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从土壤中分离的得到了哪些土壤抗生素测定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设计从土壤中分离抗生素产生菌的实验方案.具体举例.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制备土壤浸出液,涂布到加抗生素的平板培养基上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在人畜细菌样本中发现的一种新抗药性基因,与抗生素滥用有怎样的关系? - 知乎108被浏览2409分享邀请回答11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抗生素与我们的生活
已有 5580 次阅读
|系统分类:|关键词:抗生素 耐药性 超级细菌 新药研发 抗生素残留
抗生素与我们的生活&郑庆飞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生命有机国家重点实验室E-mail:&1928年,英国微生物学家亚历山大·费莱明首次从青霉菌中发现了具有抗金黄色葡萄球菌活性的青霉素,从此进入了抗生素的黄金时代。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青霉素作为一线药用抗生素拯救了成千上万人的性命,大大降低了由于伤口处细菌感染而引起的死亡几率,因此名声大噪的“神药”青霉素的价格曾一度比黄金还要昂贵。此后,赛尔曼·瓦克斯曼于1943年从链霉菌中分离得到了链霉素并首次系统性地定义了“抗生素”这个概念,作为青霉素后第二个进入临床使用的抗生素,链霉素拯救了无数结核病患者,使得中国古代望而生畏的“痨病”真正意义上地得到了有效治愈。然而,曾经立下“汗马功劳”的抗生素在近年来却屡屡遭受媒体和百姓的非议,“超级耐药菌”、“抗生素残留”、“抗生素滥用”等话题层出不穷,那么究竟什么是抗生素?抗生素真的有传说中的危害那么大吗?生活中应该如何正确使用抗生素?抗生素发展的未来又将如何?笔者将从自己的观点和研究经验出发,为大家解答这些问题。在生活中,很多人认为具有“抗菌消炎”作用的药物就是抗生素。而目前科学上抗生素(antibiotics)较为完整和准确的定义是指由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属)或高等动植物在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抗病原体或其它活性的一类次级代谢产物,能干扰其他生活细胞发育功能的化学物质。因此,从定义上我们可以知道抗生素是一类天然来源的化合物,因此1932年由格哈德·多马克发现能够有效抗菌的人工合成磺胺类药物——百浪多息,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抗生素;另外,抗生素的功能也不仅仅局限于“抗菌消炎”,临床一线抗癌药物柔红霉素,放线菌素和博来霉素等都属于抗生素;基于天然产物化学骨架通过人工化学半合成进行结构修饰、改造的化合物也隶属于抗生素,其中包括基于青霉素结构骨架的氨苄西林、羧苄西林和基于红霉素结构骨架的罗红霉素和阿奇霉素等。因此,从定义上来看,大多数抗生素确实能够满足很多消费者的“纯天然来源”消费观,但是纯天然的对人体就完全无害吗?实际上,如何有效避免抗生素对人体的副作用,长久以来都是药物化学和生物化学科研工作者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由于大多数病原微生物(支原体、衣原体、细菌、放线菌等)是与人体真核细胞构造不同的原核生物,基于这些显著的差异性,目前抗生素的研发一般都针对于原核生物所特有的细胞结构作为靶点,从而避免药物与人体真核细胞的相互作用。也正是因此,对于结构与人体细胞相近的真核病原微生物(真菌、原生动物等)、寄生虫和没有典型细胞结构的病毒,到目前仍然缺乏广谱、有效的抗生素药物。实际上,到目前为止人们发现的不同来源、具有生物活性的天然抗生素已经超过两万余种,但是其中真正成药的却远没有这么多,大多数抗生素在基础研究阶段就被发现具有对实验动物的副作用,因此也就停止了后续的成药研究。我国科学家在早期寻找抗生素的研究中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正是由于当时的历史原因和难以避免的药物毒副作用,我国科学家所发现的抗生素并没有和青霉素、链霉素一样进入临床使用。早在1944年,上海丙康药厂任厂长和研究室主任汪猷先生(后任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所的所长)偶然听说世界上有人发现了一种特效的、从霉菌里培养出的抗生素(青霉素),于是他开始刻苦学习微生物学、发酵等方面的知识,决心在中国开拓出抗生素的研究道路。经过几年的实验研究,克服种种困难,他终于从橘子果皮上生长的一类霉菌中成功分离得到了一种新型的抗生素——“桔霉素”,并写了桔霉素的相关论文。该论文于1947年在美国著名杂志《科学》(Science)上发表后,美国一家通讯社从旧金山发出电讯,报道中国化学家汪猷制得一种新型抗生素的消息。汪猷先生后来又针对桔霉素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发表了十余篇论文,但是后续的研究却发现桔霉素具有显著的肾毒性,因此无法进入临床药用。因此,一种抗生素从被发现到真正作为一种药物被使用,需要经过漫长的研究周期和大量的经费投入,每一种今天我们正在使用的抗生素不但是大自然的无私馈赠,更是由无数科研工作者付出了无数汗水所换来的。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看出,抗生素毒副作用的问题由来已久,毕竟自然界的生物生产抗生素的初衷是作为自身防御的武器,而不是为了给人类用来治病。直到今天,科研工作者仍然在努力试图通过使用构效关系解析、化学半合成、抗体偶联等方法解决抗生素副作用的问题,这仍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过程。除了抗生素天然存在的毒副作用,抗生素耐药性问题是当今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感染类疾病是目前世界范围内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第二大杀手。由于抗生素滥用等原因,临床耐药菌的不断出现使得这一现状更为严峻,多重耐药“超级细菌”的出现曾一度引起社会的恐慌,而目前新型抗生素的研发速度远慢于临床中耐药菌的产生速度,每当推出一种能够临床安全应用的抗生素,很快就能检测到对其耐药的病原菌,如此往复下去很可能造成最终对感染性疾病“无药可用”的境地。为什么抗生素滥用就会导致耐药菌的出现?“感冒了,硬挺着不吃药,就能防止自己身上出现耐药菌”,这样的观点又是否正确呢?抗生素的滥用的确是导致耐药病原体频频出现的直接原因,根据达尔文进化论的自然选择学说,由于遗传过程中的基因突变,具有不同基因型的病原菌同时生活在一个种群中,然而具有耐药基因型的病原菌需要表达耐药基因或改变自身正常的构造,因此在正常的生活条件下耐药菌的生长在整个种群中并没有优势,仅能以极低的比例存在;然而,当抗生素在这些病原菌的生长环境中出现时,本来处于生长优势的“野生型”病菌被大量杀死,而那些少量的“突变型”耐药病原菌则得到存活,由此大量繁衍生息成为庞大的耐药菌种群。在大自然漫长的进化过程中,有“矛”就必有“盾”,抗生素固然是大自然产生的有效武器,但是大自然也必然保留着相应的“破解方法”。科研工作者通过研究目前已经发现了数十类病原体耐受抗生素的抗性调控机制,能够有效应对环境中出现的不同类型的抗生素。分裂生长速度越快的病原体,基因突变率就越高,其耐药性产生的速度也就越快,因此生长、分离迅速的癌细胞和艾滋病病毒过快的耐药性产生同样也是目前世界范围内的重大科研难题之一。据统计,在人类使用抗生素之前和使用初期,世界范围内的耐药菌出现速度远远慢于当今,随着不同种类抗生素的不断开发,临床上耐药菌开始呈指数级地出现。这种现状是十分容易理解的,正如同宠物、农作物、观赏植物种类产生的速度在一直加快一样,由人类“插手”的“人工筛选”速度远远快于“自然筛选”,人类为了得到有利于自己生产、生活的新基因型物种,通过杂交、嫁接、转基因等方式大大加快了仅仅依靠基因突变而产生新物种的速度。而人们对于抗生素的滥用,正是在对耐药菌进行着无形的“人工筛选”。而如今世界范围内发达的交通运输,使得这些“人工筛选”得到的耐药菌可以快速传播;即使你得了病也坚持不用抗生素,体内确实没有“筛选”出大量的耐药菌,但是仍然有可能“躺枪”,因为世界上任何一个滥用抗生素的地区的患者身上的超级耐药菌都可能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到达我们身边,而这些病原体一但感染了人体,将难以通过现有的临床药用抗生素进行治疗。因此,单靠社会上一两个人坚持不服用抗生素类药物,是根本不可能避免世界范围内抗生素耐药性问题的。但是话说回来,感冒了坚持不用抗生素,一点作用都没有吗?实际上,作用还是有一些的,因为对于一些类型的抗生素,人体自身也会将之作为半抗原并产生抗性(从而将该药物快速降解或使之失活),长期服用某些抗生素即使身体中的病原菌没有产生耐药性,人体自身也可能产生对于这类药物的耐受性。那么,得了病就不能吃药了吗?当然不是,得了病还是需要科学服药的,但是应该严格按照医嘱而不是自己随意在药店买药乱吃。造成“发热发炎”等感冒症状的原因很多,如果是由于流感病毒所引起的症状,使用针对细菌的抗生素(例如头孢、红霉素等)是完全没有效果的,不但不能有效治疗疾病,还会无形中帮助了耐药菌的产生;另外,不要长期只使用一种药物进行治疗,在产生相应的耐药菌之前就适当地更换使用其他种类的抗生素(类似于“鸡尾酒疗法”),有助于避免耐药菌的快速产生。虽然知道了抗生素滥用所带来的危害,然而仍然有很多情况使我们防不胜防,这就不得不提一下“抗生素残留”的问题。近年来,媒体新闻不断揭露鸡蛋、牛奶和一些肉制品中的抗生素残留问题。实际上,农用抗生素使用已久,动物在生长过程中也难以避免感染病原菌,针对这些感染性疾病,人们研发了专门的兽用抗生素。而国内很多农产品企业为了经济利益和省时省力,无论动物是否患病都在饲料中加入了过量的抗生素,这些抗生素不但可能在家畜体内筛选得到耐药菌而产生“人畜交叉感染”,更可能在代谢过程中流入相应的农产品中而进一步被人类服用。因此,抗生素残留的问题根源正是农产品企业对于抗生素的滥用。值得指出的是,目前常用的抗生素(包括人用和兽用)对于人体本身的危害并不很大,少数毒副作用较大的抗生素(如具有耳毒性的链霉素和具有肾毒性的多粘菌素等)仅会在医院得到正确使用,而不会做成非处方类药物流入市场和药店;同时,科研工作者也正为消除、减弱这些抗生素的毒副作用做着努力。但是,滥用这些对于人体本身危害不大的抗生素所产生的有害影响却是十分长远和可怕的,当多重耐药性的超级病原体大规模爆发之时,很可能将会成为人类的末日。虽然抗生素滥用的后果十分可怕,但是我们也完全不必杞人忧天和坐以待毙。首先,我们应该从每个人做起,不要感冒发烧后就“自己给自己开药”,应该遵循医嘱、科学合理用药;其次,我们应该呼吁社会中医药和食品行业不要乱用抗生素,毫无节制地滥用抗生素无异于人类在自掘坟墓。另一方面科研工作者也在日以继夜地做出着努力,除了挖掘新的抗生素资源,寻找和研究新型的抗生素作用机制也是一条有效的方案。其中,我国工作者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去年的诺贝尔生理和医学奖颁发给了发现抗疟药青蒿素的我国科学家屠呦呦,和发现抗寄生虫药物阿维菌素的威日本科学家大村智和爱尔兰科学家廉·坎贝尔,屠呦呦在领奖时发表了题为《青蒿素的发现:传统中医给世界的礼物》的获奖感言,从我国和世界范围内的传统药材中进一步发现和挖掘新型抗生素将成为未来的研究潮流之一;去年,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还发现了一类古老的生物活性肽类抗生素——硫链丝菌素所具备的新型“双重”抗菌作用机制,这是目前发现的唯一一类能够主动作用于宿主(人体细胞)和胞内寄生菌,并在杀灭病原菌的同时提高宿主免疫防御能力的抗生素,改变了人们此前开发抗生素过程中试图完全避免其与人体细胞相互作用的传统思路,这样一种同时作用于宿主和寄生菌的独特抗菌作用模式比起传统药物的抗菌机制更不易产生耐药性,也将为未来抗感染药物的设计和研发给出新的启示。总之,抗生素并不应该成为令人“谈虎色变”的洪水猛兽,而是大自然为我们提供的瑰宝。在抗生素诞生之前,人们只能依靠迷信活动和用烙铁烫发炎伤口的办法治疗感染性疾病,而今天抗生素的出现让人类的平均寿命大大延长。我们应该学会感恩,一包价格并不昂贵的抗生素不但凝聚着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更凝聚着其背后一代代科研工作者的辛勤汗水。今天,我们的生活早已经离不开抗生素,但更不能让未来毁于抗生素的滥用。杜绝抗生素滥用,应该从我们每一个人做起。&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郑庆飞科学网博客。链接地址:
当前推荐数:28
评论 ( 个评论)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作者的精选博文
作者的其他最新博文
热门博文导读
Powered by
Copyright &请选择栏目:
当前位置: &&&&&& > 正文
概述抗生素的发展史
 来源:&&   |
  时间把人们带到了前几个世纪。连年战争伴随着瘟疫,欧洲有1/3的人口死于黑死病暴发;墨西哥有半数人口被天花夺走性命。原有2000万印第安人的美洲,白人登陆后由于外来疾病的传人使人口锐减。  也许这就是世界,它在给人类带来困苦和灾难的同时,也使人类的精神和智力得到了升华。从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疾病的病因得到科学家们的高度重视,许多病原菌开始被发现。但要杀灭它们却十分困难。因为人类研制的药物不仅要杀灭病原菌,而且应对人体本身不造成伤害。德国科学家首先进行了用化学合成物治疗病原菌的开拓性动物实验,终于发现了能杀死锥虫、对梅毒螺旋体有效、但对人体无害的&百浪多息&,即磺胺的前身。  磺胺具有强大的抑菌作用,它的研制成功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这是人类发现的第一个可以对抗病原菌的药物,具有划时代意义。为此,它的发明者也获得了诺贝尔和医学奖。但不久,它的许多缺点就暴露了:比如,对链球菌虽然有很好的疗效,但对其他细菌却无能为力。  几乎就在同时,英国的科学家在培养葡萄球菌的培养基中,发现了一些灰绿色的霉点,其周围却无葡萄球菌生长。把这种灰绿色的霉点接种到肉汤培养液中,在生长繁殖期时,将含大量霉菌的培养液滤到有葡萄球菌和其他致病细菌的培养基上。这时人们惊讶地看到,细菌不再生长。科学家们一鼓作气,将这种液体稀释100倍、200倍甚至800倍,它们依旧可以杀灭大部分细菌。这种溶液就是世界上最早的青霉素。但因当时条件限制,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青霉素才重新被重视和开发。它的出现成为许多细菌感染性疾病的&克星&。如果将&百浪多息&的发明认为是人类发现的第一个可以对抗病原菌的药物,那么青霉素的问世则扭转了人和细菌大战的局势。因此,青霉素被称为现代医学史上最有价值的贡献,被誉为是人类医学史上的一个重大的里程碑。  20世纪30年代,另一个开创抗生素新纪元的药物&&链霉素也问世了。美国科学家发现,土壤中的结核杆菌,经过一段时间就会自行消失。这一发现使他们意识到,能否从土壤中分离出抑制结核杆菌的微生物呢?研究人员经过努力,在一万多份土壤的标本中,终于筛选出一株能消灭结核杆菌的霉菌,并研制出一种新药&&链霉素。链霉素成为第一个被用来治疗结核的有效药物。  青霉素和链霉素成为人类进入抗生素时代的先锋,它们在各种常见细菌性疾病的治疗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如肺炎、、产褥热、败血症、结核等。有人把青霉素、原子弹及雷达并列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三大发明。  在许多情况下,抗生素的功效是神奇的,起到了&药到病除&、&起死回生&的作用,拯救了无数生灵。因此,抗生素不仅成为临床各科医师最常用的一类药物,而且也是家庭中的必备药物。  新的抗生素的不断发现和使用,为感染性疾病的治疗提供了强有力的武器。医学教育|网收集整理由于它们出现,许多感染性疾病已不再是不治的绝症。20世纪70年代医学科学家甚至预言:人类将完全消灭对其有害的病原菌,它们将从人类居住的地球上消失。  面对超级病菌,人类对它们并没有完全束手无策。医生们可以用更昂贵、作用更强的药物来制服它们;制药厂也在不断研制新的抗生素&&看来,人类与微生物的这场&硬仗&还要继续打下去。但人们又认识到,我们所面对的微生物,它们具有不可思议的巨大能量,人们不知道将来会发生什么情况。更令人担心的是,人类目前所知的有关病菌的一切,可能只是&冰山一角&。  然而,抗生素本身也会害人,特别是在使用不当,如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时,抗生素会引起种种不良反应,有的甚至还相当严重。如链霉素、庆大霉素和卡那霉素可引起眩晕、耳鸣、。在我国近2000万听力残疾者中,有近80%的致聋原因属抗生素使用不当;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多黏菌素、万古霉素、杆菌肽可损害肾脏;红霉素、林可霉素、强力霉素可引起厌食、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道反应;喹喏酮类如环丙沙星有轻度的胃肠道副作用和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尤其是老年人更常见;氯霉素可引起白细胞减少或再生障碍性贫血。研究还证明,链霉素、氯霉素、红霉素、先锋霉素和多黏菌素B能抑制免疫功能,削弱机体抵抗力。不少抗生素还可引起皮疹。应该特别警惕的是,对青霉素过敏的病人,在接受青霉素治疗时,可能因发生过敏性而死亡。  抗生素,特别是广谱抗生素可引起体内的菌群失调导致二重感染。  专家们的研究证实,我们人体的皮肤、口腔、鼻、咽部、阴道和结肠等部位存在大量以细菌为主的微生物。这些细菌在宿主细胞上定居、生长和繁殖。它们具有参与物质代谢、激素转化和合成、胆汁代谢、胆固醇代谢和激素转化等作用;还可作为一种抗原刺激宿主产生抗体,增强其免疫能力;并可在体内产生一系列代谢物,对抗外来细菌入侵,构成防止外来细菌侵入的生物屏障;同时可使某些致癌物质转化为非致癌物质。可见,这些细菌的存在对于保持人体生态平衡和内环境的稳定有着多么重要的作用,这些细菌被称为人体正常菌群。在正常情况下,人们正是处于这样一个庞大微生物生存的环境中,这些数量繁多的细菌,与人体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它们对人体不但无害,反而有益。  然而,当我们用抗生素治疗感染时,体内正常菌群同样会被杀灭或抑制。根据抗菌谱的不同,抗生素分为广谱和窄谱抗生素。仅对一种或少数细菌有活性的抗生素称为窄谱抗生素,如青霉素G,它主要作用于革兰氏阳性球菌;而广谱抗生素就不同了,它是指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细菌有活性的抗生素,如头孢曲松,可对多种肠杆菌科细菌有效;超广谱抗生素对多种或大多数细菌有活性,如泰能,不但对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有效,且对厌氧菌也有作用。可见,抗生素的抗菌谱越广,受影响的细菌面越大,受杀灭或抑制的正常菌群也越多。因此,治疗感染性疾病应根据引起感染的病原菌选用窄谱、有针对性的抗生素。这样,既可以有效杀灭病原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又可避免或减少对正常菌群的杀灭或抑制作用。  抗生素,特别是广谱抗生素的应用,往往使体内各处的敏感菌受到抑制,而使耐药菌乘机在体内繁殖生长,导致二重感染,这种感染亦称&菌群失调症&。也就是说,原本想用抗生素杀灭致病菌,结果反遭受更厉害的细菌感染。其中,耐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革兰氏阴性杆菌是二重感染的主要病源。二重感染的主要表现为腹泻、发热和口腔霉菌感染。这些耐药菌和特殊细菌的感染是导致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由于抗生素应用普遍存在着不合理的现象,国内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一直处于较高的水平。一份来自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报表中显示,抗生素的不良反应占了全部药品不良反应病例的一半。  另外,广谱抗生素的应用使肠道内很多细菌受到抑制,这些细菌有些具有合成维生素B族和维生素K的能力,因此,菌群失调后就可能导致维生素B复合物缺乏,病人可出现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状。  二重感染和多重感染治疗十分困难。不少患者因买不起或买不到高效抗生素而被迫中断治疗;有些患者却因高效抗生素失去原有效力而抱憾离开人世。如果人们仍继续滥用抗生素,尤其是仍继续滥用&高档&抗生素,总有一天,我们,或者我们的子孙后代将生活在一个瘟疫横行却无药可救的悲惨世界中。
上一篇:下一篇:
医学教育网APP下载
第一步:微信扫描左侧二维码进入“医学教育网”下载页面;
第二步:下载安装所需要的移动应用即可。
1、凡本网注明“来源:医学教育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医学教育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医学教育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部分资料为网上搜集转载,均尽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
  本网转载之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3、本网站欢迎积极投稿
4、联系方式:
编辑信箱:
电话:010-
 |  |  | 来自土壤的灵丹妙药_网易新闻
来自土壤的灵丹妙药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病菌和病毒是人类生命的克星。一些病菌,如导致肺结核的结核杆菌肺不仅致病而且有很强的传染性,肺结核曾经就是这样的一种传染病。曾几何时患上结核病就意味着被判了死刑,根据有关统计,即使是在进入20世纪之后,仍有大约1亿人死于肺结核。自从20世纪40年代 “生命抑制了生命”的物质—抗生素问世后,因为细菌感染而濒死的病人往往能发生“药到病除,起死回生”的奇迹,抗生素成为庇护生命的“灵丹妙药”。发展至今,名目繁多的抗生素已是医院、药房乃至家庭常备的药物。
因为种种原因,人类对抗生素形成了很强的依赖性,导致了抗生素的滥用,产生了耐药性强的“超级细菌”,这些细菌正在成为损害人类健康的新烦恼。抗生素的发现让人们知道土壤是个宝库,抗生素滥用造成的污染和细菌的耐药性让土壤成了新的污染源。
土壤微生物,抗生素的“金矿”
如果说人类第一个使用的抗生素青霉素是英国亚历山大·佛莱明医师在1928年无意间发现并从青霉菌中提炼出来的,那么第二个使用的抗生素—链霉素则是1940年代美国土壤微生物学家谢尔曼·瓦可斯曼经过精心设计的、有系统的长期研究从土壤中的微生物中提炼出来的。
青霉素的发现给研究者带来启发,人们认为土壤中的微生物能够分泌抗菌物质。瓦克斯曼是著名的土壤微生物学家,他在1932年曾经出版了一本将近900页的《土壤微生物原理》。从这个思路入手,瓦克斯曼着手筛查土壤中可能存有的抗菌物质。这个工作绝非单人能够完成:在研究链霉菌前,瓦克斯曼和他的团队总共排除了超过10000种可能具备抗菌效用的土壤微生物。
到1940年,瓦克斯曼和他的同伴终于在放线菌身上得到了第一种具备抗菌活性的物质:放线菌素。然而放线菌素毒性非常强,无法应用于临床。两年后,瓦克斯曼又得到了第二种抗生素:链丝霉素。令人遗憾的是,链丝霉素的毒性仍然太强。
1943年,学生夏兹从瓦克斯曼1915年在土壤中发现的灰白链霉菌,分离出并纯化得到链霉素。瓦克斯曼因此而获得1952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瓦克斯曼一生共开发包括新霉素等20多种抗生素,留下了500多篇论文和28部著作,瓦克斯曼因此被称为抗生素之父。
链霉素发现的经验启发人类从土壤微生物中寻找其他的抗生素,科学家们认识到土壤的微生物是抗生素的“金矿”,此后开始了大规模筛选抗生素。人类相继从土壤的微生物中发现了金霉素(1947)、氯霉素(1948)、土霉素(1950)、制霉菌素(1950)、红霉素(1952)、卡那霉素(1958)等。
土壤微生物是个数量极为庞大的地球居民,每克土壤中约含数万个物种, 100亿左右微生物, 至今仅有1%的物种可通过分离培养进行研究。目前我们对土壤中绝大多数微生物多样性与功能的认识十分有限, 最近《Nature》有文章将土壤中的微生物比拟为物理学中的暗物质, 提出了“生物暗物质”的理念。
抗生素,从“灵丹妙药”到土壤新的污染源
人类文明史也是一部人类瘟疫史,伴随着家畜的驯养、农业的兴起和城镇的出现,病菌也找到了前所未有的温床。一个微不足道的伤口,都可成为足以致命的破伤风、败血症等疾病的源头,而战争制造的大量的伤口感染更是士兵死亡的首要原因。青霉素在二战时期的“横空出世”,挽救了大量士兵的生命,同时为人类健康和文明命运带来了转机。
人们从抗生素这个“灵丹妙药”中找到了商机,抗生素也从最开始的微生物分离发展到后来的工业合成,如今抗生素已经是一个数量上有几千种的庞大的药物家族。
在这个发展过程中,人们发现抗生素能促进动物生长,如列德列尔实验室发现喂鸡吃金霉素的培养物,哪怕少到只有体重的百万分之几也能促进其生长。虽然至今还没有人弄清抗生素是怎样刺激动物生长,但抗生素已作为必不可少的动物饲料添加剂,被加到动物的饲料中。
中国更是抗生素使用和生产大国。据估计,目前国人人均年消费量为138克左右,而美国为13克。抗生素的过度使用,也带来很多的危害。据统计,中国每年有19.2万人死于药品不良反应,其中抗生素造成的占2/3以上。
抗生素属于难以降解的物质,抗生素的滥用也导致了其在环境尤其在土壤中的积累。近期发表在国内学术期刊《科学通报》的研究表明,中国地表水中含有68种抗生素,且浓度较高,另外还有90种非抗生素类的医药成分被检出。在珠三角,一些蔬菜基地土壤样本的检测结果显示,部分蔬菜检测出抗生素,部分抗生素含量超过兽药国际协调委员会提出的生态毒害效应触发值。
抗生素的环境行为研究如在土壤中的降解性能、对土壤微生物的耐药性的影响、在食物链中的传递成为环境科学的新课题。
事实上,人们已经发现,抗生素的滥用已经引起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后果。耐药性细菌在土壤中的富集和传播, 成为土壤生物污染的新问题, 可能从动物通过食物链、环境或者动物和人的直接接触进行传递,对公众健康产生严重危害,
抗生素的发现让人们知道土壤是个宝库,抗生素滥用造成的污染和细菌的耐药性让土壤成了新的污染源。不论是矿物质营养,还是重金属、有机毒物,或是生物……一切的一切告诫人们只有土壤的健康才有人类的健康。
(作者系广东省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研究员)
本文来源:东方早报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土壤与人类的关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