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阅读修辞手法常见修辞手法及其应用有哪些

下列句子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2
修辞练习题 1.与“终岁不闻丝竹声”一句中运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21.对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及其表达作用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什么是路...
修辞手法的句子大全_医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修辞手法的句子大全 修辞手法练习题 一、写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方法: 1、几场春雨过后,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
( 8、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9、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10、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十四、判断下面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
修辞手法_法律资料_人文社科_专业资料。小学八册语文句子修辞手法(一)指出下列句子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1、老师是辛勤的园丁,我们是祖国的花朵。 ((()2、百灵鸟...
修辞手法练习题―――判断填空类_六年级语文_语文_小学教育_教育专区。修辞手法练习题―――判断填空类一、说说下面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1.老师是辛勤的园丁,...
修辞手法及其运用_初三语文_语文_初中教育_教育专区。修辞手法及其运用修辞手法及其运用知识点巩固一、修辞种类 写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方法 1\那小姑娘好像一朵花一样...
b. 【例】仿照下列比喻句的句式,以“幸福”开头,写两个句式相同的比喻句。 ...这首词中“万岁山前珠翠绕”一句用了哪些修辞手法?(2 分) (四)夸张 ①夸张...
常见修辞手法的运用之一:比喻、比拟考查内容及要求: 《考试大纲》对本知识点的...6、比喻要贴切(指出下列句子所用比喻有何不妥) ①在崎岖的道路上向前猛冲,...
一.判断下列句子所用的 修辞手法,填在括号里。 1.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 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 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 的时候。 () 2.但是, 聪明的, 你...
修辞手法练习题 1.与“终岁不闻丝竹声”一句中运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17.对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及其表达作用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什么是路?...几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在作文中的运用技巧--《中学语文》2012年06期
几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在作文中的运用技巧
【摘要】:作文是一种书面语的表达方式。书面语与口语最大的区别之一就是书面语能较多地使用修辞手法。恰当的修辞手法的运用,不仅可以增加文采,增强语言的表现力,而且可以改善文章的结构,丰富并升华文章的情感,突出主旨,深化文章的内蕴。本文简述了比喻、拟人、排比、顶真、设问、反问、对比、联想等修辞手法在中学生作文中的运用技巧,以期达到帮助学生提高作文能力的目的。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分类号】:G634.3【正文快照】:
能够掌握一定的修辞手法并在写作中加以运用,是对中学生语言能力的一个基本要求。恰当而巧妙的修辞手法的运用可以让文章增光添彩。下面,本文按修辞的类别介绍一些修辞手法在中学生作文中的实用技巧。一、比喻比喻是使用最广泛、最普遍的修辞手法之一,它是一种形象化的表达方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容梓盛;;[J];基础教育研究;2009年14期
路万金;;[J];甘肃教育;2008年16期
施俊岭;;[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0年17期
张宇;;[J];考试(高考·理科版);2010年Z1期
张宇;;[J];考试(高考·文科版);2010年Z1期
李义;;[J];21世纪中学生作文(高中教师适用);2009年06期
秦竞时;[J];中学课程辅导(初一版);2004年Z1期
向正云;[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2年23期
左洪敏;;[J];21世纪中学生作文(高中教师适用);2009年07期
张玉能;[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3年1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孙军业;;[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2)[C];199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山西省浑源县二中
张津;[N];科学导报;2005年
王柏玲;[N];文汇报;2010年
湖北省利川市文斗民族中学
张文辉;[N];学知报;2010年
彭德倩;[N];解放日报;2010年
江苏省邳州市八义集镇中心初中
韩凤英;[N];学知报;2010年
河南省睢县回族高级中学
郭炳杰;[N];学知报;2011年
河南省新安县三高
刘鹏;[N];学知报;2011年
浙江省金华市第十五中学
严剑如;[N];学知报;2011年
漯河市临颍县王孟乡陈留学校
贾焕歌;[N];学知报;2011年
汉台区王家岭初级中学
陈俊儒;[N];汉中日报;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何继承;[D];江西师范大学;2003年
阎伟;[D];辽宁师范大学;2002年
邢睿;[D];天津师范大学;2003年
樊荣;[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刘光成;[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王瑞雪;[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陈飞鲸;[D];福建师范大学;2001年
管冽冰;[D];辽宁师范大学;2004年
蒋新红;[D];湖南师范大学;2001年
温慧君;[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4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语文常见修辞手法及其作用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语文常见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阅读已结束,下载文档到电脑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还剩1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中考语文常见的修辞手法及考试题目类型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中考语文常见的修辞手法及考试题目类型
作者:佚名 资料来源:网络 点击数: &&&
中考语文常见的修辞手法及考试题目类型
文章来源莲 山课件 w ww.5 Y
中考语文常见的
修辞手法及考试题目类型
一、教纲考纲:
&&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四学段(7~9年级)“”中要求:“了解常见的修辞手法。”中考语文《考试说明》在“考试内容”的“积累与应用”一项中明确指出:“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
二、常见题型:
1、客观题:
对下列句子的运用修辞方法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B& )
A、晋祠,真不愧为这国锦绣河山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比喻)
B、希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面前倒下去了吗?(设问)
C、西湖,仿佛在半醒半睡。(拟人)
D、千万条腿千万只眼,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夸张)
2、主观题:
⑴仿句型:
①仿照下面例句写一句话,要求与例句格式梧似,并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
例句:我不是挺立在高山峻岭中的巨松,而是辽阔草原上的一棵小草――为壮丽的河山添上一笔绿意。
仿句:我不是矗立在广场中央的高大石像,而是绵延千里的路轨下的一颗小石子――为繁忙的交通运输献上全部的力量。
②、仿照下面的比喻形式,另写一组句子,要求选择新的本体和喻体,意思完整。
海是水的一部字典,
浪花是部首,
涛声是音序,
鱼虾海鸥是海的文字。
解析:这是一道综合测试题,既考查学生仿写句式的能力,又考查考生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方法的能力。分析题干中给出的一组句子就会发现。第一句的比喻领有下面的三个比喻,四个比喻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意思。那么仿写的句子也要符合这些条件,另外,所造的一组比喻句都须合理贴切。
⑵情境型:
某中学为帮助贫困山区的失学儿童重返课堂,要在全校开展一次献爱心捐款、捐物、捐书活动。请你为这次活动拟一条校园标语(至少用一种修辞手法。)。
解析:这道题考查修辞手法的灵活运用,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好材料。近几年有关修辞手法的试题中,考辨识修辞手法的试题越来越少,考修辞手法的灵活运用的试题越来越多。尤其像这道题,要求“至少用一种修辞手法”,体现了学习是为了更好地运用的思想,符合素质教育的方向。参考答案:献上一片爱心,托起一片希望;捐出一本图书,送去一片阳光;捐出一件衣物,送去一份温暖等。
三、试题特点:
&&& 从近几年的中考试题来看,修辞方法类的试题主要考查辨析和使用常见修辞方法的能力。也常将辨析与运用结合在一起,其考查方式由为主体变为主观题并存,而且主观题有逐步加大的趋势。修辞的应用性较强,在仿写语句、扩展语句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
四、考试内容
&& 《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学生辨析、运用的修辞格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反复、对偶、设问、反问等八种。
&&& 教材中常出现的修辞格还有借代、引用、双关、反语等。
五、【锦囊妙计】
&&& 对要求掌握的修辞格,首先要熟记其定义、理解其要点,如比喻修辞的定义是:事物或说明道理时,用同它有相似点的别的事物或道理打比方。理解比喻的要点是: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性质不同的事物,利用它们之间的某一方面的相似点来打比方,就构成了比喻;同类性质的事物不能构成比喻。
其次要把握各种辞格的特征,如排比的特征就是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密切关联的句子或句子成分排列起来,使语势得到增强,感情得到加深,且这组语句总是包含三项或三项以上相关的内容,它们的关系是并列的。同时还要注意辨析对偶与排比、设问与反问、借喻与借代等几组易混的修辞格。如对偶与排比:对偶是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意义上密切相联的两个短语或句子,成对地排列。对偶与排比最大的区别在于:一个是“两个……”,一个是“三项或三项以上……”。设问与反问的区别是:设问自问自答,答案在问句之处,反问只问不答,答案自寓其中。
六、难点歼灭
(1)学会辨析比喻句
比喻:利用事物的相似性打比方。&&&&&& 比喻组成:本体、喻体、比喻词
练习:写出下列古诗句中各句的喻体:
①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    )开。
②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    )落九天。
③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    )向东流。
④天似(    ),笼盖四野。
比喻特点:
①本体和喻体之间不是同类事物
②本体和喻体之间必须在某一方面有相似处
③找得到或想得到本体,有喻体。
注意:“仿佛、似乎、像……一样”的词语,未构成比喻关系,就不是比喻句,有的表示推测、想象。
如:1、街上仿佛没有人。(没有喻体,或者说找不到本体)
&&& 2、他长得像他哥哥。(他和哥哥属于同类)
3、她像是有心事。(她不能说是“有心事”的本体,“有心事也不能说是”她“的喻体,”像是“表猜测。)
(2)比喻的分类:
明喻:共产党人好比种子。
暗喻:月亮和星星是不用电源的灯。
借喻:我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
2、夸张:对事物作扩大、缩小的描述。
注意:夸张有时与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融合在一起,连用时要注意辨别不要遗漏。
例:有些树叶掉下来也怕砸碎了脑袋。
&太阳刚出来,地上已经像下了火。
3、拟人:把事物写成有人一样的动作和感情。
例:商店和饭馆的门无精打采地敞着。
4、排比:三个或三个以上意思相系,结构相似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
注意:排比常的其他修辞手法结合联用,开头的词语往往相同。
例:那翠绿的叶片,那满树的繁华,给我这小小的书房带来了一定的春光,一定的清香,一定的暖意。
5、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等的一对句子表述两个相关或相近词。
例:身居斗室,即知天下大事;足不出户,饱览各地风光。
练习:将下列古诗句中的对偶上下句连线:
业精于勤荒于嬉   雪却输梅一段香
落霞与孤鹜齐飞   深巷明朝卖杏花
万里悲秋常作客   行成于思毁于随
小楼一夜听春雨   望帝春心托杜鹃
位卑未敢忘忧国   百年多病独登台
庄生晓梦迷蝴蝶   似曾相识燕归来
梅须逊雪三分白   事定犹须待阖棺
无可奈何花落去   秋水共长天一色
6、反复:根据表达的需要重复使用某些词语或句子。
例:多么美的花纹,多么美的色彩。(间隔反复)
“岸英!岸英!……(连续反复)
反复与排比的区别:排比是把意义相关、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短语或句子接连说出来,而反复是根据需要,使用的词语和或句子重复出现。
7、设问: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
A、自问自答 :那是什么呢?是名贵一紫竹。
B、只问不答:我们试想一想,林琴南攻击文学革命的小说,为时并不久,现在哪里去了?
8、反问:用疑问的句子表达确定的意思,用以加强语气。(明知故问,答在其中)
那新规划出来的牧场,不就是流动的财富吗?
9、 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需表达的事物。
A、专用名代替通用名: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诸葛亮代聪明才智的人)
B、用事物特征代事物:黄发垂髫(代老人和小孩)
借喻和借代的区别:
①借代侧重在代替,借喻是一种比喻说明。
②借代侧重于“相关性”(本体和喻体之间具有相关性),不能改为明喻,而借喻侧重于“相似性”,可以改为明喻 。
③二者可以用能否加“像”字来辨认。可以加“像”是借喻,不能加“像”是借代。
10、 对比:把两种事物或事物的两个方面并举出来加以比较。
当面不说,背后乱说。
11、 引用:借用名言、谚语、典故。原文用引号,大意不用引号。
他实在“聪明”得很!
六、实战演练                  
例1& 对下列句子所用修辞,有错误的一项是(  )
A.“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争渡,争渡”运用了反复手法,表现了词人急着寻路回家,奋力划船的情状。
B.“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运用对偶手法,描绘了一幅风和日雨、红碧交辉的彩色图画、令人心旷神怡。
C.“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运用反问手法表现了女主人公对在外服徭役的丈夫深切的思念之情。
D.“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出”字运用了夸张手法,写出青山的动态美。
【分析】此题既考查学生对修辞格的辨识,又考查学生对所用修辞作用的理解,是一道修辞方法的综合题。做题时要从两个角度思考,一是看各自运用什么修辞方法,二要结合语言环境体会所用修辞的作用,甚至结合全文内容去理解。如A项运用反复修辞,作用理解十分正确,B项是对偶,其作用亦如此。C项是反问,所表达思想感情是正确的。最后我们来看D项,“出” 字的确出神入化地写出青山的动态美,但决非是夸张的修辞,而是拟人。
【答案】 D&&
【说明】这类题既应注重修辞的运用,又应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意义,只有两者结合,深入分析,才能做准做好。应予以重视。
例2& 下面句中的修辞方法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她那红润的脸蛋犹如盛开的梨花。
B.南京的“金城”摩托车在广交会上赫然登场。
C.阅览室里安静得连针掉到地上的声音都能听见。
D.谁会欢迎脱离实际的空头理论家呢?
【分析】此题是对修辞方法是否正确运用的考查。做此题时,必须结合语境去考虑。如A项运用比喻,将“红润的脸蛋”比喻成“盛开的梨花”,本体与喻体虽然本质上不同类,但二者截然不同的颜色,使二者失去相似点。因此A项运用“比喻”是不恰当的。另外三项B、C、D分别是拟人、夸张、反问,运用恰如其分。&
【答案】 A&
【说明】这类题意在考查考生对修辞方法运用能力的测试,要做好这类题,首先要理解语句的含义,其次,选择合适的修辞格来介绍、描述这一事物。关键就是看这一修辞运用是否合理。故修辞的运用须紧紧结合语境来判断。
例3&仿照画线的句子,续写一个句子,与画线的两句构成语意连贯的排比句。
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索取。如果你是一棵大树,就撒下一片阴凉;如果你是一泓清泉,就滋润一方土地;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这是一道仿写题,又是一道运用修辞题。要做好这道题,既要注意仿写的相关规则:即仿写题也可叫做句式运用题,它是考查学生的语言运用、语言表达能力。做此题又要注意运用修辞,就一分句而言,“你是一棵大树”,“你是一泓清泉”可推测下一句应运用含“是”字的暗喻句;就整句来看,又应运用排比的关联词,“如果……就……”最后还要注意围绕中心去仿写含有两种修辞的句式,即围绕“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这一主题而展开。若经过这样的思考,就不难了。
①如果你是一棵小草,就增添一分绿意。
②如果你是一朵小花,就装着一分春色。
③如果你是一片云朵,就化作滴滴甘霖。
(答案可多种多样,但应注意运用修辞和句式正确。)
【说明】要做好这类题型,除了要掌握好仿写题和修辞的知识,还应在日常的语文学习中,必须注意“观察”语言现象,重视语言积累,重视语感训练,才能更好地学习并运用语言。
例4&对句子修辞方法依次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大海里,闪烁着一片鱼鳞似的银波。
②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间。
③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④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经像下了火。
A.比喻  拟人&& 对偶&& 夸张    
B.拟人  拟人 & 对偶&& 比喻
C.比喻  对偶&& 排比&& 比喻    
D.拟人  对偶&& 排比&& 夸张
【分析】本题综合考查对修辞方法的辨别。①句中把“银波”的形状比作“鱼鳞”,是比喻。②句中把“根”富于人情味,“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间,是拟人。③句中把“长城内外”与“大河上下”作对偶,且前一分句与后一分句同样是字数相同,词性相对,意义相近。④句中把太阳的温度夸大到“火”的程度。这是把事物夸大的一种,这是运用了夸张。
【答案】A&
【说明】做这类修辞题目有两种方法:一种方法是像上面“分析”的方法,即逐句逐项地分析,直到找到正确答案为止;一种方法是直接筛选法,这种方法是若你一眼看出哪句是何种修辞,就给该句定位,用排除法即可确定,其他选项暂且不再过问。总之,做这类题的前提是应熟练掌握各种修辞的类型及判别。文章来源莲 山课件 w ww.5 Y
上一个试题: 下一个试题:
? ? ? ? ? ? ? ? ? ?高中总复习语文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专项练习卷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
复习修辞格知识,能辨析并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
教学重点及难点
辨析并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辨析几种易混的修辞格
教学时数:三教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考试要求:
&&& 《考试说明》对常见的修辞方法作了明确的规定,即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八种。需要注意的是,学习修辞方法的目的是指导语言运用,而不是仅仅辨认概念,指认文句中运用了何种修辞方法。学生应能够根据语境判断修辞方法使用得是否得当,进而辨其优劣。还能熟练地运用各种修辞方法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二、考查方式
&&& 修辞方法重在考查运用,一般从两个方面考查:一是常见的修辞方法的辨认和理解;二是根据表达语意的需要,正确灵活的运用修辞方法,能够理解修辞所表达的内容和表达作用;能够评价修辞运用的优劣;能够根据要求运用修辞方法。后者是高考考查重点,命题时多与扩展语句、选用句式、仿用句式兼顾考查。
&&& 高考的选择题中,近几年已没有单纯的修辞题。而是放在以下题型中去考:
a诗歌鉴赏题中,结合诗句内容考查包括修辞方法在内的写法;
b现代文阅读题中,结合文章内容考查修辞方法所表达的内容及作用;
c& 语言运用题(第五大题)中,根据表达需要运用修辞方法写作(造句)。
本环节小结:有效的复习,其前提就是要有明确的复习目标,所以每一个同学在进行每一个知识点的复习时,都应该首先要理清复习目标。从以上的分析操作,我们也基本了解了理清复习目标的方法。
三、高考题例
例1、 浙江卷6.下列各句中修辞方法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树林是一片绿色的海洋,轻风是海洋的呼吸。
B.珍珠是贝痛苦的结晶,是海的泪。
C.面对风暴的欺凌,松柏挺胸不屈,杨柳弯腰逢迎,江河寂然无语,高山昂然抗争。
D.太阳从地平线上露出笑脸,用她那柔美的金色手指,悄悄地捡走了草地上的珠玑。
【涉及考点】考查正确辨识和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侧重考查的是比喻和比拟。
【解题详析】A项是喑喻,把“树林”比作“海洋”,“海洋”前因有“一片”来修饰,这就比较恰当,如用“森林”就更好些。把“轻风”比作“呼吸”,很形象。B项也是暗喻,把“珍珠”比作“海的泪”是否恰当,值得商榷。D项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C项,“面对风暴的欺凌”江河应是波涛滚滚,咆哮怒吼,怎会“寂然无语”?
【答案】C。
【题型特点及命题趋向】用选择题的形式考查修辞,这种题型在高考中已多年未用。本题难度较大,一是题目本身欠准确,二是D项所描写的景象学生不熟悉。“珠玑”是比喻蒙古包,写的是牧民们游牧生活中早晨的情景。考查修辞手法的辨识和运用,今后可能在现代文阅读中进行。
例2辽宁6.对下列语句中运用的修辞方法及其表达作用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那些文字拙劣的、词不达意的、欠通的语句密密麻麻,作者有点像是骑在“文字”这匹未驯的马上,马乱蹦乱跳,把他掀下来了。
&&&&&&& && “‘文字’这匹未驯的马”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给抽象的事理以形象的解说,增强了语言的生动性,同时也耐人寻味,给人以艺术享受。
&&& B.南面,则是苍茫无垠的渤海,这万里长城,从燕山支脉的角山上直冲下来,一头扎进了渤海岸边,这个所在,就是那有名的老龙头,也就是那万里长城的尖端。
&&&&&&&&&&&
这句话中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方法,用“直冲下来”“一头扎进”给静态的“万里长城”以动态的描写。语言表达既生动优美,新奇鲜活,又简洁明快,直截了当,激发了读者的艺术联想。
&&& C.你看那黑土呵,黑得这样油光光,乌亮亮,真叫人看不够,爱不够!我忽然想起一句民谚,这样的土地,种上车杠能发芽,插下扁担会结瓜。
&&&&&&& &&& 语段中引用的民谚运用了夸张和对偶的修辞方法,既生动地突出了土地肥沃、能种出好庄稼的特征,又抒发了作者对黑土地挚爱的情怀,同时还增强了语言的对称美。
&&& D.不是有无数人在讴歌那光芒四射的朝阳、四季常青的松柏、庄严屹立的山峰、澎湃翻腾的海洋吗?不是有好些人在赞美那挺拔的白杨、明亮的灯火、奔驰的列车,崭新的日历吗?
这里连用两个反问,并套用了排比,既起到强调语意、强化语势的作用,又使语言表达跌宕有致,同时也抒发了强烈的感情。此外,还使语言富有整齐美和节奏感。
【涉及考点】考查的是对修辞方法和表达作用的鉴赏评价,不只是考查识记能力、理解能力,还有更高的能级即语言的鉴赏评价能力。
【解题详析】A、C、D三项无论是对修辞方法的判断还是对修辞效果的赏析评价,都是正确的。
【答案】B。句子描写的是“老龙头”这个长城的尖端,从燕山支脉的角山上“直冲下来”,“一头扎进”了渤海岸边,“直冲”和“扎进”使用的是比拟手法,这是不错的,但说使用这种比拟修辞的作用是“简洁明快、直截了当”则鉴赏评价不当,因为这两个词主要是用来评价短句使用的效果以及据实描写的效果的,因此评价的对象不当。
【题型特点及命题趋向】用客观题的形式考查修辞方法及其使用效果这种题型所见不多,这样考查也有很强的综合性,对于考查修辞来说,还是一个好题型,说不定将来还会继续使用,因此,平时的复习备考不仅要重视判断使用什么修辞手法,还要体会使用不同修辞方法的艺术效果。
例3、(2004湖北高考卷)下面是四个意思连贯的比喻句。请选择新的本体和喻体,仿写四个句子。(不要求与原句字数相同)
&&&&& 祖国是一座花园,&&&&&&&&&&&&&&&&
北方就是园中的腊梅;&&&&&&&&&&&&
&&&&& 小兴安岭是一朵花,&&&&&&&&&&&&&&
&&&&& 森林就是花中的蕊。&&&&&&&&&&&&&&
参考答案:湖北是一座书库,武汉就是书库里最厚重的一本书;蛇山是一页纸,黄鹤楼就是纸上最神奇的文字。
地球好像一个部落,中国就是部落中的一个家庭;沿海诸岛是一群可爱的孩子,台湾就是其中最俏皮的一个。
江南是亭亭玉立的少女,杭州就是少女的脸庞;西湖是水汪汪的眼睛,湖水就是眼中晶莹的泪。
例4(04全国高考卷)请拟一条以“公民义务献血”为内容的公益广告词。(在10—20个字之间)
“鲜血诚宝贵,救人品更高”[化用]
“真情流淌,血脉相通”[对偶]
“民族在奉献中崛起,生命在热血里绵延”[对偶]
“献出的血有限,献出的爱无限”[对比]
“好人献上一滴血,病者除却万分忧”,[对偶]
“你想为社会做点贡献吗?你愿为他人献点爱心吗?请参加无偿献血!”[设问]
“一滴血,一片心,一份爱”[化用]
例5、上海卷 阅读下面的诗和相关材料,完成第14—16题。(8分)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
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
&& 苏轼《东坡志林·记游庐山》:“仆初入庐山,山谷奇秀。……是日有以陈令举《庐山记》见寄者,且行且读,见其中云徐凝、李白之诗。……旋入开元寺,主僧求诗,因作一绝云:‘帝遣银河一派垂,故古来惟有谪仙辞。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
&&15.以下诗句都运用了修辞手法,它们的表达效果是(2分)
&&&&飞流直下三千尺:
&&&&&&&&&&&&&&&&&&&&&&&&&&&&&&&&&&&&&&&&&&&&&&&&&&&&&&&&&&&&&&&&&&&&&&&&&&&&
千古长如白练飞:
&&&&&&&&&&&&&&&&&&&&&&&&&&&&&&&&&&&&&&&&&&&&&&&&&&&&&&&&&&&&&&&&&&&&&&&&&&&
【涉及考点】考查对诗中运用修辞手法及其作用的评价。
&& 【解题详析】不同的修辞手法用在诗歌中会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分析时既要运用相关的修辞知识,又要结合诗中塑造出的形象特点,才能言之成理。
&& 【答案】夸张,突出了瀑布磅礴的气势。
&&&&&&&&&&&&
比喻,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瀑布的色彩和形态。
&& 【题型特点及命题趋向】试题选用的李诗过于常见,徐诗过于生僻,因为描写的是同一对象,赏析用的又是最基本的知识,赏析十分容易,如果不是出于调节试卷难度,这样的题型不会出现太多。
例6、阅读文段,解释下文两处划横线语句所隐含的意思,完成(1)(2)题。
坐在地球上,要食人间烟火。说到生活生计,也许是“热胀冷缩”之故罢,物价上涨得猛了些。当然腰包也在胀,但总是乌龟跑不过兔爷。……赶上电视中“关公战乾隆”。那关公本不用刀,但举刀杀人差可相信,而乾隆用一把扇子作万人敌则滑稽荒谬。试想:天下没有不散的戏,任何“剧”只要“续”得太长,都难逃“狗尾续貂”或“鼠尾续狗”的路数。
⊙解释上文中两处划横线的语句所隐含的意思,完成(1)(2)题。
(1)句“但总是乌龟跑不过兔爷。”隐含的意思是:(不超过20字)
工资虽然增加了,但还是比不上物价上涨的快。
(2)句“都难逃“狗尾续貂”或“鼠尾续狗”的路数”隐含的意思是:(不超过25字)
电视剧拍多长要适度,否则落得个越拍越差的结局。
& 例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湖北卷五、(18分)
&&& 吃着自己种出来的瓜莱,觉得它们每一样都有来历,每一样都有故事。什么时候下的种,什么时候发的芽,什么时候开的花……& 往事历历在目。
&&& 虫子差点吃掉了新芽,曾让你着急。一场大雨及时解除了旱情,曾让你欣喜。转眼间,几个瓜突然膨胀了好几圈,胖娃娃一般藏在绿叶深处,不知天高地厚地大乱家规,大哭大笑又大喊大叫,必定让你惊诧莫名。
&&& 有时候,瓜藤长袖飘飞,羽化登仙,一眨眼就缘着一根电线杆攀向高高蓝天,在太阳或月亮那里开花结果,让你搬来椅子再加上梯子,仍然望天兴叹。你看见一条弯弯的丝瓜挂在电线上,像电信局悬下来的一个野外的话筒:刚才是谁在这里通话而且是与谁通话;或者说这么多电话筒从瓜藤下来,从土地里抛撒出来,一心想告知我们远古的秘密却从来无人接听?
&&& 你想象根系在黑暗的土地下嗞嗞嗞地伸长,真正侧耳去听,它们就屏住呼吸一声不响了。你想象枝叶在悄悄地伸腰踢腿挤眉弄眼,猛回头看,它们便各就各位一本正经若无其事了。你从不敢手指瓜果,怕它们真像邻居吴伯说的那样一指就谢,怕它们害羞和胆怯,于是气呼呼地不再合作,总之,它们是有表情的,有语言的,是你生活的一部分,最后来到餐桌上,进入你的口腔,成为你身体的一部分。这几乎不是吃饭而是游子归家,是你与你自己久别后的团聚,也是你与土地一次交流的结束。
&&& 你会突然想起以前在都市菜市场里买来的那些瓜菜,干净、整齐而且陌生,就像兑换它们的钞票一样陌生。它们也是瓜莱,但它们对于享用者来说是一些没有过程的结果,就像没有爱情的婚姻,没有学习的毕业,于是能塞饱你的肚子却不能进入你的大脑,无法填注你感情的空空荡荡。难怪都市里的不少孩子都不识瓜菜了,鸡蛋似乎是冰箱生出来的,白菜似乎是超级市场里长出来的,看见松树就说是“圣诞树”,看见鸭子就说是“唐老鸭”。在一个工业化和商品化的时代,人们正在越来越远离土地上的过程。这真是让人遗憾。
&&& 什么是生命呢?什么是人呢?人不能吃钢铁和水泥,更不能吃钞票,而只能通过植物和动物构成的食品,只能通过土地上的种植与养殖,与大自然进行能量的交流和置换。这就是最基本的生存,就是农业的意义,是人们在任何时候都只能以土地为母的原因。英文中culture指文化与文明,也指种植和养殖,显示出农业在往日文化与文明中的至尊身份和核心地位。那时候的人其实比我们洞明。总有一天,在工业化和商品化的大潮激荡之处,人们终究会猛醒过来,终究会明白绿遍天涯的大地仍是我们的生命之源,比任何东西都重要得多。
&&& 那才是人类culture又一次伟大的苏醒。&&&&&&&&&&&&&&&&&&&&&&&&&&&&&&&&&&&&&&&&&&&
&&&&&&&&&&&&&&&&&&&&&&&&&&20、试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回答下面的问题。(6分)
&&& (1)本文主要采用了哪种叙述人称?其作用是什么?(3分)
&&& 答:&&&&&&&&&&&&&&&&&&&&&&&&&&&&&&&&&&&&&&&&&&&&&&&&&&&&&&
&&& (2)本文主要采用了哪种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3分)
[涉及考点]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运用和文学作品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
[解题详析] 文章用了两个人称,“你”“我们”,但主要运用了第二人称“你”。在修辞手法的运用上,主要是拟人的手法,作者把瓜果当人写,赋予它们鲜活的生命。
[答案] (1)第二人称。既自由、灵活,又具有真切感、亲切感。
&&&&&&&&&&&&
(2)拟人(或比拟或比喻)。既形象生动,又充满感情。
[题型特点与命题趋向]本题实际上是对鉴赏能力的考查,能力要求比较高。以前像此类题出现的几率比较底,但近几年比较重视鉴赏能力的考查。2006年的复习备考要把此知识点作为重点内容来强化。
小结:高考考点修辞部分既可以在第一卷以选择题形式出现,也可能在第二卷以主观表述题形式出现;既可以在诗歌鉴赏题中出现,也可以在阅读题和语言运用题里出现。充分体现了高考语文知识考查的多样性和综合性,同时告诉我们要关注生活,多了解社会热点问题。
四、关注热点评练习(修辞考题怎样做)
(一)、2005春晚会佳联欣赏:
浙江上联:饮龙井茶,品江南丝竹
江苏下联:登虎丘塔,论天下园林
练习1、在雅典奥运会上,我国体育健儿不惧强手,奋勇拼搏,取得了金牌总数第二的历史性突破。请你据此拟写一副对联。
上联:凯歌高奏龙腾雅典
下联:捷报频传虎啸中国(张超)
红旗飘扬鱼跃中华(李君)捷报频传狮醒东方(修改)
练习2、根据课文内容,将下列对偶句补充完整。醉翁亭中欧阳修与民同乐
浔阳江头白居易与友共月(毛旭娇)
大观园里贾宝玉与女同嬉(龚叶)
长坂坡上张翼德一夫当关
朱雀桥边唐后主与花同悲(虞涛)
橘子洲头毛泽东为国分忧(沈一冰)
天姥山上李太白携鹿共游(史金)
滕王阁中王子安尽显才情(杨金伟)△对联与对偶
(二)、2004感动中国颁奖词:
刘翔(敬一丹宣读颁奖词的视频剪辑*郭征老师制作)
12秒91,他就实现了一次伟大的跨越,100年来的记录成了身后的历史,十重栏杆不再是东方人的障碍,因为中国有刘翔,亚洲有刘翔!这个风一样的年轻人,他不断超越,永不言败,代表着一个正在加速的民族。他身披国旗,一跃站在世界面前。
学生分析修辞方法。
孙必干(白岩松宣读颁奖词视频剪辑*郭征老师制作)
他于花甲之年临危受命,远离故土只为续写使命传奇。为了达成和平,他游刃于战火之间,为了挽救生命,他斡旋在死亡边缘。“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2004年,这个老人不知疲倦的奔走,前方,是他必赴的使命;身后,是让他骄傲的祖国。
学生分析修辞方法。
练习3:下面是“感动中国——2003年年度人物”评委会为巴金写的颁奖词(略有改动),情感色彩浓郁,思想内涵丰厚。请你从下面所给几个人物中任选一个作为陈说对象,仿写一段话。要求:运用排比手法,语言风格一致,结构基本相同。
李白曹雪芹鲁迅司马迁
学生分析句子结构与内容,了解排比的表达作用。
例:巴金:穿越一个世纪,见证沧桑百年,刻画历史巨变,一个生命竟如此厚重。他在字里行间燃烧的激情,点亮多少人灵魂的灯塔;他在人世间袒露的真诚,叩响多少人心灵的大门;他在文字和生命中坚守的热情、忧患、良知,在文学史册中永远闪耀着璀璨的光辉。
评讲学生习作:
曹雪芹:历经一个时代,透视浮华千载,描绘社会惊迁,一个生命竟如此深邃。他在只言片语中流淌的沉稳,纠正多少人心志的航船;他在现实中彰显的睿智,开启多少人性灵的窗户;他在语言和现实中自持的无畏、清醒、淡泊,在历史卷宗中永远闪烁着耀眼的锋芒。
李白:游走神州大地,见证华美盛唐,飞扬潇洒豪情,一个生命竟如此多姿。他在诗词歌赋吟咏的率真,掸去多少人心灵的尘土;他在生命中坚守的纯粹,开启了多少人灵魂的枷锁;他在诗文和生命中挥洒的乐观、自信、激情,在文学史册中永远绽放明丽的光彩。
鲁迅:跨越一个时代,纵观历史沧桑,抨击黑暗人间,一个生命竟如此深沉。他在字里行间迸发的怒焰,点燃多少人心灵的火种;他在人世间燃烧的激情,照亮多少人精神的铁屋;他在文字和生命中秉持的正义、犀利、勇敢,在历史篇章里永远引导着前进的方向。
小结:1、认真审题,弄清题目的显性要求和隐性要求;
2、仔细辨别,联系上下文了解修辞在语境中的表达作用;
3、答题全面,表述清楚明白,熟练运用修辞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4、关注热点,树立大语文生活观。
五、八种常见修辞格
近年来的《考试说明》仍然规定常见修辞格为八种,即: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近年高考命题,修辞考查重在语言实践,主要是考查对其理解及运用,考查学生能否根据语境判断常见修辞方法的使用是否恰当,运用某种修辞手法表达了什么意思,有什么作用等。下面简介一下这几种修辞方法。
1.比喻&& (1)比喻的特点及作用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喻另一事物。比喻的结构一般由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构成。构成比喻的关键: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否则比喻不能成立。比喻的作用主要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2)比喻的种类
①明喻。典型形式是:甲像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相联结。例如:收获的庄稼堆成垛,像稳稳矗立的小山。”
②暗喻。典型形式是:甲是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没有比喻词,常用“是”、“成了”、“变成”等联结。例如: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关系,就是箭和靶的关系。
③借喻。典型形式是:甲代乙。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但它不同于借代。借代取两事物相关点,借喻取两事物的相似点。例如:放下包袱,开动机器。
④博喻。连用几个比喻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相似点对同一本体进行比喻。例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明珠”、“星星”“刚出浴的美人”分别从色彩、光华、感受等角度,抓住光亮、隐约闪烁、清新洁静等相似点来描绘出荷花的美。)
(1)比拟的特点及作用
把物当作人来写,或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其形式特点是: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其作用是使所写“人”或“物”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2)比拟的种类
①拟人。例如: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
②拟物。例如:咱们老实,才有恶霸,咱们敢动刀,恶霸就得夹着尾巴跑。
(1)借代的特点及其作用
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事物,而用与其相关的事物来代替。它强调两事物间的相关点。其作用是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2)借代的种类
①特征代本体。例如:大胡子凶神恶煞地吼叫着。
②具体代抽象。例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③专名代泛称。例如:我们的时代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
④人名代著作。例如:我们要多读点鲁迅。
⑤部分代整体。例如: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⑥结果代原因。例如:专弄文墨,为壮士捧腹。
⑦原料代成品。例如:五十年间万事空,懒将白发对青铜。
⑧地名代本体。例如:延安还是西安?要划清这种界限。
(1)夸张的特点及其作用!
夸张指为追求某种表达效果,对原有事物进行合乎情理的着意扩大或缩小。要求使用时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根据,不能浮夸。其作用在于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
(2)夸张的几种形式
a、扩大夸张。例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b、缩小夸张。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c、超前夸张。例如:看见这样鲜绿的麦苗,就嗅出白面馍馍的香味来了。
(1)对偶的特点及其作用
对偶就是“对对子”,也称“对仗”。它必须是一对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意义相关的短语或句子。两句间的关系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和条件等。其作用有:便于吟诵,有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
(2)对偶的几种形式
①依内容分可分为正对、反对、串对。
正对:上下句意思相似、相近、相补、相衬。
例如: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
反对:上下句意思相反、相对。例如: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串对:又称“流水对”。上下句意思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例如: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②依形式分可分为工对、宽对。
所谓工对,就是字数、词性、结构、平仄、用字等严格按对仗要求;所谓宽对,就是基本符合对仗要求,但某些方面稍有出入。也就是说形式要求稍宽松一点。
③依结构分可分为成分对偶和句子对偶。
成分对偶。例如:山水本无知,蝶雁亦无情;但它们对待人类最公平,一视同仁,即不因达官显贵而呈欢卖笑,也不因山野渔樵而吝丽啬彩。
句子对偶。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1)排比的特点及其作用
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组合而成。常用强调的同一词语重复出现在各个短语或句子的同一位置上。其作用在于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2)排比的几种形式
a、成分排比。例如:好像失了东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只有几个学生上几篇“呈文”,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可以博得“友邦人士”的夸奖,永远“国”下去一样。
b、句子排比。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设问的特点:“无疑而问”。往往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提出问题不需要确定答案。目的是强调问题,以引起人们注意,启发人们进行思考。例如:白色的花含有什么色素呢?白色的花什么色素也没有。
又如: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巨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有这样大幅度的提高,靠的是什么?最主要的是靠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
反问的特点也是“无疑而问”,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以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句末一般打问号,有的也可打感叹号。
反问的形式有两种:
(1)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例如:毛主席都是如此,我们还有什么可以骄傲的呢?
(2)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例如:“难道不是我们劳动群众创造了人类世界吗?”
四、几种易混的修辞格的辨析
1.借喻与借代的区别。
分析:借喻与借代修辞手法,稍不留心,就容易误断,二者有相似点和不同点:
相似点:它们都用一事物代替另一事物,事物本体不出现。
不同点:①借喻是比喻的一种,被比与用来作比的两个事物之间有相似点,没有相关性,借喻的作用是“比喻”,虽然也有代替的作用,但总是喻中有代。因而本体、喻体之间即使没有喻词“像”也可以加“像”字,换成明喻。②借代是用相关的事物来替代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的作用是“称代”,即直接把借体称力本体,其只代不喻,本体与借体之间没有相似点,只有相关性,这是构成借代的基础,即要求借体和本体的某些方面的相似。因而不能加“像”字换成明喻。例如,“有缺点的战士终究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也终究不过是苍蝇”中的“完美的苍蝇”就是借喻,喻指那些反动的家伙。换成明喻,可以写成“反动的家伙像苍蝇”的形式。“百年积弱叹华岁,八载干戈仗延安”中的“干戈”、“延安”就是借代,“干戈”代抗日战争,“延安”代中国共产党,这是用具体的事物代抽象的事物,是不能换成明喻的。如用“抗日战争像干戈”,“中国共产党像延安”予以表述就闹笑话了。它们之所以能替代,是因为本体、借体有密切的相关性:干戈为武器,与战争有关;延安为革命圣地,与中国共产党有关。
2.比喻和比拟的不同点。
比拟中,本体和“拟体”彼此交融,浑然~体,本体必须出现,“拟体”一般不出现;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一主一从,本体或现或不现,而喻体必须出现。)
比喻和比拟,都是加强语言形象性的修辞手段,但它们是两种不同的修辞方式。初中教材中说:“比喻重在‘喻’、即以甲事物晚乙事物,甲乙两物有主有从;比拟重在‘拟’,即将甲事物当作乙事物,甲乙两事物彼此相融,浑然一体。”这仅是一种概括性的区别原则,我以为必须作进—步的全体阐释。
(一)比喻与比拟的性质不同、作用不同.比喻是用与本体事物有相似点的另一事物作比,也就是打比方;一定得有相似点,通过相似点使本体同喻体联系起来,唤起人们的联想,使人更具体地惑知事物。比拟即模拟,它是用乙事物具有的特性(包括称渭、动作、行为等)写甲事物,或者说是把乙事物的特性“强加于甲事物。乙事物—般是有生命力的,能活动,有感情的;它比甲事物具体实在,于是本来较抽象、不太实在的事物变得具体实在了,当然就增添了语言的生动性。由此可见,比喻强调的是甲乙两物的相似性,比喻是用喻体比方本体,重点在“喻”。而比拟却是仿照“拟体”(被模拟的事物)的特征摸写本体,重点在拟;利用它们之间的不同特性,使两体融为一体,这是区别比喻和比拟最重要的标志。请看如下例句:
(1)故人已经成为瓮中之鳖,不好玫暂且围着算了。(徐海东《奠基礼》)
(2)他确乎有点像一橡树,坚壮、沉默,而又有生气。(老舍《骆驼祥子》)
(3)月亮一露面,满天的星星惊散了。(杨朔《金字塔夜月》)
(4)真理它却不会弯腰。(臧克家《胜利的狂飚》)
例(1)取瓮中之鳖待擒这一点说明敌人当时的处境,二者有相似点,
能给人具体形象的感受,这是比喻。例(2)从树的外形特点联想到样子的外貌、气质特征,两者有相似点,也属比喻。例(3)“月亮”、“星星”本是无生物,并无“露面”、“惊散”这样的特征,现以生物的特征描写它们.只是为了让其情态逼真,跃然纸上,这是比拟。例(4)将无形的抽象物“真理”人格化、形象化,也属比拟。
(二)比喻与比拟的句式结构不同。比喻句由本体、喻体和喻词三部分组成。借喻虽然不出现喻词和本体,但可以变换为有喻词和本体的明喻、暗喻。不管是哪一种比喻,始终都有喻体;比拟句主要是借助想象,将本体模拟为人的或物的某种行为、动作或情态,不论是拟人,还是拟物,始终都无拟体。例如“东西长安街成了喧腾的大诲”(袁鹰《十月长安街》)。这是暗喻、由本体(长安街)、喻体(大海)、喻词(成)构成,又如“我们之闻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鲁迅(故乡))。这是借蝓,借“厚障壁”比喻“我”与闰土之间形成的隔阂。它把本体和喻词都隐去了,只用喻体代替本体。另如“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高尔基《海燕》)。这却是拟人句,将“波浪”当作人描写,赋予它一些人的动作和思想感情。
比喻和比拟虽然是两种党见而又容易混淆的修辞格,但只要我们把握了区分两者的要领,就会一目了然。
3.比喻与象征的区别。
分析:在概念上,比喻是使语言形象化的修饰词句的语言手段,属于语言学范畴,而象征则是通过一些具体形象,使人产生联想,从而表现与之相联系的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感情,表现作品主题的艺术创作手法,属于文艺学范畴。
从运用上看,有的用象征构思全文,有的用象征刻画主要人物,有的用象征进行暗示,制造气氛或抒发感情,总之象征意义带有全局性,而比喻常限于局部。
从特点上看,象征是以物示意,以具体的表示抽象的,具有含蓄性,而比喻是以物喻物,以具体的比方具体的,具有鲜明性。
例如:巴金的《灯》通篇把灯光作为光明的象征,作为人们理想、希望、力量和胜利的象征;高尔基的《海燕》用海燕象征革命先驱者和预言家大无畏的革命精神;《药》中“红白相间的花环”,象征了革命的希望前景。但是《拿来主义》的“大宅子”则只是用来比喻中国、外国的文化的,不具有象征意义。当然在某些文章中,象征中也含有比喻的性质,从表现抽象的精神来说是象征,从表现具体的人来说是比喻。即或是这样,象征与比喻也是分开的。
4.排比与对偶的区别:(见教材)
、对称性与平列式。对偶是二个语言单位,而排比是三个以上语言单位。对偶必须对称。排比要求结构大体相似,字数要求不甚严格。
、排比经常以同一词语作为彼此的揭示语,使排体互相衔接、给人以紧凑、密集之感。而典型的对偶句上下两联是不重字的。
、对偶以要求平仄对仗为佳,排比则无此要求。
5.设问与反问的区别。
分析:设问不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而反问明确地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内容;设问主要是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而反问主要是加强语气,用确定的语气表明作者自己的思想。例如:“现在我们要向外国学习,将来我们从落后转化为先进了,还要不要学呢?那个时候,外国仍然有许多值得学习的好东西,我们仍然要向人家学习。这有什么不好呢?”这几句话中,既用了设问(前一问),又用了反问(后一问)。
五、辞格综合运用时有三种情况:
1.兼用——一个语句,从这个角度看用的是某种辞格,从另一个角度看用的又是一种辞格。例如:我们有些同志喜欢写长文章,但是没有什么内容,真是“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反对党八股))
比喻、引用兼用。
2.联用———个语句中接连使用了两个以上的不同辞格。例如:“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是革命的春天,这是人民的春天,这是科学的春天!让我们张开双臂,热烈地拥抱这个春天吧!(《科学的春天》)先引用、再排比、后拟人联用。
3.套用——一个语句,从总的来看用了某种辞格,而分解开来看,其中又包含着其它辞格。例如:在那天边隐约闪亮的不就是黄河?那在山脚缠绕不断的自然是汶河;那拱卫在泰山膝盖下的无数小馒头,却是沮涞山等著名的山岭。(《泰山极顶》)排比中套用反问、比喻、拟人、夸张。
六、典型试题解析。(见《大本营》)
1.下面不用比拟手法的句子是:
A.烟囱发出呜呜的声响,犹如在黑夜中哽咽。
B.被暴风雨压弯了的花草儿伸着懒腰,宛如刚从睡梦中苏醒。
C.远处林舍闪闪发亮,犹如姑娘送出的秋波,使人心潮激荡。
D.偎依在花瓣、绿叶上的水珠,金光闪闪,如同珍珠闪烁着光华。
2.下列句子在修辞运用上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A.这几天跟过节一样热闹。B.那里的蔬菜跟水果一样贵。
C.他的脸色跟纸一样白。D.这里的老鼠跟猫一样大。
解析:此例考查辨析修辞方法正误的能力。比拟又称拟人。例①也考查辨析拟人和比喻两种修辞方法的能力。A句中的烟囱“哽咽”、B句的花草儿“伸着懒腰”、D句中的水珠“偎依”都运用了拟人的手法。C句用的是比喻的手法,把闪闪发亮的“远处林舍”比作“姑娘送出的秋波”。因此答案是C。例②考查辨析比喻句与比较句的能力。构成比喻的本体与喻体应是性质不同的而又有相似之处的不同类事物,A、C、D三句能构成比喻,B句的“蔬菜”与“水果”是同样性质的东西,句中的“一样”只是它们的价格,属比较。所以,答案是B。
例①和例②代表着两种测试方式。例1是题干给出了辨析的对象��比拟,解答这种类型的题目,可以直接从辨析对象入手去找出没有用这种手法的句子。例②是题干没有给出辨析对象,解答这种类型的题目,首先从“三句”中归纳出辨析对象(修辞方法)是什么,再找出与辨析对象不同的一句,如果辨析对象归纳错了,就不能准确答题。因此,一般说来,后一种测试方式的难度要大一些。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 要问我的意见,我说,文言文可以念点儿,可是念多少值得研究,似乎应该先研究一下学习文言文的目的。教学大纲提出培养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按现在课本里的文言文数量和一般的讲解方法,能否达到这个目的,还是打个问号。如果说现在的几篇课文不能解决问题,那么加大分量怎么样?加到三分之一?二分之一?这就牵涉到会不会妨碍学生学好现代文的问题。会不会搞得不好,弄成驼子摔跤,两头没着落?……
&& 问:此人发言中巧妙地运用了比喻“驼子摔跤”,请说明这个比喻所谈的与学文言文有关的哪方面问题及发言者借此表明的主张。(关于问题的概括不得超过方格限定的字数)
答:“驼子摔跤”这个比喻谈的是“文言和白花的比例”(或“文言和白话文的关系”)的问题,发言者的主张是:不同意加大文言文的比例(或“分量”)。
【解析】此题旨在考查对比喻本体的理解与识别的能力,实质上是阅读题考查对丈章内容“阐释能力。“驼子摔跤”是个暗喻,题中的“两头”指的是文言文和白话文,“驼子掉跤”指的是£加大文言文分量,文言文学习和现代文学习的问题,可能都如驼子摔跤,哪头都不着地,什么日题也解决不了。这就正好谈及文言文和现代文关系问题,由此也可知发言者是不主张增加文言文的分量的。
七、强化练习(见&创新设计&)
八、课后反思: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初中语文修辞手法讲解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