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想出柜的gay推荐男同虎二出柜经历及心得供参考,有哪些影片适合给父母看

本豆列主要列一些男同志片,出柜前、出柜时可以用来普及知识和对父母潜移默化的“教育”。


主演: 潘丽丽 / 莫子仪 / 周姮吟
制片国家/地区: 台湾

导演: 弗兰克·皮尔森
主演: 特洛伊·格雷提 / 李·佩斯 / 安德鲁·布劳尔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加拿大

主演: 张睿家 / 张孝全 / 杨淇
制片国家/地区: 台湾

导演: 拉塞尔·穆卡希
主演: 西格妮·韦弗 / 瑞恩·凯利 / 亨利·科泽尼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导演: 詹姆斯·伊沃里
主演: 詹姆斯·维尔比 / 休·格兰特 / 鲁珀特·格雷夫斯
制片国家/地区: 英国

主演: 卡尔·约翰逊 / 迈克尔·高夫 / 蒂尔达·斯文顿
制片国家/地区: 英国/日本

导演: 楚克·萨克瑞科
主演: 维特维斯特·海伦亚沃恩酷 / 马里奥·毛瑞尔 / 赖拉·邦雅淑
制片国家/地区: 泰国

评语:5颗星。出柜时可给父母看。 那个安静的被父母看到的吻。

什么是豆列 ······

豆列是收集好东西的工具。

在网上看到喜欢的,无论它是否来自豆瓣,都可以收到你自己的豆列里,方便以后找到。

你还可以关注感兴趣的豆列,看看其他人收集的好东西。

这个豆列的标签 ······


  最近几周,董婉婉一直在奔忙。上月底,刚结束在西丽大学城的演讲,她又匆匆赶往武汉参加培训。就连“五一”假期也没闲着,除了接受采访,她还在笔架山公园组织了一场户外活动。这样的行程已占据董婉婉生活的重心。在职业身份之外,她还有另一重身份―同志妈妈,人们亲切地称呼她“董妈妈”。

  在广州,也有一位“吴妈妈”。她叫吴幼坚,是国内第一位公开支持同性恋子女的母亲。4月中旬,吴幼坚将满67岁,在琶洲地铁站旁的果园里,她的同志孩子们正为她庆生。她穿着红色上衣,提着彩虹包,摇着彩虹旗,俨然“孩子王”,张罗大家游园、照相、吃饭。

  两位妈妈都有一个特质:爱笑。但董婉婉说,5年前,19岁的儿子出柜时,她一度哭泣,“想到社会不接纳同志群体,担心儿子的人生道路会走得极为艰难。”像鸟妈妈一样,同志妈妈们更关心的是不能自由飞翔的孩子。

  吴幼坚接受儿子出柜则极为轻松,忆及当时情形,她总面带微笑,如果有人问起她是否“挣扎过”,她更会主动纠正。她的独子郑远涛是广州第一位公开出柜的同志。她坦言,自己站出来是受了儿子感召。

  再过五天就是“母亲节”了。回望近10年的公益路,让吴幼坚稍稍感到遗憾的是,她作为同志妈妈的身份被过分强调了。对同志妈妈们而言,子女是否是同志并不重要,关键是她们深爱着自己的子女,并深信爱就是接纳,就是尊重子女本来的样子。

  自吴幼坚之后,越来越多的同志妈妈投身公益,支持自己的孩子,更帮助他人。

  撰文:南方日报记者 张仁望

  摄影:南方日报记者 何俊

  谈出柜“爱就是尊重孩子本来的样子”

  无论是接受儿子的同志身份,还是站出来面对公众,吴幼坚都丝毫没有挣扎。但回忆起5年前儿子出柜的情景,董婉婉坦言很难过。想到儿子以后的人生道路会走得艰难,她哭了。

  2005年,香港艺人黄耀明和何韵诗还未出柜,但担任《源流》杂志副总编辑的吴幼坚,决定面对公众“出柜”。不过,作为一个异性恋,吴幼坚“出柜”是因为儿子郑远涛是一位同性恋者。

  在当下中国,虽然对同性恋、双性恋的包容度日渐提高,但其仍然不能被自由讨论。许多同志不敢将真实身份告诉父母,也有不少父母在面对子女出柜时选择不接受。

  但对吴幼坚来说,无论是接受儿子的同志身份,还是站出来面对公众,丝毫没有挣扎。每次面对媒体或者听众回忆儿子出柜的情景,吴幼坚都面带微笑。有一次,一家深圳媒体报道称,“面对儿子出柜,吴幼坚感到愤怒、反抗、挣扎……”个性直率的吴幼坚当即指出,“这与事实不符,希望更审慎。”她也不喜欢别人用牺牲来形容自己,“奉献是乐事,谈不上牺牲。”

  吴幼坚说,自己的态度得益于在《广州文艺》做编辑的经历。上世纪90年代,在文革中断了学业的吴幼坚和同事为了能够让杂志求新、求变,阅读了大量书籍,其中就有方刚的《同性恋在中国》和李银河的《同性恋亚文化》。这让吴幼坚对同性恋有了基本认识,“同性恋不是病,不需要去治。既然不是坏事、错事、丑事,那就没事。如果是别人,我也会坦然接受。但做梦都没想到会发生在自己身上。”

  回溯吴幼坚的人生,一切都顺理成章。早在20年前,吴幼坚就曾出版名为《这一株三色堇》的个人写真集,展示现代知识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刘晓庆、周洁的写真集都出在她后面。吴幼坚深信,“一切草木,皆有选择各自生存状态的自由。”人,更是如此。

  “到最后完全接纳儿子,我用了半年。”回忆起5年前儿子出柜的情景,董婉婉坦言感到很“悲哀”、“难过”、“吃惊”。除了香港明星张国荣,她对同志一无所知。“我觉得他和其他孩子没有任何区别,怎么会变成这样呢?想到他以后的人生道路会走得很难,我哭了。”

  此后的半年里,董婉婉开始查阅资料,了解同性恋相关知识,也常去吴幼坚的博客。董婉婉说,这半年极为“纠结”。一方面,她了解了越来越多的同性恋知识,知道孩子是“无辜的”。但另一方面,她又对此“心怀幻想”,希望孩子能“变过来”。

  直到半年后,董婉婉再一次表达了希望儿子找女朋友的想法,但儿子的态度异常坚决,“不可能”。到那一刻,董婉婉才彻底接受了事实,也真正接纳了儿子的身份。“只要他选择自己的生活,做真实的自己,就应该尊重他。爱就是接纳,尊重他本来的样子。”

  但结局并不总是这么美好。正如吴幼坚不曾为郑远涛流过泪,但想起一些同志孩子,她常常难抑泪水。

  小雨(化名)就是其中之一。小雨第一次向吴幼坚写信是在5年前。彼时,刚满19岁的小雨在信中展现的满是困惑和无奈。几个月后,吴幼坚得知小雨已出柜,但家里仍为他安排了婚事。这让已有同性爱人的小雨感到异常痛苦。

  吴幼坚一直鼓励小雨坚强面对。2009年4月,吴幼坚最后一次与小雨通信,小雨流露出轻生的念头。吴幼坚安慰他,不要对生命失去希望。但6月12日,吴幼坚收到了一封电邮,那是一封讣告,发自小雨的邮箱,发信人是他的妈妈。

  命运里总有巧合。收到讣告前,吴幼坚刚看过美国电影《天佑鲍比》。剧中的少年鲍比出柜后不被父母理解,以自杀结束生命。鲍比死后,他的母亲才意识到“神为什么不治愈我的儿子,因为他本来就没有病。”

  时过近5年,说起小雨,吴幼坚仍是泪落不止。即便如此,在各种场合,她仍坚持一次次讲述小雨的故事。“这样的事情几乎一直在发生。”

  在自杀之外,更多的同志选择走进异性婚姻。最近几天,吴幼坚接到了小许(化名)的求助。这位曾在12岁、22岁、28岁三次向父母出柜的同志,一直未得到父母的接纳。父母曾以死相逼,他也曾以死相逼。但去年,小许向父母妥协,选择结婚,但婚后从未有过性生活,小许感觉“生不如死”。在给小许的回信中,吴幼坚直言不讳,“关键是你缺乏独立性、坚定性,对父母一再屈从。”

  董婉婉分析,很多父母不接受子女的同志身份,是因为他们不愿承担,“很多人爱的还是自己的‘面子’,也放不下传宗接代的观念。”

  站出来“关注所有同志孩子的命运”

  从前,郑远涛给妈妈打电话时总会说,“妈妈,我是涛涛。”吴幼坚回答:“我知道你是涛涛啊。”但如今叫她妈妈的人多了,她真的会一时分不清。吴幼坚说,“只有把爱放大到关注所有同志孩子的命运,才有用不完的力量。”

  自2005年公开支持儿子以来,吴幼坚创造了多个“第一”。2007年,她开通博客“三色堇吴幼坚”,支持同志群体及家长。6年来,她发表了1900多篇博文,几乎每天一篇,接受采访或受邀到各院校做讲座更是不计其数。她的博客不仅提供了大量生动的同志出柜、婚恋、生活案例,而且图文并茂,编排生动。“我最强调真。讲再多的道理,都不如一个个真实案例。”

  2008年,吴幼坚成立中国首个以同性恋者及其亲友为主体的民间组织―同性恋亲友会,并担任会长三年半。2012年,她辞去会长职务,决定晚年专心做独立公益人,实施人生“第二个五年计划”。

  “我觉得一切都是命运决定的。”吴幼坚说,如果儿子不是同志,自己再怎么想帮助同志群体,都不可能做成这么多事情。“远涛很出色、有觉悟”,她至今仍记得儿子第一次公开出柜时的报道标题―《我有责任公开同性恋者身份》,“是他启发了我,推动了我。”

  另一个推动力来自吴幼坚的父母,其父吴有恒曾任广州市委书记、是《羊城晚报》文革后复刊的首任总编辑,母亲曾珍是首届广州市妇联主任,“他们都是极其民主、平等的人。”

  吴有恒一生铁骨铮铮。1980年,一艘从广州开出的客轮突然沉没,200多人遇难,有关方面不同意报道死者名单。吴有恒说,家属最关心亲人安危,党报不能置若罔闻,“不准刊登死者名单,就刊登生还者名单!”“父亲后来又做了作家,对人性有深刻的理解,他的社会责任感、骨气、独立思考的精神,都给了我潜移默化的影响。”吴幼坚说。

  而让董婉婉决定投身公益的,是一对来自深圳的母子。她说,此前并没有想过要走到前台。2012年,在同性恋亲友会举办的一次恳谈会上,她结识了这对母子,儿子满脸愁苦,母亲一直流泪。这让她下定决心站出来,因为她“了解这种心情”。

  之后,作为同性恋亲友会深圳召集人,几乎所有的业余时间,董婉婉都在服务同志社群,接热线、做讲座、个案咨询、心理辅导。去年,她也因此获颁“深港生活大奖”。而最近6年的中秋节和春节,吴幼坚都是和同志孩子们一起度过,郑远涛会特地选择妈妈不忙的时候才回来。

  常常在深夜,还能看到两位妈妈在回复微博、更新博客。有一次在西安参加性博会,吴幼坚一天讲了三场,“难得去一次,不要浪费机会。”但令她遗憾的是,虽然广深离得很近,自己却一直没有机会到深圳演讲,“希望能有高校或机构邀请我。”

  从2005年到现在,到底有多少人得到了吴幼坚的帮助已难以统计。有人会直接找她求助,也有人只是默默关注。有人会专门写信来感谢,甚至有外国同志专程前来道谢。

  从前,郑远涛给妈妈打电话时总会说,“妈妈,我是涛涛。”吴幼坚回答:“我知道你是涛涛啊。”但如今叫她妈妈的人多了,有时儿子打来,她真的会一时分不清。一路走来已近10年,吴幼坚说,很多事情一直在重复,也会有许多负能量,“只有把爱放大到关注所有同志孩子的命运,才有用不完的力量。”

  自吴幼坚之后,越来越多的同志妈妈选择站出来,面对公众讲出自己的故事,也帮助更多同志家庭面对困境。去年11月,来自广西、重庆、贵州的多位妈妈集聚在上步中路的一家女同志酒吧里。妈妈们准备去香港参加同志游行,为中国同志群体发声。

  不过,吴幼坚并非没有担忧,她总是说,“我希望写的文章和做的事情,都会保留在这个三色堇花园里,哪怕有一天这个花园的主人不在了……你们也可以随时进去逛。”

  母与子“信任和理解比爱更深沉”

  一位同志曾如此描述他们的母子关系,“在他们眼中,彼此首先是完整和有独立人格的个体,朋友般的尊重、信任和理解是一种比单纯的爱更深沉、更富有内涵的情感。”

  董婉婉和吴幼坚都是极爱生活、爱美的人,在年轻人的队伍里,她们也常常是最活跃的人。组织活动,吴幼坚总是鼓励年轻人多出门走走,看看小动物,而她也总是随身带着相机,“我欣赏平凡细微而蓬勃向上的生命”。

  去年中国彩虹媒体奖颁奖的时候,吴幼坚发了她和董婉婉的合照,有网友留言,“两位妈妈绝对是世界上最美的妈妈。”另一位网友则认为,用“最开明的妈妈”形容会更合适。

  在董婉婉看来,是儿子的出柜让自己投身公益,变得更年轻,也让母子变得无话不谈。如今,开导其他家长时,她也总说,孩子向父母出柜,是对父母的尊重和信任,“你们更应去理解和接纳。否则,困在和父母的关系,孩子的人生也无法向前”。

  董婉婉常在博客里发“炫耀帖”,比如《享受烹饪乐趣的儿子》、《青春年少爱装扮》。董婉婉说,作为职业女性,自己很少做饭,留学归来的儿子却迷上了烹饪,邀请朋友来家做客,“有主菜四道、配菜两道,甜品、靓汤应有尽有。”对于儿子爱做饭、爱装扮的特点,董婉婉异常坦然:“时代在变,对男孩的刻板印象也在变化,他这样挺好。”

  吴幼坚在博客里专门给儿子设置了一个分类“生在花好月圆时”。她和儿子一致认为,出柜并没有对两人关系产生影响。“从小到大,妈妈就对我非常包容。我们不仅是母子,更是朋友。当初出柜,也是因为妈妈主动谈起自己的感情故事。”郑远涛说,不少家长会按自己的想法塑造子女,希望子女实现自己未完成的人生理想,“但妈妈从来不会这样”。

  大学毕业不到半年,郑远涛就辞掉了出版社的工作,成为自由职业者,潜心翻译英国名作家玛丽?瑞瑙特的亚历山大三部曲。对于他的选择,父母从未反对,而是给了他“宽容和自由”。如今,郑远涛翻译的《波斯少年》已出版,《天堂之火》正在修订。

  这几年,吴幼坚的生日都是和同志孩子们一起过。儿子则是从远方寄来贺卡和礼物。吴幼坚总会把自己和儿子的通信发在微博、博客上,满是自豪。以致于儿子不得不提醒她,“妈妈,这一句你不要发。”

  吴幼坚新近博客的标题是郑远涛写给她的贺卡,“感谢你给我生命与超越世俗标尺的爱”。郑远涛说,爸爸、妈妈和自己的个性都比较独立,并不相互依赖。但在外人看来,这一家三口的感情又极为深厚。一位同志曾如此描述他们的母子关系,“在他们眼中,彼此首先是完整和有独立人格的个体,朋友般的尊重、信任和理解是一种比单纯的爱更深沉,更富有内涵的情感。”

  对此,吴幼坚说,“儿子有儿子的风风雨雨,我可以关心他、爱护他,但不能去替代他,他的人生是他自己的。”

  对儿子的态度,也是她对中国千万同志的态度。在采访快要结束的时候,吴幼坚说,倘若同志群体自己没有勇气承担,妈妈们做得再多也没有用。

  毕竟,在人生的道路上,父母所能做的,只是扶子女上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越狱男主角米勒出柜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