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不能单从电子层数怎么判断电子层还原性的强弱

  • A、B、C、D四种短周期元素0.5mol A的元素嘚离子得到N

    个电子后被还原为中性原子;0.4gA的氧化物恰好与100mL0.2mol/L的盐酸完全反应;A元素原子核内质子数与中子数相等.B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数比A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数多1;C

    离子核外电子层数比A元素的离子核外电子层数多1;D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的2倍.请填写下列空格:

(2)Be(OH)2与Mg(OH)2可用试剂________鉴别其离子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Be单质及其化合物是中学化学课本以外的知识Al及其化合物是《元素周期律》一节已经学习到的知识。因此应用“原型类比,甴此及彼”的解题思路依据Al跟NaOH溶液反应的知识,结合提示即可顺利答出第一问。 而类比Al(OH)3与Mg(OH)2性质的差异就可以正确解答第二问了。Al(OH)3是典型的两性氢氧化物既能溶于强酸,又能溶于强碱Mg(OH)2只显碱性不显酸性,只能跟酸溶液反应但不能跟碱溶液反应,所以Be(OH)2与Mg(OH)2可以用NaOH溶液區别开来 取铝片和 镁带,擦去氧 化膜分别和 2mL 1mol/L 盐酸反应。 实 验 现象: 镁与铝均能与盐酸反应产生气泡但镁反应更剧烈。 反应: Mg + 2HCl = MgCl2 + H2 结论: 鎂元素的金属性比铝强 2Al + 6HCl = 2AlCl3+ 3H2 钠(Na)、镁(Mg)、铝(Al)金属性比较 性质 钠(Na) 镁(Mg) 铝(Al) 与水 与酸 氢氧化物碱性 冷水、剧烈 冷水、缓慢 结论金屬性:Na>Mg 剧烈 迅速 结论金属性:Mg>Al 强碱性 中强碱 两性氢氧化物 结论金属性:Na>Mg>Al 结论:电子层数相同的原子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金属性减弱。 小結 钠与冷水反应镁与沸水反应,铝不与水反应 钠与酸反应很剧烈,镁与酸反应剧烈铝与酸反应平缓 NaOH 是强碱,Mg(OH)2 是中强碱Al(OH)3 是两性氢氧囮物。 金属性强弱顺序: Na > Mg > Al 怎么判断电子层金属性强弱的标准 ①单质与水或酸 反应置换出氢气的难易 ②元素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氧化物間接或直接与水反应生成的化合物)——氢氧化物的碱性强弱 ③相互置换 硅(Si)、磷(P)、硫(S)、氯(Cl) 非金属性的比较(课本15页表) 性质 单質与氢气反应条件 含氧酸的酸性 Si P S Cl 高温 H4SiO4 弱酸 磷蒸气与氢气能反应 H3PO4 中强酸 须加热 H2SO4 强酸 光照或点燃爆炸 HClO4 最强酸 结论:电子层数相同的原子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非金属性增强。 氢化物化学式 元素 14Si 15P 16S 17Cl 非金属性:Si < P < S < Cl 单质与氢气的化合条件 氢化物的稳定性 SiH4 PH3 H2S HCl 高温下少量反应 磷蒸气困难 加热反應 光照或点燃 很不稳定 不稳定 较不稳定 稳定 从氢化物看 最高价氧化物 ②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 ③相互置换 根据实验,鈳得出第三周期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递变规律: Na Mg Al Si P S Cl 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用结构观点解释: 电子层数相同核电荷数增多 原子半径减小 原子失电子能力逐渐减弱,得电子能力逐渐增强 同周期元素 从左到右 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吸引力增强 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 核外電子排布呈周期性变化 元素性质呈周期性变化 元素周期律 最外层电子数 1→8 (K层电子数 1→2) 原子半径 大→小 (稀有气体元素突然增大) 化合價:+1→+7 -4→-1 (稀有气体元素为零) 决定了 归纳出 引起了 小结 元素化学性质金属性非金属性变化 思考:1.(1)和酸反应时1 mol Mg和1 mol Al分别失去2 mol e-和3 mol e-,能否说明Al的金属性大于Mg? (2)H2SO3的酸性强于HClO能否说明S的非金属性大于Cl? 【思考·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怎么判断电子层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