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哪(王晓伟教授)意思

玉树金秋--打麦场 油画
塔吉克早市 漆画 2003年
清晨的牧场 油画 2009年

  王,青年艺术家,擅长油画、壁画。山东人。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获硕士学位,师从先生。2003年至今中央美院副教授,附中校长助理,中国壁画学会理事。

  王晓伟的油画有鲜明的个人艺术风格,擅长以微妙的油画笔法,展示中国当代精神风貌。作品多次参加国家文化部、中国文联、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美术馆、中国油画学会主办的全国性重大美展并获奖。作品中央美院美术馆、省市级美术机构,个人及海外收藏。是中国当代油画的重要写实画家之一。 

  曾荣获2004年第十届全国美展铜奖、2004年全国“首届壁画大展”大奖(金奖)、2004年全国“首届壁画大展”工艺成就奖、2003中央美院毕业生作品展“最佳艺术传承奖”。2006年协助导师孙先生完成大型历史体裁壁画《成吉思汗陵壁画》创作,主要创作成吉思汗陵壁画的中远景绘制,此画获第十一届全国美展金奖。 首届、创作奖金奖。

  作品入选第十届全国美展获奖作品赴韩展、心系汶川全国美展、“众志成城——抗震救灾全国摄影美术书法特展”、建军75周年第十届全军美术作品展、建军80周年第十一届全军美术作品展、全国第二届壁画大展、第十一届全国美展、“迎亚运当代艺术系列大展”等重要展览 .  

1973年生于山东昌邑

2003年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硕士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   

2003年至今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

哈萨克青年 油画 2012年

2001年参加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大西北纪实展”   (中国美术馆)

2002年油画《红星吉祥》入选建军75周年第十届全军美术作品展  (中国军事博物馆) 

2003年研究生毕业作品大型磨《塔吉克早市》获毕业生作品展“最佳艺术传承奖”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2004年大型磨漆壁画《塔吉克早市》获2004全国“首届壁画大展”大奖(金奖)   (中国美术馆)

2004年大型磨漆壁画《塔吉克早市》获第十届全国美术作品展铜奖   (中国美术馆)

2006年协助导师孙景波先生(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主任、研究生导师)完成大型历史体裁壁画《一代天骄――成吉思汗陵壁画》创作,完成创作成吉思汗陵壁画全部中远景的绘制,此画获2009年第十一届全国美术作品展金奖   (中国美术馆)

2007年油画《值勤的藏族战士拉巴次仁》入选建军80周年第十一届全军美术作品展   (中国军事博物馆)

2008年油画《伤逝》入选由中国美协和解放军总政治部联合举办的“汶川地震全国美术作品展”   (中国军事博物馆)

2009年大型磨漆壁画《离乡——献给。

2016年4月9日下午14时,“相由心生---姚鸣京艺术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此次展览由艺术士于洋策划,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著名批评家殷双喜担任学术主任,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家协会、雅昌文化集团主办,山东师范大学协办,得到了中国国家画院、中央文史馆画院、李可染画院、中国集团等机构公司的大力支持。

姚鸣京教授1959年生于北京,祖籍江苏无锡,师承卢沉、先生,擅长山水、人物,现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央美院中国画学院副院长、硕士研究生导师、李可染画院副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协美术教育艺术委员会委员。此次展览是姚鸣京教授从事美术创作、院校教学34年来,首次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人展览,展览分为构成创作山水、禅意山水、教学实践写生以及人物、花鸟、草稿等四大篇章,呈现出艺术家从艺34年来在艺术上的深入探索和广泛的实践。

姚鸣京的艺术,曾深受李可染的影响,重视“写生创作”——即以创作的态度写生,强调对现实景观的加工和理想化表现。上世纪90年代前期,艺术家的观念、画法和风格逐渐发生了变化,转而“追求内在的渴望与反省”。这一变化主要源于两个因素,一是他以“居士”(信士)的身份体悟禅修,每日吃斋打坐,开始了一种内省性的人生;二是他在卢沉画室研修水墨构成,接受了卢氏“要自由创作”、“要从模拟现实中解脱出来”的艺术思想的主张,决定寻找一条能够表现自己内在情感、在形式上也有自己特点的路,他以水墨构成的眼光分析传统,抓住从董其昌到石涛的“画禅”要义,一方面用董其昌一类半抽象的符号图式取代写实图式,一方面发扬石涛打通庄禅“借笔墨写天地万物而陶泳乎我”的精神,努力表现“内在的渴望与反省”,力图把笔墨和构成结合起来,以描绘自己的山水心像和山水之梦。

策展人于洋在谈到姚鸣京教授的创作时表示:“在某种意义上,二十世纪中国山水画最为鲜明的衍变,是从笔墨个性到图式个性、形式个性的转型,其间贯穿古今不曾易改的是对于造化境界与个人意趣的追求。这种转型的背后,有现代人对于山水自然乃至山水文化的新近理解,也有时代风貌与信息传播的推波助澜。由此,图式风格的个性化趋向,常常成为分辨不同山水画风与审美趣味的重要依据。在当代中国画坛,姚鸣京先生的山水画,即十分典型的呈现出这种气象。山水画创作、教学与研究对于他而言,既是观察自然万物、认识世界的通道,更是直面内心、修禅悟道的方式,以至其画中山水之间,也蕴涵着如其人一般的性情格趣,澄明而热忱,真挚而达观。”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以将姚鸣京教授的作品称之为“梦境山水”:“纵观姚鸣京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山水画作品,可以看到他致力于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自然与理想的融合,在中国画的精神内涵与形式语言上都独辟蹊径,创造了一种可以称为‘梦境山水’的视觉图式。这种图式既有别于传统的隐逸山水,也有别于当代的新文人画和实验水墨,构成了姚鸣京自己的艺术面貌。”

在范迪安院长看来,姚鸣京教授是画坛的中坚力量,其融儒、道、释文化精神于一体的山水创作也早已奠立风格。在他的作品中,山势树影、云岚波纹、横空出世,生成了亦真亦幻的情境,作品远观奇诡不凡,近察细节丰厚,出世的坐忘神思与入世的生活意味相映成趣,在造境的手法上体现出超越性的精神向往。在“凝神”与“坐忘”之际,物象之“象”成为心灵与精神之“相”,这才是他的艺术的独特创造,也为当代山水画的传承创新增添了一份具有方法论价值的成果。作为他自我意识的投射,在一些作品中,“坐忘”式的佛像也成为画面上极具个性的“符号”,可以说,老庄之道与佛家之悟在他的画意中两相结合,以一种契合自然、心纳万物的方式呈现出来,这是一种中国式的澄心味象与物我合一。“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参禅的目的在心见性。姚鸣京状物寄情、化景为相的创作特征展现了超越自我、回归生命的身心实践,达到了非统寻常的艺术境界。

据悉,此次展览将展至4月21日,此外,展览开幕之后,还将会在中国美术馆7层举办学术研讨会。

姚鸣京是一位很有营造能力的画家,他善于构思、造景,作画是既胸有成竹,又敢于随意发挥,在经意与不经意之间常常妙笔生花,有不寻常的表现。由于他作画的态度真诚,他的画有可贵的率真质朴之气。尤其是近几年的画,在粗头乱服不修边幅和有构成的意味中求自由心境的表现,个性风格也越来越显明。他的作品得到画界的关注与好评,被认为是我国当今山水画坛一位有实力和潜力的艺术家。

邵大箴(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如果说姚鸣京的山水画与古人传统的“不下堂筵,坐穷林泉”的山水审美观有很大距离,那么佛教是决定性的因素。佛理的清净澄明,洞彻通达,成为他超度自我生命和绘画表达的契机,从而摆脱了从传统到当代山水各种程式影响,别创了他自己的“梦境山水”。

姚鸣京的山水画是有意境的,他画中的“境”因心而造,故与人不同,别有一番中国式的超现实之境,是宗教情感与自然造化的交融,是物理山水与心灵山水的物我合一。姚鸣京在山水画中要做的是通过“造境”而“立界”,由“境”的营造通往“界”的确立,因此,他的画力求追随心意,抵达心境,实现空灵与澄明的境界。

范迪安(中央美术学院院长)

不少学院出身的人,由于长期浸淫于写生训练,易受制于对象,在姚鸣京身上没有这种的毛病。他作品很自信,在对象面前能自作主张,别开生面。我很欣赏他这种面对自然不为物役的艺术气质。我喜欢他的粗笔大写,以心造境。近几年的作品,以虚求实,以神写形,在有构成意味的笔墨中求自由心境的表现,一种能够和谐自然,和谐山水笔墨的主观式画风。

卢沉(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秉承了以创作态度写生的理念,又结合了卢沉水墨构成的理论和方法,强调了视觉,于是不仅写生作品画出了自己的强烈面目,创作也不再局限于表现一个时空的情境,他以水墨构成的眼光分析传统,抓住从董其昌到石涛的“画禅”要义,一方面用董其昌一类半抽象的符号图式取代写实图式,一方面发扬石涛打通庄禅“借笔墨写天地万物而陶泳乎我”的精神,努力表现“内在的渴望与反省”。他通过“坐禅”开发潜意识,洗涤内心的烦扰,体悟坐忘,探索自我在冲突与超越中与宇宙冥合的神境,终于拉开了与古人的距离,也拉开了与自然的距离,形成了引人瞩目的精神体貌。

姚鸣京的山水画与众不同,在视觉上很有现代感,同时又有极强的笔墨味道,敢于横涂拭抹,用笔大胆简洁,墨韵淋漓滃郁,在某些方面依稀可见石涛睥睨今古的精神。与石涛不同的是,他画中的形象都是疏离现实的心灵幻象。他把神合貌离的古人图式,比卢沉更恣肆的水墨构成,比可染更抽象的创作式写生,用疑真似幻的意识流贯穿起来,总是在欲正还斜的构图中,任凭直觉迁想妙得,淡化写实性,摆脱习惯性,不受现实束缚,以近乎符号图式的形态,在似断还连的递进空间中重组感知的山水形象,以虚求实,以神写形,随意打散,随意挪用,既成功地反映出一种摆脱困扰浸淫于自然怀抱通往精神超越的渴望,又流露出致力于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自然与理想,宗教情感与自然造化的融合。

诚然,坐禅与作画在姚鸣京都是自我灵魂的重塑,但客观地看,他的画也是一种对于工业化进程与现代文明带来的物欲泛滥的逃离,是自由灵魂挣脱压抑不安寻找清静安顿的渴求,是对放下自我与宇宙冥合的智慧的讴歌。这种智慧不是一切归于虚无,而是把旺盛的精力和终极的渴望,纳入空明朗彻的自由境地之中,是静中的极动,是直探生命的本原的了悟。惟其如此,他的作品与古代的不食人间烟火的山水拉开了距离,具有了超出自我修炼的普泛意义,增加了接引灵魂实现人文关怀的现代性。

薛永年(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姚老师的创造以鲜明的个人风格,在当代山水画家当中是非常突出的,他的山水画中最大的特点,我觉得仍然是在传承和创造上下功夫,传承,他是以修身和文化的基淀来理解的,那么从这来看我觉得从他的笔墨当中,渗透更多的是他对自我的人格和修养,不断完善、不断修正的过程。

田黎明(原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现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

姚鸣京不以古人的技术为定式,而是独出心机,建立自己的符号化世界。在他的作品中,最有特色的是那些飘逸灵动的白云和饱满突立的拙树,具有旺盛的生机。它们虽然是有崎岖怪异但并不令人觉得突兀,而是在画家自由组织的丘壑图像中,各得其所。我以为,这符号化得倾向,是中国当代水墨画中值得注意的特点,也是山水画家率真天性的形式载体。

姚鸣京的作品,即有传统笔墨的素养,又具有浓郁的现代气息,有一个时期,它一直使我困惑,不清楚这种气息,就来自画家对于生命的持续思考,对于灵性境界不断体悟,我在他的画中,看到一个追求纯净的心灵不断地由遮蔽走向澄明。

殷双喜(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央美术学院博士)

十八大以来,尤其是2014年11月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外交讲话,展示出新时期中国外交思想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深邃的哲学内涵。在习总书记外交思想指引下,中国外交新风格逐步成型,鲜明地呈现“全面、积极、均衡、强健”的特点,中国外交与以往相比更加自信、务实、鲜明。

习总书记外交思想是其治国理念的自然延伸。习总书记已提出许多独创性理论,如“中国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四个自信”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形成中国新时期治国理政的基本框架。习总书记的外交思想以及一系列关于外交的论断与上述理念一脉相承,内政外交相得益彰,形成内容完整、风格统一的内外政策框架。

外交政策基于对国际战略形势的准确判断。习总书记曾指出 “中国仍然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认为外部安全环境总体良好,中国应专注于国内发展。中国军队被反复告诫要“能打仗、打胜仗”。同时,习总书记旗帜鲜明地指出中国不会成为地区和全球的破坏性力量,不会大张旗鼓地彻底颠覆东亚均势格局。

以坚持和平发展道路为基础。习总书记多次指出,中国要“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对他国而言,习总书记强调“和平发展”意义重大,表明中国仍将经济发展列为核心要务,坚持通过和平方式崛起,并将努力实现互利共赢,而不是以军备竞赛、军事冒险等方式巩固其地区领导地位。习总书记主张“中国应通过发展自身的软硬实力,促进外部环境的安全与稳定”。一方面,反映出他对中国崛起势不可挡的高度自信;另方面,符合“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及对中国全球大国地位的展望。

现实主义而非民族主义。2012年11月29日,习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大型展览时提出了“中国梦”的概念,并且多次强调中国在涉及核心利益的问题上绝不妥协,外界多认为“中国梦”具有较强的民族主义色彩,体现了习近平“个人的世界观”。但实际上,习总书记要恢复中国历史荣光的雄心,反映了中国在国际体系中相对实力迅速上升这一事实。这是一种现实主义的逻辑,而非民族主义热情。

姿态强硬而不失灵活。首先,中国在国际舞台把握战略机遇期的方式更主动。习总书记讲话中多处体现这一点,如“我们最大的机遇就是自身不断发展壮大”、“中国必须有自己特色的大国外交”等。中国向外界表明“中国已是大国,应有大国作为”。这一态度与几年前中国外交高官仍强调邓小平“韬光养晦”外交政策大为不同。中国此前认为有益的外部环境难能可贵,应当运用有限能力加以维护。习总书记则更为主动,认为中国应积极塑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习总书记外交思想的现实主义有两个特点:一是强调军事力量的重要性。二是展现更大的决心捍卫核心利益,对危及核心利益的外部冲突采取更为强硬的姿态。但同时,习总书记的外交政策不乏务实灵活。在对美外交中,习总书记提出“新型大国关系”的概念,对我外交战略做出调整,证明他是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现实主义政策的领导人,他在某些问题(如中日钓鱼岛问题)上保持强硬立场的同时,也有以外交手段解决其他战线冲突的能力。

倡导中国“价值观外交”。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构建以合作共赢为内核的新型国际关系。这展现了中国推动经济发展的强烈意愿。二是提出“中国式价值观外交”及倡导“义利观”。这是从中国传统典籍《大学》中的“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升华出的“义利观”,与“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一致。三是推进“新型大国关系”建设。该观念旨在避免既存霸权国美国与崛起国中国间上演冲突。目前,“新型大国关系”在内容上还仅限于主张“相互尊重各自核心利益”阶段,最终会发展为坚定维护领土、主权和发展利益的融洽的“核心利益外交”,且会演变出以和平方式妥善处理纠纷及问题的外交模式。(作者是中央中央党校政治学博士后、莫斯科大学外籍教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王晓伟教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