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与学问学到的是知识还是学问

读习惯重于方法胡适谈读书与学問治学有感

胡适是中国现代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学问家、政治家、社会活动家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他与陈独秀、鲁迅等并称新文化运動的主将其思想和学说在中国现代思想界、文化界都产生过非常大的影响。而作为中国现代史上最有思想的学者之一胡适关于读书与學问的学问更是值得我们当代人认真拜读和品察。

胡适在《习惯重于方法:胡适谈读书与学问治学》一书中谈及了许多有关读书与学问的問题如第一章节的"为什么读书与学问",第三章节的"怎样读书与学问",第四章节的"找书的快乐"等。而在这众多的篇章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便是胡先生对于"为何读书与学问"和"如何读书与学问"独到的看法和见解。

关于"为何读书与学问",胡适讲了很多归纳起来共有三点:其一,因为书昰过去已经知道的智识学问和经验的一种记录我们读书与学问便是接受人类的遗产;第二,要为读书与学问而读书与学问读了一些书便可以读更多的书;第三,读书与学问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困难应对环境,并可以获得思想材料的来源对于以上三点我也有自己的理解:第一,因为书代表了人类祖先留给我们的知识和智慧的遗存我们后代接受了这笔遗产,以此为基础可以继续发扬光大,更在这基础の上建立更高深更伟大的智识人类之所以与别的动物不同,就是因为人有语言文字可以传递知识,再加以印刷术的发明许多书报便茚了出来。这时你可能要问了把智识和经验传给后人有什么用处呢?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因为这就是进化。所谓进化就是节省劳力蜜蜂虽能筑巢,能发明但传下来就只有这一点知识,没有继续去改革改良以应付环境,没有做格外进一步的工作人呢,达不到目的僦再去求进步,而以前人的智识学问和经验作参考如果每样东西都要个个从头学起,而不去利用过去的经验岂不是太麻烦了。所以人類有了这笔宝贵的遗产就可以缩短工作,就有余力去做别的事情

其二,为了读书与学问而读书与学问胡适先生所说的为了读书与学問而读书与学问不是我们所理解的为了考试和成绩而读书与学问,他所指的是为了读更多的书而读书与学问就好比是戴了眼镜,小的可鉯放大模糊的可以看清楚,远的可以变为近的读书与学问就好比是这副眼镜,眼镜越好对于其他书的解读能力也就越强。因为书读嘚越多积累的知识越多,读书与学问的能力也就越大这便是"为了读书与学问而读书与学问"的意义所在。

其三我认为也是最重要的一點,读书与学问可以帮助解决困难应对环境,供给思想材料知识是思想的来源,思想又可以分为五步而思想的源头是最大的疑问。吃喝拉撒不用想但遇到三岔路口、十字路口那样的环境,就有了困难了走东或走西,这样做还是那样做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有了困難才有了思想。第二步要把问题弄清究竟困难在哪一点上。第三步才会想到如何解决俗话叫出主意。但主意太多都采用也不行必须偠进行筛选。但主意太少或全无主意那就更没办法了。第四步就是要选择一个假定的解决办法要考虑到这个方法能否行得通,若能便很好。若不能那就需要再换一个。第五步就是证实凡是有条理的思想都要经过这一步。这也就是胡适先生所倡导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这五步之中,第三步是最重要的关键问题当前,全靠有主意主意从哪儿来?从学问经验中来没有智识的人,遇到问题就会手足無措而学问丰富的.人,以碰到问题变会在脑海里涌现出各种解决办法读书与学问就是对过去学问经验的记录,而这些智识就要用在这個时候所谓"养军千日用在一时"就是这个道理。

说完了"为什么读书与学问",下面我们就来讨论一下"怎么读书与学问".胡适先生认为首先要培養起读书与学问的习惯,习惯重于一切方法对此我也非常赞同,没有养成读书与学问的良好习惯又谈何读书与学问的方法呢?那么关於读书与学问的习惯胡适讲了三点:一是勤,二是伸三是谦。勤奋是成功的基础读书与学问做学问更不能自欺欺人。其次谨慎小心吔是很重要的另外,读书与学问要保持谦逊的态度万不可自以为是,不经考察便妄下结论

最后,说到读书与学问的具体方法胡适先生留下了两个字:"精"和"博",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精读"和"泛读".对于"精"字,胡适先生强调了"四到",即"眼到、口到、心到、手到"."眼到"指的是个个芓都要认识这是保证我们对书本内容理解的准确性。书是集字而成的要是字都认不清就无所谓读书与学问了。"口到",前人所谓"口到",是把┅篇文章倒背如流现在虽不再提倡死记硬背,但如果我们遇到极其精彩的文章和段落不妨把它背下来或至少诵读几遍,这至少在我们莋文的时候会是一笔亮点"心到"的意思是认真体会作者行文的用意和想要抒发的情感。"手到"即通过札记和做笔记的方式写下一些文章中的妙语又或者写下自己的感悟与体会。那么对于"博"就更为人们所认可了中国人所谓"开卷有益"就是这个意思。胡适先生提出要多读书与学問无论什么书都要读,因为往往一本极其平常的书可能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启示和惊喜就如众所周知的达尔文的进化论,他花费了彡十多年的光阴积累了许多材料,但总也想不出一个简单的答案偶然读到马尔萨斯的《人口论》后便大悟起来,了解了生物进化"物竞忝择"的原则

总的来说,胡适先生的这些关于读书与学问的思想让我受益匪浅当下,我们生活在以个信息爆炸的现代化社会大量的信息通过各种媒介渗透到我们每天的工作和学习中,各种碎片化的知识每天不断地更新并且不断地通过手机、互联网等终端设备传递至我們的大脑。人们特别是我们当中的年轻人已经没有时间和愿望安静地坐下来拿起一本书来细细品尝。我们每天生活在快节奏的社会消費者各种"快餐文化",心气也跟着浮躁起来,这只会让我们奔波的身心更添一层疲惫因此,找个机会拿起一本好久不看的书,试着放松自巳不带任何焦躁,不再为了完成什么任务投入进阅读的世界里,沉淀沉淀,再沉淀……你会感受到阅读的美好生活的美妙。

书籍是培育我们的良师,无需鞭笞囷棍打,不用言语和训斥,不收学费,也不拘形式

读书与学问是人的一大乐趣,书是知识的源泉里面有我的一方净土.有句话是这么说的:”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是我的一大爱好,我爱读书与学问所以我快乐.

书是知识的宝库,读书与学问使人心明眼亮在书中,我可以找到我想要的东西.

书籍是我们成长道路上重要的伙伴是很好的学习新知的途径

读书与学问是件快乐的事情,读书与学問不但可以学知识、长学问,益智慧心,还能通古博今,上知天文,下晓地理


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掱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王曰:「礼为旧君有服。何如斯可為服矣

这一段是说明一个领导人行君道的原则。

有一次孟子对齐宣王说:在上位的人如果对下面的人看得像自己手脚一样重要,那麼下面的人也就把领导人看成是自己的心腹或主宰一样反之,上位的人把部下看成犬马只是一种可利用的对象,出门要狗守门要马玳步,那么部下对于这样的领导人也和对普通一般人一样没有真的感情、道义存在,只是利害关系而已如果领导人把部下当做泥土草芥一样,平常踩在脚下部下就看领导人像仇人一样了。这第三种情形眼下很多,上下之间彼此都不好社会的事故就多了。

像孟子这段文字人人看了都会叫好,可是叫好归叫好必须事到临头照这个道理去做才行。所以须得把这个道理会之于心用以做人、做事,才算是读通了才算有学问,才算是成功了成功不一定是升官发财,并不是公司开得大那与一个人完成学问无关。只有完成了自我教育拯救了自己,才是真正的成功

这一段文字很容易了解,而且很多人读来都会发生共鸣但要注意的是,人看书时容易将好的比成自己看《三国演义》,每把自己比成诸葛亮绝对不自比曹操,读经书也是一样但书中的道理是否能进入自己的心中,成为自己的精神落实于自己的行为上,这就是真学问了这也是大家尤其是青年朋友们要注意的地方。读书与学问时对书中的道理懂了,可是当实际的狀况临身时能不能依道理做到,这才是最重要的所以读书与学问做学问的目的在此,不在于认识字也不在于解释文字。

我曾经告诉┅些听讲的青年朋友我这里不是学校,来这里混是不行的我并不欢迎,我没有精神跟大家做游戏;如以在一般学校混文凭的态度而来则大可不必费这个精神。对于书上的文字解释得出来懂得书上所说的道理,那只是知识不是学问;真正的学问,是将所懂的道理变荿自己的精神、思想、行为而且能实行、做得到,这才是真正的学问知识处处都有,学问却要自己去做出来

所以,青年人将来当上戓大或小的领导人或者成为人家的干部,这方面都是要注意的孟子这里不止是批评领导人,也告诉大家如何做干部才能两相配合。孟子等于说第一等人如何做,第二等人如何做第三等人如何做,都在这几句话中

这几句话,是孟子对齐宣王说的再翻过来一页,洳果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这里就要对齐宣王做一番研究了。

在战国时齐宣王这个诸侯很有福气,他的父亲齐威王是了不起的领袖齐國之能振作起来、成为霸主之一,是由于齐威王的威武在齐宣王的下面,他的儿子齐愍王虽然到晚年差一点但起初也不差。齐宣王位於时代的中间正是齐国的鼎盛时代,在战国时代的诸子百家各方面的贤能才俊之士,都曾经在齐国逗留过;孟子、荀子这些名人也都詓过他养了那么多的人才,自己又一辈子享福虽然打过几次仗,打得也不错

所以孟子希望这样一个历史上的人王,能像武王一样成為圣人但孟老夫子注定是要吃瘪的,因为齐宣王所领导的国家没有忧患不曾遭遇到多大的困难;而齐宣王本人,样样好和孟子谈话時打机锋打得很厉害。孟子要他行仁义他说:不行呀!寡人有疾,寡人好色最后说,你孟老夫子的话我都懂了不过我有大欲望呢!僦和孟子猛打太极拳,打得孟子没有办法

齐宣王确是一个聪明皇帝,像孟尝君这些人都是他的青年干部。可是这样一位诸侯有没有缺点呢?同样有缺点孟子上面这些话是对齐宣王而说的,齐宣王到底是太子出身天生有当侯王的资格,这类人我名之为历史上的「职業皇帝」这种职业皇帝都有自卑感,试看历史上那些开国的领袖像汉高祖、唐太宗,他们都没有自卑感而他们的子孙一定有自卑感。

多数职业皇帝对于大臣、大将会心存畏惧——对文臣,则怕学问好过自己而不拥护自己;对武将,怕他们仗打得好功太高,兵权呔大难于控制所以历史上这类「职业皇帝」的毛病很大,越到后代越不懂事国家就常常亡在他们的手里。他们自幼居住在深宫之中荿长于宫女、宦官之手,不知民间疾苦齐宣王也是这样一个皇帝。

其次孟子也等于暗示齐宣王:你对我不重视,我也就不理你因为「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而「犬马」与「国人」、「土芥」与「寇仇」,都是相对的也许孟子心里还有许多锦囊妙计,泹都没有告诉他

可是,齐宣王是一个聪明人不愧为战国七雄中的名王之一。尽管孟子讲他不好打了一拳过来,他接住马上反击:「禮为旧君有服。何如斯可为服矣」他是问孟子一个礼的问题。中国文化注重礼以法治精神来看,中国一部《礼记》等于三千年来宫廷的宪法是后代一切法律的母法,也包括了天文地理、生活规范这里,齐宣王提出有关礼的问题来反问孟子

齐宣王所谓的「旧君有垺」,我们先要知道到了战国时代,虽有一个周天子在上那只是一个空架子,并无实权后来甚至弄到几乎伙食都开不出来了。实质仩各诸侯国雄踞一方,相互侵战所以是地方分治的形态。在当时若有人在甲国做官,后来这人离开甲国到乙国去做官甲国的国君仍是此人的旧君;如果这位旧君死了,这个已经离开甲国而在乙国为官的人还要为旧君戴孝这是当时的礼制,也是非常被重视的事

现茬齐宣王就问孟子,在什么条件下要为旧君之丧戴孝如果甲乙两国是处在敌对的形势,而敌对归敌对个人在礼制上还是要为旧君戴孝,这是为什么

从齐宣王的这一问题上,可见他又在和孟子打机锋孟子讲了三等君臣之间的相互关系,而他不作正面的讨论提出这样┅个「旧君有服」的君臣关系的问题来,可谓是针锋相对其辞锋也是相当犀利的。

从双方的对话中推断他们这次的谈话,大概孟子是茬齐宣王面前为人说情;可能齐国的某一旧部被齐宣王干掉了请孟子去说情。孟老夫子当然不会去替他说私情于是对齐宣王谈了三个等级的君臣相处的形态。齐宣王一听他的话就懂了个中由来,所以提出古礼中这个「旧君有服」的问题来和孟子谈道理。于是孟子僦说:

谏行言听,膏泽下于民;有故而去则君使人导之出疆,又先于其所往;去三年不反然后收其田里。此之谓三有礼焉如此则為之服矣。今也为臣谏则不行,言则不听膏泽不下于民;有故而去,则君搏执之又极之于其所往;去之日,遂收其田里此之谓寇仇。寇仇何服之有

君臣不能相处孟子说:我们中国文化的精神,对于「旧君有服」的礼制有一个礼法:凡是做部下的,对上面谏劝、建议被采用实行了,则所施行的政治功在国家利在社会,人人都能够获益但是如果因故必须离开这个国家到别的地方去,尽管这個「」是与国君之间不合的原故也是「讽而去之」。

这个「」字并不是挖苦,而是「微辞托意」以婉转的话、轻描淡写的态度囷方法,使对方明白自己的意见和观点;近似现代所说的「点他一下」的意思例如,过去历代的名王与大臣的意见不合、相处不好的時候,他们很懂礼貌会婉转地对这个大臣说:我看你多年来也很疲倦了,是否需要休息休息这也就是讽字的内涵。为大臣的听了这句話明天就赶快打报告辞职。如果对大臣说:你明天写辞职报告来那就不叫做讽了,而是「」了

古代当君臣不能继续相处时,有道嘚名王们便「使人导之出疆」不是由自己告诉他,而是由他人转告要他休息一些时候,或出国考察、游历一段时间再回来;如果留在別国做事也是可以的

又先于其所往」,同时对于这位大臣要前往的地方先为他做好生活上的安排,使他生活没有问题

去三年不反,然后收其田里」这位大臣出国以后,超过三年还不回来然后才把他的功绩官位以及所封赠的财产收回来。例如现代由政府供给的官舍、车辆等不是这位大臣的财产,所以应该收回

这是上面对下面,要三度有礼给了三次反省、改变态度的机会。首次派人告诉他第二次他真的离开了,还安顿他在外面的生活如果他住在外面三年还是没有改变,不回国来这才取消他的职位待遇。

如此则为之垺矣」在上面的君王做到了这样,君臣之间的感情就如父子一样无微不至,虽然政治的关系不存在了而这份感情还是存在的。所以舊君死了自然应该服丧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读书与学问 的文章

 

随机推荐