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老大的必备心理护理的基本要素要素?必须要狠!

信网8月6日讯 独生子女政策实行30多年后终于迎来了全面放开二胎,但是随之而来的问题是,一个家庭对于怎样抚养两个孩子经验的缺乏,心理上巨大的变化,如何适应两个孩子的生活,都成为了我们巨大的挑战,如何迎接这个挑战,“空心病”随着二胎政策的出台也变得愈演愈烈,成为二胎家庭要面对的问题。

不久前,在青岛市精神卫生中心心理医院门诊接诊这样一个孩子,因为无法上学被父母送来的。父母介绍,孩子表现一上学就紧张,严重时会出现头疼、肚子疼,感觉周围的人都在针对自己,一上学就各种不舒服,父母也是用了各种方式,鼓励、威胁好像都是无效的。同时,接诊医生发现,家里添了个妹妹,而且时间和患者发病的时间非常吻合。慢慢地治疗治疗师发现,孩子是那么恐惧、害怕,并把这种恐惧、害怕包裹的那么深。而孩子外在的表现却是那么喜欢那个妹妹,也知道自己是多了一份陪伴。但孩子也认识到,妹妹的降生,不管从哪里都说明,自己并没有真的满足父母内心的需要,自己努力了那么多年,到头来还是不够好的、不够优秀的。所以停止了学习,停止了一切取悦父母的努力,变成了一个不能走进学校的孩子。

青岛市精神卫生中心心理医院房新翠医生指出,作为父母,需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有了第一个孩子后,所有的爱护都在、所有的光环都在其身上,然而情况突然变了,多了一个分享这一切的人,这股能量突然的抽离,爱意悄然地转移,摘掉独一无二的桂冠,面对如此多的丧失,孩子内心该如何自处。所以二胎后,很多老大病了,没法上学,出现了学校恐惧症,出现怎么查也查不出来的躯体疾病,他们在大人的忽视中迷失了自己,找不到自己的位置,甚至退居到和老二争宠的行列,疾病总会获得很多人的关注,这代无法表达自己需要的人,只能通过这种病态的方式获得想要的爱与关注,这种病态的方式,也是脆弱的另一表达式。

信网全媒体记者 刘裕 通讯员 齐文博

首先你要找机会锻炼自己,军训是开始,副连长是要争的,这个看着小,对以后都有很大帮助。搞上副连了就要开始和同学们弄好人际关系,因为他们可能就是你四年的同伴,关系好了开始上课了就开始当班长,这是你可以发现那些以前当了副连的,都特别受辅导老师的青睐。班长的作用不用说了,以后入党,评优评先,评奖学金都……
其实最重要的,当个学生干部是为了锻炼自己,锻炼自己的人际交往,工作分配效率,以及学习上的表率。
知道什么叫找机会锻炼吗,大学中的活动很多,多参加。一位学长对我说过,现在在台上感觉是出丑了,那是为了以后在工作的路上做到不出丑。
还有……学习方面,不知道你成绩如何,进入大学开始就要决定自己走哪条路,考研,还是默默的混个毕业,看自己喽
哟哟,生活方面忘了,你要学会自立,学会怎么克服思乡。还有,节俭的习惯一定要好。大学即一个小型的社会,找找兼职看自己能不能自理生活费

我很喜欢帮助你这样的大一新生,呵呵,我也只比你大一届而已

8月1日,杭州市余杭区,一位不要命的14岁小姑娘钻过窗栅栏,坐在24楼高的外窗沿上,声称自从有了弟弟,父母就厌弃她,跟自己沟通时简单粗暴,把全部关爱都给了弟弟,所以她不想活了,要跳楼。

家人吓得腿软,急忙报警。民警赶到时,女孩的情绪还十分激动,不许任何人靠近她,声称:“反正他们有弟弟了,我跳下去,爸妈也不会伤心的。”

女孩最终被机智的民警郑希传成功说服解救。

这一新闻,在有识之士纷纷提议要出台二胎家庭减税政策、鼓励适龄夫妻生二胎的大环境下,似乎发出了一点警醒之音——生二胎,仅仅是父母的事情吗?

是不是还要问问老大的感受?

想让二胎家庭获得持久的幸福,家中老大的心理调节与情绪安抚,是相当关键的一点。

一、有了二宝,大宝究竟怎么了?

虽然,有了二胎,老大倍感失落要跳楼的例子很极端,但文章开篇的这件事,在有二胎的家庭里,还是一石激起千层浪。

很多妈妈在下面跟帖,有的还贴出了大宝儿刚刚写的作文,来反映老大的各种心理变化:

“妹妹无意间哭了,你不管三七二十一地蹬着我说,‘雯雯,是不是你把她搞哭了?’”

“我们三人共处的时候,镜头都是妈妈在充满母爱的各种疼爱妹妹,而我却是被遗忘在角落里的羔羊。” 

“原来你每天想着法儿给我烧各种美味的早餐,现在也变成了一顿又一顿每天都吃的稀饭,稀饭里我吃不到关爱。”

“自从妈妈生了弟弟后,我就被pao qi 了,爸爸妈妈买好东西都给弟弟,还把我送到fu dao班,让我住在那里,星期六才能回来……”

看看孩子的心声吧,有些汉字还没学,还要用拼音代替的孩子,可能自己才上一二年级,就已经在备尝二胎带来的辛酸。

难怪有的大宝甚至会偷吃老二的猪肝泥等辅食,偷盖老二的小被子,还说,要是我变得像妹妹一样小,妈妈就会爱我了。

二、父母的不当养育,求问老大的心理阴影面积

除了上文说到的情形,还有的老大在妈妈生完二胎后,因为家长的精力有限,在哺乳期未免对老大的学习照管与督促不力,造成老大的学习成绩下降厉害。

成绩不佳、生活上缺乏照顾、与父母的情感疏离、对老二的不由自主的嫉妒,这些因素掺杂在一起,将会对老大的健康成长造成一系列的创伤。

这样致使原来健康活泼、乐观好动的老大,变得敏感、胆怯,或者愤懑、任性、不合作,这与父母憧憬中的“兄弟孝悌”的和睦氛围相差真的太大。

那么,父母在养育二胎的过程中,如果忽视老大,将对老大具体造成什么样的心理伤害?

1  老大认为自己成为孤独的多余人,喜怒哀乐都不受父母关注

在二胎家庭,不少妈妈一面上班,一面照料两个孩子,二胎妈妈背着娃儿晾衣拖地,承受的压力已经到达极限。

看到老大所写的“泄愤”作文,妈妈也流下感同身受的热泪。

她们承认已经很久没有关注过老大的情绪变化:

老大发脾气的时候只是厉声制止,生怕吵到老二;

老大不开心时,妈妈也没有心情或时间与之谈心,关心他在学校或幼儿园的遭遇。

但妈妈也有苦衷:“老二还小,一刻也离不了人;我还要忙工作、忙家务,谁曾想他的各种小情绪已经发酵成这样了呢。”

各位妈妈,这话可不能当着孩子的面说。

情感专家陆琪曾经说过:“当你心中有谁,你再忙,都会分出精力去关照他的喜怒哀乐。所有的忽视,都在于对方在你心目中不再这么重要,不再是唯一。”

不管我们有多少苦衷,只要我们因为老二的憨萌、娇弱、纯真,而偏心老二,将所有的关注点都放在老二身上,就会导致老大变成一个“精神孤儿”。

看过电影《奇迹男孩》的观众,都会对面部有缺陷的男孩奥吉留下深刻印象,也对他的父母为帮助儿子战胜自卑、融入群体所付出的巨大努力而感动。

很少会有人注意到,奥吉的姐姐维娅也是一个“精神孤儿”——她知道父母忽视自己是有理由的,她有一个特殊的弟弟,她也很爱他,却也忍不住为自己的孤独黯然神伤。

这种孤独,造成了维娅喜欢坐在角落里的习惯。幸而,她的情绪被老师觉察,后来,她通过学校的戏剧演出,艰难地重塑了自信。

维娅很幸运,但不是每位排行老大的孩子都有这样的“奇迹变化”。

当孩子长时间成为“精神孤儿”,将使他发生哪些变化?

有的孩子变得超级叛逆,以各种出格儿的淘气来吸引父母的注意,哪怕是挨打,也可从心理上纾解老大的“皮肤饥渴”;

有的变得阴郁缄默,无心向学,成绩直线下降。

后者也极易在青春期陷入疯狂早恋,因为他早已在情感上与家人分崩离析,外人给一点温暖,就很容易让他付出全部的情感。

2  老大认为自己在被迫忍让,被迫成熟

“当我弟弟发出第一声啼哭,我的童年就结束了。”这是一个8岁小姑娘的感叹。

二胎家庭中时常听到这样的声音:

你是姐姐,你要让着妹妹;

你已经长大了,怎么还这么不懂事;

弟弟还小,你要多照顾他……

可怜还是小孩子的老大,如果性格外向,将被迫发出这样的怒吼:“自从你们生了TA,错永远是我的,难道我的错误,就是比他大几岁?”

如果孩子性格内向,很容易被迫懂事,被迫成熟,被迫乖巧,以获取父母轻描淡写的一句表扬。

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奥伯特.韦贝尔说过,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让孩子可以放松地讲出内心深处的所有喜悦、失望、困惑、恐惧……是他们获得安全感的途径。

而被迫懂事、被迫隐藏心事,被迫像个成年人一样处处忍让的儿童,心里其实是充满不安的——这种不安会改变其个性,让他舍其家人、从其他路径去寻求安全感。

这可能在青春期到来时,把他推送到危险的道路上去。

3  老大认为父母对自己的发展期许在下降

“请了那么多家教也没把你的成绩拎上来,我看你不是学习的料儿,以后就出去打工吧,也好供养你弟弟上大学。”

“你就作吧,你就闯祸吧,反正老天爷是公平的,我看你弟弟就不像你这样淘。我们以后就靠他了。”

这样的议论是不是听起来很耳熟?在父母看来,只是气头上的脱口而出,而对老大而言,却仿佛挨了一闷棍——他意识到,因为老二的到来,只要他没有达到父母心中的目标,父母随时可以放弃对他期待。

他的整个未来,正变得渺茫。

一位小学四年级的班主任在班会课上做过问卷调查,发现全班50位同学已有17位有了弟弟妹妹,另有7位妈妈正在怀孕,也就是说,一年后这个班上有48%的同学将荣升哥哥姐姐。

而调查问卷显示,父母生养二胎后,调低了对老大的期待值:

要求TA“不闯祸就可以”

“老大以后就上个家门口的初中,因为老二还要有一大笔养育花销,老大花钱择校根本没可能。”

“希望老大将来本科毕业就工作,帮我们分担下养老二的职责……”

老大认为,正是老二的到来使自己的发展道路由宽敞变得崎岖,自己成了老二成长与发展的牺牲品、垫脚石,这种暗中的伤心与怨念,将会给手足之间的亲密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

三、“顾稚子,勿忽长”的古训才是手足相亲的源泉

有了二宝,如何不动声色地抚平老大的心理创伤?答案有三:

1  在处理老大老二的关系时,给予老大优先级发言权

龙应台在《孩子你慢慢来》一书中,讲述了这样一个真实故事:

她生完老二飞飞(菲利普)后,朋友特意带着两份礼物来看宝宝,进门就询问:“老大呢?”她半蹲在老大安安(安德列)面前,递过礼物,说:“今天,阿姨是来看新宝宝的,可是安安是老大,安安更重要。我先给你礼物,然后才去看弟弟,你同意吗?”安安愉快地同意了,开心地拆着玩具。

龙应台朋友的举措,给了新手二胎父母一个重要的启示,就是:在一开始,就肯定老大的地位,给予他很高的期许与优先的发言权,对理顺老大老二之间的关系相当有效。

尤其是在老大与老二为了谁要先玩新玩具、谁占用了他们最喜爱的椅子、谁多抢了一袋零食起争执的时候,如果两个孩子争相来请父母裁断,父母可以把球轻轻踢回去:“这点儿小事,我觉得你们可以自己商议出一个公平的办法来解决,轮换也好,谦让也罢,你们有能力自己解决。”

 不要急着去训斥或者去安慰哪个孩子,给他们一点时间冷静下来,他们自己也会解决问题。

身为父母,我们要牢记这一点:冲突是孩子们成长的重要部分。孩子们可能前一秒还抱在一起嘻嘻哈哈,下一秒却怒目相向,咬牙切齿。而就是在这样的爱恨交织中,他们慢慢学会了兄弟姐妹的相处之道。

不信,父母可以回忆一下自己小时候,与兄弟姐妹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上演得也很不少,二三十年过去了,这些冲突与和好的戏码,却已经变成了童年回忆中最生气勃勃的一部分。而今,它沉淀在你心中的画面,更多的是甘美、无私的手足情分。

如果双方依旧执拗地起冲突怎么办?父母可以赋予老大优先发言、裁断的权利,同时告诉老大:“妈妈特别信任你有一颗公平的心,才让你来做决定。”请放心,老大一定不会辜负这份信任。

2  回忆自己跟手足的关系,说服老大与失落感取得和解

当老二到来的时候,老大的反应是不一样的,敏感、内向、隐忍性格的老大,比那些 “竹筒倒豆子”般发泄不满的老大,更容易遭受心理压力。

因此父母不妨找时间与老大单独谈心,跟老大分享自己小时候有了弟弟妹妹的搞笑反应:

“因为觉得弟弟抢去了妈妈的爱,趁着妈妈带弟弟去姥姥家,我把弟弟的床单剪成了无数碎布条……然后,我爸爸不得不把它扎成一个拖把。”

 “我以为妹妹那么讨大家喜爱,就是吃了菠菜泥才有的魔力。所以把家里的5瓶进口菠菜泥偷吃了个精光!连大便都变绿了!”

“每次跟弟弟打架都是我挨打,结果有一次我爸打我打得太猛了,我弟扑上来替我挡了一板子……然后,我们就成了铁哥们。我弟拍着胸脯对我说,哥,别怕,我是你的保护神!”

听说父母小时候当老大的糗事,孩子肯定笑出眼泪。

没错,父母这么做,是告诉孩子:我理解你的失落感,当一个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小孩,突然有了弟妹分去父母的关爱,一定会在心中积累许多怨念,酿就很多冲突。

这些打闹、争执与较量,现在看来是痛苦,而如果我们的眼光放长远一些,过了二三十年来看,一定会感觉到,这些冲突也酝酿着和解的能力、宽容的心胸,以及丰富多彩的成长回忆。

那个剪烂床单的男孩,那个偷吃菠菜泥的女孩,为何没有受到激烈的惩罚,反而获得了某种无声的宽恕?原因就在于,他们的父母,也在反思自己的过错。

而今天,父母也可以告诉孩子:“爸妈也是第一次当两个小孩的爸妈,我们也有可能有做错的地方。如果不当心伤到了你的心,你愿意原谅爸妈一两次吗?”

预先有这样的谈话,让老大对父母关注力的重新分配有心理准备,一旦两个孩子发生冲突,对老大的心理冲击就会小很多。

3  主动示弱,鼓励老大尽早学会分担与分享

胡可刚生老二小鱼儿时,虽然做了很多准备工作,不断让老大安吉和肚子里的弟弟沟通说话,但当小鱼儿真的出生后,安吉的反应还是很强烈,认为他抢走了妈妈的爱,甚至对弟弟表示:“我这么惨,都是你害的。” 

为了平息安吉的嫉妒之心,聪明的胡可时常扮演一个“力不从心的母亲”,比如在给小鱼儿洗澡,替全家购物、或者大包小包带着孩子旅行的过程中,她经常呼唤安吉“快来搭把手,快来帮妈妈一个大忙……”

而一旦安吉伸出援手,胡可也适时蹲下来拥抱安吉,赞扬他“长成了有担当的男子汉,是妈妈和弟弟的保护神”。

胡可承认,手足亲情可不是小鱼儿一出妈妈的肚子就能建立起来的,让安吉参与到照顾弟弟的行列中,让哥哥在弟弟面前成为一个超酷的榜样,成就感就会逐渐取代安吉的任性与嫉妒。

胡可也反复强调,老大除了分担一同照料老二的责任,也需要父母及时将亲密与爱,分给老大。同样的亲吻,同样的交流,同样的拥抱与举高高,同样的单独相处(比如有单独带老二去游乐园的安排,就必须要有单独带老大一起去看电影、野外露营的机会)。

你做得越是尽心、平和、公允,两个孩子就越能确认自己是被宠爱着的,是这个家中独一无二的存在。那些成长道路上的小矛盾,才会在时间的冲刷洗礼中升华成为手足情深。

4  告诉老大,爸妈希望你能多一个血浓于水的亲人

既然,有了老二,爸妈需要面临一段狼狈、疲惫的育儿岁月;

既然,生了老二还要小心解读老大的内心戏码,竭力维持老大老二之间的平衡与和睦,那么,想来老大有朝一日会这么问爸妈:为啥要生老二,有我,你们还不够?

这才是戳到了根子上的发问,这个问题解答不好,老大并不会心服口服,父母也难以在未来的育儿道路上保持耐心与公允。

且看网友们对此感同身受的解答:

当我决定远嫁时,我内心之彷徨可想而知,一边是千里之外的爱人,一边是逐渐年迈的父母,两头都是牵挂。假如我有姐妹兄弟可以分担赡养父母的责任,我心里就会好过很多。

当我为重病的父亲签署医疗协议的时候,我的手足足抖了3分钟,此时,我设想有一个兄弟在身边就好了。这样关乎生死的决定,我多么希望与一个信得过的人商议。他不是朋友,不是亲戚,不是师长,而是与我血脉相连的人。

当父母在六年之间先后离我而去的时候,我意识到我已经失去了所有的亲缘。原生家庭出来的,就只剩我一人了。这种一根芦苇在风中飘摇的孤寂,不经历的人,真的不会懂。

双鱼座,学的是化学,搞的是文学,出版散文随笔集7部。家庭教育业余重量级选手,长期为各家知名家教期刊撰稿,发表家教类文章上百万字。独生女为武汉大学优秀毕业生,本科期间独立译著6本,现已于英国曼切斯特大学毕业,获硕士学位。作者新书《欢迎来到小学六年级》即将面世。

本文来自大风号,仅代表大风号自媒体观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心理护理的基本要素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