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慈大悲欲结心缘文章打三个数字

青州六中高    历史 学科课堂教学设计

17课综合探究:探索中国近代政体变革的艰难历程

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抵抗派的思想主张;

王韬、薛福成、马建忠、郑观应等人的政治思想主张;

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维新派的思想核心;

《钦定宪法大纲》颁行的历史背景及其基本内容;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中华民国约法》的规定;

宋教仁为民主宪政而死。

阅读史料,归纳各种政治派别的思想主张;比较维新派前后两种主线的不同并分析其原因?

透过现象看本质,认识《钦定宪法大纲》和《中华民国约法》。

学会历史的观察,从清末民国初期的宪政实践发现近代政体的进步。

通过学习,认识有宪法比没有宪法进步;但有宪法未必有宪政;依法治国,才能建设法治国家,推动政治文明。

宋教仁为宪政流血感人,但说明中国民主宪政道路曲折;为了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社会的进步,当代有志青年还要有不怕牺牲,勇于奉献的精神。

比较君民共主与君主立宪制的差异;比较《钦定宪法大纲》和《中华民国临

时约法》、《中华民国约法》的不同。

本课教学内容分成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清政府怎样走宪政之路民国政府如何理解宪政、和为宪政流血四个部分,分别探讨清末民初时期的维新变化、预备立宪和民国时期三个阶段中国宪政的演变历程。

课前预习,形成知识结构

导入新课:1840年以后的大约100年间,强敌叩关,国难当头,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如何才能走出困境?怎样才能救民于水火?面对生存危机,先贤们苦苦探求,进行了不懈的抗争,终于赶走了皇帝,推翻了帝制,建立了民主共和制度。讲授新课:

一、 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1、对西方物质文明的认识

思想较魏源有较大的进步。他总结出中国五不

如夷。除了认识到船坚炮利不如夷外,还认识到人无弃才不如夷,地无遗利不如夷,君民不隔不如夷,名实必符不如夷这里冯桂芬除了在技术方面外,还提出了君民不隔问题,这是很可贵的。冯桂芬提出了自强攘夷的主张,他把其主张概括为以中国之名教伦常为原本,辅之以诸国富强之术。

结果:未能找到解救危机之道

时间:19世纪70年代代表人物:王韬、薜福成、马建忠、郑观应主张:(课本P68课本68页引用的三条都主张在中国实行什么制度?

19世纪70年代的思想家是怎样理解西方政体的?

西方立宪政治所具有的某些优点,恰恰是中国专制传统政体最为缺乏的。中国传统专

制政治在应付西方挑战时暴露出来的严重弊端,是由于中国传统政体使君民上下相隔。议会政治的意义,并不是西方原生意义上的对政府权力的限制与约束,而是这种制度能够集思广益固结民心

长期处于闭锁状态的中国人在当时还不可能认识到这种西方政治制度的社会经济文化

背景。制度表面的东西(如法律的作用)他们也没完全看清楚

69页的《请定立宪开国会折》的中可看出维新派开始的主张是什么?立宪法、开国会、三权分立、君主立宪制在政治运动中,他们的主张有了什么变化?梁启超如何解析变化的原因?开 明君主制,立宪政体必民智稍开而后能行之
3
、戊戌变法运动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主张(见课本P69实践:19世纪末改良思潮发展为政治运动
 
想一想,为什么会发生从学习西方物质文明到学习西政治文明的转变?这些思想家是怎样理解西方政体的?

转变原因:西学日益传播使人们的认识逐渐加深;学习物质文明未能挽救民族危亡;

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资产阶级日益成长。理解:早期维新派主张在中国实行君民共主制,并效仿西方设议院。这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君主立宪制。康梁维新派:开始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但在政治运动中,他们主张实行开明君主制。
    他们觉得中国适合实行君民共主政体,这种政体最适合解决中国当时内有君主专制、外有外族入侵的状况。

维新派前后两种主张有什么不同?这是政治上的倒退吗?康有为为什么这样做?

前者主张兴民权、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实行君主立宪制。后者政治主张有所缓和,不再提这些内容,转而主张尊崇君权,以君权变法。这是由当时的社会条件、具体形势和维新派的阶级局限性决定的。是。主要是为了换取光绪帝支持。    

二、理论与实践:清政府怎样走宪政之路

1、清政府实行宪政的原因:迫于国内外压力

11905年派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21906年发布预备仿行立宪3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41911年组成第一届责任内阁

清政府是怎样理解宪政的?请以50字加以概括。

中国规制未备,民智未开,先行预备立宪,然后根据进步的迟速,再确定立宪。预备立宪应保证皇权的至高无上。

所谓宪政就是民主政治,用宪法限制政府行为。

你如何评价清政府的立宪举措?

具有一定的进步性,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资产阶级的愿望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又具有一定的落后性,加剧了阶级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不但削弱了自己的统治,还促进了革命形势的高涨。

三、理论与实践:民国政府如何理解宪政?

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

1)颁布:19123月(2)内容(略见课本P6270页)

2、《中华民国临时宪法》的实施结果

1)袁世凯统治时期:19145月袁世凯颁布《中华民国约法》,使总统权力无限扩大。

2)段琪瑞统治时期:恢复孙中山《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民国时期的宪政与清政府的宪政有什么不同?

民国时期的宪政是在中国真正意义上的资本主义的民主共和制,其目的是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经济。而清政府的宪政并非实行真正意义上的宪政,其主要目的是借宪政之名,遏制发展的革命形势,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2、比较《钦定宪法大纲》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异同

异:(1)从目的上看,《钦定宪法大纲》在于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于限制即将掌权的袁世凯(2)从内容上看,前者主要是君主专权,为其制造法律依据,后者主要是强调主权在民,实行责任内阁制和三权分立的国家组织原则,以保证民主的实行,是完全意义上的民主共和制。

同:从实施的结果来看,两者均没有很好地实行,没有发挥其作用。

四、理论与实践:人们是怎样实践宪政的?

1、宋教仁的努力2、刺杀宋教仁案

袁世凯为什么要刺杀宋教仁?

因为宋教仁是要实践宪政中的权力制衡原则。竞选成功则组阁,竞选失败也要监督政府,他把宪政诉诸实践,令企图专政独裁的袁世凯生畏。

中国人学习西方政治文明并付诸实践,经历了一个艰难的历程。

谁是国家的主人?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是君主,皇权神圣尊严、不可侵犯,所谓朕即国家。到了近代,王韬、郑观应等倡导君民共主,他们虽然没有理解西方政体的实质,但揭开了学习西方政治文明的序幕。康梁、严复等为代表的维新派为了救亡图存,倡导君主立宪(后改开明专制),发起了戊戌变法运动,但因种种原因,昙花一现,光绪泣血瀛台、六君子魂归西天。1908 年的清政府颁布的《钦定宪法大纲》,以实行宪政的名义强化君主制,

结果把自己推上了革命的祭坛。中华民国诞生后,《临时约法》成了纸上谈兵,袁世凯行专制

独裁,宋教仁喋血宪政路上,共和国徒具虚名。

所谓宪政,是指政府的一切行为是以被授予的权力为范围,即在法治下行有限政府。

历史表明,有宪法,未必有宪政。

历史的进步总要遭遇曲折。后继者们又将如何走宪政之路呢,同学们请继续关注第五单元

学习近代政体变化的启示

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使中国无法走宪政之路,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都先后失

败,但有宪法比没有宪法进步,现在我国推行以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大家应学法、知法、

遵法、守法,共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的政治文明,当代青年还要不怕牺牲,勇于奉献,为中国的民主政治而努力学习。

 “如果时光倒流,您最想成为哪位历史人物?——林则徐、魏源、康有为、梁启超、慈禧太后、孙中山、袁世凯、宋教仁、黄兴等?……为什么/如果做了他们你会如何做?)为题,发表1分钟演讲。

设计意图:本课提及的历史人物有20人之多,不少是比较陌生的。通过设计这一任务,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查找资料,较深入地了解相关历史人物,有助于学生扩宽历史视野。

回顾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义和团运动、维新变法运动以及辛亥革命等斗争概况。

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在不断进行反封建反侵略斗争的同时,也在不断探索救国救民之路。一大批志士仁人以在中国实现宪政民主为毕生追求目标,为此,他们前仆后继,牺牲奋斗。那么,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为什么要选择宪政?选择者又是如何理解宪政的?最终都走向什么结果?带着这一系列问题,请同学们自主探究百年中国民主宪政史的屈辱与光荣、苦难与奋争。

第一部分: 探究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情境营造: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签订后,谭嗣同万分忧愤,压抑不住心头的怒火,他写下血泪的诗行:

问题1:为什么会发生从学习西方物质文明到学习西方政治文明的转变?王韬、薛福成等思想家是怎样理解西方政体的?他们觉得中国适合何种政体?为什么?

参考:(1)随着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中国的失败,中国人首先看到了西方的般坚炮利,随着对西方的了解、认识越来越多、越深刻,清政府的腐朽进一步深化,开始认识到西方政治制度的先进,转而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2)他们认为西方政体万民共苦,上下一心,君民一体,无敌国外患之辱。

3)中国适合实行君民共主的政体。

4)他们认为君主制权力过于集中于君主,民主制权力偏重于人民,君民共主制权力才是上下平衡的。所以说这种政体最适合解决中国当时内有君主专制、外有外族入侵的状况。

问题2:维新派前后两种主张有什么不同?这是政治上的倒退吗?康有为为什么这样做?

参考:(1)前者主张兴民权、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实行君主立宪制。

2)后者主张有所缓和,主张以君权变法,实行开明君主制。

4)他这样做主要是为了换取光绪帝支持变法。

问题3:当时维新派上书光绪皇帝,光绪曾下定决心改革,但最后还是失败了,其中较大的阻力是慈禧太后。如果慈禧太后在公车上书前就死了,或康有为等她死了之后才主张维新,改革有可能成功吗?

1.光绪皇帝支持改革;慈禧死后,光绪有可能掌权,并且大力推广革命思想,拓宽改革队伍。

2.维新变法主张的政治制度是君主立宪制,保留了清政府的存在,清政府腐败无能,无力执政,假若成立议会等机关执政,就能够解决这一问题。不完全把清政府推翻,又能减小改革者与清政府之间的矛盾。

1外国列强可能在慈禧太后死后加强对中国的控制,阻挠维新派改革进行,或打着帮忙的名义派人在清政府中当官,掌握国家大权。

2.孙中山等新的革命志士涌现,支持三权分立等更先进的理论,将推翻或更新维新派的理论。

3.光绪皇帝无法掌权,权利被反对改革的大臣掌握,改革无法顺利进行。

第二部分:探究清末的宪政举措

戊戌变法失败后仅仅两年,即1901年初,为挽救王朝危亡,化解内外危机,两年前血腥镇压百日维新的慈禧太后,不得不推行新政。在清政府推行新政同时,朝野掀起了一场立宪运动

1905年派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

1906年载泽上密折说立宪有三大好处,坚定清政府立宪信心;

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仿行宪政,借立宪之名行集权之实。

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规定皇权至上。

1911年,清政府成立以奕劻为总理大臣的皇族内阁预备立宪的骗局彻底败露。

问题1:清政府是怎样理解宪政的?

参考:中国规制未备,民智未开,先行预备立宪,然后根据进步的迟速,再确定立宪。预备立宪应保证皇权的至高无上。

问题2:《钦定宪法大纲》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宪法性文件,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你怎样评价它?

参考:具有一定的进步性,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资产阶级的愿望,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又具有一定的落后性,加剧了阶级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不但削弱了自己的统治,还促进了革命形势的高涨。

第三部分:探究民国初期的宪政努力

  情境营造:19111010日,随着辛亥革命一声炮响,延续了260余年的清王朝走向灭亡,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宣告终结。

问题1:比较《钦定宪法大纲》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异同

参考:异:(1)从目的上看,《钦定宪法大纲》在于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于限制即将掌权的袁世凯。

2)从内容上看,前者主要是君主专权,为其制造法律依据,后者主要是强调主权民,实行内阁制和三权分立的国家组织原则,以保证民主的实行。

同:从实施的结果来看,两者均没有很好地实行,没有发挥其作用。

情境营造:殉道者的血迹早已干了。今天我们回首历史,看见的仿佛只有尘埃,只有权势的喧嚣和赞美。但历史会永远铭记19133月的那一刻,宋教仁以他的鲜血染红了他所追求的民主理想,也染红了整个沧桑百年史。年轻的宋教仁被罪恶的专制子弹击中,他永远年轻,他的生命定格在32岁,定格在生命中最美好的年华。

问题2:袁世凯为什么要刺杀宋教仁?若宋教仁当时未被刺死,中国的局面能否发生扭转?

参考:(1)因为宋教仁一贯主张责任内阁制,要实践宪政中的权力制衡准则,竞选成功则组阁,竞选失败也要监督政府。他把宪政诉诸实践,令袁生畏。

2)宋教仁被杀是中国民主化步履艰难,充满痛苦,血腥的开端。他已成为一种民主的象征,一个标志。在某种意义上,宋教仁代表的是中国近代以来对民主,人权为核心的人类主流文明的追求,他的死是中国人民争取民主,共和所遭受的挫折的标志,给后人留下了无限的哀思。

假如宋教仁没有被杀,中国的民主整体可能会较早实现,至少追求共和的力量会强大一些。因为宋教仁的意志是那么的顽强,他的信念是那么的坚定。但是,他的责任内阁制的主张和孙中山的有分歧,当时也没多少人赞同,他未必能扭转中国的局面。

近代历史上,要在中国实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需要哪些条件?中国当时是否具备这些条件?为什么?

设计意图: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发挥自主性、探究性,更好的体现综合探究课研究、综合、探究的特点。不仅强调学习的结果,而且更注重了学生学习的过程,有机地让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综合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得到充分的展示。

中国人学习西方政治文明并付诸实践,经历了一个艰难的历程。

加载中,请稍候......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欲结心缘文章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