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微观经济学观点 正确 合理分析大学生分期付款理念是否合理。不用太深,300字左右就行~

您的位置: &
党的执政理念的新变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启示
优质期刊推荐用“三环”理论和“刺猬”理念经营人生——大学生如何从优秀到卓越--《中国青年研究》2004年06期
用“三环”理论和“刺猬”理念经营人生——大学生如何从优秀到卓越
【摘要】: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分类号】:G645.5【正文快照】:
美国管理学家吉姆·柯林斯自他的《基业长青》出版后,又带领他的21人研究团队,对1965年以来《财富》杂志历年500强排名的1400多家公司进行了长达五年的研究,并从中选出11家实现了跨越的公司和11家未能实现跨越的公司进行对比,结果终于发现了优秀公司转变为卓越公司的内在机制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钱欣葆;[J];幼儿教育;1984年11期
张秋生;[J];少年儿童研究;1994年06期
刘洪来;[J];中学生物教学;1995年01期
陈红;[J];学前教育;1997年Z1期
孟继高;[J];湖北教育;1997年Z1期
林植峰;[J];教育导刊;1997年S5期
宋桂莲;[J];学前教育;1998年04期
朱学勤;[J];东方艺术;1998年01期
李玉红;[J];早期教育;2000年14期
段修华;[J];江西教育;2001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渔歌子;朱晓兰;;[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残疾人心理卫生分会第四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2年
丘鹤英;刘志南;;[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传染病学分会成立20周年庆典暨第十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3年
渔歌子;;[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四届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3年
李强;;[A];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中期研究报告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雁鸣;[N];中国海洋报;2000年
升平;[N];东方航空报;2000年
谢其章;[N];光明日报;2000年
本报驻日内瓦记者
严明;[N];经济参考报;2000年
杨建民;[N];人民政协报;2000年
余志平;[N];中国医药报;2000年
宋雅芬;[N];中国特产报;2001年
许志军;[N];河北经济日报;2001年
陈子善;[N];深圳商报;2001年
高举;[N];北京科技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跃祥;[D];复旦大学;200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我是一个服装设计师,有些这方面自己的原创资料!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微观经济学:导论.
下载积分:3000
内容提示:微观经济学:导论.
文档格式:PPT|
浏览次数:2|
上传日期: 17:05:13|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 3000 积分
下载此文档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微观经济学:导论.
官方公共微信&p&转自古哥古点 &/p&&p&&b&纳什和帕累托&/b&&/p&&p&意大利的维弗雷多·帕累托和美国的约翰·纳什是数量经济学领域两位顶尖专家。约翰·纳什获得199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帕累托成名的年代还没有诺贝尔经济学奖,但是他是经济学界公认的无冕之王。两位大师生活中还有许多精彩的故事,比如纳什的精神症状一度癫狂,却在不离不弃的爱人帮助下走出阴霾,被人赞誉为美丽心灵;而帕累托在自己数学研究当中得出的人类财富分配规律和阶级划分理论被错误发挥,进而演化出意大利的法西斯主义,被人诟病为法西斯的代言人。这些故事我们留待以后再讲,今天要说的是他们各自提出的两个重要经济学概念和背后的故事。&/p&&p&&b&囚徒困境&/b&&/p&&p&首先从博弈论中最经典的模型“囚徒困境”说起。有两个抢劫犯合伙抢了银行被警察抓获。他们被关进完全分开的两个牢房。检察官各自独立的告诉他们:如果两人都不坦白,他们会因携带枪支被判刑一年;如果其中一人招供而另一人不招供,坦白者作为证人将不会被起诉,另一人将会被重判10年徒刑;如果两人都招供,则两人都会以抢劫罪名各判5年徒刑。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两个人最后的选择会是什么呢?结果揭晓之前,先卖个关子,下面介绍“帕累托最优”和“纳什均衡”。&/p&&p&&b&帕累托最优&/b&&/p&&p&提起帕累托最优,先要解释一下什么叫做帕累托改进。假设现在为固定的一群人分配一些定量的资源,分配方案肯定有许多种。如果对某一种方案而言,存在着一种调整策略,使得原方案经过调整后,能让至少一个人受益的同时不让任何人受到损失,那么这种调整策略就称为帕累托改进。简单说,帕累托改进就是在没有人变得不好的前提下让有些人更好。如果对于某种分配方案,再也找不到任何的帕累托改进的余地,我们就说这个方案达到了帕累托最优。这意味着,帕累托最优的局面是所有人都满意的整体有利的方案。在这种情形下,如果某些人还想增加自己的利益,就只能损害别人的利益。所以很明显的是,帕累托最优是一种整体上的评价。 &/p&&p&&b&纳什均衡&/b&&/p&&p&纳什均衡是非合作博弈论中的一个基础概念。所谓非合作博弈,是指一组博弈者在给定各自策略空间时,以期望效用最大化为目的进行策略选择,最终基于全部博弈者的策略实现一组结果的过程。非合作博弈按照静态/动态和信息是否完全两个维度可以分为四类,分别是: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完全信息动态博弈、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和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 简单地说,博弈论是一门把经济活动(或者其他活动)看作一个众多玩家参与的博弈游戏,对在规则约束下的游戏过程进行量化研究的学科。与传统经济学不同,博弈论研究的变量是一个个参与的玩家个体,而非整体的一些经济指标。经济过程是众多参与者为了实现各自利益最大化而独立决策并相互竞合产生的结果。而非合作博弈是指排除玩家结盟的情形,每个玩家都是独立的。 一般而言,每个玩家的决策都会影响到别人,所以当你改变策略时,别的玩家就会相应变换自己的对策,整个游戏局面就会不断地发生变化。而纳什均衡却指出了游戏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种特殊状态。在这个局面下,如果其他玩家的策略不变,每一个玩家都没有动机改变自己现在的策略。这个时候所有的玩家就进入了一种平衡态,称为纳什均衡。也就是说,在纳什均衡下,每个人都满意自己当前的策略。&/p&&p&&b&“帕累托最优”和“纳什均衡”的不同&/b&&/p&&p&请注意,刚才说的帕累托最优是所有人都满意的一种分配方案,现在讲的纳什均衡也是所有玩家都接受的一种博弈局面。那么帕累托最优和纳什均衡是不是一回事呢?答案是:不是一回事。帕累托最优是从静态全局的角度来看待问题,是问题的最优解;而纳什均衡是从动态局部的角度来看待问题,是问题求解过程中的临时解。如果还不够形象直观,我们就回到前面的囚徒困局来说明二者的区别。 先陈述分析的结果:两名罪犯一定同时认罪招供。至于原因,我们来看推理过程。甲会这样推理:“假如乙不招供,我只要招供,立即可以获得自由,而不招供却要坐牢1年,显然招供比不招供好;假如乙招供了,我若不招供,要坐牢10年,我招供了只坐5年牢,显然还是招供的好。可见,无论乙招供与否,我的最佳选择都是招供。”同理,乙也会如此推理。因此,最后的结局一定是两人都招供,从而各被判刑5年。这个结果说明他们的决策达成了纳什均衡,因为谁都不愿意冒风险改变自己的决策。然而我们又都明白,他们两个人的最佳选择应该是同时不招供,这样两人仅仅会判1年,这与判刑5年相比,二人都得到利益而无人受损,故此才实现帕累托最优。那么他们为什么不选择帕累托最优方案呢,原因很简单,就是他们进行的是一种非合作博弈。由于无法串供,他们不能约定共同的立场,也就没有办法合作获取更好地方案。在非合作情况下,纳什均衡阻挡了帕累托最优。其实阻挡帕累托最优的可不仅仅是缺少合作这一个要素,这个话题的延伸将引出经济学中最根本的问题。&/p&&p&亚当私密认为在充分竞争的市场里,每个人只要按照个体利益最大化的目标进行交易,并且都遵守自由自愿规则,最后得到的整体结果一定是一种最优配置。这就是关于市场调节是一只无形的手的最早描述,不严格也没有数学论证。可是他提出这个观点以后,立刻就引来不少批评者,比如马克思、凯恩斯等。他们的主张刚好相反,认为需要一种中央权力来调动一部分资源完成经济的配置和扩张,才能实现最好的配置结果。他们的反驳同样也缺少量化分析。 随着数学模型的应用,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和第二定理对他们的争论有了准确的描述:当以下三个前提条件成立时,市场竞争产生的均衡一定是帕累托最优的。这三个条件包括:(1)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2)不存在外部性,(3)不存在信息不对称。这就说明亚当斯密和凯恩斯的理论都存在问题。
&/p&&p&这条定理的确从数学上证明了亚当斯密自由市场理论的正确性,但关键的是这三个前提条件在真实市场环境中全都不能成立。市场中大大小小的垄断随处皆是,公共权益和自然环境构成了随时可以侵占的外部利益,信息的封闭和不对称更是显而易见的缺陷。既然前提条件无法成立,玩家怎么可能通过自由博弈实现隐藏在后面的帕累托最优呢?实际出现的运行平稳局面都只是纳什均衡。 至于如何打破纳什均衡从而获得帕累托最优的结果,导致了重大的方法论分歧。自由贸易者主张:三个前提条件不成立,那就改善。通过法制、社群等手段来强化所要求的前提条件使其得到满足,继而仍是鼓励参与者自由贸易,通过合作博弈的方式打破非合作博弈下的纳什均衡;而凯恩斯主义者则认为既然我们的目标是全局的帕累托最优,那我们的中央政权就直接按照构想的最优方案分配资源就可以了,干嘛还要通过每个参与者自由博弈的缓慢过程来逼近这个目标。
&/p&&p&然而事实是两种方法均有不足:自由贸易者并不能真正彻底的改善前提条件不成立的问题,因为真实世界的人性确实很复杂,纳什均衡的阻力仍然存在;而凯恩斯主义者又过高的评价了公权力的能力。怎么可能指望中央政权真的是一个完全通晓经济真理,同时又毫无私心的上帝呢?他只不过是一个新进场的更可怕的博弈玩家。
&/p&&p&再把格局放大一点,中美博弈也是这个道理。中国在改革开放初期,凭借飞速增长的对外贸易来做大经济盘子,又通过高强度的投资模式来尝试直接塑造帕累托最优分配。由于那个时候起点很低,经济的局面也不复杂,所以任何的方案即使做不到是帕累托最优,但起码也是帕累托改进。时至今日,既得利益者已经广泛存在,经济运行的复杂性也难以由中央全面掌控,帕累托改进方式已经很难找到施展空间。所以中央提出经济调结构的背后理念就是回归亚当斯密的方法,同时也是简政放权和深化改革的动力。而作为世界领袖的美国最近在大选中呈现出的民粹思潮,是美国国家焦虑的集中体现。最为自由贸易曾经的旗手,他们突然意识到,之前自己鼓励的自由贸易规则实际上对自己的亚洲盟国没有形成整合。所有的国家在背靠背的情况下,进行非合作的博弈,所达成的纳什均衡正在快速倾向于增强中国的实力。因此所谓的亚太再平衡本质上不过是美国要和自己的亚太伙伴达成合作,重新塑造一种有利于美国的纳什均衡。 中国和美国毫无疑问是世界的两强,两国如不真正的打破非合作博弈下的纳什均衡,那么全球级别的帕累托最优就永远无法实现。然而价值观的巨大分歧和战略互信的不足,依然制约着二者的融合。我期望这一点早点到来,不然我们就始终是禁锢在困境中的那两个囚徒。&/p&
转自古哥古点 纳什和帕累托意大利的维弗雷多·帕累托和美国的约翰·纳什是数量经济学领域两位顶尖专家。约翰·纳什获得199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帕累托成名的年代还没有诺贝尔经济学奖,但是他是经济学界公认的无冕之王。两位大师生活中还有许多精彩的故事,…
买小瓶的人是游客为主,支付意 愿(willingness to pay)更高,买大瓶的人都是住户,支付意愿低。&br&市场定位不一样,小瓶的饮料反而需求量更大,买来都是为了解渴。大瓶的饮料带回家买,客户粘性(demand elasticity)小,选择机会多,哪个牌子便宜就更占优势。&br&大瓶的客户都是附近住户,熟悉更多超市所以购买选择更多,所以粘性小,选择机会多。&br&小瓶的客户往往是游客,人生地不熟,选择少。&br&这就是针对不同消费群体施加的价格差异(differential pricing),使商家利益最大化。&br&价格歧视指的是通过某些手段针对不同消费者群体在相近商品上收取不同的费用,不同规格的可乐还是属于相近的商品的,类似电影院里的包间和普通座位。这里两种包装材质和饮料成分一样但是大小不一样的可乐可以用价格歧视解释
买小瓶的人是游客为主,支付意 愿(willingness to pay)更高,买大瓶的人都是住户,支付意愿低。 市场定位不一样,小瓶的饮料反而需求量更大,买来都是为了解渴。大瓶的饮料带回家买,客户粘性(demand elasticity)小,选择机会多,哪个牌子便宜就更占优势…
强答一个还没提到,但似乎挺冷门的(经评论区指正,其实并不冷门):&br&&b&Information Design&/b&&br&直接搜索得到的一般是和经济学无关的关于产品设计方面的内容,一般要加上经济学相关的关键词进行搜索,且目前的文献较为有限。&br&大体是说,如果机制设计(Mechanism Design)是关于游戏规则的设计,那么信息设计(Information Design)则是关于信息结构的设计。&br&贴几页Stephen Morris的Lecture Notes:&br&&img src=&/v2-4cfe076e9c078d_b.png& data-rawwidth=&601& data-rawheight=&45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1& data-original=&/v2-4cfe076e9c078d_r.png&&&img src=&/v2-4a23f26e97fc4a755ad7_b.png& data-rawwidth=&601& data-rawheight=&45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1& data-original=&/v2-4a23f26e97fc4a755ad7_r.png&&&img src=&/v2-66d6c56b74aed_b.png& data-rawwidth=&601& data-rawheight=&44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1& data-original=&/v2-66d6c56b74aed_r.png&&&img src=&/v2-da80ea13cda1a71bfacfc80_b.png& data-rawwidth=&602& data-rawheight=&45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2& data-original=&/v2-da80ea13cda1a71bfacfc80_r.png&&因为没有具体的研究过,第一眼看上去感觉和海萨尼转换有关。当然,纯属猜测,还望有大手共同探讨一下。
强答一个还没提到,但似乎挺冷门的(经评论区指正,其实并不冷门): Information Design 直接搜索得到的一般是和经济学无关的关于产品设计方面的内容,一般要加上经济学相关的关键词进行搜索,且目前的文献较为有限。 大体是说,如果机制设计(Mechanism D…
32年前出生在上海,第二年夏天就开始喝盐汽水了,我来告诉你我所知道的情况。&br&
1、上海人中,也有很多人不爱喝;&br&
2、最初的功能,是为了给夏天的体力劳动者解暑并补充盐分的,口味当然比不上可乐;&br&
3、在我小时候,汽水还是个好东西,在有可乐之前,盐汽水是唯一的碳酸饮料,觉得很稀奇;&br&
4、综合来看,在有可乐之前,以及更早的6、70年代,上海的物质条件还是不错的,盐汽水作为时髦玩意得以推广。等到全国各地的物质条件都好了,就有可乐了,也没人去喝这东西了。当然,这其中肯定也有各地人们口味习惯的原因,不过,上海人传统的口味一点也不淡,盐摄入量是很高的。&br&
就我个人而言,现在喝盐汽水,更多是对童年的怀念。&br&
32年前出生在上海,第二年夏天就开始喝盐汽水了,我来告诉你我所知道的情况。 1、上海人中,也有很多人不爱喝; 2、最初的功能,是为了给夏天的体力劳动者解暑并补充盐分的,口味当然比不上可乐; 3、在我小时候,汽水还是个好东西,在有可乐之前,盐汽水是…
谢邀&br&很难回答的问题,试着描绘一下我心中优秀的HR。&br&&br&&ol&&li&&b&取势,要有进入优秀平台的背景。&/b&HR是非常依赖平台的岗位,没有一定管理基础的企业无法把人力转化为资源,也就谈不上人力资源管理。当然HR也可以白手起家从基础做起,不过耗时悠久,成功率很低。只有成功企业无赫赫之功的HR,没有失败企业功勋彪炳的HR。&/li&&li&&b&明道,要有明确职业规划、职业目标,要理解所处行业、所处企业、所处部门、直属上司对HR的要求。&/b&先要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才能知道能知道自己愿意付出什么。先要了解、分析、理解客户需求,才能满足乃至超越客户需求。&/li&&li&&b&优术,要有完善的知识结构、敏锐的洞察力、深刻的思想。&/b&人力资源管理本身并不是一个成熟的体系,尤其是我们身处一个从工业社会到信息社会的剧变年代。从素书冰鉴、九型人格到泰勒的科学管理、从德鲁克的责任到从尤里奇的实务,从盖洛普Q12到绩效主义毁了索尼,没有完善的知识结构和敏锐的洞察力,HR很容易迷失在这些或“经典”或“新潮”的概念中。仅仅不迷失是不够的,如果因为“经典”和“新潮”有错误就全然放弃,那将会从迷信盲从的一端走向犬儒反智的另一端。这时候就需要深刻的思想&u&&b&去因地制宜、去反躬自省、去融会贯通。&/b&&/u&&/li&&/ol&&br&&b&首先要看起来能干,才会有施展的机会;&/b&&br&&b&然后要愿意干,不是直道飚车的畅快,而是披荆斩棘的坚持;&/b&&br&&b&最后要会干,不断学习,持续改进。&/b&&br&&br&&br&先写到这,有空再补充
谢邀 很难回答的问题,试着描绘一下我心中优秀的HR。 取势,要有进入优秀平台的背景。HR是非常依赖平台的岗位,没有一定管理基础的企业无法把人力转化为资源,也就谈不上人力资源管理。当然HR也可以白手起家从基础做起,不过耗时悠久,成功率很低。只有成功…
谢邀! 鄙人虽然一直想要斗胆做一次关于索尼的分析!但是因为case复杂,看来是要变得好长好长,时间关系,可能无法一次性全部写完,见谅。&br&&br&①首先,必须要弄清楚索尼这个公司,或者这个品牌的长期Vision是什么?(なすべきソニーとは?) &br&②接下来,是应该认清索尼的core competence是什么?&br&(ソニーのコアコンピタンスとは?)&br&然后是索尼的战略制定。&br&③到此,我们可以判断索尼是否应该投资发展image sensor。 如果我们判断索尼应该发展image censor的结论。那么接下来,问题就变成发展image sensor应该是通过正常的内部成长(设备投资,R&D)还是应该通过M&A来完成外部成长。 &br&④如果结论是应该完成M&A,那么接下来的问题是为何要选择东芝 &br&⑤解决了选择东芝的合理性问题之后,才是收购价格的合理性问题。&br&&br&因此,深入做这个case study的话,真的会很长很复杂。&br&ーーーーーーーーーーーーーーーーーーーーーーーーーー&br&OK,那么索尼的Vision是什么呢?&br&&a href=&///?target=http%3A//www.sony.co.jp/SonyInfo/IR/strategy/%23agenda04&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ony Japan | 投資家情報|トップメッセージ&i class=&icon-external&&&/i&&/a&&br&从sony的IR网页里面,我们可以看到sony的Vision如下:&br&「人のやらないことをやる」=为常人所不为&br&「ユーザーに感動をもたらし、人々の好奇心を刺激する会社であり続ける」= 给用户带来感动,为好奇心带来刺激&br&&br&不得不说,这是一个非常朦胧而笼统的Vision,这也是索尼过于多角化失去焦点的原因所在。&br&所以,失去明确焦点(方向性)的索尼,虽然在表面上强调的公司理念依旧是innovation,但是事实上,索尼决策层的经营目标却是ROE为代表的收益性指标。当然,从经营哲学来看利益追求和创新追求是可以殊途同归的,但是如今的索尼却一定不是成功达到这个境界的企业。&br&&br&那么事实上,索尼现在的Vision就是&br&「提高ROE,给股东一个交代,给债主一个交代」&br&&br&在这样一个“天朝特色社会主义”般的vision之下,我不禁觉得感慨,现在的索尼就像是一个洋葱,当我们把他的业务一层一层拨开,索尼就消失了。索尼的灵魂?他在哪里?我找不到他!&br&--------------------------&br&那么,索尼的竞争力呢?&br&&br&&img src=&/567cf78eadea6_b.jpg& data-rawwidth=&362& data-rawheight=&218&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62&&从长期来看,索尼的黄金期在90年代末到21世纪初的那几年。这里,推荐有兴趣的同学看一本商学书叫&visionary company&,里面对于索尼的分析非常有意思。&br&&br&而进入21世纪后,索尼的成长性虽然还是维持了一段时间,但是收益性却是持续下滑,如今已几乎为零。那么,why?&br&Visionnary company里面说,索尼的黄金期来源于以walkman为代表的创新型的产品开发。联系上一个part我们总结的索尼的vision,的确如此,当索尼的经营与他的vision完全契合的时候,索尼大法就是大大的好。&br&&br&然而,随着索尼进入21世纪之后的多角化战略持续发展,我们已经看不到那种划时代的索尼产品了。除了SONY银行的影响推动过索尼的营业额,21世纪之后的索尼由于没有像Iphone一样的革命性产品而停滞不前。&br&&img src=&/bb2d0cad7b2a2cb3afe947ff_b.jpg& data-rawwidth=&362& data-rawheight=&217&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62&&&br&而索尼面对停滞的营销数字也是做出了无数的努力。但是,不幸的是这些努力并没有转化成营销的成长,而是以贩卖管理费的形式存在,反而成为压迫索尼收益性的毒瘤。&br&&br&&br&21世纪后的索尼,虽然还能维持30%以上的毛利率,但是他的营业利润率简直是低到惨不忍睹。毛利和营业利益之间,我们能够推测出索尼的努力:为开拓海外市场而付出的营销费用;为了开发Xperia,4K电视,VAIO而投入的R&D费用。&br&&br&&br&努力很多,奋斗很多。悲剧的是,这些努力的共同点只有一个,他们都失败了。&br&&img src=&/283b52abb23cd18254f1_b.jpg& data-rawwidth=&362& data-rawheight=&218&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62&&&br&&br&sorry,绕的太远了。那么,总结来说,sony的core competence就是创新和研发。但是,可能是由于自身多角化的战略分散,索尼再也没有真正回到那个光荣的世纪末。追求规模化,国际化的野心留给索尼的,只有一个形骸化的理念和一堆庸俗而失败的创新。&br&&br&结果,索尼债台高筑,股价在2013年被腰斩。无论是消费者,还是债权人,还是股权人,还是政府,都对索尼大失所望。2013年的索尼,根本就不是一个有能力考虑发展的公司,而是一个为生存而挣扎的败军。&br&&br&但是,话又说回来,窃以为,限制索尼创新的瓶颈,并不是其技术水平的下降,而是企业经营战略的分散。那么,也许b2b的image sensor,这个相对而言更加依靠拼技术的业务真的是如今的索尼的一根救命稻草。换句话说,在这个时段发展image censor,也许并不是一个长远的战略,但是却是紧急服用一个止血剂,金创药。&br&--------------------------------------&br&&br&接下来,我们可以通过索尼2014财年的决算资料来具体看看索尼各大业务的情况。&br&&img src=&/597bffc6cb6_b.jpg& data-rawwidth=&708& data-rawheight=&4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08& data-original=&/597bffc6cb6_r.jpg&&如图所示,&br&Mobile Communication(主要是Xperia)看起来比去年增加了2000多亿的营收,但是其中有453亿是因为日元贬值而造成的。另外,在2000亿营收增长的背后,却是2000亿的赤字增长。索尼Xperia的赔本赚吆喝感还是非常强。&br&&br&Game这一块则是顺风顺水,PS4的销量甩出Wii U不知几条街,连Xbox也无法阻挡PS4成为全球最传销的家用游戏机。值得一提的是,缔造PS4大卖的正是最近被骂声淹没的索尼集团新社长平井一夫。&br&&br&Image Products,简单来说就是照相机,这块业务在2014财年总结来说就是减收增益。面对高端摄影市场单反的数码化,以及智能手机相机功能的飞速发展,这个业务绝不是一个有光明未来的朝阳产业。&br&&br&Home Entertainment,家电基本都在这一块。虽然在2014年game的异常增长非常惹人注目,但在营收层面,家电却是常年和Mobile成为索尼规模最大的业务。当然,由于索尼的电视机分社化和各种收益改善的对策,这个业务终于还是在2014年完成了黑字化。&br&&br&Device,这个才是本问题的主角,Image sensor所在的segmentation。看看这有益的增长性和收益性吧,23.9%的营收增长领跑这个企业,而将近10%的营业利润率对于持续赤字的索尼来说简直就是福音。&br&&br&关于电影和音乐,由于比较特殊,况且这个两个业务基本都在美国(?),此处按下不表。&br&&br&最后要说的就是索尼的金融了。首先,索尼的金融基本约等于索尼保险。这个业务也保持着高增长高利润,似乎除了金融危机也不会出现什么特别大的经营风险。问题在于,你索尼做保险到底有多少竞争力呢?索尼的科技创新能给保险带来什么新的价值?虽然索尼本社还是声称索尼的金融是一场finteck革命,但是,你敢信吗?&br&&br&所以,窃以为短期内索尼最有希望完成高成长高收益,确实就是image sensor这个部门。这个结论在敝人2013年在某摩根实习时似乎就已经非常明显了。&br&&br&而且,能够成为索尼image sensor新助推器的环节,应该不是技术开发或者贩卖,而是生产能力的扩大。那么,买一个物美价廉的image sensor生产力就成为一个理所应当的战略目标。此时,东芝的会计丑闻爆发,试图进行构造改革的东芝正好成为索尼的M&A目标。&br&&br&-------------------------------&br&有时间继续写~
谢邀! 鄙人虽然一直想要斗胆做一次关于索尼的分析!但是因为case复杂,看来是要变得好长好长,时间关系,可能无法一次性全部写完,见谅。 ①首先,必须要弄清楚索尼这个公司,或者这个品牌的长期Vision是什么?(なすべきソニーとは?) ②接下来,是应该认…
在珠海招了很多人,包括北京一流互联网公司的产品,硅谷的技术人员。最关键的还是要有有趣的事情做。其次,钱也要到位。&br&&br&另一方面,小城市更低的房价,更好的空气,不堵车不限行不摇号等等,也都是吸引力。&br&&br&有趣的工作,不错的薪水,更健康的生活方式,都是相对于大城市的比较优势。
在珠海招了很多人,包括北京一流互联网公司的产品,硅谷的技术人员。最关键的还是要有有趣的事情做。其次,钱也要到位。 另一方面,小城市更低的房价,更好的空气,不堵车不限行不摇号等等,也都是吸引力。 有趣的工作,不错的薪水,更健康的生活方式,都是…
我有很多亲友都是台干或是老板,我来提提从台湾人角度的看法吧;很赤裸却真实。&br&&br&首先,台湾的企业文化深受日、美影响甚钜。老一辈的企业家多效法日本企业的师徒制、终身雇用制,讲究辈分伦理或是前辈指导照顾的情分,而不完全是以阶级为唯一依据。很多亲友遇到大陆员工谋职、学习时恭谨,等到技术、know how上手后反过来指责上司「你算哪根葱」的前恭后倨模样;也碰过公司辛苦把一个人技术培养起来后,对方就高薪跳槽到竞争公司,或离职自立门户,毫无对公司忠诚可言。因此,在台湾几乎都有的教育训练、在职进修、人才培养计画,在大陆就打了很大的折扣,公司得先确认某人的确值得投资再说。&br&&br&日本企业讲究信用、不说空话,同样台湾上司对于下属也是相当信任的。然而,这样的职场文化搬到大陆就行不通了;往往一个大陆员工对状况还不上手,也不愿意让人知道他的困惑,却回报「没问题」,到了该交成果时才双手一摊说「没办法」;而说「完成了」的背后却是上司要帮他收拾残局,造成单位更大的负担。在台湾,工作若有不明白之处就发问,上司同事都很乐意协助,并不会因此而看轻你这个人;但或许是大陆人从小就身处高度竞争的环境,也或许是讲究面子不愿示弱的缘故,多数台企里的大陆员工硬是不肯向人学习求援。于是,在多年的经验累积后,台干对于大陆员工产生戒心(被视为不信任)、更仔细查核工作进度(被视为刁难),因此大陆员工也视台干极难相处。&br&&br&也还有另一种信任问题。早先大陆禁止外国人独资,所有公司必须由大陆人挂名负责人,陆资至少51%以上股份,于是所有的外企,一开始都是采合资方式在大陆投资。相较其它欧美日韩外资,由于他们对中国环境不熟悉,于是合资时都非常审慎地推敲合约内容;但台湾人自恃同文同种,加上华人做生意讲究「关系」而不是合约条文,最后有许多台资公司被大陆合伙人吞掉公司经营权(例:北京的新光天地百货)。&br&&br&再来是责任制的问题。责任制是从日本人对于工作追求完美、确认事情获得解决而来,因此台湾企业流行「上班打卡、下班责任」,必须把当天的工作进度或问题处理完成才下班(2010年台湾人年均工作时数2176小时,世界第一)。同时美国企管精神里很重要的「cost down」在台湾也演变成「用尽一切方法减少成本」,特别对于中小型企业(50人以下)发达的台湾老板而言,一个员工拥有多面向的能力是最理想的;譬如一个会计职务,通常得承办进出口报关、押汇,甚至人事保险租税业务,这对惯于大陆一个岗位一个坑来说是难以想象的。不让人准时下班、要求职务以外的工作,在台湾是司空见惯的职场文化,出了台湾就变成「剥削劳工」的状况。&br&&br&接着是台商发展的背景。九○年代沿海刚开放外资时,台湾政府为防止资本外流,禁止台企前往大陆投资;于是最早前往大陆开公司设工厂的,都是小型而劳力密集的产业,台干都必须远离家人「秘密」孤身前往大陆上班,身处异地相当苦闷。在当时大陆还未发达币值又低的状况下,许多台干摇身一变成为「有钱大爷」,吃好住好,上酒店、包二奶,很大程度上给一般民众负面观感。同时期的香港资金或商人也很活耀,相较香港人的阔绰,台湾人务实的性格从负面来说,就是锱铢必较、吝啬,该给一万元的绝不会给你一万零一元,相对还会跟你杀价。&br&&br&于是,台干或是台企给人的负面印象就是阶级明显、对人不信任、剥削劳工、要求过多、薪资福利肯给但会计较。&br&&br&相较于欧美日韩,港台资金算是较早进入大陆市场的,因此台企在大陆摸索了二十多年,逐渐适应发展成现在的独特文化;其它外资进入中国市场不过十来年,多数以原有的组织文化:扁平组织、弹性上下班、个人发挥空间、优渥薪资福利吸引人才,但这几年他们也如同早期台资一样踢到铁板,遇到上述问题。而在大陆薪资普遍上涨的今天,从台湾外派干部已不敷成本,愈来愈多台企使用陆干取代台干,让本地人参与公司经营。&br&&br&平心而论,对于员工而言,台企的发展性绝对不如欧美企业,薪资福利差一截,较少multi-culture,讲究团队作战大于个人发挥空间;但这种一人当三人使用的地狱环境,也塑造出能力强大的员工,很多外企相当欢迎待过台企的人才。如果选对台湾优势产业,也想垫高自己的实力(非短暂身价),台企倒不失为一个好的考虑。
我有很多亲友都是台干或是老板,我来提提从台湾人角度的看法吧;很赤裸却真实。 首先,台湾的企业文化深受日、美影响甚钜。老一辈的企业家多效法日本企业的师徒制、终身雇用制,讲究辈分伦理或是前辈指导照顾的情分,而不完全是以阶级为唯一依据。很多亲友…
直接复制我在这个问题下的回答:&a href=&/question/& class=&internal&&作为一名做 Web 开发的 Java 工程师,算法在工作中基本不怎么用到,但为什么面试总会问算法的问题?&/a&&br&------------------------------------&br&作为一名面试官,我很少面试语言的细节,这些都是可以通过看书或者手册学习到的。我比较喜欢看应聘者&strong&解决问题的能力&/strong&。&br&&br&原文太长,就不贴出来了。&a href=&///?target=http%3A///codepuzzle//codepuzzle-float-from-surprised-to-ponder.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一次关于浮点数的面试&i class=&icon-external&&&/i&&/a&。&br&&br&&strong&很多毕业生都把计算机学成了文科,他们不是在学习理论知识,而是被动接受/背诵记忆这些知识&/strong&。他们来公司,编程只是他们的工作而已,聘用他们的真正目的是&strong&解决问题&/strong&,用程序解决很多人共性的问题。&br&&br&我面试时,他们可以使用任何工具甚至Google,当然,我出的题目一般都不能直接个Google到,虽然网上没有现成的答案,但是可以总结出答案。我的观点是,如果你的任何问题都可以用Googl&strong&e直接&/strong&解决,你不可能成为一名特别优秀的程序员。&br&&br&你搜索到的是&strong&数据&/strong&,即使你保存在了evernote,说白了就是01串,你阅读了,思考了,这些数据就变成了&strong&信息&/strong&,101 编程了 int a = 4; 你再继续思考,使用,深化,这些信息就变成了&strong&知识&/strong&。 你会说:『哦,这不是李氏代换原则吗?』&br&&br&最后重申一下:&strong&学历代表过去,能力代表现在,学习能力代表将来&/strong&
直接复制我在这个问题下的回答: ------------------------------------ 作为一名面试官,我很少面试语言的细节,这些都是可以通过看书或者手册学习到的。…
&p&感谢题主 &a class=&member_mention& href=&///people/711b10ad2ea5ba2c3f1b9& data-hash=&711b10ad2ea5ba2c3f1b9& data-hovercard=&p$b$711b10ad2ea5ba2c3f1b9&&@何聪&/a& 的邀请,仔细看了一下题主的问题,大概是问何种社会福利函数是我们可以接受的,或者说是有根据的。这是个困难的问题,但非常非常重要。像国内的论文,很多时候需要提一个叫做政策建议的东西,但是何种政策应该被建议呢?其实就是模型推出一组可行政策,讨论每一组政策相应的后果。然后在可行域上面定义一个社会偏好,从偏好中选出排序最大那个。只是讨论社会偏好这一块有时候不会明显写出来罢了。&/p&&br&&p&本质上看,构造社会福利函数意味着我们在满足一些公理的前提下把一个经济中许多个体的偏好和经济体中所有可行分配方法的直积映成一个可以做优化的函数。如果满足Gorman的位似(homothetic)条件,那其实每个人的偏好都是几乎一样的,问题就解决了,可惜现实并非如此。于是我们需要讨论更一般的情况,这里的难题有两个,一种是何种公理是正当的,这里很难,而且不全是经济学问题,很多大人物做过,比如说森、罗尔斯、德沃金,等等。这一块实在不敢妄议,有待专业人士介绍。二是在给出一些公理以后,我们可以怎么做,包括添加一些技术性的假设来让社会福利函数可以处理,这属于经济学问题,也许可以试着回答一下。这个问题和&a href=&/question/& class=&internal&&已知阿罗的不可能定理的前提下,微观经济学为什么还要研究社会福利函数? - 阿罗不可能定理(Arrow's impossibility theorem)&/a&联系也蛮深的。&/p&&br&&p&经济学不可能不研究社会福利函数的,不然怎么做宏观的建议呢?不过,一般我们会接触的到的关于社会福利函数的内容都是一些不可能定理,比如阿罗不可能定理、森不可能定理,黄有光的不可能定理,等等。Fluerbaey和Maniquet的经典书籍&i&A Theory of Fairness and Social Welfare&/i&也提到,这一块更像是&the science of impossibility&。这个回答技术性比较弱的内容也主要来自这本书的前两章。但一些比较新的内容,比如说怎么把行为经济学做到社会福利函数里,不可避免要涉及一点点技术性的内容和一些比较新的论文。&/p&&br&&p&我们先讨论何为社会效用函数。我们考虑最简单的情形:一个社会,内部有一些人,每个人有各自的偏好。我们假设这个最基本的偏好是理性的,也就是说,满足完备性、自反性和传递性,这意味着效用函数的存在性。还有一些物品,这些物品都可以消费。在物品数量的限度内,我们可以用很多种方法把这些物品分给大家。因为偏好是定义在消费的物品束上的,并且偏好完备,所以,对于每一种分配方法和每个人的偏好,如果我们能找到一个映射,使得所有二元组{个体效用函数,分配方案}中的一部分,每一个都能够对应到一个关系{偏好于、不偏好于},我们就称这个映射是一个社会福利序(Social Welfare Order,SWO)。这是最松的定义了。在社会偏好函数中,我们不一定要求诸如传递性这么强的定义,完备性也常常满足不了。又或者我们不可避免地要用一些字典序的东西。所以很多时候,就算知道了序,函数也写不出来。同理,无差异曲线也未必有,能够有函数或者无差异曲线,已经算是很好的结果了。不过在这个回答中,我不会严格区分社会福利序、社会福利函数和社会效用函数这些概念。&/p&&br&&p&应该注意的是,这里只要求一个映射,而不是要求依赖于。最原始的想法也许是这样的:既然叫做社会福利函数,那应该自变量是每一个人的效用,然后这个函数像机器一样,把个人的效用输进去,马上可以出来社会福利值。这就是我们平时说的Bergson-Samuelson社会福利函数。但是,很多时候我们不是这样来定义,或者思考社会福利函数的。比如说广义基尼函数,按照我们的定义,也可以成为一个社会福利函数,但它和个体偏好没有任何关系。因此,社会福利函数不一定要依赖于个体效用的。&/p&&br&&p&如果我们不做任何限制,只是考虑所有的映射,范围太大了。为了得到一些合意的效用函数,我们需要做一些假设,给一些公理,精炼出一部分福利函数来。前面提到过公理有两类,一类是技术性的,比如说我们希望,挑出来的函数是连续的,这意味着对于两个比较对象y和x,y好于x和x好于y这两个集合都是闭集。如果我们再贪心一点,我们希望找到的函数还要是凸的,这意味着前面这两个集合是凸集。这部分和个体的选择理论一致,如果不满足这些技术性条件,我们就没法做优化,或者说需要一些比较奇异的数学工具来做比较。&/p&&br&&p&另一类假设更重要,争议也多得多。第一点就是序数性。仅仅是这一点,就可以展开写一本书。D'Aspremont和Gevers把这一点叫做不变性。在个体选择理论中,我们要求个体的效用函数对于任何单调变换都保持稳定,这一点对于社会福利是太强了。社会福利函数面临的序数性假定要同时被放在两个层面上考虑:如果社会中所有个体的一个子集,他们的效用函数发生了单调变换,社会福利函数会变动吗?如果社会福利函数本身发生了一个单调变换,这还是同一个福利函数吗?从这两点出发,我们可以考虑丰富多彩的假设。一般来说,我们会把这个假定减弱到某种程度的放射变换不变性上。比如说,如果每个个体的效用函数加了一个常量,社会福利函数会变吗?如果是乘了一个常量呢?如果每个个体的效用函数加了一个不同的常数呢?如果社会福利函数加了一个常量呢?这每一个问题都是一篇文章或者一篇文章中的命题,在这里不能展开了,给一张图吧,来自D'Aspremont和Gevers的总结(2002),总结了两个层面上各种仿射变换和单调变换的关系。这个假定有时候也叫不可比性,因为它维持了我们的一个常见观念:不同个体之间的效用不可比。&/p&&br&&img src=&/e16f9ba5fde96954c45ccdb36ae6d911_b.png& data-rawwidth=&496& data-rawheight=&43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96& data-original=&/e16f9ba5fde96954c45ccdb36ae6d911_r.png&&&br&&p&另一个非常重要的特性是弱帕累托性。在经济学中,一般是这样定义帕累托占优的:使至少一个人境况严格变好,并且没有一个人境况变得更坏。社会福利函数中的弱帕累托性也是类似的:如果对于两种分配结果,社会中所有人都更偏好于其中一种,那么社会福利函数也应该偏好于这个分配结果。比如说,如果所有人都觉得平均分配比让一个人独占所有财富好,那社会福利函数在评价平均分配和独占时,也应该认为平均分配比独占要好。弱帕累托性可以推出一个稍微弱一点的假定:帕累托无差异性。帕累托无差异指的是如果所有人都认为两个分配结果无差异,那社会福利函数也应该认为这两个分配结果无差异。帕累托无差异性不是非常弱的假设,由此可以推导出社会福利序和社会福利函数之间的等价关系。沿着这条路走下去,我们的研究题目就从弱帕累托性进入到了一系列针对效用函数设定的独立性、中立性等假设,对这些假设的些微加强或削弱都会导致非常微妙的结果。另一个问题是个体层面偏好的独立性,一个人认为x&y&z,另一人认为y&z&x,社会福利函数应该加总出y&z吗?如果我们承认这一点,独立性加上弱帕累托性就必然导出独裁的社会效用函数,此时社会对各类结果的排序必然和社会中某个体的偏好完全相同,这就是阿罗不可能定理。&/p&&br&&p&找到一些合适的社会福利函数的难点在于:即使是序数性和弱帕累托性这两个我们已经几乎不能再后退的假设,它们之间也仍然存在权衡取舍。一个加强一点点,一个就要弱一点。比如说,我们可以把弱帕累托性稍微加强一点点,设定成Suppes占优假设。我们可以把这一点想象成匿名性:假如现在有N个人,两种分配方案x和y,在两种分配方案中每个人都可能分配到不同的东西。比如说y是张三得200,李四得500,如果社会福利函数让x优于y,那么x也应该优于z,z是张三得200,李四得500。回到N个人的一般情况,此时我们要求x优于y,仅当x优于y的每一种排列,社会福利函数应该是不记名的,它只关注大家到手好处的分布。可是,如果总人数大于等于3,Suppes占优和个体层面上正仿射变换的不变性是矛盾的。我们找不到一个既有这种匿名性质,又能对任一个体正仿射变换免疫的社会福利函数。如果有一个个体效用函数乘了一个2,加了一个3,我们就要瞎眼了。两个重要假设,你进一步?我退一步?真的都可难了。我们当然还可以施加很多其它的假设,比如说,我们可以要求增强的帕累托性,或者一致性,这些都不容易,都需要取舍。&/p&&br&&p&在繁多的公理中,有一些可能还是值得单独拿出来说一下的。一个是平等性。平等性的实质是:它假设不同个体的效用有一个大致平等的地位。这里最松的应该是哈蒙德平等性:如果现在有一分配结果x,在人群N中随便取两个人i和j,如果此时i享受的商品突然有了一个正的增量m,那我们总是可以通过在j的消费中扣除一个n,来让在(i,j)上做过手脚的新分配和原来的x在社会福利上无差异。一个更强的平等性叫做庇古-道尔顿平等性,大致要求和哈蒙德一致,但要求存在m=n。另一个是分离性。假如现在还是有x和y两个分配结果,我们可以把人群分成两块,M和N。如果两个社会福利函数在M中是完全相等的,那么,这两个福利函数等价当且仅当它们在N中也给出同样的排序。这个性质也很强。既然一开始的两个都已经要打架了,毫无疑问,如果我们还想要这些假定,那也需要在其它维度上做出牺牲。&/p&&br&&p&接下来我们可以考虑一下不同的构造社会福利函数的思路。我们可以有以下两种思路:一是从现实出发,看看我们平时是怎么去评价政策的,然后找一些公理,证明一下这种评价方法有什么优点,来佐证我们的经验;第二种方法是直接先说明我们想要有什么性质的社会福利函数,然后把这些性质作为前提公理,看能不能把待选的福利函数缩到一个很小的范围内。两种方法不是截然分开的,有时候我们会发现,用第二种方法得到了一个我们已经熟悉的结果,这时候我们就会更有信心。我在这里给出一些从第二条路走到的,非常经典的结果。比如说,如果我们想要一个满足强帕累托性(比之前的要强一点)、匿名性和连续性,并且对个体层面的正单调变换不变,那满足这个条件的只有不加权的功利主义的效用函数:直接把所有人的效用按同等权重加起来。实际上,帕累托性、连续性和正仿射变换不变性和功利主义函数是紧密联系的:允许这三点,我们的选择范围就限制在了加权功利主义函数族内。如果我们希望我们的社会福利函数满足连续性、N分离性(比分离性强)、匿名性、强帕累托性和庇古-道尔顿平等性,那么,通过施加不同的序数性,我们可以得到很小范围内的社会福利函数。如果我们要求个体层面上的正仿射变换不变形,唯一满足的就是广义基尼函数。如果把仿射变换减弱一点,变成只对乘以正数不变,或者只对加上常数不变,我们分别可以把目标压缩到一族特定函数内。&/p&&br&&img src=&/309fad61d036d_b.png& data-rawwidth=&619& data-rawheight=&38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19& data-original=&/309fad61d036d_r.png&&&br&&p&另一种思路是通过寻找现实生活中我们的一些决策思路,来相应构造社会福利函数。上面这个表格来自Fluerbaey和Maniquet,基本囊括了大部分常见的思路。可以看到,这里给出了每种社会福利函数的特性,包括是否完备(左起第一列),是否满足弱帕累托性(左起第二列)和是否满足正单调变换不变性(最右一列)。第一点是公平分配,这种办法的思路是先找到一个最理想的分配状态,然后用到达这个状态需要的路程/距离来衡量其它分配结果的好坏。一些特别激进的人可能主张所有产出平均分配是最好的,那他们选取的基点就是彻底的平均分配;一些人可能觉得效率很重要,那他们可能会取所有Arrow-Debreu均衡中的纳什讨价还价解作为基点。还有两种很有影响力的办法,一是平均禀赋基点,这种办法特别有意思。假设现在有一个经济体满足Arrow-Debreu一般均衡的9个前提,现在,我们可以把所有禀赋平均分配并假定分配后的禀赋仍然符合这9个假设,并把所有在这个禀赋下能够达到的分配状态作为我们讨论的基点。二是等价禀赋基点,我们可以要求每个人对分配结果的效用至少和总体效用的一个比例相等,这里的总体效用指的是如果一个人拥有经济体的所有资源,他将获得的效用,这里的比例也是一个常数。运用这种思路,基点和距离的定义都可以非常灵活,基点可以包含很多种分配状态,成为一个集合。距离也可以根据我们的要求和现实恰当选取,有非常非常多讨论的空间。这种思路非常自然,我们在生活中考虑问题的时候,常常也会先预设一个乌托邦,再去想办法接近它,即使无法到达。&/p&&br&&p&第二列是阿罗选择函数,这里主要指代一大类尝试着去微弱地放松阿罗的假定以求获得一个还算良好的社会福利函数的文献,技术细节繁杂,我们不再讨论了。第三和第四列指的是福利主义的社会效用函数,所谓福利主义,核心思路就是加总,也最符合题主的问题要求。这一块的外延非常广,最常见的功利主义效用函数、加权的功利主义效用函数、lexmin、lexmax,都属于这一类。所谓的lexmin,指的是这样一种排序方式:分配结果x好于分配结果y当且仅当x中最差的个体效用要比y中最差的个体高,这实际上就是罗尔斯主张的社会福利函数。lexmax则是另一个极端,完全是一枝独秀。第五列指的是多维情况下用占优途径去定义社会福利,大体思路如下:取一个效用函数空间,算出两个分配结果x和y在整个效用函数空间中的加权和(泛函空间中的求和/积分),然后再用这个和定义一个新的社会福利函数。很明显,这种定义方法又有很大的自由度,什么样的效用函数空间是适当的,是不是要取一个权重,都需要研究者自己想办法去衡量。而且,由于一些细微的技术性问题,这方面的假设也常常是武断的。&/p&&br&&p&第六列是经典的Bergson-Samuelson社会福利函数,这种定义方法可能也最符合我们对社会福利函数的认知:我们需要一个以每个人的效用值为自变量的函数,把一个多维实向量映射成一个实数,从而得到社会福利。这可能也比较贴近题主所说的“从个体效用中推导出社会效用这一点”。一些老一点的教科书,比如经典的Mueller的《公共选择理论》,基本上也只讲这种社会效用函数。这一类效用函数和前面的也是有重叠的,有些通过其它思路得到的社会福利函数实际上也可以表达成Bergson-Samuelson效用函数。如果能够表出,那是最好,这不仅允许我们自如地做一些运算,还允许我们对不同经济体的社会福利做比较。它的局限性就在于不允许我们对极端值做比较,比如说像lexmin、lexmax这种社会福利函数,就不可能表达成这种方便的形式。通过回忆“不存在表达字典序偏好的良好的效用函数”的证明,这一点很好理解。&/p&&br&&p&最后三列中的前两列在某种程度上是一致的,历史也相当悠久了。人类对社会福利最原初的探索,几乎都脱不出这两个路子。倒数第三列的思路我们不能再熟悉了,叫做成本-收益分析,它和一些光辉伟大的名字,比如说马歇尔、希克斯、卡尔多等联系在一起。这种构造社会福利函数的思路是这样的:考虑两个分配结果,一个是x,一个是y。现在我考虑一下从x转移到y,这会带来什么成本,又会带来什么收益/损失,然后用一个函数把二元组(成本,收益/损失)映射到实数上,如果是正的,那y比x好,如果是负的,那x比y好。比如说金坷拉,给了日本,“对美国农业危害大”,给了美国,日本就没法吸收土壤里的氮磷钾,这时候就需要我们用成本-收益分析法去分析一番。这种方法也是非常灵活的,但坏处也有两点。一是没有传递性,二是我们不知道应该拿什么当基准。一样东西的价格应该是什么,天知道,比如说这个问题&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人的生命可以量化吗? - 温义飞的回答&/a&。实际上,成本-收益分析和补偿的思路很像,损有余以奉不足。如果分配结果从x变成了y,失去多少,会让那些得益的人无差异?得到多少,会让那些受损的人复无怨怼?这取决于我们采用的基准,竞争均衡价格茫茫多,一般来说我们有两种取法。一是取那组对境况最差的人最有利的价格,二是取平均意义上的价格。当然我们也可以取其它权重,只要你能说服别人就行。倒数第二列的思路和Bergson-Samuelson的思路是完全一致的,只不过把自变量换成了消费束对应的货币的数量。如果经济学家喜欢用这个来为社会做建议,那大家指责经济学家拜金也不无道理。去年刚刚拿到诺奖的Deaton,以及他的合作者Muellbauer,在衡量社会效用的时候取的就是这个函数。对此最有力的批评也有两个,首先,这是在寻求“主观感受的货币表示”,Fluerbaey和Maniquet直接说这似乎是自相矛盾的(oxymoron)。其次,这样做出来的社会福利函数对于个人消费不一定是quasiconcave的,这一点也很要命。&/p&&br&&p&这只是以上思路的一个大概介绍,至于这些思路具体满足那些性质,简单的可以直接参考上面的表格,复杂的也就不再赘述了。至于最后一列,这来源于Fluerbaey和Schokkaert的新成果。他们的思路也比较独特,他们不再直接去构建社会福利函数,而是考虑通过排列二元组(x,P),先得到一串偏序,再用其它一些标准筛出唯一合理的链,其中x是所有可能的分配结果,P是所有可能的合理的偏好。他们引进了超安全性来论证这一点。所谓的超安全性,指的是对于一组x和y,对于人群中每一个体i的偏好族P,总能找到一个P的子集,让所有人取这个子集中的偏好时x大于y,同时找不到个体j,能找到类似的子集让y大于x。如果社会福利函数同时满足超安全性、独立性、弱帕累托性和庇古-达尔顿公平性,那这个函数一定满足特定的公平性质(有严格的表述)。&/p&&br&&p&以上只是一些比较初步、比较浅层次的结果。这一块也是不断发展的领域,新结果也在不断地出来。不能认为这些都是纸上谈兵,像我们前一段提到的Fluerbaey和Schokkaert找到的新方法发表在2013年的American Economic Journal:Micro,最直接的应用就是用来评估{金钱,健康}这个二元组。涉及不同的领域,我们要根据不同的要求来针对性地选取社会福利函数做评估。即使是Samuelson在论及Bergson-Samuelson效用函数时,也说明了社会福利函数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果其中某些个体的效用函数确实发生了变换,总体的福利函数也应该跟着变换。&/p&&br&&p&同时,这个小回答还有很多分支没有处理到,比如说如果有不确定性,怎么加总?这一块的经典工作来自Harsanyi,以及Epstein和Segal。怎么取期望效用,用事前方法还是事后方法,又生发出大量变化。行为经济学引进很多新东西,比如说非正统的偏好、非正统的决策过程、非正统的信念系统,怎么整合?既是大坑,也是机会。我们前面都假设个体效用函数只和自己的消费有关(self-centered),如果不是呢?关于哪些公理更“好”的讨论,散布于哲学、政治学、伦理学、经济学等学科中,无力列举和讨论。至于其它一些量的加总,比如说需求,在Debreu-Mantel-Sonneschein定理后又有许多发展,这些也都不属于这一块了。&/p&&br&&p&最后,还需要说明一点的是,我们完全是从一个道德旁观者(ethical observer)的角度来看这个事情的。但实际上,我们自己也是社会的一员,我们有可能策略地提供一些信息来影响社会福利函数。因此,这引出另外一条分岔:博弈论。我们也可以把社会福利函数想象成整个社会经过博弈(投票、讨价还价、战争、演化,等等)得到的均衡。虽然道德旁观者的路已经是杂草丛生,但和这条路比起来,简直可以算是坦途。当然这条路也很重要,我们很关注的一些概念,比如说单峰偏好定理之类就来自于此,但我完全不会去涉及了。有时间有心情也许会补充一点吧。&/p&&br&&p&参考文献:&/p&&br&&p&Arrow K J. Social choice and individual values[M].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12.&/p&&br&&p&Blackorby C, Donaldson D. Measures of relative equality and their meaning in terms of social welfare[J]. 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 ): 59-80.&/p&&br&&p&Bossert W. An axiomatization of the single-series Ginis[J]. 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 ): 82-92.&/p&&br&&p&d'Aspremont C, Gevers L. Equity and the informational basis of collective choice[J]. The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9.&/p&&br&&p&d'Aspremont C, Gevers L. Social welfare functionals and interpersonal comparability[J]. Handbook of Social Choice and Welfare, 9-541.&/p&&br&&p&Deschamps R, Gevers L. Leximin and utilitarian rules: A joint characterization[J]. 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 ): 143-163.&/p&&br&&p&Diamond P A. Cardinal welfare, individualistic ethics, and interpersonal comparison of utility: Comment[J]. 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 765.&/p&&br&&p&Dhillon A, Mertens J F. Relative utilitarianism[J]. Econometrica: Journal of the Econometric Society, ): 471-498.&/p&&br&&p&Epstein L G, Segal U. Quadratic social welfare functions[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2.&/p&&br&&p&Fleurbaey M. Beyond GDP: The quest for a measure of social welfare[J].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1075.&/p&&br&&p&Fleurbaey M, Schokkaert E. Behavioral welfare economics and redistribution[J]. American Economic Journal: Microeconomics, ): 180-205.&/p&&br&&p&Fleurbaey M, Tadenuma K. Universal Social Orderings: An Integrated Theory of Policy Evaluation, Inter-Society Comparisons, and Interpersonal Comparisons*[J]. The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2014: rdu006.&/p&&br&&p&Fleurbaey M, Maniquet F. A theory of fairness and social welfare[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1.&/p&&br&&p&Gevers L. On interpersonal comparability and social welfare orderings[J]. Econometrica: Journal of the Econometric Society, .&/p&&br&&p&Gorman W M. Community preference fields[J]. Econometrica: Journal of the Econometric Society, .&/p&&br&&p&Hammond P J. Equity in two person situations: some consequences[J]. Econometrica: Journal of the Econometric Society, -1135.&/p&&br&&p&Harsanyi J C. Cardinal utility in welfare economics and in the theory of risk-taking[J]. 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 434.&/p&&br&&p&Kaneko M, Nakamura K. The Nash social welfare function[J]. Econometrica: Journal of the Econometric Society, 5.&/p&&br&&p&Maskin E. A theorem on utilitarianism[J]. The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p&&br&&p&Muellbauer J. Community preferences and the representative consumer[J]. Econometrica: Journal of the Econometric Society, 9.&/p&&br&&p&Mueller D C. Public choice II: A revised edition of public choice[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9.&/p&&br&&p&Ng Y K. Bentham or Bergson? Finite sensibility, utility functions and social welfare functions[J]. The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9.&/p&&br&&p&Pazner E A, Schmeidler D. Egalitarian equivalent allocations: A new concept of economic equity[J].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7.&/p&&br&&p&Pigou A C. The economics of welfare[M]. Palgrave Macmillan, 2013.&/p&&br&&p&Pollak R A. Bergson-Samuelson social welfare functions and the theory of social choice[J].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p&&br&&p&Rawls J. A theory of justice[M].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9.&/p&&br&&p&Roberts K W S. Possibility theorems with interpersonally comparable welfare levels[J]. The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0.&/p&&br&&p&Roberts K W S. Interpersonal comparability and social choice theory[J]. The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9.&/p&&br&&p&Roberts K W S. Social choice theory: the single-profile and multi-profile approaches[J]. The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0.&/p&&br&&p&Sen A.K. The impossibility of a Paretian liberal[J]. 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7.&/p&&br&&p&Sen A.K. Social choice theory: A re-examination[J]. Econometrica: Journal of the Econometric Society, .&/p&&br&&p&Sen A K. Choice, welfare and measurement[M].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7.&/p&&br&&p&Sen A.K. The possibility of social choice[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8.&/p&&br&&p&Stoker T M. Completeness, distribution restrictions, and the form of aggregate functions[J]. Econometrica: Journal of the Econometric Society, 7.&/p&&br&&p&Suppes P. Some formal models of grading principles[J]. Synthese, ): 284-306.&/p&&br&&p&Weymark J A. Generalized Gini inequality indices[J]. Mathematical Social Sciences, ): 409-430.&/p&
的邀请,仔细看了一下题主的问题,大概是问何种社会福利函数是我们可以接受的,或者说是有根据的。这是个困难的问题,但非常非常重要。像国内的论文,很多时候需要提一个叫做政策建议的东西,但是何种政策应该被建议呢?其实就是模型推出一…
手机已拿到,补充内容:&br&&br&从外观上看,z3+应该是当前最好的手机,没有之一。整体设计简洁大方,没有突起的摄像头,没有割裂的后背,材料质感好,制作精良。&br&&br&最简的前脸和后背,弧形侧边框,一定需要体验才能理解的惊喜。&br&&br&z3+是一款质朴的手机,无哗众元素,各方面趋于保守,但都尝试努力做到最好。在浮躁的世界中,这是一种坚持,也是使用者的一种态度。&br&&br&5.2吋,大小刚好,5.2以上,特别对女孩,总有不协调感(个人观点)。&br&&br&非2K屏,非窄边框,没有卖点,但却很实用。&br&&br&屏优秀,色彩真实,很耐看,也可以说惊艳。&br&&br&使用流畅,相册滑动如丝油滑,明显好过Edge,可能也得益于非2k屏。&br&&br&音质优秀,以个人观点,明显好于Iphone,电话接听很舒服。信号强,Wifi信号比iphone强。&br&&br&有人说系统很粗糙,我倒不觉得。系统也算简洁大方,功能不多,不扰人,不像有些国内系统那么功能艳。没有Google平台,估计你国的都没有,有也进不来。&br&&br&少预装,只有短片大师,微博和百度(真心佩服百度啊)。微博可卸载,其他可禁用。算是良心,很多机型预装一大堆,还不让卸,不让禁。预装绝对是对用户的不尊重,让人感觉被qjian。强烈建议Sony下一版本不预装,这个价位,再贵几十块钱,也不是个事,比预装要更能接受。&br&&br&发热问题存在,对一般使用影响不大,因为发热是在上部,一般握持在下部。但较长时间使用摄像头,可能会被提示过热而关闭。看视频没有遇到,游戏就不知道了。&br&&br&如果你只是想买一款优秀的手机,而不是xxx钢等概念,z3+绝对值得拥有,它也许不能成为你身份的象征,但绝对不会使你丢份。&br&&br&现在造手机的,都说自己卖的不是手机,是生态。我倒觉得Sony可大大方方承认自己卖的就是手机。&br&&br&另外,Sony的人看到请联系我,因为我居然在百忙之中帮你们卖力营销!&br&&br&----------------------------------------------&br&&br&&br&sony移动(中国)如果不死掉,绝对对不起sony!大公司老化病非常严重,我要是sony老板,中国帮做营销的,全开掉,一个都不留!&br&&br&我说说购买 Z3+的经历。&br&&br&最近想换个Android手机(之前用Iphone5s),去顺店看了下,三星,华为,小米当家,终于明白了锤子当时为什么敢说是东半球最好用的手机了(锤子小时候绝对是有情怀的)。后来上网看了看,刚好赶上Z3+预售,就订了。&br&&br&其实我没用过sony 索爱的手机,仅只是当年Walkman做得实在是太好了,有信仰余值。但这是一款多么珍贵的手机啊!顺店员工都没听过居然Sony还有手机,好几家街边卖港货的手机店也没这个牌子,这可是在深圳啊!&br&&br&于是上官网,什么?官网注册不了会员,购买不了?好!我下官方App!App还是打不开?好!我打400电话!电话态度倒还不错,可说没有了涧湖绿。你不是刚开订吗?你确定不是在搞笑?&br&&br&&br&&br&好!我信仰够,胡乱订了个色,算是预订上了,心中长嘘了口气,果然是大牌,就是不一样,就是有逼格啊!我顺带问为什么官网注册不了?客服解释说可能是这几天访问量太大。你这还访问量大?那小米,京东不早关门了?&br&&br&&br&&br&&br&订了后就是等,官方说20号左右发货,中间来回电话确认了几次。到19号,发邮件给我,说发货了。发货就好,应该第二天就到了吧?我端午假期有机会玩玩新手机了吧?第二天没动静啊,打电话一问,说发的是Fedex,好高大上啊,可是,高大上的Fedex,周六周日不上班啊!好,我等!到了今天(22号),忍不住打问Fedex,Fedex居然说,没这物流信息!呢玛你确定不是在搞笑?人家京东搞几万人,就是为了使物流快半天,你居然3-4天了,还没物流信息?我直接打电话过去跟他们说:明天送不到货,就不用送了,我信仰值用完了!&br&&br&&br&吐槽完了,现在理性说说sony营销差的地方。至于手机怎么样,还不知道,等拿到货再说。&br&&br&&br&1,Xperia是个啥?即无具体表义,又90%的人不会读,还没中文译名(你看人家三星那 盖世),真的有利于传播吗?从中国的角度来看,这是个非常失败的品牌名。好在从Z3+开始,逐步在淡化Xperia,突出Sony。&br&&br&&br&2,命名严重有问题。神马叫做Z3+?要知道,在搜索引擎中,+号往往是忽略的,知乎也一样。这使得Z3+完全没有标识性,无法与Z3区分开来。所以现在网上名字用得很混乱,一会儿Z4,一会儿Z3 plus。&br&&br&&br&3,销售目标不明确。到底是线上还是线下销售?要是线下,你要铺点啊,至少也跟顺店什么的合作一下啊。如果是线上,到底是自售还是他售?如果是他售,就和京东什么的合作一下,也不是特别丢份啊,手机是快消品,又不是什么奢侈品。如果是自售,那把官网建好点啊,不要售都还没售,就说流量过大了。而且流程体验也非常差。&br&&br&&br&4,你都辛辛苦苦把手机造出来了,那就要认认真真销售嘛。官网的“20号左右发货”是几个意思?20号正逢周六,而且是端午节。你就不能仔细计量一下,保证在16号左右发货,让用户节前拿到手机,爽快玩几天,顺带向亲戚朋友推荐推荐?&br&&br&&br&5,发Fedex纯属装逼!又不从东京发货,是从上海发,用得着Fedex?不嫌贵?不嫌慢?不嫌有些地方到不了?要Fedex形象才配得上你Sony?顺丰就丢你人了?而且,明知Fedex周末不发件,你19号(下午)发货是几个意思?糊弄你的客户,说你看嘛,我早早发货了哦!你对客户真的有诚意?&br&&br&&br&6,4999是个什么定价啊?要说不差钱,那Iphone6 plus,Edge在6000多啊,要说差钱,那2000多才合适啊!这个价格怎么看怎么别扭,神马?也有6000多的?合计我花1000多买个耳塞?心里别扭不说,我有这钱,你那耳塞也不够逼格啊,怎么着也要买个3000左右的啊。&br&&br&说了这么多,可毕竟我还是订了这手机的。手机好不好,还不知道,但愿不会太失望。其实这么曲折买个手机,完全没必要。但手机现在是随身用品,对它的所谓做工,情怀,估计越来越多的人会有更多要求。而现在市上常卖的手机,说审美疲劳也好,说俗也好,说粗糙也好,总不尽如人意。期待Sony出精品。
手机已拿到,补充内容: 从外观上看,z3+应该是当前最好的手机,没有之一。整体设计简洁大方,没有突起的摄像头,没有割裂的后背,材料质感好,制作精良。 最简的前脸和后背,弧形侧边框,一定需要体验才能理解的惊喜。 z3+是一款质朴的手机,无哗众元素,…
谢邀。&br&&br&有哪些误解不知道,因工作上的原因,我和这类办公室打过一些交道。总的感觉如下:&br&&br&一、这个部门属于企业及老总的门面之一,其工作人员,可以统称为领导的身边人。总的特征是精干,办事明快。特别是办公室主任,在必要时或其他领导均不在时,要承担协调各部门的工作,处理一些具有综合性的事务,要熟悉本企业的情况,有较好的协调能力。&br&&br&二、他们的工作,主要是承上接下,并与当地党政有许多联系。对上、对下对周边相关的人员,都比较熟悉。将企业或老总的意图传递出去,或者将上级部门或地方党政的意图告知老总,需要清晰准确。&br&&br&三、无论对上对下或对周边,他们在传递意思时,都会注意身份明确。例如,向下时会说,此事是某领导安排的,向外时会说,某领导因什么事想与市里某领导一见,看什么时间恰当?打来的重要电话,要作好记录。&br&&br&四、他们一般都珍惜自己的这份工作,会努力去处理好许多要应对的杂事。作为领导的身边人,为领导服务,容易建立感情,受关照提拔的可能性较大。伴君如伴虎,稍有不慎,不定就被废了。&br&&br&五、不要一般地去认为领导的讲话材料,都是无聊透顶的,尤其是企业领导,还是重实务的。赞什么,批什么,要把什么事干好,什么事不能再干了,说法上都是很有讲究的。综合性很强的讲话材料,有些老总会自己写,比较常见的是,开个会,领导说个意图,有关部门提供自己工作方面的情况材料,办公室的笔杆子按领导意图综合,交领导后,领导或者会说个意见,让改,或者自己就改了。如果综合这一稿不好弄,又要得急,笔杆子会很辛苦的。&br& &br&六、随领导出行、为领导安排接待,替领导喝酒,领导故意摆谱故意当众骂你一下,都是常有的事,鞍前马后,上下张罗,该办好的要办好,该替领导遮挡的要遮挡,被骂了,该忍的要忍。这份工作,其实并不好干的。
谢邀。 有哪些误解不知道,因工作上的原因,我和这类办公室打过一些交道。总的感觉如下: 一、这个部门属于企业及老总的门面之一,其工作人员,可以统称为领导的身边人。总的特征是精干,办事明快。特别是办公室主任,在必要时或其他领导均不在时,要承担协…
贴一个 很久以前自己写的面试总结吧 &br&这是我毕业照工作时期面试的所有公司,都是银行, 因为习惯问题,当时写的时候用的是装13的中英文夹杂,各位看管多包涵。&br&&br&投资银行的欧洲部分的招聘很标准化,都是申请表-〉笔试-〉一面-〉筛选日 这个流程,下面一一道来:&br&&br&&strong&Barclays Capital&/strong& (巴克莱资本)&br&&strong&Application form&/strong& &br&Barclays Capital是第一个给回复的公司,application form填完之后马上做了online test,是SHL numerical + logical SHL的题库难度个人觉得比PSL小一点,时间也充裕一点。多联系几次就相信大家都没问题。做完了Online test,等了一阵子,就给了first interview的邀请。.&br&&b&&strong&First round&/strong&&/b&第一轮是telephone interview, 第一次收到IB的面试邀请,还挺兴奋的,就很认真准备了,一些通用准备心得后面会提一下,第一轮interview是competency based,电话面试时候有个好处,就是对方不知道你在干嘛。。。。所以我都把我准备的答案全部写了出来,见招拆招。。。。。第一轮面试持续了30分钟结束,过了4,5天就通知终面了&br&&br&&strong&终面&/strong& &br&Barclays的终面是在canary wharf的hilton举行的,外地来的candidate还包住,一个晚上300胖子,Barclays还是挺豪气的。。面试从早上9点开始,一共有4个项目,competency based interview, technical based interview, prioritize exercise and group discussion. Competency based interview是由line manager负责的,给我面试的是个做了十几年的MD, 巨严肃,一开始就先跟我讲,他管了多少多少人,自己做的事情对BarCap多么多么重要,巨汗。。。然后问的问题就不是非常standard的competency了,有点措手不及,很多问题要求对申请的职位有比较深的了解,并能提出一些见解,幸亏我对职位还有一定了解,当场瞎掰算是糊弄过去了,第2个步骤是technical based interview,2 on 1,2个都是senior staff,看起来就是很tech的人,比较nice,一上来就扯了起来,主要问的就是之前的技术经历,对project development的了解,以及经验,感觉project development life cycle是一个比较重要的考察点,接下来考察data structure还有computing algorithm,这2个占分很重,我就死在了data structure这个部分,太轻敌了。。在这里BS一下BarCap,明明说了欢迎candidate from all disciplines,但是却考这么技术的问题,我觉得没学或者对编程有一定涉及的candidate根本没戏。接下来是prioritize exercise,就是模拟一个analyst一早来要做的事情,20封email or message,都是不同的事情,要求你在15分钟之内看完所有信息并且挑出最先做的事情并给出理由,15分钟后被带到一个房间跟面试官解释你要做的事情并说明理由,这个部分我是completely messed up,很多东西根本没读完,15分钟就过去了,进了房间在面试官面前支支吾吾,几乎说不出来,弄得气氛很尴尬,最后硬着头皮说了很多自己都想转身就跑的话结束了这个步骤。。。。。最后一步是group exercise, 本来以为是discussion,结果是玩一个游戏,很有趣,一组6个人,要用很多小方块拼成一个魔方,一人动一次轮流,这个有个好处就是能保证你肯定有参与机会,不会象别的group discussion那样完全插不进话,所以我认为难度是比较低的,考察的可能是你的沟通能力吧。我们那组人都很nice大家互动蛮好的,就是讲的时候有点7嘴8舌,容易造成进度很慢,如果能够做一个push team forward的角色,相信是个很加分的事情, 这个部分35分钟结束,感觉很有意思,时间也过的很快,结果我们组没有达成目标,不过据interviews说从来没有group达成目标,囧。。。。。。这个完了只有,整个终面就在一顿午饭后结束了。 第二天早上收到电话说我自我感觉最良好的technical interview的data structure部分没有达到预期,气死了。。那个部分明明可以做的更好的。。哎。。。反而是我觉得完全screwed的prioritize部分他们说很ok,competency甚至表现算是很优秀的,哎。。感觉完全不准。。。&br&&br&&strong&Barclays Corporate&/strong& (巴克莱商行)&br&唯一一个死在teleinterview的公司,申请和BarCap一样,没什么好说的,interview问题有3个部分,一个是学习经历+课外活动,第2个teamwork competency, 第3个motivation and drive for result competency. 固定版块,本来没什么难度,当我听到我没过的时候我很惊讶,我问为什么,他说:我在回答如何self motivate 和motivate others的时候没给出他们满意的答案,我死命回忆当时电话的内容,他们压根儿没问啊!!我就说,然后和她complaint.那个mm还用很tough的口气咬死说她问过了,差点没在电话上跟她吵起来,气死了。。。不过想想是BarCorp就算了。。。直接无视。。。。不过没去成。。。就没法写出终面经历了,囧。。。&br&&br&&br&&strong&Bank of America Merrill Lynch &/strong& (美银美林)&br&&strong&Application form&/strong& &br&这个没啥好说的,也是申请后立即做 numerical + logical,过了填open question. 1星期左右给teleinterview invitation. &br&&br&&strong&First round&/strong& &br&和BarCap差不多,不过态度差一些,而且问了一些technical的问题,比如Java, OO什么的主要取决于application form上写了什么,competency差不多,顺利过关。3天后给了终面通知&br&&br&&br&&strong&终面&/strong& &br&终面在BoaML总部进行的,这时候我才知道BoA和Credit Suisse share一栋楼。。。。。囧&br&BoA的第一步是Case study presentation,30分钟阅读材料制作slides, 题目是一个trading management application的改良,优缺点都写着了,3个整改方案,要你选一个并说明理由。 30分钟过后,没有立即present,而是被抓去做了group discussion….是role play模式的,就是每个人代表一个跨国公司的分区CEO,一起来Cut 150m的expenditure, 这个部分我觉得有点被挤开了,几个印度和本地人太aggressive。。。。感觉一般, 这个部分我觉得listening很重要,listening and give response to others是表现的关键,我们组time keeping很差,最后时间到的情况下草草结束的讨论,估计全体扣分。。。group discussion后事presentation…可能是为了不给你准备台词和背台词的时间,才这么安排的,不过我一向比较喜欢做presentation,介绍和Q&A都比较流畅,所以这个部分很顺利,interviewer很满意。然后是interview, 这次是阴沟翻船了。。。问题是competency的,但是都是从negative的角度问,比如你失败了怎么办,你做过最大的错事是什么,你没有达成别人的期望的例子,teammate对你不满的例子,7788的,有些问题没想过,现场编露出了破绽,被扣了很多分,在这里建议大家多思考一下负面topic的问题,怎么从正面观点讨论负面问题,这个蛮重要的。 之后一个retake a logical test, 终面结束,第2天的拒信,果然,interview和group discuss出了问题,哎。。。当做教训&br&&br&&br&&br&&strong&UBS&/strong& (瑞银)&br&真是个很让人蛋疼的公司,最麻烦。。。。&br&&strong&Application form&/strong& &br&忘记了。。。好像和前2个没什么不同&br&&br&&strong&First round&/strong& &br&UBS没有telephone interview,而是有个first round assessment,一个numerical test+ competency based interview组成,我第一次去了,结果他们说忘记安排我了,然我做个test就回家,等到下次再来做interview,太囧了,被耍死,结果numerical test 35分钟40题,我做了37题,问了问其他人也都没做完,不过这个估计他们要求不是很高,没什么问题,做完后被通知过3天再来面试。值得一提的是他们所有图标都放了一起,做题时候要找对应图标。过了3天又去了一趟UBS专门去interview, 是2个没什么区别的competency based interview, interviewer也都是manager一个级别的,作为Tech他们却把大部分时间都放在了commercial awareness和recent fin&eco news的部分上,身为技术宅男让我感到压力很大。。。临时抱佛脚读的实事新闻发挥了200%的作用,给我混过了这个部分。当天晚上收到终面邀请。&br&&br&&br&&strong&终面&/strong& &br&UBS的终面简直就是精神折磨,从早上9点到下午6点,一大早先花2个小时做一个programming test,就是用一种自己发明的语言让你达成一系列要求的,难度一般,主要考察编程天赋,接下来是个半小时的technical thinking test,给出4个scenario ,选2个写,考察处理project的逻辑思维能力,这个也还好,有点小难度, 然后是午休,午休来了个MD,给我们说了说近期他们tech部门的动向和侧重点,午饭时间就这么被她说过去了。。。。。完全没有休息的感觉。。。然后是presentation,35分钟准备,10分钟present,10分钟Q&A题目是google的swot analysis,这个应为我也弄巧成拙了。。本来是个加分的好机会,因为我对google很熟悉,一时间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反倒没有把slides structured well,结果slides写的很潦草,虽然说的头头是道,不过应该没给我加到多少分。。。紧接着是个google的延伸role play 8个人一组 OMG…,内容是每人扮演一个部门的头儿,各自有要干的事儿,目的是讨论一个budget给哪个部门,is the best of company,这个组有我上次的教训,time keeping做的很好(我做的),但是牺牲了很多listen的精力,有点划不来,contribute还是相对比较少。亏了。。。。。。。。T_T&br&然后是interview,这个部分没啥困难,经过上次BoA的教训,问题全方位准备过了,面试官是个美女,让本人心情一度不错,聊的也很开心。比较深一点的就是对IT在UBS中自己是怎么理解的,IT is driven by what in UBS之类的。整个面试过程极其长,折腾了一整天终于结束了。。。&br&&br&&br&&strong&JP Morgan&/strong& (摩根大通)&br&&strong&Application form&/strong& &br&他们的online test是screening了application form后才给online test的,SHL,其他没啥特别&br&&br&&br&&strong&First round&/strong& &br&第一轮和UBS相近2个competency based interviews没啥特别最特别的就是问你觉得最好的team leader是谁,我说了steve jobs,他们没有re-test比较快,就1小时,美国人做事果然讲效率!回来后第48小时得到终面邀请&br&&br&&br&&strong&终面&/strong& &br&JP Morgan 终面我去的是在City point,位置蛮好的,就是。。。。。他们把不用终面的人都放在一个房间里。。囧。。。进行到一半的时候,房间里充斥着各种candidate,有intern的有graduate的,有ib的,有finance的,还有我们tech的。。。各种混乱。。。他们的终面很短只有3个半小时,首先presentation,被带到一个小房间里自己准备,比其他的好,其他的都是一堆人在一起各做各的,容易互相影响,这个不会,然后45分钟准备后,开始给人家做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的内容是你是一个英国bank的职员,要通过十几封internal or external的email identify problems of the billing system in the bank,然后提出改善计划,而且bank要merge一个美国的bank,merge的问题也是需要考虑的,这个presentation准备几乎是我准备的所有presentation最糟糕的一个,前一天在家准备准备的太晚了,只休息了5小时,导致读材料时候迷迷糊糊,time management 出了大问题。。。presentation后半部分写的很赶,还有很多漏洞,哎。。。血的教训啊。。。。终面一定要保证精神饱满。。。presentation后是个Q&A,主要问了几个commercial awareness 的问题比如怎么对应客户的抱怨,然后是self-evaluation, 觉得自己有什么地方可以改进的。等等,之后是group discussion,4个人一个组,很好,跟ubs那个比起来简直太好了,内容是之前case study的延伸,大家一起讨论然后回答7,8个问题,主要是如何整合升级现有系统的。 应为人少,每个人基本都有机会发言,我们那组气氛也蛮好的,时间掌握也很好,按时完成所有任务。 Discussion后事interview,30分钟分2个部分,第一个是evaluating刚刚的group discussion,同样是有什么好的,有什么不好的,有什么改进的,衡量好不好用什么标准,之类的问题,后半部分是motivation问题,基本就why jp why ib why this division之类的,还好回答。 然后整个面试就结束了,9点到13点不到就被赶出来,还能赶得及去上课。。。。&br&&br&&br&JP出结果的时间特别晚,星期1的面试,拖到了星期5,就在我觉得没希望了的时候接到他们offer的电话,也给我为工作苦恼的生活划了个句号。。。。感谢JP Morgan,感谢党,感谢国家,感谢BBC…..&br&&br&&br&&strong&Citi Group &/strong&&strong&(花旗)&/strong&&br&&strong&Application form&/strong&&br&Citi的填表相对比较常规的,没什么问题,关键是他们家的online test和别家不同,难度较高,但是题库很小,而且是70秒每题,而不是说xx分钟xx题,第一次做跟第2次做效果差别很大,有可能的话最后先帮着别人做一次,然后再做自己的,有了心理准备应该好很多&br&&br&&strong&First round&/strong&&br&Citi的first round直接到公司里,有2轮interview,还有online test复试,这是我所有interview里做的是最放松的,就是去闲话家常,问问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感觉他们会对你cv中特殊的部分特别感兴趣,而且是偏工作经历这一块,如果在申请阶段有比较显眼经验的同学可以着重想想怎么elaborate自己的特殊经历&br&&br&&strong&终面&/strong&&br&他们家终面算是比较特别的一个,要求在1个小时还是一个半之内独一份Industry的材料,大意是扮演一家咖啡种植商的ceo,解决公司一些面临的问题,而且要在时间内写出书面报告,大约2,3页左右,反正我写了2页多一点,然后还要在幻灯片上写个ppt,跟人做presentation,时间是10分钟,还有15分钟的提问,感觉这个section时间很紧,对写字速度要求比较高,而且citi的人比较考察candidate对information beyond the paper的感知能力,会期望你从数字里观察或者察觉出各种信息,对从数字到big picture的能力解读能力要求很高,另外有2个interview,还有个group discussion,和UBS,BoA的那个很像。他们是第3天通知的我拿到offer,最主要原因就是business sense他们比较满意,说他们都期望自己的员工有很强的商业头脑,就算是做tech.所以大家做他们终面的时候尽量多想一点,感觉要求还是蛮高的。最终还是拒绝了Citi的offer,他们家grad program没有rotation,感觉没有JPM好。。。so…XD&br&&br&&br&&strong&Standard Chartered &/strong&&strong&(渣打)&/strong&&br&他们家填表就比较刁难,问题问很多,就想写essay一样,诀窍这里就不说了,就是尽量表现自己主要说说他们的test, 除了常规numerical, verbal, logical,他们的personality test 好像是compulsory的,做这个的诀窍就是强烈性格,高度一致,最后尽量都选Strong agree or Strong disagree的,而且要朝着他们喜欢要的人那样暗示自己,就算不是这样的性格也要自我模拟自己就是那样的性格,一致性很重要,因为很多问题都是差不多的,如果前后矛盾就很容易fail.&br&&br&他们家系统及其垃圾,12月给我first round telephone interview的,结果没发给我邮件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微观经济学 现代观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