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马哈概率计算器赢的概率有多大?

京剧大师郝寿臣曾告诫弟子:“把我捏碎了成你,不要把你捏碎了成我。”正所谓“师其意而不泥其迹。”任先生在书中谈到:成功学习巴菲特的投资方法,“内在超越”比“外在模仿”更加重要。而内在超越要求投资者至少要做到以下几点:专注、理性、独立、坚守与深谙风险。投资大师们的一个共同特质就是遵守准则。每一位大师都有自己的准则,没有的是那些缺乏决断力的、随时或随市场状况而经常变化的投资方法。大师们的投资哲学可能是在长期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但他们绝不摇摆不定。

以下是我们从巴菲特历年致股东信以及在不同场合的讲话中挑选出来的有关他在选择投资对象时所使用过的关键词:特许权、过桥收费、消费独占、光彩的历史、美丽的城堡、宽广的护城河、超级明星、令人垂涎三尺的事业、高资本回报、高利润边界、低财务杠杆、小资本、大商誉、低投入、高产出……在《奥马哈之雾》中将一一穿过:

巴菲特的投资框架,就像一座“七层塔”一样,即 塔层1:将股票视为生意的一部分 塔层2:正确对待股票价格波动 塔层3:安全边际 塔层4:对“超级明星”的集中投资 塔层5:选择性逆向操作 塔层6:有所不为 塔层7:低摩擦成本下的复利追求 其中,“将股票视为生意一部分”为整个塔(投资框架)的承重点,换句话说,投资者在上塔顶之前,一定要十分扎实地了解及分析不同股票的生意运作,并将自己的投资操作建立在“购买生意”这一基础之上。

有志从事投资的学生只需要修好两门课程:①如何给予企业正确的评价。②如何正确对待股票价格的波动。”

一个真正的企业投资人应当忘记股票价格的短期变化,把主要注意力集中于公司的经营层面;即使你的目标是获取资本买入与卖出的差价,也应当以5~10年为一个周期来规划你的投资。

从根本上讲,价格波动对投资者只有一个重要的意义:当价格大幅下跌后,提供给投资者买入的机会;当价格大幅上涨后,提供给投资者出售的机会。

人们买股票,根据第二天早上股票价格的涨跌来决定他们的投资是否正确,这是非常错误的。正如格雷厄姆所说,你要买的是企业的一部分生意。这也是他教给我的最基本、最核心的策略。” “在价值投资中间,你买的不再是股份,而是生意的一部分,你买入公司股票的意义,不是为了在下一个星期、下一个月或者下一年卖掉它们,而是你要成为它们的拥有者,利用这个好的商业模式来帮你挣钱。”

很多时候,以什么样的标尺去指导和评价投资,比怎样去投资还要重要。当你希望自己能像巴菲特一样去投资,而在实际操作中却几乎每天都盯着股票K线图时,你是不可能取得最后的成功的。你的所作所为恰恰是巴菲特曾经多次描绘的一幅场景:你买了一个原本计划用来经营的农场,但你的注意力却每天都在专门从事农场买卖的经纪人那里。罗伯特·哈格斯特朗在其所著的《胜券在握》一书中也曾就这个问题发表过类似的观点:“你必须愿意去深入研究你的公司,对于市场上的短期波动,你的情绪必须保持处变不惊,这样才能成功。若是常常需要来自股票市场的印证,你从本书获利的可能性必然减少。”

出于某些原因,人们总是通过价格效应而非通过价值来确定他们的行为准则。这样做而导致的结果是,当你开始做一些你并不理解的事,或者只是因为上周这件事对其他人有效时,你所依据的准则就无法发挥作用了。世界上购买股票最愚蠢的动机是:股价在上升。”

一起来重温格雷厄姆和费雪的两段重要表述:“不要试图从有价证券的交易中获取高过其商业价值的超级回报,除非你充分了解其商业价值。” “没有任何时间适宜将最优秀的企业脱手。”这两段话表达了同样的观点:一般情况下,投资者不要基于估值而卖掉你最信任公司的股票。

巴菲特对投资风险的定义是“本金永久损伤”。

价格波动不等于投资风险 什么是股票投资风险?由美国学术界创立的现代投资理论选择了以股票价格的相对与绝对波动幅度来度量投资风险的大小,而以巴菲特为代表的企业投资者们则认为学术界的观点荒谬至极。

所谓定期体检,是指对已经买入的股票,按照既定标准(商业模式、护城河、利润边际、资本回报、债务杠杆等)定期或不定期地检查企业的基本情况是否有根本性的改变。

定期体检的主要项目包括但不限于:商业模式、护城河、管理团队、财务指标和股票价格。

在这些“体检”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对企业护城河的观察与评估:“我必须强调的是:在任何时候,我们不是通过投资对象的市场价格来评估我们投资的进展。我们宁可使用适用于我们旗下私人企业的那些测试标准来衡量它们的成绩:①扣除整个行业平均增长后的实际收益增长。②护城河在这一年里是否变得更宽。”

对于一个货真价实的优秀企业而言,一般都需要有一个从初步识别到最终确定的过程。因此,不应指望每次的“押宝”都会成功,而是应当把“二次筛选”当做“买入-持有”策略的一个基本流程。

我只喜欢我看得懂的生意,这个标准排除了90%的企业。

在选股问题上巴菲特有一个坚守了数十年的“四只脚”标准:我们能够了解、良好的经济前景、德才兼备的管理人、吸引人的价格。其中排在首位的就是我们这里要谈的“能力边界”问题。

就你的合格的圈子来说,最为重要的东西不在于圈子的面积有多大,而是你如何定义这一圈子的边界。如果你知道了圈子的边缘所在,你将比那些比你的圈子要大5倍,但对圈子的边界不怎么清楚的人要富有得多。

被称为基金经理第一人的彼得·林奇对此有段精彩的表述:“如果你对基本业务有一些了解,要追踪一家公司的情况就容易多了,这就是我宁可投资丝袜公司而不碰通信卫星、投资汽车旅馆而舍纤维光学的原因。越简单的东西我越喜欢。如果有人说:任何白痴都能经营这家公司。那么我便给它添上一分,因为恐怕迟早有一天真会有个白痴来经营它。”

关注长期投资,就一定要关注复利;关注复利,就一定要关注摩擦成本。

很早以前,牛顿发现了三大运动定律。这的确是天才的伟大发现。但牛顿的天才却没有延伸到投资中,他在‘南海泡沫’中损失惨重。后来他对此解释说:我能够计算星球的运动,却无法计算人类的疯狂。如果不是这次投资失误造成的巨大损失,也许牛顿就会发现第四大运动定律:对于投资者而言,运动的增加导致了收益的减少。

巴菲特的基本投资策略主要表现为对“重要投资部位”股票的长期持有。由于是长期持有,从而使得伯克希尔净值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绕开了联邦税负对其“复利”效用的影响。相反,如果巴菲特的投资策略主要是短期操作,则每年将会产生大量的资本利得,从而每年要向美国政府缴纳高额的资本利得税。这就好比我们在上述对折纸板中每次都要削去30%的新增厚度,这将令最终的复利效果大打折扣。

投资的精髓在于:不管你是看企业还是看股票,都要看企业本身,看这个企业未来5~10年的发展,看你对企业的业务了解多少,看管理层是否被你喜欢和信任。如果股票价格合适你就持有。

在我们看来,企业内在价值投资与长期投资是一枚硬币的两面,不能简单地予以分割。

任何一个投资策略都应是投资理念指导下的必然结果,与资金规模没有太多的联系。

股票市场的发展史告诉我们,对一家真正的优秀公司来说,市场给出的价格往往是低估而不是相反。

对于一家具有“令人垂涎三尺的事业”的上市公司而言,频繁进行“称重作业”带给你的损失可能要远大于收益。

巴菲特所说的“特许权企业”的三个基本要件:①被需要。②不可替代。③价格自由。

巴菲特为我们展现的价值链条是:美丽的城堡为投资者创造着较高的即时资本回报——城堡下的护城河构建了企业的长久竞争力——长久的竞争力带来了“可预期的经济前景”和“令人垂涎三尺的事业”——投资者的财富因投资这家公司而得到持久并令人满意的增长。

企业的“护城河”应符合以下特质:①多样化的。②清晰可辨的。②可以持久的。④难以逾越的。⑤企业而不是个人独占的。⑥不需要不断挖掘的。

这些要素或护城河的载体包括:①成本:如盖可保险的护城河就是低成本。②品牌:它让我们想起了可口可乐和美国运通。③技术与专利:吉列刀片与艾斯卡切割靠的就是技术取胜。④服务:伯克希尔公司旗下的诸多珠宝零售商都在为其客户提供着优质服务。⑤质量:这是喜诗糖果用以维系客户持久关系的基本要素。⑥价格:让“B夫人”缔造全美家具与地毯销售传奇的就是她的客户情结与“低价格”。

所谓“选择性”,是指在进行逆向投资操作时,只买入自己心仪已久的股票。不同于那种只根据对企业的简单估值(如PE、PB、PC、PS等)而采取批量买入的价值型投资策略,巴菲特的逆向投资全部都是选择性逆向操作。

了解一个人不去做什么,有时比了解他都做了什么可能更加重要。

“不要到你会遭遇失败的地方去”,就股票投资来说,这一思想背后有很深的哲学含义。 我们下面就简要列举一些巴菲特在其投资中都“避免到那儿去”的领域:①基于投机目的买入与卖出(不含经过认真计算其风险收益的套利操作)。②基于任何短期预测的所谓“时机选择”性操作。③买入自己不易了解的公司的股票。④频繁操作。⑤对市场趋之若鹜的事情的旅鼠性跟随。⑥以股票价格的升跌而不是公司经营的好坏评估投资的成败。⑦摇摆不定的投资理念与操作策略。⑧拔掉鲜花而灌溉杂草。⑨以投资的主要部位进行冒险。

面对股票价格长期位于相对高位(与20世纪50年代和70年代相比而言),巴菲特在1992年致股东信中指出:“我们的投资策略跟15年前的标准一样,并没有多大的变化……我们希望投资的对象,一是我们所了解的,二是具有长期的远景,三是由德才兼备的人来经营,四是有非常吸引人的价格。但考虑到目前市场的情况与公司的资金规模,我们现在决定将‘非常吸引人的价格’改成‘吸引人的价格’……”我们认为这一修改值得注意,它除了显示出巴菲特对股价的长期高涨有些无奈之外,还向我们传递了一个重要信息:在一定条件下,安全边际并非完全不可撼动。 如果说上述解读可能有些牵强附会、难以服众的话,那么一年后,巴菲特在哥伦比亚商学院所讲的一段话则对我们的观点提供了进一步的佐证:“介入一家经营状况良好的企业时我会非常慎重,我会从我信得过的人那里购买股份,我要仔细考虑价格。但是,价格是第三位的,必须建立在前两个因素的基础之上。”

当你们离开学校后,可以做一张印有20个圈的卡片。每次你们做完一个投资决策时,就在其中一个圈上打一个洞。那些打洞较少的人将会变得很富有。原因在于,如果你总能为大的想法而节省的话,你永远不会打光所有的20个洞。

“卡片打洞”的投资思想要义是:少决策、作大决策,然后长期持有。

卡片打洞背后有着怎样的思维逻辑呢?我们认为至少包括以下3点:①追求确定的事物而放弃不确定的事物:“格雷厄姆说过,短期来看股票市场是投票机;长期来看股票市场是称重器。我一直认为由基本原理决定的重量容易测出,由心理因素决定的投票很难评估。”(巴菲特1969年致合伙人信)②任何时候都不要基于短期预测而行动:这是一个被企业价值投资者延续了将近100年的重要思想,我们在格雷厄姆、费雪、林奇和巴菲特的思想库中都能轻松地找到有关这一思想的表述。③发现的艰难:见本书相关章节。

“某种意义上说,卡片打洞与长期投资构成了巴菲特的投资方法中最为独特的部分,也是最容易使人入迷的部分。”请注意,这里的“卡片打洞”不仅仅是对投资数量的约束,也隐含着对投资时间的要求。如果将这一思想分解开来,它其实包含了两项要求:①少决策,作大决策。②机会到来后,对自己心仪已久的股票不仅要重仓持有,而且要长期持有。

查理·芒格在南加州大学的一次演讲中,也谈过一个类似的观点:“人类并没有被赋予这样的才能,可以在任何时候了解任何事。但是有些努力肯干的人——他们不断地观察这个世界并试图找出在错误定价上下注的机会——却被赋予某种才能。这些明智的人会利用世界给他们提供的这一机会敏锐下注,而且在大概率成功的机会上加大赌注,其他时间则按兵不动。事情就是这么简单。”

一个人不用称体重也能被一眼看出是不是个胖子。

短期看,股票市场是投票机;长期看,股票市场是称重器。我一直认为,由基本原理决定的重量容易测出;由心理因素决定的投票很难评估。

“我们希望能够找到更多的像我们现在拥有的企业。我们的条件是:①巨额交易。②持续稳定的获利。③高股东权益报酬率。④自备管理阶层。⑤简单的企业。⑥合理的价格。我们不会进行敌意并购,并承诺完全保密和尽快答复是否感兴趣——通常不超过5分钟。”

在确立企业经营目标时,管理者应当选择以下四项中的哪一项:①资产规模最大化。②销售收入最大化。③税后利润最大化。④内在价值最大化。最近这些年,大多数人在这个问题上取得了一致看法:公司经营的终极目标应当是企业内在价值的最大化。

在许多年的致股东信中,巴菲特都谈到了企业的收购兼并问题。概括起来其思想包括以下几点:①大多数的收购兼并由于意在扩大企业版图而不是提升股东价值,因此对收购价格一般不敏感,从而常常因收购价格过高而减损了股东价值。②企业领导人在收购活动中往往表现出过度的自信,但实际结果却是“大多数的蟾蜍被吻过后还是蟾蜍”。③成功的案例大多出自特许权企业对一般商品企业的收购,但市场上大多数的收购却往往发生在两个一般商品型企业之间。

对于任何一家股权可用于交易的公司来说,对其价值的评定都包含三个方面:市场价值、账面价值以及内在价值。关于市场价值与内在价值的对比,最为精辟的描述来自于巴菲特的老师格雷厄姆:价格是你付出的,价值是你得到的。也就是说,当你付钱买入了一件商品时,你所花费的金额就是其市场价值,而这件商品在买入以后为你带来的各种类型收益的总计就是其内在价值。而账面价值与内在价值的差异则可用巴菲特曾列举过的一个生动例子作出解释:在评估一个即将毕业的大学生的价值时,家长和社会之前已经为他付出的是其账面价值,而大学生毕业后为其家庭和社会所作贡献的总计就是其内在价值。换言之,“账面价值是会计名词,系记录资本与累积盈余的财务投入;内在价值则是经济名词,是估计未来现金流入的折现值。账面价值能够告诉你已经投入的,内在价值则是预计你能从中所获得的。”(巴菲特1983年致股东信)

在能否成功运用巴菲特的投资方法这一问题上,有着极为严格的“投资者限高板”。 (3)有八类投资者不宜或不大会使用巴菲特的投资方法:基金经理、希望快速致富的人、用不可以输的钱去投资的人、性情急躁的人、自以为可以通过聪明的买卖取得超额回报的人、临近退休或年事已高的人、借钱买股票的人、有大量内幕消息的人。

是性情而不是智商或者技能影响着人们的投资。 我们在股票市场上看到的许多失意其实都是源自非专业因素。下面就列举出10项会影响到投资者实施“智能型”投资的较为普遍的心理因素:①一夜暴富的梦想。②不切实际的年度获利目标。③总想不劳而获的搭便车偏好。④在短期“成”与“败”前的大喜与大悲。⑤在重大挫折面前的惶恐与举止失措。⑥在投资操作上表现出的不自信或过度自信。⑦在错误面前的顽固与执著。⑧以赌徒而不是投资者的心态去作每一项投资决策。⑨对自己曾经相信的投资方法总是那样轻易地放弃。⑩在精神上总是显得分散与游离而不是集中与专注。

净资产收益率揭示了企业在所赚得的每一美元利润的背后,使用了多少股东资金。没有对后者的评估,就无法对前者给出科学的判断。

由于每股收益是资本回报与每股资产净值的乘积,因此,当资本回报率较低时,企业仍然可以通过每股资产净值的不断甚至是快速累加(频频发新股以及少分或从不分红)使得每股收益照样可以持续增长。作为像巴菲特那样的企业投资者,聚焦企业的资本回报而不是每股收益的增长,才是取得长久成功的基本要件。 不

尽管资本回报(净资产收益率)和资本增长(每股资产净值增长率)共同决定了企业的内在价值,缺一不可,但资本回报是更为基础的指标。在资本回报不理想的情况下,较快的资本增长反而会带来股东价值的递减。(3)同理,在资本回报高于资本成本的前提下,较快的资本增长会加速提升公司的内在价值。

一个“聪明的投资者”在进行投资时,首先要考虑的不应是回报的速度和幅度,而是回报的确定性。

巴菲特的许多投资理念与操作策略一直围绕着一个不变的主线:取得目标回报的确定性。当确定性要求和高回报以及快速回报发生冲突时,巴菲特会毫不犹豫地选择确定性,即使付出一些时间与空间上的代价也在所不惜。目标模式决定了行为模式,而行为模式则决定了投资方法的风险收益特质。

不要以资本的主要投资部位冒险,即使是概率很低,可一旦发生,就会让自己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以这样的风险去谋利,即使是能赚很多的钱,也相当于在推土机面前捡五美分硬币。

关于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事件,《滚雪球》中引述了巴菲特的一段讲话,为“推土机前捡硬币”这一形象比喻作出了补充:“无论基数多大,它与零相乘的结果依然是零!对于我来说,零的概念就是没有任何结余的损失。在任何一项投资中,只要存在完全亏损的可能,那么不管这种可能变为现实的概率有多小,如果无视这种可能而继续投资的话,那么资金归零的可能性就会不断攀升,早晚有一天,风险无限扩大,再多的资金也可能化为泡影!”

长年以来,我们一再面临投入大量的资本支出以降低变动成本的抉择。每次提出的企划案看起来都稳赚不赔,以标准的投资报酬率来看,甚至比起我们高获利的糖果与新闻事业还好许多。但这预期的报酬最后都证明只是一种幻象,因为我们的许多竞争者,不管是来自国内或者是来自国外,全都勇于投入相同的资本支出。在个别公司看来,每家公司的资本支出计划看起来都再合理不过,但如果整体观之,由于其效益最终会相互抵消而又变得很不合理,就好比每个去看游行队伍的观众,以为自己只要抬一抬脚跟就可以看得更清楚一样。

我们曾经讨论过的透视盈余,其主要的组成部分是:①公司的账面盈余。②被投资公司按一般公认会计原则未记录在我们公司账上的保留盈余。③扣除项:当这些保留盈余分配给我们时需要缴纳的所得税。”

尽管巴菲特经常提醒我们不必过多地关注企业每股收益的增长,而应当把目光主要聚焦在资本回报上,但在1990年致股东信中,巴菲特也提到过“我希望我们的透视盈余每年都能够成长15%”。这里所说的透视盈余就是指每股收益(只有像伯克希尔公司那样的经营模式才有必要对透视盈余和非透视盈余加以区分)。其实,关注每股收益增长本身没有错,只是投资者要注意两个基本前提:①重点是长期增长而不是短期增长。②增长的背后始终伴随着较高的资本回报和适度的债务杠杆。

“从个人的经验与观察得到一个结论,那就是一项优异的纪录背后(从投资报酬率的角度来衡量),你划的是一条怎样的船更胜于你怎样去划这条船(虽然一家公司的好或坏、努力与才能也很重要)。几年前我曾说当一个以管理著名的专家遇到一家不具前景的公司时,通常是后者战胜前者。如今我的看法一点儿也不变。当你遇到一艘总是会漏水的破船时,与其不断白费力气地去修补漏洞,还不如把精力放在如何换条好船上面。”

在过去的数十年里,巴菲特在选择投资对象时一个不变的理念就是:船比船长重要(参见本书中的“划船”一节)。对这些理念的确立与坚守,除了受到费雪和芒格等人的影响外,也与他早期失败的“烟蒂”型投资与成功的“大生意”投资有关。但是我们发现,在巴菲特中后期的投资中,特别是在对一些私人企业的收购上,其采取行动的依据往往是“船长”,而不是“船”本身。

“所谓有‘转机’的公司,最后鲜有成功的案例。所以与其把时间与精力花在购买廉价的烂公司上,还不如以合理的价格投资一些体质好的企业。

当一个赫赫有名的经营者遇到一个逐渐没落的夕阳产业时,往往是后者占了上风。

如何挥杆尽管不是打好高尔夫球的全部,但却是一个重要基础。时隔多年,本书的那位作者终于明白了一个道理:球是在挥杆曲线上被挥出去的,而不是用球杆胡乱打出去的。当你的挥杆轴一直保持稳定时,你就基本具备了打出好球的基础。一个球摆在那里是否能被打到以及被打出去的是不是一个好球,主要就在于你的挥杆轴是否正确和稳定。

作为一个职业投资者,巴菲特与其他人相比最大的一个不同就在于其身份的独特性:集投资者、经营者和所有者于一身。

因为我是经营者,所以我成为了成功的投资人;因为我是投资人,所以我成为了成功的经营者。

事实上,巴菲特在股票投资上的许多深刻思想与独特建树都直接源自于他的CEO的身份与长期从商的经历。这些思想有:①关于“股东利润”的理念。②关于限制与非限制盈余的理念。③关于小资本而大商誉的理念。④关于资产模式与通胀敞口的理念。⑤关于“船”与“船长”的理念。⑥关于消费独占的理念。⑦关于护城河的理念。⑧关于内在价值评估的理念,等等。可以这样说,没有巴菲特长期作为经营者的经历,就难以或根本不会让他最终具有这些思想与建树。

巴菲特并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经营者,而是一个殚精竭虑让全美最优秀的人为其工作、为其创造价值的监督者或激励者。这样的一个的巴菲特,把自己的主要工作形容为:让开道路,为其鼓掌。

在伯克希尔公司,我们所有的明星经理人都喜欢自己的工作——一份他们想要而且期望能够终生拥有的事业。因此,他们可以完全专注在如何使这份他们拥有且热爱的事业的长期价值极大化上。如果这份事业成功了,也就等于他们自身成功了。他们将一直与我们同在。在伯克希尔过去的36年里,我还没有听说过有任何一位经理人自动跳槽离开了公司。”

公司的产业与产品属性是不会轻易改变的,因此在买入前还“看得懂”的企业,通常不会在买入后突然变得“看不懂”了。而管理层评估、公司前景评估以及价格评估,正是巴菲特“四只脚”选股标准或“挥杆轴”的主体部分。

关于巴菲特如何评估企业经营者的问题,市面上已经有不少书籍作出了介绍,我们就不过多地重复了。在这里只强调两点:①德才兼备,一定要先“德”后“才”。否则,就会像企业的成长一样,如果增长的背后是较低的资本回报,成长本身反而会变成负面因素。②要用经营者的长期经营成果来进行评判,而判断长期经营成果好坏的首选指标就是股东权益回报率。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读一下巴菲特1987年致股东信。当年,巴菲特一提起他的“七圣徒”,兴奋之情常常溢于言表,其原因就在于这“七圣徒”创造了美国当时最高水准的股东权益回报率。

由格雷厄姆、费雪、芒格和巴菲特用近100年的时间为我们打造的这座投资殿堂,其基石中的基石就是格雷厄姆早在50年前奠定的那个核心理念——把股票当做一项生意去投资是最聪明的投资。试想,一个企业的所有者怎么可能会时常被这样一个问题所困扰:我的企业经营得越成功、规模越大,由此就会变得越来越不好出手。

评估一家上市公司是否“质优”至少有六项标准:销售利润边际、股东权益报酬率、资本模式、每股透视盈余增长、企业的商业模式与护城河、经营者。

一个有着小资本、大商誉的公司才最有可能实现巴菲特喜欢的三种经营状态:①小投入大产出。②较低的限制性盈余或较高的非限制性盈余。③较小的通胀敞口。

当以一个确定的价格买入股票后,投资者在这只股票上就会面临两种回报:经营回报和市场回报。企业每股收益的变化直接影响经营回报,而其股票价格的变化直接影响市场回报(资本溢价)。那么,在经营回报理想,但市场回报看起来有些泡沫化时,是否应采取适度的减持行动?我们认为,这个问题给巴菲特造成了一定的困扰。早期的“称重作业”(参见相关章节)曾经让巴菲特后悔不迭,后期对一些价格泡沫化股票的一味持有却又让他尝到了苦果。在最近几年的致股东信中,我们似乎就看到了两种面孔的巴菲特:面对经营回报露出微笑的巴菲特与面对资本回报露出些许迷茫的巴菲特。

从整体上来看,无论是对自己处在第一大股东地位的上市公司,还是处在控股地位的非上市公司,巴菲特在经营管理上基本都是放权的。坚持这样做源于一个简单的逻辑:不要尝试教泰格·伍兹打高尔夫球。但当我们作了一番深入的观察后,发现在某些投资案例上,事情似乎又没有这样简单。无论是早期在喜诗糖果上的事无巨细,还是中期在盖可保险上的体察入微,抑或是后期在可口可乐上的多次主动干预,我们所看到的并不是一个在所有时候都“让开道路,为其鼓掌”的巴菲特。尽管局部的复杂不会影响整体的简单,但不时出现的“占道”式介入,多少体现出了其在管理哲学上多元的一面。

(1)尽管在长期的投资历程中,巴菲特表现出了理念与策略上的高度一致,但在不少问题上也存在一些看起来自相矛盾的地方。 (2)这些问题涉及操作策略、投资标准、业绩评估、管理模式、避税与缴税以及如何对待“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等。

巴菲特是这样为我们定义的:“人们行事的一大问题在于,他们是拥有内部记分卡还是外部记分卡。如果内部记分卡能令你感到满意,它将非常有用。我想说的是:‘听着,你想做世界上最伟大的人,却让大家认为你是世界上最差劲的人。或者,你想做世界上最差劲的人,但却让大家认为你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这两者之间,你想做何选择?’这是个有趣的问题。还有一件有趣的事。如果全世界的人都无视你的成果,那么,你是想被当做世间最伟大,但实际上投资记录却是全世界最糟糕的投资者,还是愿意被当做全世界最无能,而实际上却是最优秀的投资者?我认为,这取决于人们年幼时父母的关注重点。如果父母忽视或抹杀你真实的行为,重视的是全世界怎么看你,那么,你最终将会使用外部记分卡。而我的父亲,他是百分之百的内部记分卡使用者。

巴菲特的投资策略本身就是一种可以穿越牛熊更替的方法,尽管不时会有一些基于估值下的仓位调整,但整体来说,其投资特质一直表现为对重仓股票的长期持有。

巴菲特投资体系的建立旨在解决三个基本问题:买什么、买入价格以及怎样买与怎样卖。如果对其进行进一步解析的话,它大致可分为八个部分:①基本哲学。②市场逻辑。③核心理念。④投资方法。⑤选股标准。⑥价值评估。⑦操作策略。⑧行为准则。在这八个部分中,前四个构成了其投资体系的基本框架,后四个则解决了具体操作的问题

伯克希尔公司对股票的投资分为3种类型:①既便宜又优秀的公司,如华盛顿邮报、盖可保险、富国银行等。②不便宜但优秀的公司,如首都/ABC、可口可乐等。③便宜但不算很优秀的公司(或者对巴菲特来说不具高确定性的公司),大部分的非主要投资部位以及套利型买入都是这种类型。

[转水晶苍蝇拍〕一般我不对股市波动做什么评论,投资人做好自己本分就好没必要掺乎经济学家那套。但作为一个关注国家命运的普通人,我也想说几句。股市如此悲观,其实并不是对短期经济数据波动的反应,而是对执政能力的担忧。这几年放了不少卫星,一带一路振新东北国企改革万众创业千年大计等等,基本都是泥牛入海。国内经济几年下来除了延续放水炒房就没什么实质性改革。减税叫了这么多年结果增速最快的还是财政收入。你让大家怎么想?

通过老路子GDP是看起来还可以(但以美元计价就不那么好看了),但几年下来搞得全民焦虑不堪,六个钱包基本掏空,所有干实业的相比炒房的都像个纱布,所有人都被货币洪水裹挟着拼命狂奔。关键众多人空有纸上千万资产却不敢消费不敢休闲不敢生孩子,这是你想要的生活?这是你想你孩子继承的生活模式?关键是就算你能忍,这个路径可持续吗?就算真是干电池,也有充个电的时候吧?

这次贸易战为什么慢慢的变成给金毛叫好的越来越多了?都是汉奸吗?我想可能是越来越多人对我们自我推进改革的能力越来越失望,而期望在外部压力下驱动真正的改变。这不能不说令人遗憾。

我认为市场的悲观不是针对经济指标暂时的低迷,而是对改革决心的怀疑和对重新老路径作死的巨大担忧,也是对新路径的迷茫。我相信如果真正有力度的鼓励实业和创新,尊重市场对资源配置的主导,不再对人竭泽而渔,哪怕经济数据再差些,市场的预期也会明显的改善。

当然我无意解释和预测市场,那对我的投资行为都没有意义。我只是作为一个普通人,对这几年的发展状况做一个自己的理解。我依然对中长期的未来充满乐观,但实话实说对过去几年是失望的。我希望国家向着正确的方向去,少些调控的迷之自信多尊重规律对未来真正有历史担当。不是因为股市那点自身利益,而是因为那才是我们应该的生活,那才是我们好意思让下一代承接过去的社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奥马哈概率计算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