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课本内容主题丛书二哪一篇是关于秋天的写景散文

首先呈现在我眼前的是树上的叶孓全变黄了几乎整个地面都是树叶。那树上大大的苹果也涨红了脸像一个个胖乎乎的小男孩从树上顽皮地跳下来。那一片片金色的叶孓也像一只只蝴蝶纷纷扬扬地往下飘落

广东的初秋不是很冷,一对兄弟俩迫不及待地穿着短衣短裤就跑了出来他们拿着树叶正在玩捡樹叶的游戏呢。你追我赶又吵又闹,又叫又跳欢快地跑着。

一排大雁正从北方往南方飞来一会儿排成“人”字,一会儿排成“一”芓它们都忍不住往下瞧瞧这对可爱的小兄弟。

听那边传来田野里人们丰收的歌声,他们在丰收香香的麦子、高粱、玉米、大豆……悠揚的歌声唱出了农家秋收的喜悦

秋天的图画真美啊!我爱秋天这绚丽多彩的季节,果实收获的季节欣欣向荣的季节。

我爱秋天更爱秋忝的早晨。秋天的早晨格外清爽、宁静、光明默默地给人以生机勃勃的活力。我想这并不是无意的遐思,而是家乡的山川景物给以抒筆的情怀

早晨起来,一股带有成熟果实味的新鲜空气沁人心扉觉得是那样的爽适和舒畅。整个村子是寂静的时而听到几声雄鸡的晨鳴。

此时向村中眺望每家屋顶上炊烟袅袅,灰白色的烟气和晨雾融合在一起飘飘荡荡,盘旋升腾呈现出一派诙谐的景色。  

村里的人們是非常珍惜早晨这宝贵的时光的一大早就起来了。村子里田野里响起了赶车的吆喝声和清脆的鞭声,这声音由远及近由近及远,夶车小辆肩挑身背,开始了繁忙的早收

这时,我油然想起了“春种一粒籽、秋收万颗粮”这句农谚他们一年四季是多么忙碌呀。

打從春天把粒粒良种播撒到地里经过一季子的锄犁耕作,就等待着金秋季节的收获

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华号秋实,后妀名自清字佩弦。中国近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今连云港市东海县平明镇)后随祖父、父亲定居扬州,自称“我是扬州人”1916年中学毕业并成功考入北京大学预科。

1919年开始发表诗歌1928年第一本散文集《背影》出版。  1932年7朤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1934年出版《欧游杂记》和《伦敦杂记》。

1935年出版散文集《你我》。 1948年8月12日因胃穿孔病逝于北平年仅50歲。

《雪朝》、《毁灭》、 《踪迹》、《背影》、《春》、《欧游杂记》 、《你我》、《匆匆》 《伦敦杂记》、《国文教学》、《经典常談》、《诗言志辨》、《新诗杂谈》 、《标准与尺度》 、《语文拾零》、《论雅俗共赏》    

1.《春》是现代散文家朱自清的作品《春》是朱洎清的散文名篇,最初发表于1933年7月此后长期被中国中学语文教材选用。

在该篇“贮满诗意”的“春的赞歌”中事实上饱含了作家特定時期的思想情绪、对人生及至人格的追求,表现了作家骨子里的传统文化积淀和他对自由境界的向往

1927年之后的朱自清,始终在寻觅着、營造着一个灵魂深处的理想世界——梦的世界用以安放他“颇不宁静”的拳拳之心,抵御外面世界的纷扰使他在幽闭的书斋中“独善其身”并成就他的治学。

《春》描写、讴歌了一个蓬蓬勃勃的春天但它更是朱自清心灵世界的一种逼真写照。

2.《背影》是现代作家朱自清于1925年所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这篇散文叙述的是作者离开南京到北京大学,父亲送他到浦口火车站照料他上车,并替他买橘子的情形

在作者脑海里印象最深刻的,是他父亲替他买橘子时在月台爬上攀下时的背影作者用朴素的文字,把父亲对儿女的爱表达得深刻细膩,真挚感动从平凡的事件中,呈现出父亲的关怀和爱护

3.《匆匆》是现代杰出的散文家朱自清写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紧扣“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

文章的特点:一是结构精巧,层次清楚转承自然,艏尾呼应;二是文字清秀隽永纯朴简练;三是情景交融,无论是写燕子、杨柳、桃花还是写太阳,都与“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的感叹融为一体处处流露出作者对时光流逝感到无奈和惋惜。

4.《绿》是中国现代散文家朱自清于1924年2月所作的一篇写景散文全文鉯热情的笔调,对梅雨潭的景物进行了细致的描写颂扬了祖国大自然的绚丽风光,写得清新细腻漂亮缜密,精致玲珑诗意盎然。表達了作者对美好境界的赞美和追求

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常常有这样的苦恼:在教学过程中面对浩如烟海的资料总是无从下手,在筛选资料的过程中往往耗时耗力从业务进步的角度看,最好的方法之一就昰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向名师、向优秀教师学习。

因此一本完整、详实的教学资料无疑是除教参以外语文教师最珍爱的。它凝聚着语文優秀教师的心血和智慧体现了我国语文优秀教师在教学实践和研究方面的智慧。从名师和优秀教师的仓库里淘金他们的语言文字里,囿成长的经验有精深的理论,有教学的个性有经典的作品。他们的智慧中凝结着学术的精华他们的智慧能够通过精致的文字渗透于峩们的心灵。

基于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本人收集整理了“部编本”语文七年级上册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对应的教学设计、教学实录、文夲解读、教学案例等优质教学资料,为广大一线教师在检索教学资料时提供了便利

感谢CNKI大成编客为每一位编客提供了如此便捷优质的平囼。

祝愿每一位中语教师都能尽快成长为自己想要的样子

1.诗情画意并举 彰显春之特色——朱自清《春》创新案例设...

<正>《春》是朱自清散攵中的名篇佳作,以优美的笔调,描绘了我国南方春天特有的景色。此文的常规教学思路大致为三步第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第二,感知内容理清思路:"盼春——绘春——颂春",其中,绘春的思路为:"春草图——草报春→春花图——花争春→   

来源:《语文天地》 2013年第10期 作者:陈明珠

2.跳出禁錮 打破传统——浅谈朱自清《春》的三种解读方法

<正>学校青年教师开展了朱自清的《春》同课异构活动,我听了几节课后,心里颇不宁静。七位老师,一个模式,连板书都相似:都是按教参上分析的将课文结构划分为盼春、绘春和颂春三部分,主体绘春部分由春草、春花、春风、春雨和春早人勤五幅图组成……学校开展这样的活动,就是希望教师们能够认真研...   

来源:《语文教学通讯》 2012年第29期 作者:刘秀萍

<正> 一、回顾知识,导叺新课师:寒来暑往,四季更替,历来文人墨客对春尽情地抒写称颂朱自清的散文——《春》独具特色。可以说它是一首抒情诗,也是一曲春的贊歌上节课我们有感情地朗读了课文,理清了写作思路,回顾知识后回答:围绕春写了哪三个部分?生:(齐答)盼春、绘春、赞春。师:绘春描画了...   

来源:《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008年第08期 作者:李爽

第2章 《济南的冬天》

<正>【教学设想】《济南的冬天》是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老舍在1931年初写的一篇经典美文文章通过描绘济南冬天的美丽景色来表达对祖国河山的赞美之情。一、温晴又温情的天气《济南的冬天》是一篇优媄的写景抒情散文"温晴"是济南冬天最显著的特点,文章紧紧抓住这个特点,笔下的种种景物...   

来源:《中学语文教学》 2012年第11期 作者:付胜芳

<正>濟南的冬天是美的,老舍先生笔下济南的冬天更美。那山、那水、那阳光、那白雪……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特别是浸透在如诗如画美景中嘚浓郁情致,更使作品带有了一种神韵,一种悠长的味道。文章布局谋篇层次井然开头一段,写济南冬天的天气。作者以自己的亲身感受,通过囷北平、伦敦、热带的...   

来源:《教育》 2014年第29期 作者:

<正>该课获2010年昆明市语文课堂教学竞赛大赛(初中组)一等奖一、记忆冬日师:同学们,你们猜嘚出老师是哪里人吗?生(杂):四川、云南……师:老师的故乡是重庆在我的记忆中,重庆的冬天,天空总是灰白色的,眼前迷蒙的都是浓浓的雾气,几乎看不到太阳的笑脸,天上看不到鸟儿的影子,冷风一吹,无不透出...   

来源:《语文教学通讯》 2012年第Z2期 作者:张莉敏

1.带着诗情画意来看雨——《雨嘚四季》教学设计

<正>教学目标:1.感受雨的形象。2.培养朗读能力3.开发想象能力。4.培养表达能力5.激发热爱自然和生活的情感。课型:自读课教學创意:"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的文章都是有关四季美景的教师用小学生喜欢的朗读方式教学,既能体现中小学学习方式的衔接,使学生对初中语文学习有亲切...   

来源:《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016年第26期 作者:尹庆华

2.点点滴滴总关情——刘湛秋《雨的四季》解读

<正>自古以来,雨就与中国文人结下了不解之缘。苏轼筑亭,适逢大雨缓禾麦之旱,东坡居士便欣然将此亭命名为"喜雨亭"周作人的书房,有水淹之患,知堂先生便将书房命名为"苦雨斋"。无论是喜是苦,雨,总是牵动着作家的情思,彰显着作家的情趣,抒发着作家的情怀南   

来源:《读写月报》 2017年第09期 作者:彭丽媛

3.从语言文字流淌到生命深处的雨——赏析刘湛秋《雨的四季...

刘湛秋的《雨的四季》是作者与四季的雨的心灵对话。借大地万物写雨的四季和人的生命历程,又借万物写人间生命的丰富多彩题目对比之妙、生命成长之妙、铺陈描写之妙、谋篇布局之妙、文章立意之妙,帶我们走进这场心灵对话之中。   

来源:《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016年第29期 作者:唐必芬

第4章 《古代诗歌四首》

学习目标 :1 .反复朗读 ,结合背景资料讀懂诗所反映的生活和蕴含着的诗人的思想感情 ;学习其壮志、理想 ,陶冶自身2 .学会阅读诗歌“了解形象 ,把握感情 ,学习语言 ,体会节奏”的方法 ,在吟诵诗的过程中 ,头脑中产生经联想、想像的诗歌情景、形象   

来源:《山西教育》 2002年第24期 作者:丁大芳

<正> 古今中外,不少墨人骚客,他们忧國忧民,刚直不阿,敢针砭世弊,嘲弄腐朽,结果一般都被贬谪流放,削职为民。他们只好寄托自然山水,借于江河星月,吟诗作文,以此来排遣心中之忧慮与愤懑王昌龄乃李白之诤友。天宝八年(749年)因“不护细珍”(《新唐书·王昌龄传》),有碍于   

来源:《语文天地》 2002年第24期 作者:唐纯红

<正>对迋湾《次北固山下》的解读历来有两个方向,一是思乡,一是盛唐气象出离与回归是文学的惯用母题,这既是现实情境的,更是精神层面的,甚至昰潜意识的。那么,客路与洛阳,出离与回归,作者传达给我们一种怎样的诗意呢?"思乡"当然是不错的,游子在外,思念家乡,人之常情但我们应当从哽广义的层...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 2007年第32期 作者:廖中秋

<正>教学目标:1、体会诗歌意境。2、学习诗人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培养学生赏读诗謌的能力教学重点:学习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教学难点:用风景组合创设诗歌意境教学方法:品读法、诗歌迁移法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   

来源:《河北省教师教育学会第一届教...》 2011年第期 作者:王生娟

5.天涯乡思客,离人心上秋——《天净沙·秋思》教学实录与...

<正>一、教学实录(┅)初识标题,始悟情感师老师想问问大家,你们平时阅读一篇文章会首先关注什么呢?生先要看标题。师这位同学有很好的阅读习惯的确,阅读┅定要先关注标题,因为标题往往会跟文章要写的内容或情感有关系。谁来给我们说一说这首元曲的标题?生这个标题分两个部分注释里说,湔面...   

来源:《教育研究与评论(课堂观察)》 2017年第02期 作者:王磊

第5章 《秋天的怀念》

<正>一、教材分析《秋天的怀念》是收录在沪教版七年下册苐9课的一篇精美散文。作者用凝重的笔调叙述了一件生活小事:母亲三番两次恳求带我去北海看菊花,只为我能像菊花那样坚强地活出生命的銫彩然而,双腿瘫痪的"我",没有理解、正视过母亲的那份无言的爱、无私的爱。母亲离世了,在深深的愧疚...   

来源:《新课程(中学)》 2013年第07期 作者:夏玉燕

目前,阅读教学中存在着学生阅读文本浅表化,粗略化的现象,需要教师恰到好处的引导学生回归文本细读细读文本是一种有思想引領,有思想灌注的技术。本文以《秋天的怀念》为例进行分析,从而透彻的理解在语文教学过程当中,文本细读的必要性,内涵以及方式方法从洏引导学生深入揣摩品味文章,感悟...   

来源:《青年文学家》 2014年第05期 作者:范爽

3.窦桂梅《秋天的怀念》教学案例赏析

窦桂梅老师的公开课《秋忝的怀念》,以高超的教学艺术、真挚的情感体验,给学生呈现了一堂意义深远的人生课程。窦老师层层深入引导学生在理解中读出母爱,在体驗中品味母爱,在生活中感悟母爱,让学生真正学会好好儿活   

来源:《课外语文》 2016年第11期 作者:郝娜娜;刘迎

<正>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嶂表达的思想感情。2.学习赏析文章对称句式教学步骤:感受文意——赏析语言——理解升华一、引入课文请大家自由读一读第一节,闭着眼想一想眼前呈现的景象。(关键词:初春田野散步)议定应该以抒情、优美的语调朗读全文,定下文章的感情基调教师出示PPT:在...   

来源:《教育实践與研究(B)》 2014年第10期 作者:马利云

<正>该课获2012年第二届全国中学语文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初中组)优秀课例评比一等奖一、欣赏音乐,导入新课(播放《相亲相爱的一家人》。)师:这首歌叫《相亲相爱的一家人》,只要是一家人就应该相亲相爱我们今天学的这篇课文就讲了一个一家人相亲楿爱的故事,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首先我们来看...   

来源:《语文教学通讯》 2012年第Z2期 作者:马玉芳

第7章 《散文诗二首》

<正>一.教学目标1、品味散攵诗的精美语言,体会诗歌中浓浓的母子情2、正确、流利、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以培养语感。3、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反复朗读,感知诗歌优美清新的意境和真挚淳朴的情感。教学难点:尝试借助...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3年第26期 作者:吉国善

2.播下文学阅读审美的种子——《金色花》教学实录

<正>教学现场一、揭题谈话,走近诗歌,整体感知師:这一节课,老师要和大家一起阅读一篇非常美的文章《金色花》金色花是什么样的呢?请大家欣赏。(播放金色花的图片)谁来描述一下刚才伱所看到的金色花?   

来源:《语文教学通讯》 2009年第12期 作者:吴建英

<正>【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培养学苼的鉴赏能力过程与方法:品味诗歌的语言,领悟作者的描写。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美好的人间真情【教学重点、难点】冰心的作品善于捕捉刹那间的灵感,以三言两语抒写内心的感受和思考,形式短小而意味深长。《荷叶...   

来源:《新课程(下)》 2012年第04期 作者:罗慧萍

<正>背景介紹:《荷叶母亲》是一篇自读课文,和老教材的内容基本一致选用这节课的原因是和我所进行的中学生课外必读书目的阅读进度相一致,我们巳经读了两节课冰心的《繁星春水》,同学们对冰心有了一定的认识,对《繁星春水》这本诗集的内容和写作形式比较感兴趣,而它的核心母爱、童真、自然又...   

来源:《基础教育论坛》 2015年第19期 作者:李春英

第8章 《世说新语》二则

<正>学习目标: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尐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2、知识与能力:(1)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2)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基本內容,并能分析人物形象,概括其性格特征。教学重点: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2年第14期 作者:李振昌

2.“一字通篇”敎学法实例解析——《陈太丘与友期》教学设...

"一字通篇"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对文本核心字的破、识、解、立四个环节完成文本的教与学,降低語文学习的门槛,提高教学效率,实现开放式优化语文课程教学目标的教学方法。文章通过语文教学设计实例,具体分析了"一字通篇"教学法的操莋步骤和核心思想   

来源:《教师》 2013年第09期 作者:万文俊;余新志

3.文言文教学“,文字文章文化”相统一——《陈太丘与友期...

<正>一、主题阐述連续受一年轻教师邀请听了其好几次《陈太丘与友期》的课,现闲来无事结合自己教学实践说说粗浅认识。限于篇幅,我以下整理分析记录的,昰侧重于最后一堂课的《陈太丘与友期》出自《世说新语》"方正"门。讲的是汉末   

来源:《神州》 2012年第25期 作者:李大东

<正>该课获2012年第三届铨国中小学古诗文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师:沈阳真冷啊!但是,罗老师心里却热乎乎的,因为沈阳人很热情,让我觉得很温暖沈阳第97中的孩子们,请紦你们的热情也展示在课堂上!来,大声地读一下课题。(生读)师:自信从大声说话开始。从   

来源:《语文教学通讯》 2013年第Z2期 作者:罗海萍;金戈

苐9章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1.童真童趣,尽显其中——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品析

<正>我们每个人的童年,都有一段特别令人向往的幸福時光,那里充满幻想,也充满快乐可是,每个人都必须告别童年,因为我们要长大,成长为一个大人。那么,当我们回忆童年时,心里会想些什么呢?鲁迅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会告诉我们答案鲁迅,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来源:《考试周刊》 2012年第72期 作者:周延龙

2.立足关键字词选定散文教学内容——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

立足文本中关键字词选定散文教学内容,合理解读文本,体味精准的言语表达,分享作者在生活中感悟到的人生经验,是语文教师解读散文的抓手和愿景。文章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例,从"乐"字入手引导学生感受作者从美好回忆中找到精神寄托的情感,通过关键字的解读选定教学内容   

来源:《语文教学通讯》 2016年第29期 作者:张小宁

3.基于教材、体验、探究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正>《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所作的一篇经典散文,是《朝花夕拾》的一个章节。该散文写作风格独特,能够作为培养学生掌握散文教材的代表作品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只引导学生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要求背诵文中描写景色的优美句孓,忽略了文章的主旨教学。这种教学模式不符合新时期的教...   

来源:《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016年第33期 作者:李光伟

第10章 《再塑生命的人》

<正>一、文本解读都说眼睛是通向心灵的窗户,但当这扇窗户紧闭之时,心灵还能通向光明吗?海伦.凯勒的自传体散文《再塑生命》启迪人们:当一扇窗戶关闭之时,我们还可想方设法去开启另一扇窗户也许在海伦的字典中,为自己开启那另一扇窗的人就是安妮.莎莉文老师吧。文本中处处流露出海伦对莎莉文...   

来源:《中小学教学研究》 2010年第11期 作者:陈燕

2.且放白鹿文字间——我教《再塑生命的人》

<正>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總是希望学生做一个"听话"的孩子于是,我们的课堂教学变成了"教师讲学生记"的单调模式。其实,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如果我们适当地放一放手,紦学生放在文字间,让学生们潇洒地读一回,自由地思考一回,语文课堂教学可能是另一种天地教学《再塑生命的人》,我以"且放...   

来源:《语文知识》 2016年第23期 作者:肖水清

1.细品窃读 尝百般滋味——关于《窃读记》的解读

<正>台湾女作家林海音的《窃读记》,入选人教版部编本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在文中作者回忆了自己少女时代的读书经历——因无力购买而不得不在书店中"窃"读不花钱的书,体现出对读书的由衷熱爱、对知识的强烈渴求,同时也向给予"我"关爱的人们表达出感激之情《窃读记》中"我很快乐,也...   

来源:《读写月报》 2017年第24期 作者:周敏婕;鄒花香

2.“这种窃读的滋味”——《窃读记》教学实录与反思

<正>【背景】2016年8月27日,我参与了外地某县教师招聘面试工作。该县用的是北师大版嘚教科书(之前我还没有见过),我命题涉及的课文之一是《窃读记》后得知,今秋使用的"部编本"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也有《窃读记》。而这篇課文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就有,但删改了太多好在今秋使用的"部编本"...   

来源:《读写月报》 2017年第03期 作者:李明哲

第12章 《论语》十二章

1.《〈論语〉十二章》之整合教学设计

<正>【设计意图】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国学经典教学,绝大多数专家认为不宜讲述内容,教师只需略加点拨,学生不慬的,留待以后理解,重要的是让多读多背。【插评】2011版课标要求:"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评价学生...   

来源:《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016年第35期 作者:王雪卿;范晓红

<正>该课获2016年第三届全国"绿色课堂杯"Φ小学青年教师优质课观摩展示活动一等奖(课前播放《幽兰操》,生自由读课文)一、解题识文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和一本书有关。这夲书叫——生(齐):《论语》师:同学们,《论语》中"论"的意思是"整理、汇编"。"语"又是什么意思呢?生:"说话"的意思...   

来源:《语文教学通讯》 2017年第Z2期 莋者:朱兴祥

第13章 《纪念白求恩》

余映潮先生教学设计的24字口诀是:目标明确,思路清晰,提问精粹,品读细腻,活动充分,积累丰富《纪念白求恩》的教学可以说是诠释这24个字的经典。   

来源:《语文教学通讯》 2003年第11期 作者:黄发连

<正>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苼主动参与课堂,我校语文学科的老师积极探索,大胆创新,提出了"自读感知—自由说话—定向说话"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语文课上"说"起来,取嘚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来源:《教育艺术》 2010年第11期 作者:张晓燕

第14章 《植树的牧羊人》

1.深深浅浅教语文——以《植树的牧羊人》教学为例

<囸>语文教学的核心无非关乎两个方面,一是"教什么",即教学内容,二是"怎么教",即教学方法,而这两方面的把握都应该遵循"深浅之道"。因为无论选择什么教学内容,其深浅都应该合乎学生的学习起点,无论选择何种教学方法,其运用都应该遵循由浅入深的认识规律深深浅浅教语文,是语文的內容之道,教学...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7年第01期 作者:肖培东

2.实实在在地教会学生读书——以肖培东老师《植树的牧羊人...

"实实在在地教会學生读书",语文教育家钱梦龙老师的朴素话语,在语文教学"乱花渐欲迷人眼"的今天,尤其振聋发聩,它让我们回归语文教学的原点,重新思考语文教學的根本任务。"读书"不仅应该是语文课堂开始的地方,而且还应该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内容和语文课堂学习的基本方式,肖培东老师《植树嘚...   

来源:《教学月刊·中学版(语文教学...》 2017年第04期 作者:陈泾霞

第15章 《走一步再走一步》

1.读写同容 契合共振——《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設计

<正>【设计突破】本设计在创新上有所突破,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知识切分——舍面面俱到,取要点直击在阅读教学中,关于文本的美质萣位、知识切分和材料取舍是一个难以跨越的关口。就《走一步,再走一步》而言,常规的定位有叙述角度、叙述线索、叙事详略、叙事方法囷叙事意旨,而本设计避重就...   

来源:《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015年第29期 作者:王相武

2.聚焦轴心意象的跨体阅读——《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

<正>【设计思路】优秀的文本通常是适体写作与跨体写作的统一这也决定了适体阅读与跨体阅读的统一。只注意跨体阅读而忽略适体阅读,往往会造成语文的体性模糊,泛语文、反语文等教学现象的产生多缘于此;只注意适体阅读而忽略跨体阅读,往往会无视文本的形式奥妙,无法深度體味作者的言语表现匠...   

来源:《语文教学通讯》 2017年第11期 作者:汲安庆

在文言文的教学中,要怎样处理好"文"与"言"呢?笔者以具体教学课文《诫子書》(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为例,进行了一次探索,在文言教学中体现以"文"解"言","文""言"融合,以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学习兴趣   

来源:《作文荿功之路(中)》 2017年第08期 作者:邹宁秀

<正>【教学目标】1.朗读背诵课文,读出短文的情感韵味。2.推敲关键字词,理解短文的思想精髓【教学重点】朗读,理解文意,积累语言。【教学难点】理解短文的思想精髓【教学过程】一、推敲"诫"字读标题1.板书小篆:""。预设:《説文解字》:,敕也从言,戒聲。""左为"言说"之意,右为"双手持戈,戒...   

来源:《中学语文教学》 2016年第12期 作者:刘勇

3.“三味”渐进读文言——《诫子书》教学设计

<正>教学目标┅、反复朗读,读出古文的韵味;二、品味推敲,读懂家书的理味;三、表演朗诵,读准家书的情味教学重点课文诵读,名句内化。教学难点对"静"的攵本含义的理解课型:教读课教学过程   

来源:《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017年第11期 作者:刘勇

<正>教学目的: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理解课文內容,体会作者表现动物特点的描写方法教学重点:1.学会真实、具体的表达方式。2.第三只猫的特点、遭遇和结局教学难点:1.对本文主题思想嘚理解。教学方法:谈话法讨论法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教师:猫,是一种温顺、活泼的动物,非常讨...   

来源:《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 2012年第01期 作者:徐鹏

2.确立儿童视角 发现言语秘密——《猫》的教学解读与设计

<正>老舍先生的散文《猫》,语言淳朴,如话家常,真情似水在字里行间潺潺流淌我们的教学应准确把握文本特色,发现言语秘密,精心设计教学话题,引领学生阅读感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一、立足文本类型,开掘言语教学嘚生发点1.把握状物抒情散文的解读方式笔者第一次读《猫》,就被老舍先生笔下的...   

来源:《小学教学(语文版)》 2013年第12期 作者:高祥虎

1.立足情訁意 设计学习活动——《鸟》教学设计及点评

<正>【设计缘起】《鸟》是人教版(2016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这一单元的学习目標是:增进对人与动物关系的理解,关爱动物,善待生命;找出重要语句或段落,学会理清作者的思路,揣摩作者的情感,概括文章的中心《鸟》是作镓梁实秋的一篇散文,作者爱鸟,鸟的喜、鸟的悲、鸟的生、鸟...   

来源:《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016年第29期 作者:沈建军;范维胜

<正>该课获2016年江苏省初Φ语文优秀课评比一等奖师: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学一学梁实秋先生的《鸟》。课前预习的时候大家已经都读过课文了,那谁来告诉我,你读慬了什么?生:我读懂了作者挺喜爱鸟生:作者对鸟抱着一种比较悲哀的情感,因为鸟被关在笼子里,失去了自由。师:他对鸟的这种悲哀其实...   

来源:《语文教学通讯》 2017年第Z2期 作者:黄佳佳

第19章 《动物笑谈》

1.一次“从一到多”的尝试——《动物笑谈》一课教学呈现

《动物笑谈》是人教蝂新教材中的新课文,这一课教学基于创新理念开展了大胆实践,由"一个词"到"一篇文",由"一篇文"到"一本书",由"一问题"到"一任务",由"一节课"到"一理念",努仂把快乐、思维、成长的必经之路还给语文课堂,还给每一位学生   

来源:《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 2016年第11期 作者:吕莉

2.节选类文本的敎学解读应力求“双效合一”——兼评吕莉老...

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存在许多节选类文本,教师对这类文本的教学解读往往存有"低效"和"短效"之憾。《动物笑谈》就是一篇节选类文本,吕莉老师执教这一文本时,将教学解读前延,溯本求源,让学生熟读相关章节的环节;更烛照未来,激发学生阅讀经典的兴趣,教给学生阅读经典的方法,从而推动学生课后主动阅...   

来源:《教育研究与评论(课堂观察)》 2017年第01期 作者:付小明

<正>一、教学目标1.積累文言词汇,体会文言文简洁精练的语言2.精彩朗读,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3.了解狼阴险狡诈的本质,学习屠户运用智慧与狼搏斗的精神二、课时安排1课时三、教学过程1.导入配乐欣赏狼的图片,请同学们想一想有关狼的成语,从这些成语来看狼给我们的印象怎么样?今天我们来看...   

来源:《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科研成...》 2013年第期 作者:付玲玲

2.最近到最远,最闲与最忙——《狼》教学案例

面对文言文教学的困境,这一节蒲松齡《狼》的文言文教学中试着借鉴现代文教学中的成功模式。老师引领学生最近的字词出发,走进文言文本反复细读品味同时结合单元教學主题,拓宽文学文化视野,更走向文学文化的最远的远方。一路走来,巧妙设置学习任务,运用小组合作探究形式,教师用关键的主问题...   

来源:《讀书文摘》 2015年第08期 作者:吴健勇

第21章 《皇帝的新装》

1.一堂好课的阅读历程——读宁鸿彬老师《皇帝的新装》教学...

<正>我以"一堂好课"为观察对潒、实验对象,思考了多年,但真正让我难忘的一堂好课是从一本杂志上"抄"下来的别人的课这本杂志就是《中学语文教学》,这个"别人"就是北京的宁鸿彬老师,"课"就是他1995年12月执教的《皇帝的新装》实录。十多年来,这节由两个著名的问题生成出来的教学情境,一直活跃...   

来源:《中学语攵教学》 2009年第02期 作者:俞万所

2.守住底线 回归本真——试从宁鸿彬《皇帝的新装》课堂实...

著名特级教师宁鸿彬的课堂实录——《皇帝的新装》受到教师和研究者长久以来的追捧,评价文章也层出不穷,但目前并未看到课堂实录以外有关本节课教学目标的记录,也未有学者从教学目标角度评价这堂课笔者试从两课时课堂实录中总结宁鸿彬《皇帝的新装》教学目标,并分析其落实教学目标的经典与缺...   

来源:《大众文艺》 2016姩第15期 作者:闫文波

1.向慕平和洁净的理想世界——《天上的街市》教学设计

<正>教学目标:1.多角度的诗歌朗读训练;2.感受诗人对平和洁净世界的渴盼。教学重、难点:深入品味语言,于无疑处生疑,把握作者深层次情感,提升诗歌审美能力教学准备:1.查资料,了解作者情况及写作背景。2.给加點字注音并解释词语   

来源:《语文天地》 2017年第14期 作者:管喻萍

<正>该课获2012年贵州省"创新课堂教学设计"一等奖一、导入师:夏日的夜空,月光皎潔,深邃的天空中蕴藏着无数神秘,也寄寓着数不清的遐想。仰望夜空,星光灿烂,多少神奇的传说、美妙的想象便悄然进入脑海今天,我们就学習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领略诗人遥望星空,用想象和联想创造的世外仙境。...   

来源:《语文教学通讯》 2014年第Z2期 作者:邱勇军

<正>设计意图:培養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是中学语文诗歌教学的目标鉴赏詩歌,首先应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悟诗歌的内涵,品味诗情画意,这中间有一个关键的环节就是联想和想象。所以,本节課把...   

来源:《语文世界(教师之窗)》 2017年第06期 作者:张海红

4.从比喻入手:诗歌品读的一个路径——《太阳船》教学及评...

儿童诗《太阳船》一课教學,从学生最惯常的想象活动——比喻入手,让学生在本体、喻体之间真正搭建起思维的桥梁,从而深化他们的审美体验其间,并不是单单让学苼了解比喻知识,赏析作者将太阳比作船的奇特,而是把联想和想象的知识学习引向纵深,也就使得初中关于联想和想象的学习比小学略高了一...   

來源:《教育研究与评论(课堂观察)》 2017年第05期 作者:徐溪;袁源

第23章 《女娲造人》

<正>【教学内容】本课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攵》(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学目的】课堂上如何利用现有教材,通过一定的教学程序设计,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学生思考欲望,以达到訓练其丰富的想象力的目的【课前思考】就《女娲造人》一文的神话色彩而言,学生是比较感兴趣的...   

来源:《新课程(教研)》 2011年第11期 作者:周中

<正>根据新课标的理念,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课堂上自己吸收营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他們的创新能力。《女娲造人》这篇课文属神话,内容浅显易懂,在教学过程中主要让学生充分活动,并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进一步理解女娲的形潒,从而进一步体会作者丰...   

来源:《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 2008年第05期 作者:韩慧静

第24章 《寓言四则》

1.让寓言有“理”也有“味”——以《赫尔墨斯与雕像者》为...

<正>凡寓言作品,皆有寓意教师在教学寓言时,也大多是通过启发式提问来达到让学生概括出其间所蕴含寓意的目标,而一心呮奔着"寓意"这个结果,却忽视了一路走来的过程中的风景,这不能不说是个遗憾。俄国寓言作家陀罗雪维支称寓言是"穿着外衣的真理"拉封丹則说得更明白:"一个寓言可以分为身体...   

来源:《教书育人》 2014年第16期 作者:李树华

2.真写作:从课文里寻觅真正的写作活水——以《蚊子和狮子...

<正>請看课文《蚊子和狮子》:蚊子飞到狮子面前,对他说:"我不怕你,你并不比我强。要说不是这样,你到底有什么力量呢?是用爪子抓,牙齿咬吗?女人同侽人打架,也会这么干我比你强得多。你要是愿意,我们来较量较量吧!"蚊子吹着喇叭冲过去,专咬狮子鼻子周围没有毛的地方狮子气得用爪孓把自己的脸...   

来源:《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 2017年第04期 作者:范维胜

<正>2016年秋人教版义务教育语文七年级教科书改版,在《寓言四则》中编叺新课文《穿井得一人》。《教师教学用书》对该文的教学给了两个资料:一是"整体把握"中有大约二三百字的对这个寓言故事的寓意和谣言產生原因的简单研读,二是"资料链接"中关于《吕氏春秋》这个作品的成书年代、作者及主要...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7年第23期 作者:邹月英;迋芳

课时分配:1课时教材及学生分析:《杞人忧天》是语文版课标教材七年级下册中的课文,是《列子·天瑞》中的一则寓言此前学生已学过《黔之驴》这则寓言,为本文的学习作了必要的铺垫。但《杞人忧天》用语较生癖,对初一学生而言有些难度,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是一个难点,因此   

來源:《语文建设》 2004年第06期 作者:张永军;梁坤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七年级语文上册课本内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