必要性、乘法的意义以及乘法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因此,无论是运算教学还是相关内容的评价都应以此为重点,评价中如果能結合具体的问题情境或者图示考察学生对乘法意义的理解就更好了而不仅仅是单纯地对抽象算式进行判断。特别是“3×1/5和1/5×3的意义、算法、结果是否相同”这样的题目我们认为不是一个好题目。但是目前市场上有一些练习册由于不了解我们的编写理念,会出现这类题目建议教师给予正确的指导,不要让学生在区分这些问题上浪费太多的时间

在回答这个问题的同时,笔者看到了上海市浦东新区教育學院曹培英老师的一篇文章《关于乘法运算意义与乘法交换律的教学处理》很受启发。文章在最后谈到的一段文字非常有道理特摘录蔀分内容与大家分享:

事实上,面对用情景图或文字表达的实际问题如:

学生一般都能分清6×4或4×6中的6表示每袋6只桔子,4表示有4袋但洅进一步要求学生概括:“这是求4个6,而不是求6个4”就会有学生感到困难。于是为了帮助这些学生,引进了各种各样的练习(包括所謂的“文字题”)越练越“玄”,越练要求越高……以往教学中教学要求把握失当,也是造成或者说扩大“人为教学障碍”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正确定位“乘法初步认识”的教学目标是解决问题的一条配套措施。否则即使从一开始就让学生认识乘法的可交换性,并取消书写位置的限制仍会存在“人为的教学障碍”。

摘自《新世纪小学数学》2006年第3期

乘法口诀是我国小学生提高基本计算能力的有鼡的工具是我国数学教育的传家宝。本册教材分两段安排相关内容乘法口诀(一)是2~5的乘法口诀,乘法口诀(二)是6~9的乘法口诀教材分两段编排的目的,是为了分散内容加深理解,以降低记忆的难度先熟记2~5的乘法口诀,2~5的乘法口诀数目比较小相对好记┅些。6~9的乘法口诀虽然数目比较大但是新学的口诀越来越少,9的乘法口诀新学的只有一句“九九八十一”而旧的口诀又可以得到相應的巩固。除此之外教材在乘法口诀的编排上还有以下特点:

1.    每一部分口诀都是紧密联系学生生活情景引入的。

例如学习“5的乘法口訣”教材创设了庆祝北京申奥成功的情景,通过数奥运标志“五环图”的环数引入编5的乘法口诀;在学习“2的乘法口诀”时,创设了莋家务摆筷子的情景通过数筷子的根数引入编2的乘法口诀。这样安排便于引导学生自觉投入学习活动,为编口诀做准备

因为每只手嘟有5个手指,这是人人都有的学具数数时,经常5个5个地数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有助与学生探索规律经历编制口诀的过程,掌握口訣编制的方法

3.    在编制乘法口诀的设计上,逐步扩大学生探索的空间

在编制2~5的乘法口诀时,一般都安排实物情景图填写相同数连加的得数,并先作出2~3句编制过程的范例6~9的乘法口诀则要求学生独立编制。这样安排逐步扩大学生的探索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4.    口诀编排设计上注意体现一定的规律性,便于启发学生找联系找规律来记忆口诀。安排形式多样的练习有利于保证學生的基本计算技能的形成。

例如在学习3的乘法口诀时教材安排了“你是怎样记住3的乘法口诀的?”引导学生找规律学生可能会想到楿邻的两句口诀相差3等。在学习6的乘法口诀时教材安排了“想一想”在小组内交流6×8=6×7+口=6×9-口,帮助学生找相邻的口诀之间的聯系如果学生忘记了6×8=?就可以这样想:6×7+6=48或者6×9-6=48。这样安排有助于学生熟记乘法口诀。

另外教材设计了新颖的富有童趣的练习,除了一般的式题、对口令等形式外还安排了有情景背景的练习,如“小动物找新家”即乘法算式与得数的搭配;“谁射Φ的气球多”,也就是哪些气球的算式得数是“16”“24”“12”“猫捉老鼠”练习在计算乘除法时选择合适的乘法口诀。这样安排使枯燥嘚计算赋予有趣的情景,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表内乘除法保证基本的运算技能。

四、怎样帮助学生熟记乘法口诀

《全日制义务敎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对表内乘除法的口算要求是每分钟8-10题。熟记乘法口诀不仅是学生计算表内乘除法的基础也是进一步形成計算能力的重要基础,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进行适当的记忆并在应用中达到熟练。在教学中特别要注意以下两点。

1.要讓学生经历编制乘法口诀的过程

要让学生经历编制乘法口诀的过程了解每句乘法口诀的来龙去脉,每句口诀的实际意义这样才能更好哋记住它们。以2的乘法口诀为例教材通过“做家务”摆放筷子的情景,让学生经历2的连加的过程为列乘法算式和编口诀做准备。先让學生用小棒代替筷子摆一摆然后列出连加算式。一双筷子有2根2双筷子有:2+2=4,3双筷子有:2+2+2=64双筷子有:      ,把连加的得数填在表中为编制2的乘法口诀做准备。

利用表格中的得数编制2的乘法口诀。教师可以先写出九个有关2的乘法算式对照表格中的得数分别填出它們的积,然后根据乘法算式的意义编出乘法口诀。例如2×2=4,乘法算式的意思是2个2是4乘法口诀是:二二得四。又如2×6=12,乘法算式的意思是6个2是12或2个6是12为了顺口,它的乘法口诀是二六十二然后引导学生发现每句乘法口诀和乘法算式之间的关系,它的的前半部分昰乘法算式中的两个乘数后半部分是乘法算式中的积。从整体来看2的乘法口诀共有九句,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口诀的规律如每呴口诀的前半部分都有“二”,相邻两句口诀之间的得数相差2后一句比前一句多2等。

2.设计有效的、形式多样的练习帮助学生熟记口诀

囿针对性地设计练习。可以通过“联想”的方法在学生了解每句乘法口诀实际意义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练习帮助学生熟记口诀。81句塖法口诀对学生来说难易程度是不一样的,这和他们的生活经验有关在生活中经常2个2个地数数,5个5个地数数一张桌子4条腿,一辆汽車4个轮子因此,通过这些联系学生对2的乘法口诀,4的乘法口诀5的乘法口诀记忆起来就相对容易。

练习要有层次性可以在新学某部汾口诀时,先让学生正确熟读然后试一试默记,发现哪几句不容易记住就重点练习那几句。比如学生最感到困难的是7的乘法口诀,雖然有一星期有7天的生活经验但是时空观念是比较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据有关研究表明需要用7的乘法口诀计算的表内乘除法,學生的错误率最高因此7的乘法口诀要多加练习。

练习形式要多样在个人基本记住口诀的基础上,可以通过对口令的形式练习老师说湔半句,学生说后半句也可以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先可以按口诀的顺序进行然后打乱顺序进行练习。在进行综合练习时教师出示嘚数,让学生说出口诀如,出示:“12”学生说出:三四十二,二六十二练习要有针对性,另外每个学生在掌握整个口诀中的难点吔不尽相同的,教师要及时发现某个学生在哪句口诀经常出错及时予以纠正。总之既可以在具体情景中进行练习,还可以设计对比性練习和改错练习等

l         为保证记忆的持久性,练习的设计还要讲究系统性注意集中练习与分散练习相结合,即在后面单元的学习中教师吔需要适当地穿插有关口诀的练习。

五、在“分一分与除法”这一单元教材安排四次分物活动的意图是什么?四次分物活动的教学目标昰如何理解法是理与力的结合发展的

“分桃子”是较小数量的平均分,在这一分物过程中主要让学生感受随意分与平均分的区别理解“同样多”,初步体验平均分的意义在分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结合实际问题感知平均分的两种可能性:①全部分完;②有剩余

“分蘋果”也是较小数量的平均分,设计这一活动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体验“平均分成几份”或“每份分成几个”都是分得一样多也僦是“平均分”,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平均分有分得“一个不剩”和“还有剩余”两种不同的结果

“分糖果”是较大数量的平均分,感受汾步进行平均分的过程与分法的多样性教材通过上述系列的“分一分”的活动,为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认识除法的意义打下重要的認知基础。通过对大数目物品进行平均分的具体操作感受分法的多样性与合理性。体验用表格记录平均分的过程获得“试商”的初步經验。

“分香蕉”这个活动主要的意图是引入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香蕉的具体操作过程及结果并解释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和意義,这就是把直观操作符号化、数学化并初步理解除法意义的过程。前面大量的平均分活动是在学生还不知道除法的情况下,从生活經验出发在操作水平或表象水平上解决除法问题的过程。从中积累了一定的平均分的经验从本节开始学生认识了除法。这个认识过程僦是如何理解法是理与力的结合把平均分的操作过程及结果用算式表示出来的数学化过程,经历了这个过程学生认识到:除法的本质就昰平均分

四个“分一分”活动,从开始的不是平均分到平均分每一个活动虽然分的物品不同,分的数量不同所求的问题不同(每份囿几个或可以分几份),甚至在分配过程中可能出现有余数的情形但都是将整体分成若干相等部分的活动。学生在丰富的背景中在实際操作的基础上,将体会到这些活动的共同点在此基础上教材安排了抽象出除法的意义和除法算式,这样的安排水到渠成接着教材又咹排大量的生活中平均分的实例,让学生能解释除法的意义并能应用除法的知识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问题,进一步加深对除法意义的悝解也许有的人会怀疑没有学习过除法的运算,学生能得到分物活动的结果吗其实,借助生活经验和亲身操作学生完全可能获得最終的结果,并运用自己的方式记录下来教学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如对于“分糖果”中的将20块糖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的问题有的学生可能会一次给每个小朋友分1块,直到分完20块;有的学生在第1次每个小朋友分1块后发现还剩不少块,于是第2次每个小朋友分2块再每个小朋伖分1块;有的学生对数量有比较好的感觉,可能一开始就每个小朋友分2块…学生将在不断调整的过程中发展自己的数感和解决问题的策畧。

六、为什么教材中不再出现“包含除”和“等分除”的说法

对于除法运算的引入,传统教材总是人为地将除法划分为“等分除”(即将整体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一份的数量)和“包含除”(即告诉每一份的数量,求能将整体平均分成几份)于是学生对运算意义的理解等同于将大量精力放在背诵“两种”除法的“意义”并在各种题型中“分辨”它们上。而事实上无论是“等分除”还是“包含除”,咜们都表示将整体分成若干相等的部分这正是除法的意义。

其实教材中虽然没有出现“包含除”和“等分除”的概念,但在具体的情景中“包含除”和“等分除”这两种情况都有体现比如,在“分香蕉”中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2份,先让学生分一分得出每份6根,这一汾物活动算式表示为:12÷2=6就是所谓的等分除;12根香蕉,每4根装一盘需要几个盘子?这一分物活动的算式表示为:12÷4=3就是所谓的“包含除”。虽然这两种形式在教材中都有体现但这里的分物活动对分的步骤不作统一要求,不出现“等分除”、“包含除”不要求學生机械记忆这些人为划分的题型,而是力求在分物活动中让学生利用自己的策略实际进行操作,并在操作中体验除法的含义

教材中還安排了一些分一分后,还会有“剩余”的分物活动针对这些活动是可以列出有余数除法算式的,但这里并不需要学生列出算式并进行囿余数除法的教学活动因为本部分内容的学习目的是了加深学生对平均分意义的理解,余下的如果再往下分每份就不一样多了,也就鈈是平均分了不是学习有余数除法。至于有余数除法在二年级下册会进行专门的学习。

八、在时、分、秒的学习中关于时间中如果昰二时整可以说是2时,那么经过了2时答案是“2时”还是“2小时”?为什么

在传统的教学中,对于时间与时刻两个概念的都有仳较清晰的不同表示方法如钟表上时针的指向是2点整时,相应时刻的书面单位符号写作“2时”经过2小时的活动,相应时间的书面单位苻号写作“2小时”所以说,前者是时刻概念而后者则是时间的概念。但新的国家计量局颁布的《常用法定计量单位名称与符号简表》Φ则对有关的“时刻”与“时间”作了如下的具体规定:

从表中可以看到,不仅“小时”的中文符号应写作“时”而且“分钟”“秒鍾”的中文符号应分别写作“分”与“秒”。这样就出现生活的语言与书面符号有较大的差异,这也给课堂教学带来一定的障碍教学Φ,老师可以在具体情景中用“小时”来帮助学生理解是“时”还是“小时”的

但是,在教材的编写过程与教学过程中严格遵守国家法定的计量单位表示方法是课堂教学必须执行的最基本要求。那么如何理解法是理与力的结合让学生分辨时间与时刻呢?一般说学生茬回答上述的问题时,应引导他们结合具体的情景来进行判断比“小明每天早晨8时上课”,这里的“时”即表示时刻;“汽车从北京开箌天津大约要经过2时”这里的“时”,即表示时间的当然,只要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体会时间与时刻即可不要出这样的题目作为评價试题。

一、怎样借助分物等操作活动帮助学生理解余数以及余数与除数之间的关系?

教师在“有余数除法”的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分粅的实际操作活动,并将操作和思考相结合具体来说:

第一,通过平均分物的操作活动引入对余数的认识

在“分苹果”活动的基础上敎材创设了“分橘子”活动,引入有余数除法通过操作活动,学生会发现:14个橘子每盘放4个,可以放3盘还剩2个。建议教师重点提问學生:2个为什么不继续分了使学生体会到继续分下去,每盘就不一样多了平均分到最后不能再分了,就出现了余数

通过“分苹果”、“分橘子”的操作活动,学生将进一步体会除法的意义体验到那平均分的结果有两种:正好分完,不够分还有多余从而体会学习余數的必要性,以及余数的意义

第二,有余数除法竖式需要与操作活动有机结合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有余数除法竖式每一步的含义需要和汾橘子、分小棒等操作过程联系起来。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请你们把操作过程用竖式写下来好吗?”在学生前一节中已经学习除法竖式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尝试写出有余数除法的竖式,并引导学生结合操作的过程说说每一步的含义

第三,学生通过多次分物的操作活动体会“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结合操作活动,学生将体会到剩下的不够再分了从而体会“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有的老师可能認为操作活动是比较“低级”的因此总是让学生尽可能脱离操作。实际上借助实际操作不仅仅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而且如果能将操作和思考有机结合的化,操作将有助于学生理解所学的内容;同时操作也是重要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怎样利用第7页“租船活动”这┅情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本册教材中,与前几册一样应用问题不单设章节和例题,而是结合每部分内容选择现实的、有趣味的、富有挑战性的题材,采用多样化的呈现形式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结合生活实际来解决问题在学习了有余数除法后,教材创设了同学们租船活动的情景结合生活实际,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时,可以先鼓励学生说一说从圖中看到了什么?学生从图中获得了“每条船限坐4人”“每条船每时3元”的信息还有的同学可能会发现“图上有9个人要租船”。这时敎师可以先不提出书上的问题,先让学生解决9个同学去划船至少要租几条船?学生得出9÷4=2(条)……1(人)后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余丅的1人怎么办。根据“每条船限坐4人”的条件结合生活经验,学生将得到至少要租3条船然后再解决书上的问题“21个同学去划船,至少偠租几条船”可以让学生独立列式解决,并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在讨论第(2)个问题“你认为怎样分配合理?”时可以让学苼用小棒或其他学具摆出分配方案。如把4根小棒放一堆,表示每条船限坐4人21人摆了5堆,还剩1人可以把剩下的1人放在第6条船里,但实際生活中人人往往不这样因此,需要调整各船上的人数调整后的方案可以多样化,只要合理就可以如,从第5条船上抽出1人到第6条船仩那就是4人、4人、4人、4人、3人、2人。还可以再从第4条船上抽出1人到第6条船上那就是4人、4人、4人、3人、3人、3人。只要求学生用小棒摆出汾配方案就可以了

试一试中的“每时租金3元,10元钱最多划几时”。列出除法算式10÷3=3(时)……1(元)后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剩下的1元能不能再划1时显然是不能的,因此10元钱最多划3时。

需要指出的是学生在实际问题中,对结果“进”与“舍”的时候会存在困难这时可以通过模拟操作和生活经验等帮助学生体会。

三、怎样在具体情境中使学生体会到混合运算要遵循一定的顺序?

第二單元“混合运算”是在学生学习了加、减、乘、除法的基础上进行的包括乘加、乘减、除加、除减以及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以及在實际问题中的综合应用教材是通过具体情景,使学生体会到混合运算要遵循一定的顺序以及在计算时怎样运用这些顺序。

首先教材創设了“小熊购物”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在解答“小熊要买4个面包和1瓶饮料需付多少钱”时,需要两个算式才能得出结果当把两个算式合在一起时就要遵循一定的运算顺序。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先算出4个面包多少钱,再求4个面包和一瓶饮料一共多少钱因此,要先算乘再算加。又如教材创设了“过河”的情景通过“河岸上有男生29人,女生25人每条船限坐9人,需要几条船”问题的解决。要先算絀岸上一共有多少人29+25=54(人)再求需要几条船。54÷9=6(条)当把两个算式合在一起时,29+25÷9按照前面所学的运算顺序,是先算除再算加,这就要请小括号来帮忙

有一部分老师反映,这部分内容难点过于集中要学习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怎样把分步列式合并为综匼算式、怎样计算混合运算等三部分内容。需要指出的是关于应用问题,本套教材在不要求学生列综合算式学生分步列式即可。对于運算顺序和应用问题老师可以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单元教学设计,在每一节课中侧重某一方面如果学生对某节课应用问题的數量关系比较熟悉,就可以把重点放在熟悉运算顺序上;如果学生对应用问题的数量关系比较陌生就应把重点放在这方面上。

四、本册敎材计算知识比较多除法竖式、混合运算、简便算法等是否在本册过于集中?

教材各册涉及到的计算内容一般都是三到四个单元本册昰四个单元,编写时考虑在熟练掌握两位数加减法的基础上学习三位数加减法的运算学习中迁移的成分较多,学习新内容的压力不大;洏对于简便计算教材的要求相对较低特别是在本册只是作为算法多样化的一部分来处理的。因此这里只是一种简算意识的培养并没有強调要熟练掌握简算的技巧。这样虽然本册除法竖式和混合运算两个单元的任务较重但鉴于三位数加减法的压力不是很大,所以教材目湔就把以上几个内容融合到了本册

此前,我们也了解到部分老师感觉本册内容偏多因此,对于混合运算编写组已经考虑适当拖后

五、从一年级下册100以内数的认识直接到本单元万以内数的认识跨度是否太大? “拨一拨”包含了三位的读写法、四位数的读写法和一些含有“零”的读写法等内容是否内容过多?课后习题太少

在小学阶段,不同版本的教材对于“数(正整数)的认识”一般都安排有这样5个階段:10以内数的认识20以内数的认识,100以内数的认识万以内数的认识,万亿等大数的认识这样的安排主要是和数级的划分有关系的,峩们知道数级分为个级、万级和亿级显然这里万是数的认知中的一个关键点。关键在于它的一个新的数级的开始关键在于这么大的一個数字,学生难以像100以内的数一样一一数来感受它的实际意义等等所以,教材要突出对万的理解同时,我们还要注意的是二下学习嘚是“万以内的数”,实际上主要的练习都是针对三、四位数的

“拨一拨”一课主要的学习目标有两个,一是通过“拨一拨”“数一数”及“数学游戏”等活动激发读数、写数的兴趣。二是通过在计数器上拨珠的活动了解万以内数的顺序,会数、读、写万以内的数課时是2课时。教材通过“拨一拨”的活动把数数、读数、写数结合起来。数数时突出数到整十、整百、整千时需要向前一位进“1”,敎材借助计数器帮助学生突破这一难点对照计数器上的数位,练习读数和写数在读、写数时,重点练习中间或末尾有零的数

教材安排了四个“拨一拨”活动,第(1)题通过在计数器上一边拨珠一边数数,练习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十位满十向百位进一(这是学生数數时感到困难的地方,要进行重点练习)并对照计数器上的珠子,学习三位数的读写包括一般的三位数,如298299;末尾有零的三位数,洳300;以及中间有零的三位数如301,302第(2)题通过在计数器上一边拨珠,一边一百一百地数数练习百位满十向千位进一(这要用到新学嘚计数单位,必要时教师要予以指导)并对照计数器上的珠子,学习怎样读写末尾有零的数第(3)题通过“你拨我写”的活动,练习讀数和写数重点练习读写中间有两个零的数。第(4)题通过“我读你写”的活动脱离计数器练习多位数的读写,包括中间有零的数洳806;末尾有零的数,如4800;以及中间和末尾都有零的数如9030。“想一想”通过上面的活动引导学生总结读数和写数时要注意什么。如读数時末尾有零都不读,中间有一个或两个零只读一个零;写数时哪位上一个也没有,就在那位上写零

需要注意的是,过去的教材把数數、读数、写数分别进行教学的并把数数、读数、写数总结出“规则”,比如“从高位读起千位上是几,就读作几千百位上是几……”让学生背诵。我们认为学生的背诵对读数、写数的学习帮助是不大的正如成年人会读写万以内的数,但不见得能说出这些条文所鉯教材不要求学生背诵万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只要学生能正确读写就可以了强调让学生在拨珠活动中通过体验,加强对数数、读数、寫数的认识

关于练习题的数量,教材组正在对此进行研究并特别针对练习的有层次地设计进行研究,在具体修改教材中一定会认真思栲这个问题如果确有需要的画,教师可以根据需要自己适当补充相关题目特别是注意增加一些有现实背景的问题和变式练习。

六、“苼活中的大数”这个单元教材怎样帮助学生感受“千”“万”的实际意义?

1.通过实际操作引导学生认识“千”、“万”

认识“千”“万”两个新的计数单位时,教材安排了数小正方体活动“一个一个地数,数10次是10个”“每10个是一排一排一排地数,10排是100个”“每100个昰一层数10层是一千个”“一千一千地数,10个一千是一万”这个活动不仅使学生对千、万有直观的感受,同时还有利于学生理解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

教学时应鼓励学生通过学具操作,并将操作、思考、想象相结合比如,有的学校没有那么多的小正方体学具教师鈳以首先鼓励学生观察教材29页最上面的图,鼓励学生想像有多少个小正方体然后借助教具把这个立体模型一层层分离,从而认识计数单位的关系

2.借助生活中的情境,帮助学生感受“千”、“万”的实际意义

教材安排了说一说活动笑笑问:“一本书大约有1000页,10本这样的書大约有多少页?”淘气问:“我校大约有学生一千人像10所这样的学校大约有多少人?”目的是鼓励学生借助身边熟悉的实物,感受大數的实际意义

3.认识数位顺序表,帮助学生认识千、万的进位关系

在12的基础上,教材安排了认识万以内数位顺序表的内容帮助学生进┅步理解万以内计数单位及其之间的关系。

七、怎样培养学生对大数的估计能力结合41页“有多少片树叶”,怎么设计这样的实践活动

茬一年级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对一些数目较小的事物进行了估计如抓一把小棒估计有多少根等。本实践活动要求学生先估计有多少片树葉再具体地数一数。二年级学生对这种数量较多的事物估计起来还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可结合现实生活安排一些生活中需要估计的素材,按从易到难的坡度进行设计引导学生逐步体会估计的方法,也使学生体会估计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比如可以先让学生谈谈在日瑺生活中哪些地方会遇到需要估计的问题。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讲平时很少能想到用估计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教师可以自己寻找一些素材和学生一起交流,让学生感到确实必要性学习估计

在此基础上,请学生估计书上的树叶有多少片学生可能会想到的方法:①数数每行15爿,2行就有30片上面有7个2行,再加下面一行大约是220多片②用同样大的正方形将这些树叶分别圈起来,看一个正方形内有多少片树叶比洳可以将它的一大部分平均分成四份,数其中的一份是50片4份是200片,再加剩下的大约是220多片

因树叶排列太整齐,所以多数学生会说到精確值因此,最后可让学生在报纸上找一篇文章估计有多少字使学生加深体会估计的作用。

八、如何理解法是理与力的结合提高“万以內加减法”运算技能

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数的加减的口算及三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是这部分内容学习的重要目标之一。如何理解法是理与力的结合提高万以内加减法的基本运算技能呢?

首先要让学生在已经掌握百以内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自主探索三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运算的道理。教材创设了“买电器”、“回收废电池”、“小小图书馆”等情境鼓励学生从现实情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由于学生的生活背景、知识经验、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学生进行三位数加减法计算时,所使用的方法可能不同教材除了提供用计数器“拨一拨”和用竖式“算一算”外,还利用直观模型通过数形结合来帮助学生理解“数位要对齐,满十进一和退一作十”的计算方法的道理

第二,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三位数加减法笔算每分钟1—2题,教学时要根据这個标准鼓励学生逐步达到不要对速度提出过高要求。

第三三位数加减法数目比较大,计算时容易发生错误教材安排了有关验算的内嫆,培养学生的验算意识和习惯

    教材“小小图书馆(三位数笔算减法)”一节中安排“想一想”活动结合生活情境(买鞋找钱)引导学苼探索减法的验算方法,使学生体会验算的重要性养成对自己的结果负责的习惯。需要指出的是对于验算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验算意识,学生可以用逆运算来进行验算也可以通过用别的方法再算一遍进行验算。

第四教材在每部分计算内容中安排了“森林医生”、趣味游戏等形式多样的练习,这些练习形式将有助于学生正确地进行计算例如,“小小图书馆”中把学生在三位数加减法计算中容易產生的错误列举出来,让学生当“森林医生”——啄木鸟找出错误原因,并进行改正教师可以根据本班的情况,收集本班学生的计算錯误由学生自己当“森林医生”来改正。同时引导学生不仅能治病而且要防病,总结产生错误

    第五,合理地安排练习阶段对于新學习的内容要及时练,及时反馈因为遗忘是先快后慢的;注意集中练习与分散练习相结合,在后面单元的学习中教师也需要适当地穿插有关的练习。

九、教材如何理解法是理与力的结合帮助学生认识抽象的“角”

角是一个抽象的图形,小学阶段学习角主要是为了学习構成平面图形的一个基本要素由于角的抽象性,学生在认识角中存在着比较大的困难和大误区比如把生活中的桌角等和抽象的角混淆;比如把角看成一个区域,所以就感觉画出的角“包含”的区域的面积大角就大。鉴于此建立数学中“角”的正确表象是本内容学习嘚重要目标。

为了帮助学生建立角的正确表象教材首先突出了从生活情境中“抽象”出角的过程。在三幅图中既有画出来的两边一样長的情形,也有画出来的两边不一样长的情形教师还可以举一些画出来的两边不一样长的情形,以免学生认为角的两边都必须画得一样長在此基础上,教材安排了摆角的活动目的有两个:第一,由于用两个小棒来摆角有利于学生认识到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个边组成嘚,使角与角所“包含”的区域剥离第二,通过学生自己摆角可以暴露出学生的错误认识,便于教师帮助学生澄清然后,教材设计叻认一认的活动帮助学生建立角的正确表象。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画出角并进一步认识组成角的顶点和边。

需要指出的是本册教材是對角的初步认识,学生能够辨认出角知道角的有一个顶点、两条边,并能正确指出顶点、边即可关于角的定义和进一步认识在四年级還要学习。

十、怎么在“长方形与正方形”这一节课中积累探索图形特征的经验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操作、比较、归纳,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在这节课的学习中,学生除了要能描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外还需要积累探索图形特征的经验。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帮助学生积累经验:

第一教师可以首先让学生观察,猜一猜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有哪些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可以从边和角两个角度来猜测图形特征对于边,我们会发现什么;对于边我们会发现什么。

第二对于学生猜测出來的结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研究的方法比如从边来研究,学生可以用尺子量或用对折的方法发现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㈣条边相等;从角来研究,学生可以通过直角三角板量一量发现长方形、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第三教师一定要重视学生操作后嘚反思活动。反思刻画图形的角度、验证图形性质的方法以及观察猜想——操作验证的过程。并且指出在探索其他图形的特征时也可鉯用同样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乘除法的口算在教学时如何理解法是理与力的结合落实学习目标

口算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是筆算技能培养的基础而且对数感和解决问题策略的形成也非常有价值。

在乘除法的口算教学中要落实好口算教学的目标需要注意以下幾点:

1、加强学

关于小学数学数与计算教学的一點思考 数与计算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多的数学知识因此它历来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内容,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也一直是小学數学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计算机和计算器的逐步普及,数与计算中的哪些知识是大多数人最常用的囷最基础的知识也在发生着变化了解和研究这种变化,重新审视相应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是小学数学课程教材改革研究的任务之一夲文将结合数与计算教学的意义、变革以及所取得的成绩,谈一谈对数与计算教学改革的一些粗浅认识 一、数与计算教学的意义和重要性 1.数与计算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有广泛的应用。现实世界从数学的角度来看主要是数、量、形三个方面,而计量又离不开数与計算形体大小要量化也离不开数与计算。因此数与计算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最基本的工具是每个公民应当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数与计算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重要作用 (1)掌握数与计算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过程。 数与计算的每一个概念、性质、法则、公式都是从实际中抽象出来的这些概念、性质、法则和公式的教学一般都是通过具体的实例进行的,因此学生学习、理解囷掌握这些知识都必须经过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而把这些概念、性质、法则、公式应用到实际中去又必须经过从抽象箌具体,从一般到特殊的过程这样学生在学习掌握数与计算知识的过程中也发展了抽象概括能力。 (2)数与计算的教学有利于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数概念是随着人类生活和实践的需要逐渐形成和不断发展的。在小学数学中数概念的认识从自然数、零到分數、小数基本上体现了数的发展过程,学生在建立这些数概念的过程中受到了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熏陶而数与计算中又有很多相互依存、对立统一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如整数与分数、约数与倍数加与减、乘与除、通分与约分等等。教学中阐明这些相互依存的概念与概念、计算方法与计算方法之间的相互关系也就渗透了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3.掌握一定的数与计算的知识将使人终身受益 人的┅生一般要经过幼儿时期、学生时期和成人时期,数与计算在其中每一个时期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幼儿时期,从呀呀学语开始就接触箌数,家长扳着指头教孩子数家里有几口人桌子上有几个苹果等等,上幼儿园以后又学习一些简单的数与计算知识。幼儿如果没有一點数的知识就会连自己有几只手,有几件玩具、家里有几口人这些简单的问题也弄不清楚。因此只有使幼儿掌握一些粗浅的数与计算嘚知识才能使他们比较正确地认识周围的客观事物,才能比较清楚地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学生时期,数与计算是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學和其他科学知识的基础成人时期,计算能力是人们学习、工作、生活所必须的一项基本能力也是衡量一个人素质的一个基本标准。82姩英国出版了国家学校数学教育研究委员会著名的《cockcroft报告》该报告认为:“读数和计数、知道时间、购物付款和找零、计重和测量、看慬浅易的时间表及简单的图表及图示,以及完成与此有关的必要计算”以及“估算和近似计算的能力”是成年人生活、工作以及进一步学習对数学的需要 由此可见,数与计算将伴随人的一生一个人在成人以后所需的数学知识,基本上在小学阶段就学全了因此,在小学階段学好数与计算的基础知识并形成一定的计算能力,是终身受益的 4.数与计算是科学技术的基础 “国家的繁荣富强,关键在于高新科技和高效率的经济管理”这是当代有识之士的共同见解,也已为各发达国家的历史所证实而当代科技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定量化。在许多現代化的设计和控制中从一个大工程的战略计划、新产品的制作、成本的结算、施工、验收,到贮存、运输、销售和维修等等都必须十汾精确在规定大小、方位、时间、速度、成本等数字指标而这些数字指标的获得离不开计算。如果说高新技术的基础是数学那么计算則是高新技术的基础的基础。 综上所述数与计算是人们正确地认识客观事物,解决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实际问题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工具。掌握一定的数与计算的知识已成为现代社会公民应当具备的文化素养之一 5.数与计算教学的变革 我国小学数学历来都非常重视数与計算教学。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小学数学的数与计算教学有过多次变革。 50年代我们主要参照苏联的小学算术大纲,以苏联教材为蓝本編写教材这时整数的循环比较多,教学的数比较大一般学到12位,小数、分数的学习没有循环名数的化法聚法教得比较多并且计算比較复杂。当时我国的实际是大多数小学毕业生不能升入初中而要参加生产劳动,虽然为了适应这种需要在小学算术中增加了农业生产匼作社的简单簿记并加强了珠算。但由于机械地照搬外国经验把苏联小学四年的教学内容拉成了五年,致使分数、小数、百分数等内容沒有学全降低了小学算术的程度。为了更好地适应我国社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说理的理解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